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志资料
质量技术监督志
(1985—2005)第一章
机
构
1985年,德州地区标准计量处,内设:办公室、标准化科、计量管理科、计量检定测试所,均为正科级单位。1987年2月德州地区纺织纤维检验所由德州地区供销社划转德州地区标准计量局,为正科级事业单位。1987年10月成立德州地区标准计量情报所,编制8人,为正科级事业单位。1988年2月增设质监科。1988年9月,德州地区标准计量处改为德州地区标准计量局,1990年8月,设纪检组。1992年12月德州地区标准计量局更名为德州地区技术监督局。1992年6月增设人事科。1995年4月,德州撤地设市,德州地区技术监督局改为德州市技术监督局。1995年8月,原地区所辖德州市县级技术监督局上划,设德州市技术监督局德城分局,原德州市县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上划,设德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为正科级事业单位,编制43人,原德州市县级衡器检定所划并德州市计量检定测试所,设德州市衡器检定站。1996年12月,成立德州市技术监督稽查队,为正科级事业单位,编制5人。1996年12月,德州市技术监督局设办公室、人事宣教科、标准化科、计量科、质量科五个职能科室,所辖德城分局,1 直属市技术监督稽查队、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市计量检定测试所、市纤维检验所四个事业单位。1998年12月增设计划财务科、监督管理科,德州市衡器检定站从德州市计量检定测试所划出,成立德州市衡器管理所,为正科级事业单位,编制22人。2000年11月,市、县劳动部门承担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检验检测职能及其机构编制人员划归同级技术监督局。原市劳动局锅炉安全科(编制2人)、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所(编制16人)、职业安全检测站(编制5人)移交市技术监督局,为正科级单位。2000年,国家改革现行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体制,实行省以下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垂直管理,2001年1月,市技术监督局改为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直属机构,县(市)技术监督局改为县(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德城分局改为德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德城分局,为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直属机构。同年,德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内设办公室、组织人事科、计划财务科、标准化科、质量科、计量科、锅炉安全科、监督与法制科。德州市局直属:质量技术监督稽查队、质量技术监督信息所、计量检定测试所、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所、职业安全检测站、纤维检验所、衡器管理所,均为科级事业单位。2002年6月,设政工科,政工党群工作与纪检监察机构合署办公,挂政工科和监察室两个牌子。2004年6月,在原德州市质量技术监督稽查队的基础上,成立德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稽查 2 局,副处级建制,编制20人,县(市、区)局加挂稽查队牌子,10月,市局锅炉安全科更名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科。2005年1月,设监察室、机关党总支,机关党总支加挂政工科牌子,质量科加挂认证科牌子。
1988年12月至1994年3月,房武汉同志任德州地区标准计量处党组书记、处长,德州地区标准计量局党组书记、局长,德州地区技术监督局党组书记、局长;1994年8月至1998年3月杨洪泉同志任德州地区技术监督局党组书记、局长,德州市技术监督局党组书记、局长;1998年4月起,石开兴同志任德州市技术监督局党组书记、局长,德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党组书记、局长。
1998年德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被德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单位”;2002年被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省级文明单位”;2003年被山东省人事厅、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1998—2002年全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先进集体”;2003年被德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防治非典工作先进单位”;2003年、2004年、2005年连续三年被德州市安全生产委员会授予“全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2004年被德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支持质量兴市、名牌带动工作先进单位”。
2004年德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服务民营经济先进单位”。2004年德州市纤维检验所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系统先进单位”,被中国纤 3 维检验局授予“全国纤维质量监督执法打假先进集体”。2003年至2004年,全市质监系统8个县级局被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6个市、县局基层单位获“市级青年文明号”。2004年,德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稽查局获“省级青年文明号”。
1998年德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被山东省技术监督局授予“全省技术监督系统标准化工作先进单位”;2003年被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全省质监行政执法队伍队列训练优胜单位”;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被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全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全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
2002年,德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田玉杰同志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
1985年末,全市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固定资产总额417.21万元,实验室总面积630m2;2000年末,全市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固定资产总额1234.57万元,实验室总面积1030m2;截止2005年9月,全市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固定资产总额3339.99万元,实验室总面积2640 m2。
第二节
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
全市1979年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宣贯国家 4 绵羊毛标准,进行了全市优良品种普查、“泰山一号”等19种小麦品种试验、磁化水在农业上应用试验等,同年制订发布了全市第一批“山羊毛地毯”等七项企业标准。1994年制定、发布了德州市地方标准“棉铃虫防治标准”,实施后产生经济效益约3.14亿元,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到2004底年全市共发布县级以上农业地方标准51个。1998年禹城市“肉牛养殖”被国家技术监督局确定为全市首家全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并于2000年通过国家验收。示范区制定了《牛舍建设规范》、《肉牛疫病防治管理规范》、《肉牛育肥管理规程》等8个地方标准,建立了完善的肉牛养殖、加工标准化体系,高档牛肉达到欧共体标准,头牛效益获得提高。2002年,乐陵“金丝小枣”和陵县“优质小麦种子”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于2004年通过国家验收。建设了“韭菜”、“葡萄”、“鱼鸭混养”、“辣椒”、“玉米种子”等6个省级示范区项目,2004年,“宁津韭菜”和“临邑鱼鸭混养”通过验收。截止2004年底,全市通过验收的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正在建设的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
2001年7月全市开始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申报工作,2002年初,山东德州中奥禽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分割鸡”、夏津县发达面粉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面粉”首批获准使用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2003年初发布了《德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无公害 5 农产品标志管理试行办法》,到2004年,全市共有38家企业的55个产品获准使用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
企业标准化
1988年12月德州地区建筑工程公司成为全市首家省级标准化水平企业,到1995年12月,全市有3家企业确定为国家二级标准化水平企业,74家企业确定为省级标准化水平企业,157家企业确定为地级标准化水平。1998年德州市化肥厂、德棉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家企业标准化示范企业。
2004年初,山东德棉股份有限公司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为首批国家级“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单位”,成为全市第一家4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单位。截止2004年底,全市共有11家企业被批准成为首批省级“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单位”。
1989年以前,全地区制定、发布、实施地方企业标准205项。1989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后,企业标准备案工作获得较快发展,截止2004年年底,全市累计备案企业产品标准2231个。
1983年制定了《德州地区1983-1985年采用国际标准第一批19种产品规划》,到1987年全区共有6个企业的11类23个产品通过产品采标验收。1989年,德州地区标准计量局和经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速采用国际标准工作的意见》,1992年制定了《德州地区采用国际标准若干政策的规定》,出台了十一项优惠政策。截止2004年底,全市累计有264个产品通过采标验收,其中44个 6 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企业标准采标产品24个,有3项采标企业标准获山东省企业标准采标成果奖,1项采标企业标准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市级二等奖。截止2004年,全市累计有27种产品获准使用采标标志,庆云县塑料大桶、德州市XZ-2双风静电干式脱硫设备、德州市彩色空心玻璃砖3种采标产品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
1995制定了《德州扒鸡生产企业生产检查规范》,2004年,为满足德州商贸型城市建设的需要,起草发布了《商业零售业态规范》、《商业分级设置规范》两项地方规范,两项标准的实施对德州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发挥了规范和基础作用。
消灭无标准生产
自1996年陵县第一个开展消灭无标准生产工作开始,至2001年底,全市11个县(市、区)全面实现了消灭无标准生产。其中陵县、宁津县获“全国消灭无标准生产县”称号,其余县(市、区)获“山东省消灭无标准生产合格单位”称号。通过开展消灭无标准生产工作,全市共对1759家企业的3032种产品标准进行了登记,标准覆盖率由72.4%提高到98.4%,帮助企业制定企业标准342项、查询各种标准9228项,国家、省、市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提高了16.5个百分点。
标准宣贯与监督
1989年德州地区标准计量局编写了《企业标准化水平考核辅导材料》,1991年编写了《食品标签标准实施指南》,1992年对食品标签实行了监督卡办法。重点宣贯的标准有: 7 六项基础标准、食品标签通用标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饲料标签、肥料标识、消费品使用说明、服装型号等。1994年,首次对《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ISO9000)进行了宣贯。
重点对强制性标准实施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包括:食品标签通用标准、饲料标签、肥料标识、珠宝玉石和贵金属饰品标识等。1988年至1993年重点对食品标签进行了专项检查,食品标签的合格率由20%提高到85.6%。2002年,食品标签合格率为90.8%;纯净水标签合格率82.8%;玩具的中文使用说明合格率63.9%;饲料标签合格率84.4 %;肥料包装标识合格率85.7%,;珠宝玉器标识合格率为75.9%;贵金属饰品标识合格率为81.8%。1995年上半年,对德州市44个质检机构就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强制性标准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平均合格率为48.2%。
标准化信息服务
1987 年10月成立德州地区标准计量情报所,承担标准信息的搜集、整理、服务,根据授权协同有关部门负责组织机构代码、商品条码的管理工作。1990年7月,下发了《关于转发省外贸局、标准计量局〈关于出口商品使用条形码标志的通知〉的通知》,开始管理全市条码工作。1995年山东省条码工作网成立,德州成为网员单位。1998年国家《商品条码管理办法》发布后,全市条码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条码发展步伐日趋加快,系统成员数量连年增加,截止2004年底,全市共发展中 8 国物品编码系统成员325家,标识产品达5000余种。2002年,开展了全市条码质量的监督检验工作,当年检查条码印刷企业23家、生产企业63家,抽查样品229 个,合格率77.7%。
1993年5月成立了德州地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统一代码标识制度领导小组,1994年全市代码机构组建完成,开始发放代码证书。1999年开始发放组织机构代码IC卡,同年,全市11个代码工作机构全部实现与省质监局代码系统的联网,实行了网上赋码。2004年底,全市代码数据库总量达25100条,累计发放IC卡9662张。
1985年以前,德州标准信息服务工作已逐步面向社会提供标准化信息服务,至2000年共搜集、购置、馆藏国标、部(行业)标、企业标准、检定规程和图书、期刊等标准计量情报资料31000 多册。截至2005年,已逐步发展成为面向社会、企业提供标准、技术规范、法律法规等综合信息服务的社会机构。
第三节 计量管理
计量标准与量值传递
随着全市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计量工作有了较大发展,计量技术得到了不断加强,计量范围不断扩大,德州市计量检定测试所、德州市衡器管理所的计量标准由1985年前的长度、热学、力学、电磁学四大类23 9 项,增加到2005年的长度、热学、力学、电磁学、光学、化学、电离辐射、无线电、时间频率、声学计量十大类 55项,能够开展100多个项目的检定与校准工作和定量包装商品的检验。
1、长度计量:开展了端度、线纹、平面度、量具、量块、百分表、水平仪、表面几何尺寸、表面位置等的精密测量和检定。主要为工矿企事业单位服务。所用计量器有立式光学计、卧式光学计、标准量块、测长机、准直光管、大型工具显微镜、万能工具显微镜等,最高精度达0.1μm。
2、光学计量:开展了经纬仪、水准仪、验光镜片箱、电脑验光仪、焦度计等的校准与检定。所用计量标准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经纬仪、水准仪综合检定仪、高精焦度计和模拟眼等。
3、热学计量:开展了热电偶、数字温度仪表、动圈温度仪表、自动平衡式显示仪表等设备的检定,检定温度范围-100-1300℃,主要检定工矿企业的控温仪器。所用计量标准有二等标准热电偶、数字电位差计、数字万用表、电阻箱等。
4、力学计量:开展了天平、砝码、电子汽车衡、电子天平、精密压力表、二等活塞式压力计血压计(表)、水表、燃气表、材料试验机、硬度计、计量加油机、玻璃量器、容重器的计量检定。所用仪器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德国产百万分之一的电子天平、分析天平、一等标准砝码、无磁砝码、二等标准活塞式压力计、标准测力计、标准硬度块、一等玻璃量器标准装置、燃气表检定装置、10 水表检定装置、加油机检定装置等。
5、电磁学:开展了电压、电流、电阻、电能表等设备的计量检定,所用计量仪器有0.01级直流电位差计、分辨率达0.002%五位半输出的YS118单相可程控标准功率源、0.005级标准电阻箱、绝缘电阻表检定装置、高精数字万用表、耐压测试仪检定装置等。
6、化学计量:开展了可见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导率仪、酸度计等的计量检定,标准器有标准分光光度计、标准石英滤光片、透射比滤光片、镨钕滤光片、钬玻璃滤光片、电导仪电计检定装置、酸度计检定装置、标准溶液等。
7、电离辐射计量:开展了医用诊断X射线辐射源的检定。主要标准器有标准剂量仪、分辨率卡、星卡等。
8、无线电计量:开展了心脑电图仪、心电监护仪、出租车计价器等的计量检定。主要仪器有心脑电图机、心电监护仪检定装置、出租车计价器检定装置等。
9、声学计量:开展了医用超声源的计量检定。主要标准有标准超声功率计、仿组织超声模体等。
10、时间频率计量:开展了电话计时计费系统的检定。主要仪器有电话计时计费系统检定装置等。
11、定量包装商品检验:开展了全市定量包装商品的检验并承担省级商品净含量的检验。
德州市计量检定测试所和德州市衡器管理所开展检定与校准 11 工作,负责全市辖区内的量值传递工作,年检定校准仪器仪表20000余台件,传递标准100余项,检验定量包装商品800余批次。
计量器具产品管理
1985年以前,对计量器具产品的管理仅限于衡器产品。1986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施行以后,全市对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的计量器具产品,依法纳入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管理。1986年以来,全市杆秤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由县级计量部门考核、发证、管理。
1994年9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出了《关于在公众贸易中限制使用杆秤的通知》,市技术监督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规定各县(市、区)辖区内商店、集贸市场固定摊位使用的杆秤截至1996年12月30日前淘汰完毕,自1995年3月1日起,不再办理杆秤的制造许可证和营业执照。1999年,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监督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对重点管理的电能表、水表、煤气表、衡器、出租汽车计价器、加油机税控装置,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考核发证,其它计量器具由市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考核发证。2001—2005年,鲁北衡器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取得了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其主要产品有电子汽车衡、电子吊钩秤等5种。山东皇明太阳能公司、德州科拓电子仪器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获得了由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 12 发的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其主要产品有温度控制仪,回弹仪,籽棉探湿仪等6种。
企业计量与法制计量
自1986年7月1日《计量法》颁布以来,全市计量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1998年3月,全市开展了企业计量确认工作,截止2005年,全市共有1家企业获得国家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称号,72家企业获得省级计量保证确认单位称号,45家企业获得市级计量合格确认单位称号。
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每年开展计量专项检查工作,检查范围包括加油机、衡器和定量包装商品等,自1998年以来强化了对出租车计价器等6种重点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实施了对新建住宅电能表、煤气表的首次强制检定。每年组织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开展对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计量器具进行强制检定,强制检定率逐年提高。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与物价部门联合开展了“价格、计量信得过活动”,每年都有一批执行法律法规好、信誉质量高的企事业单位获得此项荣誉称号。
第四节
质量管理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1985年以来,国家对涉及人身安全、健康的110种农资及工业产品实行了生产许可证管理,至2004年底,全市共有109家企业的139个产品获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13 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了对获证企业的年审及无证查处工作,保证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企业质量档案
全市于2003年开始实施企业质量档案的建立工作,当年为365家企业建立了企业质量档案,截止2004年底,共为2375家企业建立了企业质量档案,并对企业质量档案进行了动态管理。
质量兴市和名牌带动战略
1980年至1992年,全市开展了优质产品评选工作,德州轴承厂的轴承产品获国家银奖,德州化肥厂的友谊牌尿素等71项产品获省、部优质产品称号。2000年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启动质量管理奖、产品质量奖评选工作,经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推荐,山东德棉集团有限公司获山东省首批质量管理奖;山东德棉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德棉牌特宽系列防羽布”、山东公路机械厂生产的“稳定土拌和机”获得省产品质量奖。2001年,名牌产品管理工作由经委移交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管理,德州的名牌产品培育工作取得较快发展。2003年,对到期复评的山东名牌产品进行重新登记,山东德棉集团有限公司、德州振华装饰玻璃有限公司、山东金麒麟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公路机械厂、山东绿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皇明太阳能有限公司、山东德州扒鸡集团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的9种产品被重新确认为第一批“山东名牌产品”。2004年德州巨嘴鸟工贸有限公司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实现了全市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2004年12月,乐陵金丝 14 小枣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截止2005年8月,在国家、省组织的名牌产品质量评价中,全市共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山东名牌产品25个。
2004年4月,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实施质量兴市和名牌带动战略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大力实施质量兴市和名牌带动战略的意见》,成立了德州市质量兴市暨实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具体承担质量兴市和名牌战略推进工作。2005年下发了《德州市2005-2010年名牌发展规划》,明确了争创名牌产品的总体目标和培育重点,全市11个市(县、区)均开展了质量兴市(县、区)活动,制定了质量兴市(县、区)活动方案。2004年和2005年分别组织全市13家山东名牌产品企业,参加山东省名牌产品万里行北线、西线活动。经过八省市的宣传推介,我市的名牌产品以其质量好、信誉高、售后服务优等特点,受到沿线商贸流通企业的普遍赞誉。
质量月活动
1998年市政府召开全市质量工作会议,对全市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了部署,有力地促进了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1998年开始,每年9月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 “质量月”活动,现场进行受理消费者咨询、投诉,举办打假成果展览,销毁假冒伪劣产品等活动。2000年“质量月”期间组织了百家优秀企业发表了新世纪质量宣言,表彰了100家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和66个先进个人。2004年“质量月”活动组织了全市获中国名牌产品和山东名 15 牌产品企业巡回活动,组织了“走进12365”质量月活动大型文艺演出。
质量认证
1996年,市政府采纳市技术监督局关于加快全市推行ISO9000标准和质量认证步伐的建议,推动了全市质量认证工作的开展。自1997年开始举办认证培训班,为150余家企业培训了785名内审员。全市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由1997年的7家增长到2004年底的200余家。德州市公共事业管理系统的6个单位率先在全国系统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受到国家认监委认可,全市质量认证工作跨入全省先进行列。
第五节
质量监督
区域监管
2003年6月,德州质量技术监督局部署实施“区域监管责任制”,将全市企业按类型分成A、B、C、D四个档次进行管理,市局局长与县级局局长、县级局局长与责任人分别签订责任状,将监管、打假责任层层落实到具体人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全市以乡镇为基本单位划分了37个责任区,建立了163人的监管网络。2005年,全市重新划分为43个责任区,区域监管人员136人。
产(商)品质量监督检查
1985年至1991年,全市11个县(市、区)均成立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每年按定期监督 16 检查计划对全市2000余家企业的产品进行监督检验,产品质量合格率由1991年的65%提高到2003年的83%。国家从1985年开始对产品质量实行监督抽查制度,到2003年底,国家、省共对全市615家企业700个产品实施了监督抽查,合格444个产品,产品合格率为63.4%,对234家不合格企业依法进行了后处理,处结率为100%,居全省上游。自山东省开展免检产品工作以来,到2004年全市共有20个企业的25个产品获山东省免检产品。自2002年国家开展免检产品工作以来,全市共有3个企业的3个产品获国家免检产品。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全市自2002年7月开始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要求相关食品企业必须按规定程序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产品批批检验合格、并在包装上加贴(印)准入标志“QS”方可出厂销售,有效期为三年,每年年审一次。首批列入市场准入的产品为米、面、油(食用油)、酱油、醋五类,2004年1月1日,凡未获得许可证的五类食品已经不允许进入市场销售。2003年9月,对肉制品等10类食品实施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2005年7月1日起,没有获证的十类产品已不准进入市场销售。截止2005年7月,全市共有251家食品生产企业的261种产品获食品生产许可证。
纤维质量监督
1986年以前,德州市的纤维质量监督工作主要是对全市棉花收购、加工单位进行技术指导,防止压级压价、17 抬级抬价等问题的出现,为企业培训棉花检验技术人员,仿制棉花品级实物标准。1990年10月起,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关于纤维检验机构的职能界定,由市纤维检验所开展纤维质量行政执法工作,当年查处了庆云县棉麻公司、陵县黄集棉站等企业的棉花违法案件,为禹城纺织厂追缴棉花质量索赔款40余万元。1994年,成立全市纺织纤维计量检定站,开展纺织计量仪器的检定工作,同年,国家校准棉样测试工作会议在德州召开,由市纤维检验所承担国家校准棉样的测试仿制工作,1996年,研制成功了GSBW12002—1996HIV校准棉样和GSBW/2003—1996校准棉花,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建设了恒温恒湿实验室。1998年,国家推行棉花公证检验制度,市纤维检验所成为国家首批公证检验试点单位,开展了对德州第一棉纺织厂、第二棉纺织厂和夏津恒华棉纺织有限公司的经营性棉花公证检验。2000年,开展国储棉出库公证检验,先后深入河北、湖南等地开展异地检验,当年检验棉花2万吨。2004年,完成经营性棉花公证检验1800批5.6万吨,电子撮合交易棉花公证检验830批2.3万吨,国储棉检验25批0.06万吨,期货棉检验20批0.04万吨。2001年,组织实施了棉花收购加工企业资格准入,全市154家棉花加工企业获得资格认证。
2004年,开展棉花质量区域监管,全市11个县(市、区)划分为三个区域,每个区域安排专职的执法人员实施日常监管,2004年,累计出动1000余人次,巡回检查棉花收购、加工企业600余 18 厂次,共检查籽棉大垛2000余个,代表重量3万吨,检查成包皮棉200余批,代表重量5000余吨,立案查处各类棉花案件66起,涉案货值600余万元,拆除销毁土打包设备4台。
实验室建设
2004年,德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投资500余万元,建设了检验工作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的德州市食品通用实验室,总面积及设备总数位居全省首位。建成后的实验室具备了食品各项理化、卫生、无公害指标的检验检测能力,可开展28类产品718个项目的检验检测,检验范围辐射到周边地区10多个县(市),投入使用以来共检验各类食品2200余批次,委托检验量比2003年增长一倍,同时在食品安全监管、服务企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7月,全省食品通用实验室建设验收总结现场会在德州召开,9月,全国质量技术监督技术机构管理工作座谈会议代表120余人来德州参观,对实验室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同年,投资480余万元建设了国家棉花公检前移试点实验室,按照国家一级实验室建设标准设计、建设,建筑面积达260余平方米,经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鉴定,达到国家一级恒温恒湿实验室水平,成为当时全国首个一级棉花实验室。2004年10月,美国农业部代表团来德州参观棉花实验室检验运行情况,认为德州市的棉花检验技术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借助信息网络系统实现检验数据与棉花交易市场的动态、快速传递,达到了世 19 界领先水平。
2004年起,规划建设国家级玻璃钢检测中心,预计投资1000万元,建成后将成为全国第二个国家级玻璃钢检测机构。
第六节
特种设备管理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职能由市劳动部门划归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后,2001年3月至2002年8月,全市组织开展了锅炉压力容器特种设备普查整治工作,投入普查整治资金120余万元,确保了人员、设备、工作三到位,出动整治人员4000余人次,摸清了全市特种设备的数量和安全状况。整治期间,共下达《安全监察意见书》1239份,提出整改意见5000余条,对存在隐患的138台锅炉、92台压力容器、52台电梯、55台起重机、20台厂内机动车辆进行了报废。2002年8月,全市锅炉压力容器特种设备普查整治工作通过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验收。截止2004年底,全市登记锅炉1673台、压力容器3823台、电梯430台、起重机1133台、厂内机动车413台、游乐设施31台,并借助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了特种设备的信息化管理。
自2002年10月以来,开展了全市气瓶普查整治活动,共普查登记气瓶12万余只,检验气瓶19500余只,报废气瓶3000余只,消除事故隐患1000余起。建立了气瓶充装单位对自有气瓶安 20 全全面负责的管理机制,托管气瓶2万余只,产权转移5万余只,改善了全市气瓶安全状况,2004年4月,通过了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气瓶普查整治验收。
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燃气和热力管网的逐步普及,各类输送易燃易爆及有毒有害介质的压力管道数量逐年增加,针对这一实际,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实施了全市压力管道的专项普查工作,截止2004年底,全市共完成普查压力管道3604条,共计1268.7Km,(其中工业管道530.1Km,公用管道163.6Km),检验压力管道20Km,监督检验压力管道20Km,摸清了全市压力管道基本情况和安全状况,压力管道安全监察工作逐步纳入正规。
2004年,全市建立了特种设备安全区域监管网络,在全市11个县(市、区)12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8383个自然村,以乡镇、企业为基本单位,划分为40个监管责任区,实行区域监管责任制。在乡、村、区、街设协管员120名,联络员8872名,形成了一套横向全面覆盖,纵向贯穿到底的完善监管体系,强化了动态监督管理。先后组织开展了小锅炉、冷库、起重机械专项治理及“五一”、“十一”、“春节”安全检查活动。2004年,对全市1600余个单位的在用特种设备进行了安全监察,下发《安全监察意见书》320份,提出安全监察意见100余条,查处违法案件53起,消除事故隐患1200余处。2005年6月,组织开展了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百日整治”活动,确定了“登记检验率、持证上岗率100%” 21 的工作目标。
特种设备检验
德州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所、德州市职业安全检测站承担全市特种设备检验工作,2000年11月,两检验机构划归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检验检测能力获得较大提高,可开展锅炉监督检验、压力容器监督检验、压力管道监督检验、电梯监督检验、起重机械监督检验、厂内机动车监督检验等业务。2004年,检验锅炉1054台、压力容器1663台、压力管道20Km、电梯278台、起重机520台、厂内机动车141台。2004年起,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所承担了危险化学品常压罐车的检验工作,仅2005年上半年,检验常压罐车172台,检验业务进一步开拓。2005年5月,市建委建管站委托市职业安全检测站开展建筑起重机械的普查与检测工作。2005年6月,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德州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进行整合,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所与市职业安全检测站实行合并。
第七节
行政执法
1996年以前,全市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工作由各级技术监督部门的有关业务科室承担,相继开展了全市标准化、计量、产品质量专项检查。
1996年,成立德州市技术监督稽查队,为正科级事业单位,22 为专职执法机构,受市局委托负责全市质量、计量、标准化领域的行政执法和打假工作,业务范围主要在流通领域,主要任务是打击和阻止外地假冒伪劣商品冲击全市市场。结合全市产品质量状况,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市场商品质量、计量专项检查和打假活动,人民群众欢欣鼓舞,不法分子闻风丧胆,有利的提高了技术监督打假声势。各县级局也陆续成立专职执法机构,负责所属区域的行政执法工作。当年,全市质监系统查处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案件160余起,涉案货值800余万元。
1997年以后,技术监督行政执法提出了“查大案、端窝点、抓专项、保名优”的工作思路,既查处外地流入全市的假冒伪劣商品,也查处当地的制假售假窝点,分别开展了农资、建材、家用燃气器具、摩托车及汽车、摩托配件、通信器材、化妆品及洗涤用品、食品、电线电缆、低压电器、安全类电动工具等专项检查和打假,坚持生产、流通两个领域一起,发现线索、追根溯源,查处了一批较有影响的大案要案。2000年10月18日,山东省、市、县三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执法人员联合行动,一举端掉德州市临邑县恒源工业区内一家假冒生产“舒肤佳”香皂的窝点,现场查获假冒“舒肤佳”香皂11万多块及部分辅料、包装材料,查抄造假香皂生产线一条,案值约150万元。
1998年,按照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基层窗口单位开展行业 23 作风整顿的统一部署,利用一个月的时间集中进行了行风整顿,重点解决“吃拿卡要、以权谋私、越权执法、执法不规范”等突出问题,统一了执法文书,规范了办案程序,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执法业务突出生产、流通两个领域一齐抓,执法思路由“单一打假”向“打假保优”转变,与企业联合开展了“清柜台”活动,帮助企业建立完善进货验收制度,免费为企业开展法律、法规和商品知识培训,提高了经营者识假辨假能力。
2001年,按照国务院联合打假的部署和国家质检总局开展“三重一大”(重点产品、重点市场、重点区域、大案要案)打假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联合公安、工商、卫生、药检等执法部门开展了联合打假,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通过监督检查、专项打假和打假保优,广泛发动企业和群众举报、投诉,调查线索、核实案源,严厉打击渗杂使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伪造产地、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生产、销售国家明令淘汰产品和过期失效、变质产品等不法行为,查处假冒伪劣产品货值2000余万元,立案查处违法案件200余起,现场处罚53起。
2002年,全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国家质检总局源头打假的要求,加大了从生产源头打假的力度,重点查处制假窝点,没收造假工具和设备、原辅材料,分别开展了地条钢、小炼油专项整治,捣毁地条钢生产企业30余家,取缔小炼油生产企业20余家,进一步净化了市场环境,对一批假冒他人厂名、厂址、在产 24 品中掺杂使假的企业,进行了从重从快查处。
2004年,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职能由质监部门划出,全市质监部门的行政执法工作重点组织打击生产领域假冒伪劣等违法活动。当年,全市质监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35000余人次,查获假冒伪劣产品货值5496万元,捣毁制假窝点102个,立案查处违法案件1007起。特别是在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曝光后,全系统迅速开展了奶粉产品专项检查,查获无生产许可证及新闻媒体报道中的劣质奶粉1490袋。在对地条钢专项整治中,取缔“地条钢”生产企业37个,销毁“地条钢”生产设备48台套,没收“地条钢”107吨,涉案货值60余万元,查办了一批大案要案,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同时,质量技术监督执法基础性工作不断得到加强,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装备有了很大提高,开通了“12365”打假举报电话,配备了专用执法车辆,建立了“打假保优”协作网,50余家名优企业加入了协作网,初步建立起政企协作、信息共享、快捷高效的联合质量监督机制,先后为德州古贝春集团有限公司、德州扒鸡集团、贵州茅台酒集团、贵州五粮液集团、联合利华有限公司等名优企业联合打假,端掉生产假冒名牌产品窝点40余个,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800多万元。
第二篇: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总结
破空排难 真抓实干努力开创质监工作新局面(2004年12月13日)2004年,××市局在省局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全省质监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为××市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被市委、市政府再次授予了“支持××经济建设先进单位”,并在全市“解放思想抢机遇,破空排难快发展”大讨论电视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同时,全市质监系统抢抓机遇,积极扩大服务领域,业务收入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截至11月底,共实现收入3148.04万元,同比增长22.14%;人均业务收入8.98万元,同比增长17.32%。
一、2004年主要工作情况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成绩:
(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加强队伍建设,整体素质和部门形象有了新提高以人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加强队伍建设是做好质监工作的重要基础。今年,我们按照建设“学习型”、“廉洁型”部门要求,注重做到了三个强化,实现了三个提高。一是强化学习培训,队伍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开展了以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等内容为主题的政治理论学习,以《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业务知识培训,以学历教育为内容的基础知识学习。在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中,聘请了市委讲师团的专家和省局处室领导进行专题辅导;组织干部职工到西柏坡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并通过检查笔记、座谈体会、举办演讲比赛、集中考试等形式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我们还要求各单位为每个同志报销一次提高学历所需费用,并为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开通“绿色通道”,提高了干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目前,全局形成了“讲学习,比贡献”的浓厚氛围。已有16名同志参加了研究生班的学习,50.1%的技术人员获得了中级以上技术职称,85.2%的人员取得大专以上学历。二是强化勤政优政,行业形象有了明显提高。今年在领导班子中开展了“五廉”活动。即:“诺廉、务廉、督廉、述廉、评廉”,班子成员向干部群众就自己的廉洁自律作出承诺,“一把手”通过媒体将承诺向全社会进行公示;在工作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模范的执行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各项规章制度;接受民主评议、民主生活会等多种形式的监督,并以年终报告的形式进行大会述廉,接受上级组织、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评判。“五廉”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领导班子廉洁勤政的自觉性。在××市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工程施工中,没有一位同志介绍自己的亲朋参与招投标,并自觉遵守乘车、住房、人员招待、通讯工具配备等各项规定。同时,注重加强对干部职工的警示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大家时刻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高度警觉,提高自律意识,筑牢廉政防线。进一步完善了“行风建设一票否决制”、“行风廉政保证金”等规章制度,并通过邀请市人大、市政协领导和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来局视察,向市直部门、企业发放征求意见函,参加行风热线,公布投诉举报电话等方式,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评议。在治理“五乱”活动中,严格按照省局要求,共查处了以前发放的证、牌、匾369块,今年以来没发现有“五乱”现象发生。在市人大常委会对何远山局长进行的执法评议、市政协对全市质监工作的评议中,满意率都达到了98%以上,在被评议的领导和部门中,均位于前两位。三是强化争先创优,队伍的活力有了明显提高。滨州虽然经济欠发达,但质监工作不能落后。为此,我们注重培养干部职工的争先创优意识,牢固树立“有第一就争,有红旗就扛”和在××要为质监部门争光、在全省质监系统要为××争光的工作理念。我们对在省局和××市组织的各项评比中取得优异成绩、为滨州市质监局争得荣誉的单位和个人,都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有力地提高了干部职工的集体荣誉感和奋勇争先、惟旗是夺的积极性。全局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机制和人心齐、干劲足、事业兴的浓厚氛围。
(二)坚持贴紧中心,认真履行职能,各项业务工作迈上新台阶一是强化培育帮扶,名牌战略有了新进展。实施名牌战略是质监部门履行职能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为此,我们把“建设质量滨州、实施名牌战略”作为一项突出的战略任务牢牢抓在手上,把工作的立足点和着力点牢牢定位在培育名牌、创建名牌和宣传名牌上。今年,我们充分发挥滨州市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办公室的作用,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2004-2007全市名牌培育计划》,确定了今后一段时期的名牌主攻方向。对列入培育计划中的企业在政策及技术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免费为其开展质量培训,帮助完善质量保证体系、计量检测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局领导多次与西王集团、渤海活塞、春晓制衣等企业的负责人一起跑济南、上北京,向省局和国家总局领导汇报名牌创建情况,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推荐申报工作。同时,充分利用“质量月”、参加“山东名牌质量万里行”活动等有利时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名优企业及名牌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今年,指导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先进单位,西王集团和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山东省质量管理奖,中棉棉业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的10种产品获得“山东名牌”产品。使一大批企业走上了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二是突出执法地位,经济秩序更加规范。行政执法是推动质量认证认可、产品定检以及特种设备报检等业务工作顺利开展的最有效手段。今年我们重点抓了三项制度,突出三个重点,强化三项措施。“三项制度”,即:区域监管责任制。制定了区域监管考核制度、信息报告制度;对区域监管人员进行了培训。把全市划分为35个责任区,将执法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人员。打假举报奖励制。对举报制假行为的人员实行奖励,充分发挥“12365”质监热线作用,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到打假治劣活动中。目前,全局已发放举报奖金近10万元,通过举报查处制假案件180余起。工作信息公告制。在××日报及广播电台开辟了《质监公告》、《质监行动》栏目,对列入“黑名单”的企业进行公开曝光。今年已发布《质监公告》8期,播放《质监行动》36期,共对35家不合格企业及28个制假窝点向社会进行了曝光。“三个重点”,即:根据××实际,将安全网、小轧钢、白酒、枣制品、渔粉、明胶等产品为重点,确保不发生区域性质量问题。根据产品定检和抽查情况,对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重点区域,认真开展专项整治。以涉及市场准入的面粉、食用植物油、酱油、醋等为重点,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签订了《食品安全承诺书》;认真开展“四大战役”,加大对无证生产行为的查处力度和有证企业的监管巡查力度;同时,对食品外包装标签标识进行了监督检查。以促进特种设备报检和计量器具定检为重点,推动检验检测工作顺利开展。抽掉3名稽查人员专门从事特种设备安全执法;设立了安全监察协管员和联络员;开展了气瓶充装、压力管道、起重机械、危化品普查登记和专项执法活动,推动了特种设备的报检。截止目前,全市特种设备定检率达85%,报检率达92%,同比分别提高了25和62个百分点。开展了对“民用四表”、台(案)秤、电子计价器和医用计量器具以及公路、交通管理等在用计量器具的执法检查。查处了3家加油站利用遥控装置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坑害消费者利益案。通过执法,有力地推动了强制计量器具定检工作的顺利开展。“三项措施”,即:树立“大稽查”思想,市、县局上下联动,积极开展联合打假行动;与周边地市质监部门建立打假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公享;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并与公安、卫生等有关部门和名优企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打击制假行为。今年,全市质监系统共查处制假案件517起,其中查处“地条钢”案件55起,查获“地条钢”1049余吨;查处食品质量案件97起,查处棉花案件64起;涉案货值940.92万元,共为企业和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三是以建立企业电子质量档案为载体,源头抓质量工作有了新举措。建立企业电子质量档案是落实从源头抓质量工作的重要措施。我们成立了以市局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精心制定了实施方案,召开了专题会议进行了总体部署。抽掉技术骨干,配备专用车辆,购置了专用微机,确保了普查建档工作按时圆满完成。全市共为1329家企业建立了电子质量档案。在开展企业普查工作中,注重把普查建档工作与实施名牌战略、加强区域监管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认真普查,摸清了全市企业的生产设备、认证认可、质量检验、计量检测、标准化采用等基本现状,并根据企业实际,实行了分级管理和分类帮扶,有针对性的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今年,共指导49家食品加工企业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帮助其跨入了市场准入的门槛;为40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提供了咨询服务,从源头上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基础工作和质量管理水平。今年,国家质检总局在我市抽查产品23批次,合格率为78.3%;省质监局抽查了45批次,合格率为84.4%,分别同比提高了19.3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
(三)坚持提高效能,转变工作作风,服务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今年,我们在全市系统建立了与企业联系制度,把质监工作融入到了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研究制定了“三全措施”,即:全员参与、全面推进、全方位服务。市、县局班子及市局各科室、各直属单位分别与5—10家企业结成帮扶对子,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把脉会诊”,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在质量、计量、标准化及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在具体工作中,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服务企业就是服务经济,服务经济就是促进发展”的意识,不断转变工作作风,为企业实行服务承诺制、上门服务制、限时服务制,并做到“三多”、“三不”,即多服务不设卡,多指导不干预,多办事不讲价。据统计,今年以来,通过建立联系企业制度,全市质监系统共为企业提供各类技术服务3800余人次,帮助解决技术难题190余项。其中,帮助京博集团等9家企业建立和完善了计量合格体系确认;帮助西王集团等5家企业被确认为山东省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示范单位,8家企业的11种产品获得了国际标准认可证书;指导6家企业的11个产品通过了3C认证,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得到了企业及市委、市政府的认可。被企业亲切的称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企业发展的好帮手”。在今年7月1日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的“解放思想抢机遇,破空破难快发展”大讨论电视会议上,我们作为全市惟一一个市直部门就服务经济发展作了典型发言,市委书记×××要求各部门向质监局学习。
(四)坚持抢抓机遇,大力加强基础建设,服务能力有了新提高今年是省局确定的“基础建设年”,是质监事业加快发展的最佳时期。我们以此为契机,抢抓机遇,不断强化基础建设,搭建新的事业发展平台,增强了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和质监事业发展后劲。一是集中力量,建设滨州市检验检测中心。设备老化、技术水平落后、检验检测区域面窄已成为制约质监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为此,市局班子统一思想,下定决心,克服资金短缺困难,采取协调市政府划拨土地减免一块,争取省局政策倾斜扶持一块,压缩经费开支挤出一块,实行分期付款缓解一块,加强建设资金管理节省一块的办法,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投资2000余万元,建起了建筑面积为11600平方米的滨州市检验检测中心。目前,工程已进入室内装饰阶段,力争明年上半年投入使用。我们按照国家实验室标准建设棉花恒温恒湿实验室,按照省级实验室标准建设食品通用实验室。届时,我们的检验检测水平将有一个大的提升。二是进一步加大了技术设备资金投入,拓宽服务领域。今年,全系统共投资120余万元,购置了热能表、电能表检定装置和纱线条干仪、万米纱疵仪等先进的检验设备;开拓了“民用四表”、纤维制品甲醛含量等5个检验项目,进一步增强了服务能力和检验水平。截止目前,全系统共完成产品质量检验4000批次,检测计量器具35000台(件),检验特种设备8000台(套),分别同比提高12%、15%和24%;完成棉花检验5.8万吨,同比提高28%。三是进一步加快“金质工程”建设步伐。严格按照省局的统一部署,投资18万元,建设、装备了“12365”质监热线和视频会议室,确保了与省局同步进行,提高了办公自动化水平。2004年,我们虽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省局领导要求,与兄弟市局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干部职工的思想还不够解放,工作中存在自满和畏难情绪;二是在落实区域监管责任制中,还存在不到位的地方;三是行风建设的基础还相对薄弱,个别同志违反规章制度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四是宣传工作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
二、2005年的工作思路及打算2005年是我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的关键之年。××市局的工作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建设中心,按照省局质监工作会议精神和工作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破空排难、加快发展,努力推动质监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市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丛大鸣局长视察滨州局时提出的“四个一流”(建设一流的办公环境、一流的实验室条件,实现一流的经济效益,创一流的工作业绩)要求,明年的工作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即“突出一个中心、搭建两大平台、强化三项重点、抓好四项保障”。
(一)突出一个中心。一个中心,即服务经济建设。发展经济是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是第一要务,而质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根据滨州经济发展的实际,进一步开拓服务领域,积极探讨和创新适应滨州特点的服务方式和方法;最大限度的发挥质监部门在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认真履行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促进当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搭建两大平台。一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总体技术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尤其是对检验检测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明年仍然要下功夫,建设好××市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认真搞好新上项目的调研和论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教育培训专项基金的作用,不断加大设备投入,向具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检验领域拓展。重点抓好食品通用实验室和棉花纤维检验实验室建设,努力达到省级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标准,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同时,搞好技术机构的资源整合,以市级技术机构为核心,各县级技术机构为紧密层,走多元化、市场化的路子,使技术机构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提高在检验检测市场上的活力和竞争力。二是搭建“金质工程”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管理上台阶。按照全省“金质工程”的总体要求,统一步调,搭建好“金质工程”平台。同时,在省局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借助新办公楼启用的有利时机,提前打算,搞好规划,加快全市质监系统信息化建设进程,达到信息资源的无缝链接。建设市局内部局域网,并完成与省局对口处室的广域网连接,做到行政管理和业务信息的网上互传,初步实现电子政务网络化。按照省局再造工作流程的要求,进一步梳理和再造市局工作流程,真正实现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的目标。
(三)强化三项重点。一是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名牌战略仍然是我们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质量滨州,实现名牌引领经济跨越发展”的要求和《2004—2007名牌培育规划》,认真履行职能,将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中国名牌”产品的培育和“山东名牌”产品的争创上。进一步研究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名牌推进委员会对中国名牌产品目录的制定方向,将渤海活塞、魏桥创业、鲁北化工、皇冠厨业、中海沥青、冬枣实业等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加大扶持力度,积极为其申报国家和省级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名牌产品和免检产品,力争到2005年底,实现争创“中国名牌”1个、“山东名牌”5个的目标。二是强化行政执法。突出行政执法的龙头地位,切实树立“大稽查”思想,进一步完善区域监管责任制,将打假治劣、监督管理等工作做到“横到边、纵到沿”,不留任何死角。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四个“进一步”:进一步加大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通过对获证企业进行抽查、检查、年审等方式,加强监管,并逐步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获证产品质量。同时,加大对产品质量不合格企业的后处理力度,对不合格企业及其产品实行公告、通报、曝光、整改复查、责令停产、吊销证件、处罚、移送司法机关等措施,做到后处理到位,以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有效实施,为消费者创造放心满意的购物环境,为生产者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维护安全生产秩序。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特种设备的使用环节,完善长效动态监管机制,不断提高特种设备的登记注册率、定期检验率和操作人员的持证上岗率。同时,加强与市政府及安全监察部门的勾通协调,积极争取支持、配合。力争实现特种设备安全运行“零事故”,为建设“平安滨州”做出积极贡献。进一步深入开展打假保名优活动,促进名优企业发展壮大。完善打与扶、打与帮、打与治的三结合打假机制,将名牌产品作为重点保护对象,与名优企业密切配合,建立打假信息网络,为名优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进一步抓好区域性质量问题的整顿治理。结合我市实际,继续将小轧钢、安全网、白酒、枣制品、鱼粉、明胶等容易发生区域性问题的产品列为重点,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把突击性整治与常规性管理结合起来,为滨州市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三是强化源头抓质量。立足于市场准入,坚决“把好厂门”。紧紧围绕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认真开展质量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和质量管理水平;加强生产许可证、强制性认证管理,消灭无证生产行为;强化企业计量、标准化基础工作,指导企业办理计量确认、采用国家标准和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引导企业加快与国际质量管理接轨步伐,积极为有条件的企业提供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咨询服务。2005年底,力争帮助30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
(四)抓好“四项保障”。一是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坚持不懈地抓好政治理论学习。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内涵,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上下功夫,自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质监各项工作。搞好业务知识培训。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业务培训计划,在全系统掀起一个学习业务知识、法律法规的高潮。二是加强行业作风建设。行风是质监部门的生命线,要坚持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完善教育防范机制和自律机制,着重突出形势任务、理想信念、党纪政纪、法律法规等四项教育,进一步夯实廉政建设基础。要不断完善制约机制,继续把乱收费和乱罚款、吃拿卡要、公款私存和私设小金库以及不执行定检计划作为四条“高压线”,实施行风建设一票否决制和保证金制度。健全监督网络,完善监督机制。加强行风监督检查和明察暗访工作,推动全系统的行风建设健康发展。同时,通过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举报箱、聘请行风监督员、发放征求意见函、走访企业等方式,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和服务承诺。按照建立“阳光政府”、“责任政府”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服务工作更加规范、有效。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全面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强化内部审计,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厉查处违规违纪行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确保行风评议先进位次。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单位”是党委、政府对一个部门的综合评价,是一项特殊荣誉,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2005年,我们要在“市级文明单位”的基础上,以“文明行业”、“省级文明单位”为争创目标,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知识,加强诚信教育,开展争创“文明科室”、“党员示范岗”等活动;建立和完善服务制度规范,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力争早日跨入“省级文明单位”行列。四是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质量技术监督事业的发展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因此,信息宣传工作非常重要。我们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业务,一手抓宣传。进一步加大信息宣传投入,完善奖励政策,激发干部职工的宣传热情,形成全局上下搞宣传、人人都是宣传员的浓厚氛围。加强报刊征订工作,确保圆满完成省局下达的任务。各位领导、同志们,2005年我们将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更大的压力,但有省局党组的正确领导,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和不利因素,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破空排难、加快发展,努力开创滨州质监工作新局面,为××市经济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质量技术监督心得体会
在我局公务员公开招录中,主考官提出这样一个题目:何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听到这句话,我想:作为一个执法部门,就应该始终把“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座右铭。
“规者,正圆之器;矩者,正方之器。”这就是说,“规”和“矩”是一种校正方圆的工具。有了这个工具,就可以规矩方圆。无规不成圆,无矩不成方,“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就成了必然的道理。后人将这句话加以引伸,常用它来告诫人们:必须遵守一定的准则、法度,否则就会离“谱”走“调”。
我认为,规矩就是规则,是牵制风筝的细线,风筝虽有一定的高度限制,但可以自由飞翔好范文版权所有,安全降落。如果细线断了,即使他穿过云层,最终也会摔得遍体鳞伤,甚至粉身碎骨。游戏要遵守游戏规则,走路要遵守交通规则,做生意要遵守市场规则,运动员要遵守比赛规则,飞行员要遵守操作规则,教师要遵守师德准则,学生要遵守学生守则。可见,这个世界的规则很多很多。规则对我们人类而言,既是行为的准则,也是保护我们的准绳。如果我们都能按规矩办事,便会避免生活中的许多碰撞,减少生活中的许多麻烦。
法律是我们不可逾越的规则,否则,便会受到惩罚,失去自由;社会公德是我们日常行为的准则,否则,我们的生活就失去秩序,降低质量。然而,由于少数人的规则意识淡薄,甚至无视规则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上课迟到的一声报告,使沉浸在思考中的思想中断;随意一扔的一片废纸,随风飘扬,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污染。
过度的自由只会给他人带来伤害。人人都不遵守交通规则,别人无法正常通行,自己也会陷入困境。每个人都随意的扔一点垃圾,我们的生活质量都将遭到损害。规则是保障每个人自由的武器,只有人人遵守规则,保护规则,才会让我们共同拥有的一片蓝天更加蔚蓝,才能保证我们的学习更加有序,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文明,幸福。
“规矩是个好东西,画圆圈得有规,画直线少不了矩。凡事要久远、稳妥,必得中规中矩。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是千锤百炼的真理。我们人类也生活在规则之中,没有规则,我们的生活就会成为一团乱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往大了看,国家欲治得有法律,往小了说,家庭欲和得有家规。就连做游戏也离不开规矩。一个组织要有自己的章程,一个单位要有自己的制度,任何一个集体都需要用纪律来维护。人生活在纪律中,也就是生活在纪律保障之中,离开这种保障,个体将不能很好地学习、工作、生活,集体将不成其为集体,社会不成其为社会。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纪律的约束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指导着我们办事行动的方向和尺度,它要求我们在学习工作中必须达到一定的效率和成果,它时刻告诫我们要担负起应尽的责任。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得到磨炼,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改进方法,不断地取得进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古语很好地说明了秩序的重要性。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流程,工作中就非常容易产生混乱,如果有令不行、有好范文版权所有章不循,按个人意愿行事造成的无序浪费,更是非常糟糕的事。以质量技术监督局系统行风建设为例,前两年质量技术监督系统被曝光了部分行风不正的单位,反映了质量系统中存在不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的行为,一位高层领导同志曾对质监系统行风建设做出重要指示:“技术监督有了公正、廉洁,就在社会上占得住脚,失去了公正、廉洁就会垮台。”这更加说明质监系统各位同志遵受规章制度的必要性、重要性。
“前车之鉴,不得不鉴”。作为一个最近几年才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在群众中有较大影响、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如果因个别人的不守规矩,使全系统落个“四邻反对、父母讨厌,”这个日子也不好过。如果不加以改正的话,那根本无法在这个世界立足,我们要看到新设部门的优势和劣势,要发扬优势,克服劣势,要从实际出发,树立为企业、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树立起“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行业形象,每个人要严格信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使我系统成为“政府需要、企业欢迎、群众信赖、社会赞誉”的行政部门。
新时期,新风貌,我们在市局党组的领导下,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我们党的各项政策法规,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坚决杜绝不良行为。让我们共同努力,“守好规矩”,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把质量技术监督这一艰巨工作推向新局面,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质量技术监督心得体会》
第四篇:关于焦作质量技术监督
焦作质量技术监督
第8期
焦作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办公室2011年3月9日★
全省质监系统质量管理工作座谈会在修武召开
3月2日至4日,全省质监系统质量管理工作座谈会在修武召开。省局姜慧忠副局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局傅新立副巡视员主持会议,焦作市局局长闫新富致词。全省质监系统分管质量工作的各地市副局长及质量科科长等60余人参加了会议。
省局总工程师苏君、省质量处处长李凯军分别总结了全省2010年工作开展情况,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2011年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云台山风景管理局韩跃平局长就云台山如何获得省长质量奖和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进行了专题发言。各地市局与会代表还座谈交流了质量管理工作经验。
姜慧忠副局长在讲话中要求:一要认真分析形式,提高认识。质量工作目前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工作难度加大,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二要求真求实,扎实工作。要在规范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基础性的工作,加强动态监督,1
加强制度建设,在创新上下功夫,在求实上下功夫。三要明确责任,抓好落实。要增强协作意识,构建和谐质监、科技质监、法制质监,必须加强协作意识,才能把工作做好;要增强责任意识,责任重于泰山,一定要加大监管力度,落实质量监管责任;要增强学习意识,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质量管理的意识和水平。希望各单位要发扬成绩,再接再厉,紧紧围绕省局确立的“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监”工作方针,以实施质量兴省战略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水平为核心,全力推动我省质量水平的提升,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质量保障。
博爱县政府将产品质量和特种设备安全
纳入目标管理
近日,博爱县将产品质量和特种设备安全纳入2011年政府工作目标中进行考核。博爱县政府要求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等单位提高产品质量,争创“河南省优质产品”和“河南省名牌产品”,积极申报县长质量奖。扎实开展食品安全示范乡镇创建活动,认真组织本辖区内食品放心工程建设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提高本辖区内特种设备的注册登记率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加强食品生产企业、小作坊和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监管,确保全年不发生一起产品质量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事故。
温县局积极制定调味料地方标准
近年来,随着温县调味品行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已成为温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为促进温县调味料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地方标准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近日,温县局召开了河南省调味料地方标准制定项目研讨会,温县调味料龙头企业立达公司、京华公司、品正公司的技术负责人和温县局副局长及标准股股长参加了研讨会。会上,温县局就调味料地方标准制定立项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要结合温县调味料实际,提出温县急需制定的调味料地方标准项目;二是在制定过程中要“以我为主,横向联合”,会同河南省调味料行业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三是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标准的可操作性;四是要求地方标准发布、实施后,起草单位要负责相关标准的宣贯、实施及推广的工作。下一步,温县局将积极组织相关单位申报河南省调味料地方标准制订项目。
修武县局明确六个工作重点确保目标顺利完成一是继续推进质量兴县活动的深入开展。充分利用质量兴县这个平台,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协调建委、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大质量工作,充分调动企业等相关质量主体的积极性,将质量工作延伸到乡镇抓好基础,同时营造全社会重视质量的浓厚氛围,构建大质量机制,使质量兴县工作为
全县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突出抓好食品、特种设备和重点工业产品的安全工作。认真落实以区域监管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科室负责、双重巡查、责任到人、三位一体、纪检督察”的监管模式,严格食品生产过程和特种设备使用环节的监管,确保食品质量和特种设备安全运行无事故,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稳定可靠。三是深入开展执法打假工作。围绕政府关心的热点、群众关注的焦点,突出食品、农资、建材等民生重点物资物品进行执法打假工作,严厉打击制售假冒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满足群众需要,让政府放心,百姓宽心,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四是深入推进服务企业工作。重点围绕产业集聚区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名优产品、节能减排等方面搞好服务。同时,认真落实监督执法“五不查”,警示教育“六不罚”,支持企业发展“五免费”制度,全力支持企业发展。积极推进云台山国家级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的申报、验收工作。五是加快省级蛋制品检测中心建设。依托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省级蛋制品检测中心建设步伐。争取尽快申请筹建省级机械类产品检测中心,不断壮大现有检测资源。六是加大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办公自动化、监管巡查、检验检测三大系统平台,提高办公效率,节省办公资源,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第五篇:关于质量技术监督简报
质量技术监督简报
第九期
(2008年)
平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编二○○八年六月六日
本 期 要 目
工作动态
★ 我市国家免检产品申报取得新突破 ★ 抓实三项措施力推能源计量工作 ★ 市质监局召开童车行业质量监管工作会议 简讯四则
工作动态
我市国家免检产品申报取得新突破 市质监局把推荐申报2008国家免检产品作为推进“创业服务年”、“创新推进年”暨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及早制定培育和推荐工作计划,从三个方面力推10家企业新申报国家免检产品,超过以往所有国家免检产品8个的记录。
一是精心组织。今年国家新增和复评免检产品目录一经发布,我局立即按照要求,对辖区内30多家企业进行逐户走访,积极引导,做
1到不漏报、不错报、不虚报,在较短时间内组织10家企业申报国家免检。其中,服装企业4家,箱包企业3家,家具企业1家。并根据我市优势产业特点,在去年四季度调研的基础上,选择我市箱包产业争取国家新增免检产品目录,得到省局、嘉兴市局大力支持,箱包产品最终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新增免检目录。
二是广泛发动。2008年国家免检工作从3个方面提高了申报门槛,部分企业产生畏难退缩情绪。对此,组织已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进行现身说法,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召开座谈会,深入企业宣传发动等,大力宣讲国家免检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宣贯免检工作的程序和相关法律法规,使企业充分了解争创国家免检的意义和免检工作的严肃性、有效性等,增强企业争创意识,激发企业争创信心。
三是深入指导。一方面,组织申报企业积极开展免检知识学习培训;另一方面,对企业免检申报材料的填写和准备进行面对面指导,帮助企业完成书面材料的申报工作。同时,深入企业了解在争创免检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问题,协调解决申报中的有关难点,帮助企业引进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不断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综合管理水平。
抓实三项措施力推能源计量工作
市质监局把做好能源计量、促进节能降耗作为开展“创业服务年”、“创新推进年”暨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抓实三项措施,扎实推进能源计量工作。一是抓宣传,强意识。于5月20日“世界计量日”来临之际,在社区、广场开展民生计量宣传活动,深入企业、医院和商场宣贯能源计量法律法规,共发放各类资料1500多份,当场解答各类咨询70多人次,利用报刊、网络等媒体营造浓厚宣传氛围,着力增强市民及用能单位计量意识。二
是抓监管,夯基础。对全市18家耗标准煤3000吨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联合嘉兴电视台、嘉兴日报等新闻媒体,对未执行计量器具强制检定的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并责令整改,强化舆论监督,深化计量器具强检工作,开通举报热线,发放联系卡,加大监管力度,夯实计量管理基础。三是抓服务,促提高。组织全市用能单位计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免费培训,宣贯《能源法》、《中小企业计量检测保证规范》、《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67-2006)等法律法规。同时,针对各企业不同情况,组织市能源计量服务队开展上门服务,帮助企业建立计量检测体系,特别是能源计量体系,努力提高全市用能企业能源计量管理水平。
市质监局召开童车行业质量监管工作会议
根据部分重点产品专项整治的部署,5月26日下午,市质监局召开全市童车行业质量监管工作会议。会议组织与会人员参观了3家童车生产企业现场管理,市质监局作主题报告,童车检测中心作质量提升技术辅导,童车生产基地、新仓镇作了讲话。
会议主要任务是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落实童车质量整治与提升的措施。会议对2007年全市童车质量监管工作作简要回顾,分析了当前全市童车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提出了2008年童车质量监管目标与任务,并部署了“平安六一”专项行动任务。会议指出,当前全市童车产业正处于发展和提升的关键时期,童车质量监控工作,要坚持实物质量与外观标识并重,产品质量结果与控制过程并重,生产过程与源头控制并重,着力抓好五项措施。一是加强领导,明确各级监管责任。建设好局监督稽查、质监工作站、镇街道质监员三级监管网。二是全面排摸,继续深化分类监管工作。在2007
年信息库的基础上,对39家整车生产企业进行全面调查。三是搞好服务,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帮助企业完善内部管理,严把原材料进口关、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关和出厂产品检验关。四是健全网络,完善童车产品质量预防控制系统。健全童车质量信息员网络、深化价格调查网络建设。五是加强监管,加大监督抽查及后处理力度。重点加大对产品质量有不合格记录、家庭作坊式和新开办企业的抽查频次。建立健全童车产品季度监督抽查制度和抽查结果通报制度,探索实施不安全童车产品的召回办法,提升产品质量。
简讯四则
▲
▲
▲
▲
抄送:嘉兴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办公室,嘉兴各县(市)质监局、南湖区、秀洲区、嘉兴港区质监分局;平湖市级机关各部门、市属各单位,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局各科、室,工作站,局属各单位;嘉兴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领导班子成员;孙贤龙书记、盛全生市长、何大利主任、郭跃荣主席、胡水良副书记、石云良副市长、武圣平副主任、柯卫明副主席,各行风监督员,各质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