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材料科学导论课论文(cauc)
材料科学导论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任课教师:纪朝辉
时间:
2014/11/6
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及在航空业的应用
摘 要: 材料是高新技术发展和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 材料科学一直是活跃的科学前沿。材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历史上所谓石器铁器时代,就以材料作为时代标志。材料是技术进步的关键。没有半导体材料,就不会有计算机;没有耐高温、高强、低容重的结构材料就没有宇航事业。而在当今材料的应用中,复合材料的应用是尤为重要的。下面说一下我对复合材料的一些认识及其在航空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复合材料;发展现状;航空工业;金属;非金属;新型材料;材料性能;
1.复合材料的组成
复合材料由增强物和基体组成,增强物起着承受载荷的主要作用,其几何形式有长纤维、短纤维和颗粒状物等多种;基体起着粘结、支持、保护增强物和传递应力的作用,常采用橡胶、石墨、树脂、金属和陶瓷等。近代复合材料最重要的有两类:一类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主要是长纤维铺层复合材料,如玻璃钢;另一类是粒子增强复合材料,如建筑工程中广泛应用的混凝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一种高功能材料,它在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单一材料。
2.复合材料的特性
(1)复合材料的比强度和比刚度较高。
材料的强度除以密度称为比强度;材料的刚度除以密度称为比刚度。这两个参量是衡量材料承载能力的重要指标。比强度和比刚度较高说明材料重量轻,而强度和刚度大。这是结构设计,特别是航空、航天结构设计对材料的重要要求。现代飞机、导弹和卫星等机体结构正逐渐扩大使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比例。(2)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可以设计。
即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和合理的铺层形式,使复合材料构件或复合材料结构满足使用要求。例如,在某种铺层形式下,材料在一方向受拉而伸长时,在垂直于受拉的方向上材料也伸长,这与常用材料的性能完全不同。又如利用复合材料的耦合效应,在平板模上铺层制作层板,加温固化后,板就自动成为所需要的曲板或壳体。
(3)复合材料的抗疲劳性能良好。
一般金属的疲劳强度为抗拉强度的 40~50%,而某些复合材料可高达 70~80%。复合材料的疲劳断裂是从基体开始,逐渐扩展到纤维和基体的界面上,没有突发性的变化。因此,复合材料在破坏前有预兆,可以检查和补救。纤维复合材料还具有较好的抗声振疲劳性能。用复合材料制成的直升飞机旋翼,其疲劳寿命比用金属的长数倍。
(4)复合材料的减振性能良好。纤维复合材料的纤维和基体界面的阻尼较大,因此具有较好的减振性能。用同形状和同大小的两种粱分别作振动试验,碳纤维复合材料粱的振动衰减时间比轻金属粱要短得多。
(5)复合材料通常都能耐高温。在高温下,用碳或硼纤维增强的金属其强度和刚度都比原金属的强度和刚度高很多。普通铝合金在400℃时,弹性模量大幅度下降,强度也下降;而在同一温度下,用碳纤维或硼纤维增强的铝合金的强度和弹性模量基本不变。复合材料的热导率一般都小,因而它的瞬时耐超高温性能比较好。(6)复合材料的安全性好。
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基体中有成千上万根独立的纤维。当用这种材料制成的构件超载,并有少量纤维断裂时,载荷会迅速重新分配并传递到未破坏的纤维上,因此整个构件不至于在短时间内丧失承载能力。(7)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简单。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一般适合于整体成型,因而减少了零部件的数目,从而可减少设计计算工作量并有利于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另外,制作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部件的步骤是把纤维和基体粘结在一起,先用模具成型,而后加温固化,在制作过程中基体由流体变为固体,不易在材料中造成微小裂纹,而且固化后残余应力很小。
3.复合材料的发展
复合材料是继钢铁、塑料之后从本世纪后期开始应用的新材料。因其具有比其基体更高的性能,并可按人们的不同设计和不同组合来获得不同性能,已在工农业、能源、交通、国防和高科技领域以及人民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并正在扩大应用范围和不断创造新的复合材料种类。当前,美国、日本和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欧都发展很快。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对复合材料的研制工作也已全面展开,并在某些方面已取得了相当水平的成果。然而在很多方面,我们仍处于开始阶段。
(1)树脂基复合材料
纤维增强塑料虽发展很快,并可部分替代传统材料,但它与传统材料竞争中还存在一些不利条件:(1因是新材料,其安全性、可靠性尚不高;(2成本较高;(3受各种法规束缚,限制应用范围。1981年日本将树脂类复合材料性能指标规定为:强度240 kgf/mm2以上,耐热温度250℃以上(强度保持90%).FRP因其不被腐蚀,不易燃烧,当其失效而报废时成为环境公害,这势必随着FRP的发展给人们提出了如何处理废件问题。
我国在FRP的研究和工业化制造方面与美欧和日本相比至少落后10~20年。近年我国科学工作者正在全面开展研究活动,在某些方面已接近了当前国际水平,已建成了一批专业生产厂家,并开始应用。但是我们在一些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2)金属基复合材料
目前美国、法国、日本正在分别着眼于TiAl、CMC和C/C组合、TiAl和NbTi系金属间化合物或组合等方面开展研究活动。短纤维强化金属,主要有晶须强化铝合金,用于轻量结构件上,其耐热性和耐磨性均高于基体金属。如应用在汽车发动机活塞的滑动部件,其磨耗量大大减少。从而,改变了活塞头部设计,降低了引擎重量。日本1990年利用这种改进设计大批量生产活塞。同时这种复合材料在引擎的其它滑动部位也被使用。另外,近年以钢铁作为基体的复合材料在国外也正在开展研制。钢铁基复合材料的组合可以是金属-金属、金属-陶瓷、金属-树脂等方式。结合方式有纤维分散、粒子分散、包层、被覆等。其中包层结合是将不同种金属板以层状方式结合在一起。主要有不锈钢或钛钢板包层。这种包层板不但具有高的强度和良好的导热性、焊接性,而且还有高耐腐蚀性。复合方法常采用爆炸法或压延法。被覆结合是以钢作为基体,被覆层为陶瓷,这种新的复合材料兼有陶瓷的耐磨性、耐蚀性、耐热性和钢的高韧性、高强度特性。其被覆方法常采用CVD法和PVD法。常被用来被复硬质合金工具或核裂变炉衬等。(3)陶瓷基复合材料
本世纪70年代在非氧化物陶瓷的领域中,随着先进的烧结技术的开发,难烧结的碳化硅和氮化硅的高密度、高强度的陶瓷制件制造成功,开始在鼓风机叶轮、轴承、切削工具上应用。但是,碳化硅与氮化硅制件与金属比较,虽然耐热、耐氧化性好,但断裂韧性和热冲击值低,所以工作可靠性较差。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转向陶瓷基复合材料(CMC).CMC分为由连续纤维或晶须组合的纤维增强型和控制微观结构组成的粒子分散型两类。对前者,目前急于攻克的问题是要求在1 500℃以上温度仍具高强度、高弹性。而对后者,为了发展微观尺寸效果,正在努力研究对创造粒子临界尺寸1一10 nm的途径。
4.复合材料在航空业的应用
随着应用的进展,近40年来复合材料在技术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日趋成熟和规范。
(1)设计鉴定的规范化和设计制造的一体化
多铺层、多轴向和各向异性的复合材料设计有别于传统的金属结构设计,国外在材料许用值、结构设计值、连接计算分析,特别是胶接计算分析、结构稳定性分析、损伤容限设计分析、疲劳耐久性分析、气动弹性剪裁和分析、结构整理、“积木式“(BBA)方法的贯彻执行等方面有较好的进展。近年来他们正将复合材料的设计和鉴定文件化和规范化,使试验和分析更好地结构起来,编制全行业的技术标准,改进最终产品的一致性,建设共享数据库,加强软件建设,减少风险,降低成本。
(2)先进的自动化制造技术
生产制造商则集中发展了以白动铺带CATL, Automated Tape Lying)和白动铺丝(AFP, Automated Fiber Placement)为核心的白动化制造技术。美国波音公司联合CinCinateMachine和Cytec公司共同努力,于1970年代开始研制白动铺带机,从铺窄带(7.62 cm)到铺宽带(30.48 cm)再到铺曲面,已研发生产了3代铺带机,并早于1983年投入生产使用,F16的80%的蒙皮件,F22的机翼壁板,B777, B787零件等均由其制造。(3)降低复合材料制造成本技术
大力发展复合材料的大规模整体成型技术和广义的RTM技术是降低复合材料制造成本的关键。由美国国防部发起并联合工业界共同执行的低成本复合材料计划CAI(CompositesAffordability Initiative,前后共执行10年(1996^-2007年)。该计划将大型整体结构成型列为其重要内容,大力发展以共固化/共胶接技术为核心的整体成型技术,利用复合材料宜于整体成型的优点和特点,大量减少零件数目和紧固件数量,从而减轻结构质量和降低成本。重点研发了胶接技术,包括胶接工艺、胶接可靠性及其评定技术、胶接计算分析、胶接剂研发等多项技术。5.总结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国家新材料的研制与应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国防和科研技术水平,因此许多国家都把新型材料的研制与应用放在科研工作的首要地位新型航空航天器的先进性标志之一是结构先进性,而先进复合材料是实现结构先进性的重要基础和先导技术我国将成为川_界上先进复合材料的最大用户,却而临着我国技术贮各的严重小足以及国外技术封锁等考验因此,要实现我国先进复合材料研制和应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原则,解决原材料问题,低成本技术问题以及材料新型开发问题。
参考文献: [1] 朱剑等著.复合材料及其发展概况[j].科技咨询导报.2007(06)
[2] 王维新; 王剑; 赵志忠等著.复合材料及其发展现状[j].辽宁工学院学报.1996(03)[3] 陈绍杰等著.复合材料技术发展及其对我国航空工业的挑战[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10(01)[4] 王恩青; 张斌等著.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中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j].科技信息.2011(33)[5] 刘彩棉等著.浅析21世纪材料的发展前景[j].科技信息.2010(05)
第二篇:海洋科学导论论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课程期末考试
论文(读书报告)
课程名称:海洋科学导论 姓名:窦文骏 学号:1001143324 任课教师:杨娟 周东升 刘宝林
学
时:32 开课院系:海洋学院 开课时间:2015.9-1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海洋科学导论
班号:10011433 学号:1001143324 姓名:窦文骏
成绩:
一丶简述《海洋科学导论》的主要内容。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学习到许多有关海洋方面的知识,认识到了研究海洋的重要性。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和环境的卫士。海洋是生命的发祥地,是气温的调节器和大陆水汽的源头,是资源的宝库。海洋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和空间资源。海洋是也兵家必争之地。海洋问题涉及国家安全和主权利益、资源保护、交通通道保护、地缘政治等方面。海洋还是科学的实验室。人们自古就在海洋中探索人类起源。我们从海洋地质与地理、海洋化学、海洋物理和海洋生物方面详细的学习了海洋的科学。全球有5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海的特征是面积小、占海洋总面积的11%。深度小于2000—3000米,温度和盐度受大陆影响,季节变化大。全球共有54个海,分为陆间海、内陆海和边缘海。海底地貌有三大单元,大路边缘、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之间的过渡带,按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是世界上规模最巨大的环球山系。大洋盆地是指大洋中脊坡麓与大陆边缘(大西洋型的大陆隆、活动型的海沟)之间的广阔洋底,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1/2。同时,还从自然地理、政治和经济地理方面学习了“5”大洋。60 年代诞生于海洋地质领域的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以活动论观点为主导,对奠基于大陆的传统地质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引发了一场“地球科学革命”,影响所及,不仅改变了地球科学的结构,还改变了地球科学人员的思维方式。目前,板块构造理论已影响到地球科学的几乎所有领域,是研究海底构造的理论核心和指导思想。而且,板块构造学说是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发展起来的全球构造学理论,它吸取了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精髓——活动论思想,以海底扩张说为基础,经过威尔逊等一大批科学家的综合而确立的。板块构造学说是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引伸和发展。威尔逊旋回是根据中生代以来大洋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规律而建立的,它所揭示的大陆分合与大洋开闭的演化模式,可能在古老的地质时代就已经存在。根据威尔逊旋回,亦可以展望全球地表海陆未来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就是由不断合而分、分而合的大陆及不断张开和关闭着的大洋组成的,其实质乃是地表岩石圈板块生长、运移和俯冲活动的表现形式。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就是这样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海洋沉积有近岸浅海沉积,大陆边缘深水沉积和远洋沉积。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海洋底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在陆上矿物资源已趋枯竭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洋矿物资源更显得重要。海洋矿物资源的种类很多,不同学者的分类也有差异。按照矿物资源形成的海洋环境和分布特征,分别介绍滨海砂矿、海底石油、磷钙石和海绿石、锰结核和富钴结壳、海底热液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等资源类型。海洋化学是用化学原理和化学技术,研究海洋中物质的性质和它们的化学作用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为海水化学,海洋沉积物化学,活体海洋生物化学,海洋界面物理化学及与界面物相互作用的化学。我们了解了海水的组成和性质,还有其对于生命的重大意义。海洋物理是研究海洋的物理特性、海洋水体的运动形式和过程,以及它们与大气和海底相互作用的学科。海水的温度和密度影响海水的运动,还有科里奥利效应等也会影响,产生波浪、潮汐、洋流和水团等。同时,海气之间有物质、能量交换,海洋对大气有热、水效应及气候效应,如厄尔尼诺及拉尼娜现象等。古海洋学是根据海洋沉积记录研究地质历史时期海洋环流、海洋化学和海洋生产力、生物地理的特征和演变过程的海洋地质学的分支学科。研究沉积物中的组分,它们的物理、化学、生物特征和古代环境的替代性指标。海洋生物是研究生活在海洋里的生物的种类、分布、生理、生化,尤其是它们的生态,即它们的生长、发育、栖息、活动与海洋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海洋生物是海洋中的主要生产力,海洋生物的种类的多样性,生物资源和食用价值,对海洋环境和全球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指示,对海底沉积物和海洋油气能源形成和开发起到巨大贡献作用。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海洋生物的分类,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条件,海洋水域生产力和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具有这么大的重要性,所以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海洋法也是必要的。在这门课上,我们任课教师:杨娟 周东升 刘宝林
日期:2015年 12月 18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海洋科学导论
班号:10011433 学号:1001143324 姓名:窦文骏
成绩:
简要的了解了一些相关的海洋发和海洋利益分争史实,我们学习了海域划分,大概了解了海洋利益和我国的海洋形势。我们还了解了一些海洋技术,像探测技术,资源开发技术等。
我的专业是资源勘查,而目前中国的陆地部分的资源已经越来越少。放眼全球,其他发达国家也都在开发海洋资源。包括海洋油气田、可燃冰、页岩气等新型资源在海洋分布广泛。在未来我国的资源勘查重心也必定会转移到海洋资源上。关于海洋资源的问题将与海洋科学密切相关。所以我们也要学好海洋科学这门课程。但是他却让我们这些在平时苦于学不到海洋,生物这些知识的同学们找到了一个好的归宿。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们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二丶试述海底扩张学说被誉为地球科学发展史上的新诗篇。,海底扩张说是海底地壳生长和运动扩张的一种学说,是对大陆漂移说的进一步发展。海底扩张说认为,高热流的地幔物质沿大洋中脊的裂谷上升,不断形成新洋壳;同时,以大洋脊为界,背道而驰的地幔流带动洋壳逐渐向两侧扩张;地幔流在大洋边缘海沟下沉,带动洋壳潜入地幔,被消化吸收;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扩张形式不同:大西洋在洋中脊处扩张,大洋两侧与相邻的陆地一起向外漂移,大西洋不断展宽;太平洋底在东部的洋中脊处扩张,在西部的海沟处潜没,潜没的速度比扩张的快,所以大洋在逐步缩小,但洋底却不断更新,古老的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洋底一样年轻。深海钻探的结果证实,海底扩张说的上述观点是成立的。洋中脊处新洋壳不断形成,两侧离洋中脊越远处洋壳越老,证明了大洋底在不断扩张和更新。海底扩张说较好地解释了一系列海底地质地球物理现象。它的确立,使大陆漂移说由衰而兴,主张地壳存在大规模水平运动的活动论取得胜利,为板块构造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扩张说在扩张机理方面还存在有待解决的难题。
三丶简述墨西哥湾流的形成机制。
墨西哥湾暖流也叫湾流,是世界上最强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支暖流。由北赤道暖流及圭亚那暖流汇聚于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后,经佛罗里达海峡流出,称佛罗里达暖流。它与东南来的安的列斯暖流汇合后称墨西哥湾暖流,沿北美大陆架北上,在美国东海岸的哈特勒斯角附近偏向东北方向流,在北纬45°的纽芬兰浅滩外缘,因受盛行西风影响而拆向东流,并在西经40°附近改称北大西洋暖流。
起源于墨西哥湾,经过佛罗里达海峡沿着美国的东部海域与加拿大纽芬兰省向北,最后跨越北大西洋通往北极海。在大约北纬40度西经30度左右的地方,墨西哥湾流分支成两股分支,北分支跨入欧洲的海域,成为北大西洋暖流,南分支经由西非重新回到赤道。这股来自热带的暖流将北美洲以及西欧等原本冰冷的地区变成温暖适合居住的地区,对北美东岸和西欧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成因:1.信风所引起的赤道海流在大西洋西侧积聚海水,使加勒比海、墨西哥湾水位抬高所致;
2.注入墨西哥湾的大河流(如密西西比河)将大量河水排入,引起水位抬高所致;
3.高纬度海域与低纬度海域的巨大水团的密度差引起。
四丶简述海洋生物的主要生态类群,试举例说明。
据生态学分成3类:
1、底栖生物:在海底爬行、固着生活、潜入海底(沉积物或岩石)内生活。以无脊椎动物为主,如腔肠动物(珊瑚)、软体动物(牡蛎)、节肢动物(螃蟹)、棘皮动物(海星)等。
2、游泳生物:能自由地在水中游泳运动。脊椎动物(鱼类、哺乳类)、软体动物(乌贼)、节肢动物(虾类)。
3、浮游生物:体型小或微小,其运动能力很弱而受海流或潮流所支配。以低等藻类和原生动物为主,还有底栖生物的浮游幼体(珊瑚的水螅幼虫)和较大个体的动物(海蜇)等。任课教师:杨娟 周东升 刘宝林
日期:2015年 12月 18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海洋科学导论
班号:10011433 学号:1001143324 姓名:窦文骏
成绩:
五、简述你对南海问题的理解。
南海问题由来已久,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确实需要各方以合作的姿态,通过沟通和协商来妥善处理。长期以来,我国从和平发展的世界大局出发,从亚太地区稳定与繁荣的地区利益出发,一直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对目前多数岛礁被相关国家占领、油气资源被掠夺的现状保持了高度的克制,并探索用双边协商的办法逐步解决岛礁和海洋划界争议,这是此前南海局势保持相对稳定的根基所如何解决南海问题,我有如下几个观点: 第一,加强南海行政维权执法,提高执法能力。主要运用海监、渔政在一线维权执法。今后执法领域还可扩展到反恐、反走私、反海盗、环境保护、人道救援等领域。全面加强南海维权投入,提高执法队伍装备水平。
第二,加快南海开发建设,体现实际存在。我国应大力保护扶持在南海的渔业开发。尽快启动油气开发,适时公布我石油公司在南海登记区块的范围。采取的措施包括:口头抗议,行政执法,对参与勘采活动的国际石油公司进行经济制裁等。全面开放西沙、南沙旅游。将我南沙实控岛礁做大做强,对周边被占岛礁形成强有力的威慑。
第三,依法开展行政管控。加强我实控岛礁和附近海域名称管理,在岛礁上设置地名标志。依据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海上交通管理法等,对南海进行行政执法。加强历史研究和法理斗争。我在断续线问题上的立场只能坚持,不能后退。应尽快明确它的名称、性质、地位、坐标。对外应适时打出我们的主张,争取国际舆论的理解和支持。
第四,实施更加积极的南海问题外交策略。一是提升南海问题在我大国外交中的地位。应当利用美立场中立的时机,作好他们政界、学界的工作。除了双边外交工作,也可利用二轨渠道,争取他们支持。二是积极调整我东盟政策。一个松散的东盟符合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我对东盟国家,应视双边政治互信程度和在我重大关切上的态度,制定有差别的外交、经贸政策。
只有相关各方真正致力于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才能把南海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和平之海。
任课教师:杨娟 周东升 刘宝林
日期:2015年 12月 18日
第三篇:环境科学导论论文
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及环境正在急剧发生变化:我们在努力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世界的同时,也在加速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每个人都想生活在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环境里,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然而我们在不经意间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人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庆幸的是,人类是一个高度智慧的群体。它通过“教育”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选择性地传递有益于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文明。因此对于今天出现的环境危机,“教育”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从心灵深处唤醒人们去热爱自然。因此对全民,尤其是对承担人类发展未来重担的中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刻不容缓。以下笔者就浅谈在教育实践中积累的几点“环保教育”经验:
一、利用课堂教育,渗透环保意识
学校作为传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我国的中小学“环境教育”起步比较晚,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教育课程,“环保教育”的内容往往蕴藏在各学科知识中。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王红旗教授认为:“环境教育是涉及各科教育渗透性的综合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采取深入研究,善于发现,灵活渗透的原则。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涉及环保方面的知识,有的篇目直切环保主题,如第四册《现代世界的三大社会问题》,整篇文章讲述了“人口激增、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三大社会问题产生的背景、各国采取的措施,以及我国的治理情况,高年级学生较容易理解接受。而像地理课《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一课,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适时地渗透环保的知识,如地球上水的总量,淡水的总量,可用淡水的总量,我国人均可用淡水的总量,水体污染的状况,家乡水资源情况和受污染的程度等等,一串串的数字,活生生的例子,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在小学三年级教学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课,老师可以精心录制两段声音:马路上嘈杂的汽车喇叭声和小商贩叫卖声,及古筝《高山流水》的演奏声,上课时分别播放给学生听,大家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一致认为,嘈杂的声音使我们注意力分散,心情烦躁,对人体有害,噪音也是一种环境污染,拓宽了学生的环保知面。这正如澳大利亚教育家亚瑟·卢卡斯认为的: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
二、开展主题活动,加深环保意识
在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意识的同时,我们通过开展小队、班级,甚至全校师生参与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加深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如组织初一学生结合6月5 日“世界环境日”,开展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主题队会,大家通过收集各种资料,扮演各种角色,深刻地揭示了保护我们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继我校被评为市级绿色文明学校以后,校团委和政教处又开展了一系列的绿色环保活动,开始为创设省级绿色文明学校做准备了。整个活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科技实践活动为突破口,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活动在校园内外蓬勃开展,借此带动相关环保活动向家庭、社区推广,向学生的爸爸、妈妈及亲戚宣传环保意识,达到大家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球。
本次活动的内容有绿色植物角评比活动、回收废旧电池活动、校团委组织的垃圾回收活动、环境保护知识讲座、环境保护主题队会、各班开展的护绿活动、环境保护黑板报比赛等等,通过参与上述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白保持环境整洁、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人人有责,并逐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活动期间,在校园、公园、街头及社区,学生们自觉地开展“从我、从现在、从身边、从小事做起”的各种“洁、齐、美”活动,向周围的同学及家长们宣传环保的意义,大家一起来支持并积极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共同为温州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作贡献,使大家个个成为“环保小公民”,人人争当绿化保卫者,用自己的双手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增添新的色彩。
三、实施课题研究,提高环保意识
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施课题方案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决定探究方向,组织探究,收集并整理资料,得出结论,采取社会行动。通过自己的研究,再次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自觉地参与到环保的行列中来,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1.确立课题研究内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选题时,着手从身边细小的方面考虑,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像“龙湾区上江河的水质调查与监测”“机场路绿化带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关于‘人民路’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调查”、“调查丢弃的塑料瓶”、等等。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同学们在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就着手制订研究的计划,准备研究的材料,依靠小组分工合作的精神,拟订了工作方案,到图书馆查找文献资料,把从名著、专著、教科书、科普读物、报纸、期刊、年鉴等方面找到的环保资料进行分析,制定社会调查问卷。
3.课题研究实施过程。有了充分的研究计划他和准备之后,同学们就深入学校、家庭、车站、菜场、社区等,发放调查表,收集反馈的信息,然后再进行实地测量,采集标本,调查取样,采访群众,倾听呼声,充分收集研究材料。
4.汇总课题研究结论。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调查研究之后,就把所有的信息汇总起来,进行处理,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如“收集丢弃的塑料瓶”课题组的同学们通过估算,发现整个温州一年要丢弃45亿多个塑料瓶,已产生了“白色污染”问题。由此研究认为必须采取高科技或新方法切实加以解决,如采用可降解的塑料瓶或其他替代品。为此,课题组还给环保局的决策人寄了一封信,表明他们对“白色污染”问题的担忧,并请教环保专家有关解决“白色污染”的更好方法。通过调查与监测上江河水水质,同学们发现河水主要污染源是生活垃圾,而且河水受污染程度相当严重。为此课题组还向有关部门呼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河水污染问题,并以全校广大师生的名义向上江河沿岸居民发出保护上江河的倡议。
同学们通过可触、可闻、可见的实践行动,深刻领会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同时,对部分有潜力并自愿将来从事环保事业的学生,创造了环保初步认知条件,使他们将知识、实践和责任有机的结合起来,鼓励并引导他们投身到环境保护事业中去。
四、结合家庭社区,强化环保意识
学生的环保教育,学校是主渠道,每个家庭、各个社区或部门单位也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有各方面协同努力,学校的环保教育成果才能巩固,即实现环保意识真正、持久地深入学生的心理。如何看待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有些同志认为环保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的,认为要保护环境必然要牺牲经济的发展。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结合家乡实际情况,谈如何解决当地实际问题?
一,首先是侯马市区里,我们在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绿色名市”、“国家园林城市”,还应大力实施城市绿化工程,打造晋南绿色名城、黄土高原的低碳城市。
1.实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平均日处理生活垃圾380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一个,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成日处理生活污水2万吨的第二污水处理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1%;市区集中供热总面积达到482万平方米,其中热电联产集中供热210万平方米,天然气集中供热126万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热率达80%;已有3万户居民用上了天然气,城市燃气普及率达92%。
2.为提高交通道路服务功能,该市在全市78个行政村已全部实现了村村通公交车,2008年底开通了侯马、曲沃、新绛三地互通公交车。50%以上的公交车、出租车完成了“油改气”,大大降低了城市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
3.地热泵中央空调,太阳能公用照明,太阳能生活热水„„位于侯马北环路的阳光青青家园住宅小区,主体工程刚竣工,就吸引了大批的居民来参观、咨询、购房。这是该市第一个节能环保绿色住宅小区。该小区利用地源泵热采暖,能源利用率是电采暖方式的3~4倍,比常规中央空调节能50%;同时,省去了锅炉房、冷却塔等设备,没有燃烧过程,没有了烟尘排放,节约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小区内,路灯照明、洗浴热水全部采用太阳能。
二侯马市的农村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了积极推动城乡环境卫生清洁整治行动,侯马市成立了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环境卫生整治领导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并以新农办为主成立了督查组。临汾市政府制订下发了《侯马市农村环境卫生清洁整治实施方案》和《侯马市城乡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实施办法》,并与各乡办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整治重点、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具体措施、工作要求、考核标准等,做到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建立起了农村环境卫生清洁整治工作网络体系。同时,侯马市财政安排了专门的补助资金予以支持,各乡办也制订了整治方案,落实了相应的整治经费,确保了农村环境卫生清洁整治工作的顺利推进。
2.加大投入,长效管理。为了彻底改变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落后的面貌,特别是解决好农村垃圾处理问题,侯马市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形成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长效机制。首先,各乡(办)都设立了环境卫生管理所,由一名副乡长(副主任)兼任管理所长,并抽调3-5名专业管理人员;各村成立了环卫清扫队,由一
名副村长兼任队长。农村清洁队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生活垃圾清扫人员配额标准,每6000平方米清扫面积配备一名清扫、保洁人员,每月按300元标准发放工资,所需费用50%由财政列支,其余50%可在财政转移支付中解决。其次,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站点,并由专人负责清扫、清运至垃圾填埋场。每个村最少有一处垃圾填埋场,确无条件设立的,相邻的两个或三个村选择设立一处垃圾填埋场。再次,在农村垃圾清运车辆配备上,1500人以下的村最少配备一辆清运车;1500-3000人的村最少配备两辆清运车;3000人以上的村最少配备三辆清运车,清运费由市财政补助50%,其余部分由各村承担,也可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广开筹资渠道,保证费用。
另外,14个城中村的垃圾由侯马市环卫处统一清运,所增加的清运费用由市财政支付50%,剩余部分由各村承担。在垃圾清运车的配置上,上马办通过山西省环保项目“农村连片垃圾无害化处理”,统一配置了地埋式垃圾箱和垃圾清运车,项目投资总共280万元,配备垃圾清运车19辆,车辆统一配置为10万元的东风摇臂车;新田乡14个城中村的18辆垃圾清运车由环卫处统一配置,每辆车13万元,总投资234万元;乔村、香邑、张村、南上官等经济条件好的村由村集体统一购车,共购置9辆车,每辆10万元,共投资90万元;另外凤城乡、高村乡、张村办等剩余的村采取个人购车,集体承包方式,以农用三轮、四轮车为主,总共70辆,平均每辆3.8万元,总投资266万元。每年侯马市用于农村保洁员和垃圾清运费的补贴共计130万元,其中保洁员400人,每月150元/人,共计72万元;保洁车共116辆,每辆车5000元/年,共计58万元。
3.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各乡(办)村党员干部全部深入环境卫生整治一线,包片、包村、包点,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以村主要街道整治为突破口,带动全村街巷和院落的整治;以发动党员干部为突破口,带动全体村民共同参与;以整治垃圾为突破口,带动村容村貌全面整治。
4.加强督查,奖优罚劣。该市抽调督查人员15名,每个乡办一个组,经常性地对农村环境卫生清洁整治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各督查组人员按责任片区督查,深入到责任村庄,严格标准,严格考核,开展了流动红旗竞赛活动,并把督查结果与保洁费的发放挂钩,一次检查不达标,扣发2000元保洁补贴,把扣发的经费再以奖金的形式发给获得环境卫生流动红旗的村庄,大大激发了乡村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全民动员,营造氛围。各乡(办)、村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条幅、标语等宣传手段和方法,积极宣传文明卫生知识,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从我做起,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支持、参与整治工作。侯马电视台、广播、报社等新闻单位开辟专栏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及时报道整治的进展情况,积极宣传整治中涌现出的好典型、好做法,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了上下联动、乡村齐动、全民参与的整治局面,形成了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的农村环境卫生清洁整治工作局面。
环境科学导论
系别:动力工程系 班级:环本0706 姓名:赵倩 学号:0742090632
第四篇:导论课学习论文
通信工程专业导论课学习论文
众所周知,在上世纪最后的20年里,通信技术和通信产业以一种异乎寻常的速度持续发展,通信产业也成长为一部分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现代社会中,政治、经济、军事、工作、生活越来越依赖于现代通信网。从当前的数据统计来看,我国的互联网用户、手机用户等在全球位列前茅,且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通信产业市场。我国不惜重金投资通信领域以促进通信产业的发展,通信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在当前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而通信工程专业一直作为热门专业,在人们中间也一直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尤其在学生当中倍受青睐。
信息通信产业具有需求广、能耗低、创新强、带动大等特点,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人们很有必要了解通信工程专业及其产业背景,借此机会,我们受老师启发,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之后,做了通信及其产业的相关研究,此论文主要包括通信工程的一些基本概念,通信系统的相关知识及通信工程产业的背景,能加深我们对自己本专业的了解,对通信的前景展望。
关键字:研究方向,社会地位,历史与现状,本校专业特点,专业学习,职业规划
一、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描述及其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
通信工程(也作 信息工程,电信工程,旧称远距离通信工程、弱电工程)是电子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是其中一个基础学科。该学科关注的是通信过程中的信息传输和信号处理的原理和应用。通信工程(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极具活力的一个领域,尤其是数字移动通信、光纤通信、Internet网络通信使人们在传递信息和获得信息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程度。通信工程具有极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人才严重短缺的专业之一。本专业学习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毕业后可从事无线通信、电视、大规模集成电路、智能仪器及应用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设计和通信工程的研究、设计、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工作。近年来的毕业生集中在通信系统、高科技开发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金融系统、民航、铁路及政府和大专院校等。本专业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跟踪前沿、注重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开拓创新精神,能够在电子信息技术、通信与通信技术、通信与系统和通信网络等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运营、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通信工程领域主要研究方向为: 1)
光纤通信与光器件研究,2)图像通信,3)数字图象处理与流媒体制作,4)计算机网络通信,5)网络与信息安全,6)卫星通信,7)移动通信与个人通信,8)现代信号处理技术与应用,9)语音处理与语音合成,10)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工艺,11)微波射频电路设计,12)毫米波与天线技术,13)嵌入式系统,14)IT项目管理,15)系统及软件的可靠性等。
随着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通信技术中的移动通信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特网已成为全球信息传输的崭新平台,并以此实现了人们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换的愿望。
概括的讲,通信即是人类从自然界获取、处理、分析、传递、交换和利用信息。从古代的烽火台、信使到今天电子通信中的模拟时代、数字时代,从蜂窝电话到GSM手机到如今蓬勃发展的3G通信,通行工程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信息科学中。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信号处理技术是其三大支柱。
通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新一代高水平的通信设备,如程控交换机,路由器等交换设备的诞生。以及人们对新的便捷的通信手段的追求,大大的促进了现代通信事业的发展。
二、国内外通信工程专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1.世界通信发展史
1975年6月2日贝尔和他的助手托马斯沃森在波士顿研究多工电报机,它们分别在两个屋子联合试验时,沃森看管的一台电报机上的一根弹簧突然被粘在磁铁上。沃森把粘住的弹簧拉开,这时贝尔发现另一个屋子里的电报机上的弹簧开始颤动起来并发出声音。正是这一振动产生的波动电流沿着导线传到另一屋子里。贝尔由此得到启发,他想,假如对铁片讲话,声音就会引起铁片的振动,在铁片后面放有绕着导线的磁铁,铁片振动时,就会在导线中产生大小变化的电流,这样一方的话音就会传到另一方去。这天他们便一起制作了新的电话机。1875年6月3日,他们用这个装置进行了发声试验。1876年3月10日,贝尔用他发明的装置,第一次发送了完整的话:watson,come here 1877年在波士顿架设了世界上第一条电话线路。美国的另一位伟大的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于1877年发明了炭精送话器,电话机的通话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如果仅有电话机,还只能满足两个人之间的通话,而且无法与第三个人之间进行通话。将多个用户连接起来进行通话,不仅需要连线非常多而导致造价极高,而且两个用户进行通话时,所连接的其他用户无法进行隔离。要解决这个问题,交换机产生了。第一台交换机于1878年安装在美国,当时共有21个用户。这种交换机依靠接线员为用户接线。
美国的阿尔蒙史瑞乔于1891年发明了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系统。史瑞乔又于1896年发明了旋转式拨号盘,它使用户可以在直接通过拨打电话号码进行呼叫。
1897年马可尼用实验证明了运动中的无线通信的可应用性。最初的移动通信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军队和政府部门,特点是工作频率较低,工作在短波频段。历史上,移动通信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的要求使得通信技术及其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战争结束后,很快推出了第一种大区制的公众移动电话服务。从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完成了从专用网到公众移动网的过渡,采用人工接续的方式解决了移动电话系统与公用市话网之间的接续问题。但这时的通信网的容量较小。
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主要是改进和完善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包括直接拨号、自动选择无线信道等,同时自动接入公用电话网的问题。但由于相关设备以及无线资源的制约,当时整个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速度并不是很快。后来情况有了可喜的变化。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解决了困扰移动通信的终端小型化和系统设计等关键技术问题,移动通信系统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随着用户数量的急剧增加,传统的大区制的移动通信系统很快达到饱和状态,无法满足服务要求。针对这一情况,美国的贝尔实验室提出了小区制的蜂窝式硬碟通信系统的解决方案。在1978年,发明了AMPS(Advance Mobile Phone Service)系统,这是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具有随时随地通信的大容量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他结合频率复用技术,可以在整个服务覆盖区域内实现自动接入公用电话网,与以前系统相比具有更大的容量了更好的话音质量,蜂窝化的系统设计方案公用移动通信系统的大容量要求和频谱资源受限的矛盾。这就是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是双工的FDMA模拟通信系统。
尽管模拟蜂窝系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业暴露出一些问题;频谱效率较低,有限的频谱资源和无限的用户容量的矛盾十分突出;业务种类比较单一,只有话音业务;模拟系统存在同频干扰和互调干扰;模拟系统保密性较差。最主要的因素是容量和日益增长的市场之间的矛盾。模拟系统的发展存在着压力。近年来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低速话音编码等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1992年以TDMA为基础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GSM、DAMPS等)相继投入使用。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叫FDMA蜂窝系统有许多优势:频谱效率高,系统容量大,保密性能好,话音质量好等。
在这之前美国人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研究都是走在世界前列,其中MOTORALA、AT&T更是当时的移动通信界的巨人;1991年7月由欧洲发明的多址接入方式为TDMA的GSM数字蜂窝系统开始投入商用,由于拥有更大的容量和良好的服务质量,很快GSM网就遍布欧洲;欧洲的爱立信、诺基亚等凭借GSM的优异表现成为新的移动通信界的巨人与美国的摩托罗拉并驾齐驱。
目前世界移动通信界的格局表现为欧洲和北美两强对峙,他们掌握着大部分的关键技术的知识产权和市场份额。
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只能提供话音和低速数据业务的服务。为了满足更多高速率的业务以及更高频谱效率的要求以及目前存在的各大网络之间的不兼容性,一个世界性的标准——未来公用陆地移动电话通信系统应运而生,1995年又更名为国际移动通信2000(IMT-2000)IMT-2000支持的网络被称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称3G,他将支持速率高达2Mbit/s的业务。欧洲提出了WCDMA,北美提出了cdma20000标准,中国提出了TD-SCDMA标准。
2.中国通信发展史 中国移动通信业的发展始于80年代。1987年11月,中国首个TACS制式模拟移动电话系统建成,并在广州投入商用,爱立信为供应商,在网用户150人。网络总投资为3730万元,其中引进设备900万美元。这就是我国的第一代移动电话。
随着移动通信业的发展,引入竞争、促进发展也成为放在电信改革面前刻不容缓的问题。1993年12月,国务院下发(1993)178号文件,同意组建中国联通公司。从此,电信业进入了引进竞争、打破垄断的全新阶段。1994年7月19日中国第二家经营电信基本业务和增值业务的全国性国有大型电信企业---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联通)成立。
◆ 1994年12月底广东首先开通了GSM数字移动电话网。
◆ 1995年4月中国移动在全国15个省市也相继建网,GSM数字移动电话网正式开通。
◆ 1995年7月中国联通GSM 130数字移动电话网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建成开放。
◆ 1996年 移动电话实现全国漫游,并开始提供国际漫游服务。
◆ 1997年10 月22日、23日 广东移动通信和浙江移动通信资产分别注入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分别在纽约和香港挂牌上市。
◆ 1997年底北京、上海、西安、广州4个CDMA商用实验网先后建成开通,并实现了网间的漫游。
◆ 1999年4月底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中国电信重组方案》,移动通信分营工作启动。
◆ 1999年7月22日0时 “全球通”移动电话号码升11位。
◆ 2000年2月16日中国联通以运营商的身份与美国高通公司签署了CDMA知识产权框架协议,为中国联通CDMA的建设打清了道路。
◆ 2000年4月20日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它是在分离原中国电信移动通信网络和业务的基础上新组建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2000年5月16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揭牌。
◆ 2000年6月21、22日中国联通分别在香港、纽约成功上市,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运营,并于一年之内成为香港恒升指数股。
◆ 2000年10月中国联通宣布启动CDMA网络建设,并且于该年年底正式开始了筹备工作。
◆ 2001年1月原部队所有133CDMA网在经过资产清算后,正式移交中国联通。
◆ 2001年2月联通公司成立了全资子公司——联通新时空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负责整个联通CDMA网络的建设和经营。与此同时,联通CDMA网络建设的具体筹划工作正式展开。
◆ 2001年3月28日联通CDMA建设一期工程系统设备的采购开始发标。
◆ 2001年7月9日中国移动通信GPRS(2.5G)系统投入试商用。
◆ 2001年10月13日中国联通上海分公司率先在浦江两岸的中心城区,构筑了cdma-1X高速移动通信试验网,并在召开的技术推介会上展示了初步的应用。◆ 2001年11月14日中国联通公司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签订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与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电信网间互联及结算协议》。
◆ 2001年11月26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第一亿客户代表在北京产生,标志着中国移动通信已成为全球客户规模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
◆ 2001年12月22日联通新时空CDMA网络建成。
◆ 2001年12月31日中国移动通信关闭TACS模拟移动电话网,停止经营模拟移动电话业务。
◆ 2002年1月8日“中国联通CDMA网开通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 2002年1月8日中国网通集团北京通信控股的北京正通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宣告成立,成为继中国移动、电信、网通、联通、铁通和卫通6大运营商外,国内第7家获信息产业部发牌的基础电信业务运营商。
◆ 2002年3月5日 中国移动通信与韩国KTF公司在京正式签署了GSM-CDMA自动漫游双边协议。中国移动通信率先实现了GSM-CDMA两种制式之间的自动漫游。
◆ 2002年3月7日中国联通A股上市计划顺利获得国务院审批,旨在为CDMA项目筹集资金。
◆ 2002年4月8日联通新时空CDMA网络正式运行。
◆ 2002年5月15日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与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重组,中国电信、中国网通正式挂牌。
新组建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是由原中国电信南方21省区市的电信公司组成;新组建的中国网通集团公司是由原中国电信北方10省区市电信公司和原中国网通公司、中国吉通公司组成。
◆ 2002年5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实现短信互通互发
◆ 2002年5月17日 中国移动通信GPRS业务正式投入商用。
◆ 2002年10月1日 中国移动通信彩信(MMS)业务正式商用
三、本校通信工程专业的特点与要求
中南大学通信工程专业起源于长沙铁道学院,于1991年开始筹备,1992年建立,1994年开始招生。本专业于2000年获得“通信与信息系统”的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信号与信息处理”的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1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了具备一定规模、教学科研人才齐备、教学实验条件相对完整、教学科研管理规范、具有鲜明特色的宽口径专业。2007年成为中南大学重点建设专业。
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中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与技术管理人才。毕业生具有信息传输、交换、通信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和开发、应用、技术管理方面的能力,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信息产业部门和其它部门对通信技术人才的需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较高的业务素质(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数学、物理基础;掌握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传输、交换、网络理论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电子技术应用方面的设计开发能力。
2、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
3、计算机的应用与开发能力。
4、了解通信技术发展动态、学习通信新理论和新技术的能力。
5、通信系统和通信设备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能力。
6、创新意识、国际意识和创新能力。
现有专业教师1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8人;博士3人;中青年教师硕士学位占90%,在读博士生5人。学术梯队基本形成。
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以教学质量为根本,深化教学改革,围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抓好专业建设。通信工程专业属于电子信息类学科,主干学科是信息与通信工程,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针对通信工程人才的需求,依据通信工程专业知识更新周期急剧缩短、相关产业发展变化快的时代特征,建立“厚基础、宽口径、分类培养”的新模式,在加强学科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的前提下,以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主线,通过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模块整合体系,构建适应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同时,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并考虑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在专业选修课上突出多条主线,因材施教、分类培养,使毕业生能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具有较大的就业空间和可持续发展性。
四、自己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学习优势与疑问
首先,选择这个专业是基于两个标准:一是我对通信工程这个专业的信心,我看好通信工程的发展,相信在几年后通信产业在信息社会中的支柱地位不但不会缩减,反而会继续增加,其必将再次掀起信息产业发展的浪潮;而是基于我对通信工程的一点兴趣,虽然自己到现在还没有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但是至少我不排斥通信工程这个专业。正如上导论课的老师讲的,我们现在还没有深入到专业的学习当中,当然无法了解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只有当我们进入到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之中,用心发掘,就会找出自己的兴趣所在。所以,总的来说,我对我在中南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学习充满信心,我觉得这就是我最大的优势。
至于对这个专业的疑问,我想我现在知道的关于这个专业的一些东西只是皮毛而已,现在有的一些小疑问会随着我更深入的学习慢慢消失,到时候我再产生的疑问,才是真正的疑问,那是我会虚心和老师交流讨论,解决自己不懂的地方。
五、自己的学习规划与职业规划
说到学习规划,我觉得上导论课的老师说的很正确,通信工程专业是一门非常艰苦的专业,我们选择了它就等于选择了一条艰苦奋斗的道路。这个专业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发展更新特别快,所以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我们还得通过书本,网络及其他各种渠道时刻关注通信产业的发展动态,做到与时俱进。
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说真的我确实没有想好,就连是不是读研我也还没决定,原因还是基于自己对通信工程这个专业了解得不够深刻。不过我会在适当的时候做出适当的决定,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会时刻跟上变化,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做出一个及时的安排。
第五篇:地理科学导论论文2
纵观人类发展,不难发现地理科学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
地理科学对农业生产的防灾与指导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科学中的3S技术在观测气象变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夜观星象,以断定天气情况安排农业生产的传统,产生许许多多的观星仪器和著作,虽然这些难免会有迷信和封建的成分,但毕竟有服务于农业的积极因素。天气变化多端,而且随着当今社会工业的大肆发展,环境污染更加严重,气候已被弄的更加变化莫测,单凭古籍经验已不能适应天气变化。我国作为最大海洋与陆地间的大国,天气变化显得尤为剧烈,为更好发展农业,我国发射了“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并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环境监测等多个重要领域。2010年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橙色预警:第11号台风“凡亚比”的中心位于我国台湾省花莲市东偏南方大约645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就是北纬22.9度、东经127.8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3级(40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60百帕。并不断跟踪报道,掌握实时动态,预计,“凡亚比”中心将以每小时10~15公里的速度先向西偏北方向移动,以后逐渐转向偏西方向移动,强度继续加强,向我国台湾东部一带沿海靠近,并将在台湾东部沿海登陆;之后,“凡比亚”将穿越台湾岛进入台湾海峡,向福建中部到广东东部一带沿海靠近„„这一切难道是实地考察的吗?面对台风准确监控台风动向划分台风影响区域,从而建立蓄洪区与分洪区,成功降低了台风及其暴雨的危害,保证了农业的稳产和增产。
地理科学的理论运用对农业生产同样意义重大。荆江河段自古就是惊险之地,这里河流弯曲,形成连环褶皱,再加上此处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天暴雨,流量大而流速慢流通不畅,形成洪涝灾害,对两岸带来巨大危害。由于地理科学理论的运用,对荆江进行分析:其上游滥砍滥伐现象,再加上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且较集中,中上游在暴雨冲刷时形成水土流失,泥沙随江而下。由于荆江地处平原,河流流速在此减缓,致使泥沙在此堆积,抬高了荆江河床。同时由于地球自转导致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从而荆江左岸泥沙堆积,而右岸被侵蚀,日积月累河岸弯曲。再加上气候就导致了洪涝灾害。面对这些采取措施,加强上游植被保护,对荆江截弯取直,疏通河道。自此,荆江水患成为历史。
地理科学不仅对理论应用具重要意义,而且对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农业模式理论的形成因区位而异。华北平原农业区位不佳。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差异大,且多暴雨,多洼坡,地势起伏大,在暴雨时水流不畅,导致洪涝灾害。而该地年降水变化大,在干旱少雨的年份,灌溉加强,导致地下水位抬升,在高温蒸发作用下,地下水沿土壤孔隙上升至地表,水分蒸发,盐分积累,又形成了盐碱化。通过上述的地理分析,在这些恶劣的农业条件下,要发展农业必须改变传统农业模式。这样为华北平原量身定制的农业模式诞生了。应对这些必须采取台地—鱼塘农业模式。挖洼为塘,堆坡为台,塘中养鱼台上种植,减少了降水差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像这样通过地理科学分析建立新的农业模式的例子还有很多。珠三角根据雨热而建立基塘农业模式,南方丘陵的区根据地形建立以丘陵为主的千烟洲农业模式,以及热带地区因热量垂直差异而建立的立体农业模式等等都说明因地理区位而发展农业是必然之路,而地理科学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极其重要。
地理科学在农业上的应用大大减少了农业对天气的依赖,提高了生产力,促进农业稳步发展。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