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电池材料发展历程现状及展望

时间:2019-05-13 12:24: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离子电池材料发展历程现状及展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离子电池材料发展历程现状及展望》。

第一篇:离子电池材料发展历程现状及展望

离子电池材料发展历程现状及展望

——2012012174 化学李梦

能量比比较高。具有高储存能量密度,使用寿命长的锂离子电池已经渐渐占据了人们的视线,那么这一类的离子电池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在各种电池材料日益发展的今天它有如何的发展前景呢? 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与现状·20年坚持,从无到有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评价我国的锂离子电池发展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很快。2000年我国的锂离子电池产量约2000万块,占全球份额的3.6%,与韩国相近,而当时日本已达年产5.12亿块,占93.9%。2002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跨过1亿块大关,2004年达到7.6亿块,占全球市场的37.1%,仅次于日本。

我国的锂离子电池研究开发项目一直是“863计划”的重点项目,从移动电子设备用小型电池开始,连续20年获得支持。目前,小型锂离子电池已形成年产2亿只以上的生产能力,日本索尼、三洋等公司也将生产厂建到中国。大部分材料实现了国产化,国内已自建和引进多条生产线,配套材料厂也有很多个,均已形成大规模生产、市场竞争激烈。小型电池及其相关材料目前技术工艺成熟,生产成规模,这主要得益于产业投资推动。

我国动力电池的研究相对较晚,但到目前为止也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经过中国科学院物理所20年来的研究积累,我国在纳米储锂负极材料和磷酸盐正极材料的研究方面居国际一流水平。

我国的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十五”期间在“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的支持下开始了研究开发,解决了高功率输出的问题,安全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依托于中科院物理所技术的苏州星恒电源有限公司创造性地实现了平板电池的机械化生产,2004年苏州星恒公司研发的10A·h高能量型和7.5A·h高功率型锰酸锂离子动力电池已通过美国UL安全测试,成为中国本土第一个通过UL认证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目前产品已批量供应国内外市场。开发的15A·h高功率电池通过“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组织的统一测试,“十五”期间已成功应用于燃料电池混合电动轿车概念车“超越二号”和“超越三号”。7.5A·h高功率电池已成为“上海”牌燃料电池混合轿车的标配。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等高端产品技术的开发,不仅仅是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需 要,也必将带来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全面技术升级。

我国动力电池的发展是伴随着电动自行车的成长而兴起的,但在国内刚开始开展锂离子电池电动车研发时,锂离子电池曾发生过若干爆炸事故。

一般来说,电池安全性是和电池中储存的能量成反比的,即所能释放的能量越大,其安全性就越差,换句话说,就是和电池的重量成反比。当然,随着电池体积的增加,散热性能变差,爆炸的可能性更是大幅度增加,所以,将锂离子蓄电池做成动力电池,就必须提高其安全性能;用量愈大,要求达到的安全性指标也就愈高。

锂离子电池发生爆炸,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使用手机电池常用的钴酸锂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钴酸锂材料的理论比能量超过每克270mA·h,但为保证其循环性,实际可使用比容量只有理论容量的一半,即140mA·h左右。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如果在某些意外的情况下,如管理系统损坏而导致电池充电电压过高,则剩余的一部分锂就会从正极经电解液在负极表面以金属锂的形式沉积。而金属锂的表面欠电位沉积极易形成“枝晶”,从而刺穿隔膜,将正负极短路,引起起火爆炸等安全事故。另外,金属锂非常活泼,熔点也低,在电池温度局部过高或者壳体破损接触空气的情况下也非常危险。因此,寻找替代钴酸锂的正极材料,解决安全问题是生产动力型锂离子电池最优先要考虑的问题。

“十五”期间,在“863计划”支持下,中科院物理所发展了氧空位磷酸铁锂和用于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的锰酸锂正极材料,发展出了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表面修饰技术,应用于改进尖晶石锰酸锂材料;生产出可逆容量达到107mA·h/g,55℃循环200次,容量保持率大于90%的材料,优于国际同类产品水平,保障了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中高功率锂离子电池项目的顺利推进。在山东试验工厂的技术工艺基础上,在无锡建成了年产1000t的生产线。

在锂离子蓄电池的负极材料的研发上,我国也有重要进展。作为手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首选中间相炭微球,我国已实现全面国产化。上海杉杉和天津铁成等公司生产的该类型负极材料,其可逆容量均在300~340mA·h/g,性能指标已经达到或部分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且价格只有进口产品的2/3。但石墨负极材料不能满足混合动力汽车的高功率和长寿命要求,在动力电池中,使用具有石墨结构的中间相炭微球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即在大电流冲击的时候,由于体积变化,炭球表面的固体电解质层会破损,从而加速其寿命衰减。在“863’’纳米专项的支持下,北京星恒成功地开发出硬碳负极材料,位于八大处高科技园的试验线于2009年年中投产。

在比现有碳材料(372mA·h/g)容量更高的负极材料成为研究热点时,氧化锡首先被发现具有优异的储锂性能,这就引起人们开始研究一系列基于金属和氧化物的负极材料,然而锡、硅等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致命问题在于:充放电过程中,随着锂的反复嵌入脱出,体积变化高达300%~400%,导致电极的机械稳定性降低,材料也因发生粉化逐渐失效,因此循环性能很差。

纳米合金化可以克服锡基材料的这一弱点,并已在索尼的Nexlion中获得应用,中科院物理所在1998年即发表论文指出纳米化是提高此类材料循环性能的有效途径。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在“863”项目的支持下已初步开发出具有一定循环稳定性的锡基材料。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高比容量的非碳负极活性材料正处于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起步阶段,采用三维集流体材料提高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是目前国际锂离子电池领域的一个主要研究热点。与传统二维铜箔相比,三维集流体材料能够为活性物质提供更加良好的导电环境,缩短多孔电极内部平均电子的传输距离,从而降低极片内阻,减小大电流充放电产生的电极极化现象;更重要的是,三维基体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比容量活性材料的“体积效应”,减少内应力对电极结构的破坏,从而改善电极的循环寿命与充放电效率。

苏州星恒电源有限公司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比功率已达到120W·h/kg,已占国内电动自行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市场的80%以上,部分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

由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与江苏远宇电子集团合作的聚合物锂电池项目,于2007年8月9日在常州签约。江苏远宇电子集团在电子元器件新产品开发制造上具有教强的独立创新设计能力。此次江苏远宇电子集团与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合作,加快了聚合物锂离子电池项目的产业化,双方将致力于在聚合物锂电池领域创立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特色品牌。以隔膜为关键核心材料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术是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化工新材料领域取得的创新威果。独创的新型微孔聚合物隔膜技术使制造的锂电池属于科技含量高、节能环保的绿色洁净新能源,不仅安全性能好,而且使用寿命长,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技术已经在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实验生产基地进行生产应用,结合锰酸锂等正极材料的电池制造工艺已基本成熟,并有包括电动汽车、电动工具、通信、矿灯、手机在内的10余种电池样品。

“十一五”期间,“863”计划继续对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研发给予了支持,针对车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关键材料的研发,启动了一系列项目。动力型锂离子电池材料产业化进程的深入,必将大大促进动力电池产业的技术进步,无论从安全性、高温循环性、使用寿命,还是从制造成本上讲,都将把动力电池的产品推广和市场开发推向新的高度。另外,新的动力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又对上游原材料生产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上游产业在产品纯度和制造成本等方面的技术进步与发展。相信未来几年,锂离子动力蓄电池会逐渐占领电动车市场。

离子电池的发展展望·瞄准未来,成就产业

70年代人们发现了可以嵌入锂离子的TiS2金属化合物,特别是90年代SONY采用可以嵌锂的钴酸锂做阴极材料,石墨做阳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以来,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一直是石墨类材料,锡类化合物和硅类化合物负极材料仍然没有获得大的进展;但是正极材料已经从钴酸锂材料一枝度秀,到钴酸锂、锰酸锂、镍钴酸锂、镍钴锰酸锂、磷铁酸锂材料齐头并进的发展趋势。

现在的趋势可以做如下的判断:在通讯电池领域,最近的3年内,钴酸锂仍然是离子电池的主角,在以后5年内,可能是钴酸锂和镍钴锰三元材料共存的时代,5年后,可能是镍钴锰三元材料的时代。

近日,《自然》杂志发布的一篇文章中介绍了最新的电池技术,它可以使手机一分钟充满电。这项电池技术采用铝做正极,石墨做负极,此外它还可以随意弯曲,安全性能也有保证。近年来,随着锂电池技术研发一直少见起色,不少科学家将希望转移到其他电池技术领域,而上述铝离子电池随意弯曲与快速充电功能,既有可能被应用于手机与可穿戴设备领域。

这就使得锂电池的地位受到威胁。目前由于节能环保的特性,锂电池成为了当前电池中的主流,被广泛应用于手机、移动电源、储能电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连最新的可穿戴设备产品,也都选择搭载锂电池,锂电池的地位可见一斑。但是锂电池容量受限于电池体积大小,在小型可穿戴设备产品中,锂电池供电能力有限,这就阻碍了前者的推广。

因此,铝离子电池研发并得到实际应用后,有望取代锂电池成为可穿戴设备产品的主流电池。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锂电池市场就此萎缩,虽然在3C领域市场有所挤压,但在动力电池领域,锂电池仍旧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且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与推广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市场空间很大。

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2015-2020年中国动力锂电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指出,201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工销售7万余量,同比增长3倍以上;动力锂电池产业规模达120亿元,同比增长200%。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持续发展,预计2024年,动力锂电池产业规模将达1615亿元,我国将迎来锂电池的10年黄金发展时期。届时,锂电池产业链:锂矿资源、正负极材料、锂电芯与电池组装等都将获得利好。

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绿色环保,不论生产、使用和报废,都不含有、也不产生任何铅、汞、镉等有毒有害重金属元素和物质,生产基本不消耗水的离子电池,正以他如此自然、纯洁的优势走红现代社会,无孔不入,相信我们即将迎来离子电池的又一个春天。

引用文献:

《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监测分析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5-2019》中国市场调研网 《我国锂电子发展历程》————陆地方舟

第二篇:中韩关系发展现状及展望

中韩关系发展现状及展望

2014年08月19日 09:38 来源:《当代韩国》2014年第1期 作者:张键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2

2013年2月朴槿惠政府的成立预示着中韩关系即将迎来新的开始,6月底朴槿惠总统的成功访华正式掀开了中韩关系史上新的一页,至少为未来一段时期中韩关系的健康发展奠定了新的良好的基础。在过去的一年里,在韩日关系和中日关系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中韩关系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就中长期而言,未来中韩关系仍然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目前中韩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中韩两国于1992年8月建交以来,两国在经贸、政治、军事、科技人文交流等各领域关系发展迅速。1992年两国的贸易额只有50亿美元,而2013年两国的贸易额达到了2743亿美元,比韩美、韩日贸易之和还要多。如果依照目前的贸易发展趋势推测,韩国很可能会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目前,中国已成为韩国的第一出口对象国,中国也已经成为韩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对象国。纵观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贸易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在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中韩贸易增长是最快的。中韩贸易突破2500亿美元,用了20年时间,而中美贸易达到同一水平用了27年;中日贸易达到同一水平用了30年时间。

中韩之间人员交往更为突出,2013年达到近700万人次,两国各城市间的民航班机每周高达830个班次,创世界之最。除建交外,中韩两国关系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分别是1998年两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韩合作伙伴关系,2003年建立起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以及2008年5月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合作伙伴关系”到“全面合作伙伴”再到“战略合作伙伴”的用词表述上也可以看出中韩两国关系由浅入深、逐步推进、逐步发展的演进过程。

在李明博政府时期,由于受到“天安号事件”“延坪岛事件”以及所谓“脱北者问题”的干扰和冲击,中韩关系一度陷人低谷。2013年年初朴槿惠新政府的成立为原本低迷的中韩关系的改善提供了绝佳的契机。2013年6月27~30日,韩国总统朴槿惠率领所谓“史上最大规模”代表团对中国进行了非常成功的访问。在访问期间,中方给予了朴槿惠总统较高的外交礼遇和周到热情的安排和接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张德江都分别与朴槿惠举行了会谈。双方讨论了中韩关系、朝鲜半岛局势、东北亚及地区形势等国际和地区性问题,提出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方的这种安排特意是为了中韩两国领导人的密切互动,这在中国以往的对外国领导人访华的外交礼仪安排中是比较少见的,由此也足见中国对韩国的重视。对于普通巾国人而言,朴槿惠总统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个人人格魅力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喜爱,这两点拉近了朴槿惠总统与普通中国人之间的距离。

总的来看,朴槿惠总统访华是经济外交文化外交和信任外交的最佳结合。首先,从经济外交的角度看,朴槿惠总统在与习近平举行首脑会谈后,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同时还签署了八项协议,分别包括一项政府间协议和七项部门间协议。这是韩国首脑对中国的访问史上签订协议数最多的一次,因此格外引人注目。其次,从文化外交的角度看,文化外交因素贯穿着朴槿惠总统的整个访华行程。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时,她还特意用中文作开场白,最后以中文收尾。6月29~30日访问西安,这不仅有注重中国西部市场等经济外交因素的考虑,而且存在文化外交的因素。总的来说,朴总统在访华期间随处体现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尊重,这让广大中国民众倍感亲切。可以说,朴槿惠总统2013年访华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外交之旅。再次,构筑信任外交也一直是朴槿惠访华的主题之一。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的限制,中韩之间的政治互信程度一直很低。韩国方面在朴槿惠总统访问前将此次访华称为“心信之旅”,也就是“真诚沟通和增进互信的旅程”,希望通过此访增进与中国领导人的互信,深化韩中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访问中国期间,中韩双方决定进一步加强两国领导人间的沟通,建立青瓦台国家安保室室长和中国主管外交的国务院负责人之间的对话机制,强化两国在政治、安全领域的合作,使两国“经热政冷”的关系转变为“经热政热”。可以预计,将来中韩之间的政治互信有望以此次访问为契机而得到逐步加强。

目前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正逐步变得更为充实,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目前中韩关系正处于自两国建交以来的历史最好时期。2013年朴槿惠总统访华时中韩两国发表了《中韩面向未来联合声明》和《充实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行动计划》。这两份声明为构建和打造“新的中韩关系”明确了新的战略蓝图和方向,当前两国各相关业务层级部门正就会议达成的精神进行落实。

目前中韩双边关系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也得到了两国最高领导人的肯定。2014年1月6日,朴槿惠总统在青瓦台新年记者会上特别强调:“目前韩中关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紧密,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正在不断深化。希望双方在增进互信、巩固友谊的基础上,继续为提升两国国民福利水平、实现东北亚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随后的2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以韩中议员外交协议会会长郑梦准为团长的韩国国会代表团时,也高度评价了目前中韩关系的发展现状。习近平说:“近年来,中韩关系始终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去年朴瑾惠总统成功访华,此后我们又在国际多边场合多次会晤,共同规划中韩关系未来,有关成果正一一落实。中方高度重视对韩关系,愿同韩方一道,继续保持高层交往,加强战略沟通和互信,推动中韩关系更上一层楼,更好地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为实现本地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②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韩两国领导人对目前中韩关系发展的高度评价正是目前中韩关系健康发展的最好注脚。

值得强调的是,尽管在过去20年里中韩关系发展也历经曲折,但是取得的成就始终是两国关系发展中的主流,这是不容否定的。

二未来中韩关系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肯定两国关系健康发展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两国关系发展从长远来看存在的障碍和挑战,只有积极正视这些挑战,我们才能防微杜渐、未雨绸缪,从根本上遏制两国关系发展中的不健康因素的蔓延,从而确保两国关系平稳、健康发展。概括地讲,可能影响和干扰当前及未来中韩关系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是美国因素和朝鲜问题因素。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中韩两国从意识形态及各自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对韩美同盟和朝鲜问题有着不同的基本认知,因此美国因素和朝鲜问题因素成为中韩关系不时产生波动和中韩两国政治安全互信难以持续走向深人的主要障碍性因素。从过去的经验教训和目前的状况来看,两国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韩美同盟及政治安全问题。自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来,中韩两国在政治安全和军事交往等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果,但是韩美同盟的存在也为两国政治安全关系的进一步深化造成了诸多障碍。在韩国看来,韩美同盟是确保韩国国家安全的基础,而中国则倾向于认为韩美同盟的存在对中国国家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就中韩关系而言,中韩两国应该互相理解对方对于各自国家安全的关切,在国家安全问题上,妥善处理韩美同盟带给两国关系的潜在冲击和影响。客观地讲,要想切实增强中韩政治安全互信绝非一夕之功能够实现的,因为这不仅涉及韩美同盟的问题,还涉及朝鲜半岛冷战体制及东北亚安全格局的问题。

第二,对朝鲜政策问题。对朝鲜政策是影响中韩关系的另一重要因素。对中国而言,朝鲜不仅是中国的重要邻国,而且毋庸讳言,中朝关系存在着难以回避的历史特殊性,朝鲜对于中国国家利益有着现实而直接的影响。对于韩国而言,朝鲜和韩国原本一家,同属一个民族,两国都渴望实现民族的统一。因此,在处理及发展中韩关系的过程中,朝鲜问题始终是中韩两国无法绕开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受意识形态、历史因素、国家利益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韩两国对待朝鲜的政策必然会存在分歧和差异,有时候甚至会产生互相对立的政策。韩国国民希望朝鲜发生改变,渴望统一,这值得理解。但就现阶段而言,保持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最符合中韩双方共同利益,因为目前朝鲜半岛统一的基础和时机尚未成熟,人为强制推进半岛统一只会给朝鲜半岛本身和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剧烈冲击。

第三,经贸问题。中韩经济关系由过去的互补变为现在更多领域的竞争,两国贸易摩擦逐渐增多,贸易平衡问题越来越成为两国贸易关系中的突出问题,韩国国内的排外保护主义和贸易壁垒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韩经贸交往的健康发展。这都需要两国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政策,避免过分竞争和不必要的贸易摩擦,以促进两国经贸关系的健康平稳发展。

第四,政党政治和媒体干扰。中韩关系容易受到韩国政党政治和选举因素的干扰和冲击,这是中韩关系不成熟的表现。某些韩国政党为了政党利益和选举需要,存在转嫁矛盾、绑架中韩关系的现象。两国媒体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往往倾向于夸大事实而制造新闻的轰动效应而博人眼球,从而也会对中韩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制造人为障碍。鉴于此,韩国政界应该从长远国家利益出发,不要为了短期的政党利益而以牺牲中韩关系为代价,从而极力避免政党恶斗和选举操控影响中韩关系健康的发展;中韩两国政府应该积极培育成熟的媒体机制和舆论范围,避免媒体的恶意炒作对中韩关系构成负面冲击。

第五,人文交往问题。目前,中韩两国之间人员非常频繁密切,以“韩流”为特征的韩国文化产品在中国广受欢迎,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韩国软实力的象征。随着中国孔子学院在韩国的建立,韩国人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华文化的热情也大增,这是可喜的成绩。但是两国文化产品交流贸易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等现象,韩国文化民族主义和文化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导致了中韩文化交流的不平衡。在互联网平台上,两国网络民意中某种程度的相互敌意对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一个障碍,虽然这不同于两国间的主流民意,但是仍然值得两国警惕。

第六,“中国威胁论”。韩国国民中存在某种程度的历史“受害者意识”,因此在对待和处理对华关系时容易受到“历史悲情主义”的干扰和影响。现在一部分韩国人对中国存在一种矛盾的心理,既想在经济贸易领域分享中国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也对中国发挥建设性作用寄予厚望,但是在军事及安全上却完全依赖于美国,视中国为某种“威胁”。在韩国民间流行的“中国威胁论”则认为中国的崛起意味着中国会搞攻击性的扩张主义。就目前而言,盛行于西方的“中国威胁论”在韩国尚算不上对华关系的舆论主流,但是韩国“中国威胁论”的舆论土壤依然存在,这不得不引起中韩两国有识之士的警惕。

第七,潜在的历史、领土问题及渔业纠纷等。中韩两国历史问题主要是对高句丽和渤海国等古代史部分的认识差异,虽然历史问题从本质上讲应该是一个严谨的学术问题,但是由于历史问题涉及民族感情因而就显得很敏感。中韩将来潜在的领土争议主要是涉及苏岩礁问题(韩国称离於岛)和韩国国内部分民众对中国东北境内部分地区的领土主权要求。而中韩两国渔业纠纷则是两国海上划界问题的直接产物,从目前来看,中韩两国围绕历史和领土问题的争议以及渔业纠纷并未对中韩关系造成大的冲击和影响,但是如果处理不当,这两个问题在将来极有可能引发两国国内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的对立,进而对两国关系造成干扰,如2013年影响很大的中韩划分防空识别圈的问题等就是潜在的冲突源。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中韩两国政府和有远见的政治家能着眼于两国长远国家利益,有效化解潜在的冲突和纷争,将中韩关系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中韩关系发展展望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朴槿惠总统时提出了中韩关系更上一层楼的三项重要指标。习近平主席指出:“我愿同你一道努力,推动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健康、更具活力地向前发展,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这三个“更加”为中韩关系更上一层楼设定了三项关键性指标。

首先,以朴槿惠总统的访华为契机,今后中韩关系有望实现“政经双热”的良好局面。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韩关系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政冷经热”的局面,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韩国过去的外交政策呈现出“扭曲”的局面,一方面,韩国在安全上极度依赖于美国主导的美韩同盟,但是在经济贸易上又高度依赖于中国,这是韩国外交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今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可以预计韩美同盟将依然是韩国国家安全的基石。我们不能指望朴槿惠总统对中国的一次访问就完全促使韩国完全倒向中国,但是朴槿惠总统的此次访问显然将有助于构筑中韩之间的战略互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扭转过去中韩关系中出现的“政冷经热”局面,实现中韩关系中的“政治热、经济也热”的“政经双热”的良好局面。

其次,中韩领导人热线的开启将有助于加强中韩两国政治互信,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和合作。目前,中韩两国在应对日本问题和朝鲜核问题等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存在广泛的合作基础。中国和韩国同为遭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受害最为深重的两个国家,当前日本社会整体右倾,日本存在否定侵略历史和修改和平宪法的危险倾向。日本对于历史问题的否认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历史问题,而是涉及地区和平与安全的严峻现实问题,因为日本对二战历史的推翻和对和平宪法的修改意味着日本意图推翻二战后所建立的国际安排和地区国际秩序,因此日本此举涉及一个现实的地区安全问题。目前韩日之间的独岛争议和中日之间的钓鱼岛问题也都是由于曰本对中韩两国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所遗留下来的问题。因此中韩两国在对待日本问题上有着广泛一致的国家利益。

此外,中韩两国在应对朝鲜核问题时立场虽然有部分分歧,但是也有巨大的合作空间,今后中韩两国应该积极再次问题上加强合作。再次,今后经贸合作将继续在两国关系的健康平稳发展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和作用,中韩两国经济融合度将进一步加强。中韩两国加强经贸联系是两国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正如陪同朴槿惠总统访华的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官员表示的那样,“此次韩中首脑会谈将为韩中自贸协定(FTA)第一阶段谈判注人新的活力,以此次访问为重要契机,今后中韩之间的经贸联系将进一步增强”。

最后,在对中韩关系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感到乐观时,也不应该忽略未来中韩关系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目前,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局势依然严峻,中韩两国在诸多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仍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在应对朝鲜核问题、日本对历史问题的挑衅和两国与日本所存在的领土争端等问题上,两国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间。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韩美同盟依然是韩国的重要国家安全基础,因此如何妥善处理韩美同盟强化对中韩关系的影响和冲击仍然应该是两国关注的重点。

四政策建议

为了未来中韩关系的全面健康发展,中韩两国应该直面中韩关系中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不要回避困难,要以建设性的姿态积极面对,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领域着手。

第一,中韩两国应该着眼长远,从地区和国际战略的高度为中韩关系賦予更新的战略内涵。李明博政府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建设“成熟的世界性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该战略的两个关键词分别是“成熟”和“世界性”。“成熟”,应该是各方面的成熟,包括成熟的国际战略观,成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世界性”应该是韩国面向全球的宏观战略视野和勇于承担全球责任的世界性胸怀。坦诚地说,韩国目前过分专注于朝鲜半岛和东北亚问题,从而缺乏全球和地区层面的宏观战略视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韩国自身国际战略空间的拓展。而中国国际战略观往往更倾向于宏观的全球和地区层次,中韩国际战略观的差异也就导致了两国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认知差异,在对待朝鲜问题上尤其如此。因此,中韩两国应该着眼长远,从地区和国际战略的高度为中韩关系赋予更新的战略内涵。

第二,两国政府应该积极沟通,加强战略协调,增强战略互信。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应该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加强战略沟通和协调应该是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两国政府应该着眼长远,要勇于克服韩美同盟和对朝鲜政策分歧给中韩关系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尤其是在涉及民族主义和国民感情问题上,两国更应该加强沟通交流。具体地说,中韩两国在面对争议和困难时应该勇于“着眼长远、搁置争议向前看”,不要因为眼前的个案影响和破坏中韩关系发展大局。

第三,两国可在区域合作的框架下进一步加强中韩关系。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东亚地区各国由于历史、领土问题、政治互信较低以及美国主导TPP并力主“重返亚太”战略等因素的干扰,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和东亚共同体建设的步伐目前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对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抱有信心,中韩两国可以在中日韩三国合作机制和东盟“10+3”合作机制框架下进一步加强中韩关系。

第四,增强中韩两国人文交流和媒体交流,引导积极的社会舆论。如上文所述,中韩两国民间舆论对两国关系的影响不容小觑。两国政府和两国媒体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引导舆论,尤其是要培育成熟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克服狭隘的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从而为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第五,摆脱东北亚“受害者”悲情意识。由于在近现代史上中韩两国都受到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欺凌,因此中韩两国国民心理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受害者意识”。这种“受害者”悲情意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民族的斗志,但是也容易对两国政府和人民认识和处理当下国际问题和双边关系时造成负面的干扰,从而形成某种负面的“历史精神包楸”,容易使人民限于狭隘和极端。因此,中韩两国有识之士应该着眼长远,使中韩两国社会早日摆脱东北亚“受害者”悲情意识的负面干扰,为中韩关系的健康长远发展营造良好的精神舆论环境。

忠言逆耳,中韩两国应该立足当前,着眼于未来,继续总结中韩关系中成熟的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同时要总结教训,正视两国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培育成熟的国内政治、媒体、社会舆论氛围,为中韩关系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发展环境。因为中韩关系的良好健康发展,不仅符合双方的整体国家利益,而且有利于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结论

中韩关系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对维护东亚地区,尤其是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过去的20年里,中韩关系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经历了诸多困难,未来的中韩关系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两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善于运用政治大智慧增进共识,巧妙化解矛盾和分歧,为中韩关系的平稳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总之,中韩两国领导人应该着眼长远,从地区和国际战略的高度为中韩关系赋予更新的战略内涵。两国政府应该积极沟通,加强战略协调,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的框架下的中韩关系,并引导积极的中韩两国的民间社会舆论,以促进中韩两国关系的健康全面发展。

第三篇:冶金工业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冶金工业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夏洛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 唐山 063000)

摘要:冶金工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回顾了汉冶萍公司的兴衰成败,改革开放前钢铁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改革开放后的稳步发展及十四大以后钢铁工业的新调整 ,分析了入世后 ,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冶金工业 钢铁工业 发展 调整 中图分类号:TF-9

Review and Forecasting of Metallurgical industry development

Li Yang(Hebei united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Metallurgical industr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economy, to maintai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maintain the national secur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This paper reviews the rise and fall of Hanyeping Co,the origin of China's modern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and proceeds to review the twisters and turns of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development be-fore the Liberation,the steady growth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and the readjust-ment after the 14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The prospects of develop-ment of 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after its entry into WTO have been analyzed,too.Key words:metallurgical industry;iron and steel industry;development;readjustment 引言

本学期选修课,我选择了钢铁冶金概论,因为这与我学习的冶金专业有着一定的联系。通过这些天的学习,在老师的耐心讲解下,我对冶金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结合冶金专业,我也有一定的见解,钢铁生产的性质和生产设备对冶金企业有一定的影响,从利益的角

度讲,熟悉冶金发展情况既可以满足就业需要,又可以给员工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本文从冶金工程简介,冶金工业发展历程,加入

WTO后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情况作了浅析。

1冶金工业简介

1.1冶金技术的来源

很久很久以前,茫茫宇宙中诞生了地球。宇宙好比是一个高温冶炼炉,将还原的金属向中间聚集,沉在地球的中心形成地核(Fe,Ni金属熔体),然后金属的表面形成硫化物层(熔硫),再在表面形成氧化物层(渣),最后在金属熔体及渣的外表面包围一层大气层(相当于温度压力气氛),于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形成了。随后上帝在地球上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类。上帝对人类真是太偏爱了,他不仅给与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物质,同时他让人类学会了思考和利用工具,于是人类成为了主宰世界万物命运的主人(仅指地球)。从古代陶术中发展而来,首先是冶铜,铜的熔点相对较低,随着陶术的发展,陶术需要的温度越来越高,达到铜的熔点温度,而在陶术制作过程中,在一些有铜矿的地方制作陶术,铜自然成了附生物质而被发现。古人也慢慢掌握铜冶炼方法。

人类很早就学会了如何从大自然获取自身需要的物质。从石器时代到随后的青铜器时代,再到近代钢铁冶炼的大规模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就融合了冶金的发展。

1.2冶金的应用及冶金工具

随着物理化学在冶金中成功应用,冶金从工艺走向科学,于是有了大学里的冶金工程专业。

冶金工业是指对金属矿物的勘探、开采、精选、冶炼、以及轧制成材的工业部门,包括黑色冶金工业和有色冶金工业两大类,是重要的原材料工业部门,为国民经济个部门提供金属材料,也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冶金的过程中,大型破碎机的使用极为重要。冶炼出上等的有色金属需选择优质的破碎机。冶金工业发展历程

2.1、建国前的历史回顾

中国近代钢铁工业起源于 1890 年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兴建的第一个近代钢铁厂 — — — 汉阳铁厂 ,后来同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改组为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它是近代中国最大的钢铁煤联营企业 , 采用近代技术共生产铁矿石 1 400 多万 t , 生铁 240 多万 t , 钢 60 多万 t ,拥有 3 万名钢铁和采掘工人 , 培训了一批技术人员。汉冶萍公司从 1890 年(光绪十六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汉冶铁厂起 , 至 1948 年(民国37 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组成汉冶萍公司资产清理委员会接收公司总事务时止 ,历时 58 年。.2、改革开放前的曲折历程

2.2.1 依靠群众 ,迅速恢复生产 旧中国钢的年产量 , 最高时未突破 100 万 t。解放初期勉强能够修复生产的只有 7 座高炉、12座平炉、22 座小电炉。但是全国钢铁职工以鞍钢炼铁厂老工人孟泰为榜样,发扬主人翁精神,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及技术革新等一系列的群众运动,短短 3 年时间,钢铁工业就全面恢复了生产。

2.2.2 克服国内外困难 ,经过调整 ,继续前进

1958 年开始了 “ 大跃进” ,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加上当时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原苏联的背信弃义 ,一度给钢铁工业和国民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1960 年冬党中央适时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钢铁工业在指导思想上实行了重大的战略转变,首先转到为国民经济,特别是为农业、轻工业服务的轨道上来。

2.3、改革开放后的稳步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 14 年,是我国冶金工业持续、稳定发展的 14 年。冶金战线的广大干部和职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 “一个中心 , 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使我国钢铁工业在建国以来所创建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3.1 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速度

钢产量由 1978 年的 3178 万 t , 增长到 1992年的近8093 万 t ,平均增钢 340 万 t。工业总产值由1978 年的266.39 亿元 , 增加到1992 年的2230.9 亿元,平均每年增加 140.32 亿元。1978年全行业实现

利税 50 亿元 , 1992 增加到约 280亿元 ,增长近4.6 倍。

2.3.2 企业组织结构初步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 , 一批现有钢铁企业通过及时改造和扩建增加了生产能力,使我国年产 100 万 t钢以上的企业由 12 家增加到 17 家;年产 50~100 万 t 钢的企业由 2 家增加到 21 家。到 1992年,年产 50 万 t 以上钢铁企业的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 80%左右;年产 100 万 t 以上钢铁企业的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 65%左右。

2.3.3 工艺技术结构发生变化 1978~1992 年,氧气转炉钢从 34.4%上升到 60.7%以上;工艺技术落后的平炉钢由 35%下降到 17%;连铸比从 3.5%上升到 30%;连铸钢生产能力由 1978 年的 350 万 t ,上升到 1992 年的近3000 万 t。14 年来淘汰了一批平炉、侧吹转炉和落后轧机,改造和新建了一批大型高炉、中小型氧气顶吹转炉、连铸机、中厚板轧机、无缝管轧机、高速线材轧机及大中型矿山。

2.3.4 产品结构初步改善 ,产品质量得到提高

供需矛盾突出的板、管、带材产量,从 1978 年的 710 万 t , 上

升到 1992 年的 2501.6 万 t , 占钢材总量的比率由 32%上升到 37.37%。产品质量水平有所提高,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生产的钢材,达到总量的 60% 左右,产品质量水平有所提高。加入WTO后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冶金工业在工艺水平、平均技术装备水平、钢铁产品质量、产品生产专业化、劳动生产率、技术经济指标和钢铁企业集中度等方面都比较低下或滞后,再加上“入世”后对我国钢铁企业带来的诸如钢铁贸易、高质量和附加值产品、特钢企业和短缺品种的不利影响。在我国钢铁企业所处的现状和加入WTO后对我国钢铁企业带来巨大挑战的背景下,我国钢铁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与世界钢铁企业强国进行竞争并取得竞争优势,实现钢铁强国的目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加快调整资源配置,优化企业结构。面临我国钢铁企业的困境和“入世”后对钢铁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钢铁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国有资产战略重组,组建大型、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以提高产业集中度;引导企业在联合、兼并的基础上形成有竞争力的专业化分工;搞好钢铁企业的结构调整,搞好关系到全行业发展的技改项目,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努力增强国际市场需要的或国内长期依赖进口的以及高附加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2)走品种、质量效益型的发展

道路。国际钢铁市场的竞争主要包括品种、质量、成本和交货期等方面的竞争。而目前这方面的竞争对我国钢铁企业而言都是弱项,特别是品种质量和数量的竞争,与西方发达国家钢铁企业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因此,今后我国钢铁企业在品种方面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冷轧薄板、镀锌板和涂镀层板、不锈钢薄板、冷轧硅钢片、热轧薄板等目前进口数量较大的关键钢材品种,严格控制大中型材、焊管、热轧窄带钢、镀锡板等品种。

(3)促进科技进步,提升企业技术设备和工艺水平。面对“入世”后的挑战,我国钢铁企业必须尽快扭转这种局面。首先要简历促进科技进步的运行机制和考核指标体系,使得企业新增效益中科技进步的因素逐步扩大;其次推广先进成熟技术,优化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工艺技术设备逐步实现大型化、连续化和自动化;再次要推行“清洁生产”,投资向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方向倾斜。结束语

本文从目前我国钢铁企业的现状发展,结合已加入WTO后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论述今后我国钢铁企业的发展方向:调整资源配置和优化企业结合,促进科技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向集中化,专业化和联合化方向发展。参考文献

【1】 冶金部中国钢铁工业年鉴编辑委员会.1985年钢铁工业年鉴[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5.【2】 陈宇科.西部地区传统产业技术创新模式[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张训鹏.冶金工程概论[M].中南大学出版,2009.【4】冶金部中国钢铁工业年鉴编辑委员会.1999年钢铁工业年鉴[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5】 赵文广等.计算机在冶金中的应用[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6】 李小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博弈[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3).【7】 胡邦喜.当今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特征浅析[J].冶金设备,2005(04).【8】.Souza,H.J.C.Voorwald,M.O.H.Cioffi.Fatigue Strength of HVOF Sprayed Cr3C2-25NiCr and WC-10Ni on AISI 4340 Steel,Surface and CoatingsTechnology[J].2008,203(3-4):191-198.【9】 D.Seo,K.Ogawa,M.Tanno,et al.Influence of Heat Exposure Time on Isothermal Degradation of Plasma Sprayed CoNiCrAlY Coatings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J].2007,201(180:7952-

7960.【10】 K.Spencer,M.X.Zhang.The Use of Kinetic Metallization to Form

IntermetallicReinforced Composite

Coatings by postapray Heat

Treatment,Surface and Coatings CoatingsTechnology[J] 2009,203(20-21).

第四篇: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变革历程及展望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的主体,其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全局。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历程看,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全面改革已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新一轮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具有诸多显著特点。商业银行金融活动全球化、组织机构虚拟化、业务经营全能化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关键词】商业银行;变革历程;发展趋势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支持经济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银行业的主体,中国商业银行的体制创新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或阶段。1979~1993年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诞生和成长期,在这个时期,与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商品和市场转化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基本形成;1994~1997年是中国现代化的商业银行实质性建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通过将金融管理任务、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剥离,为专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创造了条件;1997年~2003年是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体系实现了分离,不良贷款问题开始得到解决,政府控制银行和银行财政化经营机制开始扭转;2003年至今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时期,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并上市实施产权多元化,市场化经营和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一)1979-1993年:基本建成多元化金融业组织体系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的银行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既承担了“中央银行”的管理职能,集中管理和分配资金,又从事“商业银行”活动,办理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业务,集现金中心、结算中心和信贷中心于一体。这种银行体制承袭了前苏联的银行体制模式,具有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特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着手改革原有的银行体制。由于当时整个社会处在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初始阶段,我国金融体制迫切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单一银行体制不再适应经济改革开放对金融业的需求,经济和社会呼吁银行体系的多元化和金融业大发展;二是,刚刚诞生的专业银行带有的强烈政府行政色彩与放开搞活的改革要求不相适应,改革要求银行自身走出政府行政序列进入市场;三是,经济改革呼唤金融市场的成立,金融市场建设亟待“零”的突破。在此期间,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改革发展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促成了中国金融市场的萌芽和银行间竞争的发端。

1979年2月,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1979年3月,专营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同年3月、8月又先后批准建立了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83年国务院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负责领导和管理全国的金融事业。同月,已开展基建和拨改贷业务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脱离财政部,正式归入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金融体系。1984年1月,组建专门从事信贷和储蓄业务的中国工商银行。自此,经历了四年的时间,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先后从人民银行的母体中分立出来,中国金融业形成了中国人民银行与4家专业银行各司其职的二元银行体制。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体系的分立是我国银行业在组织体系上的第一次大革命,这次革命在金融机构的组织体系上实现了政商分离。

此后至1994年,历经近10年时间,我国又成立了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深圳招商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中国光大银行等12家[1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与12家中小商业银行同时发展起来的还有数量众多的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多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遍及全国各地的城乡信用社。在最高峰时期,全国有近800家信托公司,3000多家城市信用社,上万家农村信用社。包括北方、海通、申银、万国等著名大中型证券公司和一大批地方证券公司纷纷出现。在这10年间,中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总数达到历史最高峰。一个中央银行为领导、国家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比较健全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形成。

(二)1993-1997年:建立商业银行的阶段

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把中国的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1994年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国有银行改革“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按照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更新经营管理制度;第二步,将有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 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三步,将符合条件的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开上市。

1994年政府对投资体制和金融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将金融管理任务、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剥离,为专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创造了条件。(1)国家开发银行成立,接过了中国建设银行对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的政策性业务,而中国建设银行转变为商业银行;(2)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接过了进出口方面的政策性业务,另国家外汇的管理职责由外汇管理局统一承担,中国银行也转变为商业银行;(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接过了中国农业银行在农业金融方面的政策性业务,另1996年全国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中国农业银行也转变为商业银行。至此,三大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分家,分别成为两个不同的系统。199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从而明确了4家专业银行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法律地位。

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股份制银行在这一阶段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从1992年到1996年,先后增添了这些新生力量:由光大集团创办的光大银行,由上海地方金融力量创办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由首钢等北京企业力量创办的华夏银行,由全国工商联牵头组建的民生银行。其中民生银行是第一家主要由民营企业投资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为整肃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金融风险,中央金融主管部门决定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当时全国5000多家城市信用社,一部分关闭或停业整顿,剩下2000多家组建为110多个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也实质上从具有草根意味的合作金融组织,逐步转化为地方政府的融资工具和地方金融机构的代表。

(三)1997-2003年: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阶段

强烈触动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这根敏感神经,并使其加速提上日程的莫过于来自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巨大教训以及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截至1996年6月底,我国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本币贷款余额为3.4万亿元,不良贷款余额为8400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4.75%,有的银行实际上已是资不抵债。全国城市信用社亏损面占20%,农村信用社亏损面

[2]占44.7%,不少农村合作基金会纷纷倒闭,人寿保险也存在到期不能足额给付的隐患。

为应对这次金融危机,1997年11月,国家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此后实施的主要改革措施包括:

(一)成立金融工作委员会,对全国性金融机构组织关系实行垂直领导,改革四家银行干部任免制度,试图解决地方政府干预银行业务问题。

(二)补充资本金,剥离不良资产,提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抵御风险能力。中央政府于1998 年发行 2700 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1999 年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约 1.4万亿元左右。

(三)全面推行资产质量五级分类制度以取代原来的“一逾二呆”分类方法,同时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审慎会计原则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

(四)国务院向四大银行派驻监事会,强化监督制约机制,这说明国家已经意识到国有商业银行在治理结构方面存在问题,并开始着手改进。

上述的改革措施充实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改善了财务状况,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四家银行的历史包袱。随着宏观经济保持稳步增长势头,四家银行在2000年第四季度出现了不良贷款总额和比例“双降”的良好局面。但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计划经济的烙印太深,历史包袱积重难返,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效的资本金补充、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没有形成,随着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风险资产相应增加,[3]资本充足率进一步下降,不良资产再次反弹。按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统计,2002年底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额21350亿元,不良贷款率25.12%。伴随着资产规模的高速扩张,四家银行面对的是盈利水平的低下,2003年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为-0.2%,而国际前100家银行平均水平为1%;平均股本回报率(ROE)为-0.5%,而国际前100家银行平均为13%。在此状况下,1998年充实的资本金已基本消耗殆尽,单独依靠银行自身的经营来化解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几乎没有可能。按照审慎会计原则计算,四家银行2003年底的资本充足率均为负数,最高的中国银行资本充足率也仅为-2.02%,外界因此有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早已“技术上破产”这一论断。这样的局面与改革预期存在较大的差距,银行还没有成为真正的银行,进一步的改革势所难免。

(四)2003年至今:以股份制改造为核心的综合改革阶段

中国入世后,必须抢在入世过渡期结束前基本解决国有商业银行问题,使之具有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入世后当务之急。2003年9月,中央和国务院原则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汇报》,决定选择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试点银行,用45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补充资本金,进一步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程。国家根据产权明晰的原则,于2003年12月16日依《公司法》设立了中央汇金公司,由其运用国家外汇储备向试点银行注资,并作为国有资本出资人代表。汇金公司的成立是国有商业银行业改革的一个重大创新,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存在的产权主体虚位局面由此得到根本性改变。此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试点银行的改革工作按照改革总体方案,根据“一行一策”的原则稳步开展。

根据改革方案,三家试点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基本分为三个主要步骤:第一步:实行财务重组。即在国家帮助下消化历史存留的不良资产包袱,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彻底改善财务状况。财务重组是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基础。第二步:完善公司治理。即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参照国际先进银行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国有银行的具体国情、行情,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进行改造,建立起适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完善公司治理是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第三步:公开上市。即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公开上市,使国有银行成为公众化的银行。上市是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实现市场化转轨改制的重要路径。

2010年7月,伴随着中国农业银行在上海敲响钟声,4大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并完成A+H上市的目标顺利实现。截至2013年底[4],四家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超过11.5%,不良贷款率下降到1.5%以下,税后利润总额超过8000亿元。目前来看,这场以产权改革为特征、以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为目的的新一轮改革已基本实现了改革的初衷,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在这一阶段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不断改进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快理念、技术、产品的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了自身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此外,在股改过程中,银行的治理架构不断细化清晰,各部门有了更为明确的分工和职责。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各司其职又相互制衡。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也使得银行的经营管理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银行的经营效率大幅度的提高。在另一个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用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方式,充分学习其带来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使银行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应对危机的能力有大幅度的提升。与此同时,结合引进的战略投资者,国有银行不断开拓新的业务渠道,加强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质量,与飞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需求有效协调统一,不断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投资和业务需求。从银行资金的角度来看,由于股票发行和上市工作的基本完成,银行从资本交易市场筹得大量的资金,建立起市场化的资本金补充机制。财务状况有了明显好转,也给银行的经营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遇,银行抗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这些都使得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

二、国有商业银行股改的历史贡献与影响

国有商业银行成功地实现了改制转型。具体表现为四点:一是提高了资本充足率。2013年工、农、中、建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在11.5%以上。二是彻底解决了资产质量的历史包袱,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双下降。至2013年末,工、农、中、建行的不良贷款率都控制在1.5%以内。三是效益明显改善,竞争力明显增强。2013年末,工、农、中、建行的净利润分别为2629.7亿、1662.1亿、1637.4亿和2151.2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平均增长10%以上。上市后,按市值计算工、农、中、建行均进入国际前十大银行,其中工商银行已经排名第一位。四是国家注资取得明显收益。可以说,中国商业银行的体制变革对整个国家的金融体制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促成了中国金融体制向现代金融制度转型。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所进行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探索带来了中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变革和内部经营管理体制与内控机制的重大变化,从而引起中国银行体制乃至整个金融体制的变革,并积极促进整个经济体制向市场化方向转型。

国有商业银行的成功上市还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历史性转折做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银行绩优股板块已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最为稳定的基础板块,促进了中国国内资本市场由价格投机型向价值投资型转化,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和成熟。二是上市后国有商业银行体制转轨与经营转型并举,资本市场成为银行营运资本、扩展业务、获取收益的新平台。在促进自身资产多元化、为自身创造多种经营收入的同时,也将促进和繁荣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三、现存的困难和问题

在看到中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商业银行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在向现代金融制度迈进和缩小与国外发展比较健全的商业银行体制之间的差距过程中,还有不少障碍要消除,还有不少瓶颈要疏通。

第一,商业银行之间发展不均衡,银行业市场结构呈现比较明显的垄断特征,市场竞争还不太充分。在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体系中,尽管有100多家中资银行,但能跻身于世界[5]1000家大银行的只有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极少数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无论是资本规模还是资产规模都普遍弱小。显然,这种非均衡的银行体系结构不利于我国银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就我国进入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银行数量而言,不仅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无法相比,而且不能与东南亚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甚至比我国的香港和台湾还少。商业银行之间发展不均衡,使我国银行业市场上的垄断一直难以动摇,尽管近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成长使得高度垄断的格局有所改观,但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资产方面仍占据国内银行业市场90%左右的份额,存款和贷款一直在70%以上。这说明,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具有比较明显的垄断特征,市场竞争不够充分。

第二,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不足,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相对较弱。从1000家大银行排名看,我国银行业在税前利润、利润增长率、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等反映经营效益的指标排名中都属于相对较低水平。在国内需求不足仍未明显缓解、金融开放步伐加快、商业银行的国内外同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绩效正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中国的银行业亟需更深刻的变革。

第三,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目前仍处于传统金融业务阶段,未能完全实现向现代金融业务的转变。在世界银行业综合化经营趋势不断强化的助推下,目前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已经实现了从传统金融业务向融存款、贷款、投资、证券、保险业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金融业务的转移。与之相比,基于历史原因和体制约束,我国银行业从传统金融业务向现代金融业务的转变可能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这有可能进一步拉大我国银行业与世界银行业的发展距离,不利于我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当然,在商业银行发展前沿——网上银行发展方面,我国银行业与世界银行业的差距不太大。招商银行的网上银行不仅在国内保持技术领先地位,某些方面即使在国际银行业也处于领先水平。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不能实现战略扩展,那么我国的网上银行发展可能只会在低层次水平上徘徊。

总体而言,与发达国家的银行业比较,我国银行业整体上呈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大而不强”,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强不大”的发展格局,并存在着许多抑制我国银行业综合竞争能力提高的问题。面对世界银行业的巨大变革并基于我国即将加入WTO这一客观现实,迅速缩小与世界银行业发展的差距,加快中国银行业全面融入国际金融社会的步伐,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重心。

三、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展望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金融自由化国际浪潮的推动下,银行业正朝着以金融品牌为主导、以全面服务为内涵、以互联网络为依托、以物理网络为基础的综合化、全球化、电子化、集团化、虚拟化的全能服务机构的方向发展。同时也面临着现代信息技术、客户需求多样化、金融风险控制、管理效率、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挑战。中国正在向世界敞开开放的大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最后关口已经在望,中国的商业银行必须放眼全球,认清未来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深化改革、谋求更大发展而整理思路:

(一)重组商业银行体系,实现均衡发展

重组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实现我国银行业的均衡发展,是矫正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非均衡结构态势,造就更多国际化大银行,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制度转轨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体系重组的基点应定位于金融改革、金融发展和金融开放“三位一体”基础上的金融制度变迁,其根本目标是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资源配置结构和配置机制,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保持金融稳定和良性发展。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现实及未来趋势看,商业银行体系的重组必须实行“改革主体,发展两翼”战略。“改革主体”是指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解决发展的体制约束和产权主体缺位问题。同时,要在系统内进行机构撤并重组,实现减员增效。“发展两翼”是指大力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战略选择和既定目标下的努力程度,而且从根本上有赖于政府的政策支持。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现实途径是通过上市和资本运作,实现低成本规模迅速扩张。

(二)推动并购重组,提高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银行业呈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大而不强”,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强不大”的发展格局,不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启示我们:提高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现实而有效的途径是在商业银行体系内引入购并重组机制。根据国际经验,银行并购的指的是市场化的“效率性”购并,而不是命令式的“行政性”购并。我国银行业实施“效率性”银行购并重组应在政策上把握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近期应侧重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购并重组,以国内市场为主,购并对象主要是其所要涉足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或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应在国际市场上寻找购并对象,进行购并活动。其二,银行业的购并重组不能就银行购并自身而进行购并,要根据世界银行业综合化全能经营这一发展趋势,积极探索银行的集团化发展道路。其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正确定位政府在银行购并重组中的功能角色。其四,健全法律法规,确保银行购并重组在法制基础有序进行。

(三)实施多元化经营,积极应对国外竞争

正确把握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政策内涵和国际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大势,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的要求,逐步放松以至解除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分业经营限制。

出于分散银行经营风险、规范银行银行运作的初衷,我国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但面对世界银行业的综合化发展的潮流,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平等竞争的要求,这一制度已经显露出其不适应性。尽管政策界已承认我国实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度是一种过渡性的体制原则,但至尽尚难看到废除这一原则的“时间表”。我们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实施“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度,不能为分业而分业,现在实行的分业,必须为向将来的全能经营创造条件。在最终解除分业限制之间的过渡期间,可以试行混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方式,成立以大银行为主体的金融集团控股公司。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通过设立子公司的方式在银行、证券、保险和资产管理领域开展分业经营,并对其下属金融性子公司实施统一管理。

(四)建立健全融资渠道,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建立健全商业银行资本供给机制,多渠道筹集商业银行资本金,在实现资本结构合理化基础上确保商业银行的资本有稳定广泛的供给,不断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商业银行资本供给机制包括外部供给机制和内部供给机制。内部供给机制的核心是关于留存收益的诸多安排。外部供给机制的核心内容是关于普通股和优先证券发行的诸多安排。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政策条件以及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内部供给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现实有效的途径是发挥外部供给机制的作用,目前较为可性的方式途径可考虑:一是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扩股增资机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商业银行上市;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三是扩大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的规模。

(五)加快电子化建设,加速网上银行发展

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和互联网的普及,传统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面对网络经济引发的银行业的激烈竞争和动荡,网络经济时代的银行家应该具有更加敏锐的目光和超前的思维,必须彻底改变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以及战略导向,以适应电子商务的需求、推动网络经济的发展。在业务体系上,银行业必须积极创新,完善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品种,提供“金融超市”式的服务。面对资本性和技术性“脱媒”的压力,银行业必须重新构造业务体系,要以网络为业务发展平台,以银行业务为核心,构筑辐射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服务领域的“金融超市”,为“E-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全方位服务。在经营方式上,银行业应该把传统营销渠道和网络营销渠道紧密结合起来,走 “多渠道并存”的道路。一方面,金融产品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银行销售人员与客户之间面对面式的互动交流必不可少,而擅长于高效率、大批量地处理标准化业务的网络银行也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发展“多渠道”营销方式,不仅可以利用网络化新服务手段维护原有客户资源,还有助于提高网络银行的发展起点。在经营理念上,银行业必须实现由“产品中心主义”向“客户中心主义”的转变。传统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核心是“以量胜出”和“产品驱动”,而在网络经济条件下,随着客户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迫使商业银行必须从客户需求出发,充分体现“以质胜出”和“客户驱动”,为客户提供“量身度造”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在战略导向上,银行业必须整合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争取成为网络经济的金融门户。网络经济对金融服务业提出了整合和协同的要求,各类金融机构将以建立金融门户的形式共享资源、提升效率。网上金融门户是多家金融机构网上服务的结合,与各类金融机构交易系统之间存在直接连接。其建立和经营是各类金融服务机构间关系从冲突到协同的过程,对于中国金融业向综合化、全能化转型具有特别的意义。

(六)正视入世机遇与挑战,加强与外资银行的竞合

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商业银行业的进一步开放,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乃大势所趋,国内商业银行将迎来全面竞争时代。在大力改革经营体制的同时,国内银行必须在技术、人才、服务、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迎头赶上,逐步缩小与国际银行业的差距,在竞争中壮大规模、扩展势力。在战略上重视外资银行,并积极了解、学习其先进经验,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也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国银行业与外资银行之间既有竞争,还有相当多的相互补充、相互合作的机会,我们既可以与其展开股权形式的合作,设立中外合资银行,也可以开展业务上的合作,诸如参与银团贷款、项目贷款、债券投资等。

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和中国入世,为中国银行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

第一,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风险正在显露,银行资产质量面临新的考验。周期性波动是经济运行不可避免的规律性表现。作为新兴的市场经济体,我国已经经历了3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经济在高速稳定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诸如发展不均衡以及环境污染和过高能耗等不可承受之矛盾,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风险逐步积累起来。近来,国际外部环境的恶化加剧了中国经济波动的风险。特别是爆发于2007年第三季度的美国次贷危机,把全世界带到了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悬崖边,至今仍处在缓慢复苏阶段,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升级转型的支撑有限。目前,宏观经济政策已经做出重大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转向扩张,扩大内需再度成为经济工作的主导方针。今后几年,由于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面临较多困难,国内商业银行将经历重大的经济波动风险的考验并将面临资产质量恶化的可能。

第二,中国商业银行将经历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双重夹击,利差将收窄。目前除本币存贷款利率维持管制利率外,利率市场化在我国已经在较大范围内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基本走势就是银行存贷利差收窄,我国将由目前3%左右的净利差向发达经济体2%以内的净利差靠拢,这将对那些以传统存贷款为主体的商业银行形成严重的生存威胁。利率风险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今后面对的最主要的经营风险。与此同时,我国的资本市场将得到进一步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将会有更快的发展。证券业和保险业发展滞后于银行业的局面将得到改善。可以预计,下一步资本市场的恢复性发展将进一步增加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金融脱媒现象将更加剧烈和明显。金融脱媒将从两个方面削弱银行的生存能力:一是日益活跃的直接融资将加速分流银行的存款,迫使银行提高存款利率,使银行在存款减少的同时增大成本支出;二是直接融资将加速分流银行的贷款客户,有竞争力的优质客户更倾向于直接入市筹融资,从而减少甚至放弃贷款,迫使银行降低贷款利息来吸引客户,使银行在贷款减少的同时利息收入总量和水平下降。

第三,全面开放为中资银行带来极大挑战。我国入世过渡期已经结束,国内金融市场开放呈全面和加速之势,外资金融机构密集抢滩,而且更加注重通过资本融合成为国内银行的战略投资者,快捷地获取金融服务网络和客户资源。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正在快速演变为不同中外资金融机构联盟体之间的竞争,对中资银行形成了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在次贷问题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间接负面影响不可小觑。除了我国经济下滑有可能带来的银行资产质量和银行盈利能力下降的风险外,国内银行众多国际战略投资者已经深陷次贷危机的泥潭,由此带来的突发性风险也是需要我们预先有所考虑和应对的。参考文献

[1] 詹向阳.30年中国商业银行的体制创新[J].银行家, 2008,(12): 14-19 [2] 戴相龙.回顾199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J].中国金融, 2010,(19): 28-32 [3] 谢平.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三十年[EB/OL].http://finance.qq.com/a/20090205/001814.htm, 2008-12-28 [4] 王光宇.动荡而不悲观--2013年国有商业银行年报评述[J].银行家,2014,(5):20-24 [5] 高析.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与统计分析[J].统计研究, 2010, 27(4): 83-88

第五篇:SCADA系统发展历程和前景展望

SCADA系统发展历程和前景展望

SCADA系统概述

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系统,即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系统的应用领域很广,它可以应用于电力系统、给水系统、石油、化工等领域的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以及过程控制等诸多领域。在电力系统以及电气化铁道上又称远动系统。

SCADA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生产过程控制与调度自动化系统。它可以对现场的运行设备进行监视和控制,以实现数据采集、设备控制、测量、参数调节以及各类信号报警等各项功能。

由于各个应用领域对SCADA的要求不同,所以不同应用领域的SCADA系统发展也不完全相同。

在电力系统中,SCADA系统应用最为广泛,技术发展也最为成熟。它作为能量管理系统(EMS系统)的一个最主要的子系统,有着信息完整、提高效率、正确掌握系统运行状态、加快决策、能帮助快速诊断出系统故障状态等优势,现已经成为电力调度不可缺少的工具。它对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与经济效益,减轻调度员的负担,实现电力调度自动化与现代化,提高调度的效率和水平中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SCADA在铁道电气化远动系统上的应用较早,在保证电气化铁路的安全可靠供电,提高铁路运输的调度管理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铁道电气化SCADA系统的发展过程中,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产品,同时我国也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SCADA产品与设备,这些都带动了铁道电气化远动系统向更高的目标发展。

SCADA系统发展历程

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系统,全名为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系统自诞生之日起就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SCADA系统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三代。

第一代是基于专用计算机和专用操作系统的SCADA系统,如电力自动化研究院为华北电网开发的SD176系统以及在日本日立公司为我国铁道电气化远动系统所设计的H-80M系统。这一阶段是从计算机运用到SCADA系统时开始到70年代。

第二代是80年代基于通用计算机的SCADA系统,在第二代中,广泛采用VAX等其它计算机以及其它通用工作站,操作系统一般是通用的UNIX操作系统。在这一阶段,SCADA系统在电网调度自动化中与经济运行分析,自动发电控制(AGC)以及网络分析结合到一起构成了EMS系统(能量管理系统)。第一代与第二代SCADA系统的共同特点是基于集中式计算机系统,并且系统不具有开放性,因而系统维护,升级以及与其它联网构成很大困难。90年代按照开放的原则,基于分布式计算机网络以及关系数据库技术的能够实现大范围联网的EMS/SCADA系统称为第三代。这一阶段是我国SCADA/EMS系统发展最快的阶段,各

种最新的计算机技术都汇集进SCADA/EMS系统中。这一阶段也是我国对电力系统自动化以及电网建设投资最大的时期,国家计划未来三年内投资2700亿元改造城乡电网可见国家对电力系统自动化以及电网建设的重视程度。

第四代SCADA/EMS系统的基础条件已经或即将具备,预计将与21世纪初诞生。该系统的主要特征是采用Internet技术、面向对象技术、神经网络技术以及JAVA技术等技术,继续扩大SCADA/EMS系统与其它系统的集成,综合安全经济运行以及商业化运营的需要。SCADA系统在电气化铁道远动系统的应用技术上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应用上也有迅猛的发展。由于电气化铁道与电力系统有着不同的特点,在SCADA系统的发展上与电力系统的道路并不完全一样。在电气化铁道远动系统上已经成熟的产品有由我所自行研制开发的HY200微机远动系统以及由西南交通大学开发的DWY微机远动系统等。这些系统性能可靠、功能强大,在保证电气化铁道供电安全,提高供电质量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SCADA系统在铁道电气化上的应用功不可没。

SCADA系统发展瞻望

SCADA系统在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其技术进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当今,随着电力系统以及铁道电气化系统对SCADA系统需求的提高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SCADA系统提出新的要求,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

SCADA/EMS系统与其它系统的广泛集成SCADA系统是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实时数据源,为EMS系统提供大量的实时数据。同时在模拟培训系统,MIS系统等系统中都需要用到电网实时数据,而没有这个电网实时数据信息,所有其它系统都成为“无源之水”。所以在这今十年来,SCADA系统如何与其它非实时系统的连接成为SCADA研究的重要课题;现在在SCADA系统已经成功地实现与DTS(调度员模拟培训系统)、企业MIS系统的连接。SCADA系统与电能量计量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水调度自动化系统、调度生产自动化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集成成为SCADA系统的一个发展方向。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

以RTU、微机保护装置为核心,将变电所的控制、信号、测量、计费等回路纳入计算机系统,取代传统的控制保护屏,能够降低变电所的占地面积和设备投资,提高二次系统的可靠性。变电所的综合自动化已经成为有关方面的研究课题,我国东方电子等公司已经推出相应的产品,但在铁道电气化上还处于研究阶段。

专家系统、模糊决策、神经网络等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利用这些新技术模拟电网的各种运行状态,并开发出调度辅助软件和管理决策软件,由专家系统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推理出最优化的运行方式或出来故障的方法,以达到合理、经济地进行电网电力调度,提高运输效率的目的。

面向对象技术、Internet技术、及JAVA技术的应用

面向对象技术(OOT)是网络数据库设计、市场模型设计和电力系统分析软件设计的合适工具,将面向对象技术(OOT)运用于SCADA/EMS系统是发展趋势。

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浏览器界面已经成为计算机桌面的基本平台,将浏览器技术运用于SCADA/EMS系统,将浏览器界面作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人机界面,对扩大实时系统的应用范围,减少维护工作量非常有利;在新一代的SCADA/EMS系统中,传统的MMI界面将保留,主要供调度员使用,新增设的Web服务器供非实时用户浏览,以后将逐渐统一为一种人机界面。

JAVA语言综合了面向对象技术和Internet技术,将编译和解释有机结合,严格实现了面向对象的四大特性:封装性、多态性、继承性、动态联编,并在多线程支持和安全性上优于C++,以及其它诸多特性,JAVA技术将导致EMS/SCADA系统的一场革命。

什么是SCADA?

SCADA是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的缩写,即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生产过程控制与调度自动化系统。它可以对现场的运行设备进行监视和控制,以实现数据采集、设备控制、测量、参数调节以及各类信号报警等各项功能。

下载离子电池材料发展历程现状及展望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离子电池材料发展历程现状及展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上海燃气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上海燃气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作者: 来源:天然气(煤层气)与管道网 浏览次数: 上海燃气(集团)有限公司 次 上海是我国最早使用燃气的城市之一,1865年,上海建成第一家煤气厂,于当年11月......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历程和展望

    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论文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过程和未来展望 班级 医电121 姓名 代新朝 学号 120411113 成绩 2013年1月10日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过程和未来展望 生物医学工程......

    PLC的发展历程和展望五篇

    PLC的发展历程和展望出处:PLCopen China for efficiency in automation(PLCopen 中国组织)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英文为Programmable Controller,在二十实际七十至八十年代一直简称......

    东软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东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东软的概况 1991年,东软创立于中国东北大学。公司主营业务包括:行业解决方案、产品工程解决方案及相关软件产品、平台及服务等。目前,公司拥有员......

    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现状及发展展望

    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现状及发展展望 【摘要】计算机已成为现代社会最高效、最科学的实用工具,计算机网络的覆盖也使计算机应用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职......

    武威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武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发展概况 1.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根据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标准中,我市拥有全部7大类的旅游资源,其中人文旅游资源83处,自然旅游资源24处......

    手机媒体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手机媒体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原本作为人际间信息交流中介的手机,现在成为信息社会的主要信息载体与传播媒介,并逐渐演变成手机媒体。手机媒体体现着不......

    新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新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贫地耕者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保险业的发展现状自然符号发展中国家保险业的普遍现状。由于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故保险业的规模及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