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壶天仙境景观模式在江南私家园林中的演进
论壶天仙境景观模式在江南私家园林中的演进
摘要:当最有历史的“葫芦”遇上最缱绻多思的文人,江南私家园林中经常出现的理想景观模式——壶天仙境,便粉墨登场了。此模式的具体运用有些相似的特点及要素构成,本文综合总结了贯穿其中的一般规律,并从社会、自然、文化、哲学等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历史缘由,尤其是道家思想的深刻印痕。及对当今乃至后世园林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字:葫芦 壶天仙境 景观模式 江南私家园林
导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各流派思想纷繁交错,相辅相成,继而逐步走向融合,比如中国古典园林,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考量,它以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构成手法,日益焕发新鲜光彩,处处闪烁人间智慧。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恐怕这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子们共同追求的两种选择。能光宗耀祖固然欢欣鼓舞,即使仕途不济,亦可循着一方园林,避世玩乐,同样快意人生。文人,始终有文人的格调和追求,也许,这只是积极进取过程中的一种退思、休憩和整顿心灵。是道家的心思,一种超脱的出世观。是文人墨客,尤其是那些得不到满足的帝王家和仕途不顺的骚人们的最爱。在道家精神蓬勃发展的同时,配套的象征物和景观也随之诞生。
当最有历史的“葫芦”遇上最缱绻多思的文人,江南私家园林中经常出现的理想景观模式——壶天仙境,便粉墨登场了。
一、追根溯源——“壶天仙境”的源起及特点
1、葫芦的文化宗教内涵浅析
葫芦在我国,历史久远。早在新石器遗址中就有古葫芦皮和众多的葫芦形陶器物的出土,而且有些葫芦陶器底部较尖,显然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成为蕴涵了某种宗教意识的祭祀器物。
《诗经·大雅·绵》中有:“绵绵瓜瓞,民之初生”,其中的“瓜瓞”就是指葫芦。许多民族的创始传说中都离不开葫芦,比如汉族《独异志》载:人类的始祖伏羲、女娲兄妹是从昆仑(葫芦)山中诞生的。远古人类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象征性和充满幻想的。因葫芦外形浑圆饱满,常见且极易生长,于是葫芦与母体的生殖能力便自然而然地嫁接在了一起。我国许多民族的先民,都曾崇拜过象征母
体的葫芦。在他们看来,多籽的葫芦便是人类祖先的化身。甚至在不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将葫芦作为始祖和保护神的习俗。
同时,葫芦作为收魂法器在古代广为应用。尤其在道教活动中,葫芦与灵药相关,并成为道教仙人最具特征的伴物。例如,“八仙”中的铁拐李,跨鲤渡海的琴高,寿星膝前的仙童等,身边均有药葫芦或酒葫芦的佩挂。仙人是长生之人,葫芦中的仙药为长生不死之药,因此葫芦又具有了攘死镇物的意义。
2、当葫芦演化成“壶天” 那么“壶天”呢?何为“壶天”,此物与葫芦又有什么关联?
据考证,葫芦古写为“匏”、“瓠”、“壶”。也就是说,“壶”即葫芦,在古代,葫芦是最常用的容器。道家之“壶天”原本为葫芦之内腔。自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方士的神仙思想和神仙信仰以后,到东汉道教的产生,象征母体的葫芦也就因沾染上了仙气而受到崇拜。秦汉、晋、唐以来,葫芦被视为仙品、仙居、仙境,连行医卖药,也要借重葫芦的仙气,“悬壶济世”便成为灵丹妙药的标记。
《后汉书》载:“费长房者,汝南人也,为市椽,有老翁卖药悬壶于肆头,及市罢,常跳入壶中,市人莫视。惟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乃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乃出。乃就楼口候长房曰:‘我神仙之人,以过见责,今乃毕,当去。’”此事后被葛弘记入《神仙传》,同一故事又见于《云笈七鉴》卷二八《云台治中录》(施存)学大丹之道„„后遇张申为云台治官,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变化为天地,中的日月,如世间。夜宿其内,自号‘壶天’,人谓曰‘壶公’。”《三洞珠囊》称“壶公谢元,卖仙药。”
尔后,道教便把仙人所居的仙境称为“壶天”,因而“壶天”也就成为道教中人大肆宣染和炫耀的仙境。在道教仙话中“壶天”仙境被描绘得神妙莫测,令人惊叹不已。从此,人们开始祀神求仙,以期羽化,幻想死后的灵魂进入“壶天”仙境。
3、“壶天仙境”对古代文人的救赎
大概仙家本领大,可伸缩自如的故事实在飘渺美好,让后世众多希图避世的文人不自觉地赋予“壶天”以新的意义,将它视作身在尘世却可摆脱尘世烦嚣的理想之境,借以休息身心、怡养情趣。
回到传说,我们发现“壶天”这种仙境模式,实际上是封闭式的小天地,它隐蔽,入口极其狭小,常人不能察觉,经过一番曲径探幽的旅程方能见内里的别有洞天,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大多作品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大如承德避暑山庄,小
瘦西湖宝葫芦门洞(园主祈望葫芦
这一吉祥物能带来好运)
如私家宅院,都由高高的围墙四面围合,具有安全性和私密性。中国宅园式园林的这个基本特点,实际上是受道教崇尚的自然隐逸观所影响的。主人在高高围墙环绕的园中,不下厅堂,尽享山林之乐,享受与自然交融的美感。人在其间,感到无限的惬意和酣足,和一种隐蔽于世的自我满足。
至此,葫芦以其巧夺天工的造型,神秘诱人的传说,和千百年来人们有意无意地渲染,逐渐演变成我们所熟悉的“壶天仙境”。小小的“葫芦”中蕴含了一个神仙世界,诗化家园。
“学成文武艺, 售与帝王家”,从而“ 封妻荫子,衣锦还乡”本是寻常士子普遍的心理追求。然而当满腔抱负随风而逝,满目苍夷时,人们不由想逃避,躲入“壶中”,那管它世事变迁。这最初只是一种理想,只是当人们固执地要将这种市井之中的隐逸之乐转化为现实时,中国古人发挥他们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在文人士大夫中形成了兴建私家园林之风,且经久不断,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却一脉相承,试图构造这样一个“葫芦”般的理想家园,外面的纷繁喧嚣只因进了这个葫芦口,而果断地屏蔽,内外互不干扰,超凡脱俗。有记载的自王维的辋川别业始。历经金谷园等,直至明清鼎盛的江南私家园林,更是将这种理想画卷发挥到了极致。
二、意在笔先——景观模式特点及要素构成
1、景观模式特点分析
“壶天仙境”这种景观模式的产生主要是为了迎合那些现实中失意的文人墨客们。这些人往往具备极高的文化艺术素养,既然俗世不能让他们满意,便花大量心力构造这样一个个巧夺天工的园林。在江南水乡,他们的灵魂得到浸染,与这湿润温和的空气相契合。
江南私家园林普遍具有“壶天仙境”的特质,围墙便是那“壶”。多处市井之中,用地狭小,周围可取之景甚少,故多采用围合内向的布局手法,即将主景布置在庭院的中间,周围沿墙布置各种建筑,其观赏视线均朝向内部。这样,既遮掩了“俗物”,又增添了景致。它们多为宅园,总体布局上一般采用前宅后园的形式,若要进到园林里需经过住宅部分将世外桃源与喧闹的城市隔绝,使深幽的景致藏而不漏。这种欲扬先抑的空间处理方式,对规模不够大的私家园林尤其有效,前期冗长的铺垫是为了进入观景处的惊艳和豁然开朗。比如苏州的留园。
2、景观要素构成
留园平面图(下方红色入口
宛如“葫芦”的瓶颈)
景观要素指的是通过各种物象具体地表现出来的某种构成某种景观的元素。2.1、规模
多分布在城区近郊或者住宅旁,作为日常生活起居部分的延续和扩大。园林位置多处市井中,用地有限,规模较小,比起皇家园林的恢弘壮阔,江南私家园林则多是在平地上挖湖堆山,种植花木。以小见大,在渺小的空间里意图造出深远的意境。2.2、布局
多采用前宅后园的形式,整体也算是一种“风景构图”吧,将组成园林的物质材料——建筑、水体、山石、植物等按照地形、功能、自然条件、总体立意和个人需求进行组合布局。以达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效果,追求的是一种发现式和体验式的人性游览模式,构成形式与内容完整统一的简约凝练的内向闭合式园林。2.3、建筑
私家园林在建筑上采用曲折灵活的布局方式,以厅堂作为主体建筑,周围穿插亭、廊、轩、榭等。按照园居生活需要。建筑布局的次序大体为:先定厅堂,次定楼阁,再定轩馆、亭榭,游廊则贯穿其中,使建筑连成一体。私家园林一般密度较高建筑布局讲究尽可能相对集中,以“密”托“疏”,保证自然山水景观在园林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内外空间在各种巧妙的借景、障景、隔景等手法中进行着相互间的连通、渗透。2.4、园路
为了实现园林的审美过程,就必须有路的通达;为了增加园林的意境,必须曲径通幽。园路,是联系园林各景点的纽带。路以曲为美,以幽而上的原则与山中的羊肠小路有关,有主路、支路、小路,追求自然意趣,迂回曲折,经常也会做一些回环和装饰。曲廊 2.5、水体
小径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私家园林素重理水,许多园林中水体所占面积颇大,形式多样:湖、池、河、溪、瀑、泉,应有尽有,再辅之以堤、岛、桥等小景观和各色植物,生动形象,宛若天然形成。私园多以水为全园灵魂。比如:苏州拙政园水面占3/5,大部分建筑临水而建,其间由曲折起伏的水廊相连,水多桥多,布局错落有致,景物互为映衬。2.6、山石
掇山、置石,这恐怕是中国园林特有的技艺吧。在中国,园必有山。自古文
人爱石,爱赏石,是雅好。宋徽宗大费周章只为花石纲;留园可以单为瘦皱透漏奇绝的冠云峰修葺一座院落来衬,可见一斑。甚至《园冶》作者计成也为自己的叠石造山能力颇为自得。且山石处理多借鉴绘画理论,使其具有更深内涵。的确是妙法自然。
拙政园小飞虹
(跨水而建,与周围景物相得益彰)
留园冠云峰
2.7、植物
花木,是有生命的,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变换其形态色彩,同周遭的山水建筑融合一体,互为映衬。植物造景以模拟大自然为基本特征,综合采用诗格、画理与“比德”兼备的植物配置模式,以植物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创造园林意境。气候环境不同,实时景物变幻,甚有野趣。2.8、色彩
道家本就飘渺若仙,江南私家园林,色彩以黑、白、灰、暗紫为主,黛瓦白墙,几乎都是朴素,淡雅的。不仅极易与自然界中的山水、树木等相协调,而且还能给人以优雅、宁静的感觉,恰似一副水墨山水画。2.9、景观装饰
景观装饰是景观中的点睛之笔,一般色彩单纯,对空间起点缀作用。有些小品具实用功能,有些又具有精神功能,更多的是兼而有之。在一座座私家园林中更是不乏那些精巧的小景观,包括墙体装饰、室内陈设、铺地、雕塑、彩画、盆景、工艺品等,多用那些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花纹,纷纷表达出人们对于和美幸福生活的美好希冀。2.10、小结
追求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的基本特征:以山水地形构成园林骨
荷风四面亭
(因环亭皆荷而命名,且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四季景皆佳,可堪玩味。)
狮子林“琴、棋、书、画”漏窗
架,因地制宜自然布局,该藏的时候又隐约着那曲径通幽般的飘渺气质。
三、源远流长——景观模式的形成(1440)
黑格尔说:“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的环境,依存于特定的历史和它的观念和目的。”如此说来,“壶天仙境”如此盛行于江南私家园林倒不奇怪了。
1、社会环境
江南地区,向来民风富庶,物华天宝,文采风流。比如苏州,远在春秋时就是吴国的首都,隋开运河后则变为重要商阜,长期以来幸免战祸,无论经济、文化仍可维持小康局面,至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成为江南头等富庶繁华之地。且文风极盛,清时,状元数为全国之冠,这些人一旦官场失意或告老还乡,便大肆购买土地以修宅筑园,从而使苏州成为官僚地主高度集中的地方。
2、自然环境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温暖湿润的宜人气候。江南水乡,河道纵横,湖泊罗布,即使城内也是水网交错,为庭院引水提供了十分方便的条件,加之土地肥沃、雨量充沛,适于花木滋长。同时盛产玲珑剔透的古怪湖石,便于叠山。
3、文化优势
中国古代的城市,大多是从封建社会行政中心衍生而来,有的是方正规整棋盘状路网的城市布局,在这种封建专制下的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窒息着一切生机,使得尚有灵性的文人士子们“常愿卜居幽僻,摒避喧尘”总想逃逸到自然中过一份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便是中国自然式山水园产生的初动力
中国古典园林滋生在东方文化的飞天沃土之中,并且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影响。古代并无专门的造园家,许多园林都是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经营的。这就使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般的浓厚的感情色彩。尤其是绘画,山水画,甚至有一脉相承的各种理论,当笔尖下的神仙世界诉诸现实中时,想必无论设计还是建造,乃至完工,激情必定是贯穿始终的。以欣赏山水风景,陶冶情操为主,在江南,这块温润的土壤中,魏晋以来形成的道家隐逸思想隐士文化一直流行着。
为求得人格的独立,士人的反抗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崇尚清静无为、向往远离社会、超然物外的精神世界形式而表现的,他们以这种消极逃避的形式远离专制政治,在广阔的生活环境和宽松的氛围中保持相对独立的人格,求得身心上的相对自由。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将归隐境界描写得美妙无比,如诗如画。
4、哲学背景
中国哲学发展历史悠久,流派纷呈。其主干无非是儒家和道家,再加上个西来的佛家(主要应用于寺庙,在此不赘述)。儒家深研的是治世之道,提倡“学
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的入世观;道家,宣扬的是“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是仙家福祉,表现为清静无为的隐逸态度,是一种超脱的出世观。虽然有些理论被解读为放任,无作为,其理念却能使人摒弃尘世的纷繁杂乱,获得心灵的宁静愉悦,这与营建中国传统园林这一人们心灵的栖居之所目的不约而同。
“壶天”观念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从而彻底抛弃一切羁绊。“壶天”思想规劝人们“返璞归真”,转入平静的世界, 达到无欲无求的状态,待一切都恢复自然了,再用礼乐重整秩序。他们为人们营造一个理想的王国。对于古代文人来说,终究是为了逃避现世的纷扰,选择一种避世隐逸的方法来对待人生。
神仙生活是道教信仰者神往的,在仙境“可以外生死、极虚静,超脱自在,不为物累”,人们在现实中得不到、实现不了的,都可以在那里得到补足,道教提供了又一个理想乐园的意向。它同其他宗教相比,勇敢之处在于执著“追求今生幸福”,“我命在我不在天”。就是这样的仙境,他们在尘世中也找到了相对应的洞天福地,那么壶天也应该是道教仙境的又一个具象了。
“壶天”观念是将儒学精神与个人情感统一后所形成的一种世界观和处世哲学, 严格讲它缺乏系统的理论,更多带有感情色彩,这不是一种哲学, 而是一种外道内儒的复杂思想结合体。其中既有理性的平静, 又有情感的激荡。
四、现代园林难觅“壶天”妙法
也许是中国近现代革命进行得太彻底了吧,当一脉相承的古典文化遭到怀疑,被唾弃,被打倒,再慢慢开始复苏,重回我们身边时,会惊觉,很多东西都不一样了,老祖宗的智慧需要一点点重拾。
比如园林学,这个系统理论或许是舶来品。其内容,对于国人,应该是很熟悉的,中国的造园活动,早在商周便已开始。然而,如今的我们经常会悲哀地发现,国内现在设计存在的园林很多是西方的复制品,或者是几种理念参杂在一起,生搬硬套而来。
不是说西方园林不好,也不是说不能复制。只是有时想起那曾令外人无限钦羡的独特的艺术园林,不由扼腕。从何时起,我们的园林艺术变得如此不伦不类。比如“壶天”,我们可能会在某些公园象征性地看到一些“葫芦”造型的景观或门洞之类装饰。只是
慕尼黑芳华园
(具有江南园林风格,深受好评)
“壶天仙境”这个模式,这个中国特有的儒道文化孕育出来的,神化的世外桃源,那种底蕴,那种巧思,那种方寸之间纵横深远的山水园林,却是不见许久了。
有时比较一下同宗的日本园林,他们虽然源自中国,却不断融合了他们民族
自身的特点,靠“枯山水”独步世界。其实,中国古典园林才是真正的集大成者。并且,在我看来,应更受推崇。毕竟,相比日本苦禅似的静默,中国古典园林中那种欢愉、怡然自得的感觉可能更得众人心吧。
我们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在,“风景园林学”专业划归为国家一级学科,生态文明已被收入《党章》,当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时,对生活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需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被越发看重。为避免中国现代园林也如中国城市一般“千城一面”地发展,我们理应海纳百川,外国的先进理论成果固然重要,古人传承下来的智慧更是必不可少的,何况是如此富有魅力的园林艺术。
五、对当今乃至后世的影响
空虚无形却独立存在,运转不止却永不改变。这是道家。
中国古典园林是抒情的,出世的,追求的是一方与世无争的“壶中天地”。人们在自然山水园中隐逸,连皇帝都要自比与世无争的樵夫渔翁。
壶天仙境,一直是古典园林模仿的永恒主题。它调和艺术与生活,创造出“美好的、诗一般的”梦幻境界,体现了中华农耕民族最高最优雅的生存智慧,也即西方人所说的方壶胜景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一)
“东方智慧”。
其实,江南私家园林的经典靠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模式,“壶天仙境”与其说是一种景观模式,不如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境界,它同所有中国古典园林一样,追求的是道法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这一方天地中,多了些心灵寄托般的闲适,少了几许现代人工打造的矫揉之气和刻意为之的别扭。
小小葫芦,犹如洞天,别有天地,在这葫芦世界里,洋溢着仙灵自然的气氛,透着非凡的想象力。这是一种超凡的人生意境,蕴涵了道教关于天地造化的宇宙意识。
一切,生动体现了中国古人的一种优雅精致的生存智慧,温文内敛的精神气质。对现在浮躁的社会来说仿若一股甘泉,对于后世,更是享用不尽的文化宝藏和东方智慧。
第二篇:江南私家园林造景艺术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范文)
江南私家园林造景艺术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
摘 要:中国古典园林讲求的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在众多的中国古典园林风格中,江南园林虽不比皇家园林的器宇轩昂,但也在尺寸之地内将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做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凿池开山、栽花种树并非字面意义上那样简单,这其中需要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要达到这种统一就要遵循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方法,最终达到园林与人生意境的表达。这一理论对现代景观设计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与作用。
关键词:苏州园林;造景艺术;现代景观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其独特的造园思想先后对日本园林、欧洲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影响到现代景观。本文主要就江南私家园林的造景艺术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江南私家园林的造景艺术主要分为借景艺术、叠山造景、理水艺术及花木造景等主要方面,本文主要就这几大方面中最主要的,也是现代景观这几种应用最多的几种造景艺术进行深入地讨论。
一.设计中的借景艺术
借景是我国古典园林造园造景中追求空间的无限外延的重要手段,《园冶》中有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借景艺术包含内借、外借、复借等手法,不仅起到扩大空间效果的作用,而且加强空间之间的联系,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形成整体。
外借又称巧于因借,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许多现代园林设计师都把场地的视域空间作为设计范围,把山脊线、天际线或地平线等作为空间的参照,通过借景形成园林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或把周围的地域性景观类型引入园林。比如华润置地开发的平门府项目,就将园外远处的古塔纳入到景观之中,正好顺承了平门府的古典园林风格,形成局部大环境的完美统一。
巧于因借需要得天独厚的外部环境,客观条件要求较高,所以内借这种造园方法在现代景观的应用更加广泛。
举例来说,框景是把园林中的精巧实景巧妙地收放到特殊的窗、门框、亭台楼阁门框内,让“画框”中的画鲜活起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何园的月牙门,这种月形门已失去其原有的门的作用,主要作用就是在园中塑造一处月形画面,使不透气的隔断墙有了呼吸的地方,同时可以让让对面的景物若隐若现的展现在游者面前,起到空间的引导和指示作用,这种“引而不发,显而不露”的巧妙布置,也使得园林中的景致令人目不暇接。
现代景观中也常借用这种手法,如图1,苏州博物馆中有一面方形的落地玻璃窗,室内没有设置过多的灯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阴影画框,画面主体是室外栽种的竹林,窗前设置的座椅使游人常坐在这里休息,就不自觉地入到画中,成为一个人形剪影。小小的一处景观,却因为人们的驻足停留欣赏增加了游览时间,最后形成的感受量也与游览了一个大型景观基本平衡了,得到了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这就是中国园林能够做到小中见大的秘诀所在,被苏州博物馆很好的诠释
了。
二.设计中的叠石造景
在园林中将山石零星布置,称为置石,是重要的造园素材,有“园可无山,不可无石““石配树而华,树配石而坚”之说。园林中常用置石创造意境,寓意人生哲理,使人们在环境中感受到真实原野山林的空静之美。
苏州园林中常根据主人欣赏意境的不同,预先设定一个意境主题,然后借助建筑、山、水、花木所搭配成的物境来表现预定的主题。如苏州个园,设定了春夏秋冬四个主题的园子,在春园中栽植竹林,竹林中散置有石笋与太湖石,石笋掩映在竹林中象征竹笋破地而出,太湖石则在比喻一幅百兽争春的景象,小小一片竹林去传达出了各种春天的信息。上海世博中国园中的石笋园也是借用了这种置石方法(如图2),把石笋穿插于竹林之中,结合粉墙等设计元素,以现代简洁明快的设计语言,引申竹笋的美好寓意,来表达对世博园的美好祝愿。同样的手法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传递出了新的意义。
图2 上海世博中国园石笋园
三.设计中的水石结合庭园理水和山石一样, 水也是构成古典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 园林无水则不活。“水随器而成其形”古代造园十分注重水型、岸畔的设计,而聚水最常用的材料就是石。这就是为什么苏州园林中的水离
不开石,这两者必然相伴而生。
现代景观设计中,只有水和石的景观未免显得过于单调,所以通常要有植物作为中间的过渡,荷花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留得残荷听雨声”这种宁静的意境,也只有荷花可以诠释出来。现代设计中的林间宅这处私人庭院就将这三者完美结合,(如图3)同时进行现代化变形,同样也是将原来的自然石转化为现代的几何石板,通过不规则的拼接使整个景观活跃起来,荷花与睡莲点缀其间,宁静雅致。
四.设计中的花木造景
花木造景中比较常用的是利用植物的光影美,制造粉墙花影的剪影效果。粉墙花影具有黑白对比的视觉冲击力,因此在现代设计中常作为一个中心景观出现。
苏州博物馆中的一处粉墙花影山水画就是这种手法在现代设计中的成功应用。这处气势磅礴的山水画就很好的诠释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境界,运用不同石材错落摆放,根据颜色的不同形成了虚实远近关系,将这宏大的画面融于这秀气的苏派园林之中,通过眼前的具体景象,暗示更为深广的幽美境界,是“景有尽而意无穷”,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
五.设计中的材质的替换移位
古典园林中的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材质在现代设计中也被拿来广泛应用,只是使用的方式与位置发生了转变,材料已失去其原有的功能和作用,更多地转化为一种文化符号与象征传达设计的意义。又
或者更为抽象的是对古典园林中的一些事物进行意向转化,是完成的作品看似具有古典意味,但实际上并没有采用任何古典材料,这种手法也更为巧妙。
材质的替换与移位这种设计手法更为被现代设计所接纳,因为其手法更具现代性。奥运公园地铁进站口的景观墙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将古典的瓦片移位到墙上和石凳上,古典建筑上的建筑材料与现代装饰手法相结合散发出别样的古典味道。
东湖九号会所运用的是意向替换的手法,将苏州园林中的竹林形象概念化,抽象成纵向的密集线条,运用于建筑的装饰中,同时点缀睡莲水景,塑造出一种竹林中水潭的古典景观意向。(如图4)
六.小结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现代设计师更要开拓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遵从古代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西方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融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与西方现代之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参考文献:
[1] 王雷,王建国.浅析现代景观设计中对古典园林的继承和发展[J].天津农业科学,2009,15(4):73-74.[2] 周伟,王佳,蔡平等.苏州古典园林漏窗之美[J].南方农业,2009,3(8):42-45.[3] 刘天华.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http:///http:///http:///三联出版社.1994.142-150.[4] 李早.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现代启思[J].中国园林,2004,12:33-36.[5]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47-50.
第三篇:论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地位及其理念创新
论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地位及其理念创新
摘要:作为城市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的园林景观,有助于突出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形象,展现城市景观。当前我国一些城市在城市建设及景观发展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园林设计创新。本文首先分析了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的地位,分析上我国城市景观建设存在问题提出了园林设计理念创新。
关键词:城市景观园林设计路径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我国城市化进一步加快。城市化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城市园林建设,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园林规划设计百花齐放,城市园林发展在速度和数量上都是空前的,园林设计为人们营造一个个优美的环境空间,供人们观赏、游憩、娱乐,在现代城市钢筋混凝土森林中,重寻回归大自然的乐趣。园林景观也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仅就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地位及其创新进行探讨。
一、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的地位
城市景观可概括为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两大类。人工景观
第四篇:论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在设计美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在设计美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问题情境教学模式能有效克服设计美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本文结合设计美学教学改革实践,从科学地创设问题、艺术性地提出问题、互动性地追问问题三方面分析了在设计美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问题情境
设计美学
教学模式
设计美学是艺术设计类院校或艺术设计专业各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作为设计学与美学的交叉学科,该门课程不仅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掌握基础的美学原理,而且要求学生结合实践分析研究设计之美的本质特征和设计审美规律,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并指导其艺术设计实践。设计美学课程教学中涉及较多抽象的一般美学原理,如美的历史与美的本质、美感的本质和美感的心理过程等,学生对其认知和掌握有一定难度,也缺乏主动研究的兴趣,甚至部分学生把设计美学课定位为枯燥的理论课,对课程学习有抵触心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具有生动性和互动性的课堂氛围,达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与高效性,成为课程教改的重点所在。
问题情境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通过选择能反映一般关系、特性和方式的、具有概括性特点的问题,设计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绪状态,并通过调控,使学生原有认识结构与问题情境中需要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发生矛盾或出现差距,从而置教学过程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逻辑之中,在高积极性和高自主性中促进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发展其创造能力”[1]。将这种教学模式有效运用于设计美学课程教学中,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的现状,不同问题情境的设计能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激发。笔者从设问、提问、追问三方面探讨了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在设计美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创设问题的科学性
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中,科学而合理地创设问题是教学效果强化的关键所在。问题的创设既不能偏离既定的课程教学大纲,更要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设置得合理与否、难易与否等均与课堂的教学效果密切相关。因此,课程开设前教师就要对教学内容做合理的规划安排,并系统设计课程中的若干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既有效突出教学重点,又循序渐进,难易得当。
以笔者的教改实践为例,首先,开课前笔者把设计美学教材中的十个章节围绕教学目标重新整合,划分为五大专题版块:1.美的一般原理;2.设计的形式美;3.设计审美心理;4.中西设计观念和美学思想;5.设计美学新课题。其中第一版块既有对设计美学学科的概述,又有对美的历史与美的本质的探讨,以及对设计美本质特征的分析,属于课程入门的基础版块;第二到四版块按照逐层深入的过程,由易到难,从设计表象的形式美到美感的心理过程、设计审美心理的剖析,再到文化精神和设计美学思想的研讨,属于课程重要的核心版块;第五版块集中于当代设计前沿的探讨,交流最新的设计风格和美学思想,探讨设计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精心设计的五大专题版块,围绕课程教学大纲,紧扣教学目标,打破了传统的以教材为纲的教学结构内容安排。其次,在将教学内容专题版块化的基础上,围绕每一版块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学生的兴趣点,创设了整个课程的若干讲标题,每一讲的标题是一个核心问题,如第一讲是设计美学讲什么?第二讲是设计之美的本质是什么?……对应每一讲的大标题问题,再设计相关的有针对性的小问题。每一讲由这些小问题串起来,小问题逐一解决了,对应的这一讲大的标题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从上述教改实践可以看出,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中,应首先注意创设问题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对课程要有全局整体的把握。围绕教学大纲划分专题化的教学版块是“面”,把各个版块的教学重点设计成贯穿整个课程的若干大标题问题是“线”,每个大标题问题下的若干个小问题是“点”。点线面有机结合,整体性与针对性相统一,课程的教学结构和教学线索非常清晰,教学重点和难点也一目了然,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保障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出问题的艺术性
即使有了从面到线再到点的合理的问题创设,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富有艺术性地导入问题,让问题与情境真正结合,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乃至主动思考,与教师有效互动,这也是课程教改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情景式教学采用特殊命题,鼓励学生将间接获得的理论知识与特定情境结合,通过视觉、听觉、感官等方式,多渠道获取对理论知识的直接理解,其核心是运用具体的活动场境或提供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2]。具体而言,在每一节课前,教师都要将提前规划设计好的问题置于一定的情境中,注重提问的艺术性。这里所谓的艺术性表现在课堂上即为趣味性与思想性的结合,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在教改实践中十分重视问题的导入方式,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关注喜爱程度设计了不同的问题情境。如在探讨“美是什么”相对抽象的理论问题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一段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视频,其中涉及社会美、艺术美、设计美、自然美多个方面,以声画结合的视频调动学生的审美注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满怀兴趣并带着思考进入问题情境中,这样后面再讲解相关问题时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再如分析日本的禅意设计与北欧设计的区别的问题时,将这一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鼓励感兴趣的学生带来实物(小的家居、日用品)或者自己参观的实景图片,在问题探讨前先展示,让同班学生有直观而亲切的情境感受,其对随之而来的问题分析会更加主动、更加投入。
因此,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中,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犹如不同问题与情境相结合的乐章。教师是问题情境节奏的指挥者,指挥着教学情境的不断推演。富有教学艺术性地导入并提出问题,能使创设的问题与相关情境完美结合,使学生保持对课程的关注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在内在的心理驱动中主动学习,深入思考,学生的设计审美素养无形中得以提高。这样,教学的有效性得以保障,设计美学课堂真正焕发出美育的风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与美的启迪。
第五篇: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历史是一门充满趣味与深刻内涵的学科,这一学科的有效学习对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改善我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水平不佳、课堂教学混乱的现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被广泛应用到了历史课堂教学中,并有效提高了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水平。本文主要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分析与研究。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全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也经历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变革,传统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许多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被取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被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手段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历史文化素养,对促进和推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良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一、何为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此种课堂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的方式,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讨论与探索,以小组活动为教学的主体
第 1 页 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与此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对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自信心、合作意识等也具有十分有利的影响与作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1.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
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而要想做到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组,初中历史教师要十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水平、性格特点、心理特点,并以此为根据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在此基础上对小组内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够方便教师的管理,还能够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课堂秩序,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2.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得以实现的关键
教师根据历史课堂教学任务的要求制定出较为明确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机智精准的课堂提问环节是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中,教师要根据小组中学生的不同特点,设置一
第 2 页 些较为明确、针对性较强、具有分析与研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合作探究与深层探索,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得以实现的核心
针对初中生好奇心较强、兴趣广泛、注意力较难集中的特点,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知识与教学经验,采用不同方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这也正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核心所在。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内合作讨论、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开展各种课堂活动等方式进行历史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与历史成绩,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例如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很容易出现对某个历史观点不一致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到课外搜集相关资料,并组织全班同学开展一场以某个历史问题或观点为主题的历史辩论大赛,在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培养其观察与思考能力的同时,增强其对历史事件的掌握程度。又或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情景剧的表演,利用这种小组内合作交流的方式,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增加学生对历史事实的理解与把握,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第 3 页
4.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得以实现的保证
有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手段,并不能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的成果,从每一节课中吸取经验、找出缺点,就需要建立起相关的科学教学评价机制。而且,也只有建立起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评价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优势,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合理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评价机制,不仅能够有效调动起学生爱历史、愿意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还能够激发出小组合作学习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协同合作意识,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然而,每一个班级的学习合作小组中都有表现好与表现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学生,教师在利用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不能有歧视,应该一视同仁,机智灵活地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手段加以利用,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综合质量与水平。
三、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本文在对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教学
第 4 页 模式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够对提高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应用有一定的帮助。
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