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钟晶:“最美乡村女医生”的坚守|青春建功十三五
钟晶:“最美乡村女医生”的坚守|青春建功十三五
◎本刊记者 陈晰
“80后”布依族姑娘钟晶是贵州省黔西南州龙河村卫生室的一位乡村医生。生在贵阳、长在贵阳的她,却独自坚守在偏远大山中的村卫生室,用尽所学为当地老百姓解除病痛,把最美的青春留给了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心换心,在需要我的地方发挥自己的价值。”这是钟晶在贵州黔西南偏远乡村当村医的8年里,扎扎实实干出来的真实感受。
从城市到山村
钟晶原本在贵阳市的一家医院工作,在几次前往丈夫工作的贞丰县龙场镇探亲时,她亲眼见到了农村群众看病的艰难。贞丰县龙河村是典型的喀斯特石山地区,9个组765户2967人,其中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5%。长期的山地封闭让当地群众卫生防病知识缺乏。村民中风湿病、儿科病高发,日常的伤风感冒都有可能为村民的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其中,40%左右的妇女患有妇科疾病,但却从不接受检查治疗。
让钟晶记忆深刻的是一位40多岁、家住小屯的村民,她每天5点钟起床从家出发,用3个小时,走10多公里山路到镇上看病,还要长途跋涉返回去忙农活。
她还曾目睹当地一个结婚几年的妇女,因为一个简单的妇科炎症导致生育受阻,最后家庭破裂的情景。
这些对钟晶的触动很大,让她产生了到龙场去开卫生室的想法。
把想法付诸行动是在2008年冬天。钟晶把幼小的女儿托付给远在重庆的婆婆,径直到了龙场镇龙河村,并拿出自己的2万多元积蓄建起了诊所。
诊所开张时,当地很多老百姓并不相信这个刚满25岁的女娃娃能治好病。卫生室一度门庭冷落,这也让钟晶困惑和苦恼过。但她慢慢想通了:建立信任需要时间,要慢慢来。对偶尔来咨询病情的患者,她就先配一天的药给病人,如果没有效果就不收钱。一有时间,她还走进乡亲家里,给他们讲解防病知识,教他们如何预防妇科病、风湿病等当地的常见病。
在钟晶的努力下,卫生室变得越来越热闹。钟医生“看病态度好、价格低、有效果才收钱”的口碑也在村民中传开了。龙河村卫生室越来越出名,一传十,十传百,很多患者慕名而来。
留下,因为这里需要我 2009年初,卫生室已颇有起色时,丈夫调往黔西南州委工作,她也面对一个抉择:自己是走还是留?想一想那些小病跑远路、花高费、乱吃药的乡亲,钟晶决定留下来。
仅仅60平方米的房间,摆放着理疗仪、治疗仪,还按照大医院标准进行垃圾分类,钟晶的卫生所成为龙场镇最正规、最专业的一家。每天早上7点左右,钟晶的诊所就开门接诊了。病人多时一天要看上百人,一直忙到晚上11点。夜里如果有人生了急病,在楼下喊,她也会再起来接诊。
对乡亲们来说,有这样一位医术精湛,又为患者着想的好医生,为他们免除了许多病痛之苦。家住新童村新元二组的龙昌云,是一位到集市上卖水果的小贩。他被严重的风湿病困扰多年,到大医院求诊,各种偏方也试了不少,药费花了上万元也没治好。没想到,到钟晶这里来吃了几付中药,折磨他多年的风湿病再也没有犯过。
后来,龙昌云卖水果的时候听说谁有风湿病,就建议他们到钟医生这里来看,并且还利用自己走街串巷的便利,帮助钟晶带药给各个村的患者,为了降低群众看病的费用,钟晶想了不少办法。她将整盒的药分开,根据病情配药。经济困难的患者,钱不够也可以赊账。老乡的一些疑难杂症,她会根据家传的办法,结合自己的医疗知识和实践,中西并用,而中药材也尽量自己动手制作。
在卫生室给人看病之余,钟晶也会抽出时间去看望村里留守的老人们。在龙河村的小路上,村民常常看见娇小的钟晶背着瘫痪的老人到诊所定期检查、治疗。她走村串寨,为全村村民建立健康档案。谁家大人打工去了,小孩有病;谁家老人留守在家,需要什么药,钟晶心里都一清二楚。
每逢感冒流行的季节,钟晶会买一些板蓝根等预防药品,挨家挨户送药、问病。逢年过节,她还会购买一些药品和棉鞋、棉被等御寒物品,送去给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儿童。
钟晶还自掏腰包,为卫生室购置了治疗风湿、关节痛的保健器材,让村民们免费使用。“很多老乡用了以后说有效果,我感到特别高兴。”钟晶说。
由于开的都是低价药,有时还免费送药,刚开始的两年,钟晶的丈夫每个月都要拿工资来贴补卫生室的费用。早在贵阳工作的时候,钟晶就是一位知名的白癜风专家。到了龙河村之后,仍然有全国各地的患者辗转找到她治疗白癜风。这一部分的收入,钟晶也用来补贴给了卫生室。
卫生室的“学讲创扶”
以前,在城市里长大的钟晶也和很多年轻的女孩子一样,爱逛街、购物、看电影。但是来到了龙河村卫生室,这些都没有了。每天只有单调的三四种蔬菜,买不到爱吃的巧克力和奶茶,更没有时髦的衣服。村里也没有澡堂,只能用两个大桶提水到屋内洗澡。
最不适应的是晚上,钟晶说,晚上七八点,是城里最热闹的时候,但是在农村就已经漆黑一片,家家户户都关门睡觉了。“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晚上把门关了,就一个人在屋里发呆。”钟晶说。对家人的思念更是难熬。她和丈夫只能周末尽量抽空见面,与父母和孩子更是每年春节才能见上一回。起初,在龙河村工作的消息,钟晶还是瞒着父母的。她只告诉父母自己和同学去外地做药品生意。直到有一天,在报纸上看到了钟晶的事迹报道,他们才知道,原来女儿成为了一名乡村医生。
开始,母亲在心疼之余,也担心她能不能吃得了这份苦。但是慢慢地,母亲也理解了她的选择。并且看着女儿从娇生惯养的“小公主”,蜕变为一位成熟、坚强、干练的女性,成为村民们的健康“守护神”。
近年来,钟晶也收获了很多荣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三八红旗手、道德模范、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并在网上被亲切地称为“最美乡村医生”。
这些荣誉让她有机会走出山村,去见到更广阔的世界。到北京参加活动,听到全国道德模范的事迹,钟晶深受感动。她想,能不能把他们的故事带到村里去,让村民们听一听?在外地培训的时候,她也想到,村民经常跟她说庄稼受到病虫害,收成不好,能不能也让他们有培训的机会?
抱着这样的想法,现在,钟晶不仅仅是为乡亲们看病,她还在卫生室办起了“学、讲、创、扶”活动。定期邀请全国的道德模范到村里来为乡亲们做讲座;邀请农业技术专家来为乡亲们讲一些农业种植技术和知识;还为年轻人举办一些创业讲座,扶贫讲座,介绍政府的相关政策;在她的努力下,当地和天猫合作,把一些特色产品如手工刺绣,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到全国。
钟晶在龙河村的坚持,在很多人看来是伟大的,而这种伟大,又蕴含在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里。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美的八年,她无怨无悔。她说,因为这里有她热爱的人们,有她青春的印记。
(原载《中华儿女》杂志2016年第16期总第431期。如转载请注明微信ZHRN1988)
第二篇:“最美乡村女医生”钟晶事迹
“最美乡村女医生”钟晶事迹
最美乡村医生事迹
“最美乡村女医生”钟晶事迹
“人就算活150岁,如果没为别人做点有益的事,那也是虚度了年华。”钟晶,一个80后独生女,一个坚守在大山深处的乡村医生。2008年,她为了与在乡镇工作的丈夫团聚,辞掉贵阳大医院的工作,来到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龙河村卫生室,做了一名乡村医生。不久,丈夫调入州府,她却仍然独自坚守。没有澡堂、时常停电、没有城市里五彩斑斓的时装和琳琅满目的零食,乡村的寂寞无边无际……但她一一承受,并用精湛的医术和贴心的服务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解除病痛。她的付出换回的,是乡村百姓无限的信任,以及来自网友的声声祝福,她是网民眼中“最美乡村女医生”。劳动,是美丽的:贵州“最美乡村女医生”记事
新华网贵阳5月1日电(“中国网事”记者王橙澄、潘林青)她独自坚守在偏远大山中的村卫生室,用尽所学为当地老百姓解除病痛,把最美的青春留给了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网友称赞她为“最美乡村女医生”。
最近,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龙河村的乡村女医生、一个来自省城的“80后”钟晶成为网络红人。她的故事在网络多家论坛上流传。
五一节前,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来到大山深处的龙河村,走近这位甘于清贫寂寞、倾力治病救人的“最美丽”的劳动者。
守候乡村的“天使”
【网民评价】“雾里看花66”说:“一个80后女青年,坚守在最基层从医,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问题,农村最需要这样的医务人员。”
【钟晶语录】“人就算活150岁,如果没为别人做点有益的事,那也是虚度了年华”
记者到达时,临街的龙河村卫生室中,不少村民正在看病买药。一个温柔的声音不断叮嘱道:“老人家,这个药晚上睡觉时才吃。”“头痛粉吃多了不好,你要一盒我不能卖,但可以送一包给你吃。”
说话的就是钟晶。她出生于1982年,是个漂亮的贵阳姑娘,个子娇小,皮肤白皙,一双眼睛大而明亮。
2008年,她辞去贵阳长江医院的工作,跟随在乡镇工作的丈夫来到龙河村,为当地缺医少药的老百姓开起了村卫生室,这也是龙河村4000多名村民唯一能进行新农合报销的卫生室。
岂知两个月后,丈夫被调至黔西南州委工作。“走还是留?”她很纠结。她发现,由于贫穷闭塞,当地农村妇女大都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不少妇女患妇科病后,找不到女性妇科医生,一直拖到病情恶化。龙河村还是个风湿病高发村,老人几乎都患有风湿病,一些村民40来岁就骨骼变形、直不起腰。而村民最缺乏的就是能够对症下药的好医生。
留下来为当地百姓治病!
下了决心的钟晶拿出2万元购买了理疗仪、治疗妇科等疾病的仪器,所有用具每周消毒一次,还按大医院要求设置了垃圾分类。龙场镇党委副书记孙志宏说,她的卫生室是镇里最正规的之一。
钟晶一家三代行医,她又托均为医生的外婆和母亲打听了一副治疗风湿的草药方。48岁的龙庆昌患风湿病14年,多次外出求医花费上万元。“最后找到钟医生,20元6包药就好多了,介绍的几个朋友用药后也都有好转。”龙庆昌说。
村里不少苗族群众不懂汉语,她就靠打手势,或请懂汉语的苗族学生帮忙翻译。2010年国庆节,钟晶还自掏腰包,请来贵阳的妇科专家为村民坐诊,她也趁机学习。“我为自己学有所用感到安心。” 农家的“贴心人”
【网民评价】“刘铭佳”说:二十几岁正是一个姑娘美好的年纪,她却为了病人长期在偏远山区工作,用青春去挽救生命,这非常值得尊敬。
【钟晶语录】“不是农民去城里当企业家才是成功,城里人到农村来工作得到村民尊敬也是一种成功”
早上7点20分钟晶就起床开门了,她在露天水管前洗漱完毕,不施粉黛就开始打扫卫生。不到20分钟,就有村民来输液。她来不及吃早餐,却关心病人是否饿肚子,并把豆浆分给病人喝。
“病人多时一天看上百人,一天只吃一顿饭,一直忙到晚上11点,有时脸也不洗,倒在床上一觉睡到天亮。”钟晶说。
但最初多数村民对这位年轻医生持怀疑态度,一天只有两三个病人。遇到不信任自己的病人,钟晶就先给他们配一天的药,仅两三元钱,告诉病人若有效再来。每个病人进门,她总是先端上一杯热水。
渐渐的,“钟医生医术高、态度好”的口碑越传越远,邻村的群众赶来找她看病,外地来的建筑工人也把这里当成了“固定”医疗点。
钟晶看病卖药十分便宜,有时几元药钱都免了,钱不够也可以赊账。村里一位78岁的空巢老人靠捡塑料瓶为生,全是一两毛的零钱,这样的病人,钟晶不仅不收钱,还常留他们吃饭。
时间一长,村民们把钟晶当成了朋友,没病时也来拉拉家常,赶集时常来歇歇脚。也常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快乐和温暖。卫生室里的燕子窝每年都有燕子返巢;村民们常送来自家地里的蔬菜,逢年过节大家又不约而同的送来糍粑、红米饭;乡亲们一起看露天电影有说有笑,感觉人与人很近;她记得每一个医治过的孩子的名字,孩子们也亲切的叫她“姨妈”“小嬢”。
一次,一个老大妈对她说:“你一个城里的女娃娃,丈夫也不在这边,跑到我们山沟里来又挣不了钱,何苦呢?”这样的关心让钟晶倍感温暖。在她看来,农村很能体现人生价值。在大城市,医生和病人多是纯粹的医患关系,但在农村,村民们却把医生当成了一家人。
最美的幸福,幸福的美丽
【网民评价】“jjzz”说:从省城跑到穷乡僻壤当医生,不为名不为利,扪心自问,我做不到。但有机会,我也想去拜访这位“美丽天使”,看能否帮她和村民做点什么。
【钟晶语录】“幸福要用心体会,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金钱,也不在于夫妻分分秒秒都在一起。”
钟晶在病人面前沉稳干练,私底下也是个典型的80后,她是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独生女,喜欢吃零食、逛街、跳舞、看电影……
但在龙河村卫生室,衣柜是装药的纸箱,只有单调的三四种蔬菜,买不到爱吃的巧克力和奶茶,更没有五彩斑斓的时装。电力不足时还常停电,晚上只能靠蜡烛或应急灯照明。丈夫刚调走时,她独自躺在卫生室里,听着山风呼啸,害怕得睡不着,只好爬起来靠在墙上坐到天明。
没有澡堂,只能用两个大桶提水到屋内,蹲在一个大盆里洗澡;农村简易厕所臭气冲天;夜深人静时,还能听见老鼠窸窸窣窣从床下爬过的声音。
最难以忍受的莫过于寂寞。刚来时,没有电视和网络,也没有朋友,病人又少,找不到人说话,“卫生室里静得很可怕,感觉外面的世界很遥远。”
但她娇小的身体里有一颗强大的心。邻居徐显佳说,有一次钟晶得了重感冒,只能自己往脚背上扎针输液。“有人来买药,她还一只脚跳到药柜边拿药。我怪她不找我们帮忙,她却说能坚持就不麻烦大家。”
钟晶也试着从贵阳请了3位医生来帮忙,长的呆了3个月,短的只呆了3天,都因无法忍受乡村的艰苦而离开了。
她坦言,自己也打过“退堂鼓”,朋友们都劝她离开,也有机会调到兴义市工作,和丈夫团聚。但乡亲们听说她可能离开时,纷纷跑来打听:“钟医生你要走了吗?”“我们舍不得你啊……”
“老百姓这样需要你,怎么忍心舍他们而去?”钟晶说。
她的故事在网上流传后,被感动的网民,称赞她是值得学习的“美丽天使”。钟晶听后笑着说:“和那些更偏远的乡村医生相比,我的条件已经很好了,起码油盐酱醋俱全。”
而在丈夫龙瑞见眼中,钟晶就像“矿泉水”一样简单纯净,“善良宽容,不计得失,凡事总往好的方面想。”
如今钟晶有四个家:贵阳市父母家、兴义市丈夫家、女儿所在的奶奶家,以及卫生室这个家。她对女儿和父母心怀愧疚,只能靠电话沟通,夫妻俩也很少在家里正正规规的吃顿饭。
但钟晶说自己并不后悔,她和丈夫都觉得,有时一个眼神、一句关怀都能感受到默契和幸福。“我会干下去,直到更优秀的医生来给乡亲们看病。”钟晶说。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网易微博 3
第三篇:最美乡村女医生
最美乡村医生
2012年12月14日3时许,江苏省丰县赵庄这个苏北贫困乡村,发生一起惨烈的交通事故,造成七死六重伤的交通惨剧。事发原因为一名喝酒过量人员昏迷不醒,由其子由大刘集送至镇卫生院,在拨打120,救护车尚未赶到期间(事发乡村,救护车辆路途较远),病人发生严重生命衰退迹象,其子为争取抢救时间,用自家车辆紧急送患者去医院抢救,大刘集村卫生院医生惠春玲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放下即将到家的儿子(在外借读),随车监护生命危在旦夕的病人,岂料途中发生意外交通事故,惠医生被抛出车外,当场死亡,献出了她年仅40岁的宝贵生命。
惠春玲在当地乡村卫生院行医近20年,为当地远近闻名的乡村医生,自响应国家医疗下基层号召,回乡创办乡村卫生院以来,为当地无数患者解除病痛,受到当地老百姓的一致好评,并先后当选人代代表,妇联干事等职,多次受到卫生系统表彰。
村里年长者卧床,无论严寒酷暑,风霜雨雪,惠大夫都亲自上门,为长者扎针服药,定时为长者进行身体检查,有些留守老人身边无人照料,惠某不仅送针送药还要送饭洗衣,村里好多留守老人都亲切的叫她“惠妮儿”(当地一种比喻女儿的称呼)......村里小孩子发高烧,半夜送至卫生院,看着孩子退烧平稳后,推着三轮车(有棚)冒着大雨把孩子送回家......邻村一年轻人因事故至骨折,经医院确诊无法治疗,惠大夫央求其父(中医针灸、接骨传承人,师从苏州名师)历尽两月,遍寻产地药材,为其配制秘制膏药,使其重新站了起来......因地处偏僻,离县里医院较远,好多乡亲因不熟悉县里路程、县医院的科室、挂号过程等,惠大夫不放心,都是亲自把乡亲们送到县医院,陪着乡亲们看完病,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城里父亲的家中,看望一下自己的老人,听母亲唠叨一下“别累坏了”..............“惠妮儿”“惠大姐”“惠姨”“惠大夫”“小惠”这个被当地乡亲用无数次亲人般的称谓叫唤过,善良而美丽的白衣天使,这次再也没能回到儿子殷切盼望她的家中...一次次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经历,成就了万家的健康幸福,而她确用朴实的双手,承托着病人,陨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谨以此献给在车祸中丧生的白衣天使惠春玲
愿救死扶伤,大爱无疆------逝者安息
第四篇:青春建功十三五
青春建功十三五,携手共筑中国梦
为了深入学习和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学校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更加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这样的实践学习在多所大学积极展开,都是为了让学生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努力成长成才、建功立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暑假到来之际我们组织了一些支教活动,据我所知,很多所大学都有组织去农村或偏远山区支教。我也特别喜欢这样的活动,但是我不知道参加的途径,就没有去成,这是一个遗憾。但是这个暑假让我学到了很多,成长了不少。
一学期的学习结束了,我也想自己在社会上感受一下,于是放弃了在家里的无聊,我留在了上学的这个城市。这个是一个天气炎热的季节,感觉所有的东西都是热热的,散发着一股热气,但是有的人心却是冷的。我和同学相依为命般的来到了一个教育机构上班,在这里我们是老师。我很喜欢这样的工作,我热爱教育,但是我却讨厌我在这里看到的一切和接受的一切。
我跟同学来到了这个新开的机构,刚开始去面试的时候我们听负责人说她们的机构开了很久了有经验的,还对我们说工资不会少于其他的机构,学生也特别的多·······我跟同学还和她们聊了很久,老板是一个阿姨,负责人是她刚参加完高考的儿子,我们觉得他们说话很实在。没有经过什么签合同之类的我们就被她们的诚恳打动了,决定去那里上班了。上了一段时间后才发现他们是骗我们的,不仅工资少得可怜,他们对学生也是敷衍家长,背地里让学生在那里抄答案,自己却说是专业的老师······慢慢的我开始讨厌起他们的做法,这是一种缺失的职业操守,他们的目标完全是钱,根本没有教育人的想法。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不仅钱少得可怜,但还是要坚持下去,因为我们觉得答应了别人就一定要做下去。我们只做好自己,至于他们我们也没办法管。这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教学,一方面让我看到了自己已经是师范生大二了,有的东西还不足,还需继续学习。另一方面让我反思了现在社会中很多这样浑水摸鱼的教育机构,完全只是为了赚钱,没有对学生对家长负责,是应付家长,欺骗学生。这样的事情太多了,让我深思,我们的社会真的需要进步,不光是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还有人们观念的转变很重要。
这样的经历也让我和我的同学认识到了社会的复杂性,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多长一个心眼,不要太单纯了,太单纯了就是傻子,只有受骗。我们也要注重个人思想的发展,不要做虚伪的人,要诚实、踏实,不管是对自己的工作还是对人,这才是社会需要的。通过这次实践我真的成长了不少,真实的感受到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地去学习,去反思,才能有更大的进步。人的进步需要反思总结,社会的进步同样需要,让我们奋斗起来,为国家的伟大复兴而学习进步。
第五篇:最美乡村教师--默默地坚守
默默地坚守
沿着弯弯区区的山路,经过石头山缺口,就进入了南湾办事处最偏远的石山嘴村。村里有所石山嘴小学,座落在一个小山坡上,也像村名那样质朴。因为偏远,学校缺少固定教师,支教教师来了一批又一批,在这频繁变动中,然而有个固定的身影,默默承受着、默默奉献着,辛勤耕耘,无怨无悔,一心扑在教育。犹如山口的岩石,35年如一日,默默的坚守在山里,不变的是岗位,改变的是他渐老的容颜。他,就是现年59岁的市级优秀教师,现小学负责人刘强芳。
1980年8月,他是村里的高中生,学校没有正式老师,孩子一个个又求知若渴,在这几乎与外隔绝的村子里,他这公认的“高学历”就被推到了三尺讲台,从此,他以代课教师的身份开始了教学生涯。他拿着不够养家糊口的代课工资和孩子们融在一起,努力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教育着孩子,看着孩子们一批批走出山口,演绎着一个个难忘的故事。
李金,一个失去母爱外来就读生。胆小,木讷、孤僻。跟随白天在山里一个小采石场工作的父亲。两间简易石头房垒砌一个临时的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爸爸劳累的工作,无暇顾及他的学习,送到学校就是为了有个照顾他的地方。母爱的缺失,造成性格的缺陷,他学习很差。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刘老师,抽出时间,多方了解情况,较多的关注他。他对李金说:“基础差一些不要紧,咱可以不和同学们比,咱要自己和自己比,有进步就是成功。”他时常这样鼓励李金。用爱来感化他,激励他。细心发现他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为了点燃起李金自信的火花,让他体验成功和自豪。刘老师时常对他降低要求。比如考试,对他单独给予提示,作业只要求做基础知识题,尽量在班级树立他的威信。让同学对他不歧视,有好感,愿意热心帮助他,和他交朋友,共同享受在班级的快乐。
期末考试李金成为班里进步最大的一名学生,当李金自信的抬起头时,他也笑了。
刘婷、刘稳一对老实的不能再老实的姐妹。90年代初,九年义务教育在老百姓眼中分量是很轻的。“女孩子学啥,长大嫁人有口饭吃就行了。”农村家庭孩子本来就多,传宗接代思想重。她家有4个孩子,为了生计,父亲常年在外地打工,不回家,平时家里就靠一个家庭农妇来支撑。每到春秋两季交学费时,她们家就是困难重重,一拖再拖,一直到期末还是不能交上学费,经常辍学。一年又一年,怎么办?孩子是无辜的,不上学怎么能行呢?家长不懂教育,可自己还是明白的;刘老师多次到她们家,宣传义务教育法,给他讲知识的重要性,社会在发展,没有文化,怎样能脱贫致富的道理。同时,申请学校免去刘婷、刘稳两个孩子的杂费,并用自己的工资交清以前320元的欠款,让他们到学校来继续学习。320元现在看可能不多,但在那时,对月工资只有180元的代课教师来说却是多么大的付出。孩子终于上学了。
可是第二年春季开学,两个孩子仍然没有来报到。经了解,还是没有学费,怎么办呢?只好又给他们补交了学费。
多年来,到底补贴了多少孩子,刘老师记不清了。但他说“孩子的脸上能充满喜悦,在学校的乐园里愉快学习、生活,我就是快乐的。”
90年后,在石山嘴小学支教的老师很多,来来去去,但在教师中给大家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那时进村的唯一山路泥泞不堪,全靠步行,学校有没有居住地方,中午年轻教师都带着干粮,在炉火上轮流热一下就是午餐,实在弄不急就冷饭就着开水吃。艰苦的条件留不住年轻教师的心。人在学校,心在外怎么能搞好教学,学校全靠代课教师是搞不好教育的。刘老师向校长建议,改善居住条件,让年轻教师能安心教学,带动学校的发展。学校吃水困难就打井买水泵;当地教师一起动手整修一间厨房,垒砌灶台,让教师中午能吃上一口热乎饭。围墙破了没经费维修,自己动手粉刷;没有花木,就近取材,你家一棵我家一株,硬是把花园种起来。
刘老师的家是所有年轻教师最熟悉的,不论哪届支教教师都在他家吃过饭。家里改善伙食了,总是忘不了叫上一声,一块打个牙祭。特别是雨雪天,学校缺少干柴,“下雨不方便,到我那凑合一顿?”“一块去,不就是添双筷子吗!”他总这样热心的相邀。事实上一到他那就成了中午改善伙食的机会了,家里的鸡蛋、喂养的鱼、平时舍不得的闷罐肉都会
端到桌上。校园变得温馨了,留下的年轻教师越来越多,支教时间越来越长,学校教学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越。
1998年,是刘老师难忘的一年,辛苦几十年的他转正了。转正那段时间,他很激动,自然更热情的邀支教老师到他家做客。刘老师平时笑呵呵,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像家里很宽裕。其实,他家并不富裕,妻子在家务农,两个孩子都在上学,紧靠他的工资是远远不够的。热心肠的他在学校是吃苦耐劳的老教师,下班了,他又是干农活的好手。总是挤出时间种田、打柴、养殖。有时家里实在周济不开,它就白天上班,夜里打柴,凌晨天不亮悄悄卖掉,清晨又早早来到校园。用这样辛苦换来的钱接济学生和老师,怎能不让人感动呢?至今,只要在那支教过的老师,见到他时,都会主动打招呼,亲切的一句“刘老师”包含了多年来难以言表的感情。
刘老师是一个要强的人,他对自己的工作从不满足。在自己还没转正时,他那股求知若渴的劲头影响许多年轻人。“你们都是城市学堂来的正规教师,见过的东西比我多,我得向你们学习。”“社会都在进步,我不努力就会跟不上趟。”他主动听年轻教师上课,努力在乡里讲公开课,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搞自学,成为代课老师里第一个拥有大专学历的人。所有的一切就是为了提高自己,不辜负学生,对得起教育。如果说虚心上问体现的是好学,那他这种不耻下问就是一种伟大,让年轻人都自惭形秽的伟大执着。
这些年来,学校里退休的退休,调走的调走,唯独他执着的坚守着,为一个座落在离城市十多公里,交通不便的偏僻山村学校送走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班学生。市级先进个人、市级优秀教师、“两创两争”文明教师、优秀班主任,数不胜数的光环显示着他踏实的脚印。“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做人,无愧于教育事业。”即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2010年,他开始负责石山嘴小学的全面工作,即当老师又当领导。肩上的担子重了,身上的责任大了,他忙完班里忙学校,把全部的身心放在教育上。他深知,“育人先育己,德高方为范”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工作中尽职尽责、关爱教师,关爱学生。走上讲台是良师,走下讲台是朋友。成为爱教育、钻教育,献身教育的好老师、好校长。
再有一年他就60岁了,回眸走过的教育路程,消逝的是艰辛,留下的是欣慰,石山嘴小学在他的努力下变得整洁漂亮了。然而,小山村与外界道路修通了,加上计生政策的影响,只有900多人的村子伴随着教育资源整合的步子发生着改变。孩子越来越少了,昔日的完全小学变成了一个教学点。年轻教师一个个走了,可当地留守的幼儿依然存在。为了教育,他依然默默承受着,奉献着,犹如一座石碑,镌刻着小学校的点点滴滴。他说,他要坚守这块教育阵地,哪怕只有一个孩子。因为,他随学校一路走来,学校有了家的感
情。
信阳市南湾湖风景区石山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