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两名教师候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时间:2019-05-13 10:31: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两名教师候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两名教师候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第一篇:山东两名教师候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山东两名教师候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为了庆祝第31个教师节,教育部组织开展2015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山东有两名教师进入候选人名单。

据介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由教育部联合多家中央媒体和网络媒体举办,每年评选一次。在各省推荐的名师中产生候选人之后,还需经过投票推选,最后只有10人获得此称号。

情 洒 沂 蒙

——记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实验中学教师李振华

亲眼看到山区文化的落后和乡亲们的纯朴与真诚,李振华老师再也迈不开回乡的脚步,沉甸甸的使命由此追随了一生。扎根山东淄博沂源教育60载,为了山区教育,他无怨无悔、默默耕耘。60年来共捐献96.2万余元,资助贫困学生2000余名。退休后,他把大半生的积蓄和国务院特殊津贴献出,建立了3个基金会。

——题记

李振华,江苏南京人,1937年出生,中共党员。1953年,年仅17岁的他从南京师大到沂蒙山区支教,历任沂源县韩旺小学教师、沂源县张家坡中学教师、教导主任、沂源一中教师、沂源县实验中学教师、校长。扎根山东淄博沂源教育60载,为了山区的教育,他无怨无悔、默默耕耘,把全部的爱都献给了大山深处的孩子,为改变山区教育面貌倾尽全力。他从工作的第一个月起就拿出工资的四分之一资助贫困生,60年共捐献96.2万余元,资助贫困学生2000余名。退休后又将大半生积蓄和国务院特殊津贴献出,在他工作过的学校建立了三个基金会。他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人民教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第四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首届感动山东十佳人物”、“十大山东好人”、“山东省捐资助学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道德模范等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连续四届当选山东省人大代表。为表示对他的感念,他最早工作过的韩旺学校改名为淄博市振华学校。中央、省、市电视台为他摄制了《情洒沂蒙山》、《蒙山牛》等17部专题片,以他事迹为原型的电影《留住青山》成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师德教育的生动教材。

一腔热血系老区

1953年冬天,南京师范大学在校学生李振华响应党的号召,志愿来到山东支教。初到山东时,领导得知他从小在城市长大,年仅17岁,怕他受不了苦,决定安排他留在条件较好的城市学校,他却说:“还是让我到最偏远最落后的沂蒙老区去吧!”就这样,李振华肩背铺盖,手提行李,来到了沂蒙老区偏僻闭塞的穷山沟韩旺村。

出乎意料的贫穷落后,令李振华始料未及。走进位于半山腰的由3间破庙改成的教室,映入眼帘的是洞一般的窗户、仅有的一扇门、透风撒气的四壁和大大小小石头课桌、玻璃瓶制的煤油灯、后墙角放着的一张旧床、不像样的泥炉子和提水用的灰罐子。村支书告诉他:“这大石头是课桌,小石头是板凳。上课时你就吹吹哨子,没有表,你就看着日头掌握时间。阴天时,点一段麻杆,麻杆燃尽就是一节课。”晚上,他躺在教室一角的床上,外面是漆黑的夜晚和令人毛骨悚然的狼嚎,更令他难耐的,是无尽的孤独与乡愁。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教室里一下围拢来38名学生,最大的已是3个孩子的妈妈,最小的只有7岁。李振华在忐忑不安中开始了他的第一课。可是他的一口南方话,却引来了阵阵笑声和议论。

最初的生活使他苦涩不堪,他不知怎样应付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产生了回家的念头。但是沂蒙人民博大宽厚的胸怀让他感动了。大婶们亲手纺布,在煤油灯下为他缝制了御寒的棉衣、布袜子和钩子鞋。逢年过节,乡亲们争相邀请他到家里过节,把好吃的都给他留着,怕他受冻,冒着严寒到山上刨来树墩给他生火。他渐渐了解到,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乡亲们作出了巨大的牺牲。韩旺村在孟良崮战役中最多出过36付担架,有8位乡亲在战场上牺牲。领导的关怀,乡亲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对文化知识的渴求,以及老区人民对革命的巨大贡献,深深感动了他。当他看到韩旺村搞互助组连个记工分的人都找不出来,只会在墙上画杠杠表示时,他的心被深深刺痛了。他亲眼看到山区文化的落后和乡亲们的纯朴与真诚,他再也迈不开回乡的脚步,沉甸甸的使命由此追随了一生。

他写信让家人寄来了一台收音机,每天跟播音员练习普通话,练了一段时间未能学会,以后就干脆学说沂源话。今天,这位朴实和慈祥的长者,从外表上看,与沂蒙山人没有任何区别:一身半旧的中山装,脚上永远是粗布鞋,态度谦和,口音依稀尚存南方人特有的轻柔,却是地道的沂源腔。

当时,沂源县是国务院重点扶持的37个贫困县之一,乡亲们靠吃糠咽菜度日,冬天有的连被子也没有,孩子上学十分困难,面对这些物质和文化都极度贫乏的农民,他的心在剧烈地颤动。家里从南京给他捎来大米,他颗粒不留,分给最困难的学生家长。看到烈属耿大娘手脚被蚊子叮咬得肿块斑斑,他立即回到学校把自己的蚊帐扯下来,给大娘挂上。学生头发长,没有钱理发,他便自费买来理发工具学着为学生理发。冬天,有的男孩家里缺少被子,就跑来和李老师睡在一个被窝里。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发扬抗大精神,自制了28种教具,业余时间翻山越岭去孩子家里补课。他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还成立了“红领巾银行”。学生做了好事情,就可以在“银行”里记上分。1955年,沂源县其他学校初中的升学率为10:1,而他教的应届毕业生全部升入了中学,轰动了整个沂源县。就这样,南京来的洋学生与沂蒙山的苦孩子成了师生,孩子们的苦成了他执教的动力。他把根深深地扎在了蒙山沂水,年复一年,春华秋实,无怨无悔。为了改变孩子们的命运,他失去了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女朋友,放弃了回父母身边的机会,婉言谢绝了省、市、县选调提干的好意,把心思都用在学生身上。《大众日报》、《人民日报》先后发表了介绍李振华教学事迹的长篇通讯。

一门心思为学生

1965年,李振华被调到与韩旺相邻的张家坡中学,一干又是15年。恢复高考后,他年年送高考毕业班,为了更好的照顾那些住校生,他干脆搬进了男生宿舍,冬天为他们盖被子,夏天给他们驱赶蚊子。有的学生从睡梦中醒来,看到这种情景,不觉流下感动的泪水,对他说:“您白天这么累,晚上还为我们操心,比我们的亲生父母还亲!”由于他关爱学生胜过自己的孩子,学生非常尊敬他,都发奋读书,年年考出好成绩。他教的学科在临沂地区每次都名列前茅,地区教育局在他任教的学校两次召开现场会介绍他的先进经验。

1980年,他担任四个班的政治课,还兼一个班的班主任。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候,接连收到父亲病重的电报,大家纷纷劝他回去,但他想着眼前这些高考在即的农家子弟,他最终没有回去,而是安排上高三的儿子回家伺候老人。儿子回南京的第五天,他收到了“父病故”的加急电报,李振华看到电报后一下子晕倒在地。学生们的一份份大学通知书翩然飞来,李振华悲欣交集,父亲故去了,他没能在床前端一杯水递一片药,那颗为人子的心再也无法抚慰!这份悲怆与负疚,深藏心底永难释怀。

谁想,父亲的离去击倒了母亲,母亲落为半身不遂。这种情况下,李振华只有回到故乡去了。南京的教育部门知道他是一名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的优秀教师,非常希望他回去,很快发来商调函。在沂源县领导和学生家长们的挽留下,他最后一次放弃了回南京的机会。一个教师,难道真是这样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吗?是的,在沂源人心中,李振华正是这样的人。母亲生病的第十个年头,李振华把不肯离开故土的母亲接到了沂源。可是事与愿违,母亲水土不服,来沂源一年之后的一天深夜突然去世了。李振华痛不欲生悔如刀绞,在母亲的遗体前长跪不起,闻讯赶来的乡亲、家长和成年学生哭倒了一片。处理完后事,李振华把乡亲们留下的960元钱送到南麻镇敬老院,他对老人们说:“我已经没有父母了,从今天起,你们就是我的父母„„”

1982年秋,李振华被安排到沂源县城关二中任校长。这是一所新建的特殊学校,学生都是因素质差、爱惹是生非而被各学校刷下来的。面对学生家长近乎绝望的哀叹和乞求,为了对症下药,李老师对学生全面调查,掌握了“病因”。李振华最懂得“情”的价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就成了他教育后进生的良药。他向教师们提出“转化一名后进生和向高一级学校送一名优秀学生同样重要,撒向学生全是爱”的口号。他带头去做,他像慈父一般,体贴照顾着这些被社会冷落的孩子。他善于从小处肯定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逐渐完善了他的“小目标分层推进法”:针对个体特点,帮助每个学生制定“小目标”,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激励学生朝着大目标迈进。同时,他建立了一套激励竞争评比机制,定期评比颁发“提高进步奖”,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丝毫的进步,就及时予以表彰奖励。小小的一张奖状,微薄的一点奖品,却能在后进生中掀起巨澜。这些在许多人眼里没有指望的“一百单八将”,经过李振华3年的精雕细琢后,毕业的平均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城关二中这所一度被称为“少年看守所”的特殊学校,1986年被评为第一批省级文明单位。1996年3月11日,《人民日报》专门刊登了介绍李振华转化后进生经验的报道,并配发了《校长是关键》的评论员文章。

一抹夕阳情更浓

1997年7月,李振华退休了。平时怕影响他工作而久不登门的山里乡亲,纷纷前来看望。这一切,又令李振华寝食难安:老区人民的眷眷真情,拿什么来回报?贫困山区那些失学的孩子始终让他难以释怀。教育的贫困是一切贫困的根源!捐资助学、扶持贫困生仍然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李振华倾其所有,把半生仅存的15000元积蓄和国务院特殊津贴,分成三份,分别捐献给他工作过的韩旺中学、张家坡中学和沂源县实验中学。

李振华捐资助学的义举,像巨石激水掀起层层波澜。县委、县政府和韩旺镇的领导带头捐款,社会各界的群众也纷纷捐款。现在,三所中学的“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的资金如同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到目前累计资金已达293万元。几年来,向“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捐款的人数已达6000多人次。为了让基金发挥应有的作用,李振华走访了300多个村庄,摸清了哪些是最需要帮助的家庭。基金会建立以来,先后资助贫困学生8000多名,奖励优秀学生和教师2000余人次。

60年来,李振华一直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在农村工作的30年里,他竟然没进过一次理发店,吃饭以玉米糊、南瓜菜为主。他不吸烟不喝酒,甚至连茶叶都舍不得喝。一辆大金鹿自行车骑了46年,30元的钟山表戴了52年,至今还戴着。从来没有穿过西装和皮鞋,一身灰色的中山装洗得已经泛白。以他的工资和待遇,本可以过得很好,老来也应该享享清福了,可他至今仍生活在清贫中。

60年来,李振华教过1万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等各类院校的就有数千人;资助贫困学生2000多人,其中完全由他供吃、穿、学杂费,最终考入大中专的学生就有36人。在他的资助下,一个个贫困学子走出了大山,改变了命运。

再续关爱不了情

已是78岁的李振华老人,几乎每一天都是那么忙碌。在教师的岗位上,他倾尽心血和汗水,回报老区人民;退休后,他关心下一代的脚步一天也没有停歇。

他一退休,就设立了“振华青少年思想疏导热线”,先后与省内外260多名后进青少年保持经常联系,建立帮促关系,帮助他们疏导心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感情的饥渴者,最容易被感情所融化。之所以后进,是因为某一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才出了问题。”李振华还特别在报刊上刊发《“转后”与“培优”同样重要》、《认真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文章,在全省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会议上作《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发言,利用多种途径和机会,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下一代,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也是李振华特别关注的群体。78岁的他,经常走村入户,主动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特别是对那些长期见不到父母,而爷爷奶奶又管束不了的孩子,他总是耐心鼓励他们刻苦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并从经济上资助他们。他的爱心感动并激励着每一个孩子,其中有50多个表现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李振华老师的关心照顾下有了可喜的转变。

他到全县300多个村庄和单位做了青少年思想状况调查,在全面了解了目前的现状后,与其他老同志一起组成“五老”志愿者,向全市万名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发起“走出家门、奉献社会,积极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倡议,得到广大老同志的积极响应。担任山东省人大代表的最近20年来,他提出的“中小学开展感恩教育”、“学校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等建议、议案276条,大部分被政府采纳。

他兼任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等31个单位的政治辅导员、顾问和名誉校长等职,先后在全国各地大、中、小学和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义务作理想、信念、孝道、事迹报告2900余场,听众达百万人次。“耕耘心灵无限美,洒向人间都是爱”、“从教一生情,甘为孺子牛”等,都是听众发自肺腑对他的评价。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李振华却做到了,他将自己的大半辈子奉献给了老区,将一颗永恒的爱心融进蒙山沂水,融进老区人民的心中。半个多世纪的悠悠岁月,李振华对自己的亲人他负“债”累累,对自己的生活他苛刻之极;他收入不菲却一贫如洗,贡献巨大却拒绝索取。这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书写着一曲感天动地的奉献者之歌。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将激励更多的教育工作者!

给学生一碗水

——记山东省枣庄职业学院教师王其平

从教20多年来,王其平在职业教育岗位上,勤学苦练,攻坚破难,默默奉献,用高尚的师德、过硬的技能培育影响着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他是专业发展的尖头兵,是学生的引路人,又凭着主动钻研、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掌握了一手过硬的技术,取得一个又一个佳绩。

——题记

争做职业教育的尖兵

自参加工作的那一天起,王其平就把职业教育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立足本职,勇于探索,争做职业教育的尖兵。

为了高质量的完成每一项生产实习教学任务,力争使每个课题都成为精品,王其平精心搞好实训课堂设计。他在实习课堂规范的教姿、教态、教风的展示,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他将欣赏性、启迪性、实效性融为一体,设计了精美课件。在实习教学中,他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成就感,增强深入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信心,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分享学习成功的乐趣。在备课时,为了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听得懂、掌握得好,让基础好的学生理解深刻,把握精髓,他总是潜心钻研教材,绞尽脑汁设计每个课题。讲课时,他擅长以学生现有的知识为基础,从最简单的原理出发讲透复杂深奥的理论。例如在诠释复杂零件制作时,他就先在计算机上设计出三维动画,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和掌握加工工艺;同时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

他还潜心研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最佳结合点,实现实践教学的最佳效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他亲自示范,将理论、制作工艺、技巧、经验融为一体,使学生理解深、掌握牢、干得快、质量好。当学生制作工件遇到难题时,他总是耐心地帮助学生从理论的高度解疑释难,使其既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又掌握用实践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科学方法,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提高技术的科学性。王其平在长期的实习教学工作中,总结出了“自检、互检、教师再检”和“勤走动、勤观察、勤动脑、勤讲解、勤动手、勤总结”的“三检六勤”教学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2010年10月,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学院参赛事宜由王其平具体负责,他通过采取自由建组,积极报名,统一培训,优中选优,积极备战,选拔推荐参赛学生田鑫,获得比赛二等奖。

在王其平从教二十多年中,他所担任教学班的学生成绩优异,在历年的“职业资格鉴定”中合格率达100﹪,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好的老师必须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率先垂范,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尤其是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一把手”,对于培养政治合格、技能过硬的技术人才,实施素质教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王其平任班主任兼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中,他既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又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保护者和引路人,大胆、认真、耐心细致并充满热情地对待学生。他从抓好德育入手,在德育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正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从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生活在充满家庭式情与爱的氛围之中,促进了自身健康成长。

1992年,王其平以钳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山东省高级技工学校,分配到枣庄技术学院工作。在工作实践中,他常感到已有业务知识远远适应不了工作的需要。为此,他把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作为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实现自我价值的第一要务。通过多年刻苦学习,考取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后,他又锁定钳工专业技能的前沿,自学了“特种加工技术”、“CAD/CAM技术”、“PRO/ENGLNEER”、“UG产品设计”、“数控电火花加工技术”等课程,专业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在ZQ30型摇臂钻和ZX50型钻铣床等产品生产、专用机床的技术改造以及工装的设计与制造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针对职业教育学生基础差、不自信、学习热情不高的实际,王其平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自身求学发展的经历鼓舞学生,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对自己的前途充满自信,对自己专业的学习充满热情。

靠一股拼劲

王其平深知“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名师才能出高徒”的道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学识。在钳工领域奋战20多年的他,与“拼”字亦有不解之缘,通过勤学苦练,不断提升自身技能。为了把钳工专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他靠着一股拼劲,从钳工锉、锯、錾、划线、钻孔等基本功练起,一遍遍地锉、一遍遍地锯、一遍遍地琢磨,特别是2007年参加山东省“劳动之星”钳工比武大赛前,他认真设计参赛方案,精细筹划参赛事宜,向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高手学习取经,白天奋战在实习车间,夜晚钻研学习在灯光下,深入分析每一步的操作过程,精雕细琢每一个工艺细节。在从事高强度的精密操作技术和测量训练中,为了达到项目技术要求,他反复训练,反复提高,反复提高直至精准。为此,他常常腰酸腿疼,疲劳不已,但他仍坚持不懈。

靠着这股拼劲,他破解了一个个难题;凭着这种主动钻研、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他掌握了一手过硬的技术,取得了一个一个佳绩。2005年,枣庄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钳工组决赛,取得第一名,破格评为高级技师。2006年,山东省第二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获钳工组第一名,被中共枣庄市委、枣庄市政府记二等功,并获“振兴枣庄立功奖章”。2007年,在山东省“劳动之星”钳工比武中,其展示的“目测配钥匙”的超强技能令评委们惊喜不已,取得第一名。2008年,他被聘任为“枣庄职业学院首席技师”。2009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评“枣庄市首席技师”。2010年,获评“山东省首席技师”。2015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凭借其突出的表现,王其平还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山东省青年技术能手、山东省十大青年技工、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枣庄市劳动模范等一系列荣誉,成为枣庄职业学院乃至枣庄市最年轻的青年技术人才。

第二篇:陕西两名教师候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陕西两名教师候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为了庆祝第31个教师节,教育部组织开展2015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陕西有两名教师进入候选人名单。

据介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由教育部联合多家中央媒体和网络媒体举办,每年评选一次。在各省推荐的名师中产生候选人之后,还需经过投票推选,最后只有10人获得此称号。

坚守教育三十载,情满青山都是爱

——记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新铺镇板庙教学点教师唐自银

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新铺镇板庙教学点的一名普通教师唐白银,扎根山区从教34年,用执着信念追逐着山乡孩子的教育梦。其实,在这里,他不仅仅是一位人民教师,更是全村老少的主心骨。

——题记

板庙教学点有58个孩子,3个班级,一、二年级和学前班;这里有3名教师,一位长期住院,一位高度近视,另一位就是唐自银。作为学校负责人,他成了名副其实的“一把手”。唐自银忙校务,忙班务,还要负责学前班37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肩上的担子有千斤重。

既是老师又是父母

每天早晨6点,他准时拿起笤帚打扫校园。

7点,他已为孩子们烧好六壶开水。干馍、饼干、冷饭、蒸好的红薯和土豆是山里孩子自带的早饭,他把滚烫的开水倒入一个个小水杯,递给一张张可爱的笑脸。

中午自由活动时间,他便拿出伴随自己十几年的理发工具给孩子们义务理发。妻子早准备好热水,把理好的“铲铲头”、“爱心头”按在盆里,清洗头发,搓洗脖子和耳后的泥垢,孩子们高兴地呵呵直笑。

下午放学后,他骑摩托车直奔三公里外的汉江河边,护送孩子过河。

这是唐自银一天中最担心的工作。

临时搭建的便桥,是用化肥袋子装满沙子摞起来的,四根木头并排一捆搭在上面算是桥梁,铺着草的桥面再垫点沙,不到一米宽,人走在上面晃晃悠悠。天晴时河水离桥两尺高,下大雨水就会漫过桥面,发洪水桥冲走了,深秋再重搭。

2013年国庆,连日降雨,汉江水位全线暴涨。这天下午,在没过大腿的江水里,唐自银把3名学生背过了江,又折返两趟将中心小学和初中的10名学生送过江去。

返回时,上游漂来一团荆棘,在岸上乡亲们歇斯底里的呼喊和指引下,他在齐胸深的水里急忙躲避,被汹涌的江水卷到一里多的下游才挣扎着爬上岸。

2014年夏天,6个孩子睡在唐自银宿舍床上,他就和妻子在椅子上靠了7个夜晚。每当河水暴涨,无法渡河时,他就在学校为学生做饭,安排住宿。

学生陈慧林家中无人照顾,一个假期全靠他妻子照料。学生唐旭志的家长太忙,就让孩子与自己同吃同住整整两学期,家长感动地说:“我们当父母给孩子的爱,还没有唐老师的一半多啊!”

30多年的第一次缺勤

2011年底,校园硬化施工,他前半天上课,后半天采购材料,学校没钱自己先垫付,晚上坚守工地看管材料。

这时,他已身患重病急需手术,但他没理由说服自己丢下工程,只好忍痛坚持。学生放寒假后,他才去县城医院做完手术,伤口还没拆线,春季又将开学,他急着出院领取课本,准备新学期的各项工作。

开学三天,伤口挣裂,就贴个创可贴,口服芬必得止疼,再用毛线勒紧大腿根,没法站就坐着讲课。五天后,伤口感染,迷迷糊糊中他被送进医院,一住就是3天,这是他教书30多年第一次缺勤。

唐自银74岁的老母亲故土难离,住在红岩沟那高高的山梁上,守着老宅几间土坯房,耕耘着贫瘠的土地,过惯了乡下粗茶淡饭的农家生活。

盛夏时节,邻居麦收后新播种的玉米苗已没过脚背,母亲割下的油菜却还在地里被雨水淋湿长芽。老母亲斜倚柴门,望着门前通往山下的小路,盼他早点回去帮着把成熟的菜籽收回家。雨过天晴,母亲不再等待,径直在地里蜗行摸索。

他骑着摩托车冲上山梁,在地里躬身劳作的母亲看着儿子因惭愧而涨红的脸时,心中积聚的许多埋怨反而化作慈祥而温暖的问候。不容怠慢,他赶紧下地奔忙,晒场上,连枷声声,母子相怜。

2012年10月,母亲的颈椎病和冠心病同时加剧,必须住院。当时,他放不下学校工作,不能及时送母亲去医院治疗,一向坚强的他不禁泪流满面。

凌晨3点起床,他把摩托车停在山脚的乡村公路上,一路小跑上山,背着母亲走在盘旋的山间小路上。天亮前送母亲独自登上去县城的班车。下午放学,他骑摩托带上在路边久等的母亲,再背母亲回家,做饭,熬药,安排妥当后,再返回学校。这次生病,母亲在他的背上“住院”21天,他在尽职和尽孝的跷板间奔波,折返。

乡亲们的主心骨

唐自银父亲生前行医的小药箱他一直带在身边,是他应对学生小疾病的法宝。生病较重的孩子,他就用摩托车送到镇卫生院医治。

原本200多户的一个山村,如今有20多位空巢老人。他经常用摩托车帮他们打米磨面,老人们已经把他当作最信赖的依靠。

一天,70多岁的邻居步行3小时到学校,告诉他说:“娘又犯病了,村子已停电好几天了。”他这才意识到快一个月没回家了,村头的配电箱又出问题了。

去年暑假期间,租住在青羊驿街上年近八旬的独居老人马玉秀因病去世。唐自银知道消息后,迅速打电话通知老人远在宝鸡和新疆塔城的两个儿子,一边找人按照本地风俗,帮着家属筹备丧事,等到老人远方的儿子赶回老家时,发现一切安排就绪。乡亲们目睹了这一切。

2014年9月,村民李光伟的儿子因患苯丙酮尿症,智力低下,多动且行为异常,花光家中全部积蓄10余万元,又举债到全国多地寻医治疗,需要终身服药。

由于当地无特殊教育机构,李光伟只能向唐自银求助。二话没说,他答应圆孩子的求学梦。然而,陪护、喝水、上厕所都成了唐自银额外的工作。

2012年以来,唐老师先后捐助了7名贫困生,共捐出资金3600余元,还有文具、书包、衣物等实物。妻子曾埋怨他对自己家人花钱“太抠”,为别人却出手大方。一天下午,他和妻子带着一个刚买的新书包,到一个有着四位老人的五口之家去看望一位失去父母的学前女童,临走时,他随手掏出200元钱送到孩子奶奶手中,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返回途中,妻子动情地说:“前几次你说又给孩子们捐了几百元钱,我还以为你在找借口。今天看到这个孩子实在太可怜了,我们有能力就多帮助一把。”听着妻子这一番话语,他感动了。

教学科研双肩并重,悉心育人躬耕不辍

——记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何雅玲

自1988年从教至今,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何雅玲对教学精益求精,授业解惑的同时更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立下治学修身的表率。973首席科学家、多项国家科技发明、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何雅玲的科研工作同样硕果累累,她是学生和同行们公认的教学、科研双优人才。

——题记

何雅玲,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届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她长期坚持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坚守在教书育人第一线,任教27年以来,所主讲的《工程热力学》等课程听课人数已逾6000人次。主编《工程热力学精要解析》及合编教材5本,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负责的课程《工程热力学》2004年获评第二批国家精品课程,2013年再次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作为主要参加者的《能源的高效利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她注重教学团队的建设,热心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所带领的团队2007年被评为国家首届优秀教学团队。教学中不断探索,积极实践教学改革,获多项国家教学成果奖,包括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难能可贵的是,她辛勤耕耘在教学一线的同时又能努力钻研业务,长期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热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担任“973”首席科学家,主持完成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基础研究,研究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2010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她成绩突出,是科研、教学双优人才,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和同行的广泛认可。

不忘初心,悉心育人

何雅玲自1988年留校任教,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过《工程热力学》、《热工基础》、《高等工程热力学》、《工程热力学近代进展》等多门课程。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注重结合工程实际,及时地将本领域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不断丰富、充实、更新工程应用实例。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讲课风格。

教学效果一直受到学生的好评,所授的课程多次被学生评为“最受欢迎的课程”,多次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优秀教师”。有学生在给学校的教学情况调查表中这样写道:“何雅玲老师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树立更高的目标,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经常与学生谈话,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使我们受益匪浅。” 还有的学生说:“何老师忘我的工作、严谨的治学和进取的精神都为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希望能有更多的这样的好老师”。有些外校来的旁听生,听完课后深有感触地说:“我真的很羡慕交大的学生,在他们的身边有这样德才兼备的良师益友,在他们求学的道路上,能得到适时的指导,这是一种多么宝贵的财富啊!”

来自山东大学的学生何倩然2010-2011年作为交换生来西安交大学习,如今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攻读学位。她2014年1月从美国专门来信说“何老师,我曾去西安交大交流,做您的学生是倩然一生中最美好的经历。这学期我修的高等工程热力学拿了A,这里的教授夸我底子好,我还跟他讲是因为我在西安交大遇到了中国最棒的热力学老师!对您的感恩是写不完道不尽的”。

她注重教学团队的建设,热心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所带领的团队2007年被评为国家首届优秀教学团队。

精益求精,耕耘不辍

何雅玲高度重视教学质量。虽然“工程热力学”等课程她开设了多次,但是每次讲课她都认真准备,坚持重写讲稿,一方面纳入上一次讲课的心得体会,同时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恰当地引入新的内容(包括研究的心得),她要求自己对每节课能做到内容熟练,合理安排讲授重点、难点,采用启发式教学,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曾经上过这门课的2008级能动班的武桐同学写来邮件“何老师,您好!上个学期有幸向您学习了《工程热力学》,以前总听到这样的说法:热力学很难学,是“焓含含糊糊,熵伤透脑筋”。但是,您清晰的讲解,深入浅出的介绍,灵活恰当的举例,充分帮助我们理解。这学期的很多科目都是建立在工程热力学的基础上的,鉴于您为我们打下的基础,我们深受其益”。

她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科研治学,总是以身作则,一心扑在事业上,做起事来总是进入忘我的境地,一些疾患都抛在脑后。在她的日程表上,没有上下班之分,没有节假日之分,没有白天黑夜之分。她的一名学生成果突出,有人问他有什么诀窍,这位学生说:“‘一勤天下无难事’,你们在吃饭的时候,我在工作;你们在睡觉的时候,我也在工作;你们玩游戏的时候,我还在工作。我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地工作?因为我们的何老师工作起来就是这么拼命的!”

她曾长期担任技术基础课教学实验中心的负责人,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自行设计、制作和建立了22种共43台(套)本科生实验台,增加了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台位。对热工实验体系及授课内容进行改革,首次在全国实现了热工实验四级体系,以适应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上述工作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得到了“教育部‘211工程’验收专家组”的高度评价,被誉为“西安交大的特色”。

何雅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实践创新。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近5年指导过的学生多次在各类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大赛中获奖。

她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积极实行教学改革,发表教学论文30余篇。主持编写了内容丰富、涵盖面广的《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国家级试题库,提高了热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考评的科学化程度。获得多项国家教学成果奖,包括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从1996起,一直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年被任命为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多年来积极开展全国能源与动力、热工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是国家级试题库《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的主持人,开展和推动全国能源与动力、热工课程的教学改革和经验交流活动,多次主持或者协助主持召开全国热工教学改革研讨会议,全国青年教师及西部教师教学培训工作等,对推进我国能源与动力、热工课程的建设起了积极的作用。

言传身教,下自成蹊

何雅玲注意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注重对研究生进行思想品德及学风的教育,对待学生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倾注满腔热情和激情,以培养优秀、杰出、将来能够成为国家栋梁的高素质硕士生和博士生为追求目标。

在执行完成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的科研过程中,她尽己所能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增长了研究生的才干与智慧,增强了他们完成国家任务的自豪感与责任心,使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独立科研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她指导的2007届博士生黄竞说“是何老师帮我选准了奋斗的目标,何老师是一个特别能为学生着想的人。她和她的每个学生长谈,按照每个学生不同的目标安排项目和课题,帮他们导航人生,规划学业”。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何雅玲不仅用心培育着每一位青年学子,也用亲情呵护着这些未来的栋梁之材。2014年6月毕业的巴基斯坦留学生Ali Nawaz 获得学位以后,依依不舍说到:“何老师,首先我想对您在我2年的硕士生涯中给予的支持、鼓励、帮助和关怀表示深深的感谢。请允许我对您表示崇高的敬意。感激您对我毕业论文的启迪并在论文完成过程中对我的指导和关心。我无法忘记在您团队中学习的这段时光,正是因为您对我的指导以及您研究团队的友好氛围,我才能够顺利完成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硕士阶段的学习。能在您的团队里学习是很难得的,而拥有您的指导则是每一个学生的幸事。非常感激您给予这个机会,让我成为您的学生。我衷心期望自己可以在博士阶段继续跟随您。再次感谢您”!

截止目前,她已独立指导硕士生、博士生100余名,博士后8名。博士生李庆,获2013 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西安交大唯一的1篇),另有三名博生生的论文获评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的多名学生先后获中“吴仲华优秀学生奖”、“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西安交通大学十大杰出学子”、“西安交大优秀学子”、“三好优秀研究生”“陕西省优秀毕业生”、“美国UTC-Rong Hong奖学金”等荣誉。还有学生在美国通用电气基金会(GE Fund)首届“爱迪生杯技术创新竞赛”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赛事中获奖。

何雅玲教授所带领的团队中青年教授茁壮成长,她关注团队青年教师的成长,从刚留校时的制定进修计划、到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她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目前团队中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西安交大优秀拔尖人才、腾飞教授等。

2014年她获西安交大首届“研究生教育突出贡献奖”(全校11人)。

勤于治学,硕果累累

何雅玲教授长期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热物理等方面的研究,累计发表英文期刊论文284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25篇,著作和教材8部(含合著),英文著作3章。论文被SCI收录266篇,EI收录475篇。论著和成果被包括美国、英国、瑞典、瑞士等国工程院、科学院院士在内的著名学者广泛引用,共被他引3637次,SCI他引2077次(Web of Science),入选ESI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近10年引用次数Top 1%)8篇。个人世界工程领域中排名349/7342,位列前5%。授权发明专利28项,软件著作权30项。她曾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1)、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1)、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2)。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本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现兼任国务院学位办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制冷学会B1委员会副主席、国际传热传质中心科学理事会(ICHMT)委员等,是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等6个国际学术期刊的副主编或编委,同时担任国内《科学通报》副主编,《工程热物理学报》等期刊编委。目前作为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工业余热高效综合利用的重大共性基础问题研究”的研究。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她长期以来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洒下的辛勤汗水换来的。“梧桐道上印下您匆忙的脚步,彩虹桥上留下您瘦弱的身影,教室里回荡着您激情的声音,实验室中聆听您谆谆的教诲„„”这是学生在她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后为她所写的一首名为《铿锵玫瑰》的小诗,表达着对她的崇敬和感谢。

第三篇:海南两名教师候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海南两名教师候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为了庆祝第31个教师节,教育部组织开展2015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海南有两名教师进入候选人名单。

据介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由教育部联合多家中央媒体和网络媒体举办,每年评选一次。在各省推荐的名师中产生候选人之后,还需经过投票推选,最后只有10人获得此称号。

抒写双拐人生 诠释高尚师魂

——记海南省澄迈县永发中心学校儒林小学教师曾维奋

曾维奋拄着双拐在讲台上一站就是14载,这14载他上课从来不坐着,他认为站着上课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态度,而且站着上课可以为学生树立一个自强不息的榜样。三尺讲台旁的他,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感染了台下的每一位学生。

——题记

1995年大学毕业的曾维奋在即将走上教育岗位之际,却因意外事故,造成腰椎骨断裂,下半身瘫痪,经过治疗,现在曾维奋老师的腰间还嵌着钢板,双腿膝盖以下完全没有知觉,只能拄着双拐艰难地行走,但曾维奋老师不怨天尤人,他勇于向命运挑战,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顽强不屈,心系教育事业,一心想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贡献毕生力量。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下,他如愿地走上了教育岗位,并拄着双拐在这教育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坚守了14载,他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服务学生,为人师表,得到了学校、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肯定和尊重。

拄起双拐,点燃梦想与希望

曾维奋40出头,澄迈县永发镇儒林村人,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那个夜晚,那个令曾维奋一家伤心欲绝的夜晚,大学毕业即将走上讲台的曾维奋,遭遇了一次意外,造成粉碎性腰椎骨折,只能用不锈钢板固定腰椎,下身瘫痪,变成只能靠拄着双拐艰难行走的残疾人。

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一时接受不了,昔日的满腔热情骤然降到零点,觉得一切都破灭了。泪流干了,话也少了,轻生的念头不由而生。就在他拿起笔写下遗书之时,母亲那双被泪水泡红的眼睛浮现在他眼前,十月怀胎之情,自小呵护养育之恩,使他的心突然有了起跳。同时,他忘不了同窗好友的勉励,忘不了琼台师范学校全体师生慷慨解囊的恩情,也忘不了乡亲的关爱。这一切在温暖着他那颗冰冷的心,使他倍感人间的温暖,让他看到了生的希望。

经过两年的疗养和锻炼,曾维奋的身体虽不能完全康复,但能拄着双拐走家串门了,他感到不能再呆在家里浪费光阴,要走上讲台,实现自己的愿望,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因此他向永发学区提出了工作申请,可领导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拒绝了他的请求,让他安心在家休养。可曾维奋觉得人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与追求,如果放弃了那就是等于自我毁灭。于是2001年8月,他再次提出工作申请,并亲自找到永发教办主任王安森,向领导诉说心里的想法,并表示一定能克服各种困难,做好教学工作。王主任拗不过他的执着,被他的理想和精神所打动,经集体讨论研究,教办决定安排他到中心小学的分校——南洋小学(教学点)执教。

曾维奋老师曾深情地说过:“我深深体会到,一个人有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生活的愿望和斗志,只要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激励自己,就能奋勇向前,就能够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事实上,他就是这样,十多年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三尺讲台上,用自己的青春抒写着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动人的故事;他就是这样,十多年来,从不埋怨,从不言苦,在教育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无私奉献;他就是这样,十多年来,拄起双拐,默默耕耘,点燃了梦想与希望!

挪移双拐,洒满师爱与奉献

南洋教学点只有一年级和学前班,一间古老的祠堂就是教室、宿舍和厨房,十分简陋。曾维奋望着这实现自己梦想的地方,还是充满了激情,毫无气馁。走进教室就要上三级台阶,对一般人是小问题,而对曾维奋来说就如三座大山,但他必须征服它,只有跨过去,才能走进教室,走上讲台。他怕万一摔了,影响形象,就趁傍晚没人的时候,小心翼翼地训练上下台阶,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掌握了要领,能上下自如了,他终于能走上讲台了!

记得当曾维奋艰难地走上讲台,第一次听到孩子们稚嫩而甜蜜的声音“老师好”,他眼含热泪,非常激动!上课就要板书,当曾维奋艰难地转身,单拐撑着,举起右手,颤巍巍地写下课题时,已是满头大汗,可孩子们笑了,他也笑了!上课时曾维奋还要走下讲台,撑着拐弯着腰手把手地教学生们写字,钢板固定的腰部阵阵剧痛,大腿也很酸痛,但他强忍着,坚持着!

有些家长体谅曾老师的行动不便,就劝曾维奋坐着讲课。他明白家长的好意,但他觉得这样对学生不负责任,不便于发挥教学水平,会影响教学效果,他还要为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榜样,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怕困难,再说,这份工作来之不易,他要加倍珍惜,要证明自己也能如健全老师一样能胜任工作,并争取做得更好。就凭这股干劲,不少顽皮的孩子在他的教导下变得乖巧懂事,喜欢学习,进步很快,学生参加镇里兴趣比赛也多次获得好名次,村里人都夸曾老师教得好!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学工作中,曾为奋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不管学习怎样,一视同仁,嘘寒问暖,给予父母般的爱;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玩伴,常与学生打成一片,一起唱歌,一起玩游戏,加深师生情感,并随时了解掌握学生情况,及时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健康。

班上有一名学生,名叫林禄养,从小母亲离家出走,只与老爷爷相依为命,生活艰苦,性格十分叛逆,无心学习,曾维奋了解情况后,经常找他谈心,打开其心结,还常买笔和作业本给他,鼓励他好好学习,在他的关心爱护下,林禄养同学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越来越懂事,很快融入了班集体生活,学习也有了很大进步。

曾维奋心里始终装着学生,教育学生无小事,事事都要放心上。他常说:“我要把爱无私的洒在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身上,让他们茁壮快乐的成长!”

坚守双拐,诠释责任与使命

曾维奋老师深深地意识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教师重要责任,更是一种神圣使命。”

他每天要拄着双拐站在讲台上好几个小时,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无论多么久,但是他从不说累,从不说苦。

他每天要凭双拐在讲台上旋转几十回,一次又一次,一圈又一圈,无论多么艰辛,他总是认真地板书,传授知识,为学生播种人生的理想。

他每天要坐在夜灯下批改作业,一本又一本,一堆又一堆,无论多么想睡,他都认真地为学生写下一句句温暖的话语。

2009年,由于南洋教学点撤并,曾维奋被安排到永发镇儒林小学任教,即是他曾经就读的母校,工作更不能松懈,争取为家乡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他主要担任五年级语文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在县抽考和镇统考中,成绩理想,在竞赛中,经常获奖。

现在留守儿童较多,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帮助,班上就有一个这样的学生,叫曾维景,年幼时父母常年在外工作,一直跟着奶奶生活,偶尔妈妈在家时,也是忙于生计,早出晚归,跟孩子相处较少,造成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也很少与别人讲话,村里只有他一个人来学校读书,中午也不回家,只是到小卖部买点零食来填充肚子,由于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并产生了厌学情绪。知道曾维景同学这种情况后,曾维奋就多次家访,跟他母亲沟通,让她抽空陪陪孩子,一起教育好孩子,并跟他父亲联系,劝他多回家看看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曾维奋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他,让孩子到自己家里吃午饭,并开导他,辅导他学习,课堂上有针对性锻炼他,鼓励他,常让他读课文,回答问题,后来他变得开朗多了,有说有笑了。暑假时曾维奋还是不放心他,担心回家后没小孩跟他玩,怕他又封闭自己,了解到他喜欢小狗,便买了一只小狗送给他,有可爱的小狗陪伴,他开心极了!

2013年10月,曾维奋不幸再次摔伤,右腿骨折,只能卧床疗养。医生建议疗养一年后才能工作,可在这段时间里他还是一直在牵挂他的学生,经常打电话给校长询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经过3个月的休养,曾维奋老师的身体伤痛好转了许多,他拄起双拐试了试,可以行走了,便马上打电话给校长要求立即回校上课。得知曾老师的决定后,校长和老师们都劝他先安心把伤养好,痊愈了再回校上课,可曾维奋老师一想到对知识如饥似渴并将要参加期末考试的孩子们,他坚持一定要马上回校工作,让孩子们在期末测试中能考出个好成绩。那天曾维奋老师在妻子的帮扶下来到教室,此时教室里静悄悄的,看到曾老师的到来,孩子们的眼睛一下子充满了感动的泪花,那一节课,曾维奋老师讲得很吃力,但孩子们个个却听得入神。

曾维奋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可爱的孩子们,十几年如一日,埋头实干,尽职尽责,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完成自己的教育使命。当他每天上课听到那一声声“老师好”时,他总是心花怒放;当学生取得进步时,他心里总是感到很自豪;当教师节来临,学生们送上一张张贺卡时,他总会感到幸福无比;当学生走上社会工作时,那电话里传来的一句句问候,则令他十分欣慰。

用爱和责任守望学生成长

——记海南省外国语职业学院教师崔昌华

关爱学生,他成了孩子们无话不谈的好兄长;爱岗敬业,他成了学生们尊敬爱戴的好老师。“坚持用爱和责任对待自己的事业”是崔昌华内心的坚守。从教16年,他对学生的爱和责任始终不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对学生的爱虽朴实无华,却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题记

16年来,崔昌华从一名学生辅导员成为了一名副教授,身份的变迁,没有改变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凭着这份对学生教育的坚守,他多次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第五届全国高校辅导员人物”等荣誉。

“爱学生”,做学生成长的守护者

崔昌华来自地道的江西农民家庭,家庭非常困难。他没有抱怨人生的不公,却在父母、老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渡过很多生活和学习难关,不断改变自己命运。因为他最懂得什么是贫困中的生命价值,他总希望来自农村的孩子,经过点拨,在大学里哪怕有那么一点点的进步,也会有个更美好的前程,进而改变他们一生的命运。当他选择辅导员职业的时候,他就告诉自己要做学生坚定的守护者,把家人、老师对他的关爱传递下去。16年来,他似乎比别人更能体会当老师的快乐和幸福。工作最初的6年,他的“家”就安在学生宿舍,和学生一起吃住。学生有问题、有困难,只要一个电话、一个BP机留言,他很快就会出现在他们身边,为他们排忧解难。他经常在课余时间深入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嘘寒问暖;他不忘把学生的困难和疑惑挂在心上,想方设法帮他们解决问题,重拾信心。

一位大一的女生因为情感问题打算放弃生命,她给一位同班同学留下一条短信后就“失联”了。收到短信的这位同学特别慌张,便第一时间联系到了崔昌华。他几乎是一路奔跑赶到了这位女生的宿舍。了解到此前这位女生曾赞叹松涛水库如此美丽,当天夜里,他便带人赶到儋州兰洋,从凌晨找到天亮,沿途寻访„„没有下落,他便联系公安。经过分析,判断该女生可能正在一列从广州开往西安的列车上。他几经周折找到了该趟列车的列车长,恳求以查票的名义帮忙找到车厢里他的学生。当列车长找到女生时,火车将在3个小时后到达长沙站。崔昌华主动联系好长沙铁路派出所,并当晚定好飞往长沙的机票,最后成功在长沙站截回了那位女生。没有过多的责备,而是给予更多关心和鼓励,让她找回自信和勇气。该学生在随后的三年表现积极,顺利完成学业。如今她在广西已结婚生子,生活得很好。

2014年11月,崔昌华来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工作刚满1个月,一位16岁的女学生夜间突发疾病,他深夜12点赶到医院,帮助家长安排诊治事宜,使学生得到及时救治,挽救了生命。

“有事,找崔老师„„没有不可以让崔老师知道的事情”是在学生中流传最多的一句话。

16年的学生工作,崔昌华总结出一条心得:“作为老师要将心比心。我曾经也是学生,对待学生就要像对待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每一个学生都是我的亲人。”他朴实无华的言语浸透着对学生的那份沉甸甸的关爱和责任。他用最质朴和真挚的情感去守护他们,倾听他们的烦恼,分享他们的喜悦。

“爱学生”,做学生成才的领航人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应该为学生的一生着想,要想学生的将来怎样一辈子做人,想想做一个社会主义的好公民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品德。”因此,育人首先便是怎样教学生学会做人。而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便是自己先做好,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16年来,崔昌华一直用真心对待学生,真心为学生好,希望他的学生真诚地做人,这便是言传身教,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还记得刚当辅导员的时候,有些事让他哭笑不得。为了督促孩子们把业余时间利用好来学习,他经常去学生宿舍“探班”。那时候电脑游戏刚刚兴起,一些学生们凑钱攒机在宿舍里玩。他们晚上派人在窗口盯住他的行踪,看到楼下停了他那辆小摩托,立马去“通风报信”,其他人就立即关电脑,上床休息。可他进去一摸电脑机箱,明明还是热的。他后来干脆把摩托停得老远,自己一个宿舍一个宿舍地走着去。起初很多同学都觉得他啰嗦,说他人如其名,便给他起绰号“老催”。后来他通过自身的真诚感动了学生,学生给他的评价就一个字“真”。

做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辅导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然也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有教无类”,他喜欢对不同阶段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成长特点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和引导的措施。教学相长,言传身教地帮助学生也就是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在此基础上自己更好的多做好事,多做善事,那些基本的道德内容就会变成学生们的习惯,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他曾对学生说:“土壤,永远都不会欺骗你,只要你播种它就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土壤,永远都不会伤害你,只要你辛勤耕作它就会以一还十;土壤,更不会迷惑你,只要你心诚意定它就会灵气剧增„„而每个专业就是一块土壤。”正因为有对“土壤”的准确定位,方使得行走在这片“土壤”上的学生,都有一个不离不弃的专业梦想。他的一个2005级的本科女学生,现攻读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的汪晓雯坦言,她对农业的热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崔老师从大一时传达给她的正能量。她说:“对于内心那份梦想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的天性,不需要添加任何的色彩,它就那么自然而然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

“爱学生”,做学生梦想的规划师

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不与时俱进地创新,就会落后于时代。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学生有个好前程。崔昌华曾经创造性开展院企、院所、院地协同办学,争取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能在新生入校时结对,并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支持,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有机会接触社会,脚踏实地去把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这无疑为学生们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以及综合素养提供了便利。

工作的前14年,他带的是农科类专业的学生,他们所学的是全校高考入学分数最低、调剂率最高、第一志愿人数最少的专业。为了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扎实基础,他思考并付诸实践了很多工作。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努力学习从而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他通过学生党员、学习尖子结对帮扶正学风;为了给学生的理论结合实践创造良好条件,他登门到企业去“化缘”,从开始的几十件T恤衫,到1000元、几万元、十万元,几年争取到校外近30万元的赞助,全部用于支持学生实践和校园活动;为了鼓励学生自食其力、历练成长,他倡导设立爱心圆梦基金,设置勤工助学爱心岗;为了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他把握校园文化的内涵,按照学生成长规律,以系统化的主题活动设计和项目化运作机制,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要想做好学生梦想的规划师,辅导员首先要做好一个适应这个多变时代的学习者。为适应辅导员的多重定位,崔昌华不断学习充电,提升自己,希望自己能成为值得学生信服的老师。2002年,他先后考取了中山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海南大学植物病理学专业两个研究生,系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和植物保护两个截然不同的专业知识。2003-2007年,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工作考核连续多年优秀,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农学、法学两个硕士学位。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他就去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并成为了一名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师。大学生创业日益受到关注,他就系统学习了创业教育的内容。在海南大学工作期间,他还教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素质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在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上,他可以驾轻就熟、理论结合实际地积极探索,构建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分层分类体系,先后建立校外实习基地32个,与省内外28家知名企业签订协议,实现订单式培养,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经过不懈努力,学院的就业率由起初的毕业生90人、就业率60%(全校倒数第一)提升到毕业生300余人、就业率达到96%以上,连续四年名列学校第一,连续三年被评为学校就业标兵单位。他的学生中,涌现了一批优秀人才,这其中,有海南省唯一获得国家挑战杯一等奖的王光旭,有首个创办中国农资猎才网的冯剑玲,有大三跳级成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谭小勇、潘飞等等。

担任海南大学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后,他面对的是学习压力大、科学研究任务重、就业形势严峻的学生群体。为了提升学校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实践育人功能,他在过去一年的时间中,先后主导多个项目,鼓励各学院建立起30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实践基地。他主导实施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项目、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项目以及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给海南大学的研究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平台,一些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他常常鼓励研究生深入大型企事业单位、重点工程项目现场以及地方政府和基层,开展与专业研究相衔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实力,他主动与企业、地方政府和科研院所联系,建立学校层面的校外实践基地6个,并与万宁市委组织部达成合作意向,每年选派20名研究生,到万宁挂职锻炼;为了促进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他狠抓“挑战杯”竞赛、科研训练计划等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选拔和指导研究生参加“创青春”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竞赛和全国电子科技大赛等全国性比赛,为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让研究生们在参赛的过程中不断进步。2014年共有2支研究生代表队荣获海南团省委举办的创业大赛一等奖,1个项目获得全国铜奖;组织3支队伍参加全国电子科技大赛,并分别获得华南片区一、二、三等奖各1项、全国铜奖1项;组织7支队伍参加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两支队伍获三等奖。

如今,崔昌华担任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个人面对的工作性质更加复杂、工作任务更加繁重,需要他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工作中,他继续秉持亲和的作风,不讲空话,套话,多与学生进行朋友式的交流沟通,改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他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任务,不断探索适合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新方法,重视实践育人,积极启动“学风建设工程”、“文明修身工程”、“创新创业工程”等具有学院特色的学生工作。2015年3月,推动学院与中国创业智库合作成立海南研究院和DMC创业教育与实训海南基地,先后开展三次面向全国高校的高级创业讲师和高级创业指导师培训,培训师资50余人。多渠道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研,采取一些非正式的方式深入学生当中,与学生交朋友,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和真实问题。

数度草木枯荣,几多日升月落。崔昌华以他对学生和学生工作的满腔热忱和高度责任感,16年如一日地默默耕耘、奉献,他也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第四篇:西藏两名教师候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西藏两名教师候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为了庆祝第31个教师节,教育部组织开展2015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西藏有两名教师进入候选人名单。

据介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由教育部联合多家中央媒体和网络媒体举办,每年评选一次。在各省推荐的名师中产生候选人之后,还需经过投票推选,最后只有10人获得此称号。

用爱心播种 用智慧耕耘

——记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卡达乡小学教师吾金顿珠

他喜欢和学生在一起,聊天中感受着孩子们的心灵深处。他擅长用细腻的情感引导学生前行。他是吾金顿珠,西藏错那县卡达乡小学一名普通教师,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改变着学生的言行,影响着他们的一生。

——题记

“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一项工作,而是一项意义重大、任务艰巨的育人工程,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心、更多的耐心、更多的恒心,需要我们具备更高超的育人智慧。”这是吾金顿珠17年教学中的领悟。

教育从了解孩子的心灵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

“爱心”是教师首要具备的情操。

在日常的工作中,吾金顿珠在是用心和学生沟通,用情去感化学生,用爱去感染学生,使孩子们感受到成长的快乐,让他们能够更多地体验到温暖、仁慈、宽容和幸福。

在他的班级中,吾金顿珠一直在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班级中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在与学生交往中,他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良师”,同时也成为学生的“益友”,把真实的自己展现给学生,与他们真诚相处,让自己保持一颗年轻的心。

当学生出现过错时,他把自己成长中的类似经历告诉学生,让他们有所启发得以借鉴。这种理解、宽容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辨别是非黑白的能力增强了,也让他赢得了学生们的理解、信任、尊重,与学生的距离更加贴近了,关系更融洽了。

在他的班里有这样一个女学生,课堂上表现非常活跃,认真思考,大胆地举手回答问题,但下课后却像换了个人似的独来独往,在编座位时找不到同桌。

吾金顿珠留意观察、了解这个孩子,原来她是因为自己长得不够美丽而自卑,不想和同学交往。

于是,他决定用自己的爱去感动她,让她重新快乐起来、阳光起来。为了克服她的自卑心理,他经常给她写“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等鼓励评语让她放下了很多的顾虑,多欣赏自己、多与同学交往。

爱心与赏识教育让她重拾自信,获得了友谊,得到了快乐,也给吾金顿珠带来了无限的欣慰与快乐。诗人冰心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谁。”吾金顿珠就是这样的人。

言正、身正才有信服力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言行、品德修养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教师必须严于律已、敬业、做学生的楷模。

小学教师的重要是由于他们在洁白如纸的孩子们心灵上写下的是永不能磨灭的痕迹,这痕迹往往影响孩子们的一生。吾金顿珠无论在工作时还是在节假日都恪守自己的原则,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积极的人生观和向上的价值观,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因为他觉得,只有这样才可以底气十足地教育个别有不良习惯或有过错行为的学生,才可以让学生心悦诚服。教师做到言正、身正,在学生当中才有信服力。

与曾经教过的多位学生谈天时,学生说:“在初中、高中我从没与一个同学吵过架、闹过矛盾。”他们告诉吾金顿珠:“因为您在小学时对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要做一个文明的人’我记住了。”

他没有想到,平时教育学生的一句最普通不过的话却在他们身上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力。

孜孜不倦努力向前

刚开始做教师时,吾金顿珠总认为小学生年龄尚小,教育他们是轻而易举的事,用不着那么多理论,不需要那么多知识,只要自己能随机应变就可以了。

然而,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特别是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他渐渐认识到,如果自己不改变传统的观念、不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不具备创新意识就很难胜任现阶段的教师之职,就很难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当前教育的新形势下,在课程改革的大前提下,吾金顿珠努力为自己注入新鲜的血液,训练过硬的基本功和精湛的教学艺术。

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他一方面坚持参加自学考试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不仅自学并取得了藏语文专科的毕业证书,使自己的学历达到国家的要求。此外,他还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教师培训,自觉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认真阅读专业期刊,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

在平凡的工作中他用爱心播种、用智慧耕耘结出了不平凡的累累硕果,多次荣获西藏自治区优秀教师、错那县优秀校长、错那县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校长、山南地区十佳优秀校长、卡达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面对这些荣誉,他却说,“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教育之路永无坦途,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才能攀登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一个“80后”藏族小伙的教育故事

——记西藏日喀则市康马县康马中学教师罗杰

他让学生们乐观,他给予学生温暖,他得到了家长们的信任。一个“80后”的藏族小伙子,为人师表,精益求精,在青藏高原释放着自己的教育能量,感召着每一个藏族学子。

——题记

毕业于西藏民族学院的罗杰是个藏族“80后”小伙。他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那就是对工作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对学生要真情实感,富有爱心;对社会要真诚奉献,不计名利。正是拥有这个信念,他从未放弃对工作的热爱,尽职尽责,勇于创新。

热爱才能专注

“做人梯——用我们的坚韧,让学生踩着我们的肩膀奔向新的征程;化春蚕——用我们的才能,让知识的绸缎从我们身上延伸;当蜡烛——用我们的忠诚,燃烧自己给人间带来光明。”

这是无数人民教师的座右铭。作为一名教师,罗杰老师深知学习是终身的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业务上强人一筹,才能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无论在任何岗位,他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接班人为已任,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2012年,罗杰到康马县中学任教,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

不让一个学生被遗忘

他以一种平等、探讨的方式与家长交往,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一个班级不可能都是优等生,还有后进生,对后进生他关心爱护,更主要的是尊重他们的人格,罗杰老师对他们给予了更多的关爱,给他们温暖,给他们力量,让他们赶上来,减少掉队的痛苦。不让自己班里的一个孩子被爱遗忘,也是罗杰老师一直为之努力的目标。

2012年年底,罗杰的班级里有一名叫顿珠的学困生,该生学习基础差,家庭贫困,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讲究卫生,同学们都有些嫌弃他。为了让顿珠迎头赶上,重新树立信心,罗杰老师就先从生活上关心他。渐渐地,顿珠走近了大家,重新树立起了生活的信心,学习积极,关心集体,讲究卫生,乐观向上。

从顿珠的身上,罗杰老师更加坚信了一句话:“学困生身上也有闪光点”。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可爱之处,就看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没有一颗真诚的心。教师不能吝啬自己的爱,要多把目光投向后进生、贫困生和特殊的孩子!多给他们一些呵护、理解和帮助,你收获的必将是丰硕的成果!

教育也要探索创新

作为一名教师,罗杰老师始终高标准严要求对待自己,在教学上他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开动脑筋、钻研业务,虚心向同行请教;及时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对学生严而有度,与同学们真诚相处,用爱与学生沟通。

因为有了爱和喜欢,同学们总是喜欢上课,他所任课班级教学成绩常年位于同年级前列。他勤于学习,精于业务,乐于奉献。

时逢课程改革,他深感自己的知识匮乏,学习自然成为首当其冲的事情。利用工作之余,他多方搜集材料,阅读报刊,转变教育观念,了解课改的新动向。多年来,他持之以恒地主动学习课改理论,掌握《新课标》的基本精神,阅读了大量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书籍,体会到学生的学习要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因此在教学中往往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课程讲授方式,以求学生能尽兴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完成自已的探究,真正体现自主性,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旺盛的学习劲头。他也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加以探究,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罗杰老师在教学中一直走在课改的前列,他时而以读代讲,自主感悟;时而鼓励学生各抒已见,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时而采用一些别开生面的方式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辽宁两名教师候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辽宁两名教师候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为了庆祝第31个教师节,教育部组织开展2015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辽宁有两名教师进入候选人名单。

据介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由教育部联合多家中央媒体和网络媒体举办,每年评选一次。在各省推荐的名师中产生候选人之后,还需经过投票推选,最后只有10人获得此称号。

照亮更多的人

——记辽宁省锦州市第八中学教师聂虹

近三十年在杏坛上的耕耘证明了聂虹对教师职业的信仰:她爱生如子,精研教法,弦歌不辍;她使人相信,最好的教师,不该只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而是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发展自己,从而照亮更多的人,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

——题记

坚定信仰,爱心营造和谐

聂虹出生在教师家庭,父母都是优秀教师,母亲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特级教师,父亲是辽宁省优秀教师。1981年,高中毕业的聂虹深受家庭影响,以第一志愿报考了锦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当时中学教师的待遇还赶不上个国营企业的工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争着抢着到外系统谋个工作,而且那时要实现这个愿望并不难。于是四年毕业后,同届的几个同学中,除了一个留在大学当教师外,其他几位都找到了自己理想的位置,有的去了电视大学,有的去了管理干部学院,有的去了日报社,聂虹则去了市交通局公路管理处宣传部。这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一个令人羡慕的美差。

报到的那天,各科室的绝大部分工作人员都下到基层了,只有个别科室的门虚掩着,她才知道原来这里的全部业务在外县,她将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宣传部长是个饱经风霜的军转干部,不时提醒她要为哪个部门写些什么材料等。望着那些专业对口的大学毕业生每天有忙不完的业务,她自惭无用武之地。人家外出跑业务,可除了看热闹之外收获甚微。于是她开始怀念所学,拿出那些曾经带给她无限快乐和幸福的专业书,重温上学时的梦想。日子如流水般波澜不惊,随着时光的流逝,内心的空虚感越发强烈。一年后,在众人惊异惋惜的目光中,她毅然放弃了优厚的待遇离开了这个令无数人眼热的机关,调到交通局所属汽车技工学校任语文教师,回到了学校的怀抱,当班主任,每天和学生们在一起。那些充满活力的学生感染了她,做一个优秀教师的愿望被点燃。凭着自己的努力,她于199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被评为辽宁省职业教育先进教师,1998年晋升高级职称。但汽校毕竟是一所专业性较强的学校,语文课只是一门辅助学科,她的所学不能得到尽情施展。200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聂虹来到辽宁省实验学校,成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此后的几年,与家人分居两地,每逢周五下班便匆忙赶最后一班城际列车回家,周日再赶晚车回沈阳。一年后她接一个初三毕业班。中考在即,重任在肩,白天黑夜脑子里尽是课堂,甚至在往来的列车上眼前晃动也是那些既调皮又可爱的学生。那时感触最深的一句歌词是“曾经以为我的家是一张张的票根”,最爱听的乐曲是《回家》。几年下来车票攒了满满一个档案袋。每当看到那些车票,当年紧张而忙碌的生活便浮现在眼前,因付出而收获的快乐也荡漾在心中。

2003年9月,聂虹回到了家乡第八中学——当时的实验中学,眼前又是一片崭新的天地。选择八中那天,也就选择了做八十多名学生的班主任。九月份与学生一起入校,十二月份,学校第十届教育教学研讨周,高瑞兰校长让她上了一节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公开课《三峡》。那是她教学生涯的一次转折,也是文言文全新教学方式的尝试,整节课充满生机与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听课的领导、老师、家长及各界的好评。从此她一头扎在第八中学这片沃土,一直工作到现在。

近三十年的教学中,她始终以“学生第一”、“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作为工作信条,深信爱的力量无可代替。时刻把师德放在第一位,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从容淡定地坚守在平凡的岗位,用观念引领,用行动影响,培养学生高尚的价值观,唤醒和保护学生的尊严,关注提升学生的品味,回归教育的根本。

在学生眼中,她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班主任。她确信“爱”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她关注离异家庭的孩子,在他们尚未成熟的心灵里留下母爱的印迹;她关爱特困家庭的孩子,总是在他们最需要关爱的时候为他们送去温暖;她引导行为习惯不好的孩子,用放大镜找寻他们身上的优点并发扬光大,改变了由自卑带来的自弃;她注意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奋起直追;她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自立自强,感觉到大家对他们的尊重;她牵挂生病住院的孩子,即使远在北京的病房里的学生也能接到她送去的鲜花与关怀;她欣赏品学兼优的孩子,用睿智提升他们的品格。她把孩子比作花期不同的花朵,教师要静待他们开放。她曾多次家访,细致地帮助家长做孩子的工作,她尊重每个学生,让他们有尊严地学习和生活。正是这先进的育人理念,使她所带的集体充满团结和谐的气氛。

在她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改变后进生的尝试已取得明显效果。多年来所教过的教学班,到初三毕业前学生没有流失,保证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都能接受老师的耐心引导。面对不同群体的学生能因材施教,用真诚使学生健康地走向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让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到最佳教育。

锐意改革,营造高效课堂

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学的快乐、学有所得是聂虹的教学追求。她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理念,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在精心研制教学目标中追求教学优质,在优化教学设计中追求教学品格,在引导学生体验中追求教学本真,在更新评价标准上追求教学效果。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及表达对生活的点滴感想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受益终身。本着这样的教学原则,认真设计每一节课,多方查找资料,精心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是知识,得到的是能力。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力求通过语文教学,奠定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与真实自由的个性精神。经她辅导的学生多人作文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她本人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课堂教学大赛,多次上国家级、省级、市级及校级观摩课。课改以来,有多节公开课获国家、省、市、校表奖。日常教学中,她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及知识面的拓展。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她还先后参加省、市各级组织的骨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大量阅读国内知名教育教学专家的著作并撰写论文。所教班级语文成绩连续多年名列前茅,所辅导的学生在锦州市中小学生“我爱家乡”演讲比赛中获一等奖第一名,所任教的班级有多名学生作文被《中学生作文评改报》《语文报》等刊登。她自己也不断地学习,撰写教育教学心得。曾在《辽宁教育》《辅导员》等核心期刊发表《浇灌师生和谐之花》《小议批评与表扬》《也谈教师的亲和力》《与青年教师谈组织教学》《备课要厚积博闻》《新闻播报的启示》等文章,目前个人专著《师路漫漫》已出版。

为均衡全市教育资源,市教育局决定将逸夫中学变为八中分校。于是从2013年9月开始至今,聂虹承担了主校区与分校区两个教学班的教学任务,每天穿过四条主要街路往返于两个校区之间,寒来暑往,任劳任怨。分校区的学生刚入学语文基础薄弱,刚开始的两个月间,与奔波的疲劳相比,每天变换两种思维方式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上课似乎成为她更大的抑结。她在努力调整自己,尽快适应分校的学生。但她一直不放弃努力,初一年级每周固定课时12节,只要有时间,就会为学生们加课,对一些基础知识反复强化,还从多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补充大量课外知识,迅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经过两年的努力,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考试成绩也已接近主校区的平均水平。她还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使课堂既成为传播知识的舞台,又成为育人的阵地。今年她又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师德报告团,深入各县区做师德演讲,深受各地好评。

关心聂虹的人时常这样问她:五十多岁的人了,整天这样一心多用,你累不累啊?是啊,她何尝不知道累的滋味?又何能忘记课堂上被学生扶回办公室休息的场景。但她更忘不了夜深人静之时,毕业的学生下晚自习后第一个打给她的提醒外面下雪明天上班注意安全的电话时的温暖与感动,她也知道慵懒下去的后果。于是每天下班后,端坐在电脑前,敲出由所见所闻所感而形成的心中至爱的博文,享受超凡脱俗的曼妙与物我两忘的快乐。读书学习成了她业余时间方寸之地的核心。她真切地意识到,只有不断丰富自己,才能营造一身正气,才能走出对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计较,才能坚定教育信仰。

2014年四月间,聂虹承担锦州八中教师论坛主讲教师,做了题为《做幸福教师》的演讲并引起极大反响,先后受邀到第十二中学、第三中学、第五中学、第七中学做报告,收到一致好评。

凝心聚力,照亮更多的人

从2013年开始担任省、市两级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这是一项无待遇有付出的任务,但聂虹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力求打造一个“名师引领、团队合作、全员提高、资源共享、均衡互补”的教师专业发展战略的创新型教师群体。该工作室成立以来,一直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教研活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讨。先后深入锦州八中等多所学校进行教研活动,课后以创建“高效课堂”为出发点,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策略等方面进行逐一讲评与研讨。青年教师得到锻炼并不断成长,她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她还组织以“回归绿色语文,构建和谐课堂”为主题的省级初中语文教研活动,特邀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室都春月主任前来讲学指导,为全地区语文教学带来新鲜活力。这些活动覆盖面较广,影响较大,为推进锦州市基础教育建设年活动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好的教师不应该只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而应该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发展自己,照亮更多的人,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在她的带领下,工作室不断打造优质课堂,弘扬语文教学正能量,在探索科研兴教的教育改革之路的同时,努力为提高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学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工作室组成支教小组来到义县头道乡中学,为他们带去三节精品课,之后听了农村中学三位老师的语文课,课后进行有针对性的研讨与点评,为乡村中学送去了全新的教学思想,极大地鼓舞了乡村教师的工作热情。这次活动已得到上级部门好评,并将此次活动在锦州教育网上进行图文报道。目前她的工作室已与义县头道河乡中学建立了永久性的支教合作联系。

2014年初,聂虹服从学校安排,与本校王铁梅老师、李宇主任一起接受“汉字听写大会”指导教师这一重任,备战期间每天晚上查找资料到深夜,从未按时休息,第二天下午在保证学生正常上课的前提下,对学生耐心辅导,无私奉献,任劳任怨,尽全力打造优秀参赛学生团队。在2014年4月份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力挫群雄,勇夺辽宁赛区第一名,并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汉字听写大会,为学校争光,为锦州市争光。

聂虹老师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优秀教师、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基础教育百名研究型名教师、辽宁省新课改精品课例优秀授课教师、锦州市特等劳动模范、锦州市优秀班主任、锦州市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但荣誉只属于过去,在她的头脑中牢记的依旧是努力做事,认真做人。在她身上汇集着强大的正能量,时刻不忘肩上的重任,时刻感受着为学生服务的快乐!

辞官从教只为“心间半亩田”

——记大连海事大学教授曲建武

弃官从教,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爱生如子的情怀;重返讲台,他以知识为桅杆,扬起学生进步的风帆;理论课堂,他真情吐露,铸就无上师魂。

——题记

33年了,有一个坚强的身影,迈着坚定的步伐,一直行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片田野上。无论是做一名平凡的辅导员、普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官至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副厅长、巡视员职位;无论在校园里,还是在社会上,在有些人对这片“田野”仍抱有偏见的时候,他做到了:即便选择了,便决不能放弃。

33年了,他没有离开过这片“田野”一天,他把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他热恋的这片“田野”。

他说,在大学里,做学问不难,难的是能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导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不难,难的是学生怎样通过你的人格影响树立起坚定的人生信仰。教育就是一种爱,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生如子是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诠释。他就是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曲建武教授。

辞官从教,毅然回到他所喜欢的学生身边

曲建武教授辞官从教回到学生身边,诠释了一个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声。曲建武教授在大学工作时,任过学校党委副书记一职,加上在省委高校工委、教育厅的任职,他也算得上一位老厅局级干部了。曲建武头上的这顶“光环”还是令许多人羡慕不已的。在他辞去领导职务的时候,有的朋友就直接地说:“你这是何必呢?许多人一生的追求不就是要戴上这样的光环吗?”有的领导同志也劝他慎重考虑:再有几年就退休了,没有了领导职务,一些待遇就没有了。然而,在曲建武看来,这样的一些“光环”并没有多么重要。“我已经很知足了。从小家境贫困,没想过什么厅级干部、教授、博导,没有组织的培养、大家的帮助,哪能有这些呢?”他和学生的情缘太深了,1982年他大学一毕业就留校做了辅导员,同时给学生上思想品德课。那时他就克服许多困难,到过几十个学生家家访,至今逢年过节时,他还给他当年家访过的学生的父母拜年,和他们保持密切的联系;他带的79个学生中有9人在毕业时考上了硕士研究生,而那时他工作的母校还没有一个硕士点;如今他教过的学生大部分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战线的骨干;还有的成为博士生导师;也有的做了厅局级领导。

在学生们谈到他们的大学生活时,都十分感谢曲建武在他们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给予他们的引导帮助;在做省教育厅领导期间,他经常“微服私访”,到食堂、教室、图书馆、宿舍与学生细心交谈。他每年都要选几个经济困难的学生家走访一下,在他的工作理念中有这样一条:每逢佳节倍思困。连他的辞职也是选择了恰当的“时机”:他本来2012年就想辞职了,当时他正在对全省孤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进行调研,他完成了一份三万五千字的调研报告,同省人大代表一起建议,免除孤儿大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他要把这件事做完。2012年这件事已经得到很好的落实。多年来,他还力所能及地帮助许多大学生完成了学业。他帮助过的一名孤儿如今已毕业成家并喜得贵子,这名孤儿把孩子的照片发给他,信中说,一定要告诉孩子将来像照顾爷爷一样照顾他;还有个他帮助过的困难大学生,毕业后将第一个月的工资寄给了他,这个毕业生说:“父母创造了我的生命,您创造了我的人生。这第一个月的工资我没有资格花”,如今这名学生走上了副局级工作岗位。

2005年10月,曲建武不幸患了癌症,他拒绝了化疗,在刀口还没有完全愈合的情况下,就坚决要求出院,缠着绷带出现在辽宁省大学生纪念“12·9”运动大会的现场,面对学生的那一刻,他知道自己的心属于学生。他在接受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 记者采访时说:“31年了,我和学生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深深热爱这项工作,我经常想,我们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快乐地成长,这些学生来到我们身边,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孩子。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他敬佩郭明义的人生境界:把幸福给你!他也是这样认为的:人的社会法则是,要想自己幸福,就必须给予别人幸福。他要把幸福送给那些他朝思暮想的学生们。他在跟领导提出辞职时说,30多年了,虽然工作岗位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他所从事的工作性质没有变,他反而感到和学生的距离更近了。“让我回去吧。我现在的心情就像一个足球教练,怎么也按捺不住自己,就想亲自把球踢进球门里”。这是发自他内心真实的声音,这是一个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五十六岁的时候、在他的工作得到了大家一致认可的时候,为了能亲自多踢进几个“球”,向组织上提出的唯一请求。

凭着他的人生体验,回放一下那些经他教育培养成长起来的优秀大学生的慢镜头,他得到了这样的结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坚信理论的力量。他说,人生能否幸福,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是重要的前提。来到大连海事大学后,他主动担负起外国语学院2013级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任务。他认为,思想理论课太重要了,它就是为解决学生的价值观服务的。没有了这样一个主渠道,学生怎么能实现人生的幸福呢?学生不幸福,他能幸福吗?那他作出的辞职选择还有什么意义呢?

重返讲台,亲自耕耘他热恋的这片“田野”

如今,曲建武又如愿地返回到了理论课教学的讲台,这是一个他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熟悉的是,他在大学工作时,就担负着理论课教学任务;陌生的是,他毕竟离开一线教学工作已经九个年头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怎样上好理论课,是他决定辞官从教以来一直萦绕在他脑海中的一个问题。为了上好理论课,他找到年级辅导员,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思想状况。还没有开课,他便通过辅导员在他所教的年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他让学生谈一谈他们对大学的理解;当前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一件事、一本书。有了这样一些了解,他在授课过程中便有的放矢为学生解疑释惑,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正能量。

为了使理论课教学生动、形象,每堂课开始之前,他总是认真备课,经常准备到深夜,虽然他已经58岁,仍然学习和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理论课教学,他走访过国内近八百所大学,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将他亲自拍摄的反映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照片编辑到课件里,寓优秀的传统文化于理论课教学之中,增添了理论课教学的色彩,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鲜活知识,进而将这种鲜活的知识内化为他们的人生信念。

今天的高等教育,已经日益走进社会发展的中心,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多元的文化、各种社会思潮都会向大学生们扑面而来。作为理论课教师,必须积极应对这种文化现象所带来的挑战,准确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及时澄清学生们头脑中存在的错误认识。在讲授“爱国主义教育”专题时,他结合钓鱼岛问题,对大学生进行理性爱国教育,要求大学生自觉做到“三个自信”。他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还有必要通过其它方式来进行。例如,利用微信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价值观引导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他用手机建立了“大学生与历史上的今天”和“架起心灵的桥梁”微信平台,将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进行评述,对大学生出现的思想问题进行解惑,引领大学生们健康成长。两年间,累计为学生发送微信文字达70多万字,出差的旅途中,闲暇的休息中,都是为学生编辑微信的时间。他对理论课教学兢兢业业,虽然他还担负着其它方面的工作,但是他都努力完成理论课教学任务。一次,他感冒发烧,嗓子疼痛,为了不耽误理论课教学,他没有休息,硬是带病坚持完成两节课的授课任务。学生们都被他的敬业精神所感动,有的学生在信息里说:“在曲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师德的力量,也增添了我们前进的动力”!

作为理论课教师,应当做到“真懂、真信、真用”,要想推动别人前进,自己首先就应当是一个能够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他了解到他授课的年级里有28名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他主动拿出2800元钱分给每个学生一百元,他告诉这些学生们:“你们并不孤单,社会在关心着你们,你们一定要自立自强,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只要好好发展自己,就一定会得到属于你们的人生幸福。”有个学生在信息中说:“曲老师,谢谢您!就如您所说,或许这100元并不能在我的物质生活上有什么较大的改善,却让我感受到了关心,对于生活与学习有了更加坚定的动力!”他还把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他先后承担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和一般项目3项,多项省部级课题,他将这些研究成果运用到理论课教学中。现在,他仍然笔耕不辍,坚持每天写作到深夜,仅来大连海事大学工作这两年间,他便完成了170多万字的书稿写作;他的教学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课程结束时,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全体起立、鼓掌、致谢,送上“教书育人,桃李满园”的条幅。作为一名理论课教师,曲建武始终坚守党性、秉承知识分子固有的那份良知,自觉担负起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任务,这两年,他就在校内外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题做了四十多场报告。

爱生如子,无私奉献他所选择的无悔人生

在曲建武看来,在实际工作中,游刃有余地处理学生事务不难,要想成为学生有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朋友难。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感悟,他更清楚地懂得,自己要想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就必须爱生如子,把学生放在心上。他这样向他的学生们承诺:“我和你们说的每一句话、为你们做的每一件事未必都是对的,但是,我敢向你们保证,我所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饱含真情的。你们都是我的学生,按年龄来看,我也算你们的父辈了。今后,无论生活中,还是学习上,只要有困难,就来找我,我一定为你们服好务。”

为了解学生,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曲建武还向党委请求主动担任了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2013级辅导员。新生一入学,他为自己所带年级的每一名学生建立了电子档案,他让每个学生写下自己的大学梦想和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他跟学生们说:“我将伴随和见证你们的成长,我们一道前行。”

在曲建武看来,大学能否成功地度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子们对大学的理解和认识,取决于他们确立了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因此,当学生们来到大学的时候,首先就应当在思想上引领他们的成长,让他们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确立起人生的价值追求。他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认真地为他的学生们在较短的时间里主讲了多场专题报告,报告围绕如何理解大学、认识大学,为什么要在政治上要求入党,如何正确看待生活困难,如何处理好情感问题等内容,及时回答了学生们来到大学后迫切需要解决的有关思想问题。他还采取普遍谈话的方式,与学生进行细致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帮助学生在大学里很好地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候,他给年级每个学生买了一本《决定》,引导大学生们加强理论学习。他结合自身实际,告诉大学生们,在大学里,一定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提升自己的思想力。他还自费亲自到书店为年级学生购买了上万元的励志书籍,他要求每个学生都加入到年级的读书社中,要求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知识,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他经常嘱咐学生们好好学习,增强本领。即便在假日里,他也时常提醒学生们要抓紧时间刻苦学习,他告诉学生们青春不是用来浪费的,大学不是用来过节的,春节期间,他分别给学生家长和学生每人发送了1000多字的微信,告诉家长放心,他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的孩子,要叮嘱自己的孩子在家一定不要忘记读书;他告诉他的学生们一定记住“你们不是带薪休假回去的”,要多陪父母,多尽孝心„„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只有充分的准备,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他的心里始终记着他的学生,每当学生过生日的时候,他都会寄去他的生日祝福,而每一条信息都不是三言两语,他要借学生的生日与学生交流如何实现他们写下的大学梦想,有的祝福信息长达上千字。他送给学生的生日祝福12万余字已整理出版。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为学生服好务是他工作的崇高追求。每逢佳节倍思困是曲建武重要的工作理念。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大学生群体中,还存在着一部分生活困难的学生,入学伊始,他便将困难学生召集起来,给他们准备一些钱,并告诉他们:“你们不能饿着肚子来读书!有困难找我!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无法选择,人生的价值可以创造”。

两年间,他先后化缘15万元资助生活困难学生。冬季来了,他为困难学生购买过冬衣服;寒假的时候,他为困难学生送去了交通补贴,他还给困难学生每人购买了一大包烤鱼片,让学生们带回家;考虑到困难学生舍不得买水果,影响身体健康,他亲自购买几十箱苹果分发给年级里每一个困难学生。学生病了,他亲自驾车送学生到医院看病,并给学生500元钱用于营养补贴。他了解到有个学生母亲患有癌症,个人出资寄去1万元,这位家长含泪寄来了长长的感谢信。他还特别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他所带的年级里,各有一名来自新疆和西藏的少数民族学生。他经常过问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与他们探讨人生的发展,特别是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在他们民族节日的时候,他买了许多水果送给学生,并送去节日的祝福。他还积极倡导建立年级爱心基金,自己筹资一万元作为基金启动经费,并且每年为爱心基金注入一万元,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勤俭精神。从1982开始共走访了一百多个学生家庭,西至甘肃,北至黑龙江。他的辛勤工作滋润了学生们的心田。在曲建武的手机里,会经常收到学生们发来的感激信息,其中有这样一则信息代表了学生们的心声:“曲老师,真的很感谢您像父亲一样照顾我们、关心我们,身为一名您的学生,我感到万分荣幸。我不会让您失望,我一定会努力学习,以后将把这种爱心继续传递下去,给需要帮助的人帮助,让世界充满爱”。

“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回首曲建武走过的这33年历程,这是一条将事业融入到血液中的道路,正是怀有这样一份情感,才使他不知疲惫地依然行走在他所选择的无悔人生之路上。

下载山东两名教师候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两名教师候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福建两名教师候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福建两名教师候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为了庆祝第31个教师节,教育部组织开展2015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福建有两名教师进入候选人名单。 据介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河北两名教师候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河北两名教师候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为了庆祝第31个教师节,教育部组织开展2015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河北有两名教师进入候选人名单。 据介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江西两名教师候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5篇)

    江西两名教师候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为了庆祝第31个教师节,教育部组织开展2015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江西有两名教师进入候选人名单。 据介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黑龙江两名教师候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精选多篇]

    黑龙江两名教师候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为了庆祝第31个教师节,教育部组织开展2015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黑龙江有两名教师进入候选人名单。 据介绍,“全国教书育人楷......

    天津两名教师候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优秀范文五篇)

    天津两名教师候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为了庆祝第31个教师节,教育部组织开展2015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天津有两名教师进入候选人名单。 据介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重庆两名教师候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共5则)

    重庆两名教师候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为了庆祝第31个教师节,教育部组织开展2015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重庆有两名教师进入候选人名单。 据介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的报告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11/7/2 我做了一辈子教师,自1951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一直工作在基础教育领域。我深深地体......

    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荐)

    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铸教师高尚灵魂 丛壮 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