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坝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工作情况交流材料3
推动民族经济发展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月照乡马坝社区交流材料
六盘水市钟山区月照彝族回族苗族乡马坝社区是少数民族聚居较为集中的社区之一,位于月照乡西南部,东与荷城街道教场社区和本乡响水社区接壤,南与首钢水钢(集团)公司相邻,西与荷城街道三块田社区连接,北壤本乡小屯社区;社区周边毗邻大型工矿企业,地处城郊,距市中心3公里。2010年被列入钟山区水月经济循环试验规划区。根据社区全覆盖的部署,2011年6月改为农村社区。社区属山地平原地貌,沟壑较小,山体呈坡状分布,西高东低,坝地相对集中,境内集体沙沟林场面积1500亩,植被保护较好。土壤为胶泥地,土质较为肥沃,社区辖3个村民组,509户,1827人,其中苗族人口占总人口98%。总面积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7亩,人均耕地0.24亩。社区内有完小1所,在校生307人,教师13人。社区内设有社区卫生院、社区计划生育服务室、便民利民服务站设施完善。社区辖有明威洗煤厂、安富洗煤厂、鸿发砖厂、平顺砖厂、天福充氧厂等民营企业5家。社区内有米面加工5户,烟酒副食8户,餐饮2户,集体商业门面20个,向外出租6个,养殖基地1个,物资炸药库存放库1个。
一、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核心,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战斗力
近年来,我社区党支部重点抓基层组织建设,把基层组织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并完善了基层组织建设的各项组织建制及规章制度,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对社区发展进行研究。社区村支两委主要负责人实行坐班接待制度,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总结经验,指导社区村干部开展各项工作。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方面都严格按照重大问题和支出实行集体决策票决,年终总结各项开支实行年初有预算,年终有决算,干部坚持每年都向群众作工作述职述廉报告。实行社区干部联系一户或多户困难户,关心群众的生活和发展,通过种养殖业的投入,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搞好运输三产等服务,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我社区自第七届及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均被列为“海选”示范村,村委班子成员均以高票当选,班子健全。
作为一个苗族村寨,要想发展经济,加快村民致富奔小康步伐,关键是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几年来,党支部始终以建设“五个好” 支部为目标,加强党员队伍的培养建设,坚持每年培养发展1至2名党员,3至5名后备干部,不断抓好班子自身素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认真抓好好班子建设,营造—个奋发有为、团结奋进,有较强凝聚力的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集体,尤其是有一个好的支部书 记;培育好队伍,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务实、干事创业、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的党员干部队伍;完善好制度,有一套科学严格的党内生活制度、工作制度和党员教育管理等制度,且落实好,使从严治党方针贯彻落实;营造好作风,营造一种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勤恳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好作风; 发挥好作用,围绕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自我加压,苦练内功,推动社区经济平稳健康,快速展,实现了少数民族与多数民族共同团奋斗的局面,使本社区逐步进入小康目标。
一是抓学习,社区党支部始终把学习放在首位。通过自学、集中学习和参加有关部门培训班等形式,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无论农忙或农闲时都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开展学习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学习邓小平理论、《党章》和党中央一系列重大决定。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开展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组织社区干部、村民代表、议事委员会、理财监督小组和部分群众认真地学习,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及时把党的惠民政策传达到村民中,把各项实惠落实到实处。通过理论学习,促进了班子成员和党员素质的提高,加强了村支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增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
二是在团结和谐方面,始终把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坚持不懈地进 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牢固树立团结和谐发展的理念,增强民族团结的精神,加强与各兄弟民族的交流和团结,促进了经济、文化共同繁荣发展。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办好事、办实事。近年来,我社区积极挖掘、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马坝苗族文化的优秀文化遗产,以学校为主阵地,继续开办“双语”教学和民族文化进校园,以各类形式举办培训班,以苗族特殊工艺绘画、蜡染、雕花、贴布、刺绣、民族山歌和芦笙舞为主要培训内容,发掘了不少民族民间的文化艺人。马坝社区现已有苗族蜡染、蜡画、刺绣能手并登记办理工商营业自产自销的5户,芦笙技艺老师4人。2004年至今,成功举办了八届“四月八”跳花节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办,增进了本村苗族同胞与各族人民之间的又好发展,还得到了贵州省原省委副书记、省长、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主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朝文的亲笔题词——“月照民族风情园”。苗族“四月八”活动成功举办为各民族同胞搭建友好的文化交流平台,每届参加活动的人数达3—5万人,不断扩大马坝的知名度,省写作协会、市、区文联等新闻媒介先后到过马坝进行采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团结,对各民族团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让各民族之间增进了解,牢固树立了“三个离不开”的重要思想,达到解决民族矛盾和民族纠纷的的问题,促进了共同繁荣发展。三是求实效,坚持求实务实的作风,不摆架子。工作中做到“五坚持”,即坚持执行政务、财务两公开,定期每月向村民公布帐目,接受群众监督;坚持从群众利益出发,凡事以群众是否赞同和拥护为原则;坚持服务群众,及时帮助群众解决疑难问题;坚持大额资金支出、重大事务的决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票决制;坚持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联系户活动,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提高全体村民的整体素质。
四是保廉政,牢固树立“廉洁自律、艰苦创业、勤政为民”的思想,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形成监督制约机制,树立了干部廉政的良好形象。
(二)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政策,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过去,我社区经济发展缓慢,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贫困人口相对较多。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民族地区工作,关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此,我们从实际出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组织党员、村干部、村民代表研究探讨社区经济发展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感到社区经济发展缓慢,除有自然的、历史的多重原因外,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优势不突出,人口众多等因素。通过分析,进一 步认识到,经济发展的优势在种、养殖业,种植业是潜力,养殖业是希望,进而理清了村经济发展思路,即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加快实现主辅换位,加大种植业的投入,从2004年至今,我村每年投入集体资金1.5万元购进地膜分发给全村群众进行早熟玉米的栽种,年种植100余亩,创经济收入10万余元。当然,要发展也不能仅仅靠单一的种植业,因此,村支两委通过对扶贫项目的力争,2006年得到上级扶贫资金8万元,村自筹2.5万元,从四川省选购140余头能繁子母猪分发给群众进行养殖,从而推动了我村的养殖业发展,并积极支持帮助本社区养殖能手成立了“永恒养殖协会”,现已有会员20多人,全社区小型养殖户达20余户,积极协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输出,全村劳务输出170人,其中特种技术装载车、挖掘机操作人员90余人,2010年社区人均收入达4770元,农民增收取得实效。
马坝社区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并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列为头等大事来抓。为了有效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降定低生育水平,近年来,我社区切实加大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计划生育政策的知晓率,切实转变群众生育观念。加大社区村支两委、计生信息员、组干部计生知识、业务水平的培训指导,提高社区村组干部的业务能力。深入农户访视和宣传教育工作,开 展“清理清查专项治理”,狠抓以二女户结扎和意外怀孕补救为重点的“四术”落实工作,提高综合节育。积极开展环孕情服务、术产后访视、妇女病检查、出生缺陷干预等优质服务工作,主动上门服务;对“四术”工作的落实,社区村支两委主动用车辆接送,并对计生困难户进行资金帮扶。通过社区两委的不懈努力,计划生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夯实,育龄群众对计划生育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的满意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有力的促进了本社区计划生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是社区两委班子的举措,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没有文化、思想落后所带来的影响生产生活滞后的问题,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一是加强了本社区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马坝小学办学条件得到很好改善。在大连市投入20万元援建的基础上,本村投入了8万余元另外修建了马坝小学的教学楼两层,改善了教学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巩固“两基”攻坚成果,本社区少数民族学生升学、入学率均达100%。二是加快人才的培养,要发展,教育先行,制定了切实有效的措施,促使人才辈出。自2002年至2009以来,我社区为加大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的讨论通过,对本社区农业户口考取就读的 子女进行了一系列的奖励就读办法,即:大学2000元,大专1000元,高中500元。为进一步加大鼓励就读奖励措施,2010年又通过村民代表会议修改了奖励办法,提高奖励标准,即:考取就读十大名牌大学之一的奖励10000元,一本5000元,二本2000元,三本1000元,大专800元,高中500元。通过这些一系列的奖励就读办法,使我社区每年考取就读各大专院校的子女达3—5名,至今全社区就读大专院校生有51名。教育成果得到了有效提升,进一步提高了我社区少数民族的整体素质,促进了我社区的三个文明建设,先后被市、区民宗局评定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村务公开民主示范村”及“民族歌舞之村”、“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村寨”等荣誉称号。
(三)加大投入力度,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不断得到改善
过去由于受财力制约,我社区对全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加上地质因素,“雨天出门两脚泥,晴天刮风尘飞扬”,农村居住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近年来,随着我村经济迅速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有了一定的财力支撑。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社区村支两委决定,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所需资金除积极 向上级申请外,主要由村集体投入解决,保证了资金投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几年来,通过社区自筹资金12万余元,组织村民投工投劳,我社区全村户与户之间的道路硬化已全部贯通。
2009年得到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8万元,硬化我社区群众较为集中的村寨主干道,改善了286户的人民群众及学校的生产生活环境;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又在全社区修建垃圾池12个,并制定了卫生管理制度及方案;2010年,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得到省、市、区、的肯定,解决了建、管、养、运资金100万元,水泥浇灌通了本社区沙沟林场公路2公里,有力推动了本社区苗族“四月八”活动场所的建设;2011年,社区村支两委多方努力争取帮扶资金,得到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共5万元,村自筹1.5万元,社区村支两委成员投工投劳对我社区进村主干道进行水泥浇灌硬化120米,进一步改善了我社区的环境,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四)坚持走群众路线,构建和谐农村社区
社区两委从树立为群众服务的观念抓起,从群众不满意的热点、难点问题做起,从群众满意的好事、实事干起,通过以“让党员经常受教育,让群众长期得实惠”为主题的联创活动的开展,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密切了干群关系,使社区两委干部的各项工作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我社区始终把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教育作为重中之重,认真做好宗教人士政治、法律知识、宗教法规、国情、区情和地方史等的学习教育。利用社区小学教育基地为教育阵地,广泛开展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帮助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充分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深入了解近代以来我们民族的深重灾难和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深刻理解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性进步和光明前途,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视在青少年中广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主动与师生、家长加强联系,及时沟通,从小抓起。采取多种方式教育学生,从禁毒、反邪教、法律法规等加强教育,禁止非法、邪教活动,使本社区保证了历史以来“无毒单位”的成果。与此同时,我社区把打击非法宗教活动同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和开展集中整治等工作紧密结合,有力维护和保证了正常宗教活动。努力营造“社会秩序稳定,民族村寨和谐团结进步”的平稳发展局面。
(五)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我社区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工 作的重中之重,在抓好经济工作的同时,千方百计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年来,我社区认真编制了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各项实事办理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使得全社区环境面貌明显改善。为进一步巩固社会稳定成果,及时整合本社区资源,成立了护村护寨队,健全群防群治工作网络,积极确保了村寨的平安。在工作中,我社区两委始终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群众收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我社区被规划列入市中心城区建设后,土地持续增值,群众纠纷矛盾逐渐显现。土地流转思想方式还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二)村民的个人利益和一些不当合理的要求对招商引资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将在十二五规划中加大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入户宣讲,调解矛盾,积极联系相关上级职能部门,寻求解决矛盾良策。
(三)受到外来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扰乱村寨秩序凸显。
三、今后的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社区将继续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十七届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以第二轮城市修编和水月工业园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抓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将马坝最具特色的彩蜡画、刺绣等工艺品市场化,发展成为旅游商品,将苗族文化与月照优美的自然风光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一条城郊民族旅游路线,形成周末经济圈,引领苗族同胞发展致富。
(二)加快推进苗族文化园的建设,利用发展的各种有利条件,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把马坝建设成真正具有地方特色的苗族村寨。
(三)对在村民之间已经显现出来的纠纷矛盾,将加大教育调解的力度,正确引导村民发展的意识。对青少年犯罪的问题将加强法制宣传,从学校做起,从小抓起。
(四)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构建和谐新农村。利用社区小学教育基地为教育阵地,广泛开展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帮助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充分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深入了解近代以来我们民族的深重灾难和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深刻理解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性进步和光明前途,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总之,我们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各民族共同 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为民族团结进步和谐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月照乡马坝社区村民委员会
2011年8月18日
第二篇: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工作汇报
**县**镇**彝族村认真贯彻民族平等、团结、稳定、繁荣的工作方针,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煤炭产业,开展新村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谐。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方面主要有五个亮点:
亮点一:解决“安居难”。为彻底解决新云、秧田沟、秤杆边3个自然村因采煤等因素造成房屋
开裂等地质灾害问题,**村以解决村庄绿化、房屋亮化、道路硬化、庭院美化、生活现代化为重点,按照“农村城市化、村庄社区化、村民居民化、住房标准化、设施现代化”的要求,争取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和民族工作部门的支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示范效应好、带动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的**民族团结示范村。采取上级补、财政挤、项目配、站所帮、社会捐、企业出、群众筹的办法筹措建设资金,2008年启动总投资2914.25万元的一期安居房工程。在总投资中,上级拨款1090万元,打厂沟煤矿、大炭沟煤矿、小河沟煤矿、打磨冲煤矿、**省兴云煤矿共捐资1600万元,村民每户只要交款2万元就可住上户型为120平方米的安居房。工程结束后,可统筹解决3个自然村313户1321人的房屋安居和地质灾害治理问题,保障群众有房居住,彻底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
亮点二:解决“就学难”。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村多方筹措资金发展教育。2007年以来,新华煤矿、沟发煤矿、红土田煤矿、新寨煤矿率先筹集资金260万元,兴建了新华民族小学、新寨民族小学,投资400余万元建设**完小主教学楼、食堂。投资3700万元建设**民族学校,其中大炭沟煤矿捐资413万元、群众捐资20万元、兴云煤矿捐资20万元。现在主教学楼、教师宿舍、学生宿舍、阶梯教室等主体工程已经竣工,主排水工程已完工,食堂、厕所工程正在办理各项审批手续,预计8月份内完工,9月份即可招生。
亮点三:解决“出行难”。**村地处山区,群众居住分散,最小的自然村只有18户。虽然靠近公路主干线的自然村都修通了公路,但仍然有3个彝族自然村未通公路,其中打磨冲自然村距主公路只有500余米,被一河阻隔,群众行路极为不便。村“两委”一班人看在眼里,愁在心头,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该村的行路问题。镇党委政府协调资金15万元建桥梁,群众自发捐出土地,积极投工投劳,企业出动挖掘机械支援,新建了通车公路。厦卡自然村原有14户人家,有6户因交通用电饮水不便搬到坝区居住,尚有8户群众居住在深山老林,过着人背马驮的原始生活。村干部多次进村做工作,动员群众捐出土地,村委会帮助修建进村公路,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发展难的问题。丁家脑包自然村居住着6户群众,通村的是羊肠小道,村委会协调企业捐资60余万元修通了进村道路。
亮点四:解决“饮水难”。为解决人畜饮水及工程性缺水难题,**村投资1100万元,从法凹水库引水解决法凹、**、梨树坪等4个村委会16000余人的饮水及牲畜饮水问题。以厦卡村优越的水资源为基础,计划投入1200万元建设桂花小
(一)型水库,解决厦卡等村的人畜饮水、部分工业用水及灌溉问题,目前已投资30万元完成了地质勘探等前期工作。
亮点五:解决“就业难”。近年来,**村煤炭资源的开发,为当地剩余劳动力安置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村委会协调督促辖区内的10个私营煤矿、1个省属煤矿、8个煤炭加工转换企业,每个企业必须吸纳本村富余劳动力100人就业,吸收一部分素质较高的中青年人才进入企业的管理岗位,许多群众靠到煤矿务工走上了致富之路。(
第三篇: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典型材料
凝心聚力 共谋发展
奋力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定新乡堡堡寨村省级民族团结
进步示范村创建活动典型材料
堡堡寨村位于定新乡西北面,距乡政府9公里,全村总面积9.5平方公里,辖17个村民组,全村共512户2030人(其中少数民族323户129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3.65%),现有党员45名。耕地面积2425亩,其中田94亩,林地面积4852.85亩,2013年人均收入3875元,村境内无矿产资源。年平均气温在15.1℃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005.2毫米左右,属亚温热带气候。长期以来,堡堡寨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立足自身实际,把谋求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头等大事。通过一系列方法措施,有力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深入开展,使该村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积极性大大提高,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更加密切,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一、主要做法
(一)狠抓组织建设,巩固民族基础
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民族宗教工作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村对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宗教事务的管理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其他负责人为成员的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紧紧围绕民族团结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党支部的重要议事日程。同时,通过梳理原有制度,查缺补漏等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村民族工作组织建设,逐步实现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
(二)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素质
在提高少数民族素质工作方面,该村采取多项措施,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对村民开展教育。
一是以政策理论学习为重点,开展对少数民族干部的教育。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学习和培训工作,每次例会由村党支部书记负总责、具体抓。加强领导,周密安排部署,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制定了学习计划,明确了学习的重点内容,提出了目标要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平安村建设,主要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十八大精神及省、市、区有关会议精神和方针政策、《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土地法》、《宗教事务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内容。
二是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开展对村民的教育。充分利用村农家书屋各类藏书8000余册的优势,对村民进行基本道德规范、社会荣辱观、民族宗教政策、民主法治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利用横幅、标语、黑板报、平安建设宣传栏等多种宣传手段,累计举办村民培训班9期、专题讲座6次,提高了村民的法制教育以及社会公德意识,村民学法、懂法、知法、用法、守法的风气进一步高涨。同时,结合文明户、五好家庭等群众性评比活动,以提倡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引导村民把思想观念统一到民族团结、发展经济上来,使各族村民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实现民族团结,树立文明新风尚。
三是以普及科技知识为重点,开展对村民的教育。近年来,该村从培育技能型、管理型、知识性村民入手,共组织村民学习教育培训班15期,参加培训的干部村民10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通过学习教育培训,村民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不断更新,民族团结思想意识不断加强,造就了一批讲道理、有文明、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新型村民。
四是以提高村民入学率为重点,加大青少年受教育的力度。近年来,该村高度重视民族教育事业,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少数民族青少年教育的支持,经过不懈努力,2013年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适龄少年入学率达100%,各项指标均达到两基标准要求。
(三)加强经济建设,助推民族发展
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基础,也是维护少数民族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近年来,该村始终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注重发展村域民族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是发展壮大村域经济。村两委班子十分重视村级经济发展,2013年,经积极争取,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整合上级扶贫资金及农户自筹资金260余万元,采取大户带头、散户参与的方式,成立了堡堡寨村养羊专业合作社,实行规模化养殖、专业化管理、科学化饲养,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为该村群众发家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该合作社湖羊存栏340头,以市场价计算,每年为群众增加收入60余万元。
二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实做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该村以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在切实抓好传统农业工作,认真做好春耕、秋种生产,确保全村粮食产量稳定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强化畜牧养殖业发展,继续把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推进自然条件差、增收潜力小的村民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切实做好务工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进一步增强群众增收致富和闯市场的本领,实现增收目标。
(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民族和谐
一是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切实改善人居环境。2013年,该村紧紧围绕县委、政府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及乡党委、政府工作安排,立足于村情实际,认真谋划新农村建设总体思路,把握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有序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现了三新(即全村产业新发展,农民生活新提高,村容村貌新变化)。为切实改善农村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在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该村坚持农村危房改造二最标准(即在安排确定改造对象时,以解决最困难群众基本居住环境为目的,改造最急需、最危险的房屋),全盘考虑、精心部署,按照危改对象的类别、等级,科学安排、有序推进,加强技术工人的培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做好农村危房改造相关工作。据统计,该村2013年共完成连户路硬化242户8884.75米,完成院坝硬化266户16241.4平方米,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6户,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美化了村民生活环境。
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助推和谐社会进程。堡堡寨村文化、医疗、公共服务设施健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措施完善,实现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认真搞好困难群众和农村低保困难补助的发放等惠民工作,切实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积极做好农村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城乡低保达到应保尽保。大力推广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社保工作正常开展,2013年完成参保人数为557人。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宣传力度,完成合医参保1399人。村内电力设施较完善,电力供给基本有保障。村村通、户户通卫星电视覆盖47%,村内移动通讯普及较好,基本实现全村覆盖。让全村各族群众感受到了党的恩情、政府的温暖,享受到了改革与发展的丰硕成果。
二、取得的成效
(一)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使该村各族群众普遍受到了一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再教育,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目的、意义、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自觉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显著增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二)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活动开展以来,村两委班子将其与推进各自工作结合起来,在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狠下功夫,使广大群众深受其益,深得其惠,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发展经济,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物质基础。立足村情,科学制定发展思路,积极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将精力集中到治穷治愚、发展经济、建设小康上来,推动了全乡经济持续稳步的发展,保证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下步工作打算
堡堡寨村是一个多民族村。因此,今后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全力维护和巩固现有局面的基础上,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村域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的首要任务,要紧紧围绕创建这个平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认真做好扶贫开发和优势资源开发工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和劳务输出,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础,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稳步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大力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各族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强化基础教育地位不动摇,加速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将民族教育作为培养各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村域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立足农业生产实际,面向农民群众,广泛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劳动技能等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和技能素质,推进实用科技技术的运用和普及。
(三)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坚决清除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各种不利因素,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切实落实到位。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落实各项综治措施,全力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坚持不懈地在各族干部群众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再宣传、再教育,牢固树立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进行。
(四)积极开展与周边村的共建共创活动。积极加强与周边邻村的友好联系,以加强往来、深化了解、融洽关系、增进团结为目的,开展形式多样的共建共创活动,不断推动共创共建活动的深入进行,努力维护边界地区的稳定,切实巩固创建成果。
第四篇: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材料
弘扬民族精神
促进乡村振兴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材料
长期以来,***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立足自身实际,把谋求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头等大事。通过一系列方法措施,有力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全村呈现出社会治安稳定、村民遵纪守法、百姓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党建引领,构建民族团结阵地
严格开展三会一课等各项活动,确保活动有阵地,有设备、有专人管理,党日活动、党课培训、党员管理、操作程序规范,突出民族村党建特色。对少数民族党组织负责人,由第一书记给予带动和培养,加强对少数民族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的培育,常态化开展国家通用语言学习培训,使他们掌握党的理论知识的书写和宣传水平,真正营造民族氛围的党建特色。以“四项活动”为抓手,让村两委班人在思想上高度认识,不仅要真正参与管理,而且要通过红白理事大厅的使用,切实做好服务和指导工作。同时,切实把党建工作与民族氛围紧密联系起来,坚定各民族“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使民族村党建组织活动落到实处。始终坚持在感情上关心,发展上支持少数民族,对于牧民定居搬迁的12户哈萨克族牧民,长期建立党员代表结对帮扶机制,在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形成优势互补,各自发挥优势,形成互补,增加收入。
宣传教育,强化民族团结意识
为宣传、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村始终坚持把加强农牧民教育培训,充分把握冬闲农民培训的有利时机,依托村新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游园、文化服务中心(红白理事大厅)、村史馆、红枫叶刺绣合作社、民族团结文化墙、核心价值观宣传牌、农民健身活动场所、农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等为主要宣传文化服务阵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礼仪知识、民族团结教育、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法规等集中教育和培训活动。
在推进“去极端化”工作中,采取六大措施,把去“极端化”宣传教育融入到文化活动、科技致富、典型评选等活动中,取得了“到人、管用、有效”的实效,使基层文化阵地成为了教育群众、激励群众的坚强阵地。截至目前,共开展“去极端化”大宣讲30余场次,“开小灶”式小宣讲200多场次。
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标兵文明户”、“致富能手”、“文明家庭”“民族团结示范户”等群众性活动,大力开展平安村、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并按照“四和谐”标准(做和谐人,和谐邻居、建和谐家庭、和谐村),加强村民的文明教育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教育,着力培养“用语礼貌、行为规范、讲究卫生、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新型农民。2018年共评选“十星级文明户”123户,“标兵文明户”32户,“民族团结示范户”20户,“五好文明家庭”15户,“致富带头人”12人,“文明家庭”5户。并对评选出的先进个人、家庭在村民大会上给予表彰,以典型带动全面,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通过系列评选活动,挖掘和培育一批科技致富,民族团结等领域的示范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现身说法展开面对面交流,不断增强村民认知力和免疫力,带领全村农牧民群众共同致富。
创新活动,丰富民族团结载体
作为全县农区最大的嵌入式居住的哈萨克民族村,多年来,***村各族干部群众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为该村的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认亲活动中有XXX名干部与XXX户各民族群众结对认亲,采取思想互碰、技能互学、生产互帮、文化共融、家风互传、生活共富等措施,坚持开展互学语言、互学风俗习惯、互学经验、互学美德、互学精神等活动,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相互学习、尊重风俗习惯,真正实现民族团结一家亲。***村在打造产村融合民族风情型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群众思想道德教育,扎实推进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有力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健康发展,全村呈现出社会治安稳定、村民遵纪守法、百姓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以民族文化塑村为平台,深入挖掘本村特色文化,组建“恩特马克”红歌乐队。聘请本地少数民族文化带头艺人、专家,开设了少数民族乐器青少年培训班,组建和培育了少数民族阿肯演奏文艺队,新添置多件少数民族演奏乐器,对人员进行了整合与搭配,专人负责,利用寒暑假、农闲时间和开展大型活动组织专场演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举办冬宰节、那吾鲁孜节、古尔邦节、肉孜节、赛马、叼羊、结对认亲、阿肯弹唱会等民族节日活动,充分挖掘哈萨克民间文化,让少数民族民间艺人从毡房中、大山中走出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与创建民族村党组织相融合,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氛围。
产业发展,夯实民主团结基础
依托“产村融合民族风情型”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先后投入资金760万元,新建柏油路1.6公里、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7.8公里、完成村主干道两侧居民院墙改造及绿化2820平米,建成文化墙0.3万平方米,人工手绘墙体画280余幅;新建占地3745平米砖混结构文化活动中心,占地5205平米的框架结构红白理事大厅,改造占地147平米的刺绣合作社基地,新建127平米村史馆、8000平米村级小游园,7000平米珍稀苗木植物园。投入145万元,完成高效节水面积3400亩,使全村1.2万亩耕地全部安装了滴灌设施,为规模化经营打下坚实基础。中心村文化阵地投入资金25万元,添置村两委办公室、党员培训室、值班室、电教设备、电子办公设备、视频监控、应急报警系统全部到位。具有哈萨克族民族特色的占地22亩的中心村文化阵地,其功能、设施和规模在全县位居首位。今年计划打造一条哈萨克民俗村巷,进一步挖掘壮大哈萨克族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多元化产业支撑本村长足发展。
优化服务,提升民族团结成效
充分落实“驻村队员党代表,单位当后盾,一把手总负责”工作要求,并将驻村队员“一对一”结对认亲与村两委“两片联户”等活动有机结合,帮助结对认亲户选准致富门路、解决实际困难,努力帮助困难家庭解决相关诉求。其中“热心”帮助提供园林、环卫公益岗位102个;“真心”提供致富信息156条,与村“两委”共同参与,“暖心”介绍推荐到周边企业就业80人,组合参加企业用工供需见面会4场次100人次,组织农牧民中期技能培训80人次;“用心”组织开展党课培训、农牧民夜校、发声亮剑、微课堂80余场次;“倾心”开展红歌会、阿肯弹唱、庆“三八”各类文化活动110余次。
通过近几年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村创建活动,全村各族干部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实现了社会稳定,村民增收,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管理民主,经济发展、乡风文明、和谐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昂首向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奋力迈进。
第五篇:嘉峪关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交流材料
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 月活动现场会交流材料
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中共嘉峪关市委 嘉峪关市人民政府
(2009年5月25日)
嘉峪关市属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除汉族之外,有31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158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34%。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坚持长期规划,逐步推进,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始终把民族工作作为事关嘉峪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在各族人民群众中日益牢固,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成果丰硕,全市被授于国务院表彰的先进个人1名;受省委、省政府表彰的民族团结先进集体3个、先进个人4名。召开全市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0个和模范个人15名,并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先进典型和经验进行了总结,进一步调动了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积极性。一是领导重视,组织严密。根据省上关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结合“四五”、“五五”普法和《公民道德教育实施纲要》,我们制定了我市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实施方案和《民族法律政策宣传教育五年规划》,确定每五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认真总结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典型,使我市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实现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2004年以来,宣传月期间共印发各类传单5万份、横幅60条;电视台、广播电台推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系列宣传报道50期;《嘉峪关日报》连载宣传资料40期、刊登领导文章10篇;上报宣传月活动信息32期;组织培训班、座谈会29次;深入基层宣讲党的民族政策42场次;组织部分民族宗教人士视察城乡建设发展成就10次;在中小学集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5次。2008年5月,宣传月期间,举办“爱我中华,和谐雄关”民族团结进步抗震救灾文艺晚会,共捐善款158万元。
每年宣传月前夕,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召集有关部门召开宣传月系列活动协调会,明确职责,细化方案,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2004年以来,市财政累计为宣传月共拨专项经费31.4万元。特别是2009年,为全面贯彻中央和全省民族工作座谈会精神,我市及时召开全市民族宗教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会上,市政府与有关单位签订了2009年民族宗教工作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工作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格局,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形式多样,方法灵活。2004年以来,为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宣传月期间,我们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通过召开动员会、民族宗教界委员代表座谈会、少数民族代表座谈会,办板报、专栏、电视讲话、专题采访、宣传橱窗、手机短信及文艺晚会等形式,面向群众,面向社会,深入社区街道、镇村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宗教事务条例》、《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决定》、《甘肃省清真食品管理条例》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基本知识,学习宣传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和中央、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宣传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就,宣传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先进典型。每逢元旦、五
一、中秋、国庆、春节等传统节日和开斋节、藏历新年等民族节日以及国家、省、市重大政治活动,举行少数民族联欢会、茶话会,畅谈感想、表演节目、互相沟通,增进友谊。2005年8月,我市成功承办全省第六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并取得11枚金牌、3枚银牌、6枚铜牌以及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充分展示了我市民族体育的发展水平和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风貌。通过系列活动,扩大了宣传面和社会影响,增进了各民族的相互理解和信任,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极大地提高了广大群众对民族知识、民族政策法规的知晓率,激发了广大群众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共创和谐嘉峪关的热潮。
三是加强教育,搞好培训。近年来,我们坚持在全市组织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应知应会学习活动,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风民俗知识测试工作;组织编写《民族宗教行政执法责任制手册》、《民族宗教工作文件选编》、《民族政策法 律法规资料汇编》等有关民族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材料,共印发4万余册给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和宗教团体学习。通过在市委党校干部培训中增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课程,使各级干部进一步加深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认识,增强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局面
近年来,我市牢牢把握“两个共同”这一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精心谋划民族经济发展方略,不断加强对散杂居少数民族群众经济社会发展的扶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支柱企业。逐年加大对少数民族散杂聚居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少数民族散杂聚居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是积极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近年来,我们狠抓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三级网络建设和民族工作机构建设,从人员、财政经费上予以保障,各街道(镇)党委、政府都有一位领导分管民族工作,确保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任务的落实。2009年,制定下发《中共嘉峪关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对民族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技术支持,积极开拓少数民族特殊用品市场。我们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紧紧抓住省上扶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机会,积极向省上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狠抓少数民族经济项目招商引资工作,推动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004年以来,共完成招商引资629万元、吸纳民间资金979万元。积极为嘉峪关市中昌清真食品生产基地等少数民族企业协调落实民贸优惠政策,实 现了我市少数民族工业经济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08年我市城市少数民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341元,农村散居少数民族群众人均纯收入达6299元。2008年,全市从事清真食品生产、加工、经营的少数民族公有制或非公有制经济户92家,较上年同期增加11%;从业人员600多人,较上年同期增加16%。
二是高度重视解决少数民族民生问题。2004年以来,我们认真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 活动,宣传月期间由市上领导带队共慰问少数民族下岗职工及特困户人,发放慰问金3万元。每年组织统战、民族宗教、工商等部门,对全市包括清真食品市场在内的少数民族经济领域进行检查,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为调动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创业、就业的积极性,我市认真组织开展了6期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培训班和3期农村特色种植、养殖技能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少数民族群众达78人次,受到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欢迎。
三是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我们十分注意做好散居少数民族工作,认真落实各项民族政策,不仅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生活中享有的平等权利,而且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文化教育、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一切社会生活中的平等权利。如认真落实少数民族学生升学加分及免收择校费的政策;切实保障未成年少数民族公民正确表达民族成份的权利;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等,同时,以加强清真食品标志牌发放为抓手,强化对清真食品的规范管理。
四是少数民族群众的特殊生活需要得到照顾。认真贯彻落实《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甘肃省清真食品管理条例》等法规文件,不断加强对清真食品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清真食品许可证”制 度,对清真食品市场采取集中检查和经常性检查相结合。近年来,我们积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筹资500万元在城区恢复重建清真寺2座4200多平方米,保证了穆斯林群众正常宗教活动的开展;市政府还无偿划拨1万平米土地供回民公墓区使用;建设了清真餐具地点消毒洗洁公司,加强了清真用品用具的日常管理;实行了牛羊、家禽定点屠宰,保证了少数民族群众可以吃上“放心肉”,也解决了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的就业问题。
五是积极开展对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工作,加大对临夏州对口支援工作的力度。自2002年5月,省上确定我市对口帮扶临夏州以来,我市高度重视临夏民族地区的发展,完善帮扶规划,落实帮扶项目,为临夏州两所中学捐赠电脑130台,支持了临夏州教育事业的发展。2003年11月,捐款112万元,支持临夏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004年5月为临夏州两座大桥加宽改造工程捐资100万元,向临夏回民中学捐资6.5万元,为和政县蒿沟派出所捐资5万元;2006年1月,嘉峪关市捐资150万元,用于支援临夏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全面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下达的工作任务。2008年5月,捐款30万元支援临夏州灾害重建工作。
三、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不断加强近年来,嘉峪关市立足市情,把握民族工作的关键,把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来抓,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按照提高素质、改善结构、大胆选拔、放手使用的要求,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素质。在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同时,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和实施了少数民族人才开发战略,全面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使全市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数量逐年增加,素质逐渐提高,结构 不断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进一步壮大。截止2008年底,全市现有副县级以上少数民族干部27名(含酒钢公司);有少数民族人大代表9名;少数民族政协委员10名。一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少数民族干部健康成长,在各自工作战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通过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在全市唱响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旋律,使党的民族政策更加深入人心,“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市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热情更加高涨。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领导,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活动为载体,定期命名表彰,并确保创建经费的落实到位。坚持创建工作协调机制,积极协调好创建成员单位和其它单位的工作形成创建工作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