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创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情况的汇报
关于创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情况的汇报
全市有2个产品获得了有机食品认证;14个企业的16个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认证面积18万亩;30多个企业70多个产品通过了GAP、HACCP等国际质量体系认证;通过国家和省级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农产品生产基地28个,面积23.5万亩,基本涵盖了我市粮油、瓜果、蔬菜、畜产品、粉丝和葡萄酒酿造等六大优势农产品。
一、狠抓源头管理,努力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上下功夫 我们把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创建绿色农业示范区的第一道关口,实行全方位立体式监管,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施了三大工程:一是绿化美化工程。二是节能减排工程。三是放心农资下乡工程。建立健全了农资专供网络,实行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查处国家违禁投入品,把住农业投入品市场入口关。实行农业化学投入品统一配送,建立以市农业化学投入品配送中心为龙头、市镇村三连锁直供的放心农资配送体系,从源头上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定期开展农业投入品市场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和经营、使用违禁药物的违法行为。开展了“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和农业科技入户活动,提高了广大农民使用低毒、低残农药的自觉性。
二、严格标准化生产,努力在打造农业生态基地上下功夫 基地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环节,是企业采购合格原料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们参照国内外市场要求,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基地,以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产品迅速抢占市场。一是转变经营模式,实现种植基地标准化。按照基地建设规模化、产地环境无害化、生产过程标准化、质量控制制度化、产品流通品牌化、生产经营产业化的要求,整体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工作。一方面,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单位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良好农业规范(GA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技术,加强了内部生产管理。制定和印发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田间管理操作规程》、《禁用限用农药目录》等规范性资料,大力普及化肥、农药和植物生产调节剂等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知识。另一方面,指导农民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合理使用农药。推广实施了苹果套袋、测土配方施肥等提质增效关键配套技术,规范建设了多种类型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优质率达到60%以上。今年,有3个总面积3000亩的绿色苹果生产基地正在申报,“西罗家铁把瓜”、“官地洼西瓜”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工作,已进入国家工商总局核准阶段。二是创新生产方式,实现畜禽养殖规模化。对生猪、奶牛、蛋肉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加快畜禽养殖由庭院养殖向养殖场、养殖小区转变,大力推进畜牧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加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严厉打击在养殖过程和饲料中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违禁兽药及其化合物的行为,畜牧标准化养殖水平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市规模化养殖场(区)184个,存栏能繁母猪100头以上的猪场32家,存栏2万只以上的蛋鸡场25家,存栏2万套以上的种鸡场20家,年出栏5万只以上的肉食鸡场16家,2009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5.6吨。三是改造传统模式,做大做强果品产业。我市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将高效绿色农业发展的突破口放在了果业上,制定了《招远市果业发展五年规划》,确定了“面积调大、品种调优、品牌叫响”的发展思路和每年发展3万亩、5年发展15万亩的发展目标,明确规定对新植果园每亩给予100元的补助。工作中,我们坚持一手抓新植果园面积扩张,一手抓现有果园的提档升级,集中力量培育了一批高起点、高标准、高档次的果业样板园,掀起了新一轮果业发展热潮。三年来,果业以每年3万亩以上的速度增长,全市果园面积达到了30多万亩,建设100亩以上矮化支架栽培苹果样板园8处,其中成方连片300亩以上3处;千亩苹果示范园5处、有机苹果示范园2处。现有7个烟台标准化生产基地和5个市级果业重点项目。大秦家镇梁家苹果标准园、辛庄镇曹家葡萄标准园被列为“国家农业部苹果和葡萄标准园”。
三、严格质量监控,努力在建立链条化的管理体系上下功夫 指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建立了从建厂到产品入库的登记制度、编码制度,对农产品进行统一包装标识和编码,建立了销售台帐、生产日志、收购记录、包装标识、检测报告等记录体系,健全了以生产、储存、包装等为链条的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真正做到每个关键环节都监管到位、严格受控,每批产品都严格把关、保证质量。为切实做好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我们坚持高标准起步、高档次建设、高质量服务,早在2002年就成立了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购置了气相色谱仪、高压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紫外分光光谱仪、电子天平等检测仪器80多台套,建立了6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制订了管理制度和抽检计划,完善了抽检记录,可对土壤、肥料、农药、水、空气和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等六大类175个产品494个参数进行检测,每年定性检测各类样品12000多个,定量检测样品300多个。是省内首家通过计量认证的县级农产品检测中心,2008年成为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定点检测机构。同时,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出口企业和生产基地设立了速测站,把住原料进厂和产品出厂“首尾”两道关口。
四、完善工作机制,努力在建立合力化组织体系上下功夫 建设绿色农业示范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形式,必须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形成共同推进的合力。一是实行强有力的领导。被确定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申报市后,招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要求以“创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活动为契机,精心组织,统筹推进,倾力打造我市新的城市名片。并明确提出,到2012年要实现5个100%:“农产品100%达到无公害标准,出口农产品100%达到目标市场要求,大宗农产品100%建立市场可追溯体系,优势农产品100% 使用统一标识代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100%实现全过程覆盖,做到“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产品无公害、出口无障碍”。为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市里成立了由市长牵头负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从有关单位抽调业务骨干,联合办公。在乡镇和村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督查员和监督员,形成市、镇、村三级联动的组织网络体系。二是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我们逐年加大对绿色农业的扶持力度,印发了扶持意见和奖补办法。每年拿出400多万元用于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技术改造、农村户用沼气发展、产品质量认证,资金直接补助到户,奖励到镇。今年又增加了100多万元,专门用于扶持苹果样板园、示范园、矮化苹果栽植。市科技经费每年也将高效特色农业作为重点进行扶持,近两年每年都安排100万元左右给予补助。各镇(街道、区)也参照市里的做法,配套了奖补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性。同时,我们对年内获得省级著名商标的,每个给予20万元补助,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每个给予50万元补助,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质量认证的,每个给予2万元补助。在市场拓展上,改变过去企业独自走出去参加各类博览会、举办产品交易会的做法,由政府出面组织同行业企业与会参展,并补贴所需摊位费用,较好地展示了招远农产品的整体形象。我们还高度重视品牌宣传,连续两届组织参加了北京昌平苹果擂台赛,其中“富冠”、“招元”牌红富士苹果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华名果”。三是建立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全面加强了农业标准化生产,重点推广了保护性栽培、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立体种植等30多项先进技术;先后邀请了山农大、青岛农大的专家教授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技术讲座60多期,培训农民技术骨干4000多人。市果业总站每年都要组织千人以上果农参加的培训班2次以上,聘请的都是国家级知名专家。农业部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和养殖场户,进行现场技术培训60多场次,印发金都果业报1万余份,技术明白纸2万多份,在金都农业栏目播放农业技术20多期。通过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把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市里的奖补政策迅速传达到千家万户。
第二篇: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国标委农[2007]81号
关于印发《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2007年10月22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国标委农[2007]8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现将《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印发你们,请各地和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实施的经验及问题,望及时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业食品部反馈。
二○○七年十月二十二日
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管理,推进农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标准化在规范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整体技术和管理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有效供给,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示范区是指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共同组织实施的,以实施农业标准为主,具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标准化水平较高,对周边和其它相关产业生产起示范带动作用的标准化生产区域。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烟草、水利,以及农业生态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特定项目。
第三条 示范区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各项要求,结合农业生产需要,紧紧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 和保障食品安全,加快推进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实施标准化。通过示范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标准化管理水平。
第四条 示范区建设应争取所在地人民政府的领导。各级标准化管理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示范区发展规划,负责组织示范区建设中的协调工作;充分依靠和发挥农业(畜牧业、渔业)、水利、林业、粮食、烟草、气象、科技和商务等部门的作用,共同承担和完成好示范区建设的有关任务。
第五条 示范区建设原则上以市县为单位,在市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标准化管理部门或涉农部门牵头承担。
第六条 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承担示范区建设工作,带领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建立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
第二章 建立示范区的原则和基本条件
第七条 示范区建设要以当地优势、特色和经深加工附加值高的产品(或项目)为主,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标准化管理。要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实施的“质量振兴、三绿工程、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以及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等有关项目相结合。
示范区应优先选择预期可取得较大经济效益、科技含量高的示范项目;示范区要地域连片,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有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优势,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第八条 示范区原则上按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畜牧、水产、果品、林产品等的生产、加工、流通,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营林造林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类型进行布局。
第九条 示范区所在地人民政府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视农业标准化,将示范区建设纳入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对示范区建设有总体规划安排、具体目标要求、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经费保证。
示范区有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积极参与。有一定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基础,有相对稳定的技术服务和管理人员。
第三章 示范区建设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第十条 通过示范区建设,应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一)农业生产经营标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有较大的提高,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
(二)生产经营和管理者标准化意识普遍提高,特别是农民标准化生产意识与技能明显增强,形成相对稳定的技术服务和管理队伍。
(三)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等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能力明显增强。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形成基本的检测手段和监测能力,能够保障食品安全。
(五)农业生产效率、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取得良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第十一条 示范区以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主要任务,可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要强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
(一)在生产领域,要重点抓好产地环境标准、种质(包括种子、种畜、种禽、种苗)标准、良好农业规范(GAP)的实施,强化农药、兽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和安全控制规范,以及动植物检疫防疫等标准的实施。
(二)在加工领域,要重点抓好加工场地环境、加工操作规范、产品包装材料、兽禽屠宰安全卫生要求、HACCP 和ISO22000 等标准的实施,严格加工全过程质量安全标准的实施,防止加工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严禁使用非法添加物。
(三)在流通领域,要重点抓好运输器具、仓储设备及场地环境卫生、市场准入要求、分等分级、农产品条形码、包装、标签标识等标准的实施。建立农产品追踪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确保流通安全和消费安全,有效地规范农产品贸易。
(四)加大优势农产品、优质专用农产品等相关标准的实施。
(五)抓好与节水、节地、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等措施配套标准的实施。
第十二条 要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各环节均有标准可依;要建立监测体系,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职责,强化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以及种植、养殖、加工、流通过程的监控,依照标准开展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引导示范企业建立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相配套的企业标准体系。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第十四条 要有计划地对农产品生产、经营和管理者进行标准化和质量安全培训。重视从农民中培养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逐步培育一支农业标准化的技术推广队伍。
第十五条 积极推广“公司+农户+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标准化”等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标准化示范中的带头作用和辐射效应,探索多种形式的示范区建设经验。
第十六条 示范区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的区域应达到当地同种或同类产品种植面积或养殖总量的60%以上,辐射带动其他产业实施标准化生产;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种植、养殖的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80%。
第四章 示范区的管理
第十七条 国家标准委负责示范区建设规划、立项,制定有关政策和管理办法,负责示范区考核的组织管理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负责本行业和本地区示范区建设的管理、指导和考核。
市县标准化管理部门负责本地区示范区建设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
第十八条 各级标准化管理部门要加强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协调工作机制,统一协调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
第十九条 国家标准委对所确定的示范区建设项目给予一定的补助经费,地方财政要落实相应的配套资金。示范区建设的补助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第二十条 示范区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示范区一经确定,由示范区建设承担单位按《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见附件1)要求,向国家标准委报送实施方案。
第二十一条 示范区建设承担单位每年对示范工作进行一次总结,总结情况及时报送上一级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汇总后,于年底前报国家标准委备案。
第二十二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应对示范区建设进展情况加强督促检查,每年至少要组织一次工作检查。对组织实施不力、补助经费使用不当的,限期改进。对经整改仍不能达到要求的,取消其示范区资格。对取得明显成果的,要及时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
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已通过项目目标考核的示范区加强后续管理。第二十三条 示范区工作不搞评比,不搞验收,不搞表彰,建设期满时严格按项目管理要求对示范区进行项目目标考核。项目目标考核工作由国家标准委统一组织,一般委托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进行。项目目标考核按《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目标考核规则》(见附件2)执行。
第五章 示范区审批程序
第二十四条 示范区建设项目,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标准化管理部门或涉农部门,也可以由农业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出申请,内容包括:示范类型、示范区域、具备的条件、拟达到的目标(标准覆盖面、质量目标、经济指标、社会效益等),并填写《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初审。
第二十五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依照本办法有关规定,对申请报告和《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进行初审,提出初审意见。内容主要包括:该申请单位申请示范内容和区域是否符合规定,已具备哪些条件,尚不具备的条件,拟采取何改进措施等。
第二十六条 国家标准委组织综合评审,符合示范区总体布局和各项规定的,批准实施。对于基本条件好,积极性高,有经费保证,不需要国家经费补助的示范区项目,可由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经国家标准委同意后,可列入国家示范区项目。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可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可参照本办法确定省部级示范区或示范项目,报国家标准委备案。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家标准委负责解释。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试行。
第三篇: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
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管理,推进农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标准化在规范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整体技术和管理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有效供给,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示范区是指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共同组织实施的,以实施农业标准为主,具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标准化水平较高,对周边和其它相关产业生产起示范带动作用的标准化生产区域。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烟草、水利,以及农业生态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特定项目。
第三条 示范区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各项要求,结合农业生产需要,紧紧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保障食品安全,加快推进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实施标准化。通过示范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标准化管理水平。
第四条 示范区建设应争取所在地人民政府的领导。各级标准化管理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示范区发展规划,负责组织示范区建设中的协调工作;充分依靠和发挥农业(畜牧业、渔业)、水利、林业、粮食、烟草、气象、科技和商务等部门的作用,共同承担和完成好示范区建设的有关任务。
第五条 示范区建设原则上以市县为单位,在市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标准化管理部门或涉农部门牵头承担。
第六条 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承担示范区建设工作,带领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建立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
第二章 建立示范区的原则和基本条件
第七条 示范区建设要以当地优势、特色和经深加工附加值高的产品(或项目)为主,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标准化管理。要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实施的“质量振兴、三绿工程、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以及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等有关项目相结合。
示范区应优先选择预期可取得较大经济效益、科技含量高的示范项目;示范区要地域连片,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有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优势,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第八条 示范区原则上按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畜牧、水产、果品、林产品等的生产、加工、流通,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营林造林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类型进行布局。
第九条 示范区所在地人民政府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视农业标准化,将示范区建设纳入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对示范区建设有总体规划安排、具体目标要求、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经费保证。
示范区有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积极参与。有一定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基础,有相对稳定的技术服务和管理人员。
第三章 示范区建设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第十条 通过示范区建设,应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一)农业生产经营标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有较大的提高,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
(二)生产经营和管理者标准化意识普遍提高,特别是农民标准化生产意识与技能明显增强,形成相对稳定的技术服务和管理队伍。
(三)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等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能力明显增强。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形成基本的检测手段和监测能力,能够保障食品安全。
(五)农业生产效率、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取得良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第十一条 示范区以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主要任务,可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要强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
(一)在生产领域,要重点抓好产地环境标准、种质(包括种子、种畜、种禽、种苗)标准、良好农业规范(GAP)的实施,强化农药、兽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和安全控制规范,以及动植物检疫防疫等标准的实施。
(二)在加工领域,要重点抓好加工场地环境、加工操作规范、产品包装材料、兽禽屠宰安全卫生要求、HACCP和ISO22000等标准的实施,严格加工全过程质量安全标准的实施,防止加工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严禁使用非法添加物。
(三)在流通领域,要重点抓好运输器具、仓储设备及场地环境卫生、市场准入要求、分等分级、农产品条形码、包装、标签标识等标准的实施。建立农产品追踪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确保流通安全和消费安全,有效地规范农产品贸易。
(四)加大优势农产品、优质专用农产品等相关标准的实施。
(五)抓好与节水、节地、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等措施配套标准的实施。
第十二条 要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各环节均有标准可依;要建立监测体系,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职责,强化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以及种植、养殖、加工、流通过程的监控,依照标准开展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引导示范企业建立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相配套的企业标准体系。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第十四第 要有计划地对农产品生产、经营和管理者进行标准化和质量安全培训。重视从农民中培养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逐步培育一支农业标准化的技术推广队伍。
第十五条 积极推广“公司+农户+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标准化”等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标准化示范中的带头作用和辐射效应,探索多种形式的示范区建设经验。
第十六条 示范区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的区域应达到当地同种或同类产品种植面积或养殖总量的60%以上,辐射带动其他产业实施标准化生产;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种植、养殖的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80%。
第四章 示范区的管理
第十七条 国家标准委负责示范区建设规划、立项,制定有关政策和管理办法,负责示范区考核的组织管理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负责本行业和本地区示范区建设的管理、指导和考核。
市县标准化管理部门负责本地区示范区建设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
第十八条 各级标准化管理部门要加强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协调工作机制,统一协调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
第十九条 国家标准委对所确定的示范区建设项目给予一定的补助经费,地方财政要落实相应的配套资金。示范区建设的补助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第二十条 示范区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示范区一经确定,由示范区建设承担单位按《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见附件1)要求,向国家标准委报送实施方案。
第二十一条 示范区建设承担单位每年对示范工作进行一次总结,总结情况及时报送上一级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汇总后,于年底前报国家标准委备案。第二十二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应对示范区建设进展情况加强督促检查,每年至少要组织一次工作检查。对组织实施不力、补助经费使用不当的,限期改进。对经整改仍不能达到要求的,取消其示范区资格。对取得明显成果的,要及时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已通过项目目标考核的示范区加强后续管理。
第二十三条 示范区工作不搞评比,不搞验收,不搞表彰,建设期满时严格按项目管理要求对示范区进行项目目标考核。项目目标考核工作由国家标准委统一组织,一般委托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进行。项目目标考核按《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目标考核规则》(见附件2)执行。
第五章 示范区审批程序
第二十四条 示范区建设项目,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标准化管理部门或涉农部门,也可以由农业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出申请,内容包括:示范类型、示范区域、具备的条件、拟达到的目标(标准覆盖面、质量目标、经济指标、社会效益等),并填写《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初审。
第二十五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依照本办法有关规定,对申请报告和《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进行初审,提出初审意见。内容主要包括:该申请单位申请示范内容和区域是否符合规定,已具备哪些条件,尚不具备的条件,拟采取何改进措施等。第二十六条 国家标准委组织综合评审,符合示范区总体布局和各项规定的,批准实施。对于基本条件好,积极性高,有经费保证,不需要国家经费补助的示范区项目,可由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经国家标准委同意后,可列入国家示范区项目。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可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可参照本办法确定省部级示范区或示范项目,报国家标准委备案。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家标准委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试行。
附件:(右键另存为)
1.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
2.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目标考核规则
二〇〇七年十月二十二日
第四篇: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
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国标委农[2007]81号)
为了加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管理,推进农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标准化在规范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整体技术和管理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有效供给,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发布单位】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 国标委农[2007]81号 【发布日期】 2007-10-22 【生效日期】 2007-10-22 【效 力】
【备 注】 关于印发《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2007年10月22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国标委农[2007]8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现将《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印发你们,请各地和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实施的经验及问题,望及时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业食品部反馈。二○○七年十月二十二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管理,推进农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标准化在规范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整体技术和管理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有效供给,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示范区是指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共同组织实施的,以实施农业标准为主,具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标准化水平较高,对周边和其它相关产业生产起示范带动作用的标准化生产区域。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烟草、水利,以及农业生态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特定项目。
第三条 示范区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各项要求,结合农业生产需要,紧紧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保障食品安全,加快推进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实施标准化。通过示范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标准化管理水平。
第四条 示范区建设应争取所在地人民政府的领导。各级标准化管理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示范区发展规划,负责组织示范区建设中的协调工作;充分依靠和发挥农业(畜牧业、渔业)、水利、林业、粮食、烟草、气象、科技和商务等部门的作用,共同承担和完成好示范区建设的有关任务。
第五条 示范区建设原则上以市县为单位,在市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标准化管理部门或涉农部门牵头承担。
第六条 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承担示范区建设工作,带领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建立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
第二章 建立示范区的原则和基本条件
第七条 示范区建设要以当地优势、特色和经深加工附加值高的产品(或项目)为主,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标准化管理。要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实施的“质量振兴、三绿工程、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以及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等有关项目相结合。
示范区应优先选择预期可取得较大经济效益、科技含量高的示范项目;示范区要地域连片,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有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优势,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第八条 示范区原则上按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畜牧、水产、果品、林产品等的生产、加工、流通,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营林造林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类型进行布局。第九条 示范区所在地人民政府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视农业标准化,将示范区建设纳入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对示范区建设有总体规划安排、具体目标要求、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经费保证。
示范区有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积极参与。有一定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基础,有相对稳定的技术服务和管理人员。
第三章 示范区建设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第十条 通过示范区建设,应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一)农业生产经营标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有较大的提高,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
(二)生产经营和管理者标准化意识普遍提高,特别是农民标准化生产意识与技能明显增强,形成相对稳定的技术服务和管理队伍。
(三)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等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能力明显增强。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形成基本的检测手段和监测能力,能够保障食品安全。
(五)农业生产效率、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取得良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第十一条 示范区以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主要任务,可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要强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
(一)在生产领域,要重点抓好产地环境标准、种质(包括种子、种畜、种禽、种苗)标准、良好农业规范(GAP)的实施,强化农药、兽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和安全控制规范,以及动植物检疫防疫等标准的实施。
(二)在加工领域,要重点抓好加工场地环境、加工操作规范、产品包装材料、兽禽屠宰安全卫生要求、HACCP 和ISO22000 等标准的实施,严格加工全过程质量安全标准的实施,防止加工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严禁使用非法添加物。
(三)在流通领域,要重点抓好运输器具、仓储设备及场地环境卫生、市场准入要求、分等分级、农产品条形码、包装、标签标识等标准的实施。建立农产品追踪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确保流通安全和消费安全,有效地规范农产品贸易。
(四)加大优势农产品、优质专用农产品等相关标准的实施。
(五)抓好与节水、节地、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等措施配套标准的实施。第十二条 要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各环节均有标准可依;要建立监测体系,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职责,强化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以及种植、养殖、加工、流通过程的监控,依照标准开展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引导示范企业建立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相配套的企业标准体系。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第十四条 要有计划地对农产品生产、经营和管理者进行标准化和质量安全培训。重视从农民中培养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逐步培育一支农业标准化的技术推广队伍。
第十五条 积极推广“公司+农户+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标准化”等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标准化示范中的带头作用和辐射效应,探索多种形式的示范区建设经验。
第十六条 示范区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的区域应达到当地同种或同类产品种植面积或养殖总量的60%以上,辐射带动其他产业实施标准化生产;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种植、养殖的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80%。
第四章 示范区的管理
第十七条 国家标准委负责示范区建设规划、立项,制定有关政策和管理办法,负责示范区考核的组织管理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负责本行业和本地区示范区建设的管理、指导和考核。
市县标准化管理部门负责本地区示范区建设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
第十八条 各级标准化管理部门要加强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协调工作机制,统一协调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
第十九条 国家标准委对所确定的示范区建设项目给予一定的补助经费,地方财政要落实相应的配套资金。示范区建设的补助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第二十条 示范区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示范区一经确定,由示范区建设承担单位按《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见附件1)要求,向国家标准委报送实施方案。
第二十一条 示范区建设承担单位每年对示范工作进行一次总结,总结情况及时报送上一级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汇总后,于年底前报国家标准委备案。
第二十二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应对示范区建设进展情况加强督促检查,每年至少要组织一次工作检查。对组织实施不力、补助经费使用不当的,限期改进。对经整改仍不能达到要求的,取消其示范区资格。对取得明显成果的,要及时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
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已通过项目目标考核的示范区加强后续管理。
第二十三条 示范区工作不搞评比,不搞验收,不搞表彰,建设期满时严格按项目管理要求对示范区进行项目目标考核。项目目标考核工作由国家标准委统一组织,一般委托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进行。项目目标考核按《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目标考核规则》(见附件2)执行。
第五章 示范区审批程序
第二十四条 示范区建设项目,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标准化管理部门或涉农部门,也可以由农业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出申请,内容包括:示范类型、示范区域、具备的条件、拟达到的目标(标准覆盖面、质量目标、经济指标、社会效益等),并填写《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初审。
第二十五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依照本办法有关规定,对申请报告和《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进行初审,提出初审意见。内容主要包括:该申请单位申请示范内容和区域是否符合规定,已具备哪些条件,尚不具备的条件,拟采取何改进措施等。
第二十六条 国家标准委组织综合评审,符合示范区总体布局和各项规定的,批准实施。对于基本条件好,积极性高,有经费保证,不需要国家经费补助的示范区项目,可由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经国家标准委同意后,可列入国家示范区项目。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可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可参照本办法确定省部级示范区或示范项目,报国家标准委备案。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家标准委负责解释。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试行。
第五篇:创建教育示范区汇报(定稿)
创建省级教育工作示范区工作
情 况 汇 报
一、各级党委、政府心系教育谋发展
市、区、乡党委、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对学校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2002年的食宿工程解决了学生的吃住问题,消除了学生途中的不安全因素。几年间,经过普实验收、援助农村教育工程、校校通工程、教育工作示范区的创建,我校的硬件建设已达到国家一类标准。
二、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我们充分认识到争创工作的重要性,认真领会区委、区政府志在必得的决心和要求,把迎接教育示范区验收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成立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各中层分管一口,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其次,对照标准,逐一自查,对达不到的项目逐一在册登记,并多次召开会议落实责任人,要求其高标准落实整改任务,努力实现争创目标。
二、齐抓共管,大力整治校容校貌
1、成立了整治“校容校貌”领导小组,建立了整治“校容校貌”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中层领导责任追究制,各中层相互配合,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宣传到位、管理到位,全体老师随时参与查漏补缺,这样上下一心,全体行动,使全校校容校貌整治落实到实处。
2、制定整治“校容校貌”工作的会议制度。每周召开1次由校领导及中层参加的整治“校容校貌”的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整治“校容校貌”的处置工作,并对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并落实到位。
3、加强宣传教育。在校园内悬挂横幅,利用会议、宣传栏、广播、主题班队会等对全校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进行教育,营造“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文明向上的良好育人环境。
4、进入假期后,全体教师齐上阵,将全部门窗刷漆一遍,校园各角落清扫一遍,花草修剪一遍,在楼道和其他醒目位置悬挂、张贴校园文化标牌、标语,联系专人制作校园文化展板,力争使校园文化建设上一个台阶。
三、建章立制,规范功能室管理
我们对照创建要求不断加强功能室建设,做到了功能室标志牌规格统一,悬挂位置统一,门窗、墙壁粉刷一新,防盗门窗、防尘窗帘设施齐备,电路合理安全组装到位,配备熟悉业务、责任心强的兼职管理人员,管理员工作制度、管理制度装框上墙。全部仪器设备都分类建账,做到账物相符,柜有柜卡,物有标签,账、卡、物相符;仪器存放整齐有序,清洁无尘;建立使用登记和维修保养制度。学校现有图书12706册,生均25.1册,价值140085.4元,报刊68件;音美器材391件,价值36425.3元;体育器材1493件,价值35696元,功能室器材达国家Ⅰ类标准。
四、合理安排,管理好教师用微机
区教育局为我校配备教师用微机19台,加上原有教师用微机4台,现我校23名专任教师人手一机。学校积极筹措资金购置转换器、网线将电脑连入教育网,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并积极开展网站建设,进一步加大校园网站的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无纸化办公工程。各办公室建立电脑使用管理规章制度,真正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创建过程中我们虽然取得了点滴成绩,但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如各方面规章制度还需完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等。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加强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加强现代化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全体教师素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以创办一流学校为目标,以创建省级教育工作示范区为动力,把太平乡中心小学建成一所“环境高雅、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学校。
太平乡中心小学 2006、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