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柏霖同学优秀事迹
李柏霖同学优秀事迹
一.个人简介
姓名:李柏霖 性别:男 名族:汉族 政治面貌:群众,学校:昆明市卫生学校 专业:护理
入学年份:2014年9月 毕业年份:2017年7月 实习单位:解放军第四七八医院
个人所获奖项或荣誉:2014年9月至2016年1月获得“优秀学生会干部”和“优秀班干部”称号
二.个人事迹
10月2号下午,我恰好路过大观河,突然发现河对面有人,在匆匆忙忙的带着绳子和救生圈,打捞河里漂浮的一个老人,我心想,人已浮出水面,内脏腐败菌肯定产气了,想必也有几天了吧,所以没有作太大的反应,可是打捞过程中,我看老人皮肤完好,只是有缺氧性的嘴唇发绀,手上带着一双黄色橡皮手套,看样子是才掉下去不久的,再看打捞的人群里,也没有医务人员,我心里想起了学校老师教的心肺复苏,我连忙从桥上跑到对面,正好老人也被打捞上岸,我立即疏散开人群,叫周围的人拨打120,蹲下拍打老人肩膀,对老人呼喊,试图唤醒他的意识,只见她嘴唇微微的动了一下,脸部浮肿,我又拿出手机测其瞳孔反射,瞳孔散大,无反射,我呈跪姿解开老人上衣,查看了口腔无异物后,进行心肺复苏,同时向询问周围的人身上有没有带方巾之类的布,结果都没有,我连忙请了两个路人将老人侧卧位,排出了少量的肺积水,同时脱下了衬衫,用衣角垫着老人嘴唇,进行人工呼吸,这是在救人的同时的对自己的保护,我深深吸气,吹了进去,然后又重复了一次,这时听见肺积水比较严重,有气过水声,这样的话人工呼吸就没有意义了,接下来我又不停的按压老人心前区,帮助老人心脏恢复搏动,过了10分钟左右,120终于来了,可是我们就在43医院门口100米不到,120急救人员入场,警察拉起来警戒线,我和好心路人们就退出了线外,在警察备案后,我离开了现场,后来听那附近开商铺的人说,那老人是43医院的,是一名老干部,被保姆还是陪护用轮椅推出来透气,因不明原因坠入河中…我觉得我才知道老人还有救的那一瞬间,心里浮现的是,自己学医一场,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如果我不挺身而出,那么这位老人可能将永远的离开人世,那么我们作为一个医学生,不但没有了医德,也愧对了学校对我们的培养!当进入这所学校时,当走上医疗道路时,当在礼堂里宣读医学誓言时······我们肩负的责任就是救死扶伤,解救他人于病痛之中,这样的举手之劳,我觉得不足挂齿,只是恰好被我遇到,我做了一个医学生该做的分内之事,换做任何同学,在遇到这类突发状况时,我相信他们都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从容不迫的处理,见义勇为,为社会做出默默的奉献,但在向别人伸出爱心援手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好自己。
我身边的小伙伴都纷纷问我,见义勇为后的感受,“见义勇为”这个词虽然是描述在帮助陌路人脱离危险,但我觉得这更应该是一种品质,可以改变社会风气的品质,虽然费尽力气,救了一个和自己毫无关系的人,却对自己没有任何利益,甚至还有损失!但换位思考一下,试想这个人是自己,是亲人,是爱人,是家中年迈的父母······在遇到无助的危险时,遇到的却是路人投来冷落的眼光,那么这个世界将变得多么无情,没有丝毫温暖;变得多么混乱,没有秩序;变得多么黑暗,没有光明!有谁愿意活在这样一个冷落无情的黑暗世界里呢?又谁不希望在自己落难时,有人想自己伸出一只援手?人间自有真情在,所以才使得人类文明一只存在,使得我们进步,让我们成为思想上的富翁,让正义感和正能量与我们永伴。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有很多遇上困难的人是需要我们伸出手去帮助的。但有些人会坐视不理,则有些会很热心地帮助他们。“帮助别人等于帮助自己”这是我看过的格言,我很喜欢,当别人对我一点点的好,我会感动,可能许多帮助过你的人都不会留下名字,但在你的心里你会永远记得起帮助过你的人。
在这一年里,在我身边发生了很多事情,好人好事一件件不定时地在脑海里重播,不断的回味着一些能让自己进步的事情。
老师总是教导我们说:“一尺不如行一寸,莫以善小而不为,敬业奉献俯首甘为孺子牛。”确实,在我们的身边,一直就有很多的好人好事。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见,有些同学弯下腰来捡地上的废纸,时常回有同学主动留下打扫着教室,经常有听到拾金不昧的同学被表扬。这些善虽小,但也是善行,同样受人尊敬!虽然别人不说,但是你行善的样子,同样会被别人记在心里,在别人遇到此类事的时候,同样会行善,这是昆明地铁的电视上,经常播放的一个公益广告。希望所有人都心善常存,全身散发正义感,心中永驻正能量!
三.师长点评(100字以内)
第二篇:美德少年何海霖同学主要事迹
诚信守礼美德少年何海霖同学主要事迹
何海霖,界牌小学八年级二班学生,班级的物理科代表,老师、同学心中品学兼优、诚信守礼的美德少年。他是一个活泼开朗的男孩,他品德高尚却很内敛,何海霖同学表现出来的彬彬有礼、善良感恩的中华美德,是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学习和推崇的。
一、信守承诺,待人诚恳
他信守诺言,待人诚恳,从不撒谎,是诚实守信的楷模。学校里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大量的阅读、父母的言传身教,使他获得了广博的知识,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小小年纪的他懂得感恩回报,校内组织为患白血病的同学家长捐款时,他把积攒了好久的零花钱全部捐了出去;他倡导用和谐理念与同学相处,他常戏称自己要通过‘以德服人’来树立在班级中的威信。
对家人、对老师、对同学、对朋友,他都能做到一诺千金。有次班级值班,他答应老师要来参加学校的卫生打扫,结果却发烧了。他先给老师打电话请了假,然后随父母去医院打了针。后来烧退了,他还是赶到了学校,结果累得大汗淋漓,让在场的同学都佩服不已。还有一次,他答应借一本书给同学,地点约在街上,时间是周六早上八点。谁知那天下雨,同学没来,他竟然在街上等了两个钟头,这事让那个同学惭愧不已。
二、知恩守礼,心地善良
他文明守礼,待人诚恳,“对不起”、“没关系”、“谢谢”是他的口头禅,看到长辈,总会微笑打招呼,礼让长辈先行。每天做完作业,他常常帮助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给爸爸倒杯水,给妈妈捶捶背,给奶奶揉揉肩,既是爸妈的好儿子,奶奶的好孙子,外公外婆的开心果,也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们的好榜样,新时代的好少年。
他尊敬老师,校园内总能听到他亲切的“老师,您好!”“老师,再见!”等话语。班主任的嗓子哑了,他第一个问候,还带来了润喉糖,并关切地说:“老师,您要多注意身体啊!”班级里同学们有了纠纷,他热心调节,有时甚至为劝解同学而遭受冷嘲热讽他也不发火,处理不了就上报老师。他担任着文明监督员、物理科代表多重职务,是老师的得力助手。
三、行动感染,同学夸赞
他不但自己讲诚实、懂礼仪,还用自己的言行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受到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是一位播种诚实种子、散发礼仪芳香的好少年。由于表现优秀,他多次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文明礼仪小标兵”等,所以他无愧于“诚信守礼美德少年”的称号。
他就像一颗沐浴在阳光下的小树,平凡普通,却散发着迷人的美德之光,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不断前行。
第三篇:同学优秀事迹展
优秀学生事迹展
个人简介:
姓
名:胡蓉 政治面貌:团员 籍
贯:湖南
院
系:计算机与通信工程系 年级专业:通信工程2008级 曾获奖项:校三等奖学金
座 右 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获奖感言:
湖南科技学院“德才兼备、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是我生活与学习的指南,它引导着我的品格、我的大学、我的人生,荣誉于我如跑步,既是起点,亦是终点。我将在新的起点上
坚强面对,志存高远
胡蓉同学来自于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父母均有残疾且姐妹纵多,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但家境的困难并没有打倒她,她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业,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朝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
教师评语:
该生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并没有因为经济拮据而有丝毫的懈怠,她反而是更加的勤奋刻苦、自强不息;她深深地懂得只有坚强的韧性和不服输的精神,才能成就美好人生。同时,在学好专业知识的空隙,她亦不忘积极参加各项院系活动,和同学一起为集体荣誉挥洒青春、奉献热情;在生活上更是乐于助人,着实为一品学兼优的优秀大学生。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系辅导员李佩桦
第四篇:柏纪荣事迹
“我愿做一支彩笔,为山村的孩子描绘美好未来;我愿做一只渡船,为山村的孩子摆渡波涛彼岸。”这是赣榆县黑林小学柏纪荣老师的人生信条。正是凭着这一信念,28年来她始终坚守在山村教育的讲台上,如同绽放在山间的野菊花,质朴而素雅,散发出淡淡的菊香。
一、无悔——到山村当教师
赣榆县黑林镇地处江苏省最北部,在苏鲁两省交界处,属于偏远山区,也是革命老区。当年刘少奇同志曾在这里领导苏北鲁南地区人民开展革命运动。1986年,柏纪荣师范毕业分配到该镇大树村小学任教。
黑林镇大树村是市、县有名的扶贫村庄,柏纪荣的父亲骑自行车把她送到大树小学。一进校门,他们面对的是无围墙的校舍,教室是排成两行半的土房子,课桌凳破旧,宿舍、做饭都在教室山墙外垒起的一间草棚里„„看到此情此景,父亲又生气又心疼:“当初考学填报志时,你的班主任说你很有希望考上名牌大学,不希望你报师范。我和你妈也希望你永远走出祖辈贫穷的山区,可你就是不听。你看!学校条件这么差,让我们怎么放心?我得找人把你调到条件好一些的地方” 柏纪荣理解父母的心情,可是家乡很贫穷,家乡需要她,她有什么理由弃之而去呢?艰苦的工作环境没有使她退缩,相反,她以实际行动改变着周围的一切。没有教参,她就骑车到外校找人借回来抄,没有挂图,就用粉笔在黑板上画,门窗坏了她就带领孩子们修补。柏纪荣在这偏远山区一干就是28年。
二、抉择——经得住考验
1993年柏纪荣的丈夫停薪留职到深圳和亲戚合开了一家婚纱影楼,经过精心经营,规模日益扩大,收益颇丰,并形成了良好的商誉。这年盛夏,丈夫写信让她放弃当教师,带着孩子一起去深圳闯一闯。因为在深圳一个月的收入比她在家一年的工资还要高,她当时有点动心。可是第二天一早,当她走上讲台,面对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神,想到了山里人祖祖辈辈的苦日子,想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她意识到自己不能走。就这样,柏纪荣又留了下来。说来也巧,那一年她们刚满三岁的儿子不慎落入池塘,差点性命不保,幸亏被人救起。于是她写信要求丈夫回家重返讲台,以便共同照顾孩子,丈夫发怒了:“不是让你带孩子上深圳来的吗?我这里的事业刚刚起步,如果我回去了就前功尽弃了!”柏老师哭了,“我喜欢这里的学生,我已经没法离开这些孩子了。” 丈夫拗不过妻子的执着,最终放弃了他喜欢的摄影专业,硬是让柏纪荣给拉回了家。
三、教研——骄人的成绩
参加工作以来,柏纪荣一面深入钻研教材,一面探索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途径,尝试着把课堂作为学生求知、实践、交流、创新的场所。凡事都要争第一的她很快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储蓄了丰厚的教学基本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个人教学风格。听过她上课的人都会感到她的课上得严而有爱,扎实而不失灵活。她教过的学生,都喜欢上数学课,学生回家都说“俺班的数学老师是最好的。”在近30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带的数学教学成绩在全镇同年级同学科中总是名列前茅,老师没有不佩服的,几任校长对她也都赞不绝口。
“如今借助教育博客、QQ群等网络资源,教师可以足不出户地走进全国各地优秀教师、教育专家的讲座和课堂,实现与名师、名家零距离的对话交流。”勤于学习的柏纪荣,积极参加网络学习与网络教研,通过新媒体技术不断拓宽教育教学平台。2009年,她创建的网络班级,被评为国家级示范“三人行”网络班级;2011年她在凤凰教育网上创建的教育教学随笔主题帖被评为一等奖;2013年她创建的连云港教育博客被评为市一等奖、市十佳教育博客;曾获连云港市“十一五“教科研成果奖、连云港市首届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她执教的录像课被评为全国优质课堂一等奖;2012年被中国教育新闻网评为优秀通讯员;主持的省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结题,课题研究成果获省二等奖。近年来,她还相继获得省爱生模范、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市“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数学学科带头人、市“
十、百、千”龙头工程教学骨干、市“333”骨干教师、市家校结合教育优秀教师,县首批名师、县首届“十大”道德模范等荣誉。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40多篇,主持省、市教科研规划课题5项,获奖论文近百篇。平时,柏纪荣还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的指导与培训,通过结对帮扶,一部分青年数学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市、县骨干教师。
四、亲情——难舍难分
“学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柏纪荣常挂在嘴边的话,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的背后有多少令人感动的故事。
2010年3月的一个星期天,柏纪荣心情沉重地坐在一辆从厉庄医院开往黑林的专线车上。一路上,她红着双眼,止不住的泪水模糊了视线。母亲卧病在床后,作为老人最疼爱的女儿,她本应该陪在老人身边尽孝,可是她不能耽误孩子们的课啊,于是就把照顾老人的重担托付给了弟弟和弟媳。如今母亲住院,每个星期日的早晨,她都会带上母亲最爱吃的食品,搭车赶20多公里的路到医院探望。一天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给老人喂饭、擦脸、剪指甲、翻身子,忙活一阵子,她就得往回赶。每次要离开的时候,母亲都会拉住她的手不放,眼神中充满了留恋。她真想留下来多陪老人一会儿,可是她心中牵挂着学生,只好含着泪对母亲说:下个星期我再来看您啊!就这样她从来没因为母亲的病请过一天假。
五、爱生——满腔柔情
教孩子首先要爱孩子。28年来,柏老师始终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把“情”倾注在每一个山村孩子身上。对于教学中遇到的特殊孩子,她总是付出更多的努力,帮助他们实现读书梦。
镜头一:“爱心小组”呵护重病孩子成长
五年前,黑林镇中心小学刘广芳老师所带的班里有个特殊的女孩小廖,手臂手指无力,腿脚不能走路,最大的难题是不能自己上厕所。刘老师积极帮助这个孩子,但有时候课多,小廖的妈妈仍要每天请假过来照顾。柏纪荣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决定组成一个以刘老师为中心的“爱心小组”,得到课任老师杨雪的支持,“爱心小组”筹资为小廖购买了价值千元的轮椅。从此“爱心小组”的三个人承担了抱小廖上厕所及课间活动的所有事务。外人能看到的只是她们几个老师推着坐在轮椅的廖铄穿梭于校园内外的轻松场面,却无人能体会到她们抱小廖入厕的艰难。由于小廖浑身无力,双脚没有一点支撑力,单是抱她上、下轮椅就会让她们很吃力,而抱她入厕时至少需要两个人同时在场,一个人先要从她后背用双手掐着她的胳肢窝把她从轮椅上提抱起来,另一个人再从前面接抱过来,在吃力地抱她蹲下时她们常常累得满头大汗,而在把屡把尿时厕所里那熏人的气味就更不用说了。“爱心小组”把爱给了残疾女孩,也在默默地把爱传递下去。在爱的感召下,殷伟、樊灵艳、单秀清等年轻女教师及一些女学生主动加入“爱心小组”,甘愿给小廖当活动“轮椅”。五度春秋,五个年头,校园见证了“爱心小组”和小廖的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在“爱心小组”的呵护下,小廖的脸上一天天地露出笑容,学习成绩直线上升,被评为市、县优秀少先队员。
镜头二:一个也不放弃
2008年9月开学时,有个家长送来了一位白血病患儿小龙,家长点名要求安排在柏老师所带的班里。看着这个紧紧抓住母亲衣角,脸色苍白的孩子,柏纪荣义无返顾地对家长说,“放心交给我吧,我会尽最大努力照顾好孩子。”从这天起,柏纪荣时刻把这个孩子放在心上,为减少意外发生,亲自陪护他参加课间活动。后来,她发现小龙在学习上也存在障碍,简单的数字“1”反复教他多次,可第二天会忘得干干净净。有人劝她放弃,别让孩子拖累了班级名字。柏老师断然拒绝了,而是花费更多地时间和精力来陪孩子,把学习融进游戏中,不厌其烦地教他认数识字。一年过去了,小龙能掰着手指计算20以内加减法了,成绩提高很快。
镜头三: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黑林小学地处偏远山区,很多父母外出打工。为了让留守儿童安心学习,作为学校女工部主任的柏纪荣,号召全校的女教师组建一支“爱心妈妈”团队。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由“爱心妈妈”团队成员轮流值班,通过开设免费亲情电话和网络视频,让孩子们和父母面对面交流。开设“阳光心语”心理咨询室,成员及时和留守儿童交流沟通,解决他们成长中的烦恼。开展爱心资助活动,成立“爱心妈妈”一毛钱基金会,筹措助学资金并动员社会力量帮助留守儿童。每当学校的孤儿、留守儿童有困难时,她总是第一个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尽力所为。
小韦今年读五年级,是一名留守儿童,家里姊妹多,父亲远在外地打工,母亲体弱多病。为了开导这个闷闷不乐的孩子,让他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两年前柏纪荣主动和这个小男孩牵手,当起了他的爱心妈妈,成了名副其实的“代理家长”。平时家里有什么好玩的、好用的、好吃的柏纪荣总是第一个想到这孩子。“每天和他见一次面,帮他检查一下作业;隔三差五地把他叫到家吃一顿饭;每月给他借一本书,每年帮他交一次生活费、买一次学习生活用品、带他外出参观游玩一次。”这些都成了柏纪荣日常的必修课。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久违的笑容重新回到小韦脸上。
镜头四:深藏心中的记忆
在记忆的长河里柏老师永远不会忘记那个聋哑女孩——刘蕾。忘不掉收她入班时她兴奋得手舞足蹈的样子;忘不了课间活动时她俩用手语比划交谈的情景;忘不了那次期中考试,她的数学考了78分时激动得通红的小脸;更忘不掉她咿呀学语费力地发出的第一个声音 “是(谢)——是(谢)——老——丝(师)”,忘不了这句含糊不清却意味深长的话语„„
28年来,柏老师就是这样把自己丝丝缕缕的爱、点点滴滴的情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她的爱生故事数不胜数„„2007年9月她被评为江苏省爱生模范;2012年她被评为赣榆县首届“十大”道德模范;2013年10月她入选“港城叶欣仁”榜首,被评为“港城叶欣仁”(港城热心人)。江苏教育报、江苏教育电视台、江苏公共频道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过她。近年来她作为师德报告团成员为全县中小学教师作师德报告几十次,她的事迹正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今年1月份,作为连云港唯一入榜的在职教师,柏纪荣又一次感动江苏,入选“江苏好人榜”。柏纪荣的事迹感动了省教育厅领导,沈健厅长亲自写信祝贺,称赞柏老师扎根乡村教育,将爱无私奉献给山村孩子,彰显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理想情操、高尚师德和人格魅力,是我省广大教师员工学习的榜样和楷模。连云港市教育局王家全局长、韩金山副局长及赣榆教育局徐健局长亲自到黑林小学慰问柏纪荣老师,在全市范围内欣起了学习身边典型的热潮。
28年,柏纪荣把点滴的关爱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教给他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而自己仍坚守在山村教育的讲台上。正如柏纪荣所言:“我就像一只渡船,把学生一个个送向理想的彼岸。为了山村的孩子,我甘愿做一辈子渡船!”是啊,柏老师就像一只渡船,载着成功与智慧驶向孩子的心田。
第五篇:201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优秀毕业生李肖辉同学事迹
201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优秀毕业生李肖辉同学
事迹
电大熔炉百炼钢 灿烂人生铸辉煌
——上海电视大学松江分校李肖辉同学事迹
每当华灯初上,学生鱼贯而入穿行在热闹非凡的上海电视大学松江分校校园之时,有一位沉稳忠厚的小伙子却早已安静地坐在教室的前排,打开公文包取出教材耐心地等待新课的开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从未缺过课,每次课间总能看见他和老师或虚心请教问题或交心沟通交流„„,他用自己的坚定和执着,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就像他的名字一样,用学习与进步铸就着自己人生的一次次辉煌。他就是松江分校08秋法学本科班毕业生——李肖辉,现任松江区信访办综合科科长。回首自己走上的每一个台阶,他总是感慨地说:“认识电大是我的幸运,选择电大是明智的决定,在电大百炼成钢,电大助我人生事业更辉煌!”
曾经事业遇瓶颈 回炉电大引航程
李肖辉是一名刚过而立之年的小伙子,年富力强,充满朝气。2001年7月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档案管理专业,2001年8月考取上海市公务员,生活工作还算顺利,2002年3月被选调到松江区信访办综合科工作,这对非专业毕业的李肖辉来说可谓是“外行人干起了内行活”,一下子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信访部门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不仅要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还要为来访群众释疑解惑。从事信访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还要熟悉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制度等专业性的知识。而李肖辉是典型的“三门干部”,从“家门”到“学校门”,再从“学校门”到“机关门”,最缺乏的就是社会阅历和法学专业知识。由于社会阅历浅、专业不对口,他到信访办工作的最初几年很不适应,就像初出茅庐的“懵懂少年”,各方面成长比较缓慢,特别是文字写作能力、分析研判能力、接待群众能力、宣传引导能力、化解矛盾能力都急需加强。
面对困难和挫折,他不回避、不退缩,千方百计寻找出路。因为没有找到有效的突破口,工作成效始终不理想。社会阅历可以在工作中慢慢积累,而法学专业知识,需要专业老师的授课和辅导。此时,李肖辉想到了再到学校接受教育是
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从此,再学习、再回炉、再提升成了李肖辉心中执着的念想。
2006年,李肖辉的人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他从信访办综合科调到复查复核科工作。复查复核是新修订的国务院《信访条例》新增加的一项工作内容,没有经验可循,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熟悉法律、政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工作难度非常大。复查复核工作最难的是协调各方利益、化解矛盾,为上访群众出具书面的答复意见书。如果处理不妥当,不但不能够解决问题,还可能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稳定。面对新的工作,再学习的愿望在李肖辉的心中有着从来未曾有过的渴望。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李肖辉看到了《松江报》上刊登的电大招生的信息,其中就有法学专业。这是他打破事业瓶颈的一个好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他之所以选择电大,一是考虑到电大是晚上授课,和白天上班没有冲突。晚上学习充电,白天上班实践,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二是能借用电大这个平台,进一步了解社会,学习掌握人与人之间交往、相处的方法。三是考虑到电大的文凭是国家机关认可的,对今后成长、职务晋升,也大有裨益。为此,他义无反顾地再入校园,主动投入电大的怀抱。用李肖辉的话来说:“进入电大学习的目的,不只是拿文凭,而是力争“多丰收”。既拿到文凭,又提高水平;既要学到知识,又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电大成了他事业、人生的又一个引路人。
孜孜以求勤为学 坚持深造不知疲
电大学习,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难就难在学业、工作、家庭三者之间难以顾全。这是每个已经成家立业的电大学员都必须面对,而又很难解决好的实际问题。电大学习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信访工作又是劳心劳力的活,有时接待群众来访直至深夜,十分辛苦。在电大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李肖辉一开始就树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较快地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又能合理处理好学习、工作、家庭的关系。他肯吃苦、能受累,咬紧牙关,孜孜以求,在电大知识的海洋里,不断锻炼提升自己。不仅坚持按时上课,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讨论学习活动,还利用大家所熟知的QQ聊天工具,为全班建立了网络学习小组。他通过QQ群交流学习心得,第一时间提醒同学上课和考试的时间,还主动上传复习资料,赢得了同学们的普遍好评。正是他刻苦钻研的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获得电大老师的肯定,还被同学们一致推选为法学班的班长。
电大学习,最让李肖辉眼前一亮的是《劳动法》、《合同法》、《法律文书》等课程,最让他热衷的是讨论劳资纠纷、合同纠纷的处置方法、法律规定。他紧紧把握住每次课堂授课的机会,几乎每次都第一个赶到学校上课,专心致志地聆听老师的辅导,认真地圈划课本的重点,认真做好课堂笔记。既兼顾基础知识,又抓住重点内容。回家后,又愿意花大力气复习、预习。他还根据复习提纲,认真研读课本的每一个章节,反复地思考疑难的知识点。有时为了弄懂一条法律条文,弄清一个专业术语,他专门向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请教。为了学习,他还克服了生活上的重重困难。2009年3月份,他的父亲查出患肺癌。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不但没有击垮他,还磨砺了他的毅力,培养了他敢于和困难斗争的精神。他顶住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白天为父亲治病就医奔波,为工作忙碌,晚上又及时赶回电大,贪婪地吸收老师教授的各种知识。这一段时间,家庭、学习、工作,忙得他团团转。因为时间安排合理,学习方法得当,肯下苦功夫,他父亲的病情平稳了,他的功课也没有落下,考试成绩仍然保持在全班前列。他常常告诫自己,一定要咬牙坚持,绝不能轻言放弃;一定要“挤”出时间,确保学习质量,决不辜负老师的期盼、自己的心血。
学以致用创新业,人生事业增光辉
在电大老师的带领下,李肖辉刻苦钻研、努力学习,事业、学业都渐入佳境。因为学习认真刻苦,坚持不懈,他不仅顺利通过了考试关,还极大地促进了工作,慢慢进入良性循环。他巧妙地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还借鉴了《法律文书》中介绍的一些文书写法,逐步完善复查复核书面答复意见书的格式,得到上级部门领导的好评。他肯动脑筋、善于思考,切实做到了思想疏导到位、工作步骤规范到位、矛盾症结分析到位、合理诉求解决到位,及时向信访人出具公正又有说服力的复查复核意见书,推动化解了一大批突出疑难信访矛盾。他还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建立了“与原办理人员见面、与信访人见面、与相关的职能单位见面”的工作制度,还在上海市信访办的专题会议上作了交流发言。2006至2009年他负责复查复核工作期间,成绩显著,他承办的155个案件都得到妥善处置,没有发生一件错案,没有激化一起矛盾,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
近几年来,李肖辉以所学到的法学知识为支撑,结合信访工作实际,提高了自身的业务能力,特别是接待群众来访能力、化解矛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提升较快,得到方方面面的认可。每到岁末年初,劳资纠纷、合同纠纷频发,企业职
工到信访办反映最多的是公司拖欠工资、加班费,欠缴“三金”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原则,《劳动法》等法规都有详细的解释和论述。他活学活用,引导群众仲裁、诉讼,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疑难问题。职工通过仲裁等途径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也对李肖辉的工作表示了认可。由于工作出色,领导十分信任,放心地把一些重要工作任务交给他。他总能不负领导所托,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由于他业务能力突出,又乐于帮助别人,同事们也经常和他研究讨论问题,特别是碰到棘手的信访案件,也喜欢找他商讨解决的办法。
经过两年半的刻苦学习,李肖辉不但学到了很多新的专业知识,丰富了知识结构,取得了优良的学习成绩,总分名列班级第一名,还获得了本科学士学位。他融会贯通,渐渐成为信访工作的行家里手。由于他业务娴熟、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被评委2008优秀公务员,2009整治违法建筑先进个人,2008-2009上海市信访工作先进个人,2010年上海市“服务世博、奉献世博”立功竞赛嘉奖,2010优秀公务员。如今,他又回到松江区信访办综合科,还担任了科长的职务。他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又开始新的征程。很多同事们感叹他对法规政策熟悉,工作方式方法规范,接待群众上访技巧娴熟。面对荣誉,面对他人的称赞,李肖辉总是说:“如果说取得了一点成绩,关键是得益于电大的“回炉”——再学习与再深造,得益于电大老师的关怀和教导。是电大给了我事业人生扬帆起航的可能,是终身教育给了我美好的绚烂人生,电大的学习,让我终生受益。我愿意在终身学习的这条路上继续奋勇前行!”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既然向往人生路上的灿烂辉煌,又何惧前进中的风雨兼程。在成长的道路上,他用“天道酬勤坚持不懈”的气势激励着自己勇往直前,用自己的汗水与执着换来了成长与收获,在人生道路上迈出的坚实每一步,为自己的明天创造了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无限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