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时间:2019-05-14 00:0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议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议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第一篇:浅议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浅议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2013年06月05日 08:10:23

作者:程宝清

【字号 大 中 小】 【留言】 【打印】

近年来互联网作为国际上公认的“第四媒体”,以其特有的优势比其他传媒的发展更为迅速,在很大程度上,互联网已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信息的集散地。网络舆情作为反映社情民意的风向标,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大,甚至成为政府部门决策的参考。面对汹涌浪潮般的网络舆情,如何及时分析预警,主动、有效地应对和妥善处置,切实提升自身公信力,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公安机关必须深入研究和对待的现实问题,对于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特征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公安机关作为执法机关,在与社会各阶层的长期接触中极易被置于矛盾的风口浪尖上。任何涉及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负面信息,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在网络环境下这种负面消息都有可能成为舆情风暴,导致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形象受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当前我国的涉警网络舆情危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突发性

一方面,具体的舆情危机往往是突然发生的,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能成为点燃舆情危机的导火索,这种突发性往往是官方所难以提前预见的,其产生的后果也往往很严重。另一方面,舆情危机从生成到消除是一个累计渐进的过程,各种危机要素在此过程中进行着量变到质变的转换。

(二)偏差性

就舆情信息本身来说,都有实际发生的舆情事件为背景或根据,具有一定客观实在性。但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网络言论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有些人甚至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上传一些误发或虚假的涉警舆情信息。不了解真相的群众在网络上通过各种方式宣泄这种情绪化、偏差性的言论,通过讨论一呼百应,产生共鸣,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破坏性

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往往会引发社会大众和公安机关及警察在观点甚至是行动上的剧烈冲突。进而严重影响公安机关的社会声誉、阻碍公安机关的正常工作,甚至引发警民对抗的群体性事件,进而导致人民对社会正义与政府公信力的质疑。

(四)隐蔽性

网络具有特殊的“匿名性”,网民可不以真实身份进入网络,因而很多参与者是抱着一种娱乐心态、看客心理、从众意识,肆意炒作司法个案,将个别问题扩大化、将单一问题复杂化、把所有问题说成是“社会制度弊端”的结果,企图摧毁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信心,摧毁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和信心,达到“点火”、“松土”、“掘根”的目的。

(五)紧迫性

基于网络舆情危机如此恶劣的影响,公安机关必须对即将或已经发生的舆情危机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反应,有效整合信息等,形成一套应对策略,以防止舆情危机的扩散。

二、当前公安机关舆情引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舆情引导手段单一。当前,面对网络负面信息公安机关往往采取删除、封堵等措施,不仅不能够减低舆论热度,消除负面影响,甚至可能进一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也有部分公安机关对社会舆情热点、焦点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不及时进行响应,或者官样文章、语焉不详,从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网上谣言满天飞,等到产生一定社会后果再去干预时,由于缺乏公信力,不仅费力大、成本高,效果也不理想。

(二)敏感性不高,反应速度慢。公安机关对社会舆情反应时间与舆情传播速度极不相称。在舆情的初期阶段,一些公安机关缺乏足够的敏感性,不愿、不敢、不会表态、处于犹豫观望状态,“一捂、二堵、三拖、四拒绝、五控制”的方式回避媒体,试图垄断新闻源和话语权,没有及时跟进,出让了将矛盾消除在萌芽阶段的主动权,丧失了处置先机。由于网络等传播速度极快,短短一两天时间舆情就会爆炸扩散,引起社会的全面反应,引发更大的危机。

(三)人员、设备缺乏有效保障。目前公安部门在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工作上缺乏专业人员和物质设备的有力保障。基层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制度不完善,难以保证应对效果。很多单位网络舆情处理人员大多是兼职,缺少监控方面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网络评论员。同时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公安机关互联网站平台没有完全建立,或设置不合理,自主的网络宣传平台缺乏。更重要的是,没有集信息搜集、处理、研判、反馈于一体的舆情监控系统,只能靠人工监测、收集和处理效果不理想。

三、涉警舆情的应对策略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涉及公安机关的突发应急事件不可能完全避免。公众敏感性的增强,更容易诱发群体性事件,在警察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涉警舆情也将随之产生,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及时、全面、有效地掌握舆情动态,加强舆情的监督和引导,做好舆情应对工作,引导社会涉警舆情的走向,化解矛盾和危机,避免网络舆情次生灾害,努力降低涉警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观

实践证明,行动要前进,认识必然先行。舆情是群众反映自身意愿、表达个人诉求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社会民意的风向标。积极回应社会舆情、做好舆情引导工作既是公安机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执法者落实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因此,舆情引导工作对公安机关来说是“规定动作”,必须纳入日常工作,牢牢占领网络这个主阵地。公安机关及全体民警要从思想上重视舆情引导工作,站在维护社会治安、警民关系建设的高度看待、谋划,认真做好化解疏导工作,及时消除网上各类矛盾和不安定因素,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实现“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全面稳定。(二)完善机制建设

涉警舆情处置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和完善,是涉警舆论有效实现引导和管控的工作基础。一是完善涉警舆情预警研判机制。公安机关应着重把握“发现早、预防先”的原则,建立健全涉警舆情信息收集、分析、研判、预警、反馈工作机制,形成“群众关注(超前预警)—媒体报道—信息反馈—警媒互动—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体系,做到防范有效、有据且有力。二是完善涉警舆情核查工作机制。针对发生的负面涉警舆情,公安机关要强化核查工作机制,做到快速核查、快速反应、快速处理。针对歪曲事实、蓄意诋毁公安队伍形象的负面舆情,要旗帜鲜明地通过以公安新闻发布为主的各种工作措施予以驳斥,理直气壮地维护公安民警的权益和公安队伍的形象。通过快速核查和反应,发现存在的涉警舆情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完善涉警舆情处置机制。完善公安新闻发布和重大突发性事件等涉警负面报道新闻处置、涉警舆情定期分析通报、警媒良性合作等机制,建立健全多警种通力合作、沟通协调的大公安形象危机处置机制,必要时要争取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提高公安形象危机处置能力。四是完善涉警舆情经验总结与对策分析机制。针对涉警舆情处置工作,要及时进行经验总结、查找原因并分析对策,研究下一步工作对策,特别是要加强对公民从众心理、公众需求、网络舆情传播、负面舆情和形象危机处置等重点、难点工作的研究,为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三)加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要想处置好涉警舆情,公安机关必须加强网络战线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组建规模较大的“网络新军”。选拔具有网上工作意识、较强组织性和较高业务水平的民警成立网络评论员队伍,使之成为“应急处置突击队”,为开展针对不同的负面舆情的应对工作做好人才储备。二是要培养网上“意见领袖”。有针对性地在网络评论员队伍中进行“写手”和“辩手”培养。三是要进行网络舆情引导实战演练。对网络评论员进行“网上虚拟身份经营” “危机舆情处置原则和技巧”“舆论引导基本方法和案例介绍”等多方面系列培训,使网络评论员尽快掌握网上工作基本技能,从而提高队伍的整体作战水平。四是要借助社会力量。在本地论坛上物色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原创写手,将其发展为公安舆情信息关系人员,成为公安网上舆情导控的补充力量。同时主动保持与各大网站、论坛的管理员经常联络,使其在网上舆情导控工作能够为我所用。

(四)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避免媒体炒作、消除谣言、引导舆论、树立公安机关形象的有效手段,针对不同的舆情,灵活采用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新闻通报会、新闻背景通气会、新闻通稿和网络发布等方式,及时向新闻媒体和公众通报警方的举措,有助于组织向外界进行信息的“营销”恰当地传递组织解决危机的立场和理念,展示组织的行动诚意;同时,发言人还可以统一组织对外口径,使信息保持连贯和一致性,防止不当信息的扩散或“多头马车”的情况出现。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能够及时回应歪曲事实的报道,取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提升公安机关发言的主动地位,妥善处置涉警舆情事件。

(五)加强科技研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有效地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必须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一是研发舆情分析系统软件。构建一个面向公安工作的文本倾向性分类器,运用统计学习理论中的方法,能够从词语级、语义级、篇章级、海量级四个层次对文本的态度倾向进行研判分析,及时捕捉纷繁多变的网络舆情热点议题,动态掌握公众的意见反馈和利益表达。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网络热点话题、敏感话题进行识别,对热门主题进行跟踪,做出趋势分析,自动生成统计报告,并提前预警。二是要加强网络监控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网络电子数据勘察取证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的效用,形成严密、高效的网络舆情监控、IP地址定位、网络报警等多种功能的网络舆情监控技术体系,全面加强互联网上各种不稳定因素的搜索和监控,切实提高应对涉警舆情处置能力。结语

网络舆情是新时期的新问题。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平息网络舆情危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中,公安机关一定要牢固树立“严格公正规范、理性平和文明”的新理念,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深化警务公开,加强涉警信访的源头治理和妥善化解,切实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和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认同感,引导网络舆情朝着有利于公安工作的方向健康发展,使网络舆情最终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助推器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催化剂。

(作者系黄骅边防检查站站长)

第二篇:涉腐网络舆情应对和处置 - 副本

涉腐网络舆情应对和处置

程 然

2009年,中央党校出版发行的《中共党建辞典》收录了“网络反腐”的词条。根据《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联合进行的网上调查,参与调查的网民有87.9%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3.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如2012年发生的“表哥”事件、“雷政富”事件等一系列涉腐舆情事件中,网民们通过舆论的力量,短时间内网民意见铺天盖地,使得一些官员违法乱纪行为被曝光,并最终使其受到党纪国法处理。网络监督已经成为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腐败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如何监测、追踪、分析和研判网络舆情信息,如何应对、引导和处置网络舆情,是当前必须深入研究和正确对待的重要课题。

当前应对涉腐网络舆情事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为“四个不足”,一是责任意识不足,认为网络舆情工作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事,是“副业”、虚事,甚至可有可无。二是主动意识不足,对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研究分析少、工作部署少、检查落实少,往往事件在网上热炒,形成社会热点、焦点话题了,才去应对。三是大局意识不足,涉腐舆情事件一旦发生,产生的影响必然不会局限于具体个人或单位,而是会对整个地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四是对网民参与支持反腐倡廉的诉求估计不足。在信息 化条件下,网民对纪检监察工作的信息公开要求、参与监督要求越来越强,但一些部门对此认识不够,将舆情信息工作与纪检监察其他业务工作相分离,对可能引发的网络热点缺乏足够认识,对网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缺乏预判能力。

掌握不及时。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很多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在应对网络舆情工作上缺乏人员和技术设备的有力保障。没有配备网络舆情人员,出现具体工作无人管或无法管现象。这些直接导致了很多有关本地区的涉腐舆情事件纪检监察机关不能及时掌握,往往是在形成了较大影响或者通过上级相关舆情部门转达才知情,在时效性上的落后,导致在处置上的被动。

方法不得当。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方面缺乏方法技巧,不善于和新闻媒体沟通。在处置网络舆情时,手段比较弱、水平比较低,出现诸多失误,引发群众不满,导致事态升级。具体而言,包括瞒,即不积极主动处理,企图瞒骗到底、蒙混过关;慢,即权威信息公开不及时,没有在第一时间和网民直接交流而错过事件处置的最佳时机;蛮,即或不根据事实认真分析而草率作出结论,或不虚心接受批评、认真整改,在行动和证言上蛮不讲理,与当事人、网民针锋相对等。

网民不信任。比较典型的就是2012年陕西的“表哥”事件,8月26日网上出现相关网帖后,8月30日陕西纪委即介入调查,期间纪检机关多次对调查情况进行了通报,但纪 检机关的介入并没有使事件得已平息,网民对纪检机关通报的信息表示并不认同,对事件结果的呼声越来越高,舆论热潮足足持续了一个多月,至今仍有人对此事的处理提出质疑。分析其原因,是网民对纪检监察机关调查办案的制度和程序缺乏一些基本认识所造成的。

应对涉腐网络舆情事件的对策主要是:丰富载体,增强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网络反腐是一柄双刃剑,利弊共生,关键在于如何引导。针对目前廉政网站数量少、更新慢、功能单

一、水平参差不齐、内容“千网一面”难以吸引读者等问题,要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优化软件服务,提高网站的质量和水平,创新工作方式,把廉政网站打造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廉政文化教育警示平台;要采取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一支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经验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聚集网络反腐正能量,围绕网民关心的反腐倡廉热点问题撰写高质量的网络评论文章,对那些不利于甚至诋毁反腐倡廉工作的错误言论,要坚决给予回应,使主流观点在与其他各种观点的交锋碰撞中主导网络舆论,让主流声音压倒噪音和杂音。

强化纪检监察工作网络舆论宣传力度,提升网民对纪检监察机关工作认同度。通过纪检机关网站和一些大型门户网站对纪检监察机关相关的办案程序和办案制度进行广泛宣 传,提高纪检部门职能、制度和办案程序透明度。在加大正面舆论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舆论的同时,注重在通报相关调查情况的同时做好相关制度和程序上的解释,做到依法依规,依据充分,以理服人。

创新方法,增强网络舆情处置能力。网络舆情信息产生成本低、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大,一些反腐倡廉方面的信息尤其吸引网民关注。因此,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高度重视并切实增强处置网络舆情信息的能力。要把握处置时机,经调查确认真实的信息,及时公布处置情况,防止不良情绪蔓延;对反映有误的虚假信息,要及时公布真实情况,防止舆情扩大造成连锁反应;对需要时间调查核实的信息,要按照程序公布处置进程,建立沟通反馈机制。要做到处置有力,对于网络舆情信息的可信度、扩散范围和关注程度有正确研判,并及时作出适当的处置。要讲究处置效果,针对已发生问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对网站、论坛、个人博客和微博的监管。

建立健全涉腐舆情事件应对机制,实现涉腐舆情事件长效管理。开展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不间断重点监测,对有关涉腐舆情信息及时预警和跟踪。根据事件性质和大小,对事件处置方式进行科学决策。适时启动应急预案,及早研判舆情危机的走向、规模,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应对准备。对舆情应对不及时、处理不恰当和违反新闻宣传纪律造成严重影响 的,严肃追究责任。促使纪检监察机关应对涉腐舆情事件规范化、制度化。

涉腐网络舆情监测和处置是一个全新、长期、紧迫的工作,也是纪检监察机关参与虚拟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纪检监察机关要完善监督工作机制,创新网络舆情应对和处置方式,广泛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满意。

第三篇:涉警网络舆情应对与处置研究写作大纲

写作大纲

一、导论。对目前互联网发展的情况的描述,谈到网络舆情的现状,进而引

出对涉警网络舆情的关注。通过对目前公安机关应对涉警网络舆情的现状的描述,引入涉警网络舆情危机这一核心内容。提出重视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和处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通过笔者工作中处置的一起涉警网络舆情危机案例的剖析提出问题。指

出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处置目前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目前公安机关对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机制仍然没有完善,办法和手段可操作性不强,往往最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的基层公安机关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危机的意识不足以及能力不强。对舆情的应对和处置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执政能力强弱的问题。通过对该问题的提出,以及对该问题的思考为本篇论文研究的核心奠定基础。(提出问题部分)

三、提出涉警网络舆情的危机的定义(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以及涉警网络

舆情与普通网络舆情不同的地方,即其自身的特点:

1、对象的特定性;

2、强烈的攻击性;

3、政治敏感性

4、关注的广泛性(公安与其它部门不同,老百姓都了解)

四、列举全国相关案例(其中包括笔者工作中的一起处置涉警网络舆情案例的剖析)。从宏观的角度归纳出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发生的历史。纵向比较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发展的规律。同时横向也作了比较,得出触发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不同原因以及不同应对处置方式和不同的收效。以此作为强烈的对比,分析涉警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根源以及正确应对和处置的重要性。同时以此研究涉警网络舆情的类型和特征。如:涉警舆情危机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研究这些类型、特征、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目的就是要在舆情危机发生后把握最佳时机,采取最佳办法进行应对和处置,进而达到平息舆情,化解危机的目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一个章节。并由此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别得出公安机关在应对和处置涉警网络舆情危机普遍存在的的问题。(分析问题部分)

五、涉警网络舆情危机与群体性事件的关系。

六、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在互联网虚拟网络背景下进行涉警网络舆情危

机的应对和处置,提出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和处理三原则:快发现、快通报、快引导。在三原则的基础上应对和处置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具体措施:

1、增强公安民警尤其是基层民警的舆情观念,坦诚面对民众;

2.采取人工巡查和系统自动监察的形式,实现实时监测预警;

3、内部设置网络评论员,在群众中培养“意见领袖”,引导舆情走向;

4、借助媒体、官方网站、微博等宣传媒介第一时间通报真实情况。

5、对于带有政治目的,借助网络推手恶意传播不良言论,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协调相关网站适当运用技术手段进行处理。

6、公安民警要恪守职业道德,公正廉洁执法,从根本上避免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

七、结语。

第四篇:负面涉警舆情

首先得说,媒体和民众要给警察公平的舆论,不要遇到任何事,就把所有罪责都归结到警察身上,总是处在警察的对立面思考问题。舆论有时候会误导公众的视线,让大家一边倒地对警察口诛笔伐。

警察是什么,警察先是人后才是警察,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警察不是机器也有七情六欲也喜乐忧愁。“有困难,找警察”,这句话把人民群众对警察的期望值推向了一个极高点,群众是不是认为警察应该是无所不能的,是可以解决人民群众的一切困难的。所以一旦警察稍微有点逆群众之意,不管做法是对是错,都将引来如潮的批判。

所以,警察一直都是舆论的弱势群体,身为弱势群体,要怎样应对这些负面情绪?

一是思想上要重视。当今社会已经步入网络时代。网络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了广大网民发表个人观点和看法的主要空间。而公安机关侦查破案、维稳处突、调处纠纷等各类执法执勤行为,处于直接面对各类社会矛盾的第一线。伴随着各类社会矛盾的日益突出,公安机关的社会关注度也不断提高,一举一动逐渐成为了网络议论的焦点。在这些舆论中,反面舆论又居多,警察成了不少网民发泄不平情绪的主要对象之一。民警在执法执勤过程中稍有不慎,甚至言语不够严谨,都有可能被网络舆论所曝光,受到无情地抨击,并且由于网络的便利性、快捷性及受众性,思想上的麻痹大意,就极易造成事件扩大化,一发不可收拾,造成极大的不良社会影响。

二是行动上要做到分秒必争。网络舆论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传播速度“快”,关注人群多,而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任何一个网民,只要手上有手机,手机有信号,就可以在事发现场通过微博第一时间内进行。公安机关通过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解疑释惑,澄清事实,从而最大限度地挤压了造谣惑众、流言蜚语的空间,将影响降到了最低。

三是理念上要做到转变提升。虽然网络舆论常常过于偏激,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意。民意不可违,可疏不可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公安机关的执法理念也要随之发生转变。我们做好公安工作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的目标和努力方向。我们要正确理解“民生”不是“驭民”、“治民”,而是“为民”、“利民”,要把网络作为加强警民沟通的一个重要平台,让网络成为一个反映民意和民情的空间,把网络舆论作为一种监督的力量,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不断加以整改,着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要用诚心争取群众的信任,增强服务意识,树立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正直、诚实、勤勉、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和良好形象,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以实际行动积极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对于一些善意的批评和真诚的表扬也要认真回应,积极加以引导,将网络快捷方便、服务面广的特点为我所用,不断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四是作风上要做到公道正派。不断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执法执纪水平和为民服务本领,始终做到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堂堂正正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一些造谣生事的言论就会止于事实真相面前,一些恶意中伤的言语自有明白事理的群众出来回应。因此,把握网络舆论基本点仍然靠的是公安队伍优良的作风、精湛的业务、严明的纪律、严格的执法、热情的服务。

第五篇:论涉警网络舆情的窘境与引导策略

论涉警网络舆情的窘境与引导策略

贺恒

【摘要】互联网在发挥信息共享、舆论监督的同时,其负面作用也不容小觑:一些谣言和杂音肆意泛滥,不时掀起社会剧烈震荡。如何化解涉警网络舆情的窘境并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和谐的网络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当前公安信息化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网络;涉警;舆情;处置

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舆论的影响无处不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社会和谐稳定和群众情绪的走势。与此同时,公安工作的独特性、敏感性和强烈的刺激性,极易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矛盾多发、频发、易发的态势下,涉警网络舆情往往处于群众舆论的风口浪尖,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面对新情况,公安机关必须学会及时发现问题、有效掌控规律、积极探讨对策,杜绝各种负面的、不健康的信息传播和蔓延。

涉警网络舆情问题的产生

所谓涉警网络舆情,就是指网民通过互联网对涉及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社会突发事件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情绪和观点的总称,是网民立场和利益诉求与警方在网络上的互动反映,反映出一定时期网民对涉警舆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不断涌现是涉警网络舆情产生的宏观原因。在实现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变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民主意识和政治诉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借助互联网发表看法、倾诉心声、呼吁民主的诉求日渐高涨,中外思想的碰撞、交流与对峙也日趋激烈,人人都不由自主地编辑、上传、扩散舆情,并使之不断发酵,使得涉警网络舆情逐渐网络化、常态化和公开化。毋庸置疑,当今社会转型加速,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借助互联网平台制造的舆情事件显著增加。据《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显示,“2010年,社会民生类舆情事件和涉法涉警类舆情事件各占事件总量的11%,并列舆情事件类型的第四位,而2009年这两类事件的比例都为13%”[1]。虽然近年来舆情总量有所下降,但涉警类舆情相对数量依然居高不下。在社会治安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严格执法和热情服务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公安工作特殊的政治性、敏感性是涉警网络舆情产生的直接原因。毫无疑问,公安工作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往往成为众矢之的:一是公安工作关乎广大百姓的切身利益,与其说群众关注公安工作,倒不如说关心他们自身的合法权益;二是网民时常以爆料新、奇、险的眼光来审视公安工作,久而久之,公安工作便成为猎取鲜活新闻素材的代名词,逐渐成为新老媒体长期追踪报道的热点。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定团结的中流砥柱,公安机关责无旁贷,正是由于他们日常与群众的联系最为直接、最为实际、最为紧密,绝大多数公安民警在执法执勤或服务群众中,坚持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理念,但少数民警偶尔无意间存在服务不周、执法不严、素质偏低等现象,加之后期处置不妥,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和煽动,甚至网络炒作,致使公众对公安机关的质疑声不绝于耳。综观新世纪以来引发社会轩然大波的涉警舆情事件,大多数涉警舆情事件的导火索与公安机关在执勤、服务等时的具体行为有关。公安机关的不作为、乱作为、强作为现象导致案件中的受害者心理失衡、行为失控甚至仇恨、报复社会,最终酿成群体性事件。

网络信息源的多元化与机制的初始化是涉警网络舆情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信息化时代,“人人都是媒体”。互联网以其传播快、覆盖广、影响大的强势将海量资讯瞬间传播到世界各地,其震撼力可谓前所未有。网民自由传播使得言论自由获得广阔的时空领域,但正是基于这种毫无限制的自由,使得信息的权威性大失水准、信息的可信度显著降低,网络舆情呈现出散乱无序之态。

涉警网络舆情处置的策略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则提出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现状,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涉警网络舆情,化消极被动应对为积极主动引导、单项管制向双向互动交流疏散,牢牢掌握话语权,凝聚强大合力,切实提高涉警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为此,务必做到增强“三个意识”、坚持“三个原则”、建立“三个机制”。

第一,增强“三个意识”。增强忧患意识。在涉警网络舆情处置中,既要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又要做好最坏的打算,简言之,涉警网络舆情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全社会的权威和公信力,关系到公安机关和公安队伍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鉴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往往处于网络舆论的前沿阵地,随时随地面临各种各样的考验,因而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涉警网络舆情冲击,做好做足危机形势下的处置预案。

增强宣传意识。长期以来,公安机关为社会的安定团结与稳定大局默默无闻地奉献着,由于存在重视不够、宣传不力、与人民群众沟通欠缺等原因,其结果是有关涉警正面报道不多,反而是负面消息满天飞。为扭转这种颓势,公安机关必须增强宣传意识,借助网络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及时了解那些优秀人民警察的感人事迹,他们平时在做什么、怎么做。同时,人民警察要加强学习,提高与各种媒体的沟通技巧,加大宣传力度,彻底改变以往不敢说、不会说的局面,切实向敢说、善说、会说转变,公安机关与各种传媒之间不是非敌即友关系,也决非上下级关系,而是共同生产好新闻的伙和同盟者关系。

增强服务意识。“人民警察为人民”是由人民警察的宗旨决定的,树立以人为本、依法执政的工作理念,就是把事关群众的小事做好、做实、做顺。在公安“大走访”和“大接待”等活动中,必须深入基层虚心倾听民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善解民忧,严格规范执法,理性文明服务,最大限度地博得群众的信任和理解,最大程度地获得群众的赏识和赞同。第二,坚持“三个原则”。

坚持透明度决定公信度原则。在处置涉警网络舆情时,充分尊重广大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推行警务公开,增加信息透明度是赢得人民群众信任的重要基础。让警察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公开是关键,公正是保障。

一般而言,涉警网络舆情发生后,各种主观臆断和质疑声不绝于耳,如果公安机关在舆情初期保持沉默或无可奉告,媒体和网民无法从警方那里获得真实信息,那么各种“小道消息”就会广泛传播,哪怕是一条短信、一个网络帖子或一条网络微博都有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面对涉警网络舆情逐渐发酵成公众关注的焦点,公安机关或人民警察必须以开诚布公的心态、平和谦恭的姿态,以客观、理性的观点和事实真相解开网民的疑惑,力求给他们一个合法、合理、合情的答复,即使是部分真实也能满足群众的阶段性需求,从而以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态度来化解舆情危机。

坚持时效性决定有效性原则。引导涉警网络舆情,争分夺秒抢时间是第一要素。涉警网络舆情发生后的2至3小时内网上开始发酵,5~6小时后各大网站相继转载、评论,24小时后网上跟帖和留言就可达到巅峰,引发爆炸性反应,7天左右事件逐渐归于平息。流言蜚语的扩散正是当事方保持沉默的过程,若正面、理性的声音不能及时跟进,负面、虚假的信息就会长驱直入。因此,公安机关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在随后及时更新并发布准确信息,才能掌握舆论主动权,避免谣言扩散。虽然第一时间发布的信息不全面甚至不准确,毕竟短期内很难掌握事件的来龙去脉,况且对其全面认知也需要时间,但公众可以理解和接受,最重要的是公众第一时间获得公安机关在此期间的所作所为,塑造了公安机关负责任的形象。

坚持话语权决定主导权原则。构建对网上社情民意反应敏捷、渠道畅通、直接开放的回应机制,实现公安机关和民众的互信与良性互动。根据网络舆情事件及民众对其的关注度,适时适度地做好动态跟踪、即时披露,以正确的方法及时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最大限度地控制负面信息的传播空间。针对网民最为关心、质疑最多的问题,邀请事发机关的政府官员、权威专家释疑解惑,或请相关职能部门直接与网民在线交流。及时进行后续报道,利用网络便捷平台推出专题,通过准确、客观、全面的报道,向社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信息,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消除可能产生负面舆论热点的信息盲点。

第三,建立“三个机制”。

建立舆情应急机制。在涉警网络舆情持续期,建立舆情应急机制。面对突如其来的涉警网络舆情,详细而周密的应急预案是上上之策。众所周知,涉警网络舆情发生后,按照既定应急预案有条不紊地应对、化解舆情危机,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话语权和引导权。面对涉警网络舆情预警,首先,制订危机预警方案。针对涉警网络舆情发展、变化规律,制定比较周密的研判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备无患,一旦危机肆虐,便按图索骥。其次,密切关注舆情走势。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得知情权,加大监测力度。最后,及时传递和交流信息,即与政府职能部门保持紧密沟通,与专家学者保持紧密联系,运用智库权威、政府信誉和公安机关的严谨,为涉警网络舆情管理提供可操作的策略。

建立涉警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在涉警网络舆情爆发阶段,适时建立舆情引导机制。涉警网络舆情处置的关键不是封和堵,而是引和疏。涉警网络舆情发生后,网上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满天飞,一时间网民无所适从。此时,网民倾向于政府权威的声音、主流网站的观点和意见领袖的立场,希望有关当事方出面释疑解惑。在这个关键时刻,无论政府还是公安机关,务必要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出面澄清事实真相,对涉警舆情中的一些敏感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梳理和引导,强化政府主流网站的辐射带动功能,营造积极正面的舆论导向,确保网络涉警舆情向有利于公安工作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善于和一些网络意见领袖甚至网络推手进行沟通,一方面尊重他们为民伸张正义的权利,引导他们成为和谐网络环境建设的新生力量;另一方面应加强正面言论,孤立负面言论。公安机关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网络意见领袖,经常以发言人或跟帖的形式参与各大网站的信息传递和讨论。最后,坚持政府信息公开透明,不断加强与普通网民的对话与沟通。

建立涉警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在涉警网络舆情潜伏阶段,着重建立舆情监控机制,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必须广纳英才,聘用网络高手为我所用。通过浏览、过滤、筛选网络舆情,包括网络新闻报道、网络舆情监测平台、网络论坛、网络博客等,提取涉警网络舆情,然后通过计算机辅助人工分析,将监控数据和社会因素通盘考虑,坚持日常监测与涉警网络舆情的危机管理相结合的方针,运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对相关涉警网络舆情进行分类、鉴别、遴选、分析、归纳、评估等,有条件的甚至可以绘制涉警网络舆情地图或红黄蓝等色的舆情等级,从而梳理出网络舆情的倾向性,提高审视网络舆情引导的前瞻性。尤其是对重大网络舆情,坚持跟踪、督察和协调,深入探索涉警网络舆情的变化规律,研究有效引导控制涉警网络舆情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应对涉警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主动性、有效性。

概而言之,涉警网络舆情工作是新形势下公安机关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也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它不仅需要各个部门的齐抓共管,还需要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预防和处置涉警网络舆情只有平时从点滴做起,从便民、惠民、利民的小事做起,坚持及时发布信息、公开决策程序、公正处置结果,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引导涉警网络舆情平和、有序、理性发展。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涉警网络舆情调控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QN-051)

(作者为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政治理论教研部讲师)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网,2011-07-14.

下载浅议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议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公安机关如何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导控工作[5篇范例]

    浅谈公安机关如何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导控工作 摘要:以郭美美事件为切入点,本文在探讨网络舆情传导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了涉警网络舆情的特点,明确了公安机关正确应对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及其应对

    网络舆情及应对贺飞宇安徽省凤台县委党校 232100【摘要】处在网络信息时代,注定任何公共事件的泛起和传播都与网络有密切联系,而网络又是民意表达最为便捷的平台,目前我国正处......

    涉税网络舆情

    关于国税部门网络舆情应对的思考 李晓鹏 彭洲 [内容摘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明确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

    试析基层检察院应对涉检网络舆情工作机制

    试析基层检察院应对涉检网络舆情工作机制摘要:本文对基层检察院应对涉检网络舆情危机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分析了涉检网络舆情危机起因及主要特点,提出了基层检察院应对涉......

    涉农网络舆情的应对研究策略

    涉农网络舆情的应对研究策略 周利梅 农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涉农网络舆情更是涉及到舆论最为关注的多项民生问题。其战略思路、改革发展、重大项目实施、日常管理等各......

    网络舆情现状及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策略

    网络舆情现状及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策略 芜湖县人民检察院 彭永彪 内容摘要:网络舆情作为当今民情民意的集中反映,其巨大的影响力不仅表现为对社会上重大事态发展的影响,......

    科学应对网络舆情

    科学应对网络舆情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根据中国互联网......

    浅谈学校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胡锦澜:浅谈学校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2012年03月27日 新华网 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被称为“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的互联网和手机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微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