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的道德问题分析

时间:2019-05-13 12:4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大学生的道德问题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大学生的道德问题分析》。

第一篇:关于大学生的道德问题分析

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与对策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1】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及世界信息网络的全球化,我国当代大学生存在许多道德问题。

1、集体观念薄弱,强调“自我中心”:

近年来,许多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薄弱;不少大学生只知道强调集体为个人发展创造条件,却对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缺乏集体意识,组织纪律涣散,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公益活动。对社会、学校和他人缺乏奉献和相互关心的精神。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样的大学生对社会有用吗?大学生是民族的精英,是国家的未来,如果没有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的意识。仅仅把自己作为一件商品待价而沽,缺乏精神支柱就会成为断线的风筝。

2、从义利观看,许多大学生重利轻义:

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大多数均为现实主义者;有的甚至为极端现实主义者,因而在利与义面前,多数是重利轻义。中国传统的利益观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当今中国人提出的利益观,应该是对传统利益观的发展。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不能违反“义”的规定,不择手段追求“利”,利不应是社会主义社会追求的标准。因此,应当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3、无法正确认识自己

目前,我国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上有严重的缺陷;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们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尊重、支持和关心,但是自己却不能尊重和关心别人。只相信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更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教育,往往表现出自命不凡。在大学生活中遇到挫折,就会垂头丧气、萎靡不振,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有的人在经历了失败之后,没有勇气正视现实,精神抑郁,个别的甚至走上轻生之路。这也是最近几年大学生自杀呈上升趋势的原因之一。

4、公德意识淡化:

社会功德教育有关系到思想道德的成效,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大学生中存在很多不文明现象:考试作弊屡禁不止,旷课现象严重,食堂中浪费现象惊人,“课桌文化”、“厕所文化”比比皆是;众多的大学生在公共场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随意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不分场合高声喧哗的现象比较严重,不注意礼让别人。另外,网络发展而形成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文化意识形态的融合、渗透与冲突对大学生的影响极为明显,网络带来的信息污染不但使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没有正常的作息时间,还使许多大学生耽误学业,影响他人作息。

大学生道德问题的出现,表面上是大学生个人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与其学习生活的环境以及所受的教育有着很大关系。此外,社会环境诸如时代背景、文化模式和人际环境等对大学生道德的影响亦不容忽视。1.西方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交流空间扩大大学生接触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一方面,他们思想更加活跃,自由,开放,能跳出传统视野,用更广阔的视角看待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缺乏社会经验,思想意识不够成熟,辨别能力不强,文化选择能力薄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一些不良的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趁虚而入,给大学生带来了不良影响【2】。2.网络发展带来的冲击

网络生活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开放性。随着网络的普及,这一特征越来越表现为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入网络生活中去,也就是说网络生活中有着很大的自由空间。由于目前网络中的规范性缺乏,因此,网络成为了大学生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这种极具开放性但缺乏规范性的网络环境,给大学生的道德问题行为的提供了客观条件。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自我发现期”,崇尚自由、自我独立和求新求变是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智力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使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 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其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网络上快速、丰富的各种信息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来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 而由于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型时期,价值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没有专门的技术可以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并且在无意识中产生了各种网络不道德行为。3.学校德育教育和方式存在不足

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德育教育因内容单薄、方式陈旧已不能满足时代需求,偏于说教的教育方式使高校在高素质综合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略显吃力。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事实上的偏差,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厚专业,薄人文”的现象【3】。4.道德自控能力不强

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其道德自控能力的强弱,从而影响其道德行为的产生。比如,在网络社会中,我们发现某些大学生的道德自控能力不强。往往凭借网络的隐蔽性、虚拟性等特征,在网络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各种活动,没有把握自由的边界,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自身的道德自控能力不强,在缺乏规范性的网络社会中很容易产生一些道德问题行为。

大学生道德问题的对策

基于当代大学生在道德认知上的各种问题,结合产生的原因,提升大学生道德认知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 1.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的高校道德教育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中国进入了全面、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要求价值观念和道德精神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然而,与这种时代需要相矛盾的是,对德育的总体认识存在着极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又源于总的教育思想所具有的明显缺陷。缺陷主要表现在多年来高等教育日益趋向纯工具化。在这种工具意识影响下,人们过度地为实用和功利而教育和受教育,这使得高等教育产生了两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一是在教育实践中,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授,漠视人文德育,从学校到学生都出现了重智轻德,重科学技术、轻人文道德的普遍现象。二是在工具意识支配下,高校德育片面强调其社会价值,忽视其育人价值。而这样的教育,这样的德育无法为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不能适应以德治国的时代要求,更无法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所以,新世纪的高校德育必须在教育观念上加以变革。

首先,必须全面理解高等教育的价值,必须改变片面地把高等教育看作经济建设工具的思想,让高等教育全面发挥它的作用。既重视科学技术教育、重视智育,同时又重视人文、道德教育;既教会学生生存,又教会学生做人。其次,必须全面地理解高校德育的价值。高校德育需要向学生传授社会的道德准则,但更根本的是要培养德性,塑造完满人格,改善大学生的道德生活,实现道德对人生的肯定、调节、引导和提升作用,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再次,必须给予高校德育以相对独立的地位并对其加强科学研究。因为单纯地把高校德育看作是社会秩序的维护工具,所以德育成为社会的政治运动、经济运动的附属物。也正由于高校德育对社会的政治运动、经济运动依附性太强而影响了人们对它的科学研究。实际上高校德育有其内在的规律,要真正发挥它

在复杂的人生历程中、社会生活中的引导作用,就必须给予高校德育以相对独立的地位,并加强其学科建设,重视科研,使德育合乎规律地进行。2.建立完善的道德奖惩机制。

道德奖惩制度,就是要对好的道德行为进行表彰和宣传,对不道德的行为要进行批评与惩罚,这就需要将道德制度化与法制化联合起来,并在执行的过程中注意一些原则。现如今,道德已经无法再单纯的依靠人们的内在信仰或传统习俗或舆论压力来保障了,很难依靠个人的自主意愿来实现,社会中的形形色色的人或事件,会让人们觉得德行的付出是亏本的,是非常愚蠢的,比如说前几年比较热门的“碰瓷”事件,这些阻碍了大学生良好道德养成的顺利开展,所以,建立完善的道德奖惩机制是刻不容缓的。3.提升自我教育能力

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未成熟,面对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观点、物质的诱惑,非常容易在思想或行为上出现问题。所以,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十分必要,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必须能够客观的评判自己,端正自身的位置,了解自己的思维动向。锻炼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的方式有很多。

例如,在同学、宿舍、朋友之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即能够在互动当中,听取别人眼中的自己与自我分析中的自己之间的差异,逐步完善自我准确认识的过程,又可以在讨论中,及时得到别人的帮助,排解内心上的种种恐惧和不安,找到可以倾诉的对象,类似这种的活动开展,能够激发大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具备良好道德素养的前提条件。最重要的是大学生要学会控制自我,面对社会上的各种物质诱惑要勇于说“NO”,遇到事情不慌张、不随波逐流,懂得冷静的分析、理智的思考然后做出正确的行为。同时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一些危险的想法,避免一些错误的行为发生。4.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包括社会,家庭和网络环境。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不能够仅凭借着高等学校自身的努力,这要求全社会的集体参我们要充分发挥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力量,营造浓郁的社会公德氛围,我们要积极提高全民道德素养和积极改善社会整体的道德风尚,从而为大学生社会道德水平提高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素养的工作中,家庭社会公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家庭社会公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需要全社会全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大工程。我们只有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才能确保家庭社会公德教育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家庭社会公德教育工作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合法、更符合社会的需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轰炸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要切实增加宣传社会正能量的网络内容供给,更好地满足广大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上网安全教育。总结

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要想能够可持续发 应 当 具 备 多种素质,诸如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身体素质、人文 精 神素 质 等 等,在诸 多 素 质 中,思 想 道 德 素质是灵魂,是 基础,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然而,随着教育体制的 改革,大学生的扩招,就业 环 境恶化以及社 会环境等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已经有所下滑,如何提高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经成为现在不容忽的问题。

社会上缺失道德的事情屡见不鲜,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2006年的“虐猫事件”2008年的“艳照门”、2010年的“我爸是李刚”近些年来,频频被曝光突破了人们道德底线的事情逐渐增多。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方向,而且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就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可见,加强

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并找出对策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金波,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04).【3】李俊试析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和对策.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8.28(001):p57-58 4.张起明,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与对策,河北: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1~43 5.姜相志,大学生道德素质概论,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出版社,1999.30~34 6.张楠、李航敏.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分析及教育的对策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116-118 7.许胜,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措施探讨,福建: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1:11-13 8.余龙进,高校德育目标应该重新定位,江西:江西教育科研,1997:15~16 附录

关于大学生道德问题的调查问卷

所想作出真实的选择。答案的选择对您无任何影响,本卷纯属为了了解情况,调查结果仅供研究之用,请不要顾虑。对于您的支持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Q1.您在公共场所乱扔果皮纸屑吗?

a.b.c.从不

偶尔 经常 一直 主动让座 别人不让我也不让 假装没看见 说什么都不让 一定会 有时会 看情况 一定不会 d.e.f.g.h.i.j.k.l.Q2.在公共汽车上见到老弱病残幼,您是否会主动让座?

Q3.买东西时,如果售货员多找了钱,您是否会主动退还?

Q4.您对考试时的作弊行为有何看法?

m.反感,自己从来不作弊 n.o.p.q.r.s.为了考高分,可以理解 总比补考好吧

没什么大不了,我也干过 一直乐于参加 有时不参加 看情况 Q5.您乐于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区服务或公益劳动吗(如学雷锋等)?

t.u.v.w.x.y.z.从不乐于参加 非常注意 有时注意 不太注意 从不注意 是 看情况 Q6.您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文明用语吗(如谢谢,对不起)?

Q7.在十字路口过红绿灯时,您是否走斑马线?

aa.不是 bb.没考虑过

Q8.在公交车上看到有人行窃,您怎么办?

cc.上前制止 dd.暗中提醒 ee.报警 ff.不管

Q9.洗完手会随手关上水龙头吗?

gg.一定会 hh.经常会 ii.jj.从不会 没注意过

Q10.答应同学的事都会做到吗?

kk.一定会 ll.经常会 mm.看情况 nn.从不会

Q11.目前您认为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怎样?

oo.很好 pp.一般 qq.较差 rr.不知道

Q12.您认为道德对大学生的制约作用如何?

ss.作用很大 tt.作用在逐渐弱化 uu.没有任何作用 vv.不知道

第二篇: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成因及对策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科学对于伦理来说,属于中立的一种智力工作。新技术善的使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福利;它的恶的使用,有可能给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巨大的灾难。同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所形成的虚拟化社区呈现着一种“数字化”生存方式,网络社会日益凸现的“黄色风暴”、“网络犯罪”、“人际疏离”、“情感冲突”、“信息霸权”等道德失范问题不容忽视。目前学界多从网络道德问题的现象描述着眼,从网络技术本身的特点和道德主体的规范及道德教育的应然展开分析,笔者以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心理和行为表现为切入点,分析网络道德问题的深层原因,以期探寻有效路径,实现网络道德的重新建构。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表现

1.道德认知的冲突和价值紊乱

与传统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道德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多层次化的特点与趋势。[1]在虚拟社会,信息的传播打破了国家、地域界限,但信息的内容仍带有地域特征,它反映着一定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等。此间,不同国家、民族间文化与道德冲突必然出现。同时,随着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的大量渗透,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冲突和歧变必然导致社会道德生活中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社会现实又会使政府、学校甚至社会传统一直灌输的道德观念仅仅成为人们众多道德选择中的一种,而社会道德的主要规范一直所起的支配性作用则可能消失,导致的道德评价失范最终必然导致行为主体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较少,对于经过伪装的思想和言论的识别能力较差,加之特有的好奇心、猎奇心,他们会比较容易被诱导,进而产生错误的价值倾向。久而久之,还会把错误的伦理道德倾向带到现实生活中,容易对现实世界的伦理道德标准产生排斥与抵触心理。

2.道德情感的冷漠和人际疏离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在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道德情感是架起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桥梁和纽带。然而交往方式的改变常常导致人的诸多方面的相应改变。社会学原理认为:每个人都要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按照角色规范去演绎自己的人生历程。但在网络世界交流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面对面的,实实在在的交往,而是通过E-mail、QQ、博客等各种网络工具进行的间接的“人—机—人交往”。在这种情境下,人的社会地位、身份、职业、年龄、性别等社会属性在网上可能统统消失了。尽管大学生也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却不必遵守现实社会中角色扮演的规则,没有必须履行的角色义务,可以随心所欲地扮演自己理想的“自我”,把虚拟的角色当成了现实的角色,容易导致人际距离疏远,直接交流减少,行为主体麻木,人情趋于冷漠,进而演化为对现实情感的麻木以及正义感和道德感的缺失,甚至最基本的事实和道德判断能力的丧失。3.道德意志的弱化和行为失范网络社会的形成在客观上提供了大学生网络道德赖以生存的条件,但网络文化主体的匿名性、隐蔽性对大学生社会化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现,诸如网络盗窃、网络传毒、网络色情、网络黑客等大量令人关注的道德问题成了人们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在网络社会中,一组代码,一个角色符号,便成了身份的维持物,每个人都成了自我生存的中心。德国学者巴巴拉·贝克尔在《虚拟身份:想像的自我》一文中通过对网络行为主体的大量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数据网是由所有的虚拟身份组成的。在计算机空间,网络主体身份注定能够通过许多“世界”而创造一个新的“自我”。[2]在网上,由于人与人之间没有传统社会的人际、法律、道德、舆论的约束,亦不需要面对面地打交道,上网的人往往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欲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假、恶、丑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释放宣泄。既然没有规则的约束,这就使得网络文化的审美价值中道德评价相对化的倾向变得浓厚,现实世界中的道德规范也并不能一如既往地产生作用。因此,进入互联网的大学生往往会产生道德失范的意识和行为,产生大学生网络道德感的弱化。一方面,认为网络上很难讲道德;另一方面,有意或无意地做些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乃至犯罪行为。

4.道德人格的偏常和人性异化

网络在为人类打开一个自由驰骋的新空间的同时,也营造着一个数字化生存的空间。“在那里只有公民,没有统治者;只有交流,没有灌输者或检查者。那是一块谁也无法控制的自由意识的伊甸园。”[3]在这样一个“数字化王国”中,网络带来的奇妙多变的虚拟空间,使人们在一个没有时空限制,没有权威约束的范围内弱化了传统社会的管理和控制,有一种“特别自由”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中,部分大学生陷入其中,难以自拔,沦为数字化、机器化、工具化的存在,甚至染上“网络成瘾综合症”。如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网络色情成瘾等。这些沉迷在虚拟世界的学生,常常感到现实社会中自我的渺小和无助,往往陷入痛苦的深渊不可自拔。他们像“互联网上的动物一样”,在网络社会中花费大量的时间、智慧、精力和情感,仿佛自己的生命能够摆脱物质的躯壳而幻化为一串串数字化的符号,在网络社会那浩淼无边的虚拟空间中自由地升腾。这种沉迷,会进一步造成大学生现实社会的,进而导致人性异化和人格障碍。网络由供人使用的工具、客体,结果变成了控制人的主体,造成了主、客体的易位,导致了人性的异化。受网络的影响,不少大学生逃避现实、自我封闭,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紧张、冷漠、孤僻、情感缺乏的心理,甚至抛弃对伦理、道德、价值、信仰等精神中真善美的追求,产生自我评价降低、责任感缺乏、价值失范、信仰危机、欺诈等心理,致使人格畸变。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成因

1.传统道德约束的真空

按照费孝通的观点,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根据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社会道德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现实社会中,由于人们的交往面比较狭窄,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每个人都生活在熟悉的人际环境里。在“熟人空间”里,道德的三支力量: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一般能共同发挥作用,因而,人们的道德意识比较强烈,道德行为比较严谨。而网络提供给网民的不仅是一块“公共空间”,更有一块“私密的空间”,这里,交往不再需要真实身份,无数个体演变成数字化符号,不受他人的监督,道德只能依靠内心信念这一支力量维系,传统规范的约束力就会减少,容易出现伦理上的不规范行为,甚至有人把网络世界视为“道德的真空”,认为在网络世界只有能力的高低,没有道德上的善恶。如黑客行为非但没有受到谴责,反而受到宽容和崇拜。这些问题的根源正是网络道德缺失的印证。

2.道德相对主义的冲击

现实社会里,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只有一种道德居主导地位,其它道德都处在从属、被支配的地位,是“一元主导”的道德结构。而网络社会里,由于信息内容具有地域性,信息传播方式却是超地域和全球性的,形成了“多元并列”的道德结构,呈现出一种不同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间经常性的冲突、碰撞和融合。不同的文化在道德观上的差异很容易导致一种道德相对主义:根据不同的文化传统,人们对同一境况下的同一行为所作的不同道德判断都同样是正确或有效的。而对多种道德标准,很难用原有现实社会的道德标准对网络行为作出判断,甚至放弃对网络行为的道德判断。在网络社会中,没有形成统一的道德标准,网络个体往往从各自的观点出发来解释自己行为的合法性。网络社会本身是一种离散结构,缺乏统一性,由此导致了网络道德的多源性。[4]一个人只要有所信奉,有他自己的价值择定,不管其信奉或价值的内容如何,就是好人。[5]无怪乎不少学生走进了多元化的误区,即只认同现实而不批判现实,只有事实、功利,没有价值批判和道德批判的是非、善恶之辩,对传统的道德认识形成冲击,逐渐失去道德判断的理性基础而滑向道德虚无,甚至为网络犯罪行为提供理论支持,同流合污。3.技术人文价值的冲突

网络生存已成为社会现实不依我们的意志而改变。网络信息的无限丰富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感官,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和思维。网络作为一种数字生存、符号生存、虚拟生存无疑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是对人类生活的一种意义拓展。但技术的进步常常与道德的进步出现“二律背反”,“人类道德行为的平均水平,至今仍没有提高。所以,在道德上说文明社会比原始社会高出一头,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我们通常称之为文明的„进步‟,始终不过是技术和科学的提高。这跟道德上的提高,不能相提并论。”[6]在技术的统治下,“有关生与死、个人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决定,都是在个人不能控制的地方作出的。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地位提高了的奴隶,但仍然是奴隶,因为决定奴役的„既不是顺从,也不是艰苦劳动,而是处于纯粹工具的地位,人退化到物的境地‟”。[7]工具理性在技术社会中失去了价值引导而高度膨胀,导致了人文精神的缺失,投射到大学生身上,就是他们更加注重自身地位的取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注重从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意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主义”,必然引起社会责任感和公共道德的疏离、人际关系的冷漠和价值取向的“庸俗化”和“功利化”,反映在网络上必然是生命意义的萎缩,人类归属感的无依和行为方式的恣意妄为。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培养主体意识

美国人类文化学专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未来与文化》一书中区分了三种文化:后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前喻文化。后喻文化是一种“传统支配现在”的社会,年轻人的生活听从长老筹划安排,他们的生存任务就是保存和复制传统;而前喻文化则是一种“将来支配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属于年轻人的社会,长者要向年轻人学习,并永远保持年轻人的心境。可以说,网络文化就是一种前喻文化。德育工作要迎接网络文化的冲击,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8]教育者不是提供“说服”、“说教”和“灌输”,而是提供“影响”、“选择”、“服务”和“引导”,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心理生活为中心”的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媒介素养,在给予个体需要、自主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的高度珍视的同时,唤起个体道德自律意识的觉醒,促使自主意识和品格的提升,培养道德选择的权利感和责任感,启发和引导大学生科学把握教育真谛,完善现代化的“网络社会人格”,彰显教育效果的魅力。这也许正是网络道德教育的立足点和归宿,是德育走出困境的一个切入点。

2.丰富校园文化,弘扬人文精神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文”一词都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人”,一是“文”。今天我们重提、重塑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是作为仁慈博爱伦理的人道主义和以人为价值中心、价值原点和最高价值的唯人主义,是倡导和建构 “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是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重视人的生命和生活,关怀人的价值和使命,关照人的精神和信仰,真正确立起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弘扬人文精神的落脚点就在于用“扬弃”的观点,吸取、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和继承、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集中体现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它像一根无形的纽带,联结着全体成员,其长期形成的传统风气,实际上是一种潜在的物质力量,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能够“帮助在文化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环境中理解、体现、保护、增强、促进和传播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以及国际文化和历史文化”,[9]能够对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起着抑制作用,形成科学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和消除种种不良因素,寻找到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从而达到其教化、陶冶作用。

3.推进德法兼治,实施技术监控

互联网虽然是一个虚拟世界,但它的生存和发展如同现实社会一样,需要一个基本秩序来保障。建立和扩展互联网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本秩序环境,仅靠道德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用法治来保证,以技术作监控。换句话说,就是必须实行“以德建网、依法治网、技术监控”三管齐下。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立法工作,建立了比较丰富和逐步完备的网络法规体系。例如,美国制定了《美国儿童网络保护法》和《公民网络隐私权保护暂行条例》,新加坡颁发了《因特网运行准则》,澳大利亚实施了《广播与网上业务法》等。近年来,我国加快了互联网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步伐。1996年2月1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拉开了互联网法治建设的序幕。此后,各种具体的法规、政策相继颁布施行,初步结束了我国在互联网管理方面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局面。不仅如此,网上违规、违法行为,开始受到司法调查、法院宣判或警方处罚,形成了网络道德行为的法律惩戒机制,有效地遏制了互联网的种种负面影响,标志着网络文明建设正在走向法治化的新阶段。此外,从技术角度控制和过滤违法与有害信息,积极推动“反黄”、“反黑”等过滤软件的研发和推广,趋利避害,从技术上阻断消极东西的侵蚀,无疑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思路和办法。

4.注重心理疏导,完善道德人格

法国教育家斯普郎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我国网络心理教育的目的应当定位于培养大学生网民的心理自主性、主体发展性,塑造与完善大学生网民现代化的、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网络健康人格。”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从现实入手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日常生活,保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规律,引导他们上网之前先定好目标,每次上网前要想清楚上网干什么,把任务列在纸上,限定上网时间,不能无休止地在网上“闲逛”。教育他们摆正上网心态,消除猎奇心理,以免肆无忌惮,没有约束。鼓励他们努力追求进步,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从网络的迷恋中解脱出来,能正确处理网上与网下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区别,避免双重或多重人格等人格异常的发生;能在发生心理冲突时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采取理智的应对方式,防止受到网络犯罪的侵害或自身走向犯罪;能正确认识网上的情感问题,要以认真负责的心态正确处理网恋问题,避免道德的失范和情感的失调;能在网上生活中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自觉提升“网络人”的心理地位,学会自我调适,塑造健全人格。

~~~~

3、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大学生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加强自身的道德自律: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网络是一个内容庞杂、覆盖面广的信息共享平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便利地浏览新闻、查询资料、下载数据。大学生应当学会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获取最新信息,使之成为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目前网络上存在不少虚假、低级庸俗甚至反动、淫秽和色情的内容,同学们要提高善恶鉴别的能力,做到不涉足不良的网站,不浏览不良的内容。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网络已成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媒介和工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收发邮件、实时聊天、视频会议、网上留言、网上交友等。网络交往要做到诚实无欺,不应该通过网络进行色情、赌博活动,更不能侮辱、诽谤他人。同学们应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动,在网络交往中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易相信、约会网友,避免受骗上当。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适度的上网对学习和生活是有益的,但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损害。现实中存在着一些同学上网成瘾,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进而导致耽误学业、甚至放弃学业的现象。值得同学们警惕的是,沉迷于网络尤其是游戏已成为近年来青少年刑事犯罪率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应当从自己的身心全面发展出发,学会理性对待网络。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慎独”意味着人在独处而没有任何外在的监督和控制下,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中国古代将“慎独”视为个人道德水平的最高境界,认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需要看他在独处时的行为表现。网络的虚拟性以及行为主体的匿名隐蔽特点,大大削弱了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使得道德规范所具有的外在压力和效用明显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道德自律成了维护网络道德规范的基本保障。大学生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律精神,在缺少外在监督的网络空间里,自觉做到自律而“不逾矩”。~~~~~~

二、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网络交往的特殊性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包括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生活方式。目前,之所以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会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主要是基于以下的两个原因:弱化的“自律道德”和难以形成“他律道德”。

(一)弱化的“自律道德”

自律道德是指人们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时,主要是受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支配,而不是外部的规范。其道德判断具有主观性,是道德发展水平趋于成熟的主要标志。在互联网,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将会导致人们的主观价值标准模糊和自主意识降低,自律道德弱化,并因此而造成网络道德失范。

1.互联网的不太友好及自由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环境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当人类面临着一种新的环境时,他们首先是寻求对环境的控制。在互联网,有很多的因素会导致一些人血压升高,火冒三丈。上线速度太慢、等待的时间太长、相互交流时获得信息量的减少都会引起人们情绪的变化。计算机专家吉米·西摩(JimSeymour)在写给《个人电脑杂志》的文章中抱怨到:“哎,最近上网真是见鬼,要想接通互联网服务商就得反复拨电话,下载文章得等待好长一段时间,有时电话掉线,下载总是进行到一半时不得不从头再来。”[8]互联网这种“虚拟社会”对个人而言是很难控制的。环境可以利用却不可以控制对人类而言是不小的打击。这些环境因素增加了道德意识的弱化。另外,网上免费电子邮件的提供带给人的不仅仅是便利和快速。同时它也能引起足够的混乱。在网上,人们可以轻松的发送匿名邮件。而发送多少,发给多少人电子邮件,发送的形式和内容完全取决于发邮件的人。换句话说就是,一个愤世妒俗的人可以用很小的代价在互联网上制造足够大的混乱。所以,如果缺少必要的道德约束和自主的道德意识,网民的行为很可能会处于一种失控状态。

2.网络和现实的分离

“人人平等”似乎在互联网上得到了实现。“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首先,网络的本意是要营造一个公正、真实和平等的网络环境和秩序。面对网络,“平等身份”的获得实际上是以一种“身份的丧失”为代价的。人成为了一种“虚拟实在体”——真实的人面对着虚拟的社会。网络和现实的分离使得现实的人与网络的人存在一种悖论:网络或多或少的导致了一种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分离。在网络中人们可以逃避来自群体的压力,虽然网络身份的获得对人本身的道德行为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还未可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是,由于网络机制的制约力量太过薄弱而造成的自我膨胀、虚假自我和道德意识的弱化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这么认为,网络“平等身份”对网络道德的维护是及其不利的。另一种是由“平等”造成的不平等,即导致网络技术强权的出现。对网络的熟悉程度将会决定你在网络中的地位,通常初学者(菜鸟)会受到老练网虫的轻视。在聊天室里,你仍然有可能会象现实中一样受到别人的冷落和歧视。现社会中拥有技术和金钱优势的个人和集团对网络实行强行控制,有可能导致技术强权的出现,这对于知识产权的维护和通信自由都极其有害,也就由所谓的网络“平等”造就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另外,网络与现实的分离也给一部分人提供了发挥才能的机会。在网络的安全性挑战中,有的黑客入侵别人的网站并非为了钱财和蓄意破坏,而是为了寻找刺激,显示才能与技巧,以满足一个人的成就感,在网络这种个性化的环境中,黑客对难度越大,越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目标特别想发起攻击。一旦他们成功的侵入别人的电脑,他们这种自我成就感的体验就会得到加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有自我表现的需要。当一部分人在现实中得不到表现的机会和别人的认同时,他们会寻求另外的途径来满足这种需要。网络这个精彩的世界在消除现实身份差别的同时,为了寻求表达提供了丰富的空间。相应地,当这种需要与道德相矛盾时,人们自身的“道德感”才是行为的决定因素。在缺少一种评价机制的条件下,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我们也可以发现,由于素质教育暂时还处于一种失衡状态,现实的道德并没有真正的深入人心,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并没有达到科尔伯格所提出的后习俗水平,这使得人们的网络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3.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是指个人的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一旦人们处于去个性化状态,个体就会表现出行为责任意识降低、行为与内在标准不一致、自制力降低等问题,结果便导致人们做出通常不会做的行为。最初心理学家对去个性化的研究是采用匿名的方法(这与网络的环境很相似),使个体意识不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别,这时个体的行为很少受个性的支配,而倾向于跟整个群体的行为保持一致。另外,个体在极端自我卷入状态是,暂时的心理活动因高度集中于外界事物而导致人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极度降低。津巴多(P.Zimbardo)认为,去个性化状态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评价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因而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都被削弱,从而使压抑行为外露的阈值降低,使人表现出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促使了不道德行为的增加。[9]辛格(J.E.Singer)等人的研究很好的证明了以上的假设。当用匿名的方法引发被试的去个性化状态时,与可识别的实验条件相比,被试在有关色情问题的讨论中明显的使用猥亵语言。[10]

在互联网中,人们都是在匿名的前提下与人交流的,对于网络另一端的个体我们都知道得很少,性别、身份、社会地位及兴趣爱好等等个体的信息都是未知的,网络的时空分离使得一切有关个体的隐私信息都可以隐藏,你也可以同时以多种身份和角色参与网络活动,这很容易引起去个性化状态的出现。再加上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网上的内容,而不是自己的内在价值标准及态度,这种自我卷入的水平很高,现实的规则和个体的内在标准对个人行为的监督显得无能为力。所以,由于网络交往的特殊性:匿名的存在和高度的自我卷入导致行为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的降低,也就很难期望网民表现出道德行为。

(二)难以形成“他律道德”

“他律道德”是指人们在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时,受到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和制约。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是主观的动机。他律的道德标准具有客观性。由于互联网缺少规范和监督,人们难以形成这种受制于外部规范的“他律道德”。

当人们处在现实社会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规范(包括风俗习惯,法律和组织规则等)中,现实的规则对个体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而网络的虚拟性,消弥了时间和空间的差异,使得原本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规范和秩序逐渐失去效力,这就给个体提供了逾越规范和释放现实生活压力的空间,自我也能获得更多的表达机会。在网络社会中,由于个体“现实身份”的丧失和“平等身份”的获得,将不再受到原有社会规范的影响,因此,网民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现实社会的“他律道德”是建立在规范和权威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当个体触及社会的规范及他人的利益时,他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压

力和自我良心带来的拷问,也就是必须考虑到道德成本的问题。在实施行为的过程中,他将会进行理性的道德判断,考察行为将带来的压力自己能否承受,然后才决定是否实施行为,这就要求他对大多数的信息进行分析。然而在网络空间,个体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与现实社会的直接对话,责任之外的其他人很难对不道德的行为采取相应的道德措施。此时道德行为的维护也仅仅表现为行为者本身的“道德感”。在这种情况下,行为者可以随意解释其行为来为自己辨护。互联网正面临着道德评价体系的缺失,个体在互联网的行为很少会被人评价,即使有评价,其道德约束力和现实压力也是极其有限的。所以,“他律道德”在网络空间就很难形成。大多数人在这种缺少评价和制约的环境中,会表现出与自己性格与现实身份不一致的行为。

综上所述,网络“自律道德”弱化和“他律道德”难以形成最主要和关键的因素是网络中缺少行为的引导和监督机制,网络中的个体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再加上网民在现实中的自主道德意识存在问题,网络环境在此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网络的道德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网络道德失范的对策研究

1.加强网络安全技术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自身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于受到技术发展程度的限制,网络的安全水平远不够成熟,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是网络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许多的网络道德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网络的防御机制存在问题,给许多心怀不轨的人以可乘之机。比如,网络黑客大多数是处于对网络安全的挑战。网站与黑客一直玩着猫和老鼠的游戏,如果在网络自身的安全建设中能够走在技术的前面,有效的阻止“有害数据”的入侵,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一、防火墙和过滤技术,这种技术在防止网民接受色情和暴力信息,防御网络病毒时是非常有效的。一般的过滤软件会有效地将与色情和暴力有关的网站或搜索关键字自动封锁,防火墙技术对进入系统的文件进行检测,发现病毒会提示用户并进行杀毒处理。

二、口令设置和数据加密,所谓口令设置就是对一些重要的软件和文档实行口令保护,同时也可以用加密技术对邮件保密以防止非授权者阅读,这能给你的邮件加上数字签名从而使你的收信人可以确信邮件是你发来的。加强互联网技术上的安全性对于网络道德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2.制定出网络法律

很多网民之所以在网上胆大妄为,是因为在网络的言行不需负任何的责任。当网民的道德意识水平不高,又缺少相应的法律制约时,只要有少许的环境因素的诱导,很可能会导致人的行为的失常。由于互联网本身发展的不成熟,缺少一套相应的规范体系,网民在上网时高度的自我卷入,所以在不太友好的气氛中,不道德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来。网络法律的制定已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密切关注,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计算机诈骗和滥用条例以及电子通信隐私权法》等,1997年12月我国公安部也颁发了计算机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11]2000年12月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获得通过。[12]这些网络法律的制定为互联网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3.完善网络道德规范和加强监督

由于网络的真正的走入大众的时间还不长,对于网络中个体相互关系的确立与维护还有待时间的验证,人们处在这种现实社会向虚拟社会的转型当中,一切还没有适用过来,新型的网络道德规范的建立也就有一定的难度。道德规范对于道德本身的发展起着强有力的促进作用。由于在目前互联网环境中,存在着道德批评的不系统和不完整、道德理想环境的模糊和不存在道德权威而缺乏建设性的力量等问题,也使得网络道德规范的建立需要一段时间。最初的网规是一些技术性的规则,如TCP/IP协议。目前,网络的使用者自发制定了一些网络道德规范,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所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诫”中,提到的“你不应该到他人的计算机文件里去偷盗,你不应该剽窃他人的精神产品”等条款,[13],具体地规定了人们在网上的行为。南加利福利亚大学也指出了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的类型(1)有意地造成网络交通混乱或擅自闯入网络及相连的系统;(2)商业性的或欺骗的利用大学计算机资源;(3)偷窃资料、设备和智力成果;(4)未经许可而接近他人的文件;(5)在公共用户场合做出引起混乱或造成破坏的行为;(6)伪造电子邮件信息。[14]同时网络可以通过一种网络身份的确认来增强道德规范的制约力量,即个体进入网络之前必须先作出遵守网络规范的承诺和澄清违反网络规定时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即增加道德成本。否则就取消其上网的资格。在这种规范之下安全有可能使网络道德良性发展。

4.培养网民自主道德意识

网民的道德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在网上的道德行为,对于网民的自主道德意识的培养就成为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从本质上讲,理想的道德是一种自律行为,是人们内心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要求,是一种“道德感”的培养。由于网民各方面素质的参差不齐,网络自主道德意识的培养主要是网民道德责任感的培养,由于网络环境的自由、开放,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必然导致网民在网络的接触中遇到前所未有的道德认知冲突,当一个人具有了强烈的道德修养愿望,并具了自我修养的能力时,道德认知冲突能够增强网民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另外网络的道德论坛也可以增强网民的道德推理能力,在一种平等的讨论式的环境中,人的道德意识的提高相对容易得多。5.改变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互联网应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交流媒介,可以对学校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产生显著的影响。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网络道德教育都有独特的优势。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说教式的灌输,内容枯燥,过于抽象,学生很难内化。网络可以利用其自身的图文和语音功能,使道德教育变得生动形象,容易理解。并且学生也可以以参与式的身份来讨论一些道德问题,发表自己的道德见解。另外在网络也可以采用公正团体策略,增加网络的凝聚力,提高网民的道德认知能力,减少网络不道德的行为。

第三篇: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

大学生是当今社会中的新鲜血液,是新生代的力量。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好坏会直接左右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同时也影响到社会的前进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的分析调查可以直接的反映出当今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大学生的道德取向则是一个社会道德的风向标。目前,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备受社会的关注,媒体网络也在近几年纷纷报道有关大学生道德素质好坏的新闻。如今,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是令人堪忧的。由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缺失而引发的犯罪行为更是频频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则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就业乃至生活,从而影响到社会的向前发展。所以,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是当今社会刻不容缓的问题,同时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道德现状表现

(一)思想道德认识存在偏差。据调查表明,在很多高校二分之一的人认为,目前社会道德生活状况是假恶丑多于真善美,而认为真善美多余假恶丑的人不到十分之一。还有五分之二的人是摇摆人。正是因为思想认识的偏差使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受到影响。

(二)公德实践意识能力低。大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出现偏差现象。表现为道德观念还不够牢固,精神文明素质差。现在大学生道德素质低下的例子不在少数。在日常生活的公交车上,看见老幼上车,有些大学生视而不见,执着的专座于位子上;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吐口香糖、乱扔瓜子皮;在校园里同样也有不文明的行为出现。如在饭堂打饭有插队的现象;教室课桌上有庸俗的文化出现。

(三)追求潮流,缺乏节约意识。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需求也不断的多样化。现在的大学生面对于形形色色的新潮物质,花钱如流水。同学之间互相攀比、穿讲高档、超前消费。而他们在学习上却呈现出相反的迹象,学习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学习成绩下降。

二.道德现状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如今,现在的经济发展迅速,科技也快速向前发展,一些外来文化和国内的文化渐渐地相互融合与交流。思想也逐渐的传播开来,于是对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产生冲击。大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影响。一些低级趣味杂志、网络视频、音像制品的流传,成为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最大障碍,对其自身的思想观念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们对于学习产生厌学心理,而对于低级的文化产生依赖心理。及其影响了大学

生的自身发展。所以要抵制社会上的不良文化气息的传播。

(二)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对大学生道德形成影响极大,学校文化传统,文化氛围对大学生道德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学生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文化知识,学习到什么样的道德观念决定着他们自身道德观的修养水准。近些年来,有关报道学校所提倡的道德观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拉大问题频频出现。导致学生对学校开展的道德观教育缺乏兴趣和互动。进一步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

(三)家庭因素

人们常说,父母是儿女第一任教师,的确不错。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培养出孩子什么样的道德修养。大学生的这种现状的原因也有部分家长的问题,部分的家长过于对孩子的溺爱,放松了家庭教育。甚至家长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偏颇也对于大学生的道德健康产生影响。

(四)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各方面外在的原因都是次要的,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为轴,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各方面的物质条件都所具备。导致学生渐渐地形成唯我独尊的心理,不免很多人在价值,人生,道德观念上出现种种弱点。

三.道德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在当今这个物质富裕的社会里,正确的道德尤为重要。尤其是大学生人群,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不仅是大学生立身做人的内在要求,可以促进大学生脚踏实地的套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有了较快的发展,总体来说,大学生的社会阅历与社会经验还不是很丰富和成熟,思想也不够深刻。所以学习思想道德可以不断完善人格,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加强大学生道德素质,甚至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和意义。如今,大学生的就业也涉及到个人的道德素质问题,各大企业招聘用人已经把个人的道德素质放在首位。

一些数据可以明显看出道德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欢迎。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最注重的是综合素质的高低(82%),依次是思想道德(54%)、专业知识(5 3%)、社交能力(47%)和实践能力(45%)。这表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可见,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视程度。

四.加强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成人教育学院这一特殊的学院,在校大学生的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离不开教师队伍的教育。倘若教师只对于课本知识加强引导,而忽略的思想道德的教育,那么此种教育教学不是成功的。所以要加强师资队伍对思想道德的教育教学,承担起育人的义务,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开设相应的思想道德教育教材。所以我们的大学教育应当注重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二)重视家庭德育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最早也是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极为关键因素,具备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为学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够对社会环境产生很好的积极作用。大学生因为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的道德行为。由于父母的婚姻不合,离异的种种事端,某程度上对于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而离开了父母双重管教的大学生也有走上不归路的案例发生。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教育。

(三)加强自身道德践行能力培养和道德修养的提高

首先,学校应该经常性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更早的接触社会、认知社会,从而正确的了解生活、对待生活,提高他们自身的道德实践水平。其次,大学生自身应该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自发的学习德育教育知识,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实践中增强自身的道德水准。最后,认真贯彻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提高思想境界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道德现状不仅对社会的发展带来影响,而且还会关乎一个国家整体公民素质状况。只有把握好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的状况,才能提高整个国家、民族的发展状况。

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篇: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

大学生道德现状 大学生道德现状 道德

当今,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要求大学生尽 快成才。大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才,能否为社会发展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其责任的履行。

一、大学生的责任 责任是对承担一定角色的人所应当担负的任务、职责、使命等方面的规定。人所承担的 角色不同,责任也就不同,责任总是与人的角色紧密相连。大学生的责任就是从大学生作为 一个特定的责任主体出发,分析他们行为的价值取向,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 起自己所应尽的责任、从而形成自觉的责任意识的一种理论形式。大学生尚未走向社会,许 多方面尚未定型,所以大学生的责任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责任或者说是向未来敞开的责任,因 而大学生的责任更多地所表达的就是国家、社会对大学生一种社会使命或历史任务的期许和 引导。从伦理的角度来审视,大学生应当从如下维度来关注自己行为的价值取向:关心国事、关心民生、关心家庭、关爱自身、关心自然。

二、大学生的责任现状(一)责任意识淡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个性独立化程度越来越高,加之不良的社会风气使社会失 去了过去那种强大的凝聚力,权力金钱化现象也使人们对社会的离心力逐渐增大,个人只要 权利,不要责任、义务,这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必然的也是严重的。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 89. 3% 的学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为自己”,在人生奋斗目标上表现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 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淡漠已渐成必然,突出表现为“无兴趣、无所谓、无 意义”的“三无’现象。第一、“无兴趣”。即有些大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没有劲,表现在行动中就是情绪冷漠、消极,情感萎顿、空虚,整天无精打采、懒洋洋的。第二、“无 所谓”。就是学习无所谓,工作无所谓,成功无所谓,失败无所谓,赞扬无所谓,批评无所 谓。一切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态度。第三、“无意义”。有些学生似乎看 破了红尘,将社会发生的一切都看成是“演戏”,将人们的活动都看成争名夺利,因而对他人、对社会都看得很黑、很阴暗,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毫无意义,心态渐渐变得冷漠起来,严重 者则走上出家乃至轻生的道路。(二)人生价值错位 人生的价值取向是贯穿于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个人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倾向性,主要取 决于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关系。由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调整和变革,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价值主体日益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化,从注重理 想到更多地注重现实和功利、从无私奉献或奉献与索取并重到更多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 的享受,淡化了社会责任和集体观念。具体表现在:一是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目前,有一部分大学生只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视社会需要,更有甚者以牺牲集体利益来获取 个人利益。更多的大学生表现为关注自身发展和现时利益,如获得奖学金、困难补助、评先 评优、入党、担任主要学生干部等等,而很少关心他人、集体和社会,且对别人的要求十分 苛刻。二是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大学生中对物质生活和个人需要过分看重,对精神生 活和集体事业普遍冷淡,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目标短浅,缺乏远大志向,学习目的功利化,在就业选择时,以单位所在地、经济待遇、工作环境等作为重要条件。三是重索取,轻奉献。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过分强调权利强调所得,而忽视责任忽视奉献,他们不再赞 赏只讲耕耘、不问收获的观念,而把工作的付出和取得视为等价。捞党票,是为了今后更好 的就业;当学生干部,是为了给自己积聚资本;获得奖学金,只认为是自己努力所得。只愿 从社会、集体中索取,只要求他人、群体、社会对自己负责,奉行利己主义;而不讲奉献、不愿为他人、群体、社会负责,没有履行自己责任、义务的自觉意识。四是感情冷漠、极端 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大约有占大学生总人数 6.5%的学生暴露出的首先是个体的感情冷 漠、极端自私,责任意识淡漠。(三)道德缺失 在公共生活中,文明礼貌、说话和气、待人热情、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等道德行为和伦理 规范,会令人满意并受到赞扬。但有少数大学生连起码的社会公德都没有。一是表现在伦理 道德方面的某些缺陷。比如,在校内反映在:教室垃圾视而不见、墙上脚印无故出现、桌上 涂写、图书撕页、购饭插队、水电浪费等缺乏文明的倾向; 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乘车无序、待人无礼、随心所欲、自私自利等社会公德的缺失行为。也有的大学生明哲保身,面对他人 不文明的行为往往不闻不问、熟视无睹、甚至见怪不怪。二是表现在法纪规范方面的意识不 够。譬如大学生刘海洋公园硫酸泼熊事件,曾一度引起社会轰动和高校反思。三是在道德信 仰上,一些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信奉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拜金主义 的人生信条,为谋求金钱和私利不择手段,损害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甚至国家利益和民族利 益。四是心理耐受力、意志力、抗挫折能力较低,不能正视人生矛盾,无力排除人生困境。自杀和伤人事件并不罕见,缺乏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四)行为失范 大学生的行为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日常行为失范。不遵守公共秩序、不 爱护公物、出言不逊、恶语伤人、失礼不道歉、与异性交往缺乏分寸等等。二是学术行为失 范。有的大学生混文凭、信奉“60 分万岁”,把许多宝贵的时间消磨在吃喝玩乐之中;考试舞 弊、科研造假、抄袭论文等现象已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声誉和发展。三是就业行为失范。有 的大学生一切以个人的得失为出发点: 如少数大学毕业生毁约现象,在职业选择上不愿意从 事收入较低、条件艰苦的工作:甚至为了博得用人单位的好感,昧着良心制造假证书、编造 成绩单。四是网络行为失范。部分学生沉溺网络之中,废寝忘食,甚至忘记上课、考试,导 致学业荒废。五是竞争行为失范。有些大学生缺少良好的竞争风范甚至无视校纪校规。总之,由于大学生自身责任感的缺失,对社会义务和责任存在一种淡漠态度,一方面导 致自我评价降低,缺乏信心、勇气,学习自觉性差,不要求上进;另一方面导致社会信任度 降低,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人才质量纷纷提出质疑,纷纷批评大学毕业生 在高校没有学会做人,如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不会合作,欠缺团队精神;缺少学习的动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等等。

三、大学生责任的道德引颁(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来说,爱国主义就是要以国家利益为重,民族利 益为先,具有神圣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应当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大力宣传共产主 义的理想和信念,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他们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爱国者。二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优良的道德传统值得继承发扬,大学生要深入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明确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将传统优良品质变成自 己的自觉行动。三是要注重历史教育,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国的国情。只有铭记历史,记住封 闭、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把改革开放视为己任,树立赶超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才能深刻 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二)坚持养成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道德习惯养成教育,也就是要逐渐培养大学生守规矩的良好习惯,是对大 学生开展责任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旦养成了良好行为习惯、责任习惯,大学生就能够做好本 职工作,产生一种积极的进取精神。目前,一些大学校园里的不文明行为,虽不成气候,但 却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整体形象,因此,大学生应加强道德行为习惯训练,提高文明素养,树立大学生的良好形象。第一,大学生必须以公民道德建设为己任,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 起,从现在做起,既对自己也对别人负责,犯错时不推诿、不找借口,要敢于承担责任:要 讲诚信、重承诺,不能说话不算数;要尊师崇道和关爱身边的人与事物;对人要有礼貌,要 文明修身,谦虚谨慎,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积极参与和管理校园的各级各类活 动,在承担责任中锻炼自己,养成大处着眼、小事着手的思维方法,“勿以恶小而为之,勿 以善小而不为”。第三,树立节约意识,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做起——节约一张纸、节约一 度电、节约一滴水、节约一滴油、节约一粒米、节约一块煤,要养成“饭菜不剩、钱不乱花” 的好习惯,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切不可舍“小”求“大”。(三)深化实践教育 在大学教育中,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也不仅仅要具有承担责任、奉献社 会的意识和品质,还应采取措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力所能及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大学 生承担责任的落脚点就是要运用所学所知,即学以致用。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校大学生承担责 任、奉献社会的途径,也是磨炼意志、砥砺品格的重要条件,团中央 16 号文件明确提出,社会实践对于增强大学生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使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意,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体会,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服务群众,锤 炼出敬业、奉献、爱民、亲民的优良品格;也使大学生能进一步树立孝敬、友善、勤劳的传 统美德。大学生通过实践教育,还可校正价值观,找到社会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结合点,在实践中校正就业、服务理念。(四)强化榜样示范作用 榜样是人们模仿的对象,榜样教育的效果是通过向榜样学习而实现的,这种学习主要是 靠大学生个人对榜样行为的模仿,从而转化为自觉、自愿、自发的自我行为。第一,“感动 中国”的人物、道德楷模、抗冰抗洪英雄等等,是青年大学生最崇敬的榜样,先进典型的道 德力量和伦理精神,使大学生不仅学到了优良的精神品质,更重要的是可以由人及己,体会 人生真义,发掘自身的道德潜能,自强自立,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第二,家长和教师,是 青年大学生最接近的榜样。勤劳善良的家长是青年学生最先模仿的对象,父母对子女的慈爱 不仅在于养,更在于育; 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教师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对青年学生起着感化、熏陶和示范的作用。第三,青年学子中的优秀典型,如“三好学生”、“自强之星”等,都是青 年学生最熟悉的榜样。这些榜样跟青年大学生生活在一起,年龄相近,经历相同,有共同的 语言,具有强烈的可比性,容易激发大学生的上进心。(五)突出艰苦奋斗教育 邓小平同志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抓六十 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今天提倡艰苦奋斗,并不是要我们再去 爬雪山、过草地、吃野菜、穿草鞋。艰苦奋斗首先是指在思想上、工作上和学习上要有不畏 艰险、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自觉抵制各种奢靡之风,增强艰苦创业的意识。其次,当代大学生要有正确的消费观念,抑奢少费,崇俭守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提倡艰 苦奋斗,大兴勤劳节俭之风,人人奋发努力,个个勇于负责,才能生生不息,蓬勃发展。据 调查,湖南某高校学生月消费一般在 400---600 元之间,月消费在 iooo 元以上的约占 18. 2%,消费在 3000 元左右的竟达 4.1%,大学生还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主要经济来源还是来 自父母的供给,要培养他们的节俭观念,教育他们消费要恰到好处,不能攀比、更不能挥霍、浪费。艰苦奋斗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当代大学生要真正担负起振兴中华的责任,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勇气是不行 的。青年大学生只有牢记使命高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和伦理品质,培养德性,把个性的发展与社会要求联系起来,使自己的成才目标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的根 本利益,把振兴祖国、强国富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提高个人修养,使学业、德业得到不 断更新,“德”才不会苍白,“育”才不会显得乏力,“以德治国”才能深入人心。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问题分析

及对策研究

学院名称:电气学院专业班级:电信科学类姓名:罗伟学号:

12021204110206

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罗伟

(武汉轻工大学,电气学院,电信科学类1202,1204110206)

摘 要:当代大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碰撞,受此影响,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出现混乱,道德行为出现滑坡,道德状况不容乐观。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现状进行分析,查找道德缺失的原因,总结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缺失;对策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我们党及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青年大学生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约有2500万,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面临有利条件的同时,也遇到了严峻挑战,当代大学生是在经济全球化、网络环境和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其成长的环境必然在其思想意识中打上深深的烙印。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碰撞,受此影响,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出现混乱,道德行为出现滑坡,道德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中国传统道德严重缺失,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国家要实现伟大复兴,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道德水平的滞后直接影响国民总体素质和现代化建设水平。因此,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不容乐观,更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相距甚远。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

第一,功利思想明显,价值取向扭曲。中国加入世贸以来,对大学生寄予厚望并希望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尽管如此,一些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中仍存在道德缺失成分。功利思想明显,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

近利,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在得到别人资助时心安理得,不思感恩与回报。一些学生过分关注自我价值,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视为人生追求的核心,从而造成价值取向扭曲,甚至形成极端的自私人格。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则一味地强调索取,造成个人贡献与社会索取失去平衡。

第二,缺少社会公德意识,生活行为失范。部分大学生缺乏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而且对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重视不够,缺少检点。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学生对这一体现大学生责任感与文明程度的规范未加重视,甚至行为失范:如在课桌上乱写乱画、逃课、上课迟到早退、在教室里吸烟吃零食、随地吐痰扔垃圾、随意撕毁折叠涂画公共图书、在课堂上打电话、在网上发布不健康消息、在公共场所行为举止不得体等,缺乏社会公德。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个人情感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大学生,处理不好恋爱与学业、爱情与性等诸多问题,导致抑郁、敌意等心理症状,造成未婚同居、未婚先孕、为情自杀他杀等诸多问题。

第三,拜金思潮泛滥,贪图安逸享乐。据调查显示,当今大学生的物质消费档次越来越高。而精神消费场所,大学生爱去的场所依次是网吧、KTV、电影院、洗浴中心、酒吧等,总的趋势是对娱乐、休闲活动设施和场所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课余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大学生高消费带来的消极后果是相当严重和不容忽视的。这既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滋长了校园的奢侈风,又使得拜金思潮泛滥,对当今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而对提倡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嗤之以“小农意识”;在学习方面,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所谓“治学原则”;在爱护保护他人成果方面,表现出道义上的缺失,随意破坏、剽窃事情时有发生。

二、导致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因素分析

第一,家长过分溺爱所至。八十年代后期出生的独生子女已开始进入大学,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往往受到过分溺爱。父母对子女的爱护与日俱增,对子女的各种投资有增无减。但他们过多的关注智力开发,忽视了对子女道德品质和行为等方面的养成教育,让孩子利用假期、双休日参加各种补习班,剥夺了子女参加适度劳动、加入大自然、参与实践、关心社会与他人的权利和机会。这样许多父母忽视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尤其忽视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的发展,这种教育上的片面性无疑给处在养成教育关键时期的青少年传递了一种错误理念:成绩就是一切,其他皆无所谓。再者,不少父母追求生活享受,自身行为不检点,不能给青少年树立良好的榜样。

第二,学校德育教育的缺陷。目前各类学校正在推行素质教育,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我们也发现,传统的“应试教育”、“唯分论”的思想,在学校教育中仍然根深蒂固,重智育而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然明显存在。同时,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依然停留于传统的说教方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老师们一直孜孜不倦的向学生们灌输“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这些四字的道德规范对孩子们来说无疑是大话、空话,在孩子们的心中激不起一点波澜,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对于自己完全无法理解的文字,他们又如何将其付之行动呢?因此,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德育的效果。

第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人们主体意识的生成,同时诱发了个人主义倾向;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利益群体的多样化必然导致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同时诱发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思想。目前,一些领域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有所蔓延,并很快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而社会又未能适时确立更完善的价值标准,导致部分大学生注重实惠的目标和追求,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一些成年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以及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的屡禁不止,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第四,大学生道德观念淡薄。由于大学生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面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不能自觉地去身体力行那些良好的道德规范,因此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论文抄袭、考试违纪舞弊已不再是个别现象;对做“枪手”、助学贷款欠款不还等行为,也并不觉为耻。

个人情感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大学生,处理不好恋爱与学业、爱情与性等诸多问题,导致抑郁、敌意等心理症状,造成未婚合住、未婚先孕、为情自杀他杀等诸多问题。因此提高大学生文

明水准,重视大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已势在必行。

三、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水平的有效途径

第一,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品德高尚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其中包括哲学、教育、史学、经济、文学、艺术、宗教、科技等主要内容,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流传跨越时空,亘古至今,具有超越历史阶段的绵延特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俨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现如今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社会上是高层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是我们社会的精英,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兴旺都离不开大学生的努力与拼搏。众所周知,道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道德思想在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大学生应当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遵纪守法观念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坚持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增强其民族的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锻炼出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自尊、自信、自强精神,是我们德育工作者的责任。

第二,加强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主要包括培养其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等内容。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准备献身事业,报效祖国,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多数青年学生都能认同遵守公共秩序,讲究公共卫生,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等公德意识。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学生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产生了道德和观念上的错位和倾斜,使得大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然而在上述公德意识行为的体现上,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水平却表现的偏低。在大学的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不文明现象的存在。虽然这些不文明行为仅是一部分人所为,但是却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鉴于此,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成为当前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要提高认识。如果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连最基础的社会公德要求的文明行为都做不到,那将是教育的悲衰。高校已经意识到,公德教育的贯彻实施直接影响到能否培养出全面合格的人才。许多国家对学生的价值观及德育教育都非常重视:日本人以良好的道德素质,让世人看到了道德教育的成效。英国教育部颁发的道德教育大纲中人才的素质又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该大纲明确规定:学校必须向学生传授道德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信用、尊重别人权利、爱惜他人财物的良好品质。日本也以其良好的国人素质,让世人看到了道德教育之成效。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是会做人。因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大学生的基础文明建设和社会公德教育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并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其次是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在校园的日常管理中,校方要重视环境对育人成才的影响,在大力加强养成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管理。巩固好的文明行为,在文明行为基础上加强教育管理,特别是加强“养成”教育。教育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自觉性,而管理则是使这种自觉性形成习惯,使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得到贯彻落实。只有形成好的文明习惯,才能形成好的社会公德。养成教育应该以社会礼仪常规教育为起点,使大学生懂得和遵守最基本的公共道德。公德教育不仅仅只是唤醒大学生的公德意识,而是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教育。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一方面要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要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作保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是养成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只有思想教育而无具体措施,容易造成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在行动上却又往往不去做;只有管理措施而不强调养成教育,就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行为,学生虽然知道必须这样做,但在内心里并不自愿,甚至往往形成抵触、逆反心里,只有把养成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风尚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形成是学生做人最基本的条件,决定着大学生能否以一个文明人的姿态步入社会。

再次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校园文化是学校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树立和弘扬社会注意荣辱观具有重要作用。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加强校园景点建设,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化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现金文化的熏陶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当代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第三,提高教师素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院校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精神,提高教师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又成为素质教育的根本。邓小平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要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教师素质是关键。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德才兼备的做人样板,才会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才会吸引他们自觉地去接受影响。教师不仅要献身教育,而且必须正确、自觉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此外,渗透教育也能为塑造新一代青年的健全人格发挥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师道德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改革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的同时,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加强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道德规范教育、道德实践教育,切实调动家庭、学校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在市场经济体系下为培养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秀勤.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内江科技,2006,(5).[2]刘德寰,杨力伟.改革开放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J].青年研究,1992,(1).[3]谢思忠.中国国民素质危机[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4]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下载关于大学生的道德问题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大学生的道德问题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摘要: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及发展,网络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逐渐成为伦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以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为主体,对网络道德......

    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分析

    论文摘要 诚信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主题班会的游戏1,盲行。 将参加活动的成员分成相等的两组,其中一组先蒙上眼睛,另一组分别选择同伴,然后由组织者选择路线前进,行进过程中不可以说话只能通过肢体语言沟通,然后交换......

    大学生社会道德问题调查问卷

    关于大学生社会道德的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主要是想通过问卷的形式来了解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现状,此问卷仅供学习研究使用,我们对您的配合表示深切的感谢!!对占用您宝贵的......

    关于大学生道德养成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大学生道德养成的问题及对策的调查报告 摘要:对于大学生道德一事,媒体已做过诸多报告,有长江大学生以人梯救人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中国人,随之而来的是对于大学生舍身救人......

    道德问题

    时事素材1: 今年中秋节,在浙江杭州,一对特殊的“母女”——“最美妈妈”吴菊萍和坠楼女孩妞妞约好,从医院回到家里,共度这个团圆的日子。 时间回到7月2日,2岁女童妞妞从自家居住的10楼......

    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分析报告

    题目: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分析报告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在网络普及的过程中,各种问题也浮现出来。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调查且收集......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分析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分析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新事物的不断产生,新观点,新理念的层出不穷,作为拥有最为活跃的思想的大学生自然成为这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