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涟源市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
涟源市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实施方案
(讨论稿)
为贯彻落实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湘发〔2010〕13号)、《关于加快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建设全面推进全省“两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湘发〔2011〕15号)、娄发[2012]15号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赶超,打造“三基地二中心”、跻身全省县域经济20强,建设幸福涟源,现制定《涟源市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积极对接融入长株潭为路径,突出“两型”引领,着力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改革开放、民生保障,坚持矢志发展、科学跨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走出一条综合试验、统筹推进的新路子,建设两型涟源、幸福涟源。
二、主要目标
全市各项改革纵深推进,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优化、科技创新和土地管理等体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两型社会”建设制度保障体系和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的促进机制。
经济建设目标。到2015年,初步建成能源原材料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区域性物流中心、区域性旅游休闲中心。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55.5:30.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0%左右,发展方式明显转变,发展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5亿元,年均增长12.5%,其中工业总产值突破32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5亿元,年均增长18%;一般预算收入达到 7.78亿元,年均增长1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5万元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年均分别递增11%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0%左右。
社会建设目标。到2015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达到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城镇医疗保障覆盖率达95%以上,新农保稳步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以内,五年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以上,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生态建设目标。推进绿色发展与循环发展,到2015年,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5.41%;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提升到95%,城市垃圾无公害处理率提升到95%以上;万元GDP能耗比“十一五”下降20%,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10%。涟水、孙水及市域内其它小流域水体达到三级以上饮用水标准。
三、重点工作及责任分工
(一)加快构建“两型”产业体系
1、推动“两型”产业发展。
(1)运用信息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低碳技术改造升级一批传统产业,提高传统工业技术装备的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水平,形成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
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局、市科技局、涟源经开区等
(2)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鼓励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文化旅游等3大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两型”产业,成为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先导力量。
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局、市文广新局、市招商旅游外事侨务局等
(3)加快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金融商务的发展,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财金办、人民银行涟源支行等
2、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1)搭建科研成果产业化支撑平台建设,加速新产品研制和科技成果引进转化,提升装备水平,提高科技含量,发挥重点工业项目的科技引领作用。通过关键技术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力争每年增加1-2家高新技术企业。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教育局(2)对接国家和省级、娄底重大科技专项,把握“两型”技术创新需求,集中实施重大攻关项目,形成一批“两型”技术成果,推广转化为高端产品。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牵头
(3)加快国家、省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建立创新激励和成果保护机制,鼓励企业和科研人员以技术、专利、商标等非货币资本参与分配,进一步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完善人才政策。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人社局和涟源经开区等
3、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1)推动娄涟一体化发展,打造能源原材料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区域性物流中心、区域性旅游休闲中心。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招商旅游外事侨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局等
(2)积极打造“娄底-涟源”等产业经济带,加快发展园区经济。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涟源经开区、沿线乡镇政府等
(二)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1、建立健全资源环境管理体制机制。
(1)强化资源环境综合管理,完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利益补偿机制。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政府办、市财政局等(2)逐步推广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节约水、电、煤、油、气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激励机制改革,逐步实施居民用水、电阶梯价格和非居民超定额用水、电累进加价制度,完善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责任单位:市物价局、市发改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水务局、市经信局、市电力局等
(3)推进涟水、孙水流域综合治理机制创新,建立以出入境水质状况为依据的生态补偿标准体系。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财政局等(4)推动实施“绿色信贷”、“绿色贸易”和“绿色保险”等环保措施,建立生态保护重点地区的森林生态效益区域补偿机制,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商务局、市物价局、人民银行涟源支行等
2、推进土地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1)建立园区和工业用地预申请制度,强化土地使用投入产出的门槛约束机制和检查机制,探索产业用地租售并举的多元化供应方式。创新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模式,探索节约集约用地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健全土地和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考评指标体系,实施差别化供用地政策,推进征用地制度、国土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
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等
(2)深化农村土地管理改革,探索建立市场化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实行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有偿调剂制度。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探索城乡共享土地增值收益的办法和机制。探索合乎市情的耕地占补平衡机制。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宅基地确权、土地担保质押、户籍改革等改革。探索改革农村产权制度,开展农村土地、山林、宅基地、住房等各类产权确权工作。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和整治,拓展新的用地空间。
责任单位:市农办、市国土资源局、市民政局、市住建局和各乡镇人民政府等
3、创新财税与投融资体制机制。
(1)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规范发展政府融资平台,完善和规范融资性担保体系。加强市场化运作,建立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要素价格体系壮大。壮大“两型社会”建设投融资平台,优先支持“两型”企业直接融资,积极扩大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私募股权融资规模,鼓励和吸引各类社会资本、银信资金投入。
责任单位:市财金办、市发改局、人民银行涟源支行等(2)促进金融改革与创新,发挥各类投资银行、投资基金和产业基金的作用,组建“两型”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担保公司、信托公司等,创建金融租赁公司、消费信贷公司,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工作。
责任单位:市财金办、人民银行涟源支行、市发改局等
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深化集中审批、并联审批和网上审批,提高审批效能。
责任单位:市监察局牵头
(2)全面贯彻实施《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突出政府职能转变,加大政务主动公开力度,编制和完善“两型社会”建设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重点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建设等领域的公开。探索建立“两型社会”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办事服务平台,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时效性。
责任单位:市政务服务中心、市政府法制办、市两型办等
5、提升对外开放与合作水平。
(1)加强区域合作,加强基础设施、产业、市场对接。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和先进经验。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台办等
(2)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出台《涟源市鼓励投资若干规定》。积极参加各类招商活动,培育出口示范基地和骨干企业。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等
(3)注重招商选资,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高端产业。建立“两型社会”统一招商平台和协调机制。积极探索推进整体开发、委托开发、直接托管、共建园区等合作,通过BOT等形式,吸引国内外各类投资主体进入。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商务局、市招商旅游外事侨务局、市经开区等
(三)强化规划引领和调控
1、统筹城乡空间规划
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引领和基础性作用,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统筹协调发展,着眼于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按照各展其能、功能互补、要素互动、衔接协调的原则,指导城乡规划建设有序开展,严格实施城乡一体化规划,做好城乡统筹发展的顶层设计,提高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导向性。
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各乡镇办事处
2、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认真落实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做好城乡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全面贯彻实施《娄底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娄底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加快相关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进度,中心城区和中心镇实现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着力加快村镇布局规划编制工作,将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长远性、全局性工作来抓,以引导基础设计、公共服务设施向集镇和农村社区集中布局、农民建房向集镇和农村社区逐步转移。全面完成乡镇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实现村镇规划全覆盖。
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市发改局、市农办、各乡镇办事处
3、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 理顺市、乡镇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上的职责和分工。建立规划部门牵头,相关部门相互衔接和协调配合的规划管理体制,形成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依法办事的规划编制工作体系。城镇没有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块,国土资源部门不得办理土地使用权划拨、出让手续,城乡规划管理部门不得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手续。在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不得设立开发区和城市新区。城镇新区、开发区、园区的开发建设,必须纳入城镇总体规划统一管理。农村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纳入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管理。完善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强化规划执行,进一步完善规划督察员制度,加大对违反规划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
(四)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1、加强资源节约。
(1)推广农民集中居住、农用地规模集约经营、城市土地立体开发、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有效利用等节地模式。
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农办、各乡镇办事处(2)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着力培育水权交易市场,实行区域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
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物价局
(3)加快矿产资源整合,健全矿产资源开采“三率”考核体系。
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牵头(4)支持工业和建筑废弃物利用。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住建局等
(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支持汇源循环经济试点,积极引导企业、园区、区域形成效益显著、特色鲜明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斗笠山镇政府等
2、突出节能减排。
(1)健全完善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着力推动节能减排的标准化、信息化、市场化。实施节能减排全覆盖工程,以推广节能减排在线监管为突破口,以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为重点,以标准指引、价格引导等为支撑,运用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实施一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实施“万家企业节能行动”,突出抓好工业节能“511”工程。推进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推广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加强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用能管理,推进公共建筑和新建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逐步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打造清洁节能交通体系,推广新能源公交,推广宾馆酒店新型智能节电管理改造等做法。重点实施产业节能等工程,大力开展能效水平对标达标活动,切实降低综合能耗。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招商旅游外事侨务局、市环保局、市商务局等
(2)加快降碳、低碳和碳捕捉技术研发。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牵头
(3)建立健全政策法规、考核评价、行业标准、技术服务、投融资服务和执法监督体系,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评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交易和碳交易试点。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质监局等
3、加大环境保护。(1)按环境容量调整工业布局,严格新建项目的环境准入制度,切实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经信局等
(2)强化城市环境保护,加强自来水水源监测和污染源监管,加快城镇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和管理,推广污水处理回用。
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发改局、市环保局、市城管局、市水务局、市自来水厂、各乡镇政府等
(3)加大扬尘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城市噪声污染控制等力度。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全面推广长沙县、攸县等地农村环保的经验,推进养殖场污染综合治理,加强集中供水和分散式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等工程建设。合理布点垃圾收集处理项目,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方式。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农办、市发改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公安局等
4、强化生态建设。
(1)加强涟水、孙水水源保护,加强库区河道采砂、围垦填库、无序网箱养鱼综合整治,严格按照规划划分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控制开发区,对区域内湿地、山林、水面、河谷等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修复。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林业局、市住建局、市环保局、市畜牧水产局等
(2)实施《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以及水污染综合整治新的行动计划,实施重金属污染治理、流域截污治污、城市洁净、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工程。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环保局、市财政局、市经信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局、市水务局、市国土资源局等
(3)抓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和生态林工程建设,构建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体系、区域环境保护联动机制、生物入侵预警预防机制、流域治理问责机制。
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环保局、市水务局等
(五)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1、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产业发展、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要素市场平台搭建、示范区建设等领域,加强与长株潭地区、娄底的对接与合作,推进“两型社会”改革建设,推进武陵山片区突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牵头
2、推进城乡统筹建设。
(1)建立城乡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公共服务、城乡要素市场、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的制度保障。
责任单位:市农办牵头(2)构建中心城区、中心镇、乡、村层次清楚的城乡规划体系,抓好城区扩容提质,规划建设特色城镇,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推进交通、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资本、技术与农村资源相结合,广泛开展“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提升城镇产业聚集功能。
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农办、市交通运输局、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各乡镇办事处等
(3)突出城乡结合部建设管理,大力开展专项整治,推动城市文明、现代理念向农村扩展,促进城乡结合部健康有序发展。
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农办、一办两镇等
3、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1)加快高速铁路建设,力争沪昆客运专线涟源段如期建成通车,加快推进娄新、安邵、长韶娄等高速公路涟源段建设,确保娄新高速如期竣工通车,实施干线公路大会战,开工建设华雷线、娄底西互通至荷塘等干线公路项目。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交通运输局、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各乡镇办事处等
(2)大力推进娄涟、涟冷交通一体化,加快城际干道网、高速公路网建设,提升公路网络的内联外达功能。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规划局、各乡镇办事处等
4、推进能源、水利、通信等设施建设。
(1)加快油气运输管道网络体系建设。科学发展风能、生物质能、岩页气等。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推进户用沼气建设,推广太阳能等建筑一体化应用。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经信局、电力局、市农办等(2)突出农田水利、中小河流和山洪地质灾害治理、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重点薄弱环节,加快农村安全饮水、病险水库和水闸除险加固、大型灌区和泵站改造等民生工程建设。
责任单位:娄底白马灌区管理局、市水务局、各乡镇办事处等
(3)逐步完善政务、企业、电子商务、经济与科技、社会公共服务等一体化信息服务系统。
责任单位:市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等
(六)着力改善民生
1、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1)进一步落实各项就业与再就业政策,多途径增加就业容量;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统筹做好城镇新生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
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金办、市财政局、人民银行涟源支行、各乡镇办事处等(2)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统筹城乡、保障基本医疗、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医疗保障体系。推进以养老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普惠型老年社会福利事业。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卫生局、市人社局、各乡镇办事处等
(3)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和“9+2”免费教育培训制度。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工程建设,重点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放宽户籍限制,实施进城农民工安居乐业工程。建立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规范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管理。
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房产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公安局、市发改局、各乡镇办事处等
2、创新优化社会管理。
(1)加强基层政权建设、自治组织建设,强化街道办事处(乡镇)、社区(村)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人民团体和广大群众参与社会管理。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市民政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工商联等
(2)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公共治理结构,健全矛盾调处、诉求表达、权益保障和利益协调机制,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责任单位:市维稳办、市信访局、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人民法院、市司法局、各乡镇办事处等
(3)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探索“社区管理社会化”,推行村(居)事务准入制度,构建社区资源共享机制和社区综合治理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村改社区工作。
责任单位:市综治办、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市房产局、市财政局和各乡镇办事处、市经开区等
(4)积极构建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责任单位:市安监局、市药监局、市质监局、市卫生局、市公安局、市应急办等
(5)创新治安管理与城市管理、市场管理、行业管理等有机结合的新模式。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完善居住证管理办法,稳步推进居住证“一证通”制度。创新特殊人群帮教管理服务,建设刑释人员安置帮教基地、肇事肇病精神病人治疗中心、“法轮功”及其他邪教人员教育转化基地、特殊涉毒群体强制收治中心。创新非公经济组织、各种社会组织管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更好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创新虚拟社会管理提高依法、规范、科学、系统、动态管理能力和水平。整合社会资源和各方面的力量,全面推进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会管理综合服务中心。抓好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工作机制建设,推进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综治工作、信访工作的紧密结合,建立化解矛盾纠纷新机制。
责任单位:市综治办、市委统战部、市委宣传部、市城管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维稳办、市信访局、市“610”办、市民政局、市工商联、中国电信涟源分公司、各乡镇办事处等
(七)突出示范引领
1、推动示范区改革发展。
(1)淘汰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项目和产业,把好产业和企业准入“门槛”,形成“两型”主导产业。
责任单位:市经开区、市发改局、市环保局、各乡镇办事处等
(2)推广运用“两型”理念、技术、产品,打造“两型”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展示区。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住建局、各乡镇办事处等
(3)加强环境整治,加强洪水岭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涟水、孙水综合治理。
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局等
(4)创新工作机制。推进示范片区统计工作,建立总体统筹调度、目标任务和风险评估、工作纠偏和年度考评等机制。
责任单位:市两型办、市统计局、市经开区等
2、实施“两型”示范创建工程。
(1)开展以“两型”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对外开放、民生发展等为重点的“两型”示范工程建设,以及以“两型”生产、生活、消费等为重点的“两型”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在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建设中全面体现“两型”要求,通过规划设计创新、政策支持、项目建设、宣传教育等综合手段,率先形成好的思路、机制和做法,加强总结推广,带动全市“两型社会”建设。
责任单位:市两型办牵头
(2)开展“两型”技术产品示范推广活动,搭建示范推广平台,出台“两型”技术产品推广目录,积极研究开发和遴选一批“两型”技术产品在全市推广。组织开展“两型”技术产品进万家活动。探索建立面向“两型”技术产品的区域性中心市场。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环保局、市商务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各乡镇办事处等
3、推进“两型”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化建设。(1)积极开展“两型”企业、“两型”技术产品等认证工作。
责任单位:市两型办、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住建局、市质监局等
(2)探索建立领导干部资源环境离任审计制度和企业“两型”审计制度。
责任单位:市审计局
(八)强化和完善保障措施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对市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两型社会”建设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的述职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两型社会”绩效考评机制,明确问责主体,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具体化,转化为可考评的指标,并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督查落实。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监察局、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等
2、发挥规划统领作用。
(1)完善和提升各专项规划,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投融资规划“四规统一”。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局、市规划局等
(2)落实“两型社会”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出台控制性详细规划。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规划局牵头
(3)抓好《湖南市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湖南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保障和促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的决定》的贯彻落实。建立项目规划审核、重大规划衔接、规划动态管理和规划否决等制度,强化规划执法,严肃查处违规行为。
责任单位:市政府法制办、市两型办等
3、强化政策法规支持。
(1)围绕“两型”产业发展、“两型”城市建设、“两型”农业、城乡统筹、生态建设、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从激励“两型”、约束“非两型”的角度,抓紧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制定完善土地利用、产业发展、投融资、资源环境、招商引资、简政放权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加大市级财政支持力度,将“两型社会”建设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市各类财政专项资金都要适当向“两型社会”建设集中投放。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财金办、市财政局、各乡镇办事处等
(2)建立完善政府“两型”采购制度,加大对“两型”产品、技术、产业、标准等发展和推广的引导支持力度。
责任单位:市财金办、市财政局、市发改局等
4、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1)出台“两型社会”建设宣传教育纲要,加强“两型社会”建设宣传报道。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两型办、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市电视台等
(2)将“两型”教育纳入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和干部培训机构教学计划,纳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在职教育体系。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市教育局等
第二篇:两型社会建设范文
中国的循环经济建设的提出和具体成就
骆梅
(湘潭大学 外国语学院 10级对外汉语班 2010310119)
摘要: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及我国建设两型社会工作的提出过程。循环经济的定义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我国循环经济的具体实施。
关键词:两型社会资源节约 资源问题 循环经济 中国特色循环经济 企业 个人 正文:
1.两型社会的定义
我们所说的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其中“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两型社会建设就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简称。[1]
2.建设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我国在清朝是就自诩为“天朝上国”,土地广袤,资源丰富。然而,自二十世纪以来,或者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致使人口迅速增长。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2](其中不包括港澳台的人口)。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政府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还会对居民的就业、住房、交通、医疗等方面造成极大困难;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等构成的巨大压力,那么未来几十年后的生态和环境恶化将不可避免,这无疑危及人民起码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在中国出现的那些资源短缺现象及事故,无不昭示着这一认识的正确性。如2010年中国西南大旱,是西南五省市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重庆的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这一水荒给当地的人民带来了生存的极大威胁,也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再如近几年的黄河断流、长江断流及众多内陆湖泊的萎缩枯竭都给我们敲响了一警钟。我们的母亲河的生命都遭受了威胁,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再来就是各大城市的水荒、电荒、油荒等等问题,都迫切需要我们及时解决。
从1995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后。针对中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系列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消耗的改革措施相继出台。2005年6月27日下午,胡锦涛指出,“节约能源资源,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2]此后,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通知》,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进行了部署。至此,中国开始全面进入建设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建设对我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资源节约问题首当其冲。我国资源禀赋较差,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而在2005的《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必须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
境的关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损失浪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3]因此,我国必须首先解决资源问题。而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4]
3.我国建设循环经济的成就
我国一直在进行循环经济的探索,并在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试点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各个省市都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建设循环经济的相关的政策。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大背景下,发展属于自身的中国特色循环经济。各个企业甚至个人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下面我列举了一些具体成就。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泰格林纸集团公司总裁王祥就是其中的一位不可忽视的典范。1998年7月,王祥临危受命,正式出任岳阳造纸厂厂长。当时的纸厂因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艰难转变的冲击而濒临。而过去的造纸方法与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有着极大的冲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和工人们提出了“林纸一体化”思路。“林纸一体化”就是打破过去传统林木和造纸分离的管理生产模式,将制浆造纸企业与营造造纸林木基地有机结合起来,既发展造纸企业,又建设原料林木基地,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纸结合产业化新格局,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这一具有循环经济发展思想的方法不仅拯救了濒临倒闭的工厂还为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们人民都在积极地为建设循环经济而奋斗,我国的企业当然也不甘落后近年来。济南钢铁集团公司坚定不移地走低资源耗用、低污染排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早在1999年,济钢节能降耗、挖潜增效的经验就在全行业得到推广。斗转星移,目前济钢已形成了以“创新中循环,循环中高效”为主要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是企业成功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案例。
此外,广东省更是提出了绿色广东的口号。广东省省委书记张德江在2004年年底首次提出之后,人们对这一构建和谐广东的高瞻远瞩的战略目标与构想的认识越来越深刻。2005年2月,广东成为全国绿色GDP试点的十个省市之一,表明建设绿色广东已进入实践探索。据专家介绍,广东的循环经济具体体现在经济活动的单个企业、共生企业群和全社会三个层面。在单个企业层面,广东省经贸委、省科技厅和省环保局从2003年开始组织企业进行清洁生产试点,22家企业被命名为“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在共生企业群层面,广东在南海建设了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计划滚动投资50亿元,将建设成为面向珠三角,辐射华南的体现循环经济的第三代工业园。在社会层面,广东初步形成资源回收及综合利用体系。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等地建设了垃圾焚烧发电系统,充分回收生活垃圾中的热能。积极发展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行业,目前,广东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持证单位每年综合利用回收危险废物已达80万吨以上。
除此之外还有安徽铜陵的对铜水淬渣、硫酸渣、磷石膏堆这些昔日的铜、硫酸、化肥和水泥等主导产业形成的当地的结构性污染源的合理的再利用;河南三门峡市下辖的河南省煤化工基地,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循环经济试点义马市,它制定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到2010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到15%,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基本构建
起以电-煤-铬为主导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湖南省农村的林业和农业方面循环经济已经走出了一片新天地;湖北鄂州的循环经济也渐成气候。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5]积极建设循环经济以推动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进程,以推动我国构建和谐的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了历史进程。
注释:[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04-28
[2]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7日下午进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2005-06-27
[3]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的通知 2005-07-06
[4]曲格平.《循环经济———21世纪发展的趋势》[J]
[5]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上的讲话2005-03-05
第三篇:“两型”社会建设示范村创建实施方案
“两型”社会建设示范村创建
实 施 方 案
为促进xxxx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示范村创建,继续深化去年开展的“心系群众、服务基层、服务发展”主题活动,加快推进“建设新农村、同奔致富路”进程,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结合实际,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长“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创建,全面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和方式,强化服务意识和措施,提升服务质量和效果,公正司法,为我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经党支部研究,决定成立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其组成成员如下:
组长:xxxx
副组长:xxxx
成员:xxxxx
三、主要任务
要紧紧围绕“建设新农村、同奔致富路”的工作思路,牢牢把握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这两大要求,通过改进干部作风,提升工作水平,落实服务措施,优化发展环境,确保我队“两型”社会建设示范村创建的顺利推进。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改进党员干部作风
紧紧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认真落实“八个坚持、八个
反对”的要求,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切实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进一步改进学风,自觉加强“两型”社会建设有关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的本领。通过加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和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大局观念、服务意识、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示范村的创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1、抓好拆村并点,改善村容环境,使新村绿化率达到28%,旧居民点的改造率达到50%,新村内主干道硬化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医疗社会保险参保率达100%。
2、抓好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通过引进名优新品种,大力发种植业,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力增农民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5%。
3、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力,增加非农收入。以武汉市农校为平台,通过有针对性的举办企业生产管理技能培训,定期向双汇、源香、飘飘等食品加工企业和境内的其它企业输送农村富余劳力,同时鼓励农村富余劳力自主创业、发展二、三产业等举措增加非农收入。2009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10余人,占劳力总数的12%以上,年非农收入达到350万元。
4、要树立服务大局的意识,从根本上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突出查办发生在群众身边、社会影响恶劣、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
四、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
4、蔬菜”三高三省”模式栽培推广面积600亩。基地总投资45万元,亩增加收入550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全队要按照支部的统一部署,将创建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按要求、步骤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式带动作用,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科技规划,明确责任,合理分工,相互配合,掀起群众共建美好家园的高潮。
(二)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活动氛围。要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全队干群的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民群众既是家园建设的主导者,又是家园建设的受益者,通过宣传发动、科普教育、学习培训,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引导农民群众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建设家园。
(三)、面向市场,优化种植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战略,生产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优势产品,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种植效益。
(四)、抓好农村富余劳力的转移,提高非农收入。在引进农业项目的同时,对农村富余劳力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做好处内引进项目和企业用工的协调服务工作,定期向处内的大型加工企业输送农村富余劳力,增加非农收入。
(五)、培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以蔬菜产地市场和气调保鲜库为龙头,大力发展农村运销合作组织、专业技术协会,增植运销经济人,充分利用人他们信息广、人员熟的优势,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服务,促进产供销一体化贸易,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六)、提高农业政策透明度,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广泛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农村、农民、农业的相关政策,提高农业政策的透明度,坚持做到各项政策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xxxx街办事处xxxx
2009年1月
第四篇:两型社会建设工作总结
长沙市开福区房产管理局 2010年两型社会建设工作总结
2010年,我局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安排,根据《2010年开福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责任分解表》文件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全面完成各项任务。现将主要工作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推进棚户区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努力建设民生开福
建设占地少、容积率高、高层住宅,既可以解决更多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难题,还可以节省土地,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我局今年将推进棚户区改造、保障性安居工作作为发挥职能作用,促推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取得了较好成绩。1—11月,我区棚改项目已完成拆迁户数1668户,拆迁面积27.77万平方米。完成棚改立项3个,分别是省航道管理局项目、黄兴北路拓改及两厢棚改项目和上麻园岭项目,目前,正在配合北城棚改投,抓紧做好九尾冲项目的棚改立项申报工作。完成了对全区71家国有工矿企业,191栋危旧房屋的调查摸底工作。在市、区规划局的支持下,全面收集、整理全区棚户区情况,制定了我区三年棚改规划,为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参考。7月底协调组织东风路、清水塘街道开展了省博物馆周边的拆迁摸底调查工作,完成了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以及项目的测算,调取了规划依据图、地形图,并
形成了博物馆改造项目拆迁详细、精确的调查报告。1-11月份为我区棚户区改造拆迁住房保障对象办理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凭证404户,办理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615户,办理租金核减2784户,廉租房实物配租352户。为让更多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能够有条件买得起房,实现“住有所居”,启动了丝茅冲廉租房项目和植基村经适房、廉租房建设项目。其中:丝茅冲廉租房项目总建筑面积4.6万余平方米,可建廉租房395套,安置房278套,可以容纳673户低收入家庭。目前,该项目征收工作全面完成,手续办理、招投标正在逐步完善,施工队伍于9月30日进场施工,现已完成场地的围墙建设、“五牌一图”的布置、洗车槽建设,并完成了约6000立方的土方外运工作,预计年底能完成基础施工、正负零和部分主体建筑。植基村经适用房、廉租房项目总面积33000平方米,将建设经适房住宅面积55468.33平方米,共计666套;廉租房共建3栋,752套,建成后可容纳1418户低收入家庭。项目于6月29日正式开工,已完成土地平整、砌施工围墙、地下土石方工程,争取年底完成部分主体,预计明年5月份主体封顶。
二、全力推进房产销售,努力创建宜居开福
加快区域房产推销、向更多人推荐开福楼盘,既可以促进房产销售、减少楼盘空置率,又有利于宣传宜居开福,建设宜居开福。1-11月实现商品房销售约235万平方米,为年计划 的102%。自去年五月份开始,区房产局以“周末房交会、买房好实惠”为主题,相继组织了棚改拆迁户、经适房货补对象、中小户型、精品楼盘等不同类型的周末房交会,为开发商和市民间搭起了一座交流、交易的桥梁,推动了全区房产销售,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达到了老百姓、开发商、政府三赢的效果。紧密结合区房地产业发展实际,以“开福房产市州行”为平台,自6月份开始,携区内38个在售楼盘以组团的形式参加了益阳、湘潭、衡阳房交会,大力宣传开福区的宜居优势,推介开福楼盘,前来展厅咨询和了解情况的市民络绎不绝,现场发放《开福楼市咨讯手册》及楼盘宣传资料5万余册,有2000多名市民登记了购房意向,大大的提升了开福区在周边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了一大批外地精英人士到开福区来投资置业。
三、强化领导抓推进,明晰责任抓落实
一是成立机构,制定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局长谭树茗同志为组长的工作机构,全面负责两型社会建设工作,并明确由两名副局长具体抓落实;制定了切合我局实际的工作方案,确保两型社会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带来的成果。二是明确责任,实行目标责任分解管理。我局进一步细化“两型”社会建设项目,把每个项目分解到所属科室,实现目标责任管理,纳入全局绩效考核。三是强化协调调度和信息报送。局党委和行政加强对两型社会建
设的指导和协调,由分管副局长及时跟踪各项工作任务进度和落实情况,分析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确保各项工作按计划如期进行。
2010年12月 4
第五篇:两型社会建设论文
关于建设两型社会的报告
“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整个社会经济节约能源的基础上,其核心内涵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两型社会”是在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来的,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据统计,中国的GDP占全球4%,而煤、铁、铝等资源的消耗占世界的30%以上。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给环境与资源带来很大压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有助于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努力做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产权制度、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制订和完善战略性资源的中长期开发和利用规划、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工作。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强调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2007年12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们湖南干部群众深受鼓舞,也深感沉甸甸的责任,开始了“两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探索。去年2月,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进一步明确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指导原则、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省委召开工作会议,明确充分抓住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把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和着力点,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两型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加快建设创新型湖南、数字湖南、绿色湖南、法治湖南,力争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走出一条符合湖南实际、具有湖南特色的转型发展路子。
政策指出要在重化工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格局下,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两型”理念注入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近些年来,在“两型社会”理念引领下,全省各地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力度,着力推进传统产业“两型化”、“两型”产业规模化、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去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17.6:42.7:39.7调整为13.8:46.2:40.0,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6.1%。“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提高5.7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下降7.4个百分点。全省形成了机械、有色等10个年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的产业。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湘电集团等一批优势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迅速做大做强,成为湖南先进制造业的突出代表。长株潭城市群被列为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试验区、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和“三网融合”试点地区。
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升级转型,是发展“两型”产业最快捷、最现实的一条路子。株冶集团是一家老国有大型企业,也是湖南“有色金属之乡”的标志性企业。调研时该企业负责人给我讲,近年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成功采用全球成熟、先进的湿法炼锌等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铅锌产品深加工率由2005年的54.44%提高到74.24%,有价金属综合回收率由73%提高到83%以上。五年间,企业在铅锌生产规模达到60万吨、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分别增长42.8%
和83.4%的情况下,外排废水总量减少90%、外排重金属污染物减少95%,废气二氧化硫减排约60%。在企业我们看到,经处理的废水可以直接放养金鱼。昔日的能耗大户、排污大户正向“绿色企业”迈进。实践证明,通过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完全可以实现“两型化”发展。
但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来,一些市民只知道什么是两型社会,并没有去深入的了解和贯彻,而另一些湘潭市民则只听说过两型社会。深入了解的市民则表示我们应支持政府和党所做出的决定,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湘潭地区的经济和城市的发展。才能使长株潭地区真正建设成为两型社会,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
同时,我们也深入了学校,询问了许多的老师和同学(主要为高中生)。许多老师和学生都吃赞同的态度。其中一位同学说道,她认为建设两型社会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就现在的国内形势而言,中国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工业生产对原料的需求十分的巨大,但是,现如今中国的煤、铁等资源正在不断减少,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现在世界上的环境问题也层出不穷,譬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所以,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环境的保护。一位老师也表示,建设两型社会是对社会生活质量和公民素质的一种考验同时也是一种提升,但目前来看两型社会建设道路是困难曲折的。
作为高中生的我们,也应该肩负起身上的重任,认真遵守好国家和党作出的决定,给湘潭市民起一个示范和带头的作用。第一,我们应从身边做起,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多关注时事政治,关心我们的社会建设和生活。第二,建设两型社会不是一个口号,应加大该方面的普及工作,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如,在学习上,尽量做到一张纸写两面,在生活中,做到一水多用,不浪费粮食。第三,应该将建设两型社会放在心中,不仅自己要落实这个任务,并且也要带动周围的人参与其中,共同建设。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的主体。同时,人民群众也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还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因素。因此,我们作为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一部分,作为国家发展基石的一部分,应支持两型社会的建设,并用我们的力量去实现好建设两型社会的需要,共同推进湘潭地区乃至长株潭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