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三明市2018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2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
A.主张民贵君轻 B.维护统治秩序 C.强调层层分封 D.体现以德治民
2“《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观点与材料所述主张属于同一思想家的是 A.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D.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3.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论孔子》中写道:“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在伏尔泰和一大批思想家的推动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写入《法兰西共和国宪法》。这从本质上说明
A.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孔子思想一脉相承
B.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C.法国大革命时期中法之间文化交流频繁 D.启蒙思想家借用孔子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4.先秦诸子常用寓言来说明哲理,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炉。某思想家用“守株待兔”的故事,以反讽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的观点是 A.温故而知新
B.兼相爱、交相利
C.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D.弱者道之用
5. “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墨家 D.墨家、道家 6.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 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 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7.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和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A.“君权神授”思想 B.“大一统”思想 C.反专制思想 D.理学思想 8.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 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 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
9.《论语》日:“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反映出封建教育的本质目的是
A.提高臣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 B.传承儒家学说等传统文化 C.鼓励臣民通过学习实现人生理想 D.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
10.《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国语•晋语》曰:“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这两段材料说明统治者重视 A.宗法关系 B.道德规范 C.战争祭祀 D.儒家思想
11.“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思想始于
A.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B.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C.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D.宋朝程朱理学
12.部分史学家认为:汉武帝时,儒学家开始使儒学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成为“儒教”。“儒家内部出现了第一个神学家”。由此可知
A.汉武帝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儒家思想 B.汉代经学神秘化趋势明显 C.董仲舒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 D.汉代儒学重视考据、训诂
13.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论画时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这 体现了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何种认识论
A.理是宇宙万物本原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知行合一
14.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15.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 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 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
16.《魏书·崔浩传》记载了崔浩的这样一段言论,浩曰:“古人有言,夫灾异之生,由人而起,人无衅焉,妖不自作。故人失于下则变见于上,天事恒象,百代不易。《汉书》载:王莽篡位之前,彗星出入„„彗孛者,恶气之所生。”这反映了
A.天人感应思想 B.君权神授理论 C.封建迷信思想 D.君主专制理论
17.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控制范围中也。”这主要反映 A.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B.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C.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 D.儒家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 18.《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强调“春秋大一统” C.趋向“三教合一”
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19.《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人伦者,天理也”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B.“存天理,灭人欲”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0.明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1.顾炎武曾主张在西北地区“每州县发纺织具一副,令有司依式造成,散给乡下”;在东南沿海“装土产,径望东西洋而去,与海岛诸夷相贸易”。对其主张最准确的理解是 A.政府扶植手工业生产 B.发展外贸 C.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D.重商抑农 22.马克垚认为:明清之际中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出现的新思想是很重要的,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发展下去,则可以有助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目标。下列思想与之对应的有 ①黄宗羲“工商皆本” ②陆九渊“心即理也” ③顾炎武“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④王夫之“循天下之公”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3.《尚书·虞夏书》中说“皇祖(大禹)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一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并具有民主启蒙色彩。下列主张符合这一条件的是 A.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B.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C.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D.天下之民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
24.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奉顾炎武为考据学的开山大师,道光、咸丰时期的学者则推崇他的经世致用之学。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削弱 C.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巨变
B.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 D.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
25.只要仔细地阅读《论语》和“苏格拉底的对话”,就不难发现二者都有其中心概念。二者的“中心概念”分别是指
A.“仁”“感觉”
B.“礼”“德性” C.“仁”“德性”
D.“礼”“道德” 26.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 “齐物”,有的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有的主张“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明确提出上述思想观点的学派有 ①道家学派 ②斯多亚学派 ③儒家学派 ④智者学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7.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 ②墨家学派 A.①③ B.②④
③斯多亚学派 ④智者学派 C.①②③ D.②③④
28.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提出“与自然相一致的生活,就是道德的生活”,也有人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也有人针锋相对,提出“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制天命而用之”。下列思想家,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是 ①苏格拉底 ②芝诺 ③庄子 ④荀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9.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宗教意识淡薄 B.反对神灵崇拜 C.注重物质生活 D.强调人的价值
30.英国历史哲学家科林伍德说:古希腊、罗马的史学所探究的是“人的事迹、人的目的、人的成功与失败的历史„„”出现这种观念的根源是
A.个人主义迅速成长
B.平民地位不断提高 C.工商业发展的结果
D.海外贸易比较发达 31.古代希腊文明萌芽了早期人文主义精神。下列言论体现这一时期人文精神的是
①知识即美德 ②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③人是万物的尺度 ④人非工具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2.“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研究历史要有不断探索的精神 B.要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C.史学是要告诉人们过去的事情 D.史学就是当代人对过去的认识 二.材料题(33题12分,34题14分,35题14分,36题12分,共52分)33.(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3分)
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2)简要评价材料
二、材料三中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8分)
(3)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立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4分)
34.(14分)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高三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分成了群星闪烁、分道扬镰、西学东渐三个步骤,展开探究。
群星闪烁
材料一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把智仁勇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它们是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而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是知识”,他认为知识是美德的基础,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由教育而来"。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共同点。(4分)
分道扬镳
材料二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朱子语类》(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如何发展儒家思想的?(4分)
西学东渐
材料三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拉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文池:《思想的灵光》(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知识,例举中国 新生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6分)35.(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据李静 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2分)
材料二 右图是漫画《胜出》。图中台上站着两个人,汉武帝高举儒家牌子。另一人左手做出胜利的手势,这一人显然是得到了汉武帝的大力支持。台下站着一群人,个个气势汹汹,不甘失败。
(2)图中台上做出胜利手势的人是谁?(1分)台下站着的一群人应该是当时什么人群的代表?(2分)漫画反映了汉武帝时代的什么历史现象?(2分)
材料三 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思想家们对儒家思想在传承中不断的反思、改造和重塑,只是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通过思想家们的反思,儒家思想在宋代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简要分析儒家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意义?(2分)
3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儒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被批判的。上世纪80年代,我们对儒学的态度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但基本上还是持一种批判、否定的态度。1988年,在儒学国际会议上,余英时先生说,儒学现在是一个游魂,东游西荡,没有一个附着的制度和实体。林毓生教授认为,儒学是一个封闭、一元的思想体系,现在已经陷入了“民主“科学”的困境,很难摆脱出来。我们国内的学者也提出了对儒学的一个全面批判。
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说现在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说很多地方都竖起了孔子像,有人说这是对儒学的一种认可。还有全球现在有400多所孔子学院以及当前的“国学热”。——摘编自吴光《当代儒学发展的新方向》
评述材料中关于儒学思想发展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2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5 BCDCB 6~10 CBADD 11~15 CBBDA 16~20 ABBBC 21~25 CBCDC 26~30 AABDC 31~32 CB 二.材料题(33题13分,34题14分,35题13分,36题12分,共52分)
33.(13分)(1)是正确的。(1分)说明了农工商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2分)(2)黄宗羲:工商皆本。黄宗羲的观点有利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4分)雍正帝:重农抑商。雍正帝的观点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是落后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的。(4分)(3)在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家的富强之本。(2分)34.(14分)(1)都看到美德与智慧之间的联系;都重视教育的作用;肯定人的价值。(4分)(2)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将理和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4分)(3)条件:思想上:西方文化传人中国;经济上: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4分)社会实践: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2分)35.(13分)(1)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2分)(2)谁:董仲舒。(1分)
代表:儒家以外的其它各家学派。(2分)
现象: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2分。或:儒学地位开始提升)
(3)宋代:儒学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建立理学体系,把儒学推向新高峰。(4分)
(4)作用:儒家思想对缓和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安定具有积极作用;(2分)
36.(12分)
1、赞成儒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被批判的。(2分)
(1)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2)明朝李贽的离经叛道,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3)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倡导经世致用。(4)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到孔家店;(5)文化大革命期间,批林批孔运动。(8分)
2、赞成儒学的复兴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2分)
(1)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发展,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2)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接受并付诸实行。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唐朝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4)北宋时,儒家学者复兴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5)两宋程朱理学提倡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6)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王阳明提倡心学,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7)19世纪末,康有为借助孔子的名义,进行戊戌变法。(8)儒家思想外传,成为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9)当前的“国学热”和全球孔子学院兴起,说明儒学正在复兴。(8分)
3、对儒学的批判或者复兴儒学主要取决于人们自身所处的时代与立场。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理性扬弃。(2分)
第二篇:吉林九台市2018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2017-2018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成为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依据的理学著作是 A论语B尚书C四书章句集注D傅习录 【答案】C 【解析】《论语》是儒学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A不符合题意,排除;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B正确;《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C不符合题意,排除;《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D不符合题意,排除。2.(2017·江苏泰州高二期末)蒋传光在《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中指出: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由此可见宋明理学 ①以“礼”为核心,构建新儒学体系 ②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发展 ③通过强化伦理道德来巩固统治 ④使儒学上升为正统思想、官方哲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宋明理学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是以“理”为核心,故①错误;宋明理学继承传统儒学的“礼”的思想,同时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发展了传统儒学,故②正确;宋明理学将伦理道德上升为“天理”,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故③正确;儒学上升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发展
3.(2017·南京高二期末)王阳明《传习录》载:“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由此判断,王阳明主张 ①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 ②良知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 ③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 ④良知需通过外在探求实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通过外在探求实现”是程朱理学的认识论,不是王阳明心学的认识论,王阳明心学的认识论是反省内心,加强道德修养,所以有④就不能选择,因此选择A项。4.(2017·广东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二联考)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从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A.圣人托梦 B.内心自省 C.行万里路 D.读万卷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中“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说明了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选B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5.李贽曾说自己“为县令博士,即与县令、提学触,为太学博士,即与祭酒、司法触”。主要反映的是李贽
A.博学多才引起了各级官僚的妒忌 B.对正统思想的挑战导致了统治阶级不满 C.从县令博士做到太学博士,仕途辉煌 D.与各级官吏接触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李贽是明朝著名的“异端”思想家。主张有:反对宋明理学,反对以孔子是非标准为标准;反对伦理道德,主张男女平等等。因此,李贽在做官时必然会遭到封建卫道士们的反对。故选B.A项说法错误,李贽遭到反对的原因并非别人嫉妒;CD明显错误。考点:明末清初进步思潮
点评:明清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提出了反对宋明理学、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主张发展工商业等主张,被称为进步思潮。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主要内容实质等也需要掌握。
6.禁书,泛指执政者或宗教领袖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或信众的信仰,禁止于己不利的书籍传播。他们往往采取强烈的排他行为,例如焚书或追杀原作者。《焚书》《明夷待访录》被列为禁书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以黄宗羲等为代表的鼓吹早期民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家,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统治者之所以查禁此书在于此书与清代加强专制主义的要求不符,故D正确;A、B、C无法体现统治者确定禁书的根本原因“于己不利”,排除。【名师点睛】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禁止于己不利的书籍传播”。
7.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人们对皇帝敬仰的世俗宗教意识。农民战争并不反对这种意识,而是企图用一个“明君”代替“暴君”。开始对这种意识提出质疑的是 A.董仲舒 B.朱熹 C.黄宗羲 D.李贽 【答案】C 【解析】材料旨在表述农民没有意识到君主专制的危害,只是寄希望于一个好皇帝来拯救众生。明清时期黄宗羲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思想家,对“这种意识”提出了质疑,C正确;董仲舒、朱熹的思想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李贽蔑视传统权威,敢于批判权威,排除A、B、D。
8.(2017·南京高二联考)《清史稿》对顾炎武评价道:“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这段材料的核心是
A.顾炎武的学风是务实的 B.顾炎武强调做学问要经世致用 C.顾炎武反对专制统治 D.顾炎武关心百姓疾苦 【答案】A 【解析】根据“敛华就实”“穷原究委,考正得失”可知,顾炎武的学风是务实的,A正确;材料不仅仅强调“做学问要经世致用”,B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名师点睛】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敛华就实”“穷原究委,考正得失”即可。
9.王夫之认为“天下唯器物而已矣”“据器而道存”“无器而道毁”“无其器则无其道”。他所说的“器”指的是 A.客观存在的事物 B.人们的感知器官 C.科学试验的仪器 D.万物发展的规律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道”和“器”是中国古代的一对哲学范畴。“道”是无形象的,含有规律和准则的意义;“器”是有形象的,指具体事物或名物制度。道器关 系实即抽象道理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或相当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故A项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儒学·王夫之思想
10.(改编题)明清时期的某思想家评论当时的政局曰:“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臣日益疏,智日益蔽……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州。”解决此问题的方案应是
A.通过加强君主权力来实现尊君目的 B.实行言论自由来和谐人际关系 C.加强中央的权力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D.通过实行众治来取代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思想家认为君主至高无上,容易造成君臣隔绝,大臣的谏语忠言传达不到君主耳中,使君主成为一个“闭目塞听”的独夫寡人,结合所学知识,这种现象是由专制制度造成的,故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打破“独治”,通过实行众治来取代君主专制,故D正确,A错误;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专制主义问题,不是中央集权问题,故“加强中央的权力以维护国家的统一”错误,排除C。
11.(2017·晋中高二联考)某一时期的艺术“用古希腊罗马的方法展现人体美和自然美,突破了宗教对人体的禁忌,以世俗人物的形象刻画宗教人物,以市民阶级的审美标准来诠释世界”。可见这一时期的艺术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B.披着宗教的外衣反专制 C.以宗教形式宣扬人文思想 D.摆脱了宗教和专制束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 “用古希腊罗马的方法展现人体美和自然美”“以世俗人物的形象刻画宗教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不是人文精神的起源时期,A项错误,排除;文艺复兴主要反对宗教神权,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B项错误,排除;根据“以世俗人物的形象刻画宗教人物,以市民阶级的审美标准来诠释世界”可知,文艺复兴以宗教形式宣扬人文思想,C项正确;D项表述“摆脱了”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名师点睛】 解答本题抓住关键信息“以世俗人物的形象刻画宗教人物,以市民阶级的审美标准来诠释世界”即可。
12.(2017·宝鸡高二期末)文艺复兴前欧洲人“为了信仰而生活”,文艺复兴后欧洲人“为了生活而信仰”,这句话表明了 A.文艺复兴前后,人神主导地位的变化 B.文艺复兴让人们有了真正的现世生活 C.文艺复兴第一次把人放到世界和社会中心看待
D.文艺复兴后,人在反对神的存在以及对人的束缚后的人性自由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文艺复兴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使人们从宗教思想的束缚中被解放出来,所以从“为了信仰而生活”到“为了生活而信仰”体现出了人神主导地位的变化,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才让人们有了真正的现世生活,这种说法夸大了文艺复兴运动的作用,故B项错误;最早把人放到世界和社会中心看待,是在古希腊智者运动时期,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后,人在反对神的存在以及对人的束缚后的人性自由,这一说法有误,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13.(2017·广东清远高二调研)马丁·路德说:“人人该以《圣经》为独一无二的真理来源。”该观点意在 A.主张“因行称义” B.否定神学 C.倡导人性解放 D.宣扬“因信称义” 【答案】D 【解析】路德是著名的宗教改革的领导人物,“人人该以《圣经》为独一无二的真理来源。”说明人们要相信《圣经》,信仰基督教,即“因信称义”,不是主张因行称义,故A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否定神学,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提到人性解放,故C项错误。【名师点睛】
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即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14.(2017·四川雅安中学高二月考)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虔诚信仰,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 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的意义在于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权威 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马丁·路德的观点突出了个人自省的作用而不是外在的苦修和事功,从而否定了封建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故A项正确;BC项包含在A项之中;D项错误,宗教改革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答案选A。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宗教改革·马丁·路德 15.下列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②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③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风靡欧洲
④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性质;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结果;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风靡欧洲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①②③正确;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并未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依据,是启蒙思想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依据,④错误;故选A.①②③。
16.(2017·长春高二期末)之所以说宗教改革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主要是因为它
A.旨在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藩篱 B.使人们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C.使人开始摆脱基督教神学的束缚 D.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的宗教改革。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一次斗争。改革者们提出了“因信称义”等主张,否定了教会和教皇的权威,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分析选项,B符合题意,所以应选B。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名师点睛】文艺复兴运动的意义:
①解放思想: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颂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的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文学艺术方面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自然科学也因为思想解放和对实践的关注而走向近代科学。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17.(2017·北京高二期末)以下各项,体现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同之处的是 A.充分肯定人的自主性 B.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 C.强调现世的物质享受 D.废除繁琐的宗教仪式 【答案】A 【解析】二者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充分肯定人的自主性,故A正确;文艺复兴并未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只是抨击教会的腐败,也未废除繁琐的宗教仪式,故B、D错误;C不符合宗教改革,不是二者的相同点,故C错误。
18.洛克在《政府论》中指出:“人人放弃其自然法的执行权而把它交给公众……这样,就授权社会,或者授权给社会的立法机关,根据社会公共福利的要求为他制定法律,而他本人对于这些法律的执行也有尽力协助的义务。”引文表明他主张 A.君主立宪 B.人民主权 C.社会契约 D.三权分立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就授权社会,或者授权给社会的立法机关,根据社会公共福利的要求为他制订法律”法律的制定者是授权社会而进行的,这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故C正确;A主要内容是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的限制,B强调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D说的是国家机构之间实行分权,相互制衡,防止专权,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9.(2017·盐城高二调研)“在启蒙精神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必然地有一定的理论观点受到毁灭性的批判。”在启蒙运动中受到批判的“理论”或“观点”不包括 A.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B.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的权力来自于上帝 C.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D.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即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但与此同时启蒙思想家康德在总结启蒙运动是强调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所以启蒙思想家拥护法律,更主张建立法制社会,所以C不会是启蒙思想家的反对对象,排除③,答案选①②④B项。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均是启蒙思想家主张。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思想家主张 【名师点睛】启蒙运动内容
20.(2017·天津高二联考)有人认为,如同牛顿发现了自然界的“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也在人类社会同样发现了“三大定律”,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建立了承认和尊重个人利益的哲学观念;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其中,第三大定律是指 A.三权分立 B.社会契约论 C.天赋人权 D.人民主权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指的显然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因为社会契约论认为人民成立政府的目的就是要能保护人民的权利,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社会契约论
21.(2017·湖北襄阳高二调研)伏尔泰在针对各种形式的镇压、狂热、偏执的“丑行”时说:“因为意见不同而迫害他人的人与怪物无异。”据此可知,伏尔泰意在强调 A.法律的权威 B.宗教信仰自由 C.人人平等 D.人的思想自由 【答案】D...........................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伏尔泰
22.(2017·益阳高二期末)孟德斯鸠认为民主制腐化,就会产生极端平等的精神,导致“多数人的专制”;贵族制腐化,贵族的权力就会变得专横;君主制腐化,会导致“一个人的专制”。其观点的核心是 A.没有完美的政体形式 B.强调权力的制约平衡 C.提倡社会契约论思想 D.主张实行人民的自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孟德斯鸠是主张寻求权力之间的平衡,再联系其三权分立学说可知,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孟德斯鸠不希望出现专制的局面,没有探讨政体的完美性,排除A;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23.(2017·衡水高二联考)卢梭认为“自从人类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不久便可以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这段话表明卢梭认识到了
A.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B.专制统治致使人民贫困和遭受奴役 C.争夺食物是人类冲突的重要原因 D.奴役与贫困是伴随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答案】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卢梭的思想主张
24.康德在哲学领域掀起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主要是因为 A.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B.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C.其自由平等思想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D.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使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是法国科学家、哲学家笛卡尔,所以A错误;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的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所以B错误;以“自由平等思想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不符合康德的思想特征,所以C错误;故选D,康德思想的突出特点即为理性。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康德的思想
25.(2016·安徽学业水平测试)当爆发于18世纪的这场运动使“宗教、自然观、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时,它所产生的重大政治影响是 A.促进了欧洲人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B.根据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
C.动摇了欧洲对罗马教廷的迷信 D.彻底摧毁了欧洲人的宗教信仰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宗教、自然观、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由此可以看出这一运动以理性为旗帜,构建理性王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重大政治影响是为资产阶级构建政治制度,推动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故选B。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影响
26.太学是中国古代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汉代太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有 ①《诗》 ②《书》 ③《墨子》 ④《春秋》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西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称为正统思想,汉代的太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儒家思想,《诗》《书》《春秋》都是儒家经典,是汉代太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墨子》是墨家经典,排除③,所以答案选C.①②④。
27.(2017·成都五校高二联考)有学者指出,儒家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可见,该学者高度肯定儒家文化的 A.民贵君轻观念 B.“大一统”观念 C.“君权神授”观念 D.“天人感应”观念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干可知,材料肯定了儒家文化对中国统一所起的巨大作用,B正确;A、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名师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
28.(2017·淄博高二摸底)隋文帝在强调“儒学之道”为治国根本的同时,也认为“佛法玄妙,道教虚融,成降大慈,济度群品”“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有深浅,殊途共致”。这些主张
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导致佛、道在隋朝取得统治地位 C.体现了三教调和之风 D.体现出儒、佛、道三教的趋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佛法玄妙,道教虚融,成降大慈,济度群品”“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有深浅,殊途共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三教调和之风。故选C。D错在趋同,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背景
29.古代某学者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后人赞之为:“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此人应是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李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朱熹的特点。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 30.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存天理,灭人欲”是理学的核心观点,而理学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的,朱熹所提倡理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和封建统治,故应选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朱熹的思想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程朱理学在社会伦理观方面最受人诟病的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其并非是禁欲主义,问题不是如何解释“灭”字,而是如何解释“人欲”。在程朱理学中,人欲是有特定含义的概念,与人欲对应的概念是人心,“‘人心’泛指一切欲望,‘私欲’则专指过分追求利欲,违背道德原则的欲念,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并不是去除一切‘人心’、一切感性欲望,而是以道德意识克服违背道德原则过分追求利欲的意识”。
——《清朝对程朱理学的阉割与歪曲》
材料二在西方,人们把程朱理学称为新儒学。新儒学的改革由朱熹完成。朱熹把孔孟置于正宗,又把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和张载、周敦颐、二程(程颐、程颢)思想以及佛家高度一元化的哲学与道学无为的思辨精神,整理融合,形成了一个内容精深的新儒学体系。宋元明清,几代统治者把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树为正统思想,程朱理学在900年间,成为了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认理践履的主要内容。程朱理学在教育人们知书识礼、陶冶情操等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程朱理学在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程朱理学蕴含的爱国主义理论,激扬了中华民族的正气,凝聚了华夏儿女团结御侮,革旧立新的雄心,成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之一。
——摘编自《程朱理学: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概括作者对程朱理学中“灭人欲”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存天理”这一思想成果的政治功效。
(2)材料二中认为程朱理学被称为新儒学主要“新”在哪里?宋元明清的几代统治者将程朱理学树为正统思想的根本原因何在?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程朱理学的进步性及其消极影响。
【答案】(1)认识:作者认为“灭人欲”是把人的欲望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让其过度放纵。政治功效:“存天理”的思想主张适应了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 历史发展趋势,有利于维护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2)在继承孔孟思想的基础上,把董仲舒的阴阳五行思想以及唐宋时期的佛家、道家思想精华整理融合,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根本原因:程朱理学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和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3)进步性:程朱理学在教育人们知书识礼、陶冶情操等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等;程朱理学蕴含的爱国主义理论,激扬了中华民族的正气,凝聚了华夏儿女团结御侮、革旧立新的雄心,成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之一。消极影响:程朱理学以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程朱理学的一些思想主张也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尤其是对妇女思想、行为的束缚更为严重。
【解析】(1)认识:根据材料进行概括;政治功效:从当时中国存在的政治制度与该思想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回答。
(2)第一小问,结合材料总结即可;第二小问,从统治者的角度分析。
(3)首先依据材料观点概括、提炼出程朱理学的进步性,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消极影响。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希腊哲学繁星般的智慧天空中,其实智者学派也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纵然在哲学争鸣的古希腊时代被苏格拉底的理性论批倒,但其将哲学的思辨注入了古希腊哲学思想的肌体;即使他们在思辨的道路上走到另一个极端,但正如一些学者所言:没有智者学派,就很难设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冉海涛《古希腊智者学派之浅析》
材料二文艺复兴在各方面都创造了毫不逊色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成就。伯鲁乃列斯基的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从古罗马万神庙而来,米开朗琪罗的圣彼得大教堂穹顶更是将恢宏壮阔、庄严崇高发挥到无以复加。……在理性的建筑构图原则中加入了艺术家的创造激情和审美装饰,建筑史开始了充满人性、向往自然、追求和谐的新篇章。
——《略论文艺复兴建筑的历史成因及历史地位》
材料三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持续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即曾为恩格斯所称赞的“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创造了法国历史上一个灿烂夺目的时代,因而人们一般把18世纪称作法国的“启蒙世纪”或“哲学家的世纪”。
——黄淳《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及其特点》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智者学派的历史地位及历史贡献。(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世纪”所倡导的主要思想和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答案】(1)历史地位:是古希腊哲学中的重要流派。历史贡献:以人和人类社会为研究的主题,开始关注“人”本身;特别重视人的价值和思想自由,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教授辩论、演说技巧、参政知识等,促进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
(2)现象:文艺复兴时期建造了许多气势恢宏、充满人文气息的建筑。主要因素:意大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等。
(3)主要思想:天赋人权说;民主、科学、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学说;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成为早期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鼓舞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
【解析】(1)第一问,直接根据材料一提取信息进行概括;第二小问,从智者学派的人文思想及“哲学的思辨”的影响等方面回答。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米开朗琪罗的圣彼得大教堂穹顶更是将恢宏壮阔、庄严崇高发挥到无以复加”“开始了充满人性、向往自然、追求和谐的新篇章”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要围绕意大利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思潮来分析。
(3)第一小问,要结合课本知识列举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第二小问,结合“行将到来的革命”以及促进思想解放来回答。
第三篇: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习题1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 Ⅰ 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用铅笔涂在答题卡上。(2)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民居中常见到“耕读传家”、“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等匾额或门 联。古代这些家庭所读所传的应该是 A.老庄之学 B.墨家学说 C.儒家思想 D.耕作技术
2.《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其中关于“帝道、王 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 A.法家、道家、儒家 B.儒家、法家、墨家 C.墨家、法家、道家 D.道家、儒家、法家
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
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韩非子、董仲舒 C.商鞅、孟子 D.荀子、孟子
4.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
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②意图是规劝皇帝要行仁政 ③带有浓厚迷信思想
④为维护君主的统治服务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宋史》中出现了一批下列人物名字——王克己、张先忍、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从中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
A.佛学 B.法学 C.道学 D.理学 6.“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A.致良知 B.格物致知 C.知德合一 D.穷理格物 7.朱熹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有
①认为伦理道德即是“天理” ②倡导用道德标准支配人的行为
③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④都坚持“性善论”和儒家“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8.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
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由此可以判断,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A.人文主义 B.仁爱精神 C.尊重人性 D.个人主义
9.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观点中,最能体现其“民主性”的是 A.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C.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D.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
10.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认为“君权神授”、黄宗羲则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
大害”。以下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三种主张都发展了儒家思想 B.三种主张都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真实反映 C.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D.儒学思想家的观点前后矛盾
11.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
不存在的尺度。”以下各项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言论、主张,其中与普罗泰格拉这一哲学
思想相似的是
A.“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B.“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C.“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D.“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12.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做不正义的事是出于无 知。这是古希腊一位哲人强调知识对人的道德的作用,这位哲人是
A.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普罗泰格拉 13.右图是公元前3世纪前后,古希腊的著名雕像《维 纳斯》和中国秦朝的兵马俑。下列对两者的表述准确的 是
A.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B.产生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产生于农耕经济的发展
D.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 14.人文主义在西欧经历了萌发、复兴和发展的历程。
下列各项中,符合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特征的是
A.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 B.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 C.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D.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构想
15.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
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
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16.18世纪法国一位思想家在《罗马盛衰原因论》写道: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 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约束,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这位思想家是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康德 D.卢梭
17.近代西方有一位思想家主张:“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 来防御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 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A.社会契约论 B.人民主权说 C.三权分立说 D.天赋人权说 18.从公元前5世纪到18世纪,西方经历了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三次大规模 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三次运动始终贯穿的主题思想是 A.人文主义 B.资本主义 C.理性主义 D.自由主义
19.“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起来?……为什么
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5世纪之间,中国文明在应用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与人类的实际需求方面比西方文明要有效得多?”据此分析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A.政府是科研的主要组织者 B.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C.普遍重视科学实验 D.实用技术发达 20.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祖先可以享受的文明成果有
①把太阳黑子记录在纸上保存下来 ②利用司南辨明方向
③借助《甘石星经》确定许多恒星的位置 ④借助《伤寒杂病论》医治病人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1.清朝赵翼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国古代在“李杜”之后各领风骚的文学形式有
A.楚辞、元曲、明清小说 B.南戏、元杂剧、京剧 C.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D.宋词、明清小说、京剧
22.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23.《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书画艺术上的巅峰之作,千百年来一直是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竞相争夺的至宝,普通百姓根本就无缘一睹真容,现藏于故宫。该画(部分)见右图 A.吸收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B.以人文画为特色,讲究借物抒情,追求意趣 C.以风俗画为亮点,描绘北宋京城的繁华 D.题材广泛,场面宏大反映了唐朝时的盛景
24.“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B.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历史试卷
第 Ⅱ 卷
本卷共三大题,共52分 25.(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董仲舒
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宋)朱熹
材料四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黄宗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请问每个阶段的思想核心分别是什么?(8分)(2)根据每个阶段的历史背景,谈谈每个阶段的思想是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的?(8分)
26.(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伏尔泰语录》
要防止滥用权力,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形成一种联合政体,其各项利权既协调配合,又相互制约的。——孟德斯鸠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它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的权利。然而这项权利绝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卢梭
材料二 伏尔泰对英国政治制度这样描述:“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的首领。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卢梭提出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坚持“主权在民”的原则,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请回答:
(1)简要列举三位启蒙思想家的重要政治思想主张。(6分)
(2)材料二中两人关于国家政体方面的主张各是什么?在以后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中,这两种主张有何具体实践?请各举一例说明。(6分)(3)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评价启蒙运动?(4分)
27.(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的文艺复兴初期四大发明的传入流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到重要的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民主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材料二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道:“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来看风水……” 请回答:
(1)如果你要用上面的材料进行历史课题研究,请为课题拟定一个名称。(2分)
(2)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四大发明在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不得摘抄原文)(8分)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四大发明在欧洲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2分)
答案
1—5 CDBDD 6—10 ACCBA 11—15 ABDCA 16—20 BAADC 21—24 CCCA
25、(16分)(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大一统。宋代: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提出“理”是万物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明代: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工商皆本”。(8分)(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纷争,孔子希望用“仁”的学说来调节社会人际关系。汉代,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董仲舒发展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的需要。宋代,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朱熹的学说适应了当时的需要。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其腐朽性也进一步暴露,与此同时,工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黄宗羲的学说就是对当时现实 反映。(8 分)
26、(20分)(1)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主张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提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权分立。卢梭:否定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公共意志和人民主权说。(每位答出两点即可)(6分)
(2)主张:伏尔泰主张君主立宪制;卢梭主张民主共和制。(2分)
实践:法国根据1791年宪法,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德意志根据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根据1787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法国根据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4分)
(3)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他们所提出的设想带有阶级的局限性。(8分)
27、(16分)(1)四大发明的影响。(四大发明在东西方的不同命运)(言之成理皆可)(2分)(2)造纸术的发明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的传播;古代印刷术的传入和改进促使欧洲制造了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促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欧洲资产阶级战胜了封建贵族;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为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总之,四大发明在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0分)(3)四大发明在中国没有发挥其推动社会变革的作用。(2分)
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2分)
第四篇:辽宁瓦房店市2018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辽宁省瓦房店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 单项选择:(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69分)
1.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这表明 A.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 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 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
2.《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这说明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 A.血缘 B.地域
C.信仰
D.出身
3.《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白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这反映了 A.贵族政治逐渐瓦解 B.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 c.分封制度逐渐恢复 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4.以下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①御史大夫 ②监察御史 ③刺史 ④三省六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5.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 被迁至京城 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分封制 B.增强地方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打破世袭特权
6、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D、修筑长城
7. “□□省,宰相之府,所以临百司、统万机、定谋画、出政令,佐天子以安天下者也„„□□,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 □□处的文字应该是 A.中书 B.尚书 C.门下 D.内阁
8.西汉中期,一批深知百姓疾苦,能直言极谏的有识之士进入统治阶层。他们入仕的主要路径是
A.军功授爵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9.《新唐书·百官志》:“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下列制度符合该论述的有
①科举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内阁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④二府三司制 D.②④
10.“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文中的“朕”是指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11.按唐制,中男(16至21岁)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提议,得到太宗的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12.“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 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适用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 C.巩固皇权 D.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13.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14.汉朝时期,武帝平定闽越国后,在闽越故都有一个汉朝廷设立的“东部侯官”,隶属会稽郡,同时该郡 又处于扬州刺史的管辖范围。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而扬州刺史对其行使权力是
A.行政权 B.监察权 C.军事权 D.经济权
15.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以受封土地为列侯。此项措施的实施使得
A.汉初以来的分封制被废除 B.宗法制得以重新确立 C.王国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 D.土地兼并更加严重
16.周代的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但考古人员在河北省平山县挖掘战国时期中山国遗址时,却有两套九鼎出土。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考古存在造假嫌疑 B.郡县制的消亡 C.中山国的地位较高 D.分封制的瓦解
17.如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23.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梭伦实行财产等级制这两个措施共同的进步意义是 A.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B.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特权 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D.导致了官僚政治的衰落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个小题,共31分)24.(共20分)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对地方的管辖。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 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之不咸(通“贤”),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这两个制度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作用?(6分)材料二 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区划图
(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初年地方上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 为解决这一制度带来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3)简述宋朝是如何“尽夺藩镇之权”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6分)(4)综合上述信息,说明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控制演变的特点。(4分)
25.(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材料二:(五百人)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这是最早的比例代表制。30岁以上的公民一生可当选两次,每次任期一年。材料三: 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以上材料均摘自岳麓版《历史•必修Ⅰ》 请完成:
(1)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什么特点?(4分)
(2)依据上述三则材料和所学,指出雅典的民主政治为后世民主政治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3分)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雅典民主制度的局限性(4分)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9分)
1——5 AAAAC 6—— 10 BABAD 11——15 DBABC 16——20 DDBCC 21—— 23DCB 二非选择题(共31分)(1)分封制,郡县制。分封制的实行扩大了周人的统治范围;郡县制加强了秦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6分)
(2)制度:郡国并行制。措施:实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4分)
(3)措施:全国精兵编入禁军,由中央控制;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监督;地方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影响: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6分)
(4)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4分)25.(1)人民主权,轮番而治。(4分)
(2)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这一伟大的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3分)
(3)①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只是雅典男性公民的民主,而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妇女则没有民主权利,是狭隘的民主。
②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实质是奴隶主阶级专政手段。(4分)
第五篇:河南商丘市2018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河南省商丘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20世纪著名史学家胡厚宜根据甲骨卜辞作《殷代封建制度考》,证明“周初之文化制度,不特非周公一人所独创,且亦非周代所特有„„殷代自武丁以降,确已有封建之制。”“封建之制”是指()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封建制度
2.清朝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九回:“自己辛苦了一辈子,挣了这分大家私,死下来又没有个传宗接代的人,不知当初要留着这些钱何用。”导致主人公如此感慨的是()A.仅男子可参与科举制 B.血缘维系的宗法制观念 C.强调门第出生的九品中正制 D.皇帝任命下的郡县制
3.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诸侯纷纷勤王的义务缘自()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君主制
4.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立子以贵不以长,立适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材料表明宗法制()A.注重任人唯贤,维护贵族政治
B.约束兄弟子女,追求政治平等
C.维护等级关系,强化封建专制
D.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
5.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反映了商代()
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C.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 D.开始确立“家天下”制度
6.1399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朱允炆,攻占都城南京,赶跑了当时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登上皇帝宝座,史称明成祖。他虽然成功开创了中国封建历史上著名的“永乐盛世”,但后来封建史家仍以“篡位”视之,主要是因为他()
A.是以武力夺取皇位的 B.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 C.违背封建道德规范 D.不符合封建史家的利益 7.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
8.下边两幅漫画体现了先秦到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这一演变是指()
A.郡县制向分封制转变
B.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C.中央集权向君主专制转变
D.土地国有向土地私有转变
9.历史学家黄仁宇说:“(汉代)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仍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据材料判断,汉代实行()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10.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其中履行监察职责的是()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刺史
11.“秦„„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鉴于“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的教训,秦朝采用了()
A.禅让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12.有史学家指出:“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相对于分封制,郡县制()
A.解决了贵族权力继承的矛盾 B.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D.科举成为入位的唯一途径
19.元代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速说明()
A.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0.“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 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使地方保持相当大权力
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21.《利玛窦中国札记》第六章《中国的政府机构》记载:“我自己亲眼看到即使皇上也不敢更改这次公开调查的审查官们所做的决定„„”“我说看到,是因为所涉及的被判决的人的名单刊为单行本发行全国。”利玛窦认为明朝时期的中国()A.君主不再专制 B.君权受到一定的制约 C.文中的“审查官”指的是负责选官的官员 D.相权有所增强
22.有学者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认为,罢除中书省,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这样,皇帝既为国家元首,又为行政首脑。”该学者评价的是()
A.秦始皇创立皇帝制 B.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23.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有个“贪污之王”叫和珅,他是军机大臣,清朝设置的军机处()
A.发生在顺治时期 B.标志宰相制废除 C.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程度 D.限制了皇帝的权力
24.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25.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26.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结束了被外国殖民统治的屈辱历史。下列各项与之直接相关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7.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外务部。这反映了清朝()A.重获国家之独立 B.与列强和平相处 C.外交迈向近代化 D.对世界全面开放
28.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9.下列各条约内容中,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工具的是()A.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35.义和团运动期间流行一首民谣:“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这可以用来佐证义和团()A.以农民作为运动主力
B.成员的饮食习惯怪异 C.以反帝作为主要目标
D.只以天津为斗争基地
36.有学者评价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它沉重打击了英、俄两个殖民大国的阴谋,遏制了他们掠夺我国西北边疆的野心”。该学者评价的历史事件是()A.三元里人民抗英 C.左宗棠收复新疆 B.反割台斗争
D.义和团运动
37.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③仍需扶持清政府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A.①④ B. ①③④
C.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38.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某地区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反对割地议和。面对日军优势兵力的疯狂进攻,当地军民奋起反抗,与日军血战五个月。这一历史事件是()A.黄海海战 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淞沪会战 D.枣宜会战 39.有材料这样记载近代中国的上海:开埠后的近代上海迅速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是近代亚洲屈指可数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被称为“十里洋场”。从材料中可以直接获取的信息有()①上海是鸦片战争后被迫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 ②上海是近代亚洲少数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 ③有人称开埠后的上海为“十里洋场”
④近代上海是远东的重要港口、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金融中心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40.在下列反映秦始皇事迹的信息来源中,最为可信的是()A.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B.秦兵马俑的考古发掘 C.司马迁的有关叙述 D.历史学者的著作
899.考点: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答:由题干材料“有些地区秦朝所设置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可知实行郡县制,由“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可知还实行了分封制,依据材料时间“汉代”,结合所学可知,应该是郡国并行制,故D项正确.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排除.
宗法制是按照血缘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利的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排除. 郡县制是指在地方设郡、县等行政机构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排除. 故选D.
10.考点: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中的丞相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是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主管监察,故C项正确,AB两项错误. 刺史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C. 11.考点:郡县制.
解答: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分封土地和人口给贵族子弟和功臣等,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一来可以拱卫中央王室,二来可以加强对地方边疆的控制.诸侯平时替周王镇守疆域,战时派兵随从作战,这样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但分封制也容易造成地方诸侯做强做大,出现地方割据势力.秦始皇正是看到此点才废除分封制,改为郡县制.故选B 12.考点:郡县制.
解答: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选D. 13.考点: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解答:材料中指出:避讳皇帝的姓名,以及将皇帝的姓赐给有功的大臣;故选B. 14.考点郡县制.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秦朝郡县制下郡长官为郡守,县长官为县令,这些地方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所以D说法错误.故选D. 15.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
解答:依据课本知识点的掌握:汉武帝时期设置刺史监督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故选A. 16.秦朝监御史的主要职能监察百官,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具有监督郡国长官的职能,故A项正
1解答:材料意思是一国在中国得到利益,其他列强也可同等享有,这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所产生的影响,故B符合题意.
A项是指司法管辖权,与材料无关,应排除.C项在材料中并无反映,应排除.
D是1899年由美国向列强提出,这一政策承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能从中“利益均沾”.材料中反映的并不是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史实,故D项错误.故选B. 26.考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因此与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直接相关的是《马关条约》,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都没有涉及台湾的内容,应排除. 故选C.
27.考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解答:A材料未涉及,故A错误;BD与史实不符,故BD错误;
“总理衙门”“使馆”“外务部”表明中国外交逐渐近代化,故C正确.故选C. 28.考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解答:分析题干,从“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说明这次战争对手不是西方国家,《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都是在与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是在与德、奥、美、法、英、意、日、俄八国战争中失败后签订的,不仅仅是东方小国日本,只有《马关条约》是在与日本甲午战争失败后签订的.故选C.
29.考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工具的标志是《辛丑条约》的签订.A是《南京条约》协定关税的内容,与题意不符,应排除.
B项是《天津条约》的内容,应排除.C项是《马关条约》的开设工厂,应排除.
D项是《辛丑条约》的内容,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工具,故D项正确.故选D. 30.答案:A 分析:《南京条约》开放五口中有上海,故A项正确。B项条约内容与上海无关;C项中开放的是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与上海无关;D项没有涉及到上海。31.考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3科举制影响:①选拔了优秀人才;②增强了中国在儒家文化圈的影响力;③为西方现代文官选拔制度提供了借鉴;④影响了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
高考影响:①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②为后来改革开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1、观点: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因为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愿“与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而导致的。
评价: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是站在西方立场上做出的结论,没有看到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要急于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