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高考名师报告会实2数学
2011高考名师报告会实录--数学
刘利益
哈师大附中数学特级教师 省数学会理事 市高中数学学科带头人 曾连续三年任省高考数学评卷顾问
一、去年高考数学试卷给我们的启示
1、全面考查基础,突出能力立意。去年数学课标卷试题对基础知识进行了全面考察,重点考查了中学数学的主干内容,如解答题中的必答题分别考查了数列、立体几何、统计、解析几何、函数与导数等内容。同时,突出能力立意,综合考查考生的各种能力。如理科第7、10、11、16、17、19题考查了运算能力;理科第10、14、18题考查了空间想象能力;理科第18、21、22题考查了推理论证能力;理科第21题综合考查了运算求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强化思想方法,重视知识联系和应用意识。去年试题还突出考查了考生的基本数学素养,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如理科,第4、11题等考查了数形结合思想;第11、12题等考查了函数与方程思想;第13、17题等考查了转化与化归思想等。且去年的数学试卷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处设计试题,考查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理科第5题就是函数性质与复合命题真值表综合。同时,应用意识和建模能力也是去年试卷考查的重点,如理科第13、19题,设计新颖,贴近生活,深入考查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有效考查了考生的应用意识。
二、去年我省考生暴露的问题
1、基础知识不牢
如理科第9题考查的是三角恒等变形能力。作为一个基础题,全省平均分为2.4分(满分5分),理科第12题考查双曲线基础知识,全省平均分为2.62分(满分5分),理科第15题考查圆的基础知识,满分5分,全省平均分仅为1.55分。
2、对新增内容不适应
理科第13题是定积分与几何概型的综合,全省平均分为1.55分(满分5分),很多考生不适应,原因是对必修三的几何概型中的随机试验没有深刻理解。
3、思维能力不强
理科第20题是一个很常规的问题,考查弦长计算及中点问题,满分12分,而全省平均分只为1.64分。这说明考生对解析几何问题有畏难情绪。不会化归与转化,只会机械模仿是许多考生的通病。
4、计算能力差
理科17题考查数列求和的倍差法,大多数考生有思路,因算不准而失分;理科20题的第一问也有很多考生因算不准而失分。
三、对考生复习的总体建议
1、回归课本、精做真题、夯实基础 高考所剩时间不多,建议考生认真分析自己一、二模试卷,对薄弱环节,请老师帮助分析原因并给出可行意见,据此把数学复习计划安排好。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及其中的题型示例,做一做2010课标卷及宁夏近几年的高考题,体会考纲要求。当前复习要注意查缺补漏,对高频考点及主干知识温故知新,要把以前的复习提纲重新整理,对典型方法及常见错误,做到心中有数。每周做一套精选的模拟题就可以,一天整理一、二个专题即可。做题重质量而非数量。
2、做好专题复习与模拟训练、强化能力培养
专题训练按题型可分选择题专题、填空题专题、解答题专题(也可分必考专题与选考专题)。在专题训练中要注意适度的综合与创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不同的任务。专题训练还有思想方法专题(重点是: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与创新题型专题。数学思想方法专题旨在使解题能力和数学素质更上一个层次。通过对高考真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归纳、领会、应用,把数学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教师指导下切实提高审题、分析能力,要利用高考真题,切实提高计算能力。
3、提高应试心理和技巧、注意规范答题
去年高考中,由于立体几何没做好,导致后面发挥失常的人不在少数,这个时候要想到“我难人亦难,谁也答不全”,后面的答好,还会得很高的分数。在三个选答题中,也有考生因选择不当而得分偏低。理科选择平几的省平均分为6.65,选择参数方程、极坐标的省平均分为4.21,选择不等式的省平均分为5.86。在解答题中须避免有“跳步”,填空题要用语准确。
4、对不同层次学生数学复习指导建议 通过几次模拟考试,每位同学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订个性化复习方案。提高数学成绩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拓视野、提高能力、开发新得分点,多得分,另一种是会做的题尽可能减少失误,少失分。对此我建议大家:
90分以下的同学,在选择题上多做文章。不能只考虑知识点与直接法,要改变思维方式,尝试运用代入法、逻辑排除法等解答选择题,并注意即时复查立足一次成功。同时,在前三个解答题与选答题中找得分点,如,自己立体几何不过关可在复习中主攻选考题中的不等式等。
90分至129分的同学,这些同学重点要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问题。平时加强审题训练,强化检查环节,对算不准问题要客观分析。计算前,要对算法前景做出预判,遇到运算障碍时,要学会调整方向。对于“对而不全”,要对分类讨论、等价变形等数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对常见错误要做到心中有数。
130分以上的同学,要想继续提高,首先要夯实基础,把选择、填空、前四个解答题的分力争得满;其次,要对分析、综合、类比联想、归纳与猜想、化归等逻辑方法有效训练,要对解题从策略角度进行研究。要训练运用向量与导数这两个工具。对导数的综合代数推理题要做深入探讨,对解析几何与代数、向量的综合问题要确保拿下。即使当前新课程卷对数列的考查要求不高,也可做充分准备。
第二篇:名师点评2013高考数学
名师点评2013高考数学:更注重实用性灵活性
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6月7日,全国各地912万高考[微博][微博]生奔赴考场,面对人生关键挑战。至今日晚,语文和数学的考试已经结束。高考数学难度如何?各省命题有何趋势?新浪网教育频道请到的嘉宾是来自于学而思[微博]高考研[微博]究中心的数学研究员,同时也是来自学而思教育的崔用亮老师做客新浪视频聊天室,点评全国各地高考数学试题。
play
名师点评2013高考数学:更注重实用性灵活性
主持人尹俊: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新浪网的直播间,今天晚上我们继续给大家做2013高考试题的点评,今天晚上最后一场要跟大家点评的是今年高考的数学试卷,我们给大家请到的嘉宾是来自于学而思高考研究中心的数学研究员,同时也是来自学而思教育的崔用亮老师。
崔用亮:各位学生、各位家长[微博],大家晚上好!
主持人尹俊:今天晚上由崔老师给我们点评2013高考数学。现在北京试卷和其他地区的试卷已经汇总过来了,请您对我们今年高考数学情况做一个总体的点评。
崔用亮:我手里拿到了全国新课标的数学试卷,还有北京的数学试卷。我拿到试卷之后第一感觉几何的题目可能会变的更多一些,涉及到图形、图象、图表的题目更多一些,今年的题目可能更多的需要学生不仅仅对知识点的了解,而是需要掌握思维的应用,以及他现实的应用,以及有一些图形、图象的,比如说函数图象相结合,还有其他的结合等等,可能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可能还要把它和图象结合起来,这方面我们需要再加强一下,这是今年全国卷体现的第一个。
第二个,我们全国卷最后的三道题和以往相比也有些不同,比如说有平面几何,还有函数方程,还有函数不等式,这三到题的难度我认为有一点点下降,没有去年那么复杂。同时今年的题目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记住基础知识点原理,以这个东西为中心进行展开,这样做题目可能更顺利一点。
今年的压轴题题也就是倒数这一道,我个人认为依然是以函数为主,同时还在考虑参数的取值范围,这个地方永远是我们倒数里面的一个核心点,所以学生对于倒数几何意义的理解,还是对于他单调性的这些方面,我认为学生如果能够掌握住,我们求单调性以及求参数方程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去考虑,求参数范围的时候,他和不等式相结合的时候我们该怎么考虑,一般情况下有这么几个点的思维,只要从它进行展开一般情况下节没有问题了。
同时,今年的解析几何题,依然考到的是垂直问题。其实从解析几何理念看这个趋势,全国卷无非考比如说中点、弦长、面积、夹角等等,我们中心的核心点就是把平面坐标性结合起来的所用的一些方法,我们只要能够掌握,我认为今年是没有问题的。
主持人尹俊:所以难度是持平的,但是结构方面会略有一些变化。
崔用亮:对,这是全国卷。北京卷是这样的,我拿到北京卷之后发现,今年题目总体角度来讲难度有所下降,但是有这么几个大的特点。第一个,北京卷整体的试题很规范,没有偏、难、怪的题目。第二,今年的北京卷我看到了有三道圆锥曲线题,这是去年、前年看不到的,圆锥曲线有三大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今年考了三道。去年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环境问题,北京卷去年考的是逻辑回收的题目,今年是考的污染问题,这也是结合我们当前的现实问题。第20题难度有所下降,考生可以在接下来的复习过程当中需要去总结一下难点的思路在什么地方,我们可以训练一下,我认为是可以挑战的。
主持人尹俊:数学方面北京的考生可能痛苦指数要降一下。另外我们知道,高考的数学命题可能会分低难度、中难度和高难度,低、中、高这个难度比例的分布,您觉得今年高考数学的低、中、高档难度比例怎么样?
崔用亮:我先介绍一下北京卷的基本题是选择题的前7道,1到7,填空题的前5道,还有大题的前3道,这是属于基础题,这种题目不难,而北京卷今年在这一部分的题目难度和去年几乎持平,就是说没有明显的上升,也没有明显的下降。第二个,中档题对于北京卷来讲,我们的填空题倒数第2题可能要算一个,还有大题最后的3道题中前面2道题属于中等甚至中等偏上的题。今年的题目比去年应该是几乎持平,比去年稍微简单一点点。
今年比较难的传统来讲北京卷比较难的是84、20题,是属于比较难的题目。今年我看了一下,第8题只要能够画一下我们这个平面区域的图形,基本上就能够解出来,一下就能看出来。而第14题可能稍微灵活一些,如果学生真正比如说我平时可能就强调过,这种题目我们有几大思路方法,关键问题是他能不能看准,就是说两条E面直线距离的时候要求最小值,北京卷要出这个问题很明显核心问题就是在于,这两条之间有一条是竖着的,可以看作援助绕着这个棱慢慢在那,这个距离就可以等效成CC1和D点和E点直线的距离,直接往下做投影就出来了。第20题,今年的题目比去年的题目难度要下降的比较大,因为这道题2012年的题目难度系数是很地的,而今年我预测可能会应该上扬一些,而这道题也是一个典型的新数列的问题,我们去年、前年更多的考的是数之间的关系,比如去年考的是二维数表。考数之间的关系有一个严禁的定义,这个差的变化在第二问中其实很明显就能够看出来,这个差在最小值这块能不能变,如果说后面能找到这个题目就够不成比表条件,这个与N有关,就一下看出来了。
主持人尹俊:我们说北京低、中、高档没有变化,但是有调整,全国性是不是也是这样的情况?
崔用亮:全国卷是稳定的,没有太大的差异。
主持人尹俊:北京卷同时也分文科和理科,分开这个试卷,北京的文科卷和理科卷给您的印象分别是怎么样的,对比之下?
崔用亮:北京卷的理科我看了今年的难度有所下降,平均分可能会上扬几分,2010年如果没有记错的话,09年北京卷的平均分是102分,2010年是92分,2011年是101分,2012年是95分,一高一低、一高一低的趋势,今年我预计可能会回到100分左右。文科的试卷我看了一下,难度当然比理科肯定会简单,难度跟去年也会有一点点下降,主要区别在第8、14、19、20上,尤其是第20题比去年也要稍微简单一些,不过典型的思维也是取之于理科试卷题目的思维。
主持人尹俊:所以文理是一个对比。另外北京试卷从难度和区分度上较往年有怎样的区别?
崔用亮:去年北京卷难度差异是很大的,简单的题目可能会很简单,难的题目可能会特别难,比如说去年的压轴题,北京市这几年可能每套试卷中都有那么一道题难度会出现比较大的变化,比如说2010年的解析几何题,那道题的难度系数是0.30,而压轴题的难度才是0.26,2010年解析几何可能是比较灵活,但是那道题出的质量是特别好的题,2012年解析几何题稍微简单一些,2013年考的是三点共线的问题,今年总体难度差异不是特别大,总体的区分度还是比较明显的,如果考生从第8题、第14题这几道题可能我们中等偏上成绩稍微较好的同学基本上挑战一下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而我们的解析几何今年考的是一个椭圆、一个菱形面积的问题,也没有特别的偏、难、怪,但是最后一道题可能第3问如果把第2问弄的很清楚,我认为第3问其实是比较好证明的,难度跟去年就不一样,因为去年2012压轴题的第3题北京市做出来的人是比较少的。
主持人尹俊:这是它的难度和区分度的分析。另外,我们知道可能有很多考生会看到我们这个节目,他不是今年参加高考数学的,是明年这个时候要考数学的,所以针对北京卷,保证可能您所获得其他地区的卷子,我们给下一届的考生一些学习方面的建议,这个问题咱可以说细一点都没关系,不知道崔老师会给他们怎样的建议。
崔用亮:我首先来说一下我们今年高考试卷一些具体的部分,今年高考试卷其实第一个,因为试题比较规范,我们比较简单的一些题目都是属于基本知识点的考察范围,我们很多同学在平时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多加强对于基础知识点的掌握,这一块不能仅仅只掌握他因为这个公式有这么一个性质,因为这个图形有这么一个性质,这个图形应该这么记,这样可能不太好。我个人认为,不仅仅要掌握基础知识点的原理,同时还要掌握他典型的思维方法。就是说我们很多的同学在平时复习的时候,在基础知识点这一块重视不足够多,这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第二个,我们学生可能需要克服只有做题才能让自己进步,这样可能是一个不太好的循环,因为我们很多同学在做题的时候认为高三复习数学这一块就是做题加做题加做题,这个应该是不对的,我们应该以书本为中心,至少一轮复习阶段要把基础知识点这块的典型思维方法、知识点的原理、典型应用,我们通过做题来进行总结,来巩固,而我们真正的应该在基础知识点的本身,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第二个,重难点。很多同学对重难点的思维方法可能没有足够的去总结,我们做题的时候可能说这道题我恰恰会了,我感觉这个题目可能做的会比较好,但是往往都是以点概面的问题,所以我建议广大考生复习重难点的时候,比如解析几何、比如说倒数,我建议很多同学应该从横向、纵向两个角度靠考察问题,横向是说有哪些比较重点的知识点、有哪些性质、用的时候怎么用的,我们做一些问题的时候怎么处理,我们怎样能够建立成一个坐标关系转化,这点还是很重要的。
第三个角度来讲,我们高中数学其实有很多基本量,比如说我们在变量里面学到了期望方差,还有很多其他的量,我希望各位考生能够掌握这些基本量的现实意义,比如说我们期望在现实中代表什么样的意思,去年和今年的数学在这块有很大的特点在于,它和以往不同的地方在于,我们概率统计的这道题最后一问,去年是让你证明这个东西的最值括弧让你求它的最值括弧不需要证明,今年让你求方差的最值括弧不需要证明,就是说只需要理解现实中代表什么意思就可以了。
主持人尹俊:看来这是给同学的一些介绍,我觉得对他们的复习或者学习也有所指导,我听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光做题,得结合书本,特别是一轮复习,所以看来基础扎实是很重要的,特别对于北京的考生来说。
崔用亮:没错。
主持人尹俊:今天非常高兴我们请到了学而思教育的崔老师,跟我们分析了2013高考的数学试题,谢谢崔老师,也谢谢各位网友收看我们今天的直播,再见!
第三篇:名师报告会心得
名师报告会心得
感谢侯校和全体领导给了我们这样宝贵的学习机会,给了我们个人成长的大力支持,通过两天与全国著名教育大咖零距离接触,有幸聆听了几位知名前辈的分享,他们的教育智慧让我折服,他们的敬业精神让我惊叹。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做一个优秀的老师和一名合格的班主任需要不断地学习。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我的心得感悟。
一、赵国忠院长讲话《中国教师的未来》
教育是一门科学,要我们每一个老师努力找到科学的规律。这就需要我们让不得不做的工作做得有滋有味,做成一种享受一种幸福。
这个世界没有天才,只有优秀者和普通人。一个老师要不断的修炼自己。成为一个优秀者,这样你就可以看见真实,看见一群蛋中到底哪一个可以孵化出雄鹰,看见甚至是一个囚徒身上的闪光点,看见优秀者群体的共性。
精神是一个人生命的灵魂,精神的力量很重要,做好老师就要修炼自己卓越的精神,在学生中推行美好教育,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和学生处最好的关系,这就为学生最好的学习状态做好了铺垫。
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看书,当你一打开书时你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从有字之书中学习知识,从无字之书中学习智慧,找到教学最轻松的姿态。
二、郑英老师 《教育,向美而生》
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要懂得成人之美,最美的教育在于师生相互倾慕彼此成全。
在学生面前发火只是情绪的发泄,不但不解决问题,样子也很难看。学生是教师精神的后裔,会传承教师的精神基因。若想学生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教师自身的模板也需要是真善美的。
生活很艰难,也很浪漫。我爱生活,所以我工作很努力。
三、李凤遐老师 《师爱如灯,照亮幸福人生》
一堂好课永远是充满掌声、笑声、鸦雀无声。
五百年前的一次回眸,今生有缘相见,学生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虽是师生也能处成母子。因为爱,所以爱。选我所爱,爱我所选。爱学生,在热爱的情怀里,在会爱的智慧里。给学生需要的爱,不要给他们自以为是的爱。
当你的性格他喜欢,你的才华他佩服,你的人品他看得起,学生才会真正喜欢你。
走近学生的身旁是合格的老师,走近学生的心灵才是优秀的老师。
不能只关注问题的学生和学生的问题,要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至少是要和每一个学生都谈过一次话,无意的冷落也会给学生带来伤害;面对孩子的问题永远不是指责而是指导。
万事万物都是向着太阳生长,而学生也都是朝着老师欣赏的方向发展。教育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着一群不完美的孩子向着完美的方向发展。
学生的眼睛就是一部摄像机,他们不喜欢老师讲道理,发脾气,给他们 刻意的感动;他们喜欢老师的激情和微笑。
四、魏书生老师《做最优秀教师 做最优秀班主任》
心怀感恩之心,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才能满怀感恩之心对待生命。相信学生,学生的潜力很大,超乎想象。努力把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成该有的状态。让学生学会眼睛向内,先要管理好自己。
教育就是把学生的内心激活,让他们学会自己找自己的优点。强化学生内心的真善美,对自己负责,用勤奋的自我管住懒惰的自己,用帮助同学的自我管住和同学吵架的自我。
教育就是过日子,让学生在读中、写中、练习中过好每一天。信任每一个学生,在班级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越干越能干。有效的自我管理,让学生的大脑处于全心全意忘我的状态,这也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候。当学生负责班级一件事时并把它做好时,他是心生愉悦的。人生必须学会享受的过程,当学生生命中的每一分钟都让优点贴满时,他才会满怀感恩之心。
五、于洁老师《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带一个班级,老师首先要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放第一位,要了解孩子的过去,了解孩子的儿童时代,进一步了解孩子的问题。要记载下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中改变的轨迹,为每一个孩子建立成长纪念册。为问题学生要多创造机会刷存在感,争取早一天找到解决孩子问题的密码,早一天和孩子达到无言的默契。
教育本来就是艰难的,不仅要用心还要用情。因为她是一项人类灵魂工程,这就注定教育一定是在艰难中摸索前行的,所以做教师的心一定要笃定一些,反复抓,抓反复。教育无痕,用心良苦,用情至深,所谓师生一场,亦是母子一场、母女一场。一个老师对于孩子的意义就是要做夜空中最亮的星,只有你自己闪闪发光,你的学生才追随你,才会师生形成一片璀璨的星空。
安安静静做自己,教育叙事,记录成长。
六、丁如许老师《打造魅力微班会》
班会课是班主任的重要抓手,是班主任工作的有效载体。班主任应认真设计,积极实施,努力上好每一节班会课。让精彩的班会课成为学生幸福生活的起点,成为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没有活动,就没有德育,德育要靠活动,没有精彩活动的校园生活,就没有学生终身难忘的亮点。
微班会产生的背景:是网络改变人们生活环境下催生出微班会。
微班会基本特点:用时短,效率高,方法活。
微班会班会主题:根据班情精心选题,善于借力,借任课老师的力、借家长的力,及时开展积极有效的班会课。
微班会努力方向:观摩好课,打造特色课。
在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中,让我们充分发挥班会课在整个教育中的作用。努力让每一节班会课都魅力四射。
第四篇:名师报告会主持词
尊敬的孙明霞老师、各位校长、老师们:
今天,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了泰山学院附中的孙明霞老师来我校为我们做报告。首先,我代表xx中心小学的全体师生和各位驻校校长对孙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孙明霞老师是泰山学院附属中学的生物教师,教科所副所长,1995年被评为山东省教学能手。XX年——XX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XX——XX年自费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培训,近年来,广泛阅读、学习,致力生命教育的探索,构建生命课堂,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XX年《中国教师报》头版头条以《一个生物老师的诗意课堂》为题对其课堂进行了长篇报道;XX年《新课程报》大篇幅报道生命课堂和成长之路;《当代教育科学》、《福建论坛》、《教师博览》、《教师月刊》、《教书育人》、《师道》、《教育时报》等媒体也先后予以关注宣传。推荐为《明日教育论坛》教师,《福建论坛》“新生代名师”,《教师月刊》以“明霞道路”为题刊登探索生命化教育的专题;《中国教师报》和《福建教育》分别为其开设专栏“明霞答问录”;《当代校园》从2012年起开设专栏“师生之间”。业余时间笔耕不辍,记录教育随笔400多万字,目前出版有《用生命润泽生命——孙明霞的生命化课堂》和《心与心的约会——孙明霞的生命化课堂》两本课堂著作,参与主编《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一书,今年1月又出版专著《怎样当个好老师——答一线教师36问》;每年在各大报刊杂志发表文章百余篇,应邀在全国各地为骨干教师培训、新教师培训、校长培训、家庭教育、班主任培训等活动提供公开课、展示课,举行专题讲座200多场。
孙老师今天为我们做报告的题目是《让生命升值》,下面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孙老师为我们做报告。
刚才,我们聆听了孙老师精彩的报告,受益匪浅,使我茅塞顿开,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几年,从事学校管理工作也有十几年了,我时常听到、有时也感到教师职业的倦怠,有人总感觉不到教师职业的幸福,甚至产生了强大的职业压力,这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引起教育部门领导、教育学者的重视,为此,有很多著名的教育家开始研究、探讨解决这一现象的策略,并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如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实验就提出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理念,在去年暑期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研修时,我们的第一课就是《打开教师职业幸福大门的钥匙》,今天给我们做报告的孙老师就是做幸福教师的倡导者、践行者。我们常说:只有教师感到幸福了,学生才能感受到幸福。孙老师做生命教育的课题实验,以“生命的色彩”作为博客的名字,以《用生命润泽生命》作为专著的题目,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觉到孙老师时时刻刻都在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活的幸福。孙老师在报告中说: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能决定生命的宽度。让生命活出精彩,让教师生活使我们幸福无疑就是在拓宽我们生命的宽度,读书、反思、写作、交流、学习也是拓宽我们生命宽度的途径。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为教师幸福成长引航”,孙老师的报告为我们今后更好的落实我校的办学理念指明了方向,为此,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孙老师为我们所做的精彩报告!
第五篇:名师之路报告会
“名师之路”学习报告
10月23日至25日,我有幸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名师之路”全国儿童阅读教学研讨会”,第十一届 “名师之路”课堂教学观摩会,暨 “核心素养,学科教学”论坛。通过名师们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精湛的教学艺术,与学生们的精彩互动,驾驭课堂的能力,新颖独到的教学手段使我赞叹不已,受益匪浅。
通过本次学习我认为语文教学的“主题阅读”文化观与课程观
“主题阅读”实验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又受到新时代阳光雨露的滋养。它从北方到南方,播种、发芽,如今已在全国许多地方,不少学校开花结果,作为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备受人们的关注。
阅读使静态的文字转换成鲜活的画面,使视觉符号转换成听觉符号,使书面语言转换成口头语言,通过这些转换,不仅建立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还以读为中介打开了人认识和探索世界的窗口,从而获得了理性的对话、情感的沟通和审美的陶冶。概括来讲,读是一种文化。读物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一个学校的藏书量、阅读量、阅读习惯、阅读品种都反映一种文化品质、文化境界以及文明程度。书籍浩如烟海,它像世界一样广阔无际、丰富多彩。一本本书像一个个潮头,一页页书就像一朵朵浪花,书上的文字便是一颗颗晶莹的水珠。读是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是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过程,是滋养心灵、培养智慧、健全人格的过程,是读者和作者文本深度对话的过程,是读者主观的期待结构和文本召唤结构相互融通后重新建构意义的过程。
当前我们国民的阅读状况堪忧,距离全民终身阅读还有相当差距。社会上普遍存在浮躁、失信、文化自封以及浮华之象,道德观念的淡薄,生活信念、人生理想的缺失,都在时刻提醒我们要建构更高品味的阅读。即使是小学生阅读,也应正确引导。用刘宪华老师的话来讲:当今孩子们并不缺少阅读,而是缺少有主题的阅读,开卷有益已经靠不住了,读什么书比读不读书更重要。她提出了一个观点:“阅读是心灵的营养师,阅读是我们守候精神家园的必经之路。”这话讲得很深刻,很有针对性,很有时代感。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当古代文化被遗忘之时,整个社会表现出来的就是阴霾,犹如一件东西脱离了根本,它会毫无方向地飘荡。”所以,重视文化传承,重拾文化价值,强化、深化教育中的人文含量,提高语文课程的文化品味、文化品质、文化价值,是我们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种特定的时代语境中,刘宪华和他们的团队多年来坚定、坚守、坚持由北到南将“主题阅读”实验进行到底,锲而不舍、从未退缩、不断前进、不断完善。这就是一种文化精神,其意义超越实验本身。
主题阅读是一种文化现象,课程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二者在文化层面上的交汇,给主题阅读赋予了新的含义。什么是课程?课程是学生全部学习活动的总和,而阅读是课程中的一部分,如主题阅读研究所言:“依托于教材,立足于课堂。”将主题阅读和课程紧密的联合起来,应是该项改革实验的题中之义。“主题阅读”正是在现行课程计划中不打乱课程结构的前提下,在新课程语境中进行的一场实验。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泛阅读、大阅读、亲子阅读和一般的课外阅读。主题阅读是依托教材,紧扣文本,对教材主题做适度的、有序的拓展。“一主两翼”的教学策略,“以教科书为主,以课内教学为主”是“躯干”,依托“躯干”展开“两翼”,“两翼”就是“主题读写”和“主题式·经典诵读”,因为有“两翼”,“躯体”才会飞翔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主题阅读”自然也是一种课程,体现课内外的结合,是课内学习向生活世界的拓展,向儿童心灵世界的适度延伸。因此,应把阅读教学放在一个大的课程观的背景上来审视,强调教材、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之间的联系,强调阅读教学的综合功能,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写作意识,识字、写字意识,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意识。
“主题阅读”实验把学生当成读者,是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拓展的过程,是指导下的阅读向独立阅读发展的过程,是升华学生主体行为的过程。但是,该实验又把读者看成学生,把课外阅读放在课内指导,则是指导阅读方向,教给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是课内外阅读相互交融、取长补短的过程。基于主题阅读的文化观,要重视和强调阅读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摆脱小我的束缚,从小我走向群体,从家庭走入社会,从本土走向世界。但目前小学生作文反映出来的全是生活上很小的一个侧面,写的内容离不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猫小狗、小花小草,等等。小事件、小生活、小视角,使小学长不大,长不高。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儿童以独生子为代表,他们基本上没有完成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二次断乳。第一次是脱离母亲怀抱和母亲的断乳,第二次是心理上的断乳,即不仅离开母亲怀抱,而且祛除人对母亲的依赖。从生理断乳到心理断乳的转变是儿童逐渐具有行为能力和独立人格的标志。当今的孩子大多缺乏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小事件、小生活、小家庭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小眉小眼、小里小气、没有气度,心理上普遍存在着心胸狭隘、斤斤计较、喜欢嫉妒、疏于交流、胆小怯懦。因此,要从小让孩子扩大视野,开阔心胸,对世界有一定的了解。如何寻找一条更适合儿童身心特点,更有效果的语文教学方式,这需要我们共同去探索。
从课程观派生出来的另一个想法,即强调阅读向语文综合能力的延伸,倡导每个儿童不仅是一位读者,还应是一位作者。每个孩子天生就是作家,他们的头脑里贮藏着大量的作品,老师所做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激发、持续地激活、适时地激励。因此,在教学中特别强调由读向写的延伸,由读向说的转化。读和写各有特点、各有规律,读不仅是将文章中的语言文字移植在大脑里,而且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运用抽象概括得出不同认识,产生不同的情感,借助语言和图像储存在大脑里。写是倾吐,是运用语言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有了感受,产生表达的欲望,于是根据写作意图,开始选材、取材,并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一旦提取头脑中积累的知识,用思想的红线把它们贯穿起来,就成为了一篇完整的文章。不要把写作看成是简单的倾吐,从理解到运用,从吸收到表达是艰难的飞跃,既需要对素材深加工,又需要对语言慢斟酌。读和写又有共同点,第一,读和写都要借助语言,都要通过语言提高认识,又要通过语言表达认识;第二,读和写都需要感情的参与,读和写产生感情,情感借助认知,又推动认知的发展。情感具有情境性,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内心情感体验变化。情感还具有反馈性,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的情感推动阅读,在作文时产生的情感会激活语言机制,促进学生语言表达。第三,读和写都需要进行思维活动,读是从语言形式入手,对文本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从而理解文本的内容和主要写作特点。写是根据写作意图,也要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从大量的生活素材中选取作文题材,同时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第四,读和写都是一种能力,且都是一种需要在长期实践中经过系统科学训练而形成的综合能力。
从以上来看,读和写都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读是品尝作者的思维之果,写是创造自己的思维之果。读写不能简单窄化为一种策略,而要放在“主题阅读”的语境中充分认识读写之间的共性、个性以及他们的连接点,充分发挥读写结合的优势,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中有写,读写互促,读写互补,读写结合。还要把读写结合放在一个新的高度,放在时代的大潮中,当前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信息高速公路,畅通无阻,资源多,容量大,信息交流十分的便捷,这将对“主题阅读”读写结合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
对读写还要拓展新的认识。首先,把读的能力转换为写的能力,也是读的能力的升华,也是学生在阅读自然,解读人生,认识自我之后,用书面语言表达思维活动的成果。同时,通过反复阅读自己的作品,然后进行修改,最后方能定稿,这些都跟读分不开。其次,从读到写也是对读的能力的检验。写也可以促进读,在写的过程中把积淀下来的思想、表象、语言激活,再经过思维加工、重组、置换。在写的过程中围绕着“写”的需要查阅资料,寻找论据,还需要阅读文字材料,这种为写而读的活动更有意义,也更切合实际。的确,当阅读上升到文化观和课程观这一层面时,阅读就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孩子们的学习或生活有帮助,更重要的是会让孩子们懂得感恩,懂得上进,懂得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懂得规划自己的人生,懂得做一个有理想、有梦想的人,懂得去追逐内心深处最可贵的东西。一句话,阅读和写作是一种精神的自由呼吸。
1、倡导“自然地朗读”
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离开了朗朗读书声的课堂也就谈不上是语文课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所以也有人说:“朗读法是语文教学的安身立命之法。” 那么如何正确的朗读?怎样的朗读才能有效?这次我们在薛法根的“鹬蚌相争”中,在蒋军晶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中,在赵志祥的诗歌吟唱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自然的朗读,不能一味的强调“有感情的朗读”,而应该是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揣摩文本的语言之后,发自肺腑的不断升华的真实情感的流露。我们教学中也常常强调要情感朗读,但学生在朗读时“朗读腔 ”“表演腔”太浓,而这样的朗读恰恰是对文本情感理解的不到位,是凌驾于文本情感之上的虚假的感情,与文本无关,与作者无关,也就与学生无关了。如果理解不了文本怎么办,名师们告诉我们那就反复读,读着读着就有味道了,也就读出情感来了。薛法根老师指导学生理解鹬蚌相争时,一个“啄’一个“夹”,重复反复的读竟然多达八九次,重点词读好了,味道也读出来了。
叶圣陶先生对朗读的功用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默读时,仅仅调动了心和眼,而朗读时则是心、眼、口、耳全部调动起来了,对于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就会有成倍的收获。”语文教学中讲解是分析,朗读时综合;讲解是对文本的解剖,而朗读是活的,是赋予作品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所以也有人说:“朗读法是语文教学的安身立命之法。”
可是如何正确的朗读?怎样的朗读才能有效?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常常困惑的问题,我认为是自然的朗读,这也符合课改对朗读评价的要求,即:“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娇柔做作的腔调。”不能一味的强调“有感情的朗读”,否则将无法正确的体现文本的特点和文本的个性。原来自然地朗读就应该像说话一样,用恰当的语气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调,语势。若把文本分为抒情性文本和非抒情性文本,那么抒情性的文本就应该用朗读去“打动”“感染”听众,非抒情性的文本则只需要“告诉”就行了。科普性的说明文我们只要清晰的告诉、介绍,把重点的知识通过重音、语速、语调的变化,自然流畅的表达出来就行,不需要额外附加情感;演讲稿,读的时候则需要激情,需要用朗读去打动、感染听众,有一种告诫、号召的意味,而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自然”;对话类的文本,故事性特别强,在读人物对话时,就因该用比较夸张的演读。总之朗读应该以不同的文体作基础,先把握好课文的总的感情基调。
2、解读文本理性回归 教语文,我们要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是内容,“怎么教”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毫无疑问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先决定“教什么”。我们是用教材教语文,而不是为了教材教语文,那么教材到底教给孩子们些什么语文呢?我们得了解语文,得了解语文的课程标准,要了解编者的思想,要了解作者的思想,要了解东西太多太多。然而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了看教参,看别人的设计,唯独缺少我们自己的解读和理解,于是我们教语文的方法一样,水平一样。反观专家们的教学,他们总是用自己的眼光和学生的视角去思考、去分析,真实地理解文本的意图,不是把教材或者别人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也正是如此,他们的课总是能找到独特的契入点,更能走入学生的心里,也才更能带领学生走入文本,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
“怎么教”?语文课自然是以文为本,而不能上成音乐课、美术课、思想品德课,要让学生在文字中体会语言的精美,领悟真实的情感。同样的文本,不同的教师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要确定“教什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正确的解读,结合本次课改对“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的明确提出。我们在教学实践要能够正确的解读文本,领会编者的意图,落实教学目标。不可将语文课上成数学课、美术课、思想品德课,这些非语文的课堂现象透视出来的正式我们对课程、对教材缺乏正确的理解。教师要知道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所以我们正确的理解教材将直接影响到“教什么”的关键问题。没有这个基础,当然不可能灵活的,创造的使用教材,显而易见这将对我们的语文功底和人文情怀提出更高的要求。
3、语文要简单,平实,扎实
在轻松自然的教学环境中扎实有效地训练好学生的语言,同时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语文品质。当我们的课堂还在追求华美、尽显浮躁的时候,专家的课堂却是返璞归真的平实与质朴,扎实而简单的语文素养,在名师们的带领下感悟着语言文字的精美,体会着文章情感的真挚深情。我听了武凤霞老师的《一路花香》,在朗读的指导上,首先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表示破水罐情感变化的词语,其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然后再读破水罐的话,这样学生能把握朗读基调。学生在学习中能深入地读课文并能从中感悟,为了启发学生,她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好水罐见到破水罐会怎样说,通过说话练习,更好的体会破水罐的自卑。学生对课文朗读的兴趣越来越浓,读得有感情,不同的感情都能够表达出来。同学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对破水罐的自卑和惭愧把握得得体。在教学中,她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中,守助教学永远不应该改变的东西:把学生放在心中,让学生在“教”与“学”中得到充分主动发展。
4、语文课要以“学”为主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要记住是学生在学习,没有学生的学,就没有我们的教。多年来,我们总是教不好学生,真是由于我们一直只在乎我们怎样教,却忽略了学生怎样的学,我们总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我们预设好的线路上去,扼杀了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让学生的精彩早早地消失殆尽,进而平庸平凡。名师们却用他们的教学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是为学生服务的。例如《鹬蚌相争》,为了深入理解“鹬”与“蚌”是怎么争的,专家对学生进行语段的朗读训练,让学生练习角色朗读,如:怎么“威胁”的?“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是怎样的?等等问题都是在自由练读——师生合作——分组中解决的,用读达到了精讲之目的。在揭示寓意时依然是以读为主,怎样让同学们更直观的体会“争”?他进行分组比赛,看谁“斗”得过谁?第一次是同学们站着“斗”,一部分学生读完,另一部分学生马上站起来接上。大家“斗志昂扬”。第二次是坐着“斗”,第三次是扒着“斗”,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的声音是一次比一次小、弱,从而让学生们理解了“鹬”与“蚌”斗到最后都筋疲力尽了。鲜活地读出了鹬与蚌的“争”:它们为利益斗强——“你不松开壳,就等着瞧吧。”“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它们为利益斗狠——“干死你”“饿死你”。它们为利益斗,竹篮打水一场空。最后让学生想象说话:鹬蚌被渔夫抓到了篓子里,渔夫会怎么想?鹬蚌又会怎么想?学生基本上能说到:渔夫很高兴,平白捡了个便宜。而鹬蚌则很后悔,早知道就不争吵了,最后进行总结:不要做无谓的争论,不要做鹬蚌一样的傻瓜。然后提了一个问题,鹬蚌不争会怎么样呢?老师得出结论:争一时两败俱伤,退一步海阔天空。最后让学生说说寓意,这时孩子对于鹬蚌相争,第三者得利的寓意了解得更透彻。
通过本次学习我认为做好这几方面习惯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说的习惯
教师每天都在说在讲,怎么说得明白,说得有条理,讲得既生动又形象,既幽默又风趣,学生爱听,这的确是一个教师必备的能力基础。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我们极力给自己创造说的机会。听其言风趣幽默,抑扬顿挫、言简意赅,无懈可击!
二、写文章的习惯
写是一个人内在素养的外化过程,要使外化质量的提高必须有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因此,学习是必要的,把他人的观点、知识、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观点、知识、方法,才能不断地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随笔。写的内容、题材很多,尤其是教师这一行业,我们可以写教研小论文、教学后记、教学案例述评、教学反思、心得体会、教育随笔、评课稿、听课反思、一些专业论文啊、有助于提高自身修养的散文、诗歌都可以写。可以说一个老师如果不会写文章,那么他是绝对不会领悟教育和人生的真谛!写文章尤其是教育随笔要树立一个“理”字,立足一个“情”字,突出一个“想”字,强调一个“勤”字,追求一个“真”字!至于写作格式,不必管他,想到哪就写到哪,想到什么就写到什么,但无论写什么应立足于自己的想,自己独特的想,经常想、经常写,常想常写、常练常新,积土成山、积跬步以致千里!希望每位教师都拿起笔来,记下自己教育教学生涯中那些值得记录、值得反思的历程与思索!
三、思考质疑反思的习惯
教师的人生其实一个不断思考、质疑、反思的过程,我们要思考如何备课、如何讲好课、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传道授业解惑,如何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我思故我在!
我们要质疑传统、经典、原有的经验理论,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得意之笔成功之处、反思自己一天的工作的得与失
四、主动上公开课、示范课的习惯
名师除了文章好外,最好的就是课上的一级棒!名师可以说是被“煮”出来的,经历了无数次的公开课、示范课之后,才有了名师的诞生,尤其是年轻教师要想做好这一行职业、要想吃这碗饭、要想在这里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主动去要求上公开课、示范课吧,用心上好这些课吧!
五、读教育理论书籍和专业书籍的习惯
教师的行业更需要创新、更需要与时俱进,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行业,那么就难免与教育理论联系,无论你喜欢与否,即使你真不喜欢也要硬着头皮去接触,教学报刊要常翻看这些报刊上有最新的教学动态、丰富的教学资料(许多是和你的教学工作同步的文章、教案等),也包含别人的好经验,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如果你刚好比较忙,这些杂志你是否拿到后翻一翻就让它们睡在你的收藏柜中去了呢?正确的方法是先认真读目录(有的教学杂志在第12期有文章的总目录,非常有用),列出一个表,挑选新杂志上你认为应该精读、泛读的文章名分门别类列在表格里,并注明期刊号。阅读教学又可分出教材分析、教法设计、教学参考资料几类,也可按照中底高年级顺排列。要挤出时间设法占有资料、储存信息。积累是为了应用,这些宝贵的资料财富一定会帮你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开启心智、指导实践,拓宽思路、改进教学。
叶澜所说:“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难以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六、搞研究做学问的习惯
如果说教学是教师生涯的第一生命、那么教研则是教师的第二生命,现今的名师、特级教师,大家看看他们的简历、哪个没有科研的经历、哪个不是著述颇丰?哪个不是书籍满柜?想成为名师吗?想!那么抓紧时间研究点问题吧!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生成性的课题供你研究,我们不缺少研究课题、我们缺少的是发现!我们要做教育的有心人!
七、听课、虚心学习的习惯
同样一节课,不同的老师有着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同的教育智慧;同一节课不同的老师处理的技巧也不同,让我们团结协作、互相取长补短吧,名师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敢于讲课,更敢于被人听课,有人听课毫无保留的讲课,我们要听课、经常听课、要听不同的老师的课!
八、处处留心的习惯
有很多人苦于自己无话可说、无题可写,那是真的吗,留心处处是课题、留心处处是文章!“学校无小事,事事皆学问,身边的事、课堂上的事、听课备课中的事、批改作业的事、与学生交流的事都是课题!
九、挤时间的习惯
现代的人们总是在忙啊忙,忙似乎是他们的惯用借口,那么看看吧,我们在办公室中有人忙于闲侃,有人忙于上网闲聊„„教师这一行业更需要有挤的精神!挤时间思考、挤时间看书、挤时间学习、挤时间写作!
十、经常投稿的习惯
投稿可以使你知名,投稿可以使你与人交流、投稿可以使你获得实惠、晋级、评职称有用不说,那么更重要的就是自我认同的快乐,当你的文字转化为铅字后,那种喜悦不可言表!文章再好,未必就能投中,因此我们要多写多投,广种薄收!总有伯乐会发现你的!
作为一名教师,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却很多,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把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带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来,努力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水平,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总之,打铁还得自身硬,只有自己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练就过硬的基本功,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和语文素养,才能适应性语文教学新的发展需要!
2015 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