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鹤壁市农业结构调整典型100例
鹤壁市农业结构调整典型100例
前 言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给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业,难点在农民。调整农业结构,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性措施。农民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按照市场导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此,鹤壁市农业局、鹤壁市农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马方建副市长的要求,在对鹤壁市农业结构调整工作进行全面总结的同时,从各县区收集了一批农业结构调整典型事例。为更好地运用这些发生在农民身边活生生的典型,启发和引导农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鹤壁市农业局、鹤壁市农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办公室经过认真筛选和整理,将此汇编成了《鹤壁市农业结构调整典型100例》一书。
本书所选的典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涉及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加工业、服务业等;既有种养大户,又有集体组织、龙头企业、示范园区、专业协会和经纪人,具有一定的说服教育作用和借鉴意义。本书既可作为基层干部研究指导农业结构调整的参考书,又可作为农民脱贫致富,学典型用典型的向导,还可作为农村实用技术的科普教材。
由于我们缺乏编审经验,书中错误及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鹤壁市农业结构调整典型100例》编写组
2002年12月
鹤壁市农业结构调整典型100例目录
种 植 业
解放思想抓调整,齐心协力促增效(浚县黎阳镇东屯村)好政策 好服务 西瓜变成摇钱树(浚县钜桥镇钮庄村)苦干加巧干 梦想变现实(浚县钜桥镇钮庄村种植能手张秀银)领导就是服务 调整就是效益(浚县钜桥镇聂下务村)种植能手的致富路(浚县钜桥镇草屯村董守功)园区建设的“大腕”(浚县善堂镇双庙村)万亩尖椒园火红(浚县善堂镇前村)以西瓜发家的临河村(浚县善堂镇临河村)桥西育花园,花香溢古城(浚县城关镇桥西村花卉大户宋建彬)种西瓜致富的新型农民(浚县白寺乡西徐庄村西瓜大户徐克舟)干群齐心,科技富村(浚县白寺乡山北街村)
红薯开发富乡民(浚县屯子镇苏庄村科技带头人苏学强)大棚使南赵庄村走上了富裕路(浚县屯子镇南赵庄村)土地.科技.小康(浚县新镇镇张庄村蔬菜产业化生产)搞好园区建设,提高园区效益(浚县新镇镇政府)情注园区,无怨无悔(浚县新镇镇百亩高效园谭文星)小村做出大文章(浚县王庄乡张庄村)
实施科技兴农,加快经济发展(浚县卫贤镇科技示范户 闫安照)立足科技 打造精品(浚县卫贤镇袁香菜村)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浚县卫贤镇裴营村)致富路上的引路人(浚县卫贤镇种植状元黄清国)土豆种植能手(浚县卫贤镇刘香菜村刘爱旺)发展特新蔬菜 增加农民收入(浚县小河镇崔堡村)张来朝靠种植紫针玫瑰富起来(浚县小河镇张贾店村)强化优质服务,促进草莓生产(浚县小河镇刘贾店村)面向市场抓调整(淇县朝歌镇政府)种菜状元王军绍(淇县朝歌镇南门里村)
调整种植业结构,开创农业新天地(淇县庙口乡鲍屯村花玉林)植 桑养蚕----入世农业致富路(淇县西岗乡政府)旱地莲花别样红(淇县西岗乡发展莲藕种植启示)黄金之路----高效山药(淇县西岗乡罗元村岳燕佐)山药种出新天地(鹤壁市淇滨区大赉店镇翟村)
荒山种药材 黄土变黄金(鹤壁市淇滨区大河涧乡马横岭村郭小平)他和香菇结下了不解之缘(鹤壁市淇滨区上峪乡中菜厂村郭俊喜)山药帮俺走上致富路(鹤壁市山城区鹿楼乡大峪村原登贵)花卉产业使蜀龙腾飞(鹤壁市鹤山区鹤壁集乡政府)高效园区撑起半壁江山(浚县钜桥镇政府)
狠抓农业结构调整,促进我镇经济发展(浚县善堂镇政府)钜桥镇一道亮丽的风景(浚县钜桥镇刘寨村生态农业示范园)调整结构天地宽(浚县王庄乡政府)
依托本村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浚县卫贤镇南纸坊村)
养 殖 业
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加快强村富民步伐(淇县桥盟乡桥盟村)异军突起话金利(浚县城关镇东关村)养殖拓开致富路(浚县城关镇南关外村)养殖业给西郭村带来的变迁(浚县白寺乡西郭村)科技兴牧,奏响增收曲(浚县白寺乡致富状元李军花)
致富标兵传帮带 养鸡富了化皮屯(浚县钜桥镇化皮屯村靳福叶)致富一方,联动发展(浚县钜桥镇养兔状元张天宝)
发挥桥梁作用,连接龙头和农户(浚县钜桥镇化皮屯养鸡协会)晁宝娣靠养鸡发了家(浚县屯子镇桥村)养鸡闯出致富路(浚县王庄乡新寨村寇志菊)机关干部下海创办养殖企业(淇县朝歌镇政府)生态养殖的领头雁(淇县朝歌镇南杨庄黄树明)
发挥专业协会优势,引导农民走向市场(淇县桥盟乡新庄村)下曹村农民致富的领路人(淇县庙口乡下曹村郭水堂)发挥龙头作用 带领农民致富(淇县高村镇永兴种鸡场)带动千万户,共创致富路(淇县永昌牧业发展公司)
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淇县高村镇易普森 鸽业有限公司)
支书兴建猪场 带动群众致富(淇县西岗乡臧口村)山沟里的金凤凰(淇县黄洞乡石老公村养鸡专业户张保香)因地制宜搞养殖,小村做成大产业(鹤壁市淇滨区大赉店镇东臣投村)养奶牛使我尝到了甜头(鹤壁市淇滨区大赉店镇七里铺村刘玉杰)小小协会撑起养殖一片天(鹤壁市淇滨区大河涧乡肖横岭村)柏尖山村人发羊财(鹤壁市淇滨区上峪乡柏尖山村)规模养猪在庭院悄然兴起(鹤壁市淇滨区上峪乡西菜厂村)立足村情,发挥优势,促进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鹤壁市山城区鹿楼乡鹿楼村)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畜禽养殖(鹤壁市鹤山区姬家山乡姬家村)面向市场 依托科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鹤壁市鹤山区 鹤壁集乡政府)发挥优势 真抓实干 促进养殖业再上新台阶(鹤壁市鹤山区鹤壁集乡杨庄村)
林 果 业
果香四溢的北关村(浚县城关镇北关村)特色林果惠乡邻(浚县屯子镇三角村杨会义)发展特色林果,振兴西部经济(淇县桥盟乡政府)荒山搞示范,再苦也心甘(淇县药监局韩宝生)撑起葡萄产业的带头人(淇县庙口乡原本庙村)开发荒山,大有作用(淇县庙口乡土门村秦金生)致富不忘乡邻,矢志开发荒山(淇县黄洞乡黄洞村焦全禄)调整走上致富路(鹤壁市淇滨区大赉店镇杨庄村)
咬定青山不放松,誓向荒山要效益(鹤壁市淇滨区大河涧乡赵家厂村)发展经济林 为山村经济栽下希望(鹤壁市淇滨区大河涧乡 谭峪村)
强抓机遇求发展,绿色银行是靠山(鹤壁市淇滨区庞村镇政府)发展特色林果,增加农民收入(鹤壁市淇滨区上峪乡中柴厂村)魂系岭东一面坡,荒山变成聚宝盆(鹤壁市鹤山区姬家山乡施家沟村杜小付)
开发荒山荒坡 发展生态农业(鹤壁市鹤山区姬家山乡心友绿色生态园
秦玉军)
瞄准市场 调整林果结构(国营浚县农场园林场)与时俱进,开发荒山(淇县高村镇浮山农场)
倡导高科技,开发金土地(淇县高村镇绿色庄园高效农业开发园区)
服 务 业
沟通市场的探路人(浚县善堂镇东善堂村胡志国)为了山区的明天(淇县北阳镇山头村张巨福)致富不忘众乡亲(淇县北阳镇宋窑村支部书记夏全祯)把党旗树在群众的心坎上(淇县北阳镇骑河黄庄村李洪庆)‚四轮运输‛富了河口人(淇县西岗乡河口村)身居深山,挑战贫困(淇县黄洞乡小柏峪村付海河)
依据资源优势,发展建材产业(鹤壁市淇滨区上峪乡柴家坡村)小食品带动大产业(浚县城关镇东关村发展小食品加工业纪实)面粉加工富了周村人(浚县屯子镇周村)‚农‛字企业富农民(鹤壁市淇滨区庞村镇政府)科技致富的带头人(浚县黎阳镇政府)
其 它
多彩的农业格局为城关镇增辉(浚县城关镇政府)抓结构调整,促农民增收(浚县黎阳镇界牌村)搞好结构调整,富泽乡邻百姓(浚县新镇镇彭村)走良性循环经营之路(浚县王庄乡东沙地村)因地制宜调结构,全面发展促增收(浚县屯子镇政府)小康路上的带头人(淇县北阳镇黄堆村孙天堂)多元经济的排头兵(淇县云梦山生物有机肥料厂)未来农业的新探索(河南省未来农业示范园)
立足山区战贫困,强村富民求发展(淇县黄洞乡鱼泉村)
解放思想抓调整 齐心协力促增收
浚县黎阳镇东屯村
浚县黎阳镇东屯村位于县城东7公里处,全村265户,1192人,1235亩耕地。近年来,该村两委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立足全村实际,发挥沿路优势,以发展反季节大棚蔬菜种植为突破口,引导群众逐步走上了致富道路。200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630元,东屯人真正尝到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甜头。
一、抓培训,增素质
为解决群众‚想致富,缺技术‛的难题,村支部组织全村有经济头脑的党员、群众,先后到扶沟、山东寿光等地,参观学习,开阔视野。村里专门购臵了电教器材,定期组织群众观看农业科技电教片,提高他们科学种植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村里还定期聘请县农科所、镇农技站的科技人员,到村开设咨询台、举办培训班,面对面、手把手地为群众传授科技知识,使群众的科技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二、抓帮扶,增效益
为帮助群众尽快走上致富道路,该村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开展了‚帮贫致富联系户‛活动,每人联系3—5户群众,跟踪服务,从信息、资金、技术上给予帮扶,使群众解除了后顾之忧,全力以赴发展经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三、抓服务,增感情
村支部首先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凡发展蔬菜种植和养殖、加工的,村里在资金上、场地上、技术上给予倾斜,同时,该村还成立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服务小组,为群众搞好全程服务,通过抓服务,不仅提高了群众的致富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增近了干部与群众的感情,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村两委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目前,东屯村已经成为全镇有名的大棚黄瓜种植专业村,全村已发展蔬菜种植900亩,建温室220个,大棚240个。
东屯村种植大棚黄瓜的模式是一年三熟,冬季蒜苗,早春黄瓜,秋延后豆角。蒜苗春节上市,黄瓜12月份育苗,3月底定植,4月下旬上市,黄瓜拉秧后栽种豆角。一亩大棚年生产蒜苗3000斤,黄瓜8000斤,豆角3000个,按现在的市场行情,蒜苗收入1500元,黄瓜收入5000元,豆角收入2500元,一亩大棚年产值8500元,除去大棚折旧、种子、农药、化肥等投资,一亩大棚净利润可达到6000元。东屯村蔬菜年产值可达440万元,净利润280万元,仅蔬菜一项每人年增纯收入2350元。东屯村人通过做好农业结构调整的大文章,正在阔步迈向小康。
好政策,好服务,西瓜变成摇钱树
浚县钜桥镇钮庄村
浚县钜桥镇发展瓜果蔬菜起源于1998年。2000年,镇党委、政府决定沿浚大路两侧扩大园区面积,并把重点放在钮庄村西北高速路两侧。建一个千亩西瓜园区。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每建一亩塑料大棚,免一年提留,免三年农林特产税,给农户协调20%—50%的贷款,并奖励200元。并免费安装水电,帮农户建棚一侧的耳房。
钮庄村为加快园区的发展,成立了以支书冯士俊、村委主任张秀才为正副组长的发展园区领导小组,逐户做工作,进行宣传发动。2000年,钮庄村有十几户种西瓜,其中冯士俊种了1.7亩西瓜,净收入1万多元;冯士国种了1.7亩西瓜,净收入1.2万元;冯学明种了4亩西瓜,净收入达到2万多元。活生生的事实无形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宣传引导作用。
2000年冬天,一片面积达1020亩的塑料大棚园区建了起来。这就是钜桥镇千亩西瓜园区。2001年春,钮庄千亩西瓜园区都种上了西瓜,而且长势良好,农户们都怀着美好的心情把自己的一腔热血酒在了那一个个塑料大棚中。然而,4月18日,刮起了罕见的大风,风力达8级以上,狂风刮翻了竹杆,掀起了大棚,把一个个大棚弄得支离破碎,棚里一颗颗西瓜苗被风吹得乱七八糟,事后统计,这场大风把钮庄村大棚摧毁了近三分之一,直接损失达30多万元,许多人都伤心地流下了泪水。但是,钜桥镇政府对他们伸出了关怀的手,积极的帮助农户进行救灾补助,从领导到同志都到园区去帮忙。辛勤的钮庄人也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坚强地站了起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努力地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2001年,钮庄村的西瓜在遭受风灾的情况下,每亩收入3500元以上。2002年,钮庄西瓜园区坚持‚巩固、完善、提高、发展‛八字方针,安装了先进的滴灌设备,农户不出大棚就能把瓜地浇好,不但节约用水,还可减轻病虫的危害。
苦干加巧干 梦想变现实
浚县钜桥镇钮庄村种植能手 张秀银
1998年,张秀银积极参加镇里多次举办的培训班,认真地请教讲课的专家教授,四处学习农业结构调整的知识,还买了大量的《农业科技》书籍自学。1999—2000年,他在自己的责任田内建起了4座竹杆棚,种上了早春反季节西瓜,在镇聘农技师的指导下,摸索着种起了大棚瓜菜。苍天不负苦心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一年,他成功了,一年的纯收入竟达6000多元。
2001年,钜桥镇为改变全镇农业‚高产量、低收入‛的局面,由镇政府筹资建设了镇办农业科技示范园,以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既可以做出示范,又可以为农户育苗,提供学习样板。当园区的大棚向外租赁时,张秀银又自告奋勇地承包了3座无支柱大棚。他在成功中求经验,在经验中学技术,自力更生,勇于探索。2001年底,在全镇高效农业总结现场大会上张秀银被评为‚钜桥镇高效农业种植能手‛。
2001年春,天公不作美,西瓜刚刚坐瓜的时候,一天(4月19日)狂风暴雨骤起,风雨中,他一直奔跑在自己的大棚周围,进行防风和排水处理,同时他还积极地帮助别的棚户护棚。他把大棚当作了自己的家,把瓜菜当作了自己的心爱之物,精心的照料着。2001年底,到了承包大棚续签合同的时候了,有的承包大棚户说:‚这活太累了,受不了,还是种小麦、玉米轻松。‛于是有一些人就放弃了继续承包的机会。但此时,张秀银的心中却有了谱,他要承包更多的大棚。他自己算了一笔帐,他说:‚包1个棚1年收入3000元,那么,包10个、20个棚呢?‛于是,他一下子承包了19个大棚,当时,村里人都说他疯了,他的爱人心里也害怕,要知道包19个棚单单投资来讲就要几万元呢!可他有他的想法:‚在前两年种植的基础上,以自己已经掌握的技术为基础,一定会成功的。‛这一年,他被镇党委、政府评为‚钜桥镇农业结构调整先进个人‛。
现在,他的19个无支柱大棚里,头茬西瓜已经顺利售完,亩均效益在3000元以上,二茬西瓜长势喜人,即将上市,在这充满收获的季节里,张秀银的脸上浮现出了喜悦的笑容,他说:‚我在农业结构调整这条路上走的无怨无悔,而且还会一直走下去。‛
领导就是服务 调整就是效益
浚县钜桥镇聂下务村
聂下务村位于浚县钜桥镇政府东1.5公里处,浚大公路从村南穿过,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全村总人口2050人,耕地面积3600亩,土壤肥沃,且地下水资源丰富,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2001年,聂下务村在钜桥镇党委、政府宣传引导和帮助下,在村西浚大路北拟定建立了一个百亩西甜瓜园区,以达到‚典型铺路,示范引导‛的作用。聂下务村‚两委‛制定了几项优惠措施:
一、凡在园区新建一座大棚每亩可协调贷款3000元;
二、奖励建棚户每亩现金200元;
三、村委负责在园区内搞好水利配套设施;
四、村里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帮助销售服务。为了切实落实该项目的建设,镇包村领导和村‚两委‛成员深入各户做思想工作,耐心细致地进行算账对比,并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有目的地组织农户到山东寿光、尧沟等地参观学习,开阔视野;镇政府还组织种植能手巡回演讲团到聂下务村现身说法,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广大农户,激发群众对农业结构调整的热情。
在镇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在干部、党员的带动下,2001年12月初,该园区开始破土动工,村‚两委‛干部负责统一购臵建棚物料、统一组织建棚施工,镇党委、政府领导多次到现场指导工作,支书、村委主任带病坚持工作,‚两委‛成员亲自参战。农历大年三十的那一天,雨雪交加,寒风凛冽。然而园区里还有三个棚没有搭上薄膜,若不及时扣棚,势必影响作物的定植。支书李江、村主任张振志组织‚两委‛成员和几名党员在风雪中忙碌,当几个大棚扣好塑料薄膜,园区施工全部结束时,除夕的鞭炮响彻天空。经过一个月的奋战,聂下务村共建成塑料大棚三十余座,面积近百亩,并于2002年元月上旬顺利地定植了反季节西瓜和洋香瓜瓜苗,主导品种是特大抗病京欣,伊丽莎白。园区建成后,‚两委‛成员研究决定,实行租赁制,并提供许多优惠条件:免一年土地租赁费;负责购臵大棚所需物资;‚两委‛成员派专人专门负责日常事务;提供销售服务。在园区西甜瓜生长期间,‚两委‛干部对园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栽植管理到施肥浇水,从防虫防病到成熟采摘等各环节都亲自过问,西甜瓜成熟后,镇、村两级干部带头,积极跑市场、找销路,主动为种植户排忧解难,无偿提供销售服务。今年西甜瓜喜获丰收,头茬反季节西甜瓜亩均收入2500元左右,基本收回全部投资,二茬西甜瓜即将上市,预计园区全年亩均效益在7000元以上。
种植能手的致富路
浚县钜桥镇草屯村 董守功
董守功,浚县钜桥镇草屯村人,在当地被称为‚种植能手‛。2000年,镇党委、政府继续推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并组织农户到山东寿光、尧沟等地参观时,他踊跃参加并且坚定了他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决心。自从有了建棚这个念头以来,他不断向以前的大棚户询问种菜信息,四处打听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步骤和反季节瓜菜上市的最佳时间,心里有了谱,自2000年底建起温室大棚后,在自己建起的温室大棚里种上了反季节西瓜、黄瓜,在镇里聘请的山东师傅的指导下,他白天一身汗,辛辛苦苦地干了起来,晚上又拿起自己买来的书,结合师傅的指导和生产实践,将书中的关键技术要点按照自己的理解摘录在本子上,以便在日后的生产过程中更透彻地去理解,更灵活地去应用。俗话说:‚苦心人,天不负。‛正是他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使他在2001年种植大棚瓜菜中亩纯收入达到了8000余元。2001年他的农业产值比往年的两种两收的模式纯收入提高2到3倍,人的追求无是境止的,尽管农业效益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可他仍不满足现状,由生产队的玉米套种黄豆想起,在自己的大棚里大胆尝试三茬套种间作。首先是在栽瓜前种上西葫芦,然后种上西瓜,待头茬西瓜授粉之际,将西葫芦拔掉,同时,在西瓜根附近种上茄子,间距比平时种的要大些,这样待头茬西瓜上市后,正是茄子上市的最佳时期,这时他又大胆地将头茬西瓜身剪掉,让西瓜根重新生蔓结瓜,这样不仅有利于茄子的生长,也使二茬西瓜避开了销售高峰期。
为了减少投资,2001年秋季,董守功带领村里的杨守山等人自己学育苗,并且他不断向技师学习嫁接要点和技术,结合自己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摸索着不断前进,使他所育的西瓜苗成活率很高,除了自己二亩地用苗外,所剩的苗就卖了8000多元。
董守功不仅搞瓜菜间作,而且还种上了一亩葡萄,由于葡萄行距大,他又在葡萄行里种上了小拱棚,这样即不相互影响,又提高了收入,村里别的农户看到董守功的间作模式,无不称赞地说:‚还是老董的法子多!能被镇里评为‚种植能手‛,确实授之无愧。
园 区 建 设 的 “大腕”
浚县善堂镇双庙村
浚县善堂镇双庙村,耕地1977亩,2001年人均纯收入2312元。双庙村是善堂镇万亩温棚蔬菜园区的中心,蔬菜面积达1300亩,占耕地面积的70%。其中,温室、大棚面积1000亩,主要生产反季节芹菜,主导品种是‚西芹‛和‚天津玻璃脆‛。小弓棚面积380亩,主要生产早春西红柿,品种是‚西粉‛和‚早丰‛。西红柿远销新乡、林州、安阳、山西太原、榆次等地,高峰期园区内日出售西红柿100吨。
双庙村紧邻浚内大道,交通便利,是镇政高效园区建设的重点村之一。镇政府和村两委为鼓励村民建温室大棚,组织村民到寿光等地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增强信心,学习技术。为了消除群众怕担风险心理,镇里出资建温室大棚,采用‚反租承包‛的形式转让给村民,与村民合作经营,风险共担。镇里派农技员长期住村,包技术、包管理,村民包种子、包劳务,见效后,镇里只收回投资成本,大棚归村民所有。在镇里的大力支持下,在先富起来的典型农户的示范带动和政府一系列优惠政策的保障下,双庙村掀起了建设温室和大棚的热潮,高效园区的规模迅速膨胀。目前,双庙村80%的农户都拥有温室大棚,村民邵永付一户就拥有温室2个,大棚3个。
技术管理的好坏对高效园区建设的成败有着直接的影响,双庙村群众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的学习。逐渐由被动接受镇农技员服务转向主动学习、研究。具体做到了四勤:勤学、勤问、勤交流、勤研究。勤学,凡镇里组织的有关高效园区建设到外地参观学习,双庙村必参加,凡镇里举办了相关培训班,双庙村也必参加。不但如此,该村群众还自费组织到外地学习经验,村两委为了满足群众求知欲,还专门购臵了全套电教设备,每月15日坚持播放实用技术专题讲座,组织群众学习。勤问,为了引进高科技技术,该村每年都要多次购买学习资料,主动邀请省、市、县农技专家到村授课,现场指导,甚至怀揣样本到省科研部门进行咨询。勤交流。该村两委经常召开座谈会,组织群众交流生产经验。勤研究。在掌握一定技术的基础上,该村群众还试探着进行科学研究。村民姬学恩发明的‚水泥支柱大棚‛,投资小、效益好,生产操作便利,在全园区推广。经过几年的摸索,双庙村不分男女老少个个都成了温棚种植的行家里手。
2001年,双庙村又出地115亩,投资30多万元,建设标准温室15栋,标准大棚71个,建成了高效园区百亩精品点一个。今年园区亩效益8000—11000元。精品点已成为全镇乃至全县的市场信息中心、技术培训中心、高效农业中心。
万亩尖椒园火红
浚县善堂镇前村
浚县善堂镇前村位于镇北部,耕地1663亩,人口1132人,全村人均纯收入2500元,是善堂镇万亩尖椒园区的中心。
尖椒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由于品种和技术等原因,造成产量不高,品质不优,收益不太明显,影响了部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村两委干部为了消除群众疑虑,搞好示范带动,都在自家责任田里分出一块种植尖椒,带动了一部分有先进意识的群众大胆发展。2000年,当年就在该村发展550亩,亩均效益1450元。目前,全村尖椒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550亩,占耕地面积的93%。同时,镇里也加大了扶持力度,引进了优质品种三樱椒、子弹头,亩产尖椒300公斤,亩收入达1300—2000元;在技术上,镇里派技术员长期驻村指导;《善堂镇农业快报》也连续多期对尖椒生产有关技术作了专期编发。全村群众跟着学,学着种,尖椒生产形势十分看好。尖椒使前村受了益,出了名,带动了邻近16个村争相发展。全镇尖椒种植面积直线攀升。2001年,新发展了1000亩,总面积25000亩。今年,总面积达到3.5万亩以上,尖椒已成为善堂镇一大特色支柱产业。
‚园区生基地,基地促市场‛,为了打开销路,叫响品牌,培养自己的专业批发市场。在镇里的支持下,前村与邻近各村建立了一支由32人组成的推销队伍,他们长期在外分赴全国各地,找销路,联系客户,提供信息,研究行情,分析市场,引进技术,为促进全镇尖椒产品快速进入市场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知名度的提高,逐渐拥有一部分固定的客户,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专业批发市场。目前,园区的尖椒,除一部分销售到内黄陆村尖椒市场外,还远销湖南、山东、吉林、新疆等十几个省市,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以西瓜发家的临河村
浚县善堂镇临河村
临河村位于浚县善堂镇东部,现有耕地2233亩,人口1700人。2001年人均纯收入2549元。今年全村西瓜种植户400户,种植面积1200亩,占耕地面积的54%。是远近闻名的西瓜生产专业村。已成为善堂镇万亩小弓棚西瓜园区的中心。
临河村具有多年种植西瓜的传统。但仅限于部分农户散种,谈不上规模,且种植技术比较传统,不重视选择品种,疏于科学管理,产量不高,品质不优,抢先上市能力不强。在销售上,也仅限于各户开着三马或四轮每天起早贪黑到外村沿街叫卖,很少有人批发,既费时又费工,出力不少,收入不高。
近几年,镇农业结构调整办公室专门聘请有关专家对临河村的气候条件、土壤品质进行科学分析,结果认为非常适宜西瓜种植。该村即被镇里作为万亩西瓜园区生产基地的中心列入全镇农业结构调整规划中。
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必须首先转变群众的观念,而示范带动、利益驱动是转变群众观念,引导农民搞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村村民徐守信、徐教宾等5户,每年都要在自家田里种植一定面积的西瓜,种植积极性较高,但苦于不懂技术,市场信息不灵,发展受到限制。镇里经过调查,及时与他们结合,将其作为发展全镇万亩西瓜园区的试点,鼓励他们引进优质品种,扩大种植面积,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镇里在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对他们重点加以扶持。2000年,这几户人均纯收入就达3000元,比全村当年平均水平高出500多元。
镇里编印的《善堂镇农业快报》村民们每期必看,有的群众还专门跑到郑州等市大书店购买技术资料,到科研部门咨询新技术信息等。镇里举办的西瓜技术培训班,他们一次都没有错过。他们还在村两委的组织下,多次到开封、唐河等地参观学习,每逢镇里邀请的省、市、县有关专家到村授课,群众都把专家们围的水泄不通,并争相邀请专家到自家瓜田里看一看,点一点。现在临河的群众个个都是西瓜种植能手,有的甚至在自家地里搞科研,该村的西瓜生产档次也在不断提高,种植模式由原来的露地种植,提高到了地膜种植。今年镇里又传授了小弓棚种植模式,西瓜比原来早上市15—20天,亩效益可提高10—15%。该村群众还借鉴柘城经验,引进西瓜套种春椒模式。该模式对西瓜和尖椒在产量和品质上都有所提高。
临河村的发展同时也辐射带动邻近十几个村,西瓜种植面积迅速膨胀,全镇万亩西瓜园区已具雏形,善堂镇已形成以临河为中心的西瓜生产基地。‚酒香不怕巷子深‛,每到西瓜销售旺季,在善农线上可形成长达300米的交易市场,时间持续1月左右,日成交额达15—20万元,产品远销濮阳、新乡、安阳、河北大名、魏县等。
桥西育花园 花香溢古城
浚县城关镇桥西村花卉大户 宋建彬
宋建彬,浚县城关镇桥西村人,2000年10月创建了桥西育花园花圃。目前,育花园花圃占地9.8亩,投资20余万元,年利润8万元,拥有600m2的日光温室1个,职工5人,销售人员7人。主要品种包括四季常青榕树盆景、西洋开运竹、铁树、发财树、平安对、金盏菊、瓜叶菊、国庆菊、仙客来等花卉200余种,拥有龙瓜槐、松柏、黄洋、洒金柏等一系列绿化苗木100余种。
如今的桥西育花园花圃真可谓是花香四溢,绿树成荫,育花圃花园已成为城关镇农业的一支奇葩。为使育花园花圃成为城镇农业花卉业的一个良好发展的带动者,城关镇桥西村‚两委‛给予了很多支持和帮助,使育花园花圃能够得以成功筹建和顺利发展。
一是提供场地服务。桥西村‚两委‛为鼓励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土地单位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每亩500元的优惠价格租给承包者土地,并为承包者建围墙,建600m2日光温室一个,为承包者打井、架电,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务,给承包者以大力支持。
二是提供技术服务,由于花卉业是农业中的一个新型产业,科技含量较高,这就要求种植者要有较高的科技素质和科技水平。为了学习花卉培植技术,镇党委政府先后组织种植户及花农赴山东青州、福建、浙江、江苏、河南省农科院、鄢陵等地参观学习,增加花农的科技意识,除此之外,还邀请鄢陵县的花卉专家及河南省农科院的花卉专家在花园做长期指导,并订阅了《中国花卉报》、《中国花卉盆景》等10余种书报杂志,提高了花卉业的科技含量。三是提供销售服务。目前,花卉的销售问题已成为困扰花农的一个重大问题。为此,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开拓销售渠道,以多种形式促销,解决了花农的卖花难问题。首先的途径是通过‚促销队‛的作用,使花卉销往内黄、滑县、淇县、汤阴、鹤壁等地区。其次是通过重大节日庆典摆放租赁,增加花农的收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种西瓜致富的新型农民
浚县白寺乡西徐庄村西瓜大户
徐克舟
徐克舟,浚县白寺乡西徐庄村人,远近闻名的种西瓜大户,脱贫致富的新型农民。
1995年,十六岁的徐克舟缀学回家种田,2000年夏天,由于技术问题,西瓜得了病,这一年的8亩西瓜几乎是绝收。徐克舟望着绝收的西瓜田,想到为种植西瓜自己借的几千元钱就在泡汤,心像被挖空了似的。村两委的干部了解他的情况,找到了徐克舟和他谈话,鼓励他继续以科技促效益。从乡干部、村干部的谈话中他看到了希望,终于下定决心,重振旗鼓。要重新来干,首先就必须有资金,可亲戚朋友都借遍了,还向谁去借呢。乡里的领导了解情况后,主动帮助他筹备资金,申请了支农贷款1万元,拿着乡领导送来的1万元钱,徐克舟心里有了底,他首先到山东去了一趟,一住就是半个月,终于聘请到了一位种瓜经验丰富的技术员,他们经过商量研究,决定种大棚西瓜。大棚西瓜上市早,能卖个好价钱。回到家里,他在十二亩地上搭起了56个塑料大棚,买来了优良瓜种,种起了西瓜。有了上一次的教训,他再也不敢大意了。他和技术员吃住在瓜棚,白天对逐个瓜棚进行研究,对每棵瓜苗都认真进行管理,晚上还看书学习,向技术员请教,和技术员商量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
随着初夏的到来,徐克舟看着这即将丰收 的西瓜,心里又犯愁了。这么多瓜卖不出去怎么办?村两委的干部知道后,派专人同徐克舟一起外出找销路,由于早上市西瓜市场需求量大,种植的少,很快,周围几县市都知道白寺乡西徐庄村有个种大棚西瓜的徐克舟,购销商纷纷前来,到村收购。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徐克舟的好运来了!的确,这十二亩西瓜不仅让他还清了外债贷款,还让他有了进一步种植西瓜大棚的成本。仔细算下来,每亩西瓜地净挣2000多元,超过种麦种秋两季两年的收入。本村村民沸腾了,周围村的群众也来探虚实,徐克舟致富不忘乡邻,对前来参观取经的村民们逐个讲解,对群众不懂的,有疑问的,总是耐心讲解,积极鼓励他们大力调整种植业,走科技致富的路子。村民们看到了科技种植的高产高效,在他的带领和帮助下,全村有10多户群众开始种植西瓜,并推广了西瓜和辣椒套种的模式。
如今,全村已发展大棚西瓜近百亩,迅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瓜致富村。徐克舟一个致富带动全村,多次被乡党委授予‚优秀村民‛‚模范种植户‛‚科技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干群齐心 科技富村
浚县白寺乡山北西街村
山北西街村位于浚县白寺乡西南部,全村1201人,耕地3274亩。
1999年以来,村两委干部针对当前形势,结合该村的实际情况,先后召开了两委班子会议,党员、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如何才能使村民尽快地从贫穷中争脱出来。面对农民上项目无门路、有项目无资金的局面,决定首先从农业种植上打开突破口。村两委研究具体方案,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并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外地经验,开阔视野。首先利用该村人员在安阳蔬菜研究所工作的优势条件,聘请专家来村里授课,传授‚中华巨葱‛、尖椒的种植技术,栽培要点。先后印发了种植技术资料,群众听后、看后很受启发,如获至宝,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村两委根据这一情况,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决定由村两委集体扶持‚中华巨葱‛、尖椒种子,供群众种植,并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服务。当年就种植‚中华巨葱‛、尖椒80余亩,而且在育苗、管理期间,村两委多次与安阳蔬菜研究所联系,进行田间地头指导。产后村两委派车派人进行销售,获得了亩收入1200元左右的可观效益。村民们皱着的眉头舒展开了,脸上露出了微笑。在示范户的带动下,村两委因势利导,大力宣传,第二年就扩种面积达120余亩,到目前为止,‚中华巨葱‛、尖椒面积已达200余亩。
随着种植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粮食品种需要更新换代。村两委聘请有关农业专家来村讲课,传授优质品种的种植、管理技术。组织人员分批、分期参加乡举办的培训班,使他们转变种植观念,开展多种经营(西瓜、冬瓜等蔬菜),重视小杂粮生产(绿豆、高粱、谷子等),在粮食品种上真正做到了优质、优价,使村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红 薯 开 发富 乡 民
浚县屯子镇苏庄村科技带头人 苏学强
为了把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农民脱贫致富有机的结合起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屯子镇苏庄村农民苏学强开始致力于优质红薯开发,通过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方式,带动周围20多个村进行红薯生产与开发,经济效益达500万元,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1998年,苏学强在安长公路西边承包了30亩耕地,搞起了优质脱毒红薯开发。而搞起红薯开发一要有技术,二要有资金,仅凭个人的力量启动很难。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苏学强邀请了省农科院的有关专家肖利贞、杨国红、赵银娥等亲自到现场讲课,并进行技术指导。在筹措资金上,镇政府协调贷款10余万元。苏学强东挪西借凑了2万余元,建起了温室,引进了种薯,开始了红薯品种研究与开发。
在品种的选择上,苏学强通过细致的考察,引进了抗病、抗旱、高产、高淀粉的优质脱毒红薯豫薯13号、豫薯7号、苏薯8号等10多个新品种。这一年,他带领全家男女老少,整日守着育苗室,按照专家的指导,精心培育,当年红薯新品种在屯子试种成功,获利10万余元。首战告捷,增强了信心和勇气,经过二年的努力,他又建成了豫北最大的温室无土育苗基地和温室脱毒红薯育苗基地。现在,苏学强开发培育出了自己的新品种——浚红1号,目前正在参加国家区域试验。
为了使优质红薯开发上规模,上档次,增效益,苏学强采取联户开发,入股分红的方法,成立了股份制优质红薯开发公司,公司与种植户签订合同,把培育出的优质薯苗,优先供给种植户,秋后,按合同上的价格优先回收。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与好评,群众纷纷响应,积极种植,在镇政府的统一组织下,全镇的优质脱毒红薯种植实行了统一供应种苗,统一进行技术指导。当年,近万亩的优质红薯喜获丰收,其中有的单株产量最高可达20多公斤,亩创效益1500元。
为了实现红薯的转化增值,苏学强又搞起了红薯贮藏和深加工。结合本地实际,建成了一个能贮藏50万公斤的红薯大地窑,购臵了一台大型制粉机和‚三丝‛成型设备,制造红薯淀粉、粉皮、粉丝和粉条等薯类制品,仅此一项就比出售商品薯块增值6倍以上。同时深加工的废料——红薯渣,也是一种好饲料,可进行养猪、养鸡,由此,也带动了养殖业的发展。目前,以苏庄为中心的红薯批发市场正在逐步形成。
为了拓宽发展领域,今年初,苏学强又和镇政府共同组织农村干部和群众代表60多人,到山东枣庄市山亭区农副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学习,学习红薯加工果脯技术。果脯的市场潜力巨大,可以出口日本、韩国等地,每公斤售价2.8元以上,比直接卖红薯块增值10倍以上。苏学强与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农副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供货合民,与我镇的大屯、裴庄、桥村、郭庄、许化庄、门村等村农户签订了免费供应3000亩红薯苗,秋后全部回收果脯的协议书。一方面为种植户解决了种苗问题,另一方面解除了红薯果脯出售难的后顾之忧,使种植户大胆种植,放心种植、实现了互利互惠。目前,屯子镇的优质红薯开发,初步实现了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经营。
大棚使南赵庄走上了富裕路
浚县屯子镇南赵庄村
南赵庄村位于浚县屯子镇南,距镇政府6公里,毗临安长公路,全村700多人,耕地840亩,人均纯收入2619元。近年来,南赵庄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锐于进取,大胆改革,率先走上了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路子。现有日光温室50多座,弓棚80多座,年经济效益5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比以前增加1000多元,辐射周围10多个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结构调整先进村。
南赵庄村过去曾是一个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贫困,思想保守、封闭的小村。自1997年年底,在镇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村两委班子结合本村的实际,到外地找项目、换脑筋,理清了思路,制订了措施,走上了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的新路子。当初,人们的思想受传统种植习惯的束缚,对发展塑料大棚信心不足,看不清今后的发展方向,对市场分析不透,思想消极,行动迟缓。但村两委干部思想解放,不畏困难,开拓进取,带领部分群众代表到山东寿光进行实地参观学习,随后又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措施:统一安排土地,免交五年承包费,负责技术指导,负责找市场,采取以奖人补的形式对第一批建大棚户每棚补助500元钱,帮助协调贷款5万多元。结果,第一年新建日光温室10座,弓棚15座,亩创经济效益15000元以上。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厚的果实,农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看到了瓜果飘香的丰收景象,于是纷纷建起了大棚,种上了反季节蔬菜。到2005年,南赵庄村将建成日光温室80多座,弓棚200多座,以南赵庄为中心的蔬菜批发市场将逐步形成。
土地.科技.小康
——浚县新镇镇张庄村蔬菜产业化生产
浚县新镇镇张庄村,位于浚县、滑县、延津、卫辉三县一市交界处,全村16789口人,418户,现有耕地1716亩,蔬菜种植面积达1350余亩,人均纯收入2000年已达3000元,是88年人均460元的6.5倍。90年以来连续多年被省、市、县等各级政府命名为‚科技示范村‛、‚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1988年以前的张庄村,尽管已经解决了温饱,但仅仅依靠种粮已不能解决群众由举足轻重饱到小康迈进的问题。为此,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直在思索如何围绕土地做文章,依靠科技奔小康。1988年初在党支部书记胡天录同志的带领下,组织干部、村民代表一行十人的考察团赴山西闻喜县考查种菜情况。考察回来后,通过召开两委会、党员代表会,认真分析了种菜的有利因素,讨论分析会决定‚调整本村种植结构,发展蔬菜生产,振兴本村经济‛,决心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项目确定后,他们多次召开两委会制定下步工作计划,即‚党员干部带头,先进行小面积试种,取得经验后,充分发动群众大面积发展‛。在村两委中,依据个人专长进行合理分工,1988年秋在发展初次种植韭菜品种日本环韭菜时,全村只有25户,种植面积仅有59亩,到最后下种时,又有人打了‚退堂鼓‛,在群众思想波动不稳时,村干部带头,率先垂范,让群众放心,支书带头种了1.5亩,村委主任2亩,其他两委干部不得少于1亩,面积达29.5亩。1989年冬,第一次扣塑料大棚,由于连降大雪,好多大棚被压埸了,接着又刮大风,十几年大棚被刮坏,严重影响了非菜生长,他们带领村两委三个昼夜指挥抗灾,经过了三天时间把所有毁坏大棚重机关报修复完毕。到了收获季节,因一时没有销路,韭菜眼看要烂掉,在销路上,村里组织了120辆自行车到附近的县乡边销售边宣传,还依靠亲友或联系客户直接送往蔬菜批发市场,结果所有韭菜全部及时销完。且亩效益已达2000元,菜农第一次尝到了种菜的甜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张庄村的蔬菜发展蒸蒸日上,一年一个新台阶,1995年全村种菜300户,面积900余亩,亩产3000元。1996年,种菜户已达350户,面积1000余亩,亩产值3500元。截止目前,全村蔬菜总面积已达135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80%。拱棚已发展到1900个,日光温室1720个,蔬菜品种10多个,总产量已达6000余吨,部分农户亩产值已突破10000元。
在蔬菜生产不断发展过程中,村两委根据实际需要,成立了‚农民服务社‛,为农户及时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即统一供种、统一购物、统一协调资金、统一销售的‚四统一‛服务。服务社多次与农行、信用社、镇基金会协调菜农贷款40多万元。支书胡天录同志多次带领销售组人员奔赴郑州、新乡、濮阳、安阳、鹤壁、洛阳、西安、三门峡等地,联系客户和蔬菜批发市场,为了给群众节约资金,保证供料质量,由服务社亲自到福建拉竹杆,去山东厂里购塑料薄膜,多年来,为群众提供服务,节约资金50余万元。服务社专门成立了本村科研组织,他们曾18次带领村中数名技术员赴山东寿光、山西闻喜、河北永年、本省的扶沟县、郑州蔬菜研究所参观学习,并以河南农大、农业科学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现在该村的蔬菜品种主要有韭菜、黄瓜、西红柿、云豆、芹菜、西葫芦、尖椒等10多个,种植过程中,采取办培训班、授课、放录像、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培训1800多人次。现在的张庄村已拥用一支庞大的高水平技术队伍,并且每年向周围地区输送高水平的技术人员,为他们的蔬菜发展提供技术方便。
搞好园区建设
提高园区效益
浚县新镇镇政府
浚县新镇镇辖50个行政村,8万口人,12.6万亩耕地,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按照市、县提出的‚千户带动,千亩起步,万亩巩固,亿元收入‛农业结构调整的总要求,立足本镇实际,积极引导农民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基本上形成了以张庄村为中心的‚万亩韭菜生产基地‛、以申店村为主的‚万亩小尖椒生产基地‛、‚新镇村千亩西红柿生产基地‛和沿巨新、浚新、新丰三条公路发展的生产格局。全镇蔬菜种植总面积已达1.8万亩。每年向市场提供蔬菜4.5万吨,取得经济效益9000余万元。特别是自去年以来,在高产农业取得上述成绩的基础上,狠抓了西郭村百亩精品示范园的建设,园区蔬菜品种以黄瓜、西红柿为主。目前,园区内亩均效益已达到8000元,在全镇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与时俱进求发展
随着高效农业工作的不断深入,科技含量较低,效益增长相对缓慢的问题日显突出,如何适应优质、高效的发展方向,体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发展意识,突破这种相对停步不前的高效农业发展困境,成为摆在镇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为此,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各级会议研究、探讨全镇的高效园区新的发展方向,同时,组织班子成员、农村干部、群众代表3000余人多次奔赴山东寿光、河北永年,本省的濮阳、内黄、卫辉等地参观学习,谋求新发展,重上新台阶。
二、启动思想转观念
在高效园区建设工作中,采取的措施有:一是宣传发动。采用张贴标语、召开广播会等形式大力宣传。二是典型带动。注重用身边的典型教育转 化群众,在全镇树立了张庄、李海屯、东郭村三个专业村和谭文星、李希俊等十余位高效农业种植典型户,在全镇经济工作大会上隆重表彰,把他们的经验、做法宣传到每家每户,请这些典型到田间地头为群众现身说法,现场指导,传授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群众深有感触地说:‚人均能产一吨粮,照样盖不起新楼房;人均种上半亩菜,小康路上跑得快‛。三是利益驱动。从投资、管理、效益等方面把发展高效农业与传统农业进行算帐对比。让群众真正认识到发展高效农业的优越性和可行性,增强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政策服务双驱动
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园区的发展,既要靠政策,又要靠服务。在政策服务方面主要体现了‚三统一,两 分散‛。‚三统一‛即统一规划设计大棚温室。‚统一供水电等基础设施‛、‚统一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技术服务方面,我们以河南农大为技术联姻单位,聘请两位教授任常年顾问,并定期检查指导。在销售上,成立了以主抓农业副镇长为组长的销售工作领导小组。并在附近大中城市租赁房屋,派驻了专人,建立了信息灵通、方便快捷的销售服务网络。同时,还进行网上蔬菜销售。‚两分散‛即分散建设资金,分散经营管理。分散建设资金方面,在筹资途径上采取政府以奖代补的形式出一部分,群众出一部分,向银行贷一部分的办法。在向银行贷款时,我镇体现‚贷款不担保,帮扶不包办‛的原则,多次与信用社协调,举行了支农贷款现场会仪式,一次为群众发放贷款13余万元。‚分散经营管理‛即园区实行场长负责制的企业管理,做到了‚政府干好干不了,农户干了干不好‛的双重矛盾的有机场合,充分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四、强化责任抓落实
为了促进该高效园区工作规划落到实处,抓出实效,镇党委、政府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的镇高效农业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技术指导组、宣传发动组、治安保卫组、销售服务组和高效农业办公室‚四组一办‛,专门组织、落实高效农业工作。同时,我们在镇村干部中开展了‚三项制度,一个奖惩‛和‚结对帮扶‛、‚双级示范‛活动。
‚三项制度‛,即在镇村干部中实行目标责任制,阶段督查制,百分考核制。‚一个奖惩‛即根据考核结果制定严格的奖惩办法。具体内容为:实行镇村干部包组户责任制,并层层签订责任状,做到人人头上有指标。‚阶段督查制‛即镇政府组成园区建设工作督查办公室,对工作分阶段排名次,并记录在案,及时通报。‚百分考核制‛即将目标进行量化,按平时检查和年终验收情况进行打分,按得分多少确定奖惩300、200、100元,奖包户干部分别为150、100、50元现金。对后两名的干部各罚200元现金。镇村两级干部除接受经济奖罚外,还将工作完成情况作为确定村干部联绩计酬工资和确不定期国家干部年终公务员考核档次的重要依据。
‚结对帮扶‛和‚双级示范‛活动。以‚你干我投本,你赚我抽本,你赔我亏本‛,‚做给 群众看,带着群众干,领着群众富‛为指导思想。所谓‚结对帮扶‛,即班子成员及土地所、民政所、林业站、农经站、财政所、镇教办、农技站、水利站、计生办9个部门一把手,每人拿出500元钱,分别与第一批26个示范户结成帮扶对子,具体决群众的实际困验。为解决品种、育苗问题,结对帮扶干部多次奔赴河南农大、新乡农科所联系业务;为购支杆,主抓农业的副镇长亲赴洛阳,才使得‚百亩蔬菜精品示范园‛建设进展顺利。‚双级示范‛活动,即镇村两级干部都要有自已的示范工程,为群众树立典型,在整个园区建设中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情注园区 无怨无悔
浚县新镇镇百亩高效园 谭文星
2000年,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谭文星历尽艰辛,建成一个高标准的农业示范园区。园区成立以来,他带领园区承包户,坚持走科技兴农之路,瞄准市场需求,不断推出物美价廉的特色产品,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仅2002年春季,园区总产值达60余万元,户均纯收入达10000元左右。
1999年,谭文星是镇示范场场长。看到几年来苦心经营的示范场效益低下,不能发挥示范作用,他食不甘,睡不眠。身为镇示范场场长,近几年,在镇党委的号召下,该镇农业结构调整的确迈出了一大步,村村都建了蔬菜大棚。但是,由于技术、管理水平不同,大部分村效益不十分明显,个别村还打了退堂鼓,他跑遍了新镇的每一个角落,了解大棚的生产情况,还自费到山东寿光、河北永年考察学习。回来后,他毅然决定把镇近200亩示范场,建成一个高标准的高效农业园区。2000年秋,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一座高标准的高效农业园区破土动工了。园区开工以来,他每天都坚守在工地上,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减少成本,他动员承包户统一购臵建筑材料,自己动手建设。连续个多月他超负荷运转,使他结实的身体跨了下来,患了重感冒,支气管炎,但他带病一直坚持到园区30座日光温室主体工程完工。按照80万元预算,他节省了16万多元。
2000年9月,园区建成后,作为园区负责人,他深知,园区群众知识水平不高,没有科技依托,实现高利润,那是纸上谈兵。他四处奔波,最后与河北永年日光温室研究中心的吴文立、河北秦皇岛的技术员孙立田签订了‚包技术、包产量、包效益‛三包协议。按照各户的要求,从河南农大购进了粉都女皇西红柿,新世纪黄瓜等十几种蔬菜种子,并根据专家建议,他自费购进一批防治病虫害的农药。由于管理科学,菜苗又肥又壮,长势喜人,2000年春节,第一批蔬菜顺利上市,并供不应求。百亩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当年就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01年,百亩的农业高效园区在全镇叫响,周边的群众纷纷来园区参观学习,请求技术指导,谭文星有求必应,在做好园区工作的同时,组织技术员到各基开展蔬菜种植培训班,大力推广特色蔬菜种植,仅2001年新镇镇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000余亩。
潭文星说:‚我们是镇示范园,必须走在全镇高效农业的前沿,不断实践、去证明种什么最赚钱,然后再推广下去,让全镇人民尽快富起来。‛2002年初,他又引进了樱桃西红柿、西洋南瓜、金太阳杏等十几品种。
小 村 做 出大 文 章
浚县王庄乡张庄村
张庄村位于浚县王庄乡西南部8公里处,全村总人口350人,耕地面积750亩,是全乡最小的村。近年来,党支部、村委会理清思路抓调整,团结带领干部、群众发展温室大棚种蔬菜,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全村已有温室大棚23个,蔬菜种植面积200多亩,生产的韭菜、豆角、黄瓜、西红柿等各类蔬菜常年不断,效益十分可观,每亩产值在5000元以上。200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400元,靠调整,让全村人走上了富裕路。
一、抓调整 找准目标
村两委多次召开班子会、党员会、群众代表会,寻找发展出路,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外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大家一致认为,要想尽快富裕起来,只有围绕土地做文章,大胆调整种植结构,最后我们认准了走温室大棚致富的路子。
二、抓党员,典型带动
农民看中的是实惠,要想让群众主动自觉地参与调整种植结构,就必须让他们看到调整带来的效益,让事实说话。为此我们首先从党员干部入手,让党员干部先走一步,干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富。1998年秋我们支部书记张文青首先带头搞起温室大棚,张法科、张全胜、张思等5名党员也积极行动,当年投入8万多元建成了6个温室大棚。由于初次建棚,缺乏技术和经验,再加上天不帮忙,雨雪天气过多,建棚质量不达标,棚内菜苗受损严重,6个大棚当年没有见到什么效益。1999年,温室大棚蔬菜喜获丰收,新鲜蔬菜赶上春节上市卖了好价钱,每个大棚年效益达到6000元。党员干部的典型引路,使农民群众看到了好处,调整结构、发展温室大棚的积极性自然调动起来了。党支部、村委会不失时机引导群众,制定优惠措施,在场地、物质、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扶持,2000年温室大棚一下子就发展到20个,蔬菜品种10多个。全村群众开始步入调结构、建大棚、增效益之路。
三、抓服务,强村富民
几年来,为帮助群众搞好结构调整,建好温室大棚,两委干部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过程中,重点在抓服务上下功夫。村民张银安建大棚资金不足,我们就帮助他协调贷款5000多元,村民张金太、张庆唐建大棚没有技术,就指定先干的党员干部进行帮带,采取‚一帮一‛的办法手把手传授技术,同时,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帮助群众掌握科技,依托市农科所,聘请市高级农艺师及安阳蔬菜研究所专家长住我村指导大棚生产,帮助群众解决大棚生产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多次组织大棚户外出,远到山东寿光,近到善堂双庙学习人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党支部、村委会还投资1000多元购买了大量科技书刊,分发到群众手中,并利用村党员活动室组织群众开展科技知识讲座,真正让群众户户都有科技明白人,家家都有大棚管理能手。为解决群众的蔬菜产品销路问题,消除群众卖菜难的顾虑,由党支部成立了大棚蔬菜销售中心,专门负责考察市场,了解信息,联系客商,义务为群众销售蔬菜。几年来没有一户出现卖菜难现象。通过从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强化服务,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种植积极性,促进了全村温室大棚的健康发展。2001年大棚种植户人均收入均突破了3000元。
实施科技兴农 加快经济发展
浚县卫贤镇科技示范户 闫安照
闫安照,浚县卫贤镇南纸坊农民,县政协常委、高级农技师。几十年来,他始终坚持刻苦钻研集约化经营、立体栽培,探索农业科研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成功地探索出一条从三种三收到七种七收,实现吨粮万元田的高效种植模式受到省、市、县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省、市、县电台、报刊、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和美国卫视都先后予以报导,创建了‚浚县高效农业研究所‛和‚北方甘蔗研究所‛、‚高效农业试验推广中心‛。
一、坚定信念,立志成才
1967年闫安照高中毕业,和其他同龄人一样跟大学无缘。1969年,他到海南育种,为了工作方便,他象学外语一样很快学会了海南话,密切了与当地群众的关系。在海南他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努力拼搏,圆满完成了育种任务。并挤时间钻到甘蔗田内,观察甘蔗的生长管理情况,被评为‚先进育种工作者‛。天生我才必有用,不管干哪一行,只要有理想,有志气,同样能发光放热。之后他就在自己的菜田里搞起了科研。
二、知识就是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要想富,必须刻苦学技术,他自费购买《农业实用新技术》、《河南科技》等20多种报刊,还经常到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那里借阅书报和科技资料,并和中国科学院李森照研究员、浚县农科所程相文研究员、邯郸农科院院长任文仲研究员等很多专家、学者学习、请教。外出时听说哪里有新套套、新经验、新品种,总要想方设法引进点儿试试。通过刻苦自学,逐步掌握了多种作物的特征和栽培管理技术,先后引进示范了1000多个品种,试验摸索出多种立体种植模式,使全镇和周围县、乡的立体农业显示出勃勃生机。
三、更新观念,求实创新
农业要高效、必须学会搞市场预测,瞄准信息的离值期,巧妙安排,每年他都自费外出考察学习,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并与全国很多科研、信息单位进行信函联系,加强横向与纵向联系。先后引进了棉花、花生、土豆、生姜、美国珍珠瓜等名优特新品种,单甘蔗就引进试种过100多个品种,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以利竞争。靠市场安排生产,靠技术进行生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早,人早我多,人多我好‛。
四、立体种植遍地花,间作套种模式化
根据各作物适应性的不同,合理搭配,安排种植,实现植株一高一低,根系一深一浅,采光一阴一阳,供温一多一少,生长期一长一短等,从而提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粮棉油瓜菜种植方面,他探索出的从三种三收到七种七收的多种间套模式,西瓜大棚秋季种上蒜苗、香菜等,春节开始供应市场,早春售完,接着栽上西瓜和甘蔗,西瓜收完,甘蔗开始拔节,加强甘蔗管理,这样大棚四季青,收入双方有保证。大棚生长形成了冬春卖菜夏卖瓜,秋冬卖蔗有钱花的兴旺景象,使大棚效益倍增。也可大蒜----波菜----西瓜----甘蔗大田种植。尤其是他所引进驯化出的巨型白甘蔗,合糖量高达19.6%,茎粗5—7cm,产量2—3万公斤/亩,打破了‚甘蔗不过江‛的古训,打出了全县农业的名牌,全国除了台湾省外纷纷来人来函联系、购种;为开发中西部市场,在重庆建立了百亩甘蔗良种基地,在江苏、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建立生产示范基地。
立足科技 打造精品
浚县卫贤镇袁香菜村
袁香菜村地处浚县卫贤镇东南部,人口798人,耕地 983亩。2000年镇政府在袁香菜村东南沿钜新路两侧规划出耕地500亩,建设鹤壁市金土地农业庄园。现已建有日光温室32座,塑料大棚46栋,占地面积106亩。该园区以种植大棚优质早熟洋香瓜和名优蔬菜为主。经过几年示范推广,效益明显,成为卫贤镇百亩精品园。
园区建设之初,部分群众思想不解放,对发展大棚种植认识不足,在此情况下,镇政府一方面组织群众代表去山东寿光、莘县、河南濮阳、卫辉唐庄等地参观学习他们先进的种植经验,并对在园区内种植大棚的农户实行优先协调建设资金,提供技术服务,由镇政府机关干部与种植户结成帮扶对子,出资修建园区大棚小屋,补助生产柴油,解决生产中出现的生产技术问题。销售季节,镇里组织人员印制宣传品外出到市场搞宣传销售,确保农民产品及时外销,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园区种植的伊丽莎白早熟洋香瓜品种,亩产2500公斤,收入6000元。洋香瓜收获后又可接茬种西芹、辣椒、豆角等蔬菜,又可实现收入1000元,全年下来每亩大棚至少可收入7000元,亩种植效益比传统小麦、玉米效益提高6—7倍。在该园区的辐射带动下,周围各村掀起了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的热潮。
加快结构调整 促进农民增收
浚县卫贤镇裴营村
浚县卫贤镇裴营村地处卫贤镇北部,人口2909 人,耕地4449 亩。近年来,村两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结合本村实际,大力发展大棚种植。目前,发展大棚优质早熟洋香瓜和大棚名优蔬菜500亩,洋香瓜亩产2500公斤,亩收入5000多元,接茬种植蔬菜,亩效益1000元,年亩收入6000元。
一、宣传发动
该村利用广播、黑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必要性,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农民增收的出路就在于发展高效农业。在炒热群众的思想之后,村里组织群众代表先后到山东寿光、莘县等地考察,参观到的活生生的事例使参观者真正体验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出路只有发展高效农业。
二、制定发展规划
村党支部、村委会依据镇党委、政府发展高效农业的规划要求,按照沿路发展集中连片的原则,借助调整土地之机,在水电条件便利,沿路两侧专门规划出了1500亩耕地,专门用于发展高效农业,确保把高效农业建成集中连片规模生产的高标准、高水平的农业示范园区。
三、典型示范
村两委班子,党员干部率先带头发展高效农业,变以往督促群众干变党员干部带头干,以切身行动带领群众共同发展高效农业致富。并通过党员干部示范园,吸引更多的农户积极投身于高效农业建设之中。
四、协调服务
资金方面。为了解决农民有心发展无力投资的难题,村两委一方面申请镇高效农业项目支持,另一方面积极与信用社联系,在镇政府支持下协调支农资金贷款。目前,村里向镇里争取项目资金40万元,协调信用贷款100多万元,保证了高效农业对资金的需求。技术方面。为确保高效农业在技术方面不出问题,聘请技术人员长期驻村开展技术培训活动,印发了技术资料,向农户讲解洋香瓜生产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办法,努力提高种植户科学文化素质。销售环节。多方了解市场行情,掌握价格信息,同时组织村里经纪人队伍,将成熟的洋香瓜及时外运,保证货畅其流,最大程度地使农民得到较好效益。
五、求实创新
根据村里500亩果园树龄老化急需更新的情况,村两委在镇政府的帮助下,了解到鹤壁市绿大地林业科技开发公司正寻找林业育苗、繁育基地的消息后,主动与公司的负责人联系,制定出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环境,吸引公司到本村投资开发。经多方磋商,投资650万元的以林业育苗、繁育为主的林业科技示范园已在此落户,为全镇多渠道投资发展高效农业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致富路上的引路人
浚县卫贤镇种植状元 黄清国
浚县卫贤镇‚十大种植状元‛黄清国,近年来靠发展大棚早熟西瓜富起来后,积极帮助村民发展大棚西瓜,在他的带动下,南纸坊村已发展大棚西瓜300多亩,成为卫贤镇早熟西瓜生产基地之一。
谈起发展大棚西瓜的历程,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挫折的艰辛,黄清国感触可谓是最深的。当年他率先种植露地西瓜,后又种小拱棚西瓜,辛勤劳动换来了丰硕果实。1993年种植的1亩小拱棚西瓜,取得了亩效益1500元,辛勤的回报,更大地激发了他干事创业的精神。1994年扩大了种植面积,但是,由于市场信息不灵通,管理技术不完善,上市时间恰逢供大于求的状况,西瓜堆积成山,价格一跌再跌,这一年他几乎无一收获。面对家人的埋怨和村里人异样的目光,他脑中也曾闪过要安份守己种田,不再种其他风险作物的思想,但不屈不挠的意志使他很快振作起来。通过回顾总结几年来种植西瓜的经验,使他认识到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只有依靠科技,光凭运气发展高效农业是根本行不通的。1996年,镇里大张旗鼓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并确立了发展大棚优质西瓜这一前景广阔、适宜本地种植的农业发展新思路。黄清国发展大棚西瓜的信念也更加坚定了,他几次参加镇里组织的赴山东考察活动,学习山东种植大棚西瓜的成功经验。几次出行都令他大开眼界,考察学习当中,他总是细心地听、认真地记,购买了大量西瓜种植资料,回来后又钻研思考。并对大棚结构进行重新整修,生产中又虚心向镇里聘请的技术人员学习请教,这一年他种植的3亩一举成功,上市时间早、产量高,亩产达到3500公斤,每亩收入6500元。科学种植使他进一步看到了希望,增强了发展大棚西瓜的信心。黄清国尝到了发展大棚种植的甜头后,又积极鼓励帮助其他农民也种大棚西瓜。对这些新种植户,从建棚到购种、种植、销售都亲临指导帮忙,在阴雨及大风等恶劣天气和西瓜生产关键时期,为新种植户现场讲授管理技术。
2001年,黄清国组织本村农民赴河北乐亭、郑州果树研究所考察油桃种植项目,回来后,由镇里协调资金投资60万元,发展温室油桃50亩。今年,这50亩油桃,成功挂果,并且销售形式看好,第一年亩收入就突破7000元。为使取得规模效益,黄清国又在侯香菜承包了22栋日光温室,种植了红宝石优质油桃。
土 豆 种 植 能 手
浚县卫贤镇刘香菜村 刘爱旺
刘爱旺 ,浚县卫贤镇刘香菜村人。在政府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的号召下,通过多方调查市场,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认准了种植市场需求量大、前景广阔的优质脱毒土豆项目。引种试种成功后,他又创办了优质土豆种植试验示范园,并以示范园为依托,在全镇发展优质土豆面积2100亩,成为远近闻名的土豆种植能手。
选种土豆优良品种是刘爱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首先面临的。为引进良种,刘爱旺不辞劳苦,单身赴郑州、北京、山东等地,走了不少弯路,其中也难免上当,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改良中心引进了中丰8号优质、脱毒土豆良种,并且采用大棚、地膜和套种等种植模式,产品无毒、高产、优质,具有较高市场价值。试种成功后就开始大面积试验推广。为帮助其他农民也能早日依靠种植土豆走上致富路,刘爱旺召集村里的村民代表,现身说法引导他们发展优质土豆种植,并拿出土豆良种,鼓励他们试验种植,并负责种植全过程的技术服务及产品销售。1999年通过实施前、中、后期系列化服务,种植的200亩土豆喜获丰收,市场销售良好。丰厚的种植效益进一步增强了刘爱旺及种植户们的发展积极性。
2001年,刘爱旺发展的土豆种植户达到600多户,面积发展到2100亩。土豆种植已具有一定规模,成为卫贤镇的一方产业。为保证土豆市场销售顺畅,保证种植户效益,刘爱旺通过网上了解农产品市场供求及价格行情,与中国进出口公司广州分公司贸易部签订了供货公司,并在县、镇政府的协调下,联系了8节车皮,使采收后的1万多吨土豆及时外运广州履行了合同,600多户土豆种植户取得了每亩3600元的经济效益。
发展特新蔬菜 增加农民收入
浚县小河镇崔堡村
小河镇崔堡村位于浚县西南9公里处,该村576户,2368人,2900亩耕地,蔬菜面积达2000亩,人均纯收入2600元,全村蔬菜收入占到农业总产值的89%,加上邻近瓦岗、曹湾村、前下滩、后下滩等村种植的蔬菜面积,已形成了万亩蔬菜基地,并远近闻名。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村里成立了蔬菜生产领导小组,下设资金、信息、技术、销售四个服务小组,明确了各自职责和任务,强化了责任,保证了蔬菜生产的健康发展。负责资金协调,帮助400户共发放贷款80万元,保证了蔬菜生产的资金供给。如利用村长李振连,村委委员杨廷岭二人在种菜方面的长处,让其负责新品种,保护土地技术的推广,在他们辛勤努力下,村里部分群众已掌握春提前秋延后蔬菜种植技术,建起了大棚,个别农户还搞了日光温室,原来露地种植的蔬菜亩效益1000元,现在由于加盖了塑料薄膜能提前上市,亩效益为3000元,大棚农户达到5000元。他们还组织交易员负责销售工作,利用他们对外信息广,业务熟的特点,及时帮助农民以较好价格将菜销往外地。同时村里建立了例会制度,在每月15日的例会上,两委成员对蔬菜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讨论,妥善解决,总结好典型,推广成功经验。
二、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发展保护地蔬菜的积极性
该村露地菜大路菜种植历史悠久,村民普遍掌握了种植技术并对该模式种植形成了习惯,而保护地蔬菜种植投资大,技术新,经验少,能否赚钱没有把握,群众有畏难情绪。为解决群众的思想顾虑,村干部加大了宣传力度。一是在村主要街道人员经常聚集的地方刷写了固定标语,如‚温棚大棚好,致富少不了‛、‚一户一大棚,全家不受穷‛等,强化发展意识。二是外出参观,通过外地典型户算账对比,使群众明白现在露地蔬菜效益确定太低了,而温室大棚菜效益可观,一亩能顶10亩田。增加了感性认识,树立了发展的信心。三是召开各种类型的会议,统一了干部、党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的思想,然后让他们分包到户去做群众的工作。
三、抓好示范,带动发展
对本村种菜能手职李振武、李长锋、司万喜等10户进行重点动员,让他们带头建起了10座大棚,6座温室。通过去年一年的运行,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取得了经验。今年春节,大棚亩效益5000元,他们的带动下,截止目前已发展大棚100座,温室50座,小弓棚1500亩。
四、强化服务,促进发展
首先是政策服务。一是对建日光温室大棚的农户,第一年免收其承包费。二是划定示范区,对示范区内的田、井、渠、路、树、棚进行综合治理,使区内形成田成方,棚成排、树成林、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新格局。三是对示范户提供生产贷款,去年共向400户提供共80万元贷款,其中示范户10户共5万元。其次技术服务。除村干部李振连、杨廷岭对群众进行技术指导外,还组织技术员、群众到先进地区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引进新品种,同时邀请蔬菜专家来该村传经送宝,进行现场培训和指导。其三是销售服务。疏通销售网络,在郑州,新乡、安阳、濮阳、鹤壁等地建立销售联系点,保证农产品的顺利出售。另外还组织该村经纪与外村经纪成立销售协会,外接市场,内联农户,保证预期效益。
张来朝靠种植紫针玫瑰富起来
浚县小河镇张贾店村
张来朝,浚县小河镇张贾店村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2001年,他种了4亩地的紫针玫瑰,今年春季获利10万余元,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1998年土地实行第二轮承包,承包制一定30年不变。张来朝晖在镇里参加了几次会,党委政府号召调整种植结构,也听了有的村有的户靠养猪、种菜富起来的典型介绍,他心里亮堂起来。2000年4月他偶尔在《信息报》上发现一条种植紫针玫瑰的信息,对此引起了兴趣。他认为适应他自己的情况,投资尽管稍大些,但管理简单,市场潜力大,效益可观。于是就选定这个项目进行考察。
通过到山东考察,他坚定了上这个项目的信心。没有资金他投亲靠友借到三万六千元,买了种苗;租借地邻土地28亩连同自己的13亩责任田,共41亩全部种上紫针玫瑰。2002年春季收入10万元,扣除投资获利6万元。
强化优质服务,促进草莓生产
浚县小河镇刘贾店村
刘贾店村位于浚县小河镇政府北3公里处,现有130户,550人,耕地876亩。该村现有100户种植草莓,面积190亩,加上邻村种植500亩,总面积达700亩。目前,每亩小弓棚草莓效益2000元,大棚5000元。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
村里成立了以支书刘华有为组长,其他两委干部为成员的草莓生产领导小组,下设资金、信息、技术、销售四个服务小组,明确职责任务,保证草莓生产健康发展,如让首引草莓种植的刘乃安负责信息和技术2 个服务小组,由于他技术精,信息灵,在他的帮助下,全村家家户户都已掌握种植技术。去年他成功进行了新品种大棚种植试验,使草莓不但品质好、产量高,而且提前1个月上市,每亩净增效益3000元。资金服务小组由支书刘华有亲任组长,为村民协调贷款共20万元,保证了草莓生产所需资金。
第二篇:农业结构调整
甘肃农业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的思路与对策
李丽莉
(甘肃经济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城乡协调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新时期、新的经济环境下赋予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目前我省农业结构现状以及前几轮农业结构调整中取得的成果和遗留问题的分析,提出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甘肃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对策;甘肃省
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科技、环境在内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农村三次产业结构、农林牧副渔五业的结构、种植业以及林牧副渔内部结构、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内部结构、作物品种结构等五个层次的调整。农业结构(区域)合理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也是自然经济向集约化经营和高度商品化农业转变的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国范围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省的农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一定成就。虽然前几轮调整也留下不少问题,但经过调整,我省农业在农产品存量和质量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尤其农产品存量增加为甘肃解决粮食问题作出很大贡献,而且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逐步改善。当前,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入世”已取得成功的经济形势下,我省农业又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必须在农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
甘肃省地域狭长,按经济区域划分为五个主要的经济区域:河西(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金昌)、陇中(兰州、白银、定西)、陇东(平凉、庆阳)以及陇南(天水、陇南)和民族经济区(甘南、临夏)。各经济区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水平各有千秋,层次不齐。总体上除河西经济区(除武威)外,全省大部分地区农业结构尚处于不合理或极不合理阶段。结构性问题在陇中、陇南以及民族经济区表现得较为突出。本文根据目前农业结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和说明我省今后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重点对策。甘肃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已取得的成就
1.1 农村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农村产业结构是农业结构的一个子系统,这一层次的合理调整,对整个农业结构的调整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农村各产业之间有一个内在的演变规律,在第三产业占居第一,而第二、第一产业分别位居第二、第三的阶段为合理的农村产业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各地通过加大农村第二产业的规模,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使我省部分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趋于二产位居第一、而三产和一产位居第二、第一的趋于合理化阶段。目前,处于这一阶段主要是河西经济区,其中酒泉市最具有优势。近年来,该市大力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先后调减粮食种植面积27万亩,着力培育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奶牛养殖、优质饲料和粮经作物制种等特色优势产业。共建成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149户,年加工储藏能力达到35.7万吨,转移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二、三产业的比重,使农村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化。
1.2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基地逐年壮大
我省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地势、海拔、降雨量、光热等各不相同。在这样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里,要普遍发展某一产业或少数产业,显然是与天时、地利相违背的。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是资源,各地只有对本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生产出具有当地资源特色的优质产品,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我省的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
米、马铃薯、油料、果蔬和棉花等。畜产品有猪、羊、马、鸡等。主要从面积和产量上讲,我省的马铃薯和甜菜在全国居第四位,占有较大份额。在河西和沿黄灌区,建立了优质专用
料粮、棉、油、糖、菜基地;陇中、陇东等黄土高原地区在发展优质小杂粮(谷子、豆类)、专用马铃薯、名优果品和花卉、蔬菜、药材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主要畜产品马、骆驼、骡的饲量均在全国的前十位。甘肃高山细毛羊以及山丹马等品种在省内外享有声誉,成为我省农畜产品的优质品牌和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
1.3以扶贫开发和黄土高原农业综合开发为主的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
到2000年,甘肃的“四七”扶贫功坚计划均如期完成。贫困地区基础建设得到加强,农业
生产的基本条件进一步改善,并引用一批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到2001年底,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已实施65项,初步形成了第二代日光节能温室及蔬菜产业、优质马铃薯脱毒微
型种薯产业,干旱地区节水灌溉系统以及装备产业。如河西连片的日光温室使河西经济区不
仅发展成为我国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而且还是全国第二大制种基地,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与
地方财源的后劲力量。我省黄土高原农业综合开发起点高,重视合理开发,加大了造林、修
梯田的力度,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增加,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设施基础。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2.1 甘肃目前农业结构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结构先后进行了几轮大的调整。改革之初以及80年代和90年代
前期都是在农产品短缺时期,其主要目标是扩大农产品的供给量、解决总量不足的问题。90
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出现长时间、大范围的相对过剩,在此条件下,要实现农业
增效、农民增收,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是关键。20年来我省部分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经历了一
个由浅入深、由高到低、不断优化的发展演变过程,带动了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与升级,促
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但从总体来看,我省大部分地区农业结构仍是在满足数量的前提
下的小范围调整,农业在GDP的比重偏大,其中陇中、陇东等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占到了60%
以上,而农林牧副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调整更是举步艰难。目前农村经济还远没有摆脱以农
业为主,而农业又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基本生产格局,农业结构远未达
到合理化阶段。目前国家已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已加入WTO,甘肃和全国一样,农业
生产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发展由受自然风险约束变为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约束,由于农业资源的破坏与紧缺,农业发展不再以牺牲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而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因此,甘肃农业要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优质化和专用化的新要求,实现农
业的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的调整显得既重要又迫切,甚至到了不调不发展,只有
调才能谈发展的地步。
2.2 甘肃省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面临的问题
2.2.1 省内大部分地区大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自给自足的农户经营难以形成一定规模的农
业经济。除河西经济区外,省内大部分地区由于以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种植为主,农业结构的调整只能徘徊在大农业内部进行调整,尤其牧业和渔业的发展以牺牲林业为代价。同时占主
导地位的“小而全”的农户生产仍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技术上、且以简陋的农用工具为手段;
以粮食种植为中心,以传统养殖业和微弱的家庭手工业为补充,严重阻碍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2.2.2农产品质量差,科技含量低,适销不对路。
在农产品供给相对充足的条件下,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说到底是质量、特色、品牌的竞
争。目前我省虽然多数农产品总量过剩,但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还是供不应求,这说明结构
调整在提高农产品质量方面潜力很大。总体上,我省农产品的品质矛盾还很突出,表现在名
优产品少,大路产品多;平路产品多,畅销产品少,这是当前农产品“卖难”的症结所在。
历年来,我省调整产业结构的总体思路是“减少低产作物,增加高产作物;压粮食作物,增
经济作物”。但由于农产品质量差以及科技含量低等缘故,年年搞调整,年年收效不大。可
见要解决目前“卖难”等问题,提高农产品质量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举措。
2.2.3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成为我省农业发展不可逾越的屏障。
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农业结构调整中反映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指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不仅自然供给是人类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资源,自然本身也是人类生活
必不可少的要素。由于历史、自然、经济、文化等原因,我省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农业生态
环境不断恶化。在诸多环境问题中,水土流失成为我省农业生态面临的核心问题。水土流失
面积达22.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0.2%,每年流失土壤达5.45亿吨。集中体现在土地退化,即水蚀导致土壤养分流失、风蚀沙化使得农用耕地逐年减少、森林和草场的破坏
更加加剧环境的严重恶化。近年来,我省多风的气候条件常使风蚀成灾,形成严重的沙尘暴,其中河西走廊的沙尘暴次数由60年代的平均每年7次增加到90年代后期的年均23次,而
且强度越来越大,危害越来越严重。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经济快速发展
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区域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思路与对策
3.1 围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生态农业建设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优势,利用系
统工程方法,优化生物种群结构和农业技术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出,农村经济的高效
益,环境优美,资源持续利用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它强调农业生产既要改善生态环境又要
增加农业效益的“双赢”结果。从我省生态环境脆弱且农业又是一个“弱质”产业的实际出
发,我省的生态农业建设可采取以下措施。
3.1.1因地制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控制水土流失。
目前,甘肃省植被覆盖率不足23%,自然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因此科学
合理地安排退耕还林还草,是关系到能否实现恢复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甘
肃南部高寒阴湿地区,中部干旱地区,河西荒漠化地带,生态环境最为恶劣,是实施退耕还
林还草的重点区域。根据自然规律,在河西地区、沿黄灌区、沿沙漠一线及纵深地带,由于
降雨量小,蒸发量大,要求充分利用河水和地下水,优先还草固土养水,再在草地上种灌木,然后根据需要发展乔木;在降雨量400毫米以下的地区,应选择种植多年生牧草为主;在降
雨量400毫米以上的地区选择经济林木。其中多年生牧草在我省大部分地区适种植,它不仅
能通过根系固氮,增加土壤养分,而且对水土流失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同时,国内外市场对
草产品的需求明显,所以在我省发展草产业有很大的潜力。
3.1.2从实际出发,发展节水高效农业
水资源短缺是甘肃乃至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大环境制约因子。所以,管好、用好、合理开发水资源是取得我省水资源高效利用和良好生态效益的有力措施。在不同地区,要发展
不同类型灌区节水灌溉模式。在河西地区的黑河流域与石羊河流域气候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可发展大田灌溉小渠化、井灌农田管道化、高效农业微灌化。同时对输配水系统要优化设计,尽可能作到井、泉、河输配系统的高度统一;在农陇中、陇东等干旱半干旱经济区,应全面
推行常规节水措施,积极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同时直至注重研究蓄积雨水的工程和生物技术,把7、8、9三个月的集中降雨通过工程和生物的方式变为全年均衡利用;包括甘南和临夏州的民族经济区林牧草地原区以发展草原牧草喷灌为主,自流灌区以发展常规节水灌溉技术为
主。同时,根据市场需要积极发展温室蔬菜滴灌。另外,各地要研究和推广防止水体污染的技术,提高农田的经济效益和基本水分利用率。
此外,生态农业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还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和林牧渔业相结合,发展大农业与发展第二、三产业相结合,通过人工设计生态
工程,协调农业经济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良性循环,实现甘肃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 优化农产品品质,增强我省主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从甘肃农产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和成本效益来看,发展传统大宗产品没有明显的优势。但
是我省有着自己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优势,适宜于发展制种、优质水果、中药材,土豆
等的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优势产业和优质农产品为方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3.2.1 以调整农作物结构为基础,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
农产品品质包括优质、安全、专用等,当今消费者对优质、特色、绿色食品的需求越来
越高,这类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发展潜力很大。而且,加入WTO后,随着国外优质农产
品进入中国市场,质量竞争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所以从政府职能部门到最基层的农业生产者,都要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切实提高我省农产品质量。河西经济区应利用其
光、热充足、温差大的资源特点,在加快发展优质专用粮、棉、油、糖、菜基地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发展优质瓜果、蔬菜、啤酒、葡萄酒原料的生产。以逐步扩大外运销售和西菜东运的局面,提高本地区农产品的竞争力。我省的大部分地区适宜马铃薯的生长需要,特殊的自
然条件造就其含粉量较高,因此我省马铃薯的质量在全国具有接绝对优势,且产量位居全国
第三,列西北五省区第一。目前,限制我省马铃薯出口竞争能力的是加工环节不能完全适应
国际市场要求。入世以后,我们更应该迅速改良品种,提高栽培技术水平,搞好加工专用型
马铃薯的推广和生产,才能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竞争优势。此外,我省陇南山区的药材、花椒、茶叶、油橄榄、银杏等特色产业也要在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上面下功夫,才能提高其经
济效益。
3.2.2 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放在农产品深加工和发展畜牧业两个方面。目前,甘肃省农业结
构仍以种植业为主,加工业比例甚小。据有关资料,农业发达国家初级产品占加工产品在消
费的比例以达2:8,而我国还是8:2。发达国家的食品加工业产值一般为农业总产值的1-2
倍而我国仅为农业总产值的15%-20%。可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
民收入潜力很大。甘肃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要与生产基地结合起来,求特色、求规模、求
深度。形成农产品加工的特色产业带。具体讲:河西应继续扩大制种业与反季节蔬菜加工业、以粮食作物为主的酒类深加工为主。陇东、陇南以林果业为主的果品深加工和中药材生产与
加工,高寒阴湿地带应注重发展草食畜牧业。陇中干旱农业区应突出马铃薯的生产优势,进
行优质、专用马铃薯的深加工。各地应把开拓市场与扩大规模结合起来,相互联动,树立品
牌意识,作出特色,增加各地农业效益。
3.3 面对资源调结构,通过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将我省建成草业大省和畜牧强省
刚刚结束的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将我省建成草业大省和畜牧强省作为今后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之一。我省属于典型的内陆高原气候类型,干旱缺水的自然地理特点为畜牧业的发展
奠定了资源基础,加快发展我省畜牧业、草产业,既是我省自然和历史选择的结果,也是农
业生态系统平衡的需要。而且发展畜牧业不仅是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渠道,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加入WTO后,面临国内外市场的双重需求,优质、高效的畜牧业有很大的发展
潜力。其具体措施有:
3.3.1下大力气调整畜牧业结构
畜牧业是大农业内部的一个子系统。其本身包含三个层次。而我省的畜牧业结构问题主
要突出体现在第一层次。即畜牧业占大农业的比重及畜牧业生产与种植业生产相互联系的基
础结构。我省大农业内部结构尚处于不合理阶段。1999年,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占75.71%,牧业占21.05%,同发达国家地区相比,畜牧业的比重严重偏小。由于经济效益低的种植业占
较大比例,畜牧业的调整发展困难重重。今后要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指
导下,继续调高大农业内部畜牧业所占的比重,积极发展草产业、畜牧业、林果业,使其
成为未来甘肃农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3.3.2提高畜产品质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畜产品
质量是畜牧业发展成败的关键。要从产销过程严格把关,以生产高质量的畜产品占领市场,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我省的特色畜产品河西绒山羊、藏羊、甘肃高山细毛羊、双峰驼、甘肃
白猪、河曲马、山丹马等品种在省内外享有名气。特别是细毛羊产量仅次于新疆、内蒙,居
全国第三位,是全国细毛羊生产战略重点基地。“入世”后,国内外市场对这些名优畜产品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大,加上生产能力的局限性,预计价格将会上涨,发展潜力很大。所以,今后在发展我省畜牧业中,注重这些畜产品的培育和发展,使其成为我省出口创汇的重要
来源。
3.3.3建立和完善畜产品加工及市场流通体系。
畜产品大多属于鲜活性产品,其保存、加工、销售既有时间限度,又要有技术和设备的支持,才能使大宗产品达到无损和利润最大化的目的。畜产品加工、销售是畜牧业市场价值体现的终端环节,而这方面正是我省欠发达地区畜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不仅影响了畜产品的多层
转化增值,而且极大地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速度。大力加强这方面的建设不但是畜牧业二次
增值的基础,还能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建设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这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龙方.2001.论农业结构调整的层次与目标[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7):10~11
[2] 白明.2001.农业和农村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阶段性标准及量化评价[J].甘肃农业
(12):10-13
[3] 冯汝英.1993,92.农业经济管理概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 45-47
[4] 汪建国.2001.对甘肃农业结构调整的理性思考[J].甘肃农业(9)19-21
[5] 史俊通.2001.西北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思考[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3):102-105
[6] 陈万良.2001.西部地区旱地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之浅议[J].甘肃农业.12:12-15
CountermeasurestoregulationofGansuagriculturalstructureatthenewtimes
Li li-li
(Gansu academy of economy Gansulanzhou 730070)
AbstractPeasant's increasing revenue,agriculture synergism,banlance of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nd improvement of ecology environment are initial part in the rugulation of
structure at the new situation.This paper gives somethoughtsandmeasuresto regulation
of Gansu agriculture structure through analynising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Key wordRegulation of agreculture structure;Thoughts;countermeasures;Gansu
province.
第三篇:产业结构调整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农业
浏阳二中
【背景材料】
⊙重大事件:
一、2003中央经济世作会议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的三方面措施:第一,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乡镇企业的调整和改革,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努力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人力度,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做好扶贫工作等。第二,要稳定农村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第三,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
二、胡锦涛在山东、河南考查“三农”问题。2003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山东、河南专门就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考察。他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深刻认识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在思想上、工作上更加重视“三农”问题,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三、全国农业工作会议。2003年8月8日至9日,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农业部提出,今后将通过加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调整、农民外出务工的指导和服务、农业科技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八个方面,全力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
⊙重要观点: 一、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农村经济体制。主要突破是,在强调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第一次提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表明了国家从根本上保护农民最基本生产资料的决心。
二、坚决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2003年:以来陆续出台了许多这方面的法规政策。2003年1月15门,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切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多次联合下发通知,要求采取措施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温家宝总理非常重钡农民工欠薪问题,作出重要批示。
三、积极推进农村的各项改革
(1)农村税费改革2004年全面实行。
(2)进一步做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
(3)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正在全国陆续展开。
(4)户籍制度改革。2003年11月8日,湖南省政府宣布,从现在开始,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户口登记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湖南省政府同时还宣布,过去因划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门所产生的计划生育、退伍兵安置、最低生活保障、抚恤优待、上地承包等政策,也相应做出调整。
(5)农民进城务工方面的改革。2003年11月20日。山东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意见》。今后,山东省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可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意见》规定:每年百万人进城。进城条件放宽。就业不受歧视。可入工会组织。政府负责培训。工资权益无忧。子女就近入学。
⊙热点展望
“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样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可以说本专题的知识是近年来高考必定要考查的知识点。因此全面分析和掌握本专题的知识至关重要。
复习本专题的知识要特别注意关注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把握几个重点问题:一是严格保护耕地,完善土地制度的问题;二是解决农民工欠薪、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三是农产品价格上扬的问题;四是积极发展农业科技的问题:五是搞好农村税费改革及相关配套改革的问题。
复习本专题的知识要把课本内容和时事材料结合起来,要在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来把握材料,重视二者的结合。对时事材料的把握既要从宏观上整体十巴握,又要注重从微观上具体分析,特别是农村改革中一些典型的事例,要有针对性地分析。最后.要训练对时事材料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能力。提高对材料的整合能力。
【教材回归】——思想政治学科内分析
1.经济学分析
(1)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搞好农业,要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必须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生产优质品种。使产品适销对路.才能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
(2)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农产品价格应以它本身的价值为基础来形成。但同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目前,我国部分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就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当然也受农产品供求状况的影响。
(3)价值规律起作用。农业的改革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遵循价值规律。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利用,都充分体现了价值规律的作用。
(4)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发展农业要使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农产品的生产要面向市场。要通过市场来调节农业资源.但同时也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要靠国家对农业的支持、管理和引导。
(5)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经营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和完善。
(6)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巩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关系到我国能否在国际关系中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党和政府多次强调要搞好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正是基于以上原因。
(7)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有重大意义:这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还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总的指导思想仍是“多予、少取、放活”。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是当前一个重点。
(8)搞好农业关键靠科技。发展农业关键在发展农业科技,这是提高农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根本保证。我国积极开发水稻、棉花等新品种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9)发展农业要搞好农村的各项配套政策。农业的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需要其他各项配套改革的支持、协调,税费改革、村民自治、户籍制度等改革都会对农业发展有较深的影响。
(10)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的需求逐步增加,粮食是“重中之重”,因此要注意保护和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支持主产区搞好粮食生产,保护好基本农田。
2.哲学分析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搞好“三农”问题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农业自然条件差距较大.发展农业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不能搞“一刀切”。同时,党的各项改革、措施在农村落实时也要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
(2)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三农”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我国其他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村进行的各项改革,如税费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民主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不是孤立进行的。对整个农业的发展都有影响。
(3)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农业、农村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农村中各项改革要循序渐进。不同发展阶段呈现的特点不同,当前我国农业已发展到新阶段.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促进农、比的持续发展。
(4)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农村中各种情况复杂多变.我国农村不同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因此我国农村各项改革要根据当地的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我问农村各地的情况不同,在进行农村各项配套改革时就要坚持先试点,再推广的路子,如税费改革、村民自治、医疗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都应先试点,然后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6)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增加农民收入.关键靠农民自力自强,靠农民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但同时要注意社会、国家各方面的支持。比如农民工欠薪问题就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帮助,要为农民工外出打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靠制度和法律的保障来解决。
(7)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农村的经济要循序渐进,要重视量的积累,要全面考虑各种具体的环节,努力实现质的变化。积极推进农村的经济结构调整,使结构的变化推动质的变化。
(8)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在农村的各项改革中。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依靠广大的农民群众,真正把农民视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政治学分析
(1)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农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力量,因此解决好农民收入问题。努发展农业、农村问题,是关系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能否稳固的根本问题。
(2)正确履行国家职能。国家重视农业的发展,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农村的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都是在履行管理经济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有关部门开展“三下乡”活动或“送书下乡”活动,是在履行文化职能。
(3)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我国有关部门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的权益,这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4)党的宗旨和性质。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从我党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就可以体现出来。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当然也包括农民的利益。
(5)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是我党的指导思想。关注农民问题,促进农村的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典型例题分析】材料一:中央领导多次强调,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并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农村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都要抓好,而农村的发展是重中之重。
材料二:下图是我国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指数与国际市场价格指数的对比(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指数为100)。
(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党和政府为什么非常重视农业问题?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
剖析:本题以农业立意,考查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我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上的优势和劣势、如何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等问题,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能力的考核,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针对第(1)问,要回答出两点:一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二是农业问题在我国国家中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体现为什么“非常重视”。对于第(2)问,回答材料二反映的经济现象,只要完成语言转换即可。分析原因时要结合各国的实际情况。对于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方法.要结合教材内容并针对我国农业的实际回答。
通过本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复习农业问题要抓住关键.用联系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看问题。
答案:(1)①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农业问题,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存在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②当前特别强调农业问题的原因还在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我国粮食生产还没有完全过关;我国农业的现代化程度还比较低。
(2)①材料二表明我国农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既有优势也有劣势。猪肉和部分蔬菜等国内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有一定的价格竞争优势;玉米、小麦和部分经济作物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缺乏国际竞争力。
②原因是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和自然资源有差异。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管理水平
【习题精练】选择题:
2003年3月5日,朱容基同志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谈到五年来的主要工作体会时说,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我们坚持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下了很大的功夫。据此回答1—2题:
1.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这是因为
()
1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2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 ○3农业的基础是否牢固,关系到我国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 ○4农业的发展,直接决定着我国的技术水平○1○2○A.○1○2○C.○1○3○4
B.○
2○3○4 D.○
()2.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有效途径是
1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2增加有效劳动力,降低农产品成本
○3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
○4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城市化进程 ○1○A.○2○3
C.○1○2○3
D.○1○3○4 B.○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指导思想仍是“多予、少取、放活”,所谓“少取”即减轻农民负担。针对当前不少地方存在的农民负担增长之势,江泽民同志严肃指出:“减轻还是加重农民负担绝不是多拿几个钱的问题”。据此回答3—4题: 3.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
()
1促进投资和消费的双重增长,拉动内需
○2增加农民收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3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杜绝乱摊派、乱收费、乱集资 ○1○2○A.○2○3
C.○2○3○
4B.○
2○3○4 D.○4.农民和企业负担沉重历来是党和政府急于解决的心头大事,从根本上讲,这是因为()
A.减负问题关系到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B.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C.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D.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各级国家机关的基本宗旨
国家规定,从新粮上市起,部分品质比较差,不受市场欢迎的粮食品种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同时对棉花收购实行优质优价,拉开差价。据此回答5—7题: 5.材料主要表明
()
A.“保护”是有限的,市场才是无限的 B.国家改变了对农业的政策 C.我国农业将全面推行产业化经营
D.必须调整粮食品种结构,以适应市场变化
()6.棉花收购之所以优质优价,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优质棉花质量好,买者众多,市场上供不应求 B.优质棉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产品的技术含量高 C.优质棉花生产过程中耗费的劳动量比较大 D.优质棉花能更好满足人们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7.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的变化是宏观调控的突出表现,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是 A.经济手段
B.价格杠杆
C.行政手段
D.法律手段
8.《半月谈》载文介绍,几年前兴起的“订单农业”,如今已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农业经营
新模式。它拉近了农产品与市场的距离,使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更加明确,为农产品的畅
销增强了保障。通过订单农业
()
A.农民再不用面向市场,吃“追市场”的亏了 B.有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C.可以确保农产品顺利销售,确保农民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D.有利于引导农民走科技致富的路子
非选择题
材料一:中央领导多次强调,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并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农村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都要抓好,而农村的发展是重中之重。
材料二:下图是我国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指数与国际市场价格指数的对比(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指数为100)。
(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党和政府为什么非常重视农业问题?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
剖析:本题以农业立意,考查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我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上的优势和劣势、如何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等问题,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能力的考核,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针对第(1)问,要回答出两点:一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二是农业问题在我国国家中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体现为什么“非常重视”。对于第(2)问,回答材料二反映的经济现象,只要完成语言转换即可。分析原因时要结合各国的实际情况。对于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方法.要结合教材内容并针对我国农业的实际回答。
通过本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复习农业问题要抓住关键.用联系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看问题。
答案:(1)①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农业问题,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存在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②当前特别强调农业问题的原因还在于:我国是—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我国粮食生产还没有完全过关;我国农业的现代化程度还比较低。
(2)①材料二表明我国农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既有优势也有劣势。猪肉和部分蔬菜等国内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有——定的价格竞争优势;玉米、小麦和部分经济作物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缺乏国际竞争力。
②原因是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和自然资源有差异。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管理水平。
材料一:十六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三农”问题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富裕,也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富裕;没有农村的小康,也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小康。破解“三农”问题,十六大提出新思路:一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二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三是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材料二:200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F列问题:
(1)简述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三农”问题体现的政治学道理。(2)谈谈上述两则材料蕴含的哲理。
(3)运用经济学道理,分析说明十六大提出破解“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参考答案:(1)体现了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体现了党对农村工作的政治领导;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国家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体现了国家性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原理;“没有农业现代化,„„也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小康”体现了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
(3)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就农业内部来说,一是优化品种,提高质量来增加农业效益,二是优化区域布局,发挥各地农业比较优势;三是加工转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打破了目前农产品销售制度。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农民增加收入的必由之路;可促进现代化和全国工业化。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投入和支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继续推进农村“费”“税”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材料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自觉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
材料二:龙港镇,20世纪80年代还是一个只有6000多人的小乡。改革开放以来,该乡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路,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根据“北高南低、北旱南涝”的地理特征,确立了“南渔北牧”的发展思路,2002年仅水产一项农民人均就增收550元。同时引领农民向企业进军,许多农民纷纷办厂,农村的劳动力相对集中,便形成城镇。如今的龙港已发展成为总面积达80平方公里的新城。2002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亿元,财政收入30亿元,人均收入7600元。
(1)为什么要“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自觉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2)运用哲学知识说明龙港人是如何发展农村经济的?(3)结合材料二分析当前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
[分析]该题以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为背景材料,从经济、哲学的角度对农村经济和城镇化建设进行综合分析,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归纳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能力。解答这道题的思路是依托设问(如何审读材料指明方向),审读材料提取与设问有关的信息,联系相关知识编制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1)①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②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各项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是贯彻和实现“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
(2)①从实际出发。龙港人从本地地理特征出发,发展水产业和养殖业,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促进了经济发展,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②解放思想,注重创新。龙港人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路,解放思想,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了城镇化建设。③坚持联系的观点。龙港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将工业化、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联系起来,走出了一条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3)意义:①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结构的调整,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②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实现小康。③有利于大规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④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并提高生活质量。⑤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应注意的问题:①要从实际出发。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能盲目发展。②既要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些地方为推进城镇化,不按规律办事,凭主观意志办事,只能适得其反。
[易错辨析]该题会出现错误是第(2)问的答案组织不合理,许多考生只是简单地列出哲学观点,没有按照设问的要求完整地组织答案。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设问中“如何发展”,只是抓住哲学说明这一点上组织答案。可见,审设问同样是解答好题目的重要环节,应重视这一环节。有整个国家的小康。破解“三农”问题,十六大提出新思路:一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二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三是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产业结构调整——工业
【背景材料】
⊙重大事件: 一、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阐述
十六大报告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强调加强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时指出要“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阐述
二、温家宝在2003年的两次辽宁之行使东北地区的振兴进入高潮。月21日至6月3日,温家宝在辽宁考察工作时指出,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我们在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把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东西互动,促进协调发展。温家宝还指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路子。
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
2003年8月1日至3日,温家宝总理在黑龙江、吉林两省考察工作并在长春主持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他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东部地区发展并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实行东西部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是党中央作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布局:温家宝进一步强调,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最重要的是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工作要有新举措。
四、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问题
2003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任务之—,是研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问题。会议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是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重要观点:
一、国企改革
国有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党的的十六大报告以及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都对今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出了明确的部署。1.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意义
(1)重要性: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它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国有大中型企业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技术改造的主要力量。
(2)紧迫性:国有企业的经营困难主要体现在体制和结构两个方面。体制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缺乏自主经营权、不能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结构问题主要是指企业经济结构不合理。从生产力角度看,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劳动力结构都存在不合理因素。
(3)意义: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从总体上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到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酌目标
到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3.国有企业改制问题
(1)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改制工作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内容。
(2)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3)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其政策含义作常重要:一是要更加积极地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公司制改革,积极吸引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改组。二是今后要尽量少搞国有独资企业。三是重要的企业需要国有控股的,也要尽可能相对控股,这是规范的股份制和公司制的要求。个别仍需实行国有独资的。也要由多家国有投资主体共同持股,使出资主体互相制约。四是国有投资公司、控股公司也可向非国有企业参股,但要遵守市场经济自愿交易、公平竞争的原则,不能凭借政府力量强令推行。五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需考虑如何更好地利用控股公司、投资公司等。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控股或参股,从事资本经营,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4.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 5.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6.加快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
对垄断行业要放宽市场准人,引入竞争机制。有条件的 1企业要积极推行投资多元化。继续推进和完善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的改革重组。加快推进铁道、邮政和城市公用事业等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对自然垄断业务要进行有效监管。
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原则
2003年9月1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问题.提出厂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主要任务及政策。会议指出,振兴老工业基地.要重点把握和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开放促调整改造;二是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正确发挥政府作用;三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是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五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的扶持;六是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会议还研究了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任务、政策和措施。
⊙热点展望
自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成为党和国家及全国人民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新世纪新阶级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因此,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日报等各大报刊对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均作了连续报道,使之成为当今中国经济生活中一大焦点和热点。那么,作为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的高考,在文综考试或是历史、地理、政治的单科考试中必然会涉及此问题。
建议高三学生在应考复习中对此问题要重点把握。主要从思想政治(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角度去思考为什么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如何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
【教材回归】——思想政治学科内分析
1.经济学分析
(1)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决定了国家要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
(2)工业的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工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它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晶;它是国家积累的重要来源;它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有利于推动我国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
(3)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工业的素质,从而有利于推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4)如何推进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开放促进调整发展;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坚持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正确发挥政府作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的扶持;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
2.哲学分析
(1)一切从实际出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方针政策和要求,是根据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现状提出来的。在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也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特别是要立足于现有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2)坚持联系观点。“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等都体现了这一点。(3)重视意识的作用。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等,这都体现了意识的反作用原理。(也可以用社会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认识对实践反作用原理分析之)(4)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创新精神。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进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要走出一条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新路子。
(5)既要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r既要量力而行,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6)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既要发挥市场作用,又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7)坚持内外因相结合。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既要深化改革,又要扩大开放。既要自力更生,又要国家必要的扶持。
(8)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要充分认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长期性,从长计议,分步实施。这体现了重视量的积累的道理。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所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9)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遵循的原则之一“统筹兼顾”,体现了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这体现了抓重点抓关键的道理。(10)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任务艰巨,但经过我们的努力,一定会有成效。
3.政治学分析
(1)国家职能。国家作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决策,并予以支持,这主要体现了国家在行使经济职能。
(2)党的领导。中共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
(3)综合国力。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典型例题分析】
2003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报道,吉林省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经验可概括为三点:一是规划先行。二是突出重点,突出抓汽车、石化和农业。三是观念突破。
1.“规划先行”是强调
()
A.重视意识作用
B.重视量的积累
C.物质决定意识
D.坚持发展观点
近年来,我国农村消费市场逐渐升温,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许多商品争相登场,可在这眼花缭乱的背后,农村消费市场出现了短缺与过剩并存的现象。权威人士指出,要解决这一难题,工商企业必须克服“三病”:一是“脑病”,认为启动农村市场就是为城市卖不出去的产品找出路;二是“眼”病,把启动农村市场当作工业品下乡。分析研究市场时以打量城声市场的眼光打量农村市场;三是“腿病”,设计生产者腿不勤,没有广泛深入农村,听农民的想法。据此回答1—2题:
2.工商企业的“脑病”和“眼病”,从哲学上看,病根在于他们不懂得()①主观必须与客观相符合 ②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有条件的 ③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强调工商企业必须克服“腿病”,是因为()A.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创新就是站在前进的、上升的立场上,促进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 D.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完全统一的非选择题
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2003年8月初,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由此,国内外媒体称之为新世纪的“辽沈战役”拉开了帷幕。联系材料,回答:(1)旧中国,我国工业的分布有什么主要特点?(2)20世纪的年代和60年代我国东北三省工业的发展有哪些标志性工程?在此期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了哪些著名的英雄模范人物?(3)分析说明我国建设大庆油田的主要原因。
(4)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建设实施了哪些全局性的战略决策?(5)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有什么重要意义?(6)面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东北三省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辽宁省提出,要抓紧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吉林省提出,要建设以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基地,完成由农业资源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转变;黑龙江省提出,要重点建设装备工业、石化工业、能源工业、绿色特色食品、医药工业等五大基地,对400多个国有大中型企业分三类进行重组、改制的调整。这则材料中蕴含着什么重要的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 解析:这是一道跨地理、历史、政治三个学科的综合题,在历年高考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一般都有两道这样的试题。在该题中,地理学科涉及到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以及中国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历史学科中则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中经济建设的成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中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成就。政治学科不仅涉及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重要观点,还联系十分丰富的时政内容。要求根据每一问题的要求准确全面作答。
答案:(1)旧中国,工业极其落后,地区分布又极不平衡,绝大部分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关内沿海六省及上海市,工业产值占全国80%左右。东北是全国重工业集中地区,又主要集中在沈阳、抚顺、本溪、鞍山和大连,关内沿海六省和上海市是全国轻纺工业集中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青岛、广州、无锡等少数城市,当时内地各省除汉口、汉阳、重庆、太原稍有现代工业外,大部分地区都没有现代工业。
(2)20世纪50年代我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到1957年,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第一飞机制造厂都先后建成投产。60年代,我国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黑龙江大庆油田,打破了“洋油”的一统天下。在此期间涌现出鞍钢技术革新能手、著名工业劳动模范王崇伦,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解放军战士雷锋等英模人物。
(3)为了摘掉“贫油国”的帽子,打破依靠“洋油”的局面,我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发大庆油田。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石油资源被广泛应用,在新的燃料、原料基地出现新的工业中心,是工业生产布局新的发展趋向,大庆油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黑龙江省松嫩平原,石油含量丰富,地域辽阔,交通便利,有着发展石油工业的优势条件。东北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为大庆油田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社会协作条件。大庆石油工业基地,利用附近可垦荒原,积极发展农牧业生产,对保证职工生活需要,起了良好作用。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确定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方针,解放了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形成了长江三/R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20世纪末党中央义适时地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几年来已取得重大进展。2003年我国又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她的重大决策。这些重大决策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5)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尤其是重工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特别是重工业能提供先进的生产工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将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四篇:09农业结构调整
陕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近年来,陕县一直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高效农业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调优种植业、调大畜牧业、调强特色农业,巩固传统基础产业,扶持植桑养蚕、名贵中药材种植等新兴产业,多渠道、全方位引导农民调整农产品内部结构和农村劳动力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陕县农业结构现状
2008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29.7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0.77万亩(小麦20.05万亩,秋粮面积20.7万亩);经济作物面积61.5万亩(果品26.7万亩,烟叶5.09亩,蔬菜6.1万亩,油料2.76万亩,中药材0.85万亩,退耕还林累计45.45万亩)。畜牧业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36.1万头、20.92万头、27.5万只、367.67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7831吨、10711吨、5400吨。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16.3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
二、存在问题
1.农业结构中种植业偏高,非农产业中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新一轮结构调整以来,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比重逐年下降,非农产业比重逐年上升,反映了农业生产结构变动的趋势及农民进行结构调整的意愿。在深入考察农业内部结构得出,农业经济结构中种植业比重呈下降趋缓,比重仍偏高。尽管我县畜牧业以较高速度增长,但与先进县市相比,仍有差距。另外,我县非农产业除外出务工收入外,发展明显滞后。
2.农产品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变化。
我县的农业经济由以往长期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求相对平衡,但在农产品供求结构上却明显失衡。其一,农产品结构总体来讲是“四多四少”,即:大路产品多,低档产品多,普通产品多,原料型产品多;优质产品少,高档产品少,专用品种少,深加工产品少。不能满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后对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营养化消费需求,更不能适应加入WTO后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求。其二,从品质上讲与市场有很大差距。就粮食而言,我县目前小麦品种基本上是软质小麦,而加工饼干粉、面包粉等专用优质小麦却长期依赖大量进口;大面积种植的玉米,赖氨酸等氨基酸含量低,食用口感不好,作饲料影响饲用效果;水果则表现为鲜果多,加工储藏果少,畜产品质量也不能尽如人意,这些都无疑会影响农产品的消费。其三,供给时间上也存在矛盾。农产品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大,产品新鲜程度要求高,但消费需求却没有季节性。而农产品往往产期上市集中,使得旺季供过于求,出现卖难,淡季则供不应求,造成买难。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矛盾,导致许多农产品销售困难,价格下降,农民增产不能增收。
3.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粗放经营问题突出,产业升级困难。
目前,我县农业的增长基本上还是依靠科技含量较低的要素投入的不断追加,尤其是劳动的积累来维持的,劳动的投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远远高于技术进步的贡献份额。另外,农业科技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也不相适应:一是科技水平总体不高,常规技术多,重大关键技术和生物技术少;二是科研与市场脱节,未能形成面向市场、服务生产主体的科技创新与推广机制;三是农民科技素质尚有待于提高,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较低,加上农民还处于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状态,且一家一户在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上又是小而全,形不成规模效益,也带来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困难。
四、几点建议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根据区域种植的特点,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力发展具有地区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商品基地,依靠基地规模,扩大市场,以此推进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尽快形成具有一定市场潜力和特色的产业带和产业区。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调整结构。在每年秋季,县里就要组织召开农业工作会议,提出下一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措施。春耕前,各乡(镇)、村根据掌握的市场信息和县里确定的财源建设项目,深入到农民群众中间去宣传、介绍,组织、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
二是依靠政策扶持调整结构。对全县确定的重点主推项目,特别是农业财源建设项目,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实行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对一般性的大路种植则减少投入或不予资金上的支持。
三是强化服务调整结构。强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产前做好信息搜集,进行市场预测,为农民提供市场需求信息,抓好订单;产中做好技术指导工作,提高产量和质量;产后积极组织拓宽销售渠道,认真做好销售服务。
四是典型示范调整结构。通过采取县、乡(镇)干部自身带头搞示范,在群众当中大力培植科技示范户,从贫困户中培养科技示范户,组织乡村干部和农民外出参观等形式,大力学习、宣传结构调整的各类先进典型,转变群众观念,调动群众自觉参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五是立足教育调整结构。一方面在工作中克服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遇事多做群众的说服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在农民素质教育上下功夫,着重加强农村政策、法律、科技和
市场经济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大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是搞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根本。
六是立足深加工调整结构。搞好深加工,是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根本出路。农业产业升级,重要标志是农产品加工业发达不发达。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打破以出售原料为主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业生产外环节的多次增值,从而达到农业产业升级的目标。当前我们进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重点要从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加工设备的引进、开发上下功夫,依靠我们现有的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特别要着重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依靠基地带动和加工转化,通过加工转化,促进产业升级,创造地区发展的比较优势。七是立足科技推广调整结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我们要掀起一场科技改良的革命,彻底打破农民传统的种养方式、种养习惯和种养观念,充分发挥当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引种、示范、育种、推广的作用,积极推广良种和农业技术适用技术,特别是要围绕创立品牌农业和绿色农业,加快推广优质良种及新品种的更新换代。要主动挂靠、联合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大力引进、吸收和推广他们成功的科技成果,积极抢占技术和市场先机、依靠科技提升农业效益、推进结构调整。
新一轮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一次领域更广、层次更深、内涵更为丰富的全方位调整。这种调整,不是一般的适应性调整,也不是简单的种什么和不种什么的问题,而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把握要点,必须突破传统的调整模式和工作方法,落实好引导、扶持、教育、示范、服务五项措施,大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使传统的农业产业在调整中提升,在创新中发展。
第五篇:贵州农业结构调整
贵州农业结构调整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中央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提出来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的重要措施。
通过几年来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村经济增长的格局正在逐步得到改善;农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特色农产品异军突起。
由于贵州农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虽然从总体上全省实现了农村人口粮食基本自给,但相当一部分的农民还只是初步解决温饱。近年来各地在结构调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无论是从发展规模上,还是品质结构上,总体仍处于适应性调整的水平。一是优质农产品的品种不多,产量比重不大,农作物区域布局不够合理,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二是农业生产条件仍然较差,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水平低,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和农产品人均占有量依然不高,大部分指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排位居后;三是农产品市场发育滞后,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规模尚在起步阶段。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为重点,切实增加农业投入,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调整产业、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推进农产品的区域化、优质化和产业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逐步使我省农业走上高产优质高效和持续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