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主要考点

时间:2019-05-13 10:35: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主要考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主要考点》。

第一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主要考点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重要考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整张卷面中,共有两道材料分析题,每题18分,共36分。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重要考点如下: 1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2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① 学四大基本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② 教学八大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量力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

巧妙记忆教学八大原则

教学原则是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因此,在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中是一个重要考点。在此,我们对教学原则进行梳理:第一,如何巧妙地记忆考纲中出现的八条教学原则;第二,通过关键词法使大家进一步明确每一原则的内涵。

巧妙记忆教学原则 我们需要掌握的教学原则有八个:直观性、启发性、巩固性、因材施教、系统性(循序渐进)、量力性(可接受性)、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

教学原则记忆诗:直观启发巩固性因材系统又量力理论一定联实际科学教育要统一

二、利用关键词理解教学原则

1.直观性。关键词:直接感知 这一原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多听、多看、多操作。例如:直观教具、PPT。

2.启发性 关键词:主动积极这一原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主动学习。例如:不直接呈现问题答案,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自己得出问题答案。

3.巩固性 关键词:复习这一原则是说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复习,在复习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例如:温故而知新。

4.因材施教 关键词:差异性这一原则是说我们面对的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要求我们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例如:在心理学中,认知方式没有优劣之分,需要教师因材施教。

5.系统性(循序渐进性)关键词:顺序这一原则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两个顺序:一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二是知识的逻辑顺序。例如: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

6.量力性(可接受性)关键词:量力而为 这一原则告诉我们教学要量力而行,教给学生的内容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例如: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引领者学生的发展。

7.理论联系实际 关键词:理论与实际并驾齐驱 这一原则告诉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理论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另外,学生在学会了知识后要学以致用。例如:不少地区补充乡土教材,以适应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8.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关键词:双基教育与德育相互渗透这一原则是说教育者既要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也要在这个过程中渗入进去德育因素,以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例如:历史课上,教师讲授有关岳飞的历史,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史实,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岳飞伟大的爱国情怀。3新课程背景下的评价理念

• 在评价功能上,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 评价对象上,从过分关注结果评价转向关注过程;

• 评价主体上,要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元化;

• 评价结果上,不仅要关注结果的准确公正,更要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

• 评价内容上,全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察;

• 评价方法上,评价方式多样化

• 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关系上,要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问题的特征、迁移、思维定势、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动机强度。5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6成败归因理论

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制的因素(即能力)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所以正确的归因应该是归因到内部的、不稳地和可控制(即努力程度),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引导学生把失败或者成功归因到努力程度而不是能力。7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迁移的分类:①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②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③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④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

(2)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①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②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合理选择和安排:精选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程;③教授学生学习方法。8分析学生的人格

学生的人格特征包含: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有: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权威性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因素和个人主观因素。

人格结构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系统。气质包含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认知风格有场独立型、场依存性、沉思型和冲动型等,气质和认知风格无好坏之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特点,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 9气质类型

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不应刻意改变学生气质,而是帮助各种气质类型的学生,发展积极品质而克服消极品质。

• 胆汁质:不可遏制型,热情精力旺盛,好冲动,暴躁易怒,脾气急。对胆汁质的学生进行具有说服力的严厉的批评,可以促使他们遵守纪律,约束自己的行为,但不能激怒他们,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要去锻炼他们的自制力,趁着冷静地对待事物;

• 多血质:活泼型,活泼好动,热爱社交,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但是粗枝大叶。对于多血质的学生可交给他们更多的任务,让他们有机会参加更多的活动,在活动中磨砺他们的意志的坚韧性、情绪的稳定性。

• 粘液质:安静型,安静稳重踏实,自制力强,但反应性低,表现出内倾性,可塑性差,死板。对于粘液质的学生需要更耐心地进行教育,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时应给予更多的思考时间,才能使他们逐渐认识自己的问题所在。

• 抑郁质:抑郁型,行为孤僻,不善交往,多愁善感,适应能力差,性格有明显的内倾性。对于抑郁质的学生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不宜在公开场合批评他们,要在能接受的范围内,鼓励他们参加公开活动的勇气。

10中学生心理特点及指导

身心发展的特点: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动荡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②开设心理辅导课程;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⑥小组辅导。

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①学生个体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自我激励法、自我暗示法、情景迁移法、情绪宣泄法、行为补偿法);②学校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心理健康;③与家长合作建构社会支持网络。

• 中学生性心理特点:①渴望了解性知识;②对异性充满好奇与爱慕;③在异性面前容易紧张和兴奋;④性冲动和性欲望的出现。对策:①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心理的变化;②更新理念,认知异性交往的意义;③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总之,中学生的异性交往需要老师、家长的正确引导。首先,老师和家长要重视性教育,而且要把握好教育尺度,在传授性知识的时候,用符合中学生年龄特点、能被他们接受的方式为宜,而不是简单地把成人的知识教给孩子,或是单纯地迎合孩子的心理。此外,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组织男女学生共同参与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使他们与异性交往的需要在活动中得到满足。

11中学品德的发展与培养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①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②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①外部因素: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学校教育;②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

•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 有效的说服;②树立良好的榜样;③利用群体约定;④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⑤价值辨析;

12德育有关原理

• 德育四大规律: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 育的八大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的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知行统一,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 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共青团组织的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班主任工作。

• 德育六大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指导实践法、品德评价法、品德修养指导法

巧记德育八项原则

德育原则一共有八项原则,历年的材料分析题和客观题对德育原则的考查也是非常频繁的,这说明德育原则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君子动口不动手 原则1.导向性原则

小杰是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优异,但就是脾气有点急,有些小顽皮。有一次,由于小杰动手打了邻班一位同学而被班主任赵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进行训导。班主任赵老师在教导小杰之前就准备把“君子动口不动手”这一道理讲给小杰听。(赵老师在进行德育工作之前自己要先明确是非,即导向性原则)原则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小杰来到赵老师办公室,赵老师对小杰说:“小杰,你先坐,我们谈谈你和隔壁班同学打架的事情。”(试想,如果此时赵老师采用的不是和蔼可亲的口吻,而是让小杰站在一旁对他进行训斥,效果应该不会理想,也就是说,想改造一个人身上的不足之处,首先要尊重他,即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原则3.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 小杰坐下来,赵老师问:“小杰,为什么要打邻班同学呢?”小杰:“因为我亲眼看到邻班××同学欺负我的好哥们阿强,我气不过,就打了他!”赵老师:“原来是这样。”(赵老师只有了解了小杰为什么打人,才能针对小杰的实际问题对他进行教育,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原则4.疏导性的德育原则

赵老师继续说:“小杰,你重视朋友之间的友情、重感情,这是好事儿,可是,你也应该懂得,君子动口不动手,你这样不由分说的就去打同学,是不是不太好呢?我们可以和××同学讲道理啊,也可以叫其他同学和老师过去给你们评评理。(赵老师给小杰讲道理,让小杰懂得“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道理,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呵斥小杰,体现了疏导性的德育原则)原则5.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我也知道阿强平时学习成绩不是特别好,在班级里也不喜欢跟其他同学交流,所以总是受一些同学欺负。小杰,我觉得你要是真讲哥们义气,是不是应该在平时多帮助一下阿强呢?帮助他在同学中逐步树立威信!”(赵老师利用小杰重朋友感情的优点来引导他帮助阿强逐步树立威信,体现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原则6.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小杰点点头,表示听明白了赵老师讲的道理。赵老师说:“小杰,既然你已经懂得‘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道理了,如果下次再有和同学打架的行为,我可要有惩罚措施啦!”(赵老师对小杰进行完正面教育,也要有相应的纪律约束,以避免学生的不良行为,即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原则7.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回到家,小杰和奶奶说起了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奶奶对赵老师的教导表示赞同。(家庭与社会只有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保持统一才能够使学校教育发挥最大的效果。试想,如果小杰奶奶认为,小杰如果不打同学,小杰就会挨打,那么,赵老师的教导就白费了。充分体现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原则8.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一段时间后,赵老师发现,小杰变得彬彬有理了,在他的帮助下,好哥们阿强学习成绩等各个方面也取得了不少进步。(当学生的道德行为最终形成,才能说德育工作取得了实质效果,即体现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13课堂行为及应对

• 课堂行为产生的原因:①学生的因素(适应不良,厌烦,挫折与紧张,寻求注意与地位,过度活动,性别差异);②教师的因素(要求不当,滥用惩罚手段,教师缺乏自我批评精神);③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大众媒体,课堂内部环境)。

•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和矫正:①制订适宜的教学计划;②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③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④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⑤协调同伴关系;⑥与家长合作;⑦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第二篇: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解析

考点1:教育学著名代表人物著作及观点

练习题:教育史上的新三个中心是()。

A.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B.教材中心、教育中心、课堂中心

C.教师中心、教学中心、课堂中心

D.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学生中心

【答案】A。

考点2:教育与社会发展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考点3:课程内容

1.课程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构成。其中,课程设置也就是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

2.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其中,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教材的编写方式主要有直线式和螺旋式。

练习题:宋老师要上一节高二数学课,他备课的最重要依据应该是()。

A.历年高考题

B.习题集

C.课程标准

D.教学参考书

【答案】C。解析: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考点4:教学原则

1.直观性教学原则: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其意义在于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

2.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

3.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

4.巩固性教学原则: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

5.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6.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7.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练习题:“你要满足你的要求和愿望,你就必须认真和思考,但是为了这个目的,你也必须行动,知和行又是那么紧密地联系着,假如一个停止了,另一个也随之停止。”这句话反应的教学原则是

A.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差异性原则

【答案】B。解析:题干中“知和行又是那么紧密地联系着”体现了知和行的统一,即理论知识与实际行动的结合,故选B。

考点5:中学生心理障碍

1.焦虑症: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

2.强迫症: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3.抑郁症: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4.恐惧症: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考点6: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练习题:李大力最近发现,正在读初三的儿子李小力难以始终保持自我一致性,容易丧失目标,失去信心。依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李小力个体发展危机没有处理好的阶段是()。

A.主动感——内疚感

B.勤奋感——自卑感

C.角色同一——角色混乱

D.信任——怀疑

【答案】C。解析:该同学处于中学阶段,根据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理论,正处于自我统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

考点7: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由于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塑性强,这就要求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2.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

4.知行统一原则: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5.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6.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德育工作中应主动协调多方面的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的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7.因材施教原则: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练习题:孔子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来了解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体现德育原则的()。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答案】C。

考点8: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主要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

2.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3.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情感陶冶主要是运用以境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对受教育者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认识上和情感上逐渐完善。

情感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4.个人修养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5.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第三篇: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点 人本主义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点人本主义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是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之后西方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以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影响了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它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机械决定论,也反对精神分析性本能决定论,主张把现实社会的人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强调研究人类的现实经验、价值和意义,关心人的本性、创造性潜能、人的自由与选择。他们的研究倾向和对人性的看法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的思想动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康布斯。

1.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首先,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充分发掘人的潜能、追求健康人格和自我实现等观点,迎合了“二战”后美国当时的时代精神发展的需求。其次,美国社会在表面繁荣的背后面临着许多尖锐的矛盾和严重的异化现象,特别需要有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加以解决。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正是代表了一种对“科技中心主义”的反省,代表了美国心理学界对时代精神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再次,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变迁、心理冲突与价值观的危机,需要有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治疗模式。

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渊源

(1)人性论、人道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人性论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想。

(2)现象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许多人本主义心理学者都受到了现象学的影响。马斯洛指出,现象学方法更适合于研究人类的个体心理现象。由于现象学更强调自我的内在感受,因此现象学方法应成为心理学所适用的方法。罗杰斯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论也是以现象学为基础的。

(3)存在主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在本体论上显著地影响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而且也出现了以罗洛•梅为代表的具有存在主义倾向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分支。

(二)马斯洛与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1.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马斯洛主张,学习不能由外铄,只能靠内发。教师不能强制学生学习;学习活动应由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教师的任务只是辅导,学生本身自然就有学习的潜在能力。不过,教师的辅导有当与不当之别。辅导得当,学生会因学习而成长;辅导不当,学生反倒因辅导而萎缩。

2.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康布斯认为,个体的行为基本上是由他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知觉而定的。认知心理学家所指的知觉是理性的,是学习的基础,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知觉解释为个人对其所知觉到的对象产生的一种感受,是感性的。这一点正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最突出之处。

对于知觉与行为的关系,康布斯等人认为,不同的人既然对同一事实产生不同信念,该事实对不同的人自然也就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不能只从行为表现上去加以矫正,而必须设法改变他们的知觉或信念。

康布斯还主张,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学生知识或谋生技能,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需求,使他们能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健全人格。学生的情感需求,是指他们在情绪、情操、态度、道德以至价值判断等多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关系到人与人的关系,是人在社会生活方面律己、待人、处事所需要的能力。

第四篇: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7.1)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7.1)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

第七章 教学评价

第一节 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它以 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工作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认识领域,又要评价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等情感领域;从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教师的教学修养、教学技能,又要评价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因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多地是由课堂教学质量决定的。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和意义

(一)诊断教学问题

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得当,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讲清,也可以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已经达到的水平和存在 的问题,分析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措施。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提供反馈信息

教学评价的结果,不仅可以为教师判定教学状况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而且也可以为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好坏优劣提供直接的反馈信息。对于教师而言,教学评 价提供的反馈信息.可以帮助他们及时获得有关教学过程各个方面的详细情况,发现自己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 言,一般说来,肯定的评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否定的评价则可以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差距,发现错误及其“症结”之所在.以便在 教师的指导下“对症下药”,及时纠正。

(三)调控教学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标准.从而左右学生学习的方向、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时间的分配,教师的教学方向、教学 目标、教学重点的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受到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约。如果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内容能够全面反映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 求,充分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那么,教学评价发挥的导向作用就是积极的、有益的,就会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否则,就有可能使教学活动偏离正确的方向。

(四)检验教学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这些都必须通过教学评价加以检查和 验证。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尤其是某一课程或某一段教程结束之后进行的终结性评价。可以作为证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水平的证据。同时,对于学 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可以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评价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一)根据评价在教学中作用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它包括各种通常所称的摸底考试,以查明学 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情况以及学习上的特点、优点与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以便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在教学活动中,诊断 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1)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2)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3)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 验。这种评价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促使教师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活动中,形成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1)改进学生 的学习;(2)为学生的学习定步;(3)强化学生的学习;(4)给教师提供反馈。总结性评价是指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在教学活动中,总结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1)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2)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达 到教学目标的程度;(3)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起点;(4)预言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5)为制订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二)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 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相对性评价常以常模为参照点,把学生个体的学习成绩与常模相比较,根据学生在该班中 的相对位置和名次,确定他的学习成绩在该班中是属于“优”、“中”,还是“差”。相对性评价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它的缺点是不能明确表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表明他在学业上是否达到了特定的标准,对于个人的努力状况和进步的程度也不够重视。

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 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 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绝对性评价可以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它关心的是学生掌握 了什么、能做什么或没掌握什么、不能做什么,宜用于升级考试、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它的缺点是不适用于甄选人才。

四、教学评价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是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因为进行教学评价,目的在于给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以客观的价值判定。如果缺乏客观性,就会完全失去意义,还会提供虚假信息,导致错误的教学决策。

贯彻客观性原则,首先要做到评价标准客观,不带随意性。其次要做到评价方法客观,不带偶然性。再次要做到评价态度客观,不带主观性。这样才能如实地反 映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水平,并作为指导改进教学工作的依据。这就要求要以科学可靠的检测技术和方法为工具,取得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以客观存在 的事实为基础,实事求是,公正严肃地进行评定。

(二)发展性原则

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学评价应是鼓励师生、促进教学的手段,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三)整体性原则

教学评价应树立全面观点,从教学工作的整体出发,进行多方面的检查和评定,防止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替整体。

贯彻整体性原则,一是要评价标准全面,尽可能包括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各项内容:二是把握主次.区分轻重,整体性不等于平均化,要抓住主要矛盾,从决定教学质量的主导因素及环节上进行评价:三是要把分数评价、等级评价和语言评价结合起来,以求全面地、准确地接近客观实际。

(四)指导性原则

教学评价应在指出教师和学生的长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被评价者能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前进。教学评价应经常给师生以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为教学指明方向和增添前进的动力。

贯彻指导性原则,一是要明确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在于帮助师生改进学习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要信息反馈及时;三是要重视形成性评价,起到及时矫正的作用;四是分析指导要切合实际。

五、小学教育评价的内容

在宏观范围,教育评价涉及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在中观层面,包括教育队伍、办学条件、学校各项工作。微观层面则关注学生的学习和 发展。在小学教育活动中,学生发展评定教师授课质量评价、课程和教材评价是最主要的评价活动。此外,诊断学校中存在的特殊问题,评价教改实验,评估 学校的 总体表现也较为常见。

(一)学生发展评定

学生发展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评定学生要考虑许多方面。最基本的有学业成就、行为表现和身体状况三方面,即德育、智育和体育。学业成就不仅 包括学生在知识领域的学习成绩,还包括技能和情感领域的学习表现。行为表现评价也就是操行评定,用以考察学生在道德品质行为处事上的优点与不足。操作评定 应考察学生在伦理道德、品德修养和性格特点三方面的特征和表现。身体状况评价包括体质、体力、精力、卫生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等方面。

(二)教师授课质量评价

进行授课评价时,首先要确定评价的标准,这个标准要明确、具体、相对独立,要能够全面衡量教学的各个方面。实施授课质量标准一般有以下方面:(1)教 学目标完成情况,(2)学生的客堂参与,(3)内容安排,(4)教学方法,(5)语言表达,(6)教学原则。具体到每一个方面还应当具体化。教师授课质量 评价包括专家、同行、学生和自我评价。现代教育评价强调教师要增强自我评价意识,加强评价的形成性功能。在中小学教学实际中,多采用听课、评课的深入交流 形式评价授课质量。不是局限于固定的评价指标,要能够者合具体的情况分析教学的特色和问题。对中小学教师来说,评课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因为评课是教学常 规的一部分。

(三)课程和教材评价

课程和教材是教育评价中容易忽略的部分。事实上,课程是学校教学改革的基础,只有站在分析和评判教材的高度,才能使教学内容的安排更为合理。如果不从 课程人手,教学改革很难深入。当我们评判学校教育重智轻能、批评教育质量不高时,可曾想到首先应该检讨的是课程和教材是否适当。在开展课程和教材评价时,教师的意见会备受重视,因为教师最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看法,以及教材处理上的困难所在。例如,在评价语文教材时,研究人员可以请教师就教材的内容、组织 编排、练习活动、辅助材料、外观等方面进行评议。具体到每个方面,应给出评价标准。如内容的评价标准为:标准化自测题能够配合教学重点,深浅配置适当,具 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开展微观的课程或教材评价。如教学内容是否适当,是否考虑了农村?或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 性;语文教材对听、说、读、写的要求是否得当;处理教材过程中有哪些困难。总之,教师学遇到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评价的议题。

六、小学教育评价的基本步骤

评价的关键是建立评价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判断目标的达成情况。

(一)建立评价目标

现代教育评价的总目标可概括成以下类别。

1.与学业成就直接相关的评价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包括理解、知识、思考、技能及生活实践能力等。

(2)情意目标。包括态度、鉴赏、兴趣、习惯、品德等。

2.与学业成就间接相关的评价目标(1)学生的智能、性格倾向等。

(2)学生的环境。包括家庭状况、交友情形、学校条件、学校管理、教师、课程、教材等。(3)身体的评价目标。包括身体和健康状况等。

在小学教育实际中,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尽管在短期内,不一定要经常、正规地开展综合评定,不一定要具体测评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对于全面发展内涵 的正确把握。仍然会开阔教师的评价视野。实际的评价活动往往只针对总目标中的某个方面。如“学习态度”。在设计这一方面的评价指标时,首先要考虑学习态度 应当从哪几个角度去考察,然后再具体分析这些内容的行为表现。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对学习态度设计了以下评价指标:“听”“想”“作业”。“听”可以从视线、神志、小动作三个方面去觉察;“想”从举手次数、发言质量、参加师生间和生生间讨论的时间三个方面去考察;“作业”从书写形式、完成任 务时间和结果质量三方面去检查。这样的指标具体、可测、有前瞻性。

(二)选择评价样本

在进行实地评价时,对象和场所的选择也是关键。比如要开展全国小学生身体状况的评价,如何选样呢?选农村还是选城市,选南方还是选北方,选二年级还是 六年级?这些问题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首先涉及的是评价样本的选择问题。一般来说,样本的选择取决于评价的范围和目的。如果只是某个市或某个县的评价活动,就要在相应的总体范围内选择所有代表性的学校。选择了学校后,还要在每一所学校里抽取有代表性的学生样本,如男女生比例应该适当。样本的代表性强不强取决 于抽取方法,与样本量的大小并没有绝对关系。如果选择不得当,大样本并不一定好。如抽取了一个很大的小学生样本考察学生的身体素质,但其中主要是男生,则 样本代表性不强。选样时,要考虑各种影响样本代表性的因素,让这些因素在样本中有所体现。抽样还要考虑可能性,必须在人力和财力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评价。

(三)收集评价信息

收集评价信息的方法主要有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等。以下简要介绍教师经常要使用的几种收集评价信息的方法。

1.观察,主要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以了解学生自然流露出的特点。成绩测验只能显示学习效果,但观察提供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况,比如对学习的兴趣和态度,以及学习习惯等多方面的信息。

2.检查作业,包括检查学生的笔记、作业、日记和作文等作品。检查作业可以了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有没有抄作业、写作业是否认真等课外学习习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检查作业则是考察高层次思

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3.考试。考试可以是口试或笔试,也可以是实践性测验。实践性测验有两大类。一种是完成实际课题,如语文课中的“采访”或写读书报告;另一种是现场表演或实际操作,用以考察音乐、体育、手工、珠算和劳动等方面的技能。

4.家访。通过家访形式,教师与家长和学生交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学生课外学习环 境和学习状况的了解,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

5.轶事记录法,这一方法是观察法的延伸,是将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流露出的行为进行客观的记录。轶事记录法所记录的情境是一些典型行为,从中能够反映出 学生的基本特点,特别是性格与品德方面的特点。方法是在卡片上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如果能在日常工作中持续地做一些轶事记录.在评价学生时就有了生动的 素材。

(四)报告评价结果

重要的评价在工作结束阶段应写一个评价报告,内容可详可略。评价报告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内容:评价目标、时问、人员、方法、结果和建议。其实教师不一定 要经常写这样的报告.但每个学期班主任都要给学生写评语。有的教师很善于用评语概括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尤为重视让学生增强自信,克服不足。但对于缺乏经验 的教师,写评语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例如,从哪些方面考查学生?考查的方法是什么?都需要用心考虑。为了写好评语,教师首先要弄清楚教育目标,其次要细心 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并把观察到的表现记录下来。观察也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只有乐意观察才能收集到丰富的感性资料。一般来说,综合表现要包含下列内 容:(1)学业成绩以及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品质和特点;(2)参加的课外活动以及个人兴趣及特长;(3)学业成绩以外的品质与技能。资料收集工作要围绕 这些方面进行。

七、当今教学评价的问题与发展

教学评价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再加上教育本身也存在那样的问题,致使教育评价也在一些方面存在着偏颇。

(一)现存问题

教学评价的应用以激励学生和改进教学为目标,但实际教学中,某些教师往往用测验一个尺度.从学业成绩一个方面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这样不仅会妨碍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会对教学改革形成阻力。当前教学评价中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重知识轻能力

尽管从理念上看,学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实际上,即使在小学阶段,以考试为中心的现象也很普遍。测验命题死纠知识的细枝末节,忽略了记忆以外高层能力的评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死记硬背的学风。其后果是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影响了多元能力的发展.

2.片面追求分数

分数成为学习目标,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动机。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外在动机是为了获得外在奖励而激 发出的学习动机,比如为了获得高分而努力学习。内在动机是因为喜欢、有兴趣或活动本身的原因而激发起的学习热情。考试使很多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抑制了内在 求知动机的发展。仅仅用测验分数评价学生,也容易挫伤困难学生的积极

性。国外研究显示,那些比较聪明的学生在有评分的学校里学习态度更为积极,而那些学习比较慢的学生在不评分的学校里学习更积极有效。在小学低年级,分数对差生的不良影响尤为明显。

3.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在评价学生时,学业成绩往往是主要的评价标准。有些老师会因为学生成绩不好而当众批评学生,甚至羞辱学生,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很大伤害。许多成年 人在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活时.不能忘怀的是老师的一次表扬或一个意想不到的鼓励;同时久久不能遗忘的是老师的蔑视或嘲讽。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学生考了 高分,就被认为是好孩子,并获得奖励;而考得不好,就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责难。考试压力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引起考试焦虑,危害儿童的心理健康。考 试竞争不利于学生间的互助与合作,还会导致一些不良习惯的产生,如抄袭、说谎、攻击性过强等。

4.制约教学改革

由于测验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和控制作用,任何教育改革如果没有测验观念和测验内容及方法的变革都难以行之有效。在不合理的考试制度下,一些好的教育思 想、好的教材和教法无法在实践中推行的事情时有所见。如学校开展“喻快学习”教学改革,但评价时仍然盯着学生在传统测验中的得分高低,则改革必然受阻。因 为改革意味着采取新措施,改革初期可能会对常规教学带来影响.不仅不能保证使学生取得更高的考分,有时还会因追求一些素质发展使学生的某些分数下降。正是 因为这一原因,有一些学校不敢改革.也不愿改革。

(二)发展和改革对策

现代教育评价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评价的形成性功能;(2)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3)倡导自我评价;(4)尊重评价对象的感受。总 之,评价不仅是为了鉴定、分等,而更要考虑实际教育效果,使被评者在评价过程中得以提高。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学校和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测验观念、内 容和测验方法都要有相应的变革。近年来,我国小学采取了多种评价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并取得了许多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一些观点和方法。

1.从侧重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

人类的才智是多方面的,绝对不仅仅是学业成绩所能反映的。在具体的评价活动中,以测验成绩为主要或惟一的尺度,这样的评价模式就是一元评价。现代教育 评价倡导多元评价思想,也就是从多视角,采用多种方法评价学生。在多元评价思想下,教育关注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推行素质教育,在评价方法上就要求实现从 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的转变。

在进行多元评价时,要考虑学校是不是只注重考好分、能升学,而忽略了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小学教育不应该把小孩的头脑填得满满的,压得死死的,而要让孩 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有丰富的发展空间。因此,对小学生怎么教,怎么要求,怎么测验,怎么评价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核心是应培 养小学生哪些素质和能力。从教育理想上看,未来的教育应当让所有儿童都有能力学习,并帮助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教育评价应有助于这些目标的实现。

教师不仅要树立多元评价的思想。实践中还要注意下列问题:

(1)重视高层次认知能力的考察。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应设计一些小课题.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完成,如新闻调查、科技报告等。实践性强的课 题,能加强学生的以下能力:合作交流、分析和解决问 题、安排筹划、总结报告、尝试学习以及从错误中学习等。在小学高年级,这样的实践和锻炼机会更是必不可 少的。

(2)重视对学习过程的检测。要关注学生的平时表现,把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自学、课堂提问、作业、单元测验等活动中考察学生的学习表现。

(3)注重对各种活动表现的检测。收集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表现,如演讲、朗诵、书法、文体活动、智力竞赛中的表现等。

(4)用多种方法收集评价信息。采用多种方法,从多方面收集评价信息,如观察、家访、轶事记录法等.不要只着眼于测验。

当前在一些小学推行的“个人档案”。就是一种典型的多元评价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师生共同收集与学生的表现和发展潜力有关的实际证据,比如学生的试卷、作品、小制作、活动表现、老师的观察记录等。这些信息帮助教师更全面地考察学生.学生也在此过程中提高了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意识。有的教师将“个人档案” 分成“光荣的足迹”和“避免再发生的”两部分,以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自我检查心理。

2.从侧重总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

从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到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是评价观念的一大变革。总结性评价重在发挥鉴定和筛选功能,主要是为了衡量学生的好坏。相反,形成性评价所关心的是能不能指向提高——学校的发展、学生的进步等。如果不能实现这一功能,则是失败的评价。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实践中。形成性评价已经是比较主流的评价方法,但在具体实施中,往往与总结性评价没有本质区别。比如形成性的评价表格评定时间要包括平时、期中、期末,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语.同学问的互评等多项内容,但如果只是在期末填写这些内容,本质上就还是总结性评价。尽管评价者不会承认评价只是 为了总结,但实际上评价的形成性功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评价应该贯穿整个过程.平时应收集信息,但实际情况是老师往往不注意这个问题,不注重分析和反馈,常常是等到上级官员来检查工作时。才匆忙补起来。事实上,教师已忘记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为了真正实现形成性评价的功能,在收集评份资料后,还应进行深入 的分析,提供有效的反馈意见。比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除了解其学习状况以外,还应了解其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在了解过程中找到改进的办法。形成性评价最 后要落实到实际成效上,这些成效不仅是成绩的提高,还包括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测验所考查不到的进步。实施形成性评价还应当注意下列问题:

(1)考试与考查相结合。减少总结性考试次数,多开展形成性的单元测验。总结性考试不利于激励学生的后继学习,妨碍了形成性测验功能的发挥,应尽量减少。反过来,要多进行“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的形成性测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提高。

(2)评分与评语相结合。考试评分不能只给简单的一个分数,而应采用评分与评语相结合的方法,用评语把分数反映不出来的问题提出来。评语要以鼓励为主,不能有刺激性语言。

(3)允许考第二次、第三次。考试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考得不好,可以适当采用暂不计分的方法,鼓励学生再做努力,最后取得好成绩。

(4)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让学生参与评定过程,能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调控能力发展。

3.从侧重区分性功能到发挥激励性功能

教师只有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评价才不会褊狭,评价的激励功能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因为优点也就是学生发展的生长点。教育心理学中的“期望效应” 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看法、期望会贯穿于言行之中.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些被教师期待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成绩果真颇佳;而那些被认为只能取得较低成绩 的学生,成绩也确实较低。由于学生会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教师应坚持

以找优点为评价的出发点,坚持以个体为主的评价标准,突出正面的鼓励性评价。上海市闸北八中推行的“成功教育”试验,其核心是创设成功机会,让学生尝 试成功,鼓励性评价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和智力飞速发展的阶段,可塑性很强。教师要充分考虑儿童特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另外还要 考虑到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不能对学生过于苛求。即使对表现较差的学生.只要他们取得了一点进步,也要给予表扬。当然,小学生因年龄小,有时候自我约束能力 不够强.教师适当的批评和指导还是必要的。学生喜欢既有赞赏又能巧用批判的评价。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拓宽兴趣,培养敢于求异的心理品质。对成绩差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并逐步感受到进步的快乐。不管是对哪一类学生,评价都必须具体、中肯.特别是对差生的缺点评价更应 该注意实际效果,要尽量减少有损学生自尊心的负面评价。总的原则是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让他可以接受。

为了让学生体验成功,加强评价的激励功能,可以采用以下具体方法:

(1)将课程分成小的单元,在每一单元内考核。由于单元内容比较少,教学目标比较容易把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扩展评价的范围,如语文教学把说话、写字、课外阅读都列入评价范围.达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效果。

(3)记录学生学业以外的突出表现,增加学生的成功感。对于学业成绩差的学生,这种方法尤其适用。比如有的学生虽然成绩不好,但动手能力强,就应该安 排他们做一些操作性作业。有的学生成绩一般,但好奇心强,喜欢提问题,就要提供机会让他们探索一些问题。教师要挖掘学生的优点.用以激励学生。

(4)注重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评价,让学生不断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此文章由伯乐教师网(www.xiexiebang.com)整理提供。

第五篇: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3.3)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3.3)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

第三节 班级活动

一、班级活动的意义

班级活动是在班级范围内开展的学科教学之外的各种教育活动。班级活动的主要意义体现在下几个方面:

(一)班级活动可以促使学生提高认知能力

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从不同方面打开了视野,获得了知识。活动因其明确的目的为学生提供了丰富信息。学生通过感官去观察、倾听、感受,通过大脑去思考判断,得出新的认识,提高了认识能力。

(二)班级活动促使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或组织参加各种活动,无论是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参观访问还是文体科技活动,都}身体力行,在实践过程中其实践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班级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目的明确的教育活动本身就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集体活动增强集体凝聚力,调动每个成员积极性,形成健康积极的集体舆论和良好风气。

(四)班级活动有助于形成班级凝聚力

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是集体形成的重要动力。在活动中实现学生的相互了解和充分交往,在活动目的有效合作形成了班级良好的人际关系。活动增进了大家的感情,在追求共同目标的过程中班级的凝聚力进一步加强。

(五)班级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通过在活动中承担相应角色或任务,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特征,不仅能够反映出来,同时也在活=得到调整或强化。各式各样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有效地缓解了学习带来的压力,创设轻松愉悦的班级氛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班级活动的基本类型

(一)班会

班会是比较固定的班级活动形式,一般都排在课表中,每周一次。由班主任、班委会成员或其他同乏主持。依据是否有明确教育主题分为主题班会和常规班会两种形式。主题班会通常进行主题教常规班会总结班级工作,布置班级计划,讨论集体建设情况等。

(二)科技活动

班级的科技活动可以通过科技班(队)会、科技参观、科技兴趣小组三种形式来进行。

(三)文体活动

班级内开展文体活动,可以活跃班级气氛,增进集体团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联欢会是经常采用的文艺活动形式。其他还有生日会、营火晚会、朗诵或辩论赛、班级才艺展示或大赛等。

(四)节日纪念日活动

利用中秋、国庆、父亲节、母亲节、“一二?九”等中外传统节日和纪念日开展歌咏比赛、感念亲情活动。进行爱国、感恩等相关主题的教育是班级活动的一大类型。

(五)课外阅读活动与各科教师相配合,推荐阅读书目,建立班级图书室或图书角,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读书心得疆会,开展好书推荐等活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六)其他班级活动包括学习经验交流会,知识或智力竞赛,自我服务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社会调查或参观等等

三、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大致有三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一系列具体工作,班主任应从活动的全过程着眼,抓好每一步的工作。

(一)选题活动选题的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题要符合教育意义,同时要贴近学生生活,还要鲜明。选题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依据:一是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和 发展计划,看集体建设过程中对活动内容的需要。围绕目标通常可以做成系列主题教育。二是班集体的现实情况,是否有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三是学校教 育计划和活动安排。选题大致确定之后,班主任应广泛征求同学的意见,引导大家充分讨论,有些活动还可以征求班级科任教师、学校主管领导、部分家长的意见。在吸纳大家的建议之后,初步确定活动选题,商议开展的基本形式。

(二)制订活动计划选题确定之后,要由班主任和班委会共同制订活动计划并落实各项组织工作。活动计划应该下列内容:活动的目的和内容、活动的基本方式 和程序、活动时间地点安排、具体准备工作及组织等。最好由该次活动的负责人写成书面的形式,尤其是组织管理一项,要明确活动的具体分工.谁主持,谁负责联 系,谁负责场地布置,务必将集体准备工作落实到人。在分工制定的,可以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活动计划制订中,还要注意两个面:一是尽可 能发动和安排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力求每个同学都能在活动中找到相应的位置或体验角色。二是考虑适当地借助外力,根据活动的主题或目的,邀请学校领导、科任 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来,此举往往会给活动增色不少。

(三)活动实施与总结

活动实施是活动的中心环节。为了确保活动成功,除了准备阶段的努力之外,还要注意一些基本问题:如在活动的前一天,利用集体舆论营造活动氛围,调整全 班同学的心理状态,将各种可能的干扰因素降到最低。在活动的当天,班主任和班委会成员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应对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偶发事件,保障活动的 顺利开展。

活动总结也是活动的重要环节,总结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开小范围的座谈会,可以广泛征求意见,然后形成书面总结。总结可以使活动的效果得以持续。而且,通过对活动全过程的反思,可以进一步提高开展活动的能力。

活动的每一步骤。都要关系到教育效果,活动的全过程都在育人。活动结束之后,还要考虑后续活动及与下一项活动的衔接.避免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的现象发生。

此文章由伯乐教师网(www.xiexiebang.com)整理提供。

下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主要考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主要考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