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地税机关应对和处置涉税网络舆情的几点建议资料
当前地税机关应对和处置涉税网络舆情的几点建议
涉税网络舆情,是指由于各种涉税事件通过互联网传播,人们对此产生的刺激以及对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涉税网络舆情,主要表现为一些纳税人对税收政策了解不全面、需要地税机关改进工作作风、反映个别税务干部损害地税机关形象等夹杂着个人思想倾向的言论而引发网民的集中评论。
近年来,中国网络舆论环境日趋复杂,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此起彼伏。与此同时,涉税网络舆情不断增多,形势严峻,给税收工作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需引起各级地税机关的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措施及时应对和妥善处理。网络的舆论传播效果具有鲜明的两面性,对涉税舆情处理不当,极易造成工作上的被动。2010年湖南长沙国税爆炸案负面涉税网络舆情案件,严重影响了税务系统的形象和公信力,干扰了正常的税收工作秩序,给税务部门的涉税舆情处理工作敲响了警钟。为此,我们要加强对涉税网络舆情的认识,提高应对处臵能力。
一、涉税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传播的快捷性
由于涉税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使得一个事情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就可以快速传播出去。这其中主要包括:一是BBS,即“电子公告板”的英文缩写。用户可以围绕一个话题或事件展开讨论。二是新闻跟帖,将一条新闻受不受关注的标志定义为回复数量的多少,而不取决于版面和时段,内容有着明显的趋同扩散效应。三是博客和个人网站,传播速度稍慢,但是会带着很强烈个人观点。四是微博,当今社会,网络与手机结合日益明显,很多人喜欢用手机短信发微博,使微博具有现场直播的功能。五是其他载体,如网民留言、网络社群如QQ群、开心网等。
(二)事件的突发性
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使得一些涉税舆情成为关注的焦点。由于借助网络平台传播信息简单、直接且身份隐蔽,一些人对一些涉税事情动不动就向网上发帖或通知相关新闻媒体以引起社会关注,使得舆情形成非常迅速,事先没有征兆,让人始料不及。
(三)快速扩散性
当一个涉税事件或议题产生后,涉税网络舆情会如同滚雪球般不断衍生、聚合、裂变、扩散,其传播速度、波及的广度及影响的力度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网络舆论的扩散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从传播路径看,网络舆论可以由一个论坛、组群向其他论坛、组群扩散,也可以由境内网站向境外网站扩散,形成一种舆情风暴。
(四)表达方式和内容存在非理性
由于网络信息审查与传统媒体的信息审查存在巨大差异,网络信息发布便利,加上网民阅历和思想认识水平的局限性,面对一些热点事件时,网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厘清事件背后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动机,往往仅凭个人好恶和直观感受,缺乏深入的思考,也不讲究起码的思维逻辑,使非理性和过于主观的声音经常容易占据上风,在表达方式上呈现出偏激、粗俗的倾向,极易侵犯个人隐私,给当事人造成伤害,甚至威胁社会正常秩序。
(五)处置的紧迫性
舆情如火情、汛情,地税部门必须迅速作出正确研判,在第一时间进行出面处理。舆情的影响会产生“涟漪效应”、“蝴蝶效应”。因而对涉税舆情,如果处臵不当,会出现简单问题复杂化,小的问题扩大化,局部问题全局化,影响征纳关系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如果处臵得当,则将由坏事变好事,让公众认可地税机关依法办事能力,增强地税机关的公信力。
涉税网络舆情虽然“来势汹汹”,但它的生成发展机制基本遵循以下规律:传统媒体或网民爆料→网民讨论(新闻跟帖、论坛发帖等)→形成网络舆论压力→媒体跟进呼应网络议题,挖掘新的事实(新老媒体互动)→地税机关应对→再掀波澜(假设应对不当)→地税机关解决问题和相关责任人受到问责→网民注意力转移→涉税网络舆论消散。
二、当前地税机关在应对涉税网络舆情中存在的不足 在近年来发生的诸多涉税网络舆情中,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和骤然聚集的网络舆论,相关事件主体疲于应对或应对不当的状况屡屡出现,由于应对失当而导致危机扩大的案例比比皆是。相对而言,当前地税机关应对和处臵涉税网络舆情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税务干部思想上不重视
在当前的热点舆情案件中,原本很小的一件事,因为不被重视,日积月累,终成热点舆情的事件屡见不鲜。任何一件涉税事件的发生都有可能演变成群体性事件。面对如此汹涌的舆论趋势,应该把舆情应对工作提升到历史的高度,有责任感面对进行中的质疑,有使命感破解发展中的阻力。
(二)信息的不透明使各种传闻与谣言有了生存的空间
在“众声喧哗”的“大众麦克风时代”,地税机关在公开透明的新闻发布方面更需要技巧和细节,要直面危机,妥善应对,要及时提供全部信息,多渠道与民众互动,打压谣言的传播空间。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传言与官方消息在赛跑,政府失语和媒体缺位只会给谣言让路,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和恶化。“谣言止于真相”,信息越是不透明不对称,越会给人留下“合理想象”的空间,进而为谣言的出现提供温床。地税机关既可通过微博、官方网站辟谣,也可通过手机短信、新闻发布会、电台采访等多种渠道与民众进行互动,及时回应,澄清谣言,保持信息的有效传达,主导舆论方向,树立良好积极的舆论形象,确保维护政府公信力。
(三)地税机关处置涉税网络舆情的能力仍需改进
面对涉税网络舆情,地税机关虽然不缺乏相应的应对和处臵机制,但缺乏较高的危机应对意识、快速的危机应对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涉税舆情收集不及时。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目前大部分群众通过互联网传播获取信息。据CNNIC调查表明,中国拥有150万个商业网站,近80%都有BBS讨论区,约1/3的网友定期在论坛上发帖。从如此众多的网站上搜集与本系统相关的有可能形成舆情的事件或情况,难免顾此失彼,导致处臵不及时。二是缺乏涉税网络舆情监控和研判能力,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涉税事件和谣言。三是缺乏权威信息的准确、及时披露和发布机制。四是缺乏全面有效的危机应对机制,不能将涉税舆情事件纳入危机管理体制中,事件处臵不及时。
三、涉税网络舆情的应对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涉税舆情责任追究
由于涉税网络舆情的冲击力与日俱增,对各级领导干部行政行为的干预力越来越强,已成为影响领导决策和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近年来网络热点事件可以看出,领导干部应对网络舆情能力越强,工作就会越主动,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也就越强。因此,地税干部要提高思想认识,积极主动应对涉税网络舆情。
(二)合理利用网络舆情
要注意网络民意和网络舆情分析,积极发现案件线索, 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避免事态扩大和恶化,以网络舆论监督促工作、促整改、促提高。要作好“疏导”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系统内的先进人和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强政务公开,提高行政透明度。要针对互联网高度开放性和虚拟性的特点,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第一时间传达地税机关的声音,用正面声音主导网上舆论,群众对税务工作理解了、熟悉了、认同了,谣言就难以站得住脚。
(三)提高地税机关应对涉税网络舆情的能力和水平
在涉税网络舆情应对过程中,普遍存在舆情应对速度较慢和税务人员由于缺乏舆情应对技巧从而传播出不当言论的现象,因此,亟待提高税务干部涉税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和水平。
1.建立涉税舆情收集网络,明确专门的责任人员,随时关注与部门相关的各类信息,敏锐发现和整理舆情苗头。正确甄别筛选各类社会信息,对有可能产生舆情的事件作好矛盾化解工作,尽可能将舆情消除在诱发状态,不能等舆情呈几何级数传播爆发时,才采取相关措施。2.建立完善涉税网络舆情收集研判机制,对各类报刊媒体、网络媒体以及有关网站、博客、论坛等进行实时监控,利用舆情监控软件筛选出本地区范围内与地税机关工作相关的各类涉税舆情信息,密切关注其发展动态,及时进行分类整理,及时搜集是否有针对本单位的涉税舆情,掌握当前各类媒体对税收工作的报道和其它地方发生的涉税舆情的情况,准确分析判断涉税舆情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向单位领导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和提供防范决策参考。
3.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制度,及时澄清不实传言和恶意猜测,取信于民。涉税网络舆情出现后,地税机关要积极主动,“早说话、说实话、会说话”,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向公众传递权威信息,争取新闻媒体支持。处臵舆情时要坦诚不要遮掩,以事实为依据,敢于“亮家丑”,绝不打官腔,甚至遮遮掩掩欺骗群众;要引导不能堵塞,对待负面舆情,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的同时,多从主观上找原因,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绝不利用部门的权力开展打击报复。
面对日益增多的涉税网络舆情,地税机关要更加重视网络民意,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规范执法,改进工作,既要“上网访民意”,更要善于“下网解民忧”,提高自身行政能力、执法水平和涉税网络舆情的应对处臵能力,使互联网成为地税机关决策参考的好帮手和征纳互动的重要窗口,构建良性互动、积极和谐的涉税网络舆论环境。
第二篇:涉腐网络舆情应对和处置 - 副本
涉腐网络舆情应对和处置
程 然
2009年,中央党校出版发行的《中共党建辞典》收录了“网络反腐”的词条。根据《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联合进行的网上调查,参与调查的网民有87.9%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3.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如2012年发生的“表哥”事件、“雷政富”事件等一系列涉腐舆情事件中,网民们通过舆论的力量,短时间内网民意见铺天盖地,使得一些官员违法乱纪行为被曝光,并最终使其受到党纪国法处理。网络监督已经成为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腐败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如何监测、追踪、分析和研判网络舆情信息,如何应对、引导和处置网络舆情,是当前必须深入研究和正确对待的重要课题。
当前应对涉腐网络舆情事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为“四个不足”,一是责任意识不足,认为网络舆情工作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事,是“副业”、虚事,甚至可有可无。二是主动意识不足,对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研究分析少、工作部署少、检查落实少,往往事件在网上热炒,形成社会热点、焦点话题了,才去应对。三是大局意识不足,涉腐舆情事件一旦发生,产生的影响必然不会局限于具体个人或单位,而是会对整个地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四是对网民参与支持反腐倡廉的诉求估计不足。在信息 化条件下,网民对纪检监察工作的信息公开要求、参与监督要求越来越强,但一些部门对此认识不够,将舆情信息工作与纪检监察其他业务工作相分离,对可能引发的网络热点缺乏足够认识,对网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缺乏预判能力。
掌握不及时。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很多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在应对网络舆情工作上缺乏人员和技术设备的有力保障。没有配备网络舆情人员,出现具体工作无人管或无法管现象。这些直接导致了很多有关本地区的涉腐舆情事件纪检监察机关不能及时掌握,往往是在形成了较大影响或者通过上级相关舆情部门转达才知情,在时效性上的落后,导致在处置上的被动。
方法不得当。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方面缺乏方法技巧,不善于和新闻媒体沟通。在处置网络舆情时,手段比较弱、水平比较低,出现诸多失误,引发群众不满,导致事态升级。具体而言,包括瞒,即不积极主动处理,企图瞒骗到底、蒙混过关;慢,即权威信息公开不及时,没有在第一时间和网民直接交流而错过事件处置的最佳时机;蛮,即或不根据事实认真分析而草率作出结论,或不虚心接受批评、认真整改,在行动和证言上蛮不讲理,与当事人、网民针锋相对等。
网民不信任。比较典型的就是2012年陕西的“表哥”事件,8月26日网上出现相关网帖后,8月30日陕西纪委即介入调查,期间纪检机关多次对调查情况进行了通报,但纪 检机关的介入并没有使事件得已平息,网民对纪检机关通报的信息表示并不认同,对事件结果的呼声越来越高,舆论热潮足足持续了一个多月,至今仍有人对此事的处理提出质疑。分析其原因,是网民对纪检监察机关调查办案的制度和程序缺乏一些基本认识所造成的。
应对涉腐网络舆情事件的对策主要是:丰富载体,增强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网络反腐是一柄双刃剑,利弊共生,关键在于如何引导。针对目前廉政网站数量少、更新慢、功能单
一、水平参差不齐、内容“千网一面”难以吸引读者等问题,要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优化软件服务,提高网站的质量和水平,创新工作方式,把廉政网站打造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廉政文化教育警示平台;要采取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一支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经验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聚集网络反腐正能量,围绕网民关心的反腐倡廉热点问题撰写高质量的网络评论文章,对那些不利于甚至诋毁反腐倡廉工作的错误言论,要坚决给予回应,使主流观点在与其他各种观点的交锋碰撞中主导网络舆论,让主流声音压倒噪音和杂音。
强化纪检监察工作网络舆论宣传力度,提升网民对纪检监察机关工作认同度。通过纪检机关网站和一些大型门户网站对纪检监察机关相关的办案程序和办案制度进行广泛宣 传,提高纪检部门职能、制度和办案程序透明度。在加大正面舆论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舆论的同时,注重在通报相关调查情况的同时做好相关制度和程序上的解释,做到依法依规,依据充分,以理服人。
创新方法,增强网络舆情处置能力。网络舆情信息产生成本低、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大,一些反腐倡廉方面的信息尤其吸引网民关注。因此,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高度重视并切实增强处置网络舆情信息的能力。要把握处置时机,经调查确认真实的信息,及时公布处置情况,防止不良情绪蔓延;对反映有误的虚假信息,要及时公布真实情况,防止舆情扩大造成连锁反应;对需要时间调查核实的信息,要按照程序公布处置进程,建立沟通反馈机制。要做到处置有力,对于网络舆情信息的可信度、扩散范围和关注程度有正确研判,并及时作出适当的处置。要讲究处置效果,针对已发生问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对网站、论坛、个人博客和微博的监管。
建立健全涉腐舆情事件应对机制,实现涉腐舆情事件长效管理。开展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不间断重点监测,对有关涉腐舆情信息及时预警和跟踪。根据事件性质和大小,对事件处置方式进行科学决策。适时启动应急预案,及早研判舆情危机的走向、规模,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应对准备。对舆情应对不及时、处理不恰当和违反新闻宣传纪律造成严重影响 的,严肃追究责任。促使纪检监察机关应对涉腐舆情事件规范化、制度化。
涉腐网络舆情监测和处置是一个全新、长期、紧迫的工作,也是纪检监察机关参与虚拟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纪检监察机关要完善监督工作机制,创新网络舆情应对和处置方式,广泛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满意。
第三篇:涉税网络舆情
关于国税部门网络舆情应对的思考
李晓鹏 彭洲
[内容摘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明确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在互联网已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舆情事件层出不穷的今天,如何应对网络舆情事件,如何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引导,是当前国税部门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从把握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发展态势入手,在全面分析网络舆情的特点后,以国税部门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为切入点,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 国税部门 网络舆情 应对 问题 对策
来自工信部的互联网产业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4月22日,我国网民总数达4.04亿,已超过美国,稳居世界第一位,社交网站用户群也达到了1.91亿。而网民人数普及率仅为30.2%,对比美国,其网民普及率在2009年就已达了68.9%。居于中国的人口基数以及经济发展形势和趋势来看,可以很明显的预见到,中国的网民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还会有一个较快的增长过程,而且增长空间很大。
另外,据2009年初中国青年报社调研中心委托腾讯网 所做的一项网络调查结果显示,网民选择的举报方式依次:网络曝光35.8%,传统媒体曝光31.3%,向纪委举报17.2%,向检察院举报11.4%,向上级政府机关举报3.3%,向公安部门举报0.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网民在面对举报选择时,网络曝光已成为其首选。
一、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发展态势
以上两组数据显示,正如工信部通讯发展司副司长祝军所说的那样,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互联网在便捷性、及时性、隐蔽性、开放性、无边界性等方面无与伦比的优势,正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表达民情、宣示民意、参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方面,更是表现出了“核武器”一般的威力,如“湖北巴东县邓玉娇事件”、“云南晋宁县躲猫猫事件”、“上海交通部门钓鱼执法事件”“南京天价烟房产局长事件”、“长江大学三学生救人事件”“新余干部出国旅游清单事件”、“贵州习水官员嫖宿幼女事件”等等这些在社会影响面广、反应强烈的热点社会事件,最初都是通过网络这一途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并且因为大量网民的参与,最终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甚至对整个事件的发展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最后推动了其中不 少问题的解决。这一连串事件从发生,到通过网络传播而被社会广泛关注从而最终得到很好解决,对中国整个社会、特别是对政府部门来说,不亚于发生了一次思想观念上的“唐山大地震”。
这一系列事件显示,越来越多的热点事件和社会问题已不再是通过传统媒体,而是通过网络被社会所广泛知晓,甚至是被迅速炒作、放大。这就是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大众性特征,所带来的表情达意的便捷性、随意性和从众性所带来的后果和“副产品”。每一个网络舆情事件,既可以成为理性公民、热心群众监督政府、抨击时弊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武器,也可能成为别有用心者制造网络暴力、社会群体事件的乐园。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利益关系趋向多样化和复杂化,社会各种矛盾不断凸显,在这一特殊时期,作为执法部门的国税机关,不仅要学会“与媒体打交道”,更要学会直面庞大的网络受众,正确快速的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网络舆情,确保做到早知道、早发现、早处理,争取掌握网络舆情的主动权,打赢“网络舆情战”,而近期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在社会上反响很大的“江苏省大丰市国税局局长黄金名片”事件和“滨海县国税局副局长猥亵幼女”事件更是为国税部门科学应对网络舆情敲响了警钟。
二、理性分析网络舆情的特点和成因
要想打赢“网络舆情战”,首先我们就必须了解其特点,知道其成因,做到知根知底、知己知彼,争取主动权,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确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并达到“百战百胜”的目的。
(一)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的存在依托于通讯技术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互联网正是其能在全球“肆虐”的载体,在目前的技术条件和网络环境下,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评论、论坛、跟帖、BBS、博客、QQ群等等。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及时性、大众性和无边界性,使得网络舆情的表达十分快捷、而且信息来源多元、复杂,参与者众多,表达方式互动、直接、高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在整个社会形成铺天盖地的舆情“攻势”,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
网络舆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表达的便捷性,只要是在互联网覆盖的地方,网民就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工具,很方便的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通过网络“推销”给受众;二是表达的直接性,通过电脑、手机等工具,借助博客、论坛、QQ群等平台,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并且无滞后性的马上呈现给受众;三是事件的突发性,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络舆情的形成非常突然,往往是一个热点事件或论点,通过观点、利益不同的网民情绪化、对立性的争论,立马就可以 形成燎原之势;四是传播的快捷性,网络的无边界性和互动性,使得一个热点事件会以很快的速度扩散出去,形成舆情风暴。加上受众和网民数量庞大,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挟持”媒体,“绑架”民意,形成舆论暴力;五是观点的多元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加上利益诉求、知识背景、思想信仰等不同,使得网民往往容易对一些热点事件形成根本对立的、观点不同看法。而个别网民情绪化、宣泄式的言论在其中推波助澜,更是放大了观点的差异。
(二)网络舆情的成因
通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网络舆情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平台,大量网民的积极参与为网络舆情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公民权利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提高为网络舆情的形成起到了“催熟”和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对公权力的不信任成为网络舆情形成的导火线和主要原因。具体而言,网络舆情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对公权力监督的失灵,导致的对公权力的不信任。我国虽然建立了一系列的监督制度,但不可否认,很多监督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监督不力、监督不到位的情形任然大量存在,再加上很多公共信息的不公开、行政执法的不透明,从而导致了公众对公权力的不信任。面对转型时期大量存在并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加上对权力机关的不满和不信任,使得公民更原因借助网络这一工具和平台来“表情达意”。二是大量网民的存在和积极参与,为网络舆情的形成提供了可能。目前,我国网民总数已有4亿多,居世界第一,而且数量还在迅猛增长,增长空间很大。互联网已影响并参与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时候,用网络来表达意愿已成为人们的首选。
三是行政、执法的失误和瑕疵,加上缺乏相应的意识,没有把网络舆情消除在萌芽状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个别税务管理员在处理问题时,缺乏谋略,不讲究方法,有时会忽略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诉求,使得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和瑕疵,再加上没有应对网络舆情的完善制度,缺少相应的意识,就使得个别事件被“有心人”在网上快速放大和炒作。
四是公民权利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提高,使得公民在面对不公和自身权利被损害时,不再是“麻木不仁”和选择“息事宁人”,而是通过种种途径和手段维护和争取自己的权益,而网络的特点加上对公权力的不信任,使得公民通过网络来维护权益和反对不公变得理所当然,成为其首选。
三、科学诊断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网络舆情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风向标,组织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已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单学刚介绍,从2009年7月第一次推出“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到“2010年第二 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问世,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已在稳步提升,并取得了一系列可惜的成效。但纵观全局,特别是对国税部门来说,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国税部门领导思想还没有完全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变化、新要求,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一方面是个别领导在面对舆情时,高高在上,不能用平等的心态面对;另一方面是很多国税部门在处理网络舆情问题时还用传统的方法和手段,没有与时俱进,没有跟上网络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一些网络舆情事件中,正是事发单位和负责人应对不当或发表不当言论,从而导致事态尖锐化和扩大化。
二是组织措施不得力。绝大多数国税机关还没有成立应对网络舆情的组织机构,没有专门处理网络舆情事件的固定人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制度。在面对网络舆情事件时,还是用传统的方法,过去的经验来应对,或者是直接采用围追堵截的办法,缺乏应对网络媒体、网民的技巧。因此,国税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在创新工作方法上存在严重不足,在人力物力的投入上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从而导致了化解矛盾、引导舆论、维护执法公信力能力不强。
三是制度体制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专门的关于应对网络舆情的法律和制度。在唯一的相关文件《中共中 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只是概括的提到:要着力提高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等方面的能力,还没有具体的应对。目前,我国在网络舆情立法和体制建设方面还处于空白状态,从而导致在应对实践上,还处于无法可依、无制度可循的尴尬中。
四是监督管理不完善。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网络舆情的监督管理仅仅停留在行业和网民自律的基础上,还没有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对网络舆情监督管理负责。目前,我国对谣言、虚假信息、不当言论的发布者、扩散者、平台提供者等缺少行之有效监督管理,对网络舆情的收集、整理、研判等应对准备工作也严重滞后和缺失,造成了国税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事件中往往处于被动、不利地位。
四、和谐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和方法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明确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目前,借助网络媒体反映社会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已成为人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这也造成了少数不了解实情,或是别有用心者,利用这一渠道发布不实言论,甚至是有害信息,极易产生负面影响。国税部门作为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要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和制约,这就需 要我们按照网络时代的需要,提高思想认识、改进工作方法,顺应民意民声,切实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成立网络舆情应对队伍。国税部门相关领导要转变思想、更新理念,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对国税部门形象和公信力的影响,要强化网络舆情应对意识,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组织机构和队伍。可以通过抽调政治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网络操作水平的税务人员,来收集相关信息,处理网络舆情事件,尽量把不利网络舆情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臵。如竹溪县国税局的互联网络舆情发言人制度就值得我们借鉴。
二是完善相关制度、建立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我们必须从完善制度着手,通过制度来明确目的、细化责任、确保落实,使网络舆情应对有据可循、有法可依,从而建立网络舆情应对的长效机制。必须建立两种制度:一是办事公开制度。使公众特别是广大纳税人可以十分便捷的了解国税部门的方方面面,从而消除对国税部门的神秘感和不信任感;二是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回应公众的合理要求。特别是在网络舆情发生时,国税部门要坦诚面对,及时找准问题的关键,主动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处理过程,防止事态扩大化。
三是加强执法监督,落实网络舆情应对责任。国税部门要实行阳光执法,最大限度的保障公众对国税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国税部门的行政、执法都在阳光下运 行,把国税工作臵于公众的有效监督之下。同时也必须明确,在处理网络舆情时,对问题解释不清、态度恶劣导致矛盾激化,以及处臵手段和处臵方法明显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都要按照相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四是提高综合素质,改进网络舆情应对方法。国税机关要进一步提高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从而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公信力,增强公众对其的信任感,在源头上根除网民制造、扩大网络舆情事件的心理和受众基础。同时在应对网络舆情时,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公众的角度了解其利益和需求,做好沟通工作,从而对症下药,并积极引导公众要全面、客观、理性的分析对待问题和矛盾。
第四篇:当前网络涉税舆情的现状与危机应对
当前网络涉税舆情的现状与危机应对
【将本文告诉QQ/MSN上的好友】
作者:李彬彬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96910更新时间:2010-11-23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些负面信息往往成为网上舆论的焦点。与此同时,网络涉税舆情不断增多,给税收宣传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需引起各级税务机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予以及时应对和妥善处理。
一、当前网络舆情的现状
(一)网络舆论突发性强、敏感度高、影响力广
网络舆论最引人瞩目之处在于能迅速聚集人气,把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甚至芝麻绿豆的小事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如近期湖南长沙发生的“7.30”国税爆炸案,笔者试着“百度一下”,有网页347000篇。互联网本身是个极度开放的平台,能最大地起到舆论监督的同时,也不乏有人借网炒作、造假;有人通过网络发泄情绪;自然也有人利用网络“攻击”税收执法等等。笔者试着打开一些“7.30”国税爆炸案论坛网页,发现网络上涉及国税的舆论,大多属于负面舆论,其中的帖文多半缺乏事实根据,有的抓住一点夸大其词;有的道听途说添油加醋;有的甚至造谣生事大肆宣泄其不满情绪。虽然犯罪嫌疑人刘赘衡被抓,警方也公布了作案动机,让谣言和不实的言论不攻自破,但还是有一些网民不太相信事实的真相。由于涉税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很强,一般无法预计其发生时间,这也是网络舆情工作的难点之一。而且当前大多基层税务部门都设有专门的网络信息员,很多涉税舆论帖子都是在8小时工作时间之外发到论坛上去的,这给舆情监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二)舆情处理不当易造成局面被动
网络的舆论传播效果具有鲜明的两面性,对涉税舆情处理不当,极易造成工作上的被动。近年来,网络舆情案件的频发,给税务部门的涉税舆情处理工作敲响了警钟。贵州“瓮安”事件、上海闸北袭警事件等,都有着类似的传播轨迹:首先在某一论坛或网络贴吧上出现事件的描述,随之被大量网友跟帖并转载,接着传统媒体开始关注并予以报道,最后相关部门出面解决。在这里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推测,在事件借助网络传播的时候,相关部门是并不知情的,纵然存在知情的情况,也肯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相关部门真正地介入事件,并向公众公开解释,总是在电视、报纸、广播等传动媒体大肆宣传报道之后。几乎所有的例子都说明,这一“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可谓是一败涂地,败的不单单是工作上的被动,而是把所有的舆论矛头全部引向了自己。
(三)舆情处理上存在“四怕”
一怕麻烦。一些国税机关,特别是基层国税机关对涉税舆情苗头,往往麻痹大意,疏于引导,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想管、不愿管,待到舆情危机形成后才仓促应战,才发现错过了最佳时机,而丧失了工作的主动权。贵州“瓮安”事件暴露出的问题,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教训深刻,值得反思和总结。二怕曝光。表现在对涉税信息公开应答时,发布的内容不真实或避重就轻,试图“捂、盖、瞒”。殊不知这样做反而加剧公众的猜疑心理,造成视听混淆,助长谣言泛滥,使原本清楚简单的事件变得模糊复杂,原本容易处理处置的变得十分困难,甚至引火烧身难以下台。如云南晋宁“躲猫猫”事件,当时网上网下要求公开真相的呼声非常强烈,而公安机关领导因惧怕曝光,几次发布的信息资料或前后不
一、或对一些实质性问题避而不谈,没能向社会坦诚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导致群众产生被欺骗感觉,从而引起社会舆论的口诛笔伐。三怕媒体。一直以来,基层税务机关在处理与媒体的关系上过于谨慎,应对媒体时不积极主动,对记者敬而远之,生怕落入采访圈套,人为地将媒体与税务关系对立。这种状况在基层更加突出。由于定位上的偏颇,致使在一些敏感事件上,限制、躲
避或拒绝媒体采访现象普遍存在。而在事实上,发生涉税事件,媒体最先想到的是从税务机关求证信息的真实性,获取信息并在第一时间报道出去这是最客观、最无可非议的,税务机关只要公正、客观、准确、实事求是地应答,就能做到正确引导舆情,满足群众知情欲望。而税务机关如果对媒体“怕、拒、躲”,结果只能导致媒体无法求证、偏听偏信他人一面之词、报道不全面、不客观。四怕问责。舆情危机形成后,税务机关既要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又要面对上面的问责压力。一些领导处置起来怕这怕那,缩手缩脚,有的不冷静、不沉着,不能针对舆情特点,制定有效应对策略。有的自乱阵脚,别人不慌自己慌,该发布、不该发布的一齐发布,按倒葫芦起来瓢,导致舆论指责批评越发激烈。加之有的不反思自身过错,反而无端指责媒体,导致舆论对抗升级,舆情危机加剧。
二、涉税危机应对建议
(一)强化“三种认识”
一是强化引导化解意识。通过及时掌握各种涉税舆论信息,经过深入研判,一旦发现涉税舆情苗头后,第一时间进行引导,遏制负面炒作,最大限度地把涉税舆情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是强化合作共赢意识。要本着“互利互惠、合作双赢”原则,与媒体建立信息会商、协调、反馈,新闻联席、新闻例会、主题新闻策划等制度,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交流和协作,主动引导媒体直接参与到涉税舆情引导中来。
三是强化化“危”为“机”意识。涉税舆情在给国税形象建设带来危机的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因此,要善于化“危”为“机”。对情况属实、严重影响国税形象的负面舆情,要及时向新闻媒体表明严肃查处、绝不护短的决心,争取各界理解,以实际行动树立起国税执法为民、勇于负责的良好形象。
(二)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做到立场鲜明,特别是在应对公众、媒体中把握好自身的态度,包括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关心受害者利益、坦诚面对问题以及积极承担责任等。二是必须坚持公正公开原则,做到快速反应。在处理涉税舆情中要坚持“谣言止于公开”,迅速核查,快速反应,及时与公众形成对话,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正面信息报道之上。三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做到分寸得当。在媒体及公众面前,既要坚持实事求是,敢于讲真话,又要注意保密,特别是有关侦察方法、手段等涉密、涉私以及其他重要情况,不能公布,不能全说。
(三)建立完善三个机制
一要建立完善涉税舆情收集研判机制。做好网上巡查,对通信群组、网站、论坛、博客、播客等实时监控。尤其是要对本地网站、论坛和网民进行认真细致的摸底调查,排查一批人气高、诉求多的重点网站和论坛。一旦发现涉税舆情,应迅速上报并跟踪了解,及早应对。要定期研判舆情,列出隐患,避免工作落后造成舆情高峰。对一定时期内国税工作和队伍建设容易引起媒体关注的问题作好评估,提出建议,防止引发炒作。
二要建立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网络舆情处置的快速反应机制和队伍。一旦发生重大涉税舆情,即启动响应预案开展处置。组建舆情监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办公室主任兼任主任,并配备1名信访专干兼职舆情处置人员。
三要建立完善党政有关部门联动机制。要与地方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联动,采取召开联席会议的形式,加强沟通联系。遇到重大涉税舆情,应及时向党委、政府及上级国税机关请示、报告。主动与主流媒体和网站沟通联系,听取媒体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争取获得媒体的理解与支持。
(四)做好三个宣传
一是开拓“网络”宣传。当前,省市(州)局及部分县局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外网,能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国税服务。但更要做到政务公开,及时更新外网信息;及时发布税收政策,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上舆论氛围。
二是加强“传媒”宣传。如在近期开展的街道市场个体工商户税收秩序清理工作中,北湖区局先后在郴州电视台黄金时段《天天播报》和《郴州日报》向区内纳税人打出清理整顿公告;向各市场纳税人发放宣传资料200份,张贴清理整顿公告100份,并与区委宣传部在各级媒体发表相关信息10余篇,强化清理整顿的社会面宣传,浓厚市场清理整顿的宣传氛围,积极引导舆情正确对待清理整顿工作。
(三)引导负面信息转向正面宣传。一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指定专人担任互联网舆情引导人,根据舆情类别,会同内部有关单位采取相应处置措施,及时做好网络答复、正面引导、澄清事实等工作。二是加强对外宣传报道,宣传国税系统的正面形象、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北湖区国税局)
第五篇:当前网络涉税舆情的现状与危机应对
当前网络涉税舆情的现状与危机应对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些负面信息往往成为网上舆论的焦点。与此同时,网络涉税舆情不断增多,给税收宣传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需引起各级税务机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予以及时应对和妥善处理。
一、当前网络舆情的现状
(一)网络舆论突发性强、敏感度高、影响力广
网络舆论最引人瞩目之处在于能迅速聚集人气,把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甚至芝麻绿豆的小事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如近期湖南长沙发生的“7.30”国税爆炸案,笔者试着“百度一下”,有网页347000篇。互联网本身是个极度开放的平台,能最大地起到舆论监督的同时,也不乏有人借网炒作、造假;有人通过网络发泄情绪;自然也有人利用网络“攻击”税收执法等等。笔者试着打开一些“7.30”国税爆炸案论坛网页,发现网络上涉及国税的舆论,大多属于负面舆论,其中的帖文多半缺乏事实根据,有的抓住一点夸大其词;有的道听途说添油加醋;有的甚至造谣生事大肆宣泄其不满情绪。虽然犯罪嫌疑人刘赘衡被抓,警方也公布了作案动机,让谣言和不实的言论不攻自破,但还是有一些网民不太相信事实的真相。由于涉税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很强,一般无法预计其发生时间,这也是网络舆情工作的难点之一。而且当前大多基层税务部门都设有专门的网络信息员,很多涉税舆论帖子都是在8小时工作时间之外发到论坛上去的,这给舆情监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二)舆情处理不当易造成局面被动
网络的舆论传播效果具有鲜明的两面性,对涉税舆情处理不当,极易造成工作上的被动。近年来,网络舆情案件的频发,给税务部门的涉税舆情处理工作敲响了警钟。贵州“瓮安”事件、上海闸北袭警事件等,都有着类似的传播轨迹:首先在某一论坛或网络贴吧上出现事件的描述,随之被大量网友跟帖并转载,接着传统媒体开始关注并予以报道,最后相关部门出面解决。在这里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推测,在事件借助网络传播的时候,相关部门是并不知情的,纵然存在知情的情况,也肯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相关部门真正地介入事件,并向公众公开解释,总是在电视、报纸、广播等传动媒体大肆宣传报道之后。几乎所有的例子都说明,这一“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可谓是一败涂地,败的不单单是工作上的被动,而是把所有的舆论矛头全部引向了自己。
(三)舆情处理上存在“四怕”
一怕麻烦。一些国税机关,特别是基层国税机关对涉税舆情苗头,往往麻痹大意,疏于引导,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想管、不愿管,待到舆情危机形成后才仓促应战,才发现错过了最佳时机,而丧失了工作的主动权。贵州“瓮安”事件暴露出的问题,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教训深刻,值得反思和总结。二怕曝光。表现在对涉税信息公开应答时,发布的内容不真实或避重就轻,试图“捂、盖、瞒”。殊不知这样做反而加剧公众的猜疑心理,造成视听混淆,助长谣言泛滥,使原本清楚简单的事件变得模糊复杂,原本容易处理处置的变得十分困难,甚至引火烧身难以下台。如云南晋宁“躲猫猫”事件,当时网上网下要求公开真相的呼声非常强烈,而公安机关领导因惧怕曝光,几次发布的信息资料或前后不
一、或对一些实质性问题避而不谈,没能向社会坦诚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导致群众产生被欺骗感觉,从而引起社会舆论的口诛笔伐。三怕媒体。一直以来,基层税务机关在处理与媒体的关系上过于谨慎,应对媒体时不积极主动,对记者敬而远之,生怕落入采访圈套,人为地将媒体与税务关系对立。这种状况在基层更加突出。由于定位上的偏颇,致使在一些敏感事件上,限制、躲避或拒绝媒体采访现象普遍存在。而在事实上,发生涉税事件,媒体最先想到的是从税务机
关求证信息的真实性,获取信息并在第一时间报道出去这是最客观、最无可非议的,税务机关只要公正、客观、准确、实事求是地应答,就能做到正确引导舆情,满足群众知情欲望。而税务机关如果对媒体“怕、拒、躲”,结果只能导致媒体无法求证、偏听偏信他人一面之词、报道不全面、不客观。四怕问责。舆情危机形成后,税务机关既要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又要面对上面的问责压力。一些领导处置起来怕这怕那,缩手缩脚,有的不冷静、不沉着,不能针对舆情特点,制定有效应对策略。有的自乱阵脚,别人不慌自己慌,该发布、不该发布的一齐发布,按倒葫芦起来瓢,导致舆论指责批评越发激烈。加之有的不反思自身过错,反而无端指责媒体,导致舆论对抗升级,舆情危机加剧。
二、涉税危机应对建议
(一)强化“三种认识”
一是强化引导化解意识。通过及时掌握各种涉税舆论信息,经过深入研判,一旦发现涉税舆情苗头后,第一时间进行引导,遏制负面炒作,最大限度地把涉税舆情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是强化合作共赢意识。要本着“互利互惠、合作双赢”原则,与媒体建立信息会商、协调、反馈,新闻联席、新闻例会、主题新闻策划等制度,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交流和协作,主动引导媒体直接参与到涉税舆情引导中来。
三是强化化“危”为“机”意识。涉税舆情在给国税形象建设带来危机的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因此,要善于化“危”为“机”。对情况属实、严重影响国税形象的负面舆情,要及时向新闻媒体表明严肃查处、绝不护短的决心,争取各界理解,以实际行动树立起国税执法为民、勇于负责的良好形象。
(二)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做到立场鲜明,特别是在应对公众、媒体中把握好自身的态度,包括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关心受害者利益、坦诚面对问题以及积极承担责任等。
二是必须坚持公正公开原则,做到快速反应。在处理涉税舆情中要坚持“谣言止于公开”,迅速核查,快速反应,及时与公众形成对话,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正面信息报道之上。
三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做到分寸得当。在媒体及公众面前,既要坚持实事求是,敢于讲真话,又要注意保密,特别是有关侦察方法、手段等涉密、涉私以及其他重要情况,不能公布,不能全说。
(三)建立完善三个机制
一要建立完善涉税舆情收集研判机制。做好网上巡查,对通信群组、网站、论坛、博客、播客等实时监控。尤其是要对本地网站、论坛和网民进行认真细致的摸底调查,排查一批人气高、诉求多的重点网站和论坛。一旦发现涉税舆情,应迅速上报并跟踪了解,及早应对。要定期研判舆情,列出隐患,避免工作落后造成舆情高峰。对一定时期内国税工作和队伍建设容易引起媒体关注的问题作好评估,提出建议,防止引发炒作。
二要建立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网络舆情处置的快速反应机制和队伍。一旦发生重大涉税舆情,即启动响应预案开展处置。组建舆情监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办公室主任兼任主任,并配备1名信访专干兼职舆情处置人员。
三要建立完善党政有关部门联动机制。要与地方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联动,采取召开联席会议的形式,加强沟通联系。遇到重大涉税舆情,应及时向党委、政府及上级国税机关请示、报告。主动与主流媒体和网站沟通联系,听取媒体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争取获得媒体的理解与支持。
(四)做好三个宣传
一是开拓“网络”宣传。当前,省市(州)局及部分县局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外网,能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国税服务。但更要做到政务公开,及时更新外网信息;
及时发布税收政策,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上舆论氛围。
二是加强“传媒”宣传。如在近期开展的街道市场个体工商户税收秩序清理工作中,北湖区局先后在郴州电视台黄金时段《天天播报》和《郴州日报》向区内纳税人打出清理整顿公告;向各市场纳税人发放宣传资料200份,张贴清理整顿公告100份,并与区委宣传部在各级媒体发表相关信息10余篇,强化清理整顿的社会面宣传,浓厚市场清理整顿的宣传氛围,积极引导舆情正确对待清理整顿工作。
(三)引导负面信息转向正面宣传。一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指定专人担任互联网舆情引导人,根据舆情类别,会同内部有关单位采取相应处置措施,及时做好网络答复、正面引导、澄清事实等工作。二是加强对外宣传报道,宣传国税系统的正面形象、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北湖区国税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