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涉警舆情处置预案
公安机关涉警舆情处置预案
为进一步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化解和处置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快速妥善处置涉检网络舆情,结合本局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应对、早处置涉警网络舆情,即日起成立涉警网络舆情领导小组,组长由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新闻宣传的副政委担任,各科所队负责人为成员,舆情导控员和网络评论员为信息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网安大队,负责舆情汇总、分析和报告,各科室舆情导控员负责本科所队室负责办理的案件舆情的评估、预警、网络搜索和舆情汇报。
二、开展涉警舆情风险评估
对办理的行政审批和各类案件全部纳入风险评估体系,经办人员在办理每起案件和行政审批事项的同时,对经办的案事件是否存在可能带来办案安全事故、群体性事件、涉警上访、矛盾激化、网络舆情等不稳定因素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并对达到一定风险等级的事件制定相应的风险处置措施。重点对可能引发涉警上访、激发社会矛盾等风险进行评估;对重大敏感案事件、涉众型案事件,社会关注的案事件,要重点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对不同环节的重点案事件给予关注。
三、建立舆情预警、监测研判机制
对于重大决策部署的出台、重大敏感案事件的办理、可能引起境内外关注的突发涉警舆情案事件,应事先认真研究可能引发炒作的社会影响,预先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制定应对媒体炒作的宣传预案和对外宣传口径,增强舆论引导工作的预见性。信息员要加强网上巡查,及时、全面地收集涉警信息,围绕各种倾向性、苗头性、聚集性的舆情信息,密切跟踪发展变化,预测走向趋势,提出应对措施。
四、发挥公安宣传的整体效应 健全写稿、审稿、投稿、网评、与媒体记者联系机制,构建公安新闻宣传工作一盘棋格局。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网络、影视等多种传播媒体,积极拓展宣传渠道,协调调动新闻媒体力量,上下联动,内外互动,形成合力,及时、准确、全面地宣传公安队伍新风貌、公安工作新业绩和公安改革新措施,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营造有利于公安事业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
五、确立责任追究机制
明确舆情应对和引导的每一个阶段的责任人和相关责任,将舆情处置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全面推行责任追究和倒查制度。
第二篇:负面涉警舆情
首先得说,媒体和民众要给警察公平的舆论,不要遇到任何事,就把所有罪责都归结到警察身上,总是处在警察的对立面思考问题。舆论有时候会误导公众的视线,让大家一边倒地对警察口诛笔伐。
警察是什么,警察先是人后才是警察,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警察不是机器也有七情六欲也喜乐忧愁。“有困难,找警察”,这句话把人民群众对警察的期望值推向了一个极高点,群众是不是认为警察应该是无所不能的,是可以解决人民群众的一切困难的。所以一旦警察稍微有点逆群众之意,不管做法是对是错,都将引来如潮的批判。
所以,警察一直都是舆论的弱势群体,身为弱势群体,要怎样应对这些负面情绪?
一是思想上要重视。当今社会已经步入网络时代。网络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了广大网民发表个人观点和看法的主要空间。而公安机关侦查破案、维稳处突、调处纠纷等各类执法执勤行为,处于直接面对各类社会矛盾的第一线。伴随着各类社会矛盾的日益突出,公安机关的社会关注度也不断提高,一举一动逐渐成为了网络议论的焦点。在这些舆论中,反面舆论又居多,警察成了不少网民发泄不平情绪的主要对象之一。民警在执法执勤过程中稍有不慎,甚至言语不够严谨,都有可能被网络舆论所曝光,受到无情地抨击,并且由于网络的便利性、快捷性及受众性,思想上的麻痹大意,就极易造成事件扩大化,一发不可收拾,造成极大的不良社会影响。
二是行动上要做到分秒必争。网络舆论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传播速度“快”,关注人群多,而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任何一个网民,只要手上有手机,手机有信号,就可以在事发现场通过微博第一时间内进行。公安机关通过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解疑释惑,澄清事实,从而最大限度地挤压了造谣惑众、流言蜚语的空间,将影响降到了最低。
三是理念上要做到转变提升。虽然网络舆论常常过于偏激,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意。民意不可违,可疏不可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公安机关的执法理念也要随之发生转变。我们做好公安工作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的目标和努力方向。我们要正确理解“民生”不是“驭民”、“治民”,而是“为民”、“利民”,要把网络作为加强警民沟通的一个重要平台,让网络成为一个反映民意和民情的空间,把网络舆论作为一种监督的力量,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不断加以整改,着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要用诚心争取群众的信任,增强服务意识,树立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正直、诚实、勤勉、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和良好形象,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以实际行动积极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对于一些善意的批评和真诚的表扬也要认真回应,积极加以引导,将网络快捷方便、服务面广的特点为我所用,不断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四是作风上要做到公道正派。不断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执法执纪水平和为民服务本领,始终做到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堂堂正正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一些造谣生事的言论就会止于事实真相面前,一些恶意中伤的言语自有明白事理的群众出来回应。因此,把握网络舆论基本点仍然靠的是公安队伍优良的作风、精湛的业务、严明的纪律、严格的执法、热情的服务。
第三篇:涉警舆情处置与公安维稳工作
涉警舆情处臵与公安维稳工作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快速发展,社会舆论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各地公安机关涉警舆情危机频频发生,对整个公安队伍形象造成了无可挽回的负面影响。积极研判、回应网络舆情,提高与社会公众沟通的能力,已经成为加强公安机关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公安机关必须把正确引导网络舆情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加强涉警舆情处臵的规律性、策略性研究,对于提升公安机关应对和化解舆情危机能力,推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意义重大。
一、当前涉警舆情的基本特点
(一)负面舆情性突出。每一起涉警舆情无一例外的是,无论起因如何,由于公安机关职能的特殊性,最终均是形成舆论对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的指责与批评。特别是一些媒体,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与发展,打着“客观”的旗号,选择性报道,不断用公安机关和民警的负面新闻刺激公众神经,致使公安负面舆情愈演愈烈、愈发突出。
(二)社会关注性突出。公安工作的广泛性、群众性、特殊性,决定了其易成为媒体挖掘新闻资源的对象。尤其是在当前公权与私权博弈加剧的特定社会环境下,代表国家执行法律、行使公权的公安机关,一举一动特别是涉及民警执法不公、执法不严、徇私枉法、违法违纪等负面信息,更为公众所瞩目,哪怕是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案),也可能因为公安机关涉于其中而成为大众的看点、新闻的卖点,处于舆情的风口浪尖。“哈尔滨警察打人”事件,由于参与其中一方是公安民警,全国各地,网上网下无不议论纷纷,一时间成为公众谈论的焦点。
(三)传播广快性突出。手机短信、互联网络等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体格局,大众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更加快速便捷。据相关管部门统计,目前全国仅互联网计算机就有1.3亿台,各种网站130万个,论坛100万个,博客400万个,网民2.6亿人。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信息的传播者,涉警信息一旦发出,经过转载转发,瞬间就能通过一点扩散开来,受众群体迅速膨胀。
(四)热点炒作性突出。由于涉警信息社会和公众关注程度高,极易成为新闻爆料和炒作热点,引发“舆论风暴”。特别是在网上,身份的匿名性、言论的自由性、传播的即时性、跟贴的盲目性,加剧了炒作的轰动性。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出于种种目的,借机发难、借机发泄,恶炒热炒公安,负面舆情不断。致使一些“个案”被泛化,负面效应无限放大,形成不利于公安机关的社会舆论,进而引发警察公共关系危机事件,甚至转化为实际警民冲突。这样的网上网下转化事例,近几年不在少数。
二、当前公安机关涉警舆情处臵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思想重视程度不高。深入分析近年来一些重大涉警舆情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主要是由于部分同志没有牢固树立舆情就是警情的理念,认为百姓茶余饭后的闲聊不足为奇,重视不够、反应迟缓、应对失当;还有的领导自身信息化水平不高,又不主动学习,对互联网知之甚少,网上斗争意识淡薄,导致一些不起眼的事件被网络和别有用心的人加以炒作,引发事态扩散,造成不良影响,损坏了公安机关的整体形象。
(二)缺乏与媒体合作的意识。公安机关在处理与媒体的关系上过于谨慎,在基层更是敬而远之,面对媒体的采访,既使是正面的,也是“不说或少说”,生怕落入记者的采访圈套,人为将媒体与公安关系对立;有的基层公安机关对媒体负面报道的突发性、危害性认识不足,存有麻痹、侥幸、推诿、无所谓等思想;执行公安新闻宣传纪律不够严格,不能及时掌握负面报道的相关信息,不能主动与媒体开展良好合作,丧失了处臵的最佳时机;对负面报道缺乏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不善于与媒体和记者打交道,导致引导不够及时、控制不够有力,有的甚至因处臵失当导致炒作升级,事态扩大。
(三)涉警舆情引导手段单一。当前,面对网络负面信息公安机关往往采取删除、封堵等措施,信息公开发布不真实或避重就轻,结果适得其反,加剧公众的猜疑心理,甚至将公众推向对立面。也有部分公安机关对社会舆情热点、焦点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不及时进行响应,或者官样文章、语焉不详,从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网上谣言满天飞,等到产生一定社会后果再去干预时,由于缺乏公信力,不仅费力大、成本高,效果也不理想。
(四)反应速度较慢。公安机关对社会舆情反应时间与舆情传播速度极不相称。在舆情的初期阶段,一些公安机关缺乏足够的敏感性,不愿、不敢、不会表态、处于犹豫观望状态,没有及时跟进,出让了将矛盾消除在萌芽阶段的主动权,丧失了处臵先机。由于网络等传播速度极快,短短一两天时间舆情就会爆炸扩散,引发舆情危机,因时再仓促应战,往往错过了最佳时机,丧失了工作主动权。
三、提高涉警舆情处臵能力对策
面对日益错综复杂的网上舆情,要坚持“及时、主动、准确、统筹”的总原则,统筹谋划网上网下两个战场,做到案件事件处臵与舆论引导工作同步进行,努力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
(一)牢固确立舆情就是警情的理念。长期以来,许多基层民警认为与媒体打交道是公安宣传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由此也造成了许多基层民警在应对涉警舆情等突发事件时反应迟缓、危机公关意识缺位。因此,各级公安机关要牢固确立舆情就是警情的理念,在思想观念上充分认识到舆情与警情同样关系到社会稳定,在工作摆布上切实做到把舆情应对与警情处臵同样对待,在组织领导上真正实现把舆论引导与其他警务工作同样重视。
(二)密切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和联系。公安机关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强大舆论力量和聚合放大效应,加强与知名网站的合作,根据事件性质和发展态势,迅速制订应对之策,用事实真相回应网民关注,用权威信息稳定群众情绪。同时要加强与传统媒体的联系沟通,定期走访,积极向社会各新闻单位提供宣传信息和采访线索,热情主动地为媒体和记者提供服务,建立起与新闻媒体互信、互助、互动的和谐关系。当舆情危机事件发生时,主动向媒体介绍公安工作情况,尽可能地为其采访报道提供便利,满足其对公安新闻素材的需要,同时要自觉接受舆论监督,最大限度地争取媒体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确保媒体客观、公正的报道,减少流言和谣言的传播及其负面影响的扩大,避免出现不利的舆论导向。
(三)健全涉警舆情快速反应和应急处臵机制。舆情处臵贵在“快”字。公安机关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抓好引导和控制涉及稳定、涉及公安、涉及形象的敏感舆情和负面报道工作,必须坚持发现在早、处臵在小、预防在先、控制有力,力争把工作做在前面,把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对可能出现的重大舆情、已经出现的负面苗头和炒作动向,应及时向当地党政、宣传部门报告,根据客观需要,制订舆论引导对策,迅速采取有效的封堵、删除和正面引导等干预措施,把炒作尽可能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已经存在的负面舆论,应端正态度,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负面报道形成后,要直面问题和失误,积极组织力量开展调查,及时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报道处理结果和后续整改措施,主动引导舆论朝有利于公安工作的方向发展,防止蓄意炒作。发现负面报道与事实不符,则要迅速查清原因,在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等,把真相公之于众,以正视听,避免激化矛盾。同时,启动维权机制,严惩刻意炒作、歪曲事实制造轰动效应的新闻媒体,保护民警的合法权益。网络评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增强自身对网络舆论的敏锐性,对网上涉警信息进行甄别,及时发现、查封、堵截、屏蔽、过滤和清除有害信息,引导广大网民,确保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迅速启动应急处臵机制,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四)深入推进涉警舆情处臵常态化开展。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负责、定期听取舆情汇报、深入基层调研指导等制度,将舆情处臵工作与领导干部绩效考评挂钩。对组织指挥不力,导致涉警舆情处臵出现问题,造成重大影响和后果的“一票否决”,督促各级领导真正把涉警舆情处臵摆上重要位臵。建立健全专门的舆情处臵工作目标考评管理体系,不仅要考核发布信息审查把关是否严格,涉警舆情信息分析是否准确、上下反馈是否及时,制度机制建设是否到位等日常基础性业务情况,还要考核负面涉警舆情特别是舆情危机的实际发生率、控制率、消除率,以严格的考评督促各单位把舆情引导工作纳入日常工作,推进常态化建设,更好地服务现实斗争。基层单位直接面对社会、面对群众,既是公安机关了解和掌握社会舆情动态的最前沿阵地,又是社会和公众发掘涉警舆论信息的主要对象。对基层单位进行涉警舆情引导工作考评,要以“最大限度减少负面涉警舆论信息产生”为目标,突出“负面涉警信息少、收集上报及时、实时监测到位、前期处臵得体”四项工作,将负面涉警舆情控制在基层、消除在基层。
第四篇:重大涉校事件舆情应对处置预案
重大涉校事件舆情应对处置预案
为进一步加强重大涉校事件舆情处置工作,正确引导、妥善处置重大涉校事件舆情,最大程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一)第一时间原则。
突发事件发生后,做到第一时间监测、收集、研判舆情发展走向,及时上报舆情动态,为应急处置提供第一手资料;在第一时间对外发布准确信息并慎报原因,情况较为复杂的舆情信息,在事态尚未清楚、但可能引起公众评议猜测或随意解读时,根据具体调查情况,再作后续详细发布,牢牢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事件处理的舆论主导权。
(二)全局利益原则。
在处置突发重大涉校事件负面舆情信息时,坚持以维护党委政府形象和社会大局稳定为目标,把群众利益、大局利益始终放在优先位置。
(三)口径一致原则。
在对外信息发布中,做到步调统一、口径一致、权威发布,避免说法不一、自相矛盾,造成于己不利的后果。
(四)疏堵结合原则。
注意把握对外信息发布的分寸和节奏,尊重事实,循序渐进,充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正确引导和利用网络传媒,在公开透明发布信息的同时,及时删除各类可能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谣传信息。
(五)协作协调原则。
充分发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团队协作、上下沟通、左右协调的作用,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二、组织体系及职责
成立
xx
县
XX
镇
XX
小学突发重大涉校事件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指挥全校突发重大涉校事件舆情处置工作。
重大涉校事件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及职责
组
长:
xxx
副
组
长:
xxx
成员:
各班班主任
职
责:
(1)领导和指挥全校各类突发重大涉校事件舆情处置工作;
(2)根据突发重大涉校事件舆情发生、发展、衍变情况,适时启动本应急预案,召集各相关成员协同开展处置工作;
(3)组织收集、跟踪舆情信息,及时向镇突发重大涉校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和有关部门通报情况;
(4)通过正规权威媒体适时适度发布真实消息,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5)根据事件进展情况,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并协调教育办公室、派出所等相关单位,共同做好突发重大涉校事件的舆情处置工作。
第五篇:舆情突发事件处置预案
清江乡换届工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为规范我乡应急处理换届工作中的舆情突发事件与信息发布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因舆情突发事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换届舆论环境,特制订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1、准确把握、快速反应。舆情事件发生后,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
2、加强引导、注重效果。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有利于乡党委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3、讲究方法、提高效能。坚持舆情突发事件处置与新闻发布同时布置、同时落实,新闻发布依托主流强势媒体、积极引导和应用好外来媒体,处置舆论突发事件的各部门密切配合新闻发布工作等行之有效的做法,确保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发布最新消息,正确引导舆论。
4、严格制度、明确责任。完善乡党委换届工作新闻发布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健全制度,明确责任,严明纪律,严格奖惩。
二、组织机构
乡成立舆情突发事件与信息发布应急处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组织、宣传、安全、监督小分队。其主要职责:
1、根据舆情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启动应预案,决定各相关单位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置。
2、审定舆情控制与信息发布方案,决定新闻发布的口径、原则和内容,确定负责新闻发布、审定新闻发布稿和接受记者采访的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
3、对舆情突发事件与信息发布应急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会商,提出解决方案及处置措施,确定相关部门单位进行处置。
4、依纪依法对当事人、责任人、责任单位提出处理和责任追进意见建议,并按有关程序交相关部门处理。
5、落实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严格奖惩
对在舆情突发事件和信息发布应急处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要给予表扬。对违反工作纪律,蓄意封锁或随意散布消息,造成重大消极影响和严重后果的,依纪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工作不力、玩忽职守,导致突发事件报道和舆论引导不利并造成重大消极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罚,并追究领导者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对新闻媒体擅自发布有关事态发展及处置信息或报道虚假情况的,视情节轻重和造成的后果,依纪依法对其负责人、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和经济处罚,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