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宣讲稿-杨俊峰老师事迹
从小草到大树
——杨俊峰同志事迹宣讲稿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小草依偎着大地,每日汲取阳光和雨露,每日、每分、每秒都在努力的成长,每棵小草都在仰望大树,每棵小草都有颗成长的心,他们不断的吸收大地母亲的养分,终于,在那片绿色中,有棵小草脱颖而出,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杨俊峰老师正是这样一位从小草成长为参天大树的人,他凭借刻苦的钻研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出色的工作成绩和强烈的责任心顺应教育发展潮流,积极参与教改实验,很快成了雁塔区信息技术学科改革的一颗耀眼的新星。正如他在自己的QQ签名中写到“我曾经是一棵小草,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会长成大树”。
尊敬的领导,各位朋友,今天,我要把杨俊峰老师的主要事迹向大家进行宣讲:
杨俊峰,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小学一级教师,1973年4月出生于雁塔区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93年毕业于西安师范学校,现执教于雁塔区明德门小学,任3~6年级信息技术教师。
杨俊峰老师勤于思考,善于学习,不断总结,“亲其师,信其道”是他的工作原则,凭借自己的“爱心”、“诚心”、“耐心”和学生们平等相处,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感情,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成果更加突出。
在课余,他没有满足自己原有的基础,不但继续攻读信息与技术本科,而且还报名参加了国家计划培训。在工作中,他还秉承虚心请教的作风,不但使自己的业务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还从他人身上汲取了更多的精神力量;日常教学中,杨老师就学生的认知如何得到拓展,掌握知识如何更迅速,以及追求更理想的教学质量和化复杂为简单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钻研,总结出了“多、快、好、省”这样一套独特的教学模式,正因为这样,不仅使自己的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还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赢得了更多知道学生完成作业任务的时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百分之百的掌握每节课所学的知识。同时,杨老师还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对学科的知识结构、所教授的内容重、难点和每个班
级学生的情况等信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使自己上课时就像一个指挥家般的游刃有余,真正做到了师生愉悦。
杨俊峰老师对自己更是高标准严要求,他善于钻研,不断拓展自身。在校领导的支持下,他带领10余人的队伍完成了陕西省“十五”课题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学科新授课方法、手段研究》的研究工作,既提高了自己课题的研究能力,又为学校的教科研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还为学校赢得了省教育厅授予的“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实验基地”荣誉称号。同年,他还被省教育厅聘为资源建设专家,在随后的“十二五”课题研究中,随着杨老师大量课题研究的先后结题,所产生研究成果在学校乃至雁塔区的教学过程中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杨老师还牺牲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时间,积极参加省市教研活动,不断向教学、教育领域的行家里手学习。在市教研室领导的推荐下,他与省市名师们一起编写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制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且该教材已于2015年9月通过审核并在全省投入使用。基于勤于思考,不断总结,杨老师撰写的《教育活动中如何因势利导》等论文均发表于国家刊物《中国教育学刊》上。
记得冰心曾经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杨俊峰老师博爱无私让爱洒满校园。他乐意与同事们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在担任省、市教学评优评委时,他还发现并激励了大批优秀青年教师,使得这些教师成为了雁塔教育战线上的骨干力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深知,教师任重而道远,正如小草一般,只要心怀成长的信念,它就会一步步实现成为大树的梦想,杨俊峰老师经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探索,赢得了领导的肯定,同事的赞同,先后获得“西安市学科带头人”、“陕西省教学能手”、“雁塔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就这样,他一步步成就着自己的梦想。我们祝福,这棵大树更加郁郁葱葱,更加辉煌灿烂!
第二篇:杨俊生中国梦宣讲稿
中国梦“一炉暖天下”宣讲稿
杨俊生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您们好!
我叫杨俊生,今年62岁,农民出身,任过乡长,当过房管局领导,现在是聊城市老科协总工程师。本应安享天伦之乐,可有一件事让我难以放下,这就是我“一炉暖天下”的梦。下面请听我的讲述吧。
中国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形象的说农民生活四要素:钱袋子、粮囤子、菜篮子、暖房子,前三项已显著提高,但在冬季取暖方面还不尽如人意。为此,我潜心研究,发明了中国节能地暖炉,获得了国家专利,无偿地献给农民,并致力推广。
节能地暖炉就是在室外设置进风、排烟口,利用农田废物做燃料,放入房中地下炉体内,在控氧情况下持续散热,达到安全卫生的取暖效果。其优点:
1、建炉花费少,只需50—300元,一次投资多年受益;
2、省工省事效果好,一次填料供暖十几天,室温在20度左右,一冬清理一次灰;
3、节能环保,每炉一冬节煤、除废各在一吨以上,柴质燃料二氧化碳释放量仅为同重标煤的0.34,不像煤烟含有硫等有害气体,减排效果明显。
4、循环利用,每炉一冬可产草木灰约200斤,能肥田,对土壤中的有害金属粒子也有吸附作用,可减轻其污染危害。
说起地暖炉发明要追溯到2000年,那时,我创办了一处农业示范基地,寒冬,房内烧着两个煤球炉,仍冻得身体发抖。望着那些废柴草,决心探索用农田废物取暖的新方法。说时容易那时难,挖土、和泥、垒砖弄得满身泥灰,戴坏了十几幅手套,手还是被磨的起泡流水流血。经过三个冬天几十次摸索,终于成功。田野飘雪,室内如春,我战胜了寒冷。
农民是怎样过冬的呢?2003年冬天,我对鲁西三个村的取暖做了调查:884户中,燃煤球做饭兼取暖的户为45%,室温仅2—4度,时间60天,用煤已达28万斤。好房子因冷不能住,几代人挤睡在厨房大炕上。学校里学生冻的脸红手肿,上课跺脚驱寒。年老病弱者更是冬苦难熬,这也是农村冬季死亡人数上升的原因之一。那些废柴草成了垃圾、污染源。这些现状令人眼热心酸,也使自己增添了信心和责任,决心将技术传授给农民。
我印发资料进村推广,骑车走过万里路,到过周边四个县的百余个村庄,办技术讲座指导农户建炉。办讲座百余次,发资料数万份,受益者不下十万余人。群众说:“这个方法真好,不用煤不用电,家家户户都能办,省钱又暖和,环保还安全。”我又在网络上公开了技术和电话,现存记录有一千五百多人次,涉及北方寒区近百个县 市;我发表文章;参加省、国家有关会议;接待外地团体和个人前来观学,已有数百人次,他们纷纷写了感谢留言、感谢信;也亲自到外地传授技术,被湖北、河南、山西、山东的七个市县聘为顾问、工程师,这些做法,使技术传得更快、更广。好多事至今难忘,现讲述三件。
2007年十二月一天的下午,我接到电话,他说:“俺姓蒋,是沙河崖村人,父亲因腿疼住院,要回家过年,想请您帮助建个地暖炉。”我说“既然急用,下午就建吧。”我知道沙河崖村是当年刘邓大军渡黄河指挥部所在地,骑车十几里路来到村头,老蒋把我迎进他家。备料、挖坑、垒炉紧张有序,天很晚了才把炉建好。我谢绝挽留,返回时顶风下雪,夜黑黑,雪茫茫,一个老者要躲避过往车辆,还怕滑倒掉进路旁深沟里,只能靠路边用树木辨识方向,摸索着推车吃力前行,其艰难状况现在回想还有些后怕,半夜了我才回到家。我得了重感冒,第三天晚饭时老蒋来电话说“杨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我们农民的难事你给解决了,好多人盼望你再来传授技术哩。”第二天我带着吃的药又去建炉办讲座。很快,多数农户用上了地暖炉。乡亲们说:“他和当年的老革命一样想着百姓冷暖。”
另一件事,是2013年11月的一天,一幼儿园负责人找到我,想用地暖炉解决教室、宿舍取暖。我到现场看后,连夜设计,后又组织施工,抢在寒流来前完工。这天,温度降到零下7度,我再次来到幼儿园,教室里,盆中鲜花开放,温度达到20度,孩子们身穿薄衣,在老师带领下学习。他告诉我,原计划取暖设备投资26000元,用煤18.5吨,燃费3万元,改用地暖炉烧锯末,节约建设投资19600元、燃费26000元,省了钱,省了煤,取暖效果还好。他拿出3000元表示谢意,被我拒绝。这时,孩子们围过来,齐声喊:“爷爷好,谢谢爷爷送来温暖”,我笑了。聊城电视台对此事以及我推广地暖炉的其他事,连续四次进行了报道。
第三件事在我拿到专利证书时,有些人说:“你发财的机会来了,一个炉收几十元,两年是百万富翁,十年、八年就是千万富翁”。用炉户也说:“杨老师你只搭钱,该收点费用”。一水泥预制件厂的老板要拿20万元买专利垄断技术。在一次省级研讨会上,韩国釜山大学的一位教授也想买这一技术。说实在的,我靠工资省吃俭用过日子,也想攒点钱防老,也想帮孩子们还还房贷,并且这收入光明正大。但是想到农民寒苦、想到自己是个党员,对垂手可得的钱没有动心。不仅没收钱,在建筑材料、印发资料、外出、电话费等方面还投入七、八万元。
目前,仅聊城市约有30万户用上了地暖炉,百万人口受益,每冬节煤除废各在30万吨以上,产灰肥约6万吨,农民节资数亿元,饲养、手工业用户更是增加了收入。多个地区的效益统计将是天文数字。我的努力受到群众欢迎,同时也感到了自身价值。40多次受到省、市、县表彰,获得过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全市道德模范人物、十佳科技银发之星、建设幸福山东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最近,我的事迹又被省委组织部、老干部局编入《为民务实·红色印迹》一书。
现在,我正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对跨房间和楼房节能供暖技术进行研究探索。“安得广厦千万间,一炉送暖除民寒。宗旨爱心胸中记,中国梦圆把力添”。欣逢盛世,老有所为,我要为中国梦贡献正能量,助燃乡村居民暖房子梦。
谢谢大家!
第三篇:杨善洲同志事迹报告会事迹宣讲稿
杨善洲同志事迹报告会事迹宣讲稿
公仆本色
云南省保山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原主任 段兴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段兴华。杨善洲同志担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时候,我是保山地委办公室秘书科的干部,跟随在老书记身边工作了12年,直到他退休。这些年,虽然不在他身边,但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想起他带着我下乡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进行调查研究、解决群众温饱,关心群众疾苦的点点滴滴。
第一次跟杨书记下乡,他就对我说:‚在我身边工作要苦得起、累得起。‛10多年里,我跟着杨书记,走遍了保山地区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一次,我随他去龙陵县木城乡调研,那个乡地处中缅边境,离保山差不多300公里,当时又不通公路,他带领我们绕道芒市,徒步前往木城。我的脚都磨起了泡,几次想停下来,看到杨书记一点休息的意思都没有,我也就不敢提休息的事,只能跟着他一直走下去。一路走,一路了解农民群众的困难和要求。花了四天时间,我们才到达乡政府,随后又徒步三天,跑遍了周围几个乡。根据这次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十几天后,杨书记主持召开会议,制定了改变边境贫困乡村面貌的实施方案。
杨书记担任保山地委书记时期,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农业,解决群众吃饭问题,是他花费心思最多的事情。‚我们是党的干部,如果老百姓饿肚子,我们就失职了。‛杨书记经常这样对我们说。
1977年,我跟随杨书记到龙陵县平达公社河尾村去考察农业生产情况,书记看到有个年轻人栽秧很不规范,就走上前去说:‚要想搞得饭吃,就要好好栽。‛看到忽然冒出一个头戴竹叶帽、脚穿草鞋的陌生人对自己说三道四,小伙子很不高兴:‚你会栽你来栽给我看看,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疼。‛杨书记二话不说,挽起裤脚,把鞋子一脱,跨进田里,接过秧苗就开始栽,几分钟就插出长长一溜秧来,而且栽得均匀整齐,周围群众一阵叫好,小伙子也佩服得低下了头。
杨书记说过:‚凡是农田建设上得快的单位,都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领导上前线,亲自带着干,这是无声的命令,有效的指挥。‛当时,杨书记在保山县板桥公社、施甸县保场公社都有水稻样板田,在施甸县姚关公社、腾冲县明光公社都有包谷样板地。所谓样板田、样板地,就是他自己通过学习农业科学知识,或者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回来之后,亲自动手搞试验,摸索总结出经验后再向整个保山地区推广。在保场公社的样板田上,他采用‚三岔九垄‛式插秧,使亩产量提高了三、四百斤,直到今天,当地群众还在采用杨书记摸索出的‚三岔九垄‛方法插秧。
1978年,大年三十的晚上,杨书记叫上我跟他一起去板桥,给技术员毕景亮等同志拜年,当时,毕景亮同志他们正在板桥搞‚京国92‛杂交水稻试验。杨书记给农业技术人员拜年,这不是第一次了,但毕景亮同志仍然非常激动,他拉着杨书记的手说:‚杨书记,您每次到外地出差,看到良种都要带回来,让我们搞试验,有点空就来跟我们一起插秧、除草、施肥、搞试验,大年三十还想得起来看我们,真是谢谢您了。‛杨书记笑呵呵地说:‚谢哪样谢?我要谢谢你们啊!你们的工作干好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解决了,保山的大事就解决了一半啦!‛通过多年的努力,保山坝、施甸坝的水稻单产历史性地跨越了500公斤大关,农科技术员都由衷赞叹:‚老书记真是咱们保山粮食生产的总农艺师!‛
杨书记下乡的时候,总是头戴竹叶帽、脚穿茅草鞋,一身泥巴一身土,深入到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劳动,他也因此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1978年至1981年,保山地区的水稻单产全省排名第一,从此有了‚滇西粮仓‛的美誉,其间,国家农业部专门在保山组织了农业生产示范现场会。大家都说,‚滇西粮仓‛是我们的‚草鞋书记‛带领全区人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
在粮食丰产丰收后,杨书记又开始思考如何让农民群众生活得更好一些。他根据保山丰富的资源,带领群众大力发展茶叶、甘蔗和其它经济作物。
1980年10月,杨书记来到潞江坝的芒宽公社。他听说新光大队有个叫朱自祥的社员种植咖啡成了出名的‚冒尖户‛,曾经因为种植咖啡挨过批斗。杨书记跨进朱自祥的家园,摸着咖啡树对他说:‚你家6口人,光是咖啡这一项收入就差不多2000元,再加上其他经济收入,已经提前达到了小康水平啦!好啊,你这个典型我们要马上推广。‛看到杨书记放手让群众搞多种经营,有同志劝他,‚还是慢慢来,搞四平八稳的事不会吃亏,书记的位子才坐得稳。‛杨书记回答:‚群众思变,群众思富,我们还能再拖后腿吗?如果想什么吃亏、乌纱帽之类的事情,就决不是共产党的干部!‛
跟随杨书记工作,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来自农村,从来没有忘记是党把他从一个农民的儿子一步一步培养成为党的领导干部。他始终怀着一颗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善良心,这颗善良心使他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永远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1985年5月,我随杨书记到龙陵县出差,县委在食堂招待我们吃饭,饭后我去结账,县委书记说:‚这顿饭我请了。‛在我们返回保山途中,杨书记突然问:‚伙食费结了吗?‛我说:‚县委邱书记说他请‛。杨书记生气地喊:‚停车‛!他掏出30元钱递给我,叫我回去结账。我只好下了车,站在路边,好不容易拦了一辆车,回到龙陵,付了饭钱,又坐客车回到保山。我找到杨书记,向他报告伙食费已经结了,我说:‚伙食费结了6元5角,但来去两百多公里,车费就花了20多元,真不划算。‛杨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小段,账不能这样算!我们下乡,这里吃一顿,那里吃一顿,擦擦嘴巴就走,剩下的账谁去付?最后还不是摊到老百姓身上!‛
有一天中午,杨书记上街打算买点糖果带给母亲。称好糖果后,商店营业员却不给包装纸,杨书记只好伸手取下帽子,让营业员把糖果倒进了帽子里。返回机关后,他立即召集各处局委办领导开会。杨书记让大家‚先吃糖后开会‛,等大家轻松活跃地吃起糖来,他开口说话了:‚大家知道你们吃的糖是怎么带回来的吗?是装在帽子里带回来的,因为商店不提供包装纸。这不是个小问题,这些细节问题上不注意,会给人民群众造成很大的不便。为人民服务不是空喊口号,而要实实在在,落在为群众着想,改善服务质量上。‛
1985年,保山地委建盖办公大楼,看着第一层已经建起,想着不久就能搬进新大楼办公,大家都很高兴。这时,昌宁县金华乡发生水灾,杨书记带着人立即赶赴灾区,看到老百姓受灾情况特别严重,他非常难过。回到保山后,他指示办公大楼在建项目马上停工,把资金拿来救灾。当时,许多人都想不通,认为可以从其他地方调动资金,没有必要把正在建设的办公大楼停下来。有一位领导在他面前流露出这样的想法,他激动地说:‚如果眼看着人民群众在受苦,我们却安逸地坐在大楼里悠闲地办公,你不觉得有愧吗?‛
担任地委书记的时候,因为杨善洲同志大力发展农业,和老百姓一起种田种地,着力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群众感激他,就编了一首民谣:‚家乡有个小石匠,参加土改入了党,头戴竹叶帽,身穿中山装,穿起草鞋搞农业,开渠引水当龙王。一身泥一身汗,大官儿不当,当什么?当种田郎。‛
杨书记退休后,带领群众把荒山变成了林海。群众感激他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大恩大德,又编了一首民谣:‚家乡有个小石匠,当官退休福不享,栽树二十年,荒山披绿妆,造福子孙千万代,为民服务永不忘。活到老干到老,大富翁不当,当什么?当共产党!‛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当我听到这首新的民谣时,我的眼睛又一次湿润了。老百姓这朴素的心声,表达出的正是杨书记一辈子都没有改变过的公仆本色。
谢谢大家!
父亲这棵树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小学教师 杨惠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杨惠兰,是杨善洲的二女儿。
小时候,我一想起爸爸,就感到很委屈。记得上小学时,有一天,老师教给我一首好听的儿歌:‚爸爸是一棵大树,妈妈是一棵大树。我们是快乐的小鸟,在两棵大树间飞来飞去。‛回到家,我背诵给姐姐听,背着,背着,我们姐妹俩就哭了。
为什么哭呢?因为我们很少见到当时担任保山地委副书记的爸爸。我是3岁多的时候才第一次见到爸爸,妈妈让我叫‚爸爸‛,我却害怕得直往妈妈身后躲。
那时候我们还小,不懂事,不光是为我们姐妹哭,也为我们的妈妈哭。爸爸长年在外,妈妈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家里粮食不够吃,她就上山找来野菜充饥;我和妹妹没有钱上学,她就清晨上山摘野果,夜晚熬夜编粪箕、扎扫把,然后挑到街上去卖,一分一分地凑学费……后来,妈妈经常自豪地对我们三姐妹说:‚你们三个,是我像鸟妈妈给小鸟度食一样,一嘴一嘴度大的‛。
慢慢长大了,有人对我说:‚你爸是地委书记,靠着这棵大树,你们一家有享不完的福‛。其实我知道,爸爸这棵树,根本靠不上。不但靠不上,他还经常‚阻止‛好心人对妈妈和我们姐妹的帮助。那时候,我感到的不仅仅是委屈,甚至有些怨恨他。
1970年,我妈妈生我妹妹,家里缺粮,一家人靠野菜掺杂粮度日。有一天,乡民政干部经过我家,看到这种情况,就送来了30斤救济大米和30斤粮票。后来爸爸知道了,责怪我妈说:‚我是党的干部,我们不要沾公家的一点便宜,领导的家属决不能搞特殊!这大米和粮票要攒了还给公家!‛差不多过了半年,我妈妈硬是东拼西凑,才还清了这笔粮款。妈妈说:‚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公家归公家,个人归个人,我晓得他的性格,我可以少吃点,只是娃娃们饿着可怜啊……‛
1975年的雨季,家里的老屋一到下雨就漏得不行。我妈妈让人捎信给爸爸,让他凑点钱回家修整老屋。爸爸寄回了一封信和30元钱,他在信里说:‚我实在没钱,这一点,身边的工作人员可以作证。现将这30元钱寄回家,先买几个盆盆罐罐,哪里漏雨,就先接一下,实在不行就挪一下床铺,暂时躲避一下;眼下,比我们困难的群众还很多……‛
更让我们姐妹不能理解的是,爸爸担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时候,按当时的政策,妈妈和我们姐妹都可以 ‚农转非‛。爸爸身边的工作人员填好申请表后,向他报告,他却把申请表要了过去,转手把申请表锁进了抽屉里。一个地委书记,老伴和三个孩子竟然在老家当农民,说起来恐怕谁都不会相信,可我的爸爸就是这样做的。我没能考上大学,想回施甸找点事情做。先是到茶厂做零工,后来又到小学代课。有一次,公安局招人,我去报考了,还特意给爸爸打了电话,请他打个招呼。可是录取名单出来了却没有我。原来爸爸根本没打招呼。当时我真是气坏了。后来,我和妹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学校,毕业后有了固定的工作,可我的大姐,仍然还在农村务农。
1988年,爸爸退休,上了大亮山,带领群众种树。为了方便他进城给林场办事,全家向熟人借了5万多元钱,在施甸县城附近盖了一间新房。房子盖起后,我妈妈和爸爸商量,让他凑点钱帮助儿女们还账。爸爸东找西搜,才拿出了9600元。后来,为了不拖累我们,爸爸硬是把刚刚盖起还没入住的新房给卖了。
也就是在爸爸退休上山种树之后,他和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多了,我听到老百姓对爸爸的感激和好评多了,这才渐渐理解了他。
爸爸去世后,在整理他的文稿时,我们读到了多年来埋藏在他心里的对家庭的歉疚:‚我出来工作,家庭是很困难的,家有老母亲、老伴儿,后来又有3个娃娃,就靠老伴儿在家养老供小,我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家庭……我对家庭欠债很多……我从地委书记的位臵上退下来,回到大亮山种树,除了想为家乡的群众做点实事,就是想离家近一点,每个月都争取回家看看。‛
林场建设逐渐走上正轨之后,爸爸仍然住在山上,但是他每个月的25号,都要到保山,参加老干部支部的组织生活。回山的时候,除了顺道给林场办一些事情,总是会回家住上一两天,第二个月的1号再上山。和爸爸相处时间多了,我渐渐走进了爸爸的内心世界。我这才知道,他担任地委领导的时候,工资并不低,但他用钱很‘散’,哪家没有粮食他出钱买,哪个生产队缺种子他出钱垫上……他把‘大家’当成了‘自家’,怎么可能有钱呢?关于当年不让妈妈和我们姐妹‚农转非‛的事情,在爸爸晚年,我曾经问过他。他说:‚当时,在我们地委机关,大多数局长、科长的家属都在农村,我这个‘班长’的家属怎么能够先转呢?‛
爸爸其实是个很有感情的人,无论是对群众,还是对自己的家人。我读初二的时候,爸爸把我接到保山读书。在保山,每个月爸爸给我买好饭菜票,还给我6块钱的零花钱。有时候,他还会带我去看场电影。有一次,我发现自己的枕头下多了一把梳子,后来才得知是爸爸给我放的,细心的父亲知道女儿已经到了爱美的年龄。还有一次,学校收假,爸爸特意回施甸老家来接我,因为担心赶不上客车,爸爸带着我早上四、五点钟就起来走小路。半路上,我听到狼叫声,非常害怕,他就紧紧拉着我的手,让我不要害怕。我结婚时,爸爸没有给我买过什么,后来我有了孩子,爸爸来看我,发现一家人的衣服乱七八糟地塞在一个大纸箱子里,就给了我100块钱,让我去做个衣柜。
90年春节过后不久,爸爸回家看过奶奶和妈妈,准备返回林场的时候,奶奶和妈妈起身送他,爸爸忽然注意到奶奶走路摇摇晃晃,他赶紧放下行装,扶奶奶坐下,马上去找医生。晚上,爸爸在奶奶的屋内搭了一张小床,整夜守在奶奶身边,陪奶奶说话,给奶奶端药递水。9天后,奶奶安详地离开人世,享年89岁。在爸爸的内心深处,他觉得这一辈子,歉疚最多的,就是妈妈。1996年我妈妈因胆结石住院16天,2005年因肺气肿住院13天,两次住院,爸爸都从大亮山赶下来,一直守在妈妈身边。他每天都会早早地买好早点带给妈妈,守到夜里很晚才回去,每次吃饭,他都要亲自端到妈妈的床前。然而他生病了,却不要妈妈去看他,陪他。就在爸爸最后一次生病住院时,妈妈到医院去看望他。爸爸一看见妈妈就说:‚你怎么来了?你晕车,以后别来了,我不会有事的。‛妈妈说:‚我来看你一眼,你好了就回去。‛妈妈在医院守了爸爸三天,这三天,不管如何疼痛,爸爸都强忍着不出声,那是因为他不想让妈妈担心。
意识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爸爸在状态稍好的时候,反复向我们交代:‚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是你们的母亲。市里奖给我20万,我捐了10万给保山一中,6万给了林场,专门留了4万元给你们的母亲,你们要好好用,让你们的母亲安享晚年,她这一辈子不容易。‛弥留之际,他挣扎着叮嘱我们,要把一部分骨灰埋葬在老家的后山上,将来陪伴妈妈。
爸爸去世后,大姐找出了珍藏多年的爸爸买给她的白衬衫;我一遍遍抚摸着搬了几次家都舍不得扔掉的,爸爸给我100块钱做的那个衣柜;妹妹想起粗心的爸爸竟然会不止一次给她买卫生用品……我们知道,爸爸是很关心我们的,只是他太忙了,忙得顾不上太多地照顾我们。
对怀念父亲的人民群众来说,爸爸走了;对妈妈和我们姐妹来说,爸爸终于可以回家了,永远地回家了。如今,只要我想到爸爸,浮现在眼前的,就是矗立在他埋骨之地的那棵参天大树。爸爸就是那棵大树,他虽然没有弯下腰,把妈妈和我们姐妹护卫在怀抱里,但是他张开双臂,为老百姓遮风挡雨了一辈子。
谢谢大家!
一个永不退休的共产党员 云南省保山市电视台记者 蓝天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是保山电视台的记者蓝天。
2009年底,我接到台里的通知,拍摄一期关于杨善洲老书记的电视访谈节目。
此前,我多次采访过老书记,了解了很多老书记的先进事迹,在准备这期节目的时候,我又听到了一个又一个关于杨善洲老书记的故事:
上个世纪60年代,杨善洲同志担任改区设县的施甸县第一任县委书记。1964年秋季,姚关公社遭受水灾,尚未收割的稻谷几乎全部被洪水冲走。眼看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来年要饿肚子了,群众焦急万分。一天,杨书记来到一个生产队查看灾情,提出了‚大春损失小春补‛。发现那里的群众不会用复合肥给麦种催芽。杨书记就叫人给他弄两挑大粪水来,又叫供销社职工抬上来一包普通过磷酸钙,然后卷起袖子对大家说:‚来来来,我整给你们瞧。‛他边说边用手把大粪水、牛屎、钙肥拌在一起,拌一会,感觉稀释度不够,又加入大粪水。再加入小麦种拌入粪中,拌好后再堆起来捂好。弄完后,他说:‚这是给麦种催芽的一种好办法,你们都看明白了吗?‛
杨书记亲自动手拌大粪,这个朴实的故事,我不止一次从不同的人那里听到过。我想,这只能说明,老书记一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留下了同样的故事。
1982年,土地承包工作完成以后,时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带着司机赵从德到施甸县了解情况。到了保场公社后,他对司机说:‚小赵,我要到处看一看,你等着我,如果到天黑不见我回来,你自己去找吃住。‛说完他就下了车,取出车后箱的大竹叶帽扣在头上,朝地委在保场的样板田走去。小赵守着车等到天黑,还是不见杨书记的身影,就把车开到施甸县城,在招待所住了一夜。第二天,小赵又开着车回到杨书记第一天下车的地方。眼看太阳偏西,又是一整天过去,还是不见杨书记。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电话不普及,没有传呼,更没有手机,小赵有些急了,找到了保场样板田,在那里遇到了一个老人,赶紧问他:‚大爹,你见着一个戴大竹叶帽,穿黄胶鞋的人吗?‛老人说:‚哦,是不是说话还带着姚关口音?‛小赵连忙说:‚他是地委书记啊!你见他去了哪里?‛老人说:‚唉,这么大的官啊,看不出来嘛!怪不得他问了我家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又打听了一些村里的情况,卷了支草烟就走了。‛
直到第三天,小赵才在木老元公社接着杨书记。在这三天里,杨书记究竟走了多少里崎岖山路,走访了多少户人家,了解了多少民生疾苦,掌握了多少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只有杨书记自己知道。
小车司机找地委书记的故事,是驾驶员赵从德亲口告诉我的。老书记为什么要这样做?后来,杨书记告诉我:‚走路最能深入群众。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和农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才真实。‛
1997年5月,老书记上大亮山种树已经10年了。有一天,他看到工人朱家兴托人交来的病假条,一问才知道,朱家兴得了肝硬化,大量腹水,住进了县医院。老书记连忙赶到医院看望,家里人说:‚医院已经下了病危通知,我们也没钱再去大医院治了,就准备后事吧‛。老书记一听,着急地说:‚只要还有一线希望,你们就不要操心钱的事,赶快把他转到大医院去抢救。‛朱家兴被及时送到市医院,老书记又特意找到了主治医生,说:‚我们这个工人够苦了,没享过一天福。你们要全力抢救,只要对病人有用,要什么药就尽快去调,医药费,我负责!‛经全力抢救,朱家兴终于脱离了危险。
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普通工人的故事,至今仍在林场职工中流传。2009年底,已经退休回家的朱家兴流着泪对我说:‚我的命是老书记救回来的。他自己生病的时候,舍不得花钱,输液都是去便宜的小诊所,可是为了我这样一个普通工人,他四处奔波,找来三万块钱,花在我身上,他一点不心疼。‛
当年,杨善洲老书记刚开始上山种树的时候,还有人嘀嘀咕咕,认为他就是想退休以后捞一把,几万亩森林成材后,他一年可以分红几万元。20年后,杨善洲老书记兑现承诺,把大亮山林场的管理权全部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他自己分文不取。县里决定奖励他10万元,他也坚决不要。举行移交仪式那天,我就在现场采访,如果说这也是一个故事,那是在我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的故事。
坦率地说,作为一个年龄比老书记小了50多岁,和他隔着两个时代的年轻人,我虽然对这些故事深信不疑,但我仍然不能理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出这样的事?
面对面采访老书记的那天,我心想,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多问他几个问题,让他多讲几个故事。可是没想到,他一见面就跟我说:我今天就讲四个问题,讲完了我就走,我就是造个林,没什么讲场!坐下后,没等我问他,就一二三四总共三分钟就倒背如流说完了植树造林的好处!看他着急要走,我赶紧提问:‚我听说您家里人借钱在施甸修了房子,你却没有钱还债,最后只好把新房子卖了。您辛辛苦苦几十年,还住在旧房子里,心里不委屈么?‛他脱口就说:‚老是说二三十年前的事情,你到我家去看看嘛!我们家现在宽得很!‛老书记的家我去过,三间瓦房加起来也就80多个平方米!我们去采访,摄像机都摆不开。我就反问他:‚那也不怎样,跟别人比,还是差得老远。‛他急了,大声地说:‚我是共产党员,哪能光想着自己?把自己的家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过着艰难的日子,那么,我们常说的‘为人民服务’,不就成了骗人的假话了吗?‛
访谈中,我问老书记:‚大亮山林场现在树木价值1亿元,完全成材后总价值将会达到3亿多元。您怎么就舍得捐给国家?‛他耐心地解释:‚这个问题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千万不要把这么大笔财富归到我一个人头上,大亮山从一开始就是国家的,我只是代表国家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就物归原主。‛
那天,我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老书记,您种的树,还有10多年才能成材,那个时候您已经90多岁了,您怎么享受啊?‛我的话音刚落,他就毫不迟疑地说:‚你这个姑娘呀,怎么会这样说。我那个时候已经到火化场去了,咋个会得享受!别人享受了嘛!本来就是给别人享受,我享受不了有什么关系?我们的子孙后代得实惠了嘛!‛
他的回答把我这个年轻人给镇住了!我知道,他说出的,就是他一辈子做人做官的原则和信念:一切为了群众得实惠,人民的利益比天大!
访谈节目如期播出,老书记再一次感动了保山人民。就在人们的回忆、感动、议论中,老书记的故事还在延续。2010年8月20日,他住进了医院,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住院治疗期间,保山市委书记去看望他,问他还有什么事情需要组织上解决?老书记提了一个要求,摆榔乡尖山村的老百姓很难得洗一次澡,请市里安排5万元经费,为他们修一个洗澡塘。
杨善洲老书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我采访到的一个个小故事,到我面对面地跟他交谈,到我在他长眠的雪松下怀念他,答案在我的心里不断的修正,不断的清晰!
杨善洲老书记是一个永不退休的共产党员!他贫穷,他粗茶淡饭,衣着简陋,一生没有任何积蓄;他富有,他两袖清风,表里如一,雪中送炭出手大方!他固执,他执着造林,心无旁骛,老牛拉车不回头;他豁达,他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草帽挨乌纱,平凡铸伟大!对于家人的不理解,他说‚忠孝难两全,家国难兼顾‛;对于人们的不理解,他说‚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
杨善洲老书记60年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他用为民服务的思想、行动和成效,诠释了共产党员‚创先争优‛的永恒主题。他以他的品质、他的精神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永远都追随他,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
谢谢大家!
生命的承诺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党委副书记 吴连章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是施甸县姚关镇党委副书记吴连章。杨善洲老书记植树造林的大亮山,大部分位于我们姚关镇。我和老书记都出生在姚关这块土地上,是地地道道的老乡。小时候,我就听说过很多老书记亲民为民的故事。长大后,我长期在姚关镇工作,更是亲眼目睹了老书记发挥余热,造福家乡的壮举。
当初,老书记要到大亮山栽树,乡亲们都劝他,那地方风吹石头跑,栽树根本不可能。可老书记说:‚以前,乡亲们不止一次地来找我,让我多为家乡做一些贡献。保山有这么多县,我不能只顾你们啊,等我退下来,一定要为家乡办一两件实事。我承诺过,就一定要兑现!我已经想好了,种树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办林场种树就是我要为大家办的实事。过去大亮山不是没有树,而是被砍光了,造成了水土流失。现在只要我们有决心,就一定能把树种下去,而且一定能种活。‛
当时,大亮山周边十几个村寨缺树、缺水、缺粮、缺电、缺钱,村民的生活处于‚一人种三亩,三亩不够吃‛的困难境地。缺水的问题特别突出,村民要到十里外去找水,然后人背马驮地运回来。一盆水,早上洗脸,晚上洗脚,最后还要浇菜、喂猪。村里哪一家遇上红白喜事,做客的人不仅要送礼,而且还要提上一桶水,挂在礼单上,而主人不但要建一个‚礼簿‛,还要建一个‚水簿‛。当别人家请客的时候,不但要还礼,特别是要足额归还‚水账‛。
20多年来,老书记带领大家,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硬是把光秃秃的大亮山变成了望不到边的绿海。松树长高了,果树成林了,植被明显改善了,断水多年的溪谷又有了泉水。老书记还带领群众架起水管,将泉水引进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大亮山林场还承担着3个乡镇11个村委会70个村民小组,共计2.5万人的饮水供给任务和3万多亩甘蔗的灌溉任务。
乡亲们最真切地体会到老书记造林带来的好处,是在去年的大旱当中。2010年春夏,云南省大部分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长达半年的持续干旱使群众种不上地,喝不上水。但就在大亮山周边的村子,尽管也受到大旱,但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流着甘甜的泉水,水源地正是老书记杨善洲造林22年的大亮山林场。群众情不自禁地说:‚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真不知道这样的大旱我们怎么熬过。‛
在老书记的带动下,群众还走上了种树致富的道路。村民张洪发是有名的困难户,他跟老书记讲,想种点核桃树,可是他不会嫁接。老书记说,没关系,我来帮你嫁接。张洪发以为老书记是在开玩笑,因为那时候,老书记已经60多岁了。没想到,老书记真的爬上梯子,亲手为他家嫁接了10多棵核桃树,现在张洪发一家每年都有上万元的收入,这些核桃树成了他的‚养老树‛!
老书记在创办林场的同时,还想方设法为周边的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首先是修路。雷打树村委会的8个自然村土质肥沃,盛产生态蔬菜,青菜、萝卜、卷心菜等都是出了名的,但长久以来,由于交通不便,只能靠人挑马驮走几十里山路去出售,运不出去的蔬菜只能烂在地里!老书记跑省上、跑市里,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又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修路需要一笔勘测费,为了节省这笔开支,他买来水准仪自己勘测。老书记年轻时做过石匠,对砌路非常在行,他带着錾子和手锤,和大家一起选石头,一起砌石头路,一干就是一整天。有时,大家去吃午饭了,他还在埋头选石头。18公里弹石路,就在老书记的带领下,朝着大亮山的边边角角延伸。如今的雷打树村,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十多倍,到2010年底,拥有汽车的农户已经有十多户,有摩托车的农户接近30户,群众还在林场技术员的指导下,改生猪放养为圈养,创出了‚雷打树‛品牌火腿,全村每年出售火腿1万多公斤,仅此一项,村民收入就达30多万元。通电,也是老百姓多年的希望。芭蕉林村是一个彝族聚居的山村,听说老书记在山上建起了林场,村长跑来找老书记反映说,村里不通电,群众碾米磨面要到10多公里外的酒房乡,往返一次要花三天时间。他还给老书记说了一个‚笑话‛:有个村民赶街的时候,看到街上的店铺里都挂着电灯,就花一块钱买了个电灯泡,拿回家用绳子挂起来,以为灯泡挂起来,自己就会亮,他不知道要拉上线,通上电,灯泡才会亮起来。听了这个故事,老书记心里难受极了。经过反复考虑,他坚定地吐出了两个字:‚架电!‛
说干就干,老书记亲自带人到保山买来电线和设备,又和大家一起拉电杆,勘察线路,架杆拉线,几个月后,电架通了,芭蕉林村成了大亮山方圆几十里第一个通上电的村子,那个村民从街上买回来的灯泡终于亮起来了!电接通的那天,兴奋的村民们自发筹钱宰了一只羊,敲锣打鼓地送到了林场。那天晚上,林场职工和村民们联欢,到处都是欢乐的笑声,村民们笑啊、乐啊、跳啊,感谢老书记给他们送来了光明。那个以为电灯泡挂起来自己就会亮的村民,高兴得喝醉了。
大亮山林场的发展,更是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摆田村绿厂子村民小组原先是一个很穷的地方,老书记就把林场间伐剩余物交由村里去卖,用卖的钱买来了电线和电杆为村子接通了电,村民们从电视上学到了很多科技知识,并运用到玉米、水稻、烤烟、茶叶生产上,从此,家家修新房,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如今的大亮山,80多个大山头,180个小山头全都被郁郁葱葱的森林覆盖。整个施甸县的森林覆盖率,也从1988年的17.1%,上升到了2009年的44.8%。大亮山周围的村已没有一处荒山!树木长大了,大亮山也变绿了。原先山上没有水,吃水要到山下挑,现在几十条小溪常年流水不断;原先满山连一只兔子都找不到,现在多年不见的野猪、豹子、凤头鸟等野生动物又出现了;原先山上没有林子的时候,每年都要发洪水,大水冲毁农田,毁坏房屋,现在树长大了,不仅洪水没有了,连大风也不见了。各种野生菌也多起来了,老百姓靠采摘野生菌,每年能有一大笔收入。周边群众发展‚林下产业‛,‚爱山护山‛的良好习惯正在形成,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丰收‛。22年来,林区群众人均所得粮食从原来的100公斤,提高到500多公斤。2006年,林场建起了一所木材加工厂,加工间伐的林材。到现在,林场支付给当地村民间伐林木、加工林材的劳务费超过了36万元。
我曾经问过老书记:‚您这么大年纪了,还这样辛苦,到底图个啥?‛老书记反问我:‚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口袋里有钱花了,小伙子不打光棍了,小孩子也有学上了,你看着不高兴吗?我图的就是这个!‛
2010年8月老书记住院治疗,每天都有群众自发地到医院看望他。中秋节那天,四、五十个姚关老家的农民,专门从100多公里外赶到保山,带着家乡的土特产和亲手做的月饼送给老书记。那天去看望他的人真多,60公里外施甸县的群众来了,40公里外潞江坝的老百姓来了,保山城里的亲朋好友也来了,为了不影响治疗,医院只允许派几个代表进去,可其他人却一直围在病房外,久久不愿走开,期盼老书记早日康复。
大家的祝愿没有能够留住老书记,他离开了我们。但大亮山的人民群众将永远不会忘记:杨善洲,这个老共产党员对家乡人民许下的承诺,已经用他晚年22个春秋的艰苦奋斗,兑现给了父老乡亲。
谢谢大家!
青山作证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大亮山林场原场长 自学洪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自学洪,是施甸县大亮山林场的原场长。
1988年3月1号,县里通知我到林业局报到。林业局的领导说:‚杨善洲老书记退休了,省里安排他到昆明休息,但是杨书记婉言谢绝了,他要回我们老家施甸种树。现在抽调你们17个同志,和老书记一起上山筹办大亮山林场。‛从那时起,我就和老书记在一起,工作和生活了22年。
我清楚地记得,1988年3月8日,老书记带着我们,雇了18匹马,驮着帐蓬、工具、粮食、锅碗瓢盆,登上了‚半年雨水半年霜‛的大亮山,开始了他22年的造林生涯。在张家大坪子,他把群众代表找来,召开现场大会,宣布成立‚施甸县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在大会上,老书记说:‚办大亮山林场,是我多年的愿望,过去我当地委书记,没时间来种树,现在,我退休了,有时间了,我就和大家一道上山种树,绿化我们的家园。‛
那天晚上,我们搭起帐蓬,挤在里面休息。当天夜里,大亮山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半夜,突然‚呼呼‛地刮起了狂风,一下子就把帐蓬掀翻了。我们赶紧跳起来,这时,狂风裹着黄沙,吹得我们眼睛睁不开,脚也站不稳,远处还传来‚嗷嗷‛的野狗嚎叫声。等我们安顿下来,天就亮了,炊事员准备做早饭,这才发现锅不见了,我们四处寻找,终于在山谷里找到了被风吹跑的锅,锅里全是沙子。面对恶劣的环境,大家七嘴八舌。老书记坚定地说:‚等到山绿了,风沙就会越来越小。栽下一棵树,山就会绿一小块,栽下几棵树,就会绿一片。我就不信这山绿不起来。‛
老书记带领我们一边想办法改善生活条件,一边进行植树造林规划。他领着我们钻山沟、爬山坡,鞋子磨破了,裤脚撕烂了,脚底磨起了血泡,腿上又被旱蚂蝗咬得血迹斑斑。老书记不退缩,我们也不敢叫苦叫累。他带着我们走了整整12天,走遍了具备造林条件的每一个山头。
摸清情况后,老书记决定当年造林1万亩,建设苗圃100亩。当时,我们都有些担心,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吃的也成问题,人手也不够,更重要的是没有树苗,造林1万亩的计划恐怕完不成。老书记看出了我们的担忧,就说:‚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完成。‛
要把大亮山变成林海,需要大量的树苗,老书记四处奔波采购苗木。有一次,老书记打听到龙陵县有树苗,就急急忙忙地带人赶到了那里,可是树苗已经卖完了;打听到昌宁县可能有,他马上又赶到昌宁,树苗买好后,天色已晚,他又连夜赶回了施甸,这一趟来回有300多公里。我们以为老书记太累了,会在施甸县城休息一晚,第二天才会上山。没想到他竟然赶着马帮,连夜把树苗驮运上山。当他们把树苗驮到大亮山时,已经是凌晨三点多钟了,林场职工看到满身泥水的老书记,都惊呆了。老书记却轻松地对大家说:‚天亮就可以栽树了,这树苗多耽搁一天,就会影响成活率。‛
为解决苗木紧缺的问题,老书记又想到捡果核育苗的办法。每次回到城里,老书记就到大街小巷甚至垃圾堆里去捡别人扔掉的果核。开始是他一个人去捡,后来我们也跟他一起去捡。有一次,在街上捡果核的时候,老书记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小伙子的自行车上,小伙子大发脾气,我赶紧把小伙子拉到一边,告诉他,这位老人以前是保山地委书记!小伙子大吃一惊,他怎么都想不到这个毫不起眼的老人还当过那么大的官,会做这样的事,他赶紧向老书记道歉。老书记只是摆摆手,又低下头继续捡。一次,他当年的一个部下劝他:‚老书记,你不要捡了,多不光彩啊!‛老书记微笑着说:‚我这么弯弯腰,林场就有苗种了,有什么不光彩的?等果子成熟了,我就光彩了!‛
无论做什么事,老书记都抢在最前面。他每天都带着他的蓑衣、竹叶帽、砍刀、收音机、嫁接工具和常备药品等‚六件宝‛,跟大家一起去挖坑种树,十个指头都磨破了,缠满了白胶布。我看着心疼,他却对我说:‚年轻人,学着点!如果手被弄伤了,只要裹上胶布,这样使锄头、挥大刀就不会震着伤口,手就不会流血了……‛到了年底,我们造林1.2万亩,超额完成计划2000多亩。
除了种树,老书记又带领大家种茶。种下的茶苗长势喜人,但不久却发生了一场严重的鼠患,老鼠把将近400亩的茶苗啃死了,职工们非常心疼。老书记鼓励大家说:‚茶苗毁了可以重新种,人的精神不能垮。‛然而鼠害在短时间内无法根治,看到大家泄气的样子,老书记说,种不成茶叶,我们就种松树。然而,华山松种下去之后,又被一种叫做‚飞机草‛的野草侵害。‚飞机草‛和小树苗争夺养分,很快就能把小树苗困死。这一次,受灾面积达到了5000亩。面对大家失望的样子,老书记说,你们看,只要小树苗长到50公分以上,根深了,叶壮了,飞机草就抢不过树苗了。我们种下十棵树,哪怕只能活一棵,也是一个胜利。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今年活一棵,明年活一棵,后年又活一棵,总有一天,我们会让大亮山都长满大树。
1999年11月,老书记在给树木修枝时,踩着青苔,不幸滑倒,左腿摔成粉碎性骨折。几天后,我去医院看望时,他迫不急待地问:‚小自,快给我讲讲山里的情况。‛我讲完林场的情况后,他拉着我的手,难过地说:‚唉,我恐怕再也上不了山了。‛半年后,老书记出院了,又回到了他热爱的大亮山,只是手里比以前多了一根拐杖。
经过20多年的奋斗,林场如今已人工造林5.6万亩,有的树直径已经达到了40公分,建起了茶园700多亩。当年老书记带着我们捡来的果核,已经长成了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那300多亩果园,桃子、李子、桂园、芒果,硕果累累,香飘十里,成了大亮山林场最美丽的一道风景。22年来,正是因为有老书记带着我们干,我们才能克服一个个困难,才能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步步挺过来,把光秃秃的大亮山变成今天的几万亩林海!
2010年8月,老书记旧病复发住进了医院,我闻讯立即上山采了两个松果和两个木瓜,赶到医院去看他。老书记不停地抚摸着从大亮山采来的松果和木瓜,对我说:‚我一定要活下去,我还要回到大亮山上去种树!‛
坐在病房里,看着一天比一天虚弱的老书记,我想起老书记的身体一直都不好。大亮山常年雨雾,非常潮湿,老书记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和支气管炎。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是听到他的咳嗽声。他还患有严重的哮喘,为了不让大家担心,他一直瞒着大家,实在忍不住时,就偷偷地吃几片药。好几次,被我无意中发现,他拍拍我的肩膀说:‚小自,你要为我保密。‛当时我听他的话,真的为他保了密,现在看着病床上的老书记,我真后悔没有早一点把他的病情报告组织,或者告诉他的孩子,让他早一点下山休息、疗养。
我陪着老书记度过了他最后的50多个日子。临终前,老书记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交代:‚你们一定要继续种树,一定要管好林子;一定要把林场的收益按比例分给群众,不能让群众吃亏。‛
2010年10月10日下午三时零八分,老书记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当我们为他擦净了身体,穿好衣服,把一面鲜红的党旗覆盖到他身上时,我禁不住老泪纵横。
老书记曾经对我说过:‚等我死后,就把我的骨灰埋在雪松下。你们想我了,就到树下来坐一坐。‛按照老书记生前的愿望,我把他的一部分骨灰带回了大亮山,安葬在当年他带领我们上山,第一次召集群众开会的张家大坪子。
青山可以作证,老书记已经化做了大亮山上的一棵青松,永远站在山顶,凝视着家乡的山山水水,守望着大亮山下的父老乡亲!
谢谢大家!
第四篇:助残好人——杨国俊事迹
“百名助残好人评选——好兄弟”
长兄如父不离不弃照顾智障弟弟
助残好人杨国俊事迹材料
杨国俊是灵沙乡统一村的普通农民。30多年来,他和妻子不离不弃地照顾着智障弟弟杨国兵,被十里八乡的乡亲传为一段佳话。
时光也许会冲淡记忆,却抹不去与生俱来的兄弟情。杨国俊如今已是54岁,他用毕生的时间来照顾永远只有几岁孩童智商的弟弟,带着弟弟结婚、生子,处理弟弟惹出的麻烦事。有些邻居不理解,劝杨国俊放弃这个“包袱”,杨国俊却直摇头,只有一句话:长兄如父。
54岁的杨国俊皮肤黝黑,身体硬朗。杨国兵比他小七岁,今年47岁.父亲早年去世,留下的是从小智力低下且伴有中风后遗症的弟弟杨国兵。结婚时,杨国俊就答应母亲会照顾智障弟弟,杨国俊和妻子毫不犹豫地接下照顾母亲和智障弟弟的重担。为了维持生计,杨国俊常年外出打临时工贴补家用,而妻子专职在家照顾生病的母亲及智障哥哥。洗衣、做饭、拖地……今年54岁的杨国俊挑起照顾母亲和智障弟弟的担子已经有三十年的时间。
弟弟只要有事,杨国俊是24小时随叫随到,对于弟弟,他认为自己已经做到了应该做的事,但对于妻子,杨国俊却有太多的愧疚。结婚三十多年来他从未陪妻子一起逛过街,自从开始照顾弟弟之后,这一切变得更遥不可及。每逢亲戚家里有红白喜事,两人都无法一块去,因为弟弟必须要有人照顾。邻居议论时,他也总是笑着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多么朴实的一个人,作为哥哥的杨国俊,能够坚守住这份亲情,牺牲自己的时间,照顾智障弟弟和母亲的生活,这其实并不容易。
三十年来,弟弟可没少让杨国俊担心。二十几年前,有一次杨国俊正在地里干活,有人慌慌张张跑过来叫他,说:“你弟弟不知道咋了,躺在公路边上不动弹了。”杨国俊听了心里一惊,赶紧跑过去,才知道弟弟不慎摔倒,跌断了左腿。把弟弟送到医院后,一听手术费要5000块,杨国俊顿时傻了眼,当时他家里有两个孩子在上学,一家人的经济来源全靠他种地,一年的收入连一万块钱都没有,手术的钱当时全是和别人借的。手术从早上9点做到下午两点,杨国俊就一直在外面等着,都没舍得去吃顿饭。手术后,弟弟杨国兵的吃喝拉撒都在床上。住院的半个多月里,杨国俊不分昼夜地照顾着弟弟,给他洗漱、换衣、喂饭、换洗床单被褥、擦洗身子、清理大小便……
平日里,杨国俊妻子每天除了给孩子们做饭洗衣,还时刻注意小叔子的动向,生怕一不留神就出啥问题。因为患病,杨国兵大小便常常失禁,杨国俊两口子每次都及时清洗弟弟的被褥和衣服。尽管杨国俊尽心尽力,但是弟弟的病情一直没有好转,偶尔还会发作。犯病时拿起家里的东西乱砸乱扔,家用电器是砸了再买,买了还砸,还动手打人。为了方便照顾,干活时杨国俊将弟弟带在身边,有一次,杨国俊正在地里干活,弟弟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扑上来劈头盖脸一阵乱打,杨国俊脸都肿了好几天。杨国俊看着旁边哭得稀里哗啦的妻子,连忙上前安慰了几句,“他已经够可怜的了,我们还要求他什么呢,你权当他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吧。无论他做了什么,我们都能原谅。”听了丈夫的话,妻子也不好说什么了。
有时候,吃饭的时候,杨国兵突然将饭盆狠狠地砸在地上,扑上来对着哥哥乱打,挨打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说起杨国俊夫妇,邻居们都夸他们是好人,还说要是没有杨国俊两口子,杨国兵这辈子可就遭大罪了。
子女虽然长大成家生子,但杨国俊还是惦记着家里的弟弟,多年年的清贫生活并没有冲淡杨国俊坚持照顾弟弟的决心。每年冬天的早晨,杨国俊都要早早起床去弟弟住的屋子看看,生怕他煤烟中毒。
平日里,杨国俊夫妇总是教导孩子们要孝顺叔叔,“我就是想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们对弟弟好点儿。”杨国俊说。“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的孩子们都和弟弟特亲,儿媳妇还经常帮叔叔洗洗涮涮。虽说现在孩子们都成家了,不经常在身边,但总是打电话问叔叔的情况,回来的时候还给他带药买吃的。”说到这里,杨国俊沟壑纵横的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长兄如父,为了这句古训,杨国俊已行走了大半辈子,而且还在继续。这个五十多岁的老人,牵着智障弟弟的手走过了大半辈子,继续满腔真情搀扶着弟弟走下去……
第五篇:最美劳动者事迹宣讲稿3分钟
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知识才会不断丰富,能力才会不断提高,素质才会不断增强,人格才会不断完美,精神才会不断充实。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几篇最美劳动者事迹宣讲稿3分钟,供大家参考借鉴。
最美劳动者事迹宣讲稿3分钟1
人生伴随着劳动,劳动丰富了人生。
劳动,是历练人生的最好课堂。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辛勤劳动,不断积累的过程。知识的丰富,才能的提高,素质的增强,阅历的丰厚,财富的获取,都是通过劳动和积累完成的。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学会劳动,勤于劳动,是做人的本分,也是人生的必需。
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知识才会不断丰富,能力才会不断提高,素质才会不断增强,人格才会不断完美,精神才会不断充实。虽然劳动不是生命乐章中最激越的鼓点,但它是人生旋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节拍。人生的奋斗辉映着生命的光芒,因为有了劳动,我们才能体会到生活的欢愉,因为有了劳动,我们才有了无止境的奋斗和拼搏。把劳动当成一种享受,一种状态,需要一种境界,需要一种胸怀,更需要一种毅力。
人生因劳动而精彩,生命因劳动而美丽。劳动,是创造品质,锤炼意志的最好磨刀石。“不经一番风雨,怎么见彩虹。”劳动如同登山,只有昂起坚强的头颅,迈开坚定的步伐,才能面对前面的崎岖山道,迎难而上不退缩,才能正视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不幸。
劳动,是通向成功的独木桥。尽管劳动是艰辛的,但劳动不是一篮空悬的水,不是一池荒芜的田,更不是一条断裂的链,而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一座开满鲜花的园圃,一座连接彼岸的桥梁。只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就会于曲折走向坦途,于疾苦中感悟快乐,于艰难中获得成功。
热爱劳动的人是生活中最亮丽,最值得敬仰的人。让我们在劳动中历练人生,在劳动中感受快乐,在劳动中获取财富,在劳动中走向成功!人生因劳动而美丽。
最美劳动者事迹宣讲稿3分钟2
高尔基曾说: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双手创造出来的。其实我们生来就是一群劳动者,是劳动让我们创造出了这个七彩世界。是劳动,让田野瓜果处处飘香,是劳动,让红领巾喜悦地飘进知识的海洋。
许多同学认为劳动就是指体力劳动。那错了。它包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它赠予人类许多骄傲,许多辉煌,也给中国历史留下不少闪光的华章铭文,如司马迁多年努力编成了《史记》,李时珍寻寻觅觅终得《本草纲目》……再如神州七号、八号的成功发射是经过许多科学家几年的努力才换来的。可见劳动价值之大。
无穷的知识都是劳动的结晶,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我们应付诸行动,相信只要肯刻苦劳动,那所得到的将是更宝贵的财富。对于我们小学生而言,现在正是学习阶段,学习也是一种劳动,在这段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诱-惑,许多困难。请不要畏惧,不要退缩,把目光放长远,那样,在求学路上,你就不会那么轻易地被困难所打败。要时刻铭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所获得的知识都是老师诲人不倦的教育和自己刻苦学习的成果。
同学们,热爱劳动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理应将它传承下去。在我们的校园里,每天都涌动着一群值日的同学,每天都有人在默默地打扫卫生,每天都有人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是他们共同创造了整洁的校园环境,让我们得以在清新的校园里快乐地学习。
同学们,五一劳动节刚刚过去,让我们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轻轻放入筒内。认真仔细地完成每一项作业,做个真正的好学生。我们是劳动者,更是未来世界的主人,那就让我们用心感受世界,用行动美化世界吧!
最美劳动者事迹宣讲稿3分钟3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是**区城市管理中心质检三队车队的一名司机,我今天要为大家宣讲的主题是《父亲,您是我心中的一面旗帜》,讲述的是我的父亲罗先平的生平事迹。
父亲罗先平是**区环卫质量管理中心质检三队的一名环卫工。2018年的最后两天,**普降大雪,父亲在坚持48个小时的融雪防冻工作后,累倒在路边。再没能站起来迎接崭新的2019年,在那个新年的清晨里,永远的离开了。
父亲去世后,组织上安置我入职就业,解决我家庭困难。于是,我接替了父亲的工作,在以父亲的名字命名的“罗先平班”
做了一名环卫工。从此,听说了许多我父亲的平凡又不平凡的故事。
队员说:他是队里的“扫帚星”
我父亲话不多,但是做事很认真、爱钻研,环卫工最常用的工具是扫帚,清扫保洁任务重,基本上一天就会用坏一把扫帚。父亲为延长扫帚的使用寿命,先是将原来的竹芯扫帚把换成木制的,后又改良了竹条的捆绑方式,改用编织袋缝针捆扎,使扫帚更加结实耐用。原来只能用一天的扫帚,经他改良,可以用到4天,而且捆绑后的扫帚还不会散。父亲因捆绑扫帚的小创新出了名,清扫队的扫帚全由他制作,2018年,他代表质检三队参加了区城管执法局技能大赛,获得了好名次,队里的同事都称他是“扫帚星”。
同事说:他是队员眼里的“热心肠”
父亲清扫保洁的路段是汉口西北湖广场,因为种有银杏树和香樟树,春秋之季都会有很多树叶飘落人行道。每到这两个季节,他都会提前上岗,先清扫干净自已的路段,再主动帮助邻近区域的同事清扫。
2016年7月一天,暴雨倾盆,建设大道黄孝西路附近地势低洼积水一度深达近一米。父亲与同事们一道,清理路面积水上的漂浮物。同事刘师傅身型瘦小,看到渍水已没过膝盖,有些畏惧,父亲就主动背着她淌水过马路去清理漂浮物。父亲去逝后,刘师傅每每回忆此情此景都会眼眶含泪。
同事们都说,他真是个“热心肠”。
听母亲说,一次下雨天,父亲在工作时遇到一位外地老人问路,说身上没钱又迷路了,不知道该怎么回去。父亲耐心询问老人的家庭住址,请他回忆家人的联系方式,但老人只记得小区名称,却记不得家人电话。父亲无奈下,先把老人带到街边面馆买了汤面给他充饥,然后告诉老人等他下班了,会护送老人回家。最后,父亲将迷路老人安全送回了家,而他到家时已临近深夜、浑身湿透。父亲很开心,一直念叨着又做了件好事。
儿子说:您是我们的“一面旗”
父亲是个非常传统的人,平时言语很少,可只要同事们提起他儿子,就会兴奋的“炫耀”。他时常拿着自己的杯子,跟同事说:“这是我儿子为了我上班时能喝上热水,给我买的口杯。”同事们午餐都会在环卫休息室用微波炉热饭,父亲热饭,总不忘告诉同事:“这是我儿子给我买的微波炉专用碗,要20多块钱一个呢!”
父亲平时爱抽烟,但不到6块钱一盒。一天,父亲告诉母亲:我抽一盒烟,相当于过一次早,还是戒了吧。为此,我与他约定:如果戒烟成功,我请他喝牛奶、管喝够。但是,因为迎战这场融雪防冻战役,他爽约了……
每年春节,父亲都会回老家接爷爷来**过团圆年。可2019年的春节,他再也无法实现这个愿望,无法亲身尽孝了。
父亲常说:再等十来年,退休后俩夫妻就回老家过田园生活,可最终却没有等到那一天。
一把扫帚,清扫的是生活的灰尘,留下是奉献的印痕。父亲用爱岗敬业的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着周围的人,也震撼了我。他这一路风尘仆仆,用一位环卫工最平凡的劳作演绎着“不平凡”的人生,是我心里永远的“一面旗帜”。
最美劳动者事迹宣讲稿3分钟4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来自**区公安分局人口管理大队,也是市局“万名警察进社区”队伍中的一员,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以人民为中心,进社区进民心。
党的十九大突出强调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我参加的“进社区”工作,就是直面群众最基层的岗位,也是践行总书记“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最直接的窗口。
如何盯住群众“最怨、最恨、最急、最盼”的问题,把服务人民做到极致?需要我们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踏足社区的每一寸土地,做实群众的每一件事,走进每一名居民的心坎中,带动居民一起参与到“平安**”的创建中来。如何真正做到进社区、进民心呢?在我看来,就是要不遗余力地稳民心、悦民心、暖民心,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让社区每天都萦绕在“警民一家亲”的主旋律中。在1年多的“进社区”工作里,我收获了群众的点赞,也收获了无穷的幸福与快乐。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些进社区的小故事。
用法治宣讲稳民心
“如何打开群众工作的心门”,是公安基层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就在前段时间,我接到多起投诉,反映社区余阿姨收养了几十只流浪狗,严重干扰了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得知这些情况,我多次上门了解,做阿姨的思想工作,在知道阿姨是独居老人每月从不足三千元的退休金中拿出一半喂养狗狗时我震惊了,狗对她来说绝不是宠物那么简单,那可是全部的陪伴和情感啊,除了法制宣传,我还主动帮她联系去社区的宠物医院工作,以寄托她的爱心情怀。经过半个月的不懈努力,余阿姨终于答应只留下两只小狗,其他都送去收容所。就这样,投诉电话消失了,邻里关系也和睦了。
群众的平安幸福是“易碎品”,需要我们加倍小心的呵护。其实,社区的群众们都是讲道理、懂法治的,而我们往往用强硬手段,去制止一些不合规、不合理的事儿,当时确实能收到效果,但其实群众的心里是憋着气的。如果我们耐心地去把事说清、把理说透,群众就会理解你、支持你,拥护你、帮助你。
用数据跑路悦民心
下社区之初,带着“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的想法,我将在民意所工作时申请的微博账号“片警小丫”更名为“小丫进社区”,六年的网络积累为我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依托微信平台建立了万警进社区的网格工作群、网格居民群、重点商业门点群等交流群,我每周都会在群里,发布社区警情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攻略,效果十分显著。特别是最近,我利用微信群为居民解决了一件小事:联保社区属于半封闭式的老社区,没有物业管理,小区也一直没有防盗门,时常有居民家中被盗。我用微信群向居民征集了集资建门的意见,没想到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回应。最后,在社区领导的协助下,不仅选出了门栋长,还将防盗门的费用、安装、维护等问题一一落实,辖区警情同比下降了70%,大家都在微信群里点赞。
现在的网络工具已经非常发达,以前要挨家挨户跑的事,现在几分钟就能搞定。今后,我还要利用网络来帮助群众解决更多的问题,让居民“足不出户、万事无忧”。
用真情帮困暖民心
9月初,我们社区警务室的“家庭暴力投诉站”接到了陈女士的诉求,她反映受丈夫家暴十余年,本人无业又患有淋巴癌晚期,迫于压力不敢声张、更不敢离婚,带着女儿生活十分窘迫。我们核实情况后,咨询了社区法律顾问,主动约谈了她丈夫,通过反复工作答应两人先分居、后离婚。我们又发动居民,在小区里为她找了间便宜的合租房,又自发组织募捐了一些资金、物品,还联系区教育局给她的女儿减免了学杂费,现在她和老公已经办理了离婚手续,低保申请也批下来了。上周在社区碰到她,她紧紧握住我的手说:谢谢你们让我在有限的岁月里有尊严的活着。
习总书记在**视察时强调: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我说的这些都是咱社区的一些小事,全市有近2万名进社区民警,这样的小事每天也都在他们身边发生,但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拉近了我们和群众的距离,让我们逐步走进每个群众的心里。群众就像一面镜子,你对他们好,他们就会认可你、信赖你,我们的公安工作就会拥有强大的根基。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以人民为中心”。
希望我说的几件小事,能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公安工作,理解公安工作,支持公安工作,让我们一起来创造更加安宁的治安环境,共同实现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美劳动者事迹宣讲稿3分钟5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是**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的一名检察官。今天,我汇报的主题是“为民敢担当,奉献护正义”。
从1987年进入检察系统至今已有30余载,在侦监一线奋斗了20年。审阅了数千本案卷,见识了形形色色的犯罪嫌疑人,办理了数百件疑难复杂案件,柔软的内心慢慢地变得“坚硬”。时刻保持着对法律的敬畏之心,严于律己,严守底线,执着而坚定地守护着公平与正义。
1999年,我从办公室自侦部门“信息宣传手”,转岗侦查监督部“一线办案兵”。为弥补自身法律专业知识的不足,我开始“手抄刑法”,先把法条、司法解释抄下来,再通过办案归纳,完善每一个罪名的犯罪构成、量刑以及审查要点。这种办法虽然笨,却很有效,慢慢练就了我准确捕捉案件要害、稳准狠确定案件性质的能力,逐渐适应了“短、频、快”的侦监工作节奏。多年来我所承办的案件法定时限审结率、准确率均达到100%。在省、市检察系统开展的业务竞赛中,先后荣获**省和**市侦查监督“十佳检察官”、**市“先进检察官”等荣誉称号,并于2017年获评“**市第一批检察业务专家”。
2017年3月至11月,马某某(回族)等人多次组织同乡到建筑工地虚假应聘,并以不提供单独食宿为由拒绝工作,以“静坐堵门”等手段威胁用工方支付不合理费用,在**周边作案40余起,涉案金额达20万元以上,严重破坏了建筑用工秩序。当侦查机关请求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时,离2018年春节只剩三周,作为侦监部负责人的我,没有丝毫迟疑,第一时间介入侦查。通过初步审查,我发现几名核心犯罪嫌疑人都不认罪,而底层打工者对主要犯罪嫌疑人的指认模糊不清,现有证据难以形成印证关系。考虑到犯罪嫌疑人“软暴力”的作案手段,与当前黑恶势力的惯用手法如出一辙,我立刻建议公安机关转变侦查方向,重新讯问犯罪嫌疑人,利用大数据搜集类似警情,进一步寻找被害人、证人,并要求公安机关逐步细化客观证据。在审查批捕环节,我和同事锁定了几名“零口供”核心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最终批捕13名犯罪嫌疑人,成功办理了这起带有宗族色彩、以“软暴力”进行敲诈勒索的恶势力犯罪案件,打响了全市扫黑除恶“第一枪”。
除此之外,本部门乐峰同志办理的万某某等人涉黑团伙犯罪案件获得了**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区委常委的重要批示,是2018年以来**区第一例扫黑案件。而且,他在2016年办理的刘洋等16人黑社会性质组织案,被公安部定性本案为“建国以来长江流域第一起‘成气候’的涉水、涉砂黑社会团伙案件”,并被中央政法委公众号“长安剑”、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社会与法》等多个栏目宣传报道,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去年11月份,我部门受命负责审查批准逮捕全市规模最大的11.10专案中处于领导层的管理人员。面对人员众多、涉及面广、证据错综繁杂、主犯在逃等复杂局面,我果断向院领导建议采用捕诉合一办案机制,院里抽调了我部门年轻的办案骨干汪宝同志负责审查该案。七天办案期限,我和汪宝等多名同志先后奔赴四个看守所提审,多次建议公安机关补充收集证据,制作证据审查一览表,向市监委汇报案件,召开检委会等,最终圆满的完成了批捕任务。
为办理成某某等人网络电信诈骗系列案件,多名检察官加班审查数十本案卷、连续奔波多个看守所、撰写数万字审查报告;在服务和保障创新驱动发展专项工作中,乐峰检察官顶着骄阳深入企业调查核实情况,组织召开公开审查听证会,最终乔某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作为保护民营企业发展的典范,被《楚天都市报》等10余家媒体宣传报道,并获得了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的重要批示和肯定。
在这个追梦的新时代,我将坚守初心,敢于担当,履职尽责,无私奉献,砥砺奋斗,迈上新征程。
演讲稿范文相关文章:
1.励志演讲稿范文精选五篇
2.激励的演讲稿范文精选三篇
3.三分钟精彩演讲稿范文5篇
4.励志5分钟演讲稿范文五篇
5.传递正能量演讲稿范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