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税收缴管理改革讲座(周局—教育)

时间:2019-05-13 12:17: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非税收缴管理改革讲座(周局—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非税收缴管理改革讲座(周局—教育)》。

第一篇:非税收缴管理改革讲座(周局—教育)

非税收缴管理改革讲座

一、非税收入的概念

概念:非税收入是指税收以外,由政府及其部门或受政府委托授权的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等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的资金收入,其性质属财政性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税收入是政府非税收入的简称,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名词。从理论上讲,“税收 ”与“非税”是一组专业名词,“非税”是相对税收而言的。国发[2005]9号明确提出了“改革和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的要求。

非税收入与预算外资金的区别:①内涵不同。非税收入是按照收入形式对政府收入进行分类的结果,预算外资金是相对于预算内资金而言的,是按照资金管理方式对政府财政资金进行分类的结果。因此,政府非税收入强调的是通过不同于税收形式所取得的财政收入,预算外资金强调的是没有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这部分资金。②外延不同。预算外资金只是非税收入这一概念所包含内容的一部分,预算外资金范围主要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乡镇自筹资金、其他收入,显然,预算外资金只是非税收入的一部分,不包含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

二、我县非税收入管理历史现状

我县非税收入管理历史经过四次变革,从最初的“财政专户”管理、“收支两条线管理”、“票款分离”制度改革到2008年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

预算外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1987~1997年)。1987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越来越多,收费数额越来越大。为切实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设立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在保持预算外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不变的情况下,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收费资金必须缴入财政专户管理,使用时由单位申请,再从财政专户拨回,从而给这部分资金套上“笼头“,纳入财政这个“大笼子”管理。

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1998~2002年)。1998年,预算外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使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

—1— 的收支纳入财政部门的监督管理之下。1998年,出台了《建湖县人民政府关于对我县预算外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意见》,撤销所有单位的收入过渡户,单位只开设一个支出户,票据由财政部门统一扎口管理,单位购领票据按照“限量供应,以旧换新”的原则,收取的所有资金必须及时足额缴入财政专户,支出户只能接纳从财政专户拨回的资金。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改变了过去一些部门和单位多头开户,收费资金不缴入财政专户,逃避财政部门监督管理的现象,预算外资金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预算外资金“票款分离”制度改革(2002~2007年)。2002年,为巩固预算外资金管理改革的成果,进一步深化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部门综合预算的执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收费行为,财政部门出台了县直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的“票款分离”管理模式。“票款分离”是指执收单位按规定收取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资金、附加收入等预算外资金,采取“单位开票(手工票),银行收款,财政统管”的办法。

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2008年,实行以网络系统为依托,以票据管理、帐户管理为源头,采取“单位开票(微机开票),银行收款,财政统管”的管理模式,全面规范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确保非税收入应收尽收,使非税收入管理法制化、规范化、信息化。

三、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 改革的必要性:首先,实施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有关规定要求的需要。国发[2005]9号文件提出“改革和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的要求;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作了具体部署;省政府将这项改革列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同时,改革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加强政府对非税收入收支监管,是增强政府施政能力的重要措施,进一步创造有利于经济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环境。其次,实施非税收入改革是政府部门坚持依法行政、落实源头治腐责任的需要。非税收入来自于百姓,来自于企业,来自于社会方方面面,社会关注、群众关心。通过改革,创新和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体制,使非税收入征管规范有序,资金用之有效,始终保持政府及其部门坚持为民宗旨,办好富民发展之事,全面彻底铲除非税收入管理中滋生腐败的温床和土壤。第三,推进非税收入收

—2—

缴管理改革是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需要。非税收入既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部门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将所有财政收入由政府集中征收和管理,既是实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的前提条件,也是进一步理顺政府收入分配关系,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的客观要求。

主要内容。为进一步规范我县非税收入征管秩序,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我县从2008年10月开始,实行非税收缴管理制度改革。充分利用信息化征管系统,构建财政、单位、银行三位一体的网络平台,实行“单位开票,银行收款,财政统管”征缴模式,真正做到钱随票走、票款同步。去年完成了县直行政事业的改革任务,今年上半年向镇级延伸,实现了城乡全覆盖。累计改革单位252户。改革的核心归纳为四清理、五统一。四清理。清理非税收入项目,在清理相关政策文件的基础上,明确非税收入项目、征收范围和征收标准,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清理各类票据,对已领用的票据限期缴销,对现存票据归类整理,统一登记;清理银行帐户,协调县人民银行及各商业的关系,掌握各单位的银行账户,全面整理、筛选单位银行账户,除保留特别规定的专用账户外,撤销单位其他所有收支账户;清理网络系统,各单位的网络资源不仅相同,为保证系统的安全性,非税收缴管理系统统一使用财政内网,做到内外分开。五统一。统一执收单位,一个单位一个编码;统一收费项目,全县所有非税项目统一编码;统一收费标准,对文件明确规定的收费标准统一定义,不得多收,也不得少收;统一收费票据,统一使用《江苏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原使用的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据、结算据、罚没专用据一律取消,推行“一票制”,实行网络购领、缴销、结存管理;统一银行账户,财政在各商业银行设立专户,资金统一缴存县财政专户,实现城乡同缴。

—3—

第二篇:非税收缴管理改革讲座—镇级所长及总预算

非税收缴管理改革讲座

一、非税收入的概念

起源:非税收入是政府非税收入的简称,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名词。从理论上讲,“税收 ”与“非税”是一组专业名词,“非税”是相对税收而言的。最早出现“非税收入”概念的是国办发[2001]93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意见》文件中,国发[2005]9号提出了“改革和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的要求。

概念:非税收入是指税收以外,由政府及其部门或受政府委托授权的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等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的资金收入,其性质属财政性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明确收入分类包括: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共六类。非税收入具体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利息收入。但不包括社会保障基金、住房公积金。

非税收入与预算外资金的区别:非税收入是按照收入形式对政府收入进行分类的结果,预算外资金是相对于预算内资金而言的,是按照资金管理方式对政府财政资金进行分类的结果。因此,政府非税收入强调的是通过不同于税收形式所取得的财政收入,预算外资金强调的是没有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这部分资金。预算外资金只是非税收入这一概念所包含内容的一部分,预算外资金范围及管理方式主要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乡镇自筹资金、其他收入,显然,预算外资金只是非税收入的一部分,不包含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

最新动态:为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有关规定,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决定从2011年1月1日起,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不含教育收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全部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后,相应修订《2011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取消全部预算外收支科目。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把政府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的规定,在2011年1月1日以前将全部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管理。我县县直部门2011年预算编制已执行。

二、我县非税收入管理历史现状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历史现状:我县非税收入管理历史经过四次变革,从最初的“财政专户”管理、“收支两条线管理”、“票款分离”制度改革到2008年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预算外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1987~1997年)。1987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越来越多,收费数额越来越大。为切实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设立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在保持预算外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不变的情况下,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收费资金必须缴入财政专户管理,使用时由单位申请,再从财政专

—1— 户拨回。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1998~2002年)。1998年,出台了《建湖县人民政府关于对我县预算外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意见》,撤销所有单位的收入过渡户,单位只开设一个支出户,票据由财政部门统一扎口管理,单位购领票据按照“限量供应,以旧换新”的原则,收取的所有资金必须及时足额缴入财政专户,支出户只能接纳从财政专户拨回的资金。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改变了过去一些部门和单位多头开户,收费资金不缴入财政专户,逃避财政部门监督管理的现象,预算外资金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预算外资金“票款分离”制度改革(2002~2007年)。2002年,为巩固预算外资金管理改革的成果,进一步深化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部门综合预算的执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收费行为,财政局出台了县直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的“票款分离”管理模式。“票款分离”是指执收单位按规定收取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资金、附加收入等预算外资金,采取“单位开票,银行收款,财政统管”的办法。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2008年,实行以网络系统为依托,以票据管理、帐户管理为源头,采取“单位开票,银行收款,财政统管”的管理模式,全面规范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确保非税收入应收尽收,使非税收入管理法制化、规范化、信息化。

存在问题:总体上讲,非税收入种类多、总量大、增长快,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办成了许多大事、要事,也为缓解财政压力、平衡预算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各级政府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管理中存在着:法制不健全、体制不完善、管理透明度不高、监督处罚不力等问题,表现为“五多”: 一是“三乱”现象多,少数部门、单位在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上擅自处臵,自定标准、自定项目,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加重了企业和社会负担,影响了政府、部门、单位与企业和公众的关系。二是票据种类多,我县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罚没票据达100多种,管理基本上采用人工管理,方式落后、差错率高,难以管透管彻底。三是征收主体多,非税收入多头管理,各行其事。少数部门、单位存在非税收入“部门所有,单位处臵”的思想。未能从根本上实现非税收入“国家所有、政府调控、财政管理”的三权归位。四是非税收入的真空多,存在应收未收、应管未管双缺位。特别是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益(如部门、单位利用房屋、车辆等固定资产和场地租赁转让收入)管理不到位。五是少数部门、单位额外收入多,有无非税收入成为部门、单位物质经济条件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则富裕,无则清贫,导致收入分配不公;支出项目变异,由办事更多转向养人,部门、单位职工福利性支出大量挤占非税收入,背离了非税收入用来办事的宗旨。

必要性:第一,实施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有关规定要求的需要。国发[2005]9号文件提出“改革和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的要求;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作了具体部署;省政府将这项改革列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同时,改革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加强政府对非税收入收支监管,是增强政府施政能力的重要措施,进一步创造有利于经济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环境。第二,实施非税收入改革是政府部门坚持依法行政、落

—2— 实源头治腐责任的需要。非税收入来自于百姓,来自于企业,来自于社会方方面面,社会关注、群众关心。通过改革,创新和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体制,使非税收入征管规范有序,资金用之有效,始终保持政府及其部门坚持为民宗旨,办好富民发展之事,全面彻底铲除非税收入管理中滋生腐败的温床和土壤。第三,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是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需要。非税收入既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部门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将所有财政收入由政府集中征收和管理,既是实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的前提条件,也是进一步理顺政府收入分配关系,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的客观要求。

三、我县非税收缴管理改革情况

为进一步规范我县非税收入收支秩序,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我县从2008年10月开始,实行非税收缴管理制度改革。充分利用信息化征管系统,构建财政、单位、银行三位一体的网络平台,实行“单位开票,银行收款,财政统管”征缴模式,真正做到钱随票走、票款同步。一方面,严格执行政策,杜绝了乱收费、多收费、收人情费现象的发生,铲除了非税收入管理中滋长腐败的温床和土壤;另一方面,加强了财政资金的管理,规范了收入分配秩序,确保非税收入应收尽收,提高了非税收入征管效率。坚持“五先五后”、“五清五统”、“五定五分”的“五五”推进法,打造收费一票制、单位零账户、城乡全覆盖、资金全收缴、年终全结算的非税收支管理新平台,走出了一条从“收支两条线”到综合预算管理的新路子。

“五先五后”,稳中求速

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是一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实施环节多、推进难度大。为保证改革顺利实施,该县坚持“五先五后”,把握改革节奏,仅用半年时间,全县非税收入管理改革推进到位。先达共识后运行。专门成立了以财政、审计、金融、纪检、监察等部门为成员的县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细化分工,落实责任。县财政局牵头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和金融部门、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及财务科长等不同层面代表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增进改革共识,落实改革方案。先建规章后操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意见》、《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票据管理办法》、《账户管理办法》、《单位收费项目清理工作的通知》和《代理银行确定方案》等文件规定,加大培训力度,规范运作程序。先试点后推开。选择6个部门单位试点,组建财政、银行、单位“三位一体”网络体系,完善收缴管理软件程序,统一配备打印机,现场清理票据、银行账户,现场网络测试、安装调试、开票收款,一个月完成试点部门单位、三个月完成县直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任务。先进笼子后规范。严格把握改革时间节点,组织清理单位票据和银行账户,关闭票据“前门”,堵塞账户“后门”,全面启用《江苏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建湖县)》。结合部门单位实际,建立健全往来款收取、小额款项现场执收、开票未及时收款、跨区域收款、专项资金和基建资金管理等操作规程,确保单位所有资金一步进入非税财政专户。先县直后乡镇。总结县直行政事业单位改革,—3— 进一步完善非税收缴管理系统,研究制定镇级改革方案,在财政所总登录账号下设臵镇属事业单位分账号,镇级教育分设中学和小学登录账号,并依据金融网点分布情况设臵收缴网点,实现了城乡全覆盖,累计改革单位252户。

“五清五统”,速中求质

非税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是推进财政管理精细化、科学化的必然要求。非税收入总量大、项目多、票据种类多、执收单位多、征收标准不一,该县坚持“五清五统”,改彻底、彻底改,着力提升非税管理水平。清理预算单位代码统一单位编码。清理原预算单位各类代码,统一财政指标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和非税收缴管理系统单位编码,加强了收入、指标、额度、支付等环节监管,方便单位适时查询相关信息,了解票据领取、使用、结存及资金到账、收入情况,保证了对账的及时性、准确性。清理非税收入项目统一收费标准。清理相关政策文件,编制《非税收入项目目录》,统一单位非税收入项目、征收范围和征收标准,项目编码对应省财政非税收入代码,收费标准系统统一定义,定期公布,接受社会监督,杜绝了乱收费、多收费、收人情费的“三乱”现象发生。清理各类票据统一非税票据。清理财政各类票据67种,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据、结算据、罚没专用据,推行“一票制”,统一使用《江苏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建湖县)》,实行网络购领、缴销、结存管理。设立“暂存款”开票模块,用于往来资金、无现金流量的开票,彻底解决了收入与往来错位、无项目自定义收费等问题。清理单位银行账户统一非税财政专户。全面掌握单位银行账户,除保留特别规定的专用账户外,撤销单位土地出让金、物业维修基金、案件暂扣款、事故处理款、法院标的款、保证金等各类收支专用账户,累计撤销账户190个。同时,在各商业银行统一开设非税财政专户,实行城乡联网。清理单位网络系统统一收缴平台。非税收缴实行专机专人管理,一律使用财政内网,内网外网分开,共组建网点160个,实现了票款同步、收入“一个笼子”,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强化了财政资金管理。

“五定五分”,质中求效

收入“一个笼子”是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的核心所在,支出“一个漏斗”是推进非税收入管理的重中之重。为放大改革效应,我县坚持“五定五分”,进一步强化非税收支监管,着力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定结算时限。收入结算期为上年12月1日至11月30日,单位发生的所有非税收入本结算,12月份实现的收入作为次年收入。支出结算期为1月1日至12月31日。定结算项目。结算纳入预算内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及罚没收入;结算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经营收入及其他收入。定收入范围。按年初预算收入、预算收入和年终实际收入,结算单位当年实现的收入数。定统筹标准。非税收入扣除上级专项补助收入、下级上缴收入、公益性捐赠收入和成本性支出后按规定比例统筹,以实际收入作为统筹基数,对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按实际缴库数作为统筹基数。定可用财力。按年初预算财力、超收分成财力和短收扣减财力,结算当年单位实际财力。年初预算分配。

—4— 根据年初预算收入,结合事业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核定项目,按照先预算外后预算内的原则,合理安排非税支出预算。年终结算分配。根据单位财力状况、年初预算和新增因素情况,结合单位实际,下达年终结算指标。用款计划分配。坚持月度用款计划与收入进度相挂钩,根据单位申请核实收入完成进度,合理下达月度用款计划。财力结余分配。单位结算财力超预算指标部分结转下年,留归单位使用;单位结算财力短预算指标部分,财政收回指标。指标结余分配。用款计划未下达,单位尚未形成支出,年终财政收回指标,次年再下达,用款计划结余结转下年。

非税收入作为税收收入的必要补充,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非税收支管理新平台,实现了“收入一个笼子、支出一个漏斗、收支一本预算、核算一个平台”,财政管理更为科学、更为精细。年开票量达35万份,年缴存财政专户资金达16亿元(含往来资金),年专户存款利息收入300万元,年统筹单位非税资金3000多万元,政府调控能力明显增强。两年来,我县非税收入安排民生保障支出1.1亿元、支农投入2.3亿元,有力保障了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改革主要内容

包括票据管理、账户管理、收入管理和项目管理四个方面。

(一)票据管理。全面清理、核销原财政发放的各类票据,填写《单位票据清理表》,启用《江苏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根据我县实际情况,非税收入票据分为通用票据和专用票据。通用票据指《江苏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执收单位征收非税收入和执收单位与其他单位、个人之间及执收单位内部的暂存暂付、代收代付、费用分摊等往来款项结算,统一使用《江苏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原各类票据一律停止使用;专用票据指财政部门根据不同非税收入项目以及执收单位特殊需要经批准保留的票据(如上级供给的专用票据),执收单位从上级主管部门领取的专用票据必须经财政部门登记备案后,方可使用,执收单位收取款项后,仍使用通用票据将资金缴入非税收入专户。镇级改革,统一使用“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文化广播服务中心有线电视收费原则上改用税务发票,用“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将资金交存县财政非税专户。保留农经服务中心“江苏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结算凭证”和“江苏省农民承担费用专用票据”,保留计生中心门诊收费专用票据。

通用票据格式:内容包括执收单位名称和编码,收入项目名称和编码,收付款人名称、账号、开户银行,收缴标准和金额等。通用票据一式五联,第一联单位记账、第二联银行借方凭证、第三联银行贷方凭证、第四联缴款人收据、第五联单位存根。

通用票据申领:独立核算机构由其财务部门统一领取,申领时,单位票据专管员持《建湖县非税收入票据购领申请表》和《票据购领簿》到财政部门办理购领手续,要求缴旧领新。非独立核算机构或派出机构由其主管部门的财务部门统一领取、保管和发放。原则上,单位原购领票据全部缴销。单位领取票据后,财政部门将发放的票据信息录入到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财政端)中,单位进行查询。各镇财政所应切实加强票据管理,建立票据管理台账,对二次

—5— 分发票据要逐一登记,及时缴验。同时,将存根联及未上账的其他各联一起装订成册(装订凭证一样)备查。

通用票据使用:实行“票据合一”,原“建湖县预算外资金缴款书”停止使用。开具通用票据分两种方式,一种是机开票,另一种是手工开票,手工开票主要用于对镇级未设网点的项目收费和零星、节假日不便收缴的非税收入,必须经财政部门审批。开据时,各执收单位按下拉菜单的内容准确选择收款人名称、收款人账号、收款人开户银行和项目编码等内容。缴款时,一律使用机开票的通用票据(手工开票的通用票据,日终,必须由执收单位按票据序列号将信息补录进系统,并汇总填列一张《江苏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缴存银行)。

通用票据缴销:通用票据由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自动缴销。执收单位将开具的一般缴款书信息,通过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即时传输,财政部门对代理银行回转的一般缴款书号码、收费项目、收取款项等信息核对无误后,系统自动销号。作废的票据(一式五联),执收单位在购领新票据时报财政部门缴验,由财政部门补录到系统中核销。年终,执收单位将票据存根联装订成册,保存归档并接受年检。

专用票据由执收单位填写《建湖县非税收入票据缴销结报表》,财政部门手工缴销,并录入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

(二)账户管理。撤销单位银行账户,财政部门开设非税收入专户,用于归集、记录、结算非税收入款项。

清理单位账户:全面清理单位银行账户,包括基本户、收入归集户、基建户及其他专用账户。执收单位除保留特别规定的专用账户外,撤销其他各类账户,原有账户余额统一缴存非税收入专户。撤销乡镇财政所收入过渡户,资金一步进入县财政非税专户;保留乡镇农经服务中心村账镇管专户,保留镇民政办支出户,保留镇财政所特设专用账户,保留基层国土所支出户;改镇教育会计室基本户为支出户,只支不收,待全县教育系统两项改革到位后撤销。

非税收入专户:财政部门在各代理银行开设非税收入专户,每家代理银行只开设一个银行账户,各营业网点城乡通用。原预算外资金管理财政专户在改革实施到位后全部撤销。镇级信用社及部分镇农行网点作为非税代理银行。

(三)收入管理。实施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后,单位的非税收入及其他往来资金统一缴存县非税收入专户,镇财政往来资金暂不缴存县财政专户。缴款方式分为两种:直接缴款和集中缴款。

直接缴款:直接缴款是由缴款人持执收单位开具的一般缴款书到银行代收网点缴款,资金直接缴入非税收入专户。直接缴款分两种情况:

同城缴款:缴款人可以采用现金方式或转账方式缴款。缴款时,缴款人持执收单位开具的一般缴款书第一联至第三联到银行代收网点缴款,并将银行加盖收讫印章的第一联退还执收单位,执收单位确认后在第四联加盖印章退还缴款人作缴款收据。为方便缴款,转账缴款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缴款人在一般缴款书第二联加盖印鉴,不需要再开具转账支票和支付凭证;二是缴款人开具转账支票,不需要在一般缴款书上加盖印鉴。

异地缴款:缴款人在异地的,按执收单位通知的缴费金额,通过电汇、信

—6— 汇等转账方式将缴费资金缴入非税收入专户。代理银行收到汇款后,作不明款项处理。执收单位通过非税收入收缴系统不明款项查询功能查询缴款人转账情况,确认缴费资金到账后,开具一般缴款书,并将第一联至第三联送财政部门。财政部门确认后,在第一联加盖“非税收入收缴业务专用章”后退还执收单位,同时在非税收入管理系统中确认相关信息。执收单位将一般缴款书第四联盖章后传递给缴款人。

集中缴款:集中缴款指由执收单位使用一般缴款书(手工票)或经县财政部门批准使用的专用票据向缴款人收取款项。日终,手工票按票据号补录进系统,通过“集中汇缴”开具缴款单,将资金缴存非税收入专户;专用票据收取的资金,按收入项目汇总填写“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缴入非税收入专户。手工开票,主要用于对零星的、节假日等不便收缴的非税收入,镇级未设网点的项目收费。实行集中缴款必须经县财政部门批准。

收入退付:缴入非税收入专户前的收入退付,由银行临柜系统和执收单位在非税收入征管系统中自行更正;缴入非税收入专户后的收入退付,由执收单位填制《建湖县县级非税收入退付申请书》(在非税系统中生成),经主管部门审核、财政部门批准,按相关程序办理;缴入国库后的收入退付,按相关规定办理。

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缴存非税收入专户后,由财政统一缴入国库。

(四)项目管理。清理非税收入项目,公示项目目录,各单位在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中随时查询项目目录,并接受社会监督。非税收入项目目录包括:执收单位代码、执收单位名称、非税收入项目代码、非税收入项目名称、收费标准范围对象、收费文件依据等。执收单位按项目库规范的项目目录,开据《江苏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

执收单位对非税收入项目目录公布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标准认为有遗漏或错误的,需提供文件依据,申请财政部门予以调整。

五、下一步工作重点

1、完善提高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提升管理水平。认真总结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实施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对策措施,完善征管系统。主要包括:网络运行安全性、票据使用规范性、收费项目法律性、账户管理严肃性、收入征缴及时性、会计信息完整性等方面,全面提升非税收入管理水平。

2、切实加强非税收入资金监管,提出征管方案。充分利用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切实加强非税收入资金的分析与监管,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加强非税收入支出预算管理,根据需要和可能,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合理确定支出顺序,严格把握支出预算。特别要加强各项政府性基金收支管理,合理下达收入计划,从紧安排支出预算,规范业务费管理。

3、全面加强非税收支管理,严格结算纪律。出台《关于加强非税收支管理的意见》,规范非税收支管理行为,切实提高管理质量,全面彻底组织非税收支结算工作,确保结算到位。

二〇一〇年九月

—7—

第三篇:关于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的调研报告

政府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建设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非税收入的规模不断扩大,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相继出台了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等多项政策规定,但这些政策主要侧重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随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我国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有了重大改变。2001年,国务院批准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建立,为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建立起了有效的执行机制。

一、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一)政府非税收入的含义。

广义上讲,政府非税收入是指政府通过合法程序获得的除税收以外的一切收入。国际上(包括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常将政府财政收入分为经常性收入、资本性收入和赠与收入三大类,其中,经常性收入又分为税收收入和政府非税收入。经常性非税收入是政府为公共目的而取得的无需偿还的收入,如罚款、管理费、政府财产经营收入等,以及政府以外的单位自愿和无偿地向政府支付的款项等。经常性政府非税收入不包括政府间拨款、借款、前期贷款收回以及固定资产、股票、土地、无形资产的售卖变现收入,也不包括来自非政府部门的以资本形成为目的的赠与收入。

我国在财政管理中长期使用预算外资金的概念。1996年以后,我国政府将预算外资金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的步伐显著加快,随着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的扩大和部门预算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预算内外资金逐步统一纳入部门预算编制范围。财政收入中税收之外的其他资金,由于其在很多方面与税收存在不同之处,必然需要按不同的方式加强管理,理论界的一些文章和部分政府的文件中已开始出现了“非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等提法。2002年7月,财政部、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方案》(财库[200]37号)和《中央单位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试点办法》(财库[2002]38号)中,将收入收缴改革后的票据定名为《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随着收入收缴改革的开展,社会各方面逐渐接受和认可了“政府非税收入”的提法。2004年7月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04]53号),对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界定,文中指出,“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该文件还清晰界定了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范围,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以及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人等。社会保障基金、住房公积金不纳入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范围。

(二)政府非税收入在公共财政中地位重要。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非税收入在整个政府财政收入中所占份额通常较低,但却是财政收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政府级次的降低,政府非税收入在财政收入的比重逐渐提高,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政府非税收入往往更为重要的作用。政府非税收入不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也是对税收收入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在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1.政府非税收入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绝大多数政府非税收入是依据使用者付费理论存在的,即政府在提供特定服务或特许权时向使用者索取一定的价格,这种使用价格通常只是提供这类服务的部分成本。而这类服务一般是准公共品,或是由政府提供的具有私人商品性质的产品。使用者付费隐含着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准入费,承担全部或部分资本性成本;二是使用费,包括全部或部分与使用有关的政府经营成本;三是拥挤费,即由额外增加的使用者加到其他使用者身上的那个成本。政府在确定非税收入收费标准时,要考虑两块价格,一是固定成本,二是边际使用费,包括边际经营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由于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与享受或消费特定政府服务直接联系,消费者面临其消费决策的真实成本,政府非税收入因此成为政府提高公共品效率的重要途径,可以减少“免费搭车”现象。

政府非税收入还是政府矫正负外部性的有效工具。由于外部性的产权难以界定,损益的范围和大小也很难确定,受“负外部性”影响的主体很难因受害而向生产“负外部性”者索赔,这样,客观上诱发“负外部性”生产者过度地从事这类活动,而相关治理成本却要由社会来承担,造成明显的不公平和社会福利的损

失。政府可以就此征收“矫正性收费”或罚款,有效修正社会成本与微观(个体)成本的差距,使生产者负担真实的活动成本,从而达到校正或制止这类行为发生的目的,以实现惩戒、体现公平。

此外,对于矿产、草原、能源等社会共有的公共资源来说,需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明确这些资源为国家所有,政府应对其进行合理配置和管理,通过费用征收制

度避免社会主体对国有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和浪费,并可以使国家在保护和再生国有资源方面的投资得到充足的经费保障。

2.政府非税收入是税收收入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税收收入是政府为提供公共服务,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向法人或居民的强制性征收,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税收收入的普遍征收和强制性,虽然有效的保证了政府财政资金的来源,但居民负担的筹资与其享受到的公共产品之间缺乏相关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政府筹资在居民之间分配的不合理性。政府非税收入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对于上面提到的具有特定使用者、受益者或产生负外部性的群体和行为,政府可征收非税收入,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往往与享受某项公共产品或特定行为密切相关,更好的体现了财政收入筹集的公平、提高效率,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与税收收入相比,政府非税收入还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首先,从立法层级上看,税收的立法权限相对集中且层次高,其立法或制定程序非常规范和严格,而政府非税收入的立法权限层次往往较低,其立项和政策制定程序也不及税收收入严格。其次,税收要素一旦确定往往相对稳定,其税率、税目的修订需要严格的审批程序,政策时滞较长,而政府非税收入相关制度的修订则容易得多,立项和费率调整也更具灵活性和时效性。

政府非税收入虽然在规模上难以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体,但其具有的收益相关性和筹资灵活性等优势,使其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税收入收入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三)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沿革。

我国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以预算外收入改革为主线和突破点,从理论基础到具体实践都实现了突破,历经从放权到集中的漫长过程。

建国初期,政府非税收入项目很少,资金数额也不大。国家财政统收统支,实行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央政府进一步扩大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自主权,逐步调整了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政府非税收入的项目和规模不断扩大。为了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缓解财政压力,政府非税收入收缴实行分散管理。在放权让利思想的指导下,大部分政府非税收入未纳入预算,以预算外资金的形式由各部门和单位自收自管自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非税收入规模迅猛增加,但由于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等方面的原因,许多问题逐渐地暴露出来,特别是有些地方和部门从局部利益出发,超越权限乱设基金、乱收费、乱摊派,加重了企业和个人负担;有的把预算内资金转到预算外,化大公为小公,甚至违反财经纪律,私设小金库,还有的炒股票、房地产等,导致国家财政收入流失。预算外资金的不断膨胀,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干扰和冲击了正常的政府公共分配秩序,加剧了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膨胀,助长了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为了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党中央国务院相继颁布了许多政策。198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通知》(国发[1986]44号),第一次提出了预算外资金要实行“财政专户管理”。1993年,由于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的改革,《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的实施,国营企业的预算外资金已作为所有者权益来体现,预算外资金的管理范围也发生了相应变化。199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国发[1996]29号),明确了预算外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不再是部门、单位,而是政府,预算外资金的性质是财政性资金,必须纳入财政管理。1999年,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若干规定》,提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款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管理制度,并且以政府非税收入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并逐步纳入预算管理为目标,不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

1998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公共财政思想,积极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2000年开始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就是其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其目标是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作为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于2002年7月正式开始试点。收入收缴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和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的要求,通过设立新的收缴账户、规范收入收缴程序、加强健全票据监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改革措施,对政府非税收入的收缴管理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真正开始向现代化、规范化、严格的管理方式转变,进一步规范了政府分配秩序,促进了执收单位依法履行职责,加强了财政管理监督,增强了财政宏观调控能力,推进了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

(四)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全国政府非税收入相当于同期财政收入的近40%,地方政府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还要更高。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的收缴管理,深入挖掘财政收入增长潜力,具有重大的意义。政府非税收入具有有效弥补成本、减少过度消费公共产品、纠正不合理行为、灵活快速筹集资金等重要作用。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范,可以为政府管理发挥重要的作用,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不当,也容易造成政府收入分配秩序混乱、严重干扰社会经济秩序、危害国家政权建设等严重后果。因此,加强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理顺政府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职能的客观要求。

传统的收缴管理机制,在初期曾有效提高了执收单位收取政府非税收入的积极性,确保了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有力地支援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建设,但随着政府非税收入的规模不断扩大,政府非税收入传统收缴管理机制下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一是收入来源不规范。很多部门未经财政部和国家计委批准,自行设立各种收费项目,超标准和范围收费,金额巨大。长期以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屡禁不止,根本问题在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收入执行机制,从而无法做到令行禁止。二是收入不及时足额上缴财政。部门和单位多头开设银行账户,财政部门无法对部门的账户实行有效的监控,资金上缴财政的主动权掌握在部门手中,加之后期检查处罚力度无法保障,从而造成截留、坐支、挪用应缴财政收入的问题长期以来难以有效解决。三是监管难度太大。原有收缴方式下,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与上缴过程均由主管部门和单位自行完成,弊端较多。收入能否及时足额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全靠执收单位的自觉性,收入在单位过渡性存款账户上滞留几个月是普遍的现象,还出现了许多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违法违纪问题,严重败坏了党风。财政又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无法实施及时有效的监管,只能依靠财政专员办进行事后的抽查或专项检查,收效不太显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财税体制进行了几次比较重大的改革,但改革的重点主要是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对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的基本运作方式基本没有触动,主要还是采取通过征收机关层层设立收入过渡性账户来实现的。这种传统的收缴方式在一定时期内对保证财政收入的收缴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原因,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一直无法得到解决。其根本问题就是没有建立起一套严格有效的执行机制,致使很多良好的政策无法得到切实地落实。当前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运行管理机制,从而实现对政府非税收入的真正有效的规范管理。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在我国财政、经济、政治领域都将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实施情况及面临问题

(一)改革工作简要回顾。

1.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的主要做法。

中央单位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通过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两种方式,应用《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以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撑,对中央非税收入收缴进行了规范。

一是设立新的收缴银行账户。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取消了执收单位原收入过渡性账户,重新开设财政汇缴专户,实行零余额管理,收缴的资金在1个工作日内就能到达中央财政专户。

二是规范了收入收缴程序。收入收缴改革采取直接缴库或集中汇缴方式,规范了政府非税收入的收缴行为。

三是应用新的执收票据。改革新设计了《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制定了严格规范的使用程序,适应了现代信息管理需要。

四是运用信息技术。建立现代化的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并根据收缴改革的推进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

2.中央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进展情况。

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2002年从预算外资金入手,对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资金在内的政府非税收入进行了改革。2002年7月,制定发布了《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方案》(财库[2002]37号)和《中央单位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试点办法》(财库[2002]38号),初步建立起了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的制度框架。

2002年上半年财政部选择了证监会等第一批8个中央部门实施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2002年下半年又确定了第二批7个部门,2003年第三批新增20个部门,2004年第四批新增12个部门,2005年,将剩余的29个部门一并纳入改革范围,至此,76个具有政府非税收入的中央部门全部纳入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范围。

3.地方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进展情况。

在中央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推进的同时,地方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地方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具有多种模式,有的严格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实施改革,有的自行进行探索,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改革方案并予以实施,改革工作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目前,辽宁、黑龙江、甘肃、广西等10多个省市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实施了收入收缴改革,四川、海南、内蒙、湖南、江西、安徽、新疆等省还成立了非税收入管理机构,专门负责收入收缴管理。

(二)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取得的成效。

改革后,逐步建立了新的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机制,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财政部门加强了对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的事前事中控制,规范了单位的执收行为,加快了资金入库速度,提高了财政监管水平。

1.建立了新的收缴管理机制。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改变了过去政府非税收入由执收单位自行收缴入库、自行管理的做法,实施了系统化的收入项目管理、规范化的银行账户管理、科学化的收缴流程管理、电子化的执收票据管理,促进了缴款人依法缴款、执收单位依法执收、财政部门依法实施监管。随着改革的开展,新的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机制已逐步确立,成为了财政财务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制度。

2.保证了资金及时足额入库。改革后,取消了执收单位设立的收入过渡性账户,保证了开票所收款项100%上缴财政,无论直接缴库还是集中汇缴,资金均能在1个工作日内到达中央财政专户,改变了过去政府非税收入资金长期滞留在部门自有账户、资金入库速度慢、坐支挪用等问题,显著提高了资金入库速度和入库频率,大大提高了财政的资金调度能力。

3.提高了财政监管水平。改革后,在收缴管理方式上取得了一个重大改变,就是在充分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将以事后监督为主改变为以事前事中控制为主。一是财政部门通过信息系统对单位的执收项目和标准进行控制,防止了乱设收费项目、擅自调整收费标准等问题,有效杜绝了征收政府非税收入的随意性;二是通过信息系统,财政部门采集每一张《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的原始缴款信息,根据缴款书信息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进行核查与纠正;三是通过信息系统,财政部门全面、及时掌握了政府非税收入的来源、结构、规模及变动等情况,提高了政府非税收入预算执行分析水平,为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和宏观决策提供详实准确的参考依据,提高了财政管理水平。

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的推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收入收缴改革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1.形成统一规范的模式。加强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对于挖掘财政收入潜力,做大财政蛋糕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多种收缴方式并存必然造成管理脱节,统一规范的管理方式,有利于保证收入及时足额上缴,实现财政收入。

2.强化财政国库管理职能。收缴改革前,财政部门基本上是被动接受资金缴库的结果,通过实施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有利于发挥财政国库对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的监管作用,健全和完善财政国库管理职能。

3.提高财政信息管理水平。财政收支信息的明细程度是一个国家财政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之一,收入收缴改革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及时、全面、准确、详细的收入信息,为部门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国库集中支付及财政监督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有利于不断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

4.注重服务与效率。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涉及众多执收单位,又往往与缴款人自身利益密切相关。改革过程中,一方面加强了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的规范管理;另一方面从方便执收单位和缴款人出发,特别注重加强了服务与效率,为领导、部内司局、单位和缴款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第四篇:浅析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审计

浅析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

理审计

杨静(审计署重庆办)

年10月15日】 【时间:201

2【来源: 】

【字号:大

中 小】

政府非税收入是相对于税收的概念,包括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行政事业性收费、专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已经推进十年,各级财政部门逐步加强非税收入的预算管理,规范非税收入收缴方式,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体系,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改革还处于深化完善阶段,还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越权审批非税收入项目,个别单位自定项目违规收取非税收入,非税收入收缴账户管理不规范,非税收入资金被滞留、截留、挪用、坐支等问题。审计部门开展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审计,应掌握立项审批、征收管理、资金管理、票据管理、减免缓征管理等各个环节的业务流程和控制节点,查阅政策文件、管理制度、财务核算、征管业务等资料,揭露存在问题,促进财政部门和执收单位依法征收,保证非税收入及时、足额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维护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

一、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审计的重要性

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按照预算管理模式,非税收入主要包括公共财政预算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财政专户管理的收入,其中公共财政预算非税收入主要由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专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组成。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财政决算数据,2011年,全国税收收入8.97万亿元,纳入公共财政管理的非税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5.55万亿元,两者占比分别为62%、38%;地方税收收入4.11万亿元,纳入公共财政管理的非税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4.97万亿元,两者占比分别为45%、55%。由此可见,非税收入在我国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的份额,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份额已经超过税收收入,成为地方政府的首要财源。因此,对政府非税收入开展审计,是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地方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的重要内容,对评价地方财政收入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审计要通过对财政和执收单位征收管理非税收入的审查,促进项目审批部门严格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的规定设立非税收入项目,确保执收单位严格按照征收管理办法确定的要素正确计征非税收入,揭露向企业、个人乱收费、乱摊派行为,促进依法征收、应收尽收,有效保护缴款人的利益,维护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健全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保证非税收入组织财政收入,规范国民收入分配秩序,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能力等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部门利用非税收入财政专户调节财政收入进度。目前一些地方通过财政专户归集执收单位在财政汇缴专户中收缴的非税收入后再将非税收入缴入国库,为完成同级人大、政府下达的收入任务,以及达到上级财政的考核要求,财政部门将非税收入财政专户作为调节财政收入进度的“蓄水池”,在收入完成情况好时延迟非税收入入库,在任务吃紧时“寅吃卯粮”、以丰补歉超调入库,影响了非税收入以及财政收入的真实性。

(二)执收单位违规开设过渡户,截留、挪用非税收入。按照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的要求,财政部门在代理银行为执收单位设立财政汇缴专户,用于执收单位非税收入的收入收缴,由代理银行通过资金汇划清算系统按照非税收入的预算管理方式汇划国库单一账户或财政专户。但目前一些执收单位仍违规在银行开设过渡户,用于存放收缴的非税收入,未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甚至全部截留,资金脱离财政监管,部分执收单位坐支收缴的非税收入,用于提高职工福利、补充公用经费开支等,影响了预算管理的完整性,造成部门之间的苦乐不均。

(三)地方政府和执收单位越权自定非税收入项目,加重社会负担。非税收入项目的立项和审批必须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依照规定的程序办理。不同的非税收入类型由不同的部门立项审批,如政府性基金项目由国务院和财政部审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由国务院和省级政府及其财政、价格主管部门审批,审批的依据要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规定的内容。但一些地方政府和执收单位越权自定非税收入项目,未经审批违规设立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加重了企业和个人负担,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四)地方政府和执收单位违规减免、缓征非税收入。按照现行规定,非税收入的减免、缓征必须经有审批权限的部门审批同意,如未经财政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批准,执收单位不得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未经国务院或财政部批准,执收单位不得减免政府性基金。但一些地方政府和执收单位出于招商引资等目的,在给予企业的优惠政策中违规减免或先征后返土地出让金、城市建设配套费等非税收入,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不利于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或者在当年收入完成较好的情况下,违规同意不符合条件的缴款人缓征非税收入。

(五)执收单位未及时足额征收非税收入。各项非税收入都有征收管理办法,有明确的征缴期限。但一些执收单位未严格执行收缴管理办法,对计征非税收入的基数和征收率适用不正确,对欠缴的非税收入未采用有力的追缴措施,滞纳金、罚金等处罚也未执行到位,一些长期挂账的非税收入已经成为死欠,既影响了政府组织非税收入,也造成缴款人之间的不公平。

三、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审计常用方法

(一)调查了解财政部门非税收入收缴资金管理的方式,结合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审计,掌握财政部门管理非税收入的账户开设情况、资金划转流程。取得财政总预算会计电子数据和金库报表,对政府性基金收入分项目按月汇总,通过分析性复核,审查收入的入库进度是否均衡,是否与经济发展变化及土地出让、税收、电价等征缴基数的变化相一致,确认收入数据与金库报表数据是否一致,是否存在将收入挂在往来款核算不及时确认收入,将应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存放在财政专户未及时足额缴库,财政汇缴专户中的非税收入未及时解缴国库单一账户或财政专户的问题,(二)审阅财政部门核算非税收入收支的明细账及凭证,对照财政部编制的全国政府性基金项目目录和全国性及中央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省级级财政和价格主管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审查征收的非税收入中是否有上述目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没有的项目,地方政府及财政部门是否存在自定或越权审批非税收入项目的问题;审查用非税收入安排的支出是否符合使用方向和范围,是否存在向缴款人先征后返非税收入的问题。

(三)延伸审计非税收入执收单位,审查执收单位是否按规定办理了《收费许可证》、《罚没许可证》,具有执收资格,征收的非税收入项目是否合规,是否擅自收取规定之外的非税收入项目;掌握执收单位银行账户开设情况,查阅执收单位的银行存款明细账,了解其银行账户办理业务的具体内容,审查执收单位是否违反规定开设非税收入过渡性账户;详细查阅账户的收支结余情况,审查执收单位是否将过渡性账户中的资金及时足额上缴财政部门的非税收入汇缴专户,是否隐匿、滞留、截留非税收入,是否坐支、挪用过渡性账户中的非税收入资金,是否存在直接从非税收入过渡性账户中私自提留征管经费用于单位的经费支出,私存私放、私分所收款项等问题;查阅执收单位征收业务数据和领用、使用、缴销票据的记录,对照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办法,审查是否按照规定的征收范围、征收对象和征收标准、征收期限及时足额征收非税收入,票据使用是否合规,减免、缓征非税收入是否经有权机关批准;审查执收单位对欠缴的非税收入是否采取有效的追缴措施,对没有正当理由拖欠缴纳非税收入的缴款人是否正确计征滞纳金。(杨静)

第五篇:关于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的思考

关于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的思考

非税收入,指税收之外的财政收入。加强非税收入的收缴管理,防止资金体外循环,是理顺公共财政领域分配关系的重要举措;对于保障国家集中财力进行宏观调控,保障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具有重要意义。

为强化非税收入的收缴管理,征管部门和执收单位作出了积极努力,特别是非税收缴管理系统的启用,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违规收取非税收入,执收单位隐瞒、截留、挤占、坐支和挪用应当上缴的非税收入等情况。

非税收入收缴过程中违规违纪问题时有发生,屡查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固然与非税收入的特点如:执收单位各异,收费名目繁多、收取方式不同,费率金额不固定等因素有关;但是部分非税收入没有纳入非税收缴管理系统,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方式中存在的弊端弱化了应有的控制作用,不能有效防范问题的发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使得一些单位、部门违规收取、隐瞒、截留、挤占、坐支和挪用非税收入,为本部门、本单位、小集体谋取私利成为可能。这些弊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票据种类较多,票据使用不按规定

这里所说的票据是指获取收入和从事财务活动过程中,向公民、法人、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开具的收款和缴款凭证,是财务收支的法定凭证和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

(一)票据混用、串用。现行制度中非税收入收缴过程中允许使用的收费票据包括财政票据和税务票据,财政票据包括:非税收入票据、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专用票据)、政府性基金票据、罚没票据、捐增票据等;罚没票据可分为定额票据和非定额票据;税务票据主要用于国有资产的出租、出售等经营收入以及一些随产品价格计征的非税收入等。虽然每一种票据都严格规定了使用范围,不允许票据混用;但实际上票据混用、串用现象十分严重,定额票据和非定额票据混用,收费票据和经营票据混用。特别是将仅限于“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非企业组织结算暂存、暂付款项,分摊代办费,单位内部往来,冲减支出”的行政事业单位结算票据代替收费收据和税务发票。

(二)同一收费项目使用不同性质票据。同一收费项目因为征收单位不同,征收对象不同,也存在使用的票据部分是税务票据、部分是财政票据的情况;一些随价计征的非税收入没有单独出具财政票据,而是与经营收入在同一张税务票据上列示,客观上存在着用非税收入缴纳了税收收入的可能性。

(三)新旧票据版本同时使用。为了加强管理,票据的版本和监制章也会不定期变动,征管部门虽然严格规定了票据保管、领用、登记、核验、缴销制度,严格规定启用新票据时,废止旧票据,核旧领新。但票据的使用双方或碍于专业知识或碍于利益等原因,作废票据和启用票据混用的情况仍时有发生。

票据种类较多,票据使用不按规定,为执收单位违规收取非税收入,隐瞒、截留、挤占、坐支和挪用应当上缴的非税收入提供了便利。

二、部分非税收入收缴流程相对封闭,征缴主管部门不能同步获取相关信息

非税收入收缴流程涉及三个当事人,其中,财政部门是非税收入征缴的主管部门,执收单位负责代征本单位业务活动中涉及的非税收入,缴款人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缴纳非税收入。

现实中存在的非税收入收缴流程主要有几种类型:纳入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的非税收入收缴流程,直接解缴的专项收入,罚没款的收缴,征管部门直接征收的非税收入。其中,征管部门直接征收的非税收入收款时,缴款者将资金交付执收单位,执收单位向付款者开具票据,资金首先进入执收单位的账户,再由执收单位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这种非税收入流程是相对封闭的操作流程,在这个流程中,执收单位处于中心位置,一头连着征管部门,一头连着缴款者。由于执收单位可以开具票据,特别是拥有自己的银行账户,自己收款、自己开票,应不应该收费、应该收取多少、实际收取多少、资金进哪个账户、存放在哪里,实际有多少上缴财政专户(或国库)只有执收单位自己清楚;使违规收取、隐瞒、截留、挤占、坐支和挪用非税收入成为可能;增加了资金流转环节,不利于提高资金入库效率。非税收入征管部门只有在收费项目核准,票据领购、核验环节以及非税收入解缴入库(或财政专户)时才和执收单位发生关系,和缴款者之间是见不着面的,可能只有以查账的方式才能获取真实的资料。征缴主管部门不能同步获取相关信息,加大了非税收入的征管难度。

三、执收单位非税收入收缴账户的设置管理未严格执行规定,难以保证非税收入的安全完整

对于尚未纳入非税收缴管理系统,由征管部门直接征收的非税收入,财政部门为执收单位设置执收单位资金收缴过渡账户,(包括为执收单位设置的收入过渡账户和为执收单位下设独立核算及非独立核算的执收点设置的“收入汇缴账户”)核算管理收取的非税收入,账户的所有权隶属执收单位,账户的性质为专用存款账户性质,可以计息。由于可以计息,如果清缴不及时,便可产生利息,且迟滞时间越长,获取利息的数额越大,与执收单位实际收取的非税收入差额也越大,这部分利息收入往往成为执收单位非法收入的来源。一些单位甚至违反规定在 “收入汇缴账户”直接提取现金。

执收单位非税收入收缴账户的性质客观上没有起到鼓励非税收入及时解缴的作用。

加强非税收入的收缴管理,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非税收入改革的宣传工作,全面推行非税收入改革,将非税收入尽可能全部纳入非税收缴系统,完善现行的非税收缴管理办法,确保非税收入规范、有序,依法收缴,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切实规范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应该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是非税收入收缴的审批、收款、开票、解缴全部流程应该由几个不同的单位、部门分工负责,执收单位开票、银行代为收款,财政统管,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共同完成;各负其责、互相协调、相互制约,发挥非税收入收缴流程的内部构稽作用。

二是减少非税收入收缴的流转环节,采用直接解缴入库的方式,收入的资金直接进入财政专户或国库,减少滞留环节、提高资金效率、避免挤占挪用。

三是对现行的收费票据和结算票据进行彻底地清理,加强财政结算票据的领、用管理,进一步规范、限制财政结算票据的使用范围;规范收费票据,逐步过渡到收取非税收入的财政票据统一使用唯一的“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依法需要纳税的非税收入项目,征收时仍按规定使用税务发票”);通过票据的印制、领用、开具、核验管理,从源头控制非税收入的收缴。

四是重视非税收入收缴信息的同步传递。建设非税收入收缴电子信息平台,凡法律、法规、规定应该收取的非税收入项目名称、收费依据、标准、金额,比率等信息均列入平台项目库(某些非税收入以代征单位的消耗、销售量为收费依据的,相关数据也应纳入电子信息平台);采用电子开票的方式,规范收费流程,实现非税收缴信息的同步传递,防止乱收费违规收费等情况发生。

五是加强执收单位非税收入会计核算工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后,单位开票、银行收款;一般情况下,执收单位收取的非税收入不再通过执收单位的银行账户而直接进入财政的专户或国库,保证了非税收入及时、足额收缴。但执收单位如何进一步加强核算,使得执收单位可以完整地反映本单位非税收入的征收情况,并及时与财政征管部门核对。(林燕)

下载非税收缴管理改革讲座(周局—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非税收缴管理改革讲座(周局—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非税收入收缴流程

    市级非税收入收缴流程 一、执收单位向缴款人开具非税票据(或通过执收单位建立的业务平台向缴款人提供缴费渠道)。 二、缴款人通过银行柜台、收费点POS机刷卡、网上缴费等方式......

    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

    *区非税收入收缴 管理制度改革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区*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建立规范化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根据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

    非税收入收缴协议

    非税收入银行代收协议书 合同 年 号 编号: 号 甲方: 乙方: 根据省政府《关于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市财政局和人民银行***市支行《关于印发***市非税收入......

    财政部发布深化地方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意见(定稿)

    财政部发布深化地方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意见 2009-02-11 20:39:31 来源: 财政部网站点击查看评论 共 0 条 黑马推荐 财政部关于深化地方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财......

    非税改革现状

    静宁县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现状 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重要财力保证。近年来,我县积极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非税管理机构严格......

    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

    我国非税收入是政府通过合法程序获得的除税收以外的用于履行政府职能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款和罚没收入和公共资产、资源收入等。目前,非税......

    安徽省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暂行办法

    安徽省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暂行办法 财综[2005]858号 安徽省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及时准确地办理政府非税收入收缴......

    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

    我国非税收入是政府通过合法程序获得的除税收以外的用于履行政府职能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款和罚没收入和公共资产、资源收入等。目前,非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