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国家农业示范区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14:57: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天津市国家农业示范区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天津市国家农业示范区调研报告》。

第一篇:天津市国家农业示范区调研报告

天津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调研报告 2010年10月11日,农业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调研小组奔赴天津,对天津市西青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进行了考察和调研,调研小组在天津市农委和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先后对张家窝镇示范工业园区、小沙窝村曙光沙窝萝卜专业合作社和水高庄中以高科技农业示范园进行了实地调研,与当地农业带头人进行了座谈,听取了天津市农委关于天津市西青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的回报。

一、天津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一)充分发挥科学规划的先导作用。张家窝镇示范镇建设过程中,实行“三区联动,四金农民”的方针,即合理规划建设住宅区、工业区和农业区,实现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共同发展和进步,通过土地流转和政府牵头加上企业合作,使农民收入有4中来源,包括转让自家土地给政府所获得的租金、在示范园区工作所获得的薪金、政府牵头成立的公司给农户的股金和政府为农户提供的社会保障金。在这一惠农措施的保障下,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保障。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7090元。

(二)积极构建有利的政策支持体系。为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针对示范区功能定位、总体目标和建设任务,西青区制定出台了《西青区提升优化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扶持意见(试行)》、《西青区扶持科技创新实施办法(试行)》以及《西青区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等政策措施。重点扶持新型日光节能温室、使用菌、特种水产等设施化生产车间、种源基地、农田道路建设,鼓励创新农业品牌产品,支持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建立了区级科技创新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新产品开发、高

新技术引进和成果转化。此外,天津市、区两级财政对于建立国家农业现代示范区建设的财政补贴力度很大,两年来已投入近3亿资金用于示范区建设中。在这些优惠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天津市西青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全国建设的最好的示范区之一,起很多做法和措施都值得其他示范区学习和借鉴。

(三)不断强化对示范区的组织管理。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区”统筹联动发展的战略部署和示范区建设的总体目标,为确保“天津市西青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的顺利实施,天津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农业副市长李文喜为组长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并成立了由西青区主管农业的副区长为组长的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在示范区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协调和有关职能部门和建设单位,高标准落实建设任务,细化建设目标和达标时限。示范区建设主要内容纳入了西青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各项目区所在的街镇也把示范区建设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指标。

(四)重视科技投入,大力培育壮大蔬菜、花卉、水产等主导优势产业,注重效益。西青区区长周家彪同志在汇报中指出:从农业效益上来说,一亩菜等于10亩粮,一亩花等于10亩菜,一亩菌等于10亩花。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必须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把农业生产效益放在首位,只有让广大农户看到发展现代农业的巨大经济潜力和效益,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投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西青区围绕发展设施蔬菜,特色蔬菜和应用推广蔬菜高新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加大资金投入。在参观水高庄高科技农业示范园时,管理人员告诉我们,该示范园引进种植以色列草莓、西红柿、彩椒及天津农科院的黄瓜、甜瓜等优质高效品种,并引进工厂化育苗和有机蔬菜生产技术,使示范园成为设备一流、全自动化管理、品种先进、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现代化农业园。另外,西青区围绕淡水鱼良种繁殖、发展健康水产养殖和观赏鱼集约高效养殖,对5000亩养殖池塘进行了改造,建成了观赏鱼工业化养殖温室32栋,并引进了一批观赏鱼

新品种。为了充分发挥城郊土地的高效益,该区围绕发展精品花卉苗木产业等效益高的主导产业。最后,西青区在发展高效农业的同时还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产业,建成8000亩的冬枣采摘园、3000亩的花卉观光园、800亩的杨柳青庄园、400亩的农业技术展示园、100亩的子牙河风情园,每年接待100多万名游客到此参观游览,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2500万元。重视科技投入才能有高的效益产出,西青区正是坚持这一理念,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和其他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引进高新技术和优良品种,结合自身的土地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等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西青区水高庄中以高科技示范园通过与以色列的合作,年产优质蔬菜及草莓200万公斤,优质种苗2000万珠,销售收入3000万元,实现经济效益1200万元。

(五)全面加强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农田配套条件得到了强化,实施了王稳庄、张家窝镇2.5万亩和大寺、杨柳青镇青凝侯2.5万亩土地治理项目,示范区5万亩中低产田得到彻底改造。二是农业排灌条件得到强化,对卫津河、丰产河、西大洼排河等二级河道进行了治理改造,对31条农田渠道进行了清淤整治,改善灌溉面积1.8万亩,新增节水控制面积6700亩。三是农业生态条件得到了强化,实施绿色道路、绿色河流、绿色村镇、园区绿化、农田林网、成片林地等该林绿化工程,示范区共完成改造林面积

2.46万亩,栽植各类乔灌木270多万株。

(六)努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一是加强了种源基地建设。建设了杨柳青镇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每年可为示范区提供蔬菜种苗2000万株;建设了占地100亩的脱毒马铃薯微型种薯繁育基地,年产种薯1500万粒。二是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引进蔬菜、水产等名特优新种养品种40多个,推广沙窝萝卜反季节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生物防治、鱼虾套养等种养新技术20多项。三是实施了“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体系建设”和“特色精品沙窝萝卜产

业链支撑技术创新与转化”等科研项目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

(七)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农技推广体系进一步健全。完成了区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进一步强化了示范区技术推广部门的公益性服务职能。二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围绕蔬菜、花卉、食用菌、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和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重点打造和培育了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目前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2家。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进一步规范。以沙窝曙光萝卜专业合作社典型,该区共有农业专业合作社115家,其中市级标准合作社5家、市级示范社1家,参加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农户达到85以上。

(八)扎实推进示范区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一是规范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建立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平台,促进承包地以出租、转包、互换等多种方式向公司、专业大户及种田能手流转。目前,示范区实现流转土地达到8.77万亩,占农户家庭承包经营总面积的65.5%。二是农业投资机制取得了新突破。引进新加坡闽中有机食品公司、台湾康农公司等10余家国内外企业落户示范区投资建设农业园区。三是进一步改善了金融服务。在利用银政合作平台解决银行贷款的基础上,今年又尝试了由投资公司担保,以生产设施作抵押的贷款融资模式,为解决示范区建设资金贷款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在此次调研中发现存在的问题

(一)示范区建设用地指标过少,影响了示范区的整体规划和进一步发展。在实地调研和座谈中我们了解到天津市西青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面积20万亩,但建设用地指标只有30亩,这成为制约示范区发展的一个最大的瓶颈。农业示范区建设一方面要严格遵守基本农田保护的方针,另一方面还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布局规划,高效利用土地。

(二)农户融资难度较大,农户贷款没有有效担保。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很好的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土地利用率,但同时由于农户个体经济实力薄弱,在生产扩大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因为缺乏资金而无法继续扩大规模、改善品种和提高技术。现有的一些融资政策和贷款机制无法保障农民获得所需贷款。由于没有有效的抵押物,农民向金融机构贷款总是会遇到困难,或者贷不到款,或者是以房屋为抵押贷一部分但也满足不了品种改良和技术引进的资金需要。

(三)示范区惠农政策、惠农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改革创新。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示范区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农民才是其真正的主力军,只有当某项政策和措施真正给农民带来切身利益时,才会得到农民的大力支持和响应。农民进行示范区建设的积极性高不高关键是看政府采取的惠农体制机制是否真正落实到了农民身上。沙窝萝卜合作社理事长李曙光在座谈时就表示:合作社的发展和强大,统一供种,统一服务,统一指导,统一销售是一方面,最重要的还是要让社员真正感受到加入合作社所带来的利益。

三、关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政府指导,完善示范区建设的配套政策。我国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只有在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才能整合各方资源优势,协调好各级力量共同为一个目标努力。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农业部和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示范区的建设就有了政策和资金保障,国内外优秀企业才会有信心参与示范区的建设与合作。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促进示范区的发展和建设,农业部、地方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也应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具体扶持办法,如产业扶持政策、科技支撑政策、示范区配套设施建设、农产品物流建设用地审批政策和农业贷款融资优惠政策等。

(二)制定完善的示范区建设规划。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首先要制定完善、明确的规划。只有“规划先行”才可以做好下一步的工作。在规划的制定上要坚持高标准,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要做好以后进一步发展和扩大规模的打算。在具体的规划过程中要坚持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总体布局和本地区农业结构特色、农业资源特点以及“三区建设”整体规划相结合,以农业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指导意见为指南,坚持科学可行的原则,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编制规划,多征求基层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还要明确规划建设的最终目的,以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大小来衡量规划的水平,不能过于注重形式,搞面子工程。

(三)突出本地特色,发挥主导产业优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要以国家的相关政策意见为指南,但同时也不能“一锅端”,各地的示范区建设要立足自身特点,突出本地特色,发挥区域优势,探索适合本区产业发展的途径。在具体的规划建设过程中以经济、社会效益为衡量依据,明确自己的主导产业,扩大规模,在科技的支撑下,发挥出规模效益。凡事有利于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的做法,包括组织创新、资本投入创新和管理创新等都可以尝试和采纳。发挥主导产业优势,前提就是必须有一定的规模,形成产业聚集,从而吸引更多的资源进一步加入,产生一系列好的反应,大大推动示范区的发展和建设。

(四)加强体制机制的创新和突破。在具体的示范区建设过程中,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彼此好的方法、模式和经营手段,敢于突破创新,既要把握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坚持国家关于示范区建设的基本原则,又要努力探索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新途径、新模式。有效、合理的体制机制是建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保障,要高度重视对体制机制的创新和突破,敢于尝试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新模式、新思路。

第二篇: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国标委农[2007]81号

关于印发《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2007年10月22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国标委农[2007]8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现将《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印发你们,请各地和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实施的经验及问题,望及时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业食品部反馈。

二○○七年十月二十二日

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管理,推进农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标准化在规范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整体技术和管理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有效供给,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示范区是指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共同组织实施的,以实施农业标准为主,具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标准化水平较高,对周边和其它相关产业生产起示范带动作用的标准化生产区域。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烟草、水利,以及农业生态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特定项目。

第三条 示范区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各项要求,结合农业生产需要,紧紧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 和保障食品安全,加快推进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实施标准化。通过示范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标准化管理水平。

第四条 示范区建设应争取所在地人民政府的领导。各级标准化管理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示范区发展规划,负责组织示范区建设中的协调工作;充分依靠和发挥农业(畜牧业、渔业)、水利、林业、粮食、烟草、气象、科技和商务等部门的作用,共同承担和完成好示范区建设的有关任务。

第五条 示范区建设原则上以市县为单位,在市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标准化管理部门或涉农部门牵头承担。

第六条 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承担示范区建设工作,带领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建立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

第二章 建立示范区的原则和基本条件

第七条 示范区建设要以当地优势、特色和经深加工附加值高的产品(或项目)为主,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标准化管理。要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实施的“质量振兴、三绿工程、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以及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等有关项目相结合。

示范区应优先选择预期可取得较大经济效益、科技含量高的示范项目;示范区要地域连片,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有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优势,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第八条 示范区原则上按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畜牧、水产、果品、林产品等的生产、加工、流通,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营林造林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类型进行布局。

第九条 示范区所在地人民政府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视农业标准化,将示范区建设纳入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对示范区建设有总体规划安排、具体目标要求、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经费保证。

示范区有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积极参与。有一定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基础,有相对稳定的技术服务和管理人员。

第三章 示范区建设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第十条 通过示范区建设,应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一)农业生产经营标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有较大的提高,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

(二)生产经营和管理者标准化意识普遍提高,特别是农民标准化生产意识与技能明显增强,形成相对稳定的技术服务和管理队伍。

(三)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等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能力明显增强。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形成基本的检测手段和监测能力,能够保障食品安全。

(五)农业生产效率、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取得良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第十一条 示范区以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主要任务,可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要强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

(一)在生产领域,要重点抓好产地环境标准、种质(包括种子、种畜、种禽、种苗)标准、良好农业规范(GAP)的实施,强化农药、兽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和安全控制规范,以及动植物检疫防疫等标准的实施。

(二)在加工领域,要重点抓好加工场地环境、加工操作规范、产品包装材料、兽禽屠宰安全卫生要求、HACCP 和ISO22000 等标准的实施,严格加工全过程质量安全标准的实施,防止加工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严禁使用非法添加物。

(三)在流通领域,要重点抓好运输器具、仓储设备及场地环境卫生、市场准入要求、分等分级、农产品条形码、包装、标签标识等标准的实施。建立农产品追踪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确保流通安全和消费安全,有效地规范农产品贸易。

(四)加大优势农产品、优质专用农产品等相关标准的实施。

(五)抓好与节水、节地、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等措施配套标准的实施。

第十二条 要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各环节均有标准可依;要建立监测体系,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职责,强化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以及种植、养殖、加工、流通过程的监控,依照标准开展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引导示范企业建立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相配套的企业标准体系。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第十四条 要有计划地对农产品生产、经营和管理者进行标准化和质量安全培训。重视从农民中培养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逐步培育一支农业标准化的技术推广队伍。

第十五条 积极推广“公司+农户+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标准化”等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标准化示范中的带头作用和辐射效应,探索多种形式的示范区建设经验。

第十六条 示范区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的区域应达到当地同种或同类产品种植面积或养殖总量的60%以上,辐射带动其他产业实施标准化生产;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种植、养殖的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80%。

第四章 示范区的管理

第十七条 国家标准委负责示范区建设规划、立项,制定有关政策和管理办法,负责示范区考核的组织管理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负责本行业和本地区示范区建设的管理、指导和考核。

市县标准化管理部门负责本地区示范区建设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

第十八条 各级标准化管理部门要加强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协调工作机制,统一协调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

第十九条 国家标准委对所确定的示范区建设项目给予一定的补助经费,地方财政要落实相应的配套资金。示范区建设的补助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第二十条 示范区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示范区一经确定,由示范区建设承担单位按《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见附件1)要求,向国家标准委报送实施方案。

第二十一条 示范区建设承担单位每年对示范工作进行一次总结,总结情况及时报送上一级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汇总后,于年底前报国家标准委备案。

第二十二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应对示范区建设进展情况加强督促检查,每年至少要组织一次工作检查。对组织实施不力、补助经费使用不当的,限期改进。对经整改仍不能达到要求的,取消其示范区资格。对取得明显成果的,要及时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

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已通过项目目标考核的示范区加强后续管理。第二十三条 示范区工作不搞评比,不搞验收,不搞表彰,建设期满时严格按项目管理要求对示范区进行项目目标考核。项目目标考核工作由国家标准委统一组织,一般委托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进行。项目目标考核按《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目标考核规则》(见附件2)执行。

第五章 示范区审批程序

第二十四条 示范区建设项目,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标准化管理部门或涉农部门,也可以由农业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出申请,内容包括:示范类型、示范区域、具备的条件、拟达到的目标(标准覆盖面、质量目标、经济指标、社会效益等),并填写《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初审。

第二十五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依照本办法有关规定,对申请报告和《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进行初审,提出初审意见。内容主要包括:该申请单位申请示范内容和区域是否符合规定,已具备哪些条件,尚不具备的条件,拟采取何改进措施等。

第二十六条 国家标准委组织综合评审,符合示范区总体布局和各项规定的,批准实施。对于基本条件好,积极性高,有经费保证,不需要国家经费补助的示范区项目,可由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经国家标准委同意后,可列入国家示范区项目。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可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可参照本办法确定省部级示范区或示范项目,报国家标准委备案。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家标准委负责解释。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试行。

第三篇: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

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管理,推进农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标准化在规范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整体技术和管理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有效供给,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示范区是指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共同组织实施的,以实施农业标准为主,具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标准化水平较高,对周边和其它相关产业生产起示范带动作用的标准化生产区域。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烟草、水利,以及农业生态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特定项目。

第三条 示范区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各项要求,结合农业生产需要,紧紧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保障食品安全,加快推进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实施标准化。通过示范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标准化管理水平。

第四条 示范区建设应争取所在地人民政府的领导。各级标准化管理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示范区发展规划,负责组织示范区建设中的协调工作;充分依靠和发挥农业(畜牧业、渔业)、水利、林业、粮食、烟草、气象、科技和商务等部门的作用,共同承担和完成好示范区建设的有关任务。

第五条 示范区建设原则上以市县为单位,在市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标准化管理部门或涉农部门牵头承担。

第六条 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承担示范区建设工作,带领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建立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

第二章 建立示范区的原则和基本条件

第七条 示范区建设要以当地优势、特色和经深加工附加值高的产品(或项目)为主,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标准化管理。要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实施的“质量振兴、三绿工程、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以及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等有关项目相结合。

示范区应优先选择预期可取得较大经济效益、科技含量高的示范项目;示范区要地域连片,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有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优势,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第八条 示范区原则上按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畜牧、水产、果品、林产品等的生产、加工、流通,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营林造林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类型进行布局。

第九条 示范区所在地人民政府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视农业标准化,将示范区建设纳入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对示范区建设有总体规划安排、具体目标要求、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经费保证。

示范区有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积极参与。有一定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基础,有相对稳定的技术服务和管理人员。

第三章 示范区建设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第十条 通过示范区建设,应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一)农业生产经营标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有较大的提高,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

(二)生产经营和管理者标准化意识普遍提高,特别是农民标准化生产意识与技能明显增强,形成相对稳定的技术服务和管理队伍。

(三)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等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能力明显增强。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形成基本的检测手段和监测能力,能够保障食品安全。

(五)农业生产效率、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取得良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第十一条 示范区以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主要任务,可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要强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

(一)在生产领域,要重点抓好产地环境标准、种质(包括种子、种畜、种禽、种苗)标准、良好农业规范(GAP)的实施,强化农药、兽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和安全控制规范,以及动植物检疫防疫等标准的实施。

(二)在加工领域,要重点抓好加工场地环境、加工操作规范、产品包装材料、兽禽屠宰安全卫生要求、HACCP和ISO22000等标准的实施,严格加工全过程质量安全标准的实施,防止加工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严禁使用非法添加物。

(三)在流通领域,要重点抓好运输器具、仓储设备及场地环境卫生、市场准入要求、分等分级、农产品条形码、包装、标签标识等标准的实施。建立农产品追踪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确保流通安全和消费安全,有效地规范农产品贸易。

(四)加大优势农产品、优质专用农产品等相关标准的实施。

(五)抓好与节水、节地、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等措施配套标准的实施。

第十二条 要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各环节均有标准可依;要建立监测体系,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职责,强化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以及种植、养殖、加工、流通过程的监控,依照标准开展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引导示范企业建立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相配套的企业标准体系。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第十四第 要有计划地对农产品生产、经营和管理者进行标准化和质量安全培训。重视从农民中培养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逐步培育一支农业标准化的技术推广队伍。

第十五条 积极推广“公司+农户+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标准化”等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标准化示范中的带头作用和辐射效应,探索多种形式的示范区建设经验。

第十六条 示范区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的区域应达到当地同种或同类产品种植面积或养殖总量的60%以上,辐射带动其他产业实施标准化生产;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种植、养殖的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80%。

第四章 示范区的管理

第十七条 国家标准委负责示范区建设规划、立项,制定有关政策和管理办法,负责示范区考核的组织管理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负责本行业和本地区示范区建设的管理、指导和考核。

市县标准化管理部门负责本地区示范区建设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

第十八条 各级标准化管理部门要加强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协调工作机制,统一协调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

第十九条 国家标准委对所确定的示范区建设项目给予一定的补助经费,地方财政要落实相应的配套资金。示范区建设的补助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第二十条 示范区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示范区一经确定,由示范区建设承担单位按《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见附件1)要求,向国家标准委报送实施方案。

第二十一条 示范区建设承担单位每年对示范工作进行一次总结,总结情况及时报送上一级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汇总后,于年底前报国家标准委备案。第二十二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应对示范区建设进展情况加强督促检查,每年至少要组织一次工作检查。对组织实施不力、补助经费使用不当的,限期改进。对经整改仍不能达到要求的,取消其示范区资格。对取得明显成果的,要及时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已通过项目目标考核的示范区加强后续管理。

第二十三条 示范区工作不搞评比,不搞验收,不搞表彰,建设期满时严格按项目管理要求对示范区进行项目目标考核。项目目标考核工作由国家标准委统一组织,一般委托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进行。项目目标考核按《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目标考核规则》(见附件2)执行。

第五章 示范区审批程序

第二十四条 示范区建设项目,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标准化管理部门或涉农部门,也可以由农业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出申请,内容包括:示范类型、示范区域、具备的条件、拟达到的目标(标准覆盖面、质量目标、经济指标、社会效益等),并填写《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初审。

第二十五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依照本办法有关规定,对申请报告和《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进行初审,提出初审意见。内容主要包括:该申请单位申请示范内容和区域是否符合规定,已具备哪些条件,尚不具备的条件,拟采取何改进措施等。第二十六条 国家标准委组织综合评审,符合示范区总体布局和各项规定的,批准实施。对于基本条件好,积极性高,有经费保证,不需要国家经费补助的示范区项目,可由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经国家标准委同意后,可列入国家示范区项目。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可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可参照本办法确定省部级示范区或示范项目,报国家标准委备案。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家标准委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试行。

附件:(右键另存为)

1.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

2.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目标考核规则

二〇〇七年十月二十二日

第四篇: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

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国标委农[2007]81号)

为了加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管理,推进农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标准化在规范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整体技术和管理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有效供给,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发布单位】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 国标委农[2007]81号 【发布日期】 2007-10-22 【生效日期】 2007-10-22 【效 力】

【备 注】 关于印发《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2007年10月22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国标委农[2007]8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现将《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印发你们,请各地和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实施的经验及问题,望及时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业食品部反馈。二○○七年十月二十二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管理,推进农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标准化在规范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整体技术和管理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有效供给,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示范区是指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共同组织实施的,以实施农业标准为主,具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标准化水平较高,对周边和其它相关产业生产起示范带动作用的标准化生产区域。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烟草、水利,以及农业生态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特定项目。

第三条 示范区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各项要求,结合农业生产需要,紧紧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保障食品安全,加快推进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实施标准化。通过示范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标准化管理水平。

第四条 示范区建设应争取所在地人民政府的领导。各级标准化管理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示范区发展规划,负责组织示范区建设中的协调工作;充分依靠和发挥农业(畜牧业、渔业)、水利、林业、粮食、烟草、气象、科技和商务等部门的作用,共同承担和完成好示范区建设的有关任务。

第五条 示范区建设原则上以市县为单位,在市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标准化管理部门或涉农部门牵头承担。

第六条 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承担示范区建设工作,带领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建立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

第二章 建立示范区的原则和基本条件

第七条 示范区建设要以当地优势、特色和经深加工附加值高的产品(或项目)为主,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标准化管理。要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实施的“质量振兴、三绿工程、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以及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等有关项目相结合。

示范区应优先选择预期可取得较大经济效益、科技含量高的示范项目;示范区要地域连片,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有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优势,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第八条 示范区原则上按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畜牧、水产、果品、林产品等的生产、加工、流通,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营林造林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类型进行布局。第九条 示范区所在地人民政府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视农业标准化,将示范区建设纳入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对示范区建设有总体规划安排、具体目标要求、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经费保证。

示范区有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积极参与。有一定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基础,有相对稳定的技术服务和管理人员。

第三章 示范区建设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第十条 通过示范区建设,应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一)农业生产经营标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有较大的提高,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

(二)生产经营和管理者标准化意识普遍提高,特别是农民标准化生产意识与技能明显增强,形成相对稳定的技术服务和管理队伍。

(三)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等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能力明显增强。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形成基本的检测手段和监测能力,能够保障食品安全。

(五)农业生产效率、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取得良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第十一条 示范区以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主要任务,可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要强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

(一)在生产领域,要重点抓好产地环境标准、种质(包括种子、种畜、种禽、种苗)标准、良好农业规范(GAP)的实施,强化农药、兽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和安全控制规范,以及动植物检疫防疫等标准的实施。

(二)在加工领域,要重点抓好加工场地环境、加工操作规范、产品包装材料、兽禽屠宰安全卫生要求、HACCP 和ISO22000 等标准的实施,严格加工全过程质量安全标准的实施,防止加工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严禁使用非法添加物。

(三)在流通领域,要重点抓好运输器具、仓储设备及场地环境卫生、市场准入要求、分等分级、农产品条形码、包装、标签标识等标准的实施。建立农产品追踪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确保流通安全和消费安全,有效地规范农产品贸易。

(四)加大优势农产品、优质专用农产品等相关标准的实施。

(五)抓好与节水、节地、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等措施配套标准的实施。第十二条 要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各环节均有标准可依;要建立监测体系,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职责,强化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以及种植、养殖、加工、流通过程的监控,依照标准开展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引导示范企业建立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相配套的企业标准体系。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第十四条 要有计划地对农产品生产、经营和管理者进行标准化和质量安全培训。重视从农民中培养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逐步培育一支农业标准化的技术推广队伍。

第十五条 积极推广“公司+农户+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标准化”等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标准化示范中的带头作用和辐射效应,探索多种形式的示范区建设经验。

第十六条 示范区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的区域应达到当地同种或同类产品种植面积或养殖总量的60%以上,辐射带动其他产业实施标准化生产;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种植、养殖的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80%。

第四章 示范区的管理

第十七条 国家标准委负责示范区建设规划、立项,制定有关政策和管理办法,负责示范区考核的组织管理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负责本行业和本地区示范区建设的管理、指导和考核。

市县标准化管理部门负责本地区示范区建设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

第十八条 各级标准化管理部门要加强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协调工作机制,统一协调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

第十九条 国家标准委对所确定的示范区建设项目给予一定的补助经费,地方财政要落实相应的配套资金。示范区建设的补助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第二十条 示范区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示范区一经确定,由示范区建设承担单位按《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见附件1)要求,向国家标准委报送实施方案。

第二十一条 示范区建设承担单位每年对示范工作进行一次总结,总结情况及时报送上一级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汇总后,于年底前报国家标准委备案。

第二十二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应对示范区建设进展情况加强督促检查,每年至少要组织一次工作检查。对组织实施不力、补助经费使用不当的,限期改进。对经整改仍不能达到要求的,取消其示范区资格。对取得明显成果的,要及时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

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已通过项目目标考核的示范区加强后续管理。

第二十三条 示范区工作不搞评比,不搞验收,不搞表彰,建设期满时严格按项目管理要求对示范区进行项目目标考核。项目目标考核工作由国家标准委统一组织,一般委托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进行。项目目标考核按《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目标考核规则》(见附件2)执行。

第五章 示范区审批程序

第二十四条 示范区建设项目,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标准化管理部门或涉农部门,也可以由农业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出申请,内容包括:示范类型、示范区域、具备的条件、拟达到的目标(标准覆盖面、质量目标、经济指标、社会效益等),并填写《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初审。

第二十五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依照本办法有关规定,对申请报告和《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进行初审,提出初审意见。内容主要包括:该申请单位申请示范内容和区域是否符合规定,已具备哪些条件,尚不具备的条件,拟采取何改进措施等。

第二十六条 国家标准委组织综合评审,符合示范区总体布局和各项规定的,批准实施。对于基本条件好,积极性高,有经费保证,不需要国家经费补助的示范区项目,可由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经国家标准委同意后,可列入国家示范区项目。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可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可参照本办法确定省部级示范区或示范项目,报国家标准委备案。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家标准委负责解释。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试行。

第五篇:示范区调研报告

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情况通报

第68号 国家质检总局办公厅

2011年11月28

按:近日,总局支树平局长在检验司《关于“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调研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这件事抓得好,调研报告也有价值。一方面可以摘要转发此调研报告供各级参考;一方面认真落实所提意见建议,更加扎实有效地推进示范区建设。同时指出这项工作:值得总结,应该深化。为贯彻落实总局领导的批示精神,现将报告印发你们,供学习借鉴。

关于“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调研报告

2007年以来,部分直属检验检疫局针对所辖区内不断涌现的出口工业产品产业聚集区,结合“专项整治”活动和处理国外通报召回案例的经验,因地制宜,在“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规范和提升相关工作,今年7月起,总局检验司组织来自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和福建检验检疫局的相关业务专家分别对山东、浙江、江苏检验检疫局“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调研组深入到示范区所在县市,共现场考察出口企业15家,涉及出口轮胎、陶瓷、木制品、鞋类、低压电器、汽车零部件等产品,召开来自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检验检疫机构、行业协会、出口企业等代表参加的座谈会13次。

调研发现,通过近4年的推进工作,鲁、浙、苏三局针对辖区内块状经济发展的特点而开展的示范区建设工作,已经初具规模,有的做法已基本成熟。截至2011年7月,山东局共在12个地区启动了16个“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创建工作,涉及9 — 2 — 类出口工业产品,已有8个示范区通过了验收。浙江局自2007年12月建立“义乌出口饰品监管区”以来,共确定了10个涉及目录内商品的“检验监管区”和2个涉及目录外商品的“质量安全示范区”,目前已有2个检验监管示范区和1个质量安全示范区通过考核验收。江苏局自2008年3月起,联合省外经贸厅共同建设“出口产业集聚监管示范区”,目前已建成10个省级示范区、6个市级示范区。2011年10月28日,总局支树平局长、江苏省李学勇省长等领导在南京为10个省级示范区授牌。

二、主要做法

目前鲁、浙、苏三地开展的区域化管理工作,其主要目标都是为了在出口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形成“地方政府负总责、企业负主体责任、检验检疫部门监管、相关部门齐抓、行业协会协调、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管理机制,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都注重依靠地方政府,联合其他部门,发挥行业协会积极作用。其主要做法有:

第一,检验检疫部门推动,地方政府领导,多方共同参与。三地分别发布了开展建立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工作的通知,调动检验检疫机构各方资源,深化与地方政府、特别是与市、县级政府的密切协作关系。直属局与地市政府、分支局与县级政府均通过签署合作备忘录的形式将示范区建设明确为双方共同的责任,以联席会议方式保持密切沟通。在此框架下成立示范区推进建设领导小组,由地方政府领导任组长,设立由检验检疫、商务、外经贸、工商、质监等部门人员共同参与的示范区建设推进办公室,— 3 — 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共同开展工作;行业协会积极参与,成为联系政府与企业、特别是与中小企业的纽带。

第二,发挥示范企业和示范区域的引领示范作用。三地建设的示范区都不是单纯的将区域内企业全部纳入管理范畴,而是通过培育标杆示范企业,引领整个产业质量安全管理水平;通过某一产品的示范区域建设带动整个区域相关产业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浙江在“检验监管区”、江苏在“产业集聚区”,对区内企业进行了“示范企业”认定,并公开挂牌,接受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在检测服务、快速通关、检验监管模式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务,示范企业和示范区的引领示范作用效果明显。

第三,建设过程因势利导,分步推进。示范区的客观基础是产业经济的聚集发展,产业的不同特点也决定了三地在推进过程中均实施一区一策、因地制宜的策略,同时也根据区域的质量安全发展水平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山东“质量安全检验监管示范区”由创建到验收的整个过程都必须符合严格的验收细则和验收标准,并在推进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浙江局实施了“检验监管区示范企业检验监管示范区”三步走的思路,以检验监管示范区和示范企业为标杆,引领产业集群,实现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全面提升。江苏“出口产业集聚监管示范区”按照“扶优扶强、错位发展、示范引领”的基本思路,统筹考虑建设规划,严格示范区及入区企业的申报、考核评定标准。

三、取得的成效

— 4 — 调研组发现,质量安全示范区工作在联合部门形成监管合力、提高我国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第一,多方联手,形成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合力。“示范区”建设中,地方政府的领导作用十分明显,在其统一推进下,商务、工商、质监、科技、行业协会,乃至乡镇政府都积极参与,配合检验检疫部门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对原辅材料供应商实行登记备案制度,对不具备某些项目检测能力的企业实施统一送检,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质量自控能力和监管实效。以往被视为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盲区的《目录》外出口商品也被纳入到区域化管理中。在多方共同构建的监管体系下,示范区内形成了优秀企业家家学习,假冒伪劣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企业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合力基本形成。

第二,国外通报召回数量大幅下降,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山东东营在创建出口轮胎监管示范区中,指导万达宝通轮胎有限公司建立汽车生产件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实行了条形码追溯系统,实现了对每条轮胎的质量跟踪,使企业的质量安全风险得到有效防范,目前山东已建成的示范区无一发生系统性出口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在浙江义乌,出口饰品是其支柱产业之一,作为欧美通报召回榜上的常客,仅2007一年就上榜20多起。2007年12月21日,浙江局与义乌市政府签订了合作备忘录,经过三年多的

— 5 — 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2008年至2010年三年累计被通报召回仅7起。江苏苏州出口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监管示范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苏州金龙公司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区域内产业管理水平和质量控制能力的全面提升。2009年12月,总局魏传忠副局长率3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赴金龙公司等区内企业参观,先进的管理理念、一流的技术水平、完善的质控体系、精良的产品质量给驻华使节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得到了参观者的高度评价,树立了“中国制造”的良好形象。

第三,服务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山东青岛木制品出口监管示范区,企业通过集体采购原料、同批次原料共同送检等方式降低成本、提高产能、抱团发展,产业集聚和品牌效应得到进一步强化。在杭州低压电器出口监管区,作为示范区内一类企业的欧亚电器生产的节能环保插座获得英国政府30%的采购补贴,而在此之前该类产品面临着英国反倾销的调查。对此杭州市长蔡奇、副市长沈坚专程到该企业考察,调研企业在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的经验。在江苏常熟IT产业集聚监管示范区内,高新园区管委会联合市科技局牵头,组建了由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区内龙头企业一起参与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门负责科研攻关、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工作,有效地推动了创新驱动发展。该示范区获2009、2010常熟市“十大服务经济发展创新项目”。

2011年上半年,各个在建或是已经建成的监管区或示范区内 — 6 — 企业,外贸出口量均大幅提升。山东东营出口轮胎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上半年已出口轮胎13.3亿美元,同比增长100.6%。在调研过程中有地方政府领导用“四升一降”来评价区域化管理工作的成效,即“大家的质量意识提升了,企业的质量控制能力提高了,出口产品的价格上升了,外贸订单的数量增加了,国外通报召回降低了”。

第四,检验检疫部门职能优势有效发挥,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检验检疫机构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信息及管理优势,积极服务出口企业。在苏州吴中针织服装产业集聚监管示范区,检验检疫机构和商务局共同帮助羊毛衫商会成为“江苏省公平贸易预警点”,为羊毛衫企业有效应对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发挥了重要作用。台州局编印的《技术贸易措施指南针》,江苏编印的《国外技术法规实用指南》、《国内外纺织服装技术法规和标准实用手册》等系列丛书,免费向区内企业发放,成为当地外贸企业的“指南针”。企业通过抱团发展,对检验检疫部门也更加了解和理解,在浙江丽水云和县,木制玩具企业“和信”的董事长专门赋诗赞扬检验检疫机构在帮助玩具企业应对通报召回、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在调研组所赴的10个县(市、区),政府与检验检疫部门都建立了十分密切的关系。

四、调研体会

通过对鲁、浙、苏三地的调研,调研组深深体会到推进示范区建设是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特征,有效落实“抓质量、保安全、促

— 7 — 发展、强质检”的一个重要手段和举措,符合地方经济客观发展需要,符合地方政府和企业需求,符合检验检疫机构自身发展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示范区建设是动员全社会力量抓质量,利用各种手段抓质量的重要举措。在推进示范区建设中,地方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各部门主动参与、分工明确,有的地方政府还从资金、设备、政策、宣传等不同方面给予示范区支持,大大扩大了示范区的影响力,也吸引了众多企业积极参与进来。示范区企业从产品设计、原料进厂、生产加工、产品检验、售后服务到国外跟踪反馈都被纳入监管链条,同时,行业协会制订行业自律公约,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和质量诚信机制,努力形成个人讲诚信、企业守信誉的良好环境。通过有效整合社会、行政、生产资源,成立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综合协调管理机构和检测网络,形成了社会各界重视质量、共同抓质量,企业承担质量责任、努力提升质量的良好工作格局和社会氛围。

第二,示范区建设成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多数示范区在建设中,都很好的利用了检验检疫部门、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并与地方经济策略紧密结合,在技术、标准、检测、认证认可等方面使企业得到实惠便利的同时,也培植名牌企业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扩大出口。有的示范区内企业对原辅材料供应商实行登记备案制度,对不具备某些项目检测能力的企业实施统一送检,既降低企业成本又提高了质量自控能力;有的联合开展技术研发,提高产能、抱团发展,共同抵御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使示 — 8 — 范区产业集聚和品牌效应得到进一步强化,区域经济发展被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示范区建设是检验监管模式改革的试验田。示范区的建设发挥了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的力量,引导企业逐渐树立正确的质量安全意识和发展方式,同时也缓解了检验检疫机构的压力。示范区的推进过程由监管产品到企业,再到区域,其实质就是将检验监管重点逐渐由商品的检验转移到监管上来。示范区还将非法检产品纳入到日常监管范围中来,监管覆盖面大大增加。近4年的推进工作,各局取得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深化检验监管模式改革提供了一块试验田。

此外,调研组在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座谈中发现,各方对国外通报召回都十分重视,是检验检疫部门协调各方共同抓质量的一个好抓手。同时也提示我们,在今后进口商品的检验监管中,要特别重视消费者的反应,把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息和我们监管产生的不合格案例信息通过合适的渠道及时通报、反馈给国外政府、企业,从而加强对进口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监管。

五、下一步工作建议

第一,统一命名并出台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性意见。目前,山东、江苏、浙江等局在一些出口产品聚集的地区建立了类似示范区的监管区域,但名称、具体做法均不尽相同,建议将其统一命名为“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并出台开展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对示范区实施分级管理,将示范区划分为总局层面的国家级、— 9 — 直属局层面的省级乃至分支局层面的市(县)级示范区,逐级、逐步建设;建立准入机制和淘汰机制;明确产业聚集的定义和范围、适宜建立示范区的产业类别、对示范区的验收主体和程序;对示范区实施差别化管理。

第二,充分利用好示范区建设这块试验田,稳步推进检验监管工作改革。将研究对示范区的配套优惠措施作为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工作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除对相关企业在分类监管、通关、认证认可等方面给予便利措施,以及加大对示范区检验检疫机构、公共检测平台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投入外,重点研究在检验监管模式上的突破。例如对示范企业研究实行共验,认可有资质的第三方企业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对示范企业采用验证、免验等最为便利的分类管理方式。这些措施不仅是完善区域化管理工作的配套政策,也将作为深化检验监管模式改革的积极探索。

第三,适时召开一次现场会,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指导性意见出台一段时间后,建议在“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中取得突出成效的直属局召开现场会,总结归纳好经验和好做法,进一步提升和推广示范区建设。同时利用各种媒体做好宣传工作,扩大示范区影响。

主题词:检验监管

示范区△

情况通报

印送:各直属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认监委、标准委,总局各司局,存档(2)国家质检总局办公厅

2011年11月29日印发

下载天津市国家农业示范区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津市国家农业示范区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调研提纲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调研提纲 一、市科技局调研提纲 1.本市在新形势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战略路径与举措; 2.本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情况,主要特点,在省域内主要承载的责任......

    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

    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 根据《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纲要》《 全国 农 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2015 — 2030 年)》和 2016 年中 央 1 号文件关于......

    关于创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情况的汇报

    关于创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情况的汇报 全市有2个产品获得了有机食品认证;14个企业的16个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认证面积18万亩;30多个企业70多个产品通过了GAP、 HACCP等国......

    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指引

    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指引 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4号)的要求,推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

    农业示范区总结

    农业示范区总结 北京市大兴区自2007年被确定为“全国农业机械示范区”以来,遵照农业部、北京市农业局关于开展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的有关精神,以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增加农民收......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进展调研报告[5篇材料]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进展调研报告 遵照 XX 区委、区人大工作安排,XX 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区人大代表与区文旅体局、区农业农村局、区自然资源与规划分局以及 XX 镇、XX 镇、X......

    农业调研报告

    农业调研报告 为深入了解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县政府办公室成立了督察调研组,于3月29至4月2日期间,由梁主任和黄主任带队,到重点项目所在或牵头的镇和部门,进行了......

    农业调研报告

    农业调研报告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发展特色经济,我镇逐年加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力度,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存在问题也很突出。 一、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