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准扶贫材料:突出“五化”协同发展 全力打好扶贫攻坚会战
突出“五化”协同发展 全力打好xx扶贫攻坚会战
--xx自治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报告
(2015年4月)
xx自治县位于贵州西南部、安顺市南部,是全国唯一的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也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国土面积22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99万亩,辖5镇7乡,162个村,总人口37.12万人,常住人口26.87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2.55%。全县12个乡镇中,有10个重点扶贫开发乡镇,其中有6个乡镇属麻山地区,面积为1188.22平方公里,人口为17.48万人。2014年末全县贫困人口12.6万人,贫困发生率34%,贫困乡镇7个,贫困乡镇发生率58.33%,贫困村92个,贫困村发生率54.79%。201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5.02亿元,增长14.7%;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0.73亿元,增长49.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76亿元,增长34.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5868元,增长13.1%。
扶贫开发是贫困地区“增加收入、缩小差距、减少贫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必然要求。xx自治县紧紧瞄准贫困人口,以“促进农业增产,加速农村发展,实现农民致富,全面建成小康”为目标,以“连片扶贫开发”为抓手,以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重
点,积极拓宽贫困人口致富之路,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有效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着力推进产业化、社会化、集团化、新型化、精准化“五化”扶贫攻坚,让贫困群众真正脱贫致富,共享发展成果。现就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情况形成报告如下:
一、认真总结成效经验,科学谋划思路布局
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举发展之旗,立赶超之志,解民生之困,大力发扬“不甘落后,不怕困难,不断进取”的xx精神,提速发展,奋力攻坚,强力推进“五化”扶贫战略,以产业扶贫为主要内容的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围绕抓产业扶贫就是抓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全面小康的工作理念,多措并举,聚力攻坚,闯出了一条符合xx实际的扶贫之路。
(一)坚定不移走产业化扶贫道路。农业产业化是扶贫开发的重要方式,是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将单纯的经济救助和帮助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向产业扶贫转变有效途径,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引导农民依靠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脱贫、提高扶贫开发整体效益的重要举措,主要内容是以发展种植、养殖产业为主,推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我县紧扣“抓特、扶优、突弱”的发展思路,按照“一园、两带、四区”的产业布局,围绕“坡坡花果山、田田蔬菜园、户户农家乐”的奋斗目标,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形成了
一批特、优产业村和种养户,让扶持资金真正落实到每村每户的产业项目上。近三年来,先后投入资金1.7亿元,成功打造低热河谷早熟蔬菜产业园区、观光农业示范园区、生态茶业示范园区、紫葡萄山地特色示范园区4个省级产业园区,建成市农委认可的乡级园区7个,累计完成蔬菜种植8.5万亩、核桃8万亩、茶叶3.5万亩、红芯红薯3.2万亩、中药材3万亩、薏仁米3万亩、油茶1.42万亩、精品水果6.6万亩;存栏xx花猪6万头、牛11.1万头、羊3.7万只、林下鸡60万羽,引导扶持蔬菜、精品水果等产业连片种植300亩以上的企业(合作社、大户)208户,规模以上养殖企业(合作社、大户)22户,从事农产品加工和生产的企业5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直接受益贫困农户2.7万户12万人。一系列产业化扶贫项目的深入实施,对我县做大做强产业经济,培育农村经济支柱,稳定农民增收来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开创性地铺宽了xx“以山治贫”的发展路子。
(二)坚定不移走社会化扶贫道路。只有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才能有效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让贫困群众真正脱贫。按照“政府引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整体思路,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形成有效协作和全面监管,社会扶贫成为了我县扶贫攻坚的重要力量,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发挥着巨大作用。通过与青岛市结对
帮扶,在人才交流、招商推介、卫生教育、劳务合作等扶贫助农方面,开展了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帮扶工作,青岛市先后向xx投入扶贫资金2800多万元,累计实施扶贫开发项目120个,“开发式”扶贫村41个,道路建设150余公里,援建村级小学13所,建设人畜饮水工程8处,扶持培育茶叶及蔬菜产业1100余亩,农技培训51200余人(次),我县直接受益125个村14万群众;我县致富能人周习惠领头从云南陆良引进200只梅花鹿,成立xx自治县天然鹿业开发有限公司,培育建成全县梅花鹿扩繁中心和养殖基地,推动覆盖全县12个乡镇适宜梅花鹿养殖区加快发展,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通过“入股共建、按股分红、放母还犊、分户饲养”等方式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我县“车轮上的能人”周明书独立出资发展养牛,全村群众按照“人三劳七”收益分配原则,通过诸如此类“借鸡生蛋、共同富裕”的方式撬动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工作,有效解决贫困群众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有效拓宽了“全民参与扶贫攻坚”的路子。
(三)坚定不移走集团化扶贫道路。按照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省委、市委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有关精神,我县结合xx贫困的实际,确立“政府搭扶贫舞台、企业(协会)唱攻坚大戏、部门单位带头齐参与”的扶贫模式,扭转“单打独斗”局面,发扬“集团作战”精神,切实改变了过去“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的孤立
局面,积极催生聚合反应;通过建立领导挂帮、党建扶贫、部门帮扶“三位一体”的集团帮扶新机制,构建了城乡联动、单位牵手、干群联合的扶贫开发新局面,实现同步小康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对贫困村、贫困人口的“两个全面覆盖”,省集团帮扶工作有序开展,实现项目实施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000万元,发展林下养鸡60万羽、蔬菜大棚100个、种鸡场1个、精品水果3000亩、蔬菜种植2500亩、核桃种植18000亩、花猪养殖10100头、改圈20200平方米、大蒜种植610亩、核桃15000亩、中药材3000亩、蔬菜4476亩,直接受益贫困人口6000户24000人;按照“党群部门帮弱村、政法部门帮乱村、经济部门帮穷村、科技部门帮产业村”的原则,积极动员全县94个单位、乡镇、部门2390名干部职工开展“千名干部连户帮促”、“行政村第一支部书记”帮促活动,受益贫困群众11012人;编制规划项目建设重点向贫困村倾斜,建立专项扶贫、行业扶贫、重点扶贫“三轮驱动”扶贫机制,更加注重帮思路、建项目,破解发展难题。形成了“人人身上有担子、个个出力抓扶贫”的良好局面,扶贫开发各条战线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创新了“多元化主体”参与扶贫攻坚的模式。
(四)坚定不移走新型化扶贫道路。新形势、新常态下的扶贫开发工作,要啃“硬骨头”、蹚“深水区”、打“攻坚战”,依靠老的办法、单项措施、常规手段很难奏效。我县按照《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围绕产业
扶贫、社会参与、金融互助等方面探索出了系列扶贫开发工作的方法。一是推动合作社经营,采取“村委会+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成立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增收,用土地入股分红致富,开创了“土地集中,全民入股,按股分红”的新型扶贫模式;二是推行大户、能人带动发展,群体参与分成,如我县猫营镇养牛场通过将利润的60%按照弱势贫困人口三成,参与劳动者七成的“人三劳七”利益分配模式,带领群众发展致富;三是实行“政府+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贫模式,通过政府支持指导,企业规模经营,大户引领带动,农户积极参与,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四是探索出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先建后补”模式,利用财政贴息的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金进入扶贫产业,得到了省市领导的肯定;五是采取“土地流转集中经营”的方式,投入建设资金3000多万元,建设完成标准化厂房近1万平方米,建成供电、供水、综合服务中心、展销中心等基础配套设施“五通一平”,办起了全市第一家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引进返乡农民工入驻创业,开创了返乡农民工“大山里创业、家门口致富”的扶贫模式;六是我县达帮乡按照“一心两翼”的产业布局,以达帮紫葡萄为主导产业,辅以精品水果、中药村种植,发展示范种植与庭院种植,配套养殖黑山羊,开创了贫困群体“就地生产、连片脱贫”的致富发展模式;七是充分发挥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小微企业的主力军作用,有效利用金融工具和金融杠杆,搭建以“政、银、企、农”四方
联动为特征的经济、信息、资源融通平台,以集约整合政策、金融等各种资源为突破口,实施“百〃千〃万” 精准支农助企发展工程,支持地方中小微企业、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农村特色产业加速发展,助力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实现“百姓增收、企业增产、金融增效、财税增量、社会和谐”的目标;八是推动移民搬迁扶贫工程建设,以较低的成本,极大地改善了搬迁群众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并通过培育和壮大安臵区的后续产业,为搬迁群众搭建起增收致富和长远发展的平台,让群众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实现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五)坚定不移走精准化扶贫道路。总书记等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对扶贫开发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部署,特别要求要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紧再抓紧、做实做实再做实”,全面推进精准扶贫。我县按照“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精准管理”的原则,摒弃扶贫工作“眉毛胡子一起抓,用手榴弹炸跳蚤”的老方法,锁定扶贫开发重点村、贫困户,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瞄准对象重点施策,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全面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研究制定xx扶贫攻坚发展规划,做好精准扶贫“七个到村到户”工作,深入推进“四帮四促”活动开展,按照“一村一对策,一户一规划”的要求,逐户制定帮扶计划,明确挂牌帮扶责任人,确定具体的帮
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限,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精准扶贫力争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和“五清”(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六有”(有村情档案,有问题台账,有需求清单,有村级规划,有领导联系、单位帮扶、干部驻村工作台账,有村级综合信息监测管理平台和增收计划、脱贫时限),使扶贫开发工作帮到点上、扶到根上,坚决打赢“脱贫摘帽〃拔掉穷根”的攻坚战。
在推动xx扶贫开发、逐步建成小康的进程中,我县在带富农民上下了狠功夫、花了大力气,县域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困难局面得到有效改善,对扶贫开发工作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思想解放是关键。纵观过去,我县产业扶贫工作成效不明显,主要原因是干部没有打破封闭的、传统的、保守的思维壁垒,对产业扶贫的认识不足、责任不强、方法不多,群众受“以农为本”、“以粮为纲”、“小富即安”传统观念束缚,积极性不高。我县党委政府通过反复调研,力主思想解放大讨论,认真学习借鉴扶贫开发成功地区的经验和做法,深刻领会、广泛吸纳各级领导专家意见和建议,全县上下的思想得到了高度统一,深刻认识到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全力做大产业,实施“五化”扶贫,才能脱贫致富奔小康。
(二)机制创新是动力。按照“用活政府扶贫资金、撬动群众自有资金、吸纳社会闲散资金”的总体思路,将扶贫项目与贫
困群众的利益相结合,将选定贫困对象与低保政策相结合,将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将项目建设与职能部门和社会监督相结合,将扶贫效益与考核激励机制相结合,不断创新扶贫机制,激活群众自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干部投身扶贫事业的外部压力。
(三)明确目标是重点。结合xx扶贫开发面临的实际问题,紧紧围绕“抓特、扶优、突弱”的产业化发展思路,依托“一园、两带、四区”产业发展的主战场,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把扶贫攻坚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大发展战略和重要政治任务来抓。
(四)狠抓落实是保障。在扶贫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我们以发展低热河谷早熟蔬菜产业扶贫示范园区为抓手,坚决贯彻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紧紧咬住特色支柱产业打造和区域特色产业开发,转变观念抓扶贫、依靠科技抓调整、典型带动抓产业,建立产业扶贫和结构调整责任体系,落实责任到人,建立奖优罚劣利益导向机制,以工作的实绩和农民增收的幅度评价干部、考核干部,全面营造“将扶贫之责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的工作氛围,多举措确保扶贫开发取得实效。
二、客观认识贫困现状,准确把握扶贫形势
(一)贫困面广程度深,扶贫工作形势依然严峻。xx自治县属于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总人口37.12万人,农业
人口比例高达92.55%,全县12个乡镇中,有10个为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其中有6个乡镇属麻山特困地区,石漠化面积1315.7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7.6%,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帮困之路任重而道远。
(二)脱贫“硬骨头”特征明显,减贫摘帽任务艰巨。我县贫困乡村主要分布在麻山地区、石山区地带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带,生存环境恶劣,严重缺土、缺水,是当前扶贫开发工作攻坚的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一是自然资源条件差。xx山大、沟深、坡陡,地貌形态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山区土层薄、蓄水困难,不宜耕作。二是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农村成年劳动力大多是小学初中毕业,缺乏有竞争力的就业技能;农村留守多以老人、儿童为主,现阶段农村“空心化”的问题总体比较严重;三是发展成本高昂。xx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往往高出其他地区数倍,山区群众因地理条件限制,居住相对分散,村内各户远则相隔半天路程,无论是通路、供水,还是供电,都额外增加了解决这些问题难度,需要巨额扶贫资金的投入。
(三)贫困的差异性明显,扶贫形势较为复杂。xx村组、家庭之间的贫困差异明显,有的贫困家庭学龄孩童多,帮助孩子接受教育是当务之急;有的贫困家庭以青壮年为主,促进转移就业尤为重要;有的贫困家庭老弱病残占多,需要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政策发挥更大作用;加之地理位臵、资源条件、人口素质和历史遗留等因素相互交织,使得减贫工作形势纷繁复杂。
(四)基础设施落后,仍是扶贫开发工作的“短板”。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电力、文化等基础设施薄弱,历史欠账较多,建设投入不足,加之现有资源不能充分利用、招商引资困难,遏制了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机会的有效增加及相关产业的带动发展,加大了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难度。一是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内的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薄弱,机耕道、引水沟渠、管道、生产便桥、冷链物流、仓储、加工等配套设施尚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园区的持续稳定发展,削弱了产业扶贫攻坚的能力;二是群众受制于“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增收难”等生存实际的突出问题,生产生活条件极其困难,因灾、因病返贫率较高;三是县区财政极其困难,基本上是“吃饭财政”,主要依靠转移支付维持运转,自身调控能力虚弱,投入能力十分有限,扶贫支出一直偏低,加之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巨大,动辄上千万、上亿,上级项目配套资金严重不足,导致地方财政无力承担;四是融资渠道狭窄。由于现代农业投入大,见效慢,较易受自然灾害影响,银行放贷的风险与成本高,加上部分农户(企业)对自身信用价值的认识和重视不够,致使银行对农民(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获取贷款数量,银企关系紧张。
三、立足xx实际,力争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下一步扶贫工作中,我县将围绕“坡坡花果山、田田蔬菜园、户户农家乐”产业发展目标,牢固树立“滴水能穿石,弱鸟
可先飞,至贫能先富”的发展理念,密切结合我县扶贫工作实际,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借助“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开发整县推进工作平台,全面施行精准扶贫“七个到村到户”,着力破解扶贫难题,全力做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梦想迎难而上、奋勇向前。
(一)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开发贫全面覆盖。一是确保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完成对贫困村、贫困户的登记造册、建档立卡,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户制定帮扶计划,做到“一家一户调研摸底、一家一户一本台帐、一家一户一个对策、一家一户结对帮扶、一家一户跟踪见效”,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贫困户应扶尽扶;二是确保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扩大扶贫对象就业,吸引劳动力回乡创业,辐射带动连片脱贫;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改变农户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小农作坊”发展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加农户收入;三是确保职业教育培训到村到户。通过开展“县校合作”、“雨露计划”等项目工程,以职业教育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提高贫困农户的职业技能,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就地就业脱贫,加快“输血”变“造血”的扶贫“转型升级;四是确保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对长期患病、重度残疾、年老体弱的低保户、贫困户开展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列入实施危房
改造计划名单;五是确保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对于偏远的贫困农户,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通过部门(单位)积极协调解决宅基用地,将农户集中安臵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配套建设医疗、教育等生产生活设施;同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六是确保基础设施到村到户。整合扶贫专项、农业、水利等资金,重点投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民生保障,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七是确保健康保障到村到户。打破传统公共卫生保障机制,促进公共卫生的公平性。整合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服中心、村级卫生服务站等医疗资源,组建“健康团队”进村入户开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使贫困群众享受可及、连续、便捷免费“保健餐”。
(二)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县覆盖。一是继续按照“抓特、扶优、突弱”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和“坡坡花果山、田田蔬菜园、户户农家乐”的目标,以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龙头,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乡乡镇镇建园区,促进农业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二是抓好乡镇园区创建工作,确保今年全面实现乡乡镇镇有农业园区(示范基地)的工作目标;三是大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引进深加工和精深加工企业落户园区,为园区产业加工提供保障,增强园区产业竞争力;四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量完善园区配套设施,积极帮助园区健康发展;五是加强融资和信息平台建设,构建农产品
市场和信息体系,建成优质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大中型批发市场、生鲜蔬菜水果零售市场,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起一支训练有素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形成集信息采集、加工、发布、服务为一体的农业信息体系。
(三)深入推进扶贫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更加注重与时俱进,借力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途径、新模式、新机制,以强烈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加大扶贫工作的推进力度。一是创新完善扶贫动态管理机制。通过建立信息档案,开展建档立卡、登记造册、信息录入等工作手段,扎实摸清贫困底数,准确掌握贫困实情,实行信息化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因户施策开展帮扶,实施动态监测,实现贫困农户有退有进动态管理;二是创新完善扶贫考核工作机制。把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和降低贫困发生率列入年度考核主要指标,采取由县、乡、村、贫困农户共同评议的办法,对各乡镇扶贫工作成效和有关单位部门及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估,纳入年终目标考核管理,同时,对扶贫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和已经制定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落实;三是创新完善扶贫驻村帮扶制度。在现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明确各级帮扶责任、工作措施,继续实行领导干部挂钩帮扶、单位部门驻村帮扶、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实行党员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点对点”、“一对一”、“多对一”等结对帮扶的工作制度,实现驻村帮扶长期化、制度化;四是创新完善扶贫资金管理
平台。以扶贫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集中解决突出贫困问题;五是创新完善金融服务机制。探索建立抵押担保、信用担保贷款机制和平台,逐步建立健全贫困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三权”抵押贷款的多元担保机制,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增加财政贴息资金,扩大扶贫贴息贷款规模,开展资金互助,建立扶贫小额信贷担保基金,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发展农业担保机构,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帮助贫困农户解决贷款难的问题;六是创新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完善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制度,推广扶贫先进典型经验,充分发挥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在社会扶贫中的引领作用。
(四)深入推进人才资源开发建设。通过选拔到扶贫工作领导岗位,借调、抽调加入扶贫工作队伍,选派驻村入户扶贫等方式,培养锻炼年轻干部,为扶贫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充实、壮大扶贫力量,进一步增强“敢于担当”的勇气和“能够担当”的能力,努力建设一支纪律严、作风硬、业务强、素质高、品质优、形象好、讲团结、讲奉献的扶贫干部队伍,为更好、更实地开展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人才基础。
四、关于推进新常态下扶贫攻坚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财政困难,资源整合机制尚不完善,扶贫投入亟待加强,特别是xx所在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属于国家扶贫
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建议在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社会事业、财税金融、土地使用、防灾减灾、招商引资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生态、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方面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加大对贫困地区扶贫产业的支持力度。产业扶贫作为贫困地区扶贫攻坚会战中的“利器”,建议出台相关政策,促使扶贫项目、资金安排的重心下移,使更多的贫困农户获得支持,通过扩大招商引资、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农户参与等多方式,多渠道投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壮大园区扶贫产业实体,带动连片群众脱贫致富。
(三)进一步加大对扶贫资金的监管力度。规划组织实施好扶贫项目,改变资源分散、体制分割、管理分治等“多龙治水”的散碎现象,坚持和完善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积极发挥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作用,加大对乱投乱用扶贫资金行为的惩处力度,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筑牢扶贫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防洪堤”,严肃查处、治理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等问题,确保扶贫资金落到实处,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四)实行差异化扶贫机制。更加重视贫困地区的“硬件”开发,在扶贫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向基层、向贫困县倾斜,对于国家安排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贫困地区承担配套资金
— 16 — 的,适度降低配套资金比例,财政困难地区确实无力负担的,建议予以免除配套资金;赋予贫困地区一定自主调整项目的权利,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实施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五)大力支持贫困地区扶贫攻坚“人”的问题。加强对贫困地区“软环境”的建设开发,为贫困群众“转基因”、“大换血”,理顺脱贫致富的发展“脉络”,全面提升增收致富的能力,建议出台贫困地区公务员考录、干部职工待遇、干部选拔任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给予贫困地区人才政策倾斜,为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第二篇:五化扶贫
创新工作机制 实施“五化”扶贫
近年来,武强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扶贫开发统领全县农村工作全局,创新思路、创新机制,成功探索出一条“五化”扶贫道路,开创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
一、抓住三个关键,推进扶贫工作社会化
一是整合职能部门。建立健全了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详细的工作规划和方案,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及时研究和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各乡镇、各贫困村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扶贫项目实施小组等专门组织。同时,将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各乡镇部门考核重点内容,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在全县形成了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亲自抓、扶贫部门协调抓、业务部门协助抓、乡村项目实施小组具体抓,相互配合、协同作战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机制。另一方面,积极配合省市帮扶部门,制定了相关帮扶制度和措施,对42个贫困村全部落实了对口帮扶部门,全县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协调、相互配合的扶贫工作领导体系和工作体系,为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是整合扶贫资金。把农村道路建设、人畜饮水、电力整改等各类项目、资金,统筹安排、综合调度、捆绑使用、集中投放,实现了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和覆盖贫困农户最大
化,有力地提高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整体成效。2005年以来,全县共投入各类项目资金6034多万元。其中,职能部门投入各种资金近2000万元,为42个贫困村改水4.8万米,修路43公里,硬化街道6.2万平米,新打机井23眼,配套66眼,新建校舍75间,建沼气池630个,植树3万余株,使扶贫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等多方面都得到了整体改善。
三是整合社会资源。在全县开展了“企联村、商联户”活动,筛选了20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和30个商业门店,与重点扶贫村、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把企业所长和农村所需有效结合起来,利用企业的资金、信息、技术等优势为重点村服务。2005年以来,全县共吸引各类社会资金达到2480万元。
二、创新三种模式,推进社会服务市场化
一是创办示范基地,探索实施“基地+农户”扶贫模式。就是以少量扶贫资金投入,吸引广大贫困户积极参与,共同创办扶贫项目示范基地,破解农民不敢种、不敢养的难题,带动农民增收。2005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80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4600万元,先后创办了3个扶贫奶牛养殖基地、14个养鸭示范基地、8个养鸡示范基地、6个蔬菜种植基地和14个斯格猪养殖示范基地,直接带动辐射农户1.2万户。
二是嫁接龙头企业,探索实施“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扶贫模式。通过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促其建设
原材料生产基地,企业与农户直接签定种养和收购合同,变“以产定销”为“以销定产”,由企业带着农民闯市场,既有效解决了农民的卖难问题,又降低了农民入市风险,拉动了农民增收。近年来,全县先后扶持了中新合资馨康特种养殖有限公司、河北绿洁食品有限公司、荣达食品厂等16家龙头企业,建设企业生产基地42个,带动辐射农户达到1.2万户。
三是组建合作组织,探索实施“专业协会+基地+农户”扶贫模式。通过与农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成联合体,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实现了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近年来,全县先后组建了产业扶贫协会、扶贫养鸭协会、扶贫蔬菜协会、扶贫奶牛协会和畜禽服务合作社等8个扶贫合作经济组织,全县有4800多户贫困户成为各个协会的会员。
三、着力打造“五链”,推进项目实施规模化
一是菜链。以县内扶贫蔬菜服务中心、荣达食品厂、河北绿洁公司等“农”字型企业为龙头,实行统一价格、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药物供应、统一品牌销售和分户种植“四统一分”模式,集中在扶贫村大力发展棚菜、裸地菜、芦笋种植项目。县扶贫办免费为每户蔬菜种植户提供2000元种苗资金,一年后由公司回收支持下一批农户发展蔬菜生产。目前,全县共发展蔬菜专业村10个,农户2000户,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二是牛链。以三个扶贫奶牛基地、奶牛胚胎移植中心为龙头,为贫困农户养殖奶牛搭建平台,实施分户入驻、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产品
销售“一分四统”模式,在扶贫村大力发展奶牛养殖。目前,仅第一、第二两个扶贫奶牛基地就已组织20多个扶贫村的1500多头奶牛入驻,并先后与山东伊利集团建立了长期供奶合同,第二扶贫奶牛基地还被该集团确定为标准化奶站,成为河北省仅有的两家标准化奶站之一,为贫困村奶牛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三是鸭链。以中新合资馨康特种养殖公司为龙头,相继创办了公司种鸭基地、孵化基地、饲料加工基地、农户养殖基地、加工销售基地,实行送鸭苗、送饲料、送技术、送药品和回收成鸭“四送一回收”模式,在贫困村大力发展周转鸭养殖。目前,全县共有2000多户与该公司签订了养殖合同,每户年收入可达7000多元。四是猪链。围绕斯格猪产业发展,大力实施“大场带小场、小场带农户”和“母猪直接到户”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广泛采取到户、合作、代养三种养殖模式,共吸引社会资金1500万元,共同参与到周转斯格猪产业发展中来。其中,投资600万元创办了扶贫斯格祖代种猪场,投资500万元建成10个父母代斯格种猪场,14个贫困村投资400万元建起高标准圈舍。目前,共辐射带动了全县38个村、2460户农户,年户均增收4000元左右。五是鸡链。以武强信誉饲料公司、扶贫养鸡合作社等企业和协会为龙头,向农户提供鸡苗、饲料、药品、销售等系列服务。到目前,已经建成了种鸡场、种鸡孵化场、鸡蛋销售服务公司等一系列服务组织,共涉及贫困村8个,建鸡舍166栋,放鸡雏160万只。
四、把好四个环节,推进资金管理规范化
一是把好思想关,加强警示教育。对扶贫村的干部开展经常性的警示教育。由纪检、检察部门上法制课,提高村级班子管好用好扶贫资金的思想认识。二是把好报帐关,严格资金报帐制度。对扶贫资金的来源、使用、节余及使用效率、成本控制、利益分配等作出详细计划、安排、登记及具体报告,确保每一分钱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三是把好审计关,严格资金审计制度。项目报帐后,由县扶贫办向审计部门提交请求审计报告,由审计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逐项进行审计,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抽查,审计结束后提出审计情况报告,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四是把好公示关,严格项目资金公示制。项目完成并报帐后,相关部门对项目计划和资金使用情况,包括项目名称、实施地点、资金安排计划和资金使用等方面在村务公开栏和武强扶贫信息网上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增加扶贫资金透明度,确保了扶贫资金正常运转和发挥最大效益,推动了各项扶贫项目的稳步健康实施。
五、实施三大工程,实现增收脱贫稳定化
解放思想,实施“换脑”工程。近年来,全县始终坚持不懈地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大力破除贫困文化心态束缚,树立事在人为、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主动发展意识,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谋发展的激情,推动了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扎实深入开展。
加强培训,实施“提素”工程。2005年以来,全县先后组织实施了“新农民”工程,开展了千人扶贫培训、小本创业计划等活动,举办各类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400多期,组织科技人员编印、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0余万份,培训人员
达8.2万人次。同时,通过创办、整合农民培训中心和小本创业培训基地等劳动力转移培训载体,全县共组织引导性和技能性培训9050人,就地转移1900人,外出务工7150人。
干群互动,实施“造血”工程。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新模式,就是由贫困村自主选择发展项目、制定发展计划,并具体参与计划的执行和项目的实施管理,通过“参与”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变输血为造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开发机制,最终实现贫困村整体脱贫目标。这一模式实施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县形成了干群互动、共谋脱贫的良好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扶贫开发工作。
第三篇:热点五 精准扶贫
热点五:精准扶贫
热点背景
1、精准扶贫:实施扶贫攻坚工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习总书记曾多次指示要精准扶贫,十三五规划明确了扶贫目标: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可以预见,扶贫将成为十三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一是现在全国有接近60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任务艰巨。二是因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69),弱化增长动能并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三是2014年全国有7000万贫困人口,十三五时期实现全面小康离不开这7000万人的脱贫。扶贫给市场带来的投资机会包括农业产业化、能源扶贫、乡村旅游、农村金融等。
2、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仍有7017万贫困人口,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要确保7000多万人全部如期脱贫,每年要减贫1200万人,每个月要减贫100万人,任务非常重。不容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建成”目标的实现
六个精准
“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四个施策
“我们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 五种渠道
“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十项工程
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龙头企业带动。多元主体
“我们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发挥中国制度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国已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为“扶贫日”,不少人将“1017”谐音为“邀您一起”,意在最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投入扶贫济困工作。目前,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互为支撑,拓展着全新的扶贫格局。扶志与扶智
“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精准扶贫不是强行脱贫,而是要拔除贫根。用科学的态度营造起扶贫扶志扶智的制度环境,转变一些地区“等靠要”观念,才能解决“人的素质性脱贫”问题,引导民众主动参与乡村建设。说到底,扶起贫穷的人们,最终是要让他们自己站立。展望
让精准扶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精准扶贫政策影响下,贫困地区的人口红利、改革红利和开放红利正在逐步释放,人力资源的运用,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技术都在刺激着贫困地区在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上找到新的“效益生长点”。3、2015年12月9日,文化部等7部委日前联合印发《“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明显改善,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公共文化在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切入点: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义。
⑴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提高劳动者素质,人才
⑵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提高贫困地区文化软实力。⑶教育要人格教化中„„有利于丰富精神世界精神力量全面发展。⑷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有利于打赢扶贫巩坚战。
考向预测
1.确保到2020年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材料一
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强调,解决“怎么扶”的问题必须发挥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贫困地区的转化;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机制,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要以精准帮扶促进贫困地区民生改善,通过输出劳务、加强培训、推动创业促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业,找到适合自己的脱贫致富门路。材料二
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5世界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为消除贫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出四点倡议:第一,着力加快全球减贫进程。第二,着力加强减贫发展合作。第三,着力实现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第四,着力改善国际发展环境。
60多年来,中国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亿元人民币援助,先后7次宣布无条件免除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到期政府无息贷款债务。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1)结合材料一,说明打赢脱贫攻坚措施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14分)
(2)结合材料二和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评价中国为世界减贫所发挥的作用。(12分)38. 【参考答案】⑴①中央财政加大对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充分发挥了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和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4分)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成果转化有利于贫困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4分)③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机制,有利于完善分配制度,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3分)④通过输出劳务、加强培,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带动创业,增加居民收入。(3分)⑵①中国积极履行主权国家义务,遵循联合国宪章精神,为世界减贫做出积极贡献。②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中国为全球减贫多次提供援助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③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中国无条件免除债务,有利于着力改善国际发展环境,建立国际新秩序。④在世界减贫过程的行动与主张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彰显了负责的大国形象,在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每点3分)2、38.(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11月,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代表党中央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随之,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务院机构出台《关于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对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工作机制等方面都做了详尽规制,推动了中央精准扶贫思想的全面开展。
后来,习近平在各地调研时又多次提及精准扶贫这一理念,并于2015年6月在贵州提出,扶贫工作要做到“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并将精准扶贫思想概括为“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今后一个时期对于贫困治理工作的指导性思想,将对中国扶贫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
(1)结合材料和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应如何实施精准扶贫?(12分)(2)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推动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14)答案:38.(26分)
(1)①以党中央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结合地方实际,积极开展扶贫工作;(4分)②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扎实开展扶贫工作;(4分)③认真履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职能,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全面开展扶贫攻坚工作。(4分)(2)①有利于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4分)②有利于缩小社会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促进经济发展;(4分)③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经济协调发展;(3分)④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分)
第四篇:精准扶贫脱贫攻坚责任书
XX镇XX村整村推进项目建设责任书
为了抓好我镇 村整村推进项目,把上级安排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切实为群众办实事,通过多次组织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已经形成项目框架。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乡(镇)政府研究决定,对项目实行目标管理。其各项目标如下:
一、项目建设内容
(一)财政扶贫资金项目
1、基础实施项目:
2、产业项目:
3、危房改造 户
二、为了确保上述目标任务的完成,村支部、村委会必须做到:
1、切实加强对 扶贫项目的领导,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做到分工明确,强化责任意识,实行时间、人员、精力三集中。
2、在项目实施中需要占用的土地及其它工作由村、社协调解决。
3、村领导小组要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保证项目顺利进行,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4、对确定的项目实施情况要定期公开、公告、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5、严格按照有关项目技术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保证工程质量。
6、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要抓好安全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安全生产。
7、加强对项目建设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在乡(镇)财政所、扶贫办和村监督小组的监督下使用,严格挪用、截留、贪污改变资金用 途。
8、加强项目建成后的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后续管护措施。
9、把该项目的实施和建设纳入村目标管理。
10、扶贫项目于 年 月 日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乡(镇)人民政府代表(乡(镇)长签字):
乡(镇)村党支部(村支书签字):
乡(镇)村民委员会(村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第五篇: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文成镇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文成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一年来,我们以“村情民意直通车网格化管理”为载体,紧扣“基础设施、产业扶持、民生保障”三项重点,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多方筹措帮扶资金,建立健全扶贫机制,强化落实扶贫责任,走出一条脱贫攻坚新路子。
一、基本情况
文成镇位于玉山县西大门,距县城5公里,下辖13个行政村,10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534户,人口32800人,经评议、两次公示、镇村再次审核,国家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710户2236人,其中脱贫44户208人;上饶市大数据采集系统666户2028人,其中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直补人员4户6人,贫困发生率6.18%。按贫困属性,扶贫开发户245户799人,扶贫低保户276户964人,纯低保户75户183人,五保户70户82人。按贫困成因分,因灾、因病、因残致贫占72%,因学致贫4%,因缺资金、技术、产业致贫占24%。其中莲湖、乌鹰、毛塘、珠湖等村贫困户基数较大。
二、工作成效
(一)严把“四道关口”,精准识别到户。精准扶贫首先要找准扶贫对象并建档立卡,重点是要解决“扶谁的贫”问题。在贫困户识别上,我们重点把好了“四道关口”:一是严把政策宣传关。通过镇村政务栏、村情民意微信群、群众代表会议等形式广泛宣传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确保群众知晓率;二是严把培训指导关。加强对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组成员、支部书记、主任在工作要求、民主评议、识别认定、公告公示等关键环节的业务指导;三是严把公示公开关。坚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初选对象对次公示,并记录在案,接受群众监督;四是严把核查验收关。由第一书记、支部书记、镇扶贫工作站成员层层把关,重点核查贫困对象是否经过民主评议、是否公示公告、是否存在弄虚作假违规的现象,确保扶贫对象的精准性。目前,全镇扶贫对象596户1725人已全部精准识别到户,并建立了贫困户档案,录入上饶大数据系统。
(二)破解“三大难题”,民心工程到户
一是实施道路硬质化工程,解决出行难问题。投资600余万元对乌鹰、毛塘、六亩、姜宅等村组实施道路硬化,全长16.6千米,以往的狭窄泥洼路变成干净康庄道,直接受益贫困群众199户568人;二是实施小农水工程,解决灌溉难问题。投资60余万元完成莲湖村小水机排灌工程;投资65万元对毛塘、珠湖、金桥三个村灌溉渠进行提升改造;投资120余万元对枫树湾、三叉坞、杨梅弄小
(二)型水库进行维修加固,彻底解决下游农田在旱期灌溉得不
到满足,影响农作物收成问题,也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直接受益贫困群众312户873人;三是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饮水难问题。投资600余万元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主管道已全面铺设,预计年底可入户投入使用,实现自来水户户通,让群众都能喝上放心水。
(三)推行“二大模式“,产业扶持到户
一是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姜宅、六亩、乌鹰等村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本村气候、土壤等特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已建成了蔗糖基地、苗木基地、马家柚,规模均达500亩以上。其中,姜宅村红砂糖、红芽芋、菜籽油种植面积已达1200亩,土蜂养殖户28户,年产值达2720万元,带动周边140户贫困户。二是互联网+农户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今年,全镇成立了7家农村淘宝店并投入运行,打通了农副产品线上销售渠道,其中姜宅村电商服务占线上交易额已达200余万元。
(四)打造“一个平台“,社会帮扶到户
按照镇党委、政府统一部署,以“村情民意直通车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为抓手,全镇13个村党支部牵头创建 “微党建”服务平台——村民互动微信群,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全员参与到精准扶贫行列。其中乌鹰村党支部成立的微信平台——“乌鹰乡情群”,自组建以来,已收到捐赠资金、物资总计价值人民币18万元,惠及贫困学生家庭50余户。
三、存在问题
(一)贫困户素质偏低。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
(二)贫困户发展“三缺“。通过建档立卡发现,大部分贫困家庭发展都存在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的问题,金融扶贫可以解决当前发展缺资金问题,但缺劳力和缺技术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很难马上解决的问题。
(三)贫困户因灾因病返贫。贫困户中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甚至重新返贫。
四、下步工作
牢固树立扶贫先扶志的工作理念,切实增强贫困户增收脱贫的信心和决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今后,我们将紧紧围绕基础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保障扶贫和社会扶贫“五大工程”,继续以“村情民意直通车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为抓手,全面建立“核定对象、因户施策、责任帮扶、限期摘帽”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通过各项帮扶措施的落实,力争2016年脱贫400人。
(一)大力实施基础扶贫,打造“造血式”大环境。结合实际,着力谋划“十三五”扶贫和移民规划,在2016
年有计划有步骤实施20个民生项目。一是实施易地搬迁、危房改造等项目,改善贫困家庭居住条件,力争惠及100户贫困对象;二是实施村庄整治建设,对贫困比重大的村优先安排新农村建设村点,同时加大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力度,扎实开展村居环境整治;三是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入户安装工程,力争实现自来水户户通;四是加大对交通不便、贫困发生率高的村组在水利、电网、路网等方面的提升改造力度。
(二)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培育增收内生动力。一是围绕我镇已初具产业特色和规模的红芽芋、土榨红糖、果蔬、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结合村情和贫困家庭人口资源、技能、贫困原因和产业发展意愿,大力支持、鼓励、引导贫困户加入到富民产业中来,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扶贫产业体系;二是建立产业发展合作组织,培育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或“专业合作社+市场+农户”等模式,提高贫困户的参与度和受益度,鼓励贫困农户以土(林)地承包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参与发展优势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力争2—3年覆盖带动当地农户1000余户;三是积极对接县信用联社,实施“产业扶贫信贷通“。摸实摸清建档立卡对象自主创业意愿,帮助贫困对象争取产业贷款项目,切实解决贫困农户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困难。
(三)大力实施科技扶贫,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充分
发挥毗邻县经济开发区区位优势,对接县就业局等培训机构,组织贫困家庭劳动力参与“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等培训工程,实施“订单式”培训,力争每个有条件的贫困家庭劳动力都能掌握1—2项就业创业技能,积极为扶贫对象提供职业指导、就业信息等就业服务,让在“家门口”就业成为现实。
(四)大力实施保障扶贫,实现发展成果共享。加强特困扶贫对象救助,实施精准特惠救助扶贫。一是建立长效的助学计划,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得起学;二是积极争取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达标建设项目,及时提供大病救助、大病保险等医疗政策;三是加大应急救灾力度,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它特殊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其它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及时给予救助;四是实施民政托底保障,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由民政托底,实现“应保尽保”,确保贫困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学上、有房住、有医疗”。
(五)大力实施社会扶贫,合力推进扶贫攻坚。充分发挥“10。17中国扶贫日“平台作用,一是充分发挥“微党建”服务平台——村民互动微信群,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到扶贫开发;二是搭建社会志愿者互动平台,适时成立志愿者协会,引导和鼓励在外创业文成籍成功人士关心、关注家乡发展,关爱、帮扶贫困家庭走脱贫奔小康路,激发社会潜在扶贫资源向贫困群众有效直接供给,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全力推进我镇脱贫攻坚工作再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