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总结
现将我市20XX年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工作总结如下:
一、创建基本情况
目前,北海市已成功创建自治区、市、县、乡四级示范区共18个,其中自治区级示范区4个,北海市合浦县利添水果产业(核心)示范区、北海市银海罗汉松产业(核心)示范区分别为五星级、四星级,广西农垦七里香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北海市银海果蔬产业(核心)示范区(今年认定)为三星级;合浦县党江双季稻产业示范区等4个市级示范区;合浦县闸口对虾产业示范区等2个县级示范区;合浦县党江镇双季稻产业示范区等8个乡级示范区。
20XX年,我市按照自治区的决策部署,以自治区级示范区为发力点,以市级为支撑点,以县级为依托点,以乡级为承接点,创建各级示范区23个,其中创建北海市合浦县东园循环农业产业(核心)示范区、北海市铁山港区深水抗风浪养殖(核心)示范区为自治区级2个,市级5个,县级9个,乡级7个。按产业类别分,种植业9个,水产业5个、畜牧业5个、林业2个,休闲农业2个,已经开展了县乡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考评工作。
二、创建工作初见成效
(一)引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示范区既有农业基础的传统水稻等产业,又有新兴的生态乡村旅游产业;既有全国有名的“南珠”养殖产业,又有全区出名的高位池鱼虾养殖产业;既有全国规模最大的罗汉松、夏橙产业基地,又有全区规模较大的金花茶、发财树产业基地;既有国家重点扶持的奶水牛产业,又有北海重点发展的特色家禽产业,这些产业反映北海的农业特色,集成北海现代农业的最先进水平,引领北海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推动现代化种养方式转变。绿色、低碳、循环的种养方式在示范区得到广泛应用,涌现出全新种养模式:生态水稻示范区的“水稻+养鱼+养鸭”共生模式、抗风浪示范区的“金鲳鱼+珍珠贝+名贵鱼”多层养殖模式、东园示范区的健康生态循环模式、松柏山示范区的“水果+沼气+养猪”清洁环保模式、马兰垌示范区的“菜—稻—菜”轮作种植模式、对虾产业示范区的“鱼虾套养”资源共享模式、绿然生态鸡林下示范区的立体养殖模式等等,这些种养模式大大地推动我市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三)聚集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农村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现代化农业的“四要素”在示范区高度聚集。优质、连片的农村土地向示范区流转,形成300亩—5000亩的适度规模经营;财政涉农扶持资金、企业自筹资金、农民入股资金等三个主渠道资金集中投入示范区,累计投入86069万元;示范区引进新品种147个,推广新技术90项,应用新成果13项,还注册有“小村故事”、“绿然土鸡”、“诸葛食集”等商标28个,获得“三品一标”认证30个,名优品牌14个,无公害农产品19个,有机农产品6个,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个;示范区拥有自己的科研机构,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中院校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聘用硕士或副高以上职称人才82人,新引进高层管理、销售人员23人。
(四)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农村金融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产业扶贫模式等“三种”体制机制在示范区落地生根成,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金融改革得到推广,小额担保贷款、联保贷款业务广泛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得到推广,示范区都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了“大块并小块”耕地整治,开展以土地入股、土地租用等多种形式的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产业扶贫模式得到推广,示范区以产业带动的方式,为贫困户开展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带动1000多户贫困户参与示范区建设。
(五)建立农民致富样板。在示范区内建立了“12345”带动农民致富样板,即:实现示范区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所在乡镇增收20%以上这一目标,整合基地和新农村“两块”资源;联结企业、合作社、农户“三要素”,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四统一”服务;通过“保底+分成”(水稻产业示范区、中盛瓜果示范区等)、“养殖套餐”(抗风浪示范区、龟类生态示范区等)、“农民股东”(利添水果示范区、小村故事示范区等)、“保姆跟踪”(林下养殖示范区、吉吉肉牛示范区等)、“电商扶贫”(黄瓜产业示范区、东园循环示范区)等“五带动”模式,带动11043户农户参与示范区建设,这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高于所在乡镇20%以上。
三、创建工作措施
(一)强化领导抓责任。将示范区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来抓,列入市政府重点工作“四定”任务和绩效考评,市、县(区)、乡镇三级建立了统一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做好规划抓目标。今年初,每个示范区就制订一套实施方案和规划,规划由有资质的专业公司设计,县级政府发文认定,这些实施方案和规划围绕有示范(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能增收(带动农民增收)的目标,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加大投入抓扶持。每年市、县级都安排财政专项扶持资金,今年市级财政安排2000万元,分扶持培育资金和奖励资金下达,同时融合了财政项目资金、扶贫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金融政策性贷款等集中投入示范区建设。
(四)学习培训抓提升。市、县两级每年均举办示范区培训班,组织相关人员和企业负责人到区内外学习交流,在今年6月自治区召开的全区示范区推进工作会上,合浦县乌家镇政府作为先进典型发言。
(五)合力创建抓推动。全面实行“三推动”联创:一是政府推动,示范区在市、县、乡三级政府统一部署,行业部门指导下开展工作;二是专家指导推动,市成立由各行业专家参与的专家组,进驻示范区指导工作;三是经营主体实施推动,每个示范区都由一个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牵头实施,目前有204家经营主体入驻示范区,其中企业89家,合作社73家,家庭农场42家。
(六)开展督查抓落实。采取市领导现场办公、专人跟踪督办、召开协调会等方式进行督查,将每次督查内容报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送县(区)政府限期整改,还对进度缓慢的示范区所在的县(区)、乡镇主要领导约谈。
四、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在示范区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基础设施配套还不够完善,品牌建设有待提升,农民技术水平需提高等等,都有待我们今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建好巩固示范区取得的成果。加强领导,继续组织力量加大对示范区扶持力度,进一步拓展加工物流、电子商务、休闲旅游等功能,确保示范区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进一步提升示范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按照经营组织化、装备设施化、生产标准化、要素集成化、特色产业化“五化”要求,做大一批企业和合作社,挖掘一批农业科技人才,研发一批新品种,配套一批现代化设施设备,打造一批名特优品牌,建设一批新农村,培育一批农民专业能人,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进一步实现示范区预定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强领导,继续创建一批自治区、市、县、乡四级示范区,对已获认定的示范区提档升级。争取到2018年末,基本达到一个县(区)建成一个自治区级示范区、两个县级示范区和每个乡镇一个乡级示范区的建设目标。
第二篇: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管理办法(修订稿)范文
附件1
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管理办法
(修订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全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和管理,根据•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创建方案‡的通知‣(桂办发„2014‟17 号)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创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引领,以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特色兴区”为原则,以“品种优、品质好、市场广、效益高、群众乐”为标准。
第三条 深入推进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逐步实现每个涉农县(市、区)都有一个自治区级或市级示范区。各市要参照自治区的做法,建设并认定市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达到自治区建设要求并申报自治区考评通过的,可认定为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
第四条 各级各部门应当将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支持政策,积极协调统筹推进,促进示范区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五条 自治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具体由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负责)。各市人民政府负责协调推进本市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示范区建设任务。各地要明确工作机构,落实工作责任,逐步形成自上而下协调一致的工作体系。
第六条 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中,自治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的主要职责。
(一)指导全区示范区建设,组织实施上级有关示范区建设工作的决定;
(二)拟订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管理办法和星级评定标准,由自治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征求意见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印发;
(三)组织自治区级示范区申报、考评,提出考评意见,报自治区人民政府认定;
(四)对示范区实行星级动态管理,对获得“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称号的示范区,每两年考核一次,提出考核意见,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定,达不到三星级以上标准的取消其称号;
(五)落实示范区奖励资金,制订对示范区的奖励办法,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后执行。
(六)完成示范区建设其他有关工作。
第三章 建设要求
第七条 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管理部门明确和经营主体清晰。示范区要有明确的管理协调机构,经济社会秩序良好,组织协调有效。经营主体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权责清晰、制度健全、机制灵活、运行顺畅,与当地农户保持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
(二)制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示范区建设要科学规划,规划中要体现现代要素的应用和示范,要强化产学研结合,引进、集成、运用、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把示范区办成先进科技成果的密集应用区和辐射源。示范区所在市或县(市、区)编制有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规划要符合经营组织化、装备设施化、生产标准化、要素集成化、特色产业化的要求,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乡村建设相融合,重点是村容村貌整治、房前屋后的美化绿化。申报自治区级示范区的规划,需通过自治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
(三)主导产业突出和适度规模经营。示范区建设要为县域农业现代化树立样板,要立足县域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特色,建设良种化、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形成引领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力量,促进全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特别是粮食、糖料蔗等主产区要进行现代化试验示范。
1、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的规划建设面积一般连片3000 亩以上,拓展区5000 亩以上,辐射区10000 亩以上。
2、各地应积极创建市、县、乡级示范区,建设规模和标准可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乡级示范区应从一村一品做起,发展成一乡一业、一县一业,逐步打造升级为县级示范区、市级示范区、自治区级示范区。
3、申请认定为上一级示范区的,原则上要求已经获得下一级示范区称号。
(四)注重科学选址和高速经济带建设。示范区选址原则上要求在农业区划划定的产业功能区,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要注重高速经济带建设,在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沿线建设示范区(不适宜在此布局的水产畜牧业示范区除外),利用快速对接粤港澳的优势,沿线站点布局示范区。农业、旅游、铁路、公路等管理部门要密切协作,科学规划,合力推动,把高速经济带示范区建设成为面向粤港澳的特色粮食、果蔬、禽蛋生产和物流基地和跨省农业观光旅游点。
(五)经营管理科学和生产要素集聚。示范区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投入符合现代农业的要求。
1.有一支高水平的经营管理队伍,引进一批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高级职称的管理人才,主要从业人员经过相应职业技能培训,加快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县域农业人才小高地。2.科技水平处于全区同行业领先,积极引进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加工技术、设备和工艺,实现技能培训制度化,农业工人职业化。积极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中心)。
3.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支撑力量,每个示范区至少有1 家龙头企业入驻,至少成立有1 个密切联结示范区所在地农户的合作组织,示范区经营方式科学,经营机制灵活,完全实现市场化运作。
4.形成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社会资本、工商企业、金融资本成为示范区投资的主要来源。
5.同步推进产业文化建设,以图、文、物等多种形式展示示范区主导产业历史渊源、自然属性、生产工艺、产品功能、科技进步、产业战略、发展蓝图等。
(六)探索不同模式和经营机制。各示范区要因地制宜,科学引导,探索适合不同条件的农业投入、经营管理和农民利益联结的体制机制,要以市为单位统筹规划示范区经营业态和模式,在总结当前耕地较快流转、公司进入农业积极性较高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土地入股、合作农场、土地托管、统一经营分户管理等不同形式、不同机制的示范区。
(七)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要结合“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建设,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区,一手抓好生态田园、生态水系、生态家园建设;一手生产有机农产品,打造生态产品、生态产业、生态品牌。建设以资源利用集约化、废物循环资源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能耗排放低碳化、产品产出优质化的生态循环农业。把影响环境的畜禽排泄物、农作物秸秆、农村生产、生活污水等废弃物逐步转变成肥料、饲料、能源等,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示范区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八)基础设施完善和生产服务配套。示范区内水、电、通信、路等基础条件配套完善,设施装备达到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无害化安全生产条件,管理服务设施齐全。示范区应宽带通达,并借助现代通信信息技术,探索建立农业生产物联网智能管理的新模式。
1.种植业(包括花卉和绿化苗木)示范区综合机械化率50%以上,农资贮藏库、育苗中心、采后处理中心、水肥一体化、分级包装、保鲜贮运、检验检测室和档案室等设施设备处于全区同行业领先水平。
2.畜禽养殖示范区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完备,沼气及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配套齐备并运转正常,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测设施齐全。畜禽排泄物实现资源化利用,做到就近消化,处理与利用率达95%以上。
3.水产养殖示范区设施设备完善,有单独设臵的检测室、药房和存放饲料及生产工具的仓库等。生产设施具备符合标准化生产要求的养殖池塘、网箱等基础设施,给排水独立,生产所需渔业机械齐全、足量;配套建设有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蓄水池、净化池及废水处理系统。
4.林业类示范区要按照集约化经营要求, 依法取得相应生产经营许可,种源、种苗来源合法有据,良种覆盖率达到100%,防疫检疫、质量安全等配套设施及制度齐全;充分利用现代先进适用高产栽培、生产技术,具备指导、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相应的科技力量和技术储备;林产品加工实现工厂化、标准化、精细化生产,加工技术装备实现由计算机智能控制的高度精确化、自动化,林产加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精深加工率(二次以上加工)达到70%以上。
5.休闲农业示范区和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区应将农业、旅游、生态融合发展,集旅游、观赏、休闲、体验、养生、科普等于一体,水、电、路、气、通信、排污、停车等基础设施完善,公共设施、服务设施和接待设施齐全。其他产业示范区也应适当配套为村民服务的休闲设施设备等。
(九)建立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控制体系。要推进水稻、甘蔗、蔬菜、肉禽蛋等产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生产档案制度、产地准出制度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质量安全关键技术到位率达到100%,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100%。
(十)土地权属清晰和布局开放。示范区土地权属无争议、无纠纷。示范区优先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土地利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自治区相关政策,不存在盲目圈地、滥占耕地以及违规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的情况,不存在强行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示范区有别于一般的工业园区,与乡村融为一体,是不设围栏的、对社会开放的示范区。
(十一)循序推进和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按照一年打基础、二年上水平、三年见成效的目标,循序推进示范区各项建设,申报认定为自治区级示范区的平均单位产值处于全区先进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核心区比拓展区高10%以上,比辐射区高15%以上,比所在乡镇高20%以上。
(十二)整合财政资金和加大金融支持。要形成有效的涉农资金整合机制,自治区设臵一定多年不变的示范区奖励专项,按不同星级给予不同的奖励,奖励办法另行制定。各级财政要强化扶持土地入股、合作农场、土地托管、统一经营分户管理等与农民利益紧密结合的示范区或示范项目,使财政支持示范区建设常态化。支持金融机构精准支持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主办行制度,建立财政和经营主体共同出资的贷款担保“资金池”,银行业金融机构按“资金池”金额的一定倍数放大贷款规模;对公司化运作的示范区,更多地采用贷款贴息的方式,支持示范区投融资,增强示范区“造血”功能。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未来作物收益权、仓单、保单抵押、质押贷款和评级授信等创新试点。鼓励经营主体牵头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示范区内主要农作物的保险覆盖面。
第四章 申报认定
第八条 按上述建设要求创建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均可申报认定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
(一)自治区每年认定一批“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申报时间不作统一规定,示范区管理组织认为条件成熟的合适时间均可申报。
(二)由示范区管理组织填写自治区制定的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申报书→提交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所在市人民政府审核(自治区直属机构建设的示范区由自治区直属厅局报送)→报自治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自治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组成考评组进行实地考评。
(三)考评达到三星级以上的示范区,报自治区人民政府认定并授予“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称号。
第九条 认定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的示范区,由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证书、牌匾,并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资金作为财政专项,列入预算。奖励资金管理办法由财政厅、农业厅制定。
第五章 动态管理 第十条 逐步建立健全示范区建设与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监督激励机制,自治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获得认定的示范区实行“目标考核、星级管理、能进能退”的动态管理机制,使各地既有压力也有动力,推动示范区创建永远在路上。
第十一条 自治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有关部门,每两年对获得认定的自治区级示范区考核一次,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定。考核达到三星级以上标准的,继续保留“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称号,获得晋级或继续保持五星级的再给予一次性奖励,被降星级的不予奖励。考核达不到三星级的,取消“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称号。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示范区,可不经考核程序,直接取消“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称号。
(一)违法经营,受到有关部门处罚的;
(二)损害农民利益,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三)发生重大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自愿放弃示范区称号的;
(五)有其他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
第十三条 被取消“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称号的示范区,两年内不得再申报自治区级示范区。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四条 为便于科学量化评价示范区,由自治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商自治区有关部门制定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星级评定标准。
第十五条 农垦系统企业申报认定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参照本管理办法执行。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自治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2014年11月28日颁布执行的•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三篇:百色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 示范区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百色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的管理工作,根据《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创建方案〉的通知》(桂办发〔2014〕17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桂政办发〔2014〕107号)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创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引领,以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特色兴市”为原则。
第三条 各县(区)可结合实际创建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凡符合建设标准并经市认定,可列入市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
第四条 各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创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纳入本地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制定相应扶持政策,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保障示范区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章
职责与分工
第五条 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农业局)负责提出建立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的意见,制定管理办法。负责指导本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的建设,完善扶持政策,制定具体管理考核办法。县(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落实示范区建设任务。
第六条 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农业局)负责指导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主要职责是:
(一)提出建立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的意见。
(二)制定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认定管理办法。
(三)负责组织示范区申报、评选和公示等工作。
(四)对示范区运行情况进行考核和工作指导。
(五)研究扶持示范区的政策措施。
第七条 县(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区农业局)职责:
(一)组织开展本县(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筛选、审核、推荐和申报工作。
(二)对本县(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管。
(三)对本县(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进行指导。
(四)协调解决与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发展有关的重大问题。
第三章
建设要求
第八条 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主要由县(区)人民政府创建。具体要求是:
(一)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具有管委会等专门的管理部门,建设主体清晰,内部规章制度健全,组织管理、经营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比较完善,运行1年以上,各经营主体经营状况良好。
(二)特色产业突出,土地规范流转,发展规模适度,市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一般连片规模2000亩以上,拓展区3000亩以上,辐射区8000亩以上;县(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一般连片规模1000亩以上,拓展区2000亩以上,辐射区5000亩以上。每个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内要具有1个精品区(市级精品区要求规模连片500亩以上,县级精品区要求规模连片300亩以上),必须实现试验、示范、展示、培训、农科体验、休闲观光等6个功能。
(三)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支撑力量,每个示范区至少有1家龙头企业入驻,至少成立1个密切联接示范区所在地农户的合作组织,示范区经营方式科学,经营机制灵活。
(四)规划编制科学合理。按照“经营组织化、装备设施化、生产标准化、要素集成化、特色产业化、村庄美化”的要求,编制经当地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建设规划、建设方案,且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和农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并与乡村建设相融合。县(区)人民政府出台支持示范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安排财政专项扶持资金。
(五)农业组织化程度高,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示范区及示范区内龙头企业能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或一村一品示范村,带动农户范围广、数量大,利益联结关系比较紧密。示范区内龙头企业原料订单采购比例超过50%,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20%。
(六)产业链条完整,加工转化增值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较强。有与示范区相配套的高标准原料基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程度比较高,仓储、包装、运输等产业配套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比重大,产品附加值高。
(七)农产品品牌发展基础较好。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或农产品地理标识登记产品数量多,示范区内企业产品获得自治区级以上各类品牌认证,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
(八)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建成。主管部门或当地科研、质检等行业主管部门自建或依托龙头企业,建设技术创新、质量检测、物流信息、品牌推介等公共服务平台不少于1个,为示范区内各类经营主体提供便捷优惠的公共服务。
(九)促进新型城镇化作用较为明显。示范区所在乡镇(针对在一个乡镇行政区域范围内的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的城镇化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有效带动当地形成支柱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示范区所在城镇集聚,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完善,加速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十)基础设施完善和生产服务配套。水电路网发达,农业技术装备现代,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先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程度较高。
1、种植业(包括花卉和绿化苗木)示范区综合机械化率50%以上,农资贮藏库、育苗中心、采后处理中心、水肥一体化、分级包装、保鲜贮运、检验检测室和档案室等设施设备处于全区同行业领先水平。
2、畜禽养殖示范区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完备,沼气及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配套齐备并运转正常,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测设施齐全。畜禽排泄物处理原则上按照农牧结合要求,做到就近消化、循环利用。
3、水产养殖示范区设施设备完善,有检测室、仓库和单独配置的药械房等。生产设施具备符合标准化生产要求的养殖池塘、网箱等基础设施,给排水独立,生产所需渔业机械齐全、足量;蓄水池、净化设施及废水处理系统符合国家有关要求。
4、林业类示范区先进技术普及率、林地综合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处于全区同行业先进水平,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70%以上;依法取得相应生产经营许可,种源来源清楚,防疫检疫、安全等配套设施及制度齐全;充分利用现代先进适用高产栽培技术,具备相应的科技力量和技术储备。林产加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产业综合利用率90%以上,精深加工率(二次以上加工)达到70%以上。
5、休闲农业示范区所需用地、排污、卫生、安全等符合有关规定,农业、旅游、生态融合发展,集旅游、观赏、休闲、体验、养生、科普等于一体,水、电、路、气、讯、排污、停车等基础设施完善,公共设施、服务设施和接待设施齐全。
(十一)生产要素聚集。示范区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集约化程度较高,各生产要素投入符合现代农业要求。
1、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经营管理队伍,逐步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县域农业人才小高地。
2、引进先进适用的农产品加工技术、设备和工艺,建设有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展示区。技能培训制度化,农业工人职业化。示范区科技水平处于全区同行业领先。
3、形成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社会资本、工商企业、金融资本成为示范区投资的主要来源。
第四章
申报与认定
第九条 符合市级建设要求的,可申报百色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申报程序:示范区当地县(区)级人民政府组织申报,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农业局)组织专家评审后报市人民政府认定。
第十条 申报材料主要包括:
(一)主要包括示范区概况、经济运行现状、基地建设情况、带动农民增收情况、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情况、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情况、带动城镇化发展情况,以及具体申报理由;
(二)县(区)人民政府申报文件;
(三)示范区成立的相关文件或当地政府开具的所申报示范区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划定区域内集聚发展的证明材料;
(四)示范区建设规划、建设方案等证明材料。
第十一条 百色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认定程序:
(一)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农业局)对各地申报的示范区材料进行初审;
(二)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农业局)召集专家进行实地考评,召开联席会议对申报材料进行评估,提出评审意见;
(三)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农业局)根据专家评审意见提出初步名单,报市政府审定,并经公示无异议后,由市人民政府发文认定为“百色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并颁发证书和牌匾;
(四)初次认定为“百色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和“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的,市人民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补助。
第五章
管理与监督
第十二条 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农业局)负责对示范区运行情况进行跟踪考察和日常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 百色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运行一年以上,每年第一季度向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农业局)报告运行情况,包括主导产业发展、龙头企业效益、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品牌建设、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等情况。
第十四条 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农业局)适时组织专家每2年对示范区进行考评,对于考评优秀的,采取适当方式给予表扬或奖励。加大对优秀示范区的宣传和扶持力度,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指导意见。
第十五条 每2年对百色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进行动态监测,对主要指标符合标准的示范区,继续拥有“百色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称号。对主要指标不符合标准的示范区,取消其“百色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的称号。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示范区,可不经考核程序,直接取消“百色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称号。
(一)违法经营,受到有关部门处罚的;
(二)损害农民利益,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三)发生重大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自愿放弃示范区称号的;
(五)有其他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
第十七条 被取消“百色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称号的示范区,两年内不得再申报市级示范区。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申报百色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的有关材料必须客观真实。如果存在舞弊行为,一经查实,已经认定的示范区取消其“百色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资格,并收回奖励资金;未经认定的取消其申报资格。
第十九条 对在申报、认定、考评工作中有徇私舞弊行为的,对相关人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有关党纪、政纪和法律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第二十条 县(区)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本县(区)具体的管理办法。县(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由县(区)人民政府认定,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农业局)随机抽查。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百色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农业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第四篇: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模版]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蒙局长、各位领导:
你们好!十分感谢诸位一直以来对罗城林业的极大关心和支持。今天,你们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到罗城调研林业工作,让我们倍受感动,倍加鼓舞。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人民政府对你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2014年以来我县积极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紧紧围绕推动农业经济转型这一中心,以“创特色、建基地、强龙头、树品牌、活流通、促增收”为思路,做活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循环农业、品牌农业文章。目前,我县初步落实长寿农业有机蔬菜种植示范区、罗城东门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黄金镇北盛村宝亮屯“w默科特”优质水果示范基地等3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现将我县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汇报如下:
一、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
1.长寿农业有机蔬菜种植示范区。2013年东盟博览会,广西长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罗城县签署了建设万亩有机蔬菜种植项目的合作协议。长寿农业有机蔬菜种植示范区即为该项目的核心种植示范园,该示范园占地面积1103亩,规划建设220亩智能化连栋育苗与生产大棚。项目总投资26186.45万元。示范园区位于我县黄金镇与龙岸河交汇处,交通十分便利。为加强示范区建设,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领导、农业局、黄金镇等单位组成的有机蔬菜项目领导协 调小组,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协调工作。示范区于2014年5月,进行了50亩的实验田种植,试种了菜心、芥蓝、黄秋葵等20个品种的蔬菜,掌握了相关的技术数据,为示范区的全面种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示范区已开始种植,预计年生产有机蔬菜24000吨,包括菜心、芥兰、黄瓜、番茄、油豆角、花椰菜等蔬菜产品。
2.罗城东门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示范区。罗城东门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是由广西红心猕猴桃有限公司投资在我县呼罗矿附近与东门镇中石村大银屯、北社屯、天水屯、陈猛屯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模式组织起来的猕猴桃种植基地,基地建设于2013年4月,投资500万,占地面积1000亩,目前是广西最大的红心猕猴桃的基地。现基地已完成三通一平、征地、苗木、竖杆等工作,组织600户3000人联营,种植红心猕猴桃1000亩。计划发展目标是种植面积达10000亩以上,带动10000农户脱贫致富。
3.黄金镇北盛村宝亮屯“w默科特”优质水果示范基地示范区。该水果示范基地位于黄金镇北盛村宝亮屯,主要以种植w默科特桔柑等优质水果为主。示范区计划种植500亩,现已种植280亩,成活率达到95%,剩余的预计在2015年种植完毕。该示范建设的有利因素是:自然条件优越、上级领导的重视、农民的配合,群众的积极响应。不利的因素有:人力、物力、财力紧缺,不能够很好的开展工作。
在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中我县主要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来推进。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工作高位推进,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示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切实有效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的开展;二是规划产业发展。聘请有关专家完成了各示范区发展的总体规划,将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能源建设、技术服务等有机结合,建立完善的生态产业链体系,运用多种生态技术,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三是改善基础设施。罗城万亩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区和黄金镇北盛村宝亮屯“w默科特”优质水果示范基地示范区所在乡镇黄金镇,是我县开发扶贫“整乡推进”项目乡镇,示范区建设的基础设施得到大改善。罗城东门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示范区所在的呼罗矿及中石村近年来投资500多万修通了从县城到中石大银村的水泥路;投资100多万元完成了示范区内三通一平等基础建设。
二、特色林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及目标任务
多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林业局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我县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生态县这一主线,以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为重点,创新机制,打造亮点,林业各项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我县去年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以来,积极推动了特色林业产业发展,在核桃示范区建设、经济用材林建设、林产品贸易园区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县建设等特色林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推动农业经济转型,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核桃示范区建设。为实现示范先行,以点带面的目的,按照市核桃办 “十百千万”核桃示范建设要求,我县从2014年开始规划和建设县、乡、村三级核桃产业示范基地。在省道浮宜线贯穿县内四把、东门、小长安三个乡镇,长度约50公里公路两侧选择立地条件适宜,农民积极性高,带动辐射作用大的地段进行规划布局,重点建设我县县级示范基地的核心示范区,构成我县核桃产业示范长廊。核桃产业示范长廊采取乡镇与相关的县直联系单位共建的办法来建设。由村屯集体或农户个人提供土地,县直单位和乡镇政府负 责造林物资和资金投入,群众负责种植及管护投工投劳,县乡核桃办负责技术指导服务。今后产生效益归群众享受,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示范长廊种植的核桃品种包括长山核桃纯林、云新+泡核桃混交,以及怒江1、2核桃试种等种植模式。
2.特色经济用材林建设。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珍贵树种的指示精神,我县积极开展专题调研工作,并于2009年在国有青明山林场成功引种秃杉,并发展规模种植,至今秃杉造林面积已达1.8万亩。经调查,我县种植的秃杉4年幼林林木高度优于同龄杉木,显现出良好的生长性,表现出了良好的培育前景。预计十二五期末全县秃杉造林面积将达2万亩以上。
3.林下经济示范县建设。2012年至2014年,在上级部门的扶持下我县先后获得林下经济示范县建设项目和林下养殖资金扶持项目,迅速推进了我县林下经济发展。目前,我县林下经济发展面积累计已达93.12万亩,产值达3.2亿元,惠及林农达13.2万人;发展有林下经济龙头企业两家、林农种养专业合作社35个、从事林下经济农户数达到4.3万多户,林下生态休闲旅游点20多处,年接待游客达50万人次以上。下一步我县将以小长安崖宜生态旅游投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示范点,打造2个以上具有仫佬族特色的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种、养为一体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发展一批实力强大的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组织,进一步带动我县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为发展模式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创新林农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增加林农经济收入,从而实现林农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目的。
4.林产品贸易园区建设。2014年,我县开始规划建设林产品贸易园区,项目规划在东门镇上凤立屯附近进行建设,拟在 2015-2016年将我县原有30家木材加工企业搬迁安臵在贸易区内经营,用地面积700亩;在2017-2020年新建10至15家桉树单板厂,对桉树、松树及其它树种进行初级加工,为深加工企业提供初级产品,用地面积300亩;在2021-2025年新建3至5家深加工企业,生产高档装饰板材(三聚氰胺板)、生产成品实木家具,用地面积200亩。项目区总建设面积1200亩,年加工木材25万立方米,设林产品初加工区、林产品半成品(成品)加工区和林产品交易区。为顺利推进项目建设,县政府成立了林产品加工贸易区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的副县长任组长,林业局局长任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加强对项目实施的领导、协调工作。目前,项目建设用地正在报批中。
5.毛葡萄示范区建设。2011年以来,我县在“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支持下,狠抓毛葡萄产业开发,通过免费发放毛葡萄种苗、给予农肥及资金补助等方式,引导群众大力种植两性花毛葡萄,目前,全县毛葡萄总面积达7万亩。2014年,我县加大科技攻关,使毛葡萄一年两挂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今后毛葡萄丰产稳产、调节挂果期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大石山区野生毛葡萄特色产业技术示范与推广”“罗城县毛葡萄高效生产技术与示范”“罗城毛葡萄丘陵山地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应用”等3个项目顺利通过自治区相关验收组的现场测产验收。此外,计划投资2.3亿元的年产1.6万吨葡萄酒的“中天酒庄”项目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更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种植毛葡萄积极性。“毛葡萄种植业已逐渐成为我县生态农业中的支柱产业。”下一步,我县毛葡萄种植面积将稳定在10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2.5万吨。同时,扩大毛葡萄系列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总产值10亿元 以上,税金1.5亿元,逐步把罗城打造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毛葡萄酒城。
下一步,我们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部署,尽快提升我县林业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夯实“美丽乡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按照广西创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的标准,努力创建罗城现代特色林业(核心)示范区!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民政府
2015年3月3日
第五篇:现代特色林业示范区参考标准
附件1
现代特色林业示范区建设参考标准
一、花卉苗木类示范区
(一)建设规模
1.自治区级示范区:核心区面积1000亩以上,拓展区面积3000亩以上,辐射区面积5000亩以上。
2.县级示范区:核心区面积300亩以上,拓展区面积500亩以上,辐射区面积1000亩以上。
3.乡级示范区:面积200亩以上。
(二)硬件设施建设
推广使用先进的温室、大棚、遮荫棚和滴喷灌等设施和现代种植技术;有储藏、包装和加工等采后处理场地和设施。具备建设集中连片的标准温室和连栋大棚,安装温控、水控、湿控、冷藏设施以及具备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条件。
(三)科技研发与推广
各级示范区以高等院校及相关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并成为其实验基地,形成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注重特色花卉品牌培育,成立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技术研发小组或合作机构。生产档案齐全规范,主导产品制定有栽培技术规范,并按技术规程和有关要求组织生产。运用生态、物理措施防治病虫害。
—1—
1.自治区级示范区:研发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3个(项)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0%以上;生产标准化普及率达到90%以上。
2.县、乡级示范区:研发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1个(项)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0%以上;生产标准化普及率达到50%以上。
(四)建设、运营
以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为主体。各项规章制度健全,运行机制顺畅,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高效的经营机制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机制。
(五)产业功能拓展
主导产品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发展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利用示范区的休闲、观光、文化、生态、科教等功能,具有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二、珍贵树种与优势用材林类示范区
(一)建设规模:相对集中连片。
1.自治区级示范区:核心区面积2000亩以上,拓展区面积5000亩以上,辐射区面积10000亩以上。
2.县级示范区:核心区面积500亩以上,拓展区面积1000亩以上,辐射区面积3000亩以上。
3.乡级示范区:面积300亩以上。
(二)主要品种
广泛适宜广西生长的松、杉、桉、竹子等乡土树种和列入 —2—
广西重点发展珍贵树种参考名录的红椎、西南桦、秃杉、沉香、降香黄檀、格木、柚木等。
(三)硬件设施建设
林区道路、防火、管护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较为齐全,林道按照林区道路标准建设;防火林道和防护林带合理规范设置。
(四)科技研发与推广
充分利用现代先进适用高产栽培技术,营林措施得当、管理水平先进,采种规范,种源清晰。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密度调控、生态复合经营等先进实用技术,运用生态、物理措施防治病虫害。有相应的科研支撑单位、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指导。
(五)产业示范
活立木年生长量比其他同类品种高10%以上,林分总生长量比其他同类林分高20%以上;生态效益显著,能有效改善林分结构和增加生物多样性。实施产业化经营,形成较完整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产业链,以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把一家一户农民组织起来,进行技术推广、试验示范。
(六)产业功能拓展
强化产业联动,带动周边地区开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等产业发展,一、二、三产联动,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三、特色经济林类示范区
(一)建设规模:相对集中连片。
—3—
1.自治区级示范区:核心区面积2000亩以上,拓展区面积5000亩以上,辐射区面积10000亩以上。
2.县级示范区:核心区面积500亩以上,拓展区面积1000亩以上,辐射区面积3000亩以上。
3.乡级示范区:面积300亩以上。
(二)主要品种
油茶、核桃、八角、板栗、肉桂、油桐、坚果等特色经济林。
(三)硬件设施建设
道路、防火、管护等林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较为齐全;推广使用水肥一体化滴灌、高效节水灌溉等抗旱防涝先进设施;有储藏、包装和加工等采后处理场地和设施。
(四)科技研发与推广
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密度调控、矮化早实、节水灌溉、生态复合经营等高效先进实用技术,严格控制使用化肥和农药,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使用有机生物肥料、专用配方复合肥,运用生态、物理措施防治病虫害。
(五)示范效益
进入盛产期后,新造林茶油年均产量稳定在40公斤/亩以上,低产林改造后茶油产量达20公斤/亩以上;核桃(干)产量150公斤/亩以上,抚育和低产林改造基地增产100公斤/亩以上;八角林鲜果产量300公斤/亩以上;板栗产量150公斤/亩以上;肉桂乔林5年生桂皮鲜重100公斤/亩以上,矮林五 —4—
年生桂皮鲜重650公斤/亩以上;三年桐成林桐油产量20公斤/亩以上,千年桐成林桐油产量30公斤/亩以上;澳洲坚果产量350公斤/亩以上。其他种类的经济林产品产量高于当地平均水平20%以上或处于全区前列。
(六)建设、运营
基本形成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和林农紧密相连的产业化格局。
(七)产业功能拓展
加强产业联动,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四、林下种养类示范区
(一)建设规模:核心区相对集中连片。
1.自治区级示范区:经营面积2000亩以上或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
2.县级示范区:经营面积500亩以上或产值达500万元以上。
3.乡级示范区:经营面积300亩以上或产值达200万元以上。
(二)产品要求
品种特色明显,发展优势突出,产品100%达到无公害农产品要求;示范区主导产品具有较高知名度。
(三)硬件设施建设
建设集贮藏、冷链、运输于一体的林下经济产品物流配送
—5—
中心,开展互联网+林下经济产品专业市场、林下经济产品展销实体平台和信息化平台建设,积极发展实体展示和网络营销相结合的销售模式。
(四)科技研发与推广
1.自治区级示范区:种植类片区,主导品种覆盖率90%以上,主推技术覆盖率100%,质量安全关键技术到位率100%,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100%。
2.县、乡级示范区:种植类片区,主导品种覆盖率70%以上,主推技术覆盖率80%,质量安全关键技术到位率80%,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80%。
(五)建设、运营
各级示范区养殖类片区普遍采用高效生态养殖模式,科学控制养殖密度,饲养品种统一,各级示范区广泛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基本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以及生产档案制度、产地准出制度和培训制度。食用菌等原料资源得到高效循环利用,有种养管理、动物防疫、产品质量监测、投入品监管等为主体的追溯体系。
1.自治区级示范区:标准化生产比例达到90%以上。2.县、乡级示范区:标准化生产比例达到80%以上。
(六)环境保护
各级示范区林下种植、养殖模式符合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有利 —6—
于改善周边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各级示范区动物疫病监测设施及粪污、病死畜禽无害化设施完备。示范区内不能消纳的畜禽排泄物,通过有机肥加工、槽罐车等设施实现异地消纳,降低环境污染风险;林下旅游类园区有完善的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
1.自治区级示范区:畜禽养殖的粪污利用率达到95%以上。
2.县、乡级示范区:畜禽养殖的粪污利用率达到85%以上。
(七)产业功能拓展
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明显。
五、林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区
(一)建设规模
1.自治区级示范区:已建成面积1000亩以上,木(竹)材年综合加工能力50万立方米以上或林产化工年综合加工能力2万吨以上或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或重点龙头企业不少于3家。
2.县级示范区:已建成面积500亩以上,木(竹)材年综合加工能力30万立方米以上,林产化工年综合加工能力5000吨以上或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或重点龙头企业1家以上。
3.乡级示范区:已建成面积200亩以上,木(竹)材年综合加工能力10万立方米以上或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以上,—7—
规模以上企业或重点龙头企业1家以上。
(二)科技研发与推广
各级示范区产品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在区内处于领先水平。示范区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相互利用和再造利用。
1.自治区级示范区: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精深加工率(二次以上加工)达到70%以上。
2.县级示范区: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精深加工率(二次以上加工)达到50%以上。
(三)硬件设施建设
水、电、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经销展示、交易流通等设施布局合理,技术、信息、法律、金融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备,满足园区企业发展需要。
(四)建设、运营
建立完善高效可持续的建设运营机制,运行顺畅,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到位,服务优良。
(五)环境保护
废水、废弃物排放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六)产业功能拓展
产业上下游互补关联的营造林、林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商贸物流类等企业以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方式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
—8—
六、森林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
(一)建设规模
1.自治区级示范区:以1家自治区级以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生态文化村屯或1处以森林旅游为主要特色的4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主体;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总消费3000万元以上。
2.县级示范区:以1家市级以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生态文化村屯或1处以森林旅游为主要特色的3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主体;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总消费1500万元以上。
3.乡级示范区:以1处生态文化村屯或森林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景区为主体,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总消费600万元以上。
(二)硬件设施建设
示范区具有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设施配套齐全,景观特色明显。
(三)建设、运营
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旅游景区的管理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有效。
(四)产业功能拓展
旅游品牌特色突出,森林旅游文化氛围浓厚,集旅游、观赏、休闲、体验、养生、科普等功能于一体。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