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工作会议典型材料
合作社拓宽增收路,办实事群众享实惠
---**市**镇**村“三农”工作典型材料
**市**镇**村共有200户,608人,1470亩耕地。近几年来,该村以蔬菜专业合作社为桥梁,建立起“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积极引导农户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9450元,先后荣获“**市文明村庄”、“**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市一村一品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一、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不断壮大主导产业
从2005年起,该村“两委”根据村庄实际,积极探索“一村一品”富民强村新路子,确定将蔬菜种植作为村庄主导产业来抓,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外出考察联系,承接了**福生食品进出口有限公司蔬菜生产基地项目,以此为突破口,积极发动群众从事蔬菜种植,在两年多时间里,全村共发展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1100亩,草莓保护地栽培200亩,为蔬菜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提高蔬菜产出效益,打消种植户的“后顾之忧”,2007年7月,村里成立了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吸收农户146户,社员500余人,并注册了“鼎”牌蔬菜商标。2009年,“鼎”牌大葱和甜瓜获得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六统一”服务(即:统一土地规划、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获销售、统一管理),有力提高了蔬菜种植的标准化水平。2009年,合作社拥有
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达400多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86万元。目前,全村每年生产优质无公害蔬菜2200吨,每亩纯收入达3000元,蔬菜总产值高达500万元,所生产的大葱、菠菜、草莓、地瓜等远销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促进了蔬菜种植的“高标准,高效益,高品质”发展。
二、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拉长蔬菜产业链条
随着青银高速公路的开通,**村的交通区位优势日益凸显。以此为契机,合作社发挥丰富的人脉资源优势,联系引进了**盛跃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项目,为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力引擎。盛跃公司总投资3000万,在该村建设一个集优质果蔬繁育栽培、高新技术示范、农业生态旅游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园。以此为龙头,以基地为依托,以合作社为纽带,全面实行订单种植,将种植户、合作社、公司紧密联系到一起,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果蔬生产综合效益。项目建成后,合作社年产甜瓜、菠菜、大葱等果蔬可达8150吨,实现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利润370多万元。同时,通过合作社的辐射带动,可带动周边400户农户从事果蔬生产,每年户均可增收3.5万元。
三、改善村庄软硬件环境,切实提升群众生活质量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村从蔬菜种植中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认真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2007年,该村作为全镇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率先实施了城乡一体化改水工程,使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清洁健康的自来水。2008年以来,村庄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实施了“五化”(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建设工程,共计硬化街道面积21500平方米,修建排水沟2530
米,栽种各类苗木3800株,粉刷外墙5600平方米,安装路灯50盏,新建垃圾池3座,新上垃圾桶60个,全面达到了**市村庄“五化”建设标准。2009年,该村结合镇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发动干部群众共同参与,将村庄多年累积的生活垃圾全部清除,“三大堆”(草堆、粪堆、建筑垃圾堆)全部清理出村,村庄面貌大为改观。同时,组建了环卫队伍,建立了“户集、村收、镇村运输处理”的运行模式,有效遏制了垃圾乱堆乱放、“三大堆”堵街、垃圾围村等现象,逐步走上了经常化、规范化的长效管理轨道。
在软环境建设上,**村注重以人为本,强化民主管理,积极推行了村级规范化管理,稳定了村内秩序。该村建立完善了一整套管理制度,根据制度抓落实,按照考核抓奖惩,规范了干部行为,提高干部的威信。工作中,坚持村务、财务公开,村内事务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做到“一碗水端平、一碗清水看到底”,受到群众一致好评。该村还利用临街墙壁和宣传橱窗等,设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墙58处,将惠农政策、八荣八耻、二十四孝故事、计生国策等融入其中,让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目前,**村街道平坦,环境整洁,乡风文明,干群和谐,整个村庄焕然一新,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幅提高,真正展现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风采。
第二篇:全县农村工作会议典型发言材料
全县农村工作会议典型发言材料
抬高起点 集聚优势 推动镇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中共新站镇委员会 新站镇人民政府(2010年3月)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争创龙江第一镇”目标不动摇,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商贸大镇向工贸重镇转变,农村集镇向现代化小城镇转变”之路,创新思维抓发展,凝心聚力搞建设,千方百计促增收,推动了镇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09年,全镇社会经济总收入突破13亿元,比上年增长30%;工业总产值实现7亿元,比上年增长26%;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3亿元,比上年增长2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1.2万元,比上年增长20%;农村人均收入实现8100元,比上年增长16%。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依托,加快城镇工业化进程 我们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充分发挥新站独特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产业聚集优势,倾力打造“服务高地、政策洼地、兴业宝地”。截止2009年末,规模以上企业达12家,年产值2.5亿元,以粮食、建材和生资三大产业为支柱的产业集群初步成型。一是在推进项目上下功夫。2009年,我们不断巩固续建项目、抓好新建项目、储备待建项目。先后达成意向性项目9个,合同项目6个,启动了北虫草种植加工项目、禾丰米业加工项目、展华玉米生化产业园项目等5个大项目。二是在引进项目上下功夫。一方面内部挖潜,盘活休眠资本,努力引导扶持当地小企业上规模、提档次;另一方面走出去,由镇主要领导带队,组织小分队,参加哈洽会、广交会等各种招商展会,赴北京、上海、浙江余杭、沈阳等地进行招商。与30余家大企业大集团进行了接触和洽谈,先后有10余家企业集团来我镇实地考察,洽谈相关事宜。龙泰集团粗粮加工、包装公司、机制木炭等一批项目即将落户新站。实现了招商引资由重数量向重质量的转变。三是在服务项目上下功夫。为使客商安心、舒心、放心发展,我镇落实了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企业,包保重点项目责任制,积极为客商服务,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为大庆辉华水泥粉磨有限公司、达丰糠醛有限公司和隆宇新型墙体材料等企业协调贷款1200多万元;为方便展华生产经营,多方协调资金安装了公铁立交桥至展华路段的路灯100盏,并积极配合粮食产业园区做好展华公司铁路专用线及高压线路架设征地、征房等工作,确保了项目如期投产达效。
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我们立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强小城镇的载体 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一是强化城镇设施建设。通过上级扶、油田帮、企业助、民间筹等办法筹措资金,完成了中央大街、站前路、农民街至中学路柏油路面7公里;修建了南二路、新合路8.2公里白色路面;硬化通村红砖路40公里;铺装彩色步道板28000平米;融资5亿元改造临街房40万平方米,临街房改造率达87%,增加临街商铺1500个;修建高标准住宅小区3处;投资300万元对镇内供热锅炉和管线进行改造,集中供热面积15万平米。安装路灯180盏,实现了镇内主次干道的全亮化。二是完善城镇功能。我们不断巩固新站的中心集镇地位,提高聚辐能力。在镇内开通公交车12台,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在政府的支持下,星级宾馆、休闲会馆和大型连锁超市投入使用;全国首家乡村银行——龙江银行、合众保险公司、大庆市担保公司、鼎祥房地产评估公司等12家金融、保险、担保、评估公司相继入驻新站。良好的银企互联基础为新站的快发展、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投资保障。三是增强城镇吸纳能力。我们从体现地区经济特点入手,依托当地东北最大的粮食战略装车点,大上吃配项目,营造开放性粮食物流中心区。同时,规划了农贸大市场、建材大市场、生资大市场等三处专业化市场,促进了粮食建材生资经济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并且拉动了餐饮、旅店、娱乐、运输等相关产业,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2000余家,社会商品销售总额实现20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占全镇经济总量的37%,其中粮食经营业户近百 家,粮食年流通量近120万吨,辐射至兰西、明水、望奎、安达等市县,粮食年销售额12亿元;建材经销业户80多家,年经销额3亿多元;生资经销户152家,全年销售额达3亿元;餐饮、娱乐等服务业消费额2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000个,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集中。现在,我镇城镇人口已达到了3万人,占全镇人口的58%。
三、以业品户建设为牵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我们觉得业品户建设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是牵动。因此我们牢牢抓住这个关节,稳步推进。一是在打造主业上作文章。新站粮食加工企业比较多,规模大,优势明显。据此,我们把主业定位在发展“三米”产业上。依托圣源米业、古龙贡米、展华公司等龙头企业,发展水稻、谷子、玉米生产,形成了龙头企业+农户+基地的良性循环经营模式。去年,全镇“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78%,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0万吨。粮食加工能力进一步增强,大米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小米加工能力5000吨,玉米加工60万吨,粮食经济的影响力已辐射到兰西、明水、安达、大安等两省十几个县市。二是在发展村品上作文章。我们因村制宜,因村施策,重点发展特色村品经济,规划建设了以安合、靠山村为主的6万亩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古城、向前等村为主的谷子生产基地,以振余、发展等村为主的5000亩山芝麻生 4 产基地,以新合、新站等村为主的100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新城、先进等村为主的12000亩杂粮生产基地,形成了“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良好局面。三是在培育模式户上作文章。我们通过干部示范、专业协会组织、先进典型引带等方法,积极发展典型模式户。去年,我们培育种植业模式户142户,养殖模式户71户,其它模式户32户。组建了新安谷物生产专业合作社、向前小米生产专业合作社等6个成规模的农村经济组织,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安合水稻专业合作社,组织四合屯的246户农民,在周边乡镇和农场承包水田37000多亩,是本屯耕地的7倍,靠种“外人田”走上了富裕路。
回顾过去,我们虽然做了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相信随着粮食物流园和物流节点项目的入驻,会给新站带来又一轮发展机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为打造肇源经济发展副中心,争创“大庆市十大经济重镇”而努力!
第三篇:全县农村工作会议典型发言材料
全县农村工作会议典型发言材料
我们福兴乡辖7个行政村,20870口人,耕地99600亩。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积极推进土地合理有效流转。目前,全乡共流转土地254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5.5%。通过流转,实现了土地高效经营,2008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1.3亿元,人均纯收入实现5594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0%和41.6%。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引导激励,推进土地快速流转
在推行土地流转过程中,遇到了农民认识不高、连片经营难推进、流转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我们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对比算帐引导。耐心帮助农民算清两个帐。对于转出方来讲,集中流转土地每亩收入300元,比自发流转价150元高出1倍多,比自己经营一年玉米的纯收入高出近100元,而且是零风险。另外还有不低的劳动务工收入。对承租方来讲,流转土地发展棚室生产,每栋按1400平方米计算,一年生产两茬蔬菜,每栋纯收入近18000元,效益是种植大地玉米的40多倍,怎么算都不吃亏。通过两头算帐,在利益上达成了一致,能够实现“双赢”,得到了农户的初步认可。二是干部带头引领。在广大农民还不太认可的情况下,我们发动乡村两级干部做典型、当标杆,领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目前,全乡37%的乡干部和村三职干部都参与到土地流转中来,带头建起了蔬菜大棚,较好地发挥了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土地流转升温加速。三是政策扶持激励。为了激发承租方发展生产积极性,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我们累计投入650万元,打井65眼,架设输电线路5000米,硬化小区道路9.6公里,平整场地8000平方米,修建沼气池300个,每个小区都安装了自来水、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在资金扶持上,累计争取到上级扶持资金500万元,协调金融部门贷款1200万元,协调县中保财险公司为蔬菜大棚上了财产保险,此外每栋棚室还补助5000元。
二、规范形式,带动土地有序流转
我们积极实践,大胆探索,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形式,推进了土地流转,促进了规模经营,形成了三种流转形式,得到农民群众认可。一是农户间自由流转。一种是委托经营,主要是在亲属朋友之间的土地流转。这种形式大部分为村民举家外出务工,将土地交由亲属朋友经营,租金一般较低,且租期较长。全乡通过这种形式流转土地2600亩,涉及238户;另一种是互换方式流转,农户之间通过协商的办法,以调换、互串的方式把各自座落在不同地块的土地集中到一起,实现小范围的规模经营。这种形式流转土地 960亩,涉及168户。二是股份合作流转。由村委会将农民组织到一起,成立合作社,农户以自有土地折合资金作为股份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组织一少部分人员对社员的土地进行连片经营,制定《章程》规范,社员按照股份进行生产利润分红。去年2000亩玉米膜下滴灌采用的就是这种形式落实的。三是“反租倒包”流转。这也是我们重点推广的一种流转形式。由村委会或合作社牵头,把分散在农户手中的土地以“高价”连片反租到集体,租期十年。然后村委会或合作社再以同等价格转包给经营者,搞统一规模经营,重点发展棚室蔬菜生产。通过这种办法,全乡流转土地2000亩,涉及农户324户。
三、强化服务,保障土地高效流转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我们加强了对土地流转后的管理和服务。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土地流转后,我们优化产业布局,发展高效型的棚室蔬菜产业,一改过去单口咬、大苞米的单一种植结构,打破村与村之间的界限,促进棚室蔬菜生产集群。目前,全乡建棚室蔬菜小区6处,建设蔬菜大棚375栋,育苗温室225栋,棚室蔬菜生产由原来的一个村发展到三个村,由十几户发展到现在的230多户。二是乡村组织规范。乡党委、政府把所有精力都投放到土地流转后蔬菜棚室园区建设上,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专门班子推进,采取“支部+合作社”的方式,加强组织规范,乡经管中心组织人员定期到村上进行流转合同审查,及时纠偏查错。特别是在流转合同的签订上,严格把关,确保合法有效。乡里还成立了兴盛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注册了庆福牌系列蔬菜产品商标,完成了无公害蔬菜产品一体化认证,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把蔬菜棚室小区建设与节能房建设、泥草房改造和新型清洁能源建设等新农村建设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重点向园区倾斜,实现了生产区与生活区的有效结合。三是发挥合作社作用。我们组建了兴福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申报了出口生产基地备案,推行“四统一”(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服务,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初步构建起“国内外销售市场+农副产品公司+合作社+棚室户”的一体化产销模式,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宁波等大中城市,并通过黑河口岸和绥芬河口岸打入了俄罗斯市场。2008年,蔬菜产量达到12000吨,销售收入实现1130万元,全乡人均棚室蔬菜收入达到56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11.2%。在技术指导上,合作社从山东和吉林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标准进行无偿指导服务。同时,合作社积极帮助土地转出户寻找创收岗位,引进棚杆和空心砌块加工两户企业,带动了劳务、餐饮、运输、建筑等相关产业发展。目前,仅复兴棚室小区就有4家饭店,贩运户8户,高峰期,每天劳务用工900多人(次),棚室生产全年可拉动相关产业增收600万元。
各位领导,虽然我们在土地流转上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上级领导的要求和基层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这次大会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把福兴乡的土地流转推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为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快区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强乡富民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龙阳镇土地流转情况汇报
领导和同志们:
龙阳镇地处滕州市区以北5公里,全镇55个行政村,7.1万人,共有耕地5.4万亩,人均耕地不足0.8亩。人多地少矛盾比较突出。为进一步提高农业效益,近年来,我们在做好土地延包工作、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民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目前,全镇通过出租、互换、转让、转包等方式共流转土地8130亩,占全镇耕地的16%,签订流转合同2560份,形成了龙珠大枣基地、龙北生态旅游观光林果基地、现代化养鸡基地、大型养猪育种中心等规模化产业基地26处。流转土地每亩年均效益达到6000余元,有力地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一、加强引导、规范规程、完善机构,积极推动土地依法有序流转
近年来,随着我镇外出务工经商农民不断增多,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土地已不再是农民唯一的收入来源,不少人开始自发地对土地经营权进行流转。为了规范流转秩序,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针对我镇农业生产实际,不断引进和培育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在南部地区规划了马铃薯、绿萝卜无公害生产基地,在北部地区规划了龙珠优质大枣基地、龙北生态旅游观光林果基地等规模化经营项目。鼓励农民按照规划,把土地向种、养专业大户、优势产业集中,以提高产业经营的规模。为此,我们出台了《关于鼓励农业产业集中发展和实施土地规模经营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市场秩序的通知》等文件,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经管、司法、国土、农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土地的流转工作。我们统一制订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按照‚政府引导、农户流转、规范合同、依法鉴证‛的流转办法,把重点放在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明确流转双方责、权、利上。对单个农户之间零散土地的流转,按照双方意愿,当好中介,做好参谋;对大面积土地的集中流转,坚持以农民自愿为首要原则,按照涉及农户的多少,分别召开所属村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讨论,形成决议后再逐步实施。对积极性不高的农户,采取以优换劣的办法,先以其他农户的土地与之置换,然后再参加流转,确保所有农户均达到满意。同时,我们还组织农技人员组成专门工作组,对流转土地进行等级测定,按常产和市场价格为农户与受让方或承租方提供流转参考价格,并坚持由农户直接与土地承租、承包人签订流转合同,流转所得直接归于农户。为保证土地合法流转,我们坚持对土地流转过程进行逐一审核,定期检查,凡发现违反农村土地承包法规的,一律予以制止,责令恢复原承包经营关系。不仅如此,为更好地服务和规范全镇土地流转,我们以镇经管站为依托,投资10余万元,建成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在全镇55个行政村设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该中心具体负责制定土地流转规划、收集各服务站传来的土地流转信息并对外发布,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开展土地流转中介服务。为更好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中心还设立了土地纠纷调解庭,对农村土地纠纷进行调解,维护了农村稳定,有力推进了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实现了流转方式的多样化和土地经营的规模化
农民以土地为本,把手中的土地视为生活的基本保障,不愿轻易变更、交换经营权。为此,我们提出土地流转要以人为本、以效益为中心,促进土地在流转中升值,通过流转给农民带来切切实实的实惠。在各类规模化经营项目中,我们按照产业开发的要求,因地制宜,采取了多种流转模式。龙珠大枣基地建设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互换和转包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共完成土地流转面积3000亩,使基地外的769户农户通过土地互换进入了基地,实现了集中连片发展。土地形成规模后,我们立即投入人力、物力,进行了集中整治,不但新增有效耕种面积700余亩,还全部完成了农田基本设施配套建设,使原本较为贫瘠的涝洼地、岭地得到全面改造。龙北观光林果基地(安吉白茶种植基地)建设中,土地流转主要采取了出租的形式,83户农民将220亩山地以每年每亩350元的价格租给浙江客商,由客商进行规模开发。在龙海现代化养鸡基地,则采取土地入股的形式,基地规划区内的39户农户以160亩土地折价入股,创建了龙泰、海冰、荆善三家养殖公司负责经营。基地总投资618万元,共建有标准养殖大棚18个,农户以土地折价的股金年可分红120余万元,亩效益比种植粮食作物提高了近10倍。采取这种流转形式,我镇又建设了龙祥现代化养鸡基地,共占地90亩,建有标准化大棚10个。2007年,通过引导群众进行土地经营权转包,我们在焦庄等3个村共流转土地300亩,建成了一处以生态旅游、观光、采摘为一体的大棚樱桃采摘园。
三、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加快了高效益农业建设进程和农民增收步伐
我们坚持以土地流转推动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农村城镇化为主要方向,坚持围绕建设新型农业项目搞流转,围绕提高农业效益搞流转,使土地这一存量资产得以盘活,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一是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目前,全镇已建成了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3.5万亩,以马铃薯、绿萝卜、葱、姜、蒜为主的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2万亩,果树面积达到1.2万亩,建成各类养殖小区64个,现代化养殖大型基地2处,年出栏各类畜牧产品360余万头(只),基本形成了‚南菜、中牧、北果‛的产业结构布局。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各现代化养殖基地、特色林果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农业经营实现了由传统的粗放型向高效益、集约化发展,带来了‚农民成‘股民’,土地变资本‛的可喜变化,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收入明显增加。三是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通过土地流转,解除了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束缚,目前,全镇民营企业就业人数达到2600余人,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达到5700余人,个体工商户达到980余家,从业人员达到4500余人。
领导和同志们,虽然我镇在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下一步,我们将借这次领导调研的机会,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拓创新,不断把这项工作引向深入,为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八年四月
第四篇:农村典型材料
刘玉刚同志事迹材料
水泉坪村地处沁源县西南部,隶属灵空山镇管辖。进入村内通畅的水泥公路、宽阔的休闲广场、新修的办公大楼、林立的厂矿企业、整洁的村庄村容、怡人的绿水青山、处处的欢声笑语,好一幅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引人注目的新农村发展图景。这一切变化离不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刘玉刚。
刘玉刚,男,33岁,中共党员,现任水泉坪村党支部书记。多年来,刘玉刚同志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廉洁自律、心系群众、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坚持党性、公而忘私、身体力行,带领全体党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该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所在党支部连续多年被县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个人多次被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在他的带领下水泉坪村成为灵空山镇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雁。
一、不断搞好自身建设,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作为村支部书记刘玉刚始终不懈地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且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锐意进取,始
终站在时代的潮头,做新时期的共产党干部,在村支两委中干部中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同时,积极开展六星级党员文明创建工作,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60%党员都成为了致富带头人。在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上,着重抓好了年轻党员、干部的选拔工作,吸收了一部分年轻、有文化、素质高的党员进入领导班子,有效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求真务实,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刘玉刚同志在工作中本着把实惠交给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过去,村里吃水难,每年春旱季节,群众不但浇不上地,连饮用水也不能保证,为解决用水难,村班子研究后,多方寻找出路,最终通过架设管网从王庄机井引入了水源。被自行筹资在村内铺设自来水管网,使户户通上了自来水。从而,解决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难题。多年来在刘玉刚的带领下村内实现了自来水、闭路电视、沼气的“三通”,使百姓得到了真真的方便和实惠。
三、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契机,推动村子全面建设作为省级文明生态村创建试点村,他按照创建标准扎实深入地进行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在硬件方面,对全村的主路路面进行了硬化,方便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对村内百姓住房进行了维修和美化,修建了多处垃圾处理
点,路旁移栽种了绿化树木和花草,主路两旁安装了路灯,进一步完善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从净化环境、节约能源的角度出发,积极鼓励群众大上沼气池,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沼气池达30多个,方便了群众生活。在软件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三会一课”等各项党务工作得到正常开展,制定了村规民约,大力宣传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经常开展文化、科技生态教育,率先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对村红白事进行规范,促进了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近年来该村没有发生一例重大刑事案件和安全事故。开创了相壮文明进步、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四、建好发展平台,带动全面发展
为推动村经济发展,在刘玉刚带领下,村两委班子精心谋划和积极运作下,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抓住依托大型煤炭企业有利形势在公路沿线建立了经济商贸区,既解决了部分村民的住房空难问题,又使一部分有想法的村民有了经营平台,提高了村民收入。二是促进了整个村庄的合理规划,结合生态文明村建设活动请山西省环保厅相关专家对全村进行重新规划;三是依托企业扩大了广大村民的就业,使更多的农民走出了田地,走进了工厂,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促进了整个村子的经济发展。四是发展现代农业。2011年多次组织村民前往山东寿光等地实地考察,鼓励村民发展
种植养殖业,现建成养鸡场,核桃种植基地等项目建成,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经济发展的道路问题。使相庄村不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收入,都居于全镇的前列。刘玉刚带领村党支部、村委会为村民造福,受到全村人的称赞。他们说:“村两委带领俺发展经济,为大家办实事、办好事,桩桩件件都办到心坎上。”
刘玉刚常说的一句话是:“官大官小,为了乡亲们做点事心里才踏实,为的就是让农民生活环境好一些,吃的、住的好一些,口袋里钱多些。自己再累点也无所谓。”
第五篇: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会议典型经验交流材料主题
附件:
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会议典型经验交流材料主题
1、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医医院财政补偿政策的措施。
2、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3、辽宁省中医管理局——将乡村中医药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的经验和做法。
4、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通过县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建设加大对农村中医药工作组织领导的做法。
5、黑龙江省中医管理局——农村中医师承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望奎县——农村中医药县乡一体化管理的经验和做法。
6、江西省中医管理局——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培养的经验和做法。
修水县——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发挥中医药优势的政策改革措施。
7、湖南省中医管理局——在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兴院的经验和做法。
8、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的经验和做法。
望苍县——中药规模化种植带动农民致富的经验和做法。
9、陕西省中医管理局——加大对县级中医医院财政投入的经验和做法。
10、甘肃省天水市卫生局——通过聘用个体医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解决乡镇卫生院中医人员缺乏的经验和做法。
11、新疆中医管理局——带编免费培养乡镇卫生院中医人员的经验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