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应对网络反腐舆情的做法和体会
E时代应对网络反腐舆情的做法和体会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微博、博客、智能手机等自媒体的广泛应用,我国已进入信息网络化的新媒体时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5.91亿,手机网民规模已达4.6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4.1%。网络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以开放度高、信息传递迅速、信息量大、传播面广、社会影响广泛等特点,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发酵场、放大器,更成为群众反腐的新渠道,许多“苍蝇、老虎”被网络反腐打落。新媒体时代,如何有效应对网络反腐舆情成为摆在各级党政机关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张家港市在积极应对网络反腐舆情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创新。
一、新媒体时代网络反腐舆情的主要特点
网络反腐舆情就是网民借助互联网,对社会公共事务、公职人员个人行为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负面意见或言论,主要包括网民意见舆论和网络新闻舆论两大部分。就本市而言,涉及张家港(简称“涉张”)的网络负面舆情主要有:公职人员违纪违法类、维权集访类、执法执勤类、案件事故类、民生环保类、政治人事类等。
通过对近年来张家港市公安局发现的各类互联网负面信息的数量、内容、信息发布人员等指标统计,以及对异地和境外网站涉及张家港的网络负面舆情收集分析,涉张网络反腐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一)数量逐年上升。新媒体时代,网民热衷从网络寻求信息、通过网络表达诉求、使用网络宣泄情绪、利用网络传播信息。以近三年涉张互联网负面舆情数据为例,2010年公安机关共发现各类涉张负面互联网舆情99条,2011年为202条,2012年年为395条,涉张互联网负面信息条数每年以翻番的速度在递增。
(二)热点逐步发散。本市网民除了对传统的征地拆迁、事故案件、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关注外,对其它的社会民生问题、公职人员违纪违法问题也更加关注,像“爱满港城捐款”等以前网民不关注的问题,也越来越得到网民的关注。特别是2013年以来,因社会经济环境引发的社会问题,成为网络的热点较为明显。
(三)手段更加隐秘。越来越多的网民,特别是别有用心的网民,发帖手段较为隐秘,有的侵入他人无线网络发文、有的使用无安全审计的公用无线网络发文(酒吧、茶座等)、有的使用图片发布文字信息、有的通过联通手机发文等,以此来规避公安机关的侦查。2012年上半年,在落地调查的26条负面舆情中,有9条是从无法调查的非计算机平台工具发出的,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官二代张XX”舆情。
(四)发帖更趋异地。以前网民发帖主要集中在本市的52KD、爱上网等少数论坛。现在越来越多的网民知道公安机关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本地论坛进行封堵,故将负面舆情信息发布到国内主要门户网站上,有的甚至将负面信息发送给国外的博讯等敌对网站,以期扩大传播。以2012年上半年为例,135条互联网信息中,有39篇通过外地网站发布,约占29%,2011年异地发布为30条,占比为15%;2010年异地发布为8条,占比为8%。由此可见,网民发帖更趋异地化。
(五)微博渐成热源。微博具有注册简单、扩散迅速、监控困难、影响广泛等特点,特别是可以通过智能手机、IPAD等通信工具随时随地进行访问发布,使其成为网民发布各类负面舆情的新的平台。2011年来,本市多名上访人员都在网上开设微博,炒作本市的征地强拆事件。如上访重点人员顾XX的微博已经有近4万的粉丝关注、杨XX微博发文超过2万多篇。
二、新媒体时代应对网络反腐舆情的主要做法 网络反腐舆情的出现,一方面,暴露出了本地社会矛盾和各方面工作的不足,有利于改进工作、化解矛盾、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另一方面,部分群众的不满情绪通过网络被渲染放大,有的甚至歪曲事实、颠倒黑白,也损害了本市的形象。近年来,张家港市公安局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不断加强虚拟社会管控,积极加大网络信息监控工作力度,努力做到涉张网络反腐舆情“发现在早、处置在快、影响在小”。
(一)建立“横向拓展,纵向深入”的舆情监控机制,规范监控工作。2011年上半年,市公安局网络警察大队就与市委宣传部多次沟通,就进一步改善互联网监控工作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向市委市政府建议建立“政府牵头、职能部门负责、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互联网监控机制,得到市委、市政府的支持。2011年下半年,市公安局网络警察大队与市委宣传部紧密协作,参与起草相关文件、制定工作制度,2012年初成立“互联网管理联席会议办公室”。以市委宣传部、公安局为依托,以全市各机关部门为抓手,由点、线再到面,把互联网监控工作推广到全市各成员单位,形成由全市机关单位共同负责涉张互联网信息监控的立体监控格局。
(二)建立“人员精干,素质过硬”的舆情监控队伍,强化监控能力。2012年以来,市公安局积极选调精兵强将充实网警部门警力,使互联网舆情监控工作队伍由原先的5人增加到14人。2012年10月,市互联网监控分中心在市公安局网警大队成立,互联网舆情监控力量进一步加强。同时,通过改进工作方式,以提高工作效率,按照常态监控、定期监控、敏感期重点监控对互联网监控信息进行分类,通过统一的账号开展监控工作。为强化舆情监控能力,市公安局将互联网涉张信息发现上报纳入派出所综合考核之中,发动基层民警、网评员、辅助人员等共同参与到舆情监控工作中,切实提升互联网信息监控能力,形成多条互联网监控战线,实现了“一条信息多层过滤”的互联网监控格局。
(三)建立“信息互通、快速流转”的舆情协作机制,提升监控效能。市公安局不但利用市局指挥中心、公安派出所情报收集的工作优势,还与市委宣传部、组织部、卫生局、教育局、城管局等多家舆情多发部门加强信息互通,尽可能早掌握本地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可能引起网上炒作的负面信息,了解事件真实情况,提炼关键字,有目标性、有针对性开展互联网监控和舆情引导工作。对可能引起负面炒作的信息,开展有针对性巡查,争取达到“未发先觉,即发即处”的监控处置能力,避免事件被炒作放大而引发涉稳事件。
(四)建立“快速响应、随时应变”的舆情引导队伍,及时应对舆情。2009年夏天,市公安局根据工作需要,及时成立了以文字功底扎实、网络知识丰富、法律素质较强的民警组成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在本市历次网络负面舆情处置中,都能按照上级要求和市局新闻办的引导口径,通过论坛发帖、回复、评论等形式,以网络发帖压制、干扰阻断、正面宣传、批驳辩论等手段,进行网络评论和引导处置。
(五)树立“严格执法、文明规范”的网络执法形象,严打涉网犯罪。每年,本局都召集全市各大网站负责人、版主,政府部门网站、校园网站负责人,就加强本市互联网舆情管控和虚拟社会管理等问题进行面对面交流。同时,严厉打击在互联网上传播虚假不实信息、制造网络恐慌、网上侵害他人权益等违法犯罪行为,树立了公安机关网上良好形象,使广大网民认识到,互联网信息传播也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2010年以来,先后行政拘留30余人,刑事拘留120余人;每年通过监控手段删除各类违法信息、负面信息达上万余条。
(六)确立“主动宣传、公开透明”的舆情处置观念,加强互动交流。市公安局积极把公安微博建设作为“提高公安机关办事效率的新资源、密切警民关系的新平台、探索现代警务活动的新模式、推动队伍建设的新载体”,建成公安博客、微博近百个,主动宣传公安工作,在强化警务信息公开,加强与网民交流沟通,强化互联网舆论引导,改进社会管理服务,提升警务效能,加强治安防范以及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效果。特别是在本地主要网站论坛以“张家港网警”、“公安局发言人”等身份主动应对负面舆情信息,赢得了网民的信任和支持。同时积极利用公安微信、QQ群等宣传公安工作、开展舆情引导、进行警民沟通、发布防范预警,积极丰富警民网络沟通手段,提升网民互动的及时性、有效性,以便及时有效化解负面舆情。
三、新媒体时代应对网络反腐舆情的难点问题 从近年来涉张网络反腐舆情处置工作的经验来看,目前应对难点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及时发现难。“发现在早”是网络舆情监控的第一要求,事实证明,网络反腐舆情信息发现的越早,处置起来就容易,效果就越好,但实际操作起来比较困难。1.难在“早”。现在互联网上网站多、信息量大、传播平台丰富,如何尽快尽早发现负面信息一直是困扰互联网信息监控工作的重要难题。2.难在“准”。有些事情是可以预知会有网民在网上反映,但难以准确找到,一些网民通过图片或在关键字中加入特殊符号等方法逃避搜索引擎的过滤。3.难在“快”。许多重大事情在发生后几分钟就会在网上出现,而此时可能相关信息还没有报送到有关部门,特别发生在公共场所和公众关注的地方的案事件。比如本市曾发生的一起重大交通事故,网民先将事故现场上网,而后才报警。4.难在“选”。互联网上各类负面信息很多,有大有小,如何选择可能会引发负面舆情的信息报送给上级机关部门,也是难题。
(二)准确研判难。对报送的网络反腐舆情进行有效研判,对可能存在的炒作情况进行认真分析,从而提出合理处置对策建议,这也是应对困难之一。1.判断有没有炒作难。有些事情只是网民通过网络反映现实问题,有些则可能背后有力量在炒作,甚至给政府施压,判断负面信息背后有没有黑手比较困难。2.判断会不会炒热难。并不是所有负面信息都会引发关注,成为网络热点,每个负面信息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情况,会不会炒成网上热点,形成负面舆情是较难判断或预见的,有的内容甚至在网上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后才被炒热。3.判断影响范围难。网上的一条信息能够在多大范围内产生负面影响是不大可能控的,故无法判定影响范围。4.判断要不要处置难。有的负面内容并不一定需要处置引导,或者说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处置就可以了,不需要过问,而有的则需要及时处置,很难判断冷处理之后会不会因为偶然的原因再度被炒。5.判断能不能处置难。采取何种方法处置负面信息,能不能控制住负面舆情的传播,如何处置,特别是发布在异地的网站论坛、微博的负面信息有没有可能进行处置,进行处置会不会帮助炒热等,这些都是比较难以判定的。
(三)妥善处置难。网络反腐舆情发生后如何将影响缩至最小,采取何种应对措施,确实比较困难。1.难在缺乏处置意识。许多部门领导,一厢情愿地认为负面信息可以一删了之,可以通过两台一报予以平息,缺少如何应对处置的正确认识,也有的领导害怕网络舆情,错误认为上了网就无法处置、听之任之。2.难在缺乏处置队伍。全市虽建立了网络宣传志愿者(网评员)队伍,但多数缺乏上网经验,无法使用网言网语开展对负面舆情的正面引导,多数单位没有建立自己的网评员队伍,在网络上没有自己的“意见领袖”。3.难在缺乏处置机制。互联网负面舆情涉及到当事部门、新闻宣传、文广部门、网络管理、公共安全等多个部门,有的甚至牵连到整个社会各个层面,目前未能统一扎口管理,缺乏处置机制,现有的互联网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没有明确的对负面舆情处理预案,许多部门网络新闻发言人办公室有名无实。4.难在缺乏处置手段。对网络负面舆情,有的只是被动应对,本地的可以删帖封堵,异地则束手无策,缺少有效的处置办法,不敢积极回应、不能及时回应、不能主动发声、不会开帖引导。5.难在提升处置速度。网络信息传播速度极快,通常鼠标一点,通达全球,特别是微博的推送机制,信息上网会立即推送给所有关注的人。因此,提升处置速度极为重要,但现有的响应机制从信息发现上报、研判到决定处置,通常需要数个小时,压缩这个流程、减少中间环节,在现有机制下还比较困难。
(四)有效引导难。网络反腐舆情发生后,通过封堵进行处置是不太容易的,也是不可取的,及时进行核查、积极开展网络评论和正面引导是正确的应对方法,但在引导工作上也有困难。1.启动引导机制难。具体而言,由谁按照负面舆情的应对处置预案启动网络评论和舆情引导机制,何时需要组织网络志愿者和网评员开展正面引导。2.确定引导口径难。根据负面舆情的不同需要制定不同的引导口径,然后在网上发布引导,但由于对舆情的了解程度、社会影响、网络认识等方面存在不同认知,哪些内容可以作为引导口径,难以确定。3.评价引导效果难。对网络评论和舆情引导缺乏评价方法,现实的负面舆情通常是网上网下互动之后才平息和消弥的,网络引导和评价具体的效果难以认定。4.微博引导工作难。微博的信息发出后,无法像论坛帖文一样进行跟帖引导,虽然能够在评论里进行引导,但由于评论内容正常情况下不显示,网民直观见到的仍是帖文内容,引导内容看不见,同时博文能够有选择地删除引导内容,甚至拉黑引导账号,使引导工作徙劳无功。
四、新媒体时代应对网络反腐舆情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各单位要积极对待网络反腐,网络反腐舆情发生后,如何积极应对新媒体、及时回应网民关切、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有效压制网络谣言传播、妥善化解外界质疑、尽快平息网上舆情?笔者认为,应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核查、早化解的“五早”原则,着力从以下几方面积极做好网络反腐舆情应对工作,充分发挥网络反腐的“正能量”。
(一)构建多部门参与的网络反腐舆情联动应对机制 1.切实增强敏感意识。在当前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社会高度开放的新形势下,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界限更加模糊,网络聚焦放大效应更加突出,一些看似普通的事情,一旦被网络炒作,容易发酵、放大,成为事关稳定和城市形象的热点问题。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敏感意识、责任意识、稳定意识,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积极应对网络反腐舆情,要善待网络、诚待网民,要履职尽责、落实工作,又要密切协作、形成合力,不能事不关己看笑话。
2.成立专门管理部门。党委政府要成立专门管理部门,加强人员配备,保障经费投入,统一扎口负责网络负面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并组建跨部门的网络负面舆情应对处置领导小组,细化舆情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及时联动响应,充分发挥主管部门总揽全局、专业部门有效处置、相关单位资源聚合的优势,坚决防止网上舆情失控引起现实社会矛盾激化、酿成事端。
3.落实信息报告制度。各单位对发生在本单位内部、辖区等可能引发网络等媒体炒作的突发敏感事件、矛盾纠纷,特别是党政部门人员违法乱纪、贪污腐败、执法不公、侵害群众利益、管理不当、服务缺失,以及涉官、涉警等事件信息,要及时发现,及时报告,以便超前应对处置。
4.健全应对处置机制。要建立完整的网络反腐舆情信息发现、核查、研判、处置机制。(1)建立舆情发现机制。网络反腐舆情应对处置专门管理部门要强化与公安机关网警部门的沟通协调,会同公安机关网警部门对涉及本地的网络反腐舆情信息实行全方位24小时监测,及时收集信息。对已发案事件,专门管理部门要及时会同公安机关网警部门加强网上监控,强化信息互通。公安机关网警部门日常巡查发现涉及本地网络负面舆情信息的,要及时报送专门管理部门,由专门管理部门决定核查与否,并将核查情况反馈公安机关。(2)建立舆情核查机制。专门管理部门要及时将涉及本地的网络反腐舆情信息通知纪检监察等部门进行核查,纪检监察等部门要及时独立核查,或会同涉事单位及时核查,还原事件真相,对于核查属实的要严肃处理,并将结果反馈专门管理部门。(3)建立舆情研判机制。专门管理部门和涉事单位要共同对舆情信息进行研判,并最终由专门管理部门收集汇总研判意见。(4)建立舆情处置机制。对舆情的引导,由专门管理部门决定或及时上报主管部门,重大舆情要及时上报党委政府有关领导研究决定,专门管理部门制定统一引导口径,一般事件由涉事单位组织网络志愿者和网评员进行引导,重特大舆情由专门管理部门统一组织本地区网络志愿者和网评员进行引导。
(二)健全多成分组成的网络反腐舆情应对队伍 1.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队伍。各单位要指定由新闻宣传或对外联络部门的负责人作为网络新闻发言人,根据新闻发言人的工作规范开展工作,并在本地重要网站论坛积极注册发言人身份开展工作。
2.建立网络志愿者(网评员)队伍。选择政治素质过硬、懂得网言网语、擅长交流沟通的人员作为成员(一般为本单位各部门人员),建立网络志愿者(网评员)队伍,平时自觉进行网上活动,必要时根据指令开展网上新闻评论和正面宣传引导工作。一方面要为网络志愿者(网评员)提供工作条件,另一方面加强和完善对其工作的培训、考核。
3.建立新闻宣传员队伍。要建立以“两台一报”(电视台、广播电台、党报)的传统媒体记者为主体,包括本地主要网站管理人员在内正面新闻报道队伍。
(三)加强分层级响应的网络反腐舆情应急预警 1.制定科学预案。要针对各种类型的网络反腐舆情,制定科学实用、分层级响应的不同应对预案,并依据舆情的发展,适时启动预案,及时进行预警,发布指导意见和引导口径,着力提高应对处置的科学性、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舆情应急预警方面,根据不同情况,可将应急响应等级分为Ⅰ级(特大级)、Ⅱ级(重大级)、Ⅲ级(较大级)和Ⅳ级(一般级),实行红、黄、橙、蓝的“四色预警”,并制定相应的应对处置措施,每一等级由不同级别、不同范围的力量参与应对处置。
2.加强监测预警。网络反腐舆情专门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舆情收集、研判、预警工作制度。对涉及本地的重要网络反腐舆情,要启动网络舆情应对处置领导小组联席会议会商研判,第一时间对舆情进行评估,分析舆情发展变化走势、可能的结果形态,提出相应的处置对策,并及时预警,超前做好应对准备,防范负面舆情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或发酵成为现实群体性事件。
3.判准舆情性质。准确定性是处置舆情的根本,要准确判明舆情是否事关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是个人发帖炒作还是背后推手炒作,矛盾的性质是敌我矛盾还是人民内部矛盾。
4.判明舆情影响。要判明具体舆情能否引发网上网下的互动炒作,对本地形象的损害情况,依据舆情所在的网站研究其在互联网上的影响范围。
5.判明舆情走向。要根据舆情的访问浏览量,研究该舆情的关注度情况和进行引导是否会将舆情炒热,能否通过引导改变网民的认知和看法,在没有引导情况下,该舆情是否会自然冷却,会不会在特殊情况下或一段时间之后被炒作或炒热。
(四)落实多方位设防的虚拟社会管控措施
1.增加投入,不断完善技术手段。要深层次掌控网络动态必须加大投入,积极采购网络舆情监测设备、网络舆情分析研究软件,为加强监控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同时,要完善公安机关各类网侦、技侦手段,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2.主动出击,切实占好网上岗位。要加强网上政府、网上纪检、网上公安等公开透明的电子政府建设,让现实单位的管理职责延伸到互联网,及时、主动、正确回应网民关切,使群众网上意见能够迅速得到答复,由此既减少了负面舆情网络发酵的可能,也提高了负面舆情网络发现的的针对性。
3.拓宽渠道,积极推动多平台宣传。应对网络反腐舆情,传统的“两台一报”已力不从心,要切实占领包括网络在内的社会各个传播平台,积极推动多平台宣传的舆情应对方法,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妥善化解外界质疑,尽快平息网上舆情。首先,要主动占领网络上的各种宣传平台,包括网站新闻栏、网站页面空间、论坛、BBS、博客、微博、微信、QQ群、MSN组、旺旺等,要通过网络志愿者(网评员)将正面信息、压制信息等发布到网络的每个角落。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通讯平台工具,如手机短信、QQ、微信等发布正面信息,澄清舆情真相,不要留有传播空白。再次,要继续发挥“两台一报”传统媒体作用,展开对事件的深度报道,引导网民和群众对负面舆情进行理性思考。
4.上下互动,及时化解负面舆情。要更新观念,主动出击,积极开展网上互动,通过网站、论坛、政务微博及其它互联网平台与网民进行坦诚沟通交流,树立政府部门网上新形象。同时,要改进作风,积极开展网下互动,让网民理解和支持政府工作,改进政府形象。对于一些可以通过网下互动解决的,要积极进行网下解决,以解决现实的问题带动网上舆情问题的解决。对于单纯地通过网络堵控、宣传引导无法化解的舆情,一方面要查实是否系本人亲自发布,是否是有人炒作,另一方面要积极进行网上网下回应,网上廓清事实、去伪存真、还原真相,网下认真思考,积极解决现实问题。同时,要注意及时负责任地进行核查,及时发布官方权威、客观、真实信息,以便平息谣言,及时化解负面舆情。5.依法管理,严厉打击网络谣言。公安机关要依法管理、规范网络信息发布,及时清理整治不良信息、有害信息,特别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实信息。同时,要积极依法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对于利用互联网制造、传播虚假信息,诋毁政府形象,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等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严厉打击惩处,切实净化网络空间,维护健康有序的社会公共秩序。
第二篇:网络舆情及其应对
网络舆情及应对
贺飞宇
安徽省凤台县委党校 232100
【摘要】处在网络信息时代,注定任何公共事件的泛起和传播都与网络有密切联系,而网络又是民意表达最为便捷的平台,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自然会有很多矛盾。存在一些人不能明辨是非,也存在少数社会管理者对于舆论习惯迂回或者堵塞,这些导致了我国网络舆情的繁荣。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是个复杂而难以操作的问题,网络舆情的管理也是相当艰巨的。
【关键词】网络、网络舆情、引导
2008年胡锦涛同志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的讲话中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可以看到是网络舆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现状,反映了民众的心声。互联网这个平台的影响力是我们以前处理社会舆论工作中从未遇到的,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5亿,其中手机网民近4 亿,有一半以上的网民经常发表言论,目前很多的热点事件是在网民发起或参与下传播开来的,网络舆情的传播力,影响力是巨大的。所以我们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看待网络舆情,要运用先进的网络知识和管理方法来监测网络舆情的动态,将网络这个平台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服务。
网络舆情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当某个网络时间有了大量的关注者,并且形成了一定影响力的时候,就会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促使相关部门重视和解决。
二、我国网络舆情呈现的特点
1、网络舆情的参与者的非理性表达
网络舆论常常具有非理性的色彩。存在道听途说、耸人听闻之辞,还有粗俗谩骂、恶意攻击的行为,很多网民由于受到学识和阅历的局
限,表现出理性思考的少,情绪宣泄的多,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无法客观看待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认识问题片面,言论观点难免偏颇。大家看到网络上的言论一般都经过了审核,可想而知如果包含了未经审核的言论,非理性的声音有多大。这种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因为网络舆论参与的门槛低,在现实生活中成为弱势群体、边缘人群的情绪宣泄平台。同时还因为网络舆情发展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就会大规模的扩散,参与的网民还来不及深入分析,仓促发表的意见缺乏理性就显得不奇怪了。
2、负面的网络舆情较多
网络舆论中有很多赞扬真善美,弘扬爱国主义的声音,当在涉及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的重大事件面前,网络舆论能够迅速激发出爱国热情。比如在今年的钓鱼岛事件上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通过网络舆论充分的表达出来。最近我国航母舰载机试飞成功,也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关注。但是总体上说,网上舆论多是负面舆论压倒正面舆论,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在《2011中国网络舆情指数报告》指出,2011新浪微博、天涯论坛的首报负面事件占比在75%以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负面事件的天然的吸引力,容易引发网民的关注。当然还由于网络相对于传统媒体言论尺度宽松很多,另一方面也存在现实路径下存在一些无法很好解决的问题,人们就把这些问题通过网络反映出来。就像最近的“雷政富”事件,凤凰县腊尔山镇所德小学的午餐事件。
3、网络舆情的“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是指群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也就是说保守的更保守,激进的更激进。由于互联网的门槛低,大部分是匿名环境,信息量及其巨大,观点相近网民的频繁沟通,容易产生“群体极化”,并可能出现谩骂、人身攻击的现象,甚至威胁社会正常秩序。在网络中容易发生“三人成虎”的现象,错误的观点,如果被多人转发,就会产生很强的说服力,多数网络舆情在初始阶段均体现出对某个社会现象的普遍化情绪,这种情绪在迅速传播的过程中产生普遍认识与共鸣,进
而推动舆情向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领域漫延扩散。
4、我国网络舆情的特殊性
我国网络舆情的外部的威胁和内部矛盾并存,由于互联网源于西方,网络中西方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渗透,易导致人们政治信念和价值观念的偏移,网络为西方文化渗透与意识形态入侵提供了便捷手段,一些敌对势力凭借网络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他们搞网络谣言,动摇我们的政治信念和价值观念,造成一些网民非理性行为的不断出现。而在国内“网络水军”和“非法删帖”的现象暴露了网络舆情的复杂性,“网络水军”是指通过雇用大批人手在互联网上集体炒作,以达到宣传、推销或攻击的目的。这些受雇人员在“网络推手”的带领下,在互联网各大论坛上发帖。由于人数众多,所以被称为“网络水军”。另一方面,网友通过发帖对政府、企业和个人进行监督。而相关利益方总是设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删除负面信息,维护自身形象,导致大量“删帖”需求市场。这样看来我国的网络舆情还真的存在“内忧外患”,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把网上声音当成社会主流舆情,应该要认真分析网络舆情,积极应对网络舆论。
二、对应对网络舆情的思考
1、坚持信息公开,并且及时公布准确信息原则
互联网的信息量十分巨大。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是很难鉴别真伪的。政府信息资源最大占有者,政府要针对网上现的网络谣言苗头,及时的通过官方公布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这样就会有效的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只有保证公众掌握的信息是客观真实的,才能让网络谣言不攻自破,否则虚假信息就会蔓延。政府应在信息公开并保持信息畅通情况下,多解释、多引导,矛盾自然会得到化解。
2、提高网民素质,增强网络舆情应对水平
网民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方能对各种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判断。要通过各种渠道来帮助网民来提高认知能力和鉴别能力,引导广大网民站出来揭穿网络谣言。同时我们还要建设高水平网络舆情应对队伍,培养高素质、业务全、文字功底好、熟悉网络的专业人员来进行网络信息发布和网络信息的收集,并监控网络舆情。在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出现时,及时开展正面引导。
3、规范有关网络行业,加快快网络立法
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建议逐步实现网络上实名制,防止“ 网络水军”在网上注册不同身份恶意炒作、混淆视听。坚决杜绝“非法删帖”这类违法行为。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使发布虚假信息的人付出代价,对那些散布网络谣言、进行攻击诽谤的行为,必须严惩不贷。
我们相信,政府会利用网络舆情认真倾听民众心声,发挥网络对于政府工作的舆论监督作用,同时利用网络引导正确的舆论,而我们的网民也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共同维护网络平台的正常秩序,把它建设成为一个清净、真实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 邓君韬 牛忠江.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之策[J].人民论坛.2012,(20)
[3] 姜胜洪.试论网上舆情的传播途径、特点及其现状 [J].社科纵横.2008,(01)
第三篇:网络舆情与反腐
近年来,互联网正以超乎想像的发展速度与规模,日渐成为当前思想文化信息的重要“集散地”。同时,网络舆情也已随着微时代的迅速兴起,在群众中的影响日益增强。因此,当前形势下,如何积极科学应对网络舆情,使之转化为助推反腐倡廉工作的“正能量”,成为当前纪检监察机关面临的一项崭新而又严峻的课题。
一、微时代网络舆情发展现状概述
(一)我国互联网发展规模现状。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5.64亿,其中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占网民总数的74.5%,互联网普及率达42.1%;我国微博用户达3.09亿,其中手机微博用户达2.02亿,占微博用户的65.6%。网民的互联网沟通交流方式发生明显变化,微博快速崛起,中国互联网发展已进入了全新的“微时代”。
(二)微时代网络舆情现状及特点。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着较强影响力和倾向性的言论观点。这些言论和观点主要在论坛、微博以及对新闻的跟帖、转帖实现并逐渐加强。微时代网络舆情表达方式更加快捷、信息更加多元,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微时代下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复杂性。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加之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网民发布的内容较为广泛,往往鱼目混杂。
2、直接性。通过微博、论坛、新闻点评和网站等,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尤其是手机网民的增加,使得舆情发布、传播更加方便快捷。
3、互动性。网络事件之所以能成为舆论焦点,就在于网络本身开放式的环境,让大范围、大规模网民能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从而快速推动网络事件白热化,给应对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4、突发性。透过众多网络事件,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舆情发生之初并不起眼,几乎没有任何征兆,然而却在短时间内在一定范围形成巨大舆论力量,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二、微时代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三不”导致网络舆情应对积极性不高,即思想认识不够、敏感意识不强、主动意识不足。首先,对网络舆情工作认识不够,将舆情信息工作与纪检监察其他业务工作相分离,就办信而办信,就查案而查案,对可能引发的网络热点缺乏足够认识,对网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缺乏预判能力。其次,对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研究分析少、工作部署少、检查落实少,往往事件在网上热炒,形成社会热点、焦点话题了,才去应对。2012年8月7日,安徽省庐江县的“艳照门”事件在互联网上呈现了大尺度、广范围的传播趋势,虽然最后证明该事件与庐江县无关,但是一个由传言构成的舆论场却把庐江县“拉下水”。在此过程中,由于应对网络舆情的被动,使得该县深陷于舆论漩涡之中。
(二)“三少”导致网络舆情应对系统性不强,即缺少监控技术、缺少引导机制、缺少应对预案。当前纪检监察机关处理网络涉腐舆情大多仍采取传统的办案程序,按常规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处理手段上不能适应微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此外,以江西省为例,目前江西纪检监察系统的舆情监控多依托网络监管部门,尚无自主研发的专门舆情监控信息系统,舆情信息搜集工作难以实现自动发现、归类、汇总、统计和热点话题的精确定位、自动预警以及有关数据信息的深度挖掘。同时,纪检监察机关处理网络舆情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机制和应对预案,对网民关心的话题、事件回应滞后,疏导网民情绪的意识和手段还有待改进。2012年4月5日,一则题为《河南漯河市一房管局副局长持枪殴打记者》的视频在各大论坛和微博上疯狂传播,引发网友热议。事件初期,漯河市政府第一时间没有发出官方声音,使得网民质疑声音高涨,政府陷于被动。随着事件的发展,漯河市政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积极公布事件的处理进程,有效地化解了网友的猜疑。
(三)“三无”导致网络舆情应对专业化不足,即没有专门机构、没有专职人员、没有专项资金。首先,没有专门机构。目前我国各地区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大多由纪委内设部分科室协同“兼职”负责,从实际效果来看,往往缺少统一部署、统一调配,在网络舆情的研判处置上会出现滞后推诿现象,不利于“网络情绪”的及时回应和疏导。专门机构缺乏从另一个方面也导致舆情监测处置专职人员缺乏。纪检监察机关网络舆情工作基本上都是兼职,大多都以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主,把网络舆情工作作为“副业”,加之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业务培
训,从而导致网络舆情工作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再次,没有专项经费。网络舆情工作在大多数地区往往流于形式,尤其是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在经费支出中几乎没有列出用于网络舆情的开支。
三、关于如何科学应对处置网络涉腐舆情的建议
近年来,借力中央高层惩治打击腐败所展示的决心,网络反腐、微博反腐蔚然成风,“表哥”、“房叔”、“房妹”等,一个个官员因网络举报而落马。人民网和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第12次联合调查显示,68%的网民最愿意通过网络曝光的方式参与反腐,其中87%的网民会选择匿名举报。网络反腐已经成为大多数网民参与反腐的主要途径,面对当前网络涉腐舆情存在的诸多问题,纪检监察机关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工作。
(一)提高认识,正确引导,坚持主动作为、积极应对
实践证明,对网络舆论一味采取加以限制的“硬”做法或放任自流的“软”做法,都不能起到应有作用。网络是网民参与反腐倡廉的重要平台,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理性对待网络舆情,才能正确引导反腐倡廉网络舆论健康发展。同时,坚持客观、公正、平等的处置原则,以认真、细致、全面的调查还原事实,做到信息反馈快、研究分析快、调查核实快、处理落实快,通过快查快结表明坚决态度,积极回应媒体和广大网民。2012年11月23日,重庆市北碚区原区委书记雷政富在其不雅视频曝光后63小时被免职并立案调查;2013年1月21日,山东省农业厅原副厅长单增德因“离婚承诺书”,在12小时后被立案调查。这种对网络举报的高度重视和快速反应行为赢得了广大网民的一致好评。
(二)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坚持科学研判、规范处置
1、建立网络涉腐舆情组织领导机制。成立由纪委书记任组长,相关科室、纪工委负责人为成员的网络涉腐舆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网络舆情的研判与处置,并积极组建网络舆情监测处置的日常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对有关网络媒体的相应反腐倡廉舆情进行收集和分析,组织协调有关舆情核查、督办及处置工作。建立联席会议机制,通过联席会议把宣传、检察、公安等主体纳入到舆情研判处置的队伍中来。
2、健全网络涉腐舆情引导干预机制。首先,充分发挥“议题设置”的功能。在网络空间里,各种各样的“议题”纷至沓来,常使网民感到莫衷一是,通过“议
题设置”可以把社会的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帮助网民提高对环境的认知,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其次,组织开展网络评论和政务微博互动,宣传法律知识,倡导文明上网,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再次,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活跃在网络论坛上的“意见领袖”已经成为网络舆论引导的生力军,重视对“意见领袖”的培养、引导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完善网络涉腐舆情监测研判机制。建立纪检监察机关内部的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研判机构,负责对重点领域的日常舆情监测。舆情监测研判机构要定期向领导提供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报告,监测报告以常态化监测和异常性监测为主,常态化监测以定期报告的形式反映到决策机构,异常性监测以及时报告的形式提醒领导决策,以启动相应的应对预案。同时,纪检监察机关要搭建权威的信息发布网络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开相关舆情监测处理情况,保证信息流通的即时性和常态化,让公众及时了解相关事件和工作进展。
4、健全网络涉腐舆情预警处置机制。建立敏感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根据网络舆情的性质、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因素,将网络舆情划分并制定重大(红色预警)、较大(橙色预警)、一般(黄色预警)三级预警响应机制。属于重大或较大的,在1小时以内向领导小组汇报,迅速启动应急处置机制;属于一般的,在2个工作日内按程序上报,提出拟办建议;一般舆情发生或者即将发生重大变化的,要立即报告,以便及时调整措施。
(三)依托科技,搭建载体,坚持公开高效、智能管理
目前很多网站利用在系统中设置禁用词的方法对发布的信息进行自动审核,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但总的来说,不良信息在网络空间肆虐的现象还十分严重。纪检监察机关要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最新科技,打造一个符合党的反腐倡廉工作需要、符合广大群众新的更高要求、符合网络传播发展规律的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平台。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先行试点开发、使用以应用为导向的网络舆情预警监测系统。网络舆情预警监测系统以“全面遴选、集成创新、有限目标、重在实用”为指导思想,自动实现与主流网站搜索系统的对接,加强对网评、跟帖、博客等网上反腐舆情的跟踪监控,为纪检监察机关实现科学管理、智能管理、高效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四)夯实基础,健全队伍,坚持监测到位、及时准确
首先要加强和完善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完善规范应对处置突发性案事件新闻发布工作,制定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规范和完善新闻发布的内容、形式,及时、有序、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其次要建立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员队伍。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员要坚持值班监看网络舆情,及时报送信息,发生重大涉腐舆情时要24小时值班“盯网”,确保能及时发现、报送、处置网上的重要信息,同时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员专业化培训。再次要建立民间义务网络廉政观察员队伍。民间反腐败需要借助于政府反腐败机构的权威及机制查处腐败分子;而政府反腐败机构则要借助于民间力量扩大信息来源,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制定法规,完善制度,坚持依法约束、依规管理
明确将网络监督纳入法制化轨道。积极制定和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以约束,使网络舆情的监管法制化、有序化进行。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科学界定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信息与保密信息、社会监督与造谣诽谤、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的界限,合理界定非法信息的范围。针对当前反腐倡廉网络舆论中存在的侵权、诽谤、无序现象,要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加以防范和调控。要从保护和规范群众网络监督权出发,明确网络舆论监督权的法律界限,包括保护群众网络监督权的法规条例以及禁止性规范和惩罚措施。要加强对互联网经营企业的管理,建立健全网站、论坛、微博等平台信息采集和发布的审核制度,严厉打击利用网站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造谣惑众、侵犯人权的违法行为,有效维护网络环境的纯洁性。
第四篇:科学应对网络舆情
科学应对网络舆情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普及率攀升至34.3%。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急剧增加的网民规模,舆论传播从传统方式走向了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因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产生了巨大影响,迫切需要我们去研究网络舆情的研判、引导、管理、应对等工作,全力确保网络舆情平静,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推进信息公开透明,抢占网络舆论制高点。谣言止于公开透明。前不久发生的“盐慌”没有形成危及社会稳定的事件,而是在短短的72小时内就基本平息,这与各地政府能够在第一时间公开有关信息,澄清谣言有直接关系。我们要统筹推进党务、政务、村务、厂务公开,按照“群众关注什么、我们就公开什么”的原则,坚持长期性、常规性工作定期公开,动态性、阶段性工作随时公开,临时性、应急性工作及时公开,全面公开重大审批事项、重大人事安排、重大项目安排、重大资金使用等信息,让
1群众全面准确掌握相关信息。要在丰富公开形式上下功夫,除传统的广播电视、党报党刊等形式外,要高度重视政府及其部门官方网站的建立和维护,及时利用网站平台发布信息,开设网民诉求通道,回应网民应该的各种问题,努力使其成为地方舆论领袖。
二、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提升舆情处置能力。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是应对舆情的关键环节。要重点抓住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形成紧密契合、逐层推进的舆情处臵机制。要建立舆情监控机制,党委政府及其组成部门要组建专门的力量,密切监控重要舆情动态,掌握舆论动向。要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对舆情反映的情况,科学研判,做好风险评估,确立舆情危机等级;同时,要积极介入一些重大知名网站和论坛,及时了解网络舆情动态,确保在第一时间发现舆情,赢得处臵时间;要抓好舆情处理预案编制,尤其对对价格政策、公共安全、民生改善等一些敏感度较高的领域,提前制定预案。要建立网络舆情快速应对机制,坚持“三个第一时间”,积极主动地应对网络舆情,主动介入、主动作为,赢得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即第一时间启动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应急处臵预案,派员赶赴现场;第一时间通过网络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信息,抢夺舆论主动权;第一时间组织网络评论员、新闻发言人澄清不实舆论,为突发事件的成功处臵争取主动。
三、强化网评队伍建设,引导网络舆情发展。网络时代的公共治理,要求我们把网络舆论作为了解民情、掌握民意的晴雨表,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同各种网上错误言论作斗争,引导网络舆情健康发展。只要我们多发表正面的言论,正确引导,各种错误思想、错误观点、错误倾向就会失去市场。要认真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努力建设和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懂网络的高素质网络评论员队伍,在各种论坛里面针对网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参与评论,主动导帖、积极跟帖、适时结帖,及时引导网上舆论,维护正面的评论、正面的声音,在最大程度上消除各种负面影响。同时,组织网络舆情信息员积极收集、整理、上报网络热点、焦点问题,供党委、政府参考决策。
四、注重网络道德建设,构筑网络舆论防线。当前,一些网站和网民仍然缺乏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网络低俗之风仍在暗中蔓延。要切实加强对网络从业人员培训进行培训,促进网络从业人员自觉地遵守网络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切实把互联网办成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阵地。要在广大网民中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普及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争当文明网民,使网络空间最
终成为一个既高度开放、又高度文明的网络社会。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在报纸、广播、电视、刊物等媒体中,大力宣传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的新风尚、新典型,特别是要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为推进网络道德建设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五、加大非法舆论打击,净化网络舆论环境。网络现已成为民意表达和诉求的主要阵地,一些极端分子和别有用心的人往往利用网络舆论独具的匿名性,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进行暴光和抄作,混乱事实真相,使问题变得更加激烈和极端。2010年2月20日晚至21日凌晨,山西由于“地震谣言”,导致山西晋中、太原、吕梁、长治、阳泉等地部分群众走出家门、躲避地震,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要坚持一手抓妥善化解、一手抓依法处臵,对网上串联煽动、编谣传谣、恶意炒作等行为,由公安机关落实专人,动用一切力量,锁定证据,依法严惩,决不姑息,着力净化舆论环境。要加强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网络言论管理,依法依纪规范行为,避免成为网络舆情的源头。
对网民反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批评性网络舆情,做到及时纠错、公开答复;对于反映情况失实或恶语中伤的,要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以正视听;对于不当炒作、可能引发重大不稳定事件的,依法妥善处臵;对媒体关注甚至热炒的有关敏感案件,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接受专访等方式,做好有关解答。要充分利用公众媒体,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联动机制。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及时、客观地发布信息,争取到广泛的理解、合作与支持,避免出现不利的舆论导向。
要建立舆情引导制度,对舆情迅速分析研判,查找发生问题的根源,并以权威发布的方式,及时回应公众疑问,不作无谓争辩,不跟风炒作,不人为制造热点。
重点抓住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形成紧密契合、逐层推进的工作流程。坚持现场处臵与网上处臵同步,引导社会舆论走向
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处臵工作,要全力抢占宣传引导的第一时间,争抢第一报道权、第一解释权,主动占据舆论制高点。
第五篇:浅谈学校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胡锦澜:浅谈学校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2012年03月27日 新华网
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被称为“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的互联网和手机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微博”的悄然崛起,网络传媒独有的互动性和流动性使其影响力和渗透力进一步彰显。我们在不经意间悄然步入了大众传媒的新时代。然而网络信息鱼龙混杂,一些负面、消极、虚假的信息对校园的网络安全带来了不良影响。特别是伴随着网络舆情的频繁爆发,一件件突发事件更是将部分学校卷入到安全和声誉的危机之中。如何对校园舆情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监控,如何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环境,已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我们要对学校网络舆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舆,是指公众。舆情就是公众的意见和态度。网络舆情是基于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社会公众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学校网络舆情则是特指与学校有关系的网络评论和观点。网络舆情具有传播性、多元性、复杂性、集中性、持续性、诱因性等多重特点。校园网络舆情主要集中在校园安全管理、校园决策部署、校园师生权益、校园形象声誉等几个话题领域。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舆情,我们的党和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操作,都走在了探索的前列。在学校领域,由于认识落后等原因,在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控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不能精确知道网络舆情发布的时间,容易延误应急处理的程序;
二、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布者和参与者缺乏研究,致使应对措施无的放矢;
三、网络舆情管理队伍不健全,反应不及时,应对策略捉襟见肘。
针对学校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第一,加强网络建设,推行校务公开。校园网络舆情是师生、家长表达意见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从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应了社情民意。对于学校而言,应当多层次、全方位地收集和处理网络舆情,积极地关注和解决公众反应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校要以校园网站为平台,加强校园新闻网、校园论坛、学校官方微博等传播媒介的建设,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制度。如此一来,校园网站既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和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平台,也成为学校与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有利于学校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
第二,完善组织机制,建立管理队伍。校园网络舆情工作,看似虽小,但如果不给予应有的重视,很有可能会引起“蝴蝶效应”。因此,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明确相关领导具体负责,并将其纳入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部署。要组建一支由学校辅导员、班主任、团学干部等为主的专业化管理队伍,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行为。管理人员要对网络舆情进行日常监测,主动撰写贴文,进行正面引导,并定期将网络舆情进行分类总结,形成有建设性的分析报告,向上级职能部门反馈,以便改进。
第三,制定应急预案,及时发布信息。通常而言,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的产生,总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学校要防患于未然,实施积极的网络舆情预警制度,并针对各种类型的校园危机事件,制定详尽的预警方案,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制定处置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一旦有危机发生,可以有章可循,不致六神无主。此外,学校还要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以保证对外信息发布的准确、权威和透明。只有实事求是地将真相和事实告诉公众,才有助于化解矛盾,稳定局面,安定人心,维护形象。
第四,培养舆论领袖,提升技术监测。在新闻传播学中,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舆论领袖”,指的是能够非正式地影响别人的态度或者一定程度上改变别人行为的个人。在一些突发事件中,人们面对海量信息而无所适从的时候,舆论领袖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就更加凸显出来。学校可以将那些在学生群体中威望高的、具有模范作用的师生培养成舆论领袖,通过他们在校园论坛和个人微博上的发言来引导舆论。此外,网络技术也是学校实现管理网络舆论的有效手段,它最为直接、快速。诸如利用技术手段对IP地址进行监测、跟踪、封杀,对负面消息进行及时清除,对敏感词组自动过滤,等等。
第五,实施部门联动,明确分工合作。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学校应当充分借助社会的有生力量。为适应网络时代打击新型网络犯罪的需要,地方政府公安部门成立了网络警察或网络犯罪管理专门机构,配以专人并以高科技手段打击网络违法行为。对于学校而言,需要积极与地方政府媒体单位、公安部门、网络管理部门建立实时联动合作机制,明确彼此的分工,密切相互关系,加强信息沟通,关注网络舆情动向,强化舆情引导职能,为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而同心协力。
第六,加强理论研究,深化宣传教育。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尽管一些方法和技巧可以临时应对突如其来的负面舆情,但学校更应当把工夫运用到日常的教育和研究工作当中。通过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跟踪和专项课题研究,积极探索校园网络文化的规律,将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系统连接起来,实现彼此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服务。此外,学校应当积极建设网络主流文化,在保持网络建设思想性和知识性的同时,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不断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到底是应当“导”,还是应当“堵”,我想每个人都能寻找到答案。学校网络舆情,对我们而言,尽管看似是一个新鲜事物,但一直以来,它离我们并不遥远。与其拒之、堵之,不如欣然迎之、泰然对之。(作者:北京民教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