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机场内部通信系统简介
1.1 内部通信系统
1.1.1 综述
XX机场内部通信系统(以下简称内通系统)实施范围主要涵盖新机场航站楼。主要提供内部通话业务和调度业务。内部通话业务主要提供航站楼内值机岛柜台、登机口柜台、各部门业务值班室、机场各个功能中心之间的语音通信。调度业务主要提供机场各生产保障单位基于内通终端的的统一协调和指挥。系统具有单呼、组呼、会议、强插、强拆、呼叫队列、转接、代答、一触即通、集群对讲等功能,可使工作人员之间通话迅捷,使用方便、操作简单。
内通系统要求采用成熟的数字电路交换技术构建机场稳定、可靠的通信保障体系。系统需具有高可靠性,高话务量处理能力,高忙时呼叫处理能力,呼叫无阻塞,主机设备和终端设备平均无故障时间长,通讯快捷、高清晰音质、模块化、接口种类多、功能齐全、便于维护。
1.1.2 系统架构
内通系统主要由内通服务器、内通终端(包括调度终端、普通内通终端等)、调度系统、录音系统等组成。
系统逻辑架构可分为终端层、控制管理层、功能应用层。
1.1.2.1 终端层
终端层主要包括普通内通终端、调度终端。内通终端主要部署在值机岛、安检柜台、登机口、功能中心等的相关位置。调度终端主要部署在各个功能中心,提供对内通终端的集群呼叫,统一调度功能。
1.1.2.2 控制管理层
控制管理层主要实现包括语音呼叫控制、音频路由控制、用户管理、组群管理、权限管理、号码管理等功能。
1.1.2.3 业务应用层
业务应用层主要包括:单呼、组呼、全呼、强插、强拆、一触即通、免操作应答、指挥调度、终端状态检测、录音等功能。
1.1.3 系统总体规模、性能及配置
1)【*】航站楼内通服务器容量:满足不少于56部内通终端并发通话 2)【*】ITC/AOC核心交换设备容量:满足不少于200部内通终端并发通话 3)【*】本次配置调度终端1台,广播内通终端6台,普通内通终端25台 4)【*】内通服务器和用户终端音频带宽都应不小于15k Hz 5)【*】用户终端支持免提全双工对讲 6)系统端到端呼叫建立时间<300毫秒 7)系统整体可靠性不低于99.998% 8)无阻塞呼叫;
1.1.4 系统功能要求
1.1.4.1 本技术规范所提及的数字终端是指基于数字电路交换,采用语音数字编码技术的用户终端。模拟电话是指标准的DTMF用户信令的电话机。
1.1.4.2 系统可配置多种通信终端,满足新机场用户的使用需求,通话迅速敏捷,话音清晰不失真,工作稳定可靠,充分满足生产运行一线相互联络和调度的需要。
1.1.4.3 系统具有调度功能,且具有分组调度功能,可按业务部门性质配置不同类型操作台和用户终端,丰富的终端调度功能可以任意设置给任何一个用户终端机,以完成快速高效的调度工作。
1.1.4.4 系统除基本的呼叫应答功能之外,用户终端机具有一触即通、无操作应答、免挂机(结束通话单方挂、另一方也自动挂机)等功能,使用直通键呼叫时主叫、被叫接通时间符合调度对讲系统对呼叫建立时间的要求,小于200ms,一触即通,响应迅速通话迅捷,简单。
1.1.4.5 系统需具有高清音质,系统工作的音频频率范围应不低于15k Hz,保证调度通话语音清晰、音量大、准确无误。
1.1.4.6 系统需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可接入其他厂家提供的IP电话终端,如SIP标准的IP话机等。
1.1.4.7 系统具有故障监测能力,对于系统关键部件或装置、通讯电缆及用户终端机等进行自动诊断检测,能及时发现故障、报警、登记、打印报告,并能将故障终端的号码发送到指定用户终端上。对于公共功能部件,故障定位到板卡和功能模块。
1.1.4.8 系统具有灵活的通信方式,具有多方多组会议、群呼和组呼、呼叫转移、遇忙在线等待、遇忙强插与强拆、主操作呼叫队列和多路话音等特殊功能,以实现电话会议、发布命令、广播通知、寻呼找人、紧急呼叫等特殊功能。并可通过编程设置,其操作简便,话音清晰。
1.1.4.9 系统具有多路实时录音功能,对各重要业务部门通话,实时录音记录,以便随时重放通信实况。可靠性高,复原度高、保密性好、不可删改,查询方便。
1.1.4.10 系统具有数据信号用户接口,可支持控制信号的输入输出。可以通过内通系统程控交换机内部可编程实现对各种数据信号的控制,并最终实现为用户定制专用功能的内通系统。1.1.5 系统接口
1.1.5.1 广播系统接口要求
内通系统需与广播系统通过干接点信号和模拟音频互联,可同时有8路并发呼叫从内通系统到广播系统不同的分区;
1.1.5.2 与统一通信平台的接口
内通系统需与统一通信平台基于SIP协议互联,通过统一通信平台实现任意一台内通终端能与机场其他语音通信系统(IP电话等)双向语音互通。
1.1.5.3 与时钟系统的接口
内通系统通过NTP时钟同步协议与时钟系统取得时间同步。
1.1.6 系统主要产品技术规格要求
1.1.6.1 内通核心交换设备(内通服务器)
(1)部署在航站楼核心机房。航站楼核心交换设备用户板卡配置可接入的内通终端数量不小于56部。
(2)须满足无阻塞通信,硬件模块支持带电热插拔。(3)符合19”标准机柜结构,模块化设计(4)支持G.711a/μ律、G.722语音编码算法(5)支持SIP、IAX信令协议(6)具有开放的TCP/IP接口协议
(7)具有召集分组会议、无线会议、多路会议的会议功能,会议参与方无数量限制;
(8)具有自动应答、组呼/寻呼功能。系统通话通道与组呼通道应各自独立工作,终端通话不影响应急组呼的接收;
(9)具有广播和无线对讲接口;
(10)可同时接入数字终端、模拟终端和IP终端;(11)控制台/调度台支持多种呼叫队列管理和分配;
(12)具有优先权呼叫、直通键呼叫、追踪呼叫、遇忙呼叫功能;
(13)具有多级以上的用户权限设定功能,任意一项功能可以任意分配给某个用户。对用户权限具有用户访问限制、功能访问限制等多种限制方式;
(14)支持和无线对讲呼叫的单工模式;
(15)支持内通终端、调度台之间的全双工免提通话,结束通话单方挂机即可;(16)系统内置网络管理模块,系统的所有配置和管理均能通过IP网络完成,无需额外增加模块和设备。
(17)话音音质要求应大于15kHz宽带的语音标准;(18)支持最长讲话时间:可通过软件编程,通话时长不限;(19)具有话音信息接口,可存储100条或以上信息
(20)支持IP录音服务器,实时录制话音信息,以便随时查询重放通信情况;支持多通道录音,可实时录制话音信息,以便随时查询重放通信情况。
(21)具有用户及话机权限设定功能。
(22)内通编号方案:字长1-8位,可根据业主要求灵活编制;(23)支持远程操作运维功能
1.1.6.2 调度台
(1)具有多方多组全双工会议、群呼和组呼、呼叫转移、遇忙在线等待、遇忙强插与强拆、主操作呼叫队列和多路话音等功能;
(2)具有液晶显示屏且可显示姓名、终端号、时间、日期、电话号码、功能等信息;
(3)能按键滚动显示查询呼叫者的排队状况,并按应答键选择呼叫,进行应答;(4)具有强插、强拆给用户划分优先等级的功能;
(5)能按直通键编程,任意分组呼叫,并有呼叫请求排队功能;(6)能任意按分区、编组广播;(7)可通过编程控制分组会议
(8)可免提通话,双工(半双工、全双工)对讲,通话方式切换灵活,可在不结束通话的情况下切换;结束通话单方挂机即可;
(9)操作台为台式,采用模块化设计,其功能键和直通键数量可由用户确定;(10)话音音质要求符合或优于国际ITU-T G.722宽带语音标准;
(11)可编程功能键数量不小于40个,且可通过硬件模块扩展或软件配置的方式扩展至不小于100个功能键,功能键可设置为直接呼叫按键,功能键应具有功能名称标识或标牌及指示灯;(12)具有数字键盘,可通过拨号呼叫用户;
(13)应有音量调节,通话方向控制和中止通话等功能键;(14)可设置具有3个以上的优先级别;
(15)一个通话回路可使用传声器和扬声器通话,也可使用送受话器通话,双工对讲方式,设备不应震鸣;
(16)硬件调度终端扬声器输出功率不小于2W,声压级可达99分贝;(17)呼叫请求排队的最大容量应有16个以上用户;(18)数字键带背光照明,功能按键具有3色LED指示灯;
1.1.6.3 内通终端
(1)采用专用数字内通终端设备
(2)有智能音量自动调节功能,可根据环境噪音大小自动调节音量;(3)支持免提全双工通话;(4)内置DSP专用处理芯片;(5)具有来电显示功能(6)数字键盘(0-9数字);
(7)支持的音频频率范围须应大于15kHz;(8)有可自动调整灵敏度的内置驻极体麦克风;(9)具有免提呼叫、应答,拾音范围≥5米;(10)具有抗噪性能;(11)具有来电信息显示;
(12)内置扬声器功率不小于1.5W;
(13)具有多种话机特性,如静音、来电显示、拒绝来电、留言灯、音量控制、自动应答、立即拨号、紧急呼叫等特性;
1.1.6.4 录音系统
(1)录音系统通过与内通核心交换设备连接对内通终端通话进行录音;(2)支持录音系统即时状态查询、录音系统告警和报告等管理功能;(3)可以通过管理界面配置录音分机、配置录音重播用户,以及配置录音重播用户的安全访问等;
(4)所有通话标示都能用来检索通话记录,并能基于特征参数进行检索;(时间、用户、号码、组群);(5)系统支持普通用户、高级用户、审计员及系统管理员等多级用户权限管理;
(6)系统能够提供系统审计功能,可记录哪些用户在何时使用过录音系统;(7)系统能够提供终端即时监听功能,可以选择正在通话的分机进行即时监听,了解内通系统中的即时通话状况,在用户权限范围内的终端通话的主被叫双方都可在通话状态表中显示;
(8)录音系统具有如下通话记录参数:通话开始日期、通话开始时间、呼叫持续时间(秒)、主叫号码、被叫方号码、呼叫类型(呼入、呼出、转接)、拨叫号码等;
(9)录音系统能够支持网络存储模式,录音文件能够保存到相连的网络存储设备中;
(10)授权的用户可以把通话录音以WAV、MP3或AMR格式下载到本地供再次使用;
(11)录音系统支持对甚高频通信内容进行录音
(12)录音系统配置的存储容量至少满足120路并发通信不少于90天的录音文件;
1.1.6.5 内通管理系统
(1)提供内通业务管理系统软硬件产品;
(2)具有所有终端号码的管理,实现所有终端的来电显示;(3)具有优先权呼叫、直通键呼叫、追踪呼叫、遇忙呼叫功能;
(4)具有多级以上的用户权限设定功能,任意一项功能可以任意分配给某个用户。对用户权限具有用户访问限制、功能访问限制等多种限制方式;
(5)具有集中维护检测报警功能(包括控制模块、操作台及用户终端)以及用户线路监测功能,当线路发生故障时即报警;
(6)具有内通报表功能,可提供部分或全部内通终端在一定时间内的通话报表,包括但不限于通话时长、通话次数、通话类型等内容;
第二篇:通信光缆管理系统简介
0 引言
光纤通信是通信领域中的新技术,它与原有通信系统相比,不但具有通信容量大、中继距离长、不受电磁干扰、串话小、无电磁泄漏、保密性能好、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而且在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然而传统的手工图纸资料的管理方式,手段还比较简单,难以提供全局性的信息。特别是在光缆故障点确定等方面,传统管理方式的信息利用率差,无法为抢修人员提供决策支持,从而
增大了故障所带来的损失。
建立系统的目标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一个以电子地图为背景的通信光缆管理的信息平台,改变基于工程资料管理和手工管理的传统管理模式,集中运用GIS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的成果,提供基于地图信息的直观、可视化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为管理人员创造图文并茂的工作环境,从而大大提高管理质量,实现通信光缆管理信息化。系统数据设计
2.1 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根据系统设计需求,系统管理人员对地图编辑、维护以及空间数据分析的要求比较高, 因此本系统
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体系结构。空间数据和属
图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图
性数据统一管理在服务器端,使用MapX所提供的
属性GeoSet管理空间数据,属性数据通过ADO进行
3.1 通信资源管理模块
访问。通信光缆管理系统位于客户端。系统结构图
本模块建立通信资源属性数据库,将光缆、连接
如图1所示。
节点、端口、管道、杆路、光缆连接设备、传输设备、交
换设备等通信资源的属性信息写进数据库中, 同时
将它们的截面图、立面图、工程资料图等存储到系统
中,从而对通信资源的相关信息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管理人员还可以根据通信设施的增减和线路施工、故障维修等情况,相应的录入或修改通信资源资料
从而始终保证资料的集中性、一致性和完整性。3.2 地图管理模块
图1 系统CS体系结构
用户可以方便地对已经铺设的光缆进行查看和
2.2 系统数据连接
选取。其中,对电子地形图的管理采用分层的方式,属性是空间实体的特征反映,属性数据存放在
用户可以控制各个图层是否可以显示、修改等。并
SQLServer中,SQL Server的属性数据表中的ID字段
提供地图放大、缩小、移动、快速定位、坐标显示、距
用于存放当前属性记录所对应的地图中地理实体的离测量、面积测量等地图的基本操作功能。用户可
ID号,从而实现属性数据与地图文件中空间实体的
以对图中各个图层、各个图层的各要素进行添加、修
关联。在具体实现上,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中都包含
改、移动和删除。
对应地物的表示码(ID),通过这种表示码在空间数据
[3-5]
3.3 综合查询及统计模块
和属性数据之间建立连接,连接如图3所示。
3.3.1 综合查询功能
本模块为用户提供两种查询方式:点击查询和
属性查询。
点击查询:用鼠标点击地图上的光缆线路,在地
图上以对话框的形式显示其空间地理位置信息和所
有属性信息。同时还提供光缆图形显示功能。用户
图2 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连接
可以通过点击对话框详图片按钮,显示光缆的截面
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图、纤芯利用情况、工程资料图等。
本系统主要是针对通信光缆的管理业务的实际
属性查询:通过属性数据查找相应的光缆段。
需求而提出的管理系统。本系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
在对话框中输入光缆相关属性信息,系统在查找到
技术构建,建立一个以电子地图为背景的管理及信
目标光缆之后, 自动以合适的比例把所要查找的光
息平台,通过地图表征固定基础设施的地理属性和
缆显示在屏幕的中心,以便用户快速地查看所要查
找光缆的位置。
限从而保证数据资源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管理人员
3.3.2 统计功能
可以对系统数据进行查询、录入、修改,而普通用户
用户可以在地形图上选定某一区域,系统将以表
只能对数据进行查询。的形式统计出此区域内的所有的光缆段及各光缆段的 结束语
相关属性信息(长度、纤芯对数、纤芯利用率等)。
将GIS技术运用于通信光缆的管理中,很好地
3.4 自定义标注模块
提高了通信光缆的管理效率。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将
根据行业标准,本模块建立通信资源符号库。对本系统进行完善。随着将来GIS技术与通信管理
人员可以通过本功能,利用人工或坐标定位的方式
业务进一步的结合,通信资源管理必将朝着!信息
将通信资源标注到电子地图上。利用本模块,人员
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定义设计相应的通信资源图标。
参考文献:
3.5 故障管理及决策分析模块
[1] 福富秀雄.光缆[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工作人员在机房利用OTDR(光时域反射仪)可
[2] 程晓荣,杨力, 张铭泉.基于MapX 的配电网设备管理系统设计
准确地得到光缆故障点距机房的距离。然后通过光
与实现[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8(11):2843-2846.[3] 龚健雅,杜道生,李清泉,等.当代地理信息技术[M].科学出版
缆的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的连接,通过该模块输入
社,2004.相应的数据值, 即可在电子地图上很快确定故障点
[4] Abel DJ,KilbyPJ,DavisJR.TheSystemsIntegrationProblem.Inter 的位置,从而为工作人员提高抢修工作效率、减少故
nationalJournal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J].1994, 8(1):
障所带来的损失提供决策支持。
1-2.3.6 系统安全管理模块
[5] LodhaS K,FaalandN M,WongG.Consistent Visualization andQue
系统具有完善的用户权限管理功能。本模块给
ryingof GIS Database by A LocationawareMobile Agent.Computer
Graphics International[J].2003,6(11):248-253.不同用户进行分级,分配给不同的用户以不同的权
责任编辑: 肖滨
(上接第106页)
改起来相对要容易得多。
{ 结束语
基于GIS电信光纤网络资源管理系统设计
电信光纤网络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空间性,而且有复杂的空间拓扑关系,和电信网络的其他资源管理有很大区别。本文介绍的根据光纤网络资源地理空间分布的特点和地理信息系统在空间数据管理上的优越性,设计了基于GIS的电信光纤网络管理系统。该系统除实现对光纤网络的空间及属性数据管理的基本功能外,还能够对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为网络规划设计和维护管理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光纤路由管理地理信息系统
开发单位:新疆新能信息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应用单位:新疆新能信息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1.1 应用背景
1.1.1 说明
为了满足新疆信息通信企业,管理光纤通信资源及光纤使用业务的需要,使该系统成为新疆信息通信企业光纤通信网络资源及业务管理的应用平台。系统对网络资源发生通信故障时能做出即时反应,将网络通信故障消除的处理时间减至最低,提高用户的主客观满意度。同时建立起生产运营的监管机制,采用正确的网络资源管理方法和系统提供有效的工具,规划通信资源管理和经营的企业单位的未来发展。
1.1.2 光纤通信管理的现状分析
随着新疆科技的进步和业务需求的不断变化,计算机通信主干网络工程业务发展迅猛,在急剧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信息通信企业要成为本地信息通信市场强势竞争者,必须及时采用新的技术不断提供对现有通信网络资源管理水平。先进的管理技术,为顾客提供优质和高效的服务,这是信息通信企业在竞争中致胜的首要因素。为此,信息通信企业必须做到: 1)采用正确的网络管理方法和工具去规划未来的发展;
2)了解客户和不同地区的服务需求;
3)对网络发生故障时能做出即时反应和懂得监管系统的运作;
4)将网络发生故障的次数减至最底;
5)在现有的系统上实施新的网络管理技术,增强稳定性和可靠性;
6)改善客户服务的水准。
信息通信企业对客户提供服务的物质基础是通信网络资源,建立及管理一个稳定和高效的通信网络,是信息通信企业的首要任务。长期以来信息通信企业一直在寻求一站式的专业系统,能有效地利用各种通信网络资源,提升网络效能。为此,信息通信企业需要一种有效的网络规划和管理工具,这种工具无论在安装新的网络、或在现存的系统上增设新的功能、或是缩短故障修复的时间,都能协助网络工程师做出更佳的决定。
2.1 应用特色
通信企业光纤路由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是综合运用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理学、空间科学等各种技术与方法手段,对光纤网络设施设备(光缆、杆塔、廊道、光缆接头盒、光交接箱等)、光缆架设、拆除、线路割接、线路导接、通信线路优化设计等进行计算机图形化管理,实现通信光纤网络维护管理、空间查询、业务统计分析、光纤网络分析等处理要求,提供多专业、多层次、多目标的高集成性的信息管理平台。
系统提供的功能应用,主要有:
1)建立通信网络资源的网络拓扑结构,使之能够进行通信光纤网络运行分析支撑的数据模型,该模型可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大型商用数据库系统中,并提供多方面的光纤网络特性展示;
2)根据光纤通信管理的业务模型,混合建立网路通信设备设施资源一体化的空间数据库;
3)系统提供多种方式的输出,用以展现业务处理与分析的能力,如提供各种专题地图的输出出版,查询分析结果的图形输出等;
4)系统以通信设备设施资源的分类管理的方式,对各种通信资源进行集中的管理; 5)该系统可从不同角度为领导决策、资源管理、网络规划、资源合理利用等业务要求,提供丰富的软件操作功能。
6)建立以GIS技术应用为基础的光纤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对资源空间数据、网络资源数据、设备运行维护数据、纤芯资源使用数据、通信资源间的网络拓扑关系数据等,进行一体化管理。
7)各种业务统计结果,业务数据查询,均能够以GIS空间分布显示的直观方式,为用户提供快捷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辅助进行最优网络资源规划等要求,提供依据。
图 1 新能信通光纤路由管理GIS系统
3.1 应用效果
系统以的数字地形图作为城市基础地理地图为背景底图,叠加通信企业管理的光纤通信网络资源分布地理数据,进行设备设施的统一管理。
该系统整体分为图形管理、工程与业务管理、运行维护管理三部分。对乌鲁木齐市区的光纤通信网络设备设施的地理分布信息、设备基础数据、设备工程资料、纤芯使用业务等信息进行集成管理,形成了以地理位置为查询主线索的多层次多方式的信息管理系统。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结合,既能根据属性数据调用相应的空间数据,动态显示相关地图,也能在地图上点击查询,调用出相应的属性数据,获取属性信息。不仅能将光纤通信网络分布情况与基础地理数据相叠加,使用户能够直观地了解到电网及其周围的环境,更为重要的是系统能为用户提供较多的分析功能,可利用系统建立光纤通信数据模型,在此数据模型基础上,进行光纤路由分析、纤芯熔接、跳芯、新架和利旧项目的模拟工程路勘,纤芯业务租赁使用情况,以及纤芯资源使用分布统计等主营业务操作。
系统实现了图形的编辑、浏览、查询、光纤通信网络资源的设备台帐数据的维护、设备查询统计等基本功能。同时,设备设施数据、工程资料、业务数据等在各部门之间建立信息流的运转。基于这些功能的实现,吐鲁番电业局输配电GIS系统将在全局输电、配电、营销、调度等部门广泛应用。
基于GIS的光缆自动监测系统
http://www.c114.net(2001/6/22 00:00)GIS的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王晨林 林财兴)
[摘要] 就基于GIS(全球因特网系统)的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开发做一详细介绍,对其中 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讨论。
[关键词] 全球因特网系统;远程光线自动监测系统 1 引言 国家南、北沿海光缆干线通信系统建成以后,大大缓解了这些地区快速增长的通信供
需矛盾,为社会和邮电系统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是光缆工程竣工以来,沿途省市的
维护部门发现了光缆接头盒渗水,光纤熔接时去除被覆层不规范造成纤芯受损,衰耗随时
间推移而增大等现象。每年干线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公路施工、建筑挖方、开采岩石、山体
滑坡和其它意外事故造成的光缆中断或损伤。信息传输干道的安全运行问题日益引起运营
主管部门的重视。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多家公司对基于GIS的光缆自动监测系统进行了研究,其中国外公司有Agilent Technology和意大利的尼克特拉等,尤其以Agilent公司的AccessFIBER最为出名,其主要
技术特点是:快速故障定位;告警工作流管理;GIS/GPS集成;网络体系的可伸缩性;基于
NT网络;采用Oracle大型数据库;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TMN和SNMP集成。
国内公司有北京长线、山东光科、上海霍普、台湾隆磐等,以北京长线为例,其主要技
术特点是:规范的数据、命令格式和传送文件;多种测试种类:点名测试、定期测试等;基
于Windows NT,在其上运行MS SQL Server;采用TCP/IP连接;采用路由器作为联网设备;
引入GIS/GPS(采用Mapinfo)。
我们在分析国内外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既保留了一些优秀的功能,又增加了一些对用户
实用并且用户也比较感兴趣的功能:1)增加移动终端功能,移动用户可以通过拨号连接到拨
号服务器调用测试曲线,完成一些测试功能(如点名测试等),以方便野外工作人员和非工
作时间在家的工作人员或者管理人员进行曲线的实时察看,不必到现场就能知道光缆的测试
情况,同时也避免了误告警引起的不必要的奔波。2)增加语音拨号功能,如果发生告警,则
程序自动拨号,当对方搞机时,特定的语音信息开始播放,使用户方便地知道发生告警的一
些信息,以便组织合适的人员、检修设备、车辆等。3 系统的组成和关键技术
系统一般由MS(Monitoring Station,监测站)、LMC(Local Monitoring Center,地
区监测中心)、OPM(Optical Monitor,光功率检测)模块等组成。同时,系统具有一定的 可扩充性,根据用户的需求,系统的网络层次可以增加一级或者多级。
测试站,由WDM(波分复用器)、OTDR、OSW(Optical Switch)光开关模块、TAP模块、OPM、工控机等组成,其主要功能是在接受测试指令后完成光缆故障的定位,并且负责向上传 送测试文件;其中的WDM的主要作用就是复用工作波长和测试波长(两者彼长必须不同)。中
继站是考虑本地网监测的情况,如果是干线监测,一般直接跳接即可,但是在本地网中由于
网络路由的复杂,进站光纤比出站光纤少,直接跳接无法达到一一对应的情况下,就必须要
用到OTAU(Optical Test Access Unit)远端光路切换单元来达到一对多的效果,下面将对
OTAU做一详细介绍;当在线测试时,只要用FILTER(滤波器)滤掉测试波长并使工作波长通 过即可。
考虑到在本地网的监测中,网络路由比较复杂,在中继端通过简单的跳接不能解决问题,为此我们开发了OTAU,通过切换远地的光开关来解决此类矛盾。OTAU一般由工控机和光开关模块(光开关采用JDS的产品)组成,通过TCP/IP协议同MS(或者LMC)相连,接收和处理来自MS(或者LMC)的控制指令,同时根据设定时间定期返回 自身的状态,尽量减少监测系统本身的不稳定性。光开关模块通过标准并口线与工控机的I/O 卡相连接,当通信模块接收到MS(或者LMC)切换光开关的指令后,立即通知I/O卡产生特定 的波形来控制光开关指定端口的切换,同时返回切换的结果。总而言之,其实质就是一个放
在远端的可以控制的光开关。
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如何保证系统的实时性,也就是一旦有故障,能够在最短的时间
内通知相关人员,把工程维护由被动方式转移到主动方式。我们采用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应
用OPM(光功率检测模块)。
此模块通过TAP光耦合器从工作光纤中取出少量光,一般为3%或5%,提供给OPM模块,来检测当前工作光纤的功率值,通过比较告警光功率阈值(用户可以远程设定)来确定是否
需要发送告警信号,如果需要,OPM模块通过RS232接口向MS发送告警信号,MS收到告警信号
后,立即启动OTDR进行测试,测试完毕后测试文件送测试中心。
OPM模块每天24h工作,为了提高可靠性,同时把它做成能够集成在一个标准机箱里,我 们采用了电子盘和无显示器模式,抛弃了传统的硬盘加显示器模式,这样缩小了硬件的体积,也节约了成本。采用此种方式,一般来说,光缆监测的周期可由现行的每天一次变为30天
一次,30天的周期测试仅为取得光纤特性的缓慢变化,以发现缆、纤、接头的衰耗劣化趋势,其它模块只是在OPM告警或有特殊需要时才启动。
关键技术之二是采用GIS/GPS集成,使得故障点的显示直观化,同时可以显示人孔、标
石等具体位置,对精确查找故障点的位置有很大的帮助。我们采用了Mapinfo。公司的Map-info professional 5.5版本来开发,其它开发工具,如VC或者VB可以通过OLE的方式来调用
它,而WebGIS的提出,使得系统结构从C/S(客户/服务器模式)转移到B/S(测览器/服务器
模式)成为可能。4 结论
远程光缆自动监测系统(RFTS)就是一种实现光缆监测从被动方式转移到主动方式的一
种系统解决方案。其主要的关键技术是使用OPM(光功率检测)模块,其全天24h工作的性质
保证了告警信号的及时传送和GIS/GPS集成,使得故障点的显示直观化、图形化,节约了找
到故障点的时间。
需要指出的是,在实施RFTS的工作中,由于光纤网络的复杂性,特别是在本地网中可能
存在一些光无源器件,此时在线监测可能除了用跳线跳过外,难有其它办法。
光纤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光纤网络结构日益复杂,管理工作也显得比较重要,可以预
见,今后采用RFTS系统会越来越多
第三篇:建德千岛湖通用机场简介
机场简介
建德千岛湖通用机场于2006年3月建设完工,5月由民航华东局组织行业竣工验收,11月局方颁发《民用机场使用许可证》,是浙江省首家取得民用机场许可证的通用机场。机场目前建有一条 500×21 米的跑道,可满足起飞全重 5250 公斤以下 A 类飞机起降,飞行区等级为1B级。目前有可停放10 架航空器的停机坪和10—15架航空器的停机库以及相应的联络道,整个飞行区占地面积 300 亩左右。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及相关人员配备相对齐全。
建德千岛湖通用机场的空域条件与周边乃至全国的通用机场相比较都具有较强的优势。机场的管制空域范围为高度1200米以下,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这在全国民用机场中也是少有的,在2012年10月部队空军又将该范围作为低空空域改革的试点划设成为了报告空域,进一步为通航飞行松绑。
为加快建德航空产业的发展,经建德市政府批准由建德市国资公司进行股权收购,目前已持有机场公司88.8%的股份,成为国有控股的子公司。根据浙江省通用机场网络规划,建德千岛湖通用机场列为全省一类机场,并着手规划依托机场建立省级航空产业园。
2013年全年达到飞行日274天,飞行7600多架次,经营收入174万元,经营业绩稳定增长。从2006年12月机场取证开放到今,先后有十五家航空公司和航空单位超过30架飞机/直升机使用本场从事 1 飞行训练和通用航空作业飞行。机场从开放到现在已累计保障七万多架次航空器安全起降,未发生过一起因机场保障原因产生的严重差错以上的不安全事件,得到了局方和业界一致好评。
第四篇:雷达通信简介
雷达通信简介
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来测定物体位置的无线电设备。电磁波同声波一样,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雷达就是利用电磁波的这个特性工作的。波长越短的电磁波,传播的直线性越好,反射性能越强,因此,雷达用的是微波波段的无线电波。
利用雷达可以探测飞机、舰艇、导弹以及其他军事目标,除了军事用途外,雷达在交通运输上可以用来为飞机、船只导航,在天文学上可以用来研究星体,在气象上可以用来探测台风,雷雨,乌云。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
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雷达发射机产生足够的电磁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传送给天线;天线将这些电磁能量辐射至大气中,集中在某一个很窄的方向上形成波束,向前传播;电磁波遇到波束内的目标后,将沿着各个方向产生反射,其中的一部分电磁能量反射回雷达的方向,被雷达天线获取;天线获取的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送到接收机,形成雷达的回波信号。由于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会随着传播距离而衰减,雷达回波信号非常微弱,几乎被噪声所淹没。接收机放大微弱的回波信号,经过信号处理机,可提取出包含在回波中的信息,并在显示器上表示出目标的距离、方向、速度等。1测量距离
为了测定目标的距离,雷达准确测量从电磁波发射时刻至接收到回波时刻的延迟时间,即电磁波从发射机到目标,再由目标返回雷达接收机的传播时间。根据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为:S=CT/2。
其中:S为目标距离,T为电磁波从雷达到目标的往返传播时间,C为光速。2确定方向
雷达测定目标的方向是利用天线的方向性来实现的。两坐标雷达只能测定目标的方位角,三坐标雷达可以测定方位角和俯仰角。3测定速度
测定目标的运动速度是雷达的一个重要功能,雷达测速利用了物理学中的多普勒原理。当目标和雷达之间存在着相对位置运动时,目标回波的频率就会发生改变,频率的改变量称为多普勒频移,用于确定目标的相对径向速度。通常,具有测速能力的雷达,要比一般雷达复杂得多,例如脉冲多普勒雷达。雷达技术发展简史
雷达技术首先在美国应用成功。美国在1922年利用连续波干涉雷达检测到木船,1933年6月利用连续波干涉雷达首次检测到飞机。该种雷达不能测距。1934年美国海军开始发展脉冲雷达。英国于1935年开始研究脉冲雷达,1937年4月成功验证了CH(Chain Home)雷达站,1938年大量的CH雷达站投入运行。英国于1939年发展飞机截击雷达。1940年由英国设计的10cm波长的磁控管由美国生产。磁控管的发展是实现微波雷达的最重要的贡献。1940年11月,美国开发微波雷达,在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生产出了10cm的SCR-584炮瞄雷达,使高射炮命中率提高了十倍。二战中,俄、法、德、意、日等国都独立发展了雷达技术。但除美国、英国外,雷达频率都不超过600MHz。二战中,由于雷达的很大作用,产生了对雷达的电子对抗。研制了大量的对雷达的电子侦察与干扰设备,并成立了反雷达特种部队。
二战后,特别是五、六十年代,由于航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用雷达探测飞机、导弹、卫星、以及反洲际弹道导弹的需要,对雷达提出了远距离、高精度、高分辨率及多目标测量的要求,雷达进入蓬勃发展阶段,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性问题:脉冲压缩技术、单脉冲雷达技术、微波高功率管、脉冲多卜勒雷达、微波接收机低噪声放大器(低噪声行波管、量子、参量、隧首二极管放大器等)、相控阵雷达。七十至九十年代,由于发展反弹道导弹、空间卫星探测与监视、军用对地侦察、民用环境和资源勘测等的需要,推动了雷达的发展。出现了合成孔径雷达(SAR),高频超视距雷达(OTHR),双/多基地雷达,超宽带(UWB)雷达,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干涉仪合成孔径雷达(InSAR),综合脉冲与孔径雷达等新技术新体制。雷达的应用
雷达不仅用于探测目标,并且成为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精确制导导弹)。雷达的军事用途简述如下: 搜索雷达和警戒雷达:作用距离400-600km,用于发现飞机。2 预警雷达/超远程雷达:作用距离数千公里,用于发现战略轰炸机,洲际导弹。引导指挥雷达(监视雷达),用于对歼击机的引导和指挥作战,机场调度。机载预警雷达是当前一种重要雷达。制导雷达:控制导弹去攻击飞机和/或导弹等目标。战场监视雷达:用于发现坦克军用车辆人和其它在战场上的运动目标.6 机载雷达:(截击、轰炸瞄准、护尾、导航雷达):现代战斗机上的雷达具有搜索、截获目标,空对空制导导弹,空对地观察地形和引导轰炸,敌我识别、地形跟随和回避等多种功能。舰载雷达:搜索雷达、导航雷达、舰载多功能相控阵监视、预警雷达、侦察雷达、炮瞄雷达、导弹制导雷达等。8 炮瞄雷达:自动控制火炮跟踪攻击目标。炮兵雷达:炮兵部队使用的战场目标侦察雷达、战场炮位侦校雷达、对海侦校雷达、炮兵气象雷达、初速测量雷达、阵地标定雷达。10 靶场测量雷达:测距、测速、精密定位、安全控制等单功能雷达。11 雷达导引头(寻的器)/雷达引信:装在导弹/炮弹上,末段制导导弹,精确命中目标。毫米波雷达导引头已应用于导弹制导中。
虽然雷达面临隐身、电子对抗、反雷达导弹、低空/超低空的挑战,正处于重大变革时期。但雷达具有全天候,并且不依赖于威胁目标的辐射,因此雷达仍是一种重要的探测手段。现代战争中雷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国防离不开雷达技术。
在民用雷达方面, 举出以下一些类型和应用#;1 气象雷达 这是观察气象的雷达, 用来测量暴风雨和云层的位置及其移动路线。2 航行管制(空中交通)雷达 航行管制雷达兼有警戒雷达和引导雷达的作用, 故有时也称为机场监视雷达, 它和二次雷达配合起来应用。这一雷达系统可以鉴定空中目标的高度、速度和属性, 用以识别目标。宇宙航行中用雷达 这种雷达用来控制飞船的交会和对接, 以及在月球上的着陆。某些地面上的雷达用来探测和跟踪人造卫星。4 遥感设备 安放在卫星或飞机上的某种雷达, 可以作为微波遥感设备。它主要感受地球物理方面的信息, 由于具有二维高分辨力而可对地形、地貌成像。雷达遥感也参与地球资源的勘探, 其中包括对海的情况、水资源、冰覆盖层、农业森林、地质结构及环境污染等进行测量和地图描绘。也曾利用此类雷达来探测月亮和行星(雷达天文学)。
此外,在飞机导航, 航道探测(用以保证航行安全), 公路上车速测量等方面, 雷达也在发挥其积极作用。为了满足多种用途不同的要求, 已研制了各雷达。例如, 按照雷达信号的形式分类, 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脉冲雷达 此类雷达发射的波形是矩形脉冲, 按一定的或交错的重复周期工作, 这是目前使用最广的。连续波雷达 此类雷达发射连续的正弦波, 主要用来测量目标的速度。如需同时测量目标的距离, 则往往需对发射信号进行调制, 例如,对连续的正弦信号进行周期性的频率调制。脉冲压缩雷达 此类雷达发射宽的脉冲波, 在接收机中对收到的回波信号加以压缩处理, 以便得到窄脉冲。目前实现脉冲压缩主要有两种。线性调频脉冲压缩处理和相位编码脉冲压缩处理。脉冲压缩能解决距离分辨力和作用距离之间的矛盾。20世纪70年代研制的新型雷达绝大部分采用脉冲压缩的体制。
此外,还有脉冲多卜勒雷达、噪声雷达、频率捷变雷达等。雷达技术发展展望
现代战争是陆、海、空、天的多维战场,信息战成为一种关键的作战样式。信息能力是衡量作战能力的关键因素,信息能力是被摧毁的首要目标。雷达是一种获取信息的重要装备。它面临电子侦察、电子干扰、隐身、反辐射导弹四大威胁。所以增进强雷达抗侦察、抗干扰、抗隐身(包括抗低空突防)、搞反辐射导弹的能力,是现代战争下雷达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雷达在现代战争下担负:目标的精确、实时、全天候侦察监视;对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等大规模破坏性武器的探测与跟踪;各种隐身目标的探测与识别;战斗杀伤效果判别和目标识别等任务。雷达还担任导弹制导和武器火控等任务。雷达为实现上述任务的关键技术是:相控阵雷达(PAR),超视距雷达(OHTR)、合成孔径雷达(SAR)和干涉仪合成孔径雷达(InSAR)、毫米波雷达(MMW),双/多基地雷达;高速、实时信号/数据处理技术;雷达组网技术等。1 相控阵雷达发展方向是:固态有源相相控阵,灵敏、宽带有源阵列,分布式有源相控阵,有源共形阵,自适应共形阵,超高频、低旁瓣相控阵天线,多波束相控阵天线,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自适应抗干扰技术,采用光电子技术的有源相控阵技术,数字组件相控阵技术,毫米波空间监视相控阵雷达,反隐身相控阵雷达。合成孔径雷达(SAR)是战场监视系统的发展方向。重点开发的内容是:宽带、超宽带SAR,探测叶簇、地表下的隐蔽目标,各种目标分类、识别;多功能、多模式,特别是将SAR与GMTI相结合。干涉仪合成孔径雷达(InSAR)可得到数字地形高程图;生成二维舰船目标图像,可用于船只分类;重点解决INSAR的雷达回波“实时”处理问题。高分辨、多波段、多极化、多模式卫星SAR/(INSAR)图像的解译技术。超视距雷达(OHTR)发展重点是利用高频无线电波的电离层反射,扩大雷达的覆盖范围,提高分辨率;超视距雷达探测隐身飞机的机理和能力;电离层引起的相位畸变修正技术;非稳定性电离层条件下,低径向速度目标检测的信号处理技术;超视距雷达的外噪声自适应抑制技术。毫米波雷达(MMW),重点发展毫米波导引头,用于精确制导导弹、灵巧炸弹;毫米波高分辨率目标识别雷达;模块化、积木式毫米波战场侦察雷达;毫米波雷达与红外(光学)传感器相结合的导引头、侦察系统;空间(卫星)毫米波相控阵雷达。双/多基地雷达,重点发展反隐身目标的双/多基地雷达。重点解决双/多基地雷达的配置、布站技术;双/多基地雷达的检测、数据处理技术。
第五篇:通信技术简介
通信是指通过传输媒质完成信息传递。
所谓通信,最简单的理解,也是最基本的理解,就是人与人沟通的方法。无论是现在的电话,还是网络,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实际还是人与人的沟通。现代通信技术,就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如何采用最新的技术来不断优化通信的各种方式,让人与人的沟通变得更为便捷,有效。这是一门系统的学科,目前炙手可热的3G就是其中的重要课题。
信息是无时无处不存在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从电视或收音机里收视或收听的天气预报就是信息。当人们了解到天气变化时,就可以决定穿衣多少或者是否携带雨具。至于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活动中,信息就更为重要了。通信是为信息服务的,通信技术的任务就是要高速度、高质量、准确、及时、安全可靠地传递和交换各种形式的信息。
通信技术和通信产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不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都是如此。这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通信就是互通信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信在远古的时代就已存在。人之间的对话是通信,用手势表达情绪也可算是通信。以后用烽火传递战事情况是通信,快马与驿站传送文件当然也可是通信。现代的通信一般是指电信,国际上称为远程通信。
19世纪以前,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传递信息主要依靠人力、畜力,也曾使用信鸽或借助烽火等方式来实现。这些通信方式效率极低,都受到地理距离及地理障碍的极大限制。
1844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莫尔斯电码,并在电报机上传递了第一条电报,大大缩小了通信时空的差距。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首次使相距数百米的两个人可以直接清晰地进行对话。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要求越来越高,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现代通信技术,一般是指电信,国际上称为远程通信。随着电信业务从以话音为主向以数据为主转移,交换技术也相应地从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逐步转向给予分株的数据交换和宽带交换,以及适应下一代网络基于IP的业务综合特点的软交换方向发展。信息传输技术主要包括光纤通信,数字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以及图像通信。
数字通信即传输数字信号的通信,是通过信源发出的模拟信号经过数字终端的心愿编码成为数字信号,终端发出的数字信号,经过信道编码变成适合与信道传输的数字信号,然后由调制解调器把信号调制到系统所使用的数字信道上,在传输到对段,经过相反的变换最终传送到信宿。数字通信以其抗干扰能力强,便于存储,处理和交换等特点,已经成为现代通信网中的最主要的通信技术基础,广泛应用于现代通信网的各种通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