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涉腐网络舆情应对和处置 - 副本
涉腐网络舆情应对和处置
程 然
2009年,中央党校出版发行的《中共党建辞典》收录了“网络反腐”的词条。根据《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联合进行的网上调查,参与调查的网民有87.9%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3.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如2012年发生的“表哥”事件、“雷政富”事件等一系列涉腐舆情事件中,网民们通过舆论的力量,短时间内网民意见铺天盖地,使得一些官员违法乱纪行为被曝光,并最终使其受到党纪国法处理。网络监督已经成为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腐败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如何监测、追踪、分析和研判网络舆情信息,如何应对、引导和处置网络舆情,是当前必须深入研究和正确对待的重要课题。
当前应对涉腐网络舆情事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为“四个不足”,一是责任意识不足,认为网络舆情工作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事,是“副业”、虚事,甚至可有可无。二是主动意识不足,对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研究分析少、工作部署少、检查落实少,往往事件在网上热炒,形成社会热点、焦点话题了,才去应对。三是大局意识不足,涉腐舆情事件一旦发生,产生的影响必然不会局限于具体个人或单位,而是会对整个地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四是对网民参与支持反腐倡廉的诉求估计不足。在信息 化条件下,网民对纪检监察工作的信息公开要求、参与监督要求越来越强,但一些部门对此认识不够,将舆情信息工作与纪检监察其他业务工作相分离,对可能引发的网络热点缺乏足够认识,对网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缺乏预判能力。
掌握不及时。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很多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在应对网络舆情工作上缺乏人员和技术设备的有力保障。没有配备网络舆情人员,出现具体工作无人管或无法管现象。这些直接导致了很多有关本地区的涉腐舆情事件纪检监察机关不能及时掌握,往往是在形成了较大影响或者通过上级相关舆情部门转达才知情,在时效性上的落后,导致在处置上的被动。
方法不得当。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方面缺乏方法技巧,不善于和新闻媒体沟通。在处置网络舆情时,手段比较弱、水平比较低,出现诸多失误,引发群众不满,导致事态升级。具体而言,包括瞒,即不积极主动处理,企图瞒骗到底、蒙混过关;慢,即权威信息公开不及时,没有在第一时间和网民直接交流而错过事件处置的最佳时机;蛮,即或不根据事实认真分析而草率作出结论,或不虚心接受批评、认真整改,在行动和证言上蛮不讲理,与当事人、网民针锋相对等。
网民不信任。比较典型的就是2012年陕西的“表哥”事件,8月26日网上出现相关网帖后,8月30日陕西纪委即介入调查,期间纪检机关多次对调查情况进行了通报,但纪 检机关的介入并没有使事件得已平息,网民对纪检机关通报的信息表示并不认同,对事件结果的呼声越来越高,舆论热潮足足持续了一个多月,至今仍有人对此事的处理提出质疑。分析其原因,是网民对纪检监察机关调查办案的制度和程序缺乏一些基本认识所造成的。
应对涉腐网络舆情事件的对策主要是:丰富载体,增强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网络反腐是一柄双刃剑,利弊共生,关键在于如何引导。针对目前廉政网站数量少、更新慢、功能单
一、水平参差不齐、内容“千网一面”难以吸引读者等问题,要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优化软件服务,提高网站的质量和水平,创新工作方式,把廉政网站打造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廉政文化教育警示平台;要采取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一支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经验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聚集网络反腐正能量,围绕网民关心的反腐倡廉热点问题撰写高质量的网络评论文章,对那些不利于甚至诋毁反腐倡廉工作的错误言论,要坚决给予回应,使主流观点在与其他各种观点的交锋碰撞中主导网络舆论,让主流声音压倒噪音和杂音。
强化纪检监察工作网络舆论宣传力度,提升网民对纪检监察机关工作认同度。通过纪检机关网站和一些大型门户网站对纪检监察机关相关的办案程序和办案制度进行广泛宣 传,提高纪检部门职能、制度和办案程序透明度。在加大正面舆论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舆论的同时,注重在通报相关调查情况的同时做好相关制度和程序上的解释,做到依法依规,依据充分,以理服人。
创新方法,增强网络舆情处置能力。网络舆情信息产生成本低、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大,一些反腐倡廉方面的信息尤其吸引网民关注。因此,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高度重视并切实增强处置网络舆情信息的能力。要把握处置时机,经调查确认真实的信息,及时公布处置情况,防止不良情绪蔓延;对反映有误的虚假信息,要及时公布真实情况,防止舆情扩大造成连锁反应;对需要时间调查核实的信息,要按照程序公布处置进程,建立沟通反馈机制。要做到处置有力,对于网络舆情信息的可信度、扩散范围和关注程度有正确研判,并及时作出适当的处置。要讲究处置效果,针对已发生问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对网站、论坛、个人博客和微博的监管。
建立健全涉腐舆情事件应对机制,实现涉腐舆情事件长效管理。开展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不间断重点监测,对有关涉腐舆情信息及时预警和跟踪。根据事件性质和大小,对事件处置方式进行科学决策。适时启动应急预案,及早研判舆情危机的走向、规模,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应对准备。对舆情应对不及时、处理不恰当和违反新闻宣传纪律造成严重影响 的,严肃追究责任。促使纪检监察机关应对涉腐舆情事件规范化、制度化。
涉腐网络舆情监测和处置是一个全新、长期、紧迫的工作,也是纪检监察机关参与虚拟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纪检监察机关要完善监督工作机制,创新网络舆情应对和处置方式,广泛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满意。
第二篇:浅析微时代网络涉腐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浅析微时代网络涉腐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2013年05月02日 13:14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推荐朋友][打印本稿][字号 大 中 小]
(江西瑞昌市纪委,江西瑞昌 332200)
[摘要]随着互联网微时代的到来,网络涉腐舆情频频考验纪检监察机关的应对处置工作。近年来,网络反腐、微博反腐蔚然成风,网络已经成为公众参与反腐的主要途径。面对微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表现的复杂性、直接性、互动性以及突发性等特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工作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因此,当前纪检监察机关如何科学应对网络舆情,对于做好微时代背景下的网络反腐工作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意义。本文从当前微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发展现状着手,分析纪检监察机关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 微时代 网络舆情 反腐倡廉
[中图分类号] D632.8[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互联网正以超乎想像的发展速度与规模,日渐成为当前思想文化信息的重要“集散地”。同时,网络舆情也已随着微时代的迅速兴起,在群众中的影响日益增强。因此,当前形势下,如何积极科学应对网络舆情,使之转化为助推反腐倡廉工作的“正能量”,成为当前纪检监察机关面临的一项崭新而又严峻的课题。
一、微时代网络舆情发展现状概述
(一)我国互联网发展规模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5.64亿,其中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占网民总数的74.5%,互联网普及率达42.1%;我国微博用户达3.09亿,其中手机微博用户达2.02亿,占微博用户的65.6%。网民的互联网沟通交流方式发生明显变化,微博快速崛起,中国互联网发展已进入了全新的“微时代”。
(二)微时代网络舆情现状及特点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着较强影响力和倾向性的言论观点。这些言论和观点主要在论坛、微博以及对新闻的跟帖、转帖实现并逐渐加强。微时代网络舆情表达方式更加快捷、信息更加多元,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微时代下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复杂性。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加之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网民发布的内容较为广泛,往往鱼目混杂。
2.直接性。通过微博、论坛、新闻点评和网站等,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尤其是手机网民的增加,使得舆情发布、传播更加方便快捷。
3.互动性。[1]网络事件之所以能成为舆论焦点,就在于网络本身开放式的环境,让大范围、大规模网民能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从而快速推动网络事件白热化,给应对工作产生了巨大冲击。
4.突发性。[2]透过众多网络事件,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舆情发生之初并不起眼,几乎没有任何征兆,然而却在短时间内在一定范围形成巨大舆论力量,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二、微时代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三不”导致网络舆情应对积极性不高——思想认识不够、敏感意识不强、主动意识不足
首先,对网络舆情工作认识不够,将舆情信息工作与纪检监察其他业务工作相分离,就办信而办信,就查案而查案,对可能引发的网络热点缺乏足够认识,对网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缺乏预判能力。其次,对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研究分析少、工作部署少、检查落实少,往往事件在网上热炒,形成社会热点、焦点话题了,才去应对。2012年8月7日,安徽省庐江县的“艳照门”事件在互联网上呈现了大尺度、广范围的传播趋势,虽然最后证明该事件与庐江县无关,但是一个由传言构成的舆论场却把庐江县“拉下水”。在此过程中,由于应对网络舆情的被动,使得该县深陷于舆论漩涡之中。
(二)“三少”导致网络舆情应对系统性不强——缺少监控技术、缺少引导机制、缺少应对预案
当前纪检监察机关处理网络涉腐舆情大多仍采取传统的办案程序,按常规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处理手段上不能适应微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此外,以江西省为例,目前江西纪检监察系统的舆情监控多依托网络监管部门,尚无自主研发的专门舆情监控信息系统,舆情信息搜集工作难以实现自动发现、归类、汇总、统计和热点话题的精确定位、自动预警以及有关数据信息的深度挖掘。同时,纪检监察机关处理网络舆情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机制和应对预案,对网民关心的话题、事件回应滞后,疏导网民情绪的意识和手段还有待改进。2012年4月5日,一则题为《河南漯河市一房管局副局长持枪殴打记者》的视频在各大论坛和微博上疯狂传播,引发网友热议。事件初期,漯河市政府第一时间没有发出官方声音,使得网民质疑声音高涨,政府陷于被动。随着事件的发展,漯河市政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积极公布事件的处理进程,有效地化解了网友的猜疑。
(三)“三无”导致网络舆情应对专业化不足——没有专门机构、没有专职人员、没有专项资金[3]
首先,没有专门机构。目前我国各地区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大多由纪委内设部分科室协同“兼职”负责,从实际效果来看,往往缺少统一部署、统一调配,在网络舆情的研判处置上会出现滞后推诿现象,不利于“网络情绪”的及时回应和疏导。专门机构缺乏从另一个方面也导致舆情监测处置专职人员缺乏。纪检监察机关网络舆情工作基本上都是兼职,大多都以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主,把网络舆情工作作为“副业”,加之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业务培训,从而导致网络舆情工作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再次,没有专项经费。网络舆情工作在大多数地区往往流于形式,尤其是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在经费支出中几乎没有列出用于网络舆情的开支。
三、关于如何科学应对处置网络涉腐舆情的建议
近年来,借力中央高层惩治打击腐败所展示的决心,网络反腐、微博反腐蔚然成风,“表哥”、“房叔”、“房妹”等,一个个官员因网络举报而落马。人民网和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第12次联合调查显示,68%的网民最愿意通过网络曝光的方式参与反腐,其中87%的网民会选择匿名举报。网络反腐已经成为大多数网民参与反腐的主要途径,面对当前网络涉腐舆情存在的诸多问题,纪检监察机关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工作。
(一)提高认识,正确引导,坚持主动作为、积极应对
实践证明,对网络舆论一味采取加以限制的“硬”做法或放任自流的“软”做法,都不能起到应有作用。网络是网民参与反腐倡廉的重要平台,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理性对待网络舆情,才能正确引导反腐倡廉网络舆论健康发展。同时,坚持客观、公正、平等的处置原则,以认真、细致、全面的调查还原事实,做到信息反馈快、研究分析快、调查核实快、处理落实快,通过快查快结表明坚决态度,积极回应媒体和广大网民。2012年11月23日,重庆市北碚区原区委书记雷政富在其不雅视频曝光后63小时被免职并立案调查;2013年1月21日,山东省农业厅原副厅长单增德因“离婚承诺书”,在12小时后被立案调查。这些对网络举报的高度重视和快速反应行为赢得了广大网民的好评。
(二)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坚持科学研判、规范处置
1.建立网络涉腐舆情组织领导机制。成立由纪委书记任组长,相关科室、纪工委负责人为成员的网络涉腐舆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网络舆情的研判与处置,并积极组建网络舆情监测处置的日常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对有关网络媒体的相应反腐倡廉舆情进行收集和分析,组织协调有关舆情核查、督办及处置工作。建立联席会议机制,通过联席会议把宣传、检察、公安等主体纳入到舆情研判处置的队伍中来。
2.健全网络涉腐舆情引导干预机制。首先,建立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机制。在网络空间里,各种各样的舆情纷至沓来,常使网民感到莫衷一是,通过引导机制可以把社会的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帮助网民提高对环境的认知,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其次,组织开展网络评论和政务微博互动,宣传法律知识,倡导文明上网,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再次,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活跃在网络论坛上的“意见领袖”已经成为网络舆论引导的生力军,重视对“意见领袖”的培养、引导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完善网络涉腐舆情监测研判机制。建立纪检监察机关内部的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研判机构,负责对重点领域的日常舆情监测。舆情监测研判机构要定期提供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报告,监测报告以常态化监测和异常性监测为主,常态化监测以定期报告的形式反映到决策机构,异常性监测以及时报告的形式提醒领导决策,以启动相应的应对预案。[4]同时,纪检监察机关要搭建权威的信息发布网络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开相关舆情监测处理情况,保证信息流通的即时性和常态化,让公众及时了解相关事件和工作进展。
4.健全网络涉腐舆情预警处置机制。建立敏感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根据网络舆情的性质、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因素,将网络舆情划分并制定重大(红色预警)、较大(橙色预警)、一般(黄色预警)三级预警响应机制[5]。属于重大或较大的,在1小时以内向领导小组汇报,迅速启动应急处置机制;属于一般的,在2个工作日内按程序上报,提出拟办建议;一般舆情发生或者即将发生重大变化的,要立即报告,以便及时调整措施。
(三)依托科技,搭建载体,坚持公开高效、智能管理
目前很多网站利用在系统中设置禁用词的方法对发布的信息进行自动审核,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但总的来说,不良信息在网络空间肆虐的现象还十分严重。纪检监察机关要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最新科技,打造一个符合党的反腐倡廉工作需要、符合广大群众新的更高要求、符合网络传播发展规律的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平台。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先行试点开发、使用以应用为导向的网络舆情预警监测系统。网络舆情预警监测系统自动实现与主流网站搜索系统的对接,加强对网评、跟帖、博客等网上反腐舆情的跟踪监控,为纪检监察机关实现科学管理、智能管理、高效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四)夯实基础,健全队伍,坚持监测到位、及时准确
首先要加强和完善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完善规范应对处置突发性案事件新闻发布工作,制定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规范和完善新闻发布的内容、形式,及时、有序、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其次要建立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员队伍。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员要坚持值班监看网络舆情,及时报送信息,发生重大涉腐舆情时要24小时值班,确保能及时发现、报送、处置网上的重要信息,同时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员专业化培训。再次要建立民间义务网络廉政观察员队伍。民间反腐败需要借助于政府反腐败机构的权威及机制查处腐败分子;而政府反腐败机构则要借助于民间力量扩大信息来源,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制定法规,完善制度,坚持依法约束、依规管理
明确将网络监督纳入法制化轨道。积极制定和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以约束,使网络舆情的监管法制化、有序化进行。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科学界定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信息与保密信息、社会监督与造谣诽谤、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的界限,合理界定非法信息的范围。针对当前反腐倡廉网络舆论中存在的侵权、诽谤、无序现象,要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加以防范和调控。要从保护和规范群众网络监督权出发,明确网络舆论监督权的法律界限,包括保护群众网络监督权的法规条例以及禁止性规范和惩罚措施。要加强对互联网经营企业的管理,建立健全网站、论坛、微博等平台信息采集和发布的审核制度,严厉打击利用网站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造谣惑众、侵犯人权的违法行为,有效维护网络环境的纯洁性。
参考文献
[1]陈国华.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几点做法和体会[Z].党风廉政建设,2010(11).[2]魏明涛.徐长安.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问题的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2(5):016.[3]上海市纪委.关于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研究与思考[R].北京.中国纪检监察报社,2012-01-04.[4]戴磊.叶丛中.如何处置涉检网络舆情[N].检察日报,2010-06-15(3).[5]周鸿广.周炳华.韦新华.刘强.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引导[EB/OL].人民网,2011-06-07.
第三篇:网络舆情应对处置
网络舆情应对处置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以及手机、平板电脑等网络终端的功能的拓展,人人都成为互联网中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网络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速度也数量级倍数的扩展。而目前互联网的自由性使得人们在发布自己的诉求和言论时无所顾忌,大多数人们在参与过程中无法认清信息的真实性,更多的仅仅是盲目的跟风和起哄,随着更多网民的加入,这种信息的传播面将更广、引起的后果将更严重,甚至能达到失控的局面。监狱的管理性质决定了大多数信息无法及时公布公开,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及时,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有关于监狱的舆情信息。如何能在网络舆情爆发前采取适当的措施,将舆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一、全面、准确、及时掌握网络舆情
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隐密性的特点,在网络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对网络事件发表言论、表明态度、参与争辩,这使得网络舆情的传播呈现出载体的多样化,最常见的
有网络新闻评论(跟帖、转帖)、论坛、个人博客、播客、微博、QQ 群、微信等,同时,新的传播手段和方式还不断涌现,网络舆情传播表现出“海量、迅猛、不可预料”的特点,所以,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和应对网络舆情是从更高层次上减少负面信息的关键,要积极收集舆情,正视问题,理性应对,在网络舆情即将成为众多网民热议的焦点时,必须掌握相关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启动网络舆情应对程序。
为了保证对涉检网络舆情研判的全面、准确、及时性,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设置网络监督员。在互联网上设置网络监督员,不断培养熟知网络、技术专业、经验丰富的监督员队伍,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控。
二是发动群众。在一些行业或者社会上聘请兼职的网评员,搜集、整理与监狱机关工作相关的网络舆情,定期汇报网络舆情信息。
三是与有影响网站的管理机构或管理员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联系有影响的重点网站的管理员,定期召集开会,加强沟通,保证事件发生后,对一些网站的帖子能做到及时应对、妥善处理。
四是建设网络舆情搜集平台,通过论坛、电子信箱、微博、微信等方式让群众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过来,尽量不要将其扩散到社会上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五是强化与各主流网络媒体和公安、监察院网监等的交流沟通,建立起信息共享互通机制,以协作互补。
六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特别是应该将监测的重点放在本地网站和全国具有代表性的门户网站涉及本地的相关信息上。
七是要对舆情统筹全局、综合考虑,全面了解舆情发生的大背景和深层次原因,从而形成对舆情的预判,同时与舆情直接关联人加强沟通,全面掌握舆情详细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形成对舆情的实际察知。
八是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咨询团,共同参与舆情研判,确保对舆情现状、特点、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
二、完善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制度
(一)建立网络舆情值班制度。
1、监狱信息化管理部门设置专人(网络管理员)值班,及时捕捉信息,分析研判汇总。
2、在工作时间每天浏览查看与监狱相关的监控网站至少三次以上,并做好有害信息的记录情况。记录应包括:有害信息的网址、主题、发布时间、发现时间、上报时间、处理结果等相关信息。
3、建设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利用技术手段实时搜集网络信息,并定期编写舆情报告,制定舆情疏导方案。
(二)建立网络舆情报告制度。
网络管理员要认真整理各类舆情,发现不良信息,要及时备份,并报宣传部门处理。特殊情况,直接向分管领导汇报。如发现包含以下内容信息的,及时报告;违反法律规定的,应及时上报公安机关。
1、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
2、损害国家机关声誉的;
3、煽动分裂国家、破环国家统一的;
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5、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6、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教唆犯罪的;
7、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恶意攻击他人的;
8、损害党委政府声誉,影响我县安全稳定的;
9、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三)建立网络舆情引导制度。
1、通过新闻发布、狱务公开、调查处理等方式引导其舆情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
2、做好网络舆情疏导工作,利用网络管理员和宣传部门作为网络“写手”,将舆论向有利于我方的方向疏导,同时积极与相关网站联系进行删除或冷处理。
(四)建立网络舆情协作制度。
1、信息化部门和宣传部门负责搜集舆情信息,由宣传部门进行处理。
2、固定管理人员,培训网络“写手”。
3、做好信息备份,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
4、对违反网络安全法规或传播有害信息的人员,情节严重的交予公安部门查处。
(五)建立网络保密制度,预防内部信息泄露。
1、内外网必须进行物理隔离。
2、内外网U盘必须分开使用,不得将内网文件在互联网计算机上尽心处理。
3、内外网计算机必须安装杀毒、防木马软件。
4、内网禁止使用无线设备。
5、网络管理员必须定期对内网服务器进行安全漏洞检测,升级服务器系统,安装必要的系统补丁,预防网络安全漏洞。
6、定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提高警察保密意识。
第四篇:纪检(涉腐舆情监控)
涉腐网络舆情的监测与控制
摘 要:2012年,国内发生了多起涉腐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一方面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另一方面也为腐败的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经验。从涉腐网络舆情的现状出发,深入剖析涉腐网络舆情的特点,最后从建立舆情收集监测机构、研判分析机制、应急预警机制、引导干预机制、危机处理机制5个方面提出涉腐网络舆情监测与控制的路径。
关键词 涉腐网络舆情 舆情传播 监测
中国4他互联网发展迅速,截止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达6.54亿,网络普及率为42.1%,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作为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第四媒体”,互联网已经成为民众交流思想、获取信息的第一公共平台,是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政治热情高是中国网民的一个突出特点,网络为广大民众鞭挞腐败、呼吁廉政、表达诉求提供了新空间。2012年是近年来网络反腐力量最大的一年,网络舆情积聚起强大“正能量”,唤起了民众的反腐热情,在全国反腐倡廉建设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表叔”、“房叔”等一批违纪腐败官员因网络举报落马,到段一中案、孙德江案的尘埃落定,在到浙江桐乡市“天价工资”事件、“安徽庐江不雅照”的热炒,网络舆论浪潮为反腐倡廉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如何有效应对和处置涉腐网络舆情,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一、现状分析:涉腐网络舆情的传播现状与特点 1.高政治性
涉腐网络舆情信息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信息,关乎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关系到民众对官民关系的认知等深层次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合法性地位。与此同时,反腐败工作的独特性、敏感性和强烈的刺激性,极易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矛盾多发、频发、易发的形势下,涉腐网络舆情往往处于群众舆论的风口浪尖,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挫伤民众对廉政建设的信心,消弱党和政府的威望,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党的执政地位。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涉腐网络舆情传播速度更快、受众更广、影响更深远,必须高度重视和处理好涉腐网络舆情。
2.强时效性
涉腐网络舆情的传播比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更具有时效性,反应更加快捷。涉腐网络信息有的是对腐败行为的举报,有的是对政府政策的回应,有的内含于对弱势群体和官民矛盾的评论,等等。无论哪种曝光方式,一旦进入网站、博客、微博、论坛、手机媒体、几时通讯等信息载体,网民猎奇心理驱动涉腐信息迅速传播,在短时间内家喻户晓、人所共知。时效性不仅体现在内容的时效性,还体现在功能的时效性上。由于“人人都是信息源”,每个网民都可以成为涉腐信息的提供者和传播者,很快就可能演绎成为舆论风暴,对当事人和有关部门形成压力,可以再短时间内得到官方的验证和处理。
3.高技术性
涉腐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涵盖腐败信息的汇聚、整合、归纳、研判等多个环节,仅仅依靠人工进行整理是不可能实现的。其中信息的汇聚和研判是进行舆情信息监控和干预的基础,网上每天都有海量的涉腐信息,由于网络舆情本身是非曲直难辨真伪,必须依靠先进、智能的技术手段才能实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实现有效的甄别和科学判断。
二、对应方法:建立体制,监测干预。
1.建立涉腐网络舆情收集监测机制,全面了解事态发展。
首先,应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涉腐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机制。建立和贵方舆情信息报送制度,培养一批专兼职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员,畅通信息收集渠道,不断强化立体收集。涉腐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不能仅仅局限于各位新闻报道、通讯、评论、调查报告,以及各种腐败行为、群体性事件和紧急情况的实况信息,还要密切关注相关事件的社情民意,尤其是民众对反腐倡廉政策措施的感受、意见和建议等建设性舆论。
其次,要设立专门的涉腐网络舆情监测机构,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开发网络信息自动监测系统,实现对涉腐网络舆情的有效监控。涉腐网络舆情信息监控系统的建设,要充分利用信息采集、数据挖掘、文本分类等,以提高监测系统的智能性。
2.建立涉腐网络研判分析机制,准确把握事情真相 涉腐网络舆情的研判分析是对涉腐网络舆情的价值或趋向进行研究和判断,并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过程。当前,微博、博客、论坛等网络媒体提供的信息具有高度的聚合性、隐蔽性。这些舆情信息隐含着网民的情绪心态,蕴藏着网民的政治态度,其产生根源、发展态势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都需要进行深层挖掘。由于网上信息量巨大,必须发挥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作用,通过科学采集、上报、归并、整理,对舆情数据进行详细的来源分析、真伪分析等,合理判断舆情的根源和走向。
3.建立涉腐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机制,及时获悉风险等级 涉腐网络舆情预警是指在全面分析涉腐网络舆情形成、发展和消匿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动态持续收集、检测盒度量,今儿预测期发展趋势并预报事态的等级。建立科学合理的预警体系是建立涉腐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机制的关键。
4.建立涉腐网络舆情引导干预机制,系统开展舆情治理 当前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矛盾凸显期、双轨运行期交织运行的特殊阶段,各类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以网络途径表达诉求日益盛行,官员贪污受贿、权钱交易、坠落腐化、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极有可能印发舆情危机和群体性事件。首先,要大力引导网民在理性认识腐败现象的基础上文明上网,在遵从网络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有序表达反腐观点,自觉抵制低俗言论和违法行为。其次,要围绕热点腐败事件主动发帖引导,全面准确披露事实真相,引导网民自觉参与主流话题,形成正面舆论强势。再次,通过“网络发言人”等形式,定期对网民提出的热点、焦点问题予以回应,对网民提供的线索认真甄别,分类处理,及时反馈。对网络反腐查办的大案要案,通过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等途径及时向社会公开,并在网上公布处理情况。
5.建立涉腐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机制,高效应对突发事件 一要成立涉腐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指挥中心。一旦发生涉腐网络危机事件,原有的网络舆情监测机构立刻转变为突发事件指挥中心,将非流程化的决策过程迅速变为程序化的决策过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二要建立网络舆情应急预案。通过“绿色软件”进行“关键词”过滤,根据有害信息的蔓延规律和分布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三要建立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的无缝对接工作机制。网络反腐终究是民间的、体制外的和群众性的,要真正发挥作用,最终还是要依靠国家反腐败的专门机构,依靠有关制度和法律。因此,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必须建立网民、网络共同体、宣传部门、反腐机构的联动机制,搭建网络反腐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平台,从而实现对涉腐网络舆情的有效干预和处理。
综上所述,涉腐网络舆情呈现出不同于其他领域舆情的特点,必须顺应网络时代的变化,建立科学规范、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涉腐网络舆情监测与干预体系。要深入研究涉腐网络信息的生成和传播的现状和规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涉腐网络舆情收集、研判、预警、引导和处理机制,为提高网络舆情监管科学化水平提供有力的技术和制度支持。
第五篇:涉警网络舆情应对与处置研究写作大纲
写作大纲
一、导论。对目前互联网发展的情况的描述,谈到网络舆情的现状,进而引
出对涉警网络舆情的关注。通过对目前公安机关应对涉警网络舆情的现状的描述,引入涉警网络舆情危机这一核心内容。提出重视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和处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通过笔者工作中处置的一起涉警网络舆情危机案例的剖析提出问题。指
出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处置目前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目前公安机关对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机制仍然没有完善,办法和手段可操作性不强,往往最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的基层公安机关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危机的意识不足以及能力不强。对舆情的应对和处置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执政能力强弱的问题。通过对该问题的提出,以及对该问题的思考为本篇论文研究的核心奠定基础。(提出问题部分)
三、提出涉警网络舆情的危机的定义(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以及涉警网络
舆情与普通网络舆情不同的地方,即其自身的特点:
1、对象的特定性;
2、强烈的攻击性;
3、政治敏感性
4、关注的广泛性(公安与其它部门不同,老百姓都了解)
四、列举全国相关案例(其中包括笔者工作中的一起处置涉警网络舆情案例的剖析)。从宏观的角度归纳出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发生的历史。纵向比较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发展的规律。同时横向也作了比较,得出触发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不同原因以及不同应对处置方式和不同的收效。以此作为强烈的对比,分析涉警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根源以及正确应对和处置的重要性。同时以此研究涉警网络舆情的类型和特征。如:涉警舆情危机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研究这些类型、特征、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目的就是要在舆情危机发生后把握最佳时机,采取最佳办法进行应对和处置,进而达到平息舆情,化解危机的目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一个章节。并由此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别得出公安机关在应对和处置涉警网络舆情危机普遍存在的的问题。(分析问题部分)
五、涉警网络舆情危机与群体性事件的关系。
六、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在互联网虚拟网络背景下进行涉警网络舆情危
机的应对和处置,提出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和处理三原则:快发现、快通报、快引导。在三原则的基础上应对和处置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具体措施:
1、增强公安民警尤其是基层民警的舆情观念,坦诚面对民众;
2.采取人工巡查和系统自动监察的形式,实现实时监测预警;
3、内部设置网络评论员,在群众中培养“意见领袖”,引导舆情走向;
4、借助媒体、官方网站、微博等宣传媒介第一时间通报真实情况。
5、对于带有政治目的,借助网络推手恶意传播不良言论,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协调相关网站适当运用技术手段进行处理。
6、公安民警要恪守职业道德,公正廉洁执法,从根本上避免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
七、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