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工商执法办案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建议
调研报告
--基层工商执法办案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建议
为深入贯彻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增强工作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市局党组安排,我深入到经检大队进行了实地调研走访和座谈。了解到的问题很多,这些问题中既有历史遗留下来的也有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既有客观存在难克服的也有主观认识上存在的误区。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对于我们进一步作好基层执法办案工作,保障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现将调研情况汇总汇报如下:
一、当前基层工商在执法办案中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执法水平亟待提高
归纳起来,当前工商在执法办案中仍存在三种现象:
1、“重罚轻纠”现象。只注重对当事人罚款,而对违法行为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去纠正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虽然也推行了“警示预警”制度,但在实践中,这种制度没能被很好的贯彻,这在执法中就走进了“重罚轻纠”的误区。具体表现形式有:(1)只罚不纠。即对市场上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只罚款,对已售出的存在严重隐患的产品不认真追查。(2)只打不追。即只对查到的问题进行处理,而对表面现象背后的隐患问题不注意追查。(3)手段单一。通过对部分处罚文书的调阅,发现对行政法律规定的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领会不深,处罚决定书的处罚条款往往只有罚款和限期改正两项,对于运用警 1 告、通报批评、责令停业整顿等措施却使用很少,致使某些违法人员误认为执法机关只要罚款,不管纠正。
2、“重实体、轻程序”现象。这类现象通常表现为:(1)简化程序。这种现象在一些年龄偏大执法人员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由于对执法规定了解不够深入,个别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有时会将一般程序案件作简易程序案件处理,或者简化某个程序中的某些环节。如在简易程序案件中,有的执法人员往往注重处罚决定书的制作,而忽略了亮证、告知的必要性。(2)有意规避法定程序。个别执法人员迫于执法环境,顶不住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说情风和压力,为了尽快结案、息事宁人,和当事人协商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幅度,只要谈妥,就凭当事人的认识材料处罚。
3、“重证据、轻规范”现象。这种现象集中体现在基层工商所的大量案卷文书中,一些工商所制作的法律文书在实践中不够规范,归纳起来,主要有:(1)处罚决定书和罚没收据上的当事人不一致。(2)现场检查笔录和询问笔录内容过于简单。
二、基层工商所行政执法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上述三种现象的发生和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工商执法工作,虽然近几年来,我局在执法办案的数量和质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大案要案很少,万元以上的商业贿赂、不正当竞争、传销案件就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基层工商执法人员自身素质不强
一是基层工商缺少综合执法人员。现有的不少执法人员以前从事的是个体或企业专管工作,当时主要工作精力和工作方式停留在收费上,大多没有系统涉猎过执法知识,这就导致他们不熟 2 悉法律、法规,不懂得执法程序、执法技巧及有关查帐、取证等专业知识;二是少数办案单位和执法人员思想偏差或受环境影响,存在一切向“钱”看的倾向,过于看重罚款任务,对已经流向市场、存在隐患的涉案物品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而且存在怕麻烦、怕费事、怕人情、怕出错的消极畏难情绪,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深究不放;三是综合执法手段不强,工商执法依据不足。在众多工商执法法规中,有执法力度和强制措施的甚少,而且可操作性不强,这就导致行政执法依据不足,手段不硬,难以达到理想的执法效果。
(二)执法体制不尽完善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两个认识”不统一
一是系统上下对执法办案工作的观念认识不统一,重视程度不统一,指导力度不统一,难以形成合力。出于职责本位考虑,上级机关偏重以案件数量体现执法监管能力,且各业务科室则偏重于各自业务范围内的事。这本十分正常,但涉及执法办案工作时,往往出现各持各的态度,各出各的力,各下各的文,各支各的招,很难协调一致形成合力;二是上级机关各股室对基层工商具体执法办案的指导意见不统一,基层难以执行。由于职责不同,各有侧重,意见的不统一,甚至相左,让基层很难应对,有的直接影响到办事效率和执法效力。
2、“四个方面”不完善
一是人员培训方面。上级对基层工商培训滞缓,基层通法律、懂业务、能执法的业务骨干非常少,能办案、有经验的经检人员 3 不成比例,现行的培训工作明显存在不足,而单位自行组织的培训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不够及时,培训的内容滞后,新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出台后如何运用,只能执法人员自行去摸索;二是培训的方式落后,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举办的执法培训多是从规范角度讲述不能怎样做,禁止怎样做,至于可以怎样做,应对问题可以怎样变通适用,却没有这方面的培训指导。这就使得执法培训在指导性、实用性上大打折扣;三是执法机制不合理,首先是机制不活。只有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但激励机制明显不足。出现了这样一个畸形局面:执法办案存在过错追究,不执法办案则无任何责任追究,导致“干事的人是非多”的现象发生,使执法人员的积极性受到了挫伤。四是装备落后、经费紧张。从我局整体情况看,微型摄相机、现代化的检测设备等很少配备和使用,办案经费难支,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经费的问题已经影响到日常监管执法。甚至因为缺少检测费用、办案经费,个别类型案件居然做大案化小处理。
3、“三个矛盾”较为突出
一是高标准要求与低素质状况的矛盾。上级部门顺应依法行政和监管方式改革的需要,对于指导、规范基层执法办案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而基层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不尽如意,实际执行能力与预期要求有差距。这是一个长期性的根本矛盾。同时,执法人员严重不足,年龄结构层次老化的问题是制约基层工商执法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与全省工商系统管理体制垂直以来一直很少进人有着很大的关系,后续力量明显不足。二是实行刚性标准与谋求弹性空间的矛盾。不管是法律、法规的硬性规定,还是各 4 种办法、规定、制度及考评标准等,均体现了对基层执法工作的刚性约束。而基层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希望在操作上给予尽可能大的弹性空间。就是说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度难以掌握执行,不能很好地做到因地制宜、因案制宜。三是指导不力与落实不够的矛盾。站在基层工商的立场上,现实队伍素质状况,使得基层执法办案需要强有力的业务指导和工作支持,希望上级能很好地发挥指导、参谋、协助、支援等作用。但由于受多种现实因素的制约,实际并不一定能够达到指导职能的内在要求,指导、协调作用体现得并不充分。
(三)基层执法环境亟待改善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多头执法的问题突出。如与质监、公安、食药等部门职能重叠,执法范围模糊不清,常常出现某些领域的交叉执法、重复执法;二是孤立执法。具体表现:许可审批部门发放许可证、批准文件或者吊销、撤销许可证(或批准文件),并不主动通知工商部门,完全靠主体当事人自觉行为来沟通。反过来,即使工商部门对主体当事人做出了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也仅仅只公告而已,各行政许可部门仍然按照本部门的规定做出行政许可行为。孤立执法,缺乏有效的行政执法链接和信息资源共享,必然影响工商部门的行政执法效力;三是协作困难。当出现暴力抗法事件时,工商部门只能依靠公安部门来处理,对当事人拒不履行处罚决定书规定的义务时,只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但此时的工作主动权已不在工商部门手中,公安、法院的办事效率如何,提出怎样的要求或条件,工商部门只能看别人的脸色行事。高门 5 槛、高成本的执法协作,使基层工商部门始终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四是执法、处罚难。现在,基层工商所行政执法过程中,说情多、干预重、执行难等问题较为突出,并且大都处于上面。现代通信联络的发达,使得案件的说情越来越多,原则在人情的攻势下往往会做出让步,行政干预过重的问题还一时得不到很好解决,处理好服务企业、优化环境与强化监管执法力度之间的矛盾很难把握,致使基层工商执法两头为难。如既要加强市场监管,但又没有必要的经费保障和检测检验设备。至于执行难,是说不清道不明,一个案件办结后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又要过新一轮人情关。何况法院是否将案件执行到位,申请人无法监督。
以上种种因素,使得基层工商执法人员在工作中顾忌太多,不免缩手缩脚,无形中影响到了工作情绪。于是,部分人员产生了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想法,工作积极性大为减弱。
三、解决难题的工作思路
(一)配强人员,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执法队伍。目前的执法队伍现状,较难适应日益复杂的行政执法重任,理应结合机构改革和公务员制度的实行,将人员力量合理地向执法岗位倾斜,配齐各类执法业务人员,逐步加大执法力度。可以通过考评考核,尽快把那些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的人员充实到执法岗位,并通过循环考评淘汰制度,优化执法队伍。
(二)优化环境,为基层创造相对宽松的执法条件。要重点解决统一行动的协调组织、暴力抗法的应对、解决办案手段的不足、解决案件的有效执行、解决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执法链接、解决地方行政干预等问题,为具体执法办案工作减轻阻力,排除干 6 扰,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改善装备,解决基层办案交通、通讯、经费支出等困难。必要的执法装备是提高执法效力的有力保证。目前,基层基本没有摄像机、检测设备陈旧、检测试剂补充缓慢,这与建立执法办案快速反应机制的基本要求不相适应,应尽快解决。
(四)把握原则,科学处理好严格执法与规范约束的关系。本部门自上而下有关执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虽然看不见,但实实在在的影响基层执法工作。在基层队伍人员及素质还不能保障前提下,必须注意把握鼓励执法办案与严格执法约束之间的平衡。没有执法办案的规范是空洞无物的依法行政。在执法办案方面,坚持循序渐进、松驰有度的原则,既不能一味强调案件的高质量而箍得过死,也不能一味强调加强案件办理而放松质量要求。在这一问题上,统一观念、统一思路,十分必要。
(五)突出重点,增强工作的灵敏度和主动性。基层工商要善于抓住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社会热点,作为改善执法环境,树立工商形象的突破口,并以此带动其它工作的开展。善于抓住执法机遇,营造执法声势,进而树立工商执法威信,获得群众的好评。
二〇一四年四月十六日
第二篇:基层工商执法办案经验谈
基层工商执法办案经验谈
执法办案是工商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规范市场运行,打击违法经营的必要手段,也是扶持企业健康发展的有效举措。工商部门只有秉公执法,才能有效地服务经济发展,有力打击违法经营行为,才能促进市场“和谐”。作为一名基层工商干部,怎样才能做到忠于职守、秉公执法,做合格市场经济卫士,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从事执法办案的工商干部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工商执法干部必须具备廉洁勤政的思想素质,才能抗得住种种诱惑做到依法办案。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树立执法为民的意识。国家工商总局周伯华局长提出“四个统一”,意味着工商监管市场的责任更加重大,规范与服务两个手段与市场经济贴得更近,为人民(企业)服务的义务也更加繁重。在执法实践中,每个工商干部都要把“八荣八耻”荣辱观和“四个统一”的责任感有机结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必须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服务对象中间体察民情,关注市场。坚持执政为民,为群众多做实事,多做好事,多为企业服务,广泛宣传法律法规,把工商法规送到企业,使企业自觉诚实守信合法经营。无论是执行政策还是落实工商法规,想问题办事情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作为衡量标准,把执法纳入服务中,把办案融入和谐中。
必须热爱工商事业,练就很强的自律意识。面对开放的社会,工商干部在执法办案中时时都有各种诱惑和考验,如果自律意识不强,面对哪怕是极小的诱惑都挺不住,就可能是堕落的开始,酿成漏案、错案,甚至酿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工商干部在办案中,时时都要增强自律意识,做到“慎始、慎独、慎终”。所谓慎始,就是谨防第一次,迈好第一步。在办案中,违法主体为能减轻处罚,逃避违法责任甚至逃避法律制裁,总是会暗示或明说请吃、请玩、请娱乐、送购物卡甚至送现金等手段诱惑你。一旦你迈出了第一步,可能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使你不能秉公执法,把工商权力从你的手里廉价租赁给他了,对办案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使你对整个违法事实调查不请,误了个人清名,甚至给整个工商队伍脸上抹黑。古人所说“勿以恶小而为之”,不因是小事而放纵了自己,办任何事情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所谓慎独,就是办案中无论在人前还是人后,承办人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固守操守,经受考验,因为在具体案件中,你是违法当事人的“皇上”,你不能背着领导,背着他人有任何私心杂念,“做好人”、徇私情、“出主意”,最后是你自己里外人格都丧失;所谓慎终,就是整个办案过程中必须时时刻刻始终如一地警戒自我,不断增强自律意识,正确认识工商权力和责任,堂堂正正地运用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权力,一身正气办好案,查好案。
必须正确运用工商执法权力,增强“事业”的意识。办案中,工商干部应该把权力看淡一点,把事业看重一点,把职务看轻一点,把责任看重一点,要围绕工商监管市场、规范经济秩序的目标真抓实干,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扑下身子埋头实干,严格依法办事,紧紧抓住经济发展中心,同时要多听消费者意见,多听社会诉求。有报必接,有案必查,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感放在第一位,树立能抗拒任何诱惑的廉洁心理素质,才能胜任一线执法工作。
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违法案件,工商执法干部必须具备较强的办案能力,才能把复杂的违法案件办成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铁案。
要练就一副发现案件线索的火眼金睛。执法人员要熟悉辖区监管对象,根据监管对象的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查找、发现案件线索。要利用好巡查、走访等检查方式,检查中注意在证照、经营商品、经营凭证、当事人言谈举止及经营同行的反应中发现蛛丝马迹,同时要注意在消费纠纷和消费投诉中以小见大。巡查、检查中要做到看似漫不经心,实乃心中有数,要做到多个角度查找疑点,多个方向相互验证,最终形成可靠的案件线索。
要善于选择恰当环节和时机对案件实施突破。涉案当事人对违法事实总是想方设法进行
了隐藏和伪装,许多违法事实隐蔽在合法的表象之下,部分违法环节与合法行为交织在一起,甚至个别违法人员对违法行为故意隐大示小。这就要求办案人员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选择案件突破口有时要直取要害,有时要迂回调查。选准了案件的突破口,就把握了办案的主动权。
要善于运用询问调查的策略和技巧深挖案件真相。对当事人和相关人员进行讯问是进行案件调查的重要环节。调查询问前要根据掌握的案件线索、违法事实以及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制定询问策略,拟定询问提纲。具体操作中既要宣讲法律,又要宣传政策,既要循循善诱,又要义正言辞,打消讯问对象的顾虑和侥幸心理,依靠法律、智慧和谋略挖出事实真相。
注重总结,不断提高办案能力,丰富办案经验。每办结一个案件,都要及时做好总结,从案件线索的发现到查处经过,从办案策略到办案程序,从案发背景到遏制类似违法行为的措施,都要进行回顾和总结,最终实现既惩治了市场违法行为又减少了案发的目的。
第三篇:从执法实践看工商机关执法办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今年以来,我局查处各种经济违法案件335件,其中适用一般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245件,即时处罚案件90件,罚没款86万元。从总体上看,呈现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查办案件数量和罚没款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较大,分别达到212.5%、123.5%;二是查办案件的力度加大,在适用一般程序的245件案件中万元以上的案件达25件;三是各基层单位办案积极性明显提高,查办案件的力度加大,数量增加;四是办案领域有所拓展,不再局限于对无照经营等简单案件的查处,对商标侵权,企业虚假出资、抽逃资金等较为深层次问题也开始涉足;五是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有了明显的改进,办案技能、办案技巧、办案水平明显提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执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试对工商机关执法办案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作一下分析,并提出几点对策。
一、工商机关执法办案中存在的问题
1、罚款第一。《行政处罚法》第五条明确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由此可见,罚款不是唯一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罚款的真正目的是通过对违章违法行为的这一行政处罚手段,达到纠正违法、保护合法,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我们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虽属于国家行政执法机关,本应吃“皇粮”,但在现行经济体制下却实行的是“收支两条线,以收定支”的财政政策,机构要运转,人员要吃饭,没有钱不行,于是造成了部分执法人员对立法目的认识不足,对违章违法行为往往一罚了之,对当事人不教育,对违章违法行为不规范、不纠正,重罚款轻监管,违背了行政执法宗旨。
2、处罚无依据。行政执法要求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法无明文规定不得处罚,但有些同志在行政处罚案件中,对一些违法事实简单,违章违法情节较轻的案件,不是在充分调查取证的基础上认真细致地用法律法规这把尺子去衡量、界定,而是凭表面现象、个人喜好,主观臆断,罚与不罚,罚多罚少随意定。
3、程序违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对工商机关行政执法办案的必经程序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本应严格执行,但个别办案人员在办理案件过程中违法“抄近道”,该调查不调查,该告知不告知,上来就罚款,违反法定程序。
4、重复处罚。一方面由于立法上的原因,有的案件往往几个法律法规都涉及,有的违章违法行为因“无利可图”各有权管辖单位相互推诿扯皮,而有的案件因“有利可图”又相互争夺,有时出现重复处罚现象。另一方面,行政处罚执行不到位,对当事人的某一违法行为处罚后没有及时监督当事人改正,而是过一段时间又实施“相同”的处罚。特别是对一些前置手续较为复杂一时难以办理执照的无照经营案件更为严重。
5、深纠力度不够。一个案件一条线索,深纠下去,往往能查出一系列案件。然而,在查办案件时,缺乏协调、联动和沟通,往往是就事论事、就案论案,办表面案。如:在查处假商标、假商品案件时,若追根溯源,可能会查出一起制造假商标、假商品的串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实际上,大多没有做进一步追究。
6、罚款不到位。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虽然有了明确的适用范围处罚标准,本应严格执法责罚统一,但在实际操作中,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办案人员常常就高不就低,处罚决定书罚款数额下的很高,而实际收的却很低,很难处罚到位,或者走另一个极端,法律规定本应罚款1000元但实收500元就草草了事。
7、市场监管手段乏力。实施对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管,是国务院赋予工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成为我们日常行政执法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经过多年的努力,虽然我们实施了市场准入、市场巡查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市场监管措施,但总的看来,市场监管手段仍显乏力。一是产品质量检验手段严重落后,目前连最基本的检测设备都没有,还停留在“只凭感观看质量”阶段。二是通讯和交通设备严重不足,制约了市场监管效率。
8、态度粗暴,执法不文明。个别执法人员管理中方法简单粗暴,态度冷、横、硬,不是凭技能、凭政策以理服人,而是比嗓门凭态度以势压人,不能使被管理者真正做到心服口服,在执法时上岗不着装,检查不示证等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工商部门的执法形象。
二、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
1、干部队伍素质偏低。工商部门市场执法工作涉及的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多达千余个,同样的违法事实,在不同地域或同一地域由不同执法机关执行,处罚结果就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确保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目标的实现。然而现有干部队伍素质很难达到这一要求。首先,部分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不是很高,缺乏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前瞻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缺乏足够认真的研究,思想准备不够充分,不能完全适应“两个根本转变”的要求。其次,业务不精,工作技能不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化,系统专业人才严重溃乏。第三,人员相对老化缺乏生机和活力,后备力量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开拓性。
2、对程序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现有状况来看,执法人员对实体法较为重视,而对程序法却不以为然,总认为查办案件只要证据充分,定性准确,运用法律适当就行了,程序不程序的无所谓,在执法中不履行程序或不正确履行法定程序,使执法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解决,造成办案质量低,或错案、败诉案件的发生,影响了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形象。
3、执法监督力度欠缺。工商系统内部监督表面上看机构健全,规章制度规范,但在执行中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以行政为中心的政治传统及其他原因影响下,人大、政协、司法和社会的外部监督能力受到制约没有真正达到外部监督的应有效果,而被管理者慑于行政执法机关的权势,怕打击报复等原因,不敢监督,致使外部监督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力。
4、说情风盛行。与当地党委政府的关系、工作关系、亲属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上下级关系所带来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关系网说情风,在某种程度上为正常执法办案设置了严重的障碍,为搞好部门间的协调,碍于领导的情面等等,有时不得不网开一面,违心办案,从而难以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提高认识。要实现依法行政,必须首先统一思想,提高大家对依法行政的认识。本着“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原则,彻底解决行政执法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
2、提高素质。要提高队伍的政治素质,通过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使执法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提高队伍的法律业务素质。精通法律是正确运用法律,依法行政的前提,要以领导学法用法为重点,大力推进全系统岗位大练兵活动的深入开展,争创学习型机关,使广大执法人员努力学习业务知识,熟悉本职业务,能娴熟地运用手中的法律业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工商行政管理队伍的整体执法水平。要提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鼓励干部职工学习技算机技能等相关知识,丰富知识结构和知识面,增强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要引入人材竞争机制,本着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疏通人员进出口,增加机关的活力。
3、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完善内部监督机制,拓宽外部监督渠道,进一步扩大执法监督范围,着力实现执法监督工作的四个延伸,即案中审核向案前案后监督延伸,从监督案件向监督执法活动延伸,从强化同级监督向以基层执法为重点的监督延伸,从静态监督向动态监督延伸。首先要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坚持和完善“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收支两条线”制度、“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备案制”、“查案、定案、处罚三分离制度”等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加大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可采取单位自查,部门互查、系统联查以(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及明查暗访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使行政执法及监督检查工作逐步走上经常化、规范化的轨道。其次,要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司法、社会团体、人民群众的外部监督作用,推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程,对工商执法主体、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结果全部公开接受群众监督,通过政务公开,实行服务承诺,将自己置于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增加行政管理执法的透明度,对行政执法中发现的问题,要依照法定程序,该变更的变更、该撤销的撤销,对相关人员该处理的处理,决不姑息,树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执法权威。
4、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真正做到“权责统一、有权必有责”,促进执法人员严格依法履行职务,严肃查处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违章违法行为。
第四篇:文化行政执法办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加大对出版物市场的执法力度 , 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治理活动 , 对制黄、贩黄等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打击 , 取得了显著效果 , 但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 亟待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办案程序不合法。随着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 各项执法工作不断走向规范化、程序化 , 但在日常执法办案中仍经常出现程序不合法的问题 ,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办案人员采取的强制措施手段不规范。文化执法人员在“扫黄”“打非”办案过程中经常要采取暂扣、封存、扣留等强制措施,在采取这些强制措施时,往往在程序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暂扣物品时,不开物品暂扣单或以后补开,对暂扣的物品不进行清点,在填写物品暂扣单时,品名填写不详不全、规格不明确、特征叙述不清甚至不填。例如我们在查处万朋文化市场非法贩卖光盘的案件时,许多商户丢弃非法光盘逃离现场,致使大量暂扣物品无法开具相应手续,存在法律漏洞。
2、办案人员调取证据材料不规范。近年来 ,根据案件评查结果 , 反映办案人员不能熟练掌握取证要求,调取证据时往往主次不分。有用的、没有的、有效的、无效的全部拿来;而且,调取来的证据材料不注明来源和出处 , 不注明出证单位或个人,不加盖公章或签名,原始凭证复印件不注明 “ 与原件无误气导致有些案件的关键性证据出现漏洞,经不住复议、诉讼的考验。
3、办案人制做处罚决定书不规范。处罚决定书是交给处罚相对人的一种法律文书, 一定要格式规范,用语严谨。而有些办案人员在制作处罚决定书时,常常采用艺术语言对事实情节进行渲染 , 而不是用法言法语对事实如实叙述;有的办案人员不给案件定性,引用法律条文不具体,依据两部以上法律进行处罚;有的甚至依据此法定性,而依据彼法处罚。
(二)滥用自由裁量权
自由裁量权是执法人员依法在一定情况下或一定范围内自行决定怎样实施行政处罚的权力,即行政处罚在法定的处罚幅度以内变化。我们有些执法办案人员往往利用这种权力对事实不深入调查,对法律不认真研究,只凭自己所想 ”估量 “, 决定处罚幅度,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擅权弄法,宽怠放纵 ,有的办案人员在进行即时处罚时,凭主观意愿运用自由裁量权,随意改变罚款数额,处罚畸重畸轻,既侵害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又损害了法的权威,影响了法的正确实施。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的文化行政执法办案中存在的问题 , 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及建议。
(一)加强执法监督,确保执法行为规范。加强执法监督,根本是要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并使之发挥最大的效能,为此,应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1、转变观念,正确理解案件审核制度的重要和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案件审核 , 作为科学 的监督制约机制和法定的执法程序的重要环节 , 应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要逐步实行法制机构 对各执法机构进行执法检查,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互相制约的制度。执法检查要多样化、经常化,要定期检查,适时抽查,专项检查、部门互查,对发现的问题,法制部门要阐明观点并有权纠正,充分发挥法制机构的综合监督作用,保证行政执法质量。
2.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案。严格执法程序,确保具体行政行为的准确适当,把过去一个部门查办到底的做法改变,分解为调查取证、审核定案,执行处理三个阶段,由不同部门把关,避免先入为主,造成执法失误。还要努力解决系统内部存在的多头执法问题,依照法律合理分工,互相配合,减少职责交叉,形成执法合力,严格、全面地贯彻执行规范了的执法程序和执法方法,逐步建立执法的监督制约机制,促进执法工作迈上新台阶。
3、加强领导,充实法制机构力量。确定主要领导亲自抓法制,使行政执法工作有统一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同时,要努力提高法制工作人员,特别是直接承担案件审核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并且在各科、所一线执法单位配备业务素质较高,有一定法律知识的同志作为本单位的法制员,明确职责,监督把关,更好地保证依法行政。
我区自2000年以来一直执行特约监督员监督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制度,目前特约监督工作的着眼点有两个,一是监督全区文化市场秩序,促使文化市场健康发展。二是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加强文化委自身的党风廉政建设。
特约监督机制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文化行政管理的触角,增大了我们执法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同时为群众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参与社会管理的机会与范围,这也符合当今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社会趋势。
(二)加强自身建设,建立一支精干、高效、廉洁的执法队伍。执法者的水平、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执法的效力与权威,办案工作直观地反映文化行政管理机关的执法形象。当务之急是尽快把队伍调整好,努力建立一支忠诚、积极、公正、廉洁的高素质执法队伍。一是要加强学习和集中培训 , 提高现有执法人员的执法素质,加强办案基本功的训练,让每一个办案人员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二是继续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做到勤政、廉政一起抓 , 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三是不断增强各级文化行政管理干部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同时也应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并切实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三)正确把握自由裁量的度。文化行政管理机关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处罚要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避免畸轻畸重和显失公平,因此,必须正确把握好自由裁量的度。首先,要求文化行政执法人员要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法制意识和较高的业务素质,在运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时,应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并对违法行为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 , 对当事人违法行为准确定性,做出相应的行政处罚决定,在考虑罚与不罚、罚多少时,基准应是立法的目的和精神。其次,处罚的结果应是公正的,自由裁量权使行政机关执法人员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出合法并且合理的选择、判断,但具体动用裁量权的人是具有主观色彩的 , 因此在 ”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 时,应力避成见、偏见、恶 意 , 要全面考虑 ” 具体情况 ", 而且应在一定程序上保持裁量的连贯和相对的可比性。
本人结合多年来的执法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记住四句话:
1、事实要清楚;
2、证据要充分;
3、依据要正确;
4、程序要合法。
二是五大行政法律要学习:
1、《行政处罚法》:(1)牢牢掌握处罚法定原则;(2)三个程序要掌握,其中一般程序一定要掌握,并记住两句话:先立案后取证,先取证后裁决;
2、《行政诉讼法》:自觉接受司法监督;
3、《行政复议法》:加强内部监督;
4、《国家赔偿法》:不要给当事人造成损害,要文明执法;
5、《行政监察法》:严格要求自己。
三是树立六种意识:
1、服务意识。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如何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要见诸实际工作之中。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稳定服务,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样也是文明执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只有树立了服务意识,才能有文明执法的思想基础,服务意识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动力,是文明执法的力量源泉。
2、程序意识。程序是依法行政的保障。行政执法只有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才能使执法活动增加一份合法保证。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在当前行政执法中普遍存在的重实体、轻程序的做法,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行政管理中的诸多程序法律法规已清楚载明,即使实体方面都正确,因为某一项程序上操作违法,同样会导致行政执法错误而被推上被告席。严格按程序操作,是我们文明执法的保证。
3、效果意识。效果是衡量执法水平的标尺。要端正执法观念,“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要切忌盲目执法,杜绝执法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做好执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因此,我们要通过查处大量的行政违法案件,扩大案件的社会效果,让更多的人接受法律的规范,依法行事,这也是我们文明执法的初衷。
4、效率意识。效率是行政的生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经济违法行为越来越多,越来越隐蔽。这就要求我们反应迅速,出击有力,及时查处,依法多办案办好案,从而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驾护航。这是我们文明执法的目的。
5、质量意识。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肃执法,秉公办案,保证案件质量,是我们文明执法的核心。所办案件,要经得起司法审查,经得起时间检验。
6、形象意识。人民群众对工商执法干部的信任是从外表开始的。如果衣着不整,满嘴脏话、粗话,举止轻浮,蛮横无理,人民群众就会失去对工商执法人员的信任感,文明执法就无从谈起。因此,实施“形象工程”,养成良好的品行和端庄的举止,文雅的谈吐,整齐的穿戴,给人民群众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我们文明执法的良好开端。
四是把握七大原则:
1、法律至上原则
法是国家意志的重要表现形式。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表述意志的最基本的途径和形式是制定法律。行政机关也就是执行法律的机关。依法行政才能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法律至上实际上正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际工作中,要敢于坚持原则,不唯权,不畏势,法无明文规定不为,处罚法定。
2、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原则
“严格”指在执行制度或掌握标准时,认真,不放松; “公正”指公平正直,没有偏私;“文明” 指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与野蛮相对。行政机关是国家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最直接的执法者,它代表国家在最广泛、最关切群众利益的层面上与广大群众打交道,它是法制形象的重要方面。执法的严格、公正、文明关系到“依法治国” 治国方略的顺利实施。实际工作中,对违法行为不枉不纵,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做到过罚相当。
3、执法与服务并重原则
执法与服务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依法行政是政府及其部门的天职,执法不到位就是失职,就是最大的服务缺位;服务是执法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执法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因此,既要严格执法,又要热情服务;既不能因强化服务而削弱执法,也不能因强调执法而放松服务。要寓执法于服务之中,达到执法与服务的完美结合。
4、兼顾效率和保护原则
在执法过程中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执法保证行政机关迅速有力地打击行政违法行为;二是在此过程中不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既要效率,又要保护,二者不可偏废。通过行政处罚达到维持经济和社会秩序的目标,同时也要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二者是统一的。
5、惩戒和教育相结合原则
在对违章行为人的处罚过程中,我们要坚持惩戒和教育相结合,处罚仅仅是一种管理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使当事人认识到其违法的行为,通过惩戒达到教育的目的,使其知法、懂法、守法。
6、按程序办事原则
程序是依法行政的保障。行政执法只有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才能使执法活动增加一份合法保证。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在当前行政执法中普遍存在的重实体、轻程序的做法,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行政管理中的诸多程序法律法规已清楚载明,即使实体方面都正确,因为某一项程序上操作违法,同样会导致行政执法错误而被推上被告席。严格按程序操作,是我们依法行政的保证。
7、接受监督原则
绝对的权利,绝对的腐败。不受监督的权利,必然导致腐败。要自觉接受司法监督,以及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有利于正确实施行政处罚,防止或减少错误;也有利于防止执法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侵害公民的合法权利。
第五篇:谈基层执法中的办案技巧(工商)
工商所所处的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第一线的位置,决定了它是整个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能否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面履行法定职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商所的工作质量和水平。而工商所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高低则体现在日常的行政执法办案中,案子办得快不快、准不准、质量高不高,体现着基层工商工作的水平,也影响着整个工商系统在社会上的形象,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本文就基层执法机关如何掌握办案技巧,提高执法技能谈点看法。
第一步,以理服人。发现案源后,经过线索初查和案前调查符合立案条件的,立即立案,监控好发案现场,充分调查取证,收集所有证据,将违法事实先抓到手,掌握办案主动权,不给违法嫌疑人和说情人以可乘之机。在作出处罚时,办案人员对违法嫌疑人晓之以理,告知其违法的严重性和社会危害性,摆事实,讲道理。同时执法者要告诉违法嫌疑人在自由裁量上,已经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给予了适当的考虑,让违法嫌疑人在感情上易于接受,达到事实、法理、道理和情理上的融合,尽量使违法者能够自愿接受处罚,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而要真正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就必须认真抓住5个重点环节:
1、线索。掌握线索,发现案源,是工商机关立案查处违法案件的基础,要办案就必须首先重视掌握线索,发现案源。要通过初查、分析、筛选、排队,对一个个线索按轻重缓急作出处置。符合立案条件的,要尽快进入立案程序。
2、初查。办案单位所掌握的线索,应由专人集中登记管理,了解是否真有违法事实发生,是何种违法行为,违法事实的发生地在何处,是否在管辖的行政职权范围内,以及该违法行为是否需要实施行政处罚等。线索初查应当注意保密,注意工作方法。初查中,可以先收集资料,经过现场暗访再进行现场检查,随之询问当事人。办案人员在初查中发现紧急情况的,应当在采取措施的同时,立即向领导报告,以免贻误战机。
3、立案。立案,即有管辖权的工商机关确认该案件成立。除适用简易程序的当场处罚案件以外,工商机关决定对某一违法行为依法实施调查处理之前,均应立案,遇紧急情况时,可一边采取措施一边报告,补办立案手续。只有经过正式审批立案的案件,才能保证此后一系列具体检查、询问、采取强制措施等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立案的条件是确有违法事实发生,而且需要依法处罚。凡经初查,办案单位认定符合立案条件的,就应立即上报立案。
4、现场检查。现场检查是指执法人员依法对当事人涉嫌与违法经营活动有关的财物及场所进行查看、清理的执法活动,是短兵相接地与违法当事人较量。执法人员能否适时抓住现场非常关键,否则现场可能灭失,财物可能转移。现场检查追求的是证据的客观性、真实性,把该取得的证据尽量取到手,为下步办案打好基础。现场检查应把握好三点:一是事前策划。实施检查之前,应根据情况,做好案情分析,设定工作方案,要让参加检查的人员熟悉案情,明确检查的预期目标,对每位执法人员进入现场后的具体任务、位置等,均应作精心安排,同时应有几套方案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对规模大,情况复杂的现场或夜间行动,应尽量请公安机关协助。二是临场抓配合。执法人员按预定方案进入现场后要做到既分工又协作,同心协力地在现场指挥员的组织下控制现场的人、财、物不走失,然后分头定位检查取证。现场情况千变万化,指挥员要充分掌握现场情况,灵活调动人员,控制工作进度,尽力以速战速决的方式达到预期目标。三是重点抓证据。通过询问、查看、清理,细心收集和控制住现场证据,并不断运用已发现的证据挖掘新证据和涉案财物。
5、扣留。扣留是工商机关依法将当事人涉嫌用于违法的财物,转移至适当场所,实施控制以防止被他人占有、使用、处分的执法措施。它中断了当事人继续从事违法活动的物质条件,使违法活动立即得以制止,避免危害后果的延续。同时保全相关财物不流失,涉案物证不至灭失,而且还是处罚决定顺利执行的财产保证。适用扣留措施应把握好四点:一是必须依法实施,有充分的法律依据,然后按法定程序办理。二是扣留要细心果断。执法人员在接到将要采取扣留措施的案件时,必须利用有限时间,细心收集、组织证据,一旦关键证据取得,就应果断作出是否扣留财物的决定。三是扣留财物要妥善保管。防止短少,防止发生财物被盗,否则工商机关的执法威信将受到影响。四是不能以扣代查。采取扣留措施后,应抓紧时间办案,久拖不决,容易节外生枝,使办案效果不理想。
此外,还要注意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尽量消除当事人的抵触情绪。针对现场事实,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指出其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及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指明政策,要求其知错改正,配合检查,提供情况和证据,使违法嫌疑人在事实、证据面前容易接受处罚,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使案子尽早圆满办结。
第二步,以法服人。当“理服”受到抵制时,办案单位要按程序送达处罚决定书,当场告知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严重后果,使违法嫌疑人慑于法律的威严,执行处罚决定。
第三步,以强制力服人。在“理服”、“法服”仍不能使违法者接受处罚的情况下,则要依法采取查封、冻结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等措施,强制(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违法者接受处罚,维护法律尊严,达到以“强制力服人”的效果。
综上所述,用理服、法服、力服“三服”法办案,从立案、检查、取证到执行处罚决定,环环相扣,依程序进行。其核心是“服”字,重点让违法者心服口服。因其以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为基础,必然能够让群众及司法机关信服,经得起监督。“理服”是成功办案的基础;“法服”是成功办案的关键,在操作上强调及时送审批准,使处罚决定成为事实;力服是成功办案的保证,在操作上强调采取强制措施,“该出手时就出手”。必要时借助法院、公安机关的力量,维护法律尊严。总之,“三服”法既有技巧又讲原则,必然对提高基层工商办案效率和质量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