第一篇:视师生为家人 视病人为亲人
视师生为家人 视病人为亲人
——闽侯二中徐敏云医生的先进事迹
徐敏云同志是闽侯二中校医,中共党员,1977年出生,1998年参加工作,十几年来在校医务工作岗位上始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闽侯二中全校师生及家属一共2000余人,而校医只有一名,医务保健工作十分繁重, 但徐敏云医生能够牢记党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踏踏实实,不折不扣地兑现她的党员承诺:竭诚为广大师生服务。十几年如一日,把广大师生的健康放在心上,把师生的健康服务落实在行动上。在诊视病人中,认真负责,和蔼可亲,详细询问病情,对症下药,收到良好的效果。如遇到急症、难症、重症,校医务室一时不能解决,马上亲自将病人送往县二院就诊。二中是寄宿制学校,白天晚上,以及节假日都有许多师生在校,而人的患病时间又是随时随刻的,不管是下班时间, 还是节假日时间,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夜半三更,只要有人求诊, 都能做到随叫随到,服务为上。始终做到视师生为家人,视病人为亲人。尽心尽责,难能可贵,师生同赞,传为佳话。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从步入神圣的医务工作的那一刻起,徐敏云同志就深知作为一名医务人员的神圣使命。作为一名校医,每天面对被疾病折磨的痛苦面孔,听到的是呻吟,感到的是职业烦恼,但是,从医以来,她时刻牢记着职业赋予的使命,始终把病人当亲人,尊重每位患者的人格,以真诚的微笑减轻病人的痛苦,以亲切的问候拉近与病人的距离,她能恪守医德,力求以最有效、最经济,最实惠的治疗达到最佳效果,她觉得这是一位救死扶伤职业者起码的品德。
学校医务工作者有其特殊性,上班的时候师生在上课,而下班的时候又是看病问诊的高峰期,下班时间段我校的医务室大门总是敞开,门庭若市,人头攒动,徐敏云医生忙里忙外,照顾好生病的师生,她几乎忘却了她家的午餐和晚餐的时间段。我校寄宿生多达900多人,夜半三更之时,生管老师常常打电话要求徐医生到学生宿舍就诊看病,她二话没说,拎起药箱就跑,遇到急症、重症之时,马上亲自送患者到医院就诊,并配合好医院的医生,及时医治。第二天早晨,又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学校的医务室上班,虽然眼睛里挂满了血丝,但她还是欣慰地笑着。不少的学生家长,送来了许多锦旗,其中一个题词最有代表:全心全意为学生,不是亲人胜亲人。
学校医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防止传染性疾病。2009年4月,全国“甲流”大爆发, 徐敏云校医一直坚持在抗“甲流”的第一线。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威胁着2000多名的师生生命安全,她每天起早摸黑做好一切防范和检查工作。一大清早,她的身影穿梭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大门口测试入校学生的体温,在宿舍和教室收缴有关体温升高的患者名单,对2000名的师生进行测试体温, 检查、登记、上报。在医务室医治有关的疑似病例,并且马上向有关部门汇报,获得第一手材料。暴风骤雨终于来了, “甲流”在我校流行爆发了,起初每天二三例,后来猛增10来例,整个校园陷入一片黑色恐慌, 徐医生不畏被传染的危险, 马上将学生送到县医院隔离治疗。在抗“甲流”第一线上奔波、忙碌、奋战,一年下来,天天在校园里奔波、在医务室里忙碌。一场天灾总算过去了,校园里又恢复了平静,而她瘦了几斤肉, 脱了几层皮, 但坚持下来, 直到全体师生转危为安, 度过了极其危险而艰难的日子。过后,人们问她,你当时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你当时不怕自己被感染吗?她笑着说:“不知道,也没去想。自己是一位医生,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大家平安了,我就放心了。”一句普普通通的话,令在场的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在普通中呈现出是一种高尚,在平凡中呈现出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德。
一个职业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能干好本职工作,做到尽心尽责,就已经值得大家称赞了,而徐医生在自己工作职责之外,又为人们做出许许多多助人为乐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情。
前几年, 我校办公室主任郑贻耀老师的妻子身患多种疾病, 糖尿病而导致她双目几乎失明, 又导致她双腿萎缩、溃烂, 还患有高血压, 心血管疾病。由于一时中风而摔倒在地, 导致骨盆骨折, 只得瘫痪在床,不能动弹,整天在床上痛苦呻吟。而郑老师学校里的事务特别多,家人、儿子又不在身边。徐医生天天提着药箱来到她家里,给她测血压, 换药、喂药、打针, 还给她煮饭、喂饭、给她洗澡、洗衣服等等。病人的心情都是焦急的,暴躁的时候见东西就摔东西,见人就骂人,而后就是一味地哭,郑老师一筹莫展,一点办法也没有。反而是徐医生总是微笑地哄她,宽慰她,慢慢地让她平静下来。过后,郑老师不好意思向她道歉,徐医生笑笑说:“病人吗,心情都这样,阿姨能平静下来就好。”就这样,一直坚持了五年多。在她病危的时候, 晚上还留守在她家, 彻夜看护。直到那位病人过世。病人临终之前望着徐医生,泪水慢慢流出,嘴巴翕动,仿佛在说:谢谢你,你不是我的女儿,但你比我女儿还孝敬。事后,郑老师遇到人,总是翘起拇指夸奖徐医生:“这么好的医生,这么好的人,难得啊。”
漫长的2000多个日子,一个非亲非故的他人,一直在守望着、关心着、伺候着。可谓是让生者感动,让死者满足。
前两年,我校已退休的吴鼎三老师,不幸得了白血病。才60出头的他得了这种绝症,如五雷轰顶,一下子瘫倒了,精神几乎崩溃了。又是她,徐医生来到他家里,劝慰他积极治疗,鼓足勇气和病魔做斗争。还陪他上医院检查治疗,并和他家人选择治疗方案。经常利用下班时间,到他家里给他打针、挂瓶,还陪他聊天,宽慰他,鼓励他写自传,来增强自信心。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吴老师的病情也一天天地好转了,心情也一天天晴朗起来了。就这样,徐医生又坚持了2年多。虽然吴老师最后还是走了,但吴老师的自传是这样写的:“人走向死亡是不可回避的,人对死亡的恐惧也是难免,但在我人生的最后阶段,遇上了徐医生,遇上了一位天使,她的一颗通明剔透的心,让我感觉到世界的美好,人生的温暖。再见吧,善良的人们。”
十几年来,徐医生总是提着那个药箱,走东家,去西家。几乎是有求必应,呼之即来,她是我们闽侯二中的120。给一家家人送去的不仅仅是医务服务,更是她一颗纯朴赤诚之心。徐医生的几位朋友不解问她:“干好本职工作就行了,为何还要干这些劳心劳力的额外事,你不累吗?”她的母亲说:“敏云从小就是热心肠,喜欢帮助别人。”而徐敏云医生却笑嘻嘻的回答:“帮助了别人,自己是累了,看到别人快乐,我自己也感到快乐。”也许这就是对“助人为乐”这个词的最好诠释。
全校师生被徐医生这种助人为乐的美德所感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在学校这个舞台上,老师扮演的是主角,她是一名校医,应该说是这个舞台的配角,但她却演好了配角,而且演得精彩,赢得满场观众的喝彩。
第二篇:视病人如亲人
视病人如亲人
---护士学习心得体会
追溯到自己未上大学时,曾连续两年报考了护理专业,就为将来能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如今很有幸的成为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护士,有亲如父母的领导,扎实的护理团队,优越的工作环境,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空间。为提高我们的专业知识,完善护理工作,院领导及护理部特组织这次将近一个月的护理培训,传授我们各种技能,工作流程,教会我们如何更好的做一名让病人满意的、喜欢的好护士。如何才能够从心出发把我们的工作护士做得更好呢?从心做起,听似简单其实不简单,好,即完美,完美的工作就要求我们全心投入,真诚相待。
学习的第一天陈院长和我们讲授了有关护理的职业内涵和职业规划,这堂课更多的像是一场交流会,像是启明灯,为我们将来的路指明了方向。现在的我在儿科轮转学习,当穿上护士服踏进病房的那一刻开始,看见患儿父母那焦急的面容,小朋友们消失的可爱神态,从那时起我就有了一种使命:我明白了护士的价值和“天使”背后的无私的奉献。每天我都以微笑、愉快的心情投入工作,在病房区不停地穿梭忙碌,希望我的热情能感染每位患者与家属,给他们希望,让他们感到温暖,当给病人穿刺,一针见血时,心里是快活的;当病人高烧,耐心地为其做温水擦浴,病人的高热终于退下去的那一刻,内心是惬意的;当看到自己护理的病人康复时,心情真是无比的舒畅。当看到那一张张由陌生到熟悉的脸,由入院时的痛不欲生到出院时的神采飞扬,我感到一种欣慰。记得有位患者出院时对我说:谢谢。虽然只是很平常的一句话,却让我很感动。作为一名平凡的护士,我不求感谢,不求回报,更不求鲜花和掌声,我只希望在我们付出宽容和爱心的同时,能收获一份尊重、理 解和支持。
这次的学习多为老师提到了有关与病患的沟通,刘丽护士长专门讲授了沟通的技巧,阐述了同病人及家属交流时的各种窍门。两位非常优秀年轻护士与我们分享了自己的工作经验与心得,讲述了她们的用心工作所获得的病人的认可以及自己做病人时所需的帮组,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我们病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同时,我们美丽的邢护士长给我们上了长期工作最容易忽视的问题-护士的伦理道德。护士与患者的沟通是我们之间传递信息、相互理解的过程,如果这个环节脱轨了很多事情就很难衔接了。但临床上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沟通非常有限,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观念认为医生是上级,护士只是被动执行医嘱进行操作,对护士没有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指导的要求,致使护士缺乏与患者沟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还有护士在工作紧张、繁忙,工作量大时急于求成,与患者沟通时不注重方法,技巧、速度太快,给患者过大的信息量,超过患者的承受力,致使患者难以接受。所以我个人理解为护士首先应给病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表现出对患者的友善同情,把握说话的语调、语气、语速,使病人产生亲近感。了解病人背景、文化、职业,选择谈话内容与方法,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解释疑难。在完成护理工作的同时,了解其病情进展感受,及时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加强自身业务知识和沟通技巧的学习,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学会换位思考,与病人进行心理交换。尽量消除误会,使病人从护士的语言上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善于对病人安慰鼓励,体会对方的心理。护士也应学会角色转换,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使病人心情愉快的接受治疗。
在当今这个社会,有些人会认为医患关系比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完美,护士的地位多处于被忽视的角落,这仅仅是消极的那一面,只能说明我们有进步的空间,如果作为护士的我们能更好的学习、工作,患者是能感受到别人给予的温暖,如果我们与病人间能够相互信任,站在彼此的位置上考虑问题,就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最终受益的还是广大人民群众,让我们为更好的明天努力!
第三篇:蓝云同志视乡亲为亲人
立足岗位作奉献、干事创业谋发展
我院党总支号召全体党员掀起学习蓝云同志先进事迹的高潮。通过多种形式营造学习宣传蓝云同志先进事迹的浓厚氛围。要把开展学习蓝云同志的活动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与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与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各自岗位上争创一流业绩。
向蓝云同志学习他视乡亲为亲人,把病人当家人,特别是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仍坚守大石山区,默默为群众行医送药、排忧解难,赢得了乡亲们的尊敬和爱戴,被称为“生命的守护神”。蓝云同志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不愧为立足岗位、服务群众的楷模,不愧为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典范,不愧为共产党员创先争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优秀代表,不愧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和谐的标兵。为大力宣传蓝云同志的先进事迹,弘扬其崇高精神,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立足岗位作奉献、干事创业谋发展的热情。
向蓝云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牢记宗旨、倾心为民的高尚品格。蓝云同志时刻把群众健康挂在心上,以满腔热情倾心服务群众。无论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不怕山高路险,哪里有病人,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即使在自己病情日益加重的情况下,只要群众有需求,他都不顾身体的虚弱,艰难跋涉在崎岖山道上前往救治病人。
向蓝云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扎根基层、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弄丛村是大化县最偏远的山村,距乡卫生院近40公里,部分村屯目前仍未通公路,十多年前,村里危重病人常得不到及时救治,蓝云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与担任乡村医生的父亲学习医疗知识,利用节假日向专业医生求教,还自费到卫校学习。经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很快成为一名医术扎实、医德高尚的医生。担任弄丛村村医后,他深入村屯为群众看病,几年来医治的病号多达上千人,没有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他舍小家顾大家,身患癌症后担忧的不是自己的生命安危,而是当地村民看病难问题,不顾自己治病急需用钱,决然借钱送妻子外出学医,以便将来更好地为山区群众治病。蓝云同志扎根边远山区,在村医这一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向蓝云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生命不息、服务不止的崇高境界。面对无情病魔,蓝云同志始终坦然面对,不离不弃村医岗位,坚持在大石山区悬壶济世、治病救人。2007年下半年病情开始恶化后,他仍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以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态度坚持为群众看病,哪怕是手术疗养期间,仍然强忍病痛坚持出诊。绝症动摇不了他服务群众的决心,病痛阻挡不了他救死扶伤的执着。
向蓝云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蓝云同志行医10多年来,弄丛村及附近群众交口称赞。几年前,宣传部门曾计划对他的事迹进行宣传报道,但均被他婉言谢绝。也曾有人想聘请他到山外待遇好的医院工作,但他始终坚守自己最初的承诺,不为名利所动,甘与大山为伴。蓝云同志
经常为困难病人垫支甚至减免医药费,还主动登门为孤寡老人免费治病,他的淡定与慷慨无不令病患者为之动容。
向蓝云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和谐的炽热情怀。弄丛村杂居着瑶、汉等民族,蓝云同志在行医过程中,对各民族患者平等相待,还积极化解邻里纠纷,成为山村里一名受各族群众拥戴的“和事佬”。蓝云同志以实际行动维护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
第四篇:将员工放心上 视员工为亲人 (市委政研室修定稿)
将员工放心上 视员工为亲人
蓝特集团有限公司
蓝特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农产品和建材家居产品市场交易物流配送为主导产业的大型原生态民营企业。总资产20亿元,现有员工1500人,市场从业人员3.5万人。所属蓝特商贸城是国家重点商品市场、两湖绿谷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是全国“双百市场工程”和农业部定点市场。作为地处中部内陆腹地湖北省荆州市的一家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蓝特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不占优势,但多年来,由于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员工放心上,视员工为亲人、把员工当主人、助员工成能人、促优秀员工成名人,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赢得了企业持续稳健发展,实现了“最佳雇主公司”和“员工最感幸福公司”的统一。公司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厂务公开先进单位、全国就业和社会保障先进企业、全省劳
齐驱的公司架构。正是一步步地沿着国家政策导向和民生需求做文章,我们才没有发生大的颠簸,并且一步一个脚印持续稳健发展,员工的就业安全感不断提升。近五年,公司员工的流失率不到5%。
坚持员工福利与企业效益提升同步,增强员工工作满足感。在工资分配上,我们建立和完善了“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奖励工资”的薪酬制度,鼓励员工通过增创绩效,取得上不封顶的劳动报酬。对一线员工,按80%的岗位工资实行倾斜,对经营收入超额完成部分按20%奖励给员工。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在许多企业减员的情况下,我们增聘员工200多人,平均工资上调15%。“十一五”期间,公司全员年均工资增长幅度达到22.2%,其中一线员工工资增幅高于平均增幅5.2个百分点。在社会保障上,除了坚持全员“五险两金”制度,还为员工购买商业意外伤害险和女性安康团体险,增强对员工的社会保障度。
坚持日常关爱与特困帮扶同行,提升员工生活幸福感。我们对全体员工郑重承诺,绝不让一个员工及家人因缺钱而不能就医、不能供子女上学、不能维持正常生活。为此,公司建立了董事长奖学助学基金,用于奖励
让员工参与重大决策“把大关”。公司规定,企业重大决策未经职代会审议,不能付诸实施。每年我们召开1-2次职代会,对公司发展规划、重点投资项目、经营管理规章、员工权益维护等重大事项,进行讨论审议、形成决议;每半年召开一次企情通报会,对公司阶段经营管理状况、财务进度指标、项目建设进展、员工收入和福利等情况进行通报,并通过企务公开专栏向员工公布;成立企务公开监督小组,对职代会决议落实、企务公开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推行员工董事和员工监事制度,推选员工代表直接参与董事会决策和监事会工作,分别对公司发展重大事项提出决策建议,对经营管理重大问题进行监督质询。
让员工上下沟通“唱主角”。每个季度,董事长都要以座谈会、谈心会等方式,与员工代表沟通,听取员工意见,了解员工诉求,解析员工疑难,回应员工质询,让企业决策更科学。管理层人员每周两天深入到工作联系点拜员工为师,听员工所思所想,谋企业发展良策。公司还在每个经营实体设立意见箱,开设“网上员工议事厅”,推行“员工说事”制度,并将每周六作为员工“说事日”,通过建立完善办理结果公示、员工评议监督、定
的拓展。蓝特实施了员工“素质提升工程”,对不同员工实行多岗位锻炼,并从多种渠道选人用人,畅通职业发展通道,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助员工成能人。
实行多层次培训,力求“人才辈出“。蓝特制定了“套餐式”、“订餐式”、“自助餐式”三个层次的培训方案。“套餐式”培训是人人都要参加的基础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企业历史、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岗位职能等企业基本情况,目的是让员工全面深入了解蓝特、认识蓝特、融入蓝特,找准定位。“订餐式”培训实行公司需求与员工专长相结合。对经营管理人员,侧重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增强其“会谋事,能成事”的本领;对一般员工,侧重技能知识、专业技术、岗位操作等培训,提升其“会干事,干成事”的才干。“自助餐式”培训则完全由员工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培训项目,目的在于让员工学以增智、学以广才。不管哪种培训方式,培训费用全由公司设立的职工教育培训基金承担。员工学成后,实行能力、学历、职称与工资、职位直接挂钩,鼓励员工取得更高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帮助他们捧上“金饭碗”。公司所有
体实施过程中,注重从受表彰的一线优秀员工中选人、从党员员工中选人、从新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中选人、从新招录的曾经在原单位担任过干部的员工中选人,为每一位员工开辟一条不断向上的发展通道,让他们才尽其用,登上职业发展的“金梯子”。目前,通过以上四种途径选聘的干部,占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总数的85%。
四、激励员工,促优秀员工成名人
“一流的企业靠文化”。蓝特十分重视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鼓励员工追求符合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名利,提高企业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用“三本文化”凝聚员工。图发展、求进步是每个人的追求。我们把“三本文化”即以人为本创天下、以智为本先天下、以搏为本富天下嵌入公司发展战略结构中,植入公司生产经营环节中,纳入员工岗位职责中,并运用培训养成、制度约束、评先表优等方式,让员工自觉践行这一文化。公司每年表彰一批先进党支部和“十星级”共产党员、优秀管理干部和优秀员工,给予物质奖励,并推荐优秀党员、优秀员工参加上级评先表优,让他们成名人。近年来,公司有5名员工获得国家级荣誉,有142名员工获得省、市、区级荣誉,还有32名员
案工作先进工作者等一批先进典型。公司还坚持内外相结合,构建立体宣传网,邀请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对优秀员工开展宣传,让他们成为媒体的“主角”。在公司内部,我们还创办《蓝特绿谷人》、《蓝特绿谷商报》、《蓝特资讯参考》等刊物,建起蓝特企业网站,宣传典型事迹,营造争先进、当名人的良好氛围。
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历史的过程。我们将始终如一坚持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作为集团公司最重要的群众工作和民生工作来抓,整合多种资源,开辟多种途径,创新多样载体,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让广大员工的智慧和创造力竞相迸发,让员工和企业沐浴着和谐之光一起成长。
第五篇:现 代 教 师 新 视 野(讲座提纲) - 成长博客
现
代
教
师
新
视
野(讲座提纲)
(根据讲座PPT整理)
奉贤区教师进修学院
杨连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
温家宝总理指出,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奠基者。有好的教师,才可能有好的教育。我国有1600万教育工作者,他们长期以来兢兢业业,默默耕耘,不计名利,甘为人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有待加强、教师管理机制需要完善。能否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发展中一项重要而紧迫任务。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也曾经这样说,如果教育部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师资队伍建设。
一、现代教师要追求社会责任的最大化
1、一位把事业凌驾于生命之上的好校长——刘彭芝:教育者应担起更多社会责任
工作,总是由一件件事累积起来的,但我们干工作,却不能局限于一件件事。每隔一段时间,最好能静下心,从具体的事务中超脱出来,作一些整体的、抽象的思考。只有在整体思维的指导下做具体工作,我们才能把一件件事做得更好。
一直以来在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实现人大附中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如何实现人大附中人社会责任的最大化。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长寿不过百年,而时间是无限的,无始无终。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就是超越有限进入无限。这就是中国人反复讲的“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在中国人文演进的5000年历史中,不朽的人数不胜数,如孔子,虽过去两千多年了,但他的思想依然留存于天地人心间,永远在影响中国,影响世界。
敬畏时间,重视时间,贵“久”贵“继”的文化精神,在今天得到了充分地发扬。
时间,是越久越好;空间,是越大越好。对“越大越好”,我们该如何理解?
墨子对时间空间的阐述,有一句话说得很精彩:“久,弥异时也。宇,弥异所也。”意思是说,对时间而言,最可贵的是今天的事情能影响明天,现在的事情能影响将来。对空间而言,最可贵的是这个地方的事情能影响别的地方,甚至覆盖别的地方。现在的事情影响将来,是超越有限进入无限;这个地方的事情影响另一个地方,也是超越有限进入无限。说的都是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放大自己的生命,兼济天下。
把学校办好,当然是履行社会责任,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不仅要“独善其身”,更要“兼济天下”,让更多的学校分享我们的优质教学资源,借鉴我们的办学经验。这才是更高境界地履行社会责任,这才是墨子讲的“宇,弥异所也”,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工作。比如,成立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通过网络现代技术,实现对全国各地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集成和共享;联合全国200多所中学,将优质课件和互联网P2P联合输送到西部12省市的薄弱学校。在与贫困落后地区学校联合办学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职员工也得到了方方面面的锻炼,境界得到了提高。这实际上是一个双赢共赢的过程。
人的生命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身体内;大生命,则体现在人群和社会中。一所学校的生命也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校园内,大生命,则体现在整个教育事业中。我们不遗余力地培养优秀人才,把一些优秀人才输送到别的学校担任重要职务,让他们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对优秀人才来说,这是放大生命;等他们把人大附中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传播出去后,对人大附中来说,这也是放大生命。
鲜花,在前面;我们,在路上!
教师学生喜欢的校长应该是一名好校长,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现代教师要努力探索、认真总结提炼并最终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2、本人的学习体会
第一、说话做事如此直言不讳、刚正不呵的刘校长您怎么能在这样敏感而重要的位置上将这么重要而复杂的事业干得那么出色?原来您刘校长身边有那么多支持和追随的战友和同志,有那么多的领导在关怀,又有那么多的理解教育的专家和名人在呐喊。而这一切源于校长您坦荡做人磊落做事、真诚待人一心干事业的人格魅力,刚强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颗赤诚丹心,我想这就是成就事业的法宝,有了这个法宝,干什么事都能成功。
第二、每天那么辛劳恨不得大小事情都想亲自过问的六十多岁的刘校长为什么会有那么旺盛的精力和那么好的身体?原来您曾经帮助过那么多的相识和不相识的人,您关注他们的工作和思想、关心着他们和他们家人的健康,我们听到了那么多的新老班子成员和骨干教师普通教师在真诚而又大声地告诉所有人,做一个人大附中的教师是多么的骄傲,成为刘校长的部下是那样的心甘情愿无怨无悔,那份真诚那种真诚的自然令所有在场的人怦然心动潸然泪下,学校党总支王泯珠书记的“因折服而敬佩、因感动而信任、因了解而理解、因沟通而和谐”的肺腑之言正是您的团队成员的一致感受;用人格铸造人格,用精神引领精神,用汗水和智慧浇灌出的芬芳桃李让人双眼发光拍案叫绝,有一个这样的学子就会沾沾自喜,不料想人大附中是件件精雕细琢个个成为少年精英,如此批量生产岂不羡煞!透过刘校长刚强的身躯我们看到了您一颗似水柔情的心。所以这些受过您帮助和还没被您帮助过的人们在为您祈祷,在牵挂,您的身体想不好也难。
第三、我们以前已经知道人大附中的规模是很大,但也不至于大到需要十多个副校长?原来您是要培养一茬又一茬的干部,为自己学校为海淀区为北京培养后备干部,您赏罚分明,善于欣赏别人激励别人;更重要的您可以通过您培养的人才的输出更好的输出您的思想和理念,也传递您的人格和品德,您把这作为资源输出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也再次验证这样一个道理,许多时候你想做一件别人没做过或不容易做的事情,你想先跟人家讲清道理争出个子丑寅卯再干的话八成没戏,你必须先做起来或边做边招架,即便这样你还得随时准备会经常有人说三道四,如你们资源丰富呀基础好呀想法不切实际呀别人学不到的呀等等,也不想想谁一生下来就是个巨人?刘校长和人大附中的人用了最简单的方法回答问题;说你们的,干我们的,走自己的路!这样一想,这十个副校长他能算多吗?
第四、人大附中刘校长想尽办法多开办分部、基地或各种形式的托管学校,您刘校长不累吗?刘校长回答的好,通过这些试验田的反复实践,更好的检验许多新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管理策略,践行独特办学理念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培养锻炼人大附中的教师和学生,进一步扩大学校对全社会的贡献,实现社会责任的最大化,展示一名真正现代教育家的情操和胸怀。我以为这是用实际行动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学习典型。
我第一次来人大附中学习时跟大家说过,一个人心在哪里,时间就在哪里。那么,今天我想说心在哪里,时间在哪里,那么成功也一定在哪里!现代教师必须心系教育、心系学生。
3、教育改革呼唤创新型教育,创新型教育呼唤现代教师观。
(1)、21世纪教育的主流将是创新教育。
(2)、现代教师观的特点,要求我们着眼于教师队伍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3)、对教师的评价应注重发展性、创新性,要允许学校中对某个教师有不同的“声音”存在。
现代教师素质观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无论社会如何变化都必需具备的、超越时代性的基本素质,如对学生的热爱,正义感和团结合作精神,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较强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等等。另一方面,是必须具有适应社会变化的时代性素质,即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化的能力、研究性教学的能力等。
教师应善于承担多种教育角色,即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学生学习课程的指导者和学生终身学习的奠基者等等。做一名教师,就要尽到该尽的责任,把所有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时刻都要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力量去感召学生、凝聚学生,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实现自己的价值。
4、现代教师当前必须考虑的问题:中小学如何主动回应“钱学森之问”
我国著名爱国科学巨匠钱学森留下了发人深省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尽管直接指向了大学,但从深层的原因来分析,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阶段,中小学也必须主动回应。因为杰出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系统而漫长的过程,是由许多条件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009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先后到北京第35中学和北京西城区黄城根小学听课,并听取教师代表的发言,温家宝指出,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高等教育的问题,而且与基础教育有密切关系,应该从小抓起。所以培养创新型杰出人才中小学与大学一样担负着重要责任。
(1)、一个反常现象的反思
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大学生学习负担相对“较轻”。
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中国老百姓尤其是农村学生家长的普遍想法是让孩子在书包上翻身,翻身的唯一出路是读书,所以中学阶段的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普遍重视。另一方面,我们的孩子在中学阶段长时间为升学而拼死拼活的读书做题的现象很普遍,但他们一旦考上高等学府后,便失去了学习升学的压力和动机,致使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放松的心态可想而知。由于许多人已习惯于这样的思维方式,中学的任务便是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学生和家长的目的就是要学生考取好学校。因此,中学阶段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的任务是围绕升学指挥棒,向学生多教知识,大搞题海战术;学生的任务就是多吸收多学点知识。
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便无从谈起。另外,如今我们的学生的学习压力前移,以前是高中压力大,现在已下延到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了。因此,“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时刻警示着学生家长,压力自然在中学甚至小学的孩子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2)、由全国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得到的启示与引发的思考
全国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重点任务中就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分别提出了要求。“规划纲要”对各级教育就学生的培养目标导向问题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各学段富有清晰的特质与边界,形成了人才培养链,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层次性、阶段性、针对性和未来性。所以,主动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为培养创新人才作好坚实的“准备”。高中教育的知识、能力和精神的三个“准备”,尚未得到全面的体现,尤其是主动发展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显得犹为不足。
关于教育创新的问题中学和大学均有许多事情要做,只是侧重点不同,中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兴趣、学习欲望等方面的工作,而大学阶段则应该进一步加强实践,在大学应要求学生拿出不少于百分之十的精力去研究具体的方法。我很同意这样的观点,我们的中学与中学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热爱学习,培养学习的热情与态度,珍惜学习机会,学会用适合于自己的合理科学的方法去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因为过重的简单重复的课业负担而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继而厌恶学习害怕学习;我们的大学应该在完成必要课业的基础上,更多的提供让学生选择的机会,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因此,中小学校长应想办法把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兴趣找回来,让学生感受学习的真正乐趣,必须要通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从而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3)、中小学必须主动积极回应“钱学森之问”
作为中小学教育就应主动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包括如何培养出有主动精神和创新素质的一代新人?如何让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何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学习和发展的需求和动力?
可能有校长会说,现在的教育体制和高考制度只要不改变,学校就无法高质量地实施素质教育,也无法改变学校目前的教育状态,只能围绕中考和高考这些升学指挥棒去做些事情。其实不然,在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招生制度下,学校也应该在回答上述问题中有所作为的。因为学校教育首先要符合其自身发展规律,培育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是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根本所在。温家宝总理在谈到教育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时指出,学校要注重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自由的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不仅学会书本的东西,特别要学会书本以外的知识。总理的一席话,对我们如何回应“钱学森之问”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其实,我想中小学教育尽管不能改变整个教育的发展状态,但可以做的很多,并最终能完成教育真正的目标。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努力构建学校的创新文化,为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供适宜的土壤和水分。其次,积极推进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了完善的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实施这三类课程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要坚持校本性和创造性地实施基本原则,对课程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和统整,尤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方法,保护和培育学生创新的萌芽;实施校本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拓展了新的时空。
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和个性发展的需求,挖掘和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包括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并通过优化教学策略,高质量地实施校本课程。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人格,激发学习和创造的动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坚决摒弃把实施校本课程作为文化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补充,作为应对升学考试的砝码的想法,而要真正把实施校本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再次,要积极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学生学业的测评和教师教学绩效的考核要以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创新个性的培育为重要指标,积极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
总之,“钱学森之问”已问到教育的要害之处、关键之处,对教育中急功近利、浮躁心态的一次宣战。要真正回答好这个事关重大的问题,关键还在于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只有经过锲而不舍地努力,才能寻求出培养社会所急需的创新型杰出人才的路径。
二、现代教师的基本要求
针对日益复杂的教育环境,根据新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的要求,现代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加强学习研究和实践探索,才能具有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校推进课改需求相适应的研训观念、基本素养和实践能力。
——基本要求是具有国际视野、全局观念、专业思想、合作意识、实践能力
1、国际视野
现代教师(包括区域研训员)作为区域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其是否具有国际视野对于教育教学和研训工作的理念和方式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国际视野是指教育眼界宽广和深远,与国际教育发展态势俱进。从现代教师的特定角色和职责使命来看,如果具有了国际视野,就能在教育教学和研训指导服务中站立在教育发展的潮头,对学校和周围同事带来新的理念、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
2、全局观念
全局观念主要指现代教师(包括区域研训员)立足本区域,树立宏观的思想意识,把各自所承担的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教育工作放在教育整体发展的大局中思考和探索,使从事的各项工作始终与区域教育发展的大局紧密相连,与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相得益彰,形成大教育的工作格局。
现代教师(包括区域研训员)树立全局的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现代教师(包括区域研训员)在价值取向上,要把实施新课程的研究指导与培养合格的接班人联系在一起,与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联系在一起,增强教育教学和研训工作的责任和使命意识;
现代教师(包括区域研训员)在专业的方向上,把自己的专业发展紧紧地扎根于学校乃至区域教育发展的土壤之中,始终与组织与集体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如果没有组织集体的发展,就没有教师个体的发展。因此,现代教师(包括区域研训员)的专业发展必须顺应学校内涵发展的要求,与学校倡导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相匹配,要成为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促进者和生力军;
在对青年教师的指导服务中,要把促进指导服务对象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对老师听一节课也好,组织一次教师培训活动也罢,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开掘教师深层次的潜质上下功夫,在促进教师后续的发展上花力气,即从全局的视角为教师的发展着想;
在对学生的评价检测中,要以学生的学习潜力的开发为根本,改变过去重知识、轻能力的命题方式,不仅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更要看学生是否把知识升华为智慧,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来形成相对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
3、专业思想
一般来说,作为一名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师都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思想,专业思想决定了教师专业的行为及其所产生的效果。现代教师(包括区域研训员)还应具有与研训工作相匹配的专业思想。
4、合作精神
合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作为现代人要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必须具有合作的观念和精神,否则难以实现理想的目标。现代教师(包括区域研训员)要经常联系教育业务部门和其他学校,必须具有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一方面,要与上级业务部门善于合作,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相关的工作信息和课改精神,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关注,为推进工作创造条件;另一方面,积极与兄弟学校加强合作,开展互访交流和学术研讨活动,并通过搭建平台,相互学习各种有效的经验和个性特色,提升教师的实践性智慧,这是推进课改、提升课改质量的重要环节。
5、指导能力
指导既是现代教师(包括区域研训员)主要的工作职责,又是现代教师(包括区域研训员)重要的工作能力。作为一种职责,必须全面完成指导的工作任务;作为一种能力,必须为周围同事提供满意的服务。
指导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理论的指导。二是教育实践的指导
区域教研员的根本标志是能进入4扇门
从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定位看,教师进修学院是承上启下的中介,对上承接省市教育的各个职能部门,包括教师培训、德育、课程教学、科研、信息技术等,有教委的各个处室,也有高校和专业研究部门。对下,服务中小学幼儿园、有关职校等各级各类学校,涉及到这些学校的各个方面。教师进修学院的优质教师能真正走进两扇门,实现两个转变。
一是真正走进市、区教育行政职能部门的门,能够同他们对话,主动争取一定的话语权。
二是真正走进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室特别是广大教师办公室的门,能够深受欢迎,主动按需提供服务。转变商贩式、搬运工的工作方式,转而实现“从上级取来,用校本化的咨询服务指导送去”和“从区外取来,用本土化可行有效的实施方案送去”的工作方式。
从教师进修学院的功能看,教师进修学院是区域教育大服务多功能的中心,服务于地区教师学习与培训中心、教学研究(包括德研和科研)中心、教育信息资源的中心。
对于教师进修学院的优质教师来说,也要走进两扇门。
一是真正走进高等教育院校与研究机构的门,进教育理论殿堂之门,能够拜教授专家为师,以宏观的视野研究国际、国家、省市层面的教育动态,立足地区中观应用研究与实践,着力于理论指导下的微观实践与指导。
二是走进课堂,能够做教师的朋友,教育教学的参与者,从教育因果关系中寻找规律,在关键与相对容易的地方切入,切实可行有效的示范指导,转变说客、判断的角色,转而成为“从调研取来,用研训送去”和“从理论取来,用应用性研究实践送去”的角色。
磨刀不误砍柴功,教研员必须注重自身的学习研究,不断扩充学科知识、优化智能结构、提升研究能力。这就要求教研员合理安排学习研修和指导服务的时间,形成既为自身的主体发展留有足够的余地,又为下基层指导服务提供充分的时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笔者认为教研员应实行“2+3”的工作模式,即:每周2天在本单位研修提高,3天下基层学校指导。当然,“2+3”的工作模式不是绝对的,随着每周工作重心或任务的不同可能会打破该工作模式,但从长远来看,“2+3”应该是最合理的指导服务与研修提高的时间分配。那么,教研员怎样实施“2+3”的工作模式呢?这里笔者主要谈谈教研员2天在本单位的研修想法。
一是结合新农村教育特点,加强课改理论学习和研究。
二是重视人文知识的学习,提高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
三是加强研究,积极探索教学规律。研究是教研员重要的工作特质,也是区别于一般教师的显性标志。
四是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技术平台,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
五是注重系统思考,大力提倡著书立说。
六是加强团队合作,打造教研共同体。
在“2+3”的工作模式中,教研员不仅要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加强自我研修、小组研修和集体研修,还需要所在单位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构建学习型组织,探索有利于教研员成长发展的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研员专业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真正承担起服务区域课程教学改革均衡发展的历史重任。为此,我们学院专门成立了区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三、现代教师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是主动参与有效的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即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核心是点燃教师心中追求完美的火炬,自觉追求教育完美的工作状态,使更多的教师养成教育反思的习惯。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的核心是从教教师到激活他们的专业发展动机,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
教师教育有效策略是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以及有关文件精神,以现代教师需求为导向,为完成特定的教师教育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活动内容、载体、程序、方式、方法和形式与手段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探索教师教育有效策略,以期获得教育活动最佳效果的综合方案。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以下
1、以有效学习为中心,建设多样化、多层次、多序列课程体系,满足教师有多元选择学习的需求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坚持“用研取来,用训送去”的根本原则,通过部门之间、条线之间、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形成构建课程建设的良性运行状态。例如,市教委倡导中小学的温馨教室建设,是实施《两纲》教育的重要切入口。
几年来,我院根据不同发展阶段教师、不同学段教师、不同学科教师多元学习的实际需求,开发建设了门类齐全、功能多样的既传承优良传统又体现新课程特点的研修课程系列,如《现代教师专业引领案例研究》、《现代教师培训新探》《学校德育新视角》《二期课改与探究性课程》《走进小学新课程》《教师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等350多门。通过让教师从专业发展的需求出发,自主选择研修课程,在培训部门的统筹下,由研训员领衔对教师实施菜单式培训。
1、以有效学习为中心,建设多样化、多层次、多序列课程体系,满足教师有多元选择学习的需求
2、以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为重点,构建多元灵活开放的研训机制,满足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需求
一是以讲练为特征的操作指导式。
组织教师举办短期培训班,采用面授辅导和自学训练相结合方法,其基本操作程序是,定向——指导——示范——练习——反馈。面授辅导是对自学训练的指导、点拨和深入,主要特点是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澄清疑点和攻破难点。
二是以体验为特征的情景默会式。
针对教师容易凭习惯和经验实施课堂教学的问题,我们形成了让教师在具体情景中体验教学的研训方式,其操作程序是定向——情景观摩——讨论评析——自主实践——形成课例。为教师创设或模拟一种融情感与认知为一体的教学环境或问题情景,让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整合知识与经验,获得情感体验。
三是以开放为特征的信息网络式。
针对教师由于相对闭塞而接受信息不对称,对教改前瞻信息缺乏了解和审视的现状,我们推出了这种方式,其操作程序是,定向——收集——下载——整理——积累。信息可通过“天网”、“地网”、“人网”或信息内部电脑网络收集资料进行培训。
四是以解决问题为特征的课题研讨式
针对教师在实施课改中出现的一些共同性的问题,研训员与一线教师共同通过确立课题并运用行动研究、反思研究和案例研究等科研方法集中进行攻克,其操作程序是,问题——定题——方案——实施——验证——总结。在具体研究中,各成员分工承担子课题研究任务,将文献查阅、资料整理、实践反思贯穿到整个研究过程
五是以合作为特征的同伴互助式。
在研训活动中,我们特别强调参训者在平等、尊重和民主的气氛中,聚焦某个专题、问题、难题进行对话、讨论、交流,使大家在互动中生成智慧、激发灵感,其操作程序是,确定对象——选择专题——交流研讨——生成智慧——总结提高。该方式不拘泥于形式的规范,而要突出群体研讨、相互启发的氛围。
1、以有效学习为中心,建设多样化、多层次、多序列课程体系,满足教师有多元选择学习的需求
2、以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为重点,构建多元灵活开放的研训机制,满足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需求
3、以增强教师教育智慧为导向,拓展有效教育教学资源,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创新需求
把握重难点,上好示范课。
优秀的现代教师(或区域研训员)在全面深入了解学科教师教学现状与教学困惑的基础上,选择教师感到最难上的最具研究价值的内容上专题研讨课,每位教研员每学期上2节以上,为组内教师的教学探索起到了有效地引领作用。
蹲点薄弱教研组,提升校本教研。
针对边远学校、相对薄弱学校优质教研资源缺乏,教研质量不高等问题,采取教研员蹲点的措施,让他们深入到学校提供指导帮助:协助学校领导制定推进教研组建设的常规工作意见,规范教研机制;参与并指导教研活动,研究提高教研质量的方法;指导职初教师上亮相课、研讨课、教学评比课;优秀的现代教师(或区域研训员)上好示范课,探讨教改策略等,有效地提升了薄弱教研组的教研质量。
加强教研分类指导,促进各类教师发展。
青年教师的培养:对于职初教师,经常组织他们观摩各类公开课,安排他们参与各类教学经验交流会,指导他们钻研教材、设计教案、认真施教,尽快胜任教学工作;
骨干教师的培养: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平台,上好示范课、展示课、研讨课,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教学经验;名教师的培养:帮助他们选择教改热点问题,开展课题研究,积极探索教学规律,提升教学经验,彰显教学风格
探索“视导式”教研,促进检查、评价和指导的融合。
一是开展“综合视导”。
该视导是对基层学校进行全方位检查指导。从校长的办学理念到教导处的工作管理,从教研组建设到各学科教师的教学过程,从教导处的工作计划总结、课程安排、常规管理到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考试等各环节,逐一进行调研检查,并结合一些实际问题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二是开展“学科视导”。
该视导是对基层学校的某个学科集中进行检查指导。视导成员由教研员以及学科中心组成员组成,以听取汇报、查阅资料、随即听课、座谈调研等形式,全面把握学科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并帮助学科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三是开展“常态检查”。
即区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突然袭击式”的检查指导,体现了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诊断和指导、总结和提高的特点。这种检查能充分展示学校最真实的原生态的教学管理、教改动态、课程执行等情况,对学校的评价更客观,检查更到位,指导更有效。
4、以建设复合型共同体为载体,促进各类教师共同发展,满足教师互动合作、自主发展需求
复合型共同体的基本特征是:共同体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追求;复合型共同体的成员构成体现综合性和互补性;复合型共同体在深化素质教育、实施二期课改过程中,体现出多种功能,发挥出综合效应;建立一种民主和平等的新型伙伴关系;注重团队学习和研究,强调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相互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和整合。
建设复合型共同体的基本要求和操作程序。复合型共同体的基本要求:强化专业引领;重视协作交流;体现互动共生;创新培训机制;满足多元需求。
其操作程序主要包括:
构建教育专家团。
开展调查研究。
构建复合型共同体。
制定操作方案。
操作实施。
考核评估。
5、以人文的管理为抓手,调动教师积极性、主动性,满足教师主体尊重的需求
第一、夯实一个基础——提高优秀的现代教师(或区域研训员)的人文素养。
第二、强化一个载体——引领学校加强组室文化建设。
第三、落实四条途径。
一是在教研工作中彰显人文精神。
二是在培训活动中拓展人文知识。
三是在网络技术中开发人文资源。
四是在平台架构中展现人文成果
四、现代教师在区域教育发展中必须发挥重要作用
上海市委、市政府将奉贤区南桥新城列为“十二五”上海“三大新城”之一,按最新的规划版图,南桥新城规划控制区域总面积为71.39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规模75万—100万人。总体规划提出了“计划15年左右的时间进行打造,南桥新城将不仅成为奉贤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将成为上海杭州湾北岸板块的综合性服务型核心新城,服务长三角南翼以及大浦东地区的重要枢纽和门户。”三个目标:一是创造适宜居住的城市;二是建设生态型的城市;三是建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
三个目标:一是创造适宜居住的城市;二是建设生态型的城市;三是建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
南桥新城地处杭州湾北岸咽喉,与大浦东毗邻而居。拥有公园面积比纽约中央公园还要大,不久的将来,一座低碳生态新城将在南上海崛起。而一个地区的教育必须与该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匹配,而且教育必须要适度超前或是优先发展。新城发展的定位决定了新城教育的特点。新城教育也必须是低碳绿色的。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产业转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节能减排”,不仅是当今社会的流行语,更是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活战略。提升“节能减排”意识,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消费习惯进行简单易行的改变,一起减少全球温室气体(主要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意义十分重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选择“低碳生活”,是每位公民应尽的责任。
“低碳”教育,新城教育的低碳就是指学生的低负担,低消耗,但也能提高教育质量。我们的教育不能以牺牲学生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代价,不以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不以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为代价。
绿色和低碳是一对好姊妹,新城教育是绿色的,第一方面体现在学校的环境是绿色的,主要包括校园环境和班级环境。
第二方面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是绿色的。师生互相尊重、彼此平等、关系融洽、气氛和谐。学生学习主动性强,积极性高,自主性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过程轻松愉快,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幸福的、快乐的。
最后,教育的效果是绿色的。学生良好的学业成绩是在轻负担、高效益的状态下取得的,是在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通过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合作所产生的综合学习效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优秀的现代教师(或区域研训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奉贤区教育工作会议和“规划纲要”精神,竭力开发教师潜能,加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力度,抓住南桥新城高品质、大发展的战略契机,主动顺应奉贤教育“追赶与跨越”并存的历史转型。区域教师进修学院继续积极有效地构筑人才高地、学术高地和信息集散高地,务实求真地创建教研、科研、培训、信息技和教育品牌特色等五大平台,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以有效学习为中心,以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创建多元高效的教师教育模式,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课程体系,铸师德、锻师能、养师风,建设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培训者队伍,为全面提高奉贤区教师整体素质,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创建教育品牌特色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