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书育人”系列--百名优秀德育教师展示材料
“教书育人”系列——百名优秀德育教师展示材料
立足科学研究、引导学生成长、提升职业素养
——记华南师范大学辅导员王鹏
题记: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指出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作为华南师范大学的辅导员,王鹏老师始终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从业理念,立足科学研究、引导学生成长、提升职业素养。
“从事科学研究,一是要找准方向,做正确的事;二是要找到方法,正确地做事。做人的道理与从事科学研究的道理是相通的: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准自己的人生方向;二是将个人目标与国家的现实需要相结合,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华南师范大学辅导员:王鹏
辅导员基本情况介绍:
王鹏,男,中共党员,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副教授。2006年7月留校至今担任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辅导员、院团委书记、院国防生党支部书记。曾获广东省首届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竞赛一等奖、2013年广东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称号;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项目等。
辅导员所在学校基本情况介绍:
华南师范大学创建于1933年,具有80余年的历史,是一所具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较齐全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现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有83个本科专业,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0多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15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教师队伍结构良好、水平较高,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现有专任教师2105人,其中教授与副教授各500 多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000 多人。在师资队伍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含双聘)6 人、外籍院士4人、“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长江学者5人。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2个,并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 13人。
一、立足科学研究: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学生工作
学生工作不是单凭着一股热情就能够做好的事情,它还需要辅导员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科学的工作方法。因此,只有研究式地开展工作,才能够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加科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王鹏老师在工作中始终坚持研究式地开展工作,通过开展多种类型的专项调研,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发现学生工作存在的不足,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工作沿着科学化的轨道运行,取得了一 定的成效。
一是积极推进“新生入学教育”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一方面,他积极配合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开展“体验式”新生入学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改革,将新生入学教育划分为热爱母校教育、规则意识养成、熟悉校园环境、挫折教育、沟通协调意识养成、人际关系的处理、创新意识培养、安全意识培养8个基本模块,并分别于2007年、2010年针对其所带的两个年级的260余位新生开展了体验式教育课程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相关的理论成果《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非正式性探析:以S大学2007级新生体验式教育为例”》在广东省首届南方辅导员论坛中获得一等奖,并发表在2010年6月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教学专刊》;另一方面,为充分了解和把握新生入学后的适应情况,王鹏老师带领其工作团队连续7年对本学院的2007级至2013级新生入学后的学习、生活、工作状况进行系统地调研,形成了总计9万余字的调研报告,并提交给相关职能部门。这些调查报告为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学生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依据。
二是连续4年开展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学生专业认知调研,并撰写了总计2万余字的调查报告。近年来,该学院每年有接近24%的新生为“非第一志愿”考生;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对其所学专业、所开设课程缺乏兴趣,致使一些学生专业学习动力不足、专业目标不明。为了协助学院教学及学生工作部门共同解决这一问题,王鹏老师分别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政治学与社会学专业、社会工作 专业的学生开展了为期4年的专业认知调查,其间调查访谈学生达300多人次。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调查对象的访谈,深入了解了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并通过与教学口的沟通使这些学生逐步稳定其专业思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引导学生成长,让学生在做学问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与许多高校的辅导员一样,王鹏老师每天要处理大量繁杂而琐碎的事务,帮助学生解决许多日常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各种问题。与此同时,他也意识到,辅导员不应当仅仅成为一个“事务主义者”,更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引导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领域的研究者,王鹏老师注重在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中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学生“以严谨的态度治学、以踏实的态度做人”。他常常跟学生讲:“从事科学研究,一是要找准方向,做正确的事;二是要找到方法,正确地做事。做人的道理与从事科学研究的道理是相通的: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准自己的人生方向;二是将个人目标与国家的现实需要相结合,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跟王鹏老师一起做过科研的学生常常能感受到他“严厉”的一面。在做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他曾经语重心长地跟学生说:如果你竭尽全力都没有做好一件事,我们还可以在方法上、技术上找找原因,下次还有成功的机会;但如果你由于态度不认真而导致研究失败,那不仅不可以原谅,而且你要为整个团队的损失负责。从这个角度看,做学问与做人做事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有那些认真、执着、有团队意识、不断进取的人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 标。
华南师范大学201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吴之声同学曾经是王老师的学生,也是他身边的一位学生干部,由于参与过多的学生活动导致其学业成绩快速下滑。王老师了解情况后立即跟吴之声进行了谈话,提醒他“不能因为琐碎的工作事务而荒废了自己的学业,学生干部应该学会把工作与自己的学业结合起来,研究式地开展工作。” 这次谈话之后,吴之声同学开始反思应该如何处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关系,并寻找学生工作与专业学习的结合点,并确立了读研的目标。大三时,作为团委副书记的吴之声参与了王老师主持的《高校“枢纽型”学生社团组织育人功能研究》课题,将自己参与的社团工作与专业研究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王老师常对学生科研团队的成员说:“研究要按照计划进行,其中的任何一个步骤马虎、敷衍了,整个研究的准确性就会受到影响,这样我们所做的也就失去了意义。”他带领着学生团队一步一步地进行文献查阅、设计问卷、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撰写报告,认真地做好科研的每一个步骤,并顺利完成了该项目。
吴之声同学除了参与王老师的课题研究外,他还作为负责人组队申报学生课外科研课题,并获得学校立项。在王老师的关心和指导下,吴之声同学已经不再是只会埋头忙碌的学生干部,而是会把工作融入科研的研究型学生干部。严师出高徒,在王老师四年的关心和指导下,吴之声同学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人才资源开发》等省级刊物发表了七篇学术论文,主持校级课题一项,参与省级、校级课题各一项,还被评为广东省“百佳团支书”,并成功获得了免试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资格。
作为辅导员,王鹏老师始终要求他的学生们做到“严谨治学,踏实做事,本分做人”,这十二个字也成为他做人、做事、治学的标准。
三、提升职业素养:在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上默默耕耘
提升职业素养是辅导员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的关键环节,也是提升学生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有效方式。自参加工作以来,王鹏老师能够立足本职岗位,不断围绕着如何有效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如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等问题进行思考和钻研,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参加工作以来,王鹏老师先后到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等地参加与学生事务管理相关的学术会议和调研活动。2010年11月至12月,王鹏老师到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参加了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高级研修班的培训。学习结束后,王鹏老师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翻译了4篇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经典文献,总字数超过15万字。2009年至2013年,王鹏老师在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期间,重点关注学生社团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将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确定在大学生社团活动方面。2010年,王鹏老师主持了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2012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在全校获批的29个项目中,他是唯一以专职辅导员身份担任科研项目的负责人。2014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参加工作以来,王鹏老师围绕如何提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在《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中国德育》、《探求》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1篇,参与编写与学生工作相关的书籍4本。
在长期的辅导员工作中,王鹏老师不断地学习和磨练从事辅导员工作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向前辈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为其职业素养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平台。2012年,王鹏老师参加广东省首届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并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一等奖,2014年,他获得2013年广东高校辅导员“年度人员”称号。
王鹏老师热爱学生工作,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成才发展服务,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是一名德才兼备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者。
后记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这是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继续向专业化、职业化迈进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司领导同志来我校指导工作时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时代特征”,这既是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发展的趋势,也是广大辅导员在实践中必须面对和破解的难题。也希望广东高校的辅导员同行们能够立足科学研究、引导学生成长、提升职业素养,为广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篇:教书育人,德育为先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
恩格斯说过:“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行业,都有各自的道德。”“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工作的社会职能所要求的行为规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教师这一职业应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一个教师怎样才算得上师德高尚,人之模范?正已,敬业、爱生、奉献是师德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是教书育人的基本准则。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教育无小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关注的方面,往往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而这些作用又往往是通过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实现的,因为学生眼中的教师都是具体的,而教师又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式人物”。所以,师德建设必须注重从小节抓起,重视人格的修炼。要求教师要以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学生。
一、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是是师德的基础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彻底清除“拜金主义”. “仕爵主义”观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人事的教育事业,象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论何时,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
二.热爱.尊重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将上一个新台阶,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更将跃上一个新高度。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负担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教师自己就不能迟到早退;要求学生文明礼貌,教师自己言谈举止切切不可粗鲁;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则,教师应自觉遵守教师守则。否则,光要求学生,而自己又不身体力行,反而胡作非为,学生就认为这样的老师言行不一,出尔反尔而不可信赖。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说明这个道理。
四.教好书是师德的关键
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谁说不是呢?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
所以,教师要有进行教育所需的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透彻地懂得所教学科。仅仅熟悉教学大纲和本学科内容是不够的,教师的知识应比这宽广得多。通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还应具备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能。因为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上至宇宙太空,下至海洋生物,从远古时代到未来世界他们什么都知道,并认为教师什么都知道。这种好奇心加求知欲是发展智力的动力,教师应珍惜它,而不能扼杀。这就要求教师要多才多艺,和学生打成一片,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所以,教师要终身不断学习,不断开拓,更新自己的知识。正如加里宁所概括出的辩证过程:教师一方面要奉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洋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
五.育好人是师德的归宿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工程师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觉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总之,良好的师德,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动力。它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所以,每个教师都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师德的人,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
第三篇:教师如何教书育人(模版)
教师如何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它指明了教师应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和接班人,是对教师全部活动的普遍要求,同时,教书育人又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教师对社会的贡献就是教书育人。笔者试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阐述点滴看法,使广大的教育同仁从思想上重视教书育人,明确自己所担负的在新形势下教书育人的重要意义,并自觉地在教学工作中始终贯彻“教书育人”这一原则。
怎样做到“教书育人”?“教书育人”作为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既有充实的理论依据,又在当前新形势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俄国著名教育家马申斯基曾说过:“任何章程、任何纲领、任何人为的机构,不论设计得如何奥妙,都不能在教育工作中代替人格的作用……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能形成性格”。古人云:“师者,模范也。”学生通常是通过教师讲授、指导、示范、演示、检查等一系列活动受到教育的。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无不给学生以影响,因而教师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文化修养,对学生做到言传身教。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教得不错,但育人却远远不够:表现在讲台上散布对社会的不满情绪;通过学生家长拉关系、走后门;自己言行不一等等,这些都给未成年的学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使“教书育人”成为一句空话。教师的语言是有声的行动,而行动应是无声的语言,前者使学生信服,后者使学生更为佩服。所以重“身教”要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应首先做到;教师的“身教”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教师自己的言行首先要符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而且,细微之处也应检点自己的言行,以免引起不良影响。
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掌握教材、教法与育人的内在联系
学生学习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此要重视课堂上的教书育人工作,教书是为了育人,育人也必须通过一定的书本知识来实现。因此教师要深挖教材,吃透教材,要做到:突出教材中明显的育人因素,深挖教材中的暗含因素,及时补充与教材有关的教育材料。有些教材受多方面的制约和局限,不能及时与国情和形势相联系,这就需要教师把最新信息和时政材料充实到讲课中,以弥补教材中教育因素的不足。总之,教师应积极挖掘育人的各种因素,善于通过各种途径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体现教书育人的原则。
3树立整体教育观念,使学校教育积极走向社会,沟通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对学生成长全面负责,实行综合育人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通过完成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来实现育人的目的。实际上真正达到育人目的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因为学生不是一台机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再者他们还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家庭中度过,他们也对社会感兴趣,并且青少年心理上不成熟,可塑性强,善模仿,易被不良现象影响。所以,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在总的教育目的前提下,对学生全面关心,全面负责,不单纯局限在学校里和课堂上,而要积极主动地走向社会,深入家庭,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形成综合教育的功能。达到方向一致,目标统一,以学校为主体,社会创造教育环境,家庭配合实行家教的综合教育体系。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当然这首先要求教师要付出努力,争取主动。很多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春游、秋游,定期家访等,确实提高了育人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成绩。这为我们教书育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4因人而宜,因材施教,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书育人
社会在发展,人的思想也在发展,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教育不应有单一的模式。况且如今社会更需要新型人格,而今天的学生也与前一二十年前的学生在很多方面截然不同,突出表现在自立意识强,凡是总要问个为什么、不落俗套、喜欢冒险、思想活跃等,这就为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尤其是怎样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怎样使教师有效完成育人任务,就摆在了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眼前。我的看法是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敢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遇事多转换角度,采用灵活多样的育人途径。“疏导”就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善于疏通,不压制;敢于引导,不放任;采取说理,比喻、榜样、讨论、争辩、感化等形式把学生引导到正确道路上来。另外,前文所谈的家访、春游等还有办墙报、读书会、演讲、进行自我教育、互相教育等等,都能使育人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并且事半功倍。
当前,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呼唤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则必须依靠教育。事实已证明,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如今越来越突出。因为搞经济建设离开人才不行,而所谓“人才”应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德”需思想教育加以培养,“才”需知识传授加以灌输,二者合一就是“教书育人”。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应当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把“教书育人”作为一条重要教学原则始终贯彻于教学工作之中,既要勤奋教书,又要努力育人,群策群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第四篇:教师如何教书育人
教师如何教书育人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因此,教书育人,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何搞好教书育人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加强思想教育
教师为了在课堂上教书育人,必须有意识地把要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内容结合教材融化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取得预期效果。
思想品德课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一门重要课程。必须重视思品课教学,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经受挫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竞争精神及诚实守信的美德……这对学生将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有重要意义。
二、针对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启迪学生心灵
现在的学生究竟有哪些特点?这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一定要突出时代性,适应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适合于学生心理特点的措施加以诱导,使学生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点,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针对学生的特点多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把学生吸引到正面来,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如经常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
三、通过教师自身形象塑造,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书育人能否收到实效,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在学生的心目中塑造好自身形象,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1、要具有学高为师的业务素质。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首先一点就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要千方百计组织好教学,学生只有佩服你,才能尊重你,信服你。主动接近你和求教你,才有教书育人的效果。
2、关心热爱学生。爱是人类的情感之一,情感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及情绪体验,它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赞可夫说:“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发展。”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作为班主任,心里装的是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扮演的不仅是老师,还是严父慈母、大姐姐、老朋友。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兴趣、特长、及时纠正偏差,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班主任工作的主旋律。
对于后进生,要特别关心、爱护、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辅导。古人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要搞好教育,离不开老师的循循善诱,更离不开一种特殊的催化剂,那就是爱。
3、具有德高为范的政治素质。教书育人身教胜于言教。教师一定要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着力提高自已的品质修养。什么是恶,什么是善,教师的行为准则、判断标准,往往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把传授科学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教书育人,管教管导,教导合一。
第五篇:百名教师进社区
“百名教师进社区”的背景
2001年,和平区教育局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有关精神,决定从全区普教系统中选派100名优秀教师到街道担任社区教育辅导员。我们认为选派优势教师进社区是社区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内在需求。
首先,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遇到了许多复杂的情况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当说,这项工作难度不小,仅仅靠教育行政部门、靠学校去做,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地成长起来。为了构建社区教育环境,营造社区教育氛围,使社区成为青少年学生道德实践的基地,健康成长的课堂,真正做到校内与校外教育目标的一致,教育内容的统一,和平区区委、区政府认真落实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在大教育观和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和实践新时期社区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于 2001 年 6 月开始运作选派全区普教系统中优秀教师进社区的工作,这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 “百名教师进社区”。
其次,深入开展社区教育,优化青少年学生的校外教育环境,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整体素质,需要具有掌握多方面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师资力量作保障。“百名教师下社区”,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对社区居民进行各种教育和培训,适合社区居民要求和需要的,用自己在学校工作的经验和体会组织辖区青少年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为净化青少年的育人环境,为青少年的素质全面提高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选派“百名教师下社区”已经两个年头了,这个英明举措不仅极大加强了社区教育工作的力度,而且为推进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进程、帮助社区居民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创建学习型城区和教育强区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更为社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履行关心支持下一代重任的完成,发挥了积极有益的促进作用。
实践说明由社区教师组织居住区青少年和儿童开展教育活动更能体现教育的辖区性和辖区教育重要性的特点,达到参与面广、思想性强、效果良好的效果,并深受社区家长和青少年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