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缓刑试行规定

时间:2019-05-13 12:21: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福建省缓刑试行规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福建省缓刑试行规定》。

第一篇:福建省缓刑试行规定

福建省公检法司四家下发的《关于适用缓刑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闽高法(2008)278号

关于印发《关于适用缓刑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通知

各市、县(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分局)、司法局: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福建省人民检察院、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司法厅联合制定了《关于适用缓刑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八年九月十六日

关于适用缓刑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为正确贯彻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规范适用缓刑,更好地实现刑罚惩治与预防犯罪的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我省工作实际,对适用缓刑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关于适用缓刑的基本原则

1、适用缓刑必须严格依法,坚持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根据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危害后果和犯罪分子的悔罪程度,决定是否适用缓刑。

2、适用缓刑必须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区别对待,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减少对抗、促进和谐。

3、适用缓刑必须有利于犯罪人的矫正,从有利于犯罪人认罪服法、教育改造和回归社会出发,最大限度地遏制、预防、减少犯罪,实现刑罚目的,维护社会稳定。

4、适用缓刑必须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社会治安状况,注重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二、关于“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认定

根据刑法第七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缓刑的适用条件是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是适用缓刑的实质条件,一般应从以下几方面综合考察评判:(1)犯罪动机、目的;(2)犯罪手段、情节、后果;(3)认罪态度、悔罪表现;(4)犯罪前的一贯表现;(5)退赃、赔偿情况;(6)监管、帮教条件。

三、关于适用缓刑的总体情形

加强缓刑适用要依法区别不同情形,分别予以优先考虑适用或适当限制适用。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符合法律规定的缓刑条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可以考虑适用缓刑:(1)未成年人、在校学生、老年人、孕妇、哺乳期妇女、残疾人、精神智障者;(2)初犯、偶犯;(3)共同犯罪中的从犯、胁从犯;(4)犯罪预备、未遂、中止的;(5)具有自首或立功情节的;(6)过失犯罪;(7)防卫过当、避险过当的;(8)单纯侵犯财产犯罪,情节较轻的;(9)侵犯人身权利犯罪,情节较轻,积极赔偿,且取得被害方谅解的;(10)经济犯罪,情节较轻,主动退赃,积极挽回经济损失的;(11)基于民间纠纷、亲情引发、情节一般的犯罪。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适用缓刑:(1)惯犯;(2)曾受过刑事处罚或劳教处理的;(3)犯罪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4)共同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5)故意犯数罪的;(6)无法落实考察、帮教措施的。

四、关于几类犯罪适用缓刑的具体情形

(一)交通肇事罪

交通肇事罪属过失犯罪,但系危害公共安全的多发性犯罪,要从犯罪情节、后果,犯罪后悔罪、赔偿态度等方面考虑是否适用缓刑。

交通肇事犯罪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符合法律规定缓刑条件的,一般可以适用缓刑:(1)依法应当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认罪态度较好,能够赔偿,或者取得被害方谅解的;(2)根据犯罪情节,法定刑在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具有法定从轻、减轻情节,且认罪态度好,能积极赔偿,得到被害方谅解的;(3)其他符合缓刑条件的。

对于具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规定的“其他特别恶劣情节”,又具有第二条第二款规定的六种情形之一的,或肇事后既未赔偿又未取得被害方谅解的,或者肇事后逃逸的,一般不适用缓刑。

(二)赌博罪

赌博犯罪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符合法律规定缓刑条件的,可以适用缓刑:(1)聚众赌博,组织参赌人数、抽头渔利数额、赌资数额刚达到或者略超出司法解释规定的定罪标准,积极退出非法所得的;(2)聚众赌博,组织参赌人数、抽头渔利数额、赌资数额虽明显超过司法解释规定的定罪标准,但系初次犯罪,认罪态度好,积极退出非法所得的;(3)其他符合缓刑条件的。

(三)窝藏、包庇罪

窝藏、包庇犯罪,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符合法律规定缓刑条件的,可以适用缓刑:(1)犯罪情节一般,尚未严重妨害司法工作的;(2)窝藏、包庇对象论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或者窝藏、包庇对象论罪应当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但基于亲情关系而窝藏、包庇,尚未严重妨害司法工作的;(3)窝藏、包庇行为实施后,经司法机关教育,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并协助司法机关侦破案件的;(4)其他符合缓刑条件的。

(四)破坏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

破坏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应从犯罪分子的主观恶性、犯罪数量、危害后果、社会影响等方面考虑是否适用缓刑。

破坏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符合法律规定的缓刑条件,可以适用缓刑。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适用缓刑:(1)曾因破坏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受过行政、刑事处罚的;(2)依法应当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从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的;(3)犯罪造成严重后果,影响恶劣的。

(五)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渎职罪

对贪污贿赂、挪用公款、渎职等职务犯罪,既要依法正确适用缓刑,也必须充分考虑社会效果,正确掌握适用条件,防止适用不当。

贪污、受贿犯罪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符合法律规定缓刑条件的,可以适用缓刑:(1)贪污、受贿数额不满五万元,具有坦白、积极退赃等情节的;(2)贪污、受贿数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具有自首或者立功等法定减轻情节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全部退赃的;(3)其他符合缓刑条件的。

贪污、受贿犯罪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适用缓刑:(1)贪污、受贿数额在十万元以上,根据法定减轻情节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2)贪污、受贿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根据案件具体情况,适用刑法第六十三条第二款减轻处罚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上述第(2)项中,犯罪情节较轻,积极退赃,且在重大生产、科研项目中起关键性作用,有特殊需要或者有其他特殊情况的,可以适用缓刑,但必须从严掌握。

贪污、受贿犯罪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适用缓刑:(1)致使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或影响恶劣的;(2)没有退赃,无悔罪表现的;(3)犯罪动机、手段等情节恶劣,或者将赃款用于非法经营、走私、赌博、行贿等违法犯罪活动的;(4)属于共同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的;(5)曾因经济违法犯罪行为受过行政处分或者刑事处罚的;(6)犯罪涉及财物属于国家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救济等款项和物资,情节严重的;(7)其他不宜适用缓刑的情形。

挪用公款犯罪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符合法律规定缓刑条件的,可以适用缓刑:(1)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在案发前后归还本金,或者进行营利活动,在案发前后归还本息,犯罪情节较轻的;(2)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巨大,超过三个月,在案发前后归还本金,或者进行营利活动,在案发前后归还本息,具有自首或者立功等法定减轻情节的。

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超过三个月或者进行营利活动,适用刑法第六十三条第二款减轻处罚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一般不适用缓刑。

挪用公款具有本意见贪污贿赂犯罪不得适用缓刑规定情形之一的,不适用缓刑。

渎职犯罪符合法律规定的缓刑条件,可以适用缓刑。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适用缓刑:(1)依法减轻处罚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2)具有徇私舞弊情节的;(3)渎职犯罪另外构成其他故意犯罪的;(4)造成特别恶劣影响的。

(六)盗窃罪、诈骗罪、敲诈勒索罪

盗窃、诈骗、敲诈勒索犯罪属多发性侵财犯罪,应从犯罪分子的主观恶性,犯罪数额、手段和后果,认罪态度和退赃情况,以及监管条件等方面考虑是否适用缓刑,区别对待。

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符合法律规定缓刑条件的,可以适用缓刑:(1)偶犯,犯罪数额较大,能积极配合司法机关追回或者积极退回赃款赃物的;(2)初次作案,犯罪数额巨大,但具有法定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情节的;(3)因生活所迫而实施犯罪,数额较大或刚刚达到数额巨大标准的,但能积极配合司法机关追回或退回赃款赃物的。

(七)故意伤害罪

故意伤害罪应从犯罪起因、过错责任、犯罪后果和赔偿情况等方面考虑是否适用缓刑。注意处理好惩罚犯罪与保障被害人合法权益的关系,做好化解矛盾工作。

故意伤害犯罪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符合法律规定的缓刑条件的,可以适用缓刑:(1)因民间纠纷引发的轻伤害,积极赔偿经济损失的;(2)因民间纠纷引发的重伤害,尚未造成严重残疾,能积极赔偿,且被害方予以谅解的;(3)被害人有明显过错,一时激愤而实施故意伤害的;(4)共同犯罪中情节较轻的从犯、胁从犯;(5)其他符合缓刑条件的。

故意伤害犯罪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适用缓刑:(1)带有“黑恶性质”的故意伤害犯罪;(2)雇凶伤害他人的;(3)曾因暴力行为被行政处罚,又故意伤害他人,或者多次故意伤害他人的;(4)故意伤害致二人以上重伤或致人死亡的;(5)其他不宜适用缓刑的情形。

(八)抢劫罪、抢夺罪

抢劫、抢夺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暴力性犯罪,社会危害性大,应慎用缓刑。

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符合法律规定缓刑条件,能够落实考察、监管措施的,可以适用缓刑:(1)犯罪手段一般,系初次作案,没有造成被害人人身损害后果的;(2)确系共同犯罪中情节较轻的从犯、胁从犯的;(3)其他符合缓刑条件的。

五、关于未成年罪犯的缓刑适用

对未成年罪犯适用刑罚,必须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充分发挥缓刑制度的矫正优势,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罪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六条的规定,未成年罪犯符合适用缓刑的法定条件,同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对其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应当宣告缓刑:(1)初次犯罪;(2)积极退赃或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3)具备监护、帮教条件。

未成年罪犯符合适用缓刑的法定条件,同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也应当宣告缓刑:(1)确属家庭经济困难,但能与被害方就民事赔偿问题达成协议的;(2)犯罪时系在校学生。

六、关于相关部门的职责

(一)公安机关

4(1)对于符合缓刑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公安机关应当注意收集其平时表现、家庭情况、犯罪原因、悔罪态度等材料。对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提出补充上述材料的,公安机关应当予以配合,并及时回复。

(2)公安机关是缓刑的执行机关。对于被宣告缓刑的罪犯,由罪犯居住地县一级公安机关负责考察。居住地公安机关收到人民法院送达的缓刑生效法律文书后,应及时填写执行通知书回执并加盖公章退回人民法院。

(3)负责考察的公安机关,应当依法确定监管责任人,并建立缓刑罪犯监督考察档案,在缓刑考验期内对罪犯每六个月考察一次,考察情况记入罪犯档案。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试点地区,公安机关应与司法行政机关配合,共同做好缓刑罪犯的社区矫正工作。

(4)对于被宣告缓刑的罪犯,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尚未构成犯罪的,公安机关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的建议;如果罪犯在考验期限内没有出现刑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公安机关应当公开宣告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不再执行,并通报原判决的人民法院。

(二)人民检察院

(1)对于符合缓刑条件的犯罪嫌疑人,人民检察院在自行侦查案件时,应当注意收集其平时表现、家庭情况、犯罪原因、悔罪态度等材料。公安机关收集的上述材料起诉时应当随案移送。对于人民法院提出补充材料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予以配合,并及时回复。

(2)人民检察院在起诉或出庭支持公诉时,对符合缓刑条件的被告人,可以提出宣告缓刑的建议。

(3)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加强适用缓刑审判工作的监督,发现依法不符合缓刑条件而宣告缓刑的,或者依法符合缓刑条件而判处实刑的,应当及时通过法律程序提出纠正意见。

(4)人民检察院应当加强对缓刑考察工作的监督,发现监管和考察措施没有落实或措施不当的,应当及时通知纠正。对监管失职情节严重的,应当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三)人民法院

(1)对于符合缓刑条件的被告人,人民法院应当认真审查其社会调查材料,必要时应当予以核实。没有社会调查材料的,应当要求侦查机关、人民检察院提供。

(2)对于被宣告缓刑的罪犯,人民法院应当将一、二审裁判文书、执行通知书及时送达罪犯居住地县一级公安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试点地区,人民法院还应将一、二审裁判文书送达司法行政机关。

(3)人民法院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对缓刑罪犯进行回访考察,配合公安机关和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试点的司法行政机关做好监管、帮教工作。

5(4)对于被宣告缓刑的罪犯,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公安机关提出撤销缓刑建议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审查,并根据具体情节,决定是否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并通知公安机关。

(四)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地区的司法行政机关

(1)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地区的司法行政机关,是缓刑罪犯社区矫正工作机关,应当在公安机关等部门的配合下做好缓刑罪犯社区矫正工作。

(2)收到人民法院判处缓刑的生效法律文书后,司法行政机关应建立缓刑罪犯个人矫正档案,明确责任人员,落实矫正工作措施,在公安机关等的配合下做好监管考察和帮教工作,防止脱管、漏管。

(3)对缓刑罪犯在考察期内违反监管规定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及时向公安机关通报,由公安机关决定是否向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的建议。

(4)对于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决的刑罚不再执行的缓刑罪犯,司法行政机关应依法公开宣告解除社区矫正。

本意见自下发之日起试行。法律、司法解释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各地要及时将试行情况和试行中遇到的问题,向各自上级主管机关报告。

第二篇:缓刑、假释、减刑规定

刑事缓刑

第七十二条【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条件:

1、不是累犯、犯罪集团的首犯。

2、这里的刑罚是宣告刑,不是法定刑。

第七十三条 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第七十四条

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

第七十五条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第七十六条 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第七十七条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刑事假释

第八十一条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1、只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2、假释不以立功为条件,根据监狱法的规定,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应当假释。

3、消极条件: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一、即使减刑后刑期低于10年有期徒刑,也不得假释。

二、强奸包括强奸被拐卖妇女、幼女而被认定为拐卖妇女、儿童罪,包括强奸后迫使其卖淫而成立强迫卖淫罪的情形。

三、并不只是包括以上罪名,四、如果犯以上数个罪,但每个罪都没有达到十年有期徒刑,并罚后达到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仍可适用于假释。

第三篇:福建省第一类疫苗使用管理规定 (试行)

福建省第一类疫苗使用管理规定(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第一类疫苗的使用管理,提高第一类疫苗的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疫 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规 范》)、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的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承担免疫规划预防接种 任务的医疗机构。

第三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辖区第一类疫苗管理责任单位,承担辖区第一类疫苗管理 职责,单位法人为第一类疫苗管理第一责任人,根据内部职责明确区分单位人员第一类疫苗管理 责任。

第四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第一类疫苗管理情况的监督管理,定期组织对辖区第一类疫苗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督导。

第二章 疫苗计划制定与分发

第五条 第一类疫苗实行逐级报告使用需求计划制度。各级应建立与《规范》规定储存量相 适应的疫苗使用需求计划。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国家免疫规划和本辖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的需要,按照《规范》的要求,制订本辖区第一类疫苗的使用需求计划,并做好分发第一类疫苗的组织工作。

(一)乡镇卫生院(接种单位)应当根据辖区预防接种工作的需要,于每年的7 月10 日前,制定下一的第一类疫苗的使用需求计划,并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疫苗使用需求 计划表。

(二)县级和设区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审核、汇总、平衡辖区疫苗使用需求计划,并经同 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后,分别于每年的7 月25 日和8 月10 日向上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疫苗 使用需求计划表。

(三)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审核、汇总、平衡各设区市上报的需求计划,制定全省疫苗 使用需求计划,于8 月31 日前报省卫生厅审批。疫苗使用需求计划批准后,由省级疾 病预防控制机构依据国家有关规定采购第一类疫苗,并下发疫苗的分配和供应计划。

(四)第一类疫苗的突发疫情应急接种储备和机动疫苗原则上由省级储备,具体数量在每年 的需求计划中由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预算(机动疫苗数量由省级根据设区市级预算确定),2 并报省卫生厅审定。

第六条 第一类疫苗采取逐级申请和分配制度。各级第一类疫苗使用计划申请应与送苗频次 相适应,设区市于每年2 月1 日、4 月1 日、6 月1 日、8 月1 日、10 月1 日、12 月1 日前,上 报申请下两个月疫苗使用计划;县(区、市)级、乡(镇)应按月报告疫苗使用计划申请,具体 上报疫苗使用计划申请时间由各设区市规定。上报第一类疫苗使用计划申请时,须认真填报测算 需要量、库存量和实际需要量,经单位领导审批并加盖公章后上报。

(一)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各设区市上报的疫苗使用计划申请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设区 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区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再下发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使用计划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接种单位和乡级医疗卫 生机构。乡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村医疗卫生机构。医疗 卫生机构不得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分发第一类疫苗。

(三)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所需的应急处置疫苗,可以由省级或设区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直接向接种单位分发第一类疫苗。

第三章 疫苗的接收与储存

第七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在接收第一类疫苗时,应当进行查验,审核疫苗生产 企业、疫苗批发企业的资质,并索取由药品检验机构依法签发的生物制品每批检验合格或者审核 批准证明复印件(要有企业印章或分发单位印章);上述证明文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 年备查。

第八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应按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疫苗管理 制度,由专人负责做好疫苗的储存、分发和运输工作。

第九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在接收疫苗时,应对疫苗品种、剂型、批准文号、数 量、规格、批号、有效期、温度记录、供货单位、生产厂商、质量状况等内容进行核对,做好记 录。填写好“疫苗出入库登记表”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 年备查。

第十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向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分发第一类疫苗时,应当提 前向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接种单位书面了解需求数量,并进行效期告知,根据下级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或接种单位确认的品种、数量进行分发。对短效期的疫苗,接收单位应保证接收数量在 有效期内能够使用完的方可接收,否则可以拒收。因疫情需要紧急采购的疫苗,各级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要在收到疫苗后3 个工作日内进行疫苗分发,并要督促下级单位在有效期内使用完毕。上款所述的“短效期疫苗”是指: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收的有效期少于5 个月、设区市疾 病预防控制机构接收的有效期少于4 个月、县(区、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接收的有 效期少于2 个月的疫苗。

第十一条 省、设区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储存数量原则上为:省级 3 6 个月,设区市级3 个月,县级2 个月,具备冷藏条件的乡级不得超过1 个月。省级按双月送苗,设区市级和县(区、市)级应按月送苗。

第十二条 运输疫苗时应按规定使用冷藏车,并在规定的温度下运输。未配冷藏车的单位在 领发疫苗时要将疫苗放在冷藏箱中运输。在接收疫苗时接收单位要查验疫苗的冷藏条件,在规定 的冷藏要求下运输的疫苗,方可接收。

第十三条 疫苗储存和运输的温度要求按照药典和疫苗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执行。并按规定对 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运输工具运行状况进行温度记录。

第十四条 疫苗储存应按品种、批号分类存放,领取或分发疫苗时要遵循“先短效期、后长 效期,先进先出、近效期先出”的原则,有计划地分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要经常核 对疫苗进出情况,日清月结,按省级每两个月、设区市级以下单位每月盘查1 次,做到帐、苗相 符。

第四章 疫苗报废管理

第十五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对第一类疫苗的报废应做好记录,并有财务人 员、免疫规划管理人员、单位领导共同签字证明。各批疫苗的报废都应对本批疫苗的进苗、储存、计划、调拨等相关过程进行说明,客观分析报废的原因,明确报废的责任,提出改进的建议。

第十六条 接种单位需报废的疫苗均须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回收、核实、登记,统一进 行报废处理。疫苗报废处置按医疗废弃物有关管理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季度将本级及下级报废疫苗品种、数量、批号、报废原 因向上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季度向省 卫生厅报告一次各地和本级疫苗报废情况。

第五章 责任追究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未依照《条例》规定履行第一类疫苗使用管理监 督检查职责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未按照使用计划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的;乡级医疗卫生机构未依照《条例》规定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村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未依照规定建立并保存疫苗购进、分发、供应记 录的;接种疫苗未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的,按照《条 例》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十九条 对因工作不负责任导致疫苗计划不周、管理不善,造成疫苗供应中断或疫苗非正 常报废的单位,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通报批评,对直接责任人和单位主要负责人根 据有关规定给予处分,并对造成疫苗严重损失的,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应的经济责任。

第二十条 未经批准擅自扩大免疫规划对象的,根据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分;将第 一类疫苗作为非免疫规划对象使用,收取费用的,按有关规定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进 4 行处分,并没收非法所得。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制订需求计划的内容和方法 疫苗需求计划应包括疫苗的品种、规格、数量、供应渠道和供应方式等。

(一)疫苗需求量按下述公式计算:

1.疫苗年需求量=(基础免疫年使用量+加强免疫年使用量+特殊免疫使用量)-估计上年底 库存量

2.基础免疫疫苗年使用量=(出生儿童数+流动儿童数+漏种儿童数)×每剂次剂量×免疫次 数×损耗系数

3.加强免疫疫苗年使用量=加强年龄组人口数之和×每剂次剂量×免疫次数×损耗系数

4.特殊免疫使用量=特殊免疫人口数×每剂次剂量×免疫次数×损耗系数

(二)制订疫苗使用需求计划时,除按上述公式计算外,还须考虑库存量、当地实际各疫苗 损耗系数、第二类疫苗的替代幅度等影响因素。

第二十二条 制定第一类疫苗使用需求计划时要考虑疫苗损耗系数。各地不得高于以下省定 各疫苗最高损耗系数。乙肝疫苗(3 支/人份)1.05、卡介苗(0.5ml/支)3.50、脊髓灰质炎疫苗(粒)1.20、麻疹疫苗(1ml/支)1.60、百白破三联疫苗(2ml/支)1.75、白破二联疫苗(2ml/ 支)2.00、乙脑疫苗(2.5ml/支)1.75、流脑疫苗(5ml/支)2.50。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由福建省卫生厅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四篇:福建省产假规定2015

福建省产假规定2015

《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晚婚的,婚假为十五日;晚育又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女方产假为一百三十五日至一百八十日。建议诉求者可参看上述条款以及用人单位相关规章制度,如还有疑问可往当地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作具体咨询。2015年国家规定产假

1、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

2、难产,增加产假15天。

3、生育多胞胎,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4、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

5、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6、晚育产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省计划生育条例规定。

产假:98天+30天/15天(晚育)+15天/30天(难产)+15天(多胞胎每多生一个婴儿)

产前检查:女职工妊娠期间在医疗保健机构约定的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包括妊娠十二周内的初查),应算作劳动时间。(有些企业将怀孕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的时间计为病假、缺勤等,侵害女职工的合法权益)

产前工间休息:怀孕七个月以上,每天工间休息一小时,不得安排夜班劳动。

授乳时间:婴儿一周岁内每天两次授乳时间,每次30分钟,也可合并使用。

第五篇:福建省〈加强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      【法规标题】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强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颁布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颁布时间】2005-8-20 【失效时间】

【法规来源】2005年第26期(总第346期)http://www.xiexiebang.com/gazette/display.jsp?id=11237  【全文】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强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强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闽政[2005]15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加强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规定(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五年八月二十日

加强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规定(试行)

为加强水能资源管理,规范水能资源开发利用,严格水电项目建设程序,实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管理规定。

一、加强规划,促进水能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一)水能资源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能资源的开发必须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防洪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相衔接。

(二)已经审批的流域综合规划,要结合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省建设的需要,进行修改完善,并定期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尚未编制规划的流域,要抓紧组织编制规划。新编、修编流域综合规划应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三)流域综合规划实行分级管理。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或跨设区市的河流综合规划由省水利厅会同省发改委编制并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论证后报省政府审批,已编制的流域综合规划要重新组织论证后报省政府审批。其他流域综合规划由设区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或重新论证后报省水利厅会同省发改委审批,审批前须征求相关部门意见。流域综合规划未经重新审批的,应停止审批或核准水能开发项目。

(四)流域综合规划一经审定,必须严格执行。实施过程中确需要修改的,必须按照程序报原批准机关重新审批。

(五)水能资源开发必须符合流域综合规划,禁止无规划的盲目开发。不符合规划的项目或未经规划的流域,任何部门不得审批或核准水能资源开发项目。

二、创新机制,全面推行水能资源开发有偿出让、转让制度

(一)水能资源归国家所有。凡在我省境内开发利用水能资源的单位、企业和个人,必须先获得开发使用权。

(二)全面推行水能资源开发使用权有偿出让,有偿出让应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采取公开招标、拍卖或挂牌出让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在出让前,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经批准的流域综合规划进行审核,并出具流域规划同意书。

(三)水能资源开发使用权有偿出让,由资源所在地的县(市、区)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开发使用权出让前,应向社会发布公告。其中,设区市内跨县(市、区)的水能资源开发使用权有偿出让,由设区市水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跨设区市的水能资源开发使用权有偿出让,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四)水能资源开发使用权的最高使用年限不超过50年,从获得使用权之日起计算,具体期限由各地根据电站性质确定。

(五)水电站改造、扩建、技改项目应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如扩大流域利用范围的,应重新确定水能资源开发使用权。

(六)新建水电站上网电价的制定,应有利于鼓励符合规划且有调节库容电站的建设,严格控制径流电站盲目开发。要根据建设和运行社会平均成本,结合装机容量、调节能力等指标,制定并公布分类别水电上网电价标准,以引导合理投资。具体办法由省物价局另行制定。

(七)经批准依法获得的水能开发使用权可在有效期内进行转让,使用年限仍从使用权出让时间算起。

(八)水能资源开发使用权出让金归资源所在地的县(市、区)政府,专项用于水能资源的规划、保护和管理以及补助资源所在地乡(镇)、村的水利设施建设。

三、严格审批程序,规范水能资源开发建设行为

(一)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务院、省政府有关基建投资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把好水电建设项目审批关。获得水能资源开发使用权的,在项目可研审批或核准前,必须依法办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防洪规划同意书、水资源论证及取水预申请、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环保部门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林业部门的林业征用预审;水电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审查;电网企业的接入系统审查意见,以及库区移民局的移民安置审查意见等手续。其中,位于风景名胜区内的项目,应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查意见;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项目,应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选址意见。涉及一个部门的前置审批事项,应一次性组织审查并出具意见。装机容量1万千瓦及以上的水电项目或跨设区市流域的水电项目,由省发改委负责审批或核准,省级相关部门负责审查;1万千瓦以下的水电项目由所在的设区市发展计划部门(市发改委)负责审批或核准,相关部门负责审查;涉及农田灌溉的河段,一律不得兴建小水电项目。对违反程序、越权审批或核准的,要追究审批或核准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经审批或核准的水电项目,不得擅自变更建设规模和内容。凡涉及电站大坝、总体布局、建设规模、主要设备等重大设计的变更,由原设计单位提出变更设计文件,项目业主报原审批(核准)或审查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三)水电站项目建设要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施工许可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工程标准进行工程建设,并强化工程质量的监督。要依法实行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电站水库应进行蓄水前安全鉴定和水库下闸蓄水验收。

(四)水电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必须具备与建设项目规模相应的资质和业务范围,设计过程必须遵循现行规范、规程和规定。

(五)建设单位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保“三同时”制度、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严格落实取水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意见的各项措施,确保生态环境需要的最小下泄流量,保证下游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水电站建设对生态造成的不利影响。最小下泄流量由水、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落实。

(六)大坝主管部门要依法建立健全工程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大坝安全鉴定,做好电站运行安全年检工作,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各有关部门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水电站自身安全和河道行洪安全,对存在安全隐患且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吊销其取水许可证直至查封取水口,电力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其实施解列。

四、加强督促检查,清理违规水能资源开发项目

(一)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全面开展水电项目的清理检查,并根据不同情况依法分类处理。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由省水利厅负责组织检查;其它流域由设区市水利部门负责组织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处理意见报省水利厅。

1.立项已逾两年尚未动工或已动工但其主体工程尚未开工的水电项目,符合规划的,应限期开工,限期内无法开工的,应按照本规定重新出让开发使用权;不符合规划的,应停止建设。

2.未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的在建水电项目,应立即停止建设。属符合规划的,建设单位要补充完善相关手续,经有权部门审批或核准后,方可继续建设;不符合规划的项目,由资源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依法责令限期拆除;在未编制规划的河流上兴建的项目,应待规划审批并补办有关手续后,方可建设。

3.对不符合规划或未办理审批手续等已经建成投入运行的违规水电站项目,要组织有关专家逐个项目进行评审,提出处理意见,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的或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项目,水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发放或吊销取水许可证;国土资源部门不予审批建设用地或撤销已经批准的建设用地;物价主管部门不予核定或撤销已核定的上网电价;电力行政主管部门不予电量上网;资源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采取果断措施责令其腾空库容,停止运行,直至限期拆除。

4.对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工程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等已经投入运行的水电站项目,资源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责令限期拆除。

5.对隐瞒不报继续违规建设或运行的水电站项目,一经查实,应立即责令其停止建设或运行,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追究有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项目停缓建或停止运行期间产生的各种损失均由建设单位自行负责。

(二)通过出让方式取得水能资源开发使用权的项目,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依法收回开发使用权。

1.取得水能资源开发使用权后,两年内未开工建设的或开工后停建超过一年的;

2.不按水行政主管部门意见采取防洪措施的;

3.不按规定进行安全生产的;

4.不按规定采取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措施的;

5.不按工程设计要求和有关规定解决移民搬迁、淹没补偿等有关问题的。

(三)水行政部门要定期开展检查,对违规建设的水电项目,要立即责令限期拆除。

下载福建省缓刑试行规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福建省缓刑试行规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查非诉执行行政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五篇范文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 关于审查非诉执行行政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 发表时间:2008-2-8 21:03:00阅读次数:364第一条 为规范全省法院非诉执行行政案件的审查工作,保证办案质量,根据......

    福建省贯彻《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的实施办法

    福建省贯彻《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的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

    福建省国家公务员培训规定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2-05-14 【生效日期】2002-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国家公务员培训规定......

    福建省成品油市场管理规定

    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通知编辑 闽经贸市场〔2007〕237号 各市、县、区成品油流通行政主管部门: 根据商务部《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商务部2006年第23号令),我委对《福建省成品......

    福建省国家公务员培训规定[定稿]

    福建省国家公务员培训规定 福建省人民政府令 (第77号)《福建省国家公务员培训规定》已经2002年5月13日省人民政府第4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以公布,自2002年7月1日起施行。省长习......

    福建省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办法(试行)(本站推荐)

    福建省林业厅关于印发《福建省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闽林综〔2017〕91号 各市、县(区)林业局,平潭综合实验区农村发展局,省国有林场管理局、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

    福建省民办学校章程主要事项范本(试行)

    福建省民办学校章程主要事项范本(试行)(适用于本省技工学校和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学校名称 第一条 办学性质(必须载明:属自愿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活动的民办职业......

    福建省临时用地管理办法(试行)

    福建省临时用地管理办法(试行) 闽国土资文„2002‟68号 (2002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为了加强临时用地管理,规范行政管理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土地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