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的发展历程与展望》心得

时间:2019-05-15 09:5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土木工程的发展历程与展望》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土木工程的发展历程与展望》心得》。

第一篇:《土木工程的发展历程与展望》心得

《土木工程的发展历程与展望》学习心得

专业:建筑学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 日期:2012-5-10

摘 要

土木工程的发展有着很悠久的历史,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发展。从原始社会的穴居、巢居,到步入现代社会的高楼大厦。它同人类的居住环境改变息息相关,更和各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特别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密切联系。土木工程内涵丰富,而就其本身而言,则主要是围绕着材料、施工、理论三个方面的演变而不断发展的。从17世纪工程结构开始有定量分析,定为早期土木工程时代的开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可以看作现代土木工程时代的起点。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雄伟的建筑已成为各国经济腾飞的象征,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而为土木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

关键词:土木工程 发展历史 现状 发展前景

土木工程是个庞大的学科,但最主要的是建筑,建筑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的发展历程。土木工程的发展可以分为材料和技术两方面来概述。在建筑材料方面,建筑材料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提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远古时代,人类的住、行采用的是石块和树木。公元前12~4世纪先后创制了瓦和砖,人类才有用人造材料做成的住房。17世纪有了生铁和熟铁以后,直到18世纪有了波特兰水泥,才使后来的钢筋混凝土工程得到蓬勃发展。如今各种高强度结构材料、新型装饰材料和防水材料的开发,则和20世纪中期以来高分子有机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在建筑技术方面,从17世纪开始,以伽利略和牛顿为先导的近代力学同土木工程实践结合起来,逐渐形成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岩体力学,作为土木工程的基础理论的学科。这样土木工程才逐渐从经验发展成为科学。整个世界每天都在改变,而建筑也随科学的进步而发展。力学的发现,材料的更新,不断有更多的科学技术引入建筑中。以前只求一间有瓦盖顶的房屋,现在追求舒适,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科学,推动了土木工程的发展,使其更加完美。土木工程也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未来的土木工程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土木工程是一种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着密切关系的工程。其中与“住”的关系是直接的。因为,要解决“住”的问题必须建造各种类型的建筑物。而解决“行、食衣”的问题既有直接的一面,也有间接的一面。要“行”,必须建造铁路、道路、桥梁;要“食”,必须打井取水、兴修水利、进行农田灌溉、城市供水排水等,这是直接关系。而间接关系则不论做什么,制造汽车、轮船也好,纺纱、织布、制衣也好,乃至生产钢铁、发射卫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都离不开建造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和修建各种工程设施。土木工程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可分为奠基时期、进步时期和成熟时期三个阶段。

一、17世纪到18世纪下半叶是近代科学的奠基时期,也是近代土木工程的奠基时期。伽利略、I.牛顿等所阐述的力学原理是近代土木工程发展的起点。意大利学者伽利略在1638年出版的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中,论述了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质和梁的强度,首次用公式表达了梁的设计理论。这本书是材料力学领域中的第一本著作,也是弹性体力学史的开端。1687年牛顿总结的力学运动三大定律是自然科学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直到现在还是土木工程设计理论的基础。瑞士数学家L.欧拉在1744年出版的《曲线的变分法》建立了柱的压屈公式,算出了柱的临界压曲荷 载,这个公式在分析工程构筑物的弹性稳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法国工程师库仑1773年写的著名论文《建筑静力学各种问题极大极小法则的应用》,说明了材料的强度理论、梁的弯曲理论、挡土墙上的土压力理论及拱的计算理论。这些近代科学奠基人突破了以现象描述、经验总结为主的古代科学的框框,创造出比较严密的逻辑理论体系,加之对工程实践有指导意义的复形理论、振动理论、弹性稳定理论等在18世纪相继产生,这就促使土木工程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二、18世纪下半叶,J.瓦特对蒸汽机作了根本性的改进。蒸汽机的使用推进了产业革命。规模宏大的产业革命,为土木工程提供了多种性能优良的建筑材料及施工机具,也对土木工程提出新的需求,从而促使土木工程以空前的速度向前迈进。土木工程的新材料、新设备接连问世,新型建筑物纷纷出现。1824年英国人J.阿斯普丁取得了一种新型水硬性胶结材料──波特兰水泥的专利权,1850年左右开始生产。1856年大规模炼钢方法──贝塞麦转炉炼钢法发明后,钢材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土木工程。1851年英国伦敦建成水晶宫,采用铸铁梁柱,玻璃覆盖。1867年法国人J.莫尼埃用铁丝加固混凝土制成了花盆,并把这种方法推广到工程中,建造了一座贮水池,这是钢筋混凝土应用的开端。1875年,他主持建造成第一座长16米的钢筋混凝土桥。1886年,美国芝加哥建成家庭保险公司大厦,9层,初次按独立框架设计,并采用钢梁,被认为是现代高层建筑的开端。1889年法国巴黎建成高300米的埃菲尔铁塔,使用熟铁近8000吨。土木工程的施工方法在这个时期开始了机械化和电气化的进程。蒸汽机逐步应用于抽水、打桩、挖土、轧石、压路、起重等作业。19世纪60年代内燃机问世和70年代电机出现后,很快就创制出各种各样的起重运输、材料加工、现场施工用的专用机械和配套机械,使一些难度较大的工程得以加速完工;1825年英国首次使用盾构开凿泰晤士河河底隧道;1871年瑞士用风钻修筑8英里长的隧道;1906年瑞士修筑通往意大利的19.8公里长的辛普朗隧道,使用了大量黄色炸药以及凿岩机等先进设备。近代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需求的不断增长,还反映在房屋建筑及市政工程方面。电力的应用,电梯等附属设施的出现,使高层建筑实用化成为可能;电气照明、给水排水、供热通风、道路桥梁等市政设施与房屋建筑结合配套,开始了市政建设和居住条件的近代化;在结构上要求安全和经济,在建筑上要求美观和适用。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近代土木工程发展到成熟阶段。这个时期的一个标志是道路、桥梁、房屋大规模建设的出现。在交通运输方面,由于汽车在陆路交通中具有快速和机动灵活的特点,道路工程的地位日益重要。沥青和混凝土开始用于铺筑高级路面。1931~1942年德国首先修筑了长达386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见联邦德国高速公路),美国和欧洲其他一些国家相继效法。20世纪初出现了飞机,飞机场工程迅速发展起来。钢铁质量的提高和产量的上升,使建造大跨桥梁成为现实。1918年加拿大建成魁北克悬臂桥,跨度548.6米;1937年美国旧金山建成金门悬索桥,跨度1280米,全长2825米,是公路桥的代表性工程;1932年,澳大利亚建成悉尼港桥,为双铰钢拱结构,跨度503米。(见图1)近代土木工程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另一个标志是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广泛应用。1886年美国人P.H.杰克孙首次应用预应力混凝土制作建筑构件,后又用于制作楼板。1930年法国工程师E.弗雷西内把高强钢丝用于预应力混凝土,弗雷西内于1939年、比利时工程师G.马涅尔于1940年改进了张拉和锚固方法,于是预应力混凝土便广泛地进入工程领域,把土木工程技术推向现代化。

图1 澳大利亚建成悉尼港桥

这一时期的中国,由于当时的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近代土木工程发展缓慢,直到清末出现洋务运动时,才引进了—些西方技术,陆续建成了一些典型工程。1909年詹天佑主持建成京张铁路,全长约200km,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全路有四条隧道,其中八达岭隧道长达1091m;1894年建成用气压沉箱法施工的滦河大桥;1901年全长1027m的松花江衍架桥竣工;1905年建成全长3015m的郑州黄河桥。1865年上海开始供应煤气。1879年旅顺建成中国第—个近代给水工程。1929年中山陵建成。1931年建成广州中山纪念堂。1934年在上海建成了24层钢结构的国际饭店。1937年建成公路铁路两用的钢桁架桥——钱塘江桥,全长1453m,采用沉箱基础(见图9)。在材料方面,1889年在唐山出现了中国第一个水泥厂;1910年开始生产机砖。这些工程建设在中国近代土木工程史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图9 钱塘江大桥 现代土木工程以社会生产力的现代发展为动力,以现代科学技术为背景,以现代工程材料为基础,以现代工艺与机具为手段高速度地向前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生产力出现了新的飞跃。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土木工程进入一个新时代。在近40年中,前20年土木工程的特点是进一步大规模工业化,而后20年的特点则是现代科学技术对土木工程的进一步渗透。中国在1949年以后,经历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规模空前的经济建设时期。例如,到1965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80余万公里,是解放初期的10倍;铁路通车里程5万余公里,是50年代初的两倍多;火力发电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居世界前五位。1979年后中国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发展加快。列入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的大中型建设项目达 890个。1979~1982年间全国完成了3.1亿米2住宅建筑;城市给水普及率已达80%以上;北京等地高速度地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京津塘(北京—天津—塘沽)高速公路和广深珠(广州—深圳、广州—珠海)高速公路开始兴建;有些铁路正在实现电气化;济南、天津等地跨度200多米的斜张桥相继建成;全国各地建成大量10余层到50余层的高层建筑。这些都说明中国土木工程已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土木工程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工程功能化:现代土木工程的特征之一,是工程设施同它的使用功能或生产工艺更紧密地结合。复杂的现代生产过程和日益上升的生活水平,对土木工程提出了各种专门的要求。现代土木工程为了适应不同工业的发展,有的工程规模极为宏大,如大型水坝混凝土用量达数千万立方米,大型高炉的基础也达数千立方米;有的则要求十分精密,如电子工业和精密仪器工业要求能防微振。现代公用建筑和住宅建筑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徒具四壁的房屋,而要求同采暖、通风、给水、排水、供电、供燃气等种种现代技术设备结成一体。

二、城市立体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城市用地更加紧张,交通更加拥挤,这就迫使房屋建筑和道路交通向高空和地下发展。高层建筑成了现代化城市的象征。1974年芝加哥建成高达433米的西尔斯大厦(见彩图),超过1931年建造的纽约帝国大厦的高度。现代高层建筑由于设计理论的进步和材料的改进,出现了新的结构体系,如剪力墙、筒中筒结构(见筒体结构)等。美国在1968~1974年间建造的三幢超过百层的高层建筑,自重比帝国大厦减轻20%,用钢量减少30%。高层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是对现代土木工程成就的一个总检阅。城市道路和铁路很多已采用高架,同时又向地层深处发展。地下铁道在近几十年得到进一步发展,地铁早已电气化,并与建筑物地下室连接,形成地下商业街。北京地下铁道在1969年通车后,1984年又建成新的环形线。地下停车库、地下油库日益增多。城市道路下面密布着电缆、给水、排水、供热、供燃气的管道,构成城市的脉络。现代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一个立体的、有机的系统,对土木工程各个分支以及他们之间的协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交通高速化:现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人、物和信息的交流都要求更高的速度。高速公路虽然1934年就在德国出现,但在世界各地较大规模的修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1983年,世界高速公路已达11万公里,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铁路的职能。高速公路的里程数,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铁路也出现了电气化和高速化的趋势。日本的“新干线”铁路行车时速达210公里以上,法国巴黎到里昂的高速铁路运行时速达260公里。从工程角度来看,高速公路、铁路在坡度、曲线半径、路基质量和精度方面都有严格的限制。交通高速化直接促进着桥梁、隧道技术的发展。不仅穿山越江的隧道日益增多,而且出现长距离的海底隧道。日本从青森至函馆越过津轻海峡的青函海底隧道即将竣工,隧道长达53.85公里。

四、材料轻质高强化:现代 土木工程的材料进一步轻质化和高强化。工程用钢的发展趋势是采用低合金钢。中国从60年代起普遍推广了锰硅系列和其他系列的低合金钢,大大节约了钢材用量并改善了结构性能。高强钢丝、钢绞线和粗钢筋的大量生产,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桥梁、房屋等工程中得以推广。标号为500~600号的水泥已在工程中普遍应用,近年来轻集料混凝土和加气混凝土已用于高层建筑。例如美国休斯敦的贝壳广场大楼,用普通混凝土只能建35层,改用了陶粒混凝土,自重大大减轻,用同样的造价建造了52层。而大跨、高层、结构复杂的工程又反过来要求混凝土进一步轻质、高强化。

五、施工过程工业化:大规模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和苏联、东欧的建筑标准化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人们力求推行工业化生产方式,在工厂中成批地生产房屋、桥梁的种种构配件、组合体等。预制装配化的潮流在50年代后席卷了以建筑工程为代表的许多土木工程领域。这种标准化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起了积极作用。中国建设规模在绝对数字上是巨大的,30年来城市工业与民用建筑面积达23亿多米2,其中住宅10亿米2,若不广泛推行标准化,是难以完成的。装配化不仅对房屋重要,也在中国桥梁建设中引出装配式轻型拱桥,从60年代开始采用与推广,对解决农村交通起了一定作用。

六、理论研究精密化:现代科学信息传递速度大大加快,一些新理论与方法,如计算力学、结构动力学、动态规划法、网络理论、随机过程论、滤波理论等的成果,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而渗进了土木工程领域。结构动力学已发展完备。荷载不再是静止的和确定性的,而将被作为随时间变化的随机过程来处理。美国和日本使用由计算机控制的强震仪台网系统,提供了大量原始地震记录。日趋完备的反应谱方法和直接动力法在工程抗震中发挥很大作用。中国在抗震理论、测震、震动台模拟试验以及结构抗震技术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静态的、确定的、线性的、单个的分析,逐步被动态的、随机的、非线性的、系统与空间的分析所代替。电子计算机使高次超静定的分析成为可能,例如高层建筑中框架-剪刀墙体系和筒中筒体系的空间工作,只有用电算技术才能计算。电算技术也促进了大跨桥梁的实现,1980年英国建成亨伯悬索桥,单跨达1410米,1983年西班牙建成卢纳预应力混凝土斜张桥,跨度达440米;中国于1975年在云阳建成第一座斜张桥后,济南黄河斜张桥跨度为220米(见图10),天津永和桥跨度达260米。

图10 济南黄河斜张桥

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入,使现代土木工程取得许多质的进展,并使工程实践更 离不开理论指导。此外,现代土木工程与环境关系更加密切,在从使用功能上考虑使它造福人类的同时,还要注意它与环境的谐调问题。现代生产和生活时刻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废渣和噪声,污染着环境。环境工程,如废水处理工程等又为土木工程增添了新内容。核电站和海洋工程的快速发展,又产生新的引起人们极为关心的环境问题。现代土木工程规模日益扩大,例如:世界水利工程中,库容300亿米3以上的水库为28座,高于200米的大坝有25座。乌干达欧文瀑布水库库容达2040亿米3,苏联罗贡土石坝高 325米;中国葛洲坝截断了世界最大河流之一的长江,并又开始筹建三峡高坝;巴基斯坦引印度河水的西水东调工程规模很大;中国在1983年完成了引滦入津工程。这些大水坝的建设和水系调整还会引起对自然环境的另一影响,即干扰自然和生态平衡,而且现代土木工程规模愈大,它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愈大。因此,伴随着大规模现代土木工程的建设,带来一个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课题,有待综合研究解决。土木工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至今已经演变成为大型综合性的学科,它已经出许多分支,如:建筑工程,铁路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特种工程结构,给水排水工程,港口工程,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土木工程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有其重要的属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统一性。土木工程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随着人们生活的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己所处的建筑空间已经不仅仅单纯从数量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从质量上也提车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环境的美观,有一定的舒适度。这就需要对建筑进行必要的装修。如果说建筑主体工程构成了建筑的骨架,那么装饰后的建筑则成了有血有肉的有机体,最终以丰富的,完善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最佳的建筑应该充分体现各种装饰材料的有关特性,结合现有的施工技术,最有效的手法,来达到构思所要表达的效果。建筑装 修要考虑建筑空间的使用要求,保护主体机构免受损害,给人以美的享受,满足消防疏散的要求,装饰材料和方案的合理性,施工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等。房屋建筑发展的同时,像房屋建筑一样影响着人们生活的道路,桥梁,隧道等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我国土木工程还存在信息化建设问题。随着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以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西部大开发和国家能源交通原材料基础设施项目,以北京奥运工程为代表的各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项目,还有量大面广的城乡住宅建设项目正处在建设高潮之中,再加上我国已加入WT0,进入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实施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大战略,土木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这重要的发展机遇中肩负重任,必须把握住大课题,即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和素质提升。

总之在学习完这门课程后收获颇多,也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未来我们不仅仅是一个工程技术人员,也是社会的建设者,积极的投身社会建设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去做,经过我们这一代土木工程师的努力,一定会给我国的土木工程界带来一个新的飞跃,让我国的建设事业走在世界的最前沿.

第二篇:世界世界城市发展历程与中国城市发展展望

《世界世界城市发展历程与中国城市发展展望》听后感

为了开拓我们的视野,促进我们进步,我院今天下午邀请了罗致刚先生为我们讲解《世界世界城市发展历程与中国城市发展展望》,我有幸参加了这个讲座,从中受益匪浅,也获得了许多启发。

罗致刚先生妙语生辉,用许多有趣鲜明的例子给我们讲解了世界城市发展的历程,列出了世界城市发展的几个过程: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以及城市发展的过程:城市化→集中化→全球化。纵观世界城市的发展历程,让我联想到当今中国城市的发展的一些问题。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城市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我国也再大力提高城市化水平,但是中国的城市化,似乎有点扭曲,可以理解为城镇化。现在的政策就是大力发展中小城镇,限制大城市的发展。这有悖于世界城市发展的规律。中国的大城市集中了全国的优势资源,吸引了大批人员涌进。应该加之以正确引导,扩展规模,从而形成城市集中化现象。而不是现在的发展小城镇,限制大城市。村村点火的局面。这样浪费了许多资源,没有做到资源整合,聚集起来发挥最大作用。

从讲座中也了解到,中国现在正在开始走城市集中化,形成京津城市带,沪宁杭城市带以及珠三角城市带。我想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建制也阻碍了中国城市集中化的发展。但我仍相信中国正在好的方面走,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谷孟杰2011 11 03

第三篇:昆山人才工作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风雨六十年辉煌二十载——昆山人才工作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89年撤县设市以来,昆山完成了一个由传统农业县向现代工商城市的跨越,走出了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昆山之路”。实践表明,昆山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昆山人才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昆山人才工作也为昆山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昆山人才工作历史回顾

昆山人才工作发展历程大致经过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建国伊始,百业待兴,人才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步前进。历经社会主义改造、十年建设和文化大革命**三个阶段,我市人事工作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克服“左”倾思潮的影响,几经反复,初步建立起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由政府统包统配高度集中的人才工作体制。但是尚没有认识到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对人才的作用认识也不到位。政治挂帅,阶级斗争为主,注重人才的政治历史,忽视文化素质,大多数专业人才遭受到打击和批判,人才工作在艰难中曲折前进。

第二阶段:从1978年到1992年。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解放思想,打破束缚,人才工作在改革开放中恢复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决策后,相继提出人才强国和科教强国的国家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逐步成为全社会的新风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我市的人才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人才工作被摆上了新的位置。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从政治上解放人才,从组织上优待人才,恢复、调整和建立了6000人的人才队伍。每年人才引进的数量从1976年的16人,猛增到1984年的258人。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大人才以满腔的热情,贡献知识,贡献才华,为昆山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昆山的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从1992年到2002年。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与时俱进,深入改革,人才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破浪前行。东风春来满眼绿,人才工作迈向了高速发展的轨道。在这个阶段,我市建立了市人才服务公司,后来更名为人才交流服务部,继而更名为人才交流中心。由此,人才工作进入了体制化的时代。1992年,全省第一期大型人才市场在昆山举行,在全国开创了县级城市举办面向全国的人才市场的先河。人才市场进入了昆山人的视野,逐渐成为昆山人力资源配制的主渠道,成为昆山人才工作史上的里程碑。此后,昆山人才网也开始起步,人才中介纷纷出现,人才服务社会化、市场化逐渐起步。在这个阶段还相继出台了《昆山市引进科技人员及使用管理的若干规定》、《昆山市引进人才实行工作暂住证的暂行规定》,成为继深圳、上海之后在全国最早实施人才柔性流动战略的城市之一。昆山开始了大规模人才引进工作,1995年,我市人才总量超过万人,达到了13350人。

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科学发展,人才强国,人才工作在服务科学发展中开创崭新局面。2005年,昆山被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人事厅正式列为省“人才特区”苏南试验点。昆山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在全国率先建立起贯通毕业生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人力资源市场之一,也是全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史上第一个按照人力资源业务特点规划的市场。2008年,昆山市首开全国先河,实施亿元人才新政,把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一用于人才工作。相继出台《昆山市关于加快优秀人才引进与培养的若干政策》和《关于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计划实施意见》,人才工作走向新的辉煌。截至2009年8月,我市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总量超过17万人,其中博士140人,硕士2316人,有合作项目的长江学者和两院院士达到21人。昆山人才队伍建设呈现总量增长快、结构优化、层次提高的良好态势。

二、昆山人才工作的历史经验 经过六十年的人才工作实践,昆山人才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各类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素质不断提高,结构得到改善,建立起与昆山经济社会

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人才作用更加凸显,各类人才投身昆山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事业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才工作的机制不断优化,基本形成了以人力资源市场为基础,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一)六十年实践表明,解放思想是推动昆山人才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的重要法宝。昆山的人才工作实践表明,不解放思想,人才工作就不能从僵化的计划经济时代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就不会确立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更不会建立起在全国有影响的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大市场。不解放思想,全省第一期大型人才市场就不会在昆山举行,全国第一个县级城市中的博联会就不会在昆山成立,全国首个把财政收入百分之一用于人才工作的城市就不会是昆山。不解放思想,昆山就不会成为全国人才交流协会唯一的县级市常务理事单位。实践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更是永无止境。昆山人才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人才工作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就是要从冲破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中获得新的目标、新的路径和新的动力。

(二)六十年实践表明,坚持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是保持人才工作旺盛活力的源泉。让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新意识、创造激情、创业愿望,才能实现人才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市场的驱动,昆山人力资源市场就不会形成网络招聘、现场招聘、猎头招聘等八大方式的立体招聘模式,就不会形成每年超过百万人进场的规模。没有市场驱动,就不会形成人才招聘、人才派遣、人力资源外包业务的全面发展。没有市场驱动,就不会产生众多的职介公司、劳务派遣公司,就不会形成社会化的人才工作机制。没有市场驱动,就不会形成昆山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今天的发展,昆山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就不会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规模。

(三)六十年实践表明,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昆山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昆山人才工作的实践表明,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解放人才,把“人才是目的”、“人才是主体”、“人才是尺度”的思想贯穿于人才工作始终,才能激发人才的积极性,才能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才能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善待人才、激励人才的良好环境。不坚持以人为本,就不会有“亿元人才新政”的引才气魄和力度。不坚持以人为本,就不会具备足以产生博士联谊会、留学生联谊会等联系高精尖人才的团体的土壤,不会为高端人才与政府对话构建起畅通的通道。不坚持以人为本,就不会成立优秀人才服务中心,建立起为优秀人才提供后续配套服务的各类绿色通道,不会形成一流的人才服务环境。不坚持以人为本,就无法叫响“聚人聚力汇资源、连才连智通天下”的理念,就不会形成鼓励人才创新,支持人才创业,激励人才成功,宽容人才失败,有利于各类人才干成事业、干好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六十年实践表明,坚持服务大局,紧贴中心工作,是实现昆山人才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要促进发展,这是人才工作的灵魂和方向。我们只有把业务工作放在全局的高度,放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去思考、去谋划,才能不断开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才能实现人才工作可持续发展。昆山人力资源市场要紧紧围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个大局,拓宽思路,主动服务,寻找人才工作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切实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三、昆山人才工作展望

目前,昆山人才队伍的整体规模、素质能力、机构分布还不太适应昆山创新型城市的建设需要,高层次创新人才还比较匮乏,高技能人才还存在短缺现象,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亟需提高,人才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人才工作机制的障碍需要进一步突破。面临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新趋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学发展,更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未来昆山人才工作主要发展方向是:一是要进一步增强以扩大就业为主的公共服务功能。致力于解

决结构性失业、大学生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公共就业问题,对城乡所有劳动者提供基本、均等的就业服务,对就业困难群体提供援助性就业服务。二是要进一步培育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要求,打破身份分割和管理分割,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对人力资源服务的监管力度。三是要大力促进昆山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大力促进各类性质人力资源服务主体的发展,遵循市场规律,大力发展招聘、培训、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人力资源派遣、管理咨询等业务,力争在昆山人力资源服务的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四是要全力贯彻人才强市战略。为昆山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是昆山人力资源市场的重要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在人才引进、人才服务、人才培养方面有所作为。五是坚持改革创新,紧贴时代要求,促进人才工作科学发展。创新是人才的本质,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人才部门的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这需要我们发扬与时俱进精神,解放思想,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不断促进昆山人才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作者系昆山人力资源市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第四篇:中国信托业发展历程的思考与展望(推荐)

中国信托业发展历程的思考与展望

国信托业峰会”召开前夕,应中国信托业协会副会长王丽娟女士邀请,公司董事长翁先定先生亲自执笔,写成《中国信托业发展历程前中国信托业的历史源起、发展现状、未来前景等诸方面进行了回顾、解读和展望,并对信托业自身定位及制度设计提出独到见解。文结合了翁先定董事长20余年的金融及信托行业工作经验,全文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可谓是对目前新闻传媒对信托行业舆论上存业发展历程的思考与展望》一文在2010年中国信托业峰会期间获得强烈反响。信托业协会方面曾专门致电,请求将此文公开刊出。经2月6日在《金融时报》发表,后获“中国金融网”、“中国经济网”、“金融界”、“中金在线”、“和讯网”、“中国网”等主华信托乃至整个行业的中长期发展都有重要指导意义,现将全文转载,以供我司员工学习交流。

中国信托业发展历程的思考与展望

2010年12月07日 06:52来源: 金融时报

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它的命运也必将烙上中国改革开放的深深烙印。

与过

国信托业已走过的历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科学客观评价中国信托业应从三个方面进行。

业的功与过是原生性的。信托业诞生的年代中国没有财富阶层,没有要素市场,没有私有财产。是改革开放的需要催生了中国信托业务,而国内金融制度满足不了需求。但是为什么恰恰选择了信托业而不是投资银行或证券公司等其他金融组织呢?是信托制度的特殊理论和法律意义上应该是资本市场及资产管理业务的基石。如果说传统银行从事的金融业务属于自营性资金业务,那么,其余代理性信托制度基础上的。因此,信托制度在英国发源时最初是以个人财产管理为核心的制度安排,以后随着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推广已逐域。当时的中国现代金融业刚刚起步,信托平台可以承载改革开放对金融制度配套要求的所有希望。因此,信托引入中国成为历史的赋予了信托业的历史使命,在这种背景下,信托业无市场基础、从业人员无职业化训练、监管机构缺乏监管理论与实际,可以说信托家庭无教、政府也无能管理”的环境中,在成长中产生问题是必然的。只有这样,才能客观认识信托业的功过是非,片面指责信托业业的功大于过。信托业的“功”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金融创新,信托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金融创新的母体。从资机构类型无一不是发展于信托平台而随着市场扩大、业务成熟后逐步独立于母体发展成为独立的行业与机构的。二是引进外资。80年外商业贷款大部分是由信托引入的,相当一部分大项目的设备是由信托以租赁方式引入的。三是筹集建设资金。在改革开放初期,融尤其是计划外的市场经济组织的需求银行更难以满足,信托在筹措资金、促进金融资金市场形成上发挥了很大作用。四是培育现代金国资本市场及现代金融业建立与发展的人才培养是在信托平台上完成的。到今天为止,资本市场的高级管理人员相当一部分是在信托何方

信托业正处在重生的征途上。信托公司路在何方的答案可能要从两个方面寻找,一是信托公司是否还有独立的路可走,也就是能否找营模式;二是路在哪里,实际上就是信托公司的目标市场或者说业务范围怎么定。

司是否有独立的路可走,应该说各个方面在认知上有较大差距。代表性的意见有两类。一类认为信托发展前景广阔,既能混业经营,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信托业已走到尽头,它既与大部分金融机构都有交叉,又充当银行规避监管的通道,信托功能完全可以由其他机国仍然有路可走。主要依据有三点,一是中国金融制度的计划经济特点并未消失,在其他要素市场高度市场化甚至过度市场化的同时理为主,存在浓厚的计划经济特色。只有信托公司在产品创新自主定价定量方面具有相对充分的自主权。在这种金融管理体制下,金贷款及公募股票及债券市场之外,存在着巨大的民间市场化的资金需求与供给市场,这个私募性民间资金市场是信托公司的广阔天地底市场化,信托公司的历史责任就尚未完成。二是中国金融市场尚处于高速成长中,市场需求巨大。到目前为止,中国金融市场仍然第一代创业企业家退休潮的来临,中国金融业将步入财富管理黄金时代。金融市场细化,金融产品创新将继续,在此过程中,具有天三是中国金融业仍以分业管理为主,其他金融机构业务界限相对严格,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这为信托公司提供了发展空间。业务定位

司业务定位问题,笔者认为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排他性业务,也可以称为主营业务;另一个是兼营业务,可以与多类机构共享。

要就信托主营业务的界定提供一些建议。

营业务定位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从私募金融市场业务服务商的角度定位;另一个是从信托制度衍生的金融服务功能来定位。私募市场金融服务商的定位。按照中国金融市场的管理理论,资金经营及信用管理属国家统一管理的特许业务,一般工商企业不得经上主要由银行经营,资本市场公开发行的股票、债券、基金主要由证券公司、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授权经营。但是对于私募性质的货尚未介入。挂牌金融机构也只有信托公司、典当行,其中信托公司是主要服务提供商。私募金融市场按资金市场可细分为两大类,一募性投行业务。主体包括民营、国有企业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由于公开发行债券、股票及银行贷款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转而通过以是固定收益方式、股权投资及夹层融资,融资成本根据市场情况确定。另一类是为资金所有者提供投资及理财服务的私募性资产管人机构。其服务需求为追求比银行存款及公募性金融产品更高回报或更为安全或流动性更强的资产组合。这种私募性质的金融市场,于既无明确的合法金融机构提供服务,也缺乏相应的管理法规,民间借贷掮客、担保公司、私募基金、典当公司都介入其中,导致市严重影响到金融安全与社会稳定。随着第一代创富阶层的退休,个人投资能力的提高,私募性金融市场将继续扩大和发展。近年来信了主力地位。但由于在政策法规层面尚无足够的政策依据,信托公司在这个市场的业务拓展受到了严格限制,难以满足市场的客观需如,证监会正在确定合伙制PE的统一管理办法,一旦明确下来,信托公司又面临被驱逐的危险。还有像诺亚这样的非持牌机构可以财服务,而信托公司却在销售上被捆住手脚。

自身优势决定它是私募金融市场的最佳服务商。既然信托公司已成为私募金融市场的领导者,而信托公司服务介入又对分流投资渠道金融秩序有重要作用,那么,通过必要的政策将信托公司定位为私募金融市场的排他性金融服务提供商,不仅对信托业的发展具有现完善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

制度衍生的金融服务功能可以定位为信托业的排他性主营业务。资金与信用经营活动中有信托制度安排的都应该由信托公司专营,但外,例如基金管理公司。基于这样的观点,至少信托公司可以在四个方面有自己的排他性服务领域。一是在理财市场上,信托既是最密性要求较高的高端理财平台。二是在证券化市场上,信托公司应该是垄断性托管机构,它既可充当证券化过程中SPV之功能,也可管机构,代表投资人监管处置抵押财产。三是在年金管理、破产清盘过程中充当法定托管机构。四是在公益基金的设立中充当发起及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摘要:本文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归纳总结,作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是由开国时的计划经济转为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列举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些重大成果以及目前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中国梦

自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上宣布新中国成立起,我国便进入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新时代。然而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低的问题尤其突出。在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发展经济成为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经过60多年的不断摸索,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着小康社会迈进。在这60多年间,我们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虽然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结果是美好的,但是我们走过的路却是极其崎岖困难的。

一、中国经济由斯大林经济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转变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过程。建国之前,我国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掌握在少部分的军阀和大资本家手中,广大普通群众生活潦倒,生产水平极其低下。然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只有进一步发展与它相适应的物质基础才能最后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其中心任务就是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鉴于当时的社会基础,党中央根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提出了我国在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也就是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内容是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以694个大中型项目为重点,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加之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我国逐步走上了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的是以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1]。当初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它的主客观条件。主观上,当时我们理论上都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客观上,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国民经济实力薄弱,现代工业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的集中全国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而且当时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取得的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比较迅速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特别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管的过死,权利过于集中,分配中平均主义过重,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它也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至于在后来的“大跃进”中我们吃到了不少苦头。毛泽东主席在后来的报告中也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反思,提出了不少的改进方案,为后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随之而来的“左”倾错误,使得这种探索没有得到前进和发展。

在“一五计划”成功实现之后,中国经历了“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这两次对中国尚显稚嫩的经济的严重打击。“大跃进”是在新中国完成了一定的基础建设和原始经济资本积累后力图实现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寻找自己的发展模式为背景中,错误的估计了当时社会的现状,通过“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等一些错误的指示使1958——1961年三年间基建投资总额高达1006亿元,比“一五计划”时期基本建设总投资几乎高出一倍。积累率突然猛增,三年间平均每年积累率高达39.1%,投资比例和方向的失衡也成为我国长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而“文化大革命”则是我党追寻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的发展战略和政治斗争的综合产物。据估计在“文革”十年中,中国经济直接损失达5000亿人民币,间接损失则不可估计[2]。实事求是的说“文革”时期中国的经济还是有发展的,各项重要生产指标均有大幅度增长,但是对比“一五计划”时期和文革后五年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得不说中国确实是损失了十年的黄金发展时间。同时在这十年中欧洲建立了欧共体,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东南亚经济飞速发展,亚洲“四小龙”脱颖而出,这是世界发展的黄金时期,而中国正是在这十年中扩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也扩大了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差距。

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

以邓小平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这标志了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事实上文革后的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国家财政赤字严重。经济上,至1978年为止,尽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624亿元,比1965年的1716亿元翻了一倍多,年均递增率达6.8%,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人民依然贫苦,技术比较落后,并且经过文革后,中共出现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所以改革僵化的经济体制已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邓小平第三度上台,尝试对当时国内的经济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并试图将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移到市场经济上。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也就是我们现行的中国特色这会主义经济制度。该经济制度的提出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得以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的改革开放,使我们由贫穷落后发展到繁荣昌盛。总体上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前列。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就,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1.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519322亿元,2012年是1978年的143倍多。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12年的12%左右。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从1978年的第十位,2012年上升到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当之无愧的发展最快的国家。

2.我国已经建立了现代化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已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制造工厂”,工业发展突飞猛进。1978年,我国工业生产总值为1607亿元,而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6625亿元[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我国钢铁、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电石、棉纱、棉布、化纤、丝绸、服装、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工业产品总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到全世界的每一个超市,几乎都可以看到“中国制造”。

3.农业生产实现历史性跨越,温饱问题基本解决。2012年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8957万吨[3]。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改变了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长期供应不足的局面。一些主要农副产品,如谷物、棉花、油菜籽、肉类、水产品、水果等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

4.产业结构显著变化,第三产业取得长足进步。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产业结构仍处于较低水平。1978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7.9%、47.9%和24.2%,呈现明显的农业等第一产业在三大产业中比重较高,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中比重较低的现象。经过多年来的产业调整,至2010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0.2%、46.9%、43%,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了18.8%。这说明了我国在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和流通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5.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2年全年我国进出口总额38667.6亿美元,出口20489.3亿美元,进口18178.3亿美元,进出口相抵,顺差2311亿美元,是1978年进出口总额的206.6亿美元的187倍多[3]。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国,标志着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分工,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意味着中国市场化的改革正在与世界市场经济接轨,中国的经济将真正参与世界竞争,中国将全面融于经济全球化。2010年发改委撰文指出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和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中国政府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开展境外投资,将“引进来”为主要特征的对外开放战略,逐步向以“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一轮轮的由中国企业参与的国际并购案则向世界证实着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今年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挂牌成立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又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6.利用外资突破性进展,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接受外国投资迅速增加。1979-1982年外商直接投资为60.1亿美元,2007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余额为7400亿美元。我国吸引外资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加,1978年仅为1.67亿美元,1996年首次突破一千亿美元,2007年增加到15282亿美元,增长9150倍,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12年我国外汇储备33116亿美元,又有新的突破[3]。

三.改革开放以来还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取得的成果是巨大的,但是问题也是存在的。就我所关注的方面可总结为以下几个问题:

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调节。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而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的这种老观点,应该说早已解决。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已经深入人心。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然是以市场调节为主,但国家的宏观调控还是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在很多领域都存在着漏洞,市场化自我调节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甚至是在扩大问题时国家的宏观调控就将起到重要的做用,但怎样调控,怎样将国家调控作用于实处,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就当前人们最关心的楼市问题,高额的房价显然是市场失能的表现,但国家的调控政策虽然出台却没能落到实处,房价经过一个短期的波动后仍然一路走高,现在已经从一线大城市发展到三四线城市,显然市场失能的背后隐藏着既得利益者们与中央政策的博弈。

2.价值和价格的关系。现如今人们开始关心股价的动荡、房价的虚高、原材料价格的猛涨。这些物价的上涨是由于它本身价值增长了吗?价值和价格的关系问题是个老问题,同时它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新问题。马克思说过,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价值,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然而现在国内的一些

现象却很值得我们思考。2008年股市崩盘让我们见识到了超出正常价值决定的价格会造成多么大的威力,如果换作楼市,我们的经济是否能承受一次房地场泡沫的崩溃呢?中央已经在抑制房价,但作为国内GDP的支柱型产业,地方政府是否又能贯彻执行中央的指示呢?这又回到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问题了,这里就不作过多阐述了。再说人们基本生活物资价格的上涨,如果考虑到工资上涨和通胀的原因,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人们肯定能接受,但是非理性的价格上涨,就会导致消费率的下降,而我国消费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并且逐年走低。而居民消费率是反映一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它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宏观经济结构失调,损害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使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难以实现。如何拉动内需,提高居民消费率应是政府未来工作的重点。

3.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首先是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速度过快。国际通用的一个衡量贫富差距的指标,叫做基尼系数,最小是0,表示所有人的收入都一样;最大是1,表示所有的财富都集中到极少数人手中。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基尼系数是0.16,非常平均;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已经达到0.40以上。这表明中国的贫富差距已达到国际公认的中等水平和警戒线。同时,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城镇居民失业、下岗,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社会分配的“两极化”趋势变得愈加明显。而在富起来的这部分人中,又有少数人是通过不合理或不合法甚至是犯罪的手段致富的,他们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所有这一切,都成为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我认为社会发展,既需要公平,也需要效率,但公平与效率相比,公平更重要,有了公平才会有效率,人们付出的努力能得到合理的回报才能促进社会的正常发展。当然,这里的公平不是指以前的绝对公平,不是要走回头路。绝对的公平会打击人们的积极性,是不可取的[4]。

四.总结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观《复

兴之路》时发表的“中国梦”的重要讲话。我也有个梦,在梦里孩子们可以吃着放心的食物,喝着放心的牛奶,呼吸着清洁的空气,在学习的空闲可以享受着属于他们的欢乐时光;年轻人可以学有所用,住有所居,凭借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勤奋努力则成为决定今后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老年人可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放心踏实地颐养天年。在梦里,天是那样的蓝,水是那样的清,摔倒的老人是敢扶的,交通事故是以救人为第一位的,医生和患者的关系是融洽的,人们的脸上都是洋溢着笑容的。

参考文献

[1] 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中国经济发展史[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2]郭树清.变革正未有穷期——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J].国际经济评论,2008,11:17-18.[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J].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4] 洪远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回顾与展望[J].复

旦学报,2009,1:49-57.

下载《土木工程的发展历程与展望》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土木工程的发展历程与展望》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现代会展业的发展历程与前景展望

    中国现代会展业的发展历程与前景展望会展业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历程。会展业近年来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

    中国数字机顶盒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数字机顶盒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1 数字机顶盒概述 1.1机顶盒由来 机顶盒STB(Set-Top-Box)起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在欧美作为保护版权和收取收视费的重要手段,有线......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历程和展望

    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论文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过程和未来展望 班级 医电121 姓名 代新朝 学号 120411113 成绩 2013年1月10日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过程和未来展望 生物医学工程......

    离子电池材料发展历程现状及展望

    离子电池材料发展历程现状及展望 ——2012012174 化学李梦 能量比比较高。具有高储存能量密度,使用寿命长的锂离子电池已经渐渐占据了人们的视线,那么这一类的离子电池又是怎......

    上海燃气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上海燃气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作者: 来源:天然气(煤层气)与管道网 浏览次数: 上海燃气(集团)有限公司 次 上海是我国最早使用燃气的城市之一,1865年,上海建成第一家煤气厂,于当年11月......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变革历程及展望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的主体,其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全局。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历程看,国有商业银行......

    PLC的发展历程和展望五篇

    PLC的发展历程和展望出处:PLCopen China for efficiency in automation(PLCopen 中国组织)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英文为Programmable Controller,在二十实际七十至八十年代一直简称......

    20世纪桥梁工程发展历程回顾及展望

    20世纪桥梁工程发展历程回顾及展望 摘 要:从学科发展、建设规模及速度、墩台和基础工程、设计风格等方面回顾了本世纪桥梁工程的发展历程,经分析认为本世纪桥梁工程得以迅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