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联系人:杨凤玲
电 话:***
浅析爱华镇山区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
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云县爱华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675800 刘守诚 杨凤玲
摘要:建设山区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能够积极推动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对爱华镇烤烟产业发展和全县烟叶生产健康稳步发展有着重大作用,是解决“烟草三农”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对全镇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着重大意义。文章通过对爱华镇山区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现状分析,阐述示范区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山区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现状;发展对策 烟草是云南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2008年初,省委、省政府将临沧的烟叶生产列为今后全省重点开发建设的四个洲、市之一,并将全省唯一一个山区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安排在临沧举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根据云县的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后劲优势,决定安排在云县爱华镇举办。面对千载难逢的机遇和面临的困难挑战,镇党委政府下决心,群策群力迎难而上,按照县委政府制定的《爱华镇山区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精心部署,决定“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办好山区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带动临沧烟叶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爱华镇山区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现状的分析思考,总结了山区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对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1.发展山区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的目标和意义
23456789-
第二篇:红河州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问题与对策
红河州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问题与对策
烟草在线专稿 作者:红河州烟草公司 冀新威更新日期:2010年8月10日
【字号:大 中 小 | 颜色:浅 深 红| 打印】
烟草在线专稿[摘要]:在分析现代农业与现代烟草农业关系的基础上,结合烟草和红河州实际,分析了红河州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推进红河州烟叶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烟草农业;问题;对策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1]。烟叶是烟草行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烟叶主产区烟农增收的主要来源,烟叶的发展态势无论对烟草行业还是对烟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努力推动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是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反映了广大烟农的愿望,也是烟草行业发展的需要。2007年6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姜成康在福建烟区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由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烟叶发展战略思路,在当年7月召开的全国烟草专卖局长、公司总经理座谈会上,姜成康就如何实现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进行了部署,并把现代烟草农业转变概括为“一基四化”,即全面推进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烟叶生产的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2]。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烟草行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烟叶生产平稳健康发展所作出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烟叶生产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红河州作为云南烤烟的主产区和老烟区,当前烟叶生产存在一些障碍性因素,要实现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必须要改变思路和创新方法。
1、现代农业与现代烟草农业
20世纪6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率先提出“现代农业”一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探索,如今在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已基本实现现代化。具体从概念上讲,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它是以科学技术为强大支柱,以现代工业装备为物质条件,以产业化经营为基本途径,以城乡结合、工农协调发展为重要前提,把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紧密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综合性产业[3]。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而烟叶生产作为农业生产的一部分,现代烟草农业的建设同样也是一个科学化、商品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问题。
但是,烟叶又是一种经济作物,它的生产专用性和时间限制等因素决定了烟叶生产经营又不同于其它作物[4]。同时烟叶种植不仅需要苛刻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而且烟叶质量
与产量更受到烟农种植技术水平、种植规模、农资质量等方面的影响,因此,烟农投人的专用性也比较强。而从目前我国的烟叶产业链来看,烟叶产业的产后环节(主要指打叶复烤加工、卷烟生产以及由此衍生的物流业等)的现代化程度较高,而产业链的产前、产中环节较为薄弱,因而现代烟草农业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产前和产中两个环节,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的“一基四化”也主要是针对烟叶生产的这两个环节提出的。提高烟叶生产综合能力,为卷烟生产提供风格多样、优质而稳定的烟叶原料,增加烟农收入,保护和维持烟叶生长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因此,从本质上讲,现代烟草农业是一个涵盖烟草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的过程。
2、红河州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存在的问题
红河州是云南的老烟区,也是云南烤烟的主产区,红河烟叶具有独特的清香型质量特色,配伍性好,一直以来支撑着云南卷烟工业的发展,为行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全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快速推进和国家局烟叶资源优化配置方式改革的实施,红河烟叶的优势地位正在逐渐减弱。同时,在现有的制度、政策和技术条件下,红河州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问题:
1)烟叶生产基础设施薄弱。部分烟区育苗设施、农事操作机械欠缺,烟水、烟路、烤房、烟站等综合配套设施不完善,与规模化种植的要求差距很大。一些烟区配套水利设施薄弱,灌排能力差,烟叶产量和质量不稳定;烤房容量小,室内温、湿度调控能力较弱;烟叶生产机械化和信息化程度较低。
2)烟叶种植区划不合理。一些不适宜生产烟叶的产区存在本位主义,不愿意减少和放弃烟叶生产,烟农户数多、规模小,市场意识不强,新的先进适用技术和生产组织形式推广难度大,烟叶大市场尚未形成。
3)烟叶种植比较效益不明显。由于烟叶种植收益低于种植其它经济作物,烟叶种植物资投入又较其它作物多,造成单位面积烟叶种植的比较效益不高,加上烟叶种植苦、脏、累,农民种植烟叶的积极性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如何增加烟农收益已经成为稳定种植规模的当务之急。
4)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单一。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仍然是我州主要的烟叶生产组织方式,种烟户数多、种植区域分散、户均种植面积小、烟叶种植集中度低,已成为制约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影响了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5)烟叶生产配套保障制度不完善。烟叶生产周期长、环节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雹灾、旱涝灾害等),而目前的烟叶生产灾害保险制度不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不健全,使烟叶种植风险加大。[5]
6)烟叶基层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受政策影响,很多县公司和基层烟站专业技术人员偏少,出现非科技人员指导技术推广工作。同时,一些基层单位多年未进大专院校毕业生,在职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
3、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建议与对策
(1)统一对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认识。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一个新课题,涉及到生产力进步、生产关系调整、农民意愿、政策配套及大环境发展等诸多因素,涉及烟农、地方政府、烟草公司等主体,因此想要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必须统一各主体对现代烟草农业的认识。烟草行业必须认识到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确保烟草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工程,各级政府必须认识到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促进烟区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利民工程,烟农必须认识到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增强自身竞争力、增加家庭收入的惠民工程。要发挥烟草龙头企业在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中的方向引导和示范带动作用,要发挥地方政府在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中的政策保障和组织协调作用,要发挥广大烟农在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中的主力参与和具体实施的作用。
(2)加强现代烟草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烟叶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基础工程,是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的前提条件。国家局实施烟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来,我国烟叶生产配套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打下了坚实基础。就红河州而言,烟叶基础建设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烟叶基础设施建设要强化“规划先行”的观念,注重科学规划,坚持“因地制宜、整体推进、适度规模”的原则,发挥综合效益。同时要注重工程质量,烟叶基础建设要经得起烟农、实践和时间的检验,真正做到“建设一座设施、惠及一片烟田”。
(3)合理规划,完善基本烟田保护制度。红河州烟叶产区分布广泛,遍布坝区和山区,不仅有集中连片区,也有种植分散的零星产区。因此必须在科学分析各片区气候、土壤等生态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对烟区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将烟叶生产逐步向烟叶种植适宜区转移,合理开发、集约利用烟区土地资源,是实现烟叶规模化种植,保障烟叶总量供需平衡的有效途径。同时,要在尊重烟农意愿的前提下,建立以烟为主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确保烟叶合理轮作和最佳节令移栽。
(4)加快烟叶生产中的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种植、专业化分工、市场化服务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关键,也是切实减轻烟农劳动强度、实现轻松种烟的基本保证。积极推进烟叶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专业化分工,引导、培育、支持具有专业化生产服务水平的社会组织,尝试建立育苗、种植、机耕、病虫害防治、烘烤分级专业队(组织),在整个烟叶生产环节实行专业化分工、市场化服务,推广已成功的“三户三队”(种植专业户、育苗专业户、烘烤专业户;机耕专业队、植保专业队、分级专业队),完善专业化服务队运行机制,适当补贴经费引导和扶持,逐步摸索出能够实现烟叶生产规模化种植、专业化分工、市场化服务的新型生产组织形式,促进烟叶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
(5)建立健全烟叶生产保障机制。烟叶生产周期较长,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影响全年的生产收益,因此应建立健全烟叶生产保障机制。建立完备的气象服务、防灾和病虫害预测体系,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时做出预测,有效地降低烟农损失。同时,与地方政府联合建立风险防范基金,鼓励烟农参与商业性保险,在遭遇到不可预测和不可避免的风险时,给予烟农一定的经济补偿,帮助烟农走出困境,尽快恢复生产能力。
(6)加快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竞争的范围迅速扩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烟叶生产也是如此。选好人、用好人,用好的机制激励人,是实现由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重要条件。要通过理顺体制、机制,营造早出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要强化管理,明确岗位职责、权利与义务,考核到位,奖惩到人,努力营建有利于员工积极向上、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要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范岗位设置,因事设岗、按岗定员,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同时,采取多形式的教育培训,实现知识更新,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建立学习型企业,为红河烟叶健康稳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EB/OL].[2007-01-2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1/29/content_5670478.htm.2、姜成康在全国烟草专卖局长公司总经理座谈会上的讲话(摘登)
[EB/OL].[2007-07-18].http:///ReadNews.asp·NewsID=57292.3、唐仁健.深刻领会一号文件精神 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J].农村工作通讯,2007,(3):14-19.4、杨屹,刘增昌,钱进宝,等.烟叶产业化经营新模式运行效果评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6):85-91.5、赵元宽.对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思考[EB/OL].[2007-08-09].http:///news/analysis/wu/20078/2007891927
第三篇:宜昌市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摘要
近年来,宜昌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总要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扎实推进科技进步,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26.7亿元,比上年增加44.1亿元,增长24.1%;农业增加值137亿元,比上年增加26.7亿元,增长24.2%;农民人均纯收入4686元,比上年增加664元,增长16.5%。
关键词
宜昌 农业 发展现状 发展对策 特色农业 机械化
前言
宜昌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素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辖5县3市5区和宜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秭归县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国家级贫困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省级贫困县。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2万人。地貌呈“九分山水一分田”,常用耕地面积341万亩。
宜昌水能丰富,是世界闻名的水电之都。举世闻名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清江隔河岩、高坝洲水电站建在这里。宜昌风光秀丽,景观众多,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形成“金色三峡,绿色大坝,绿色宜昌”的壮丽景观,是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为全国11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宜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单位”、“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2008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26.6亿元,区域内财政总收入197.6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4.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33元,比上年增长14.6%。目前全市上下正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抢抓机遇,加快项目建设,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发展现状
自然条件:
气候:宜昌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秋温高于春温,春秋较长,四季分明。山区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全市年平均气温为13~17.6℃,1月均温1~5.1℃,7月均温24.2~28.6℃。极端最低气温-15.6℃,极端最高气温40.9℃,气温年较差较大。全年积温较高,≥10℃的积温约3916.5~5723℃。东部大于西部。无霜期一般在200~300天之间。长江西陵峡、清江下游河谷地区,由于高山夹峙,下有水垫,故600米以下为逆温层,是冬暖区,各季平均气温比武汉高3.6℃,小于-7℃的时间全年只有5%,为市境得天独厚的柑桔等水果生产基地。市境降水充沛,年降水量为997~1406毫米。年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以长江为界,呈明显的南多北少,清江流域的五峰、长阳降水较多,为湖北省多雨中心之一;当阳、兴山为少雨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常有大到暴雨,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年降水相对变率较小,大部分地区为12.1%~13.2%。宜昌市境阴天较多,因此日照较同纬度地区为少,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542~190
4小时之间。太阳辐射的年变化1~7月份逐渐上升,7月份以后则逐渐下降,1月份辐射量比12月份稍多,全市年总辐射量96~105.2千卡/厘米。
地形地势: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有山地、平原、丘陵,大致构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为鄂、渝、湘三省市交汇地。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是大巴山,中部巫山,西南部是武陵山,宜昌城以东的宜都、枝江、当阳、远安属丘陵山地和平原;宜昌城以西的兴山、秭归、长阳、五峰等县属于山地,是中国二级阶地东端,崇山峻岭、峡谷交错。在市域总面积中,山地占69%,丘陵占21%,平原占10%,构成“七山、二丘、一平”的地貌特征。
水系: 宜昌境内水系属外流水系,以长江为主脉,河流多、密度大、水量丰富,年平均总水量4741.4亿立方米。市境内长度大于10公里的河流有99条,其中集水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4条,总长3793公里,总集水面积占全市的83.9%。主要河流有:长江、清江、沮漳河、黄柏河、香溪河、下牢溪。
土壤:以砖红壤和红壤为主。
作物布局:
农业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宜昌中山地带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高山区但高于浅丘河谷区,目前的农业仍以传统的种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主要以红薯,玉米,土豆,油菜为主,养殖业主要以生猪和山羊为主。
种植制度:
以种植水稻为主,兼产棉、麻、油菜、蚕丝、茶等。长江以北江淮之间多实行稻麦两熟制,长江以南则多双季稻,盛行绿肥-稻-稻、油菜-稻-稻,或麦-稻-稻等三熟制,是世界上集约化种植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生产措施:
一、积极推进“三园”(精品果园、高效茶园、安全菜园)建设,健全完善柑橘、茶叶、蔬菜产业体系。
二、大力推进“五化”养殖,转变畜禽生产方式。
三、不断调整优化水产养殖结构,加快水产业发展步伐。
四、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全面提升粮棉油综合生产能力。
五、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产销对接和农产品市场开拓。
六、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七、推进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八、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九、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做好农业应急工作。
十、加强阳光工程培训,提高劳务经济收入。
十一、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主要农业产业:
特色农业:
一、以柑橘为特色的水果产业。宜昌的气候非常适合种植柑橘类果树,四季均有产品上市,农业部列入全国三大柑橘产业带之一。全市柑橘面积达166万亩,产量177万吨,总产占全省的75%。拥有桔瓣罐头加工企业12家,年加工能力25万吨,是全国三大柑橘罐头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二、以绿茶为特色的茶叶产业。全市茶园面积60万亩,总产3.4万吨,名优茶比重达70%。
三、以高山无公害为特色的蔬菜产业。蔬菜播种面积148万亩,总产268万
吨。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无公害蔬菜板块面积达40万亩,年产量达到60万吨,通过大力推行冷链贮运,配套建设冷库达200座以上,产品主销沿海大中城市和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
四、以食草动物为特色的畜牧产业。年出栏生猪543万头,人均占有量超过一头,居全省第一位;年出栏肉羊109万只,全市人均肉类占有量达到124公斤,居全省第一位。
五、以库区养殖为特色的水产产业,“清江鱼”肉质细嫩、鲜美可口、无泥腥味,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现养殖面积达36万亩,水产品总产19万吨。加工鮰鱼年生产能力1.5万吨,产品出口美国及欧盟。
六、以天麻为特色的中药材产业。中药材面积232万亩,其中高标准基地70万亩,中药材总产量11.5万吨(其中天麻1万吨)。袋料食用菌超过10000万袋,双孢菇3万平方米。
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围绕建设10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50亿元农产品加工园区、100亿元农产品加工县市的目标,推动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总量最大、发展最快、对“三农”带动最强的支柱产业之一。
全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7家(其中省级以上45家、国家级4家),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有34家,过5亿元的龙头企业9家,过10亿元的有5家。共注册农产品品牌1088个,培育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稻花香、枝江大曲、采花毛尖、萧氏茗茶、土老憨食品等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农业占有中国驰名商标数量已过 “半壁河山”。近年来,有“宜昌蜜桔”、“秭归脐橙”被评为全国20个最具影响力的地理标志,“采花”茶和“清江”鱼获中国名牌农产品,“采花毛尖”获湖北名茶第一品牌,“采花”和“萧氏”获中国驰名商标,清江烤鱼和清江香酥鱼为代表的清江鱼系列风味鱼深加工产品获第四、五届农博会金奖产品,长阳清江鱼品牌是全省水产系统唯一的国家级品牌。
双汇、汇源、稻花香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壮大,全市已有20多家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农产品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支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的办法,培育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83家,农村经纪人队伍扩大到2万多个,年交易额40多亿元。推进农业标准化打造精品名牌:
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宜昌各地按照宜昌市统一规划,确立了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的重点,形成了区域化、专业化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显著改变了有特色而特色不鲜明的状况。
柑橘形成两大特色产区,三峡库区优质甜橙产区和长江、清江两岸优质宽皮柑橘产区。茶叶形成了江南和江北两大特色产区,已被农业部规划为“长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中的“鄂西武陵山和宜昌三峡名优绿茶区”。蔬菜形成了高山反季节型、平原丘陵加工型和城郊精细型三大特色基地。水产形成宜东平原湖区精养鱼池、长江三峡库区和清江库区网箱养殖等三大特色养殖板块。通过合理布局,突出专业生产和区域特色,使资源优势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全菜园、高效茶园建设和生态健康养殖为抓手,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狠抓标准化生产,全面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彻底改变了特而不优的状况。在柑橘生产方面,制定了宜昌蜜桔、秭归脐橙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柑橘栽培
整体水平和柑橘果品质量显著提高。在茶叶生产方面,重点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和无性系良种发展。在高山蔬菜生产方面,引种美国西芹、韩国白玉春萝卜、意大利生菜等新品种,优化了品种结构,避免了同质竞争,火烧坪乡的高山蔬菜今年获上海世博会的直供权,建立了万亩直供基地。水产品无公害产地认定和出口基地备案工作不断强化,全市水产品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达到6.5万亩,出口备案基地达到30万亩。
机械化水平:
宜昌市农机化事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经历了“探索起步、快速发展、改革调整、着力推进”四个发展阶段之后,自“十五”期间以来,农机化事业步入了“突破性发展”的新阶段。截止2008年底,全市农业机械原值17.81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66.22%;农业机械总动力217.77万千瓦,比“九五”期末增长96.08%;拖拉机保有量6.5万台,比“九五”期末增长151.18%。全市农机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1‰以下,自2003年以来,全市没有发生重特大农机安全生产事故。农机作业市场、农机销售市场、农机维修市场、农机教育培训市场健康发展。农机化科技创新成效显著。2005年以来,我市先后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先进集体”,被农业部授予“‘十五’全国农机化管理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6月,宜昌市被农业部确定为首批“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但是,我市农机化发展水平与农业机械化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一是农机装备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一部分农机装备的科技含量偏低。用于柑桔园内机械化深翻开沟、山地果园运输、茶叶机械化修剪采摘、非标准茶园行间耕整施肥、油菜生产机械化移栽与收获、水稻插秧机械化、畜禽工厂化养殖及鱼池清淤机械化等市场急需的农机装备水平较低,甚至有些市场急需的装备还处于“研发”阶段。二是农机化作业水平不平衡。2008年,按农业部现行评价标准即“耕整、播种、收获”3个重点生产环节农机化作业综合水平达52.0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机耕、机播水平还较低(详见下表)。三是农机安全生产仍存在隐患。主要是手扶拖拉机列管率、检验率低、手扶拖拉机驾驶员考证率低,违章载人、酒后驾驶等问题时有发生,随着农村道路条件的不断改善,上道路行驶的手扶拖拉机数量不断增加、频率不断提高,农机安全事故处于频发态势。四是农机工业培育和农机化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任务仍然艰巨。
发展对策
不利条件:农业发展的资源有限,规模扩张的空间不大。经过“
十五、十一五”农业大开发,我市农业可开垦的资源已十分有限,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实现规模扩张不现实。而且随着三峡工程的开发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耕地资源正在减少,农业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抗灾避灾能力不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灾害事件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据统计,每年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亿元以上。我市西部山区由于受地理环境限制,水利灌溉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几乎是年年都守着长江没水用;东部平原经过几年的建设,农田基础设施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还不能有效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袭击。
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大部分农产品还是处于“卖原料”的状态,加工转化的能力不足。现有加工企业中,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加工与技术装备落后,生产经营成本高,转化增值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分享的利益不多。
农业生产经营者素质不高,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年纪轻、有知识的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正面临着农业生产缺人手、新农村建设缺人力、农技推广缺人才的局面。今后,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将进一步凸显,这将严重制约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弱。农业公益性服务体制机制不完善,经营性服务组织不发达,技术推广不到位。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应急机制不完善,面临着潜在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滞后,质量安全水平不能有效保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内部管理不规范,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
有利条件:
从全球来看,农产品消费需求日益增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的需求量将随之增加,尤其是高品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将大幅度增加,为我市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目标的实现,必将推进我市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从而进一步拉动我市农产品消费市场。
从全国来看,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中央继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增收门路创造良好的环境。从全省来看,争取项目支持抢占先机。我市农业经过多年发展,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柑橘、茶叶、畜牧等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在全省有地位、在全国有影响,有利于争取省级支持,实施大项目,建设大基地,开发大产业。
从全市来看,历史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十五”、“十一五”发展成就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战略、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三峡库区后扶持政策等众多机遇叠加,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发展对策:
坚持统筹发展。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山区与平原、经济与生态、农业与非农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坚持产业化经营。坚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围绕企业建基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超对接,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坚持科教兴农。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战略,构建新型农技服务网络,创新农业
科技推广机制,加强良种良法研究与推广,强化农民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坚持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土地承包经营,积极发展合作组织,完善农村“三资”管理,创新农村投融资机制,坚持项目开发“大合唱”。
坚持可持续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发挥区域特色,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合理开发,生态优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宜昌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宜昌市农业农村工作情况》(宜昌农业信息网)
《三峡晚报》(2011.11.24 星期四)
《湖北农机化》(2008年第03期)
《农村经济与科技》(1995年04期)
第四篇: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思考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保山市现代烟草农业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推动集约化经营、加强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推进保山烟草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关键词:保山;现代烟草农业;思考;
2007年7月,姜成康局长在全国烟草专卖局局长、公司总经理座谈会上提出了以“一基四化”为特征的“现代烟草农业”概念,强调全面推进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指明了“推动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方向。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是烟草行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保山市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保山市作为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经济欠发达区,如何在学习借鉴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保持烟叶产业又好有快发展,走出一条符合保山实际的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之路,仍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探索和研究。现代烟草农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所谓现代烟草农业,是与传统烟草农业相对而言,指充分利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组织管理来经营的,具有较高的机械化、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信息化程度,综合生产能力和转换效率都比较高的烟草农业类型。其中,高水平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市场化程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产效益的协调发展是现代烟草农业的主要特征。提高烟叶生产综合能力,增加烟农收入,维持和增进环境改善是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说,现代烟草农业是一个烟草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和经营创新的过程。
实现现代烟草农业以后,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特征:(1)烟叶生产手段机械化程度高。基本实现烟田主要生产环节、灌溉、喷药的机械化,大大减轻了烟农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2)基本烟田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改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完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得到治理,环境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大提高,烟农收入大增加。(3)科技贡献率较高。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现代生物科学、信息技术等,科技进步对烟叶生产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4)经营管理现代化程度高。采用现代管理技术经营烟叶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高,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达到较高水平。(5)市场化程度高。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生产经营实现企业化、品牌化。(6)风险保障程度高。可以有效抗御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7)烟农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健全,烟农素质大提高,能接受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较高的市场经营头脑和经营能力。保山烟草产业发展现状
经过20年的培育和发展,保山的烟草产业已经形成集烟叶优化种植、烟叶复烤加工为一体的发展格局,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财政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保山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烟叶生产宏观调控政策,坚持走科技兴烟的路子,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实现了烟叶生产增长方式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管理方式由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全市烟叶种植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部分烟区烟叶质量接近或达到国外先进水平。2007年,全市种植烤烟28.83万亩,生产收购烟叶80万担,实现烟叶产值43536.8万元,占全市农业产值356835万元的12.2%,实现烟叶税9577万元,全市烟叶收购平均单产达到了2.77担,烟农户均收入6098元。2008年,全市有50个乡镇、427个村、73437户烟农种植烤烟,计划生产收购烟叶89万担。目前,正值烟叶烘烤时节,烟
第五篇:切实加强基层建设发展现代烟草农业
切实加强基层建设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
——浅议加强基层建设对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重要意义
烟草在线专稿 作者:曲靖市烟草公司陆良分公司 蔺忠龙更新日期:2010年1月18日
【字号:大 中 小 | 颜色:浅 深 红| 打印】
烟草在线专稿国家局提出了“重心下移、着眼基层、突出服务、加强基础”的工作方针,翻开了烟叶基层建设的新篇章。烟叶是烟草行业的基础。烟叶稳,行业发展就稳。基层烟草站作为从事烟叶生产收购和卷烟营销最基层的组织机构,是烟草工作的第一线和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承担着所在地区烟叶生产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承担着烟叶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承担着烟叶收购,调拨、储运等任务,是联系烟农、零售户、消费者、企业、政府的桥梁和纽带。加强烟叶基层建设是巩固烟叶基础地位的关键;是促进现代烟草农业稳步前进的助推器;是保障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一、加强基层建设,是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行业的各项工作需要基层来落实,行业的改革发展需要基层来推动,行业的安全稳定需要基层来保障。加强基层建设可以强化基层班子建设进而增强领导力;加强基层建设可以强化基层队伍建设进而增强战斗力;加强基层建设可以强化基层效能建设进而增强执行力;加强基层建设可以强化基层文化建设进而增强凝聚力,加强基层建设可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增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保障力。
二、加强基层建设,强化基础管理,是实现行业科学发展、引领现代烟草农业的重要保障。全面建设“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中国烟草,是烟草行业实现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规范、效率、活力,需要通过基础管理来体现。加强基础建设、强化基础管理,夯实发展基础是实现“规范、效率、活力”的重要内容。建设现代烟草农业,规模化种植是基础,以机械化作业是标志,先进科技是支撑,精细管理是手段,基础设施是保障,提高“三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是目标。因此,加强基层建设,强化基础管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是实现行业科学发展,引领现代烟草农业的重要保障。
三、加强基层建设,强化基础管理,完善基层烟站功能,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夯实基础。管理出效益,管理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在基层建设过程中要牢牢扭住基础管理不放,通过“四抓”,实现“四提高”,即:抓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基层生产力;抓基础建设,切实提高基层保障力;抓制度建设,切实提高基层执行力;抓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基层竞争力;扎实推进基础管理工作,使之成为规范管理最前沿阵地。最终实现使烟叶站实现烟叶生产收购、技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培训指导、物资供应、卷烟农网延伸、专卖管理和文化建设
八大功能,使基层烟叶站真正成为:烟用物资供应站、烟叶收购管理站、生产技术推广站、烟农致富加油站、专卖政策宣传站、卷烟营销服务站、职工技能培训站、烟草文化传播站。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中国烟草的总体要求,按照“四要良好作风”要求,深入贯彻落实“重心下移、着眼基层、突出服务、加强基础”的工作方针,以建设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契机,以创建优秀基层烟站为抓手,大力加强基层建设、夯实基础管理、增强基层活力、规范基层生产经营、筑牢发展基础,努力促进基层建设水平提高、基础管理工作扎实、员工队伍素质提升、企业凝聚力增强,为构建和谐烟草、保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全面促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步伐提供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