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沟油舆情:呈现社会灰暗行为舆情的典型特点doc
舆情会商室】地沟油舆情:呈现社会灰暗行为舆情的典型特点
舆情背景:
2011年9月13日,中国公安部发布消息,统一指挥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首次全环节破获了一起特大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的系列案件,摧毁了涉及14个省的“地沟油”犯罪网络,捣毁生产销售“黑工厂”“黑窝点”6个,抓获32名主要犯罪嫌疑人。
该图使用武汉大学沈阳教授团队研发的ROST新闻分析工具包对从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地沟油”一词在传统媒体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频度次数进行了统计,一篇报道中出现多次归约为一次。
沈阳: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导、计算机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武大沈阳
主持人:
张雨,人民网记者。
会商实录:
主持人:根据我们的舆情监测,公安部侦破地沟油的系列案件近期被网民持续关注。这起舆情热点有没有什么特点?
沈阳:地沟油的舆情可以从2007年初开始观察,一直到2010年都有持续不断的低烈度地沟油报道,在2010年3月份地沟油的月度报道从平均不足300条飙升至约8770条,此后一直在数千条的高位徘徊,这表明地沟油问题经历了一个较长期的低能见度潜伏过程,厚积而爆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大医应治未病。
说到地沟油,必须提到武汉工业学院教授何东平,这位老师首次提出我国每年300万吨地沟油返回餐桌,这样的结论需要勇气,现在的新闻也证实了地沟油问题的严重性。地沟油具有和其他社会灰暗行为类似的舆情特点,即现实中灰暗行为高速发展,而新闻报道跟进深挖不够,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有学术界的个别人突然报料式的进行结论公告,地沟油一词在大量的戏谑型段子中出现,透露出国民的无奈和悲凉。
从2010年到目前过去一年多,公安部门破获地沟油的系列案件,是一个大好事,这表明有关部门正在行动,这一舆情事件的特点在于:跨越各阶层的关注度,官方和民间都对地沟油问题高度重视。在地沟油问题上,既有敢于诤言的教授,也有回避问题高调空谈误导民众的专家和少数监管部门,部分舆论的矛头指向了这些失德失职者。公安部门的行动和媒体的报道显示:地沟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灰暗产业链,存在一批既得利益者,针对地沟油的全民围剿刚刚打响第一枪,公安部和卫生部连出快招,让网友看到了解决地沟油的曙光;坚持面对负面信息,积极采取措施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这事件出来之后,网友支招非常热烈,表明地沟油问题确实不是一个虚无飘渺的纯粹流言探讨,而是实实在在和每个人都相关的社会问题。从抽象角度看,提炼贩卖食用地沟油可认为等同于制毒、贩毒和投毒。
主持人:网民的观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沈阳:网友舆情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对监管不力、行动迟缓的不满。指出地沟油几年前就出现了,现在才来打击,未落实监管责任,管理滞后。
2、对制油售油者的道德谴责和重惩呼喊,认为制售地沟油者缺乏良心,应该严惩不贷,不可姑息。
3、对地沟油事件的原因解读。网友认为地沟油出现是因为利益驱动、社会缺乏公平正义和道德下滑,政府部门失职和油品行业垄断等造成。
4、对公安打击行动的称赞和评价,网民对公安局的行为表示赞许,并认为应持续不断,铲除产业链,并加强对销售终端的监控。
5、此外还有网友表达了对专家的不信任,倡议改变饮食方式,提出对地沟油的辨别方法。
主持人:基于此,您对有关部门有什么建议?
沈阳:综合上述媒体报道可以看出地沟油问题存在“六缺乏”:我们国家缺乏完整的废弃物再利用和食品再利用方面的法律,缺乏广泛而灵活的第三方NGO食品监管机构,缺乏生物柴油更加具体有效鼓励措施,在餐馆层面缺乏严格管理和严厉追责,缺乏检测标准和技术,缺乏食品安全问题信息透明意识和具体措施。根治地沟油问题确实是一场硬战。解决地沟油问题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形成合力,政府必须增加地沟油流向餐桌的成本,并减少地沟油成为生物柴油的成本。目前仅有公安部和卫生部的行动仍然不足以彻底解决该问题。需要更多的相关部门采取协调行为。努力做到媒体反复呼吁的以下意见:
1、参考国外的做法,管住源头,不让厨余废油流入非法商贩手中或者下水管道。
2、利用市场机制处理厨余废油,重点扶植专业回收公司,从税费减免、产业保护、强制回收等方面扶持,化负面的灰暗赚钱冲动为正面的商业机会。
3、采取高额奖励举报制度,充分发挥民众的力量,对于使用食用地沟油餐馆也应追责。
4、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相关检测标准。
三点更宏观的启示:
1、西方发达国家实施市场经济中碰到的问题,我们相应都会碰到,我们应以更大力度借鉴其好的做法和思路,少走弯路,不能等到问题严重了才来借鉴,教训很深刻。
2、信息透明和敢于面对负面信息的意识、态度和措施很重要,只有在一个高度信息透明的社会才能防微杜渐,将各类社会问题化解于端倪,这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和关键问题。
3、地沟油问题仅仅是食品安全中的一个问题,其他的食品安全问题一样令人揪心,为人民服务的要点之一就是为人民的胃服务,需要各司其职又通力合作,鼓励社会各阶层积极参与到社会问题的发现、辩思和管理中来。
主持人:媒体报道的地沟油回流餐桌和国外的情况是如何的?
沈阳:综合目前的媒体报道和各方意见大致有以下内容:
地沟油回流餐饮业原因分析:
1、制作程序简单,且利润空间巨大;
2、监管部门缺位,多头管理、行政交叉却仍有监管真空;
3、检测技术、检测标准缺失;
4、法律不健全,违法成本低;
5、社会道德水平下滑,不法商人利欲熏心;
6、地沟油合法有效再利用出口不畅,具体表现在没有完整配套的回收产业链,地沟油回收收费制度不合理,纵然有政策支持,但正规回收产业仍面临回收难、成本高,技术力量不高等问题;
7、小县城招商引资不慎,使用地沟油的部分餐馆赋税偏高。
根据我们舆情小组的搜集媒体报道发现,国外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经验。
加拿大
从废油的源头到终端建立一条完整产业链和监管系统。加政府颁布燃料法规要求使用地沟油等生物燃料,违规倾倒厨房废油餐厅将被罚款5万美元,定期检查废油处理设备,环保组织检验促进领域产业化。大型酒店制成燃料使用,餐馆强制安装废油泔水回收设备。家庭厨余剩油提炼利用,特定垃圾公司负责回收。
美国
鼓励地沟油制成生物柴油,美国能源部门通过政策法规,要求公共部门必须有一定比例的车辆使用生物柴油;美国餐饮企业如私自将厨余废油卖给非法机构或个人,一经发现将被停业;细分厨余垃圾,油分含量高食物倒进全封闭的垃圾桶。
日本
日本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规定要对废弃物进行适当分类、保管、收集、运输、再生等,以保持清洁的生活环境。《食品再利用法》明确规定,回收利用的范围不仅包括饲料、肥料等,还包括油脂和油脂制品。日本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所属辖区的食品生产商和食品店进行定期检查并且随时在政府网站上公布检查结果。完整的地沟油回收利用产业链。设置食用油回收点,建立供应生物柴油的加油站等。
英国和德国
欧盟则要求欧盟各国降低生物柴油税率,并对生物柴油在欧洲汽车燃料中的销售比例作出硬性规定。英国,如果餐饮企业将厨余废油倒入下水管道,无论数量多少,都将被处以高额罚款。在住宅区设置蓝色的大型废油收集桶。德国餐馆开业前必须与政府签署泔水回收合同,每桶泔水都有身份证,从产出、回收到利用都严格记录在案。
第二篇:社会舆情
姓名:吴昌准
学号:20100705040
专业:计信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年级:2010级
舆论及网络舆论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逐渐在日趋激烈的媒介竞争中,无可争议地获得了自身的地位,其影响也已全面而深刻地渗入到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与交流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新闻传播活动不可须臾离弃的手段和方式。网络舆论引导的实质就是舆论引导主体使网民“态度改变”的过程。由于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使以往在传统新闻传媒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得到空前的展现,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便可无所不言、畅所欲言,形成了言论的“自由市潮”。也正因有这种前所未有的相对自由、极度自由的表达平台和表达方式,因此如何因势利导,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网络新闻媒体面临的一个严肃的课题和挑战。
关键词:网络舆论社会影响舆论引导舆论控制
【<正文>】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自由,网络媒体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使传统舆论有了新的载体。网络的匿名性、互动性、个人发言的随意性和无限性,使人们自由转换角色,大众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提供传播信息。舆论一经上网,即是面向全球的网络世界传播。网络传播的这种迅速性,一方面,在提高人们获得信息的速率-1-的同时,另一方面,也使那些负面舆论在短时间内影响到全球。此时,若不能
有力控制,小则诱发社会不安,大则引起社会动荡。这显然不是我们所愿意看
到的。所以,如何更好的利用网络舆论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如何控制负面网络
舆论给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已成了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舆论的相关定义及中国社会舆论的演进;第二部分主要说明网络舆论的形成及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第三部分主要
谈有关网络舆论的社会引导与控制问题。
一、关于舆论的定义及中国社会舆论的演进
所谓舆论,简单的说,就是公众的意见或言论。社会舆论,就是公众的日
常意见,它是反映社会冷暖的皮肤。舆论的形成,有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一
是来源于群众自发,二是来源于有目的引导。在某些方面,社会舆论反映人心的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在造成或转移社会风气方面有着不
可估量的影响。
在国外,“舆论”一词来源于拉丁语“opinion”,指未得到充分论证不
确定的判断,后来又产生出另一层涵义:即一个人在他人意见中的“名声”,把舆论从纯粹个人意见的表达与他人和人群联系在一起,从而为舆论一词的主
要含义上升为“公众意见”奠定了基础。而法国启蒙思想家卢俊,则将舆论的研究领域大大拓宽,使舆论研究的重要性大大提升,并使之突入政治学、伦理
学、社会学研究维度,他在《社会契约论》中首次将拉丁文中的“公众”和“意
见”两个词联系起来,创造了一个新词“Opinion Public”,他第一次科学的界定了舆论的确切含义,把舆论从个人思想拓展为社会公众集体性思想的代名
词;他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思想,第一次指出舆论的极端重要和不可压制性,舆论本身就是法律,为舆论研究奠定了合法性基础,“没有什么比公共的判断
是更加独立于至高无上的权利之外了”。沃伦.艾吉等人在《大众传播概论》中说:“舆论是用来运转民主机器的……我们的官员受到舆论影响的约束。正是舆论的力量把他们放到职位上去。舆论主要是通过公众传播工具来表达的,假如官员的所作所为与广大公众的意愿背道而驰,反对力量便会发生作用。”
在我国,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就有舆论人出现了,因而也就有了舆论。
而“舆论”一词的出现,最早的则是在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梁书·武帝纪》中更明确地使用了“舆论”一词,“能行臧否,或素定怀抱,或得之舆论”。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言论自由成为开明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城镇舆论崛起。宋代则建立了伏阙制度,成为人民向朝廷告状、上书、请愿的重要舆论活动方式。明清之际,我国封建统治日益严密,大兴特务机构、文字狱,使民间舆论受到压制摧残。通过“君权神授”“真命天子”这些美化皇权的说法禁锢着民权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真正影响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舆论策略的是汉武帝采用的“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即在君权神授的理论中采取控制思想和有限重民两手,统治者保留一些古已有之的民主制度,同时设法把这些制度纳入以皇权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体制中,如朝议制度、汉代的诤谏、奏疏、御前会议、经学辩论会、蔡举策对等制度,促使风瑶这一社会舆论形式变成了一轮时政、品评人物的清议之风。清议,即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依据,臧否人物。其原意是“公正的评论”,为官者一旦触犯清议,便会丢官免职,但其实是当时社会集团公开的舆论斗争,并不反映下层民众的意见。
二、网络舆论的形成及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现代社会,伴随着网络的兴起,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极大的影响着舆论的形成和发展,网络开始成为新的舆论阵地,网络舆论
应运而生,有人将其界定为“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或言论”。因此,网络舆论即是公众通过网络媒介传播信息从而形成舆论。作为网络舆论传播载体的网络媒体,它是一种新兴媒介,在现代社会是炙手可热的,其影响力已经渗入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诸方面。近年来,几乎每当国内外出现焦点事件,都会引起网民的强烈反响和激烈的辩论。其中很多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有些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施政产生了积极影响,如1998年5月印尼排华**中,新加坡《联合早报》电子版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世界各地的网名通过《早报》的电子论坛传递消息、意见,最终形成谴责印尼当局的舆论,迫使印尼当局成立独立委员会调查五月**事件。另一方面,网络舆论不仅是互联网上形成的公众一致意见,而且是遍及全球的无声意见的交互过程,即上网者只要赞同某种观点即可成为舆论主体,不一定要在网络中提交自己的意见。就如网上抄的很红的“郭美美事件”,过后就在在网上流传的“郭美美的事情不搞清楚,国足踢球都没情绪”那句话,最后演变为“XXX没搞清楚,XXX都没情绪”的句式。通过这些,可以看出网络舆论对我们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三、网络舆论的社会引导与控制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现在网络舆论已经影响到我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生活领域了,我们看到其给我们带来信息高效率传播这一便利的同时,也应注意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网络色情问题、隐私披露、谣言增多导致妖言惑众、偏激和非理性、谩骂与攻击、群体的盲从与冲动等问题相继出现。因此,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2011年,7·23温州高铁追尾事故后人们对铁道部的质疑,该事故发生后,从QQ空间、微博、博客到广播、电视等网络通讯,各种各样的疑问、质问、责问之声铺天盖地,搞得国
家铁道部十分被动。尽管温家宝总理抱病出面表示一定要查清真相,但舆论已经给公众留那许多问号,许多阴影,很难轻易解消。通过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加强和改进舆论引导工作,必然作为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如何正确的引导社会舆论呢?其实,也就一句话,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毕竟,人民群众不仅是舆论报道的对象,同时是舆论的主体。让老百姓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让老百姓的批评和意见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才是舆论引导所应追求的目标。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已造成负面影响的舆论,我们应该想办法控制,尽可能的不让这种不利影响扩大化。说到控制,其过程可分为三个环节:一是了解事物面临的可能性空间;二是在可能空间中选择某些状态为目标;三是依据一定的控制条件使事物向既定目标转化。
总之,对于网络舆论,我们应该采取引导与控制并重的措施,才能在更大范围内受益于它给我带来的益处。
第三篇: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的特点
与报纸、无线广播和电视等传统的传播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进入门槛低、信息超大规模、信息发布与传播迅速、参与群体庞大、实时交互性强等综合性特点。由 于网络信息的发布成本极低,信息的提供者、传播者和阅读者之间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信息网络已成为一个“虚拟社会”,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群体特征。与此同 时,“虚拟社会”与真实社会之间的互动日益显著。
在网络环境下,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等,那么网络舆情具有哪些特点呢?根据乐思高级舆情监测分析师雷先生的论文介绍,将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网络舆情的自由性。
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便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 由,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 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
二、网络舆情的交互性。
在互联网上,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方 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这种网民之间的互动性实时交流,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地表达出 来,讨论更广泛更深入,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更加集中的反映。观念和情绪心态。
三、网络舆情的多元性。
网上舆情的主题极为宽泛,话题的确定往往是自发、随意的。从舆情主体的范围来看,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从舆情的话题来看,涉及政治、经济、文 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舆情来源上看,网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随时在网上发布,发表后的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 载。
四、网络舆情的偏差性。
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网络言论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通过相互感染,这些情绪化言论很可能在众人的响应下,发展成为有害的舆论。
五、网络舆情的突发性。
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当某一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 意见,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同时,各种渠道的意见又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网络所具有的特性又使得网络舆论的自由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比如一些网民通过网络散布谣言、披露隐私、进行偏激和非 理性的谩骂与人身攻击;而且,西方敌对势力也借助网络对我国日益发起“和平演变”攻势。由此可见,网络舆情已然成为影响社会持续有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与 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因势利导,提高新形势下舆情信息的分析能力,及时准确地掌握社会舆情动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是网络这一新兴媒体所面临的严肃课题与 严峻挑战。
舆情监测厂商介绍
红麦软件依托互联网信息智能抓取技术和搜索引擎相关技术,自主研发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网络舆情信息监测产品是国内权威的舆论情报信息监控平台。其为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专业的舆情数据监测、数据分析及咨询服务,协助企业准确掌握产品和市场情况,监控竞争对手和行业动态,了解网民口碑,为企业市场、行销决策提供支持支撑服务,帮助政府部门快速发现突发事件、重大事件,快速应对,提高政府和企业的形象。
军犬舆情监测系统技术完善,为中科院下属公司开发研制,主要使用客户为政府机关,舆情采集范围全面,监测范围广泛,在此项上得分较高,信息语义分析技术为自身首创,中文自然语言理解智能分析技术可以识别少数民族语言,但对于外文就略显不足了,危机预警方式全面,建立了第一个舆情数据中心,是自身的一个创新,后续服务舆情简报,较为单一。
PALAS舆情监测系统信息采集范围广泛,但具体检测内容监测方向较少,信息语义分析全面,对信息的筛查会比较准确,危机预警提供邮件和短信通知,预警较为及时,系统无自身创新,后续服务为客户提供各种信息的报告。
麦知讯舆情监测系统采集范围较广,舆情监测范围也比较全面,但关于信息的分析能力较差,危机预警方式单一也不太及时,没有自身的新锐创意,功能局限于以往的网络信息和口碑的监测,唯一有些新意的是对于品牌荣誉度有进行深度挖掘,后续服务提供给客户所有服务的报告。
鹰隼舆情监测系统覆盖了主流站点,对信息传播进行检测,因此会对从小型媒体上爆发的舆情不能及时获取,对部分信息会产生遗漏,监测信息范围不太明确,获取的信息量较少,但对信息的处理较为完善,在语义分析一项上得分较高,危机预警方式单一,且不太及时,系统整体没有自身创新,基本仿照传统舆情监测系统的模式,后续服务较为简单只有简单的报告提交给客户。
Rank舆情监测信息采集范围较为单一,监测范围略显局限,对文章信息抓取和语言分析方面较为全面,自然语言理解技术有自身特色,后续服务缺失导致用户一旦出现问题将无法解决。
第四篇:首钢搬迁社会舆情调查报告
首钢搬迁社会舆情调查报告
资料来源:石景山区委、区政府研究室 发布者:admin 浏览次数:150
首钢搬迁社会舆情调查报告
首钢搬迁的消息公布后,引起了全区干部群众的高度关注。为及时了解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区委宣传部、区统计局于今年5月份联合开展了首钢搬迁社会舆情调查。此次调查通过发放问卷、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共向全区八个街道和鲁谷社区的35个社区发放了2000份调查问卷,收回1864份,回收率为93.2%。先后3次召开座谈会,共40多人参加。在参加座谈的人员中,有首钢退休职工,有首钢职工家属,有普通居民代表,其中一些退休职工曾经担任过首钢厂矿企业的领导、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工等,他们对首钢的情况非常关注,也比较了解。总的来看,座谈会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干部群众的思想心态,问卷调查结果与座谈情况基本吻合。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问卷调查情况
㈠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在参加本次问卷调查的人员中,男性为45.82%,女性为53.65%。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以下的为7.89%,31-40岁为18.83%,41-50岁为30.36%,51-60岁为23.82%,60岁以上为18.40%。从学历上看,初中以下为21.62%,高中、中专为43.35%,大专为17.81%,本科为9.07%,研究生以上为1.39%。从职业上看,国家公务员为5.36%,国企员工为14.70%,外企、合资、私企员工为4.08%,企业管理人员为5.58%,医生、教师为3.92%,科研人员为2.41%,文艺、体育工作者为1.29%,离退休人员为33.58%,个体户为2.68%,军人为0.80%,失业、待业人员为21.57%,学生为1.88%。在所有答卷人员中,与首钢有密切关系的人占46.57%,无密切关系的占51.66%。
㈡问卷调查结果1、91.80%的人知道首钢搬迁一事。当问及“关于首钢搬迁一事,您知道多少”时,34.07%的人回答“基本了解”,57.73%的人回答“听说过一些”,而回答“不知道”的人只占6.44%。
2、约60%的人对首钢搬迁持积极态度。调查显示:59.60%的人认为首钢搬迁符合石景山区和北京市的长远利益,总体上有利;33.64%的人认为首钢搬迁有弊有利,不可忽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60.25%的人认为石景山区应积极支持配合首钢搬迁,17.01% 的人认为首钢搬迁纯属企业行为,石景山区不应涉及介入。
3、职工如何安置、搬迁后腾出的土地干什么用、职工两地分居是群众关注的三大焦点。按照关注程度排序依次为:职工如何安置(73.87%),搬迁后腾出的土地干什么用(38.68%),搬迁造成职工两地分居(25.91%),搬迁会不会转嫁污染(15.99%),巨额税收在哪里缴(7.40%),搬迁要花多少钱(6.44%),搬迁的具体步骤和方案(6.28%)。
4、86.96%的人认为6万多富余职工的安置问题是首钢搬迁面临的最大难题。其他主要难题排序为:搬迁所需的500亿元资金问题(22.59%),如何减轻对河北当地的污染问题(18.08),协调北京与河北的税收分配问题(13.84%),其他(4.40%)。
5、83.74%的人认为减少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将是首钢搬迁给石景山区和北京市带来的最大好处。其他好处依次为:有利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3.23%),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22.69%),缓解首都能源供应紧张局面(19.42%),有利于房地产开发(18.62%),其他(2.79%)。
6、77.15%的人认为增加就业压力、影响社会稳定将是首钢搬迁对石景山区和北京市造成的最大影响。其他影响依次为:将产生职工家属两地分居问题(33.48%),减少经济总量,削弱
地区经济实力(27.84%),税收外流影响财政收入(19.37%),搬迁中的不确定因素将影响地区的招商引资(13.68%),其他(2.52%)。调查表明,为减轻这些影响,认为国家和北京市应给石景山区的政策支持依次为:财政政策支持(65.99%),就业安置政策支持(56.71%),首钢腾出土地发展项目支持(22.85%),土地政策支持(20.60%),产业发展政策支持(19.69%)。
7、关于首钢搬迁后腾出来的预留土地最好干什么用,调查显示依次为:建国家部委和市属部门机关办公区(22.10%),安排类似首钢这种经济总量的非污染产业(19.64%),发展文化休闲娱乐产业(15.29%),建科技研发基地(11.16%),建大型商贸区(9.44%),建高档住宅区(8.58%),建工业文化遗址园(7.40%),其他(4.83%)。
8、65.34%的人认为仅靠首钢和石景山区难以解决搬迁造成的富余人员的安置问题,希望国家和北京市给予大力支持。调查显示:为解决富余人员的就业问题,48.18%的人认为要“加强思想教育,转变择业观念”,44.53%的人认为要“争取北京市就首钢搬迁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就业”,40.50% 的人认为要“根据富余人员实际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32.14% 的人认为要“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
9、在首钢搬迁后厂区地块使用价值和开发利用方面,54.77% 的人认为污染对这块地的使用价值影响不大;而19.74%的人认为严重污染致其使用价值缩水。43.56%的人认为这块地应根据情况进行一定时间的环保处置后才能开发利用,而35.52%的人认为厂房拆了就能重新开发利用。
10、关于首钢搬迁后原厂区遗迹是否算某种文化遗产,调查显示,45.92%的人认为首钢搬迁后的遗迹应该算某种文化遗产,26.56% 的人则认为“不算”,另有25.27%的人回答“说不清楚”。对于未来的发展展望,68.24%的人认为石景山区将成为京西环境质量最好的区域;35.41%的人认为石景山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30.31%的人认为环境质量改善将带动区内房价逐步上涨;而20.65%的人认为石景山区将长期受到首钢搬迁造成的经济总量下降等一些负面影响的困扰。
二、调查总体评述
综合分析问卷调查和座谈会情况,既有积极方面的思想反映,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思想情绪、顾虑和担心,主要评述如下:
㈠正面的思想反映
1、干部群众高度关注首钢搬迁,大多数人认为首钢搬迁是大势所趋,是国务院经过反复研究作出的正确决策,大多数干部群众对首钢搬迁表示理解和支持。
2、大多数干部群众认为,首钢搬迁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改善北京市环境质量的需要,是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需要,是国家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虽然搬迁后会遇到一些暂时困难,会给某些局部带来一定损失,但如果不经历这个过程,就不会有更加美好的将来。
3、首钢搬迁符合石景山区和北京市的长远利益,但也会由此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有关部门对此应给予高度重视,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多方预测,超前运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妥善解决和处理有关矛盾和问题,确保地区有序转型、和谐稳定。
4、富余人员的安置问题涉及众多职工和家属的切身利益,事关全区、全市的社会稳定,是首钢搬迁过程中及以后相当一段时间里不可回避的主要难题,也是石景山区必须面对的巨大压力,仅靠首钢和石景山区难以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和北京市应给予全方位的大力扶助和支持。
5、科学、合理、有效开发使用好首钢搬迁后腾出的大块土地,对石景山区的建设发展具有特殊意义。要从长远考虑和打算。进行科学论证,国家和北京市在这块土地的规划及项目引
进等方面,应考虑石景山区的特殊情况,给予适当照顾和扶持。
㈡值得关注的思想情绪
1、首钢职工、家属对首钢怀有深厚的感情,从感情上讲,一些人舍不得首钢搬迁,对首钢感到难舍难离。但首钢搬迁是大势所趋,有些人无奈地说,国务院已经定了的事,想不搬也不行。
2、部分群众认为首钢搬迁对石景山区很不利。他们说,富余人员的安置问题将长期存在,而搬迁后腾出的成片土地不可能马上进行开发,财政收入将大幅减少,首钢搬迁将把最大压力留给石景山区,未来形势不容乐观。
3、不少群众对首钢搬迁心存顾虑。首钢的职工和家属对于能否得到妥善安置心里没底,担心生活水平因搬迁而下降。部分群众担心大量富余人员将给石景山区已经很困难的就业工作增加新的压力,从而影响社会稳定。而一些居委会干部也担心首钢搬迁给居委会的工作带来更大困难。
4、一些群众认为,首钢搬迁将导致一些职工家庭两地分居,相关家庭中照顾老人、教育子女等诸多问题也将随之而来,处理不好也可能成为新的社会问题。
5、一些群众说,首钢搬迁后腾出的土地利用前景非常看好,很多部门都在盯着这块地。他们担心首钢搬迁后这块地被有关部门你一块、他一块分割占用,得不到有效开发,从而给石景山区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意见建议
1、首钢搬迁应由国务院有关权威部门直接挂帅。首钢搬迁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工作繁重,涉及到国家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涉及到北京市与河北省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涉及到众多人员的切身利益,很多问题地方很难协调解决,如果由国务院有关部门直接出面挂帅协调,会更有利于搬迁工作的快捷高效。
2、要确保环境污染不反弹。一些群众说,在首钢压产、搬迁过程中,环保部门应继续加强监管,要继续督促首钢加大环保投入,确保环境质量稳定改善,首钢搬迁后原厂区地块应优先发展清洁、污染少的产业或项目,避免再次受到污染。
3、首钢搬迁后遗迹应作适当保护。一部分人认为,首钢搬迁后遗迹应作为历史和某种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一些群众建议在原址上建冶金博物馆。一些群众说,考虑到首钢对国家和北京市做出过巨大贡献,首钢职工、家属对首钢有着深厚的感情,首钢搬迁后应采取适当方式留个纪念,让他们有个念想。
4、要确保首钢搬迁后腾出的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很多人认为,当务之急要做好首钢厂区土地使用规划工作,明确土地使用性质;应对这块地的使用进行一定限制或冻结,在压产搬迁过程中不应搞其他开发建设。首钢和石景山区应就这块地如何开发利用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
5、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搬迁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干部群众特别是首钢职工、家属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与解决相关人员的后顾之忧结合起来,真正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在更大程度上争取群众对首钢搬迁的理解和支持。
课题负责人:杨永安
课题参与人:胡冀民、岳晋、李玉珠、许红军
执笔人:彭司海
第五篇:社会舆情信息常用标题分类
社会舆情信息常用标题分类
为了更好的做好我市社会舆情信息工作,保证社会舆情信息工作人员上报的社会舆情信息质量,为社会舆情信息的撰写提供方便,我们特对中宣部和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采用的信息的标题和一些地方上报的质量较好的信息的标题进行筛选、比较后进行如下分类,仅作参考。
一、意见型
1、基层反映:ⅩⅩⅩ
2、社会各界对ⅩⅩⅩ的反映
3、基层群众对ⅩⅩⅩ的反响(看法)
4、基层群众认为ⅩⅩⅩ
5、基层反映:ⅩⅩⅩ亟待重视
6、ⅩⅩⅩ的舆情反映
7、民众认为ⅩⅩⅩ势在必行(亟待解决)
8、基层反映ⅩⅩⅩ问题不容忽视
二、争论性
9、ⅩⅩⅩ引发争论
10、基层干部群众对ⅩⅩⅩ反映不一
11、ⅩⅩⅩ引发社会(舆论)争议
12、人们对ⅩⅩⅩ看法各异
三、议论型
13、ⅩⅩⅩ引发公众热议
14、人们(基层群众、网民)热议(评)ⅩⅩⅩ
四、建议型
15、干部群众认为应充分重视ⅩⅩⅩ
16、基层建议ⅩⅩⅩ
17、目前ⅩⅩⅩ亟待纠正
18、基层反映ⅩⅩⅩ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19、对ⅩⅩⅩ的建议
20、基层对ⅩⅩⅩ的几点建议
21、基层调研:ⅩⅩⅩ应予以重视
22、干部群众希望ⅩⅩⅩ
23、民众认为ⅩⅩⅩ值得借鉴
五、称赞型
24、群众热烈欢迎ⅩⅩⅩ
25、基层高度评价ⅩⅩⅩ
26、ⅩⅩⅩ受到好评
27、干部群众支持ⅩⅩⅩ
28、干部群众为ⅩⅩⅩ叫好
29、ⅩⅩⅩ受到老百姓称赞 30、基层群众对ⅩⅩⅩ反响很好
六、情绪型
31、广大民众强烈谴责ⅩⅩⅩ
32、基层干部群众对ⅩⅩⅩ表示愤慨(极为不满)
33、老百姓认为ⅩⅩⅩ极为不妥
七、呼吁型
34、社会各界呼吁ⅩⅩⅩ
35、基层群众强烈呼吁ⅩⅩⅩ
36、舆论呼吁ⅩⅩⅩ应引起重视(不应忽视)
八、分析型
37、当前ⅩⅩⅩ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
38、对ⅩⅩⅩ要注意(警惕)几种不良倾向
39、ⅩⅩⅩ存在的诸多问题 40、对ⅩⅩⅩ的调查与思考
41、基层群众对ⅩⅩⅩ的几点思考
42、ⅩⅩⅩ面临的现状及问题
43、基层干部群众对ⅩⅩⅩ的意见和建议
九、动态型
44、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关注ⅩⅩⅩ
45、干部群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ⅩⅩⅩ
46、人们对ⅩⅩⅩ问题广泛关注
注:ⅩⅩⅩ代表的是政策、问题、现象、观点、言论、举措、行为等客观存在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