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之材料分析题

时间:2019-05-13 11:38: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之材料分析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之材料分析题》。

第一篇: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之材料分析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复习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材料二 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1)上述材料从内容和结果两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这次变法发生的时间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答:商鞅变法。时间:战国时期(或“公元前356年”,或“秦孝公在位时”)。目的:富国强兵。

(2)为便于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中的四项内容。(限20个字以内)答: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编定户口。

(3)根据材料一中加点的字,概括并写出这次变法的特点。

答:奖罚分明(奖勤罚懒,奖功罚罪)。

(4)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说明变法成功:“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答出三点即可)2.阅读下列两幅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为两幅示意图确定适当的名称。答:图一:秦统一文字(示意图)。图二:秦统一货币(示意图)。

(2)图一说明秦朝在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是什么?秦朝时日常文书往来通用的字体又是什么?答:标准文字:小篆。通用字体:隶书。

(3)图二是谁采取的措施?据图说出这一措施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秦始皇。具体内容:废除六国的刀币、布币、铜贝等,将战国后期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的货币。历史影响:圆形方孔钱在我国通用了整整两千多年(秦以后,历朝都仿照秦钱样式铸行)。

(4)图

一、图二所反映的两项措施有什么相同点?(提示:可从目的、基础、作用、影响等方面回答)答:相同点:都是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都以原来秦国使用的制度为基础;都促进了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答出其中两点即可)3.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后建立了一套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中央集权制度。请回答:

(1)秦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采用的是战国末期哪一位思想家的理论?韩非子(2)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幅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体制)示意图。(见历史书)...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材料二 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材料三 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爆发了。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

(2)材料二中“亲族都得处死”“邻里都受牵连”的刑罚当时分别称作什么?“族诛”、“连坐”。(3)材料三中的农民起义领袖是谁?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起义? 答:陈胜、吴广。为了推翻实行残暴统治的秦朝。(4)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无联系?为什么?

答:有联系。正是由于秦朝统治残暴,激化了社会矛盾,陈胜才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推翻秦朝。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天子为治第(指建造住宅),令骠骑(将军)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资治通鉴·汉纪十一》

材料二 “今„„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都要加以禁止),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1)材料一中的“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是谁的名言?体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答:霍去病。精神:志向高远的爱国主义精神。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张?其目的是什么? 答:思想主张:“独尊儒术”。目的:稳固大一统局面。

(3)材料中的“天子”和“上”都是指西汉的哪一位皇帝?概括指出他对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答:皇帝:汉武帝(刘彻)。

贡献:使西汉王朝达到空前繁荣的阶段;使秦以来的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发展。(答出其意即可,若只罗列史实酌情扣分)

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后来,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沿着这条道路,千余年间,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汉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1)材料中“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哪位皇帝执政时期?他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答:皇帝:汉武帝。目的: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打破匈奴在葱岭以东的控制局面。

(2)材料中“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其大致路线是怎样的?答:道路:丝绸之路。

大致路线: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古代波斯),再由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古罗马)。(3)读了上述材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和认识?

答:结论和认识:张骞对开辟丝绸之路做出了重大贡献;今新疆地区早在西汉(汉朝)时期就归属中央政权;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桥梁);丝绸之路是佛教和佛教艺术等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在两汉之际(汉朝时)传入中国;丝织品(丝绸)是中国古代手工艺品的代表。(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7.史学家翦伯赞盛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汉书》中有“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的记载。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张骞的主要活动及其历史作用。答:主要活动:出使西域。历史作用: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2)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据下图,指出当时的中国丝绸是怎样运往罗马的?这条横贯欧亚的陆上通道为什么有 “丝绸之路” 的美称?答: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原因: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

(3)今新疆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于汉宣帝时期。其标志是什么?

(2)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原因: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

(3)西域都护的设置。

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三国志》记载,毛玠劝说曹操“宜奉(利用)天子以令不臣(号令不听话的诸侯)”,并“修(发展)耕植蓄(积蓄)军资”。这样,统一天下的大业就可以成功。

材料二 曹操采纳谋士许攸的计策,„„大败袁军。战后,又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和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207年,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

材料三 观察所给的“三国鼎立形势图”

(1)材料一中,曹操是如何采纳并实践毛玠建议的?他接受毛玠的建议对

统一北方有何作用?

答:曹操把汉献帝迁到许,以天子名义发号施令;实行屯田。作用:使曹操在政治上取得主动权,基本解决了军粮问题,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材料二中,“大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这次战役发生在哪一年?

(3)仔细观察材料三所给的“三国鼎立形势图”,指出图中有哪些知识性错误? 答:“曹操称帝”应为“曹丕称帝”;“长安”应为“洛阳”;“221年”应为“220年”;“诸葛亮称王”应为“刘备称帝”;“220年”应为“221年”;“孙权称帝”应为“孙权称王”(或“222年”应为“229年”);“赤壁”应为“建业”。(3)综合三则材料,指出曹操的“壮心”是什么?这一壮心有无实现,为什么?

答:他的“壮心”是统一全国。没能实现,因为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败,退回北

方,不敢再轻易南下。他死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据,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二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材料三 “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1)材料一、二所赞颂的人是谁?最能高度概括其功劳的是哪一句? 答:诸葛亮。“功盖三分国”。

(2)材料一中“取西蜀”、“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答:“取西蜀”是指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进占四川;“东和北拒”是指确定联孙抗曹的战略;“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赤壁之战,火烧曹军。

(3)材料三是他给谁提的什么建议?此建议是否正确?请用史实说明。

答:刘备。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正确,因为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1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汉书》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1)材料一、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你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答:生产水平较低,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人民的生活有了衣食保障,但没有很富裕的人。

原因: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当时江南地区人少地广,长期劳动力短缺;生产技术和经验也落后于北方。

(2)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繁荣昌盛的地方。

变化原因: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江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答出三点即可)(3)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何历史影响? 答;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11.民族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大显著特征之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请回答:

(1)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答: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

(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凝结下来的成果非常突出。请举出其中最为生动的三个事例。

(2)“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3)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大显著特征是什么?答:政权的分立。

(4)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

答:学习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进取精神和优秀品质。(答出三点即可)1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材料二 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1)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他们各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答;分别是孔子、韩非子。各属于儒家、法家。

(2)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指出材料一中“他”的历史地位,并至少列出三条“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著名言论。答;历史地位: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一位大思想家,又是一位大教育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著名言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答出四条即可)

(3)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试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治国问题的认识。

答;不同:孔子主张以“德”教化百姓,以“礼”治国;韩非子强调“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认识: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又要重视以德治国,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答出其意即可)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材料二 “民贵君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上述材料分别是中国古代哪两位思想家的言论?他们都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 答:分别是是孔子、孟子的言论。儒家学派。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一作者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答:贡献: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他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他收徒讲学,总结出许多好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他还从事文化典籍的整理和传播。(答出其意即可)

(3)上述言论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句?针对此句,请谈一下你的见解或者感想。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汇总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复习

(二)1、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河怀古》

材料三:“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防此三镜子,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贞观政要》

⑴分别写出材料一中的唐宗宋祖的姓名。“一代天骄”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答:①李世民、赵匡胤 ②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是统一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⑵材料二中提到的“河”是指什么?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 写出此河的南北两端的古今名称? 此河的地位和作用?

答:①隋朝南北大运河。②隋炀帝③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

④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⑶材料三中的皇帝在位时除了魏征以外还有哪两位重臣,被称为什么?答:①房玄龄和杜如晦。②房谋杜断。

⑷材料三中的皇帝采用了怎样的统治措施?

答:①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②政治上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⑸材料三中的皇帝统治时期被称为?答:贞观之治

⑹他在位期间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事例是?答:文成公主入藏。

2、材料一 长安城简图(课本P14)

材料二 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的市区之内,城厢内外均可沿门叫卖,商品可以在白天、夜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城内还有饮食街、马行街、衣料铺、药铺等。⑴据上面城市平面图,判断该都市的名称及所属朝代。答:唐朝的都城长安。

⑵假如你是这座城市的居民,正好有一批外地来的小朋友前来参观,你能给他们做一次导游,带领他们游览一遍吗(主要是介绍这座城市的建筑特点及地位)?

答:长安城宏伟富丽,布局整齐(街道整齐,树木成行),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区,市为商业区;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⑶在游览过程中,特别是经过集市时,你会向小朋友们推荐那些工艺品呢?请你至少举出两件精美物品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好吗?

答:①唐三彩:造型美观,釉色绚丽,是世界工艺的珍品;②越窑的青瓷:类玉、类冰;邢窑的白瓷:类雪、类银。

⑷材料二反映了北宋东京怎样的经济景象? 答:商业繁荣(经济繁荣)。

⑸材料二的经济景象对市民的娱乐生活有何影响?举一例说明。答:①影响: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市民娱乐生活的发展。举一例②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肆”或有耍杂技、踢球、武术表演等活动的地方。

3、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

材料四:“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⑴材料一、二的话是谁说的?请分别说明他是怎样做的。答:①唐太宗 ②重视科举,扩充国学③文成公主入吐蕃。⑵读材料二说出民族关系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统治者的重视和恰当的民族政策。

⑶材料三、四分别描绘了谁当政时的怎样局面?

答:①武则天时期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②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⑷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概括出三条唐朝繁盛的原因。答: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统治者大都重视发展生产③科举制为唐朝选拔了大量人才(或统治者大都重用人才)④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友好⑤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友好往来。

4、材料一:贞观之风,一朝复振。──《旧唐书?玄宗下》

材料二:上(唐宪宗)顾谓宰臣曰:“朕读《玄宗实录》,见开元初锐意求理,至十六年已后,稍似懈倦,开元末又不及中年,何也?”崔群对曰:“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不得志)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旧唐书?宪宗下》

⑴材料一反映的是唐玄宗统治的哪一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什么?

答:①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时期)②、开元之治。⑵唐玄宗的哪些统治措施体现了“贞观之风”的复振?

答:①任用贤臣(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②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③注意节约(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品),④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改进农耕技术)。

⑶请写出材料二中,与材料一有因果关系的语句。

答:锐意求理;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

⑷假如你是唐宪宗,你听了崔群的一番分析后,你应该怎样做?(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答:体察民情、重用人才、励精图治。

5、科举制是选拔官吏的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一千多年。(1)写出科举制创立、完善、废除的朝代。常设的主要科目有哪些? 答:① 隋朝,唐朝,清朝 ②明经科和进士科。⑵写出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对科举制度的贡献?

答:①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③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⑶科举制的影响? 答:①改善了用人制度。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⑷唐朝的用人制度对今天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有何启示?

答:重用人才是兴邦安国的重要前提,要重视人才;通过考试制度选拔政府工作人员,提高政府部门的效能,赋予社会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6、材料一唐宋都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频繁的年代,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在主要港口设市舶司加以管理,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1)材料一中数字所表示的国家是与唐朝交流比较频繁的国家,它们分别是哪三个国家?

请你任选其中的一个国家,用史实说明中外的友好交往。答:⑴三个国家分别是① 天竺 ② 新罗 ③ 日本

⑵史实:①天竺:玄奘西游“取经”。②新罗: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到唐学习中国文化(仿唐制建政治制度、科举制、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朝鲜音乐传入中国。③日本:鉴真东渡,传播唐文化;日本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到唐学习中国文化(仿唐制进行政治改革、参照汉字创日本文字、生活习俗汉化等)。

(2)材料二反映出外贸所得在宋代的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时海外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政治经济中心南移;造船业发达;指南针的应用;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阻碍及战乱。

7、填表

政权 建立民族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辽 契丹 10世纪初 辽太祖阿保机 上京

北宋 汉族960年 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今开封)西夏 党项 11世纪前期 元昊 兴庆

金 女真

12世纪初期 金太祖阿骨打 会宁,后迁到中都 南宋 汉族 1127年 宋高宗赵构 临安(今杭州)元 蒙古族 1271年 忽必烈 大都(今北京)

8、阅读下列材料:(8分)

材料一 西汉、唐朝和北宋时期南北经济发展情况

材料二 朝迁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请回答:

⑴ 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从西汉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答:①自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逐渐增加,至宋代大大超过北方。②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③国家财富主要来自东南地区。

⑵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从什么时候开始,最终又在什么时候完成? 答: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②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⑶说明促使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答:①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③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努力⑤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

⑷你认为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答:①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发展生产。②积极引进技术和人才。③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9、农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发展是国家强盛的重要保证。据此回答问题:

⑴唐朝的繁盛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请写出唐朝走向全盛的三个时期。答:①唐太宗时,“贞观之治”;武则天时,人称“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

⑵唐朝时期为提高农业产量改进的生产工具有哪两项?两宋时期为提高粮食产量,引进的优良品种是什么? 答:①曲辕犁、筒车 ②占城稻。⑶南宋诗人陆游在一篇文章中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你认为诗人所说的国家财政收入依靠“东南财赋”,说明了什么? 答: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⑷元世祖重视农业发展的措施有哪些? 答: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

⑸以史为鉴,综合上述问题及你所了解的历史知识,思考要想取得经济的发展应具备哪些因素?谈谈你的认识。

答:社会稳定,政治清明,政策的支持,科学技术及自然条件等。

10、在我国历史上统一是主流,即使在分裂的时期也有统一的趋势,各统治者都采取有效的措施巩固国家。

⑴结束东汉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再次统一全国是哪一朝代? 答:隋朝

⑵唐朝时期的前几位皇帝在治理国家方面共同的地方在哪里?唐朝统治者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答:①重用人才②开明的民族政策

⑶和两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有那几个? 它们与两宋的关系呈现出什么特点?

答:①辽、西夏、金;②与两宋之间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⑷元朝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什么制度? 当时在中央设立的机构是什么? 地方设立的机构是什么? 山东属于? 哪里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答:①行省制度②中书省③行中书省④中书省⑤西藏。

11、材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问题: ⑴这是谁的诗? 答:王安石

⑵反映了什么节日, 有什么习俗?

答:春节;习俗有:祭祀祖先,挂年画,贴桃符,喝屠苏酒,守岁,燃放鞭炮, 穿新衣,拜年

⑶宋代时还有什么传统节日? 答: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⑷今 天的春节在宋代的时被称为什么?答:元旦

12、材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问题: ⑴这是谁的诗句?它有什么英雄事迹? 答:文天祥,他被元军俘虏后仍然坚贞不屈,拒绝投降 ⑵诗的意思是什么?

答: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要 死得有价值,有意义,要名垂青史.⑶我们要学习他什么样的精神? 答: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高尚气节.13、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谁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材料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⑴ 几句话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 答:唐太宗 ⑵ ⑵材料一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他认识到什么问题? 答: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载船行走,也能把船掀翻.他认识到 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⑶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具体体现是什么? 答:反映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北方各族尊奉他为“天可汗”.⑷材料三中的镜子是谁?它重用的人才还有哪些? 答:镜子指魏征,他重用的人才还有房玄龄,杜如晦.;

14、材料一:“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材料二:课本 57 页图”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 13 个密封的船舱“ 问题: ⑴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答:指南针在航海中的作用 ⑵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答:宋代的造船技术发达 ⑶根据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说 明南宋海外贸易具备的条件.答:南宋海外贸易具备的条件: 指南针的 应用,造船业发达具备了技术条件;经济重心南移,农业,手工业发展具备了物质条件;航 海经验的积累;南宋地处东南沿海, 地理位置优越

⑷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表现.答:宋朝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 国家,广州,泉州市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达阿拉伯和非洲东海 岸;政府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贸易收入占重要地位.15、材料一:郑君描述船队远航的情景:”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qu)…….“

材料二: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 货物以通有无.“ 问题:

⑴材料一中的”郑君“指谁?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他最远到达哪些地方? 答:郑和, 他从 1405 年至 1433 年率船队七次下西洋;他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⑵他此举得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和意义?

答: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影响和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中 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中于亚非各国的联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⑶材料反映了明清两朝采取了怎样不同的对外政策? 答:明朝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 而清朝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⑷ 材料二种所反映的清朝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答:原因是受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和外来侵略两方面的影响,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和妄自尊大.⑸这两种政策产生了什么不同的结果?

答:后果:对外开放有利 于经济文化的发展;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及时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⑥联系当前现实,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答:启示: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 化的发展,使国家强盛;闭关锁国使国家落后.16、.材料:撤销中书省,从此不再设丞相,由六部分里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由于政务繁忙,另设殿阁大学士,已备顾问.问题: ⑴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皇帝是谁? 答:明朝,明太祖(朱元璋)⑵材料中的六部是指那六部? 答:吏,户,礼,兵,刑,工

⑶上述 材料中叙述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 答: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黄帝手里.17、材料:(16 世纪前期)番彝拂郎机假朝贡,占据屯门海澳,时肆剽掠,屠食婴儿.” 问题:(1)文中记载了哪国殖民者的侵略行径? 答:葡萄牙

(2)这个国家在我国沿海的侵略活动主要有哪些?

答:以欺骗手段攫取了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在沿海掠夺,屠杀人民.(3)与郑和下西洋活动相比,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答:郑和下西洋属于友好交往,葡萄牙进行殖民掠夺,属于侵略.18、材料一:郑成功致荷军总督揆一招降书:“台湾者,中国之土地矣,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材料二:康熙八年,郑经(郑成功之子)要求台湾与版图之外别力乾坤,为康熙帝拒绝.问题:(1)“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结合学过得知识加以说明?

答:三国时期,吴国卫温率船队到达台湾,当是称夷洲;隋炀帝派人到流求;元朝设澎湖 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2)简述郑成功是如何从荷兰 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

答:1661 年,郑成功率将士从金门横渡台湾海峡,在台湾人民 的支持下,1662 年打败了荷兰殖民者,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3)材料二种郑经要求的本质意图是什么? 答:本质是想把台湾从祖国 分裂出去.(4)康熙帝拒绝郑经后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答:1683 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1684 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隶属福建省.(5)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对台湾的措施有何意义? 答: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 国的东南海防,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和发展.19、材料一: 两块北京的城墙砖被运往美国的一所著名大学, 安放在该校博物馆的突出位置.旁边的牌子上写道:这两块城墙砖的历史比美国的历史还要长.材料二:西安北京等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有人说:“一千年看西安,五百年看北京.” 问题:(1)写出以北京为都城的主要封建王朝及北京当时的名称.答:金:中都;元朝:大都;明朝:北京;清朝:京师

(2)北京的故宫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在建筑史上有何地位? 答:明成祖时,紫禁城(故宫)是我 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3)西安在隋唐时期称什么?当时的标志性建筑是什么? 答:长安,大明宫含元殿.20、材料: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问题:(1)材料出自哪一部著作?阐明了什么观点?

答:《天工开物》,阐明了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2)这本书还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这本书总结 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3)这本书有何影响?

答:被译成多种外文, 外国学者称它为“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21、十九世纪初年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问题:(1)《红楼梦》的作者是谁?什么时候创作的? 曹雪芹,清朝(2)《红楼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 玉的爱情悲剧, 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的罪恶, 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 趋势.(3)《红楼梦》在文学史上有何价值?

答: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2、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谁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材料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1)这几句话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答:唐太宗(2)材料一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他认识到什么问题?

答: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载船行走,也能把船掀翻.他认识到 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⑶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具体体现是什么? 答:反映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北方各族尊奉他为”天可汗".⑷材料三中的镜子是谁?它重用的人才还有哪些? 答:镜子指魏征,他重用的人才还有房玄龄,杜如晦.

第三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总结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请回答:

此段话是谁说的?他是什么时期的?他写了一部什么著作?这部著作是什么体裁?记述了哪段史事?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请回答:

① 这是哪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的言论?他生活在什么时期,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什么学说?他反对什么?

② 在教育学生方面,他有哪几种方法至今还大力提倡?

3、“公元前6世纪,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能生产丝绸的国家。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身穿丝袍,轰动罗马。外国人因丝绸想了解中国。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往。” 请回答:

① 这条古商道是谁打通的?

② 请说一说这条商路的大致路线。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请回答:(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生活在哪个时期?

(3)请写出与他相关的两次著名战役的名称。

(4)作者最伟大的功绩是什么?

5、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 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南朝 《宋书》 ① 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②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请你说一说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

③ 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商)汤,(周)武不循古而王,夏、殷(商)不易礼而亡。仅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令。请回答:

(1)文中的“卫鞅”指的是谁?文中的“孝公”是哪国国君?在哪一年任用“卫鞅”变法?

(2)材料中反映了卫鞅什么主张?你想他应该属于哪家学派?代表着哪个阶级的利益?

(3)“卫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

(4)变法有什么历史作用?

7、“岷山乡梓、柏、大竹,颓随水流,生致材木,劝省用侥。又灌溉三都,开稻田于是蜀野千里,好为陆海。旱则引水侵润,雨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请回答:

(1)引文所说的是哪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建于何地?

(2)该工程是何时由何人主持修建的? 作用如何?

(3)有人说“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其中“伯禹“是谁?为什么把他与

李太守相提并论?

8、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二十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灭六国),黔首大安(人民安居乐业)。立号为皇帝。乃召丞相壮(隗状)。绾(王绾),法度量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亡。(规定由官府负责监制标准的度量衡,以实现度量衡的统一)------秦朝刀刻诏书版文(1)材料一中的秦王是指谁?是在什么时间灭掉哪六个诸侯国?

(2)材料二中提到的丞相官职外,秦中央还有哪些官职?

(3)材料二中第二句反映的是秦始皇的哪项措施?有何意义?

(4)你知道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军事上还有什么作为吗?请结合史实说说

9、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请回答:

① 这是什么朝代谁对当时形势的分析?

②“跨州连郡者”指的是什么?

③“然操遂能克绍”是指哪一年的什么战役?这场战役产生了什么影响?

④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谋略?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

10、材料一:“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这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材料二: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资治通鉴》(1)材料一中的“魏主”和材料二中的皇帝指的是谁?

(2)材料一中魏主的这个诏令提出了什么方面的改革?他是怎样以身作则的?

(3)材料二提出了什么方面的改革?

(3)类似的改革还有哪些方面?

(4)这此改革措施有什么作用?

11.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材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二中所追忆的是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役?交战双方是谁?时间是哪一年?

(2)这场战役产生了什么影响?

12、秦始皇时,有900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边境,他们走在路上时,遇上大雨,道路被冲毁,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都要处死。他们中的两个小队长,杀死了两个押送军官,领导大家举行起义。

“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

请回答:

(1)材料涉及哪一事件?此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具体地点在哪里?

(2)这次起义中建立了什么政权?

(3)两位领导者是谁?

(4)这次起义有什么意义?

13、材料题: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1)材料中的“武帝”是什么朝代的人?其时该国国力怎样?

(2)材料反映武帝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这一政策的施行对当时的教育发展有何影响?

(4)“武帝”实行这一政策和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的目的是否相同?是为了什么目的?

(5)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各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什么效果?

13、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请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发生时的皇帝是谁?他派谁去完成这一历史事件?主

要目的是什么?

(3)这一历史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4)请说一下这条路的大体的路线

(5)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官职?它的设置

标志着什么?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1-5课)

一、主要的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道光帝时)

时间:1840-1842年 背景:鸦片输入目的――英为了改变中英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禁烟运动――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虎门销烟 结果: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岛,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

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帝时)时间:1856-1860年 罪行: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结果: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割去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3、甲午中日战争(光绪帝时)

时间:1894-1895年 背景:1894年日本出兵占领汉城

经过:1894年在朝鲜开战,邓世昌在黄海之战中牺牲

罪行: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1895年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结果: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台湾爱国志士徐骧、刘永福打击日军,反对割台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光绪帝时)

时间:1900-1901年 背景: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威胁帝国主义在华权益

经过:1900年英俄德美日法意奥八国联军从天津攻入北京

结果:1901年清与英俄德美日法意奥、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国签订《辛丑条约》 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在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签订的主要条约

条约名称 签订时间 战争、签订双方 《南京条约》 定。

内容

影响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1842年 鸦片战争、中英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马关条约》 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

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清政府赔《辛丑条约》

英、俄、德、美、日、法、意、奥、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个国家

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做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农民阶级)

1、太平天国运动(反帝反封)

1851-1864年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年3月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影响达18个省,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因此,遭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重要战役:李秀成在青浦大胜洋枪队;浙江宁波战斗中击毙洋枪队的头目华尔,这是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典型事例。

2、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

1898-1900年

1898在山东兴起;1900年与八国联军在廊坊交战,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最终遭到中外反对势力的联合绞杀。

四、左宗棠收复新疆

经过: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疆,仅半年时间就收复了北疆;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19世纪80年代通过外交努力,中、俄两国签订条约,收回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意义:左宗棠收复新疆,巩固了中国的西北边疆。捍卫了中国的领土及主权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6-9课)

一、洋务运动(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代表人物:中央是奕欣,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内容:

1、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和李鸿章)、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洋务运动后期,又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一些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3、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评价:进步性(积极作用)-

1、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了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价人才,对中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启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局限性(消极作用)-没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因而成效不大,没使中国富强起来。

二、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的改革)兴起: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1898年6月-9月开始变法 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反败,谭嗣同被杀

意义:既是一声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三、辛亥革命(资产阶级的革命)

简介: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2、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选举为总理。它的成立,大大的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3、孙中山在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其后各省纷纷独立,后称为“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定都南京。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职,建立起北洋军阀统治 辛亥革命意义: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评价:成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没改变中国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四、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

简介:1915年兴起,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旗帜“民主和科学”;《新青年》杂志是主要阵地;后期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意义:性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前期是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具有无产阶级性质。

进步性-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不足-新文化运动中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10-13课)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

简介: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学生为主,6月以后以上海的无产阶级为主。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誓死力争”。意义:性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革命阶段划分-1840至五四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领导)五四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

二、共产党成立 会议名称 时 间 地点

容 上海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

1大会确定建党,制定了党的纲领。2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3选举出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和总书记。中共二大 1922年 上海

民主革命纲领:反帝反封 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国民党一大

三、北伐战争 1924年 广州

国民革命的开始,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

1、黄埔军校的建立

时间:1924年5月

地点:广州的黄埔,中国国民党陆军学校 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意义: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北伐进军(1926-1927)

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经过:蒋介石任总司令,湖南、湖北是主要战场。叶挺独立团:贺胜桥战役、汀泗桥战役,人称“铁军”;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蒋介石(“四一二”政变)、汪精卫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

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7,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3、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4、三湾改编树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5、1928年4月,朱德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6、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首都。中央革命根据地,就是赣南闽西根据地。

五、长征

原因:博古等人的错误领导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突破湘江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占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挢-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到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

一、红

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六、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1月

内容:解决博古等到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意义: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五篇:七年级历史下学期复习资料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1、服饰的变化

(1)北宋初年,崇尚节俭,衣帽上不得缀饰珠玉,对各级官员的服色都有严格规定,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注意:在宋代,从穿戴的服饰上,可辨认出士、农、工、商从事行业的特点。

(2)对后来,奢侈之风盛行,统治者的衣饰精美华丽。(3)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4)由于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的陋习也逐渐传开。注意:宋朝出现的缠足陋俗,说明当时统治阶级价值观念的腐朽和妇女地位的低下。同时也反映了妇女受到的封建束缚越来越严重。

2、饮食的变化

(1)南北方饮食习俗的差异。

①北方以面食为主。受少数民族影响,北宋的肉食中以羊肉为多 ②南方以稻米为主。南宋的羊肉价格较高,一般人吃不起。南方人吃鱼多。

(2)南北方饮食习俗的共同点。

南北方那时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宋代饮茶风气盛行,当时流行“斗茶”习俗和“献茶”民俗。

3、住宅的变化

(1)宋代农村百姓住房的特点。农村百姓的住房较简陋,多为低矮的茅屋。稍富裕些的人家,以茅屋和瓦房相结合,构成一组住宅。(2)城市平民的住宅特点。

城市平民的住房,平面多为长方形,屋顶以草或瓦覆盖。稍讲究些的,外建门屋,内为四合院,院内还种花草。(3)贵族官僚宅第的特点。

贵族官僚的宅第相当宏丽,前堂后寝,以穿廊相连,两侧还有耳房和偏院。4交通工具的变化

(1)宋朝的主要交通工具:牛车、驴车、轿。(2)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在使用交通工具方面的差异。① 达官贵人出门乘轿。② 士大夫一般骑驴、骡。

(3)宋代的交通比较发达、供住宿的邸店很多。方法:采用分类法了解宋代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有关内容,理解把握每一个方面的变化情况。

5、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目(1)瓦子

①背景: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②瓦子: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 ③ 勾栏: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④ 活动

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说书、唱曲、演杂剧、耍杂技、表演踢球,等等。

服务类活动:剃头、剪头、相面、算卦,等等。

⑤ 瓦子的出现是经济繁荣的表现,它的存在,增添了城市的生气。(2)节庆风俗

①流传至今的重要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②元旦:

宋朝时的元旦即是今日的春节,直到今天仍然是我国最受重视的节日,而且很多习俗保持到现在。元旦前几天,人们就洒扫庭户,准备过节。除夕夜,百姓要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合家围炉而坐,饮酒唱歌,直到天明,称为“守岁”。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大街上搭棚,摆满各色货物,歌馆、舞场挤满了人,连妇女也出来游乐。

7、宋代瓦子出现的原因

瓦子是宋代产生的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从起源上看,瓦子的产生,是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结果。随着市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瓦子”便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蒙古的兴起:我国北方蒙古高原上,居住着许多游牧部落。12世纪时,各部落之间混战不已,又受到金朝的奴役,草原人民不得安宁。

(2)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

①成吉思汗:名叫铁木真,是一个部落的首领。

②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成吉思汗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以他非凡的乱套智慧、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坚强的性格,经过多年征战,打败周围各部,统一蒙古。

③蒙古政权的建立: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2、元朝的建立

(1)蒙古的扩张: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队相继灭亡西夏和金,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

(2)元朝建立:成吉思汗死后,忽必烈即汗位,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建立元政权,次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注意:元朝的开国皇帝是忽必烈,而不是成吉思汗。(3)南宋的灭亡: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俘虏南宋皇帝,南宋灭亡。(4)文天祥抗元的斗争

① 文天祥是南宋抗战派大臣,南宋灭亡后,他继续抗元,不久在广东沿海兵败被俘,囚禁在大都。他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最后被杀害。

② 元朝发动的是落后民族对先进民族的征服战争,烧杀掳掠,给其他各民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文天祥的抗元是反民族掠夺,压迫的正义性战争。

3、元朝的社会经济和对外交往(1)元朝的社会经济

①农业: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②交通运输业

河运:为便利南粮北运,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

海运: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到达直沽,再运往大都。元朝的粮食运输逐步以海运为主。

③ 商业的繁荣:元朝的都城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2)中外交往:元朝时,中外交往十分频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来华,居住了十几年。他的《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4、元朝的疆域和行省制度(1)元世祖实行行省制度的原因: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

(2)行省制度: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3)元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4)元政府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注意:不同时期的政权下祖国宝岛台湾的名称。三国—夷洲;隋朝—流求;元朝—琉球;明朝—东番。注意:行省制度是自秦实行郡县制以来的第二次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簇国家的巩固,对明清及后来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到今。

5、民族融合的发展

(1)前提:元朝统一全国。

(2)表现:①许多汉族人来到。②到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③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8、怎样认识元朝统一中国和文天祥抗元

元朝统一中国是我国各民族统一及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统一,结束了晚唐以来长达四五百年的分裂割据的的局面,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进步的表现。文天祥的抗元斗 争也具有正义性。文天祥抗元从反对边疆少数民族掠夺和反对民族压迫的角度出发,体现了我国人民坚贞不屈、不畏强暴的崇高气节,因此也也应该给予肯定。二者没有矛盾,在我国整体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9、元朝对我国历史作出的贡献

(1)统一全国,结束了分裂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元朝的统一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

(2)重视发展农业,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使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3)为便利南粮北运,开凿了大运河(会通河和通惠河)和海运航线。

(4)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设立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5)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辖,使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6)促进了民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10、元朝民族融合的特征

民族融合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元朝统一后,再次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现象。其特征表现为:第一,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第二,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回族开始形成。第三,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1、印刷术的发明

(1)毕升发明活字印刷:隋唐时期出现雕版印刷,但它费工、费时,又不经济,印刷术的改进与创新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北宋的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说明:毕升的活字印刷突出两个“变”: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

(2)活字印刷发明的意义:活字印刷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3)活字印刷术的传播及对世界的贡献;活字印刷术发明后,陆续传到世界各地。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2、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1)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

①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已发现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但由于司南是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磁性较弱,加上转动时与底盘的摩擦力较大,指南效果比较差,长期未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②指南针的应用:北宋初期,人们发现了人工磁化法,用天然的磁石摩擦钢针,制成了指南针。

③指南针的应用: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④指南针的传播及其影响:指南针发明以后,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2)火药的应用和传播

①发明: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现的。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②应用: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这一时期主要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③传播:

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3)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传播,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领先地位,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以上四项发明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3、沈括和郭守敬(1)沈括及其科学成就

①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的科学家,具有多方面的科学成就。②主要的科学:a.著有《梦溪笔谈》一书,涉及数学、天文历法以、地理、物理、化学等各学科的知识,并记载了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b.创制的“十二气历”是当时先进的历法。八百年后,英国才采用相似的历法。

(2)郭守敬及其科学成就

①郭守敬是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水利学家。

②郭守敬的成就:a.他在元初编成《授时历》,测定一年为主365.242天,与现在通行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三百年。b.他还主持开凿了北京附近的通惠河。

5、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出现的原因及表现

(1)原因:①起点高,在隋唐文化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发展。②宋元时期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为文化繁荣提供了条件。③宋元时期局部经济发展也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④中外交往的频繁也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⑤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发挥。

(2)表现:①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比欧洲早约四百年。②北宋时期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并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③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13、14世纪,火药和火 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④北宋科学家沈括著有《梦溪笔谈》,他创制的“十二气历”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比欧洲早入百多年。⑤元朝郭守敬编成《授时历》,与现在通行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三百年。

6、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历史意义

(1)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一场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

(2)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

(3)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4)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二)1、司马光和《资治通鉴》(1)司马光::北宋杰出的史学家(2)《资治通鉴》 ①作者:北宋司马光。②体裁:编年体通史。说明:编年体是一种按年、月、日顺序编写史书的体裁。它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容易看出同时期各事件之间的联系。

③内容: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④价值: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⑤名称的由来: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历史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所以叫《资治通鉴》。

2、宋词

(1)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兴起于唐代,繁盛于宋代,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

(2)两宋杰出的词人

①苏轼:a.苏轼词的特点: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着重表达豪放的思想感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②③

下载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之材料分析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之材料分析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子商务分析题复习资料

    分析题复习资料一、 某鲜花商店,注册资金为10万元人民币,主要业务为经营鲜花和礼品,现要建网上商店,通过Internet向用户提供批发和零售业务。预计网站网页所需的空间为40M,采用Li......

    七年级历史材料分析题类型归纳及答题技巧(推荐阅读)

    历史材料分析题类型归纳及答题技巧 历史材料分析题是历史中考中的一种主要题型,也是最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综合性、主观性试题。它具有综合性强、灵活性大、逻辑性严密等特点,......

    2018年历史历史总复习资料(七年级下册)(精选合集)

    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 社会 第1课 隋朝的统一 1、 隋朝的建立: (1)隋朝的统一: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朝灭陈......

    2011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

    2011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 1 (20分)“宁波帮”形成于明朝,崛起于鸦片战争后的上海,至辛亥 革命后达到鼎盛。近代中国工商业的风风雨雨,留下了“宁波帮”浓墨重彩的一笔。1916年孙......

    初一历史材料分析题

    一材料分析 材料一三国和西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

    历史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九年级上册史料分析题(教师用) 1、阅读材料: 如果奴隶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耳朵就要被割掉;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本人许可,就把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理发师的手就要......

    历史复习资料

    第五单元工业文明的来临第一课工商业的兴起一、 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1、 手工工场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利2、 中国手工工场出现在明清时期3、 手工工场的特点: 出现了雇......

    教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系列之案例分析题

    教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系列之案例分析题1、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赠汪伦》的思路:第一步:读诗歌《赠汪伦》。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1)凭想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