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29.64亿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逆差分别为49亿美元、40亿美元。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增长2089.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2.6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增加0.05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19亿美元。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8189亿美元。“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为168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口径下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21%,在国际公认5%的合理范围以内。2005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2.42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7%,占GDP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09%。国家外汇局在《国际收支报告》中指出,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2005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整体稳健性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放宽汇价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2006年,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弹性提高。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的格局,经常项目实现顺差2498.66亿美元,同比增长55.37%,其中出口11444.99亿美元,进口8946.3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66%和20.45%。我国进出口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形势大好。在进口方面,我国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进口需求稳步增长,使得我国进口持续快速发展。从整体数据来看,运输是导致经常项目中的服务项目出现逆差的主要因素。其中收入210.15亿美元,支出343.69亿美元,逆差133.54亿美元,与2005年运输逆差63.32亿美元相比,同比扩大70.22亿美元。
从2003年到2007年经济保持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基本态势,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的格局。国际收支顺差式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在这几年里,“双顺差”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国际收支的“惯例”。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同比增长78%,较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了42个百分点。调整、对部分产品加征出口关税等政策执行前抢先出口,货物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货物贸易出口5472亿美元,进口4115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8%和18%;顺差1357亿美元,增长7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2%,较上年增长1.3倍,改变了2006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的局面。2007年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62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对外直接投资较快增长,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80亿美元,增长21%。证券投资逆差4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44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出15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97亿美元;我国从境外证券市场融资以及吸收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投资流入10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3亿美元。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80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78亿美元,增长21%;对外直接投资撤资清算汇回6亿美元,增长142%;净流出74亿美元,增长17%。“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特征使得我国外汇储备进一步增长。截至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332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663亿美元。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和较高的外汇储备规模,有助于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并且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我国连续的、长期的、大幅度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已明显表现为经济的外部失衡。这既有悖于传统的国际收支结构理论,又是各国国际收支结构实践中罕见的,其之所以能够维持十余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和国内特殊的管理体制与鼓励政策,但其本身也潜伏着一定的风险,引发诸多矛盾和问题。这种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观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从国际上来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了寻求更优化的资源配置,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外的转移。而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式的发展,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这些都使得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由于我国国内金融市场比较不发达,国内企业往往借助境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从而增加了资本的快速流入。而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也促进出口的增长,1992年以来境外资本流入中国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8.9%左右。
从国内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国的持续大额顺差。
(一)储蓄率过高
我国经济增长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蓄率过高。国内总储蓄率在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GDP的40%,在2004年上升至GDP的47%。尽管投资率在此期间也有所增长,但储蓄快于投资的增长,扩大了经常帐户顺差。当前的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无论与本国历史平均相比还是与其他主要国家相比均处于高位。一般认为中国储蓄率高主要是因为个人储蓄欲望强烈,但更主要的是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率高,企业高储蓄率带来的投资增长效益较低并可能导致产能过剩。此外,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渠道不畅,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企业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自有储蓄。
(二)加工贸易仍占主导地位
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和领域,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而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与贸易出口数量的增加呈明显正相关的关系。深入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可以发现,一般贸易及其他贸易实际上处于逆差状态,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论是通过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销往国外,在我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构成顺差。因此,加工贸易的规模越大,相应的顺差必然也越大。
(三)非对称性的国际收支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励外资流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政策。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多年的“奖出限出”的传统思想和对外资不加选择的“超国民待遇”等经济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政策制度安排使得资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导致资本项目净流入大于净流出格局的形成。外资的大量涌入不仅拉动了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而且加大了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中不断增长的比重。
三、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对策
我国目前的“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与其基本国情是极不相称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较为理想的国际收支结构应是:贸易项目逆差,经常项目保持平衡,资本项目下的顺差。而目前的国际收支失衡、巨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家提出“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的政策导向,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一)降低我国过高的储蓄率
货币政策的取向应当是货币供应收紧,利率水平提高,人民币更大幅度有序升值。除了实行降低投资增速的行政措施之外,当前货币政策应当适度从紧,包括降低货币供应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行应当继续加息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控制流动性。同时,人民币汇率应该更加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富有弹性。这些政策措施都将有助于纠正内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二)进行进出口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
经常项目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出口产业结构失衡,出口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品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在国际上以低价量大为特点,企业利润率低并且很容易受到反倾销诉讼。进口缺乏中国真正急需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发达国家产业调整仅仅把我国作为制造业基地,真正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研发都在发达国家国内。因此,我国现在必须调整进出口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高耗资源型出口;并把环保、安全、社保等因素纳入企业的出口成本;开发产品核心技术创造力,提高企业自主竞争力,实现在平稳出口量的基础上利润最大化。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
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对外投资。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给予其适当的优惠政策和信贷支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
第二篇: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分析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状况: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一直呈现经常项目和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特点。
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继续保持。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指出,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4261亿美元,同比增长15%。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项目顺差3607亿美元,服务项目逆差118亿美元,收益项目顺差314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458亿美元。2008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90亿美元,同比下降74%。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943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入427亿美元,其它投资净流出1211亿美元。
进入2009年,经常项目顺差出现了近年来的首次下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活动总体上放缓,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等主要项目收支规模较2008年有所下降。各国经济均受到较大打击且复苏缓慢,使得外需持续低迷、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同比下降、国内经济增长放缓,货物贸易出口和进口均在多年持续增长后出现下滑。但是这并没有改变我国国内高储蓄率的情况,流动性过剩的因素依然存在,因此经常项目的顺差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同样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的投资环境恶化,大量境内投资者对于境外投资的信心开始不足,使得资本流出开始缩减。而由于我国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经济环境相对稳定,大量的境外投资者再次开始将投资目标转向中国。使得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进一步拉大。
到了2010年,全球经济总体呈现复苏态势,但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下,国际金融市场出现较大波动。我国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我国涉外经济总体趋于活跃,国际收支交易呈现恢复性增长,总体规模创历史新高,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95%,较2009年上升13个百分点,贸易、投资等主要项目交易量均较快增长。
然而在2011年,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上,欧美债务危机不断发酵,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国内看,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温和回落,物价涨幅得到初步控制,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进一步增强。涉外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对外经济交往更加活跃,全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较2010年增长22%。总体看,近三年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式失衡问题依然突出。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年内呈现一定波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持续保持“双顺差”格局,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逐年下降,国际收支状况持续改善。
2012年,预计我国国际收支仍总体保持顺差格局,但顺差规模将继续稳步回落,短期波动可能加大。
我国国际收支总体表现出以下特征:
1.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
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保持较大的顺差。尤其是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保持的“双顺差”。占总顺差比例一直很大。这是我国国际收支最显著的特征。
2.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大幅增长,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
外国来华直接投资依然是外资流入的主要方式,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大幅增长,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
3.国家外汇储备增长过快。
中国的外汇储备额非常大,其增长速度也非常快。我国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00%的警戒线,偿债率远低于25%的国际经验标准。到2011年3月末,央行外汇占款余额已达23.7万亿元。我们已经成为了美国的第一大债权国。
二、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经济中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我国最终消费率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历史最低水平。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间快速增长了9个百分点。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而高储蓄带来的是则高放贷和高投资。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由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二)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导向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尤其是1994年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改革更是有力地促进了出口。1998年以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出口乏力、内需不振的形势,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采取一系 列措施鼓励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05年初,纺织品配额被取消。这些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体制环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出口高速增长。
(三)国内长期实行的对外资的优惠政策。
鼓励外资进入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国外资金可以通过合资和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带来的外汇流入并不是以购买外国资本品的方式,即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的形式流出,而是这些外商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简单地卖给中国人民银行,然后用换来的人民币购买国内资本品,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通过出口产生经常项目顺差,从而产生了“双顺差”的格局。
(四)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转移。
通过分析十多年来的海关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双边贸易中,我国顺差增加较大的市场主要是美国、欧盟和香港,而同一时期我国对亚洲地区却由顺差转变为逆差;第二,在商品结构上,我国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尤其是轻纺和机电产品上,而同一时期初级产品进出口却由顺差变为逆差;第三,从经营主体看,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已经由逆差变为顺差;第四,从贸易方式看,加工贸易顺差远远大于一般贸易顺差。如果也对比一下同期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统计,就会发现,在我国对美、欧贸易顺差迅速增加同时,亚洲几个主要经济体对美、欧的顺差是逐渐缩小的。也就是说,原来设在亚洲其他几个经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尤其是其末端加工工序,已经大量转移到我国,这样也就把他们对美、欧的贸易顺差转移了过来。所以,十多年来我国商品进出口的迅速增长和顺差的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一部分加工出口产业以外商投资形式由其他亚洲经济体向我国转移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归根到底是我国在世界产业结构中的分工角色造成的。
三、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纵观这几年我国国际收支运行状况,它确实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一,贸易顺差的扩大,充分证明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外向型经济和对外贸易政策的正确性,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也使我国彻底结束了外汇短缺的历史,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信誉的进一步增强。
第二,较充足的外汇储备,为我国坚持改革开放提供了物质保证,有助于我国提高抗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安全的信心,同时也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制度提供了较宽的政策空间。
第三,促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从国外引进所需要的先进技术、为设备提供了资金支持,有利于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国内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与此同时,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结构失衡和储备持续大幅增长的总量失衡,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挑战:
第一,国际收支失衡的现状增加了当前宏观调控的复杂性。近年来,外汇持续大量净流入,使得外汇债款成为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尽管中央银行交替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并不断创新调控方式以增强市场的流动性,但在外汇储备持续狡狯增长的情况下,这些调控政策的作用空间受到了限制,加大了货币调控操作的难度,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及宏观调控的自主性与灵活性。
第二,国际收支失衡的现状,放大了脆弱性,当前我国一定程度上存在市场流动性偏多问题,是全球流动性过多的组成部分,通过国际收支顺差渗透进入我国金融体系。当前宏观调控中面临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银行信贷投放偏多,房地产和股票价格上涨过快等问题都与这种外资流动性偏多相关。在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金融体系下,流动性通过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运作,成数扩大。这种流动性偏多尚未造成明显的通胀压力和经济泡沫,对金融体系的稳定不容忽视。
第三,加大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难度,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投资和消费之间的不协调,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等突出矛盾。充分式外贸增长所带来的大量外贸顺差,不仅导致资源和沿海地区的出口加工部门过度集中,而且导致了国内服务业、产业部门发展较慢,加剧了国内环境资源的压力。
第四,贸易顺差的大幅度提高,增加了贸易纠纷和贸易摩擦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特别表现在2009年的众多贸易保护案例以及09至今人民币升值较往年快速增长。
四、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及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建议
(一)要加快步伐调整出口导向战略。
应当逐步降低高额贸易盈余,同时不断优化贸易结构。在出口方面,可以对一部分低附加值的简单加工品征收出口关税,并降低出口退税,从价格信号上影响出口商品结构;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并为有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的出口创造更多的优惠条件,从产业政策上引导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策略上,有必要调整引资政策以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效益。目前我国已经通过内外资企业的两税合一来实现内外资在税收上的国民待遇。今后,还应调整各地引进外资的政策,逐步取消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在控制外资流入数量的同时,提高外资流入的质量。
(二)要扩大内需,化解国内储蓄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消费不足,储蓄过度,所以化解的方法就是降低储蓄、促进内需。通过公共产品的投资,增加国内的公共支出,这样就会刺激内需。因而,企业生产的产品就会在国内市场销售,在生产额一定的情况下,能够导致出口额度的减少。由于国内需求的增加就会扩大进口,我国的贸易顺差就会相应的缩小。财政政策通过加大对资本项目的调节力度,通过积极有效利用外资,鼓励外资投资的领域,实现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大幅减少并实现基本平衡。同时,还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支持政策,鼓励企业扩大对外直接投资,通过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完善境外投资协调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加大企业走出去的力度,从而,逐步减少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甚至使其变为逆差。通过财政政策的支持,还可以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产品出口,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并且要完善进口促进政策,加大进口扶持力度,增加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进口。
(三)降低我国过高的储蓄率。
货币政策的取向应当是货币供应收紧,利率水平提高,人民币更大幅度有序升值。除了实行降低投资增速的行政措施之外,当前货币政策应当适度从紧,包括降低货币供应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行应当继续加息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控制流动性。同时,人民币汇率应该更加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富有弹性。这些政策措施都将有助于纠正内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四)是要加强国际间政策协调。
我国的贸易失衡不仅源于自身结构性失衡,也部分地源于主要贸易伙伴的结构性问题。只有加强国际间的政策协调,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贸易失衡问题。特别是对于当今世界贸易赤字主要来源、也是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的美国,在全球性失衡和中美贸易失衡的调整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我国采取措施扩大私人消费、逐步放开对外投资、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重要调整的同时,美国也应该至少在以下方面采取调整措施:逐步减少财政赤字;压缩居民消费规模;放松对华出口管制等。因此,调节贸易平衡是贸易伙伴国之间的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贸易伙伴国的积极配合。我国应加强谈判力度,提高国际间的政策协调能力,争取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积极配合。
(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谨慎的货币政策。
稳定出口和增长、鼓励个人消费均需要低税,而来自普遍陷于困境的企业、重挫的股市和萧条的房地产业等方面的税收减少,赤字政策在危机时期又风险很大,故宽松的财政政策是难于为继的。鉴于国内外资金面十分宽松而经济增长难于很快提升,因而实施货币政策要审慎、由偏松转偏紧,关键在于保持信贷投放的有效性,切不可流入股市和房地产。
(六)实行国际收支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相结合。
促进内外均衡。我国出口、贸易顺差持续大幅增长,主要是依赖初级产品出口、通过充当“世界加工厂”方式、借助大量引进外资来实现,形成了现在的产业结构和国际收支结构格局。这在世界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很大的冲击.而且将不能适应危机之后各国国际收支变化联动国内经济结构变化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我们必须调整产业政策。淘汰一些落后的、严重过剩的生产能力,优化进出口商品、利用外资项目、对外投资的结构,促进过剩的出口产能与扩大内需接轨,外需下降与消费扩大互补,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均衡。实现以投资收益顺差不断增加来弥补贸易顺差的减少。
(七)实施灵活的管制性调控政策,运用外汇储备扩大进口。
继续树立外汇收支均衡管理理念,坚持资本项目管理,强化对跨境资金
流动的监管,防范投机资金冲击的影响。在既纠偏差又防逆转前提下积极运用外汇储备加大对重要物资的进口、促进产业转换和结构调整,结合平衡要求战略性地组织对外进行实业投资。进而降低国际收支差率、外汇储备率、外经比率以调节国际收支,实现内外均衡。
(八)保持汇率、利率和物价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稳定发展。
汇率、内外资金利率差、价格差.是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因素。无论在当前还是中长期,均需要保持汇率、利率和物价稳定。尤其是近两年人民币汇率升值使汇率对进出口和国际收支调节的边际效应逐渐增大,但汇率继续升值在当前对企业进出口、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利。
第三篇:我国近几年对外贸易现状(范文)
一、最新数据:2008、2009、2010年中国进出口数据
2008年,中国进出口25616.3亿美元,增长17.8%,增速比上年回落5.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增长17.2%,回落8.6个百分点;进口11330.9亿美元,增长18.5%,回落2.3个百分点。
200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2072.2亿美元,下降13.9%。其中出口总额12016.6亿美元,下降16.0%;进口总额10055.6亿美元,下降11.2%。贸易平衡状况进一步改善,贸易顺差1961.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020亿美元,下降34.2%。
2010年前7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6170.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40.9%。其中出口8504.9亿美元,增长35.6%;进口7665.6亿美元,增长47.2%;贸易顺差为839.3亿美元,减少21.2%。
二、我国进出口商品构成情况:
图 1 2007年1-1
2月中国外贸出口商品的构成情况
图 2 2007年1-12月中国外贸进口商品的构成情况
表 1 2007年1-12月进出口商品构成情况
2008年进出口商品构成情况:
据海关总署网站消息,在出口商品中,200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8229.3亿美元,增长17.3%。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3420.2亿美元,增长13.9%;机械及设备出口2686.3亿美元,增长17.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156.1亿美元,增长13.1%。同期,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97.9亿美元,增长4.1%;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653.7亿美元,增长16.6%,加快1.6个百分点;鞋类出口296.6亿美元,增长17.2%,加快1.2个百分点;家具出口269.1亿美元,增长21.5%;塑料制品出口158.3亿美元,增长9.4%,小幅提高0.6个百分点。
在进口商品中,2008年我国进口初级产品3627.8亿美元,增长49.2%,占当年我国进口总值的32%,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同期,进口工业制品7703.1亿美元,增长8.1%,占当年我国进口总值的68%;其中,进口机电产品5386.6亿美元,增长7.9%;进口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1191.9亿美元,增长10.8%;进口汽车40.8万辆,增长30.6%;进口钢材1543万吨,下降
8.6%。
三、我国进出口贸易现状:
中国经济已形成了以工业制成品进出口为主导,并附之以初级产品进口的国际贸易分工模式,贸易顺差大幅度增长,并且顺差总量有持续扩大的态势。
目前我国出口制成品比重占全部出口的80%以上,但竞争力最强的是杂项制品,竞争力最小的是机械及运输设备,竞争力次小的是化学品及有关产品,即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出口商品主要来自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仍偏低,但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一是加工贸易在我国出口总值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2006年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值的比重52.7%),而加工贸易只赚取微薄的加工费。二是我国进出口的一半以上产品都是由外资企业完成的,最近几年该比例在继续上升,2006年达到58.9%。三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虽然逐年有所提高,2006年上升到29%,但其中绝大部分使用的是国外的核心零部件或者关键性技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出口比例仍很低。
四、对中国参与国际贸易分工格局的分析:
其原因在于:中国经济正在逐步完成通过外向型政策创造比较优势到依靠大市场培育的规模经济和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条件形成的自发的比较优势这一转变。
符合要素禀赋理论中的H-O定理即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资源禀赋形成了制造业的分工基础,而开放条件下的技术进步路径提升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产业结构,促进了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通过政策创造比较优势,并形成了制造业的垂直分工环节。
第四篇:我国国际收支现状试析的论文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29.64亿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逆差分别为49亿美元、40亿美元。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增长2089.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2.6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增加0.05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19亿美元。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8189亿美元。“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为168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口径下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21%,在国际公认5%的合理范围以内。2005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2.42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7%,占GDP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09%。国家外汇局在《国际收支报告》中指出,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2005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整体稳健性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放宽汇价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2006年,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弹性提高。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的格局,经常项目实现顺差2498.66亿美元,同比增长55.37%,其中出口11444.99亿美元,进口8946.3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66%和20.45%。我国进出口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形势大好。在进口方面,我国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进口需求稳步增长,使得我国进口持续快速发展。从整体数据来看,运输是导致经常项目中的服务项目出现逆差的主要因素。其中收入210.15亿美元,支出343.69亿美元,逆差133.54亿美元,与2005年运输逆差63.32亿美元相比,同比扩大70.22亿美元。
从2003年到2007年经济保持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基本态势,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的格局。国际收支顺差式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在这几年里,“双顺差”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国际收支的“惯例”。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同比增长78%,较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了42个百分点。调整、对部分产品加征出口关税等政策执行前抢先出口,货物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货物贸易出口5472亿美元,进口4115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8%和18%;顺差1357亿美元,增长7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2%,较上年增长1.3倍,改变了2006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的局面。2007年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62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对外直接投资较快增长,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80亿美元,增长21%。证券投资逆差4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44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出15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97亿美元;我国从境外证券市场融资以及吸收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投资流入10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3亿美元。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80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78亿美元,增长21%;对外直接投资撤资清算汇回6亿美元,增长142%;净流出74亿美元,增长17%。“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特征使得我国外汇储备进一步增长。截至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332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663亿美元。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和较高的外汇储备规模,有助于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并且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我国连续的、长期的、大幅度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已明显表现为经济的外部失衡。这既有悖于传统的国际收支结构理论,又是各国国际收支结构实践中罕见的,其之所以能够维持十余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和国内特殊的管理体制与鼓励政策,但其本身也潜伏着一定的风险,引发诸多矛盾和问题。这种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观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
从国际上来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了寻求更优化的资源配置,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外的转移。而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式的发展,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这些都使得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由于我国国内金融市场比较不发达,国内企业往往借助境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从而增加了资本的快速流入。而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也促进出口的增长,1992年以来境外资本流入中国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8.9%左右。
从国内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国的持续大额顺差。
(一)储蓄率过高
我国经济增长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蓄率过高。国内总储蓄率在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GDP的40%,在2004年上升至GDP的47%。尽管投资率在此期间也有所增长,但储蓄快于投资的增长,扩大了经常帐户顺差。当前的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无论与本国历史平均相比还是与其他主要国家相比均处于高位。一般认为中国储蓄率高主要是因为个人储蓄欲望强烈,但更主要的是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率高,企业高储蓄率带来的投资增长效益较低并可能导致产能过剩。此外,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渠道不畅,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企业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自有储蓄。
(二)加工贸易仍占主导地位
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和领域,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而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与贸易出口数量的增加呈明显正相关的关系。深入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可以发现,一般贸易及其他贸易实际上处于逆差状态,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论是通过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销往国外,在我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构成顺差。因此,加工贸易的规模越大,相应的顺差必然也越大。
(三)非对称性的国际收支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励外资流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政策。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多年的“奖出限出”的传统思想和对外资不加选择的“超国民待遇”等经济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政策制度安排使得资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导致资本项目净流入大于净流出格局的形成。外资的大量涌入不仅拉动了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而且加大了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中不断增长的比重。
三、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对策
我国目前的“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与其基本国情是极不相称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较为理想的国际收支结构应是:贸易项目逆差,经常项目保持平衡,资本项目下的顺差。而目前的国际收支失衡、巨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家提出“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的政策导向,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一)降低我国过高的储蓄率
货币政策的取向应当是货币供应收紧,利率水平提高,人民币更大幅度有序升值。除了实行降低投资增速的行政措施之外,当前货币政策应当适度从紧,包括降低货币供应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行应当继续加息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控制流动性。同时,人民币汇率应该更加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富有弹性。这些政策措施都将有助于纠正内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二)进行进出口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
经常项目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出口产业结构失衡,出口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品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在国际上以低价量大为特点,企业利润率低并且很容易受到反倾销诉讼。进口缺乏中国真正急需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发达国家产业调整仅仅把我国作为制造业基地,真正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研发都在发达国家国内。因此,我国现在必须调整进出口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高耗资源型出口;并把环保、安全、社保等因素纳入企业的出口成本;开发产品核心技术创造力,提高企业自主竞争力,实现在平稳出口量的基础上利润最大化。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
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对外投资。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给予其适当的优惠政策和信贷支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子先,张晓静.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经验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7(10).2、唐丽丽,赵雪梅.浅论中国国际收支失衡调节[J].当代经济,2007(7).3、杨慧.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浅析[J].Industrial&ScienceTribune,2007(6).4、张少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形成原因与化解之道[J].甘肃社会科学,2005(5).
第五篇:我国的国际收支分析
我国的国际收支分析
国际收支状况集中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实力和对外经济活动状况。因此,国际收支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国国际经济地位的高低。分析有关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对于正确制定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保持国际收支的均衡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对我国近十年的国际收支进行分析。
一、我国国际收支状况
即使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大衰退的背景下,我国面对严重外部的冲击和内部的结构调整的困难下,我国的对外经济仍然保持着平稳的状态,从表中可以看出,从2002年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保持着“双顺差”的状况,即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均顺差,并且“双顺差”的趋势一直在扩大。为了便于分析,列出了我国2002年~2011年的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见表1(数据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网)。
下面从项目这个角度具体对这几年的国际收支进行分析。
(一)、经常账户收支方面:这10年中,经常账户收支与货物贸易收支均处于顺差状态,从这里可以看出,经常项目的顺差与货物贸易的顺差有高度的相关性。并且经常项目顺差规模由逐年增长趋于平稳。
根据我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来看,2002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354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出口为3875亿美元,进口为3521亿美元。2005年,经常项目顺差增加到了1324亿美元,出口也增加到了9039亿美元,进口增为7715亿美元。到了2008年经常项目顺差则为4206亿美元,而出口和进口也分别增加为17462亿美元和13256亿美元。但是到了2009年以后,经常项目顺差额较上年下降了35%,这是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所致。2009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为2433亿美元,出口和进口分别是14842亿美元和12409亿美元。到了2010年和2011年,顺差幅度有下降的趋势,但不是很大,趋于一个平稳状态。货物贸易收支在这10年中,货物贸易一直处于顺差地位,并且2002年~2008年一直是在往上升。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微有下降,09年到11年保持着一个平衡。这十年的出口实现高速的增长得益于我国宏d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出口企业产品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出口政策的调整。而且,我国国内需求旺盛,关税水平逐步降低,使进口继续保持较高增长。
服务贸易规模进一步增长,逆差有所扩大。随着我国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以及人员、经济往来的日益密切,服务贸易规模逐年扩大。2002年我国服务项下的收入与支出分别达到397亿美元和465亿美元,到了2011年,服务项目逆差呈现扩大趋势,达到552亿美元。
收益项目收支规模不稳定,2003年~2006年收益项目为逆差,在03年,我国收益项下收入161亿美元,收益支出263亿美元。03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以境外的资本金汇入和设备为主,境内外资企业的利润再投资规模上升较缓,收益项下支出增长较小。而2007年和2008年的收益项目为顺差,分别是80亿美元和286亿美元。
经常转移顺差有较大的增幅。2002年,经常转移顺差规模达到130亿美元,2008年达到432亿美元,大大高于往年水平。
(二)、资本与金融账户收支方面: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规模时增时减。虽然这10年中,都是顺差,但是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顺差是有三个阶段的,2002年~2004年为第一个阶段,这三年的顺差趋势在增大,04年的增幅最为明显;05年~08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顺差趋势呈现一个倒“S”形;09年~11年为第三个阶段,相对于08年,09年顺差的趋势变大,10年和11年逐渐平稳,没有很大的波动。
外商来华直接投资流入增加。我国2002年实际吸引外商来华直接投资493亿美元,2006年达到1041亿美元。我国直接投资流入的增长表明,在世界经济不景气情况下,我国经济结
构的不断改善和经济保持高速发展,仍吸引了世界各国大量的新增资金。
证券投资项下由逆差转为顺差。证券投资项下在2002年逆差103亿美元,2003年转为顺差114亿美元。2003年,我国金融机构改变了近年来不断增持境外证券的做法,纷纷将资金调回国内,满足国内日增的贷款需求。金融机构这种减持境外证券,调整境内外资产匹配的行为,改变了我国证券投资项下自1998年以来持续较大逆差的状况。同时,我国企业境外筹资和我国吸引外资来华进行证券投资步伐加快,也是证券投资项下顺差的重要原因。
其它投资项目有四年为逆差,六年为顺差。2009年其它投资项下顺差803亿美元,上年该项下为逆差1126亿美元。08年我国部分金融机构在减少拆放境外资产的同时,增持了其它类型的外汇资产,导致整个其它投资项目呈现逆差。
(三)、直接投资方面:由于我国实行开放的政策,我国这十年的外资流入逐年增加,并且在2002年~2007年间,顺差趋势一直在增大。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大都新兴国家的资金大量外流,储备下降,汇率贬值,因此,2009年我国的直接投资方面大幅下降,但是很快,2010年及2011年又有大幅的增加。(四)、国际收支方面:我国的国际收支在这10年中均为顺差。储备资产增长较大,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我国国际储备快速增长,其中,2008年外汇储备增加到4783亿美元,增加额创历史最高水平。截至2011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3848亿美元。
(五)、净误差与遗漏:净误差与遗漏由贷方变为借方。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方法基本不变的情况下,2002年~2008年的净误差与遗漏均出现在贷方,但是2009年~2011年转变为出现在借方。从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来看,出现在贷方的原因是贸易、经常转移和直接投资项下保持多年顺差,并成为我国国际收支保持整体顺差的主要因素;而后几年由于服务和收益项下均呈现逆差,并且规模开始大于贸易、经常转移和直接投资项下的顺差规模,导致了出现在借方。
二、我国国际收支的特点
从这十年的时间来看,我国的国际收支最明显的特征是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结构特征仍然是“双顺差”。
近年来,出现了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现象:这十年中国国际收支保持着持续的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双顺差”。而且这十年中,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在“双顺差”的格局中,经常账户顺差为主。并且伴随着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双顺差,从2002 年至2011年,储备资产变动账户一直为负值。而净误差与遗漏账户则由正值变为负值,这意味着我国存在着资本外逃的现象。
一般说来,国际收支顺差意味着在一定时期的对外经济交往过程中,一国国际收入大于其国际支出,表示一国所持有的国外资产的增加,是一国国际收支处于有利地位的表现。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处于成长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持续顺差反映出了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及我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但是,持续的顺差同时也会给我国带来不利的一面。持续顺差会破坏我国国内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使总需求迅速大于总供给,冲击经济的正常增长;而且持续顺差在外汇市场上表现为有大量的外汇供应,这就增加了外汇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导致外汇汇率下跌,本币汇率上升,提高了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产品的价格,降低了以本币表示的进口产品的价格,导致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国内商品和劳务市场将会被占领。
就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来看,“双顺差”带来了外汇储备的巨额累积,储备资产机会成本巨大。到2011 年年底中国国家外汇储备达3848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双顺差”下以高成本流入的资金通过购买美国国债或是在美国银行增加美元存款等外汇储备资产经营的方式将实际资源“返还”给外国。同时,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新增顺差只能通过增加
外汇储备来消化,这便给中央银行带来巨额的外汇占款压力。为保持货币供给不变,央行采取冲销干预,外汇占款由此挤占了国内信贷的投放,这对国内经济产生紧缩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已经丧失了独立性。
表1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2年~2011年)
单位:亿美元
项目 一.经常帐户差额贷方借方 A.货物和服务差额 a.货物差额贷方借方 b.服务差额贷方借方 B.收益差额贷方借方 C.经常转移差额贷方借方 二.资本和金融帐户差额贷方借方 A.资本帐户差额贷方借方 B.金融帐户差额贷方
20022003354
431
3,8755,1963,5214,766374
358
442444
3,2574,3832,8153,939-68-85397468465553-149-***30
174
***3
549
1,2832,4329601,8830
0000323
549
1,283
2,43220042005
689
1,3247,0329,0396,3427,715512
1,246590
1,3425,9347,6255,3446,283-78-96649744727840-51-***229
239
24327714391,082
953
3,9844,8512,9033,897-1
042111,082
912
3,984
4,8092006
20072,318
3,532
11,47814,6849,16011,1522,089
3,080
2,177
3,159
9,69712,2017,5199,041-88-799201,2221,0081,301-5***7754281
371
3164263555493
942
7,3469,9366,8538,99440
413312453
911
7,305
9,903
200820094,206
2,433
17,46214,84213,25612,4093,488
2,201
3,606
2,495
14,34712,03810,7419,543-118-2941,4711,2951,5891,589286-851,1181,0838321,168432
317
52642694110401
1,985
9,8458,6349,4446,64931
334233371
1,945
9,812
8,592201020112,378
2,017
19,35522,86816,97720,8512,230
1,883
2,542
2,435
15,81419,03813,27216,603-312-5521,6221,8281,9332,381-259-1191,4241,4461,6831,565407
253
495556883032,869
2,211
11,66713,9828,79811,77246
4856222,822
2,156
11,61813,926
借方 1.直接投资差额贷方借方 1.1我国在外直96046853163-251,8832,***68180-203,8976,852904
1,001
8,9921,3911,694303-1729,4411,1481,868720-5676,6478721,671799-4398,79611,7701,8572,730872-5801,7042,7171,012-4971,1121,333208-137331-239接投资差额贷方借方 1.2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差额贷方借方 2.证券投资差额贷方借方 2.1资产差额贷方借方 2.2负债差额贷方借方 3.其它投资差额贷方借方 三.净误差与遗漏
四.储备资产变动额
外汇储备差额贷方借方
***75593464-***9-12***1884259379-41-60
7301,6807711,73978
-755-1,061-742-1,06000742
1,060
3623143
6211,0416781,1065765197-47347261150308
65-26221039***4***
2,9563,4372,6723,381130
229
-1,901-2,506-1,904-2,5260
1,9042,526719246
1911,2411,5621,3261,67585112-6841644977711,181
606-1,113-45695581,***042921303136
-6445,4757,4395,3408,08336
133
-2,848-4,607-2,853-4,6090
2,8534,609
22425894811,7151,3111,8461,629***18721,102524831252-2577278***6101320424-1,1268037,0725,8208,1985,017188
-414
-4,795-4,003-4,783-3,821004,783
3,821
761746566712,4372,2012,6542,5432***636519395323-***23***51131724
255
8,25310,6907,52810,435-529
-350
-4,717-3,878-4,696-3,848004,696
3,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