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玲事迹(5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11:53: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杨小玲事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杨小玲事迹》。

第一篇:杨小玲事迹

特校舞蹈教师杨小玲:聋哑孩子的梦就是我的梦

2013年05月21日13:14 来源:中国妇女报

“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有梦,把一个个梦想、一份份耕耘串联起来,就是我们的‘中国梦’”。

在武汉市第一聋校舞蹈教师这个岗位上,杨小玲已经工作了23个寒暑。在这7000多个日日夜夜里,最让她牵挂的就是一茬茬孩子们成长的笑脸。

作为特校的一名舞蹈教师,杨小玲的学生都是聋哑孩子。教聋哑学生舞蹈,最大的困难就是——他们听不到节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杨小玲和同事们创新了十多种教学办法,例如敲击大鼓,让鼓声的震动通过地板传递到孩子们的脚心、相互拍手拍腿、拍打地板、触摸音箱、用余光感受老师的节奏等。在排练千手观音这个舞蹈时,20名学生的手臂要求从后向前依次伸出,很长时间都完成得不好,后来杨小玲想出了一种特殊的传递方法——吹气,让后面的孩子通过吹气提醒前一名同学完成动作。一个舞蹈,健全的孩子跳下来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而杨小玲的学生则往往需要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每天放学后,她都要对孩子们进行分层、分批教学,业余训练达三个小时,即使是在自己受伤跟腱断裂的情况下,她也在手术后仅仅两个星期就回到学校,坐在轮椅上指导学生排练。

在特教岗位上工作了23年,杨小玲深深感到,每一个生命都有梦,每一个生命都渴望梦,残疾人更渴望梦。聋哑人用她们优美的舞蹈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盲人用双手感受世界的温暖、肢残人用轮椅在跋涉中追寻耀眼的阳光„„她说自己始终记得刚到学校时遇到的一件事情,那是一天深夜,她发现一间学生寝室隐隐透出灯光。她悄悄走到跟前,从门缝往里看,原来是几个孩子正聚在一起练习一个踢腿动作。四个姑娘同时把腿抬起,定在半空中一动不动。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十分钟„„最后,所有的腿都痛苦地抖动起来,但姑娘们互相扶持着,咬着牙,不让它们掉下来。杨小玲转过脸,这无声的一幕让她不忍再看,也坚定了她要教这些残疾孩子舞蹈的决心。

现在,每学期开学,杨小玲都会组织舞蹈队的学生开展一些交流活动,跟同学们分享假期的生活,谈新学期的打算,谈自己将来的梦想和愿望。有的孩子说希望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有的孩子说想成为像邰丽华姐姐那样优秀的舞蹈演员,还有的孩子说希望将来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减轻父母的负担。每次听到学生谈及自己的梦想,都会给杨小玲很大的触动,她说,自己从孩子们的身上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为了心中的梦不懈追求的精神。

杨小玲不仅注重学生舞蹈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培养孩子们健康的心理,通过各种交流活动让他们站在不同的平台上展示自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杨小玲的舞蹈队里,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跳舞,更找到了自信,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2005年春节,杨小玲的一名学生刚进入中残联艺术团不久,就和邰丽华一起参加了《千手观音》的演出。看完《千手观音》,杨小玲就给学生发了一条短信:“太美了,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舞蹈。”没过两分钟,学生的短信来了:“杨老师,现在我和邰丽华一起工作,我更自信了。谢谢您让我发现了自己的美,是您改变了我的人生。”

这些年来,杨小玲的520多名学生通过舞蹈学习步入了大学校园,2008年,她的学生们还登上了北京残奥会开幕式的舞台。杨小玲回忆,那一刻,她充满了感激与幸福,因为孩子们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上,展示了中国残疾人心中的梦。

杨小玲说,她希望在湖北成立一所特殊教育的高等学府,让湖北的残疾孩子能够更好地享受均等的教育资源,使孩子们能在自己的家乡得到更好的教育。每次看到孩子们成长的笑脸,她都会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梦,用自己的鼓自己的舞,用自己的“鼓舞”帮聋哑孩子圆梦,也就是在圆自己的梦。(本报记者 姚鹏)武汉市第一聋校的舞蹈教师杨小玲,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已近二十二个春秋。二十二年来,她献身特校艺术教育,拓展残疾学生艺术个性,塑造残疾学生健康心灵,秉承和发扬特教人执着、勤奋、进取、奉献的优良品质,以广博的爱心感召学生,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使聋哑学生拥有同样精彩的艺术人生。各级组织和领导对她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被评为“全国爱心奖”,全国“特教园丁奖”多次被评为市、区“模范共产党员”、“优秀共产党员”、市优秀女教职工标兵、市师德先进个人、武汉市残疾人事业发展二十年“突出贡献奖”、武汉市第二届十大魅力教师、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市“师德建设先进个人”、市“巾帼建功岗位明星”,区“拔尖人才”、德艺双馨模范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等等。省、市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多次对其进行专访,并作过专题报道。该同志根据教育规律,结合聋生身心特点,积极开展特殊教育的科学研究,探索符合聋生成长与发展的特殊教育规律,大胆开拓,勇于创新。其科研成果多次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为省市特教学校培训舞蹈教师40余人次,应中国教育部特教司邀请,参加了《全日制聋校律动教材新课标》专家组审稿工作,多次获全国省、市级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一、二等奖。教学比武一等奖、特教教师综合素质比赛一等奖等。在全省特教界发挥了名师作用。一.执着追求她热爱的特殊教育事业

她选择特教,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师范毕业前的一天,她来到武汉市第一聋校,看到操场上几个聋孩子在表演一段舞蹈,当她看到了一双双清澈的眼睛和一张张灿烂的笑容时,她的心头一阵阵悸动,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多么可爱的孩子们啊!命运对他们太不公平,那一刹那,她下定了决心,一定要为这些残疾孩子做点什么,就这样,她怀揣一颗滚烫的爱心,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武汉市第一聋校。

在她从事舞蹈教学之后不久,遇见了这样一位学生:学习舞蹈时显得很有灵气,有做一个好演员的潜质,但她学习不是很努力,也不够刻苦。通过了解后才知道,她的家在农村,父母感情不和,经济上也有困难,所有这些对她心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她对自己的外形很不满意,面对这样一个有强烈自卑心理的孩子,杨老师下定决心:一定要走进她的心灵,打开她封闭的内心世界。从那以后,她特别关心这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文艺队的演员面前经常给她赞赏和鼓励,也一次次地找她谈心,帮她树立起生活的自信。渐渐地她成为舞蹈队的优秀学员,在后来的省、市、全国残疾人文艺比赛中屡获金奖,即使是在后来没有被中残联艺术团选中的情况下,她也依然很自信,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国内一流的残疾人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在大学期间,她凭舞蹈之长,赢得了一家演出公司的青睐,走上了勤工俭学之路。

平日里她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只要是节假日,或者学生过生日,她就会把他们请到家里和他们谈心、聊天、吃饭;只要知道哪个孩子生病,她都会带她们去医院或诊所就诊,她甚至要求家人为生病的学生煲汤并亲自把汤送到学生的床前,学生们很是感动,都亲切地称她为“杨妈妈”。

她坚信,有付出就有收获。1998年以来,由她辅导的舞蹈类节目在省、市、区级各类比赛中,曾多次获奖,仅参加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就荣获一等奖或金奖6项,二等奖7项,2010年首次代表湖北教育系统参加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文艺展演,由她参与编排的大型舞蹈《楚风乐韵》一举夺得全国舞蹈类一等奖,这也是湖北省唯一的一个一等奖。

在中央电视台录制《艺术人生》的时候,她有幸被栏目组作为嘉宾邀请到了节目的录制现场,和邰丽华等四位《千手观音》的演员共同见证了艰辛和喜悦。一位来自安徽籍的聋孩子和她的几个伙伴慕名辗转来到了一聋学习。象这样慕名而来的学生,先后有十几人。从那时起,杨老师又多了一个新的目标,要竭尽全力把优秀的演员送到更高的艺术殿堂。在大家的共同的努力下,先后有8名学生踏进了中残联艺术团的大门。因此学校被中残联誉为“特殊艺术人才的摇篮”。家长们对杨老师感激不尽,她却说:“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能为每一位残疾孩子的家庭分忧,就是我的幸福。” 2006年,由于她在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被中残联艺术团借调到北京工作,期间随团出访了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中非论坛”期间还接受了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08年残奥会在北京举行,她被开幕式节目组委会选中,作为湖北代表团一员,带领一行34名演员远赴北京参加大型手语舞蹈《星星你好》的排练和演出,被邀请参与了整个节目的排练和手语指挥,由于她业务精湛、能力突出,任该节目“首席指挥”。精彩的表演震惊了世界,演出获得了圆满成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殊教育工作者的风采。

她是一个执着的人——把自己的所有聪明才智奉献给特教事业,无怨无悔、默默耕耘20余年。

她是一个有追求的人——在残疾人舞蹈艺术的创作领地里,求新求变,独树一帜,孜孜以求,长袖善舞。在无声的世界里,大写人生精彩华章。

她是一个善良的人——她把满腔的情爱倾注给每一个聋哑孩子,温暖着他们脆弱的心灵,呵护着每个孩子的尊严。为人之师,以德垂范,艺术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第二篇:杨小玲事迹

学习杨小玲先进事迹体会

(徐文娟)

武汉市第一聋校艺术教育(舞蹈)教师杨小玲,她关爱聋哑儿童、悉心育人的事迹让所有人都非常感动。她先后荣获全国爱心奖、全国特教园丁奖,武汉市十大魅力教师等光荣称号。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她带领聋哑姑娘表演舞蹈《星星,你好》震撼全世界,她输送了9名学生登上中残联艺术团星光璀璨的舞台,她教过的学生在全国残疾人艺术比赛屡屡获得大奖等等,她把本来一个“无声的世界”办得生机勃勃、生气盎然。在她教育长期的教育生涯中,她把自己的温暖和热爱,化作光明,照亮孩子们的人生路,让这些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摸索前进的聋哑孩子们不再感到孤独,更不会迷失潜存在内心的方向。杨小玲被不少孩子称为“杨妈妈”,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她无私默默地奉献出自己的爱,孩子们又怎会把这位老师放在“母亲”这个特殊的位置上?

今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也是我担任班主任工作的第一年,毫无疑问,压力很大。我不仅要在学科上严格要求自己,也要管理好班级。一年级的孩子刚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面临着很多的改变,作为班主任老师,我要做的很多很多。

从杨小玲教师的先进事迹中,我觉得一名老师必须要有高尚的品德。爱心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爱心对教育的意义已经无需证明,在有关教师或班主任的所有论述中,无一例外都会提到爱心。只是,说到爱心,我们常常只想到一些感人的事迹——老师重病在身,却依然坚守在讲台上;学生突然生病,老师背着学生直往医院跑„„但是,这些爱的事迹,并不是爱的事迹,而是在特殊情况下所呈现出来的爱。但是,其实我们的爱应该是常态的条件下所自然呈现出来的,我们要对孩子呈现出依赖之情,依恋之情。

教师对学生要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教师对学生慈母般的爱心应来自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教育事业的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教师的母爱精神具有巨大的感召作用和教化力量,她能彻底地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对差生不嫌弃,不歧视,给他们多一点爱,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上有无穷的力量源泉。就象杨小玲老师那样,对待象余杰那样多次违反学校的纪律,并产生了放弃学习的念头的孩子也从不放弃,一次次找他谈心,解除他心里的疙瘩,还经常帮他垫付生活费,并在社会上联系热心人士给予他经济上的帮助,解决他学习上的后顾之忧。

杨小玲的爱生情怀、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传播到教育战线的各个角落,此次学习让我深受洗礼,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挑好肩上这付教书育人的重担。

第三篇:2013杨小玲事迹[范文]

23年用“心”照亮聋哑孩子人生

——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特教教师杨小玲

用博爱诠释对教育事业的忠诚,用智慧点燃学生的希望,为学生成人,为家庭减负,为社会分忧;用真诚与爱心、汗水与智慧,为残疾孩子撑起一片蓝天。——杨小玲

对于生活在无声世界的聋哑孩子,她是灯塔,不仅照亮了他们寂然落寞苦苦求索的道路,更点燃了他们勇敢追求人生梦想的希望。因为她,冷冰冰的无声世界变得温馨而有爱。

23年,她坚持每天下班后为聋哑学生训练舞蹈3个半小时,相当于多工作了10年;她创新独特的聋舞教学方法,为湖北乃至全国聋哑舞蹈教学借鉴;她培养的500多名舞蹈队学生中,《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征服了亿万观众,3个月大就失聪的蒙蒙美丽绽放在北京残奥会的舞台上,8名学生登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璀璨的舞台,更多的孩子上了大学继续深造,或走上社会正常就业。

她,就是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特教教师杨小玲。从青春到不惑,她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这群特殊的学生。回望来路,她说自己最大的骄傲,是没有辜负聋哑孩子用尽全力叫出的那一声含糊却动人的“妈妈”。

因爱结缘,无悔挥洒青春岁月

1990年初夏的一个下午,18岁的杨小玲和3名同学一起来到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透过窗户,她看到一群孩子在教室里跳傣族舞。孩子们的动作很僵硬,谈不上任何美感,但他们眼睛里透出的一股子认真劲儿让杨小玲动容,她的眼泪刷地一下就下来了。

这个武汉市幼儿师范学校的舞蹈尖子没有想到,就是这段无声的舞蹈,让自己跟聋哑孩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一年,杨小玲从师范学校毕业,那时毕业生包分配,再加上杨小玲的体育特长曾给母校实现过零的突破,学校领导对她说:“武汉市的小学、幼儿园,随便你挑!”但是,杨小玲只郑重地填了一个志愿——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

“是他们的坚持和对生活的希望感染了我,我要帮他们做点什么。”杨小玲坚定地说。

刚当教师,杨小玲不懂手语,完全不知道如何跟学生交流,排练舞蹈时不知怎么讲解节奏和动作要领,更不用说表达音乐的内涵。她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给学生示范,一节课下来,自己弄得汗流浃背,学生还是没能掌握好动作。回到办公室,她难过地趴在桌上哭了。

擦干眼泪,工作还得继续。为了尽快学会与孩子们交流,杨小玲除了背手语书,还以学生为师。操场上、食堂里,孩子们私下“聊天”,杨小玲看不懂,就主动向他们请教,孩子们都很喜欢教杨小玲这个勤奋的“学生”。就这样,杨小玲一步步走进了手语的世界。

在聋校,交流的障碍还只是第一道门槛,困难远比她想象得要大:音乐再悠扬,学生听不见;节拍再鲜明,学生也感受不到;所有的舞蹈术语,必须“翻译”成肢体语言;节拍和口令,只能用手势传达,站在这群孩子中间,杨小玲突然觉得自己像个“外星人”。一曲简单的《采蘑菇的小姑娘》,原本以为只用一节课就可以教完,结果她用了5节课效果仍不理想,一个踢腿动作就高低不齐,严重的挫败感让她想打退堂鼓。

一天深夜,杨小玲路过学生宿舍,发现灯还亮着,从门缝往里看,原来是4个小姑娘正在苦练踢腿动作,4条腿同时抬起,坚持、再坚持……抬在半空的腿发起抖来,小姑娘们仍努力咬着牙。

杨小玲扭过头又哭了。这一幕让她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可是怎么样才能让聋哑孩子感受到节奏?杨小玲苦苦思索,直到有一天偶然看到舞蹈室里的大鼓,她忽然眼前一亮,顿时有了主意:鼓声震动,通过地板传递到孩子们脚心——孩子们第一次“听见”了节奏,眼里放出惊喜的光。

学生们从此喜欢上了舞蹈课。为帮助学生理解,她把音乐编成一个个小故事;为实现动作整齐,她自创呼吸传递法;为尊重残疾学生个性差异,她探索出无限沟通法……杨小玲的热情投入,点亮了孩子们对生活的希望。

爱生如子,帮学生自信迈入社会

队里最刻苦的队员名叫王志刚,杨小玲为他选定独舞《好汉歌》参加全省残疾学生文艺比赛。当时,杨小玲身怀六甲,不管多晚、多累,她都陪在训练场,打节奏、讲要领。后来,王志刚赢得了全省一等奖,又在全国残疾人艺术比赛上大获成功,成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专业舞蹈演员,先后参演央视春晚《千手观音》,登上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残奥委会开闭幕式舞台,感动了亿万观众。

如今,退役的王志刚成为天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舞蹈教师,他带的学生有些成了全省残疾舞蹈表演的佼佼者。

聋哑孩子往往好强而又自卑。杨小玲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垫付学费,自己筹钱给贪玩摔伤骨折的孩子做手术,同时深知不仅要给他们经济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不能伤害到他们的自强与自尊。学生李青平充满灵气,很有舞蹈天赋,可性格有点儿孤僻,在一次训练中,她不认真的态度被杨小玲严厉批评了,她狠狠瞪了一眼,扭头就冲出了排练厅,杨小玲的眼泪刷地掉了下来,“那个时候就觉得自己好委屈”。

冷静下来,杨小玲悄悄找到李青平的班主任和同学,了解到李青平每月生活费只有200元,还是靠弟弟打工挣来的,早餐经常只吃一个馒头,大强度的舞蹈训练,她的体力显然跟不上。了解了情况后,杨小玲为自己的莽撞而自责,她主动找到李青平,真诚向她道歉,请她继续学习舞蹈。

以后的日子里,杨小玲经常从家里带好吃的给李青平补充营养,训练结束后摸摸她的头,给她一个微笑,一份赞许……李青平快乐了起来,也乐于和同学们交往了。高三毕业,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理工大学,毕业后在广州一所学校的服装设计专业任教,业余时间主动给学生排练舞蹈。她辅导的轮椅双人舞,荣获广东省残疾学生文艺比赛一等奖。

李青平给杨小玲来信说:“是您给我插上寻梦的翅膀,是您让我找到追梦的自信,是您在我心里洒满梦想的阳光。敬爱的杨老师,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要像您那样,继续这爱的接力。”

杨小玲说:“每个生命都有梦想,我帮他们圆梦,他们会用自己的行动,点亮更多孩子的梦。”

幸福使者,让每个心灵都充满阳光

2009年秋,学校排练的舞蹈《楚风乐韵》代表湖北教育系统去上海参加全国中小学生文艺展演。

与健全孩子一起同台竞技,机会难得,杨小玲和学生们加紧排练。然而一天训练时,杨小玲使劲跺脚,忽感脚下一软,跪倒在地,医院确诊为左脚跟腱断裂。“你的跟腱就像一根长期被反复拉扯的橡皮筋,硬生生被拉断了。”医生告诫她必须老老实实卧床。

杨小玲当过中长跑运动员,知道跟腱对一个人有多么重要,但比赛时间越来越近,她实在放心不下。大年初四,坐着轮椅、打着石膏,杨小玲出现在舞蹈教室,指导孩子们排练。最终,舞蹈队的孩子们发自心灵的舞蹈,拿回了第一名。这一刻,杨小玲觉得所有付出的辛苦,都很值得。

跟腱养好了,杨小玲又站到舞蹈教室里。音乐响起,她仍会不自觉地用力跺脚,她想传达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节奏,还有克服困难的信念。

2006年,杨小玲被借调到中残联艺术团工作,经过半年艰苦训练,她带的队成为艺术团一块响当当的招牌,一年演出70多场,去了10多个国家和地区,好评如潮。

领导们想把杨小玲留下来,承诺帮她解决后顾之忧,爱人工作、女儿读书都不成问题。杨小玲正在犹豫时,远在武汉的学生每天发来短信,问得最多的是“妈妈什么时候回来”。这些孩子就像风筝线一样扯着她,不管飞多远,心的那一头,总是系着他们。

“艺术团的学生离开我,一样有精彩的人生;跟他们比,聋哑学校的孩子更需要我。”一年后,杨小玲回到了武汉。当她踏入校门,舞蹈队的孩子们一拥而上簇拥着她的时候,她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幸福,“这是个温暖又踏实的地方,我的心在这里”。

在杨小玲的带动下,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成为全省领先、全国知名的特教学校。“回望走过的路,我离不开这些聋哑孩子,看到他们登上梦想的舞台,或是自信踏实地迈入社会,一切的付出都值得。”杨小玲笑着告诉记者。(记者 程墨 实习生 汪亮亮 通讯员 曹斌 邹永宁)

《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6日第2版

在无声世界里曼妙起舞

——记武汉市第一聋校教师杨小玲

“咚,咚,咚,咚,咚咚,咚……”在武汉市第一聋校的舞蹈室里,一群聋哑孩子们感受着从地板传来的鼓声震动,随着节拍翩翩起舞。大鼓前,一位老师挥动着双臂用力地敲鼓,眼睛则紧紧地盯着每一个学生的动作,头跟着一下一下地点。

这位老师就是武汉第一聋校艺术教育教师杨小玲。23年来,她用肢体与学生对话,用心灵和学生交流,在无声世界中舞出一曲爱之歌。

“聋校的孩子们更需要我”

1990年,18岁的杨小玲从武汉市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在毕业分配志愿表上,只填了一个志愿——武汉市第一聋校。“为什么?”很多人都问过杨小玲,她只是浅浅一笑:“因为聋校的孩子们更需要我。”

初到聋校,不懂手语的杨小玲,完全不知道如何跟学生交流。给学生排练舞蹈,她不知道怎么去讲解节奏、动作要领,更不用说怎样表达音乐的内涵,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给学生示范。一节课下来,自己弄得汗流浃背,学生却没能掌握好动作。

为了尽快学会与孩子们交流,杨小玲除了背“手语书”,还以学生为师。操场上、教室里、食堂里,孩子们私下“聊天”,杨小玲看不懂,就主动向他们请教,孩子们都很喜欢教杨小玲这个勤奋的“学生”。几个月下来,杨小玲手语水平进步非常快,甚至成了“手语活字典”。

交流障碍解决了,舞蹈教学又遇到了问题。因为是聋哑人,所有的舞蹈术语,杨小玲必须“翻译”成肢体语言。一曲简单的《采蘑菇的小姑娘》,她本以为只需要一节课就能教完,却用了整整5节课。舞是跳下来了,可动作根本不能细看,一个踢腿就高的高、低的低。

学生们没有放弃。他们在课后拼命练习,就怕做得不好。孩子们的认真感动了杨小玲,她苦苦地思索着特教舞蹈的教学方法。舞蹈室的大鼓给了她灵感。鼓声震动,通过地板传递到孩子们脚心,第一次“听见”节奏的聋哑孩子们,眼里放出惊喜的光。此后,杨小玲又不断创新。为帮助学生理解,她把音乐编成一个个小故事;为实现动作整齐,她自创“呼吸传递法”;为尊重残疾学生个性差异,她探索出“无限沟通法”……

“学生的梦想就是我的心愿”

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开幕式上,杨小玲的学生朱诗蒙参与了舞蹈《星星你好》的表演。当镜头晃过朱诗蒙时,她母亲罗爱珍激动地哭出声来。“20年了,我怎么也没想到,我的聋哑孩子能变得这么自信、阳光。是杨老师让女儿成为了我的骄傲,我们全家的日子更有盼头了!”对杨小玲,罗爱珍满是感激。

“学生的梦想就是我的心愿。在教学中,我常常鼓励学生用舞蹈展现自己的魅力,提升自信。”杨小玲说,这样的鼓励,对大多数心存自卑感的聋哑孩子来说,是信心,是勇气。

“女儿常常„嫉妒‟她的学生。”杨小玲的丈夫陈双鸿说,女儿12岁了,却没有跟妈妈一起过一次生日,但舞蹈队每个学生的生日,杨小玲都记得,而且一定要跟他们一起庆祝。对于妻子,陈双鸿也有一些“抱怨”,或者说是心疼,“她总是不注意自己的身体,经常为了排练而忘记了吃饭。”

作为妻子、母亲,杨小玲有太多的内疚;作为教师,她却给了这些远离父母的残疾孩子难得的母爱。

“我的生活,原本一潭死水,因有了光芒而活跃。我的生命,原本平淡无奇,因有了理想而精彩。追逐光芒,完成理想,是我刻在心里的信条。舞动着人生,奇迹总会出现。”这是学生彭霖倩写的诗。

像彭霖倩一样,舞蹈队里许多孩子,都有过从自卑到自信的心路历程。作为一名舞蹈教师,杨小玲不仅教残疾孩子舞蹈,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本报记者 夏静 光明网记者 张晶)

第四篇:杨小玲先进事迹观后感

杨小玲先进事迹观后感 “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再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这是给感动中国人物邰丽华的颁奖词。

邰丽华令我们感动,但她身后的一位老师,一位我们的同行,同样令我们感动,她就是武汉市第一聋校舞蹈教师杨小玲 ── 聋哑学生共同的“杨妈妈”。她知道每一个孩子的生日;她用22年的热情和爱浇灌孩子们脆弱的心灵;她用优美的舞姿带领孩子们走向梦想的舞台。她让聋哑孩子生活得幸福而有尊严。

我校教师在观看了杨小玲老师先进事迹报告会的视频后,纷纷撰文表达对杨老师精神的敬佩和向往之情。这里摘取几篇文章的片段,旨在让杨小玲精神走进我们的校园,走向我们的精神世界,在平凡岗位上多做贡献,并与“喜庆十八大,争创新业绩”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李选民《我们的榜样》:

热爱是成就事业的关键。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从杨小玲老师身上,我们再一次认识到,教师只有热爱教育,才会热爱学生,才会献身于教育。热爱教育事业,杨老师是在实实在在地付出,而不是事事以个人利益来衡量自己的工作,因此教师只有职业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把这份对工作的职业心深化为事业心,只有拥有了对事业的一分热爱,才能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对学生、学校和社会负责。创新是成就事业的法宝。当今时代,科学发展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要求教育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尽快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转变师生关系”等等,这些都是新课程下的教育观念。杨老师教聋哑学生跳舞,最大的困难就是听不到节奏。杨小玲想了各种办法:敲击大鼓,让地面的震动,通过地板,传递到孩子们脚心,或是拍打地板、触摸音箱。在教学中杨老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是作为一个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启迪我们要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教学思想。

王水生《学习杨小玲,再铸新师德》:

露珠不跟珍珠媲美,只因它默默地滋润绿叶和鲜花。

聆听杨小玲老师先进事迹报告,有一种心灵沐浴冲凉的感觉:浮躁、郁闷、烦琐,都被这些感人的事迹冲刷殆尽。从教近30年,对自己的职业真该认真反思了,尽管没有取得杨老师那样骄人的成绩,但,身边又有了学习的榜样,心中又注入了新的活力,要重新认识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再铸新师魂。

从杨小玲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师魂的核心就是要有奉献精神。教师的加法是增加桥梁,教师的减法是减少荒凉。杨小玲事迹之所以感人,就是在于她体现了平凡教师的本质精神:永远消耗自己,照亮别人。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培养,这就离不开一种特别的精神——奉献。教师今天的奉献,是为了学生明天的放飞,作为教师,还有什么比看着自己的学生飞得更高、更快、更远,更令教师欣慰的呢!

从杨老师的身上,我更加明白了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托起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作为十一初的一名普通教师,在杨小玲老师先进事迹感召下,我深信,只要我们能像杨老师那样以东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心,一定能够绘制出硚口教育更为灿烂的明天!

杨杰《花开有声》:

对于一名年轻教师来说,杨老师的故事让我知道、一个为了学生全心付出的好老师应该怎么做。她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强烈的责任意识、无私的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使我的心情难以平静。她是育人的模范,做人的楷模,是当代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

她为教育失去的太多,可她仍然那么爱教育胜于爱自己,实在令人钦佩。这样的感人事迹对我是一个洗礼,我总认为无愧于学生、无愧于自己就是个好老师!其实不然,要把爱真正献给孩子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做好班主任工作是我迈入学校的第一个梦想和努力目标,虽然十年的工作我也付出了很多,也失去了不少,也有所收获,但是和杨小玲老师相比,我的努力是那么的不够,与杨小玲老师的事迹相比,我的苦都不叫苦,我的累都不够累。我要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更加充满激情、全身心投入,为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向杨老师学习致敬!

杨江敏《一颗母亲的心》:

我想从一个母亲的角度谈谈我听这场报告会的体会。

为人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身体健康,都爱听自己的宝贝甜蜜地叫着自己“妈妈”。可是,聋儿的母亲是享受不到这一幸福时刻的,当我听到家长罗爱珍带着哭腔说着自己和孩子的辛酸往事,特别是说到听不到自己的孩子叫自己一声妈妈的时候,我也流泪了;当听到罗爱珍带着欣慰高兴的声音说到自己孩子的进步和成就时,我再一次流泪了。感谢这场报告,感谢杨小玲老师,从她的身上我真正感到了为人师表的责任心,感到了这份光辉职业的幸福感。我要向杨小玲老师学习,学习她扎根特殊教育,立足岗位,坚定不移的理想追求;学习她爱心无限,关爱每一个学生,鼓舞学生成人成才的高尚师德;学习她静心教书育人、励言励行、精益求精的严谨治学态度;学习她不断探索,奋发进取,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实践的创新精神;学习她志存高远,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

侯凌云《做崇高师德的实践者》:

做崇高师德的实践者,就要做到关爱学生,宽严相济。学生和教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师所从事的职业应该是“爱的教育”,对学生充满“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杨小玲老师对每一个孩子真心付出,为了不耽误学生参加难得的比赛,杨老师在脚跟腱断裂的手术两周后就回到工作岗位上。教育的对象千差万别,但在老师眼中都是学生,应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爱学生应体现在关心学生的学习、健康和生活上,如春风化雨,爱在细微处,对学生多一点关心和尊重,多一点情感投入,多一点耐心细致,多一点鼓励支持,多一点深切关注,走进学生心灵。

做崇高师德的实践者,需要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行动。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师如果固步自封,只能落后于社会前进的步伐,而被时代所抛弃。杨小玲老师要求自己,要给学生一杯水,就必须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腹有诗书气自华”。当今科技日新月异,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更新突飞猛进,这就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将那些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手段运用到教育中,为教育教学服务。

我们青年教师朝气蓬勃,是我校教育教学和改革的生力军,为了无愧于这一称号,我们应不懈修炼内功。教师要不断学习实践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不断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对学科知识、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等的综合把握能力。“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像名师们一样在教育事业中做到纯粹、真诚、无私、德高、博识,将是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懈的追求。

徐妮《练好基本功,开拓创新》: 尽管我与杨老师的教育环境迥然不同,但我们可以共享同一种精神、同一种信念、同一种态度和同一种操守,那就是:奉献、钻研和甘做人梯。在先进教师先进事迹启迪和鼓舞下,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努力增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教师使命感,不断强化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心。只有端正工作态度,把教育作为事业来做,把教学作为艺术来研究,才有可能上出高质量的课,才能让课堂亮点不断闪现,不辱教师的光荣使命。都说人是要活到老学到老的。时代在进步,孩子在成长,对老师的要求也就会不断提高,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大胆创新,积极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脚步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既然我选择了教师这一行,我就要用我的激情,用我的爱心把这份光和热永远延续下去。

赵昌翠《热情的基点是责任心》: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加强师德修养是强化责任心的基础,教师的使命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乃至对整个社会风气产生影响。杨老师就是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了她的学生,也影响了我们整个硚口区、武汉市、乃至全中国的人。她总是把每一个孩子都当做一个平等的生命给予尊重。她表现出了高尚的师德,激励我们人民教师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斗志,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为伟大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我们要学习她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我们的职责就是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关心他们的成长,关心他们的冷暖,关心他的们生活。恪尽职守,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周围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净化社会环境。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要学习杨老师用自己的爱心打开每一个学生的内心,学习杨老师用孩子的语言同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学习杨老师用自己的耐性磨砺孩子的耐力。记得杨老师说过,她总是向孩子们学习手语方言。这不正好印证了热爱本职工作是责任心不竭的源泉吗!热爱本职工作才会产生兴趣,才能虽苦犹荣,才能不断赋予自己责任,才能最终提高工作成效。热爱孩子,不断与他们沟通和交流也是提高教育成效的基本手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起一种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而如果孩子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对善与美无动于衷的人。”要不断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面对知识需求越来越多的学生,我们不能停滞不前,只有刻苦学习钻研,才能不断增加知识和经验,才能不断带给学生新的收获和体验。

卞宇《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

杨小玲老师并非特教专业毕业,但却执教聋哑学生22年。她为什么能坚守并且把培育聋哑学生作为毕生的事业呢?今天的报告,她回忆起了自己第一天到武汉第一聋校报到的情景,“在操场上,我们看到几个孩子在舞蹈,孩子们的动作并不规范,但那一双双清澈的眼睛、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深深地打动了我。就是在那一瞬间,我决定把心留在这里,为孩子们做点什么。”这句话也深深打动了我,同为教育战线工作人员,杨小玲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我将跟随学校党组织步伐,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高尚情操,弘扬新风正气,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武汉精神模范的践行者。

喻津《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每一个时代,总需要有一些人,他们会自觉地背负起未来的责任与使命,并在旁人看上去无谓而痛苦的人生中,艰难而固执的前行,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涅槃。譬如杨小玲,大多数人无法理解她在2006年毅然拒绝中国残联艺术团留她在北京工作、并解决全家的工作学习问题的邀请,重返武汉聋哑学校;无法理解她不分昼夜,置脚跟肌腱断裂于不顾,去探索有效的特教方法,开创鼓气、气息传递节奏的教学法;更无法理解为培养特殊艺术人才,为改变残疾孩子的命运,舍小家顾大家的义举。她就像苍茫天空中的一颗星,闪着耀眼的星光,适合仰望,存在就是为了指引方向。

我读杨小玲,除了感动唏嘘,还有仰望。扪心自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同样有着对学生的关爱,对事业的追求,但却未做到如杨小玲般的伟大。我可以认真钻研教材,备课备学生;可以认真面批面改作业;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家访了解学生情况;可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我可以做的就是像她一样以德立教,脚踏实地做好教师应尽的本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学生和家长。这可能就是普通人与伟人之间的区别,而“像她一样”,就是熠熠星光洒向众人后激起的一圈又一圈涟漪。

张颖《互相激励教学相长》:

教书育人,并不是简单的教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很多时候更是一个和学生互动的过程。需要与学生多沟通了解,理解每个学生个体,并且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他们的潜能。这是我看了杨小玲老师先进事迹报告视频后的最深感受。记得刚刚从教的时候,我有过打退堂鼓的念头,后来在与一名看上去没有什么天赋的女生交流过程中,我鼓励她学习英语的信心,但她更给了我信心,尤其是她对我的理解和成绩的进步,重新点燃了我教学的热情,我开始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并结合他们的特点给予他们不同的鼓励,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慢慢对学习产生兴趣,渴望进步。

白云奉献给蓝天的是一朵洁白,江河奉献给大地的是一腔澎湃,从事特殊教育的杨晓玲老师奉献给残疾学生的,是一条碧波荡漾、永不枯竭的爱河。在给聋哑孩子进行舞蹈教学中,她展示着人性的至美和神圣,让残疾学生在无声的舞蹈世界里,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而同样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也将尽我所能,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周凌《平凡的人 传奇的事》:

在教学工作中充满热情,对待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始终耐心,努力寻找解决办法。能把这种热情和耐心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去,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和普通学生之间的沟通尚且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如果面对一群特殊的孩子呢?其艰辛可想而知。杨老师碰到的困难比我大得多,因此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我,更应该在工作中没有任何借口和理由逃避困难。杨老师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她的敬业精神和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作为一名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我会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另外还要更深入学生的生活,真诚地关心每一个学生,这样才会真正得到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做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张松《无私的爱,让梦想成真》:

杨小玲老师是教育战线上一位平凡的老师,她用责任和爱心造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塑造了完美神圣的教师形象。她对特教事业的无私奉献,使得原本身残的孩子有了自信,有了梦想,她成为了孩子快乐成长的引路人;在杨小玲心目中,她的每个学生都美,美在这些孩子心里都有自己的梦想。孩子们的梦想无不是杨小玲老师创新思想的具体体现和一件件成功的作品。她是老师的楷模,是我学习的榜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学习杨小玲老师心系学生,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像杨老师那样,创造更多的教育作品,享受这份事业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第五篇:梁小玲个人事迹

梁小玲个人事迹

本人从事护理工作以来,积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爱岗敬业,遵纪守法。服从组织安排,团结友爱,本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病人”的服务宗旨,在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工作认真细致,有高度的责任感。一直以来得到病人与家属和领导与同事的一致好评。

作为一名护理管理者,要求掌握好全新的护理知识、技术和一定的管理技巧。我曾参加市的护理管理培训及到湛江附院进修,通过虑心学习,刻苦钻研,对于综合素质和水平有所提高。

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高质量服务为目标,处处为病人着想,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为病人做好服务。在我院的突发性车祸事件及心血管病人较多,对于这些突发事件,我总是随传随到,冲在最前面。凭着自己熟练掌握各种新进的抢救仪器操作及“一针准”的高超技术和不怕脏和不怕苦的精神,能很好地配合医生的抢救工作,此外,还对特殊病人进行特殊护理,如有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便秘多天排不出粪便,灌肠也不济于事,病人很痛苦,看到此景,我及时采取措施,为患者肛门涂上甘油,用手来为患者肛门挖出结宫的粪便硬块,消除了患者的病情,已满腔的热情为患者服务。

做为医务工作者,管理者,未来的路任重道远,还需要继续努力,不断进取,把工作做到更好。

下载杨小玲事迹(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杨小玲事迹(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杨小玲心得体会5篇范文

    大爱无言,上善若水—学习杨小玲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杨小玲,一名普通的特教教师,她把爱洒向一群特殊的孩子,她用爱诠释了“人民教师”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大爱无言,爱善渡万物而不......

    学习杨小玲先进事迹有感(模版)

    学习杨小玲先进事迹有感 东方红小学 王惠敏 学校组织了观看硚口区教育局杨小玲老师先进事迹报告会我感触很深,她把爱洒向这群特殊的孩子,悉心呵护和教育着每一位残障学生,默默......

    学习杨小玲先进事迹体会

    学习杨小玲先进事迹体会 大爱无言,爱善渡万物而不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用在她身上在合适不过。一名普通的特教教师用无私大爱鼓舞无声世界。她叫杨小玲,是武......

    全国敬业模范杨小玲的先进事迹

    全国敬业模范杨小玲的先进事迹 杨小玲 杨小玲,女,汉族,1976年6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武汉市第一聋校舞蹈教师。 从事残疾人工作23年来,杨小玲先后成为420名聋哑学生的代理家长,辅导5......

    杨伦事迹

    4月18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等栏目集中播出了“寻找最美消防员”候选人黑龙江双鸭山市消防支队特勤中队中队长助理杨伦的感人事迹。8分多钟的专题片《三......

    陈杨事迹

    在资助政策下展翅飞翔 ——记陈扬同学典型事迹 陈杨,女,江苏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旅游专业的一名学生,1997年7月出生于江苏省句容市下属镇华山村。村庄坐落在山边,交通闭塞。爸妈......

    王惠 杨小玲老师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杨小玲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月初,听了一场事迹报告会。事迹报告的主人公是武汉市一聋学校教师杨小玲老师。报告会上,杨小玲老师以《帮聋哑孩子圆梦,是我最大的人生梦想》为题......

    学习杨小玲教师先进事迹有感(蔡志蓓)

    无声世界的感动 ——学习杨小玲教师先进事迹有感 开发区职校 蔡志蓓 2012年11月12日下午,利用教师例会时间,我校组织全体老师共同学习了武汉市第一聋校艺术教育(舞蹈)教师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