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位支教老师的感人故事:感动中国:徐本禹(共)
--一位支教老师的感人故事:感动中国:徐本禹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2004感动中国颁奖词
播种者:徐本禹
文/杨凤山
徐本禹,一个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的普通大学生,被评为2004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之一。当他站在央视的领奖台上泪流满面地向人们讲述他执教的那所小学,以及他深爱的那群孩子时,观众的眼泪也止不住地流出来。他本应该有一个更好的前程,而他却放弃了令众多学子羡慕的公费研究生的入学资格。徐本禹的事迹感动着国人,更感动着大水乡贫穷而又纯朴的父老乡亲。贫寒少年
从徐本禹有记忆起,就知道村里最矮的土坯房是自己的家。父亲教了一辈子乡村小学,最多的时候每月能拿到270元的工资,最少的时候一个月只有十几元,直到2003年转为公办教师后,工资才涨到了800元。这点工资几乎就是全家的收入来源。所以,1999年初秋,当他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来到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武汉,走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时,心里是忐忑的、茫然的。他知道知识可以改变贫穷,却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念完大学。其实,徐本禹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早已被学院的领导和老师看在眼里,挂在心里。不久,学院将他列入特困生进行帮扶,为他安排了一个打扫楼道的勤工助学岗位。当他领到第一笔勤工助学报酬时,他感到自己是一个可以养活自己的人;当他看到同学们走过干干净净的楼道去上课时,他发现自己是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他从领到的50元报酬中取出7元钱买了两斤瓜子跟同学共享劳动的收获,剩下的43元钱捐给了希望工程,用来资助山东费县一个叫孙姗姗的特困小学生。他后来回忆道:“钱捐出去以后,心里特别的高兴,毕竟是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徐本禹在大学的四年中,通过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困难补助、特困生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得到上万元的资助,此外还得到老师、同学和社会上好心人的资助。这些爱的甘露滋养了徐本禹的心灵。2002年秋,徐本禹作为华中农大唯一的学生代表出席了共青团湖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并被评为湖北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在这年,他还因学习成绩优异获得6000元国家甲等奖学金,学校为他免了全年4000多元的学费。2003年夏,他完成大学本科学业,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同时还被评为学校优秀毕业生。山谷阳光
徐本禹为什么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呢?
那是2001年12月一个晴朗的周末,徐本禹像往常一样乘公交车穿过繁华喧嚣的街道,从武昌去汉口做家教。在做家教的过程中,他不经意地读到《中国少年报》上一篇报道《当阳光洒进山洞„„》: “当阳光洒进山洞,清脆的读书声响起,穿越杂乱的岩石,回荡在贵州大方县猫场镇这个名叫狗吊岩的地方。这里至今水电不通,全村只有一条泥泞的小道通往18公里外的镇子,1997年,这里有了自己的小学——建在山上的岩洞里,五个年级146名学生,三个老师„„”读着读着,徐本禹哭了。他想起在乡村小学教书的父亲,想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觉得这一切是那样熟悉,又那样陌生。
2002年6月,徐本禹同另外四个同学组成了赴贵州社会实践小分队。到达狗吊岩村,行李还没有整理好,徐本禹就直奔魂牵梦绕的岩洞小学。他后来写道:“当我走进岩洞时,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岩洞里的教室仅仅是用两堵一人多高的墙隔开的,中间是过道,南边是一、四年级复式班,北边是六年级。如果不是亲眼看到,无论怎么也想不到这里的条件会如此差。”
当地落后的经济状况深深震撼了徐本禹。不少农户辛勤劳作一年,收获只够吃半年,无力供孩子上学念书。最让徐本禹受不了的是课堂上孩子们的眼神。那一双双纯净如山泉、明亮如水晶的眸子,一眨不眨地望着你,那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外面精彩世界的憧憬。
二十多天的社会实践一晃就结束了,徐本禹要回校继续他的学习。狗吊岩的孩子们拿着自制的小红旗簇拥在他身旁,把煮熟的鸡蛋塞进他的背包。他们一直把他送到十几里外,每个孩子都流下了眼泪,不停地问:“徐老师,你还会回来吗?”
徐本禹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他没有告诉孩子们,他正在准备考研究生。面对孩子们的眼神,他感到自己有一种无法回避的责任。他大声告诉他们:“明年我毕业了一定回来教你们!” 他的声音在洒满阳光的山谷中久久回响。就这样,这个贫困大学生向孩子们许下了他的诺言。“有的人一辈子收获不了一滴眼泪,可这一个暑假,我几乎每天都被感动包围,收获着泪水。”孩子们的泪水就像山泉沁进了徐本禹的心田。他知道,总有一天会长出新芽的。两难之择
从岩洞小学回到学校,他强迫自己不再去想那些孩子,成天埋头复习,准备考研。2003年春天,徐本禹以372分、专业第二名的好成绩考上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当天晚上,他平生第一次失眠了。他突然发现,自己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是满足自己和父母的愿望,还是实践自己向孩子们许下的阳光下的诺言?
经过一整夜的思索,第二天,他找到学院领导:“我要申请保留研究生学籍,去贵州义务支教两年!” 学院领导望着面前这个神情恳切的山东小伙子,却不知该如何回答。因为在华中农大历史上,还未曾有过这样的先例。这不仅占用宝贵的研究生招生指标,还意味着推迟两年参加就业,此外团中央西部志愿者计划并没有给学校分配贵州支教的指标,他将成为一个毫无生活来源的“体制外”的志愿者。
徐本禹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中。晚上,他沿着运动场跑了一圈又一圈,跑累了,就在草坪上躺下来。就在他看见头顶被繁星缀满的天空的一瞬间,他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当时,徐本禹并不知道,学校已经开会研究了他的申请,决定为徐本禹保留两年研究生入学资格,并在他义务支教期间为他提供必要的经济资助。
这一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各界人士纷纷向他表示钦佩和支持,并踊跃为山区孩子捐赠衣物和文具。学校的各个部门也纷纷给他开绿灯:打印室免费给他打印资料,照相馆的师傅义务为他冲洗胶卷„„ 孤独勇士
2003年7月17日,徐本禹一行抵达贵阳。在武汉和贵阳两地新闻媒体的帮助下,他们顺利到达了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很快,这群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者发现现实远比他们想象的严酷得多。伙伴们一个接一个病倒了,继而一个接一个离去了。到8月1日,徐本禹发现,大山里就只剩下自己一个外乡人了。曾因为志愿者的到来飞扬着歌声笑语的山寨,现在又因为他们的离去变得寂静。
对从小吃惯了苦的徐本禹来讲,艰苦的生活并非不能忍受,而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才真正令他痛苦万分。在精神和物质双重匮乏的山村,他更多的时候感到自己是在挣扎。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就拿出山外的来信和贴着亲人、同学照片的相册,常常不知不觉流下眼泪。
支教工作也远比他预计的困难,更让他焦心的是那些旷课和辍学的孩子。贫困使乡村小学的入学率和巩固率极不稳定,孩子们随时可能辍学。每到课余或周末,他就要挨家挨户动员那些旷课和辍学的孩子回到课堂上去。
2003年春,一直关心徐本禹的贵州团省委将他纳入贵州省扶贫接力计划,每月发给他400元的生活补助。但他节衣缩食,省出大半用来资助当地孩子和老乡。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岩洞中的小学因徐本禹的到来开始迅速发生变化。孩子们可以听懂普通话了,甚至可以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与人交流了。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更让他开心的是孩子们有了越来越强烈的求知渴望。
2004年春,大方县大水乡党委书记沈义勇邀请徐本禹去做了一场报告。大石村看到的一切让徐本禹寝食难安,于是他又转到大石小学支教。大石村是一个深深掩藏在大山褶皱里的小山寨,至今不通公路、不通电话、不通邮路,放眼望去,满目石丛。在这里,徐本禹用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
2004年6月26日,华中农大的教授彭光芒和一位教师来到了贵州省大方县。他们看望了徐本禹,考察了猫场镇狗吊岩小学和大水乡大石村小学,深受震动。归来后,他俩把在大方县拍的照片选出100幅,配上简要文字,以《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为题发到了网上。接下来的事情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仅仅几个小时的工夫,存放照片的服务器就因为访问量过大而发生堵塞,跟帖的数量急剧增加,不少热心的网友更是将这篇帖子整理后发到了国内外各大论坛。从发出帖子的7月11日到7月20日短短9天,这篇帖子在各个网站点击总数就超过了百万!很多网友是流着眼泪读完这篇帖子的。他们在跟帖中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感动”。
第二篇:徐本禹老师感动中国事迹感想
其实在很早之前就看到徐本禹的事迹,记得到处还是在读书,还没毕业,当初真的为他具有这种献身精神感到钦佩!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这么一个可爱的花朵,也许不能这么形容,但是如果不是可爱,谁又会放弃在城市的生活(虽然活得也是很累)跑到一毛不拔的贵州,穷僻的山村去教书!因为我来自农村,我知道生活的辛苦!贫穷的可怕,没见过的人
是难以想象的。虽然我读书的时候没有贵州的那么苦,但是我也是小学五年级就开始住校,要管理自己的吃住,洗米,拿饭盒(我们是自己拿饭盒到学校统一蒸饭,熟了后就到自己去拿),叠被等等,有时候想想真的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度过的,我知道,我们家的小孩现在还是在重复一样地生活,因为农村还是那么穷,没有改变,虽然天天在农村问题是重点,重中之重,但是又有谁理呢,真的官事情呢。虽然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学校,但是最苦的不是孩子?最穷的不是学校吗?谁知道,看书点煤油灯,脸都黑了,烟熏的,因为学校一下自习就关灯,自己想在看书就只有如此了,因为没钱买蜡烛。谁知道,学生喝的水是河水,尤其发洪水的时候,谁都红了,每次吃饭,饭盒下面都是一层沙子。现在写到这,才又回忆起来了,原先都几乎淡忘了。谁知道,一个礼拜只吃一个菜,还是干菜,只有如此才不会臭掉,坏掉。我记得我当初老贫血,营养不良!导致发育都比较晚,十六岁才开始发育,那时候都初中毕业了!但是既然如此,农村的孩子读书质量还是没有改善,升学率还是那么低,我记得我们的外语老师的嘴巴都是歪的,因为他得过中风病。吃的苦中苦,方原创网站wenmi114.com为人上人,这只不过是骗苦中的人一种愚昧的手段而已!教育质量那么差,为何还要和城市的孩子一起统考,这难道就公平吗?不,农村的孩子从开始就知道世界就没有公平!城市的孩子那么多得练习本,辅导书,虽然也很苦,但是农村的孩子什么都没有,只有和书一起发下来的练习册!有人会说,那样多轻松啊,是阿,但是考不上就意味着要当农民,在城市人的眼里就是民工,即使来城市打工,没有任何保障,为城市作出那么大的贡献,人家还是看不起,因为什么,是农民!难道农民就不能够来城市,难道这就不属于中国吗?难道他就不是中国的公民,中华民族的一员吗?
农村的的孩子,在这样的条件下考上大学,多么不容易!即使考上了,又有多少人读不起大学呢?因为交不起,整个家庭一年不吃不喝都不够大学一年的学费,使这种事情我亲眼见过,生活就是那么无奈。表面上社会一片繁华,稳定,但是又有多少农民工的辛酸泪!
徐本禹,真的很钦佩,敬佩你,但是,就是如此,我还是说,你这样难道就对的起你的父母吗?父母艰难万苦培养你,虽然不能用为了上大学倾家荡产来形容(因为根本就没什么家产),你还能让父母过着,继续过着如此辛苦的生活吗?我知道,你这样做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贫苦孩子接受教育,真的很伟大,但是却忽略了自己的亲人啊!怕就怕在“子欲养而亲不在”,到时就后悔莫及阿。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是如此吗?你说你有时候真的坚持不下去了,是因为这个原因吗?真挚地祝福你身体健康,你父母身体健康!
虽然你的力量是渺小的,就像你说的,你就是一滴水,是阿,整个教育的兴起岂是一个人能左右的,这关系到整个体制的改革,政府的投入,教育得投入,官员的良心,廉政和公德,要不然,即使投入了,也没有什么实际效果。这我也见过,我们家有一个非常陡的坡,车很难翻越,国家拨了十万下来专门整理这个坡,可是到了我们村的手里差不多一万了,这能干什么呢?最后还不是不了了之,坡依然如故!真是陡坡依旧笑贪官。
因为你的事迹,是那么多小孩的条件改善了,但是你想过没,这并不是你多么的伟大感动了当地政府,如果是,报道之前,为何没有改善呢。而是你的出现,使当地的政府出名了,社会知道了,民众知道了他们的学校是那么落后,教育投入是那么渺小,这个时候,再不改善,他们的仕途就怕神仙也就不了!也许看法有点偏激。但是无论如何,因为有了你,毕竟改善了好多好多,在这里对你说声谢谢!你是我们的骄傲,但是不知道这样英雄般的光辉戴在你的头上,会使你负担更重,还是勇气更足!我想,万一那天你累了,你就停下来休息,不要管那么多,荣誉也罢,光环也罢,都是身外之物。停下来好好想想自己的事业,好好孝顺父母!如果你愿意一辈子如此,那样的人生是高尚的,美丽的,但是却是辛苦的,苦涩的,你苦,你父母也苦,希望你能明白。
虽然我也出自农村,知道农村教育的可怜,理解你的事业,但是我不能选择和你一样的道路,我又许多东西放不下,我没有你那么伟大,在这里说声对不起,现在得我是北漂一族,虽然在父老乡亲的眼里,我已经跳出农门。但是我知道,我只不过又成为了一个北京的“农民”,虽然不用锄头,犁和钯,但是用的是脑子,因为我也一无所有,这也许所有农村出来的孩子的现状!我想,当我有了事业,有钱了,我会在
第三篇:支教老师的感人故事
支教老师的感人故事
导语:西宁支教教师们的脚步不仅没有缓下来、停下来,反而去得更疾了,更加密集了;来自柯桥区品学兼优的孤儿大学生袁芳,暑期作为支教,她在回报社会中感受到了快乐。
故事一:班玛县海拔3600米。这里的孩子汉语水平较差,有些孩子连汉语都听不懂,这让我们这些老师犯了难,要是连交流都成问题,以后的教学还怎么进行?
终于有了:让孩子们教我们藏语,我们教孩子们汉语!事实证明这是个很有效的方法。孩子们都因给自己的老师当老师,学习积极性高涨,放学或者周末不回家的时候,都会主动跑来跟老师交流学习!
与此同时,老师们开始在课堂上唱歌、跳舞、进行图片展示等,可谓各显神通啥招都用上啦,课堂氛围终于活跃起来。不少孩子对英语这门课程提不起兴趣,我就以给他们起英文名字作为诱惑……这一招在西宁的学校已经不怎么管用了,在这里竟然很有效!
尽管在高海拔地区上课感觉累,活动量太大还气喘得不成,但因跟孩子们交流无障碍了,就特别开心。
故事二;
刚刚踏进玉树市第三完全小学时,我被强烈的高原反应折磨着:头晕!流鼻血!四肢无力!晚上睡不着觉!坐在椅子上都觉得特别疲倦……可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神,却在不断刺激着我内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根据牧区孩子的特点,向40分钟要质量、要效益。“老师你明年还来吗?”时不时就有学生问我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们,只是孩子们越这样,我内心就越惭愧,唯有更加卖力地教他们,方能换取内心的片刻安宁。
一天,当我站在操场上望着远处的雪山想家时,一个小女生走过来问:“老师,你想家了吗?”我知道这女孩在大地震中失去了亲人,是个孤儿,不由心头一紧抱住她问:“你是不是也想爸爸妈妈了?”小女孩却说:“这就是我家,在这里很好。”
在玉树支教的每一天,发生的每一件事,看到的每一幕,都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无小事,育人需精心”
故事三:
齐肩的头发,粗边黑色眼镜,清瘦的身材……XX年暑期,袁芳作为“云那边”支教队的副队长远赴云南边远山区支教。
刚到山村的村小时,他们分头到村里挨家挨户宣传发动学生来校参加夏令营,有的学生要翻好几座山,走两小时山路才能到达。经过几天的发动,来参加夏令营的学生越来越多,从开始的30多名增加到100多名。
袁芳发现村小平时的课程除了语文数学之外,没其它的课程,于是决定给孩子们上兴趣课,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为此,她总是精心备课,激发孩子学习热情。
袁芳的教育方法让孩子们进步很快,孩子们也很配合她的教学活动。很多个早晨,孩子们手持一束束自采的百合花或一些叫不出名的花,送给她和她的队员。
一所希望小学 98名天真活泼的孩子
云南的支教生活,袁芳积累了经验。而XX年在河南支教,给了她心灵上的洗涤和震撼。一次夏令营,15名大学生志愿者,一所希望小学,她们和98名天真活泼的孩子在一起的故事。
这次支教袁芳是队长,她们坐了17个小时,又坐汽车沿着崎岖的盘山公路跋涉一个多小时,到达位于太行山腰的安阳石板岩希望小学。开营前的那天,袁芳她们把教室都打扫干净,桌椅摆放整齐,教室也进行了一番美化,志愿者们发挥各自的特长,每个教室装饰得温馨又美观。
开营那天,袁芳她们还为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学习用品。小朋友从一开始的不配合、吵闹到后来的接受、认真、投入。袁芳被孩子的真诚和强烈的求知欲感动了,更加竭尽全力,即使嗓子哑了也一直坚持完成自己的任务。
搭上“彩虹桥”
今年3月中旬,上海《新闻晨报》刊登了贝亲公司(上海)和《新闻晨报》联合招募“彩虹桥”支教接力志愿者的信息,袁芳便报了名。之后,她从百余名志愿者中被选出,并作为首发的两位志愿者之一,前往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和乡大桦林小学担任音乐老师和手工老师。
袁芳上的是音乐课,另外还在高年级开设了手工课。孩子们对音乐课的热情很高。那里的孩子不做广播体操,他们的课间活动跳的是藏舞,所以当袁芳教他们跳最基本最简单的舞蹈时,他们显得异常兴奋和新奇。
而作为兴趣选修课的手工折纸课,更是受到孩子们的欢迎,由于人数限制,本来只给四五年级的开设了折纸兴趣课,而好多三年级的学生也挤到门口张望,于是便扩大了上课规模,很多同学站在过道上听课。
第四篇:2004感动中国徐本禹事迹有感
重温了一遍2004“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视频,不禁湿了眼眶。徐本禹,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十大杰出志愿者、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质奖章、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时代人物”、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等,他获得了很多殊荣,但在我心里所有的这些称号都无法表达他带给我们的温暖与震撼,更无法完全展现我们对他的敬意。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大概都从未去过山区,无法真切感受到那里环境的破败与艰苦,还有生活心酸与孤单,但我知道并且坚信即使那里是全世界最苦的地方,徐本禹的支教故事也都会照样发生,像命中注定的一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所有的不便与苦难,通通比不过他心中对孩子们的爱与责任感。古人云:“人以德为先,德以善为先,善以爱为先。”,这些他都实实在在地做到了。我们身边也不是没有人去做支教这件事,只是没有人像他这样坚持,近乎偏执,大多数人即使心中有爱,抱着一腔热血豪情,带着感动自己的准备,被山区清苦的生活打压一番,终究再无法抵过重回城市美好生活的诱惑,只有他,一心只为了孩子们的笑脸,只为自己的良心。他的富足不在于奢靡的物质,而是内心,就像为他而写的颁奖词,“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志愿服务于徐本禹而言早已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也本是芸芸众生中渺小的一个人啊,但他却身体力行地向我们展示了不平凡的伟大。大山里的风冷,水凉,但人心暖,山里的人们淳朴善良,另他没办法割舍。所以他坚守在这里,为山区孩子带去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他是爱,是暖,是藏在深山里的祖国花朵们的人间四月天。他的事迹既鲜活崇高又质朴,深深地打动着我们。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将感动付诸于行动,刻苦钻研,武装自己的头脑,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保持艰苦朴素精神,热情投身社会实践,继续将爱传递下去,才能无愧于良知,无愧于祖国。
第五篇: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自我价值的实现
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中有一个平凡的名字——徐本禹,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他的颁奖词是这样说的: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徐本禹家境贫寒,考入大学后,被列为特困生,并得到学校的资助、老师同学的关爱和社会的帮助。他到华中农业大学上学时,甚至没有一件御寒的冬衣。是同寝室一个学生的母亲给了他一件夹衣。这是他第一次得到别人的温暖。他说,是这件夹衣改变了他的价值观。当时他只有一个念头:别人帮助了我,我一定要帮助别人。这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他自强不息,立志成才,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他勤奋学习,成绩优秀,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学校“特困生自强奖学金”,并被评为学校三好学生和优秀毕业生。
2003年,徐本禹以372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同时获得6000元国家奖学金。能考上研究生对于徐本禹和他的家庭来说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但是当年支教的岩洞小学的孩子们那渴望知识渴望外面世界的目光使他不能忘怀。经过复杂而激烈的思想斗争和与家人、学校的商量后,他暂时放弃了深造机会,回到贵州实践自己“阳光下的诺言”。学校经过研究,决定为他保留研究生学籍两年,支持他的行动。
2003年7月,徐本禹重返生活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为民小学义务支教。为了保证他的基本生活,学校团委和他所在的经济贸易管理学院为他提供了生活补助。后来,贵州团省委将他补入贵州扶贫接力计划。徐本禹深受感动和激励,每月从微薄的生活补助中节省出一半的钱,用来资助当地孩子上学。他的感人事迹经媒体报道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使当地教育条件迅速得到改善。
2003年7月,他从办学条件已经大为改善的狗吊岩村转点到条件更加艰苦的大水苗族彝族布依族乡大石村继续义务支教。获悉这一情况后,华中农业大学捐资8万元为大石小学修建新校舍,对徐本禹的支教行动给予了更大支持和鼓励。徐本禹任大石小学名誉校长,并先后被授予贵州省毕节市“优秀共产党员”和“杰出青年志愿者标兵”称号。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价值,只有树立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并有监督自己的人生信念,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做最大的贡献。徐本禹的这种奉献精神,这种实现自我的价值观,正是社会所需要的。他用自己的激情和坚持点燃了贫困山区孩子们的心灵。他带有山东口音的普通话在山谷中回响:“你们不比别人差!”他在志愿者小屋中抒写他对贫困孩子们博大的爱。
我认为人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伸展出生命的张力。有许多曾经经受过困难的人通过别人的帮助重获阳光,但鲜少有人用实际行动传递这样的爱心,当“回报社会”几乎要成为一句空话的时候,徐本禹来了,他用自己的责任感和坚持唤醒了人们心中的感动和良知,我认为他的伟大就在于他在艰苦的条件中坚持了下来,用实际行动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和责任,他是真正的,播撒爱心的伟大实践者。
良好的价值观有两个方面,即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精神建设,注重用价值观来实现凝聚和引领,但价值观的形成贵在自觉,难在养成,重在持之以恒,价值观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断努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有效凝聚我们这个国家,尤其是凝聚年轻人的意识形态,我们需要更好的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服务,实现自我,用自己的力量去造福更多的人。明天的我们将会怎样,也许现在还不能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但答案必定是是丰富多彩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