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政法援全国助残示范基地申报材料
法存天下间,援助众人情
——华政法援全国助残示范基地申报材料
大学生社会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于1997年,目前有本科生成员352名,已经成为华东政法大学学生服务社会的窗口,肩负社会责任的阵地。法援常年面向社会提供法律咨询、诉讼代理、民事调解、轻微犯罪帮教、法律宣传教育等服务。除此之外,法援还积极争取社会资源,不断扩大法律援助的服务面,开展残疾人普法专项行动;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990等栏目合作,制作“法庭内外—法学师生谈法律”等电台普法节目。自成立以来,已建立各类社会实践基地37处,累计接待来访群众10,0000余人次,电话咨询近37750个,举办了大型的广场法律咨询与宣传152次,回复来信11,679封,进行非诉讼公民代理近1020余起,出庭代理诉讼近400起。多年来,法援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认同,共收到群众感谢信450余封、锦旗160余面,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数十家新闻单位给予了160余次报道。法援先后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以及上海市的有关部门授予各类奖项近30次,是上海市“老年维权示范岗”、优秀“青少年维权岗”。2005年,法援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第五届中国百个青年志愿服务集体”、“全国优秀学生社团标兵”(全国仅10个社团)称号,被团市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评为上海市杰出青年志愿服务集体。
社团至成立之初就一直致力于助残扶残的事业中,10余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华政学子薪火相传,在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保障残疾人劳动就业、宣传关爱残疾人、营造和谐社会环境等方面做了诸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和上海市残联建立共建合作关系后,在市组织的指导下,助残事业更加制度化、体系化,并带动了校内学生、沪上高校、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关爱残障人士的事业中来。
一、以法律为武器,保护残疾人士权益不受侵害
“以我所学,服务社会,为公平正义而奋斗!”是现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为社团所做的题词,也是社团的宗旨,法援志愿者一直秉承着这样的理念致力于助残扶残工作,用自身所学的法律知识,通过法律咨询、文书代理、代理诉讼等方式,切实保护残疾人士的合法权益。
1、与上海市残联合作,为残疾人开展定期、定点法律咨询服务工作 华政法援在成立之初就与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周华政法援都会安排专职志愿者在固定的时间前往上海市残联法律援助值班点为残疾人士提供法律服务,为残疾人提供便捷、及时的法律咨询。自从该残疾人法律援助咨询点开辟至今的 10年来,华政法援的志愿者累计在上海市残联值班960余人次,共计2880多小时,在市残联这一咨询点为2000多名残疾人士提供法律援助。接待咨询的法律问题涉及住房、财产、婚姻、扶养、劳动工作等诸多方面,服务内容包括提供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等,服务满意度达93%。此外,华政法援志愿者们还积极协助上海市残联的负责老师和指导律师解决一些涉及残疾当事人的疑难问题,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也由此得到了市残联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
2、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将法律援助深入残疾人生活
华政法援每年都在全国助残日,围绕“宣传残疾人保障法”、“志愿者助残”的主题开展大型普法宣传活动,并已形成了一套完整且有效的普法宣传工作模式。自1999年起至今,我们平均每年在全国助残日发放宣传资料3000多份,收到意见反馈500余件,为相关残疾人法律援助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料。
另外,考虑到一些残疾人的行动不便,主动进行法律咨询有困难,因此华政法援志愿者从残疾人士的实际需求出发,将法律援助和普法宣传工作深入社区。截止到2010年4月,华政法援共在全市的社区建立了6个服务站点。法援志愿者在各个社区的服务站都有内容详细、丰富的普法宣传册,供社区群众自由索取,提高民众对于残疾人保护的意识,引起公众对于残疾人问题的关注。此外,志愿者还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援助方式,充分利用社区中的宣传栏、宣传板,开展随时即地的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宣传。
二、以行动来感召,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扶残助残工作
法援志愿者深知,社团自身的力量十分有限,只有发动更多的同学、单位参与到扶残助残工作中来,助残事业才能取得更多成就,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美好。为此,法援志愿者通过各种活动,宣传提倡助残工作,10余年来影响了众多沪上高校学生、社会人士。法援社团初步实现了孵化器功能,在上海高校中形成了“关爱残疾人、关注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气。
1、积极投身参与世界特奥会等活动,在校内营造扶残助残氛围
2007年世界夏季特奥会在上海举行,法援以此为契机,在全校范围内加大残疾人事业宣传力度,不仅直接选派10名社团同学作为特奥志愿者,参与到特奥会开幕式及各赛程的志愿服务工作。还协助校团委选拔276名女生与武警战士在开幕式上联袂演出了大气磅礴的《和谐》序曲,为我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在特奥志愿者工作中,华政法援的志愿者们服从指挥、任劳任怨,不计较岗位差异和个人得失,发挥个人特长,尽力为残障运动员服务,体现出热情服务残疾人的良好精神风貌。我校也被市精神文明办评为上海市特奥志愿者工作优秀组织奖,在全校范围形成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
为了使更多有爱心的大学生参与进助残扶残的队伍,华政法援联合华政青年志愿者协会进驻上海“宝贝之家”寄养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多年来,华政法援和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始终坚持尽可能多的时间前往宝贝之家照料残疾孤儿,与孤儿一起游戏,并为他们带去所有志愿者的关心和爱护,希望借此能为残疾孤儿们的健康成长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2.联合其他高校社团开展普法宣传等活动,在沪上高校营造扶残助残氛围
10余年来,华政法援定期联合上海政法法援、复旦大学法援、上海对外贸易法援开展“宣传残疾人保障法”宣传、“五五普法宣传”,“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在沪上高校营造扶残助残氛围,华政法援自制的普法资料、宣传品和法援教材在各高校有较大影响力,受到各高校法律社团的欢迎。华政法援的工作发展模式也得到各高校的肯定,先后有10余所高校来我校学习法援工作。09年华政法援赴南京,与南京各高校法援开展“残疾人权利维护”研讨,带动了在上海市及长三角高校学生积极投身扶残助残事业。
2004年,法援志愿者协助校团委,引进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上海松江大学园区举办“我的梦”大型演出,演出了后来深受大家喜爱的“千手观音”等节目。残疾人艺术家的精湛演出和感人的人生感悟,在大学园区内近10万高校学生中获得了强烈的共鸣,引导高校学子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助残事业。
3、在社会实践为平台,建百所法律学校,引社会各界参与助残事业
华政法援的志愿者们还十分注重加强与社会各界残疾人的沟通交流。2008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志愿者与世博志愿者宣传大使金晶共同参与“不同肤色手牵手,和谐世博心连心”的宣传,并进行了互动交流活动。志愿者们从身残志坚的残疾人身上学到了坚韧的意志,学到了乐观、勇敢、积极面对困难的生活态度,并将残疾人的先进精神传达给广大青年大学生,从而呼吁大学生树立起关注残疾人、尊重残疾人、服务残疾人的意识。
09年6月开始,华政法援获得校团委的支持,利用校团委社会实践的平台,和各学院实践队伍合作,在全国范围内筹建“百所法律学校”,让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助残事业,目前已在山东、云南等地建立“法律学校”12所。
4、为残疾人事业筹措资金,在全社会层面营造关心、帮扶残疾人的良好氛围
为使帮扶残疾人的工作得以长期稳定地开展,华政法援积极向学校和社会各界筹措资金支持。经过努力,学校每年向法援拨款3万元,通过设立专项工作基金,确保在接受残疾人咨询或诉讼代理请求后必要的情况调查、核实,为被侵权残疾人奔走、求助等工作的顺利进 行。通过向全社会大力宣传关心、帮扶残疾人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华政法援以爱心募捐、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的形式,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2005年获通用汽车集团30万的公益基金,不仅为残疾人事业创造了牢靠的资金保障,更通过宣传推广在全社会层面营造了关心、帮扶残疾人的良好氛围。
三、以知识为依托,积极推动残疾人保护立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助残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一些权益保护方面还存在不足,华政法援志愿者总结自身工作实践,并通过专业的调研,并结合所学的法律知识,为残疾人法律保护,奔走努力。通过实践调研,立法研讨,形成法律意见书,努力从推动立法层面切实保护残疾人士的权益。
1、开展社会调研,了解残疾人切实需要
通过以社会调研为切入点,关注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和对法律服务的切实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以残疾人生活状况与法律意识变化为主题的调研方案。
华政法援率先实施制定定期调查研究制度,并且进行每年一次的问卷调查。由此总结残疾人对于自身权益保护态度和行为的发展趋势,并就此对照自身残疾人法律服务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适时做出改变和调整。按照“要分类、有梯次、保其本、广覆盖”的原则,初步为今后的残疾人法律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新思路,开拓新方向。
法援的社会调研已引起强烈反响。秉承着“适合大众、高效完整”的原则,广受残疾人士的欢迎,并多次向法援表示感谢。
2、开展立法研讨,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2008年5月20日,在残疾人保障工作得到初步成效的背景下,华政法援邀请华政老师、人大代表开展了关于我国残疾人保障立法的研讨会,共同起草提案,在禁止对残疾人歧视、出生缺陷预防和早期发现、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强化各级政府职责等方面进行积极深入讨论,从表层性了解到深层理论的总结归纳,最终得到了一份专业性较高的残疾人保障立法研讨报告。
这次研讨对相关法律的深层次理解、对平时开展工作的理论性指导都有着显著的加强作用,让对残疾人的法律援助工作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同时再次回归到理论的宏观把握层面上来。
关心、关爱残疾人,为残疾人的日常生活和合法权益的方方面面提供力所能及的周到服务,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也是华政法援志愿者践行“以我所学,服务社会,为公平和正义而奋斗”的社团宗旨的重要契机。为了给广大残疾人营造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为了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蓬勃发展,华政法援的志愿者们必将在帮扶残疾人、为残疾人服务的漫漫长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第二篇:申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情况汇报
&&馆申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情况汇报
我馆是&&著名历史遗迹,占地&&0多平方米,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学校校外德育基地,省级小公民道德建设示范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单位。多年来,我馆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上下功夫求实效,努力把教育基地建设成广大群众培养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尤其是青少年学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
一、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题,不断挖掘自身资源,拓展教育内涵,扩大社会影响。
近年来,我馆把充分利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项中心工作,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的文物史料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认真做好文物史料的展示。将&&文物史料的专题陈列由1个展室扩展为3个,丰富了教育内容。
第三篇:第一个“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诞生
第一个“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诞生
最近,大庆炼化公司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确定为第一批第一家“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授牌仪式在全国企业文化(大庆炼化)现场会暨企业文化实战研讨会上举行。
现场会暨研讨会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大庆炼化公司参与协办,携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8家高等院校,并得到中央电视台、新浪网、工人日报、光明日报、《中外企业文化》等23家媒体的支持,于2005年7月15日~17日在大庆召开,有200多人出席。
这次会的主题为“快速建立企业文化体系、有效实施企业文化战略”。通过企业家和专家报告、现场观摩学习与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国石油大庆炼化公司如何进行企业文化的战略设计,怎样形成系统,切身感觉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
“炼化”文化的构建
大庆炼化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分公司,是大型炼油、化工、化纤企业,由原大庆油田化工总厂和林源石化公司重组而成。大庆炼化公司党委书记于宝祥向与会者重点介绍了构建特色企业文化的做法:
一、坚持“同化于优”,推进文化整合。为冲破文化差异形成的障碍,在最短时间内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团结一致向前进,大庆炼化公司把文化整合与资产重组同步运作,用企业文化的力量引导重组改革,实现两个企业重组1+1>2的目标。
具体作法是,从学习入手提升能力,从战略出发确定思路。请专家讲授企业文化知识、到同行企业学习考察、参加企业文化培训,明确企业文化建设总体思路,使之成为公司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继承创新、管理者首位的原则,构建文化管理“铸魂、炼魂、聚力、强制、塑形”的五大平台,打造心相通、情相融、力相合的“三相”团队,实现体制、科技、管理创新,处理好企业与社会、员工与企业、奉献与维权、有序竞争与提升自我的关系。以“优优组合”的思维承接文化底蕴,实事求是整合文化理念,正确对待原大庆油田化工总厂和林源石化公司文化的共性与个性,通过坚持原有的以国家使命为己任的基本价值观,形成了艰苦奋斗、拼搏奉献的企业精神;通过统一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确立了企业重组后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文化经验,集中领导层和广大员工的智慧,总结提炼了公司的文化理念,组织编写了大庆炼化公司《企业文化手册》,并选择持续推进的平台,有效宣传贯彻。
具体要求:领导层增强“领军意识”,做到“领导文化”与“文化领导”统一,把文化理念推向管理实践,做企业持续发展的领跑者,做深化改革的带头者,做关心员工、帮助员工、尊重员工的服务者。
骨干层增强“承启意识”做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把管理措施的落实推向具体工作,争创管理、科技、效益新成果。
操作层增强“执行意识”,做到“要求参与”与“自觉参与”统一,把道德规范和岗位规范推向实际行为。通过公司举办的“三相杯”企业文化辩论赛等活动,对公司的文化进行了深刻诠释。
二、坚持“融化于情”,打造“三相”团队。大庆炼化公司注重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以情融人,消除员工的心理不平衡和感情“隔离墙”,打造“心相通、情相融、力相合”的炼化团队。
用共同愿景把企业与员工凝结成命运共同体,焕发企业与员工的激情、增进互信、达成共识,使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永不枯竭。
用无障碍沟通,架起管理者与员工的互信桥梁。包括:面对面沟通,管理者对于员工提出的问题当场回复或规定时间内给予明确答复;信息化平台的沟通,对员工提出的意见与建议等进行核实并答复;利用内部媒体沟通,把公司的新闻动态传递给员工,让员工在内部媒体上讲述自己的故事。
用真情营造员工真心认同的家园氛围。通过提高职工福利待遇、帮扶困难员工、为员工送温暖等形式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焕发员工热爱生命、热爱企业、热爱工作的真情实感,拉近管理者与员工的距离。
用价值分流渠道满足员工实现自我的需要。对科技人员做出的贡献进行重奖,在岗位工人中推选星级操作员管理办法,开展“金银铜点子”评选活动,坚持领导干部竞聘上岗,为有特殊技能的员工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
三、坚持“内化于心”,铸造企业之魂。把大庆精神内化成实现奋斗目标的激情,培育服从大局、为企分忧的价值取向。不断进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学习铁人精神、争做新时期大庆炼化人特训营”活动,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服从大局、为企业分忧。
把大庆精神内化成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勇气,培育勇闯难关、拼搏奉献的价值取向。通过各种形式进一步诠释“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大庆传统作风,引导员工自觉秉承“严细认真、务实高效”的企业作风,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勇于拼搏、甘愿奉献,展现出新时期炼化人的新风范。
把大庆精神内化成做好本职工作的动力,培育兢兢业业、求真务实的价值取向。开展“敬业尽责,以企业为家”主题教育,通过算挖潜增效账、生活质量账、业务素质提高账、工作环境改善账等,看改革成果,看企业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的变化,使员工进一步强化了对企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激发了员工立足岗位做贡献的热情。
四、坚持“物化于制”,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把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实践有机融合起来,使企业文化“物化”到管理制度的规范中,有效执行。
强调文化理念与管理制度的一致性,增强制度规范的文化内涵。通过建立基础管理体系,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等企业制度,把扁平化管理、财务集中管理、薪酬分配向高级管理者、高级科技工作者和高级技工倾斜、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等管理思路以制度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使文化理念有了可操作的执行标准。
强调文化理念与管理行为的一致性,增强制度落实的文化品位。坚持执纪从严、领导从严、严而公正、严教结合的管理原则,对照市场反应最快化、生产方案最优化、产品结构最佳化、班组核算最细化、成本控制最低化、办公程序最简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等管理标准,推进制度的落实和执行。通过开展“细节管理年”活动,把细节管理意识变成广大员工的自觉行为,提高了企业基础管理水平。
强调文化理念与管理创新的一致性,增强管理创新的文化潜质。遵循“管理无定式”的客观规律,摆脱固定思维模式和“路径依赖”的束缚,不断探索和实践符合实际需要的管理思想、管理措施。
五、坚持“外化于形”,塑造企业品牌。通过有效的媒体宣传扩大影响、通过有效的固定和流动广告塑造品牌、通过有效的央视专题参与推介形象、通过有效的VIS系统导入塑造品牌。
“炼化”文化的启示与意义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宣委会副秘书长祝慧烨对大庆炼化公司的企业文化进行系统的分析,认为在大庆炼化公司召开现场会旨在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从企业中提炼并运用到企业中去。他指出炼化公司文化的亮点和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一、具有远见性。炼化公司从开始创建就进行了企业文化的战略设计并积极推进,构成了大庆炼化公司特有的文化。
二、做到了系统化。炼化公司的企业文化体系是较完善的,而且实施是最快的。
三、实现了从内到外,强调从理念到操作流程,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四、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融合为一体,经营与管理协调统一。企业文化进入企业发展总体的考评体系,体现在制度、环保、质量保证等工作流程中。
五、具有原创色彩。根据所在行业、所在地域的特征,创建属于炼化自己的“三相文化”等。
第四篇:华政法援残疾人法律维权先进工作介绍
华政法援残疾人法律维权先进工作介绍
华政法援自2010年7月1日被民政部和中残联授予“全国志愿助残示范基地”的荣誉称号以来,不断提炼和总结十余年来的助残工作经验,始终将“创新工作形式、丰富维权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放在首位。
一,以法律为武器,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杜绝非法侵害
华政法援通过在本中心、上海市残联和各区法律援助中心设立的“值班服务点”,定期定向为残疾人提供法律咨询、文书代理、代理诉讼等法律服务项目。接待咨询的法律问题涉及住房、财产、婚姻、扶养、劳动工作等诸多方面。
面对日益增加的案件量,华政法援在中心下特设了“残疾人法律援助分中心”。年均共建点志愿值班600余人次,约2400小时;年均接待咨询案件量280余件;年均代理案件30余起。在近两年的法律援助工作中,为数百名残疾人士提供了准确到位的法律援助,服务满意度达94%。该分中心亦协助残联和社区调解解决一些涉及残疾当事人的疑难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以宣传为抓手,走进残疾人群的日常生活普及法律法规
华政法援每年都在全国助残日,围绕“宣传残疾人保障法”、“志愿者助残”的主题开展大型普法宣传活动,并已形成了一套特色且有效的普法宣传工作模式。自99年开展至今的十多年,累积发放宣传材料40000多份,收到意见反馈6000余项。华政法援每月也会在社区、广场和公园开展具有一定规模的普法宣传和现场援助活动。活动现场,前来咨询的残疾人络绎不绝,而志愿者则会耐心专业地为前来咨询的当事人答疑解惑。
针对残疾人行动不便,主动寻求法律援助有困难的特点,华政法援从残疾人士的实际需求出发,将法律援助和普法宣传工作“送”入街道社区。华政法援志愿者自制内容详尽、要点易懂的针对残疾人群的普法宣传材料、宣传用品和宣传展板,并定期送至社区和各共建单位,以供人自由索取。这样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宣传方式能随时随地宣传残疾人法律援助的法律法规和救济途径,提高民众对于残疾人权益保护的意识,引起公众对于残疾人维权问题的关注。
三、以行动为号召,联合社会各界的优秀组织营造助残氛围
华政法援积极向学校和社会各界筹措资金支持。学校每年向法援拨款3万元,通过设立专项工作基金,确保在接受残疾人咨询或诉讼代理请求后必要的情况调查、核实,为被侵权残疾人奔走、求助等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向全社会大力宣传关心、帮扶残疾人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华政法援以爱心募捐、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的形式,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整合资源。2005年华政法援获通用汽车集团30万的公益基金,为残疾人事业创造了牢靠的资金保障。
2009年6月开始,华政法援获得校团委的支持,利用校团委社会实践的平台,和各学院实践队伍合作,在全国范围内筹建“百所法律学校”,让更多的青年学生参与到助残事业。目前已在山东、云南、江浙和上海等地建立“法律学校”33所,并且依然致力推进这个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
华政法援作为上海高校法学联盟的主席单位之一,定期联合上海政法法援、复旦大学法援、上海对外贸易法援开展“宣传残疾人保障法”宣传、“五五普法宣传”、“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在沪上高校营造扶残助残氛围。华政法援的工作发展模式也得到团市委和各高校的认可和肯定,先后有10多所高校来我中心学习研讨。华政法援通过自身的努力,在上海高校和社会各界中形成了“关爱残疾人、关注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气。
四、以学识为依托,深入的研究实践推动助残事业
2008年5月20日,在残疾人保障工作得到初步成效的背景下,华政法援邀请华政教授、市区人大代表开展了关于我国残疾人保障立法的研讨会,共同起草提案,在禁止对残疾人歧视、出生缺陷预防和早期发现、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强化各级政府职责等方面进行积极深入讨论,从表层性了解到深层理论的总结归纳,最终得到了一份专业性较高的残疾人保障立法研讨报告。
自中心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开展以来,华政法援率先实施制定定期调查研究制度,并且进行每年一次的问卷调查。由此归纳总结残疾人对于自身权益保护态度和行为的发展趋势,并就此对照自身残疾人法律服务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适时做出改变和调整。按照“要分类、有梯次、保其本、广覆盖”的原则,初步为今后的残疾人法律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新思路,开拓新方向。
为总结十多年来助残援助的工作经验,由华政法援牵头,学校著名教授协助,立项编撰“残疾人法律援助业务教材”,整理法条,归纳案例。通过对数千件的案件的分类整理和归纳分析,结合相关法律政策以及地方性法规,全面总结出一套具有华政法援特色的、适用司法实务操作的理论,为之后的助残志愿者专业培训提供了一本经典范本,也为华政法援助残精神的传承留下了一笔丰厚财富。
第五篇:村委会创建科普示范基地申报工作总结
村委会创建科普示范基地申报工作总结
下岔河村委会地处哀牢山腹地,东与朵苴村委会的小中山和**村民小组相邻,北与闸上村委会的小平掌村民小组接壤,西与**的小龙街和太忠乡毗邻,距市府**216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26公里。是一个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行政村,全村共有国土面积28.6平方公里,境内海拔1300米至2400米之间,呈立体气候。耕地面积1143.2亩,其中:水田241亩,旱地902.2亩,有国家级公益林700亩,省级公益林9092亩,自留山7765.4亩,核桃经济林果6000亩,森林覆盖率达87%。全村委会有13个村民小组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连,具有得天独厚的林业资源。现将创建科普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组织建设,把科普工作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多年来,村两委就将科普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去抓。但当时对科普工作的认识不足,科普宣传仅停留在按照上级要求定期出科普专刊的层次上。2011年以来,根据省、市开展创建科普示范基地的要求,结合新形势下科普工作的需要,党支部、村委会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依托**市西舍路乡鑫合核桃专业合作社,下岔河村成立了科普宣传工作小组,由村委会主任马天荣担任组长,还聘请了乡科技专干担任科普宣传工作顾问。制定了科普宣传工作计划等,做到科普工作有人抓,计划有安排,年终总结有成果。完善硬件设施,在村委会院内设置10平方米的科普宣传栏,村委会设有科普图书室、电教室等),从此,下岔河村的科普宣传工作走上了新的台阶。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
下岔河村在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中,在“实”上下功夫,想实招、干实事、求实效,使科普工作逐步在社区形成多样化、经常化和规范化。具体体现在:
1、坚持开展经常性的科普讲座(报告会)。村委会按照科普工作计划,坚持经常性的科普电视讲座,定期播放科普电教片,为广大群众进行内容丰富的各种讲座,有中老年健康讲座,有家电使用常识,有破除迷信方面的,也有环境保护方面的。还充分利用各种纪念日,如:开展少数民族农民工健康知识培训,组织医疗卫生人员到村委会宣讲健康知识,开展健康知识咨询。在“世界环境日”,组织党员义工清理环境卫生,培养爱护自己的家园的环保意识等。
2、在每年的科普宣传周和全国科普日期间,集中力量组织科普志愿者开展科普知识咨询、放映科普电视片、发放科普知识资料等活动。结合村的实际情况,整合资源,每年开展有一定影响的群众性科普主题活动不少于4次,村民科普活动参与率高。结合村民需求举办有机核桃栽培技术讲座和培训、咨询服务,规模大小共计6次。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3次。大大提高了广大群众对有机核桃的种植和管理技能。
3、村委会内建有科普图书室,备有1000多本的各类科学教育材料,如少儿图书、因特网应用技术、卫生保健知识、科学烹饪技术、老年保健常识等,还为广大群众订阅各种报刊、杂志等科普读物。为充分利用村委会的资源开展科普工作,在节假日闲暇时间,科普图书室、电教室吸引了众多的群众、中小学生及个体私营工商户等,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对科学文化知识需求。
三、教育为本,突出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村两委班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条主线不动摇,坚持走深化改革之路,全面推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利用科普宣传阵地,通过图片展、板报墙报、科普讲座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在暑期,举办“科普小制作”等活动,培养青少年“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意识及动手动脑的能力。以“关爱老人”为主题举办了健康知识讲座,内容贴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倡导老年人要有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我们还努力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村情教育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与辖区内**市西舍路乡鑫合核桃专业合作社定期联系,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普宣教活动,营造了一个有利于提高居民文化和道德修养的环境氛围。
下岔河村委会近年来的科普工作,在上级科协的指导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一是没有经济收入,辖区内又没有单位能提供资助,科普投入尚显不够,主要靠村委会自筹资金;二是科普进家庭活动的深度与广度有待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活动还不够经常等等。我们决心以创建科普示范基地为契机,以务实创新的精神不懈努力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