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外典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案例及经验模式
国外典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案例、模式及经验
本章主要是从国外典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及经验上看,发展好生产性服务业,组织好其业态的发展模式,有四大启示值得关注:一是建立健全产业集群科技服务体系;二是构建完善的产业集群融资服务体系;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四是加大政府对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3.1 国外典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
3.1.1 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服务体系
美国硅谷地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其全球领先的技术包括生物技术、网络信息化、半导体、通讯等,集聚了一大批如微软、英特尔、雅虎等世界知名企业。这个产业集群的成功,与为其提供各种专业化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密不可分。
大学和研究机构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硅谷中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大学及相关研究机构,其中斯坦福大学发挥着重要作用。斯坦福与产业界合作开展大量的科研项目,为硅谷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大力支持;向硅谷输送高水平的毕业生,为硅谷高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为已参加工作的工程师提供在职研究生培训课程;斯坦福学生和教授直接参与创办企业等商业活动,如做兼职咨询顾问。风险投资产生资金“放大器”和企业“孵化器”效应。硅谷是美国风险资本活动的主要中心,这里孕育和催生了一大批如今赫赫有名的高科技公司,比如亚马逊、Intel、Cisco和Digital等。
风险投资在硅谷高科技成长的过程中发挥了三方面作用:一是具投资放大器的功能,为硅谷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急需资金;二是具有企业孵化器的功能,利用自身的经验、专门知识和社会关系网络帮助高新技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开拓市场,提供增值服务;三是具有市场筛选的功能,经过严格的项目评估选取优质商业计划书,培育了硅谷的整个高技术产业群。
商业银行给予资金支持。在硅谷中,存着大量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的商业银行,如美洲银行、富网银行、硅谷银行,其中以本土诞生的硅谷银行最为特色。硅谷银行将业务重点确定为技术型和成长型企业,不仅提供支票帐户、现金管理和信用证服务,而且为技术型提供融资服务,包括为专利、工艺、商业计划等无形资产提供贷款。
律师业发挥顾问和经纪人等作用。律师业十分发达,硅谷的律师已经成为当地创业企业的重要资产。硅谷律师起着经纪人、顾问、“媒人”、“看门人”角色:律师作为经纪人角色明显体现在风险资本融资中,从众多新投资项目筛选出有前景的一部分项目引荐给风险投资家;充当企业法律和商务咨询顾问工作;作为“媒人”角色利用广泛网络将其他客户引荐给各种供应商、合资者和其它交易伙伴;作为“看门人”角色,使用他们的经纪人能力去建构和捍卫硅谷的社区认同。会计师事务所提供财税指导。硅谷内有如普华永道、毕马威等全球知名会计事务所。典型的硅谷企业是新兴企业,其有形资产很少,收入极不确定,没有利润,股票期权未兑现,其需求和实际都不甚符合通常意义上的会计规范和标准。硅谷会计师超越传统的审计师或报税顾问的职能,创造性地阐释会计师业务,为新的风险企业的交易结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3.1.2 英国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服务体系
英国的生物技术产业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在英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占世界市场份额一成以上,产业涉及制药、农业和食品等领域。目前已拥有270家生物技术中小企业,约占欧洲生物技术公司的1/3,且在不断衍生。英国生物技术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类:
世界一流的研发服务体系。科学基础是英国生物技术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英国已经获得了20多个诺贝尔奖,拥有剑桥生物科技公司、重组DNA公司等闻名于世的企业;产业集群内有许多世界知名的大学和生物技术研究机构,如伦敦生物技术协会、分子生物实验室和欧洲生物信息协会,为生物技术企业解决生物共性技术,提供技术支撑及保障;英国科学园中有众多的为初创企业设立的生物技术孵化器;慈善团体、癌症研究协会和皇家癌症研究基金等社会机构对生物技术领域各环节的研究进行资金赞助,促使其从生物原料到生物中间体的转变;政府每年对生物技术的投入高达6.5亿英镑。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活跃的金融市场是英国生物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又一重要原因。伦敦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同全球金融市场联系紧密,也使资本更具有流动性。英国具有较为完善的银行体系和证券市场,满足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资金借贷、财产抵押、风险投资和欧盟对中小企业的投入计划等,值得一提的是对技术创新型企业所提供的特殊服务项目,急需资金的企业只需要在当地商业银行申请,符合条件便可获得资金资助。英国有非常活跃而又成熟的风险投资基金,风险资本投资额占欧洲的42%,在过去的10年已为生物技术领域累计投资3.44亿英镑,这类基金往往与特定的大学相关联;伦敦股票交易市场的灵活的发票规则和退出机制,也刺激了风险投资机构的积极性。
健全的劳动力市场和用人机制。英国高质量的生活水平、秀丽的风景和国际化都市都是吸引国际人才的环境氛围,更重要的是英国具有一个比较健全的劳动力市场和用人机制:一是劳动力市场的开放性,二是低个人所得税,三是股权激励。英国独特的人才市场环境,吸引大量的在美国的生物技术人员,形成了生物技术人才集聚,进而促进了生物技术企业集群的发展。此外,在劳动力市场加强对熟练工人队伍的培训教育,提供了不同层次的培训课程。
3.1.3 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服务体系
意大利是一个自然资源高度匮乏的国家,能源和原料大多依赖于进口,同时意大利也是一个“中小企业的王国”,其特色是地域同业中小企业集聚,全意大利产业集群地有199个,产品主要涉及劳动密集型的日用品,如皮鞋、家具、食品、机械等。
中小型企业融资体系。意大利建立有一整套完善的和高效率的私营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一是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如合作银行、互助银行、国民银行等,向中小企业提供比市场利率低2—3%的低利息长期贷款,或认购中小企业银行发行的股票或公司债券;二是私营中小企业基金,为私营中小企业特别是风险适中、市场前景较好的创新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基金包括“技术创新滚动基金”(用以支持中小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互助信贷集团”(加入该集团,贷款额度为入会费的20倍,且无须担保和抵押)、“投资项目补贴基金”(补贴额度为投资项目总额的10—50%)和“购买高新技术产品基金”(为购买高技术设备补贴其总额的25%);三是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由手工业和行业工会以及国家银行联合组成,并由政府提供一部分必要的基金,起“倍增器”作用,私营中小企业一旦获得信贷担保机构的担保,往往能增加其正常的贷款额;四是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包括证券交易市场、第二板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进行融资。
职业技术培训制度。意大利的职业技术院校很有名,其独到之处在于厂商与职业技术院校的互动式发展,产业知识和技术发展高度专业化,学生走出校门就能熟练掌握纺织、服装、瓷器制作等企业需要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厂商对职业技术院校特别青睐,给予资金上的赞助和技术上的支持要比政府多得多。职业学校提供的培训是多层次的,以布伦塔河制鞋学校为例,其提供三种培训方式,第一种形式是面向企业中的设计人员在职学习,一般学制三年;第二种形式是欧盟资助的专业化培训,获得资助的必须是有威尼托户口的人员,培训的内容主要是皮鞋的制作、经营、管理等;第三种是面向高中生的,一般培训期限为5个月左右,毕业后从事皮鞋生产。
专业化的中介服务。意大利的中介服务业比较发达,完善的市场体系为社会化生产和专业化服务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企业只需要负责内部的生产经营,其财务、产品设计、产品销售、物流服务、广告服务、法律咨询等都可外包给专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来完成。例如,在萨斯索罗与瓷砖产业有关的企业200多家,有许多与之配套的模具、釉料、包装材料、仓储、运输等各类服务企业,为瓷砖生产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3.1.4 印度班加罗尔的服务外包经验
班加罗尔是印度南部城市,卡纳塔克邦的首府,印度第5大城市,人口约650万人。印度在1947年独立以后,班加罗尔发展成重工业的中心。高科技公司在班加罗尔的成功建立使其成为印度信息科技的中心,俗称“印度硅谷”.强有力的政府支持。印度服务外包领域的发展和所取得巨大成就,背后有着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政府的支持表现在税收激励、政策监管、兴建科技园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在税收方面:20世纪80年代后期,印度政府对软件产业实行10年免税;90年代,进一步推出“零赋税”政策,出口软件全部免税,对生产软件产品不征收流转税。此外,很多地方政府还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给外包企业不同的优惠,如经济特区内土地出让价格的减免,强制性用地规划条件的调整等,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印度发展服务外包的成本要比中国低30%左右,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形成了承接服务外包的成本优势。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印度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大力度修订本国的知识产权法律,1994年,印度通过的“版权法”被称为“世界上最严厉的版权法”之一,印度政府重视长远规划,建设了富有特色的科技园区。迄今已建成20多个软件园,园内企业近6000家。
完备的人力资源环境。印度技术型劳动者素质较高,相当部分外包企业学历都在本科以上,印度在英语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整个国家语言环境好。同时,印度人才教育培训富有特色,在近3000所中学、1000多所大专院校开设不同层次的IT专业课程,还依靠民办、私营机构以及软件企业实行人才的整体培训和整体转移,印度大多数的软件人才都来自于职业化培训机构,为印度培养了百万计的软件人才。印度理工学院居于顶端、各大学居中、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居于底层的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体系每年为印度培养软件设计人员约1.78万人。所以充足、合格、高水平的人力资源成就了印度外包企业强大的环境优势。
注重服务创新与服务价值链升级。印度外包业很早就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过去若干年里,印度已成为美国和欧洲客户最热衷的IT服务外包地。而从2005年以来,印度服务外包在不断向规模和领域扩展的同时,向知识外包过渡的速度逐渐加快。外包业务正在从呼叫中心、数据录入和售后服务等位于价值链低端的业务向市场分析、工程设计、法律咨询、专利申请等位于价值链高端的业务转移。在制药、生物技术、法律服务、知识产权、汽车和航空业的研发和设计等技术支持服务业务等领域中,以知识服务为主的外包业务在不断扩大。同时印度不仅追赶行业科技前沿,并能适应新兴市场低收入人们的需求来研发新产品,在开发低成本和创新的新产品方面占有独特的优势。
强大的行业协会推介力量。印度服务外包行业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是印度IT软件和服务产业的一个非赢利性组织,该组织拥有包括来自印度、美国、欧盟、日本以及中国的1100多家相关企业。其主要任务包括协调产业与政府的关系,推动产业规划与发展,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协调国内外合作等问题。与政府沟通,帮助进行产业规划,协调建设软件科技园,争取有利于软件发展的政策优惠;与WTO沟通,争取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有利地位和条件;帮助企业与电讯行业谈判,争取低价格的优良服务,维护企业知识产权;与大学等机构沟通,开展人才培训,通过设立基金方式进行电脑知识的普及,特别是向贫穷落后地区推广;推动服务外包由后端办公服务等业务向金融、保险、软件开发与研究等领域发展。
3.2 几点启示
启示一:建立健全产业集群科技服务体系。启示二:构建完善的产业集群融资服务体系。启示三: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训。
启示四:加大政府对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构件产业集群区域服务体系,政府要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建议强化五个方面工作力度:一是加大财税政策支持。改革和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的税种设置,推行与制造业基本相当甚至略轻的税负政策;将生产性服务业纳入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范畴,如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人才引进政策、优先供地政策、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等等。二是制定合理的市场准入门槛。深化生产性服务业事业单位的市场化改革,将适合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事业单位职能彻底推向市场;制定合理的市场准入政策,既避免无序竞争;允许不同所有者资本进入相关垄断性行业。三是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标准体系。生产型服务业生产的是知识形态的产品,其标准很难判断,因此要加快行业服务、行业信用评价、行业职业资格等标准的建立。四是加快设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产业集群内重要且薄弱的生产性服务行业,设立专项资金予以鼓励和支持。五是有序承接国内外服务业转移。政府应加大优惠政策,将招商的重点逐步放在生产性服务业上,积极利用包括国际、港澳台及国内服务业资本的转移。
第二篇: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其经济效应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其经济
效应
——对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
肖卫东/杜志雄
2013-01-09 14:41:40
来源:《学习与探索》(哈尔滨)2012年9期
【内容提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河南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呈现出政府主导的公共农业生产性服务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的内在扩张模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外部拉动模式、农产品市场带动与新型农业服务组织模式、传统服务组织的创新发展模式五种主要发展模式。这五种模式不断进行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和完善多元化合作机制,日益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引擎。
【关 键 词】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经济效应/现代农业/河南省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指贯穿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为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者和其他经济组织提供中间投入服务的产业。以中间投入品为主、涉及知识和资本的交换、提供定制化的服务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特征[1]。当前,发展面向农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2],也是以工促农的产业路径[3]和建立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4]。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挥好上述作用的关键还在于探索和发展因地制宜、适应农业生产一般或特殊需求的具体实现模式,通过适宜的服务模式推动农业专业化分工深化、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头延伸,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经济增长率。
近年来,河南省面向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需求,积极发展为农林牧渔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基本上培育形成了以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以农产品市场为重要平台,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以民营服务企业为有生力量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而且,在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为了不牺牲粮食生产、不牺牲农业和不牺牲环境的“三个不牺牲目标”的实现,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正在显著增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正在进一步凸显。
一、政府主导的公共农业生产性服务模式
公益性农业生产性服务,按其供给主体及是否使用了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可分为公共服务和一般公益型服务。涉农政府机构和部门的多功能性、农业技术推广等服务的公共产品属性和外部性,以及农产品的社会属性等决定了涉农政府部门和站所在农业生产性服务中具有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因此,公共农业生产性服务通常是由政府主导,具有服务多样、专业性强的特点。河南省所建立的政府主导型公共农业生产性服务模式有:
1.依托政府部门和涉农站所,积极开展面向农业产业链的公共服务
河南省各级地方政府中的涉农政府部门和涉农站所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目前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由政府支持建设的科技服务体系,尤其是涉农站所是利用公共财政为农业生产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组织。各级农技推广中心、种子站、林业站、林科所、农科所、森防站、植保站、土肥站、植检站、农机站、畜牧兽医站等都属于这一系统。植保站按照“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方针,为农业生产提供农业病虫害预测预报、植物检疫、病虫害鼠害防治技术指导和服务、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等配套生产性服务。依托种子站为农户提供农产品重点品种选育服务、农作物新品种示范推广服务,引导企业加强大田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依托土肥站,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测土配方施肥及相关信息服务。依托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形成对农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生产、储运、销售及产地环境等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面监控体系。
2.结合实施惠农政策和实施财政支农项目,加强和创新公共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河南省各地积极探索建立了“县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农技综合服务站—村农技服务组或者科技示范户”的基层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和“专家组+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技服务模式。组织实施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工作、农业科技特派员包村工作和农民科技书屋建设;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适用技术培训,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为农民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农技服务。已经基本形成了“市有中心、县有平台、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员”较为完善的公共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也日益健全,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模式也不断创新。
3.积极打造各类农业生产性服务公共服务平台
通过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示范推广基地,形成农业科技、发展方式的示范平台,积极打造各类农业生产性服务公共服务平台,探索促进技术、资源集聚和共享的有效方式。通过示范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性服务,具有多重功效:一是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聚集发展、规模发展,增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系统性功能;二是凝聚、引导和激发农户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促进农户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隐蔽需求向显性需求、潜在需求向实际需求的转化和有效需求的满足;三是更好地满足农户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差异化、多样化和高端化需求;四是提高农户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资源和信息共享水平,降低农户享受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成本。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的内在扩张模式
截至2010年底,河南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26596家,入社成员总数达到20.5万,并且涌现出一批发展规范、产品已取得相关认证、经营情况较好的示范社,目前省级示范社已达445家。其中,截至2011年6月底,河南省经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3828家,入社农户4.1万多户,服务农户430多万户。可见,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较快,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更为重要的是,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的生产经营范围不断拓宽,为入社农户提供的服务层次逐步提高。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加快和规范发展,整合和聚集了有限的农村生产性服务资源,改善和优化了面向农业产业链的生产性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内在扩张能力,日益成为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力量和有效组织模式。
1.面向农业产业链不断创新生产性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积极构建服务农户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体系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和农户生产经营需要以及自身发展的需求,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内容已经涵盖农业产业链的多数环节,已经由最初的以生产、技术服务为主,逐步向在农资供应、良种引进和培育、市场供求与经营信息服务、病虫害鼠害防疫防治技术指导和服务、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品牌包装、基地认证、市场拓展和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等环节延伸,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
2.扶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自身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和提供公益性农业生产性服务的能力
各地政府积极加强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财政和金融、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民主管理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自律机制等方面加强规范建设;按照试点示范、典型引路的原则,引导合作社加强自身建设;积极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产品展示交易会,或与大型连锁超市合作。在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成立了技术服务部、化验室等,并配套相关服务设施,为社员提供无偿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聘请职业总经理和高层次技术人员,帮助和指导社员科学决策和种植经营。还有很多合作社聘请科研院所的专家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定期为入社成员讲解生产技术、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使得入社成员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和法律意识,也是实现村民对农业合作社有效监督的关键一环。”[5]
3.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不同利益相关者合力提供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格局日趋鲜明
近年来,河南各地成立的农民合作社联盟以及尝试推行的“农业科研院所或者高等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服务模式,就是一种各地市合作社合力、农业科研院所或者高等院校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力为农户提供农技推广等生产性服务的有效服务格局。这种服务模式强调在各地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科研院所或者高等院校之间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在科研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建立伙伴关系,探索科研、教育培训和推广相结合的服务创新机制。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外部拉动模式
近年来,随着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服务农户的联结模式不断创新,逐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带农户的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截至2009年底,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3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6000多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601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500多家,年销售额达30亿元以上的有10家。当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外部拉动和植入效应日益显现,已成为河南省新型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中的骨干力量。
1.“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性服务提供模式
龙头企业通过农产品基地建设为农户提供生产性服务,以与农户结成利益互惠的共同体。龙头企业利用其雄厚的资本、技术和研发能力,为基地农户提供优质生产资料、信息和资金技术等服务,农户按照公司的生产计划和技术规范进行生产,农产品由公司按照合同价格收购销售。
2.“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生产性服务提供模式
在河南省的实践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达成一致,来为基地农户提供生产性服务;二是农户分工生产农产品,龙头企业分工加工和销售农产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充当中介,为农户提供产前和产中的农资采购、技术培训等服务,为龙头企业提供收购、粗加工和运输等服务。这两种方式均有利于在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三者之间形成有效的纵向产业协作关系,它们在协作中也能彼此受益:(1)是通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可降低生产性服务的成本,从而提高对农户的服务效率;(2)是通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可以形成覆盖范围更广的层次化的生产性服务网络;(3)是依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可有效实现农户农业生产性服务需求与龙头企业服务供给的对接,使农户和龙头企业拥有的要素优势互补,并有利于平衡农户与企业利益;四是通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信任机制,可降低农户和龙头企业的交易成本、经营风险。
3.“企业+农业园区(食品工业园)+农户”的生产性服务提供模式
由龙头企业兴建的农业园区(食品工业园)是一种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集研究、示范、生产、推广、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组织形式。通过农业园区,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把千家万户联结起来,纳入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的生产模式;推进知识、技术、信息等先进生产要素在农业产业链上的有效应用,并适时向研发创新、品牌建设、商业模式等关键服务环节延展,推动农业产业链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攀升。依托农业园区,龙头企业还能有效整合各方服务资源,聚集和瞄准农户生产性服务需求,构建区域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产生服务业的聚集效应:一是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聚集发展和结构升级;二是更好地发挥农业生产性服务尤其是高端服务对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更好地增强龙头企业的产业关联性和本地根植性;四是搭建农业生产与全球农业产业链、农产品价值链升级深度融合的通道[6]。
四、农产品市场与新型农业服务组织模式
1.积极加强和推进农产品市场建设,为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提供重要平台
这种模式主要是以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为纽带,带动地方主导产业,并通过合同契约与农户、农民大户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构筑稳定的经济关系,为农户提供产销一条龙经营的服务模式。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因具有强大的市场凝聚力,可以发挥市场在价格形成、信息交换、产业带动、物流集中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并能获得服务的规模经济效应。
2.农超对接日益成为河南省大型连锁超市为农户提供生产性服务的典型模式
自2007年底国家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以来,各大超市不断创新与农户的联结方式,利用自身在市场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参与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的全过程,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咨询、物流配送、产品销售等一整套生产性服务。目前,随着商务部、农业部及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扶持和大力推进,河南省在实践中农超对接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家乐福超市的“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二是麦德龙超市和沃尔玛超市的“超市+超市自有或者第三方农业公司+基地农民(或者农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
3.新型农业服务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的生产经营服务
这是一种在不改变家庭承包制的前提下,将目前的“家庭经营”转变为“企业化经营”,通过企业的市场化运作,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以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模式。典型案例为河南省项城市汾河湾合作社创造的“陶湾模式”,该合作社大力发展农业委托代理经营服务公司,采取“农户+农业经营服务公司+龙头企业”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为农户提供统一良种、统一施肥、统一浇水、统一除病虫害、统一深耕细作等农业生产服务。这种新型农业经营服务公司搭建了农户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的平台和桥梁,具有四方面的服务功能:(1)为农户提供农资、农田设施、农技服务;(2)根据农民自愿,集中收购农户粮食,以企业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原料;(3)批量采购种子、农药、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给农户提供质优价廉的农业生产资料;(4)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发展农村新能源。这种新的模式重塑了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和关系。
五、传统服务组织的创新发展模式
近年来,河南省各地都积极鼓励传统服务组织资源(国有粮食企业、邮政部门、供销社等)面向服务需求,增加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创新服务提供方式,并同新兴、市场化的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对接,延伸服务能力,形成不同类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格局。
国有粮食企业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服务组织资源,日益成为河南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力量。中储粮在河南辖区已建立“中储粮河南分公司‘三农’服务总社—直属库‘三农’服务中心社—乡村‘三农’服务社”三级为农服务组织架构和服务网络体系。直属库“三农”服务中心社以网点布设、经营管理、服务指导、商品配送为重点;乡村“三农”服务社则以粮食收购、农资供应和配送为重点,并逐步向土地流转和托管、代农储量和农产品加工、农技和农业机械服务、信息服务、订单农业、通过自身的种植试验推广优良品种等延伸,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完善服务功能。
通过挖掘传统服务组织的创新服务潜力,是河南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途径。传统服务组织资源在参与区域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综合体系建设中,具有三重优势:(1)农村网点多、覆盖面广和比较完善的网络布局优势、渠道优势和规模优势,具有一网多用、双向流通、连接城乡的特点,借此可以更好地贴近农户的生产性服务需求,为农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服务;(2)品牌及其影响力优势、声誉优势,借此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传统组织的品牌功能和价值;另一方面,还容易赢得农民和农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任,增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和密切联系,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稳固关系;(3)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优势和相关产业之间的相互支撑优势,借此容易获得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并通过“三农”服务社之类的平台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提高产业间的相互依存度,形成产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凭借这些优势,通过促进传统服务组织的转型发展和改造来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收到“一举多得”之效:一是消除传统服务组织的运行惰性,并激发其创新服务潜力;二是促进服务供求更好对接,增加农户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可得性;三是利用原有渠道和网络,可以降低重新开辟渠道和网络的成本和风险;四是传统服务组织通过实施品牌化运作、网络化管理和规模化物流配送,可以更有效推进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形成一体化的城乡服务链,让广大农民享受到更多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成果。
综上所述,当前河南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五种主要模式虽然在服务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同质性,但他们在提供服务的方式、服务功能发挥的完整性程度、农业生产服务提供者与接受者的利益联结以及服务内容本身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也很显著;同时其服务功能互补性特征也正在显现。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现实急需、发展不足”的大背景下,鼓励各种模式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探索和发展,通过政策激励积极引导各种服务向功能互补方向延伸,将有助于更加充分地发挥生产服务业对粮食生产和农产品稳定供给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程大中.生产者服务论——兼论中国服务业发展与开放[M].北京:文汇出版社,2006:32.[2]郝爱民.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财贸经济,2011,(7):41.[3]潘锦云,李晏墅.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工促农的产业路径[J].经济学家,2009,(9):76.[4]姜长云.着力发展面向农业的生产性服务业[J].宏观经济管理,2010,(9):23.[5]朱磊.中国村务监督法律运行机制的完善[J].学术交流,2010,(11):65.[6]赵春江,李江.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113.^
第三篇:国外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经验及启示
国外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经验及启示
20世纪70年代前后,欧美等国均实现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并逐渐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以美国为例,美国现代服务业增长快、总量高,居世界领先地位。形成良性循环的区域产业链是美国现代服务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纽约服装产业、好莱坞电影业和硅谷电子产业,它们的研发、设计与制造形成一体化运作,保障了产业的稳定发展;都市区是美国现代服务业的核心载体,都市区在地区内形成劳动力、资金、信息的集聚,还拥有较好的交通网络系统,为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随着全球经济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趋势进一步加快,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政府均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这些政策措施对于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产业发展政策。美国芝加哥政府于1989年提出“以服务业为中心的多元化经济”,大力推动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吸引企业集聚。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芝加哥吸引了摩托罗拉、朗讯等一批IT企业落户,区域高技术产业得以飞速发展。
税收优惠减免。韩国政府制定了强化服务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措施,并通过税收减免支持服务业发展。尤其对属于现代服务业的中小企业给予了大力支持,扩大减免税种,并增加特别税额扣除。
优化基础环境。英国曼彻斯特市政府着力解决住房、公共运输、土地供应等直接影响服务业企业发展的环境问题,积极促进经济与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日本政府在2006年颁布的“新经济成长战略”中提出,建立服务业研究中心,完善服务业统计体系,协助拓展服务业领域和国际市场,制定政策措施推动人力资源培训、信息技术利用等。
开放服务业市场。美国不仅积极推进北美自由贸易协议和亚太经合组织贸易自由化进程,还与加拿大、墨西哥、智利、新加坡、澳大利亚等签订双边贸易协定,为服务业出口市场提供支持。另外,美国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全球共享信息通信网络,创造了一个全球性的信息市场,有力支撑了本国通信产业的发展。
借鉴国外现代服务业发展经验,我国应当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市场拓展和发展环境建设,发挥科技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支持我国中小现代服务业企业发展,为现代服务业提供有效的财税支持措施,为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篇:南京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意见(2007.3)
南京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意见
南京市发改委
2007年3月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度,尽快形成集约型产业发展模式,有效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商务成本,充分发挥集聚区在全市现代服务业中的集聚和带动作用,特提出以下工作意见。
一、明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主要形态,强化集聚区载体功能定位。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以某一服务产业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基础,在一定地理区域内集聚而成的服务企业集群。具有产业集中、发展集约、资源共享、科技含量高、运行成本低、环境污染少的特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服务业发展的新形态,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根据我市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和实际,近阶段主要抓好以下八种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中央商务区(CBD或微型CBD):主要以金融、保险、证券、商贸、商务等企业为主体,以高档酒店、商务楼为载体,重点布局在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集中、交通通达性良好的城市中心区域。
软件园:主要以软件研发、生产、出口企业为主体,以众多软件企业和相关服务机构集聚的区域为载体,重点布局在科研力量集中、软件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基础的地区。
创意产业园:主要以从事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的企业为主体,以市内保护性开发的古旧建筑群或存量土地为载体,重点布局在主城区工业企业的存量土地和现有厂房以及部分历史性建筑区域内。
现代物流园:主要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以空港、江海港、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平台为载体,重点布局在港口、空港、开发区以及铁路、公路枢纽性站场附近。
科技创业园:主要以科技研发设计类企业为主体,以为科技型企业创业、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各类专业技术服务,集技术检测、技术推广、工程和技术研究与试验、成果转化平台于一体的集中区域为载体,重点布局在主城区工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存量土地以及各高新技术开发区内。
商贸暨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主要以产品批发和零售、餐饮等商业企业为主体,以城区商业集中区、产品分拨中心和产品分销地为载体,重点布局在城郊结合部的交通枢纽附近和居民消费集中区。
文化服务业集聚区:主要以从事新闻、出版、广电、文艺、网络传媒业的企业为主体,以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街区为载体,重点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和居民文化消费区。
旅游休闲集聚区:主要以从事旅游开发、休闲娱乐业的企业为主体,以旅游风景区为载体,重点布局在集旅游观光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
二、明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标准,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快速发展。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抓手,鼓励企业、产业、人才、资金、信息资源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引导和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符合以下条件的,经认定,可评为南京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1、在国家批准的经济开发区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有明晰的产业布局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有相对明确的四至范围。
2、在现有经济开发区内,或者通过主城区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高校科研院所存量土地和资产以及古旧建筑群保护性开发,产业集聚达到一定规模和产业特色鲜明,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前景,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入区企业30家以上,吸纳一定数量的从业人员,管理机构和运营机制较为合理规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较为完善,有一定公共服务能力的区域。
3、按照整合市场、信息化改造、功能完善等要求,提升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有条件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区域。
4、已经国家和省批准的软件、物流等其他园区。
三、明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实现服务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
市发改委是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牵头部门,负责规划指导、协调管理、统计考核、资格认定等工作。各区县政府、省级以上开发区负责本区域内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工作。
强化规划引导。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所在区县政府、省级以上开发区管委会要抓紧编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进一步细化与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规划在产业与空间的对接工作,引导资源有效配置和集约利用,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加强政策扶持。市服务业专项资金优先扶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和集聚区内企业成长。各相关部门、区县政府和省级以上开发区要认真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加大对集聚区的扶持力度。凡是入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符合其主体功能定位的企业可享受一般工业企业在省级以上开发区享受的水、电、气价格,其在集聚区内的项目可优先纳入土地利用计划,优先办理农用地转(征)用报批手续。
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集聚区内的统一管理。同时,加大对区内企业的服务,实行“一站式”全程服务,并加快集聚区内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平台的建设。
加大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力度。各区县、省级以上开发区和相关部门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是要引导一批国内外知名、拥有先进技术的优势企业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同时,注重引进一批服务业领军人物,并积极开展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培训,不断提升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能级和水平。
加大考核力度。市发改委要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纳入服务业目标的考核范围,定期组织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行评估,对入区企业情况、投入、产出、税收、就业以及地方经济的贡献度等指标进行评审,对发展不好的集聚区实行淘汰。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强大合力。市发改委要牵头组织各有关单位,定期沟通和协调解决集聚区建设中的难题,共同推进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五篇: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及经验启示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及经验启示
2013年09月03日 14:43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3年1期 作者:张胜利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2
摘要:休闲农业在国外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程。本文在对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政府扶持、协会推动、市场导向和协调发展等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做法与成功经验,并据此就我国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思考,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及其研究。
关键词:国外休闲农业,典型模式,经验启示,借鉴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1、2、3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1].休闲农业在国外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程,1865年,意大利专门介绍城镇居民到乡村去感受农业野趣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宣布成立,这标志着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乡村旅游类型诞生。20世纪30~40年代,欧洲休闲农业取得较大发展,并逐渐向美洲、亚洲所在地区拓展[2].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各国的休闲农业也蓬勃发展起来。近年来,休闲农业成为我国旅游开发的重点,同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也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笔者通过对国外休闲农业的典型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其基本做法与成功经验,并据此就我国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思考,以期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及研究。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
从国外不同国家休闲农业发展的具体实践来看,由于思想理念、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等的不同,因此各国休闲农业在发展形式、组织机制和效益等方面各有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总结如下:
1.1 以日本为代表的绿色观光旅游发展模式
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岛国,气候高温多雨,国内资源贫乏、人均土地资源紧缺,农业规模小,因此政府希望通过政策和制度来引导休闲农业的发展,希望通过当地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来吸引游客。因而,日本休闲农业奉行“回归自然”的理念,强调市民实践体验,通过农园吸引市民租地经营,农民在公园里生产、生活、休闲,实现了农业、农村和农民一体化经营管理。为了有效推动绿色观光旅游体制、景点和设施建设,政府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农业土地法律体系,在硬件配套设施、税收、补贴等方面给予许多优惠政策。目前日本国内有很多富有诗情画意的观光农园,内设动物广场、牧场馆、花圃、跑马场、射击场等各具特色的设施,同时配有完善周到的服务,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为观光农园赢得了不菲的经济收入。
1.2 以法国为代表的专业农场发展模式
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多个非政府组织机构的联合,具体是指各行业协会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制定相关的行业规范和质量标准,推动以农场经营为主的休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这些农场基本上都是专业化经营,主要以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以及露营农场等形式存在。早在1954年,联邦国营旅舍联合会主办“法国农家旅舍网”,此后各类农业旅游社团组织和法国农业与渔业协会等中介机构陆续成立,有力促进了休闲农业的经验交流、信息传递和业务培训。随着行业协会的不断发展,行业自律作用逐渐凸显,法国政府也逐渐由管理职能转向监管职能,行业协会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显现主导作用。截至2005年,法国已有1.77万农民经营休闲农业,超过5800户农民加入全国性的联合经营组织;2007年有2.92亿人次前往乡村进行休闲,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33.4%;农业旅游收入约244.6亿欧元,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1/5[3].1.3 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葡萄酒旅游发展模式
澳大利亚作为开展休闲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其休闲农业特别重视葡萄酒旅游产业的“产、学、研”紧密结合,主要依托葡萄庄园的田园风光、酿造工艺生产设备、特色美食、葡萄酒历史文化吸引游客,同时开发观光、休闲和体验等农业旅游产品,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产业延伸,促使休闲农业向第2产业和第3产业延伸,实现了特色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为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澳大利亚葡萄种植始于1788年,从1810年开始,葡萄酒酿造和销售开始走向商业化,目前已经形成了60多个葡萄酒产区,2008年澳大利亚葡萄酒产量为125714百万升,出口量为71417百万升,成为世界第6大葡萄酒生产国和第4大葡萄酒出口国[4],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据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和旅游部统计报道,2009年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就吸引410万国内游客和66万国外游客,创汇达48.9亿澳元。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
国外休闲农业依托区域特色资源、民俗文化、科技水平等优势,形成多样化的项目开发经营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其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2.1 政府适度扶持
国外政府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或规划,加强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如日本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20多部,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法规体系[6];国外政府对休闲农业的精品景区实行以奖代补,并设立专项扶持发展资金。如在1992年,美国专门设立了“农村旅游发展基金”,推行“旅游政策会议”制度,确保国家的重大决策充分考虑旅游收益[5].2.2 协会积极推动
国外休闲农业通常通过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来提高休闲农业质量,从而引导休闲农业经营者、管理者不断提升发展和管理水平,在会员与政府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最终来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如法国农会、罗马尼亚乡村生态和文化旅游协会以及爱尔兰的农舍度假协会等行业协会均有力推动了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2].2.3 坚持市场导向
国外休闲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内外贸、产供销、农科教于一体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如澳大利亚依托本地龙头产业葡萄酒,通过拓展休闲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和体验等新型职能,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组合,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4].2.4 协调均衡发展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注重在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鼓励当地农民积极参与,重视控制休闲农业活动对资源所造成的浪费和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强调休闲农业在促进工农协调和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注重提升传统文化内涵、提高公民素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从而创造社会文化效益。
国外休闲农业对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我国实际来看,加强休闲农业发展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3.1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加强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与资金扶持
政策完善是根本,市场运行是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应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强化政府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公共服务、营造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建立休闲农业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和制订我国关于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部署重大活动和工作措施。设立休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采取多种经营模式,充分调动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鼓励支持个人和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建设,发挥社会资金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制订并完善我国休闲农业服务标准体系,强化对各类休闲农业行业协会等合作组织的管理与支持力度,增强行业自律性。
3.2 坚持以农为本、彰显文化,深入挖掘休闲农业发展的文化内涵
发展休闲农业不能脱离农业、农村和农民,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单元,要坚持以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和增收为目标,融合1、2、3产业的要求,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深入挖掘乡村深厚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入发掘休闲农业的历史文化内涵,弘扬传统休闲农业文化,突出文化底蕴厚实、景点丰富多彩的特色,拓展多元功能、功能齐全、环境友好、文化浓郁的休闲农园,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变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在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城乡消费者创造良好的休闲环境。
3.3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营销与品牌建设
发展休闲农业应以突出自然生态为重点,加强休闲农业与农业产业化、旅游业的结合,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发展思路,充分整合农、林、牧、渔和旅游文化等资源,依托区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循环农业示范区,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精品点、精品休闲农庄和精品农家乐,组织开展展示推介活动,形成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品牌,重点培育乡村旅游著名、驰名商标和品牌,实现差异对接、优势互补、合理组合,构建功能完善、形式多样的产业布局,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及其他旅游业态融合发展。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加快培育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变资源文化优势为产业经济优势。
3.4 坚持创新服务,规范培养,提升休闲农业发展的水平与经营机制
发展休闲农业应以创新的理念盘活我国传统资源,将农业资源与创意相结合,开发丰富多样的创意农业产品,打造特色鲜明、富有魅力的农村农庄,形成创意农业产业带。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生产安全、产品服务、环境保护等公共利益,要通过制定标准、加强管理、培育品牌、引导行业自律等多种方式,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
总之,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任重道远,无法因循已有的模式,在实践中将会遇到各种复杂的难题,需要我们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注重吸取国外成熟和有益的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农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新时期,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宏观调控,紧紧依靠广大农民,充分调动各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就能够实现突破,道路会越来越宽广,我国休闲农业的前景最终也会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1-07-25.[2] 瞿兆赛,曹林奎。世界旅游农业发展概况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6(5):470.[3] 张蓓,万俊毅,文晓巍。国外农业旅游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J].农业经济问题,2011(5):100-105.[4] 李甲贵,贾金荣。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发展政策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0(6):106-109.[5] 赵俊晔。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农业旅游经营管理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2(5):27-31.[6] 朱明,程勤阳。日本的都市农业与休闲农业[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4(9):16-18.作者简介:张胜利(1978-),男,汉族,湖南溆浦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