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董世得同志先进事迹
赵余同志先进事迹
新房子镇中校
赵余同志,男, 汉族人,出生于1972年4月5日, 大学学历,1992年8月参加工作,中学 一级教师,2000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在24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先后担任过班主任、团总支书记、教研组长等。
赵余同志工作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因为学校工作的需要,他换过不同的工作岗位,每一次工作调整他都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并能够认真钻研,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本职工作。任教语文和担任班主任期间,他先后送走了多届毕业班,其中1998年7月,在中考中他任教的语文成绩名列全县第二名。2001年7月,他任教语文学科在中考中成绩名列全县第一。
1999年8月,由于领导和同事的信任和支持,他担任了宝泉山镇中学校团总支书记职务,这次工作调整燃起了他高度的工作热情,从常规教学工作的备、讲、批、辅、考到课程改革工作;从教研课题的申报和立项到研究和结题工作;从抓好教师岗位目标管理考评到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从学生课业减负到督导“普九”工作;从学籍管理到新老三室仪器配备;从办好家长学校到“控流”工作;从校本教研工作到教育科研工作;从强化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到加强薄弱学科的改进工作;从教师培训和能力提高工作到教师继续教育;从骨干教师的培养到新教师的培训工作;从教师的常规工作检查到教师业务档案管理。他所负责的每项工作必须亲历亲为,扎扎实实把每项工作做到实处,领导和同事们给他的评价是“勤恳、务实、踏实、肯干”。在他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2009年小升初考试中,新房子小学语文成绩获得了单科全县第一,村小向阳川小学获得了数学、英语和综合成
第二篇:董春爱同志先进事迹
无悔的选择
——记长源村女干部董春爱同志的先进事迹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讲述一位基层女干部的故事,我感到非常荣幸。我演讲的题目是无悔的选择。曾有人说,做一名农村干部真难啊,而做一名农村女干部更是难上加难。作为女人,她们要比男子要多付出三分的汗水,五分的勇气,十分的毅力,和十二分的艰辛。今天,我故事的主人公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她凭着满腔热血和一颗赤诚之心,在平凡的岗位上执着追求,兢兢业业,作出了非凡的贡献,她就是我们湘湖镇长源村委会妇代会主任——董春爱同志。
董春爱同志出生于1967年,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长源人,之前一直在家务农,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能够成为一名基层女干部。直到1992年,随着春天脚步的来临,新一届村委会班子成员的竞选和往年一样又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热闹是别人的,董春爱同志并没有参与其中的意思。突然有一天,村里十多位乡亲来到她家,大家想推选她为村里新一届村委会委员,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村里哪个人有能力,哪个人能为老百姓办实事,大家心里最清楚。在乡亲们的一再劝说下,她感动了,能得到如此高度的信任和认可,她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在村民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下,她荣幸地当选了村委会委员,并于1993年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年轻的女党员。从此时开始,她的人生有了一个新的转择,走上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她嫩肩挑重担,用实际行动引导村民转变生育观念
根据组织安排,董春爱同志主要分管妇女和计划生育工作。上任伊始,首先面对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如何做好计划生育工作。长源村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山区村,村民思想觉悟较低,对计划生育工作更是特别的不支持,是出了名的计划生育后进村。都说计划生育工作是天下第一难事,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董春爱同志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她从一个对计划生育知之甚少的外行人,到专职从事计生工作,困难之多是可想而知的。面对困难,她没有退缩,而是立即行动起来。首先,她加强自身学习,学习人口理论,政策法规,避孕节育等业务知识,虚心向有经验的计生专干请教,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其次,她利用晚上的时间挨家挨户到全村的育龄妇女家走访,摸底,做到人人登记,事事摸清。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劳碌了一天的人们都在家里休息,合家团聚,而董春爱同志却带着各种宣传资料,走家串户,一方面了解育龄妇女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向他们宣传计划生育知识,转变她们的思想观念。第三,她还在本村的一些显眼地方刷写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建设新型人口文化、婚育文化为载体,在全村扎实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计划生育靠大家”等宣传教育活动。虽然做了不少的工作,但效果并不怎么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家都处在观望的态度,先看看别人的做法。董春爱同志决定从本村长源组的李松旺家做起。说起李松旺,那是出了名的计生钉子户,他和妻子董华娥已生了两个女儿,按照政策要做节育手术,但他们就是要生儿子。虽然李松旺还有个弟弟,但是由于他的外婆生了四个女儿,没有儿子,他就被过继给了外婆做孙子,目的就是为了给外婆家传宗接代,而如今他却生了两个女儿,由于这个特殊情况,他们也就成了计生钉子户。
董春爱同志第一次上他们家做工作时,门都没让进。第二次去又遭到了一通破口大骂,还跑到她家里说一些冷嘲热讽的话,家人也跟着受了气。“这工作真不是人干的”,丈夫心疼的说,“别做了,何苦啊”。想想丈夫说得也对,前期努力的工作不仅没有得到回报,如今还受了这等委屈,越想越难受,真想不干了。但想到自己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乡亲们推选出来的村干部,如果就这么放弃,乡亲们一定很失望。虽然眼含泪水,但她还是坚定的说:“既然干了这份苦差事,就不能怕挨骂受气。”她开始转变工作方法,先做李松旺妻子的工作,女人之间还是要好沟通一些,她告诉李松旺的妻子,现在社会进步了,男孩,女孩都一样,计划生育是国家的政策,并不是针对你一个人的,政策面前人人平等,你要理解和配合,再说了,现在养个小孩多不容易呀,你们家生活也困难,万一再生了一个女儿,不是还要生,到时候不仅负担更重,压力也更大呀„„精城所至,金石为开。后来她又多次登门做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终于做通了,两口子主动到医院做了手术。董春爱同志以她的言行举止,得到了广大育龄妇女的理解和支持,天下第一难的事在她的努力下也迎刃而解了。
在平常的生活当中,她用自己的诚心和妇女们打成一片,倾听她们的心声,并及时把国家的避孕节育、奖励优待和限制处罚等政策告诉她们。在工作中,她全心全意为育龄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当群众来村委会办理各项手续时,她总是热情接待。真诚的笑脸,温馨的问候,贴心的服务换来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也取得了大家的信任,使得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开展。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董春爱同志的辛勤、努力,长源村从一个计划生育后进村一跃成为全镇计划生育工作先进村,计划生育率100%,四项手术节育率也是100%。同时,她积极贯彻国家的优惠政策,及时为村里的纯女户办理养老保险,为0—6周岁的独生子女办理平安险,促进了全村计生工作更好的开展。由于工作出色,长源村荣获市、县计划生育“先进单位”,董春爱同志也多次被评为计划生育“优秀专干”,和“先进工作者”。
她充分挖掘商机,帮助妇女同志勤劳致富
除了抓好计生工作,董春爱同志也十分关心村民的生产、生活。通过观察,她发现现在社会上时尚吃绿色食品,便与村委会的干部商量,发动妇女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生产食用菌,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现在长源村食用菌生产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年生产食用菌达30余万袋,成为长源村村民一个新的致富产业。
长源村毛竹资源十分丰富,以前,村民都是直接砍毛竹出去卖,利润非常低,当董春爱同志发现从浙江嫁到本村来的杨秀琴,懂得竹器加工,便鼓励她利用技术优势,办个竹器加工厂,生产实用性竹制品、衣架等。刚办厂时,杨秀琴缺资金、缺设备、缺场地,董春爱同志便不辞辛苦的帮她跑银行办贷款,跑厂家买设备,并利用村委会的空闲地为她提供场所。在所有村干部的大力支持下,竹器长终于顺利开工。开厂之初,人员少,董春爱同志经常去帮忙,帮她出谋划策。现在,该厂已经初具规模,不仅杨秀琴本人的收入大幅增加,为国家创造了税收,还帮助解决了村里30多位妇女的就业问题。杨秀琴勤劳致富的事大大提高了长源村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后来,杨秀月等人也办了一个竹器加工厂,生产的竹筷子远销浙江一带。现在,长源村村民通过勤劳致富,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她坚持扶贫帮困,构建和谐新农村
村里大多数人的生活是改善了,但一些孤寡老人的生活还是十分困难。董春爱同志时常把他们的事挂在心头,不论工作多忙,总是抽出时间看望他们。孤寡老人徐三妹,双眼失明,生活非常不便。董春爱同志便经常帮助她洗洗衣被,打扫卫生,陪老人聊聊天。每次老人听到她说话的声音,总要出门迎接,还时常拉着她的手激动的说:“春爱呀,真是辛苦你了。”还有长源组的困难户李火生,因为妻子得癌症早逝,家庭贫困,儿子娶不到媳妇。董春爱同志则主动帮忙物色对象,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在她的影响下,长源村形成了扶贫帮困的良好氛围,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促进了社会和谐。
弹指一挥间,董春爱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近20年,从最初的家庭妇女到如今的基层女干部,从计生工作的门外汉到如今的优秀计生专干,从曾经有过放弃的念头到如今全身心的投入。这中间,有过动摇和徘徊,也有过灰心与迷茫。是什么,有如此大的力量让她甘心把自己的青春贡献在这平凡的岗位上。我想是这样一种精神,一种淡泊名利,对人民无比热爱,对自己工作的高度责任心激励了她。她用真诚和热情感动和温暖周围每一个人,她用心血、汗水和真心,收获了乡亲们的信任、支持和尊重,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当初无悔的选择。
第三篇:机械学院董培龙同志先进事迹
机械学院董培龙同志先进事迹
董培龙,男,1982年生,河北人,2002年考入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包装工程系。大一期间担任班级副班长,负责班级的财务工作,协助班长组织各项班级活动,如北固山一日游、班级元旦晚会、清明节扫墓、慰问镇江孤儿院等;并积极的加入了机械学院学生会办公室部门,协助开展各项学生会工作,第一学年末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机械学院优秀班干部、学生会办公室优秀干事,并获得了学习优秀奖学金、江苏大学英语听力大赛优胜奖。
进入大二,由于表现突出被提升为学生会办公室主任,负责学生会的财务报销以及文档工作,并负责协调学生会各部门工作,带领本部门14名干事认真工作,第二学年末办公室被评为学生会优秀部门,该同志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并一次性通过了CET-
4、CET-
6、江苏省计算机二级,获得了学习优秀奖学金。另外,在思想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定期向党组织递交思想汇报。
升入大三,担任班级班长,主要负责班级的各项工作,组织班级同学到扬州瘦西湖游玩、南山烧烤;并进入校二十一世纪人才学院学习深造,顺利结业;参加了江苏大学第二届星光杯科技竞赛并获得了二等奖,通过了江苏省计算机三级并考取了Pro/E中级证书。第三学年末被评为优秀社会工作奖、优秀团干部、机械学院三好学生,获得了江苏省政府奖学金、学习优秀奖学金,并于2005年6月25日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七月份参加了党的先进性教育,写了深刻的学习心得,并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更加深刻的认识了中国的抗战历史,在纪念馆门口默哀、宣誓。
由于表现突出,学习成绩优异,进入大四便被免试推荐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研究生,担任班级班长的同时,并兼职机械学院学工助理,组织了班级篮球赛、保龄球大赛等各项班级活动,本科毕业论文被评为校优秀学位论文,同时被评为优秀毕业生,并于2006年6月25日成为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员。
2006年9月开始进入研究生阶段,将经历主要集中于科学研究上,并在生活上开始自给自足,为父母减轻压力,主要通过奖学金、兼职等方式赚取生活费。
研一阶段认真学习各门基础课程,参加了导师的课题项目,课余时间到镇江交通技校担任兼职机械专业教师,积累了工作经验的同时赚取了生活费。第一学年末获得了江苏大学学习优秀一等奖学金、江苏大学优秀研究生的称号。该同志作为两位入党积极分子联系人,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定期听取他们的思想汇报,他们顺利成为了中共预备党员。
由于研一阶段打好了坚实的基础,研二阶段开始学位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进行相应的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并开始攥写小论文和专利,参加相关的国际会议等,接触前沿科技。研二一学年申请了多项发明专利,在《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Forum》、《实验力学》、《功能材料》等国内外多个杂志以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了论文,并到河南郑州、安徽黄山、江苏南京等参加了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国际会议,在会议上宣读了论文,并与清华大学的黄克智院士、庄茁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受益匪浅。第二学年获得了江苏省三好学生、江苏大学学习优秀一等奖学金、江苏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机械工程学院十佳科研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进入研三,顺利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两份论文校外盲审均为优秀,最终获得了江苏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的称号,签约世界五百强企业——艾默生。
第四篇:彭世彰同志先进事迹
附件
彭世彰同志先进事迹
2013年的12月15日,彭世彰在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时突然累倒在了三尺讲台,再也没有醒来。
两周前,他率领的“节水灌溉及其农田生态效应”团队刚刚成为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三周前,他领导的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了科技部的严格评估,成为优秀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他领衔完成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重量级科研项目,提出了以“水稻控制灌溉”为代表的节水灌溉新理论,成果获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并在江苏、宁夏、山东、黑龙江等10多个省市区的4800多万亩水稻灌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增产节支总额达数百亿元。2012年,作为该全球唯一一位获得者,他摘得了“ICID国际节水技术奖”。他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水利部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首批)”、“全国水利系统青年科技英才(首届)”、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牢记使命
立德树人
在日常生活中,彭世彰是一位有情有义,给人温暖,让人温馨的长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王浩院士说“彭世彰做人朴实低调,是个里里外外都实实在在的好人。”彭世彰告诉学生:“学习的事情我负责,生活的事情师母负责。”博士生高晓丽说,2012年她生病住院,彭世彰是第一个知道的人,并且第一时间安排人去照顾她,等她出院后,彭世彰还让妻子特意煲好了肉汤,把高晓丽接到家里进补。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高晓丽总是泪流满面道:“彭老师给了我家庭般的温暖,以后再也没有了……”无论多忙,彭世彰都坚持给新生上开学“第一课”,并坚持上“农田水利学”、“节水灌溉理论”等课程,有的学生因故缺课,他就挤出休息时间给学生“开小灶”。青年教授徐俊增跟随彭世彰12年,从本科、硕士到博士都是彭世彰一手带出来的,彭世彰经常对他说:“节水灌溉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事,至少要20年才能出成果。如果茆智院士等前辈算第一代、我算第二代的话,那你就算是第三代,你肩上的担子很重,所以一定要努力。”
由于每天都在想节水的事情,在彭世彰的世界里,“节约”已成为一种习惯,融入了他的工作和生活中。功成名遂后的彭世彰不忘沟壑,总是说“我是农民的孩子,要做节约的人。”工作中,他十分注重节约时间,他的时间似乎永远不够用,无论是实验室日常工作、接待来访,还是会议、出差,他总喜欢把时间安排在晚上或周末等非工作时间里。他的电子邮件使用率很高、回复得很快,意见也非常明确。他常告诉学生“人的事业往往取决于8小时之外,你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能把握它的宽度。”就是这样一位总想走在时间前面,总希望多干点事的人,却不幸被时间无情地抛弃了。
学术无情
精益求精
彭世彰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地融进了他的点滴中,让治学严谨和追求卓越在学术研究中落地生根。中国农业大学康绍忠院士评价到:“彭教授治学非常严谨,学术造诣很高。”1997年,同门师弟殷国玺老师博士论文答辩时,身为答辩委员的彭世彰告诉他:“虽然是同门,但我还是要让你出一身汗的!”果然,答辩现场,彭世彰提出了很多不同学术意见,让殷老师深深体会到了这位师兄的学术无情。很多学生都知道,要想成为彭世彰的研究生,必须遵守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要确保每年有一百天的时间待在农田,并且还要学会插秧种田,学会干农活,学会与农民们在一起。学生艾丽坤说“刚上研究生,和彭老师入学见面时,他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会插秧吗?‟”在彭世彰看来,科研学术只有沉得下,耐得住,才能出得来。在入学时,他要求每一位学生都签署学术承诺书,入学后,必须每天到实验室签到3次。学生的论文,初稿都要修改7次以上,而如果想发表,必须经他审阅和同意。2013年,和玉璞有篇论文已经反复修改了10遍,即便如此,彭世彰仍然觉得不够完美。在拿到期刊的修改意见后,出差在外刚开完会的彭世彰不顾辛劳,当晚回到宾馆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修改学生的论文。和玉璞清楚地记得,一切修改妥当后,已经是凌晨一点多了,但是他仍然收到了彭世彰发来的叮咛短信:“做学问必须严谨,不然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是要出事情的。”学生们至今还保留着彭世彰亲手修改过的论文,上面密密麻麻全是圈画修改的痕迹。彭世彰在繁忙之余,还担任了《水利水电科技进展》的主编,他把学术期刊作为一个神圣的阵地,在定稿前,他严审每一篇论文,从不盲从专家和评委的意见,也从不上“人情稿”,对于各种请托,他会告诉编辑们,“论文质量关乎到期刊的生命,一定不能有水分。如果你们实在挡不住了,那就我来挡。”期刊部的编辑对彭世彰一致的印象是“把关严、投入多、工作硬朗、认真负责”。在整理遗物时,一沓整齐的论文来稿静静地堆叠在他的办公桌上,上面依然留着彭世彰一笔一划的学术批注,真知灼见尽显无遗。
对待日常工作,彭世彰事无巨细,精益求精。2004年,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实验室主任的重担落在了彭世彰身上。经过近十年的苦心经营,实验室从无到有,从一开始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升级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从2005年的验收合格到2008年的评估良好,再至2013年被评为优秀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建云院士说:“他为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3年,为了迎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彭世彰亲自撰写报告,制作PPT,审定议程,有的同事不太理解,他解释到:“每一个细节都是工作水平的体现,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学校的窗口,也是学校科研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标志,一定要对得起这个„国字号‟的头衔。”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少丽在看完彭世彰主持的201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报告书后,给团队助理徐俊增教授回复:“你们的报告最认真,成果最丰富,彭老师团队认真的治学态度值得年轻人学习。”对此,彭世彰的回答是:“拿出去的东西必须是最好的东西”。
在他言传身教的严格要求和作风感染下,他的团队成员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人才计划54人次。指导的研究生能人辈出,很多人获得了严恺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研究生和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很多学生也都成为了出色的大学老师、科研工作者和管理者。
耕耘农田
服务社会
彭世彰像一位使者,奔走于祖国的四面八方,东至上海、南至海南、西至宁夏、北至黑龙江,不遗余力地推广节水高产灌溉理念和技术。他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宣传节水高产灌溉理念和技术,说服当地有关部门,更多的时候还是亲自下农田手把手地教农民如何操作,那时候,他经常“早上一身泥,午间一身汗”。但他从未说过累,也从不气馁,依然以一位“农民”教授的姿态和农民们交朋友,做兄弟。水电院郭相平教授说,在宁夏做研究时,有科研人员不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有些抱怨,对此,彭世彰劝说道“做研究一定要设身处地,要想人所想,特别是我们做农田节水研究,更应该学会和适应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要与农民紧紧连在一起。”江苏省高邮市邂甲镇周邶墩村村民们只要一想到彭世彰,心头就升起一层热浪。去年,上级领导要来这里检查项目进展情况,由于实验田里有10多个坟墓,村里有干部怕影响美观,想说服村民迁坟。彭世彰得知后,立即阻止了这一行动,并找到了水利部门,提出在坟墓周围种植花卉苗木,这样既美观,又不伤害村民情感。村民陈安斌说“他把我们当亲人,才会为我们想得这么周到、细致。”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理想不在于做一位出名的节水专家,而是潜心做一个泥腿子教授,一个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农田水利学者。
在江苏盐城,灌区采用彭世彰的节水技术后获益匪浅,目前已累计推广应用达2000多万亩。当地农村已传开了新民谣:“水稻控灌新技术,打破灌溉老模式。低耗耐肥秸秆粗,节水高产优米质。”当地干部群众还总结出了“三个一”,即节水一半,增产一成,每亩增收一百元。在宁夏引黄灌区,从2001年开始,彭世彰的节水灌溉技术作为自治区科技兴农重大计划推广。当地一位采用了该技术的农民高兴地算着自己的账:“与老办法相比,运用控灌技术少灌水10多次,节水400多方,每亩田至少可以少缴5元左右的水费,还能节省两个劳动日,而且稻子苗情壮,抗倒伏,每亩增产40公斤左右。”在黑龙江,从2004开始,彭世彰就进行了三年的适应性研究,当地政府看到亩用水量减少36.3%的惊人数据后,倍受鼓舞,随后便委托彭世彰进行了四年适合寒地特点的分区模式研究。彭世彰提出了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灌溉技术指标体系,并培训了大批技术人员,为大面积推广这项技术铺平了道路。这在黑龙江形成了一个节水灌溉的“黑土模式”,使得当地农民深深地认识到了“水稻控制灌溉是一场革命”的道理。2010年,黑龙江专门召开了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推广工作会议,开始大规模推广彭世彰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要实现五年推广面积1000万亩,每年节约水稻灌溉用水14亿立方米的目标。
目前,我国10多个省市区利用彭世彰节水灌溉技术种植的水稻面积已达4800多万亩,该技术增产节支总额已达数百亿元,而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无法用数字来估算。
倾尽一生
专注一事
从1983年开始,彭世彰就跟随导师对南方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进行试验研究。那时,山东微山湖地区面临水资源减少水稻减产的双重困境,济宁市水利局的总工程师徐国郎求助河海大学,希望取得水少粮多的真经。农民们千百年来都在祈祷风调雨顺,难道能有什么办法让水稻少喝水多生长?这个在常人听来近乎荒谬的说法,让彭世彰围绕节水灌溉,在“农”门中越陷越深,寻找理论和实践的“一拍即合”。为了研究水稻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机制,他下农田,住农舍,干农活,与农民同吃同住,整天和稻子一起“泡”在水里。在济宁市水利局麦仁店灌溉试验基地,彭世彰发现水稻最早是从沼泽地的野稻进化而来,而沼泽地时旱时涝,他从著名水稻专家、全国劳模陈永康用肥料控制水稻生长的“三黄三黑”理论中得到启发,自学了植物学、作物生理学等内容后,开始了一个为期三年的试验方案,分成淹水、浅水、间歇灌水以及无水层四组,通过控制水稻生长的水分进行对比试验。试验过程中,彭世彰天天往田里跑。那时候山区交通很不方便,下一次农田往往要辗转火车、汽车、拖拉机等多种工具才能到达。但彭世彰穷日落月,往往一待就是三个月。1987年,不到30岁的彭世彰一语惊人,大胆地提出一个新观点——稻田灌水不需要保留明水层,只需进行无水层种植,根据气候、农作物的成长敏感期科学地为根部泥土补水。
“水稻只有在关键需水期才需要较为充足的水分供应,在非关键时期进行非充分供水,这样非但不会令水稻减产,反而会促进水稻增产”。这一关于水稻生理耗水减少原因及高产优质机理的新发现有悖于传统的灌溉理论,一时间,争议纷至沓来,国际水稻研究所等权威机构甚至断言,水稻节水不能增产要减产。面对国内外的各种质疑,彭世彰没有怀疑,在随后的三年里,他继续埋身于田间地头,反复试验,寻找规律,终于在1990年得出了一组有力的数据——通过“水稻控制灌溉”可以节约灌溉用水56%,减少需水量40.7%,水稻增产11.7%,达到亩产600~700公斤。至此,节水高产灌溉技术终于走向成熟,这种新型的灌溉技术具有优质、高产,节水、高效,抗倒伏、抗病虫害的优势,培育出来的水稻颗粒大、营养高,不仅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也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及质量,而且还能有效减少化肥流失导致的水污染。上世纪90年代初,彭世彰继续深耕细作,不仅提出了不同作物节水灌溉的控制指标,还编制了水稻节水灌溉的操作规程,建立了水稻控制灌溉的完整技术体系,丰富了节水灌溉理论。1991年,这项技术被鉴定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同年又被首届国家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评估会评估为“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科技成果”;1994年被国家科委列入“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1996年入选“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重点计划;1998年被水利部列入“节水灌溉技术规范”;2002年成为国家“863”节水农业重大专项;2005年,以此技术为基础形成的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对此,张蔚臻院士评价道“这么多年来,这是我见过的难得的优秀博士论文”。2006年,该技术成果同时入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863”计划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重要科研计划。肯定和荣誉接踵而至,但彭世彰说:“这一辈子能做一件事情,解决一些问题,给社会留下一些东西,很有意义,很有成就感。”
河海大学党委书记朱拓惋惜道:“彭世彰教授因公殉职,是河海大学的重大损失,亦是我国农田水利界的重大损失。”河海大学党委已追授彭世彰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江苏省委教育工委追授彭世彰同志“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第五篇:管世海同志的先进事迹
管世海同志的先进事迹
管世海同志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在思想方面,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基本原则,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较好。
该同志曾是大木厂村的村干部,对工作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创新实干,为村老百姓排忧解难,深得民心。可由于家庭负担太重,上有年迈的双亲,下有三个求学的孩子,特别是儿子管理身患先天性聋哑病,在北京康复中心治疗,需要巨额医药费,生活的重担压不垮他刚强的意志,但残酷的现实使他不得不做出痛苦的抉择—辞去他所忠爱的村干部工作,远走他乡务工。凭着一种实干精神及他的聪明才智,在江苏常州,他站稳脚跟并小有成就。致富不忘家乡人,这几年在管世海同志的帮助下,已有十几人在江苏常州务工并取得丰厚的回报,使十多个家庭脱贫致富。
平凡的小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高尚情操,管世海同志虽然辞去了村干部职务,但他积极配合村委会工作,凭着在当村干部时摸索出来的解决民事纠纷的经验,每逢春节或家中有事回来,他都能发现本组的纠纷隐患,农村人在田边地角、房前屋后等一系列的纠纷,他总能积极参入,主动找当事人调解,特别是在我村往菊花尖架高压线路过三湾组时发生的民事纠纷,他挨家挨户做工作,协助矛盾化小。现最近几年,三湾组没再发生一起民事纠纷,可以说在这方面,他功不可没。
管世海同志积极参加公益事业,修伏山村至大木厂村之间的水泥路,当时村干部到处筹钱,那时他家还很困难,但他主动捐出1000元现金,并劝说他已出嫁到汪岗乡的妹妹家也捐款1000元,主动叫他父亲协助村委会工作,帮助工程进行得很顺利。
管世海同志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迹,也没有可歌可泣的故事,但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用这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一句句朴实的语言,塑造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形象,一个能让群众信得过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