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敬业模范杨小玲的先进事迹
全国敬业模范杨小玲的先进事迹
杨小玲
杨小玲,女,汉族,1976年6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武汉市第一聋校舞蹈教师。
从事残疾人工作23年来,杨小玲先后成为420名聋哑学生的代理家长,辅导580名聋哑考生考入大学,是1000余名寄宿学生的爱心港湾,将一批学生培养成全国顶尖残疾人艺术人才,被聋哑孩子亲切称为“鼓舞妈妈”。
1990年初夏,杨小玲来到武汉市第一聋校。透过窗户,无意中看到一群聋哑孩子在教室里跳舞。谈不上姿态,谈不上美感,动作甚至有些僵硬,但孩子们的那股子认真劲,让她的眼泪“刷”地一下掉下来。就这样,心系聋哑孩子的杨小玲,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放弃了到条件更好的小学、幼儿园工作的机会,执意选择了武汉市第一聋校。
从此,杨小玲一脚跨入无声的世界。第一道“门槛”,学手语。看到学生“聊天”,她就上前请教,勤学苦背,很快她成了“手语活字典”。但跳舞的困难超出她的预料,音乐再悠扬,节拍再鲜明,学生们都听不见,必须“翻译”成肢体语言。杨小玲创立“鼓舞教学法”,敲击大鼓,鼓声震动,通过地板传递到孩子们脚心。她还自创“呼吸传递法”,在《千手观音》表演中,后面人张开双手的同时,往前面吹一口气,前面的学生感知后立刻张开双臂。“听见”音乐的孩子们,终于找到前行的路。邰丽华在春晚舞台上一鸣惊人,《千手观音》家喻户晓;王志刚通过舞蹈《秦俑魂》被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看中,成为一名专业舞蹈演员,随团出访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在一次训练中,杨小玲左脚跟腱不幸断裂。医生说,18天内必须卧床休息。当时离一次重要比赛只有三个月,杨小玲坐着轮椅来到教室辅导学生排练。最后到上海比赛时,杨小玲拄着拐杖上台指挥,赢得了湖北在这次比赛上的唯一金奖。
2006年,杨小玲被借调到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工作,团长三番五次要留下她,承诺把她的家人安排到北京。她动心了,毕竟这是一个更高的事业平台。但武汉学生的短信每天如雪片般飞来,她觉得,这些孩子就像风筝线一样扯着她,不管飞多远,心里总系着他们。一年后,杨小玲回到聋校。孩子们一拥而上,杨小玲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幸福。23年,杨小玲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这群特殊的学生。很多学生也和她一样,也成为了特教老师,薪火相传。
杨小玲荣获全国特教园丁奖、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第二篇:杨小玲先进事迹观后感
杨小玲先进事迹观后感 “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再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这是给感动中国人物邰丽华的颁奖词。
邰丽华令我们感动,但她身后的一位老师,一位我们的同行,同样令我们感动,她就是武汉市第一聋校舞蹈教师杨小玲 ── 聋哑学生共同的“杨妈妈”。她知道每一个孩子的生日;她用22年的热情和爱浇灌孩子们脆弱的心灵;她用优美的舞姿带领孩子们走向梦想的舞台。她让聋哑孩子生活得幸福而有尊严。
我校教师在观看了杨小玲老师先进事迹报告会的视频后,纷纷撰文表达对杨老师精神的敬佩和向往之情。这里摘取几篇文章的片段,旨在让杨小玲精神走进我们的校园,走向我们的精神世界,在平凡岗位上多做贡献,并与“喜庆十八大,争创新业绩”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李选民《我们的榜样》:
热爱是成就事业的关键。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从杨小玲老师身上,我们再一次认识到,教师只有热爱教育,才会热爱学生,才会献身于教育。热爱教育事业,杨老师是在实实在在地付出,而不是事事以个人利益来衡量自己的工作,因此教师只有职业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把这份对工作的职业心深化为事业心,只有拥有了对事业的一分热爱,才能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对学生、学校和社会负责。创新是成就事业的法宝。当今时代,科学发展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要求教育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尽快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转变师生关系”等等,这些都是新课程下的教育观念。杨老师教聋哑学生跳舞,最大的困难就是听不到节奏。杨小玲想了各种办法:敲击大鼓,让地面的震动,通过地板,传递到孩子们脚心,或是拍打地板、触摸音箱。在教学中杨老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是作为一个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启迪我们要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教学思想。
王水生《学习杨小玲,再铸新师德》:
露珠不跟珍珠媲美,只因它默默地滋润绿叶和鲜花。
聆听杨小玲老师先进事迹报告,有一种心灵沐浴冲凉的感觉:浮躁、郁闷、烦琐,都被这些感人的事迹冲刷殆尽。从教近30年,对自己的职业真该认真反思了,尽管没有取得杨老师那样骄人的成绩,但,身边又有了学习的榜样,心中又注入了新的活力,要重新认识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再铸新师魂。
从杨小玲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师魂的核心就是要有奉献精神。教师的加法是增加桥梁,教师的减法是减少荒凉。杨小玲事迹之所以感人,就是在于她体现了平凡教师的本质精神:永远消耗自己,照亮别人。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培养,这就离不开一种特别的精神——奉献。教师今天的奉献,是为了学生明天的放飞,作为教师,还有什么比看着自己的学生飞得更高、更快、更远,更令教师欣慰的呢!
从杨老师的身上,我更加明白了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托起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作为十一初的一名普通教师,在杨小玲老师先进事迹感召下,我深信,只要我们能像杨老师那样以东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心,一定能够绘制出硚口教育更为灿烂的明天!
杨杰《花开有声》:
对于一名年轻教师来说,杨老师的故事让我知道、一个为了学生全心付出的好老师应该怎么做。她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强烈的责任意识、无私的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使我的心情难以平静。她是育人的模范,做人的楷模,是当代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
她为教育失去的太多,可她仍然那么爱教育胜于爱自己,实在令人钦佩。这样的感人事迹对我是一个洗礼,我总认为无愧于学生、无愧于自己就是个好老师!其实不然,要把爱真正献给孩子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做好班主任工作是我迈入学校的第一个梦想和努力目标,虽然十年的工作我也付出了很多,也失去了不少,也有所收获,但是和杨小玲老师相比,我的努力是那么的不够,与杨小玲老师的事迹相比,我的苦都不叫苦,我的累都不够累。我要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更加充满激情、全身心投入,为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向杨老师学习致敬!
杨江敏《一颗母亲的心》:
我想从一个母亲的角度谈谈我听这场报告会的体会。
为人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身体健康,都爱听自己的宝贝甜蜜地叫着自己“妈妈”。可是,聋儿的母亲是享受不到这一幸福时刻的,当我听到家长罗爱珍带着哭腔说着自己和孩子的辛酸往事,特别是说到听不到自己的孩子叫自己一声妈妈的时候,我也流泪了;当听到罗爱珍带着欣慰高兴的声音说到自己孩子的进步和成就时,我再一次流泪了。感谢这场报告,感谢杨小玲老师,从她的身上我真正感到了为人师表的责任心,感到了这份光辉职业的幸福感。我要向杨小玲老师学习,学习她扎根特殊教育,立足岗位,坚定不移的理想追求;学习她爱心无限,关爱每一个学生,鼓舞学生成人成才的高尚师德;学习她静心教书育人、励言励行、精益求精的严谨治学态度;学习她不断探索,奋发进取,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实践的创新精神;学习她志存高远,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
侯凌云《做崇高师德的实践者》:
做崇高师德的实践者,就要做到关爱学生,宽严相济。学生和教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师所从事的职业应该是“爱的教育”,对学生充满“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杨小玲老师对每一个孩子真心付出,为了不耽误学生参加难得的比赛,杨老师在脚跟腱断裂的手术两周后就回到工作岗位上。教育的对象千差万别,但在老师眼中都是学生,应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爱学生应体现在关心学生的学习、健康和生活上,如春风化雨,爱在细微处,对学生多一点关心和尊重,多一点情感投入,多一点耐心细致,多一点鼓励支持,多一点深切关注,走进学生心灵。
做崇高师德的实践者,需要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行动。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师如果固步自封,只能落后于社会前进的步伐,而被时代所抛弃。杨小玲老师要求自己,要给学生一杯水,就必须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腹有诗书气自华”。当今科技日新月异,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更新突飞猛进,这就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将那些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手段运用到教育中,为教育教学服务。
我们青年教师朝气蓬勃,是我校教育教学和改革的生力军,为了无愧于这一称号,我们应不懈修炼内功。教师要不断学习实践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不断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对学科知识、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等的综合把握能力。“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像名师们一样在教育事业中做到纯粹、真诚、无私、德高、博识,将是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懈的追求。
徐妮《练好基本功,开拓创新》: 尽管我与杨老师的教育环境迥然不同,但我们可以共享同一种精神、同一种信念、同一种态度和同一种操守,那就是:奉献、钻研和甘做人梯。在先进教师先进事迹启迪和鼓舞下,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努力增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教师使命感,不断强化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心。只有端正工作态度,把教育作为事业来做,把教学作为艺术来研究,才有可能上出高质量的课,才能让课堂亮点不断闪现,不辱教师的光荣使命。都说人是要活到老学到老的。时代在进步,孩子在成长,对老师的要求也就会不断提高,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大胆创新,积极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脚步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既然我选择了教师这一行,我就要用我的激情,用我的爱心把这份光和热永远延续下去。
赵昌翠《热情的基点是责任心》: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加强师德修养是强化责任心的基础,教师的使命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乃至对整个社会风气产生影响。杨老师就是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了她的学生,也影响了我们整个硚口区、武汉市、乃至全中国的人。她总是把每一个孩子都当做一个平等的生命给予尊重。她表现出了高尚的师德,激励我们人民教师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斗志,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为伟大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我们要学习她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我们的职责就是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关心他们的成长,关心他们的冷暖,关心他的们生活。恪尽职守,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周围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净化社会环境。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要学习杨老师用自己的爱心打开每一个学生的内心,学习杨老师用孩子的语言同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学习杨老师用自己的耐性磨砺孩子的耐力。记得杨老师说过,她总是向孩子们学习手语方言。这不正好印证了热爱本职工作是责任心不竭的源泉吗!热爱本职工作才会产生兴趣,才能虽苦犹荣,才能不断赋予自己责任,才能最终提高工作成效。热爱孩子,不断与他们沟通和交流也是提高教育成效的基本手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起一种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而如果孩子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对善与美无动于衷的人。”要不断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面对知识需求越来越多的学生,我们不能停滞不前,只有刻苦学习钻研,才能不断增加知识和经验,才能不断带给学生新的收获和体验。
卞宇《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
杨小玲老师并非特教专业毕业,但却执教聋哑学生22年。她为什么能坚守并且把培育聋哑学生作为毕生的事业呢?今天的报告,她回忆起了自己第一天到武汉第一聋校报到的情景,“在操场上,我们看到几个孩子在舞蹈,孩子们的动作并不规范,但那一双双清澈的眼睛、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深深地打动了我。就是在那一瞬间,我决定把心留在这里,为孩子们做点什么。”这句话也深深打动了我,同为教育战线工作人员,杨小玲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我将跟随学校党组织步伐,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高尚情操,弘扬新风正气,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武汉精神模范的践行者。
喻津《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每一个时代,总需要有一些人,他们会自觉地背负起未来的责任与使命,并在旁人看上去无谓而痛苦的人生中,艰难而固执的前行,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涅槃。譬如杨小玲,大多数人无法理解她在2006年毅然拒绝中国残联艺术团留她在北京工作、并解决全家的工作学习问题的邀请,重返武汉聋哑学校;无法理解她不分昼夜,置脚跟肌腱断裂于不顾,去探索有效的特教方法,开创鼓气、气息传递节奏的教学法;更无法理解为培养特殊艺术人才,为改变残疾孩子的命运,舍小家顾大家的义举。她就像苍茫天空中的一颗星,闪着耀眼的星光,适合仰望,存在就是为了指引方向。
我读杨小玲,除了感动唏嘘,还有仰望。扪心自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同样有着对学生的关爱,对事业的追求,但却未做到如杨小玲般的伟大。我可以认真钻研教材,备课备学生;可以认真面批面改作业;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家访了解学生情况;可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我可以做的就是像她一样以德立教,脚踏实地做好教师应尽的本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学生和家长。这可能就是普通人与伟人之间的区别,而“像她一样”,就是熠熠星光洒向众人后激起的一圈又一圈涟漪。
张颖《互相激励教学相长》:
教书育人,并不是简单的教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很多时候更是一个和学生互动的过程。需要与学生多沟通了解,理解每个学生个体,并且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他们的潜能。这是我看了杨小玲老师先进事迹报告视频后的最深感受。记得刚刚从教的时候,我有过打退堂鼓的念头,后来在与一名看上去没有什么天赋的女生交流过程中,我鼓励她学习英语的信心,但她更给了我信心,尤其是她对我的理解和成绩的进步,重新点燃了我教学的热情,我开始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并结合他们的特点给予他们不同的鼓励,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慢慢对学习产生兴趣,渴望进步。
白云奉献给蓝天的是一朵洁白,江河奉献给大地的是一腔澎湃,从事特殊教育的杨晓玲老师奉献给残疾学生的,是一条碧波荡漾、永不枯竭的爱河。在给聋哑孩子进行舞蹈教学中,她展示着人性的至美和神圣,让残疾学生在无声的舞蹈世界里,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而同样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也将尽我所能,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周凌《平凡的人 传奇的事》:
在教学工作中充满热情,对待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始终耐心,努力寻找解决办法。能把这种热情和耐心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去,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和普通学生之间的沟通尚且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如果面对一群特殊的孩子呢?其艰辛可想而知。杨老师碰到的困难比我大得多,因此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我,更应该在工作中没有任何借口和理由逃避困难。杨老师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她的敬业精神和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作为一名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我会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另外还要更深入学生的生活,真诚地关心每一个学生,这样才会真正得到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做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张松《无私的爱,让梦想成真》:
杨小玲老师是教育战线上一位平凡的老师,她用责任和爱心造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塑造了完美神圣的教师形象。她对特教事业的无私奉献,使得原本身残的孩子有了自信,有了梦想,她成为了孩子快乐成长的引路人;在杨小玲心目中,她的每个学生都美,美在这些孩子心里都有自己的梦想。孩子们的梦想无不是杨小玲老师创新思想的具体体现和一件件成功的作品。她是老师的楷模,是我学习的榜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学习杨小玲老师心系学生,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像杨老师那样,创造更多的教育作品,享受这份事业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第三篇: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先进事迹
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先进事迹材料
罗阳
罗阳,男,汉族,1961年6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2012年11月25日,罗阳为航空工业发展披肝沥胆、鞠躬尽瘁,在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完成训练任务时,突发心脏病不幸以身殉职,用生命践行航空报国的铮铮誓言和共 产党员无私奉献的理想信念。
信念坚定,忠诚报国是他一生坚持的信念。参加工作以来,罗阳前20年设计研发飞机,后10年指挥制造生产飞机,以毕生的智慧和心血,一次次托举共和国战鹰完美升空,用生命圆了中国人心中的航空强国梦。他常说:沈飞的责任不仅关系企业生存,更关系国家利益。沈飞不能忘了这八个字,那就是恪尽职守,不负重托。从一名普通的飞机设计员到军工大型企业主要负责人,他用坚守30年的航空报国理念,组织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航空装备研制和生产任务,实践了对党忠诚的一生,对祖国忠诚的一生,对航空事业忠诚的一生。
干惊天动地之事,做默默无闻之人。罗阳上任几年来,正值航空武器装备高速发展时期,也是沈飞公司任务最为艰巨的几年。他把项目研制作为最大的政治使命。签发总经理令,成立现场工作组,强化生产计划严肃性和执行力;亲自签订责任状,组织部装、总装和试飞三大战役,集中力量开展重点项目攻坚决战,成功克服资源不足、成品供应不及时等一个个难关,完成多个重点项目任务,为航空武器装备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产品研制过程中,他带领沈飞公司不断创新项目管理模式,缩短了项目研制周期,产品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实现重大突破,生产能力实现跃升。他把恪尽职守,不负重托作为沈飞公司的核心理念,提出了思想意识、工作作风、组织纪律三项整治工作,大力推进实施严格化、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极大提升了效率和效益。在生命最后一个月,罗阳劳心劳力,没有一刻休息,用全部精力带领着沈飞冲上事业巅峰。罗阳荣获全国优秀共 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革命烈士、辽宁省第五届道德模范、全省优秀共 产党员、全省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孔凡成
孔凡成,男,汉族,1954年5月生,中共党员,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隧道公司四川锦屏二级水电站项目经理。
作为一位资深隧道工程施工专家,孔凡成40年如一日奋战在施工生产第一线,先后参与16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他带领的团队攻克高埋深、高地应力、高压涌水和高水头等世界级隧道施工难题,为我国超长隧洞建设和国家水电建设作出重大贡献。2005年6月,孔凡成临危受命,接手遭遇大塌方的四川锦屏电站交通公路牦牛山隧道工程。从签下军令状那一刻起,他就冒着塌方、岩爆和大涌水等各种危险,整天泡在隧道里,摸索治理大塌方的最佳方案,一天三顿饭也在隧道里吃,实在太累了就在车上睡会儿。在他的带动下,项目部奇迹般地创造了月开挖288米的记录,提前17天完成合同。
在业主心目中,孔凡成是不可替代的金牌项目经理和专家型人才。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是水电站的核心控制工程,具有埋深大,地应力高,岩爆强,涌水多等特点。施工现场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滔滔江水,在这样的环境下采用tbm挖掘机作业被美国专家认为是不可能的,但孔凡成和他的攻关小组经反复论证,硬是在大山里开凿出一个组装洞,经过149天的安装调试,tbm挖掘机成功掘进。美国监理竖起大拇指说:中国人,真了不起!8年来,孔凡成率领团队,在锦屏水电站中标工程14项,中标额
从最初的1700多万元增加到30多亿元。他屡创纪录,为企业和个人树起了金字招牌。同事说:有他在,多难的隧道都能成。业主单位领导说:这里没有他,我们不放心。
2011年1月20日,孔凡成老伴被查出患上了癌症。他强忍泪水对老伴说,他现在还不能赶回来,因为工地上千头万绪,他不能摞下摊子不管。2012年,他母亲病重的时候,他正组织大会战,等他忙完工作赶回家时,母亲已经离开人世,他连最后一面都没见上。他兄弟姐妹8人,多年在外四处打工,没有一人从他那得到过任何好处。
孔凡成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天津市廉政勤政优秀党员干部。
吴斌
吴斌,男,汉族,1965年3月生,生前系浙江省杭州长运运输集团公司驾驶员。短短76秒,吴斌突遭重创时临危不乱,强忍剧痛将车停稳,以极大毅力完成了一整套安全规范的操作,用生命践行了一切为了顾客、诚信、爱岗、敬业和忠于职守的职业道德观,他被人们誉为最美司机。
2012年5月29日中午,吴斌驾驶着载有乘客的大客车行驶于沪宜高速上,被迎面飞来的制动毂残片砸碎前窗玻璃后刺入腹部致肝脏破裂,但他仍强忍疼痛将车停稳,并提醒车内24名乘客安全疏散及报警,后吴斌被送往解放军无锡101医院抢救。2012年6月1日凌晨3点45分,吴斌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离世,年仅48岁。
76秒,面对突发事件,吴斌沉着冷静,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准确完成一整套安全规范的操作。这些背后,离不开他过硬的驾驶技术,离不开他十年积淀的高超职业技能,更离不开他崇高的职业道德。正是平时积淀的过硬操作技能,保证了他在遭受重创的关键时刻,能够及时、有效、规范的处置,保障了24名乘客的生命安全。他出事时,不管是坐姿,还是停车措施,都是完美无瑕的。事后,通过反复查看监控录像,吴斌生前的同事们一致认为。
平时,吴斌立足平凡岗位,兢兢业业,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铸就了瞬间的伟大。吴斌自2003年进入杭州长运客运二公司担任班车驾驶员起,就视手中的方向盘为生命线。从业十年来,他安全行驶100多万公里,没有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没有一次违章记录,没有一起旅客投诉。2008年春运期间,杭州遭遇连日大雪冰冻天气,出行非常困难,成千上万的旅客都在等着回家,吴斌第一个报名参加抗雪救灾。艰难的道路,他第一个出发,与同事们一起抢在春节之前把旅客平安送回家。吴斌在车内一直放着一本安全手册,得空时,他会拿出来翻看。他认为,只有对车子有了相当的了解,面对各种情况,才能从容应对。虽然从业多年,但他始终把自己当作新手,坚持规范操作一丝不苟,将安全第一、旅客生命财产第一时刻放在心里。
吴斌生活节俭,在同事眼里,他除了买过几件喜欢的运动服,平时穿的都是工作服。但他却很大方,当春风行动、5?12汶川地震捐款时,他捐得比别人都多。
吴斌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杭州市道德模范。中央文明委授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孙奇
孙奇,女,汉族,1972年9月生,中共党员,呼和浩特铁路局呼和浩特站售票员。孙奇从事铁路工作22年,无论哪个岗位,她都兢兢业业,时刻将热情和严谨注入岗位,用真诚和微笑服务旅客,用平凡行动诠释敬业奉献的真谛。
孙奇总想把每项工作做到最好。当线路工,她扒道砟、抡洋镐,与男工友一样脏活重活抢着干;当巡道工,她顶烈日、冒风雪,每天步行16公里精检细查,防止各类隐患82起;当客运员、班组长,她热情服务、精细管理,班组获评全国青年文明号;当售票
员,她废寝忘食钻业务,总结出七字售票作业法和十二句服务规范用语,在全国铁路客运系统推广。
孙奇把旅客装在心里。当售票员后,为减少旅客购票时间,她仅用25天就记熟所有过往客车的1120个停车站代码,练就了话音落、车票出的绝活,创造了铁路局单班售票2475张的纪录。她每个班都坚持提前到岗,把规定的25分钟吃饭时间压缩到10分钟。她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会英语、蒙语和手语,成为服务旅客的贴心人。
孙奇的微笑是铁路的名片。她的售票台放着一面镜子,写着今天你微笑了吗,时刻提醒自己礼貌待客、笑脸相迎。一次,一名旅客买了4张硬卧车票,因粗心弄丢一张,却硬说孙奇少给了他一张。尽管很委屈,但孙奇依然微笑着耐心解释,查了几百个退票、改签记录,终于在退票窗口查到了这张车票。都说微笑着售一张票不难,难的是微笑着售出每一张票,孙奇做到了,旅客们都愿意在她的窗口买票,称她为微笑天使。孙奇最大的快乐是帮助别人。她无数次将旅客遗失物品及时归还,把患病旅客送到医院,帮助走失孩子找到家人。沈阳农业大学学生徐昀买票时丢失钱包,孙奇主动垫钱为她买了车票,像这样的事不胜枚举。从事售票工作7年间,她收到表扬建议1350条、表扬信233封、锦旗27面。2011年5月,孙奇在自己身患癌症、公公因肺癌去世的情况下,还资助了农村贫困小学生谭旭。
孙奇患重病后仍然心系岗位。2010年8月17日,孙奇晕倒在售票台前,经检查确诊为卵巢癌,不得不离开她钟爱的售票员岗位。养病期间,她写信给铁路总公司,为改进客运服务献计献策。她还主动回车站为新职员传授经验,在往返北京治病的火车上热心解答旅客问询,并根据旅客需求,建议车站制作了购票提示卡。
孙奇荣获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孟祥民
孟祥民常年早出晚归、奔波在外,加上生活极不规律,时常感到腹部胀痛,经检查确诊为直肠癌。当时正值整治活动开始,他把诊断书塞进口袋,一头扎进工作。那段时间,他一直用喝香油的偏方来润肠通便。同事们看着奇怪,却不知道他已经重病在身。就这样,他忍着病痛,以坚强的毅力带领着同事们先后关停取缔小砖瓦124家,小炼铁21家,小石灰窑292家,圆满完成多项环保整治任务。而在两年半的时间里,老孟经历22次化疗。而他除去住院治疗时间,全都坚守在岗位上。
虽然生活清贫,但孟祥民坚持秉公执法,不徇私情、不谋私利。他一家三口住的是不足70平方米的老房子,家具、电视等都是老式样。妻子下岗在家,女儿上大学的学费都要找亲戚东拼西凑。一天晚上,曾经撮合老孟夫妇相识相恋的媒人突然来访,留下了一沓百元大钞,希望老孟在两天后的整治中高抬贵手。经历过多次手术,家里积蓄早已花完的他比谁都需要钱。可他坚决退款,并依法对该企业进行整治。
孟祥民为企业服务满怀感情。一家制药企业外排废水经常超标,老孟发现主要原因是污水治理技术跟不上。他三次带着企业有关负责人到外地学习治污技术,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企业建起新的污水处理设施。此后,该企业废水排放不但达标,而且
废水还被重新用来生成沼气发电,每年还带来两千多万元效益。至2010年底,孝妇河淄川段全部恢复鱼类生长,完成山东省确定的重点污染河流治理目标。
孟祥民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011年7月24日,那年他47岁。在生命最后时刻,已神智不清的老孟,还请求妻子给自己穿上执法制服。
孟祥民被山东省追授为道德模范、省优秀共 产党员,荣获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 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菊美多吉
菊美多吉,男,藏族,1979年5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瓦日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扎根基层,一心为民是菊美多吉一生鲜明的写照。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勤奋工作。舍小家为大家,他十二年如一日,为人民群众献出了全部真情、青春和热血,被称为最美基层干部。
2001年,年仅22岁的菊美多吉从四川省藏文学校毕业,成为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扎拖乡的一名乡镇干部。初到扎拖乡,经验不足的他多次碰壁,难与群众沟通,工作陷入困境。为此,他暗下决心,不论困难多大都绝不退缩。12年间,他想百姓所想,忧百姓所忧,一心为民,对乡里的情况了如指掌。困难麻烦他总是第一个扛,就像是一头不知疲倦的牦牛,把自己的全身心都献给了这片高原。
2003年普初工作时,为确保每位适龄儿童都能及时入学,他深入农牧民家中做动员,面对个别家长的不理解、不支持,他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不厌其烦地讲道理,直到家长同意为止,乡里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也节节攀升。
扎拖乡海拔高,农牧民住地分散,即使是一件小事,都要经受山重水复、严寒酷暑的严峻考验。面对恶劣的环境,只要群众需要,他被子一卷就出发。2008年,他调到海拔4000米的龙灯乡工作,这年查出他有高血压,头痛、头晕、胸闷......但他没有退缩。2009年,全省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正式启动,他带领同事翻山越岭、走村入户、风餐露宿,对54户农牧民逐户进行动员。规划、选址、协调施工队、落实补助资金......他总是走在前头。
2010年,他调到瓦日乡工作。修桥、铺路......帮助群众致富。在拉日牧民新村定居点,每当看到一幢幢充满藏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牧民新居拔地而起,菊美多吉脸上总是溢满快乐。然而他自己的家,早在7年前就购买好了建材、木料,准备翻修,因为他极少回家,家中缺乏劳力,修房的事一拖再拖。如今木料已经腐烂,他家的房屋却因为又旧又破,与藏区小洋房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不是位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孩子出生时,他不在;妻子父母有需要时,他顾不上;家里甚至没有一张全家福......不是他不爱家人,不想侍奉父母,而是他真的忙不过来。有困难找菊美,群众的事在他心里永远是最大的事。2012年5月18日,年仅33岁的他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而离开人世。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为小学接洽安装热水器的事忙碌着。
2013年4月10日,由中宣部、中共四川省委联合举办的菊美多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菊美多吉荣获第三届四川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杨小玲
杨小玲,女,汉族,1976年6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武汉市第一聋校舞蹈教师。从事残疾人工作23年来,杨小玲先后成为420名聋哑学生的代理家长,辅导580名聋哑考生考入大学,是1000余名寄宿学生的爱心港湾,将一批学生培养成全国顶尖
残疾人艺术人才,被聋哑孩子亲切称为鼓舞妈妈。
1990年初夏,杨小玲来到武汉市第一聋校。透过窗户,无意中看到一群聋哑孩子在教室里跳舞。谈不上姿态,谈不上美感,动作甚至有些僵硬,但孩子们的那股子认真劲,让她的眼泪刷地一下掉下来。就这样,心系聋哑孩子的杨小玲,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放弃了到条件更好的小学、幼儿园工作的机会,执意选择了武汉市第一聋校。
从此,杨小玲一脚跨入无声的世界。第一道门槛,学手语。看到学生聊天,她就上前请教,勤学苦背,很快她成了手语活字典。但跳舞的困难超出她的预料,音乐再悠扬,节拍再鲜明,学生们都听不见,必须翻译成肢体语言。杨小玲创立鼓舞教学法,敲击大鼓,鼓声震动,通过地板传递到孩子们脚心。她还自创呼吸传递法,在《千手观音》表演中,后面人张开双手的同时,往前面吹一口气,前面的学生感知后立刻张开双臂。听见音乐的孩子们,终于找到前行的路。邰丽华在春晚舞台上一鸣惊人,《千手观音》家喻户晓;王志刚通过舞蹈《秦俑魂》被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看中,成为一名专业舞蹈演员,随团出访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在一次训练中,杨小玲左脚跟腱不幸断裂。医生说,18天内必须卧床休息。当时离一次重要比赛只有三个月,杨小玲坐着轮椅来到教室辅导学生排练。最后到上海比赛时,杨小玲拄着拐杖上台指挥,赢得了湖北在这次比赛上的唯一金奖。
2006年,杨小玲被借调到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工作,团长三番五次要留下她,承诺把她的家人安排到北京。她动心了,毕竟这是一个更高的事业平台。但武汉学生的短信每天如雪片般飞来,她觉得,这些孩子就像风筝线一样扯着她,不管飞多远,心里总系着他们。一年后,杨小玲回到聋校。孩子们一拥而上,杨小玲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幸福。23年,杨小玲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这群特殊的学生。很多学生也和她一样,也成为了特教老师,薪火相传。
杨小玲荣获全国特教园丁奖、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吴栋材
吴栋材,男,汉族,1935年8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苏州张家港市永联村党委书记、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自1978年以来,吴栋材带领永联村全体村民,将一个当时只有816人、人均年收入68元、集体负债高达6万余元的苏州第一穷村,打造成了村民10400余人、人均年收入28766元、村级可用财力近1亿元、经济实力雄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吴栋材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右手负伤致残后退伍,历任小学教师、生产队长等。1978年,他乘着改革开放春风,来到全县最小、最穷的永联村任党支部书记。他大胆开拓,以30万元起家创办了永联轧钢厂,并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带领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993年底,以永联轧钢厂为核心组建成立了江苏永钢集团。目前,集团拥有员工12000余人,总资产350亿元,2012年销售收入380亿元,利税18亿元,位列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第38位。
吴栋材始终把群众利益装在心里举过头顶,甘当服务村民的老黄牛,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在他主持下,永联村先后5次并队扩村,全村人口由800人增至1万余人,做到进了永联门就是永联人,凡是永联村待遇都均等,建立健全了养老敬老、扶贫帮困、奖学助学等多项福利保障制度,村民年人均获益6000余元,村民平等享受改革开放成果。
永钢集团转制过程中,他带头让出自己一半股份,坚持为村集体保留25%的股权,以二次分配的形式,实现共建、共享、公平,让村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他创新社会主义道德观培育方式,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村民福利待遇挂钩,实施篇二:敬业奉献模范先进事迹
敬业奉献模范先进事迹
记十团中学教师任菊香
任菊香,女,汉族,40岁,农一师十团中学高级教师。中央电大汉语言专业毕业。在教学中她不断探索教书育人的新方式、新方法,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快乐学习,指导学生发表作品百余篇,她的课深受学生欢迎。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无私指导青年教师。
一、心系学生、奉献爱心。
1996 年2月任老师光荣的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凭着对教育的热爱,孩子刚刚出生没多久,就承担起初三毕业班政治及历史教学工作,这期间她的丈夫又在监狱一线工作,一年有三百天都在单位值班,孩子仅几个月,丈夫又不在身边,父母体弱多病,尤其母亲常年瘫痪在床,在这样的困难之下,她并没有向单位提出任何异议,自己一个人承担了照顾孩子,照顾老人,每一天都是从凌晨工作至深夜,每日的休息时间只是短短的四五个小时。
这期间任老师没有因为家庭的原因影响自己的工作责任,她深知作为一名毕业班的老师身上所肩负的重任是多少,领导及家长给予的期望值有多大。为此,不惜虚心向老教师请教,不断的学习,改正教学方法并积极总结经验。每天的批改作业都是在灯下完成的,课余时间总是给了那些在课堂上还没听懂的学困生。礼拜天对于她来说如形同虚设,常常在这个时间里努力自学,为业务精炼而下苦工。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下来,她所任教的九年级五个班级的政治教学成绩在全师统考名列第二,八年级生物教学成绩获师统考第二名。同
时她撰写的论文《理顺关系 促进教学》在兵团论文大赛中获得三等奖的好成绩,这些荣誉并没有让任老师自傲,依然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并且在教学中注意教学的方法和模式,然后把自己总结的经验和体会无偿地传授给其他老师,受到同行的尊敬。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呵护儿童”爱生的心是抚慰心灵的秘方。记得2000年,任老师以优异的成绩送走了又一轮的毕业班后。同年校领导又把一个“问题”班派给了她。由于这个班级换了四任老师,学生的学习基础差,班级的不良风气全校出名。领导的安排,是对她的信任,同时也带给她很大的压力。
首先她从学生的思想抓起,从小事上做起。老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从的追着走;老师是路标,学生毫不犹豫地顺着标记前行。教师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于是每天早上,任老师带领值日生打扫班级,同时还帮助其他班级的学生打水、清扫环境卫生区。每遇到学生感冒了,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送他们去医院,时常垫付药费。平时无论哪个学生思想上有波动,都会亲自找学生促膝谈心,和他们交朋友。记得她的班有个叫张平的学生,父母离异,学习基础较差,继母对他不管不问,有时回家晚了饭都吃不上。他的个人卫生从来就不合格,每周一任老师都要把他请到家,给他洗脸、洗脖子、剪指甲,甚至有时看他衣服脏了还要帮着洗。用自己的爱心温暖着缺少母爱的学生。正如他在作文中写到:我虽然失去了一个妈妈,但是现在我又得到了一个新妈妈,她不但在学习上耐心地辅导我,而且在生活上关心和帮助我,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她!记得01年那年,她班一名女生因
家庭贫寒,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生活拮据,衣着破烂,任老师发动全班同学向她奉献爱心,捐款、捐物。温暖感化她,让她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事后有一个老师感慨地说:你也有孩子,她那么小,你的爱全给了学生,她呢?谁来爱?我们真佩服你!任老师只是淡淡的一笑说:你们是我,也会这样做的,只是我早做了一步。
二、情系学校、无私奉献。
任老师担任班主任的工作,还担任了教研组长的工作,平日里忙于工作,忙于教学,有时候忙得连自己带的饭都忘了吃,累得腰都直不起来,颈椎错位;肾炎也复发了,腿天天肿得跟木头似的,久坐不起,引起内分泌失调,视力,皮肤,各方面都出现了问题,大夫建议她休息。这一切她都埋在心里,带病坚持工作,直到至今为止。在这些年的不断努力中,在2000年初三政治获得中考第一,2001-2003年多次获得团“先进教师”“优秀教师”“巾帼文明示范岗先进个人”获师级“金色塔里木”生物标本指导教师一、二等奖。
三、潜心教改、执着追求。
作为年级组长,任老师积极倡导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进教科研工作。只有全组教师业务水平提高了,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于是她自费订阅报刊杂志,利用休息时间精读细读重点文章,并随时摘抄或写心得体会。并且把学到的经验感受介绍给老师,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教改前沿的文章,使同组老师们受益匪浅。一起探讨研究,改进课堂教学模式,转变的教育思想。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效果显著,并被评为“先进年级组”她
所带的毕业班成绩,在全师统考中稳居前列。年轻教师在她的感染下,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勤奋学习,并能够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她的努力得到了校领导、同事的好评,学生的尊重和家长的认可。2004至2009连续四年被评为“先进教师”“优秀教师”“三八红旗手”“师德标兵”“巾帼文明示范岗先进个人”
科研是载着我们探航之舟在教海中一路乘风破浪的主宰。在这些年的工作中她发表了很多的论文《谈谈如何激发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浅谈“新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浅谈在思想品德中如何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均获得国家级一等奖,《谈新课标下训练学生“说”的能力》《政治课教学中的讨论法浅探》均获得全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研究中心论文比赛一等奖。
回望任老师走过的路,追求的艰辛和丰收的甜蜜交织在一起,充实着我平凡的生活。辛勤的耕耘,不变的执着,结出了累累硕果。而今虽已不惑之年她,仍献身教育的痴心不改。篇三:敬业奉献模范先进事迹材料_道德模范
第三届尧都区“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张栋,男,1984年生,2004年毕业于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同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临汾市实验中学团委书记兼教导副主任。张栋同志注重职业道德修养,立足岗位刻苦钻研,业务过硬勇于创新,遵纪守法、团结同志、十年来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爱岗敬业、勤奋积极,师德高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深受师生爱待。
一、勤奋工作,精心施教
二、态度端正,尽心尽责
“态度决定一切,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态度永远是最重要的,有良好的态度才有精彩的人生”。这是他常常挂在嘴边教育学生的话。目前社会上很多人认为做教师很轻松,没错,教师是不用像民工一样搬搬抬抬,也不用像交警一样日晒雨淋,但是,教师所做的事有多重要!有些人不理解,但从不后悔,只要能看到学生对自己真诚的微笑,听到他们礼貌地叫声“老师好”,仿佛就能把一切辛苦统统忘掉。除了态度外,责任心也非常重要。在日常的工作中,无论哪一方面的工作,他都尽心尽责努力完成,如果不负责任的做出一件事,良心就会受到永久的谴责。记得刚接2005毕业班的时候,为了能帮助住校生养成按时休息的生活习惯,他每天坚持晚上到宿舍督促学生按时休息,有时夜里十二点了还在宿舍查宿。当得知清晨六点在学生上学的路上,有不法分子对学生进行恐吓时,大清早五点就深入学校周边进行模查。
三、加强教育,精心管理
作为一名教师,从不骄傲自满,能认真备课、上课,刻苦学习、钻研业务,虚心向同行请教;及时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对学生严而有度,与同学们真诚相处,用爱与学生沟通。同学们都认为既是值得尊敬和信任的师长、又是亲密的好朋友。作为班主任,一直实行科学民主管理,优化管理过程,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全面调控。每天他都会抽出时间来和同学们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况,及时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班级各项工作均出色完成,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班集体”。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他在教育教学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个别,把集体教育与个别辅导紧密结合起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针对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他又加强课堂指导和课外辅导。因此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关心他们,增强他们学好知识的信心。本,他又坚持抓“两头”(优秀生和学困生)促“中间”的教育方法,实干,苦干,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积极创新,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四、默默耕耘、成绩突出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在教育教学上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他把这些进步,管理方法,积累深化,点滴积累总结,上升到理论水平,撰写论文,形成了他自己的教育理念。自参加工作以来,曾多次被尧都区评为“模范教师”,在考核中,多次评为优秀。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始终格守着“丹心化作春雨洒,换来桃李满园香”的诤诤誓言,在传递知识的阶梯上,以甘为人梯的高尚品格,用自己的青春年华、无限爱心,坚定执着
为学生撑起了一片广阔的蓝天,谱写着一曲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青春之歌。
第四篇:学习杨小玲先进事迹有感(模版)
学习杨小玲先进事迹有感
东方红小学 王惠敏
学校组织了观看硚口区教育局杨小玲老师先进事迹报告会我感触很深,她把爱洒向这群特殊的孩子,悉心呵护和教育着每一位残障学生,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几十年如一日,用青春和热血培育了一大批身残志坚的孩子,使他们成长成才,以实际行动展示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情操,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特殊教育这块园地里谱写出了一个特教老师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时代强音,给广大教师树立了榜样。
1990年在武汉市第一聋校参加工作的杨小玲,先后获全国爱心奖、全国特教园丁奖、市优秀女教职工标兵、市师德先进个人、市残疾人事业发展二十年“突出贡献奖”、市“五一劳动奖章”、市“巾帼建功岗位明星”等荣誉称号。对在无声世界里摸索前行的聋哑孩子来说,杨小玲是灯塔。22年间,她把自己的温度和热爱,化作光,照亮孩子们的人生路;让他们不再孤单、不会迷失。当年,中学生杨小玲是校体育队主力,每天最向往的,是在操场上训练。“中长跑得过全市前三名。”这个体育“好苗子”文化课却一般。她的班主任刘老师与杨小玲约法三章:想训练?先做完作业。听到操场上的口令声,杨小玲的心急得像猫抓。她只能沉下心,先弄懂功课、做完作业。在老师的“逼迫”下,她提升了自己。对自己老师的感激、对帮助别人的向往,让师范“尖子生”杨小玲毕业时做出了惊人之举——放弃了令人羡慕的保送上大学、毕业留校机会,去聋校当“孩子王”。
点亮学生,让他们的人生梦想成真
不懂手语,她与孩子们交流耳不能听、口不能言,空有满腔热情却茫然无措,自信满满的杨小玲上第一堂课就哭了。她从头学起。操场上、教室中、食堂里,杨小玲一头扎进学生堆,一字一句谦虚求教。从最初一字不懂,到能打出各种“方言版”手语,只用了3个月。怎样让聋哑孩子感受节奏?杨小玲苦苦思索。看到舞蹈室里的大鼓,她忽然眼前一亮。鼓声震动,通过地板传递到孩子们脚心;他们终于第一次“听见”节奏,眼里放出惊喜的光。在学校舞蹈室外,一名男生经常躲在窗外偷学。杨小玲走出教室,用微笑迎向他怯怯的目光,“老师,我想学跳舞。”杨小玲收下了这个名叫王志刚的孩子。他成了队里最刻苦的队员,每次排练下来,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从不叫苦。训练一年多后,杨小玲为王志刚选定独舞《好汉歌》,参加全省残疾学生文艺比赛。当时,杨小玲身怀六甲,不管多晚、多累,她都陪在训练场,打节奏、讲要领。这支舞,让王志刚赢得人生中第一个大奖——全省一等奖。2006年,杨小玲被借调到中残联艺术团工作。中残联艺术团想把杨小玲留下来,承诺帮她解决后顾之忧。犹豫时,远在武汉的学生短信每天雪片一样飞来。杨小玲觉得,这些孩子就像风筝线一样扯着她,不管飞多远,心的那一头,总是系着他们。“在学生身上,我学到了坚强、包容和担当。”杨小玲说,“每个生命都有梦想,我帮他们圆梦,他们会用自己的行动,点亮更多孩子的梦。”
从教22年来,她针对残疾孩子的身心特点,创立了特教舞蹈“鼓舞”教学法,用真诚搭起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深受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敬重。从她的舞蹈教室里,走出了“千手观音”邰丽华,9人进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3人成为特教老师。
学习杨小玲老师,就是要学习她22年始终如一,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特殊教育事业,辛勤耕耘,无怨无悔,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近22年来,带着对残疾学生深深的爱,深深的情,杨小玲在特殊教育这块土地上默默耕耘。学习她满腔热情的关爱学生,为帮助学生倾尽心力的高尚师德和爱生如子的崇高思想境界;为了教会特殊学生学习知识,她学习手语,学习聋校教育学、心理学等特教专业理论。学习杨小玲老师,就是要学习她爱岗敬业、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勤奋努力、刻苦钻研的治学精神;杨小玲生活节俭,朴实无华,但她充实、自信、快乐、幸福。这些都缘自于她对事业的追求和对社会奉献所带来的内心的充实与满足。学习孙晨老师就是要学习她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书育人,追寻快乐,追求幸福。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教育,是无私奉献的事业;教育,是爱的事业。我亲眼目睹了老教师们爱岗敬业、讲求奉献作为,亲耳聆听了老教师们不畏艰苦,牧牧不倦、潜心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亲身感受了那为了祖国和人民,为了孩子的明天,真诚奉献的博大情怀。作为年轻教师,我和杨小玲有着一样的平凡,一样的使命,一样的承诺,一样的追求,但是,她奉献了更多的爱心和智慧,倾洒了更多的心血和汗水,所以,她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却永远美丽。未来的道路还很长,我还要经历无数垦植与收获的日子,我要携手杨小玲爱生如子,博爱奉献;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志存高远、淡泊名利的精神,着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勤学苦练,用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让激情充满工作,让美丽洒满课堂,让爱心遍及角落,让满意永驻学生心中!
2012.12.19
第五篇:学习杨小玲先进事迹体会
学习杨小玲先进事迹体会
大爱无言,爱善渡万物而不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用在她身上在合适不过。一名普通的特教教师用无私大爱鼓舞无声世界。她叫杨小玲,是武汉市第一聋校的舞蹈教师。她先后荣获全国爱心奖、全国特教园丁奖,武汉市十大魅力教师等光荣称号,今年又当选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让我们用鲜花和掌声向这位22年坚守无声世界的特教老师送上最崇高的敬意!
扎根特殊教育,立足岗位,坚定不移的理想追求。她像烛光,跳跃而有力量!1990年,怀着对自己老师的感激、对帮助别人的向往,让师范尖子生杨小玲毕业时做出了惊人之举放弃了令人羡慕的保送上大学、毕业留校机会,去聋校当孩子王。22年间,她把自己的温度和热爱,化作光,照亮孩子们的人生路;对在无声世界里摸索前行的聋哑孩子们来说,杨小玲是盏明灯,让他们在黑暗中循着烛光前行,那跳跃着的力量让他们不再感到孤单、不会迷失心中永远的方向。
静心教书育人,励言励行,精益求精的严谨治学态度。在聋校,杨小玲一边突击手语,一边教学生跳舞。3个月后,她基本上能用手语流利地上课了。然而,困难比她想象得要大,音乐再悠扬,学生们也听不见,节拍再鲜明,学生们也感受不到。所有的节拍、韵律和舞蹈术语,她必须翻译成肢体语言来表达。不懂手语,她与孩子们交流耳不能听、口不能言,空有满腔热情却茫然无措。操场上、教室中、食堂里,杨小玲一头扎进学生堆,一字一句谦虚求教。从最初一字不懂,到能打出各种方言版手语,只用了3个月。怎样让聋哑孩子感受节奏?杨小玲苦苦思索。看到舞蹈室里的大鼓,她忽然眼前一亮。鼓声震动,通过地板传递到孩子们脚心;他们终于第一次听见节奏,眼里放出惊喜的光。
爱心无限,关爱每一个学生,鼓舞学生成人成才的高尚师德。她是聋哑学生共同的杨妈妈她知道每一个孩子的生日;她用20多年的青春和爱浇孩子们脆弱的心灵;她用优美的舞姿带领孩子们走向梦想的舞台,让聋哑孩子生活得幸福有尊严;在工作的6000多个日夜里,她是他们无声世界中的一缕阳光,温暖而有力。22年间,她把自己的温度和热爱,化作光,照亮孩子们的人生路;她桃李满天下,感动中国人物、著名残疾人表演艺术家邰丽华也曾是她的学生。
是的!大爱无言,爱善渡万物而不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