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SCADA系统发展历程和前景展望
SCADA系统发展历程和前景展望
SCADA系统概述
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系统,即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系统的应用领域很广,它可以应用于电力系统、给水系统、石油、化工等领域的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以及过程控制等诸多领域。在电力系统以及电气化铁道上又称远动系统。
SCADA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生产过程控制与调度自动化系统。它可以对现场的运行设备进行监视和控制,以实现数据采集、设备控制、测量、参数调节以及各类信号报警等各项功能。
由于各个应用领域对SCADA的要求不同,所以不同应用领域的SCADA系统发展也不完全相同。
在电力系统中,SCADA系统应用最为广泛,技术发展也最为成熟。它作为能量管理系统(EMS系统)的一个最主要的子系统,有着信息完整、提高效率、正确掌握系统运行状态、加快决策、能帮助快速诊断出系统故障状态等优势,现已经成为电力调度不可缺少的工具。它对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与经济效益,减轻调度员的负担,实现电力调度自动化与现代化,提高调度的效率和水平中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SCADA在铁道电气化远动系统上的应用较早,在保证电气化铁路的安全可靠供电,提高铁路运输的调度管理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铁道电气化SCADA系统的发展过程中,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产品,同时我国也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SCADA产品与设备,这些都带动了铁道电气化远动系统向更高的目标发展。
SCADA系统发展历程
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系统,全名为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系统自诞生之日起就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SCADA系统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三代。
第一代是基于专用计算机和专用操作系统的SCADA系统,如电力自动化研究院为华北电网开发的SD176系统以及在日本日立公司为我国铁道电气化远动系统所设计的H-80M系统。这一阶段是从计算机运用到SCADA系统时开始到70年代。
第二代是80年代基于通用计算机的SCADA系统,在第二代中,广泛采用VAX等其它计算机以及其它通用工作站,操作系统一般是通用的UNIX操作系统。在这一阶段,SCADA系统在电网调度自动化中与经济运行分析,自动发电控制(AGC)以及网络分析结合到一起构成了EMS系统(能量管理系统)。第一代与第二代SCADA系统的共同特点是基于集中式计算机系统,并且系统不具有开放性,因而系统维护,升级以及与其它联网构成很大困难。90年代按照开放的原则,基于分布式计算机网络以及关系数据库技术的能够实现大范围联网的EMS/SCADA系统称为第三代。这一阶段是我国SCADA/EMS系统发展最快的阶段,各
种最新的计算机技术都汇集进SCADA/EMS系统中。这一阶段也是我国对电力系统自动化以及电网建设投资最大的时期,国家计划未来三年内投资2700亿元改造城乡电网可见国家对电力系统自动化以及电网建设的重视程度。
第四代SCADA/EMS系统的基础条件已经或即将具备,预计将与21世纪初诞生。该系统的主要特征是采用Internet技术、面向对象技术、神经网络技术以及JAVA技术等技术,继续扩大SCADA/EMS系统与其它系统的集成,综合安全经济运行以及商业化运营的需要。SCADA系统在电气化铁道远动系统的应用技术上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应用上也有迅猛的发展。由于电气化铁道与电力系统有着不同的特点,在SCADA系统的发展上与电力系统的道路并不完全一样。在电气化铁道远动系统上已经成熟的产品有由我所自行研制开发的HY200微机远动系统以及由西南交通大学开发的DWY微机远动系统等。这些系统性能可靠、功能强大,在保证电气化铁道供电安全,提高供电质量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SCADA系统在铁道电气化上的应用功不可没。
SCADA系统发展瞻望
SCADA系统在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其技术进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当今,随着电力系统以及铁道电气化系统对SCADA系统需求的提高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SCADA系统提出新的要求,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
SCADA/EMS系统与其它系统的广泛集成SCADA系统是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实时数据源,为EMS系统提供大量的实时数据。同时在模拟培训系统,MIS系统等系统中都需要用到电网实时数据,而没有这个电网实时数据信息,所有其它系统都成为“无源之水”。所以在这今十年来,SCADA系统如何与其它非实时系统的连接成为SCADA研究的重要课题;现在在SCADA系统已经成功地实现与DTS(调度员模拟培训系统)、企业MIS系统的连接。SCADA系统与电能量计量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水调度自动化系统、调度生产自动化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集成成为SCADA系统的一个发展方向。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
以RTU、微机保护装置为核心,将变电所的控制、信号、测量、计费等回路纳入计算机系统,取代传统的控制保护屏,能够降低变电所的占地面积和设备投资,提高二次系统的可靠性。变电所的综合自动化已经成为有关方面的研究课题,我国东方电子等公司已经推出相应的产品,但在铁道电气化上还处于研究阶段。
专家系统、模糊决策、神经网络等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利用这些新技术模拟电网的各种运行状态,并开发出调度辅助软件和管理决策软件,由专家系统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推理出最优化的运行方式或出来故障的方法,以达到合理、经济地进行电网电力调度,提高运输效率的目的。
面向对象技术、Internet技术、及JAVA技术的应用
面向对象技术(OOT)是网络数据库设计、市场模型设计和电力系统分析软件设计的合适工具,将面向对象技术(OOT)运用于SCADA/EMS系统是发展趋势。
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浏览器界面已经成为计算机桌面的基本平台,将浏览器技术运用于SCADA/EMS系统,将浏览器界面作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人机界面,对扩大实时系统的应用范围,减少维护工作量非常有利;在新一代的SCADA/EMS系统中,传统的MMI界面将保留,主要供调度员使用,新增设的Web服务器供非实时用户浏览,以后将逐渐统一为一种人机界面。
JAVA语言综合了面向对象技术和Internet技术,将编译和解释有机结合,严格实现了面向对象的四大特性:封装性、多态性、继承性、动态联编,并在多线程支持和安全性上优于C++,以及其它诸多特性,JAVA技术将导致EMS/SCADA系统的一场革命。
什么是SCADA?
SCADA是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的缩写,即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生产过程控制与调度自动化系统。它可以对现场的运行设备进行监视和控制,以实现数据采集、设备控制、测量、参数调节以及各类信号报警等各项功能。
第二篇: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摘要:目的总结国内外实验动物学的发展历程,探讨我国实验动物学发展中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我国未来实验动物学的发展战略与建议。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实验动物学的有关文献进行回顾性调查与描述性分析,结合我国实验动物学的发展实际,提出我国未来实验动物学的发展战略与建议。结果我国实验动物学取得了较大发展,生产设施及动物实验条件得到很大提高,人才体系基本建成,但与国外发达国家实验动物学发展水平比较,仍存在实验动物质量不均
一、动物实验操作标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结论在加强法制化、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建立我国实验动物科学的学科体系,建立实验动物资源与技术协作共享体系,建立实验动物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使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一.实验动物科学的概念及重要性
实验动物学是以实验动物资源研究、质量控制以及利用实验动物进行科学实验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两部分。一是以实验动物本身为对象,专门研究其生物学特性、遗传、饲养繁殖、微生物及寄生虫控制、营养和环境等,开发实验动物资源、实行质量控制,为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和品系丰富的实验动物。二是以实验动物为材料,开展医学实验研究,进行生命基本规律和病理发生机制的研究并通过推演、类比解决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重大问题。实验动物学作为应用基础学科已经融入到许多前沿学科中,并由此衍生了一些分支学科或以实验动物为主要支撑的学科,如比较医学、实验动物医学、转化医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等。实验动物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条件,是衡量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实验动物科学伴随生命科学的发展而兴起,反过来又成为生命科学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近10年中,生命科学取得的惊人成就,几乎都来源于实验动物。实验动物作为“活的仪器”应用于广阔的领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水平和国家先进程度的重要标志。
二.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历史
古代人早就知道使用动物进行试验。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动物实验可追溯到公元前4~3世纪,亚里斯多德首先用解剖的技术展示了动物的内在差别。
埃拉西斯特拉塔在猪体内确定了气管是吐纳空气的通道,而肺则是呼吸空气的器官。被认为是进行活体动物解剖的创始人。
实验仅使用死亡的动物和人体进行解剖,但被当时的教会统治当局所禁止,他们阻止人们获得有关自然世界的知识。
直至16世纪初,科学意识才再度觉醒。A.韦萨留斯利用犬和猪进行了公开的解剖学的示范教学。这种活体解剖实验使解剖学和生理学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飞跃。
17世纪,英国医生哈维采用狗、蛙、蛇、鱼和其他动物进行了一系列的动物实验,根据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了血液循环,并阐明了心脏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19世纪世纪以来,尽管动物实验的成就显著,开创了一个所谓科学医学的黄金时代。但是,动物实验也开始遭到指责。在英格兰、美国的纽约等地先后成立了一些“防止虐待动物协会(SPDA)”他们的宗旨之一就是反对在科研中使用动物,认为动物和人类没有多少差异。不过新的科学概念很快为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一生中作了大量的动物实验。在心脏生理、消化生理和高级神经活动三个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9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由于他的研究不断的使用狗做实验,因此,他的许多著作都是用狗来命名的。他对动物实验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没有对活动物进行试验和观察,人们就无法认识有机界的各种规律,这是无可争辩的”。
1909年,C.C.Little首先采用近亲繁殖而育成了DBA近交系小鼠,成为实验动物科学发展史上第一个近交系动物。
三.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概貌
1.发达国家实验动物科学研究现状
实验动物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手段,因而受到一些先进国家的高度重视,投放的人力、物力、财力可与当时发展原子能等量齐观,使这门科学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发达国家以美、欧、日本为代表,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在科学研究、资源建设、技术平台建设、科学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基本现状是:常用实验动物及相关产品的生产供应商品化、社会化标准化质量管理行业化,实验动物保种和新资源开发政府资助的公益化,科学研究资助力度加大化,动物实验技术规范化。尤其在科学研究、保种育种和新资源开发方面政府投入力度非常大,有利的促进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美、日等发达国家,实验动物设施已达到标准化、现代化,全封闭饲养、自动送风、空气过滤、恒温恒湿、人工照明、严格控制微生物;笼具配套、规格齐全;饲料按不同动物种属科学配方,按操作常规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同时,在美国从事实验动物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和专家数量众多,而且都是经过严格选拔出的精英人士。先进国家的实验动物中心的工作,由威望较高的教授主持,可见对实验动物科学的重视程度。并且,先进国家制定了严格的实验动物法规,明文规定实验动物的质量要求、环境设备、人员素质等要求。
2.我国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概况
我国实验动物科学的快速发展,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对外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内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发展实验动物科学的迫切性尤为突出,加之专家学者的呼吁,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使得我国的实验动物科学技术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1980年国家农业部邀请了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比较医学系主人徐兆光到我国讲学,他在北京举办了第1个全国高级实验动物人才培训班,启动了我国实验动物科学现代化的进程。
1982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在云南西双版纳主持召开了全国第1届实验动物工作会议,开创了我国实验动物工作的新纪元。
1984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中国实验动物科学技术开发中心。
1987年4月,中国实验动物学会成立。
但是,我国实验动物科学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验动物设施除一些发达城市以外,普遍落后,实验动物质量差、品种少、数量不足。另外,我国实验动物专业人才不足,专家较少。实验动物法制化管理力度不够,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有些地区存在有法不依、有标准不遵现象;实验动物福利伦理认识程度低,缺乏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规范和机制。
四.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前景展望
实验动物科学的前景是可观的,实验动物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它的重要性。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实验动物科学会成为揭示生命奥秘的关键角色。近交系动物的育成为遗传学研究、育种学研究、免疫学研究等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手段。免疫缺陷动物的研究对于器官移植、肿瘤学研究、免疫学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基因工程动物使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成为可能,使基因治疗基础研究成为可能。在加强法制化、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实验动物资源与技术协作共享体系,建立实验动物科学重点实验室,使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五.结语
实验动物科学是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现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的基础科学,融合了生物学、动物学、兽医学和医学等科学发展起来的。实验动物科学本身在飞速的发展,实验动物随着人的意愿,越来越适应科学研究的需要,必将有
力的促进其它科学的飞速发展。我国实验动物科学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解决我国人口增多、老龄化、环境污染、重大疾病、传染病控制、新药创制、食品安全、航空航天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第三篇: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Chinese industr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摘要: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工业实力得到迅速提升,而改革开放的实施更是使中国工业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期,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中国逐步成为了“世界制造中心”。回顾过去,快速工业化、快速城镇化及工业现代化是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未来10余年,中国工业经济将依然沿着这条路前行,同时将逐步迎来产业转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绕“环境友好”“精密制造”的核心,快速发展。
关键词:工业经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环境友好,精密制造
Abstract: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Chinese industry has developed swiftly and industrial economic has come to a time of quick development due to reform and opening-up.A series of great achievements makes China ‘the world’s manufacturing center’.Looking back on the past, quick industrialization, quick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modernization have been the major features of Chinese industrial development.For the coming 10 years, Chinese industrial economic will still develop in this way, and meanwhile, come into a change which aims a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enters on ‘environment-friendly’ and ‘precision manufactured’.Keywords:industrial economic, industrialization ,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friendly, precision manufactured
1引言
与大多数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当两次工业革命给西方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科技进步及经济发展时,中国依然在腐朽的封建统治下固步自封。当西方国家满世界搜刮资本、开拓市场时,中国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梦境中无法自拔。直到炮火蔓延到本土,中国才如梦方醒,也正是从那时起,中国工业化悄然萌发。其后近百年,不断的战火使得中国工业始终难以得到质的飞跃。直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的实施使得中国与世界接轨,中国工业也终于迈开步子大步向前。回顾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工业化、城镇化与现代化是主旋律。展望未来,“环境友好”“精密制造”将是发展方向。
1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
1.1工业化
新中国建立后,工业化的进程同步开始,并在短短三十年时间里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工业经济体系。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曾客观指出,“毛泽东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主要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 [1]在物质资源最贫乏的基础上,在充满敌意的国际环境中和极少外援情况下,中国在1/4世纪时间内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主要工业大国。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0多倍,其中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90倍。1952-1976年,中国工业产量以平均每年11.2%的速度增长。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尽管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但工业生产仍继续在以平均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从1952年至1976年期间,钢铁产量从140万吨增长到了3180万吨,煤炭产量从6600万吨增长到了61700万吨,水泥产量从300万吨增长到了6500万吨,木材产量从1100万吨增长到了5100万吨,电力从70亿千瓦/小时增长到了2560亿千瓦/小时,原油产量从根本的空白变成了10400万吨,化肥产量从3.9万吨上升到了869.3万吨。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已经生产大量的喷气式飞机、重型拖拉机、铁路机车和现代远洋轮船。举国之力大力发展工业,虽然从现在的角度看不太符合科学
发展的客观规律,却唤起了强大的民族荣誉感和民族凝聚力,也为之后的工业发展打好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生产经验。
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管理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彻底转变为市场体制,中国工业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工业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强大的引擎。1978-2008年,中国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1.98%,支撑了国民经济(GDP)年均9.8%的高速增长。可以说,工业已成为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命脉。
1.2城镇化
相比于工业化,中国的城镇化要相对滞后。在改革开放以前,城镇化的发展呈现出缓慢增长、小幅波动的趋势,三年自然灾害更是使得城镇化出现了停滞乃至下滑。然而自1978年底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提升,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涌现与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伴而生,对城镇化发展形成巨大的推力;与此对应,商品经济发展,投资渠道多元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就业渠道的拓宽吸引大量农民工进城,对城镇化发展产生巨大拉力。我国著名学者简新华曾在《中国城镇化与特色城镇化道路》一书中指出:“中国作为13亿人口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成功实现城市化,必然会同时实现工业化,会带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极大地促进世界的发展。” [2]可见城镇化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重要意义。
时至今日,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北京、上海、广州等已发展为世界顶尖的国际化大都市,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圈正带动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短短数十年,中国就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迅速发展为一个高度城镇化、工业化的世界大国,这是所有华夏儿女的骄傲。当然,中国目前依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东、中、西部的城镇化发展差距依旧明显。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这一问题将逐渐得到解决,中国也将逐渐缩小不同区域的贫富差距,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大国。
1.3工业现代化
工业化在中国已日趋成熟,大范围的工业化也为中国带来了“世界工厂”的美誉。然而,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的工业作为推动国家硬实力的强大推力,也迎来了巨大的变革,工业现代化正是这种变革的集中体现。
能源工业方面,作为一个产煤大国,中国的煤炭工业依然占据很大的比重,但同时,石油工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洋石油这三大石油公司为主的石油工业,由于极高的产业集中度,从而拥有着较高的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而电力工业同样发展迅猛,能够覆盖如此辽阔的国土并提供稳定的电力,其现代化水平可见一斑。
高技术行业。医药制造业发展迅速,自动化的生产流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且贫富差距依旧明显,医疗费用居高不下依然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隐患。通信设备制造业,中国已经形成了华为技术、中兴通讯这样的大企业,行业国际化水平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几乎覆盖全国的通信信号,标志着我国通信技术的日渐成熟。
除此之外,中国在计算机制造业、汽车工业、化学工业、船舶工业等重要工业均实现了现代化,有些甚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然而,作为一名机械专业的学生,令我比较遗憾的是中国的机床工具工业发展依旧缓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在产品加工精度上始终无法有所突破,很多精密仪器依然要从外国进口。不过相信凭借不懈的努力和钻研,我国机械制造业终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2前景展望
工业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在中国崛起为世界大国的道路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工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选对方向、合理规划,是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就目前来看,中国工业经济正朝着“环境友好”“精密制造”的方向不断努力。
2.1环境友好
30余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极其瞩目的成就,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环境的不断恶化和各种疾病的间歇爆发。大片的雾霾、土地沙漠化以及各种污染已成为我国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甚至最近曝出兰州的自来水被测出笨超标20倍,居民只能在超市中采购饮用水,如此恶化的环境令人担忧。可以说,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迫在眉睫。
近来,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愈加强力而有效。2010年10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领域。战略新兴产业的崛起标志着过去粗放式的工业模式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节能环保、高效生产的工业模式。近年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部分领域产业规模已居世界前列;部分领域先后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在一些重要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部分领域涌现出一批高速成长的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群;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呈现出积聚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了若干集群和产业积聚区。这些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当然,中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仍然面对着创新能力不足、核心关键技术较少、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等问题,这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大规模战略新兴产业的覆盖,依然是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技能环保型战略新兴产业将带动中国经济与科技不断进步,成为中国发展的支柱产业。
2.2精密制造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精密制造一直是中国工业制造的致命短板。大多数精密仪器都依赖进口,不仅耗资巨大,核心技术的缺乏也使得中国工业在控制、传感、检测等多方面难以实现较大的突破。与美国国家仪器(NI)、德国霍梅尔等精密仪器制造企业相比,中国仍缺乏精密制造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尽管如此,中国依然在奋力追赶,并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较早和较大程度的对外开放,以及较深层次、较大范围的市场化改革,中国制造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传统制造业逐渐开始转型,在高新技术改造下全面升级。“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的诞生以及各类精确制导导弹的研发标志着中国精密制造业正逐渐成型。未来10年,传统装备制造业将在吸取信息技术、新材料、机械、电子以及现代管理等高技术成果,并将其优化继承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的制造全过程,为传统工业提供用于柔性制造、绿色制造和精益制造的新一代技术装备。凭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髓,借助庞大的市场和强大的劳动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精密制造业必将屹立于世界之巅,并带动中国工业经济持续发展。总结
中国的工业经济起步较晚,发展经验较少,加之西方国家曾经的技术封锁和市场遏制,使得中国的工业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快速发展。但改革开放以
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工业现代化的全面实施,中国的工业经济迎来了质的飞越,并逐步迎来产业转型,迈向“环境友好”“精密制造”的战略新兴产业。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有力领导下,中国工业经济将持续高速发展,为中国的经济与科技发展注入强大的力量,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带来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身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1996年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
[2]简新华:《中国城镇化与特色城镇化道路》.[M].2010年版.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
第四篇:中国现代会展业的发展历程与前景展望
中国现代会展业的发展历程与前景展望会展业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历程。会展业近年来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地域分布上看,全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五大会展经济带,分别是: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会展经济带、以广交会为龙头的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以大连为引擎的东北会展经济带、以成都为首的中西部会展城市经济带和以北京为辐射极的环渤海会展经济带。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在全国会展业市场占有率分别是25%、18%、8%。
2000年以来,我国会展业已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从机械、电子、汽车、建筑,到纺织、花卉、食品、家具,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国际专业展。近年来我国会展业总规模保持近20%的增长速度,展会数量由1000多个增加到5000多个。2007年,全国展览总面积近600万平方米。展览项目,1997年我国首次突破1000个,到2007年已接近4000个。无论是从展览基础设施、会展从业人员队伍,还是从会展活动的数量和规模看,我国会展业都已经具备了相当强的实力,我国正在步入世界会展大国的行列。
然而,自2007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 中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会展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我国会展业产生明显影响。据统计,2008年中国贸促会批准组展单位出国举办的经济贸易展览会有一千八百多项,但2008年底,实际举办的展览会只有一千项,实施率约百分之五十五,与2007年相比,实施率下降了五个百分点。在国内展览方面,组展单位也感受到了压力,展览面积与参展企业都在减少,招展招商困难突出。参展商为了节约成本,有选择地参加展会,导致会展数量明显下降。
因此,各地方政府在扶持会展业的发展上做出了不同的尝试。其中,最常见的手段之一就是财政上的扶持。据香港贸发局有关负责人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2009年,香港特区政府将对香港会展业给予财政支持:一方面,为组展企业进行整体宣传拨款,在国内和周边地区以及全球重要贸易国家开展香港展会宣传;另一方面,采取“1+1”的补助模式,即组展单位增加1元投入,政府配套补助1元。更重要的是,香港特区政府还资助重要买家赴港参观采购。据悉,2008年香港贸发局拿出1.2亿港元扶持会展业,其中,8000万港
元用来资助那些发展中国家赴港参展商的交通、生活补助费,另外的4000万港元用来补助参展商展会期间的宣传。
为了帮助会展业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在京举行了会展业政策推介会。据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北京举办的国际性会议,按照京地税营[2005]578号文件,可享受差额纳税。
同时,把现代会展业作为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上海,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改革开放、服务全国”的会展业发展思路,制定了《上海会展业发展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上海会展发展的目标和举措,使会展业成为提升上海城市形象、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关于会展业对国民经济的强势拉动作用,国际上有1∶9的说法,即会展业的直接收入是1的话,其带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通信、广告等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收入将达到9。2007年全国各类展览项目已接近4000个,直接收入达140亿元人民币,由此带动相关行业收入近1300亿元,形成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未来文化产业、休闲产业密切相关的节庆、赛事以及各类文化演出等会展活动形式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放量。随着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的举行,中国必将掀起大型博览会风潮。预计5至15年内,中国会展业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5%至20%左右。到2010年,我国会展业总收入将超过200亿元;2020年,我国会展业总收入将超过1000亿元。
第五篇:供水调度SCADA系统
供水调度SCADA系统概述
SCADA是英文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tion的缩写,意即“监视控制和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被广泛应用于供水、供电、燃气、油田等行业,主要功能是完成数据的采集控制和远程传输。本公司在1994年建立了供水调度SCADA系统,多年来在保障安全可靠供水、协调合理调度、保证公司利益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SCADA系统中采用的数据通信可简单分为有线和无线两大类,其中有线通信主要包括架设光缆、电缆或租用电信电话线、X.25、DDN、ADSL等,而无线则包括超短波通信、扩频通信、卫星通信、GSM 短信/GPRS通信等。在供水行业,由于各管网监控点分布范围广、数量多、距离远、个别点还地处偏僻,因此架设光缆、铺设电缆难度大、不切合实际,向电信部门租用专用电话线又要申请很多电话线,而且有些监控点线路难以到达,况且采用电话线路时需要等待漫长的电话拨号过程,速度慢,运营成本较高,总之SCADA系统采用有线通信方式建设周期长、工作难度大、运行费用高,不便于大规模使用;与之相比,无线通信方式则显得非常灵活,它具有投资较少、建设周期短、运行维护简单、性价比高等优点。在SCADA系统中,无线通信方式主要包括:超短波(230MHZ)无线数传、扩频(2.4G、5.8G)、卫星通信、GSM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等,其中卫星通信由于通信费用昂贵,只在一些特殊的领域下使用,未得以普及;而扩频通信技术虽然速率高,但只能在视距范围内传输,应用也受到限制。因此目前国内SCADA系统较普遍采用 230MHZ频段的数传电台作为传输信道。
采用超短波数传电台作为传输信道的是组网灵活、扩展容易、维修方便、运行费用低等优点,但由于系统工作于230MHZ且多采用普通间接调制的数传电台,这就造成系统易受外界干扰、通信速率低、误码率高、数据传送量不大、信号覆盖范围小等先天不足,这在本公司第二水厂生产数据上传到公司调度室时得到验证,目前已改为DDN专线传输方式。随着城市现代化、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传统的超短波通信方式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而GSM网络经过移动通信部门的多年建设,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已成为成熟、稳定、可靠的通信网络,特别是近年来推出的短消息(SMS)、GPRS等新业务,这使得SCADA系统采用GSM网络来进行数据传输成为可能。GPRS技术的应用及分析
应用GSM网络进行数据传输从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都是切实可行的。就目前移动通信部
门提供的服务而言,可分为两种方式:①短消息(SMS),通过拨打终端号码而获取数据资料短消息;②GPRS技术,核心是通过IP转换技术进行数据传输。相比较下,采用GPRS技术更具优点和前瞻性,符合未来的通信发展方向。下面就以GPRS技术为例作说明:
2.1 GPRS原理及技术特点
GPRS是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的英文简称,是在现有GSM系统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网络业务。GPRS采用分组交换技术,每个用户可同时占用多个无线信道,同一个无线信道又可以由多个用户共享,实现资源有效的利用,从而实现高速率数据传输。GPRS支持基于标准数据通信协议的应用,可以实现与IP网、X.25网互联互通。GPRS具有全双工运作,间隙收发,永远在线,只有在收发数据才占用系统资源,计费方式以数据传输量为准等特点,由于GPRS的核心层采用IP技术,底层可使用多种传输技术,这使得它较易实现端到端的、广域的无线IP连接,以实现某种特定功能。
具备GPRS功能的移动电话或终端通过无线方式与GSM基站进行通信,随即登陆上GSM网络,但与电路交换式数据呼叫不同,GPRS分组是从基站发送到GPRS服务支持节点(SGSN),而不是通过移动交换中心(MSC)连接到语音网络上。SGSN与GPRS网关支持节点(GGSN)进行通信;GGSN对分组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再发送到目的网络,如因特网或X.25网络。
来自因特网标识有移动电话或终端地址的IP包,由GGSN接收,再转发到SGSN,继而传送到指定的移动电话或终端上。
2.2 利用GPRS来实现数据传输
基于GPRS技术的SCADA系统是以GSM为网络平台,充分利用了GPRS的技术特点和优势,实现高速、永远在线、透明数据传输的数据通信网络系统。
2.2.1基本工作原理:
在GPRS模块上实现TCP/IP协议,在应用程序端安装数据中心软件,数据中心拥有固定的IP地址(或域名),GPRS模块登陆上GSM网络后,自动连接到数据中心,向数据中心报告其IP地址,并保持和维护链路的连接,GPRS模块监测链路的连接情况,一旦发生异常,GPRS模块自动重新建立链路,数据中心和GPRS模块之间就可以通过IP地址用TCP/IP协议进行双向通信,实现透明的、可靠的数据传输。
2.2.2数据通信过程如下:
1)现场监控点通过数据采集模块将数据存储到内存,当接收到命令数据时,通过接口电路,将带时间标签的数据发送到已登陆网络并具有IP地址的GPRS模块,后通过数据编码并有指向地
发送到GSM网络。
2)数据经GSM网络空中接口功能模块同时对数据进行解码处理,转换成在公网数据传送的格式,最终传送到公网中用户服务器IP地址。
3)服务器接受到数据后,通过公司内部网将数据传送到SCADA系统,后通过系统软件对数据进行还原显示,同时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
2.3系统应用GPRS技术的优势
1)信号覆盖范围广
GSM网络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网络信号可说是无孔不入,基本不存在盲区,理论上只要有信号的地方,就可以实现SCADA监控,与之相比的超短波则只有方圆三十多公里(具体视乎当地环境)。
2)数据传送速率高
GPRS网络传送速率理论上可达171.2Kbps,实际应用时可能会偏低些,而目前一般的超短波数传电台传送速率多为2.4Kbps或更低。
3)通信质量可靠,误码率低
利用GSM成熟网络,数据传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得到有力的保证,同时随着其业务的发展,相信其在质量上会做得更好。
4)建设周期短
利用现有GSM网络,我们只需安装好设备就可以,不用考虑其它因素,采用超短波通讯时要充分考虑现场和附近环境,同时其附属设备要跟得上。
5)安装调试简单方便
利用现有成熟GSM网络,系统投入运行时基本不需要调试(只要技术可行,网络畅通),而且安装简捷。采用超短波通讯时安装调试工作量大,要有选择地选址,测试现场信号,架设天线铁架,调试天线角度方向等诸多工作。
2.4 系统应用GPRS技术的不足
1)对移动通信部门有依赖性
因为系统建设运行需借助GSM网络,这就造成我们SCADA系统的数据通信受到移动通信部门的制约,须说目前GSM网络发展的比较成熟,但有时亦存在网络繁忙堵塞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会对系统数据造成中断,影响系统的数据分析处理。而采用超短波通讯组建自身网络系统,当系统发生故障时,可利用自身技术力量对网络进行修复而不需借助第三方,在工作中处于
主动。
2)运行成本相对较高
鉴于目前资费标准,该系统的运营成本在端站数量较少时略微偏高。
2.5 系统运营成本分析
构成系统运行成本主要有两方面(参考本地资费):①系统服务器端的静态IP地址租用费。该项目目前资费较高,约占总运行成本的95%;②系统数据流量费用。收费标准目前有包月制和按数据量两种收费方式,按流量计算0.03元/kBytes,而包月制20元/月有1024 kBytes流量,该费用取决于流量的多少。相信随着技术的升级,业务应用的普及,其资费标准会逐步降低。
3结束语
该系统目前已投入运行阶段,运行效果良好,数据发送接受稳定快速可靠,完全能满足实际工作要求,是SCADA系统较理想的组网选择,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数据通信业务的高速发展,无线IP通信技术业务变得越渐成熟,会越显优势,会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应用。
摘自《中国水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