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网络涉税舆情现状与引导的思考
当前网络涉税舆情现状与引导的思考
舆情监测http://
社会发展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因此,各级税务机关必须充分认识网络媒体在现代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主动融入到互联网“虚拟社会”中去,规范和完善应对网络舆情的机制,强化政府与网络社会的互动和与网民的共鸣,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网络舆情对于政府管理的积极效应。
(一)理性面对涉税舆情。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要将舆情视为“民情”不能看作“敌情”。涉税舆情虽非全部准确,但这些“声音”都非常直接、坦率,“乐言”能鞭策、激励自身,“杂音”亦应接纳、分析和疏导,做到尊重民意,而不被民意束缚甚至挟持。因此,在对待负面舆情时,税务部门应视为是一部分有责任心和正义感的群众在关心支持部门工作,是一种最有效的监督爱护。要从部门内部多查找主观原因。要及时掌握涉税网络舆情,第一时间进行引导,最大限度地把涉税舆情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 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监督, 熟悉新形势下舆论监督的特点和变化, 掌握网络舆论监督和舆情形成的规律与形式。
(二)合理利用网络舆情。要注意网络民意和网络舆情分析,积极
发现案件线索, 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避免事态扩大和恶化,以网络舆论监督促工作、促整改、促提高。要作好“疏导”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系统内的先进人和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做好疏导解释工作,消除领导与干部、干部与干部之间的误解,不能让内部人员成为社会舆情的负面“推手”;加强政务公开,提高行政透明度。要针对互联网高度开放性和虚拟性的特点,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第一时间传达税务机关的声音,用正面声音主导网上舆论,群众对税务工作理解了、熟悉了、认同了,谣言就难以站得住脚。
(三)建立舆情工作机制。各级税务机关应该结合自身实际, 加快建立管用有效涉税网络舆论收集、分析、研判和回应机制,搭建工作平台, 产生实际效果。要建立舆情危机预警机制,有计划地对网络舆情进行处置;要建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围绕网络热点问题,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与当事人当面交流等方式,抓住事初、事中、事后等关键节点舆情走向,及时披露信息,组织有深度、有说服力的文章在网上刊发,解疑释惑,维护网络正确舆论导向,逐步形成健康的网络氛围;要建立网络舆情处理机制,加强网络舆论技术监控,建立敏感信息数据库,定期搜索反映税务机关的负面报道,做到发现负面舆情,快速上报掌握准确信息,形成权威信源分析舆情走势,判断发展走向,制定处置方案,提出网上反馈信息组织舆论正面宣传,形成网上舆论主流持续跟踪网上舆情变化,适时调整完善网上传播策略;建立舆情
信息反馈机制,将对网上舆情信息的处理意见和处理理由反馈给群众,化解矛盾,赢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建立舆情信息共享机制,积极与宣传、公安和互联网专业管理部门沟通协调,争取他们在网络舆论宣传模式、管理方法特别是舆情热点搜索、突发事件处置等方面的协助支持,促进网络宣传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专业化。
(四)要有应急危机之策。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情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有巨大优势。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无限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传递速度快、指向性强、被关注度高、持续时间长、负面评价大等特点,这给舆情监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对此必须涉定应急预案。果断处理突发危机,在第一时间对涉税新闻、网民发帖予以高度关注,及时进行调查,果断作出处理,并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及时解答网民和其他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就能够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化解社会矛盾,能够提升税务部门的公信力。化解负面舆论炒作,以正面负责的态度做好说明和解释工作, 及时在网络和媒体上告知事件的发展情况和处理过程。提高应对媒体的策略,舆情事件发生后,要果断决策,迅速统一思想,“快讲事实,慎讲结论,换位思考,透明公正”,抢先发出声音,先上网,后见报;先简报,后详报,第一时间占领信息高地,避免让谣言扩散,正确引导舆论。
(五)要有舆情治本之策。要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做好领导干部廉
洁自律和廉洁从政工作;加强文件资料的保管, 防止机关内部资料外泄, 尤其要防范内部信息被披露在网络上, 被有不良企图的人利用。加强舆情知识培训,开设网络公共危机应对技巧与策略等课程,邀请舆情分析、公共危机处理等方面专家,切实提高各级税务机关快速反应、及时应对、正确引导涉税网络舆情的能力。建立有效工作制度,不断提高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管理水平,建立起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分析、报送、通报等制度,增强网络舆情信息报送的及时性、准确性和规范性,使网络舆情信息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完善宣传管理机制,强化网络“把关人”意识,实行严格的信息准入制度,坚持“谁提供、谁负责”的原则。要实行网络舆情监测制度,对涉及税务系统的报道和评论、投诉和举报、批评和建议等内容进行不间断监测,对重要信息及时摘编上报。
第二篇:当前网络涉税舆情的现状与危机应对
当前网络涉税舆情的现状与危机应对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些负面信息往往成为网上舆论的焦点。与此同时,网络涉税舆情不断增多,给税收宣传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需引起各级税务机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予以及时应对和妥善处理。
一、当前网络舆情的现状
(一)网络舆论突发性强、敏感度高、影响力广
网络舆论最引人瞩目之处在于能迅速聚集人气,把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甚至芝麻绿豆的小事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如近期湖南长沙发生的“7.30”国税爆炸案,笔者试着“百度一下”,有网页347000篇。互联网本身是个极度开放的平台,能最大地起到舆论监督的同时,也不乏有人借网炒作、造假;有人通过网络发泄情绪;自然也有人利用网络“攻击”税收执法等等。笔者试着打开一些“7.30”国税爆炸案论坛网页,发现网络上涉及国税的舆论,大多属于负面舆论,其中的帖文多半缺乏事实根据,有的抓住一点夸大其词;有的道听途说添油加醋;有的甚至造谣生事大肆宣泄其不满情绪。虽然犯罪嫌疑人刘赘衡被抓,警方也公布了作案动机,让谣言和不实的言论不攻自破,但还是有一些网民不太相信事实的真相。由于涉税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很强,一般无法预计其发生时间,这也是网络舆情工作的难点之一。而且当前大多基层税务部门都设有专门的网络信息员,很多涉税舆论帖子都是在8小时工作时间之外发到论坛上去的,这给舆情监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二)舆情处理不当易造成局面被动
网络的舆论传播效果具有鲜明的两面性,对涉税舆情处理不当,极易造成工作上的被动。近年来,网络舆情案件的频发,给税务部门的涉税舆情处理工作敲响了警钟。贵州“瓮安”事件、上海闸北袭警事件等,都有着类似的传播轨迹:首先在某一论坛或网络贴吧上出现事件的描述,随之被大量网友跟帖并转载,接着传统媒体开始关注并予以报道,最后相关部门出面解决。在这里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推测,在事件借助网络传播的时候,相关部门是并不知情的,纵然存在知情的情况,也肯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相关部门真正地介入事件,并向公众公开解释,总是在电视、报纸、广播等传动媒体大肆宣传报道之后。几乎所有的例子都说明,这一“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可谓是一败涂地,败的不单单是工作上的被动,而是把所有的舆论矛头全部引向了自己。
(三)舆情处理上存在“四怕”
一怕麻烦。一些国税机关,特别是基层国税机关对涉税舆情苗头,往往麻痹大意,疏于引导,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想管、不愿管,待到舆情危机形成后才仓促应战,才发现错过了最佳时机,而丧失了工作的主动权。贵州“瓮安”事件暴露出的问题,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教训深刻,值得反思和总结。二怕曝光。表现在对涉税信息公开应答时,发布的内容不真实或避重就轻,试图“捂、盖、瞒”。殊不知这样做反而加剧公众的猜疑心理,造成视听混淆,助长谣言泛滥,使原本清楚简单的事件变得模糊复杂,原本容易处理处置的变得十分困难,甚至引火烧身难以下台。如云南晋宁“躲猫猫”事件,当时网上网下要求公开真相的呼声非常强烈,而公安机关领导因惧怕曝光,几次发布的信息资料或前后不
一、或对一些实质性问题避而不谈,没能向社会坦诚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导致群众产生被欺骗感觉,从而引起社会舆论的口诛笔伐。三怕媒体。一直以来,基层税务机关在处理与媒体的关系上过于谨慎,应对媒体时不积极主动,对记者敬而远之,生怕落入采访圈套,人为地将媒体与税务关系对立。这种状况在基层更加突出。由于定位上的偏颇,致使在一些敏感事件上,限制、躲避或拒绝媒体采访现象普遍存在。而在事实上,发生涉税事件,媒体最先想到的是从税务机
关求证信息的真实性,获取信息并在第一时间报道出去这是最客观、最无可非议的,税务机关只要公正、客观、准确、实事求是地应答,就能做到正确引导舆情,满足群众知情欲望。而税务机关如果对媒体“怕、拒、躲”,结果只能导致媒体无法求证、偏听偏信他人一面之词、报道不全面、不客观。四怕问责。舆情危机形成后,税务机关既要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又要面对上面的问责压力。一些领导处置起来怕这怕那,缩手缩脚,有的不冷静、不沉着,不能针对舆情特点,制定有效应对策略。有的自乱阵脚,别人不慌自己慌,该发布、不该发布的一齐发布,按倒葫芦起来瓢,导致舆论指责批评越发激烈。加之有的不反思自身过错,反而无端指责媒体,导致舆论对抗升级,舆情危机加剧。
二、涉税危机应对建议
(一)强化“三种认识”
一是强化引导化解意识。通过及时掌握各种涉税舆论信息,经过深入研判,一旦发现涉税舆情苗头后,第一时间进行引导,遏制负面炒作,最大限度地把涉税舆情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是强化合作共赢意识。要本着“互利互惠、合作双赢”原则,与媒体建立信息会商、协调、反馈,新闻联席、新闻例会、主题新闻策划等制度,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交流和协作,主动引导媒体直接参与到涉税舆情引导中来。
三是强化化“危”为“机”意识。涉税舆情在给国税形象建设带来危机的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因此,要善于化“危”为“机”。对情况属实、严重影响国税形象的负面舆情,要及时向新闻媒体表明严肃查处、绝不护短的决心,争取各界理解,以实际行动树立起国税执法为民、勇于负责的良好形象。
(二)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做到立场鲜明,特别是在应对公众、媒体中把握好自身的态度,包括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关心受害者利益、坦诚面对问题以及积极承担责任等。
二是必须坚持公正公开原则,做到快速反应。在处理涉税舆情中要坚持“谣言止于公开”,迅速核查,快速反应,及时与公众形成对话,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正面信息报道之上。
三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做到分寸得当。在媒体及公众面前,既要坚持实事求是,敢于讲真话,又要注意保密,特别是有关侦察方法、手段等涉密、涉私以及其他重要情况,不能公布,不能全说。
(三)建立完善三个机制
一要建立完善涉税舆情收集研判机制。做好网上巡查,对通信群组、网站、论坛、博客、播客等实时监控。尤其是要对本地网站、论坛和网民进行认真细致的摸底调查,排查一批人气高、诉求多的重点网站和论坛。一旦发现涉税舆情,应迅速上报并跟踪了解,及早应对。要定期研判舆情,列出隐患,避免工作落后造成舆情高峰。对一定时期内国税工作和队伍建设容易引起媒体关注的问题作好评估,提出建议,防止引发炒作。
二要建立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网络舆情处置的快速反应机制和队伍。一旦发生重大涉税舆情,即启动响应预案开展处置。组建舆情监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办公室主任兼任主任,并配备1名信访专干兼职舆情处置人员。
三要建立完善党政有关部门联动机制。要与地方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联动,采取召开联席会议的形式,加强沟通联系。遇到重大涉税舆情,应及时向党委、政府及上级国税机关请示、报告。主动与主流媒体和网站沟通联系,听取媒体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争取获得媒体的理解与支持。
(四)做好三个宣传
一是开拓“网络”宣传。当前,省市(州)局及部分县局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外网,能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国税服务。但更要做到政务公开,及时更新外网信息;
及时发布税收政策,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上舆论氛围。
二是加强“传媒”宣传。如在近期开展的街道市场个体工商户税收秩序清理工作中,北湖区局先后在郴州电视台黄金时段《天天播报》和《郴州日报》向区内纳税人打出清理整顿公告;向各市场纳税人发放宣传资料200份,张贴清理整顿公告100份,并与区委宣传部在各级媒体发表相关信息10余篇,强化清理整顿的社会面宣传,浓厚市场清理整顿的宣传氛围,积极引导舆情正确对待清理整顿工作。
(三)引导负面信息转向正面宣传。一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指定专人担任互联网舆情引导人,根据舆情类别,会同内部有关单位采取相应处置措施,及时做好网络答复、正面引导、澄清事实等工作。二是加强对外宣传报道,宣传国税系统的正面形象、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北湖区国税局)
第三篇:当前网络涉税舆情的现状与危机应对
当前网络涉税舆情的现状与危机应对
【将本文告诉QQ/MSN上的好友】
作者:李彬彬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96910更新时间:2010-11-23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些负面信息往往成为网上舆论的焦点。与此同时,网络涉税舆情不断增多,给税收宣传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需引起各级税务机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予以及时应对和妥善处理。
一、当前网络舆情的现状
(一)网络舆论突发性强、敏感度高、影响力广
网络舆论最引人瞩目之处在于能迅速聚集人气,把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甚至芝麻绿豆的小事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如近期湖南长沙发生的“7.30”国税爆炸案,笔者试着“百度一下”,有网页347000篇。互联网本身是个极度开放的平台,能最大地起到舆论监督的同时,也不乏有人借网炒作、造假;有人通过网络发泄情绪;自然也有人利用网络“攻击”税收执法等等。笔者试着打开一些“7.30”国税爆炸案论坛网页,发现网络上涉及国税的舆论,大多属于负面舆论,其中的帖文多半缺乏事实根据,有的抓住一点夸大其词;有的道听途说添油加醋;有的甚至造谣生事大肆宣泄其不满情绪。虽然犯罪嫌疑人刘赘衡被抓,警方也公布了作案动机,让谣言和不实的言论不攻自破,但还是有一些网民不太相信事实的真相。由于涉税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很强,一般无法预计其发生时间,这也是网络舆情工作的难点之一。而且当前大多基层税务部门都设有专门的网络信息员,很多涉税舆论帖子都是在8小时工作时间之外发到论坛上去的,这给舆情监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二)舆情处理不当易造成局面被动
网络的舆论传播效果具有鲜明的两面性,对涉税舆情处理不当,极易造成工作上的被动。近年来,网络舆情案件的频发,给税务部门的涉税舆情处理工作敲响了警钟。贵州“瓮安”事件、上海闸北袭警事件等,都有着类似的传播轨迹:首先在某一论坛或网络贴吧上出现事件的描述,随之被大量网友跟帖并转载,接着传统媒体开始关注并予以报道,最后相关部门出面解决。在这里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推测,在事件借助网络传播的时候,相关部门是并不知情的,纵然存在知情的情况,也肯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相关部门真正地介入事件,并向公众公开解释,总是在电视、报纸、广播等传动媒体大肆宣传报道之后。几乎所有的例子都说明,这一“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可谓是一败涂地,败的不单单是工作上的被动,而是把所有的舆论矛头全部引向了自己。
(三)舆情处理上存在“四怕”
一怕麻烦。一些国税机关,特别是基层国税机关对涉税舆情苗头,往往麻痹大意,疏于引导,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想管、不愿管,待到舆情危机形成后才仓促应战,才发现错过了最佳时机,而丧失了工作的主动权。贵州“瓮安”事件暴露出的问题,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教训深刻,值得反思和总结。二怕曝光。表现在对涉税信息公开应答时,发布的内容不真实或避重就轻,试图“捂、盖、瞒”。殊不知这样做反而加剧公众的猜疑心理,造成视听混淆,助长谣言泛滥,使原本清楚简单的事件变得模糊复杂,原本容易处理处置的变得十分困难,甚至引火烧身难以下台。如云南晋宁“躲猫猫”事件,当时网上网下要求公开真相的呼声非常强烈,而公安机关领导因惧怕曝光,几次发布的信息资料或前后不
一、或对一些实质性问题避而不谈,没能向社会坦诚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导致群众产生被欺骗感觉,从而引起社会舆论的口诛笔伐。三怕媒体。一直以来,基层税务机关在处理与媒体的关系上过于谨慎,应对媒体时不积极主动,对记者敬而远之,生怕落入采访圈套,人为地将媒体与税务关系对立。这种状况在基层更加突出。由于定位上的偏颇,致使在一些敏感事件上,限制、躲
避或拒绝媒体采访现象普遍存在。而在事实上,发生涉税事件,媒体最先想到的是从税务机关求证信息的真实性,获取信息并在第一时间报道出去这是最客观、最无可非议的,税务机关只要公正、客观、准确、实事求是地应答,就能做到正确引导舆情,满足群众知情欲望。而税务机关如果对媒体“怕、拒、躲”,结果只能导致媒体无法求证、偏听偏信他人一面之词、报道不全面、不客观。四怕问责。舆情危机形成后,税务机关既要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又要面对上面的问责压力。一些领导处置起来怕这怕那,缩手缩脚,有的不冷静、不沉着,不能针对舆情特点,制定有效应对策略。有的自乱阵脚,别人不慌自己慌,该发布、不该发布的一齐发布,按倒葫芦起来瓢,导致舆论指责批评越发激烈。加之有的不反思自身过错,反而无端指责媒体,导致舆论对抗升级,舆情危机加剧。
二、涉税危机应对建议
(一)强化“三种认识”
一是强化引导化解意识。通过及时掌握各种涉税舆论信息,经过深入研判,一旦发现涉税舆情苗头后,第一时间进行引导,遏制负面炒作,最大限度地把涉税舆情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是强化合作共赢意识。要本着“互利互惠、合作双赢”原则,与媒体建立信息会商、协调、反馈,新闻联席、新闻例会、主题新闻策划等制度,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交流和协作,主动引导媒体直接参与到涉税舆情引导中来。
三是强化化“危”为“机”意识。涉税舆情在给国税形象建设带来危机的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因此,要善于化“危”为“机”。对情况属实、严重影响国税形象的负面舆情,要及时向新闻媒体表明严肃查处、绝不护短的决心,争取各界理解,以实际行动树立起国税执法为民、勇于负责的良好形象。
(二)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做到立场鲜明,特别是在应对公众、媒体中把握好自身的态度,包括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关心受害者利益、坦诚面对问题以及积极承担责任等。二是必须坚持公正公开原则,做到快速反应。在处理涉税舆情中要坚持“谣言止于公开”,迅速核查,快速反应,及时与公众形成对话,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正面信息报道之上。三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做到分寸得当。在媒体及公众面前,既要坚持实事求是,敢于讲真话,又要注意保密,特别是有关侦察方法、手段等涉密、涉私以及其他重要情况,不能公布,不能全说。
(三)建立完善三个机制
一要建立完善涉税舆情收集研判机制。做好网上巡查,对通信群组、网站、论坛、博客、播客等实时监控。尤其是要对本地网站、论坛和网民进行认真细致的摸底调查,排查一批人气高、诉求多的重点网站和论坛。一旦发现涉税舆情,应迅速上报并跟踪了解,及早应对。要定期研判舆情,列出隐患,避免工作落后造成舆情高峰。对一定时期内国税工作和队伍建设容易引起媒体关注的问题作好评估,提出建议,防止引发炒作。
二要建立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网络舆情处置的快速反应机制和队伍。一旦发生重大涉税舆情,即启动响应预案开展处置。组建舆情监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办公室主任兼任主任,并配备1名信访专干兼职舆情处置人员。
三要建立完善党政有关部门联动机制。要与地方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联动,采取召开联席会议的形式,加强沟通联系。遇到重大涉税舆情,应及时向党委、政府及上级国税机关请示、报告。主动与主流媒体和网站沟通联系,听取媒体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争取获得媒体的理解与支持。
(四)做好三个宣传
一是开拓“网络”宣传。当前,省市(州)局及部分县局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外网,能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国税服务。但更要做到政务公开,及时更新外网信息;及时发布税收政策,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上舆论氛围。
二是加强“传媒”宣传。如在近期开展的街道市场个体工商户税收秩序清理工作中,北湖区局先后在郴州电视台黄金时段《天天播报》和《郴州日报》向区内纳税人打出清理整顿公告;向各市场纳税人发放宣传资料200份,张贴清理整顿公告100份,并与区委宣传部在各级媒体发表相关信息10余篇,强化清理整顿的社会面宣传,浓厚市场清理整顿的宣传氛围,积极引导舆情正确对待清理整顿工作。
(三)引导负面信息转向正面宣传。一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指定专人担任互联网舆情引导人,根据舆情类别,会同内部有关单位采取相应处置措施,及时做好网络答复、正面引导、澄清事实等工作。二是加强对外宣传报道,宣传国税系统的正面形象、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北湖区国税局)
第四篇:涉税网络舆情
关于国税部门网络舆情应对的思考
李晓鹏 彭洲
[内容摘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明确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在互联网已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舆情事件层出不穷的今天,如何应对网络舆情事件,如何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引导,是当前国税部门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从把握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发展态势入手,在全面分析网络舆情的特点后,以国税部门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为切入点,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 国税部门 网络舆情 应对 问题 对策
来自工信部的互联网产业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4月22日,我国网民总数达4.04亿,已超过美国,稳居世界第一位,社交网站用户群也达到了1.91亿。而网民人数普及率仅为30.2%,对比美国,其网民普及率在2009年就已达了68.9%。居于中国的人口基数以及经济发展形势和趋势来看,可以很明显的预见到,中国的网民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还会有一个较快的增长过程,而且增长空间很大。
另外,据2009年初中国青年报社调研中心委托腾讯网 所做的一项网络调查结果显示,网民选择的举报方式依次:网络曝光35.8%,传统媒体曝光31.3%,向纪委举报17.2%,向检察院举报11.4%,向上级政府机关举报3.3%,向公安部门举报0.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网民在面对举报选择时,网络曝光已成为其首选。
一、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发展态势
以上两组数据显示,正如工信部通讯发展司副司长祝军所说的那样,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互联网在便捷性、及时性、隐蔽性、开放性、无边界性等方面无与伦比的优势,正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表达民情、宣示民意、参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方面,更是表现出了“核武器”一般的威力,如“湖北巴东县邓玉娇事件”、“云南晋宁县躲猫猫事件”、“上海交通部门钓鱼执法事件”“南京天价烟房产局长事件”、“长江大学三学生救人事件”“新余干部出国旅游清单事件”、“贵州习水官员嫖宿幼女事件”等等这些在社会影响面广、反应强烈的热点社会事件,最初都是通过网络这一途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并且因为大量网民的参与,最终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甚至对整个事件的发展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最后推动了其中不 少问题的解决。这一连串事件从发生,到通过网络传播而被社会广泛关注从而最终得到很好解决,对中国整个社会、特别是对政府部门来说,不亚于发生了一次思想观念上的“唐山大地震”。
这一系列事件显示,越来越多的热点事件和社会问题已不再是通过传统媒体,而是通过网络被社会所广泛知晓,甚至是被迅速炒作、放大。这就是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大众性特征,所带来的表情达意的便捷性、随意性和从众性所带来的后果和“副产品”。每一个网络舆情事件,既可以成为理性公民、热心群众监督政府、抨击时弊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武器,也可能成为别有用心者制造网络暴力、社会群体事件的乐园。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利益关系趋向多样化和复杂化,社会各种矛盾不断凸显,在这一特殊时期,作为执法部门的国税机关,不仅要学会“与媒体打交道”,更要学会直面庞大的网络受众,正确快速的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网络舆情,确保做到早知道、早发现、早处理,争取掌握网络舆情的主动权,打赢“网络舆情战”,而近期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在社会上反响很大的“江苏省大丰市国税局局长黄金名片”事件和“滨海县国税局副局长猥亵幼女”事件更是为国税部门科学应对网络舆情敲响了警钟。
二、理性分析网络舆情的特点和成因
要想打赢“网络舆情战”,首先我们就必须了解其特点,知道其成因,做到知根知底、知己知彼,争取主动权,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确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并达到“百战百胜”的目的。
(一)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的存在依托于通讯技术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互联网正是其能在全球“肆虐”的载体,在目前的技术条件和网络环境下,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评论、论坛、跟帖、BBS、博客、QQ群等等。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及时性、大众性和无边界性,使得网络舆情的表达十分快捷、而且信息来源多元、复杂,参与者众多,表达方式互动、直接、高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在整个社会形成铺天盖地的舆情“攻势”,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
网络舆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表达的便捷性,只要是在互联网覆盖的地方,网民就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工具,很方便的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通过网络“推销”给受众;二是表达的直接性,通过电脑、手机等工具,借助博客、论坛、QQ群等平台,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并且无滞后性的马上呈现给受众;三是事件的突发性,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络舆情的形成非常突然,往往是一个热点事件或论点,通过观点、利益不同的网民情绪化、对立性的争论,立马就可以 形成燎原之势;四是传播的快捷性,网络的无边界性和互动性,使得一个热点事件会以很快的速度扩散出去,形成舆情风暴。加上受众和网民数量庞大,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挟持”媒体,“绑架”民意,形成舆论暴力;五是观点的多元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加上利益诉求、知识背景、思想信仰等不同,使得网民往往容易对一些热点事件形成根本对立的、观点不同看法。而个别网民情绪化、宣泄式的言论在其中推波助澜,更是放大了观点的差异。
(二)网络舆情的成因
通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网络舆情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平台,大量网民的积极参与为网络舆情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公民权利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提高为网络舆情的形成起到了“催熟”和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对公权力的不信任成为网络舆情形成的导火线和主要原因。具体而言,网络舆情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对公权力监督的失灵,导致的对公权力的不信任。我国虽然建立了一系列的监督制度,但不可否认,很多监督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监督不力、监督不到位的情形任然大量存在,再加上很多公共信息的不公开、行政执法的不透明,从而导致了公众对公权力的不信任。面对转型时期大量存在并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加上对权力机关的不满和不信任,使得公民更原因借助网络这一工具和平台来“表情达意”。二是大量网民的存在和积极参与,为网络舆情的形成提供了可能。目前,我国网民总数已有4亿多,居世界第一,而且数量还在迅猛增长,增长空间很大。互联网已影响并参与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时候,用网络来表达意愿已成为人们的首选。
三是行政、执法的失误和瑕疵,加上缺乏相应的意识,没有把网络舆情消除在萌芽状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个别税务管理员在处理问题时,缺乏谋略,不讲究方法,有时会忽略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诉求,使得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和瑕疵,再加上没有应对网络舆情的完善制度,缺少相应的意识,就使得个别事件被“有心人”在网上快速放大和炒作。
四是公民权利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提高,使得公民在面对不公和自身权利被损害时,不再是“麻木不仁”和选择“息事宁人”,而是通过种种途径和手段维护和争取自己的权益,而网络的特点加上对公权力的不信任,使得公民通过网络来维护权益和反对不公变得理所当然,成为其首选。
三、科学诊断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网络舆情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风向标,组织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已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单学刚介绍,从2009年7月第一次推出“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到“2010年第二 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问世,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已在稳步提升,并取得了一系列可惜的成效。但纵观全局,特别是对国税部门来说,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国税部门领导思想还没有完全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变化、新要求,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一方面是个别领导在面对舆情时,高高在上,不能用平等的心态面对;另一方面是很多国税部门在处理网络舆情问题时还用传统的方法和手段,没有与时俱进,没有跟上网络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一些网络舆情事件中,正是事发单位和负责人应对不当或发表不当言论,从而导致事态尖锐化和扩大化。
二是组织措施不得力。绝大多数国税机关还没有成立应对网络舆情的组织机构,没有专门处理网络舆情事件的固定人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制度。在面对网络舆情事件时,还是用传统的方法,过去的经验来应对,或者是直接采用围追堵截的办法,缺乏应对网络媒体、网民的技巧。因此,国税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在创新工作方法上存在严重不足,在人力物力的投入上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从而导致了化解矛盾、引导舆论、维护执法公信力能力不强。
三是制度体制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专门的关于应对网络舆情的法律和制度。在唯一的相关文件《中共中 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只是概括的提到:要着力提高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等方面的能力,还没有具体的应对。目前,我国在网络舆情立法和体制建设方面还处于空白状态,从而导致在应对实践上,还处于无法可依、无制度可循的尴尬中。
四是监督管理不完善。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网络舆情的监督管理仅仅停留在行业和网民自律的基础上,还没有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对网络舆情监督管理负责。目前,我国对谣言、虚假信息、不当言论的发布者、扩散者、平台提供者等缺少行之有效监督管理,对网络舆情的收集、整理、研判等应对准备工作也严重滞后和缺失,造成了国税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事件中往往处于被动、不利地位。
四、和谐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和方法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明确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目前,借助网络媒体反映社会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已成为人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这也造成了少数不了解实情,或是别有用心者,利用这一渠道发布不实言论,甚至是有害信息,极易产生负面影响。国税部门作为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要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和制约,这就需 要我们按照网络时代的需要,提高思想认识、改进工作方法,顺应民意民声,切实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成立网络舆情应对队伍。国税部门相关领导要转变思想、更新理念,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对国税部门形象和公信力的影响,要强化网络舆情应对意识,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组织机构和队伍。可以通过抽调政治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网络操作水平的税务人员,来收集相关信息,处理网络舆情事件,尽量把不利网络舆情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臵。如竹溪县国税局的互联网络舆情发言人制度就值得我们借鉴。
二是完善相关制度、建立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我们必须从完善制度着手,通过制度来明确目的、细化责任、确保落实,使网络舆情应对有据可循、有法可依,从而建立网络舆情应对的长效机制。必须建立两种制度:一是办事公开制度。使公众特别是广大纳税人可以十分便捷的了解国税部门的方方面面,从而消除对国税部门的神秘感和不信任感;二是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回应公众的合理要求。特别是在网络舆情发生时,国税部门要坦诚面对,及时找准问题的关键,主动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处理过程,防止事态扩大化。
三是加强执法监督,落实网络舆情应对责任。国税部门要实行阳光执法,最大限度的保障公众对国税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国税部门的行政、执法都在阳光下运 行,把国税工作臵于公众的有效监督之下。同时也必须明确,在处理网络舆情时,对问题解释不清、态度恶劣导致矛盾激化,以及处臵手段和处臵方法明显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都要按照相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四是提高综合素质,改进网络舆情应对方法。国税机关要进一步提高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从而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公信力,增强公众对其的信任感,在源头上根除网民制造、扩大网络舆情事件的心理和受众基础。同时在应对网络舆情时,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公众的角度了解其利益和需求,做好沟通工作,从而对症下药,并积极引导公众要全面、客观、理性的分析对待问题和矛盾。
第五篇:县地税局涉税网络舆情管理引导办法
县地税局涉税网络舆情管理引导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认真履行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责,建立全区地税系统涉税网络舆情监测、宣传、引导体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中所称涉税网络舆情,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通过互联网、手机以及其他智能化、多样化便携式移动终端等新兴舆论媒体,针对我区地税机关、税收工作、税收政策、税务干部等方面,引起网络媒体和网络受众关注的事件、现象和问题,网民公开表达和传播的态度、观点、意见、要求等情感表达。
主要以文本、视频、图片、音乐等表现形式,涉及网络新闻、论文、评论、跟帖、留言、微博(Blog)、手机短信等内容,以及通过论坛(BBS)、聊天室、即时通讯网聊(QQ群、MSN)等传播的内容。
第二章 组织体系
第三条 全区地税系统涉税网络舆情事件处置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共同做好涉税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置工作。
第四条 自治区地税局成立涉税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舆情领导小组),负责全区地税系统涉税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协调处置工作,对全区地税系统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研究税收网络舆情动态,总结工作开展情况,指导全区地税系统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引导工作。
舆情领导小组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局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为局内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
舆情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自治区地税局办公室主任兼任,确定1名办公室工作人员为网络舆情联络员,具体负责对各地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
各地、州、市地税局要相应成立涉税网络舆情工作领导组织机构。
第五条 网络舆情处置工作中,当事单位为第一责任单位。舆情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本单位网络舆情处置工作负总责,发挥协调、督促和指导作用,网络舆情联络员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控和信息接收、转办及上报工作,对舆情事件处置负责转办、督办、考评等工作;各有关单位、部门对舆情领导小组办公室转办的舆情事件,要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舆情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外发布。
第六条 各级地税机关要落实网络舆情管理和工作人员,根据舆情所涉及到的业务和工作职责,抽调相关人员组成应对小组,组织网络宣传员队伍,从第三方聘请专家学者等组建网络舆情智囊团,具体负责网上涉税舆情的宣传引导和协调处置等工作。
第三章 工作流程
第七条 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包括舆情监测、舆情研判、应对处置、后续处理等过程。
第一节
舆情监测
第八条 按照“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的原则,建立各级地税机关网络涉税舆情监测机制,安排网络舆情联络员通过重点监控、关键词搜索、专用监控软件等方式,广泛搜集各类涉及本单位地税工作舆情信息,做好网络舆情日常监测。
第二节
舆情研判
第九条 事发地地税机关要研究涉税网络舆情发展趋势、舆论热点和媒体关注焦点,分析对税收工作的潜在影响和风险,确定舆情的等级和影响程度,针对性地提出舆情的应对措施和工作建议。第十条 根据网络舆情事件性质、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一般和重大两个级别。
(一)系统内的某个人员或单位(集体)作出的行为,在网络上流传,但没有产生严重社会影响的信息,属于一般级别。
(二)系统内的某个人员或单位(集体)作出的行为,引起网络广泛关注,在社会一定范围内产生轰动和重大影响,严重损害我区地税形象的信息,属于重大级别。
第三节 应对处置
第十一条 各级地税机关要按照不同等级的舆情事件,制定相应的应对预案,及时对可能产生或已经产生的舆论危机作出快速反应和应对。
第十二条
事发地地税机关在发现负面网络舆情事件后,根据舆情等级,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包括开展调查核实、上报舆情、严格程序、正面回应、消除影响等过程。
第十三条 事发地地税机关要迅速对突发舆情事件所报道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舆情来源及详情,作出调查结论。
第十四条
各级地税机关要建立税收网络舆情报告制度,网络舆情联络员监测发现与本单位有关舆情后,必须在第一时间向所在单位舆情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报告,并及时向上级单位报告。
(一)一般级别网络舆情。事发地舆情领导小组办公室应立即处置,并将调查报告、结果向上级舆情领导小组报告。
(二)重大级别网络舆情。事发地舆情领导小组应立即启动重大舆情预案,组织召开相关成员会议,根据信息所反映的事件性质,组成舆情应对小组,核实具体情况,研究应对办法,并将调查情况、研判结果、处置方案上报区局网络舆情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局根据上报情况及时上报国家税务总局涉税舆情指导小组;3天内,事发地舆情应对小组要将调查结论、应对措施、处理效果等情况向区局提交报告。
第十五条
事发地地税机关舆情领导小组要严格规范舆情信息的发布、审批程序,根据事件调查结果,拟定信息发布方案和内容,重大舆情事件报区局舆情领导小组审定。舆情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要认真遵守保密规定和宣传纪律,不能擅自进行网络评论、透露有关舆情信息、随意处置把握不准的情况,要根据舆情领导小组确定的方向,统一言论口径,减少负面影响,防止事态恶化。
第十六条 重大舆情信息,坚持“实事求是,公开透明;口径一致,准确及时”的原则,主动公布各项权威信息。
(一)第一时间在新疆地税网站主页上发布权威信息。
(二)组织税务新闻发言人发布,通过举办新闻发布会、通报会、发放新闻通稿、应约接受记者采访、口头或书面回答记者提问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发布事件情况,澄清事实,表明态度,稳定公共舆论和平息事件。
(三)协调重点新闻网站和主要商业网站发布。
(四)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发布权威消息。
(五)建立并通过各级地税机关博客、微博、论坛、短信等新媒体及时发布信息;组织网络宣传员对网上舆情进行收集、整理、作正面舆论引导。
第十七条 根据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舆情,采取合适的方式回应,有效化解负面舆情信息带来的风险和危害。
(一)对与本单位工作密切相关的意见、建议类网络舆情,及时收集、整理,妥善研究处理,组织网络宣传员跟帖回复。
(二)对网民反映的地税工作问题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批评性网络舆情,各级地税机关要以解决现实工作存在的问题为重点,直面问题,勇担责任,组织网络宣传员及时跟帖回应,表明态度,主动道歉,公开处理结果,理顺和稳定公众情绪,扭转不利声音。
(三)对网上举报我区地税系统干部,但线索不很明晰的网络舆情,要及时回应,跟踪深挖线索,严查违法违规行为,给民众有一个明确解决问题预期,及时公开事实真相和处理结果。
(四)对媒体的不准确报道,内容严重失实、恶意中伤或容易导致严重后果的有害信息,要力争在第一时间客观、准确地发布事实真相,公开辟谣。
(五)对于蓄意破坏、恶意反复炒作,可能引发重大不稳定事件的信息,要及时澄清事实真相,从源头上控制信息的进一步传播,舒缓社会公众的情绪,平息事态。
第十八条 针对不良网络舆情信息,要积极开展相关单位、部门以及有关人员的联系沟通工作,加强工作协作配合。
(一)加强与党委宣传部、网管部门、新闻出版、公安机关、信访等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沟通,争取他们的工作指导与支持。
(二)积极与当地主要新闻网站和社会知名网站沟通,特别是与首发信息网站的沟通,力求通过良好的沟通工作,有效引导舆论和遏制信息的进一步扩散。
(三)要与首发信息人沟通,掌握其发布原由,了解事件情况,正确回应其诉求,及时化解有关矛盾,防止其反复发布。
第十九条 消除影响,积极做好舆论公关。
(一)一般网络舆情危机。直接与网站或信息发布者沟通,或与网站的上级主管、主办单位沟通,申请删除负面新闻相关网页,控制网络媒体的声音。
(二)重大网络舆情事件。以发函方式发给各大网站,要求撤除网络负面新闻;对于重大的恶意网络负面信息,报请当地公安机关网络监察处(网络警察)协助处理清除;对于恶意诋毁的信息,组织网络宣传员通过回复大量正面信息,压倒负面舆论影响,或利用法律方式,发表正面法律声明,强调追究法律责任,引导舆论正面方向。
第四节 后续处理
第二十条 事件基本平息之后,事件发生地地税机关要对舆情继续跟踪、责任追究和总结评估。
第二十一条 事发地地税机关要持续对事件进行处理,采取各种措施淡化舆情,控制和缓和舆情危机,防止舆情再次爆发,直到事件最终完成处理。对重大舆情,当地舆情领导小组应及时向区局舆情领导小组汇报处理进展情况。
(一)继续监控。网络舆情联络员持续对网络进行监控,及时掌握网络出现的舆情转化,并及时将新舆情报告舆情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继续引导。要继续安排网络宣传人员对网络出现的言论进行正面引导。
(三)继续沟通。保持与发信息人和信息涉及的他人进行沟通,争取通过良好沟通最终达成事件完全彻底平息。网络舆情的传播得到有效控制,网上和社会负面影响得到基本消除,经舆情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批准后,终止处置措施。
第二十二条 对于网络反映情况属实的负面舆情,尤其是一些社会关注反映强烈的涉及干部违法违纪等问题,要迅速执行工作问责,惩戒不作为或有问题的干部,果断处理相关责任人,迅速平息公众舆论和关注焦点,避免再次造成公众舆论热点、形成舆论矛盾焦点。
第二十三条 舆情事件处置工作结束后,事发地地税机关要高度重视舆情危机事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对整个舆情事件的处置情况、经验教训要及时总结,进一步改进工作中的不足,推动税务管理和纳税服务等各项工作持续发展。并形成书面总结报告,及时上报区局。区局将形成定期和不定期的内部通报,以督促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监督保障
第二十四条 各级地税机关要从经费、硬件设备等方面为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保障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需要。
第二十五条 各级地税机关要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充分调动网络联络员、宣传员的工作积极性,对及时报告舆情信息、有效化解舆情危机的干部职工和单位予以嘉奖表彰。
第二十六条 行政问责:
(一)对监测工作不到位而导致负面信息在网络蔓延的单位和个人,在系统内通报批评。
(二)在处置过程中,积极性低、责任心不强、处置措施不力,而导致事件进一步恶化的当事单位,对该单位的负责领导进行诫免谈话,对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领导及有关经办人员进行批评,责令整改。
(三)对已引起网络热议,但当事单位仍没有及时上报和开展处置的单位,在全系统内通报批评。造成恶劣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按有关规定进行问责。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自治区地方税务局网络舆情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全区各级地税机关依照本办法,制定本地涉税舆情管理具体制度。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报告。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