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电算化的历程与展望(合集)

时间:2019-05-14 10:46: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财务管理电算化的历程与展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财务管理电算化的历程与展望》。

第一篇:财务管理电算化的历程与展望

摘要:本文就财务管理发展的几个阶段进行介绍和分析,指出为推动整个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就必须促使财务管理电算化的深层演进和发展,并积极主张战略型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的形成和推广。

关键词:财务管理;电算化;战略型

当我国的财务管理还停留在手工作坊时候,国际上已经开始了会计电算化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大公司率先尝试了应用计算机进行工资计算、材料核算、存取款等,之后渐渐扩展到帐务处理、会计管理,并遂步发展成为以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为主体的企业管理系统。

我国的财务管理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晚,1979年,长春一汽的会计电算化试点标志着我国财务管理事业电算化时代的萌芽。随后便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现阶段的电算化水平多局限于会计核算方面,这远远不能满足整个企业管理的现代化需求。为了推进企业管理活动的电算化,就有必要扩展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促进财务管理电算化的阶段性进展,并逐步形成和推广战略型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

一、财务管理电算化启蒙阶段

这一阶段是以一些企业自发地开发自己的财务软件为标志。随着一些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的发展,比如当时的长春汽车制造厂,他们感觉到财务的工作量大,使用传统的手工办法很难满足他们的需要。于是他们开始根据自己的需要,组织一些人员,针对自己的特点开发了一些财务软件,来解决自身遇到的迫切问题。

二、“核算型”财务管理电算化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反映在减轻财务人员的劳动,因为一般在财务工作中,有很大量的工作是数据的整理。但是从财务管理的本质来讲,这不是目的,它的目的应该是对企业的业务发生的过程进行监测和控制,以及相关资金的监控。数据的整理只是要达到这个目的的一个过程和环节,但是在财务部门超过70%甚至80%的工作都是被数据整理所困扰。所以这个阶段就是把财务人员从繁琐的手工计算中解放出来去进行财务的管理工作。这就是所谓的“核算型”财务管理电算化。

“核算型”的财务管理电算化只是在计算机里建了一个帐本,起到了减少一定工作量的作用,基本上还是模仿手工对财务的核算和管理过程,是以财务部门为中心设计的专门解决企业财务问题的。

“核算型”的财务管理电算化在会计科目体系上,采用的还是一种二维的树型结构,即对企业来讲,既要满足外部管理的需要,同时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对外,要给社会的公证机构例如税务局、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企业的经营状况,并输出固定的报表。对内,尤其是从企业管理的发展看,企业必须按照人员、按产品、按部门,还有按照一些工作项目进行核算,才能很清楚地反映出各个部门在整个工作过程中的财务状况。要兼顾外部管理和内部管

理,在这种科目体系下,会让系统变得很庞杂,很难满足需要。因为,外部管理需要的是从凭证到报表的核算过程。按照传统的会计科目体系进行这种以记帐凭证为依据的核算,也能够把原始的情况真实地纪录和反映出来,但难以进行很细致的核算,而企业内部管理要求针对企业的一些业务过程和针对个人的、部门的很细致的核算。所以,手段和方法限制了财务管理的范围,只能做一些最重要的工作,不能更全面细致地进行核算,没有真正地围绕着企业的管理需要来解决财务管理的工作。企业感到他们的本质需求还是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如何把核算过程进行得更细致更完整,同时又不增加很多工作量以保证时效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产生了对“管理型”财务管理电算化的需求。

三、“管理型”财务管理电算化阶段

所谓“管理型”财务管理电算化,就是在原来二维科目体系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个项目的概念和相关算法,形成一个三维的科目体系。如果要从财务上了解一个项目,要涉及多个科目。在三维的科目体系中,可以在进行核算的同时就将有关信息分配到项目中去。例如报销一笔差旅费3000元,在三维的结构中就不会简单地记一笔差旅费,而是要记录其中有2000元是为了这个工程开销的,其余1000元用于其他目的,也就是说在一笔帐发生的同时还要把面向项目的应用反映出来。在以后针对项目进行核算的时候,就可以将这笔费用也计算进去,便每笔资金的流向十分清晰。这样,科目的体系既不庞大,又可以将核算过程和管理过程结合在一起。克服以前的财务管理软件重财务轻业务的设计思想,将财务和业务统一到企业经营目标的大旗下,实行一体化的全面企业管理型财务软件。

在一个单位里,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是分开的,财务部门的信息来源是其他部门的报销凭证等票据,只有在事件结束后报帐的时候财务部门才能进行事后记帐,因而无法反映事件的过程。财务部门当然希望能够更清楚地反映业务过程,但是业务部门去报销的时候,就不会那么细,一般只写个“招待费”之类,至于为什么招待、招待谁,财务上就反映不出来。财务要真正解决对发生过程的实时反映,对业务事件进行更明细、更清楚的核算和管理,就应该从整个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待财务管理电算化,不是简单地将凭证拿出来,看看赚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就完了,而是要了解这些钱是怎么赚来的,又是怎么花出去的。例如在一个工业企业,财务工作除了要计算产值和利润外,还包括采购的核算、库存的核算、成本的明细核算、产成品销售的核算等,如果还依照传统把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分离进行单独管理,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在其中存在着一个数据的往来和共享的问题。

所以,要解决的就是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一体化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财务部门的管理延伸到业务过程,也才可能把这些业务发生的情况更清楚地在财务帐面上反映出来。反过来,财务部门也可以给业务部门提供一些及时的财务信息,例如作为一个采购部门,订一个合同的时候应该很及时地了解资金状况。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多,例如让财务部门去研究研究业务软件,或者开发业务软件的单位也搞财务,但是要真正地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做还不行。这是因为两种做法都有一个主从的关系,或是财务部门觉得自己是中心,或是业务部门觉得自己是中心,而实际上围绕的中心应该是一个更高层次的统一——即企业的经营目标。在这个目标下,财务和业务都是企业全面经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只是单纯地偏重财务轻业务,就只能满足财务部门对业务的核算,不能满足企业的经营管理的需求。如果从企业管理的全局角度出发去管理财务,就不仅仅是

事后记账,必须与其他部门协调起来一起考虑相关的财务问题,比如对外要考虑报税,还有银行对帐,以及与业务部门的数据往来。

不仅是财务,企业其他方面的管理也要从企业管理全局来考虑。例如对行政的管理,如果仅局限于办公室范围,是有局限的,只不过是将送来的稿件打印或者是单纯的档案管理。但如果从整个企业的角度来看则是一个工作流的概念,全部行政工作分布在若干个部门的环境里,是对整个信息流程的管理,远不只处理文字和档案这些事情。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财务管理电算化将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四、“战略型”财务管理电算化阶段

“战略型”财务管理电算化势在必行。由于全球性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企业对海量数据处理的需求以及多用户和远程操作的要求,使得传统的“管理型”财务管理电算化已经显得无能为力。企业若想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抢得先机,企业的财务管理者就必须学会如何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再由信息转化为知识,最后再由知识付诸行动。企业必须放弃狭隘的“闭门造车”式的理财方式,在财务部门采取更加全面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大中型企业的管理者希望得到更多的数据信息,不仅是自己的,而且要了解其他公司以及国际上的相关的数据信息。此外,由于各种业务及管理软件的普及,企业在各个部门,尤其是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用上了管理软件,因而要求能在Intranet网上实现共享财务数据,实现数据交换。因此要把当代管理科学的核心思想——系统论纳入企业管理,并和其他系统构成一个数据共享、协调运作的有机整体,产生具有战略型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所谓“战略型”财务管理电算化就是采用更好的技术手段,选择更佳的方案,拓展财务管理电算化信息系统,将战略决策支持作为其头等业务重点;公司的决策层将以它作为一个了解公司全面情况的窗口——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确定哪些顾客的利润最高,确定有效性的销售战略,从而使企业更好地利用资源,减少费用,确定销售战略,发挥出最佳的整体效益。

据预测,在未来的3到5年中,财务部门的工作重点将发生重大的变化,包括从以净收入为中心的方式向更专注于“价值—现金流—利润化”的方式转变。而财务人员也将花费50%的时间来进行战略活动,而目前的情况是不超过29%.展望未来,要完成向“战略型”财务管理电算化的转变,企业所选择的财务信息系统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1.能够使财务部门利用最佳的业务方式,通过Inter-net/Intranet的自助式服务管理、共享服务或者采购数据仓库等,使用最佳的业务方式,可以使企业最好地利用资源减少费用。例如EDS公司的财务部门采用共享服务的业务方式,将以前分散的财务功能聚集为几个共享服务中心,每个中心都对应一个主要功能——应支付帐、应收帐/帐单、资产管理、公司记录、过程预审、财务处理和项目开发。其结果是,公司的财务部门由1990年的525名全职雇员缩小到目前265人,费用由同期的4250万美元减少到1670万美元。

2.具有企业和部门级的资金预算和预测功能,并集成先进的财务建模功能,便于公司分析各个层次的财务数据。如果系统能够了解财政和执行细节,就可以使财务人员具有对企业内部潜在机会和危险的洞察力。对大公司来说,如果财务信息系统可以从众多数据库中找到所需的不同详细程度的信息,并能进行复杂的趋势分析,无疑能够增加确保竞争优势的砝码。

3.具有有效的报表分发功能。为不同的管理者生成不同的具有增值的报告,并能采取一种有效的手段将报告送到他们手中。

4.出于全球化战略的考虑,系统还应能够有效处理多货币业务,适应国际上采用的主要会计制度、税制和全球支付手段,并可以使用从EDI(电子数据交换)到亚洲期票等各种支付手段。

5.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满足公司未来发展的需要。以企业目前的规模和结构来评估财务系统显然是一种短视行为。

对于“战略型”财务管理电算化,一位国际大公司的老总讲得好:“财务部门的业务环境变了。全球化的竞争压力迫使各个公司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才能获得全面的成功。但是许多财务方面的资源远未得到真正的开发,而这些资源正是公司中最重要的战略信息资源之一。财务功能可以涉及到几乎整个公司的经营活动,对公司的经营、效率和采取态度的变化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他从战略的高度阐明了财务管理电算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激励企业迎接向战略型财务管理转变的挑战。

第二篇:会计电算化前景展望

会计电算化前景展望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新的管理思想、技术、手段和模式不断被采用,传统的理论、方法受到了巨大冲击。原有的企业管理模式、会计理论、会计实务处理和管理制度,在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下遇到了空前挑战。在会计电算化高速发展、信息化已成为这个时代标志的形势下,会计信息化便应运而生。要理解会计信息化,首先要从我们所熟知的会计电算化谈起。

一、会计电算化的特征

会计电算化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部分替代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不仅使会计工作从传统迈向现代化,而且使会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会计电算化不仅可以替代传统的手工会计,更重要的是为建立和完善能充分发挥会计职能的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会计电算化”这一概念已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会计电算化”的提出是为了更直接地让人们了解和接受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这项工作。“会计电算化”强调的是对传统会计处理手段的电算化。这种电算化仅仅是把计算机当作高速运算的工具,模拟手工会计模式去完成原有的数据处理任务,这种工具论的思想导致会计软件的开发思路依然沿用传统的会计循环理论,只追求如何模拟手工会计处理流程,替代手工处理方法,忽视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改造传统会计,以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并促进会计学科的发展。回顾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会计电算化=现代信息技术+手工会计模式。而现在许多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实际上就是传统手工系统的翻版,仅使其手工处理工作自动化。同时,目前的会计软件由于过分强调会计人员的习惯,使得这种会计软件变成了一个无需人工干预的“傻瓜”型软件系统,其结果是使人们只看到减轻劳动强度的一面,而忽视了会计人员参与管理和分析的一面,这样不利于调动会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

二、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1

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经济运行、管理提供充足、及时的信息,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它的目标是通过会计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对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会计实务处理、会计教育和会计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全面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满足现代企事业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因此,可以说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技术相结合的一个发展过程。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与会计电算化相比较,会计信息化有着自身的特征。

(一)、全面性和复杂性。会计信息化的全面性表现在多方面,首先,其范围涉及到会计所有领域,主要包括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会计实务处理、会计教学和各级政府部门对会计的管理等。其次,参加会计信息发展过程的人员具有广泛性,系统定位不仅仅是会计人员的事务管理,会计理论工作者、会计教育人员、会计工作者、政府职能部门人员等都是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的参与者。再次,是技术手段的多样性。会计电算化技术基础主要是计算机,而会计信息化所依赖的是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和系统工程等全面的现代信息技术。

(二)、多元性。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在会计信息化时代,这种职能将不断扩大与延伸。知识经济社会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技术化,促使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真正的“管理型”转变。会计核算业务将由计算机技术完全替代,财务人员更多的精力将侧重于会计监督、会计分析与控制、会计预测与决策等方面。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以会计为核心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智能型会计专家系统”将会逐步建立,并进而推动会计职能向更深层发展。

(三)、开放性。在手工记账和会计电算化时代,信息传播为“报告者、需求者”的传统模式,信息传播是单向的,需求者只能被动接受。会计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模式变为“报告者、需求者”双向选择模式。信息需求者既可以通过传统的方式接受会计报表,也可以通过邮件等方式,主动地请求企事业单位根据自己的需求,加工并提供相应的会计信息。同时,会计信息需求者还可以在授权范围内,直接从会计信息系统中获取所需的信息。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构架的会计信息系统,使得系统与企事业单位内外部信息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数字高度自动化,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四)、实时性。在会计电算化发展阶段部分地实现了会计

信息实时查询和输出,但仍按传统的会计循环进行分期会计处理,由于会计信息必须完成从凭证录入、账簿登记到内外会计报告的加工程序才能产生,因此,会计信息只能按期反映。会计信息化的实质是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对手工会计进行重构,在重构过程中,手工条件的会计循环被简化、改善,使经济业务一经会计账务处理,会计信息系统就会自动刷新所有相关输出的会计信息。因此,在信息提供时间上将由传统的及时性上升为实用性。同时,开放性的信息系统的实时处理、披露,使得信息需求者可以随时查询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预测某一经济业务对单位财务状况的影响,以便迅速、准确地作出决策。

(五)、智能性。会计工作采用电算化处理后,会计信息处理的效率得到大大提高,然而由于其依据的是手工会计模式,仅仅把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处理会计业务的一种工具。会计信息输入、输出均依赖会计人员,因此,建立在会计电算化理论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仍是模拟型的。会计信息化依据会计目标,利用现代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对传统会计组织和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重整。按现代管理思想、模式重组会计组织和会计流程,可以支持“网上企业”、“虚拟公司”等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同时建立起来的开放的、智能型的会计信息系统,使会计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并信息共享,能够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因此说,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网络和数据通讯有机结合的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化系统。

(六)、渐进性。会计电算化基本上可以用计算机代替手工

账来表达其特征,其目标较为单一,企业一旦实现了以计算机来处理账务、甩掉手工账,就可以认为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而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是通过将会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据以建立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化体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可以同时在各方面都一步到位,而是要从手工会计方式逐步过渡到会计电算化,从会计电算化过渡到初级会计信息化,从初级会计信息化最终过渡到整个会计领域全面的信息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渐进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传统手工会计体系和信息化会计理论必将长期并存。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只能是一个分步骤、分阶段的循环过程。

三、电子商务与网络会计

随着Internet应用日趋广泛,信息得以高速流动,资源得以海量集成,电子

商务逐渐从概念走入现实生活。迅速深入发展的电子商务正在动摇和丰富着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贸易方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并将成为21世纪人类信息社会的核心。

电子商务是指利用互联网环境进行的各种各样的商务活动,如网上的广告宣传、咨询洽谈、资金划拨、交易管理、客户服务和货物递交等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以及市场调研、财务核算、生产调度等商务活动。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技术特征是利用Web技术来传输和处理商业信息,使用Web技术易于集成、沟通不同软硬件平台的信息系统,而界面统一、操作简单的浏览器是跨平台沟通的桥梁。

在空前加剧的全球化的竞争压下,企业不仅需要合理规划和运用自身各项资源,还需要将经营环境的各方面,如客户、供应商、分销商和分支机构等的经营资源通过网络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供应链,并准确及时地反映各方的动态信息,监控经营成本和资金流向,提高企业对市场反应的灵活性和财务效率。这就要求财务管理系统做到:快速反馈全球市场的信息;在降低各类经营成本和缩短产品进入市场的周期间寻求平;提高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外部组织的财务管理水平;提高更丰富的战略性财务信息、更强的财务分析和决策支持能力等。实际上企业真正需要的是计算机管理,而不仅仅是计算机处理,因此,财务软件向财务管理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

四、会计信息化建立应注意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化作为一个过程,必须具备相应的环境条件,如电算化会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单位领导对电算化会计优越性的充分认识和重视。只有具备上述条件,会计信息化才能在财务管理中有效的发挥作用。

(二)、计信息化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复合型人才,避免造成重视计算机专业人员,忽视会计人员的现象。在传统会计核算形式下,从对原始凭证的分析处理开始,一直到财务报表的生成和财务数据的分析,都由财会人员完成,整个财务会计工作始终离不开财会人员,财会人员显得至关重要;而在电算化会计方式下,表面上看,会计人员主要工作方式是原始凭证的分析和信息输入,因而容易导致忽视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及作用发挥。不要使会计信息化成为“傻瓜型”仿真系统,而应该是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慧型”管理系统。

(三)、计信息化的应用和发展可以极大发挥电子计算机卓

越的计算功能,但应避免只重视报账功能,而忽视管理功能的现象,要促使会计信息化从核算型管理型转变。

(四)要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要注重财务数据与其它业务信

息数据共享,使之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处于核心地位。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电算化被赋予了全新的内容,会计信息化成为会计电算化向更高层次转化的里程碑,被称为“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所以,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决不仅仅是一个名称、口号的改变,它更应该代表一种与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思想。

从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方面看,一是更关注财会信息的时效性。信息使用者随时随地都可能需要作出经济决策,而传统财会系统是按月按年定期提供财务会计报表的;另外,在网络时代,竞争趋于激烈,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大大缩短,产品推向市场所需的时间也大为缩短,因此,及时获取信息包括对未来的预测信息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来讲至关重要。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一方面,企业的制造、销售、财务、人事等部门在网络环境下协同工作,所产生的各类信息存储于集成的数据库中,授权的信息使用者可以在线访问企业数据库,获取自己所需的实时数据;另一方面,企业财会系统也可主动通过Internet把财务会计信息向企业的内部、外部网页上发布,把财会资料以电子邮件方式传至税务、会计师事务所、证交所等机构,替代传统的纸质或软盘报送方式。二是更关注财会信息的有用性。由于受传统劳动分工、信息传导机制及会计假设的限制,现行的企业财会系统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现状和发展前景、面临的机会和风险的需求。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企业能够实时得到企业外部市场的商品价格信息尤其是证券信息,以历史成本为主的一维定式计量可能变为更有用的以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重的二维乃至多维动态计量。历史成本反映体现受托责任的、作为当期企业利润分配主要依据的面向过去的信息;公允价值反映体现各个项目收益和风险情况的、作为信息使用者投资决策主要依据的面向未来的信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将能够收集到关于业务活动的所有关键信息,会计要素的划分将更加精确和丰富,最终可以满足财会信息使用者广泛的需求。

第三篇:近代民主历程和展望

论题:昨天 今天 明天——中国民主的历程及展望

一 民主内容和价值民主的内容

民主,最初的意思是人民的统治,民主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政治概念。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民主是一种公民自治的体制:公民大会拥有无上权力,权力范围包括城邦的所有公共事务;全体公民直接参与立法与司法活动;官员通过直接选举、抽签和轮流等多种方法产生;官员与普通公民一样不享有任何特权等。

何为民主? 民主包括民主竞选,分权制衡,舆论监督,结社自由,地方自治五个方面。下面八项标准,代表了当今西方主流思潮对民主的定义,对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也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1)、建立和参加组织的自由;(2)、表达的自由;(3)、投票的权利;(4)、获得公职的权利;(5)、政治领袖为了获取支持而进行竞争的权利;(6)、获得信息的不同渠道;(7)、自由和公正的选举;(8)、使政府政策依赖于投票及其他表达偏好的方式的制度。

民主是以多数决定,同时尊重、保护个人及少数人的权利为原则;它不只是不存在压迫性的政府,相反,涉及到诸如代表机构和法律体系这样的民主制度的建立;它也要求公民持有特定的态度、价值和信仰——也就是说,一种适宜的政治文化。当今世界的所有国家,不论属于何种文化,为了成为一个民主国家,在制度设计与安排上都应遵循一些原则。这些原则包括:自由、公正、带有竞争性的选举,基本的政治权利和人权,军事力量服从文人权威,政府受公众监督,政府决策一定程度上受公众制约,以及适宜的利益表达与信息沟通的渠道。

2民主的价值

(1)、民主是自由,平等的保障机制,目的是保护人权,没有民主权力,即使有再好的衣食住行人类的人格也是不完整的。专制社会人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各级官僚都有大小不等的特权,民众地位低,自由平等没有保障,因此到处充满了矛盾,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若有了民主,百姓也不会压着新的三座大山而无可奈何。民主社会打破了森严的等级,实现民主使权力受到了公民的制约,人人享有言论,出版,结社,宗教信仰,选举与被选举的自由。

(2)、民主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民主保障了每个人的自由个人的思想智慧创造力等得到很好的发挥,所以民主是最大的生产力,创造力,竞争力。专制国家没有民主,没有自由,人们没有独立的思想,不能发挥创造性和聪明智慧,社会没有发展进步的动力,所以没有民主的国家是缺乏创造力的国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现在看来,制度是第一生产力,没有好的制度,就不会有高端的科技,制度非常重要。

(3)、民主是腐败的克星。若没民主则腐败从生,民主制度是制约腐败的唯一手段,民主使维护人性尊严的绝对保证,是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公义的唯一道路。

(4)、民主能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因为不从在实质性的制约,专制下当权者人性的丑恶肆意释放,败坏社会道德。而民主政治能充分体现人权,人性,博爱,宽容,实现人人平等相处,公平竞争,使人诚实正直坦荡勇敢务实等,提高人的素质和全体国民的道德文化水平。

(5)、民主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唯一途径。专制国家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利之争导致国家动荡,靠暴力夺取政权维护政权,导致政治暴力,而民主国家,权利互相制衡,利用军队国家化维护国家统一,利用强大的独立司法体系实现民主意志。民主国家的稳定建立在公民享有各种权利的基础上。

我们认识到民主是一种普遍适合的制度,并且正在成为一种普遍价值,这是思想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也是二十世纪的主要贡献之一

二 中国民主的历程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是民主化的首次尝试,辛亥革命推翻民主专制,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新中国成立使民主运动不断发展。现在我就从思想方面谈下民主进程。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人以鸦片、廉价的商品和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沦为帝国主义的原料市场与商品倾销地。美、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接踵而来,致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鸦片的输入,在经济上、政治上造成了灾难性恶果。中国人民要求禁烟的强烈呼声在统治阵营中引起了反响。其中,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坚强决心。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士大夫阶层中的有识之士,觉察到空谈义理,无法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在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船坚炮利,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从而拉开了近代民主思想产生的序幕。

近代民主思想正是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逐步酝酿和产生的,但又不等于反帝反封的思想。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酝酿阶段:

甲午战争前后,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酝酿阶段。“鸦片战争使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随后,魏源、梁廷楠、冯桂芬、洪仁玕等人纷纷向中国介绍英美的民主制度,开始考虑如何以民主制度代替专制制度的问题。

2、产生阶段: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戊戌变法时期,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阶段。这一时期,中西政制的优劣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大胆地提出了变专制制度为议会制度的要求。郑观应最早提出这一要求,他在《易言》中写道: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故泰西政事,举国咸知,所以通上下之情,期措施之善„„则长治久安之道,固有可预期矣。稍后,王韬也提出了类似的主张。

戊戌以前出现的种种学习西方民主制度的议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西方近代民主,民主理论的核心“主权在民”、“以法律限制权力”等等,对于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早期中国知识分子介绍的西方近代新思想,同当时西方传教士偶尔传译的民主理念也相去甚远。

要从强大的专制主义传统中走出来,要摆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的传统观念,中国人还需要经过进一步的学习和启蒙:不仅包括理论的移值,还需要实践的教育,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展民主、教育民众,推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走向成熟。

3、发展和成熟阶段: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了救亡图存的维新运动,亦即民主理论的早期实践阶段。这一时期民主实践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理论的发展与成熟。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将先前开设议院的议论作为政治口号正式提了出来,同时传播了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博爱等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说,严复的《辟韩》,郑观应的《原君》,都剥去了帝王神圣的涂彩,把帝王从天上赶回了人间。这时的维新志士们坚决地要求废专制,开议院,兴民权,他们把拯救民族危亡的热忱,对民主制度的向往,集中地通过民权宣传表达出来;他们猛烈地批判君为臣纲的谬说,把君臣、君民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他们坚决地表示,“今之策中国者必曰民权”,中国之政“当以兴民权为真际”。维新派开设议院的要求,与七八十年代郑、王德要求并无本质的不同,都推动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戊戌变法是一场面对整个传统体制所提出的全面改革要求,是民主思潮高涨的产物。其有关召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已突破了专制主义的传统,虽然流产,但是,它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第一次尝试。

历史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重,清政府在人们心中的价值全失,革命思潮随之高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获得了较大发展,其主要标志就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提出。最早提出这个方案的是孙中山,最早系统宣传这一方案的是邹容。这个方案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专制,明确规定革命胜利后国家的民主性质,确立了人民的主权地位以及各种具体的民主权利,还提出了通过国民革命来完成这一任务的具体方法。在作者看来,这些都说明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获得了大的发展,并“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基本成熟”。

应该看到,这一时期的民主实践,从戊戌变法到民国的建立,都无一例外地遭受了巨大的挫折。所有这些,都引导我们从更深层次的文化状况与现实条件中去寻找原因。

4、转变阶段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启蒙运动,也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发展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新青年》为阵地,明确提出“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的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新文化运动向前迈了一大步,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弘扬,推动了中国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社会主义民主开始取代资本主义民主成为人们的追求目标,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又翻开了新的一章。” 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曙光,他们逐步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颂扬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了一个新时期,这一时期民主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

综观整个五四时期民主的宣传与启蒙运动,我们应该看到,五四时期的民主论者,很少有人纯粹出于追求自由而要求民主的,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乃出于救亡和富强的目的而鼓吹民主。西方的自由、民主观念不过是用来启迪民智、使人觉醒的方略而已, 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化的现实”意义远不如其伦理意义来得重要。换言之, 鼓吹民主、自由, 并不是因为民主、自由思想在“五四”时期获得学理上和实践上的广泛认同, 而是很大程度上被视作启蒙变革的工具理性予以运用的。也就是说,近代以来,民主在中国从来没有被真正地实践过,更谈不上发展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了!因此,经历了五四运动的中国并没有从此走上民主的道路,直到今天,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仍然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整个二十世纪一百多年中国民主运动几起几落,迄无成就,不但说明在这个有两千多年专制传统的东方大国里民主力量之微弱,而且说明树起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的“五四运动”其实并未使二者在中国扎下根来。

反思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自产生、发展、成熟以来,到五四前夕,民主已经成为国人心中的理想追求,已经不是一般人敢于轻易非难的观念了。从此以后,不管什么党派和人物,不管他们是否真正想实现民主政治,很少敢于公开否定民主的价值;相应的,专制政治和独裁者总是受到人们普遍的批评,所有这些都是民主的胜利。但是,从戊戌变法起,为什么中国在实现民主性的政治变革时,要经过如此多的艰难曲折呢?为什么中国近代经历了如此大张旗鼓的民主启蒙运动,依然未能使民主在中国扎下根来呢?其原因无疑是复杂的,除了中国近代民主理论的若干不足之外,还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中国古代没有近代西方民主传统。中国有几千年专制主义的传统,尽管有诸如“敬德保民”论、“重民”论、甚至“无君论”等思想观念,多少有益于对专制主义限制与批判。然而,长久的专制主义,要人们接受西方的近代民主观念十分困难。

其次,我们还应该从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力量、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去理解民主在近代的遭遇。在西方,民主的理论和政治制度有若干历史前提。中世纪以来的欧洲宗教改革是关键的一环。宗教改革无意中为后来的西方民主政治创造了前提条件。然而民主理论在中国最初基本上是西方舶来品,民主观念的传播主要依靠理性的方式,即依靠理论家、思

想家的宣传和阐述。这对于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是有效的,但是旧中国是一个充斥着文盲的农业国,占人口绝对多数的人民不可能通过阅读文献来转变观念。总之,通过宗教改革所获得的价值观念,比人们通过单纯理智的方式获得某个概念,其扎根人心的力量要大得多、普遍得多。而恰恰这一点是中国文化先天不曾具备的。

第三,中国国内的专制力量往往压倒民主力量。综观整个近代中国,专制独裁力量一次又一次地被推翻,然而取而代之的却不是民主,而是另一股专制力量。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帝制,创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为中国走上宪政民主奠定了基础;最后却被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所取代,袁世凯死去数年之后,北京政府依然是只能勉强维持假共和的局面,“国家在名义上已经变为共和,但是,执政的人物依然是专制时代的旧人物,执政的思想依然是专制时代的旧脑筋,政治的制度依然是专制时代的旧样式。”此后国民政府发动北伐,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却迟迟不肯实行宪政民主,反而代之以军人独裁„„赶走了狼,又来了老虎,这是中国近代政治体制的真实写照。

最后,中国近代的国际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处于列强侵略、瓜分威胁之下的近代中国,最迫切的任务是民族生存、国家独立、统一和富强。战乱频繁绝不是民主改革的最好时机。西方国家的民主改革,大多发生在没有外部威胁的和平环境下。战后日本的民主改革,也是在美国人的刺刀保护之下实现的。中国在19—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缺少和平的国际环境,这一点多少会对民主的进程产生不利的影响。

今年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民主建设白皮书》指出:“由于国情的不同,各国人民争取和发展民主的道路是不同的”,中国人应该走自己的民主道路。另一方面,虽然“中国古代没有雅典式的民主制度,近代也未建立起像样的民主国家。对于我们这个封建历史漫长、缺乏民主传统、吃透专制苦头的国度来说,民主是个迷人的字眼,也是近百年来力追不舍的目标,但我们并不像夸父追日,而是在不断地接近它、发展它。” 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实际上已经历了一场革命。革命对于破坏旧秩序有难以替代的意义。但事实上,民主是需要有秩序的渐变和积累。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使人们得以学习民主政治的运作,养成民主的习惯,进而培养民主的心理。随着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政治民主化将是不可改变的趋势。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当代中国的民主理论,并结合中国传统的独特文化、近现代以来政治制度的特殊性以及特有的经济社会生活方式,发展出一套适合中国社会自己的民主理论与民主制度,推动当代中国民主化的发展。

三 中国民主的展望

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经济的不断提高,但付出的代价是贫富差距的加大,腐败的猖獗,对弱势群体缺乏保护机制。我们当认识到国情:腐败空气严重,贫富差距悬殊,经济发展成本大,思想垄断空气严重,道德空气败坏。这些是实现民主的绊脚石,因此,我们要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加强人民的民主意识,不断为己争民权。人生而平等,都有追求自由民主的权利。谦让的同时注意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改革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然后,从政府的角度出发,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落实到实处。不断完善中国的立法制度,立法权利属于人民,选举制度应该得以不断加强和改进,让人民自己选代表。从社会角度出发,不断学习和引进世界各国先进的社会制度。稳妥坚定的加强民主监督制度,对整个管理制度造成外在的压力。在当今民主大潮的推动下,中国应该积极融入社会世界变革中。对于民主,我们应该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持一种为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着想的立场,民主是历史的永恒追求,每个人的使命重托,回顾历史,把握现在,展望未来,我们一定能做的更好。

第四篇:《土木工程的发展历程与展望》心得

《土木工程的发展历程与展望》学习心得

专业:建筑学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 日期:2012-5-10

摘 要

土木工程的发展有着很悠久的历史,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发展。从原始社会的穴居、巢居,到步入现代社会的高楼大厦。它同人类的居住环境改变息息相关,更和各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特别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密切联系。土木工程内涵丰富,而就其本身而言,则主要是围绕着材料、施工、理论三个方面的演变而不断发展的。从17世纪工程结构开始有定量分析,定为早期土木工程时代的开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可以看作现代土木工程时代的起点。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雄伟的建筑已成为各国经济腾飞的象征,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而为土木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

关键词:土木工程 发展历史 现状 发展前景

土木工程是个庞大的学科,但最主要的是建筑,建筑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的发展历程。土木工程的发展可以分为材料和技术两方面来概述。在建筑材料方面,建筑材料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提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远古时代,人类的住、行采用的是石块和树木。公元前12~4世纪先后创制了瓦和砖,人类才有用人造材料做成的住房。17世纪有了生铁和熟铁以后,直到18世纪有了波特兰水泥,才使后来的钢筋混凝土工程得到蓬勃发展。如今各种高强度结构材料、新型装饰材料和防水材料的开发,则和20世纪中期以来高分子有机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在建筑技术方面,从17世纪开始,以伽利略和牛顿为先导的近代力学同土木工程实践结合起来,逐渐形成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岩体力学,作为土木工程的基础理论的学科。这样土木工程才逐渐从经验发展成为科学。整个世界每天都在改变,而建筑也随科学的进步而发展。力学的发现,材料的更新,不断有更多的科学技术引入建筑中。以前只求一间有瓦盖顶的房屋,现在追求舒适,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科学,推动了土木工程的发展,使其更加完美。土木工程也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未来的土木工程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土木工程是一种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着密切关系的工程。其中与“住”的关系是直接的。因为,要解决“住”的问题必须建造各种类型的建筑物。而解决“行、食衣”的问题既有直接的一面,也有间接的一面。要“行”,必须建造铁路、道路、桥梁;要“食”,必须打井取水、兴修水利、进行农田灌溉、城市供水排水等,这是直接关系。而间接关系则不论做什么,制造汽车、轮船也好,纺纱、织布、制衣也好,乃至生产钢铁、发射卫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都离不开建造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和修建各种工程设施。土木工程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可分为奠基时期、进步时期和成熟时期三个阶段。

一、17世纪到18世纪下半叶是近代科学的奠基时期,也是近代土木工程的奠基时期。伽利略、I.牛顿等所阐述的力学原理是近代土木工程发展的起点。意大利学者伽利略在1638年出版的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中,论述了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质和梁的强度,首次用公式表达了梁的设计理论。这本书是材料力学领域中的第一本著作,也是弹性体力学史的开端。1687年牛顿总结的力学运动三大定律是自然科学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直到现在还是土木工程设计理论的基础。瑞士数学家L.欧拉在1744年出版的《曲线的变分法》建立了柱的压屈公式,算出了柱的临界压曲荷 载,这个公式在分析工程构筑物的弹性稳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法国工程师库仑1773年写的著名论文《建筑静力学各种问题极大极小法则的应用》,说明了材料的强度理论、梁的弯曲理论、挡土墙上的土压力理论及拱的计算理论。这些近代科学奠基人突破了以现象描述、经验总结为主的古代科学的框框,创造出比较严密的逻辑理论体系,加之对工程实践有指导意义的复形理论、振动理论、弹性稳定理论等在18世纪相继产生,这就促使土木工程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二、18世纪下半叶,J.瓦特对蒸汽机作了根本性的改进。蒸汽机的使用推进了产业革命。规模宏大的产业革命,为土木工程提供了多种性能优良的建筑材料及施工机具,也对土木工程提出新的需求,从而促使土木工程以空前的速度向前迈进。土木工程的新材料、新设备接连问世,新型建筑物纷纷出现。1824年英国人J.阿斯普丁取得了一种新型水硬性胶结材料──波特兰水泥的专利权,1850年左右开始生产。1856年大规模炼钢方法──贝塞麦转炉炼钢法发明后,钢材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土木工程。1851年英国伦敦建成水晶宫,采用铸铁梁柱,玻璃覆盖。1867年法国人J.莫尼埃用铁丝加固混凝土制成了花盆,并把这种方法推广到工程中,建造了一座贮水池,这是钢筋混凝土应用的开端。1875年,他主持建造成第一座长16米的钢筋混凝土桥。1886年,美国芝加哥建成家庭保险公司大厦,9层,初次按独立框架设计,并采用钢梁,被认为是现代高层建筑的开端。1889年法国巴黎建成高300米的埃菲尔铁塔,使用熟铁近8000吨。土木工程的施工方法在这个时期开始了机械化和电气化的进程。蒸汽机逐步应用于抽水、打桩、挖土、轧石、压路、起重等作业。19世纪60年代内燃机问世和70年代电机出现后,很快就创制出各种各样的起重运输、材料加工、现场施工用的专用机械和配套机械,使一些难度较大的工程得以加速完工;1825年英国首次使用盾构开凿泰晤士河河底隧道;1871年瑞士用风钻修筑8英里长的隧道;1906年瑞士修筑通往意大利的19.8公里长的辛普朗隧道,使用了大量黄色炸药以及凿岩机等先进设备。近代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需求的不断增长,还反映在房屋建筑及市政工程方面。电力的应用,电梯等附属设施的出现,使高层建筑实用化成为可能;电气照明、给水排水、供热通风、道路桥梁等市政设施与房屋建筑结合配套,开始了市政建设和居住条件的近代化;在结构上要求安全和经济,在建筑上要求美观和适用。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近代土木工程发展到成熟阶段。这个时期的一个标志是道路、桥梁、房屋大规模建设的出现。在交通运输方面,由于汽车在陆路交通中具有快速和机动灵活的特点,道路工程的地位日益重要。沥青和混凝土开始用于铺筑高级路面。1931~1942年德国首先修筑了长达386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见联邦德国高速公路),美国和欧洲其他一些国家相继效法。20世纪初出现了飞机,飞机场工程迅速发展起来。钢铁质量的提高和产量的上升,使建造大跨桥梁成为现实。1918年加拿大建成魁北克悬臂桥,跨度548.6米;1937年美国旧金山建成金门悬索桥,跨度1280米,全长2825米,是公路桥的代表性工程;1932年,澳大利亚建成悉尼港桥,为双铰钢拱结构,跨度503米。(见图1)近代土木工程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另一个标志是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广泛应用。1886年美国人P.H.杰克孙首次应用预应力混凝土制作建筑构件,后又用于制作楼板。1930年法国工程师E.弗雷西内把高强钢丝用于预应力混凝土,弗雷西内于1939年、比利时工程师G.马涅尔于1940年改进了张拉和锚固方法,于是预应力混凝土便广泛地进入工程领域,把土木工程技术推向现代化。

图1 澳大利亚建成悉尼港桥

这一时期的中国,由于当时的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近代土木工程发展缓慢,直到清末出现洋务运动时,才引进了—些西方技术,陆续建成了一些典型工程。1909年詹天佑主持建成京张铁路,全长约200km,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全路有四条隧道,其中八达岭隧道长达1091m;1894年建成用气压沉箱法施工的滦河大桥;1901年全长1027m的松花江衍架桥竣工;1905年建成全长3015m的郑州黄河桥。1865年上海开始供应煤气。1879年旅顺建成中国第—个近代给水工程。1929年中山陵建成。1931年建成广州中山纪念堂。1934年在上海建成了24层钢结构的国际饭店。1937年建成公路铁路两用的钢桁架桥——钱塘江桥,全长1453m,采用沉箱基础(见图9)。在材料方面,1889年在唐山出现了中国第一个水泥厂;1910年开始生产机砖。这些工程建设在中国近代土木工程史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图9 钱塘江大桥 现代土木工程以社会生产力的现代发展为动力,以现代科学技术为背景,以现代工程材料为基础,以现代工艺与机具为手段高速度地向前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生产力出现了新的飞跃。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土木工程进入一个新时代。在近40年中,前20年土木工程的特点是进一步大规模工业化,而后20年的特点则是现代科学技术对土木工程的进一步渗透。中国在1949年以后,经历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规模空前的经济建设时期。例如,到1965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80余万公里,是解放初期的10倍;铁路通车里程5万余公里,是50年代初的两倍多;火力发电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居世界前五位。1979年后中国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发展加快。列入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的大中型建设项目达 890个。1979~1982年间全国完成了3.1亿米2住宅建筑;城市给水普及率已达80%以上;北京等地高速度地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京津塘(北京—天津—塘沽)高速公路和广深珠(广州—深圳、广州—珠海)高速公路开始兴建;有些铁路正在实现电气化;济南、天津等地跨度200多米的斜张桥相继建成;全国各地建成大量10余层到50余层的高层建筑。这些都说明中国土木工程已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土木工程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工程功能化:现代土木工程的特征之一,是工程设施同它的使用功能或生产工艺更紧密地结合。复杂的现代生产过程和日益上升的生活水平,对土木工程提出了各种专门的要求。现代土木工程为了适应不同工业的发展,有的工程规模极为宏大,如大型水坝混凝土用量达数千万立方米,大型高炉的基础也达数千立方米;有的则要求十分精密,如电子工业和精密仪器工业要求能防微振。现代公用建筑和住宅建筑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徒具四壁的房屋,而要求同采暖、通风、给水、排水、供电、供燃气等种种现代技术设备结成一体。

二、城市立体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城市用地更加紧张,交通更加拥挤,这就迫使房屋建筑和道路交通向高空和地下发展。高层建筑成了现代化城市的象征。1974年芝加哥建成高达433米的西尔斯大厦(见彩图),超过1931年建造的纽约帝国大厦的高度。现代高层建筑由于设计理论的进步和材料的改进,出现了新的结构体系,如剪力墙、筒中筒结构(见筒体结构)等。美国在1968~1974年间建造的三幢超过百层的高层建筑,自重比帝国大厦减轻20%,用钢量减少30%。高层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是对现代土木工程成就的一个总检阅。城市道路和铁路很多已采用高架,同时又向地层深处发展。地下铁道在近几十年得到进一步发展,地铁早已电气化,并与建筑物地下室连接,形成地下商业街。北京地下铁道在1969年通车后,1984年又建成新的环形线。地下停车库、地下油库日益增多。城市道路下面密布着电缆、给水、排水、供热、供燃气的管道,构成城市的脉络。现代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一个立体的、有机的系统,对土木工程各个分支以及他们之间的协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交通高速化:现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人、物和信息的交流都要求更高的速度。高速公路虽然1934年就在德国出现,但在世界各地较大规模的修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1983年,世界高速公路已达11万公里,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铁路的职能。高速公路的里程数,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铁路也出现了电气化和高速化的趋势。日本的“新干线”铁路行车时速达210公里以上,法国巴黎到里昂的高速铁路运行时速达260公里。从工程角度来看,高速公路、铁路在坡度、曲线半径、路基质量和精度方面都有严格的限制。交通高速化直接促进着桥梁、隧道技术的发展。不仅穿山越江的隧道日益增多,而且出现长距离的海底隧道。日本从青森至函馆越过津轻海峡的青函海底隧道即将竣工,隧道长达53.85公里。

四、材料轻质高强化:现代 土木工程的材料进一步轻质化和高强化。工程用钢的发展趋势是采用低合金钢。中国从60年代起普遍推广了锰硅系列和其他系列的低合金钢,大大节约了钢材用量并改善了结构性能。高强钢丝、钢绞线和粗钢筋的大量生产,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桥梁、房屋等工程中得以推广。标号为500~600号的水泥已在工程中普遍应用,近年来轻集料混凝土和加气混凝土已用于高层建筑。例如美国休斯敦的贝壳广场大楼,用普通混凝土只能建35层,改用了陶粒混凝土,自重大大减轻,用同样的造价建造了52层。而大跨、高层、结构复杂的工程又反过来要求混凝土进一步轻质、高强化。

五、施工过程工业化:大规模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和苏联、东欧的建筑标准化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人们力求推行工业化生产方式,在工厂中成批地生产房屋、桥梁的种种构配件、组合体等。预制装配化的潮流在50年代后席卷了以建筑工程为代表的许多土木工程领域。这种标准化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起了积极作用。中国建设规模在绝对数字上是巨大的,30年来城市工业与民用建筑面积达23亿多米2,其中住宅10亿米2,若不广泛推行标准化,是难以完成的。装配化不仅对房屋重要,也在中国桥梁建设中引出装配式轻型拱桥,从60年代开始采用与推广,对解决农村交通起了一定作用。

六、理论研究精密化:现代科学信息传递速度大大加快,一些新理论与方法,如计算力学、结构动力学、动态规划法、网络理论、随机过程论、滤波理论等的成果,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而渗进了土木工程领域。结构动力学已发展完备。荷载不再是静止的和确定性的,而将被作为随时间变化的随机过程来处理。美国和日本使用由计算机控制的强震仪台网系统,提供了大量原始地震记录。日趋完备的反应谱方法和直接动力法在工程抗震中发挥很大作用。中国在抗震理论、测震、震动台模拟试验以及结构抗震技术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静态的、确定的、线性的、单个的分析,逐步被动态的、随机的、非线性的、系统与空间的分析所代替。电子计算机使高次超静定的分析成为可能,例如高层建筑中框架-剪刀墙体系和筒中筒体系的空间工作,只有用电算技术才能计算。电算技术也促进了大跨桥梁的实现,1980年英国建成亨伯悬索桥,单跨达1410米,1983年西班牙建成卢纳预应力混凝土斜张桥,跨度达440米;中国于1975年在云阳建成第一座斜张桥后,济南黄河斜张桥跨度为220米(见图10),天津永和桥跨度达260米。

图10 济南黄河斜张桥

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入,使现代土木工程取得许多质的进展,并使工程实践更 离不开理论指导。此外,现代土木工程与环境关系更加密切,在从使用功能上考虑使它造福人类的同时,还要注意它与环境的谐调问题。现代生产和生活时刻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废渣和噪声,污染着环境。环境工程,如废水处理工程等又为土木工程增添了新内容。核电站和海洋工程的快速发展,又产生新的引起人们极为关心的环境问题。现代土木工程规模日益扩大,例如:世界水利工程中,库容300亿米3以上的水库为28座,高于200米的大坝有25座。乌干达欧文瀑布水库库容达2040亿米3,苏联罗贡土石坝高 325米;中国葛洲坝截断了世界最大河流之一的长江,并又开始筹建三峡高坝;巴基斯坦引印度河水的西水东调工程规模很大;中国在1983年完成了引滦入津工程。这些大水坝的建设和水系调整还会引起对自然环境的另一影响,即干扰自然和生态平衡,而且现代土木工程规模愈大,它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愈大。因此,伴随着大规模现代土木工程的建设,带来一个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课题,有待综合研究解决。土木工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至今已经演变成为大型综合性的学科,它已经出许多分支,如:建筑工程,铁路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特种工程结构,给水排水工程,港口工程,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土木工程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有其重要的属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统一性。土木工程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随着人们生活的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己所处的建筑空间已经不仅仅单纯从数量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从质量上也提车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环境的美观,有一定的舒适度。这就需要对建筑进行必要的装修。如果说建筑主体工程构成了建筑的骨架,那么装饰后的建筑则成了有血有肉的有机体,最终以丰富的,完善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最佳的建筑应该充分体现各种装饰材料的有关特性,结合现有的施工技术,最有效的手法,来达到构思所要表达的效果。建筑装 修要考虑建筑空间的使用要求,保护主体机构免受损害,给人以美的享受,满足消防疏散的要求,装饰材料和方案的合理性,施工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等。房屋建筑发展的同时,像房屋建筑一样影响着人们生活的道路,桥梁,隧道等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我国土木工程还存在信息化建设问题。随着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以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西部大开发和国家能源交通原材料基础设施项目,以北京奥运工程为代表的各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项目,还有量大面广的城乡住宅建设项目正处在建设高潮之中,再加上我国已加入WT0,进入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实施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大战略,土木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这重要的发展机遇中肩负重任,必须把握住大课题,即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和素质提升。

总之在学习完这门课程后收获颇多,也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未来我们不仅仅是一个工程技术人员,也是社会的建设者,积极的投身社会建设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去做,经过我们这一代土木工程师的努力,一定会给我国的土木工程界带来一个新的飞跃,让我国的建设事业走在世界的最前沿.

第五篇:世界世界城市发展历程与中国城市发展展望

《世界世界城市发展历程与中国城市发展展望》听后感

为了开拓我们的视野,促进我们进步,我院今天下午邀请了罗致刚先生为我们讲解《世界世界城市发展历程与中国城市发展展望》,我有幸参加了这个讲座,从中受益匪浅,也获得了许多启发。

罗致刚先生妙语生辉,用许多有趣鲜明的例子给我们讲解了世界城市发展的历程,列出了世界城市发展的几个过程: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以及城市发展的过程:城市化→集中化→全球化。纵观世界城市的发展历程,让我联想到当今中国城市的发展的一些问题。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城市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我国也再大力提高城市化水平,但是中国的城市化,似乎有点扭曲,可以理解为城镇化。现在的政策就是大力发展中小城镇,限制大城市的发展。这有悖于世界城市发展的规律。中国的大城市集中了全国的优势资源,吸引了大批人员涌进。应该加之以正确引导,扩展规模,从而形成城市集中化现象。而不是现在的发展小城镇,限制大城市。村村点火的局面。这样浪费了许多资源,没有做到资源整合,聚集起来发挥最大作用。

从讲座中也了解到,中国现在正在开始走城市集中化,形成京津城市带,沪宁杭城市带以及珠三角城市带。我想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建制也阻碍了中国城市集中化的发展。但我仍相信中国正在好的方面走,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谷孟杰2011 11 03

下载财务管理电算化的历程与展望(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财务管理电算化的历程与展望(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昆山人才工作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风雨六十年辉煌二十载——昆山人才工作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89年撤县设市以来,昆山完成了一个由传统农业县向现代工商城市的跨越,走出了率先发展、科学......

    中国信托业发展历程的思考与展望(推荐)

    中国信托业发展历程的思考与展望国信托业峰会”召开前夕,应中国信托业协会副会长王丽娟女士邀请,公司董事长翁先定先生亲自执笔,写成《中国信托业发展历程前中国信托业的历史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展望(精选5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与展望摘要:本文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归纳总结,作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是由开国时的计划经济转为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

    中国现代会展业的发展历程与前景展望

    中国现代会展业的发展历程与前景展望会展业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历程。会展业近年来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

    中国数字机顶盒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数字机顶盒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1 数字机顶盒概述 1.1机顶盒由来 机顶盒STB(Set-Top-Box)起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在欧美作为保护版权和收取收视费的重要手段,有线......

    冶金工业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合集5篇)

    冶金工业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夏洛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 唐山 063000) 摘要:冶金工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

    回顾光辉历程,展望美好明天

    回顾光辉历程,展望美好明天 今年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个光辉华诞。回顾90年来,我党由弱小走向了强大;90年来,党领导全国人们取得了新民„„;90年来,党领导全国人们进行了......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变革历程及展望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的主体,其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全局。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历程看,国有商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