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精神的文化内涵

时间:2019-05-13 10:07: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平精神的文化内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平精神的文化内涵》。

第一篇:三平精神的文化内涵

“三平精神”的文化内涵

河南作为文化大省,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河洛文明是中国文明的根脉,丰富的文化遗存、众多的历史名人以及漫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说明了河南曾经辉煌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原的繁荣与昌盛,文化铸就了河南人的精神与品格。“三平精神”就是河南人精神的最好概括。

一、“三平精神”体现了河南独特的地域文化性格。

文化虽然有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但精神文化是最重要的。河南文化博大精深,不仅在整个中华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与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三秦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徽文化、滇文化等相比,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河南人的勤劳、朴实、善良、坚韧、豪爽、大气、刚勇,侠义闻名遐迩。河南地域文化性格的形成既有自然地理气候环境的影响,也有政治、经济、文化的传承与积淀。河南人以其独特的个性在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性格中自成一格,特行独立。而“三平精神”中“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既是对河南人性格的高度概括,又有明确的现实指向。带着捡来的妹妹艰难求学12年的洪战辉,带着有病的母亲打工上学的当代孝子张尚昀,不怕脏不怕累的垃圾清运公司职工朱和平,冒着生命危险胆大心细的排爆专家王百姓,在青岛三次冒险跳海救人的魏青刚,32年如一日伺候前妻的三位亲人的普通工人谢延信,面对呼啸而来的列车为抢救两名儿童献出自己37岁生命的温州务工人员李学生„„这些河南人都是再平常不过的普通人,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高深的文化、没有令人羡慕的财富,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很艰难,但他们有爱心、有责任、有担当、有道义、有胆量,他们做事没有想到回报,他们做人没有想到出名,而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河南人,踏踏实实的河南人,不畏艰难的河南人,侠肝义胆的河南人”,用自己一点一滴的行动,塑造了光辉的河南形象。

二、“三平精神”体现了伟大的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人的个性思想的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于,西方文化是一种知性文化,它以认识论为前提,着重探求外部世界,而中国文化则是一种德性文化,它以伦理为核心,着重探求内部世界。中国文化一开始就非常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是教人如何做人的文化。漫长的中国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人许多优秀的品格。1934年9月25日,鲁迅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针对有人散布“抗日前途悲观论”,写出了著名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文中指出:“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盖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其实,鲁迅先生所说的这四种人,和“三平精神”所指的四种河南人本质上是相同的。埋头苦干说明不事张扬,如愚公、大禹;拼命硬干说明不怕牺牲,如陈涉,岳飞;为民请命说明心系苍生,如杜甫、包拯;舍身求法说明不畏艰难,如玄奘、达摩。历史上这些河南人所体现的优秀品质,成为一种奔流不息的血脉,在今天的河南人身上延续依然光彩照人,洪战辉、谢延信、魏青刚、王百姓、李学生等人的事迹之所以能够感动中国,就是因为他们的事迹,是中国精神的最好体现。这些普通人用自己的大仁、大爱、大义、大勇谱写了壮丽的人生乐章。比如在洪战辉身上体现了“不怨天,不尤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谢延信身体现了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和张载所说的“以爱己之心爱人”的传统美德。在魏青刚向上体现了孔子所说的“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及“仁者必有勇”的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楷模,又是当今社会人们做人做事的榜样。

三、“三平精神”体现了辩证的人生哲学。

人生是丰富多彩的,辩证地对待人生,它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心理素质,思想境界;它是一个人自信的源泉,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动力。对于一般人来说,生命的历程不过百年,都要面对平凡与伟大、贫穷与富贵、逆境与顺境、缺憾与完美、上与下、义与利、荣与辱、得与失、苦与乐等问题。能否正确的对待人生,关键是要有健康的心态。“三平精神”正是对于人生种种问题的辨证归纳。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人是有感情、有思想、有追求、有文化的高等动物。莎士比亚说过,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之可贵不在于他占有多少物质财富和拥有多大权力,而在于他的人格操守、精神追求。平凡、平静、平常,似乎只是人生的常态,但正是在这常态之中,如果有了伟大追求,有了理想照耀,有了强烈的责任感,有了持之以恒的坚守,那么,他的人生一定会十分精彩。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的、平凡的、平常的,但并不妨碍我们在平凡中创造奇迹、在平静中充满激情,在平常中具有极强烈的责任感。实际上,所有辉煌的人生都来自一个又一个踏实的脚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平地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持平常心、做平常事,为平常人”,“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是一切成功的先决条件。同样,纯朴善良、义气热情、吃苦耐劳、讷言敏行、忍辱负重、埋头苦干、仗义执言、疾恶如仇、知难而上、认真负责也是取得人们信赖与尊敬的前提。平凡中蕴育着伟大,伟大来源于平凡,这就是朴素的人生辨证法。

四、“三平精神”体现了健康的社会价值导向。

西方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有人生三美德的说法,他认为,财富可称为经济价值,地位和名声可称为社会价值,合称世俗价值,公平和仁慈可称为伦理价值。人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受价值观念的引导,同时,又受社会规范的约束。社会价值导向如果是积极向上的,它就会引导人们在追求个人经济价值和世俗价值时,同时重视伦理价值,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和谐稳定地向前运行。如果社会价值导向出了问题,只是热衷财富、荣誉、权力、地位,而不重视公平、正义、仁爱、良知,那么,社会的运行就一定会出行问题。当今社会,经济成就被置于最优先的地位,经济价值高于一切,伦理价值日愈退居不重要的地位;一些人在追求权力、荣誉、地位的同时在一定程度忘记了做人的道德底线,只问功利,不问是非,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从而丧失普通人的本性,丧失了做人的道德底线。“三平精神”的提出使人回归到平凡的人、正常的人、普通的人。它不追求外表的华丽、地位的显赫、财富的巨大,这些经济与世俗的成功。它追求的是平凡中的不平凡,普通中的不普通、平常中的不平常。这种朴素的社会价值导向是求真务实、爱岗敬业、社会良知、内心正义、道德操守。如果全社会都能以“三平精神”作为自觉的价值追求,认真践行,那么,整个社会公民的素质将会大大提高,社会风气将会大大好转。

五、“三平精神”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它体现了一个时期整体的精神水平,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三平精神”不仅是河南人精神的写照,也是时代精神的写照。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又一批的河南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凡伟业。就拿在外务工的河南人来说,他们有的是护工,有的是保安,有的是酒店员工,有的是建筑工人,有的是管理人员,有的是企业家„„虽然岗位不同,工作各异,但都为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从时代的角度看,“三平”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是一种品质修养、情操风范、思想境界,也是对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三平”精神是任何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职业精神,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倡导“三平”精神。今天的河南,正处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河南要实现中原崛起的梦想,走在中部发展的前列,必须要有一种精神作底气,作支撑。“三平精神”的提出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了中原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因为从发展水平上看,河南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与东部沿海省份有明显的差距,河南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寻找突破口。中原经济区的提出实际上是着眼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河南人自己寻找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路径。而要使这一宏伟的战略构想变成现实,首先要有新的精神面貌。我们除了继承河南历史上优秀的精神传统,还要在各个方面有新的精神状态。比如改革开放、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清正廉洁、尊重人才等都需要在铸造新的中原精神上有所体现。“三平精神”既是河南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的延续,又是新时期河南人精神的再创造。“三平精神”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必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发挥其巨大的现实作用。

李文祥所体现的“三平”精神的时代价值

平凡、平静、平常,同时又有着执著的追求、不变的忠诚、自觉而强烈的责任意识,李文祥身上集中体现了“三平”精神的本质内涵。正是这种品格的力量,让那么多的人们为之折服和感动。把李文祥身上所体现的“三平”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是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现实需要。为此,河南日报特组织李文祥与“三平”精神研究课题组,进行专题研讨,以张扬先进,倡导崇高,催生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河南精神的最新概括,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精神动力。

马丁·路德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李文祥的先进事迹之所以能在广大人群中引起强烈反响和心灵震撼,正是他身上所折射出的平凡人的不平凡品格,即“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这种品格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支撑,是当前社会背景下道德精神的强烈呼唤,更是激发我省干部群众建设中原经济区实干豪情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高尚品格 彰显“三平”精神的本质内涵

品格是人的品性、品行和个人风格的集合,是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美德的总和,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经历所决定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综合表现。高尚的品格犹如灯塔,能够照亮人们的心灵。李文祥就是一个有着高尚品格的人,在他的高尚品格中,最为闪亮的是“坚守信念、淡泊名利、勇于担当、不尚虚浮、默默奉献”,它们彰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气真髓,表达着河南人的精神特质,体现了“三平”精神的本质内涵。

坚守信念。李文祥的事迹感动着人们,许多人不解他为什么能够几十年如一日把伟大糅合于平凡,在平凡中延续着伟大。支撑李文祥的精神支柱,是他一心为民、为国奉献的信念,这是李文祥的精神脊梁,也是贯穿他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主线。从李文祥走进革命队伍那一刻,他就把自己交给了革命事业,交给了人民。这种信念让他终身坚守,虔诚执著。李文祥对信念的“诚”到了可以“为人民而死”的程度,诚于中而形于外,因此,李文祥感人事迹的点点滴滴,不是秀出来的,是人生信念的自然流露。正基于此,当他把英雄的光环隐藏于朴实生活的时候,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委屈或不快,而是乐在其中的自觉自愿。

淡泊名利。李文祥是获得巨大荣誉的功臣。他珍重自己的荣誉,却不依仗自己的英雄之名,在常人的眼中,勋章和荣誉往往是博得名利的资本,是要待遇、提条件的砝码。而李文祥却以平和宁静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功绩,居功不傲,淡泊名利,他把功劳和勋章尘封于一个简陋的布包,开始了新的奉献,面对国家要给予的名利和特殊待遇,他一次次拒绝,有意“潜伏”或主动“漏网”。李文祥质朴地说:“没待遇,我不要待遇;回来就为的当农民啊,回来就回来啊。”恰恰正是这种质朴闪耀着让人敬仰的崇高。

勇于担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李文祥身上始终呈现的十分突出。战争年代,他英勇奋战,把解放中国的责任扛在肩上;和平时期,他响应国家号召回家乡务农,把建设新国家视为己任。他觉得,共产党员就应该在党的号召和国家需要的时候,摩顶放踵地牺牲、毫无保留地奉献。李文祥把伟大的信念付诸平凡的人生的每一个细节。他是国家功臣,战斗英雄,生产队长,孝顺的儿子,尽责的丈夫和严慈的父亲,每一种责任都义无反顾地扛起,艰难困苦面前没有半点犹豫和推脱。在所有的角色中体现出共同的特点,这就是——不避责任,勇于担当。

不尚虚浮。不尚虚浮、不怕吃苦、求真务实的作风是李文祥可贵品格的又一体现。他做人实实在在,做事实实在在,说话实实在在。他的一生,不求虚华的生活,不做面上的假事,不说漂亮的套话。战场上,他真刀实枪地英勇杀敌;到地方,搞经济建设他干在第一线;回故乡,他凭着“我就不信,改变贫穷比打仗攻山头还难”的劲头,扑下身子又开始苦干……李文祥如同河南大地的泥土,厚实、淳朴、坚韧。

默默奉献。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人们普遍认可为国为民的奉献,但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奉献则有不同态度。一些人把贡献与待遇放在一起考量,功勋与名利放在一起比较,认为二者相对平衡才是“值得”的;一些人干一点点工作,便大肆张扬,邀功索赏,做的没有夸的多,奉献没有索取多;一些人甚至只知索取,不愿奉献,见利益就上,见责任就躲。而李文祥却是默默奉献,不事张扬,不图索取。心底无私天地宽,李文祥之所以始终能以奉献为快乐,就在于他看重的是国家大利而不是一己私利,在于他荣誉后面的平实和静默。

二、平凡而伟大 体现“三平”精神的核心特质

平凡、平静、平常,同时又有着执著地追求、不变的激情、自觉而强烈的责任,这正是李文祥平凡之中的不平凡之处。李文祥给我们树立了平凡与伟大完美统一的标杆,他的高尚品格既是社会群体的象征,又有鲜活的个体特色,表征着“三平”精神的核心特质。

在平凡中见证伟大追求。“三平”精神倡导“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体现了广大河南人身居平凡,却始终不忘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始终坚持对理想目标的不懈追求;“三平”精神倡导的是平凡中的不平凡,普通中的不普通、平常中的不平常,其社会价值导向是求真务实、爱岗敬业、社会良知、内心正义、道德操守。李文祥的高尚品格正体现了“三平”精神的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

在平凡中传承河南精神。从根本上说,李文祥的精神实质与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一脉相承,它们都体现了在理想信念的引导下,凭借人的坚强意志去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在李文祥的身上,我们能发现愚公移山所展现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敢于胜利的意志品质,能感受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能看到赤胆忠诚、心系群众、迎难而上、埋头苦干的焦裕禄的影子。

在平凡中展现河南人风采。李文祥的“平凡而伟大”使他成为“平民英雄”。他的身上,体现的是河南人的鲜明特征,是河南“平民英雄”群像的优秀代表。中原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和造就了河南人勤劳、朴实、善良、坚韧、大气、刚勇、侠义的品性。正是当今社会那些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不畏艰难、侠肝义胆、包容宽厚、忍辱负重、自尊自强、能拼会赢的河南人,塑造了河南人的光辉形象。“普普通通、踏踏实实”是河南人的本分,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抵得住浮躁,埋头苦干,不事张扬;“不畏艰难、侠肝义胆”是河南人的风骨,危难时刻站得出来,冲得上去,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包容宽厚、忍辱负重”是河南人的境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识大体,顾大局,不推诿、不埋怨、不气馁,经受得住委屈,承受得住压力;“自尊自强,能拼会赢”是河南人的风采,敢闯敢创,积极进取,锲而不舍,勇于胜利。李文祥正体现了省委书记卢展工对河南人八种形象的新概括。

三、人格崇美 铸就“三平”精神的时代辉煌

“三平”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是河南精神的最新概括,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精神动力。李文祥用崇美人格来表现的榜样力量,体现了“三平”精神的时代辉煌和实践价值,是当代河南精神的写照。多一些李文祥,多一些高风亮节和牺牲精神,中原经济区建设就有了巨大的精神动力。

弘扬“三平”精神的道德人格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三平”精神包含着人们对道德理想、责任意识、价值追求、职业精神等方面的人格要求,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又独具中原文化的地域特色;既有先进性的要求,又有广泛性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道德人格的生动反映。李文祥用他几十年如一日不变的坚守,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追求完美人格的道德标杆。

弘扬“三平”精神的臻真人格有利于培育求真务实的作风。“三平”精神不仅体现为一种价值取向,而且体现为一种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为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三平”精神突出的是求真务实,倡导的是持之以恒,它与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一脉相承,是对当代河南人精神风貌的升华总结,是新时期河南精神的集中体现。这里,李文祥用他脚踏实地的行动,向我们昭示了一个可触可感的典范。

弘扬“三平”精神的坚韧人格有利于推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既是美好的发展前景,更是艰苦的奋斗历程。只有大力弘扬“三平”精神,始终保持敢想敢干的昂扬锐气,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才能化憧憬为行动、变理想为现实,不断把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这里,李文祥用他坚韧而执著的努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样板。

四、秉承高尚 催生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内在动力

宏大事业需要精神力量的助推与支撑。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一项事关中原人民福祉的宏大事业,推进落实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李文祥那种坚守信念、淡泊名利、勇于担当、不尚虚浮、默默奉献的高尚品格作为内在的支撑和动力。李文祥崇高品格的精神力量,是推动全省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的思想动力,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迎难而上、共克时艰,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精神支点。

提升精神境界。平凡中的崇高需要的是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脱俗的境界。社会转型期,利益诉求多元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社会心态浮躁、人们急功近利,李文祥的高尚品格恰如一股涤荡灵魂的清泉,淳化着社会心灵、提升着思想境界。当前,我省正处在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要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就要大力挖掘、宣传李文祥式的先进人物,在全社会形成学英雄比英雄的浓厚氛围,凝聚高尚的人格力量。

修养平和心态。社会和谐,需要整个社会道德精神的培育,需要每一个公民道德自觉的养成,需要平和的心态和健康向上的心境:奉献社会,淡泊名利,不计得失,不图索取,李文祥优秀品格的弘扬,有助于倡导和激励全社会优秀品格的培育和养成,推动全社会良好心态的形成。中原经济区建设是热火朝天的建设事业,快节奏、大规模的建设过程容易滋生急躁、虚浮和盲目攀比心态,在这种背景下学习李文祥,就要像他那样以平常、平静之心看待自己的付出和业绩,在实际工作中比贡献、比节约,不要比权力、比利益、比补偿……

引导价值取向。正确的价值取向需要科学世界观的引导,健康人生观的引领。建设中原经济区,需要正确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全社会的道德感,荣誉感。把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良好的道德品格在全社会大力唱响,楔入公民心灵,形成社会的主流价值判断。让人们在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面前自觉感到羞耻、愧疚和惭愧。把当代中国这些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在社会上更加洪亮的唱响,培育全社会扬善抑恶的自觉意识,引导社会重品行、比贡献。

孟津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大力践行孟津品格

7月29日,中共孟津县委、孟津县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在全县大力践行‚孟津品格‛的决定》,指出新时期的‚孟津品格‛是崇文厚德、务实进取、开放开明、创业创新,号召全县人民在‚孟津品格‛的感召和鼓舞下,奋发图强,奋勇争先,为实现‚福民强县‛和‚加快孟津崛起,争进经济强县‛目标而努力奋斗!

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三平精神‛、‚洛阳精神‛,凝聚实现‚福民强县‛和‚加快孟津崛起,争进经济强县‛目标的精气神,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大力践行‚孟津品格‛。

‚崇文厚德‛是‚孟津品格‛的重要特质。作为古都洛阳北部门户,孟津有5000多年文明史。出自孟津的河图和八卦,以及由此而来的《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已融入中华文化血脉,成为民族精神的精髓。崇文厚德是孟津人民的光荣传统,是孟津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魅力。在今后的发展中,只有崇文厚德,才能不断焕发新的生机,赢得孟津发展的和谐环境。

‚务实进取‛是‚孟津品格‛的牢固基础。一代又一代孟津人民靠着踏实勤勉创造了辉煌历史、凭着不懈进取铸就了孟津美名。‚务实进取‛体现了孟津人民的志向和追求,可以使我们清醒认识自身环境条件,迎难而上,奋发有为,谱写孟津崛起新篇章。在今后的发展中,只有务实进取,才能肩负起福民强县的历史使命,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洛阳发展中有更大担当。

‚开放开明‛是‚孟津品格‛的突出特点。孟津有59公里河岸线,是黄河中下游分界点和黄河上最古老的渡口。周武王在孟津会盟八百诸侯,兴兵伐纣,完成了统一大业。改革开放后,孟津人民舍小家顾大局,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工程技术人员会战小浪底,建成了举世瞩目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开放开明是孟津的优良传统,是孟津在漫长岁月里铸就的恢宏气度。在今后的发展中,只有开放开明,才能以宽广的胸襟挺立时代潮头,在前进道路上实现新的跨越。

‚创业创新‛是‚孟津品格‛的内在要求。新中国成立后,孟津人民举全县之力修建黄河大渠,将盐渍碱浸的黄河滩区建设成为林茂粮丰的鱼米之乡。改革开放后,孟津能工巧匠率先兴工办厂,开辟了县域经济发展新天地。创业创新,使孟津人民过上了小康生活,走上了崛起之路。在今后的发展中,只有创业创新,才能实现孟津崛起的宏伟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阔步向前。

‚孟津品格‛是‚三平精神‛和‚洛阳精神‛在我县的具体化,体现了孟津人民精神风貌的历史传承,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凝聚了全县人民智慧,是全县人民的精神动力,是‚奋战‘十二五’、再造新孟津‛的重要精神支撑。大力践行‚孟津品格‛,对于推动新一轮思想解放,凝聚全县发展合力,加快建设全国历史文化名县、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县、黄河中下游生态旅游目的地、洛阳市特色鲜明的卫星城,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决定指出,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把大力践行‚孟津品格‛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三平精神‛和‚洛阳精神‛结合起来,多形式、广角度、深层次开展‚孟津品格‛宣传教育,使‚孟津品格‛家喻户晓。要强化知行合一,使践行‚孟津品格‛活动成为提升城乡居民素质、更新观念、凝聚人心、催人奋进、增添动力的过程,以共同的信念和追求,建设孟津美好家园。要凝聚发展力量,通过践行‚孟津品格‛,激发全县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把精神动力转化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福民强县的伟大实践,努力使孟津经济更富强,生活更富裕,精神更富足,社会更和谐。

决定号召全县人民要在‚孟津品格‛的感召和鼓舞下,奋发图强,奋勇争先,为实现‚福民强县‛和‚加快孟津崛起,争进经济强县‛目标而努力奋斗。(中国孟津网)

第二篇:三平精神

三平精神

2010年3月3日下午,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北京召开河南进京务工人员座谈会,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卢展工在听了大家的介绍后,动情地说,正是由于你们这些在外面的普普通通的河南人,踏踏实实的河南人,不畏艰难的河南人,侠肝义胆的河南人,凭借自己善良的心灵、勤劳的双手、顽强的毅力,用自己一点一滴的行动,用自己满腔的热情,树立了我们河南人在外的良好形象。大家的经历和发言,充分体现了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的“三平”精神。有追求就有创造,有激情就有梦想,有责任就能树立形象,我们中原崛起很需要这种精神。“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的“三平”精神,是对中原人群体性格的精炼概括,是河南精神内核的生动展现和总结,是中原优秀文化的历史传承,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和特征的具体体现。

就教育系统而言,“三平精神”既是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理想信念、生活态度、工作责任的精髓所在,也是对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品质修养、情操风范、思想境界的内在要求。为深入学习实践“三平”精神,把学习“三平”精神贯穿于全省师德师风建设之中,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推动我省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开展以“学三平精神,做三平教师”为主题的师德主题教育。

河南省开展“三平精神”师德主题教育

一、“学三平精神,做三平教师”师德主题教育的重要意义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亿万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关系到实现中原崛起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对广大教师而言,为实现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伟大追求,必须从眼前着手、从细节做起;为实现毕生奉献的教育事业,必须保持一颗平静心,淡泊明志;为履行“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崇高职责,必须在平常中追求乐学敬业的境界。长期以来,全省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无私奉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孙阳吉、王生英、孙晨等一个个先进人物就是广大教师的优秀代表,他们树立起了河南教师的光荣伟大形象,他们身上凝聚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境界,彰显出河南人特有的“三平”精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一定要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为中原崛起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学三平精神,做三平教师”师德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紧密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制定具体方案,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师德建设,努力建好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二、“学三平精神,做三平教师”师德主题教育的总体要求

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立一支师德高尚、品德高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宏大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通过组织开展多种活动和形式,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和广大教师中,深入开展弘扬和学习“三平”精神师德主题教育。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努力培养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师德风范和职业素养;努力引导广大教师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以德修身、以德施教、以德育人;鼓励广大教师坚定信念、志存高远,以人民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从而使广大教师在工作中真正做到“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激发广大教师加强学习,钻研业务,扎实工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水平,努力培养造就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第三篇:龙文化精神内涵

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

庞 进

媒体近日报道,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发布了一项在海内外开展的“中华龙和中华龙文化的社会认知度大型调研工作”,结果显示:87.7%的认同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并认同“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的称谓,但多达72.1%的人不知道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反映出参与本次调研的人群对中华龙的认同度达到了较高程度,但对中华龙的精神象征、中华龙文化的内涵却知之有限,并迫切表达出系统了解中华龙和中华龙文化的愿望。(人民网文化频道,2007年09月18日)

那么,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的解释是“团结合力”,理由有二:一是因为龙的形象是诸种动物形象的合成,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理念;二是因为流传至今的龙文化民俗,如舞龙、赛龙舟等,都是一种集体合力项目,个人在比赛中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必须将个人力量完全有机融入集体力量中,在集体价值中升华个人价值,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

这样的阐释当然是对的,也是精辟的,但不够全面。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除“团结合力”外,还有“造福众生”、“与天和谐”和“开拓奋进”。所以,我对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的概括是八个字:容合,福生,谐天,奋进。

先看容合。

容合是我创造的一个词,是“兼容、包容、综合、化合”的概称,与“融合”有区别,突出了“容”字。

在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容合排在首位。

龙的形象是容合而成的。宋代学者郭若虚总结“龙有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民间画龙有“九像说”,即“头像牛,身像鹿,眼像虾,嘴像驴,须像人胡,耳像狸猫,腹像蛇肚,足像凤趾,鳞像鱼”。其实,龙的容合对象远远不止这十多种,鳄、蜥蜴、猪、马、熊、鲵、象、狗、猴、羊、蚕、蛾、螺、虾、龟、蚯蚓、穿山甲、鸟类,以及云、雷电、虹霓、龙卷风、海潮、泥石流、古动物化石、树木花草、江河山脉,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龙的容合。

中华民族是容合而成的,而龙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就在于其容合过程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相一致,是中华民族大容合的参与者、伴随者、见证者和标志着。新石器时代及随后的青铜时代,是中华民族的形成期。考古学界以考古实证为据,将这两个时代划分为若干个区系和多种类型文化,而我们在各个区系、众多类型文化中几乎都有“原龙”问世——如东北区系的查海文化石块堆塑龙,赵宝沟文化陶纹龙,红山文化玉雕龙;西北、中原区系的仰韶文化陶纹龙、蚌塑龙,马家窑文化陶纹龙,龙山文化陶纹龙;山东区系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陶纹龙;东南区系河姆渡文化牙雕龙,良渚文化玉雕龙;西南区系大溪文化河石摆塑龙;等等。

中华文化也是容合而成的,而龙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就在于龙反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容合。比如,战国时期出现的群龙、交龙,就反映了其时的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而龙出现于佛教经典、亮相于佛庙殿堂,则是东汉以降,中华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相容合的反映。不仅如此,龙还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比如儒家讲的“仁”,就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刚、毅、木、讷近仁”等多种阐释,显然是一个容合性概念。而道家讲的“道”,也有宇宙的本原、本体,万事万物的规律,自然变化的过程等多种解释,显然也是一个容合性概念。容合性可以说是中华文化最本质的特征,而龙正好反映和体现了这一特征。

中国历史上强盛时期,都是文化上的大容合时期。汉文化是对秦文化、楚文化、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西域各国文化的容合;唐文化是对全国各地、各民族文化,和以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为代表的外来文化的容合。盛唐时的长安,简直就是一座文化容合的大熔炉。所谓恢宏开放,所谓博雅大气,无不以容合为基础、为内容。

容合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不讲兼容、包容,就不会有综合、化合,也就谈不上合力、合作,以至于和谐。大凡成功的事业,都是容合的事业,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凡成功的人士,都是善于容合的人士,所谓“博采众长”、“海纳百川”。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社会秩序,都有赖于容合;一个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的形成,容合是最核心的要素。

再看福生。

福生是造福众生的简称。

龙本来就是中国人为福生而创造的。也就是说,中国人创造龙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有福于自己,而不是为了有害于、有祸于自己。事实上,古往今来,龙的身上都一直体现着福生的精神。作为水利神、农业神,龙是造福众生的;作为祖先神、人格神、民族神,龙更是造福众生的。

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远古帝王几乎都有龙之名、龙之誉。为什么人们要将他们称龙、比龙呢?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人文先祖秉赋着、体现着龙的“福生”的精神,干出了一番番兴国利民、功在千秋的事业。伏羲画八卦、结网罟、造甲历;女娲炼石补天、抟黄土造人、始创嫁娶;炎帝肇始农业、发明医药;黄帝的制陶造车、分土建国;大禹为了根治泛滥天下的洪水,“尽力沟洫,导川夷岳”,三过家门而不入,堪称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典范。

在龙文化中,有许多造福众生的善龙祥龙,也有一些祸害人间的恶龙孽龙。善龙祥龙是人们褒赞颂扬的对象,是龙族中正面的、居主导地位的力量。恶龙孽龙一般都会受到善龙祥龙的惩处,其祸害人间的行径,反衬出了善龙祥龙造福众生的可贵。

福生也为容合提供了目的和规定。也就是说,容合是以福生为目的的,也是有原则和限定的,这个原则和限定的根本点,便是看这个对象是否符合福生的精神。如果这个对象的所言所行不是福生,而是祸生的,那么在容合之前、之时,就要做教育、规劝、等待、惩处等工作,总之要使其改邪归正,弃祸生为福生,然后容而合之。

再看谐天。

谐天就是与天和谐。

龙是多元容合的神物。龙的取材对象,几乎将与古人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动物、天象一网打尽。这些动物和天象,代表着古人心目中的“天”,也就是我们讲的自然界。换句话说,龙是人天关系的形象化表述,是天给人的生动直观、意味深长的符号。

人与大自然风雨与共、甘苦同行,使龙成为通天神兽;它体现着中国圣哲“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着先民对天道的理解、对大自然的敬重。

在国人心目中,山有山龙王,海有海龙王,江河湖泊、潭渊溪涧、泓池井泉,大凡有水的地方,都有龙神驻守,龙王庙也就到处可见了。而且,每遇久旱不雨的年月,老百姓都要到有水地方,举行隆重的祈祷龙神的活动。为了救命的雨水,虔诚的农民兄弟们就是把头磕破,把嗓子喊哑,把腿跑肿,也在所不惜。

这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通过这种祖先发明的,一辈一辈传下来,且不断地有所发展的形式,人们在和“龙”沟通,在和“天”对话,在表示自己对神秘莫测的、难以抗衡的自然力、自然界的理解、畏惧、诚敬和企盼。

于是,谐天便成为龙的基本精神之一。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世界有识之士都在大力倡扬生态文明的当今,强调龙的谐天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再看奋进。

奋进就是奋发进取,开拓创新。

在龙的诸多民俗活动中,龙舟竞渡最普及也最引人注目。但见彩旗如云,鼓呼雷动,人人奋力,龙龙争先,如弹出膛,如箭离弦,桨影纷然,浪花激溅,那热闹的景象,那宏大的场面,那激昂的情绪,那蓬勃的力量,实实在在地今人振奋!

龙舟竞渡典型地昭示着龙的奋进的精神。

排在中国六经之首的《易经》,其第一卦《乾卦》就是一个以龙为题材的,意义特别、影响深远的“龙卦”。其卦以龙的发展变化——从“潜龙勿用”、“见龙在田”、“跃龙在渊”,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为喻,既形象又抽象地阐发了一种道理。什么道理呢?《易大传·象传》将其解释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自然界行的是一种健康的大道,而人呢,应该像可以在水中游,也可以在地上行,但终要腾飞于云天的神龙那样,努力上进,毫不懈怠。

从姿态上看,无论水中游、地上行,还是天上飞,龙给我们展示的多是昂首挺胸、瞠目振鳞、精神抖擞、全力以赴、一往无前的形象。

自古以来,龙都多被用来象征、比称人间的杰出人物。人们之所以将人杰俊才比龙称龙,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身上具备着奋发进取的素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繁荣昌盛做出了创造性、开拓性的贡献。

炎帝神农氏是崇龙族团的领袖,被誉为“龙子”或龙的化身。炎帝的身上,就充盈和洋溢着奋进的精神。他带领部族,多次、多处迁徙,翻山越岭,穿林涉水,开辟新的生活基地,拓展新的生命空间。他“作树五谷”,是农业的发明者;他“尝味草木”,是医药业的发明者;他“耕而作陶”,“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是工具制造业的推进者或发明者。他还是畜牧业、纺织业、原始贸易、原始音乐和劳动分工制度的创立者。为了开拓和创造,炎帝“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鞠躬尽瘁,无私无畏。

作为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轩辕氏有“龙祖”之称。黄帝的事业,是开拓创造、奋发进取的事业。黄帝的奋进,为华夏民族的形成、中华文明的成型奠定了基础。根据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提供的证据,黄帝族的发祥地在西北黄土高原,即黄河流域的上、中游,之后,沿着黄河流域,甚至越过黄河流域多处迁徙,“抚万民,度四方”。——迁徙就是开拓,就是进取。而归于黄帝名下的发明创造,也有许多项,如文字、算数、律历、音乐、阵法、货币、养蚕、衣裳、舟车、宫室、典章制度,等等。

龙的奋进的精神反映在了龙的形象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龙的形象是与时俱进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龙。新石器时代有早期的简单质朴的“原龙”,夏商周时期有神秘抽象的“夔龙”,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有粗犷雄健的“飞龙”、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有刚柔并存的“行龙”,元明清三代有复杂华丽的“黄龙”。进入新世纪后,我们看到了许多吉庆嘉瑞的“祥龙”,如穿福字褂、钱字衫、骑摩托、打手机、用E卡的“时尚龙”,以绿叶为发、为眉的“生态龙”,活跃在影视屏幕上的“卡通龙”等。从龙形象的演变,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断开拓、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轨迹。

当然,我们所崇尚的奋进,是以容合为手段,以谐天为条件,以福生为目的的奋进,悖离这些要求,任何奋进产生的都是负价值,都要受到正义力量的谴责和制裁。

(本文发表于2007年10月22日西安晚报)

相关链接——

庞 进

著名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1988年起从事龙凤文化研究,其成果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有专著《龙的习俗》(大陆版、台湾版)《创造论》《八千年中国龙文化》《呼风唤雨八千年——中国龙文化探秘》《中国的图章——说龙谈凤话麒麟》《龙起东方——庞进世纪龙文新作》《博大精新龙文化——以浙江龙游为例》《凤图腾——中国凤凰文化的权威解读》《龙子龙孙龙文化》《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及散文随笔集《兵马俑狂想》《慧雨潇然》《灵树婆娑》(获中国首届冰心散文奖)《大悟骊山》《卓立苍茫》等20余种。主持或出席相关论坛、研讨会30余次。在互联网上创建并主编有“中华龙凤文化”(www.xiexiebang.com)网站。

地址:710002西安市太阳庙门43号西安日报社

邮箱:pangjin@xawb.com

loongfeng@163.com

第四篇:三平精神征文

做平凡的螺丝钉

——学习雷锋见行动,践行三平精神

不因时代的潮流而褪色,不因生活的安乐而平淡,不因社会的发展而遗失,从1963年到2012年这段充满挑战充满激情的岁月里,雷锋精神已经伴随我们走过了整整50个冬夏春秋。

50年精神淬炼,50年历史传承,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一种信仰,一种力量,一种呼唤,时代强音,推动着我们去学习,去传承,去发扬,去奉献。

干一行,爱一行,甘于付出,不求回报,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那颗平凡却又褶褶闪光的螺丝钉,已经成为雷锋身上闪闪发亮的光环,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向往和追求。

他的一生,平凡而又伟大,他的精神,国人崇尚世人传承。

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感,2010年两会期间卢展工书记提出的“三平精神”,何尝不是对雷锋精神的继承、传播与发展?

何尝不是河南人质朴、大爱、奉献等精神风貌的完美展现? 又何尝不是河南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所在? 加强品质修养,提高思想情操,提升思想境界,增强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早已经成为“三平精神”的精华所在和内在要求,成为河南人不懈的追求和探索。

回眸过去,展望未来,学习雷锋见行动,践行三平精神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至强之音。

201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河南省的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优秀教师,如孙阳吉、王生英、孙晨,他们从眼前着手,从细节做起,在平凡岗位上 兢兢业业、努力工作;

他们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淡泊明志,服从大局,不计个人名利得失;

他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体贴学生,关爱学生;

他们用自己实际的行动彰显了河南人特有的“三平精神”。2010年也是感动人物迭出的一年,那一年,他,30岁,在最美丽的青春季节陨落,他,用生命的真谛诠释奉献的永恒,他,用辛勤的汗水与泪水换来桃李芬芳,他,最终倒在了讲台上,再也没有苏醒过来,他用 无声的语言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无私奉献的教师风貌。难以忘记他在深夜巡查校园的瘦小背影,难以忘记他在三尺讲台上抑扬顿挫的雄浑声音,更难以忘记他在患白血病后乐观开朗的心态,他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他教育我们人当立志,报效祖国,他就是我的一位普通的高中教师,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三平精神”,他,值得我一生去敬重,一生去学习。

如果说人的一生就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演出,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我们能做的就是:

永不懈怠,发奋学习,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善待别人,奉献爱心,助人为乐,享受平凡,学习雷锋精神,做好本职工作,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实践“三平精神”,做一个平凡的螺丝钉!

第五篇:三平精神演讲稿

尊敬的领导、同志们:

什么是 “三平精神”?简而言之,三平精神就是“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平常之中的极强责任感”。作为人民教师,我们要深刻地理解“三平”精神的内涵,认真践行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把“三平”精神落实到平时的工作中去!

我们身边的“三平”教师也不乏其人,远在许昌的陈老师的事迹让我感到可敬可佩;她参加工作29年,先后取得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本科文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以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去关爱每一位学生,被学生称为“最美丽的教师”。最让我感动的是她在平常生活中所具有的极强责任感,正由于这种责任感,她成了大家眼中“最美丽的教师”。陈老师灿烂的笑容告诉我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她是幸福而又光荣的。正是“三平精神”,让陈老师更加美丽。

我们学校里默默无闻的王心爱老师;同样是那样平凡、平静、平常,同样让人感动。王老师曾经这样说:“如果孩子们是一棵棵小树,我就是缕缕阳光,伴随他们健壮成长;如果孩子们是一朵朵小花,我就是阵阵春风,让他们开得更艳。”正如王老师所说的,她用自己的爱心来温暖孩子们。认识王老师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干起工作什么都不顾的“拼命三郎”。王老师参加工作已经32年了,长期担任班主任以来,她不顾自己身患高血压、颈椎病等多种疾病,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教学效果较好,曾经多次获得镇、县表彰。她所管理的班级,事无巨细都安排得妥妥当当。最难做的事,她来办;最麻烦的事,她来解决;最棘手的学生,她来关爱。“燃烧自己,照亮孩子们的整个天空”;这是王心爱老师对“三平”精神最好的诠释。

再看看我们学校那些默默无闻的“三平”教师,他们大都年过半百,同样是那样平凡、平静、平常而让人感动;他们敬业,他们上进,他们虚心,他们有爱心,他们身上有使不完的劲„„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来温暖着孩子们。他们很平凡,他们做的事也很平常,但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何尝不是一种伟大呢?

回想到此,扪心自问,我们也很平凡,但在平凡的工作中是否有孜孜不倦地追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平淡无奇的工作,何谈追求?我们也很平静,但平静之中是否饱含满腔热情呢?我们也很平常,一日三餐,诸事纷杂,但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对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三平”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加强自身修养,像“三平”教师的楷模那样,做“三平”精神的真正实践者!......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三平,颂师德》。

最近卢展工同志向全体党员同志提出了“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我认为这三个平,体现在我们人民教师的身上尤为重要,不少的教师用自己的毕生的精力体现着这种精神。

回看我们身边的“三平”教师:远在许昌禹州的朱慧洁老师的事迹让我感到可敬可佩;她参加工作29年,先后取得北师大、华中师大的本科文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以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去关爱每一位学生,被学生称为“最美丽的教师”。最让我感动的是她具有极强的责任感,正由于这种责任感,她成了大家眼中“最美丽的教师”。朱老师灿烂的笑容告诉我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她是幸福而又光荣的。正是“三平精神”,让朱慧洁老师更加美丽。

再来看我们身边默默无闻的王心爱老师;王老师参加工作已经32年了,同样是那样平凡、平静、平常而让人感动。“如果孩子是棵树,我就是太阳,缕缕阳光伴随孩子的成长;如果孩子是小草,那我就是春风,暖暖细风使孩子的生命得以绽放。”正如王老师所说的,她用自己来温暖着孩子。认识王老师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干起工作什么都不顾的“拼命三郎”。长期担任班主任以来,她不顾自己身患多种疾病,干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教学效果较好,多次获得镇、县表彰。她所管理的班级,事无巨细都安排得妥妥当当。最难做的事,她来办;最麻烦的事,她来解决;最棘手的学生,她来关爱。“燃烧自己,照亮教育的整个天空”;这是王心爱老师对三平精神的诠释。

我们也很平凡,但在平凡的工作中是否有伟大的追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平凡的工作,何谈追求?我们也很平静,但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呢?如果有,早就被时间磨光了,平静的如同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波澜;我们也很平常,一日三餐,七情六欲,但我们作为教师,是否有强烈的教师责任感?

再来看我们学校默默无闻的“三平”教师,他们大都年过半百,同样是那样平凡、平静、平常而让人感动;他们敬业,他们上进,他们虚心,他们有爱心,他们身上有使不完的劲„„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来温暖着孩子。他们很平凡,他们做的事也很平常,但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何尝不是一种伟大呢?

回想到此,我扪心自问:我很平凡,也很平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平凡。追求?热情?会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逝呢?在“三平”精神的鼓舞下,我们必须提高自身修养,像“三平”教师那样,做“三平”精神的真正实践者!

二论:平凡是教师的本色 伟大是教师的气质

-09-07 18:24:25 来源:教育时报

平凡,是教师职业美的本色,因为教育过程由许多琐碎小事串连着,需要每一位教师持之以恒地坚守;伟大,是教师职业美的气质,因为教育要实现传承文明、塑造人才、推进社会进步的目的,需要融入每时每刻的教育过程中。所以说,省委书记卢展工所提“三平精神”之一“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是每一位教师每时每刻都要恪守的职业诉求。

只有每一位平凡教师都具有伟大的追求,教育目的才能得以实现。一个人的成长由许多学段组成,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等,构成了一个递进的教育链,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使一个人能够完成全部教育;一个人的成才由许多学科组成,语文教师、数学教师、政治教师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网,相依相连,彼此渗透,使一个人能够获得全面教育。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无论哪一个教师都不能单独进行工作,而应成为教师集体中的一分子。”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具有培养全面而优秀人才的伟大追求,与其他同事协调配合,才能形成一个坚强而自觉的集体,才能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提升和发展,才能让教育目的得以实现。

只有每一件平凡教育小事中都蕴涵伟大的追求,教育目的才能得以实现。教师每天要备课、授课、批改作业等,相生相依,不可或缺,最终实现传承文明的目的;教师每天都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关心学生的生活情况、组织各种班级活动等,细致入微,体贴周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教育无小事。这些琐碎小事对学生来说是成长中的大事。这些关乎每一位学生身心发展的小事如果处理得稍有不慎,就可能伤害一颗稚嫩的心灵,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所以说,教师在处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时,都应具有培养健康而乐观人才的伟大追求,才能成就教师职业的伟大,编织出教育事业的灿烂和辉煌。

只有每一个平凡时刻都承载伟大的追求,教育目的才能得以实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活动必须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这一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许多反复和磨练。所以,教师的劳动是长期和长效的,需要经过时间的历练才能见效果。这就需要教师以极大的毅力、滴水穿石的精神、耐心细致的工作去影响和感染学生,需要始终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点点滴滴进步,进而使其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教师的成就与学生的一生发展连在一起,需要教师拥有超越功利的清高和拒绝浮躁的淡泊的伟大追求,也需要教师默默奉献的品性和矢志不渝的坚守。这不仅显示了教育工作平凡却不可或缺的特性,而且证明了教师职业对学生个体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教育工作的平凡会给教师稳定、平和、静谧的感受,激起教师对职业的亲近;教育工作的伟大则带给教师肃穆、震撼、感奋的感受,激起教师对职业的神往。可以说,这种平凡而伟大的特性便是教育事业的最高境界,需要每一位教师用自己毕生的付出去捍卫。

教师在平凡中创造着伟大,教师因平凡而伟大!让我们坚守住这份平凡,怀抱终身从教之志,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伟大的奉献,做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民教师吧!

下载三平精神的文化内涵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平精神的文化内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平精神”征文

    仁义为友,道德为师 ——“学三平精神,做三平教师”师德论文 庙李小学王梦雯 “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这是省委书记卢展工对中原人......

    学三平精神演讲稿

    在平凡的岗位上争做不平凡的教师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最平凡的人生;无私奉献,育人成才是最壮丽的事业,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在平凡的岗位上......

    三平精神征文

    学雷锋 践三平 ——新科中的“三平”精神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非常惭愧,在接到征文前我竟不知道什么是“三平”精神。三平精神就是“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

    三平精神心得

    学习沈苏玲“三平精神”心得体会 韩庄学校柴秀丽 学习了沈苏玲老师的先进事迹以后,使我对教师这一平凡而神圣的职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作为人民教师,要以“三平”精神为宗旨,......

    三平精神心得体会

    一、自我分析 我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参加工作2年了。在教学工作中,我认真钻研教材,努力顺应新课改的教学趋势,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但在语文教学中我也深感自己的文化底蕴不......

    学“三平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三平精神”有感 一、 责任 教师的贡献是任何行业所不能比拟的。我们培养的人才,大至社会精英,小至家庭骨干,一旦出现失误,会影响一代乃至几代人,对个人,对家庭则是一生之误,......

    三平精神演讲稿

    作为一名教师,工作是平凡的,事业是伟大的,在崇尚物质的市场经济下,一名教师如何能保持陶渊明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品质呢?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全社会都要倡导尊......

    物探分院精神文化内涵

    安徽省勘查技术院综合物探分院 精神文化内涵 合和·创新 精神文化内涵释义: 1、相信、尊重个人。要尊重同事、尊重客户,不能当面奉迎,背后贬低别人,更不能当面贬低别人,要有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