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如何与采访对象接近
(五)如何与采访对象接近
1、邹韬奋的“见面熟”本领
记者的采访活动绝大部分是在生疏的环境、生疏的条件下与完全陌生的人打交道。如何迅速接近被采访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作最深入的采访,就成为记者、通讯员的一项基本功。
著名记者邹韬奋就有一种“见面熟”的本领。他与人接触,谈话,常常给人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因此许多人尽管是与他初次相识,用不了多久,就把他当成了可以信赖的朋友,把心里的话告诉她。因此,他的朋友很多,而且,这些朋友对他的采访活动提供了巨大的帮助。邹韬奋从1933年7月14日离开上海出国,到1935年8月27日回到上海,一共是2年1个月又13天,其中到过意大利、瑞士、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德国、苏联、美国等9个国家的67个城市和乡村,共采写了160多篇旅游考察报告,总字数达53万字。取得这样丰硕的成果,出了他的勤奋外,他在旅途结识的朋友,给他帮了大忙。
他在赴苏联途中认识了一些美国学生。在船到苏联后,主动邀请韬奋加入他们的旅行团,一齐上莫斯科暑期大学,一起参观访问,不但使他省下了一笔费用,还在参观访问方面得到了许多便利。这个旅行团中的不少人后来成了韬奋的知交,在韬奋到美国考察时,这些朋友帮了他很多的忙。比如,美国南方当时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着黑暗的农奴制度,这些朋友不但向他介绍了许多当地便显得黑奴制度的罪恶事实,为他安排视察的地区和途径,告诉他访问中应该注意的种种事项,为他物色和约定访问对象,并派出可靠的人用秘密的办法护送他去谈话,还多次邀请他参加秘密会议。韬奋这次南游所以能看到许多真实的情况,取得很大的收获,离开了这些朋友的帮助是不可想象的。
韬奋交朋友,并不局限在志同道合的人,这是因为记者工作接触的是三教九流,所以也应该叫各种各样的朋友。当然,友谊的深浅有所不同。韬奋的朋友中有革命政党的骨干分子,有进步的青年,也有一半的学生、工人、农民、商人,甚至还有像希特勒法西斯纳粹党的党员那样完全属于反动阶级的人。例如,他在柏林施就结识了一些纳粹党员,“他们待我都很好,其中一人,带我尤其殷勤可感。”正是这样广泛的结交,使他的采访活动能够左右逢源。
韬奋交朋友,并没有什么秘诀,首先是热情相待,使人一接触就感觉到平易近人。其次是坦率、真诚,绝不矫揉造作。再次便是尽可能帮助别人做些事情。韬奋在美国南方采访时,曾帮助革命组织抄写兴奋,散发印刷品;在苏联访问时,曾应一个男朋友和苏联女朋友之请,维他命的恋爱做参谋等等。美国有句谚语:“获得朋友的唯一办法是自己先成为别人的朋友。”这恐怕就是韬奋广交朋友的“秘诀”。
2、异邦遇见同乡 他乡谈起故里
俗话说,亲不亲,家乡人;美不美,故乡水。许多时候,他乡遇见同乡,异地谈起故里,尽管两人素不相识,几句乡音,心里就能很快产生一种特有的亲近感。推而论之,即便不是同乡人,谈起过去共同生活、工作、居住的地区,甚至谈起共同熟悉或到过的某一个地方,也容易使人产生一种共有的亲近感。由于地理上的接近,作用在人们心理上所产生的这种微妙的感情变化,往往能够一下子缩短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许多时候,它就是打开采访成功大门的一把钥匙。
人民日报记者纪希晨有一次到四川的一个油田去采访。天快黑的时候,才抵达目的地。他碰见一位石油队的队长。纪希晨开头问他:“生产怎么样啊?”“你们这里有不少先进事迹吧?”“有什么困难呢?”那位队长只是用“差不多”“一般化吧”“还不是老样子”这样的话带搭理不搭理地回答纪希晨,一副“针扎不进,水泼不进”的样子。纪希晨做了多年记者,这样态度的人还是头一回碰到。
后来,纪希晨干脆放下过做的事不谈,同他拉起家常。他听对方讲话的口音不是当地人,就问他:
“我听你讲话,你是陕北人,某某县的,对不对?” 没想到,这句话意外地引起了对方的兴趣。队长问:“那里你去过?”接着,纪希晨向他叙述了该县和附近的县的一些情况,谈到那里的山和水,等等。这下,队长热情了。他也讲了那个县——他的家乡的情况,而且一改开始的冷淡态度,问纪希晨吃住安排如何,等等,给他提供了不少帮助。
1988年4月,南沙“3·14”海战之后,军事记者刘善兴到南海舰队采访,巧遇一批从南沙守礁归来的海军陆战队员。连续几个月的孤礁执勤,忍受太空人式的孤独,习惯鲁滨逊式的寂寞,使这些本来就不善言谈的农村籍战士更加木讷。交谈中,记者发现这批陆战队员大部分是河南人,有个战士的家与刘善兴的老家仅隔数十里。于是,刘善兴便从家乡谈起,很快打消了他们的生疏感。战士们不仅向记者介绍了守礁中的生活情况、生动故事,而且把
排长怎么想老婆,小张怎么给对象写信,小常向驾驶怎么悄悄哭鼻子等感情深处的“秘密”,统统袒露出来。枯燥的守礁生活本来没有更多的内容可写,由于采访深入,掌握了很多战士内心深处的生动事例,结果,一片《南沙英雄出中原》的长篇通讯,生动地反映了海军陆战队队员艰苦守礁、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发表后引起读者强烈反响。
3、韦尔斯介绍的“斯诺法”
关于“斯诺法”,斯诺本人没有专文论述过,他留给我们的知识《西行漫记》等一大批新闻通讯的杰作,这些杰作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探寻“斯诺法”的钥匙。至于“斯诺法”的命名,是由斯诺的前夫人、《续西乡漫记》的作者尼姆·韦尔斯做出的。她说:“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聪明睿智,就是表现在特定的环境里,选择合适的话题,造成一种生动的气氛,同采访对象一见面界限老朋友似地交谈起来,无拘无束。不要板着脸儿,过份严肃,那会把空气弄得很紧张。我们两在一起曾经研究过这种采访艺术,我虽然也贡献了不少意见,但这主要是斯诺的方法,所以我就把这种采访艺术命名为‘斯诺法’。”
韦尔斯介绍了自己在采访中运用“斯诺法”的例子。比如说,我那次见到了毛主席(指1937年韦尔斯的红色中国之旅),拿出了斯诺照的一张毛主席的照片。这张照片,就好比桥一样,把我同毛主席之间联系起来了。从这张照片里,毛主席可以引起丰富而有趣的联想,发生心灵的交感。当然,没有这张照片,也可以采访,当时气氛就不会那么自然了。又比如,(1981年)在西安,我见到王震。我说,我记得我们俩是同年的。我在延安时28岁,现在72岁了。你是不是72岁呢?这个问题引起了他会心的微笑。我们之间的气氛更加融洽了。当时还有好些人在场,我就对大家说,我还会唱《南泥湾》。于是,大家都笑了。要听听我的《南泥湾》,气氛就更加活跃了。”
关于尼姆·韦尔斯当年与毛主席会面的情景,艾北在一篇文章中曾经有如下的生动记述: “韦尔是进入了红色中国„„4月底,威尔士来到了延安。第二天早上,韦尔斯起来迎接玫瑰色的黎明。有个小鬼把他房间里的桌子和凳子拿到院子里去。她正迷惑不解时,从窗口看到,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看他来了。她连忙迎了上去。宾主就在院中刚摆下的凳子上坐下了。毛主席高兴地说道:‘欢迎你到延安来。’‘我知道我丈夫斯诺写了你的故事。’韦尔斯理起了线索,‘因为我丈夫斯诺写了你的故事,是我给打字的。’毛主席会心地笑了。气氛融洽
起来。韦尔斯从笔记本中取出一张照片来,对毛主席说:‘我早就从这张照片中认识你了。这是斯诺给你照的。我从西安跳窗户出来时,只带了两样东西,一样就是你的照片,一样是一盒口红。你知道,一盒口红对美国年轻妇女有多么重要,几乎什么都可以贡献出来,而口红是不能丢的,所以,你也就不会诧异了。’诙谐的语言,招来一连串的笑声。毛主席接过了那张带着红军八角帽的照片,眯着眼睛笑。韦尔斯说:‘这张照片照得很好看。’‘我从来没想到,我的照片会这么好看。’毛主席笑道。从这里开始,一见如故,谈话不那么拘束了。朱总司令在这个气氛中,也插进了几句幽默的话。”
4、祖伯光介绍的“黄宗英法”
记者、作家黄宗英,采访中采取的是另一种方法来创造最佳气氛。新华社记者祖伯光有这样的记述:
黄宗英1982年和1984年曾两次到西藏深入生活。她写的报告文学《小木屋》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作为新华社记者曾与他在西藏一起采访过。他的采访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当记者的,虽然也懂得交朋友的重要,但往往到一个单位去,总是急着摊开本执请采访对象谈情况。探望情况就走,结果和采访对象只是一面之交,“人走茶凉”。黄宗英的采访作风和我们许多人的习惯做法却不一样。她到一个地方去,首先是交朋友,关心采访对象的工作、生活和疾苦,和他们同呼吸、同命运。有一天,女林学家徐凤翔来到拉萨。我以为,黄宗英等了徐凤翔酗酒,一定会和徐凤翔好好聊聊。谁知黄宗英一句也没请她谈。她首先帮助徐凤翔跑政府部门要支援,要经费,逢人便讲徐凤翔在西藏搞林业研究的重要意义。甚至徐凤翔到波蜜林区去的汽车、帐篷、鸭绒被,黄宗英也帮助张罗。而当这一切奔波有了结果时,她是那么高兴。还有一次,我建议她跑跑西藏的地质部门。她答应了。我们来到西藏物探大队和区调大队,我本想请地质工程师们谈谈他们在高原艰苦奋斗的实际,谁知他们在座谈会上竟诉起苦来。黄宗英很耐心地听他们诉说苦衷。有的地质人员提到他们辛辛苦苦采集的矿石标本到成都化验很不记事。事后,黄宗英多次同我见,她到成都一定帮助去呼吁。对于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普通的人和事,黄宗英也都有极浓厚的兴趣。在一次饭桌上,一位来自西藏修钟表的个体户大谈他对世俗和不正之风的看法,许多人都不耐烦,但黄宗英却津津有味地听着。她说:“不能小瞧这些人。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我们人民的正义感,也可以看到希望。”
我和黄宗英谈起了交朋友。她告诉我说:“凡是我采访的人都是我的好朋友,多少年不变。我吃的天麻还是邢燕子托人给我买的;至今我的行李还放在河北宝坻县窦家桥。那里的人民舍不得我走。”她说:“我记在本子上的常常是灵感,使一些人口、土地的素质,有时也记一点材料。但人与人心的交流不是能记下来的,这要考生,深交的自己,在节骨眼上才写出来。”交谈中,她问我学不学藏语。我说:“在西藏只呆三年,不打算学。”她马上纠正我:“要我,就学!一天也学。”她认为交朋友,学习当地语言很要紧。她自己就会讲上海话、浙江话,南腔北调都能讲一点。她的这些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我想她变着法儿交朋友,这大概就是她之所以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人物专访的诀窍吧!
5、谈莫里哀让李健吾打开了话匣子
1980年的一天,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杨淑英采访翻译家李健吾先生。记者进门刚说明来意,李老不但态度冷淡,而且还一再声明“我这个人不求名,不要仍宣传。”杨淑英顿时显得很尴尬,但又不甘心就此罢休。
这时,记者灵机一动,想到李老师一位研究莫里哀的专家,而当前北京正在举办的法国电影州有一部一部传记篇《莫里哀》正在上演。于是,记者见风使舵。立即转变话题,就莫里哀的一些问题求教李老。这时,李老一反刚才的冷淡态度,情不自禁地打开话头,从他研究莫里哀的情况开始,说到他的译著、工作和生活,一谈就
是3个多小时。李老的老伴儿在一般喜洋洋地对记者说:“他谈起法国文学,劲头儿就来了,说起来没个完。”杨淑英回到家里,翻开笔记,提笔就写。
第二天上午,她又带着对外广播稿《著名翻译家李健吾》和为《文汇报》撰写的《李健吾和莫里哀》两篇初稿,敲开了李老的家门„„从此,记者和翻译家成了好朋友。从遭冷遇开始到采访圆满成功,杨淑英的经验告诉我们,记者应变能力在采访中显得多么重要。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投其所好。
人过一百,形形色色。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当我们把被采访对象分为领导干部与普通群众、部队官兵与地方人员、男同志与女同志、老年人与青年人这样一些群体进行比较时,便可以发现并归纳出一些带规律性的经验。习惯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因此,采访时要充分准备,交谈抓住主体,提问击中要害,尽量节省对方时间,并注意从其言谈中挖掘思想,提炼有深度的报道主题和角度;采访普通群众,或因其文化水平低,不善表达,或因其了解全局少,疏于归纳总结。因此,交谈时容易出现冷场,容易就事论事,粗细不分,要善于用适当的话题进行诱导,提问要具体,以小见大,注意归纳形象、生动、形象的群众语言,注意通过个别印证全局。
部队官兵与地方人员向比,纪律观念强,性格直爽,办事雷厉风行,说话直来直去。因此,交谈时要开门见山,避免唠叨罗嗦,打迂回战,并注意以诚相待,以心换心;采访地方人员,由于社会环境的因素,社会交往相对频繁,人际关系相对复杂,遇事顾虑多,话到嘴边留半句。因此,交谈时要善于察言观色,旁敲侧击提问,正面受阻侧面迂回,并注意从交朋友、拉近乎中交流感情,从看似不起眼儿的外围线索中组抓主要问题。
男同志与女同志相比较,相对而言,性格外露得多,喜交往,擅言谈,说话嗓门大。因此,采访时应多用研讨式,共同商讨;女同志一般爱面子,与不熟悉的人交谈,多因腼腆羞于启齿,要有耐心,多用启发式,并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尊重对方,不提涉及隐私的话题。这里一般是指采访异性,当然,如果记者与被采访者是同性,那又有所不同。
老年人与青年人比较,一般来说,老年人阅历丰富,经验多,爱怀旧,记忆力差,说话易重复;青年人年轻气盛,好胜心、自尊心强,爱独立思考,爱争论探索,喜欢平等待人的人,看重交往中的相互尊重,讨厌空洞的说教和居高临下的灌输等。这些心理、性格特点,都是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应该注意把握的。
6、使蔡元培儿子感到亲切的“近乎”
新闻采访工作的特性决定,记者通常是和素不相识的人打交道的。要更好地完成采访任
务,就必须善于迅速缩短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善于和被采访对象“套近乎”。
“套近乎”的办法因人而异,因境况不同而异,但揣摩以下几个案例,多少可以归纳出一些带规律性的原则来。
恰当赞许,往往能使被采访者产生对你的好感,从而解除戒备的武装,使采访顺利进行。当然,赞许要恰当,要自然,要能够抓到对方的“痒处”,不然,“马屁拍在马脚上”,反而弄巧成拙。一位记者去采访蔡元培先生的儿子。得知这位小蔡先生是一位处世清高的美国学者,不愿见记者,不愿发表带政治色彩的谈话,惟有对自己的父亲充满崇敬,也是自己一生追随的偶像。有鉴于此,记者一进蔡先生的门就高兴地说道:“啊,您真像蔡元培先生!”“怎么?你见过我父亲?”“我看到过好多照片。看,你的眉峰、面颊,真像„„”蔡先生一听很高兴,马上就像招待父亲的故旧一样热情地与他交谈起来了。
示以亲切,对一些性情孤僻的人来说,也往往是打破坚冰的手段。一位女记者采访一位幼年即遭强暴、性情怪僻粗暴、从不向外人讲述自己不幸的女工时,没有按照惯例直接进入采访,而是从对她表示亲切入手。这天,记者来到车间,见刚与一个男工吵架的吕莉正在操作台上,边工作边落泪。记者走近吕莉,轻轻把手放在她的肩头,说:“这不安全,当心轧着手。”吕莉抬头看了记者一眼,见这位大姐面带微笑的表情和慈爱的目光,刚才的泼辣劲儿一下子不见了:“我没事儿,你找我吗?”记者点点头。在车间一角,记者同吕莉同时落座在铜扁线的线轴上。当吕莉知道面前的女士是记者时,先是吃惊,继而轻轻抚着记者的膝说:“我喜欢你,我们这线轴很脏,你吹也不吹就坐下了,所以,你问什么,我都说。”记者不仅让这位因感情受过创伤而守口如瓶的女工开了口,而且讲的那么情愿。吕莉向记者敞开了自己紧锁的内心世界,记者获得了其他记者从来没有得到过的材料,写出了《中国女性》系列报告文学之一《幼年即遭强暴》。
“好话一句三冬暖”。初次见面,一句得体、精彩、温暖的话,往往可以创造一种亲切、融洽的气氛,让被采访者消除戒备和疑虑。
7、王永海坐拉粪车采访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任何活动中都有心理现象。新闻采访作为一种频繁的人际交往,记者与被采访者一经接触,就会形成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在采访活动中直接表现为一种复杂微妙、丰富多变的心理关系。由于采访者与被采访者身份、年龄、职务、阅历、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许多时候,这种心理关系会表现为影响采访的心理障碍。
通常情况下,记者与被采访者是法律上、政治上、人格上完全平等的同志关系。因此,作为采访活动的主体的记者,在整个采访活动中都要始终发挥主导作用,随时在心理上调整好这种关系,及时扫除心理障碍,使双方见面以后很快消除陌生感,在自在、自然的朋友式的轻松状态中交谈。
调整采访中的心理关系,说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有时,一些年轻记者往往因自身的原因,致使采访失败。一位地方广播电台的青年记者去采访一个有名的粮食专业村,一去就召集了4位售粮过万斤的农民开座谈会。4位农民席地而坐,记者也勉强坐在地上,可与那个环境很不协调:上身穿着白衬衣,下身穿着银灰色的毛料裤,脚上蹬着一双崭新的中跟皮鞋。几位农民看到记者这种“一尘不染”的模样,赶忙叫小孩搬来一条板凳。记者尽管推辞没坐,但双方之间却总有一种很不自然的感觉。加上记者不会简单地繁衍,一口官腔农民也听不大懂,更像隔着一道无形的墙。采访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分析失败的教训,记者没有改变“官样”的采访方式,没有摆正自己和被采访对象的关系,没有消除双方的心理障碍,是一个重要原因。
与此相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大连广播电台记者王永海的采访,就截然不同。据1997年3月21日《新闻出版报》报道:隆冬,王永海去采访时传祥式的掏粪工人李守环。他照例是不看材料、不听汇报、不开座谈会,而是一头扎到现场,一到现场就和李师傅一起干活。一连几天,边干边聊,记者同李师傅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每次采访结束,环卫队要派车送她回家,他却执意要做顺道的拉粪车。他说,这车顺路方便,还能和师傅们多聊聊。邻居们看见拉粪车“堂而皇之”地把王永海送回了家,笑着说:“人家工作坐轿车,你采访却坐拉粪车,不怕掉价儿?”王永海说:“咱不过是个记者,有啥价可掉?”
王永海做法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一“进入角色”就把自己作为掏粪工人中的一员,摆正了自己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调整好了双方的心态。心理障碍消除了,自然就可以做到无话不谈。
8、新闻永远是“人”的新闻
“如果上帝逼迫我在新闻与人之间必须做一取舍,我宁可不要新闻,哪怕这条新闻有令天翻地覆的传播力量”。若干年前,曾有一位记者在一篇文章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我不记得是谁说过了,新闻永远是“人”的新闻,如果放弃了对人的深沉的关怀,那么新闻将变得毫无价值,所有的意义都将从新闻纸上沦陷和消失。文学是“掩埋在图书馆尘埃下的人学”,新闻则是“站在新闻纸最明亮处的人学”。
我难以相信,就算拍到了“雨中路人跌落”的照片又怎么样?它的真正的价值真的有那么大?当时,连是否真能促使市政部门及时修补道路的缺陷都未可知。而记者也许忘记了一点,如果路人骑车高速经过那个坑,一旦跌倒,严重的甚至可能发生生命危险。假如不幸在当时真的发生了,而这死亡本来用记者的一句大喊就可以避免,那么记者又该如何自处?另如网友所言,假使记者的亲人恰巧经过此处,那么记者还会继续等待摔跤的发生吗?
许多时候,并不复杂的问题被我们复杂化了,许多时候,新闻业者并非真的面临“生存还是死亡”般痛苦的心灵抉择,许多事情,凭常识和起码的人道情怀就可以做出果断的抉择。直接拷问新闻深层灵魂的问题并非绝对不存在,但在很多情况下却真的并不存在。如果某位新闻记者经常被此类问题痛苦地纠缠和困扰的话,那么他首先需要追问的是自己对新闻的理解和自我新闻素养与新闻技巧的问题。
新闻的痛苦是必要的,却也是浅层的;痛苦是新闻走向成熟的过程,一份新闻纸要获得应有的硬度,就必须不断忍受痛苦的鞭斥;真正的新闻之颠上的大师们,却是平和的、淡定的、“长风万里天地阔,我以我心写人心”。
“新闻是什么?”新闻是伟大的,但新闻不是一切。缺了“这条新闻”地球就停转了吗?自邸报出世以来,世界上还没有发生这样的事。出一手,可救一人,可挽救他的整个生命与
整个世界。新闻伦理与生活的哲理是如此地相通,那些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地难以置信。
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后,我国新闻界曾发生过一个“没有采访的采访”的故事。当时,众多媒体记者围着海啸的幸存者争抢采访,一部轮椅之上,坐着一位在海啸中受伤的女孩,“尽管她已被惊惶、疲惫折磨得几乎虚脱,然而在众多话筒、照相机、摄像机的包围中,这位虚弱的女孩不得不面对无数的问题„„”
而有一位记者却没有作采访,他和同事脱下外衣,给几位幸存者披上,然后去商场给他们买了食品和水。在解释行为动机时,这位记者写道:“入行前,父亲对我说过:‘永远记住,在成为一个记者前,你首先是一个人’。”
第二篇:记者怎样和采访对象更好的沟通
记者怎样和采访对象更好的沟通
(2005-12-03 11:18:25)转载
伊弗瑞特·丹尼斯和阿诺德·艾斯摩奇归纳了与信息提供者打交道的步骤:
1、让对方熟悉自己。对于一位报道赛事或需要经常跟同一个信息提供者打交道的记者而言,应该时常跟对方保持联络。即使是在不需要特别了解什么信息的时候,也需要与对方聊聊天,因为只有双方熟悉之后,对会产生彼此的亲切感。
2、让自己成为一个令人愉快的人。毋庸置疑的是,跟一个开朗的人沟通交流会比跟一个阴沉尖刻的人打交道更容易些。
3、做一个细致而考虑周到的人。很多报社的截稿时间都是在深夜或凌晨。如果必须在这样的时间打电话跟人联络,一定要向对方解释清楚并表示歉意。
4、做一个好听众。即便是在闲聊的时候,你也最好让你的信息提供者有更多的说话机会。你不用讲太多自己的见闻。
5、不要忽略职位较低的人士。虽然地位很高的官员能够成为你重要的信息来源,但一些下级人士同样可以为你提供某些重要信息。
6、做一个坦诚直率的人。跟信息提供者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不意味着你得放弃一些职业道德或是降低自己的专业水准。你期望信息提供者真诚待你,他们对你也有同样的期待。欺骗和捏造只能破坏双方的合作关系。(P34—35)
摘自:《体育新闻报道》(第二版)
作者简介:
布鲁斯•加里森美国迈阿密大学新闻学教授,曾为《克劳克斯威尔新闻前哨报》、《列克星敦先驱者报》的体育记者。1989年出版《专业特刊写作》;1990年出版《专业新闻写作》;1991年出版《拉丁美洲新闻学》;1992年出版了《记者技巧》和《专业新闻报道》。曾担任美联社体育编辑报道奖决赛的评委。马克•塞伯加克威斯康辛米尔沃基大学传播学硕士,现任《米沃尔基杂志》和《米沃尔基前哨报》发行人、特别赛事报道主管。任体育记者与编辑时以擅长报道体育经济事务著名。其著作有《超霸杯名人录》、《体育巴比伦》等。
杂记:上文所说的“信息提供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采访对象”,和采访对象的沟通是一门技艺,有的记者与采访对象最后发展成朋友,而有的记者和采访对象最终只是认识,更有的记者与采访对象变成对头,这里面所反映出的就是记者对这门技艺掌握及运用上的差距。
第三篇:大学生职业生涯人物采访稿提纲(采访对象老师)
大学生职业生涯人物采访稿(问题设置)
流程:开头→大学生活→国外工作收获→目前工作状态→对当今大学生学习与就业的看法与建议→结尾
开头: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能抽出时间接受采访。在这段采访进程中,由于我后期需要整理采访稿,可能需要对采访内容进行录音,请问老师介意吗?如果在采访过程中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希望老师能够体谅这是我第一次单独进行人物访谈活动。
PART 1:大学生活
Q1:首先我想请问老师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是什么专业?
Q2:请问您认为在大学期间什么对您现在的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比如学到的知识、参加的社团活动、甚至于某个人对您说过的话。
Q3:请问当时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吗?
Q4:那老师您在大学期间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有过迷茫吗?
Q5:如果理想职业和现实职业相冲突,您会怎么做?
PART 2:国外工作收获
Q1:在大学毕业前,您就选择出国了吗?——是:当时有怎么样的计划?
——否:是突然决定的?有过困难吗?如何克服?
Q2:请问老师是在去德国前就已经掌握了德语的基本知识,还是出国后才学习的? Q3:在国外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PART 3:目前工作状态
Q1:请问是什么因素驱使你回国并且选择在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当教师? Q2:当时是怎么找到这份工作的?
Q3:当老师会不会经常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用?也就是说自己会不会也要定期学习进修? Q4:在工作方面,您每天需要做些什么?满意现在的工作状态吗?
Q5:请问老师现在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怎么样的期待?会选择坚持在华南农业大学当老师还是愿意再去接触别的职业?
PART 4:对当今大学生学习与就业的看法
Q1:我们都知道很多公司招聘的时候都会有要求:有工作经验者优先。像我们大一新生要如何在毕业前获取工作经验?或者什么样的工作经验能够使我们在求职时更受青睐? Q2:请问你支持“找适合自己性格的工作”与“为了找更好的工作而适当改变性格”这两种观点中哪一种?
Q3:请问您认为一个人的性格能够后天培养吗?
Q4:请问您认为什么样的个人品质或者工作能力对工作的成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Q5:在访谈的最后,我想请问根据您对我们华农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了解,您认为我们在大学期间还应该做些什么让我们能够有益于我们今后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
结尾:谢谢老师的配合,整理后的采访稿我会发给您过目,如果有需要更改的地方老师可以直接告诉我。再次感谢老师的配合,谢谢。今天我们的访谈也到此结束了。
第四篇:有关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今天有幸参加了嘉兴市教科研基地学校教科室主任研修的第一次活动。上午聆听了朱建人处长的指导性讲话,以及两位优秀教科室主任的经验介绍,有很大的触动。下午在阮望兴所长的主持下,对课题报告的撰写进行了交流、互动,本人也借此机会上台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在交流和阮所长的点评中,受益匪浅。
在交流、点评中,我还觉得有一个问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什么是课题研究的对象。
经网络搜索,在关于“课题研究方案的撰写方法”的大量网页中都有如下的说法:“比如我们现在有一个课题名称叫“××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这里面研究对象就是××市,研究的问题就是教育现代化问题。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比如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这里面研究的对象是中学生,而不是小学生或者大学生,研究的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研究,这就说得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
在大量的课题研究方案中,对课题的研究对象的阐述也大多是基于上述的理解。
2. 社会研究的对象
社会研究的对象是指被研究的个人、群体或组织、或者是研究所指的其它社会单位,一般包括社会中具体的个人、家庭、社区、各类专门人群以及各类组织等。
在理解什么是社会研究对象时,必须要注意区分“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之间的不同,以及“研究对象”和“调查对象”概念的差异。
首先,社会研究对象在概念上不同于研究内容。社会研究的内容是指特定的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而研究对象则是指特定社会现象发生和发展范围中的任何社会单位。
其次,“社会研究的对象”与“社会调查的对象”也是不同的概念。前者的对象应该是社会中某类群体或组织的总体。后者是指社会调查活动中直接访问和观察的单个对象,包括个人、群体和组织。
在用从单个的调查对象所得的资料推论总体情况时,要注意区分类别概念和集合概念。类别概念是指由具有相同属性或特性的人或事物所构成的一个类别,只代表具有某种共同特征(年老或残疾)的人所构成的类别。对于类别概念的事物,可以用其全部和多数成员的特征去推论整个类别群体的特征。相比之下,对用集合概念来代表的集合体则不能做这样的推论。集合概念是指由一些分子所组成的几何体。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常常使用“分析单位”的概念来区分社会调查对象(收集资料对象)与社会研究对象的不同。
从一般原则上讲,在每一个层次的分析单位上收集到的资料只能分析和推论该层次的情况。如果混淆了分析层次,则可能导致“以偏概全”或“简单还原”的错误。前者是指从低层次的分析单位中得到的资料去简单推论高层次社会单位的情况。后者这是指将高层次分析单位中得到的结论简单地推论其中每一个成员。
最后,在进行社会研究时还需要明确研究对象的范围以及调查对象的范围和规模。
3. 社会研究的内容
社会研究的内容是指社会研究所要了解的社会现象和要探索的社会问题的具体内容。一般来说,确定研究内容首先需要按照研究的目标将研究题目分解为若干方面,然后根据研究的目标去确定每个方面所需收集的信息。总的来说,各项社会研究的内容可分为现状调查、态度调查、因果分析、预测分析及对策研究等不同的层次。
第五篇:新闻采访与编辑
第二章
媒介定位与报纸设计
第一节 媒介定位
一、媒介定位的含义
“定位”的由来:定位就是为产品在潜在顾客的大脑中确定一个合适的位置。(1969年,由艾尔·里斯和杰克·屈劳特提出。)媒介定位,就是媒介如何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抢占媒介市场,形成媒介风格的一种策略
一、媒介定位要解决两个问题
1、媒介的服务对象是谁?受众定位
2、媒介为服务对象做什么?功能定位
3、媒介定位的客观依据:报纸行业的发展状况、读者、媒介制度和政策环境
4、广告市场
二、受众定位
1、大众传媒受众的变化趋势 大 众
到
小 众(分 众)
广 播
到
窄播
在传媒市场发育很低,媒介数量很少的时候,报纸的受众定位是可以很模糊的。随着媒体市场的发展,媒体数量的空前增多,媒介市场细分就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以模糊的受众定位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中很难想像的。想以所有的人为读者,最终可能是失去所有的读者。
2、受众定位的内容
分析目标市场中读者状况,确定目标读者,把读者的主要特征描述出来。
读者规模、人口特征(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消费能力、家庭状况等)阅读习惯及生活方式(读报时间、读报程度、阅读偏好、对广告的关注度和态度、生活追求)
3、受众定位注意之处:
一方面切忌贪大求全。另一方面要考虑读者的商业价值。从商业角度看,最成功的媒体可能不是发行量最大的媒体而是以强势读者为主体的报纸。
三、功能定位
1、功能定位的含义:
指的是确定媒介所要担负的职能和所要发挥的功用,是为满足受众需求和实现传播目的而对媒介产品进行决策。
2、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
传播信息、宣传思想、舆论监督、传授知识、提供娱乐、刊播广告
第二节 报纸设计
一、报纸的特点与结构
1报纸的特点 出版的周期性——时效特点
纸质印刷——容量特点
以文字语言为主——信息特点
采用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形象特点 人工进行发行——传播范围有限性特点
二、报纸的编辑方针
编辑方针——根据办报方针对报纸编辑工作作出的决策,它规定了报纸的读者对象、传播内容、报纸水准与风格特色,是报纸编辑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
1.、编辑方针内容之一——确定目标读者的总体范围
找出读者群中的主体是哪类人、次要的读者是那类人、报纸的读者对象
2、编辑方针内容之二——新闻传播的内容
报纸新闻传播内容表现为报道面的大小,包括报道对象、报道领域、报道区域
3、编辑方针内容之三——报纸的水准 思想水平、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
4、编辑方针内容之四——报纸的风格特色
报纸的整体结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版面形象等综合表现出的格调和特点。报纸的风格特色取决于报纸的性质、办报宗旨、读者对象
三、报纸设计
报纸设计——报纸编辑根据报纸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在确定编辑方针的前提下,对报纸的规模、结构和形象进行整体设计
1、报纸发展条件决定报纸的设计 报纸发展条件分析
外部环境因素:读者、控制者、广告客户、传通中介、竞争者
内部条件因素:“硬件”——资产、设备、技术条件、“软件”——人才、机制、管理能力、传播符号
2、报纸设计的内容
总体设计:版面总量:注意:总体设计要体现报纸定位;要充分考虑读者对象的阅读需求
局部设计:全部版面的分工与组合:确定各版的读者定位及编排思想;确定各版名称、报道范围和重点;确定版中各主要专栏名称、内容、篇幅、体裁、风格等。确定各版的版式特点和风格特色;确定广告在各版中的篇幅和位置及广告的类型等。
3、报纸设计的操作过程及技巧 操作过程
第一阶段——策划预备、第二阶段——方案设计、第三阶段——方案试行 第一阶段——策划预备
时间:从萌生策划意图到方案设计之前
工作:进行调研,了解报纸的生存环境,细分市场,发展空间,其中最重要的是收集相关信息。
信息收集:外部信息:读者信息、控制者信息、竞争者信息、相关产业信息
内部信息:资产信息、技术信息、人才信息、管理信息
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外出走访调查、读者抽样调查、召开座谈会、公开征集意见和建议、内部个别交谈、文献研究
读者调查
(一)读者调查指标 A、宏观指标 :
1、目标市场总体读者数量:
2、目标读者数量
3、期望读者数量
4、认知读者数
5、购买读者数量
6、习惯购买读者数量
7、忠诚读者数量
8、目标市场上读者的读报时间
9、读者阅读时长
10、阅读地点
11、目标市场阅读率
12、订阅率
13、阅读动机
14、内容偏好阶梯
B、读者人口学特征指标
1、读者性别构成2、平均年龄(用年龄区间可能会更好一些)
3、学历构成4、职业状况
5、收入情况
6、婚姻状况
7、家庭结构:这个指标容易遗漏,但很重要。
C、读者消费习惯指标
1、文化消费占总支出比例
2、媒介产品消费占总支出的比例
3、购买决定权状况
4、阅读来源
5、家庭消费分配情况
(二)现代常用的受众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通过统一设计的问卷来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征询意见的一种资料收集方法。
2、访谈:调查人员通过有计划地与被调查对象进行口头交谈,以了解有关情况的一种方法。
3、田野调查,即实地观察法,是指调查者带有明确目的,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及其辅助工具,直接从社会生活的现场收集资料的调查研究方法。
(三)读者调查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调查是一项科学严密的技术,因此,媒介调查最好请专业调查机构独立进行,以确保抽样的科学,尽可能降低误差。
2、调查中要给受访者给予最大的尊重。
3、访谈中要对象的选择要注意科学性
报摊调查
一、报摊调查的意义
报摊是我国目前报纸发行的主渠道,要了解一个地区的报业市场,除了对终端用户的调查外,对报摊的调查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更重要的是,相对于读者调查来说,对报摊这一发行中间环节的调查成本更低,更简便易行,调查的操作性更强。我们通过报摊调查,可以迅速的掌握当地报纸的市场表现及调整办报策略的方式。
二、报摊调查的目的
(一)摸清报摊这一发行环节的运行方式及特点
1、报摊主为什么进一份报纸而不进另外一份报纸?
2、报摊主的决策动机是什么?
3、什么样的发行策略最能够取得报摊主的配合?
4、什么情况之下,报摊主会主动推销一份报纸?
5、报摊主对待新进入报纸的销售态度是怎样的?
6、报摊主进行进货决策时候的心理变量有哪些?
(二)摸清一些报刊在报摊上的表现情况
三、报摊调查的常用指标:
(一)报摊主的人口学特征指标:
1、年龄;
2、性别;
3、文化程度;
4、户口所在地;
5、收入状况;
6、经营年限;
7、摊主人数;
8、从业经历;
(二)报摊营业时间
1、平时营业时间;
2、双休日营业时间;
3、摊主希望的报纸上摊时间;
(三)报摊性质
1、个体;
2、邮局报亭;
3、隶属于某媒体
(四)报摊位置及周边环境
是否是公交车站边;是否在火车站;是否在长途汽车站;居民小区;集市、文化教育单位附近
(五)上摊报纸种类
(六)具体媒体报摊表现指标
1、报纸来源:邮局、报社、报头
2、覆盖率:某报在所调查报摊中的覆盖情况
3、进货量:报摊每次进某报的数量,是零售终端销售信心和报社发行政策的综合体现。
4、实销量:该摊每天实际销售该报数量
5、理想状态增进量:指在可以完全退报、按时退报情况下报摊主愿意增加进报的数量。考察报纸潜在销售空间,反映读者对报纸的认可程度。
6、周最佳销售时间:一份报纸在每周哪天卖得最好。
7、日最佳销售时间:一份报纸在每天哪个时间段卖得最好。
8、各类报纸上摊时间
9、各类报纸的售完时间
10、该摊上卖得最好的报纸是哪些?
11、摊主认为报纸最好的促销方式是:(1)买报赠报;(2)随报赠送礼品,(3)赠送抽奖卡。
12、摊主认为可能影响报纸销售的因素
价格;内容;知名度;外观;促俏活动;版面数量;开张大小;纸张情况;印刷情况;头版版面编排情况等
13、报摊主的销售动力
第二阶段:方案设计
确定目标读者、制定编辑方针 设计报纸方案 方案优选
第三阶段:方案试行
1、慎重选择试刊的内容: 优先选择最重要的、新增设的版面进行试刊
2、慎重选择试刊的时间:不宜选择有重要活动、会议或者节假日等特殊的时间试刊
3、适当把握试刊的次数:新创办的报纸尽可能多试刊几次,改版的报纸视人力财力物力而定,一般2—4次为宜
4、广泛征求意见,修正设计方案: 试刊的报纸可适当增加印数,赠有关领导、专家、读者阅读,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
二、设计方案
内容方案要写清创办或改进一张报纸的以下方面:
1、必要性:
2、可行性:
3、操作方法:包括读者定位、基本编辑思想、版面结构安排、栏目设置等等。这其中,版面结构的设计最为重要。每一个版的定位必须明确。
设计与优选方案的操作事项
鉴别、筛选;创意、设计;协调、完善;比较、优选
第三章
新闻报道策划
第一节 新闻策划概论
一、含义与作用
1、含义:
是指编采人员对新闻业务活动进行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目的是更好地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使报道更具特色,取得更佳的社会效果
2、作用:树立品牌、提升影响力、吸引广告客户
3、展开层面:宏观层面:新闻媒介的定位与整体方针的确定、中观层面:媒介单元的设计与管理、微观层面:某一时期某一热点问题和事件的报道
二、由争议走向共识
1、认同过程
“新闻策划”被新闻媒介认同始于1993年左右;
其后,众多媒体增强了策划意识,推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报道;
同时,理论界也涌现出了大量相关论文;
到1996年“新闻策划”这一概念渐成热点,各种学术观点迭出。所有媒体无一例外,均卷入“策划”这一漩涡之中。
2、新闻策划的具体表现
(1)从中心工作报道、重大事件报道、热点新闻报道到舆论监督报道的策划直至通常情况下的策划,可谓应有尽有。
(2)反映在版式安排上,则出现了大办专版、特刊的热潮。
(3)报纸分工走向细分化,分类新闻纷纷出笼,众多报纸推出了诸如:社会新闻、体育新闻、财经新闻、娱乐新闻等专版。
(4)一些都市报更将社会新闻细分为:热线新闻、民生新闻、警方新闻、都市新闻等更专的版面。
(5)各电视台纷纷实行制片人制,各种类型与规模的策划会成为行动的先导。(6)一些知名专家、报人成为“抢手货”,成为各媒体参与策划的座上宾。(7)针对重大事件、重要节日推出的特刊在上个世纪之交更可谓是中国报业的一大亮点。
(《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等纷纷推出多达两百版的“千禧年特刊”,开中国报界之先河。)
三、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
1、所谓策划新闻,是为达到某种宣传效果或者是社会效果,而人为地策划一起可供媒体报道的事件。
2、与新闻策划的区别:
前者是对客观发生的新闻事件的有效和充分地利用;后者则全部在主观的预想和操作之中,甚至连新闻事件本身都是人为策划的产物。
四、商业侵蚀下的新闻策划
1、特点:策划性新闻往往具有特定的商业背景,它们往往是商家广告策划、公关策划的延伸。
2、危害:
混淆了商业活动和新闻活动的界线,就商界而言,纯然把新闻媒介作为造势营销的工具。就新闻媒介而言,则把报道权、发稿权当作同商界交易谋利的手段。
3、媒体的立场与态度
尽管企业和组织机构可以在法制范围内搞广告策划、公关策划,但是新闻媒介的采编人员是不该参与这类策划的。对于商界推向社会的种种活动,新闻媒介必须保持应有的清醒,独立判断其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这些年我国新闻界出现的种种丑闻,大多打着新闻策划的旗号,足以值得警惕和深思!
第二节 新闻报道策划
一、什么是新闻报道策划
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通过对新闻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实现最佳传播效果的创造性活动。主要内容包括:选题决策、报道方案设计、在报道实施过程中接受反馈并修正设计方案。
二、新闻报道策划的主要类型
1、根据报道客体的发生状态划分——
可预见性策划、非可预见性策划
2、根据报道策划的运行时态划分——
周期性策划、非周期性策划
3、根据报道策划的运行方式划分——
独立型策划、非独立型策划
(1)可预见性的报道策划:
对能够提前获知的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策划。如各种大型会议、活动、运动会、重大节日、纪念日等等。
注意两点:一是报道的事件往往较长,可以在策划时把报道分为几个阶段。二是做好各种准备。
(2)非可预见性的报道策划:
对无法预见的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策划。报纸对这类报道要着重对“第二落点”进行策划、整合资源,深度挖掘素材,发表独特视角评论,在事件后续报道中下功夫,形成自己的“独家”。
(3)周期性的报道策划:
报社新闻采编部门的一种常规性的报道策划,运行时间具有周期性特点。此类报道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最大的难点在于创新。
(4)非周期性的报道策划:
报社新闻采编部门根据报道需要临时进行的报道策划(5)独立型的报道策划:
独立运行的、与其他活动无关的新闻报道策划
(6)非独立型的报道策划:与其他策划活动(主要为公益性活动)相关联和连接的新闻报道策划
三、新闻报道策划的选题依据
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 读者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媒介进行报道的条件
四、新闻报道的方案设计
报道的范围与重点、报道的规模与进程、发稿计划、报道方式、报道的组织结构与流程管理
1、新闻报道的范围与重点
新闻报道范围——全部报道客体的组合,规定了报道面、报道对象。新闻报道重点——报道客体中最重要内容和思想。
2、新闻报道的规模与进程
报道规模——报道的时间、空间与人力三方面因素组合的概念 报道进程——报道全过程中对时段的分割与安排
3、发稿计划
报道进程中各阶段刊出新闻稿件的统筹规划,包括确定稿件的选题、内容、体裁、篇幅、作者、版面位置、刊出时间等。
4、新闻报道的主要方式
集中式、系列式、连续式、组合式、读者参与式、媒介介入式、媒介联动式
集中式: 短期内组织大规模、多篇幅的稿件集中于一定的版面,形成较大声势,具有强烈、醒目的效果
系列式: 着重于组织报道事物各个侧面的稿件,集不同角度的报道为一体,达成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启迪性
连续式:紧跟事件或问题的发展变化进行追踪,连续发出报道,反映其全过程,取得及时、深入、扣人心弦的报道效果
组合式:集中一组稿件反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同类情况,或同一主题、不同门类的情况,形成较大的报道规模
读者参与式: 吸引读者参与新闻报道活动,读者的活动与意见构成报道的主要内容之一
媒介介入式:新闻记者参与报道客体(一般是社会公益性活动),成为其中的重要角色 媒介联动式:与其他新闻媒介共同进行同一主题的报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扩大传播效果
5、报道的组织结构和流程管理
组织结构——根据报道的内容和进程安排组织采编力量,成立的临时性机构
原则:扁平性、人才优势互补、能够团结合作 采编流程管理——根据报道的时效需要、内容特点等安排工作流程,加强采编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原则——明确岗位责任、简化稿件流程、有效进行监督、实施奖惩措施
五、新闻报道的实施与调控
新闻报道的实施是对新闻报道方案的执行
新闻报道的调控指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不断接受信息反馈,并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修正原先的方案,确保新闻传播活动取得理想的效果
接受信息反馈——报道者的信息反馈、报道对象的信息反馈、有关部门与主管单位的信息反馈、读者的信息反馈
方案的修正——修正报道思路、调整报道内容、调整报道规模、改变报道方式、调整报道力量与报道运行机制
第四章 新闻稿件的选择
一 选稿的基本知识
(一)选稿的含义
新闻稿件的选择,是媒体编辑对新闻稿件进行取舍,把不符合要求的新闻稿件剔除版面之外的行为。
(二)选稿的意义
1、体现编辑方针
保证媒体质量
2、适合版面要求 版面容量有限
3、服务广大读者
办出媒体特色
(三)稿件选择的程序
稿件的选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原因如下:
1、报纸无法控制新闻的发生
2、新闻稿件需要经比较择优而定
3、没有截稿前,编辑对新闻稿的选择和调整就不能终止。
1.初 选
各部门编辑执行:也是粗选,主要由各编辑部、编辑进行。是对所有稿件进行审读和分类。
2.复 选
版面主编执行:也是精选,复选是对初选入、选的稿件根据版面要求再作、一次挑选。3.定
选:总编辑执行:对存疑稿件或重大新闻的最后判定。主要由总编辑或编委审定有些还需经编委会讨论决定。
(四)选稿标准
1、新闻价值的判断
2、社会效果的分析
3、媒体特色的制约
二 选稿标准之一:新闻性
(一)我国媒介的主要新闻来源
(二)报纸的基本职能分析
(三)稿件新闻价值要素分析
(四)新闻价值的判断原则
(一)我国媒介的主要新闻来源
1、通讯社稿件:以新华社和中国新闻社为主
2、本报记者稿件
3、其他媒介: 媒介在选题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特别是精英媒体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4、来稿
1)各地党政机关通讯员。
2)自由撰稿人。
3)专家学者。
4)读者中一些热心人。
5、网络
(二)报纸的基本职能分析
报纸传统四大职能:报道新闻、发表评论、刊登广告、提供娱乐 政党报纸及官办报纸,还有:宣传政策功能、甚至组织功能
但报纸的基本职能是报道新闻,这是其他职能得以实现的前提。
明确报纸的基本职能,对编辑掌握选择稿件的标准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确定两个原则
第一,报纸应把大部分版用来刊登新闻。
第二,新闻价值应成为选择稿件的首要标准。要正确处理好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三)稿件新闻价值要素分析
新闻价值是编辑判断事实能否构成新闻以及价值大小的业务标准,其要素主要有: 重要性、显著性、时效性、接近性、人情味和趣味性
1、新闻价值要素之一---重要性:
判断标准:与受众利益直接相关、在社会上的影响面大
2、新闻价值要素之二---显著性
显著性与知名度紧密相关。名人、明星、高级官员等知名度高的人身上发生的事情容易成为新闻。同样,知名度高的机构、地点或建筑也容易产生新闻。
3、新闻价值要素之三---时新性 时新性包含两个要素: 1)时效性2)新鲜性 1)时效性是衡量一篇新闻稿件质量的重要指标。2)提高时效性可以提升媒介的市场竞争力。3)新闻媒介中新闻时效性的强弱是一个地方
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4)除特殊情况报道需要掌握时机外,绝大多数
情况下新闻要抢而不能压。
新鲜性:报道中所写的事实是人们欲知而未知的。新鲜有两种理解:
1、所报道的事实本身是新鲜的。
2、选取的报道角度是新鲜的。
4、新闻价值要素之三---接近性
1、地理上的接近
1)“新闻本土化” 2)《燕赵都市报》的“京津新闻”版面
2、心理上的接近:能引起受众心里共鸣的新闻
5、新闻价值要素之五---人情味和趣味性:
1)人情味的新闻是指那些能引起人们同情、怜悯、哀愁、崇敬、喜悦之情的新闻。2)趣味性即事件趣味盎然、引人发笑,或者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的新闻。
3)汤姆森基金会编写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认为,以下几类属于能引发人阅读趣味的新闻:金钱得失;犯罪;爱情;婚姻;灾难和悲剧;幽默;神秘;娱乐。
(四)新闻价值的判断原则
编辑面对不同新闻价值结构的新闻,通常可以根据以下三原则来判断、评估其新闻价值。
1、叠加原则:即将多种新闻价值要素所体现出来的新闻价值相加,以求得新闻价值的总量。
2、补充原则:即以其他新闻价值要素所包含的高新闻价值含量,补某一新闻价值要素含量之不足。
(五)增加版面新闻价值的两点建议
1、强调事件性新闻
事件性新闻:指具有明确的发生时间和起始标志的新闻,最典型如各类突发性事件如9·
11、莫斯科人质事件等,也包括重要人事变动,也包括某地自来水管道破裂、两辆公交车相撞等。
非事件性新闻:指对一些具有渐进性、广泛性、常见性现象、问题的报道。如《中国XX阶层收入两极分化严重》等.如何做好事件性报道
事件新闻是现实中已经发生的“故事”,要有情节,而非干瘪的说明、通报和介绍。
事件新闻中的“事”一定是民众关心的,平民化的,有关怀色彩的。
事件新闻应该是现实之中的确发生的,有现场和来龙去脉的。
2、追求必读性 所谓新闻的“必读性”,是指这份报纸的某个版块、某个栏目、某条新闻,对于特定受众的最高满足程度,即达到了这部分受众非读不可的程度。从它的内涵来讲,这部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是特定读者主动去寻求的。
三 选稿标准之二:社会效果
(一)案例分析
(二)稿件社会效果的考察
(三)几类不能选用的稿件
(四)禁止刊登的内容
(二)社会效果的考察
1、以社会效果的性质来区分
正面效果——即新闻能对读者、对社会产生良性的积极影响.如成就、英雄、庆功、节日道等。
负面效果——即新闻对读者、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是消极的、不利的。如灾难、战争、凶杀、丑闻等。
中性效果——即新闻对读者、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既无明显的积极意义,也无明显的不影响。如趣味性新闻。
2、以社会效果的主次来区分,有主效果、副效果之分 主效果——即新闻可能产生的主导效果
副效果——即新闻可能产生的次要效果
3、以社会效果的表现来区分,有显性效果、隐性效果之分
显性效果——即新闻所产生的效果是外露的,是短时期便能观察到的 隐性效果——即新闻产生的效果不是外露的,往往是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才能被人们所觉察。潜移默化是这种效果常见的表现形态。
(三)几类不能用的稿件:
1、有严重政治错误的稿件不能用 :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反对改革开放的、为腐败辩护的
2、明显违反现行政策的:如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有违民族宗教政策的
3、宣扬极端民族主义的:事实证明,极端民族主义已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它是建立在一种情绪基础上的,对其进行理性化的可能性非常有限,它往往会导致自我封闭,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障碍。
4、反对夸大个人作用,宣扬个人崇拜:这是我国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惨痛的历史教训。
四 选稿标准之三:媒体特色
(一)媒体特色考虑的两个因素
(二)选稿其他值得注意之处
(三)新闻稿件的充分利用
(一)媒体特色考虑的两个因素
(一)考虑媒体定位
如《南方日报》的定位是“高度决定影响力”,凸现的是其高级主流大报的稳重身份。
2、考虑受众定位
例:《南方周末》受众定位的变化
问世初期:中学以上文化、关心社会、热爱知识的人
1996年后:具有较高学历、关心社会、关注民生、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二)选稿其他值得注意之处
1、体现平衡原则:
新闻选择中的平衡原则,可以从技术与伦理两个方面去实现。
从技术方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1)报道领域的平衡2)报道体裁的平衡 3)篇幅平衡
1、体现平衡原则:
作为一种伦理的考虑,主要体现在: 1)争议或冲突双方的意见观点。2)不同地区间的平衡。
3)批评监督与正面宣传的平衡
2、选择稿件要注意报道的连续性
对于正在进行的报道,要注意对之进行持续性关注,让读者能够感到完整、准
确全面地了解事物的发展过程,避免对一事件的报道有始无终。
(三)新闻稿件的充分利用
1、可用
2、暂不宜用,作备用稿保存
3、不宜用但可作其他处理发内参转交有关
4、不宜用但含新闻线索,供跟踪采访参考
5、不具备上述各种价值,淘汰不用
第五章
新闻稿件的修改
第一节 概 要
一、稿件修改---新闻编辑最经常性的工作
一个编辑能力的高下,主要是从判断力方面体现的,但对稿件的修改加工,是编辑最经常、最量大的工作。
二、没有人能做自己的编辑
美国著名报业经营家、曾任甘乃特报系总经理的布兰查德说:“没有人够资格做他自己的编辑。不论他的名气多大,他的作品都将自他人过目中受益。”
三、编辑工作的重要性
一批优秀新闻编辑的存在,提升了人类新闻传播事业的水准。大多数的编辑的工作是值得尊敬的。
正如美国一位学者所说的:“稿件编辑是超级侦探,缜密地在新闻稿中寻找线索,如何把一篇平凡的稿子转变为一篇杰作。”他们像“一个戏剧制作中默默无闻的工匠,他们的技巧赋物质以品质,为明星引来掌声”。
四、什么样的稿件是合格的?
1、事实、观点准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闻事实真实准确,二是所引用背 景资料准确无误。
2、结构合理;符合新闻作品的一般结构特点,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
3、事实交待清楚,基本要素齐全;
4、文理通顺,行文规范;
5、没有错别字。
第二节 对新闻稿件内容的修改
一、对稿件中事实性差错的订正
事实性差错的类别:可分为假新闻和一般差错两大类,这两类差错性质不同,编辑处理原则也不同。
1、对于假新闻,没有什么可修改的余地。
2、而对于一般性差错,则是要进行订正。一般情况下不能因存在事实性差错而否定整篇稿件。
(一)假新闻的特征及甄别
近年来我国假新闻的一些特征
1、以社会新闻为主,并开始向其他领域漫延。
2、权威媒体或机构常常也是其贩卖者。
3、大多情节离奇、耸人听闻。
4、缺少可信的、权威的消息来源。
5、有的作者是所谓的“自由撰稿人”。
6、新闻要素含混不清,大多为一面之词。
7、网络假新闻层出不穷,被打假后经常一删了事。
新闻编辑针对假新闻的一些防范措施
第一,消息来源考证,对于以下来源要慎重:
1、消息来源不明: 如“据悉”、“据透露”、“据认为”、“坊间称”等。
2、匿名来源
3、权威性不够的消息来源
4、转载其他媒体的新闻
第二、新闻要素查证5W1H(新闻中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第三、新闻内容的逻辑性分析,对以下稿件要反复推敲:
1、情节离奇又过分巧合
2、文艺色彩极浓、文字过分生动的稿件
3、时效性特别强的稿件
4、来自基层作者的全局性稿件
5、来自甲地作者写的有关乙地的稿件
6、语意含糊、口气吞吞吐吐的稿件
7、转抄、转载的稿件
第四、树立科学精神
第五、查作者身份
第六、建立假新闻档案库,防止假新闻死灰复燃。编造假新闻的人,想像力往往并不强,经常是翻老皇历或故纸堆。
1、在科学家暂时无能为力的地方,特别是面对重大灾害和死亡之时,能够充分解决这类问题的消息,越是完善,越要怀疑。
2、在科学探索现在感到困难的地方,如生命本质、宇宙起源等等。如果忽然有谁说解决了这类问题,口气越大越值得怀疑。
3、在随机性强、因果关系不确定的地方,如果某种理论或方法声称能够说明和解决一切问题,它们越是十全十美,越是可疑。
4、在人们渴望健康和幸福的地方,越是出现奇迹或完美的事实,越需要多划几个问号。
(二)一般性差错的表现
1、夸大其词,导致不合情理或矛盾百出。
这是我国目前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一种差错。对稿件进行修改时,要注意防止那些绝对化的说法:填补国内空白、国际领先、最如何等等。正如西方报纸编辑所说的,看见稿件中出现“最”和“第一”时,应该立即拉响警报器。
2、细节或引用材料错误
有些稿件总体事实上真实的,但在具体细节,引用资料上出入较大。“中国人民对德国人民充满深情,我喜欢贝多芬,他的诗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在中国广为流传。按:文中诗作者为匈牙利诗人裴多菲
近年来,一次次的文化思潮中,张承志、梁晓声、余秋雨、张炜、韩少功、王晓波的名字为人们所熟悉,但这些名字都和北大无关。
按:张承志就是北大毕业,王晓波还曾执教于北大
3、事实成份残缺,含混不清
1、何地要素模糊。新闻报道中的地名,都应该在地名前注明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的上一级或上几级地名。
2、当事人身份模糊。如在胡长清案报道中,胡长清为了调回北京工作,曾向有关人员行贿、但对行贿对象一直讳莫如深。
4、文中事实不统一 一般性差错的纠正
1、新闻编辑要广学,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2、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要勤查各类工具书,如《辞海》、《辞源》、《百科全书》等。
3、多向专家请教。
二、对稿件中观念性差错的订正
(一)观念性差错的隐蔽性
有一些新闻稿件事实是真实的,但文中往往体现了一种错误的观念。较之事实性差错,观念性差错往往有一定的隐敝性,订正识别难度较大。
例 :某某厂多年来坚持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中心,带动各 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了在全社会弘扬伊斯兰精神,提高阿拉伯语水平,西北民族学院特举行了本次《古兰经》诵读比赛。
(二)观念性差错的修正方法
1、要掌握政策界线,提高政策水平
政策应该是严肃的,不能视为儿戏。有时差之毫厘就会
谬以千里。
2、熟悉法律,尊重法律
(1)防止客观主义地描写残暴行为,以及作案过程
(2)性犯罪案件中尽量不要透露被害人姓名及有关该主题的详细内容
(3)严防报纸审判
3、消除带有偏见及歧视性用语
在一个努力保持客观公正的行业中,偏见——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是不允许的,因此,编辑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发现偏见,并将其从文章中清除出去。
4、具体分析,防止片面性 一个生命极为短暂的人生活在无限的宇宙之中,片面性几乎是一种必然。但一个严肃的人总是要力求反抗这种宿命。
新闻传播也是如此,一方面,我们应承认新闻报道很难避免片面性,但是,既便如此,一个负责任的新闻编辑,也要力求刊播的每一篇稿件都有助于人们全面正确地认识事件的真相,而不是强化人们的偏见,更不能故意以片面之词歪曲事实。而应该力求多角度、多侧面地立体地向受众呈现一个事件的真相,而不是相反。
第三节 稿件辞章的修饰
在对稿件的内容进行了推敲订正后,编辑还需要对稿件的辞章进行必要的修饰。也就是对稿件篇幅、结构、文字、语法等方面的进行推敲。
一、删繁就简
(一)新 闻 为 什 么 要 短
1、新闻短些是民主的要求
2、读者阅读报道的第一目的是为了获取新闻信息。
新闻要短是读者的共同要求。从读者的价值观念出发,则要求能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量的信息,即要求信息密集。所以媒介版面和节目里容纳最大量的信息,摒弃一切大话、空话和废话。
3、短是新闻写得快、新鲜的形式上的保证
(二)怎样理解新闻的短
对新闻删繁就简,绝非仅从字数上将洋洋长稿压成短文,而是对稿件开篇布局、择例、遣词造句的统一体,它体现了编辑和记者对所报道事物审视高度与角度。
1、一针见血,一语破的。抓住最核心和最关键,也就是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
2、恰当使用新闻背景,防止喧宾夺主。
3、以小见大,一叶知秋。
4、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不能笼统地反对长文。硬性规定字数,本身就是形式主义的作风。
三)长风为什么久刹不止
缺少写短文章的本领
周作人曾说:“简单是文章的最高标准”。
写短文章不仅需要高度的写作技巧,而且也需要高度的认识能力。
2、错误的导向
把篇幅与份量等同起来,领导带头写长文章。
“长长长,都嫌别人的文章长,短短短,都怕自已的文章短”
(四)稿件删节的具体方法
来稿之所以需要压缩,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1、稿件写作上有毛病冗长累赘;
2、受版面容量的限制,需要以对稿件篇幅作适当压缩。
3、根据报纸的特定要求,需要对稿件作适当压缩。
这几种不同情况,压缩方法是有所不同的。但是修改新闻稿件的关键,在于先要找出本篇新闻稿件的“新闻”在哪里。没有这一条,所有文字或技巧方面的修改统统是不着边际的。
1、突出主题
新闻应该一事一报,一篇稿件一个主题,围绕一个主题组织材料。如果主题散乱,说东道西必然造成冗长臃肿。作者缺少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力,觉得这个很重要,那个也不可少,但事实上,有许多事实及材料是毫无新闻价值的,反而淹没了应该突出的一个主题。
压缩这样的稿件,就要突出其中的一个最有新闻价值的主题,而把其他主题及相关材料全部删去。
2、突出事件的主要环节
文似看山不喜平,任何事情都表现为一个过程,为了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往往要交代这种过程。来稿在这方面常见的毛病是,交代过程烦琐,不分主次,如同记流水帐。
编辑在修改时,就要突出发展过程的主要环节,而略写其他,用跳跃的方法展现事物的发展过程,有详有略,详处细针密缝,略处一笔带过,从而把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环节突现出来。
3、突现新闻的信息本质,删去多余的抒情议 论解释
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新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信息。对新闻来说,第一个是事实,第二个是事实,第三个还是事实。报道应该突出信息,过多的抒情、议论、解释恰恰妨碍了新闻报道功能的发挥,是造成新闻冗长的重要原因。
3、突现新闻的信息本质,删去多余的抒情议论解释
1)多余的抒情:报道要以情动人,但这主要是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事实,而不是
作者直接抒发一番。否则极容易流于矫情、滥情、煽情。文章最上乘的境界是不怨
不怒而自有深情如《干校六记》
2)多余的议论
报道与言论分开,是新闻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
从大量写作实践看,热衷于报道中发议论,大多是一种肤浅的表现,所发议论也是画蛇添足的。往往是一些人所共知的政治术语或空泛的政治概念,无助于提高消息的思想性。
4、多余的解释
新闻报道中必要的解释是不可缺少的,它有助于增加报道的深度,方便读者阅读。但对人尽皆知的事实进行解释,则纯属多余,往往会喧宾夺主,冲淡报道主题。
二、行文规范
报纸是面向大众的,不但承担着传播新闻的职责,同时也是广大群众最直接的语文教师,新闻报道的语言必须准确规范。
知道字是怎么写法,确定一条新闻是合乎规矩的文字写成的,把模糊不清的意思辨别清楚,所用的字都有其意义,这样的人就是编辑部里最宝贵的人员,编辑疏忽这些琐事,便会造成语文的错误,终极则损伤传播功能,明白的写作,正确的写字,合乎文法,可以便捷地传播你要传播的观念。
(一)改正错别字
(二)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报刊中使用标点符号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点:
1、乱用书名号
例:(1)《艾青作品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
(2)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德国莱法州艺术家作品展》
书名号只能用于书籍、篇章、报刊、剧作、歌曲等的名称。像研讨会
作品展等有组织的活动不应用书名号。
应当使用书名号的出版物,在使用简称时,也要加书名号。
知名度很高的报刊,在不引起误读的前提下,书名号可以省略。
2、顿号使用中的问题 顿号、逗号、分号和句号代表4个不同的层次,如不能正确区分层次,就容易误用标点。小概念间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大概念间的并列词语用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用分号。
3、引号使用不当的问题
引号的作用是标明文中直接引用的话。需要注意引文末尾标点的使用:凡是把引用的话独立来用,末尾的标点放在引号的里边。如: 爱因斯坦说:“后代子孙将很难相信历史上曾走过这样一位血肉之躯。”
凡将引用的话作为作者自己的话的一部分,末尾不用标点。如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此处句号属于全句而不属于引文)
(三)合乎语法
新闻报道中不合语法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类:
1、搭配不当: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贫困面大大下降
2、多余:(1)此案涉及到处级干部三人(2)堪称为天长地久(3)诉诸于法律(4)皮包、手饰、现金等均全部丢失(5)现场参观了大江截流工地(6)飞机被迫迫降于白云山机场(7)事情的经过都被描写得十分细致。(8)老教授多年来苦心积累的研究资料被丢失了。(9)水泥厂的生产之所能够突飞猛进,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技术革新搞得好。(10)让学员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科学文化知识(11)为了实现上述奋斗目标,为此,我区的金融发展战略是……
3、指代不明
代词的使用可以使语言简明,但指代必须明确,否则就形成语病。
(1)许多读者来信说,鉴于这次评选活动的截止期是十一月底,而在十二月份的国际比赛中为祖国争得了荣誉的运动员未能选入。因此他们热切希望这次评选活动以后每年都举办,使他们做出的贡献永留体育史册。
(2)他知道敌人如果真正得到了他们的名单,便不会再同他这么费劲了,正因为他不知道,所以他说“知道了”。
4、滥用简称:买车船、飞机、饭票都在服务台
5、滥用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与古代汉语配套,而与现代汉语不配套。因此,白话文中要慎用文言虚词。除与现代汉语搭配十分得体者外,要尽量少用,最好不用。
6、结构不当
7、逻辑错误
8、词义理解有误
9、句子过长
(四)正确使用数字与计量单位
1、数字使用
凡是可以使用了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遇特殊情况可以灵活变通。
(1)在同一篇文稿中对同一项目(如日期、基数词、序数词等)的数字用法要一致。应全部用阿拉伯数字或全用汉字。如“第18条第三款”“1956年二月”等就属不规范用法。(2)年份不能简写:1999年不能写为99年(3)5位以上的数字,尾数零多的,可改写为以万、亿作单位的数。一般情况下,不得以
十、百、千、十万、百万、千万、十亿、百亿、千亿作单位。
(4)纪年中数字的用法要根据具体情况(5)星期几一律用汉字
(6)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有词语中的数字必须用汉字。如:(7)竖排文字中数字一律用汉字。
2、计量单位
媒介必须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五)正确运用名称
1、同一名称在一篇报道或数篇报道中出现不止一次者,要注意防止前后不统一的现象。
2、要注意名称的变动。
3、运用头衔、职务要分别场合,并注意排列次序。
4、凡外国国名,重要的或常见的地名、人名、党派、政府、机构、报刊等译名均应以新华社的译名为准。(要注意海峡两岸翻译上的差别)
5、有些名词是规定不用的: “苏联十月革命”应为“俄国十月革命”。“满清”应改为“前清”或“清朝”。“蒙族”应为“蒙古族”。“回教”应为“伊斯兰教”。指时间时,一般不用“礼拜”,而用“星期”。旧社会一些鄙视劳动人民的称呼,如“伙夫”、“马夫”、“邮差”、“车夫”等都不应沿用。带有殖民地色彩的叫法,如“洋灰”、“洋钉”、“洋火”、“洋锹”。老革命根据地”应改为“革命老根据地”简称要遵循习惯用法或专门规定,不能随心所欲。
(六)表述清楚明白,切忌晦涩难懂 第四节 改 写
(一)西方及港台地区的改写制度
西方及我国港台地区的报社编辑部内有一种改写编辑(Rewrite man),一般为资深记者出身或在新闻写作上有特殊能力的人。他们受过长期新闻写作训练,深知刺激读者兴趣的窍门。主要工作:
1、为工作在突发事件现场,没有时间写作的记者代笔。
2、为只擅长采访而拙于写作的记者润色。
3、为核稿编辑改坏的稿件作补救工作。
4、当报纸发生稿荒或没有关于某件事情的报道时,将其他媒介的报道从文字到形式加以重新组织,符合本报特点,并力求出新,后发制人。
(二)我国媒介编辑过程中的改写
我国绝大多数媒介虽然没有形成专门的改写制度,设立专门的改写部门和专门的改写编辑。但我国媒介尤其是报纸编辑出版过程中对稿件的改写是大量存在的。
1、摘取精华:舍弃稿件中其他内容,只保留稿件中的一个局部,使之独立成篇。
2、改变角度
同一件事,写的角度不同,突出的重点就不一样,说明的问题也不完全相同。有的来稿内容很丰富,但只因角度不佳,影响了主题的表达,这时,编辑可对其写作角度加以改变。这一方法最适合对常见的程式化的会议新闻的修改。改进会议报道的核心,是从报道会议本身转为报道会议过程中发生的新闻。
3、改变体裁
主要是将通讯和评论等体裁改写成消息
(1)将长篇通讯改写为短消息
《中共中央为马寅初平反》是从新华社记者5000字的长篇通讯中挖出来的。(2)将言论作品改写为消息
①有的言论中本身包含着初次发布的重要新闻,这是许多媒介和政府处理敏感新闻的常见手法
②有影响力的媒介就某个事件发表评论本身就是新闻。如1996年《人民日报》关于股市的评论。
(3)通讯改特写
李希光对《大漠壮歌》一文的处理。
4、分篇
把一篇稿件分成几篇稿件分别发表。有些稿件中含有多个重要信息,但集中在一篇篇幅较长的稿件中,反而不突出,不能够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分成若干篇,反而重点突出。
5、综合
将多篇稿件围绕一个中心按照某种角度综合成一篇稿件,这样会使稿件内容显得充实,也会更有深度一些,更加全面。
第六章
新闻标题
什么是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是用以揭示、评价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用大于正文的字号刊于新闻之前。
一、新闻标题简要历史 1.无标题状态
2.类题(清初——19世纪70年代)
3.单行题(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4.现代标题大量出现(20世纪初)
1、无标题状态
中西方报纸都经历过无标题时期。我国最早的报纸---邸报,长期保持着“系日条事,不立首末”的形式。
2、类题(清初---19世纪70年代
*类题——在新闻标题出现之前曾有的一种题,是若干条新闻稿件共有的题目。以新闻来源命名:“宫门抄”“域外报译” 以地点命名:“上林春色”“羊城夕照” 以部门冠名:“工事”“农事”“商事”
以新闻紧急程度命名:“紧急新闻”“一般新闻”
3、单行题(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
4、现代标题(20世纪初)
特征:打破栏的界限,字号比正文大,出现多行标题等等。不仅可以揭示事实,还可对事实作出评论。
二、新闻标题的功能
1、对报纸上的新闻进行划分与组织
*大标题、栏题——现代报纸组织若干条新闻稿件的题。
2、揭示新闻内容
看书先看皮,读报先读题
3、评价新闻内容: 20世纪初期我国报纸开始采用多行题,标题不仅揭示新闻内容,还能够评价新闻内容,这类标题后来成为现代标题的主要形式。
4、吸引读者阅读:标题以新鲜重要的内容、生动优美的形式、幽默风趣的语言等吸引读者阅读正文
5、美化版面并表现报纸的风格:标题是版面的“眼睛”。标题的结构、语言、字体字号等能够美化版面,并表现报纸的风格特色
三、新闻标题的种类
1、按照标题与稿件的关系
多篇新闻共有的题——大标题、引题(肩题、眉题)、单篇新闻的标题、副题(子题)、提要题、小标题(分题)大标题——多条新闻共有的标题,用以概括这些新闻的共同主题。可以对新闻事实加以揭示,也可以提出观点、发出号召
主题——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用以说明新闻中最重要或最引人注意的事实和思想。在整个标题中所用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的位置。
引题——位于主题之前、用以引导主题的辅题。又称肩题或眉题,字号小于主题
副题——位于主题之后、对主题作出补充和解释的辅题。又称子题,字号小于主题、引题
提要题——传统意义的提要题指在重要的长新闻的主题之下,所加的“内容提要”式的长副题,较详细地概括新闻最主要的内容。近年来提要题有新的发展,内容、形式和位置都可有所变化
小标题——又称分题、插题,通常用于篇幅较长的稿件,具有长文短化、方便读者选择阅读的作用。在不影响内容表达的前提下,小标题的结构、字数应相近,所辖文字长短也相近
2、按内容表达的特点分实题与虚题
实题——新闻标题中叙述事实的部分,着重表现具体的人物、动作和事件等 虚题——新闻标题中发表议论的部分,着重说明原则、道理、愿望等 注意:虚题必须依附实题而存在
虚题使用注意事项
(1)作为消息标题,虚题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与实题相配合,依托实题而存在。
(2)虚题一定要言之成理
(3)重大新闻本身包含重大意义,主题要以实
题为主
(4)虚题要写出新闻个性,避免千篇一律的口号。
四、新闻标题的结构
单一型的结构——只有主题,没有辅题。一行题居多,也可两行、三行,字号无区别,网络新闻运用较多
单一型的标题结构分析
1、单一型的消息标题必须是实题
2、单一型的标题意义必须完整 新闻标题的结构
复合型的结构——既有主题,又有辅题。均为多行题,主辅题字号有大小之分
复合型的标题结构分析
1、引题如何引出主题?
2、副题如何补充、解释主题?
3、复合型的标题要注意防止的问题
引题引出主题的方式——
1、以交代和说明相关的背景、意义、目的、原因、气氛、性状等引出主题。
2、以直接叙述主干事实的起始部分引出主题,使长主题短化。
3、以提出疑问或发表议论引出主题
4、解释主题中概括的事实或描述的细节
复合型的标题要注意防止的问题
1、主题与辅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正确
2、标题的虚实结合不恰当
应遵循的原则: 复合型标题可全部由实题组成,但不可以全部由虚题组成。主题的虚实根据报道意图决定
3、标题的分行不合理,致使读者产生误解
4、各行标题语意连接与转换不连贯
五、新闻标题的制作 从操作层面上看,新闻标题的制作可分四步——
一、准确选择事实
1、选择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的内容
2、选择最有特点的事实和观点
3、标题中的事实与观点必须与正文中的内容本质上相一致
二、恰当表达意见
1、用事实说话——通过选择事实表达立场和感情
2、选择恰当的角度——作题的立足点可以传递情感
3、选择恰当的字词——语言要能够准确地传情达意
4、掌握分寸——表达感情色彩应与报纸的性质和特点相称
三、确定标题的结构
确定标题结构的原则
1、根据稿件的重要性与稿件的篇幅长短决定标题结构,一般情况下重要稿件、长稿件用复合型标题、长题
2、根据编发新闻的意图决定标题的结构,如揭示事实的同时强调舆论引导,通常需作复合型标题
3、根据报纸标题的一贯风格制作标题,以保证报纸形象的相对稳定性
4、根据当日版面编排的需要决定标题的结构,使标题符合集纳稿件和表现编辑思想的要求
多篇稿件的专栏集纳,标题应相统一 统一式的标题——
若干条新闻的标题结构相一致,标题字数相等或相近,并在版面上以相同的字体字号整齐排列
统一式的标题能够表现稿件之间的相关性,并在版面编排上表现出强势效果
两篇稿件的集纳,经常作对角题
对角题——注意对角题的特点: 结构相同、主题对仗、对角排列。
四、生动运用语言
1、“简练“:在标题的简练方面,杂志走在了前面。
两条新闻的标题结构相同、主题对仗,并在版面上呈对角对称排列 如何做到简练?
1)精炼动词
2)精炼字词,删掉多余的、重复的内容但不可矫枉过正。
2、生动: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借代、顶真、回环、对偶、排比等。
3、运用古诗佳词,也能增强生动性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