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淡水网箱养鱼对水环境的影响与措施
淡水网箱养鱼对水环境的影响与措施
摘要: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带动了各个行业技术层面上的腾飞,淡水网箱养鱼也是其中的获利者之一,其养殖的范围和频率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得看到在淡水网箱养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效率不高并有一定环境污染的情况,使得周围的水质变质,环保的费用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必须寻找到一种既能发展养鱼产业又能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方法。关键词:网箱养鱼,措施,淡水,影响
引言:网箱养殖对我国来说是一项新的技术,集合大范围的养殖与统一运作于一身,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做到统一管理。对节约用水也是一项重大举措而且效益也非常的高,对以后养鱼业的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必须得承认随着这种养殖的普及,对水体的自我净化功能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严重时会污染整片的水域,下文将针对这种现象给出相应的措施。
一、对水体的影响
从经济方面考虑,淡水网箱养鱼存在许多的优势,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同时,提高经济的发展。水体有着它自己的承载能力,如果过度的进行养殖,会破坏水体周围的生态环境,会朝着恶性循环的方向发展,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特别是对于没有与外界进行水循环的水体,除了引发灾害的同时,导致养殖的鱼类死亡,更有甚者引发疫情,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1.1 对水体中生物有影响
过多的养殖极易造成水体的缺氧,在养殖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富营养化的现象,这样使得藻类长满整个水面,导致鱼类的死亡,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情况。藻类疯长,一方面造成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产生的臭味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会导致疾病的传播。1.2 对水体中物质的影响
在养殖的范围内,为了增加养殖的效率,充分利用空间,营养物质要高于周边的水域,影响的范围至少有200米,所以要充分的考虑对水体污染飞问题。受一些势利的商人的影响,一味的追求利益,增大放养的密度,使得鱼类的排泄物得不到充分的排解,使得水质在这个过程中得不到循环,水质逐渐变差。这种做法不能养好鱼的同时,还会滋生一些有毒的微生物,污染水源。1.3 对水底积淀物的影响
网箱养鱼无法避免的就是水底有机物的产生,鱼类的活动致使底层严重的缺氧,而且进一步扩大养殖的范围,也容易导致有机磷酸、有机硫化物的含量升高,使得在箱内积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营养过剩以及受排泄物的双重作用,对正常的养鱼行为带来了极大的不变。既损坏了养殖者的利益,又会造成一种成本的积累,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具体的措施应对水污染 2.1 规划化网箱的布局
要确保水质得到很好的维护,给鱼类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条件,就得合理的布局网箱的分布,做到实时的更换,对排泄物定期的处理。环境的好坏对养殖业有重大的影响减少对鱼有危害的因素的存在,对死鱼、有病的鱼及时的清理,网箱的架设不能影响水路的正常出行,密度的合理安排,都得做到均匀的一个分布。2.2 控制网箱的大小规模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养鱼也要遵循相应的制度,对规模大小进行一定的规划,并不是越大就越好。对于大型的养殖基地,要加强检查的力度,禁止非法的增加网箱。对于个体的营业户也要做到网箱的最小距离不能小于15米,确保水质能正常的交换,防止污染的发生。2.3 降低养鱼的养殖密度
淡水网箱养殖鱼类时,要充分考虑降低网箱养殖的密度的问题,网箱的密度得控制在相应的范围之内,使得箱内的水质和箱外的水体能够得到更好的交换,却保箱内水质的安全水体的清洁,防止箱内水体的富营养化的产生,造成不必要的鱼类病害的发生,不利于鱼类的生长与繁殖以及养殖业的长期发展。经济的发展要与环境和谐的共处才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因此,有效的控制淡水网箱的规模和密度,对于减少鱼类病害的发生、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4 用科学的方法引导
在淡水网箱养鱼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对渔民工作进行工作及思想的引导,调整渔业生产的经济结构形式、经营规模的大小,并且要做到渔业生产的正常化管理,完善管理的机制,对于一些养殖业较大的水域要建立起渔业养殖协会或者是渔业合作社,更好的提高渔业的组织化程度以及渔民的经营素质。对渔民进行专业化的培训,积极的培养渔民要想养好鱼就得保护好水资源的意识,引导渔民进行科学的养殖,对网箱进行合理的控制,降低网箱的养殖密度,降低一些鱼病灾害的发生,提高渔民的环保意识,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效益。同时,也可制定一定的措施,通过收取一些养殖污染治理押金,定期进行检查,对于造成环境污染的,养殖污染治理押金不予退还,将把它作为环境污染治理的资金,但是对于没有造成环境污染的,养殖污染治理押金全额退还。运用这样的方式,有助于提高网箱养殖户的水体保护意识。2.5 鱼种搭配、混合放养
为了更好的把水质质量得到提高,应该充分考虑发挥各种鱼类的互利作用,利用自然的优势,天然的饵料,减少人工饵料的投放量,改善淡水网箱的卫生条件,更好地提高养殖的自然效益。要进行多种鱼类的混和养殖,比如,鲶鱼、鲫鱼、鲤鱼、罗非鱼等多种鱼种的养殖,不同的鱼种有着自己不同的生活习惯,生活在不同的水层,利用混合放养的方式不仅能够解决水层缺氧的问题,充分利用网箱水体空间,而且还能更好的通过各种鱼类的摄食,消除网箱中的一些残饵和有机物,这样能够充分的利用有机饵料,增加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三、结语
淡水网箱养殖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利益,在利益面前要认清现实,但是由于各种现实原因的存在,对水环境或多或少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将会给养殖业尤其是养鱼业带来不利的影响。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过很多的经验与教训,总结过去,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在同一件事情上。因此,在进行淡水网箱养殖的过程中,要合理的控制网箱的规模以及网箱的数量及放养的密度,对养殖户进行科学的普及与引导,有效地解决网箱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参考文献
[1]刘晓端,密云水库内湖富营养化现状分析[j].湖泊科学,2002,14(4):331-336 [2]本报特约记者 李良旭;网箱养鱼让移民走上致富路[N];贵州日报;2010年
[3] 陈浇汉,西津水库网箱养殖对水质的影响分析[j].广西水产科技,1993(3):10-13.[4]葛文萍;孙栋;巩俊霞;;盐碱地池塘网箱养鱼技术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第二篇: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
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使地理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引起水循环要素、过程、水文情势发生变化,称为水文效应。
人类活动对水文情势的影响可分两类:直接影响,是指人类活动使水循环要素的量或质、时空分布直接发生变化,如兴建水库、跨流域引水工程、作物灌溉、城市供水或排水等。均直接使水循环和水资源的量、质发生变化;间接影响,指人类活动通过改变下垫面状况、局地气候,以间接方式影响水循环各要素。例如植树造林、发展农业、城市化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推动了自然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也可以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弄清其机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利工程、农业措施对水文要素的影响。
1)水利措施水文效应
农田水利措施主要包括灌溉、排水措施、山区梯田谷坊措施、平原圩区的控制措施等,其水文效应则各异。
农田灌溉主要通过修建蓄水塘坝或提水工程、输配水系统等措施,以满足田间灌溉的需水要求。这些蓄、提、引、输水措施一旦实施运转,就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流量过程及水量的空间分布。一方面引取河水减少了上游河水来量;另一方面,引取的水通过输水干、支、斗、农、毛渠及田间渗漏补给地下水,抬高了地下水位,最终再回归下游河道。由于大规模灌溉,不仅抬高潜水位,而且增大了土壤含水量,这就使潜水和土壤的蒸发量增加,因而使得灌区上空往往温度低,湿度增加,为降水创造了有利条件。据美国伊利诺斯州水利勘测设计院资料,灌溉能使夏季雨量明显增加。
地表或地下排水的效应,主要是加速地下水消退,降低地下水位,减少潜水蒸发,从而加大地下水对河流的补给量,使水流量增加。同时,排水能减少地面积水和蒸发,改善汇流条件,加速水流的汇集,从而增加河川径流量。排水区在流域中所处位置不同,对洪峰流量的影响也不同,排水工程在流域上游,则加速洪水的汇集,加大洪峰流量。使洪水过程线趋于尖瘦;处在流域下游将可能降低洪峰,拉平洪水过程。排水措施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排水河系的密度和深度。
山区修筑水平梯田、谷坊、鱼鳞坑等,主要是改变坡面和河流的坡降及糙率,拦蓄和延缓了地表径流,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变地表水为潜流,因而延缓洪水过程,同时也起着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三角洲平原感潮河网区地势低平,为了防洪挡潮及降低地下水,通常修筑圩堤并建立以骨干河道和水闸泵站为主的联圩分片治理的大控制体系。这样大面积圩区被圩堤水闸所包围,内外河关系受人工控制,虽然改善了圩区农业生产条件,但大控制缩小了河网的调蓄容积,增大了外河洪潮威胁,而且内河被控制,水流不畅,往往使内河遭受污染,并日趋严重。2)农业措施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农业措施包括:
①农业土地利用,如开荒耕作和放牧、作物种植等;
②农业改良措施,如农田基本建设、农田灌溉等;
③水土保持措施,如荒山植树造林、修建梯田、等高耕作、修水平沟、鱼鳞坑等;
④土壤施肥和农药施用,如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的施用等。农业措施对水文过程的影响范围广、变化缓慢,是水文效应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农业措施影响水文过程: 农业措施影响水文过程,主要是通过改变径流的产流、汇流条件及蒸发和下渗的条件而反映的(见土壤水)。农业措施水文效应的性质和大小,因农业措施的不同而异。如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蒸腾量,需水量差别也很大;不同的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具有不同的耗水量,垦荒耕种以及深耕、土壤保墒措施等都能改变土壤的下渗能力;各种水土保持措施有防止水土流失、增加降水下渗的作用;修筑梯田还会改变坡面汇流条件,延缓汇流过程等。但水土保持措施的水文效应取决于措施的设计标准,当降雨量超过水土保持标准的情况下便会使措施失去保水保土的功能。从水文效应的大小来看,在设计标准内它与降雨量的大小没有关系,水土保持的效应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减小。
城市水文效应
城市化水文效应是一个公众尚未熟知的概念,它是指在快速城市化区域,由于屋顶和硬质地面等不渗透面积的大幅增加,导致该地区的雨水汇流特征改变的现象,其表现为洪水总量增多,洪峰流量加大,洪水汇流时间缩短。简单说就是城市化产生的不渗透地面把本应渗入土中的一部分雨水给截留了,从而更易产生洪灾。
2004年7月10日北京的一场暴雨给城市交通带来的不便,实际上是一个现在我国许多城市都遇到的问题。这场降雨提醒人们注意快速城市化本身所带来的不利的生态后果,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实际上城市化水文效应是发达国家在二战后曾经普遍遇到过的问题,我国的城市化过程应该发挥后发优势,避免走西方城市开始时忽视城市化水文效应,直到影响城市运转再加以改造的老路。产生原因
城市化是促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的强大因素之一。城市化的过程增大了人类社会与周围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城市兴建和发展后,大片耕地和天然植被为街道、工厂和住宅等建筑物所代替,下垫面的滞水性、渗透性、热力状况均发生明显的变化,集水区内天然调蓄能力减弱,这些都促使市区及近郊的水文要素和水文过程发生相应的变化。城市的热岛郊应、凝结核效应、高层建筑障碍效应等的增强,使城市的年降水量增加5%以上,汛期雷暴雨的次数和暴雨量增加10%以上(见城市气候)。地表不透水面积比重很大,地下满布着排水管道的市区,截留、填洼、下渗的损失水量很少,水流在地表及下水道中汇流历时和滞后时间大大缩短,径流系数和集流速度增大,使城市及其下游的洪水过程线变高、变尖、变瘦,洪峰出现时刻提前,城市地表径流量大为增加。如上海城市化后地表径流量增加20~25%,为此增加了城市及其下游防洪、排涝的压力。
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向河流排放,工业废气向大气排放后形成的酸雨,使天然水体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严重危及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通常在枯水季节,河川径流减少,稀释能力削弱,水质更趋恶化。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其下游水体一般都受到污染。天然水体水质恶化更加剧了城市水资源的紧缺。
城市迅速膨胀,人口高度集中,工业迅速发展,城市需水量也急剧增加。城市居民用水的消耗定额平均为农村居民的5~8倍,新兴工业的耗水量更多,对水质的要求更高,故城市用水量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人口增长的速度。例如上海1949~1980年间,人口增加了1倍多,用水量增加近6倍。城市供水日益紧张,原来的地表水源和供水设施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许多城市超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资源日趋枯竭,不仅带来了水资源危机,甚至造成地面沉降的危害。为此,不少城市采取远距离引水的途径,以解决城市供水不足的问题。
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向河流排放,工业废气向大气排放后形成的酸雨,使天然水体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严重危及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通常在枯水季节,河川径流减少,稀释能力削弱,水质更趋恶化。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其下游水体一般都受到污染。天然水体水质恶化更加剧了城市水资源的紧缺。
森林水文效应
森林对蒸发、降水、径流等水平衡要素及河流、地下水、泥沙等水文情势的影响。又称流域森林影响。
①对蒸发影响:森林地区的降水,为林冠枝叶和林下枯枝落叶层截留。截留作用主要发生在降雨初期,一次降雨最大截留量有一定的数值。林冠枝叶截留的雨量最终消耗于蒸发,它与散发量(通过根、茎、叶向大气逸散的水量)、林内地面蒸发量共同构成林地蒸散发。林地蒸散发中散发量占很大比重,地面蒸发量较小。气候湿润,有充沛水分供给蒸发的地区,森林对流域的蒸散发影响不大;气候干燥,水分供应不足的地区,林区蒸散发比非林区大。②对降水影响:一般认为由于林冠大量蒸腾,林区上空水汽含量增多,湿度大;大气中水平气流经森林阻碍被迫抬升等,都有利于降水;林区内多水平降水。苏联卡明草原58年观测资料表明,森林地区降水量比空旷地区大 9%。中国的野外调查及实验资料也有这样的现象。但亦有不少资料表明,森林对降水没有影响或影响甚微。林下土壤的下渗强度一般比非林地要大得多。这与林地落叶层能减缓地表径流流速、森林土壤中根系发育、土壤中有机质多、团粒结构发育等有关。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陕西省黄龙林区的测定,林地的稳渗率比周围的耕地和草地都大。③对径流影响:包括对洪水、枯水、年径流量和径流年内分配等的影响。对于一次孤立的洪水,森林有明显的降低洪峰、减少洪水流量、延缓洪水过程的作用。对于连续洪水,林区洪水流量通常比非林区大。在一般情况下,流域内林区枯季径流量比非林区大,年内分配也较均匀。森林对年径流的影响比较复杂。森林流域年径流量比无林流域小,森林砍伐后会使年径流量增加。大面积森林随气候和下垫面性质不同,其结果也大不相同。苏联在喀尔巴阡山南北坡36个流域内的调查表明,年径流量随林率的增大而增加。中国通过对比流域分析表明,北方干旱地区年径流量随林率增大而减小(石质山区除外),南方湿润地区则相反。从热带到温带,年径流量均因森林砍伐而增加,造林后则使年径流量减少。④对地下水影响:较为复杂,一般认为山区森林下渗的水量对地下水补给有利;平原森林对地下水影响随气候条件不同而异。⑤对生态环境影响:森林能防止土壤侵蚀。流经林区的河流通常含沙量低,水质好。森林砍伐后河流含沙量、有机物等增加,主要表现在硝酸。森林对人类生态环境的显著作用,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森林水文效应的研究对开发和营造森林,对环境质量的控制和改善均有重要的意义。20世纪初,瑞士、美国和日本等国就开始进行有林地和无林地的对比试验及森林砍伐对径流影响的研究。中国除进行试验流域对比分析外,还采用了流域模拟等方法。森林水文效应涉及到森林、水文、气象、土壤等多方面的问题,关系复杂,不同自然条件差别甚大,很难以一概全。尤其是在精确的实验测定基础上得出的局部地区的水文效应,很难推广。今后会通过对各地区、各种自然条件下的水文效应实测资料,在水量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一般规律,为改善人类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总结
在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日益增长以及人类活动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水文效应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任何地区水资源系统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和管理,水文效应均是很重要的问题。中国水利工程的可行性评估中,环境影响评价是当前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并已列为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报告中的重要部分。在水资源系统研究中,已经综合考虑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两者的影响。可以预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造系统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因此,今后水文效应将主要来自流域内人造系统的影响,也必然会成为修正水资源系统规划和管理运行的重要依据。
第三篇:浅谈淡水渔业养殖生产对水库水域的影响
众所周知,我国水库淡水资源十分丰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国家对淡水渔业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科技和资金,形成了庞大的产销链,人民对水产品不断的需求得到了重要保障。然而,淡水渔业集约化的养殖生产给水库水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造成了较严重的水域环境污染。笔者经过大量的研究,浅谈一下治理污染的对策和措施。
一、淡水渔业养殖生产的现状我国有20万平方公里的淡水水域,10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水产动植物,发展淡水渔业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我国是水库集约化渔业生产模式,主要是以网箱养鱼的形式存在,有少部分采用拦河养鱼的方式。网箱养鱼是在天然水域条件下,利用合成纤维网片或金属网等材料装配成一定开关的箱体,设置在水体中,把鱼类高密度地养在箱中,借助箱内外不断的水交换,维持箱内适合鱼类生长的环境,利用天然饵料或人工投饵培育鱼种或饲养商品鱼,这种养鱼方法叫网箱养鱼。我国网箱养鱼自1973年开始,逐步得到迅猛发展。在我国淡水养殖大省主要有湖北、湖南、山东、江苏、江西、安徽等七个省。这七个省的水产品总产量占全国淡水养殖产量的60%多。在高产量高利润的充分诱惑下,网箱和工厂化养殖迅猛发展,其主要原因是池塘、湖泊、稻田、河沟等养殖方式属于粗放式,而网箱和工厂化养殖是精细化规模经营,但同时其负面影响是造成许多水库水域严重污染,虽然效益可观,但污染程度也应得到重视,必须加以规范和控制。
二、对淡水渔业养殖生产造成污染的对策
(一)选择好作为集约化渔业生产用的水库水域:
1、选择水面积在20亩以上、平均水深在3米以上的水库:集约化渔业生产会产生大量有机物质,如果面积太小会直接影响这些有机物质的进一步分解利用,即减缓水体的自净能力,短期内即可造成水域富营养化而发生污染;平均水深不达标则直接影响规模养殖设施设备的建设,不利于集约化渔业生产。
2、选择地势较低,周围2公里内无大型畜牧业养殖场所的水库:地势低,集水区就大,便于收集天然水源;大型畜牧业养殖场会产生对鱼类生产极大危害的废水废料,这点至关重要。
3、选择水质稳定、水源比较充分,枯水期也能确保水库容量的水库:稳定的水质对产出质量安全的渔业产品至关重要,一般要求符合GB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
4、选择交通相对较为便利的水库:便利的交通使饲料、设备、设施,以及渔业产品
楚都宜城网 iyd
第四篇:挪威网箱养鱼持续高速发展的经验与启迪
挪威网箱养鱼持续高速发展的经验与启迪
徐君卓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1发展简况
挪威的海水网箱养鱼,在近二十年中得到了迅速而持续的发展,是当今全世界海水鱼养殖最成功的典范。养殖的种类主要为大西洋鲑(Salmo salar),其次为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以及少量试养的大西洋鳕(Gadus morhua),大西洋鳙鲽(Hippoglossus hippoglossus)及北极红点鲑(Salvelinus autumnalis)等。
养殖产量1980年0.75万吨,1982年1万吨,85年3.4万吨,1987年5.5万吨,1990年16万吨,94年22万吨,97年36万吨,98年40万吨(图1)。平均年增产率28%,最高的1987-1988年增长了41%。由于不断改进技术,降低成本,使产品富有市场效力,98年40万吨产量,12亿美元产值的养成鱼,仅1.2万吨内销,其余均出口国外。1997年底,全挪威有网箱养殖场817个,孵化场29个,育苗场316个,养殖工人2619人,养殖产量占渔业总产量的11%。
挪威采用的大型抗风浪网箱建造技术,全价配合饵料,防病疫苗,自动投饵,自动清除死鱼,鱼苗自动计数等技术,均走在世界前列,养殖法规的制订及许可证制度的有效实施,养殖人员的专业培训,养殖环境的严格保护,病害的监测报告,产品质量的全面控制,科研工作的积极有序等都是使挪威网箱养成鱼事业迅速而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2经验与启迪
2.1求实的扬长避短
挪威的海水养鱼,最早是受五十年代初丹麦养殖虹鳟鱼成功的鼓舞。然而挪威的高纬度、低水温以及缺少虹鳟养殖的淡水环境,不允许他们直接仿效。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寻找,七十的代后期把焦点集中到大西洋鲑鱼上来。该鱼能很好地适应挪威的环境条件,且较之于虹鳟具有高的市场价格和大的市场潜力。在研究并解决了大西洋鲑幼鱼(二龄鲑,初次从河入海的小鲑鱼)的生产性培育技术后,并发现该鱼很易在网箱中养殖。较之于其他方式,网箱养成鱼不但造价便宜,且又利于操作管理。由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养殖虹鳟为主,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开始养殖大西洋鲑,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将养殖重点转向此鱼。
养殖开发者注意到:挪威有漫长的海岸线(21347m),并且有许多被保护的海峡、海湾和港湾,有上乘的海域环境,适合鲑鱼生长且变化不大的水温,有源于本国捕鱼副产品的充足而优质的配合饵料,有洁净的淡水可全年培育鱼苗,有完善的电力、公路、通讯等沿岸基础设施,这些都是可资利用的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养殖专家也着手调研其他种类养殖的可能性。虹鳟及北极红点鲑完全可采用大西洋鲑的养殖技术,但由于其商品价值低,养殖数量不多(1998年虹鳟鱼养殖产量仅为大西洋鲑的1/20),前些年虹鳟养殖产量的略为增加是由于日本市场需要深红肉鱼的缘故。此外,一些非鲑科鱼,如鳕、狼鱼(Anarhichas spp)及大菱鲆(Scopnehalmus maximus)的养殖由于生产经营成本、苗种来源及价格等因素未能大规模发展。而大西洋鳙鲽则是例外,估计3-4年内可成为重要的商业养殖对象,鳕鱼作为鲜活鱼产品也将增加。
2.2严格的政府管理
挪威的水产养殖由渔业部、环境部、农业部、地方政府与劳工部颁布的一系列法规、条例规范管理,并严格实施。其中最重要的有养殖条例、鱼病条例、污染法及建设规划法。1973年由渔业部颁布的水产养殖条例,规范了与养殖场有关的所有活动,并引入了许可 1
证制度。该制度对养殖场的规模(不超过12000m)和许可证发放数量(全国800张)加以限制,使养殖业在政府有效控制下作为一项有综合效益、持续可行的地区产业。
许可证申请者须符合下列几个条件:⑴养殖运营中不会增加病害在鱼和贝类间传播的风险;⑵不会造成污染的风险;⑶养殖点不会妨碍环保、交通或地区开发;⑷养殖者经渔民学校三年以上的培训,具有养殖专业知识和二年的养殖管理实践。申请书需同时送国家兽医局、环境部和地方政府与劳工部,分别就鱼病、污染和养殖场位置对环境、交通及地区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并在三个月之内答复。
众多相应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有效地阻止了养殖场周围病害蔓延和污染扩散,这些规则包括在某一海域中建立养殖场的数量,适宜的养殖场位置要素,养殖场之间最小距离,从淡水移至海区养殖的二龄鲑的健康证书,网箱中最大的养殖密度,网箱中死鱼和濒死鱼的捞除,屠杀场院废水及废弃物处理,鱼场执照,以书面方式由可靠权威提供的报告等。每个养殖场院每年要被检查2次,并与欧盟指令保持一致。
值得指出的是,社会各业都十分支持养殖业的发展。传染性鲑鱼贫血病(ISA)1984年首次在挪威出现,当时造成了严重损失。此点使挪威养鲑业战胜了ISA的侵害。
2.3极强的环境意识
挪威从上到下都意识到养殖业的管理必须在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这二者之间有可靠的平衡,这是生产高质量海洋食物的基础,只有做到自然环境的保持和最适养殖条件的保证,才能使养殖业均衡、持续地发展。除了政府部门的严格管理外,挪威养殖者能自觉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积极配合,遵章执行。养殖者充分意识到养殖环境的保护是养殖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
他们认为来自养殖对环境的潜在影响有:与野生种的基因交叉,疾病扩散,异地生物影
3响,营养盐与有机物效应等。挪威政府规定每个养殖场的最大面积为12000 m,养鱼密度不
3超过25㎏/ m,每个场年投饵量不能超过650吨,养殖场间距应大于1km,养殖场与孵化场
院间距最少3km(以后还将增加)。同一海域只能连续养二年,然后空闲至少一个月,因此每个许可证可以有2-3个养殖点,使每个养殖场在保持正常运转的同时,总有一个养殖点空闲,或至少每年空闲一段时间。因为大部分病原体(疖疮病菌除外)可在几星期内残废这样做可以减少传播,沉积物也可在空闲时扩散。如发现病情,立即隔离,病鱼不能出售。病死鱼须及时捞去,夏季每天一次,冬季三天一次,放置于专用箱内用甲酸浸泡,运到专门的加工厂先加热至85-90℃,再加工成鱼粉、浓缩鱼蛋白和鱼油,这种鱼粉只喂养家畜,绝不用于养鱼。鱼油作为工业用油。在挪威,每年有约8万吨病例死鱼和鱼类加工废弃物,在上述工厂中100%被利用,极大地保护了环境,并控制了致病菌的蔓延。
2.4扎实的科学研究
扎实的科学研究和先进技术的开发应用,是挪威网箱养鱼业持续高速发展的坚实后盾。该国的水产养殖科研,真正达国际领先水平(1991-1992年间,由peer review进行的国际性评价与结论)。各大学进行有关的基础研究,国家海洋研究所主要研究内容有养殖新种开发,养殖技术的改进和提高,鱼病例防治等,该所有员工近500人,设有养殖研究室和三个养殖试验场院。挪威海洋技术研究所属企业性质和科技开发机构。重点是优质网箱、深水可潜式网箱、网箱去污设备及投饵机械等硬件的开发。
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应用高强度、低价格的新材料构建抗风浪的大型、超大型网箱,先进的投饵机械、死鱼捞除设施、检查设施,二令鲑的促长技术,饵料配方的改进,免疫制剂的应用等都显得十分突出。
2.4.1种苗培育技术
对催产、授精、孵化和幼体培育等环节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改进。如对人工养殖亲鱼产
3的卵畸形率较高的现象,采取了必要的补救办法,包括将亲鱼在排卵前2-3个月移入淡水或咸淡水中培育,在饵料中提高蛋白质含量,减少脂肪含量,投喂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特种饵料,从面提高卵的质量,降低了畸形率。并用控制环境条件,特别是光照控制,辅以激素诱导等方法来控制性腺发育,调节亲鱼的排卵时间。并使人工育出的种苗完全能满足养殖所需,育种价格也大幅度下降。
此外,还开展了种间杂交,雌核发育、三倍体育种和基因工程等研究。
2.4.2二龄鲑的促长
研究表明,大西洋鲑鱼的生长、发育及耐盐性均受光照强度影响。据此,研究开发了新的二龄鲑生产方法,以减少淡水中幼鲑的生长期,提高幼鲑 的生产能力,使二龄鲑能淡季蓄养,从而保证全年可以提供各种规格的养殖鱼。具体方法是在连续光照下培养的鱼苗被移至白昼少于10小时的室外养殖区(强调在养殖区周围晚上不能有任何光线),这样,原先需要18个月培养的二龄鲑现缩短为8-10个月,即从10月份至翌年5月份,就可生产出优质的二龄鲑。挪威育苗研究所产生的效益约为每年1亿挪威克朗(1500万美元)。
2.4.3人工光照促长
采用强灯安装在网箱表面之上,15×15m的网箱用1000-4000瓦的卤素灯或高压钠灯,并根据网箱深度及海水透明度适当调节光照强度。最佳的时间是在11月份开始,使鱼误以为夏天尚未过去从而阻止其性成熟,并继续增重。研究表明,此方法在11月至翌年5月的`6-7个月时间内生长率加快明显,可使体重增加20%以上,低鲑率从25%降至5-12%,同时鲑鱼不因性成熟而降低生长率,增加疾病和死亡的危险,也不使成鱼质量下降。根据欧盟要求,光源现改为250-400瓦的常规灯。另外对改善鲑鱼肉的色泽也进行了研究。
2.4.4高效优质饵料
挪威网箱养鱼采用的配合饵料有赖于挪威生产的高质量的鱼粉和鱼油优势,在深入研究鱼的营养需要基础上,不断改变饵料的配方。减少养分的含量,但不致于生长受影响,而尽可能接近鱼类最大生长所需的最低水平。通过减少蛋白质(意味着氮的减少)和磷的含量,增加脂肪的含量,使饵料的营养更平衡。表明鱼类摄食的蛋白质和磷的大部分都供给生长,而不是作为能量的来源,或因超过体内需要而又被简单地排泄。用易消化吸收的原料供鱼生长,而不是增加环境负荷。
实际的饵料配方在20余年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演变为目前的高脂肪、低蛋白、低碳水化合物。1972年的饵料成分为蛋白质55%,碳水化合物22%、脂肪8%,1997年改变至分别为40%、10%及28%(某些饵料33-34%)。收获单位重量鱼类的氮、碳负荷已降到70年代中期水平的20%(图2)。目前,商业饵料系数平均1.5,生物饵料系统核算为1.1。此外,开发应用了饵料投喂的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可使养殖鱼得到所需的最大饵料量,并使用权残饵减至最少。
2.4.5有效的防病技术
挪威鲑鱼养殖精干曾遭受病害沉重打击,并广泛使用抗菌素。主要疾病有:
鳗弧菌病(Vibrio anguilarum):幼鲑从淡水至海水转移时的紧迫条件下的感染。冷水孤菌病(气单胞菌Vibrio salmonicida)。此病在八十年代危害最大,并大量使用抗菌素控制病情。
疖疮病(aeromonqs salmonicida)。1986年从苏格兰带入,易使幼鱼感染,1991年至1993年在挪威大部分渔场蔓延,多用抗菌素控制,死亡大,到1994年减少。
鲑科鱼传染性胰脏坏死病(Infecriorus salmen anemia)。为IPN病毒,八十年代初发现,1984、1985年曾对生产造成损失。
另外是ISA病毒引起的疾病(传染性鲑鱼贫血病例)及寄生虫病(Lepeophtheirus salmonis)。
由于频繁发病,土霉素、呋喃唑酮、芡索林酸、磺胺嘧啶及磺胺增效剂等药物用量大增,最高的1987年全国养鱼用抗菌素达48.5吨,而全国人口年用抗菌总量也只不过20吨左右。药物在鱼体中的积累危及到食用安全性,社会呼声强烈,因此,把疾病的防治转入化大力气研究疫苗上来。
目前上述前四种疾病的疫苗已研制成功,并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其中前两种疾病的疫苗可以注射,也可浸泡,后两种疾病的疫苗必须注射。四种疫苗可以混合注射,方法是麻醉液中浸泡20秒,用注射剂注入鱼的腹部,一次注射后可终身免疫。疫苗的价格为每支1.5元,每支1000ml,每条鱼只需注射4ml,因此,价格十分低廉。由于疫苗的普遍采用,抗菌素用量已降到目前的不足一吨。每生产一公斤鲑鱼所用的抗菌素下降了99.7%(图3)。此外,挪威还研究成功用隆头鱼作为清洁工鱼类对付鲑虱,还研制成功了新型饵料疗法,这种称对人和鲑鱼无害,添加的Teflubenzuron浓度极微,但疗效为100%。
2.5过硬的养殖技术
2.5.1网箱系统
目前普遍采用、产品定型的箱架材料有:
⑴聚乙烯管(PEH)和钢制浮筏构成的园形网箱,并向大网箱发展。现阶段流行的为25-35m直径,最大的周长120m,深40m,养成鱼产量200吨,最大日投饵量6吨。PE-50的比重为0.95,可浮于水面,使用寿命据说为50-100年。
⑵镀铬钢框架,聚乙烯浮子。
⑶聚乙烯管制成的长方形网箱,典型的为八只一组,用船投饵。还有正方形、六边形及八边形等。
还有定型生产的栈桥、走道板、投饵器固定浮子、工作船、锚等。
高强度、定型、可组装的网箱框架,大大降低了成本,延长了使用期,耐受风暴大浪(据报导,要抗拒12米巨浪而不影响网箱内鲑鱼行动),并使网箱从小海湾、海峡移至更开放的深水海域,从而改善了养殖环境。使用大型网箱至少有下列几个优点:环境更接近自然,鱼生长加快,饵料系数低,减少鱼类受伤,降低死亡,减少疾病,增强疾病抵抗力,易发现病鱼,减少附着物。
2.5.2投饵系统
挪威网箱养成鱼的饵料成本约占全部养殖成本的45-50%,投饵作业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鱼类生长、养殖成本及环境保护。一般均用电脑控制投饵系统,只是在更换饵料种类时临时用手工投饵。其主要优点有:⑴完全由电脑操纵;⑵可以精确地定时定量定点自动投饵;⑶根据鱼的生长、食欲以及水温、气候变化、残饵多少,通过声纳、电视摄像及残饵系统,自动校正投饵量;⑷自动记录逐日投饵的时间,地点及数量。
该投饵系统是通过一个电脑程序控制一个泵和一台选择机。计算机根据定位数据估算出日出和日落时间,并根据海水温度和投饵量计算出鱼群的日生长率。传感器能探测出未被摄食而下沉的饲料,并给计算机发出停止投饵的信号。输料管最长可达600m。
此外,设有鱼苗计数器、疫苗注射机、自动捕鱼机、海水过滤循环装置等先进、实用的种类设施。
2.5.3死鱼捞除
挪威全年有8万吨的养殖病死鱼及成品加工下脚,如不及时妥善处理将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病原体的传播。规定网箱中的病死鱼,夏天每天捞除一次,冬天每三天捞除一次。
捞除的方法有潜水员下潜捞除或用专门的蛇形管子吸出(图4)。
2.5.4换箱及清洗
污损附着生物不但影响网箱内外水体交换,降低网内水质,还增加了整个网箱对水流的压力。采用换网及下沉,有的还养殖清洁工鱼——隆头鱼,使污损附着物不成问题。这与挪威沿海水温低、附着生物生长慢有关(日本九州曾尝试用水底机器人以高压水流喷除,但成本过高,无法普及。
2.5.5作业记录
按国家渔业理事会制定的规范,统一的格式,包括各项操作和设备保养,每个养殖场必须逐日记录备查,并供有关部门检查人员查阅。
2.5.6鱼病报告
政府规定,养殖者若要购买渔用抗菌素和其他兽医,必须持有兽医部门签发的处方。处方一式三联,分别交国家渔业理事会和饵料加工厂,饵料加工厂将配方,养殖场将饵料使用情况报渔业理事会输入数据库。每一养殖场使用情况均存储于该数据库内。由于良好的管理、有效的疫苗及成功的防病措施,使近4-5年传染性鱼病大大减少。
2.5.7降低成本
目前挪威网箱养鱼的生产成本由下列因素构成:饵料44.7%,苗种18.6%,其他开支15.1%,工资11%,利息8%,保险2.7%。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价格连年下降,九十年代比八十年代后期下降了18%。为了在众多的鲑鱼养鱼国家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挪威用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办法大幅度降低成本。其中包括降低饵料价格(下降了5%),提高饵料转换率,大幅度减少病害,提高人均劳动生产率(1985年967吨鱼/人年,1993年上升至3200吨鱼/人年),1991-1993年的二年中,生产环节降低了2.5亿挪威克朗的成本。目前养殖成本控制在2美元/kg,另售价的一半、销售价的2/3。另外,生产规模的扩大也有助于成本的降低,目前全国网箱养鱼80%的产量由20家公司生产。
2.6完善的质量保证
2.6.1苗种健康证书
须具有兽医部门出具的苗种健康证书才可按规定放养,否则视为非法。鱼苗运输也须遵循防污染专项要求。
2.6.2饵料监察
鱼用饵料按HACOP严格管理,不但要满足鲑鱼生长所需,而且要保证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及有机污染物等符合标准。并密切注意饵料的主要成分——鱼粉的营养。
2.6.3药物控制
国家渔业理事会的数据库中存有每个养殖场药物使用情况的综合数据。法律规定一年内使用过鱼药的鲑鱼,上市前必须通过实验室抽样化验,实行强制检测。对用于治疗鱼的所有药物都建立了停药期。国内、国际市场的药物残留标准是一致的,在养殖过程中严禁用生长激素。
2.6.4污染检测
渔业部实验室建有海产品污染数据库。养殖鱼样品从9个养殖点随机取样,每点2.5-3kg的鱼5条,在实验室进行70个参数的污染及鱼质量的检测。
2.6.5加工管理
鲑鱼加工厂必须正式注册批准。各养殖场予先将收获报渔业理事会,由理事会根据该场存储鱼药使用数据(必要时抽检样品),检查鱼体内药物残留物是否超标,决定是否给予屠宰许可证,养殖场有了许可证才能将鱼送至加工厂或市场。为便于追踪、记录有关数据,并在送屠宰的养殖鱼箱外加上标签。加工厂也有一套严格的自检制度,人员必须经培训上岗。
2.6.6销售管理
未经批准的工厂加工的鲑鱼产品不准上市,在没有健康许可证的情况下出售鲑鱼苗视为违法。对运输鲑鱼苗的船、车和直升机,须经批准,以免运输途中污染。
3几点思考
挪威在短短10余年的时间内,从无到有,成了海水网箱养殖王国,产品行销欧、亚、美,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98年网箱养殖产品已达40万吨,现有养殖设施最大生产能力可达85万吨,发展势头强劲。而从1979年至今的二十年里,全国禽畜(羊、猪、牛、鸡)产量基本维持在20万吨以上下(图1)。说明海水养殖的发展潜力很大,浅海开发潜力巨大。挪威海水网箱的迅速发展,决非一夕之功,是建立在坚实工作基础上实现的,它至少留给我们三点思考。
3.1重视宏观管理与指导
养殖法规、许可证制度、从业培训、病害监测、质量控制、周边产业、金融保险等都有需要宏观管理与科学指导,并且是脚踏实地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该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既能根据条件快速增长,又能保护环境、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保持持续发展。不象我们不少养殖种类经历“小试成功迅猛发展 – 突遭不测 – 步入低谷 – 久难复苏”的过程,使某些地区、某些种类的养殖出现“一时辉煌,难以为继”的局面。
3.2高起点、全方位开展科研
挪威的特点是产官学研究充分配合,科研工作十分积极有序,重视养殖业的每一个环节,包括箱体、网衣、育种、培苗、养成、饵料、投饵、防病、收获、运输、加工、营销等等,开展深入而彻底的研究开发,使用好科研成果都能落实于产业的发展上。大学、研究所与产业间合作十分紧密。其实验室设备十分完备,研究成果也十分惊人。当然他们绝无拿不到工资的“后顾之忧”,更不是为了索取企业的钱而去从事科研活动。大型一体化公司的介入,更促进了挪威网箱养鱼业的发展,全国现有20家最大的鲑鱼养殖集团控制着80%以上的产量。而目前我们的企业经营得好的并不多见,在海水养殖业更是凤毛麟角,此时,要科技人员直接进入企业可能不那么容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3.3多侧面加强质量意识
网箱养殖的产品最终是供人类食用。产品的质量保证是牵涉到苗种、饵料、药物、海域、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综合手段,要保证都不出问题,让人们食用“安全鱼”。在监督执法、化验检测、养民意识、加工销售上我们都有落后一大截,必须努力赶上。使我们养出的鱼不但可内销,而且出口也不成问题。
科技部全国科技兴海办公室海水鱼类养殖专家座谈会发言稿,2000年7月威海
第五篇:大众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大众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众媒介的影响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给作为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群体的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与影响,这种影响是媒介传播和青少年自身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含积极影响,同时与日俱增的负面内容也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要限制媒介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需通过开展媒介教育, 制定法律规范并要求媒体加强内省,对自己的言说方式和内容有更多的自律等措施来改善媒介影响现状。关键词:大众媒介 青少年
影响措施
当今社会,大众媒介作为提供信息的主要渠道,成为无处不在的信息源,对生活在相对自由和宽容社会环境中的青少年成长有着巨大影响。伴随着电视、网络成长的一代,习惯性地接受着来自影视、网络呈现的海量信息,潜移默化中接受着媒介的观点。媒介影响也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大众传媒的概述
(一)大众传媒的涵义
现代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书籍、互联网等。各种传媒互相竞争又互相补充,形成了覆盖全球、深入人们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传播体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及其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大众传媒的特点及功能
1、主要特点 :大众传媒文化是一种大众化、商业化的文化载体,它具有直观性、通俗性、艺术性、公开性、时效性、覆盖面广、影响力强、信任度高、机制健全等特点。
2、大众传媒的功能 :从价值观的角度看,大众传媒在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同时,还通过督导教育、传播知识、愉悦精神等途径推动人格转型和新的价值观的形成。
二、大众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在传媒网络体系覆盖之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受大众传媒的塑造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众传媒实践功能的二重性,大众文化传播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也具有二重性——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存,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成长的这种双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一)大众媒介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1、传媒手段的先进和丰富使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知识面和想象力都大大扩展,媒介丰富了沟通方式与学习资源。大众媒介还给学生提供了角色扮演的机会。
2、开放的媒体环境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青少年通过大众媒介能自由地宣泄情绪、放松身心。
3、传媒环境的繁荣使中学生呈现出了时代特色,有利于发挥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从而提高自身智能水平,促进认知发展,加速中学生社会化过程,促进中学生价值观念的现代化。
研究表明,大众媒介进入青少年世界,至少扮演了五种角色:社会价值观念的灌输者、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来源、指导社会学习的老师、娱乐消遣的伙伴和逃避现实问题的幻想世界。可见,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大众媒介在青少年的休闲活动中,不仅能使青少年调适和获得生活的平衡,还能丰富学校生活的内涵,促进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二)大众媒介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在相当程度上欠缺分辨是非的能力,会受到媒介所传播的片面性的不良影响。概括来看,这些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大众传媒的商业运行促使青少年对时尚的追求,造就了中学生崇尚金钱与追求时尚的消费观念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开始泛滥,在这种对金钱和消费夸大传播的社会氛围中,青少年也会把目标转向对金钱的狂热追求,追求时尚是当代青少年所流行的消费方式。拜金主义令青少年的价值观发生偏移,使青少年产生盲从、冲动的消费观。
2、大众传媒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对世俗文化的宣传使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走向低俗化。大众文化的世俗性使青少年的审美趣味走向低俗,导致个体的心理感受能力下降,丧失创造的热忱和执着的追求精神,形成懒惰、懦弱、狂妄、轻浮等个性或心理障碍。
3、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媒介传播的内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青少年控制力较差,容易在受到诱惑时产生冲动,过早接触性题材,且恐怖电影、警匪片中的残酷打斗使中学生中暴力行为升级并崇拜黑暗势力,还加强了对超自然力量的渲染,使青少年对暴力渐渐习以为常。
4、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与抗拒权威
传媒中的超现实力量迎合了青少年的反抗的潜意识,极大化的网络自由造成了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很容易使青少年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自我,又容易被错误信息误导。
5、图像逐渐取代文字,对人事的评价片面、扭曲
由于媒体描写事件某些方面往往是片面的、扭曲的、概念化的,这使得青少年对这些人的认识也是片面的、不正确的。且对图画产生依赖心理,而对文字熟视无睹。
6、对身心造成损害,性格上越来越封闭、不合群。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的青少年,需要有充分的体育锻炼和休息,如果过分沉溺于大众媒介,如长时间地面对电视、电脑,日常的生活规律完全被打破,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封闭、不合群。
四、为消除大众媒介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我们应采取以下一些有效措施,为青少年社会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
(一)政府部门要制定法律规范, 加强对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管理与监督的力度
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 弘扬主流文化,用法律来规范大众媒介的内容选择和制作是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从而建设高尚的道德规范,确立正确行为模式的社会责任,建立健全的督查考核机制。
(二)要加强媒介自律,加强传媒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形象定位,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为青少年社会化营造健康媒介环境
(三)、重视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媒介信息鉴别水平,整合社会资源,利用多种媒介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当今大众媒体对青少年成长所起的影响越来越大。创造良好的条件,尤其要增加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实施精品战略,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注入关爱青少年的人文底蕴,在媒体传播中照顾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需求,既要传播青少年认可和需要的产品,又要有适应他们关注社会热点的媒介内容。
参考文献:①卜卫:《大众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④方建移、章洁:《大众传媒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③田胜立:《网络传播学》[M],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 檀传宝等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年第一版 [3]刘清泉,媒介教育刍论[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