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保德实验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申报材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申报材料
实验小学是保德县唯一的一所省级示范小学,省级文明学校,是全县教学质量一流的县直属学校之一。现有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867人,教师104人,学校占地面积25076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实现了净化、绿化、美化、硬化。
我校先后被评为山西省示范小学、山西省义务教育示范学校、山西省德育示范校、山西省文明学校、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课题引领课改实验学校、忻州市德育达标校、忻州市依法治理示范单位、保德县管理规范化学校、保德县教育战线先进集体、行风建设先进集体等。
我校每年都有几十名学生在县艺术节书法、绘画、舞蹈等技能比赛中获奖。多年来,我校教学成绩在城区学校中名列前茅。多名教师被评为市级优秀班主任及县百佳教师、十大标兵。十几名学生荣获省级、市级优秀少先队员称号。因此,我校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一、明确办学方向,改善办学条件。
2010年投资120多万元改建了高标准的学校办公楼,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我校还安装了校园广播系统,建设了校园文化长廊,张贴了名人画像、弟子规等,改建了高标准旗杆,修建了图书馆,并建了花池。校园内四季有绿,三季有花。更换了生态环保锅炉和暖气管道,整个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学校专用教室配备齐全,各类教学用房均达到义务教育办学标准。教学仪器、图书、音、体、美、劳、卫 器材配备齐全。近两年来,学校为我们买回大量的专业书籍和光盘,鼓励大家借阅书籍。学校还建有适合学生活动锻炼的篮球场、乒乓球桌和课间活动的操场。
我校加大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计算机总数100台,学生生机比20:1,信息技术课基本能够开展。有打印复印一体机、打印机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能满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学科整合的需要。建有多媒体技术、微机室、远程教育室和光盘播放室,并开通了101教育网站。我校对实验教学非常重视,改建了标准化科学实验室,新增了教学仪器,按规定配备了实验管理人员,教学仪器达到了规定的标准。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开出率均达100%。我校藏有图书48510册,生均藏书22册。教参资料、工具书、报刊和电子图书配备齐全。
2012年冬季,我校还完成了校讯通工程,这样,学校和家长通过短信互动、平安签到、亲情通话、作业情况的了解等,家校联合、互动教育,为和谐的教育环境构建了沟通的桥梁。
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打造“书香飘逸的学园”、“传承文明的乐园”、“充满活力的校园”。我校以“办学管理规范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科研兴校特色化、教师队伍优质化、培养学生个性化“为办学目标。坚持以育人为治教中心,以读书为办学特色,以课改为兴校策略。
经典诵读,是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一种方式。我校从2010年把经典诵读纳入校本课程,朗朗的诵读声从此便不绝于耳。每日上午课前学生必读10分钟,诵读内容有:《三字经》、《千字文》······为我校增添了浓厚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的生活多姿多彩。
二、加强队伍建设,规范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我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领导班子配备齐全,管理机构设置合理。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奋发向上、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教学研究能力。
我校现有专任教师95人,从学历结构看,大学本科学历34人,大专学历54人,中师学历7人。学历达标率100%,从教师的专业技术结构看,小教高级56人,小教一级39人。教师全部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教师普通话合格率100%。省级骨干教师3名,市级教学能手12名,县级教学能手14名。省级学科带头人1名。全校教师数量按编制配齐,学历达标、结构合理、岗位明确,教师业务素质好,学历层次高,是学校发展的坚实力量。
在学校管理上,我校一直秉承民主科学的管理理念,重视听取各方面意见,尊 师重教,发挥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坚持校务公开,强化民主监督,公开内容涉及学校发展计划、职称评聘、评先评优、大宗购买、收费标准、财务收支、招生工作等,公开载体有校园网、教代会、文件、会议、公开栏等,形成了过程公开与结果公开相统一的格局。我校建立健全了教师业务考核制度,完善了教室激励机制。
三、创新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
我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特别是2012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有关师德师风教育整顿活动的大力宣传倡导下,学校更是对此活动紧抓不懈,成立了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把师德师风教育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内容,多渠道、分层次开展师德教育。校长挂帅领导德育小组,书记乔拖惠和职代会主任陈霞为直接负责人。班主任为德育教育的骨干队伍,职责明确,齐抓共管,优化育人。通过开展主题班会、队会、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讲话、“中华魂”读书征文等活动提高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我们还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各种形式开展生动、形象的养成教育活动和法制教育活动。利用班会、队会和一切有利时机向学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青少年保护法》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强化法制意识。
我们提出了“校内无小事,事事都育人”的口号,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公约》来强化师生建设,树立良好教师形象。根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范学生的行为。做到了工作有计划、有总结、活动、检查有记录。
四、抓好教育教学,搞好校本研修,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我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上好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音、体美、劳、活动课等。学期初,学校各年级、各学科依据新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进度,采用集体备课制,做到超周备课,以此来改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教师备课、作业、检测、教研教改各个环节进行量化评估,学校通过网媒购买了几百张专题讲座、课堂实录光盘,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观摩名 师课堂,倾听专家讲座,临摹教学,掌握方法,更新理念。用最简捷的办法“走”出去看世界;“请”进来学经验。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探索新模式,深研教材。
为了适应课改的需要,我们紧抓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扎实开展集体备课,优化课堂教学。在集体备课时,我们特别强调了严格“个人初备→中心发言→集体讨论→交流研究→形成个性化教案→课上实践→课后交流”的程序,集体备课活动设主讲人,采取说课的方式,简析教材,阐述教法,说明学法,概论教学程序,简析教学效果,其余科任教师则在集体备课中畅谈自己的见解,及时捕捉他人的亮点。研讨后,主讲人要根据集中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写出教学简案,印发给大家,完成第一次教学设计。其余教师根据主讲人的教学简案写出自己对教案的修改意见,完成第二次教学设计。讲完新课后,我们要求教师认真反思自己的本节课教学,完成第三次教学设计,从而在集体备课上形成经验特色。
2、积极开展新课程研讨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老师们虽然在努力用新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但仍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出现。为了尽快地使老师们在课改实践中逐渐形成对新思想、新观念的认同,并在实践中、反思中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理念,改变旧的教学方式,运用新的教学策略,采取研讨、集体备课、阶段性总结、校级干部专题讲座,80%的任课教师确立“三单四环”教学模式下的小课题研究,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教研活动中,我们组织教师就如何备课、教师角色如何定位等问题展开讨论,研究课堂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倡导教师考虑:教学内容要开放,除了教科书外,还应向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等方面拓展学习内容;教学形式要开放,体现灵活多样,讲究实效;师生关系要开放,多创设一些让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境,以利于学生锻炼思维、开发智力、发展个性。
同时,我校还非常注重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和整合,要求教师除了参加自己任教的学科教研组活动以外,还要主动争取时间参加非任教学科的教研活动,使教师对非任教学科的教学改革、动态有一定的了解,来更好地促进自己所教学科研究工作,提高自身教研水平和教研能力。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拓宽了教研活动的渠道,丰富了教研活动的内容,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对学生的科学评价。
(1)注重师生关系的重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师生平等,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和人格的发展。在课堂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争着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地向老师质疑;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上互相评价,甚至还可以评价老师;可以看到师生一同游戏、欢笑。
(2)注重教法与学法的改革。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老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如:语文科从张扬学生的个性出发,突破传统教学对学生思维的束缚,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数学科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其它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也有声有色。
(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按要求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并抓好第二课堂,给每一个学生以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学有特长。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抓特长:每周二下午第三节课为第二课堂活动时间,开设了书法班、绘画班、音乐班、文学社等多个项目多个兴趣小组,参与率达80%以上。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及各类兴趣小组的才艺展示等,为学生提供展示风采、施展才华的舞台。抓激励:学校把握各项指标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张扬个性,和谐发展。
(4)注重评价方式的改革。学校注重改变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方式,作为教师根据学生平时表现,认真填写《学生成长记录手册》,对全校学生运用《家校联系手册》进行及时评价。注重评价多元化,评价方式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结合;评价内容注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多方面。
五、新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我校从学模、临模、创模,到模式成型,从“三维五环”到“三单四环”教学 模式的改进,既饱尝了探索的艰辛,也感受了课改所带来的喜悦,更看到了教师和学生一同成长的美好景象。
去年,全县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在我校隆重召开,县教育局各级领导、全县各小学校长、教研室主任等100余人参加了会议。本次现场会通过经验介绍、现场观课、互动交流等,激发了教师的改革热情,使全县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并得到了全面提升。
今年,我们又先后三次去山西省课改示范学校——汾西二小、曲沃小学参观学习,满载而归后,我们便紧锣密鼓地进行了年级主任、教研组长、班级小组长培训工作,多次召集全体教职工召开经验交流会,经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取经学习,深层次的探索研究,我校终于成功地推进了“三单四环”问题导学课堂模式。目前,我们已将此模式立项、结题评审书递交保德县教研室审批。
六、今后工作思路: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为课改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加大对教师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优化教师队伍。
3、加强课题研究,真正将课改新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以科研推进学科课程改革,提倡在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确立研究课题,4、正确处理好学生课堂学习的生动活泼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扎实基础的关系。
5、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教学过程中深化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之彼此形成一个融洽的“学习共同体”。
6、进一步探究和完善评价体系。
保德实验小学 2013.10.13
第二篇: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调查报告
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调查报告 “小学新课程改革实验调查问卷”,从小学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的转变,对云霄县列屿镇小学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关键词]
小学基础教育;课改实验;调查
一、调查时间、对象与方法
2011年5月,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在列屿镇3所小学进行调查,参加调查的对象有小学的校领导10人(男8人、女2人)、参与课改的教师60人(男45人、女15人)。调查问卷主要从参与课改的教师对课改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在认识和行为上的转变入手进行编制,对小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只是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进行分析。主要采用单项选择题和开放性选择题,为了 广泛而深入地了解课改中的一些经验及问题,还设有部分开放性问答题。调查实施时,共收回有效问卷70份,其中校领导有效问卷10份,教师有效问卷60份,回收率100%。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对课程改革的态度,首要是准确把握课改理念,科学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实质。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新教学观转变为教师的实践,制定科学、合理、人性化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一)课程目标管理
为扭转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局面,实现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课程内容精细化,在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课程目标作了进一步的调整与完善随着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发展,课程目标有了一定的变化,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我们对新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作了调查,其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开发困难,乡土教材缺乏层次性、系统性,很难适应各年级学生的真实需要。
(二)建议
针对以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四条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可以少一些集中讲授,多一些现场观摩,少一些理论性知识的传授,多一些有指导性的讨论与研究。逐渐培养出一批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中切忌急于求成。
第二,完善课程目标、教学方式。依据新课标精神,结合学校的特色和各自的教学特点,在反复学习、研究、听课的基础上,学校要制定出“走进新课程课堂教学操作要点”,可以从教学观念、教师角色、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关注学生差异、培养非智力因素、作业布置、多媒体运用和教学评价方法等方面提出要求。这样可以对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使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
第三,改革评价方式。改革对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体系,由过去的单一性评价转变为立体式评价,有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教师和家长评价教师等方式,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积极性。第四,采取多种途径进行教材及教辅材开发。学校、地方可以组织当地的骨干教师进行开发,可以征得当地高校的支持和帮助进行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学校同样可以征得多方的援助,通过多种途径来完成。关于课改初期存在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为了坚定学校的课改决心,更好地推动课改事业,帮助课改学校解决不同时期遇到的思想问题、观念问题、技术问题。《现代课堂周刊》现面向全国学校,征集课改初期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面临的普遍困惑和关键问题。
二、调查对象
课改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
三、调查内容
本次问卷调查设计了10个选项,从“教师理念、技术支撑、学生学情和考试成绩”等几个方面全面调查课改初期存在的问题。调查问题设计如下:
最多可投5项,另请将您认为重要的问题在下跟帖,谢谢!
课改初期,您遇到哪些问题?(按重要性排序)
①受旧观念影响,讲得过多,学生没有自主空间。
②同事行动不一,部分人在观望,相互掣肘。③小组建设不科学,形同虚设。
④黑板不够用,学生没有展示的舞台。
⑤学生依赖教师严重,不会对学和群学。
⑥导学案编制没有章法,效用不大。
⑦脸对脸排座位,学生趁机作乱。
⑧学生不习惯独学。
⑨教师习惯于“我讲你记”。
⑩测验成绩下滑。
问题排序:
其他问题:
三、调查方法
调查通过三种途径进行问卷式调查:博客投票;论坛讨论;重点学校深入调查。
四、调查时间
2012年3月16日到4月8日
五、调查结果
截止到4月6日,共有88人参与博客投票,“香山论坛”跟帖63个,收到4所学校调查报告。
1.找出问题——困难最实际 博客投票情况如下表:
1.受旧观念影响,讲得过多,学生没有自主空间 35(40%)
2.同事行动不一,部分人在观望,相互掣肘 40(45%)
3.小组建设不科学,形同虚设 46(52%)
4.黑板不够用,学生没有展示的舞台 16(18%)
5.学生依赖教师严重,不会对学和群学 56(64%)
6.导学案编制没有章法,效用不大 29(33%)
7.脸对脸排座位,学生趁机作乱 32(36%)
8.学生不习惯独学 11(13%)
9.教师习惯于“我讲你记” 10(11%)
10.测验成绩下滑 34(39%)
从博客投票来看:排在前三位的因素分别是:⑤学生依赖教师严重,不会对学和群学;③小组建设不科学,形同虚设;②同事行动不一,部分人在观望。
统计所有跟帖,在对课改问题的重要性排序上,占据第一位是是⑥导学案编制没有章法,效用不大;占据第二位是⑨教师习惯于“我讲你记”;③小组建设不科学,形同虚设⑤学生依赖教师严重,不会对学和群学⑧学生不习惯独学并列第三。
学校提交的调查报告和论坛、博客的跟帖集中指向两大问题:教学案的编制和小组建设的力度。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在课改初期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来自三方面:导学案编制、小组建设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导学案是课改路线图,小组建设是课改施工队,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改目的地。
另外,①和②得票率高说明,教师的观念陈旧依然是新课改的顽固症结,④黑板不够用,学生没有展示的舞台这一选项除了在投票中得到16%外,其余地方几乎没有涉及,这说明,在一线课改中,配套设施对课改的制约不大。课改初期考试成绩的下滑,也是必须面对的问题。毕竟,社会评价还是以成绩分数论英雄。在课改初期,成效不明显的情况下,如何取得家长和社会的理解,也是一个大课题。课改要取得长足的发展,不能光靠学校和老师改。
2.分析问题——成败在教师
导学案是课堂的路线图,没有这张路线图,课堂就会陷入迷惘的泥潭。网友跟帖,反映出路线图制定受阻的实况:
第一,从制定层面看,导学案的编写受制于教师的时间和能力。如网友卢望军说:“能好好编导学案的人不多,能编好导学案的人更少,前者是时间问题,后者是能力问题”。节节课编写导学案挑战着教师的时间,教师对课改理念的了解不深和解读教材能力的不高又导致编写出的导学案质量不高。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应该像学科知识培训一样,加强对教师导学案编写的培训。
第二,从使用层面看,绕不开经济问题。网友掩帘听雪说:“编制导学案要大量的纸张,我们一个学校有2300名学生,每天每门课的导学案如果学生人手一份,那是一笔大开支。这个费用学校担不起,现在又不能收学生一分钱,所以,我们没法印制导学案。”发展的前提是生存,印刷费用不解决,即使导学案设计得天衣无缝,也只能束之高阁,而不能用于实践。
第三,从管理层面看,一般学校还没有形成导学案审核和评价制度。一份导学案,不管是不是符合学生学情,也不管是不是体现学科特点,更勿论是不是科学是不是能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只要教师编制出来,就经由印刷、发放到达学生手中。这就直接造成了导学案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也间接掣肘着高效课堂的高效。
小组是高效课堂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发生的基本载体,小组建设不科学,形同虚设,使得高效课堂的构想流于设想。
第一,组员搭配不合理。江西的肖水平老师说:“各小组的整体实力难以分配均衡,所以难以调动各小组的积极性,从而难以形成各小组学习竞赛的氛围,有的小组内的成员合作学习的欲望不强。”而科学的组员搭配,需要老师对所有学生全面了解。
第二,教师评价不到位。连加分这样最基本的评价手段,教师都弃之不用。缺什么评什么,不评什么就缺什么。缺少评价,是小组形同虚设最重要的原因。而小组评价,是一个长期而细致的工作,大部分教师嫌烦畏难。
第三,学习效果不理想。从新浪博客的投票结果看,⑦学生脸对脸坐趁机作乱的也占到35%,这是其一;其二,老师虽然讲得少,把舞台让出来了,但让出来的舞台又不可避免地成为优生的用武之地,教师担心小组学习有“优生更优,差生更差”的倾向;其三,合作学习费力又费时,造成教学进度的迟缓。网友西和玫瑰说:“时间总是不够用,小学生对于预习很难搞清楚,抓不住重点,不会思考,回答问题容易涉及到课堂内容以外的无关话题。” 学生依赖教师严重,不会对学和群学,高居博客得票榜首,几乎是课改初期让所有老师头痛的问题,也是使得教师缺少课改信心和耐心的原因。
导学案的编制,小组建设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改初期遇到的最重要的3个问题。前两个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第三个问题的解决也依赖于教师的积极引导,河北冀州的刘莉老师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讨论中,还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和习惯及引导者。”教师即条件,显然,环境的创造者和习惯的引导者非教师莫属。所以,课改的成败在教师,学生,从来就不是新课改的阻力,只要教师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赖学生,利用学生,学生就能爆发巨大的潜力。
3.其他重要问题——校长即体制
教师为什么不热衷课改,除了能力、认识、工作积极性等因素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体制。博客和论坛跟帖网友对这个问题做了细致的思考和分析。校长即体制,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杜郎口课改的成功,首先是缘于崔其升校长的强力推进铁腕管理和坚守的毅力。网友胡建明说:“领导们的不团结,干的在干,望的在望。”网友刘晓乾说:“领导不重视,评价要成绩,教师不敢进行课改。” 网友周广玲说:“领导理念跟不上,认为课改要以成绩下滑为代价。”网友海波《手持旧船票,难登新航程——课改半年后的现状分析》第一条详细论述了领导对于课改的决定作用:“应试教育当道,应试思想根深蒂固的年月,成绩决定着一个校长的前途,要想改革,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否则,改革要么是虚假,要么是半途而废,甚至是因噎废食!到最后只能是不了了之,甚至偃旗息鼓!”
六、调查感悟
作为一场史无前例的教育教学改革,新课改带着对传统教育传统课堂的质疑甚至颠覆走过了艰难的十年,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新课改依然任重而道远。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教育观念盘踞在教师的脑海,新陈代谢非一朝一夕之功;官本位思想和政绩至上思想,使很多校长不能潜下心来做真教育;参与课改就意味着更多的思考更多的付出更多的辛苦,在教师待遇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挑战着基础教育管理者的能力和智慧。
课改初期,急需解决以下问题:
1.将踏踏实实开展课改工作作为评价校长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促使校长潜下心来扎扎实实课改。务虚不务实地课改,不仅无益于课改,而且打击了真正课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不遗余力转变教师观念,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广大一线教师头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革命了,技术不是问题。3.导学案的编制和管理,小组的建设和评价,班级文化建设等实际操作问题,急需要有具体制度和具体标准来规范,寄希望于一线教师个体摸索,无异于愚公移山,精神可嘉,但效果欠佳。
4.倡导教师读书和学习,切实建立学习型教师队伍。许多学校面临教师年龄结构老龄化、知识结构老龄化甚至思想认识老龄化问题,不学习不更新的教师群体,将成为课改最大的阻力。
5.规范管理,从源头遏制乱象。
第三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报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实验工作报告
边滩教委会
二00四年四月十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报告
自2003年9月以来,我乡九所小学和一所中学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从此我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全面展开。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转发落实《青海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和《青海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区工作评估方案》,使我乡课改工作正常有序地展开。现就课改工作的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打算进行自查汇报:
一、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教委设立课改领导小组,对新课程实验专人负责。积极提供课改动态、先进经验、实验成果、信息服务和交流,对课改中的突出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教委多方筹措资金完善教学条件,2002年9月初级中学微机室建立,2003年9月给每所小学配备电脑一台、打印机一台、投影仪五台、投影片两套。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营造了良好的课改氛围,加强了师生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和师资培训。并将各项培训作为学校、教师的考核指标。90%的教师进行了乡、县级信息技术培训,教师任职资格合格率达到100%。
2、制度管理:我们认真贯彻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所有中小学课程,有计划的进行课改实验,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评价机制。《学校量化考核表》、《中小学校长考核细则》、《中小学教师量化考核表》、《教师津贴发放办法》、《教师教学行为准则》、《课堂教学评价细则》、《教师教学常规量化细则》、《教研教改制度》等,对学校、校长、教师各项考核办法的改进和革新。加强了教师的课改新理念和自我促进感。使每位教师参与课程改革,转变观念,渗透新理念。初步形成了促进学生发展的主体互动、方式多样、过程动态、内容多元的《学生成长记录袋》,不断进行研究和改进师生的新型关系。使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3、注重课堂教学:①我们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致力于教师的行为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案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教育资源,成立备课小组,用电脑设计教案,实现教案共享。全体教师灵活应用教材,将教案改革推向深层,以便更多、更合理地整合、组织教学活动。②实行《课堂教学评价细则》大力倡导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式学习。给学生提供有效参与、创新的时间和空间。③推行《边滩教委中小学教师激励用语》形成了民主、平等、自由、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整个教学过程凸现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学生的阅读、调查、第二课堂得到充实。
4、加强教研教改:走进新课程,深入新课程。我们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学习《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开展了形式多样、不同层次的教学探讨、研究活动。自2004年9月实施新课程以来,邀请专家不断地进行新课程培训。11月28日至30日经县教研室引进,邀请西宁市城东区教研室主任马立谦,北大街小学、小泉小学的四名优秀讲课教师对全乡教师进行为期三天的课堂实验和新课程探究。随后,就《如何适应新课程》、《教师角色如何转换》、《教案改革中的问题》等课题展开研究和探讨。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效果明显。2004年9月开学初,教委教研组推出有效、持续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训、研修的《边滩教委教师工作手册》,将研究计划、教研课题、研究过程、课堂实录、学生培养、教学反思、经验论文等纳入一册,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依据。形成了有利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集体研修的“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购买《走进新课程》VCD光盘十张,轮流在中小学校播放,探索、研究新课程的课堂结构、教学理念。各学校的教研会、探讨会、实验课、经验交流会层出不穷,教育教学模式有了极大的改观。
5、课程资源得到开发:充分利用、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正确处理国家、地方、校本的三级管理。根据当地实际,编印了《边滩教委校本课程》正在试行阶段。我们注重了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研究性学习,积极开展综合实践课活动,第二课堂学生广泛参与,丰富多彩。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课开出率100%,推进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九所小学的电脑设备和其中两所小学的远程教育网络资源,构建了我教委的教育信息化平台,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和优化。
二、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部分教师年龄日趋老龄化,缺少必要的心理和经验准备,长期的习惯已成为自然,适应不了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培训。
2、基础设施差:部分学校校舍紧缺,教学仪器、器材缺少,给新课程的实施增添了较大的难度。
3、课堂教学有待优化:部分教师的角色转换慢,师生互动还不能密切配合,课堂活动往往相互隔离,“专讲、专听”的模式还不能改变。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待进一步加强。
4、校本课程开发还有难度:教师在学校所处的地位较低层,了解和掌握的信息较少。工作负担重、时间少,参与课程开发实有困难。
三、今后的打算:
1、加强教师队伍的新课程培训:继续加大新课程培训力度,每年只少进行一次“走出去、请进来”活动,带领各学校的骨干教师及校长参观学习、吸取经验、研究实际,以点带面将课改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
2、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对新课程实验加大资金投入,合理使用完善教学条件,配备必要的设备,以满足教师培训、探究和有关活动的基本需要。
3、积极支持教师参与课本开发:一线的教师不但需要各种时间、物质或组织的支持和帮助,而且需要同情和宽容。我们要强化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都拥有相当的课程理论与技术之后,再“大胆”地进行课程开发。这是一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反之会阻碍课程的开发。
二00四年四月十日
第四篇:实验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实验小学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课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课程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健环节。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根据省教育厅、市、县教育局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提出的有关任务和要求,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针,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育人为本,全面落实《葫芦岛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新课改五大行动为途径,促成教师在解放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技能基础上的专业发展;
促进学生在健全人格、学有所长基础上的个性发展;
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成长。
二、工作目标 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确立现代课程意识,优化课程实施过程,改进课程管理体制,增强课程育人功能;
走进新课程,确立新理念,探索新模式,实现新突破;
改革旧的评价方式,建立新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加快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加快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创新步伐,加快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步伐,加快学校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步伐,打造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坚持依法治校,坚持教育科学发展观,坚持特色办学理念,再树名牌实验小学。
三、基本原则(一)科学性原则 坚持改革就是研究的观念,把课改放在科学研究的高度,以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指导这次课程改革。
(二)发展性原则 把“以人为本”作为课改理论基础,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思想,明确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校的蓬勃发展。
(三)创新性原则 本次课改是在新的理念指导下的改革,要在各方面突出“创新”这个特点,让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验中经受锤炼与提升。创新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总结新的教法与学法,构建新的教学方式,摸索新的育人模式,建立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等等。
(四)主体性原则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课改的主体,发挥广大的师生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性是本次课改的关键环节。通过各种渠道与方法,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使课改作为师生的自觉行动,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动力。
(五)系统性原则 本次课改作为新世纪的课程整体全面改革,课程的综合性是本次课改的一个特点。因此,既要体现学科特点,又要体现各学科间整合的特色;
既要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又要突出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既要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又要优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
(六)情感性原则 深入学生内心世界,把握学生心理需求,只有爱生如子,才能进行心灵的交流。要把心理教育纳入课堂教学,把研究学生摆在和研究课标、研究教材同等重要的位置,使教育过程成为塑造和发展学生健康心理的过程。
四、主要措施 (一)以组织管理为先导,稳步实施课程改革。
学校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重点针对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指导实验的实施。实验班级教师的配备以学校的年轻骨干教师为主,并分学科成立行动小组,负责协调各学科的新课程实施与研究。学校同时成立课程改革指导组、教师培训工作组和课程改革信息组。各小组定期研究课程改革,开展各种研究活动。
对《学校常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教师评聘制度》、《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等方面作必要的修改,融进课改的新理念、新要求。配套制定课改“七制”:调研督查制、动态反馈制、领导示范制、校本培训制、课程管理制、表彰激励制、家校联动制。
(二)以师资培训为动力,全面引领课程改革。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各学科新课程标准,邀请各级专家到校举办讲座、指导课改。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县的课改培训。实抓校本培训,每期开展“五个一”活动,即一本业务学习笔记、一本教研记录、一篇教学案例、一本听课笔记、一节公开课、一篇教研论文。不定期举行“新理念·新教法”研讨课活动。
(三)、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整体推进课程改革。
搞好集体备课,认真剖析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新教材内容。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从有利于学生发展出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开设课改论坛。组织专题研究,使新课程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如:自主学习研究、合作学习研究、探究性学习研究、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等。链接课题研究,注重课改与省市县实验研究课题的整合,用科研带动课改,用课改推动课题研究。将新课改的新理念、新方法运用到该课题研究中去,使我校课题研究再上新台阶。
(四)、以资源整合为支撑,切实保障课程改革。
近两年内计划筹资三十余万元,将用于师资培训,改善教学条件。与家长、社会联合,建立新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开设好各类基础学科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提倡研究性学习,整体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的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五、工作重点(一)创设书香校园。
通过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校园的形成。
1、营造书香氛围。做任何事情环境和氛围是很重要的。一进校门让学生看到“今天你读书了吗”、“生活因阅读而充实,生命因阅读而精彩”、“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手到”,校园的板报、橱窗、横幅,到处要充满浓浓的书香氛围。
2、课堂引领阅读。通过课堂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的技能,激发阅读的兴趣,进而推动课外阅读,使阅读成为习惯。
3、推行国学诵读。通过国学诵读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潜移默化地陶冶性情,开启其智慧,使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本学年主要诵读《弟子规》。
4、建立班级图书角。发动每位学生开展“献一本看百本”活动,并借此活动,丰富班级图书角,要求每个同学把自己喜欢的书,在阅读节期间,带到班里,由班级图书管理员统一管理、借阅,形成“好书都来读,我来读好书”的氛围,同时倡导班级间、年级间的图书交换,在交换图书的过程中,加强大家爱护书本的意识。举行“好书伴我成长”推荐活动,以表格的形式介绍读过的书,展出优秀书目。本班还可以进行旧书买卖活动。
5、举办校园阅读节。以“校园阅读节”活动为载体可以激发师生的读书热情。学校把每年3——4月份定为“校园阅读节”,9月份定为教师“阅读节”,倡导师生每天快乐阅读20分。成立教师读书会,根据读书会章程,教师购书、读书,学校报销。为教学骨干每人征订一份专业刊物,全体教师“与书为友,与大师对话”,全体学生人人爱读书,读好书;
个个学做人,做好人。
6、评选书香之星。评价可以有效地促进活动深入地开展。每次活动都要评选出“亲子诵读”优秀家庭、“阅读之星”、“书香教师”、“书香教研组”、“书香班级”,学校及时表彰奖励。
(二)打造科研队伍 1、规划明确目标。45岁以下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从工作经历、工作业绩到今后的阅读、优质课、论文、教研课题等目标规划,详实具体,并且要时时对照。
2、阅读丰富人生。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读经典名著,增文化底蕴;
读教学专著,强教学实践;
读教育学,悟学生心理;
读报纸杂志,解世事风情。从而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素质,养成爱读书、爱学习的好习惯。
3、课题引领提升。用课题研究带动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学校加大教育科研管理力度,从基本制度保证上提供保障,成立10万余元的课题研究基金,加大对课题研究者的表彰力度,争取建设一批研究型教师队伍。课题研究要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教学,从而使教师自主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4、课堂历练技能。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教学点将大练兵”赛讲、教研组内研讨课、同课异构、一课多上、推门听课等活动,聚焦课堂,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
5、反思促进成长。反思是教师成长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动笔撰写反思,以实现教师群体在反思中提升、在反思中进步的目的。“教育教学反思”可以写教育教学中的“亮点”、“败笔”、“偶得”以及师生的创新、教学的灵感、问题与困惑等等,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教师要节节有札记,月月有反思,年年有反思集。学校每月收集教师的教学反思,组织评比、展览、交流、总结。使教师不仅成为教学的主导,而且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把自己的教学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研究,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三)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1、精心设计“两案”:教案、学案。实行集体备课。为了充分发挥教研组集体智慧,加强教师间的交流、研讨,实行集体备课。
(1)教师利用假期对新教材提前备课,画出整册书的知识树。
(2)开学初各教研组教师交流、研讨,整理出本组的知识树,知识树要张贴上墙,平时教学中要及时完善、补充,学期结束建立起完备的知识树,为第二年教本教材的教师储备资源。
(3)教研组长主持,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按单元将教材分解,组内教师每人备一课,然后集体交流、研讨、修改,定稿后打印,分发给组内每位教师。
(4)教导处要加强对集体备课的监督、检查、参与、评比,要求:
教研组要保证研讨的时间,必须全员参与,每一轮至少有一次邀请教导处相关人员参与,教案的检查以过程性资料、教学札记、课后小记为主,备课要依据“四环节”教学流程来进行。
导学案是引领学生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和矫正反馈的方案。精心设置探究问题是导学案的关键,科学整理知识网络是导学案的重点,引领学生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精心编配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导学案要体现“导读、导思、导听、导记、导练”的“五导”功能。根据我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决定在五、六年级语文、数学学科实行,并且导学案、练案合二为一。
导学案的编写要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要做到教学目标清晰明确,内容安排与学习目标一致;
活动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做到分层目标,分层导学,分层训练,分层达标;
问题设置要符合学习规律,具有层次性,从记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运用性问题——推理性问题——评价性问题。作业设计要符合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做到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和活动、实践类作业并重。课内作业要以基础题为主,体现基础性、层次性,注意梯度,兼顾覆盖面。
集体研讨、领导把关后印发给每位学生。课堂上要把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展示点评有机结合,使课堂紧凑高效。每次课后,教师要对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进行查阅,评价学生达成教学目标情况,对遗留问题及时发现和矫正。
2、优化课堂“四环”:激趣导入——自主设疑 ——探究交流——运用拓展。
激趣导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如果能巧妙地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为整节课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心强等年龄特点及学科特点,每节课开始要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快速、主动地进入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他们思考的内在动力,使问题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 自主设疑:学习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学问的出发点在于问。上课时,我们要让学生在预习或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归纳,设定当节课教学的主要问题、重、难点。再由学生自学、小范围研讨,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课堂学习的过程实际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使学生位于认知的矛盾、悬念之中,产生“新奇、问题”,激起他们的探索欲望,从而培养其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
探究交流: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可以是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讲解等,但一定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要做到“三讲三不讲”: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理解不到位的问题,讲学生易混易错的问题,讲激发学生进取、提高学生探究意识的问题;
学生不自学不讲,学生自学后会的不讲,学生不展示不讲。交流反馈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学习的过程。学生在交流学习成果时,教师不但要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解决有深度的疑难问题,而且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大地发挥,最终能脱离教师的指导进行独立地探究学习,交流的形式,灵活多变,可以是小组的交流,也可以是整体的争论,还可以是学生与教师的辩论……总之,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对话,要让学生在真正的交流中自主、愉快地学习。
运用拓展:运用反馈是检验教学的有效手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当节课的理解,出一些习题,在同桌或小组内交流解答,改变中“师问生答”的传统模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出题、答题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师也要根据学情和教材的需要,分层次补充一些有梯度的练习题,在学案中检验,准确地了解当节课的教学效果。
这四个环节并非一成不变,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教学内容不同有所侧重,循环使用,总之一定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我们将扎扎实实落实好深化课程改革方案,边实践边学习边改进边提高,探讨出适合我校实际的高效教学之路。
实验小学 2015年9月
第五篇: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已经整整一年了,我校作为全国首批实验区体育样本校,在一学年中开展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就实验情况做一全面总结。
(www.xiexiebang.com 教育整理)
一、学校概况
我校现有19个教学班,1000左右学生。学校体育教研组有“两老两青”四位教师。“两老”从事一线体育工作40载,分别担任迎泽区体育中心教研组正、副组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两青”积极上进,勤学好问,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现正在进修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是我校体育组的一大特点,老教师的“传、帮、带”与青年教师的朝气蓬勃,接受新事物快,形成了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为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能有幸成为体育实验样本校,这对我校体育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更快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全面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是一个极大的推动,是对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鼓舞和鞭策。为此,我校十分重视课程改革工作,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有教导处、体育教研组、后勤参加的领导小组,聘请本省教育、心理专家、体育教研员,参与实验、评估工作。添置了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锻炼器材,配备了电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和一年级学年、学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二、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在实验之前,我校代霞老师参加了XX年8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区)培训会,XX年4月参加了西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者国家级培训班,系统学习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有关知识。学习后,她与教研组的全体成员经常进行学习、讨论、研究、交流,认真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内涵,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通过不断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深入地研究教学内容和学生,从教学内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技能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无意识心理与有意识心理高度和谐统一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意向心理活动,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在实践中,我们的教育行为正逐步由精心设计教向精心设计教与学转变,由重在启发答向重在启发问转变,由重在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师个性化转变。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作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
三、实验实施与体会
1.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改革教材内容。
(1)对《教师用书》教材内容进行可行性研究。
我区被确定为实验区后,首先选择了新课程标准人教版《教师用书》,对书中的教材内容进行可行性研究。通过指导组、教研组、实验教师的反复研究、交流、实践,我们感到《教师用书》的教材内容是切实可行的。如依据身体健康领域“水平一”目标的要求,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学会“定期测量和记录自己的身高、体重的变化。”我们在一年级学生《体育健康手册》中设置了身高、体重测量记录和“等级评价”专栏。测量记录表每人一张,学期开始时下发,每学期收两次(测量2~3次),除集体统一测量、记录外,学生还可与同伴、家长协作进行不定期测量、记录。通过教学、实践,反馈数据表明:学生学会了测量身高、体重的方法,并能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等级评价、记录的比例分别为96.8%、94.7%。在强化学生关注自己生长发育的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和认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我们认为此教材是切实可行的。
(2)从学校、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教学内容。
《教师用书》教材内容的弹性和选择性,为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留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我校除选用教师用书中的教材内容外,还从学校实际出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年龄、性别等特点,选择了具有改进学生健康和增强体质实效性的内容,如小排球、滚铁环、小四项(跳皮筋、打沙包、踢毽子、迈大步)等内容。另外,我们为了符合学生心理要求,从学生兴趣出发,在开学初设计了体育兴趣调查表(如表一),每月初进行一次兴趣调查,学生在自己最喜爱的项目栏内打“√”,然后教师进行数据整理,根据结果对教材内容给予适当的调整。以九月、十月、十一月调查结果为例(表二),前两个月学生兴趣变化最大的是游戏与队列,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就多组织学生喜爱的游戏。大多数学生不喜欢队列,而队列又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不进行教学又不行,教师便通过丰富教材内容,逐渐引导学生由不喜欢到喜欢。十一月的数据表明改革教学内容是行之有效的。如在“排队”实施中,老师首先用树枝、绳子做比较高矮、长短的实验,然后引导学生与同伴比较身高,并鼓励学生尝试按大小个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教师进行编号,最后让相邻的同伴互相认识,交流感情。整个过程还伴有轻松优美的音乐,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结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排队”的速度比以前由老师一个一个地安排位置快了许多,学生们不仅很快记住了自己的位置,还能帮助相邻的小伙伴找到位置,加深了彼此间的友谊。
2.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改革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选择了新教学内容,许多一线教师驾轻就熟的教学方法在全新的领域目标前已显得力不从心,在研究教师教法、学生学法方面更是束手无策。这些都唤起了我们强烈的责任感,我们没有退缩,而是继续大胆实验,经过多次研究、讨论,决定对教法、学法进行改革。
首先对体育基础常识进行了实验改革。如在实施“正确身体的坐、立、行姿势”时,安排两个班选用不同的教法、学法,然后进行对比(表三)。
实验班的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主地学习,在新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坐、立、行的基本要求,并帮助同伴纠正错误动作。对比班的学生则在典型的“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的模式中被动地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不仅没有兴趣,而且更谈不上说出坐、立、行的基本要求,与同伴合作学习等等。
其次,注重学生学法的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参与、合作、创新意识,鼓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跳单、双圈”的实教中,我们根据低年级学生兴
趣广泛、模仿力强、活泼好动、喜欢游戏等特点,采用游戏的组织形式,使教材内容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首先学生结伴来到小动物乐园,做完健身操(模仿操)后,去参加小动物运动会(单、双脚跳比赛),然后在老师适当的引导下,利用自制绳圈(直径30公分、可随意调整、有弹性、能进行多种活动)学习跳单、双圈。学生通过自我尝试,互帮互学、反复实践、展示交流、创新拓展,不仅学会了单踏双落动作,而且还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最后鼓励学生开动脑筋,通过改造器材创编自己喜爱的游戏,如“跳皮筋、跳短绳、跳长绳、抓尾巴、网鱼、猫抓老鼠……”孩子们在自主学习活动中个性得以展示,激情得到渲泄,心理得到满足,合作得到加强、身心得到发展,达到了教与学的统一,体现了现代教学为学生“授之以渔”的改革思路。此外,练习中还体现了分层教学,通过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场地(单、双圈不同组合、不同远度)使不同身体条件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起点和发展的余地。3.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改革评价方法。
学习评价是体育课程教学中重要的环节,评什么,怎样评,事关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延续多年的体育考核方法,强调测验学生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量化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过激励作用,但有时也会出现一些消极影响。新课程标准,构建了多层次的目标体系,以反映对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达到提高兴趣,促进发展,鼓励进步,增进健康的目的。为此,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对体育课程评价重点进行研究。
首先我们制定了“一(二)年级体育课成绩综合评价记录表”(表四),开学初,向学生说明评价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表现。划分小组,让各小组学生一起活动,一起学习,以便相互了解,掌握组内每个成员的情况,为小组评价打好基础。成绩评定内容包括认识与知识、体能与运动技能、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采用自评、组评、教师评、家长评的评价方法。首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分组对每个组员进行互相评定(对有争议的则采用少数服从多数,就高不就低的方法),最后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行为表现、进步幅度及自我评定、组内评定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对进行幅度大,表现尤为突出的或身体的缺陷及其他情况的学生写出简短、激励性的评语。另外,让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关注孩子的学习、发展。调查数据统计:下发评定表159份,回收150份,其中希望老师对孩子严加管理,并增加体能训练及意志品质培养的102份,占68%,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进行评价的24份,占16%,没有意见的24人,占16%。
关于对学生的学习评定工作,我们还在反复实践,修改完善之中,希望得到专家,同仁们的指正。
(www.xiexiebang.com 教育整理)
四、实际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我们力求改革,想理性、扎实地从事教学,但由于领悟课改新理念的程度不深,对学生认知估计不够,有时还不能完全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2.现实社会中,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忽视或轻视体育的行为、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有的人对课程改革不能理解。
3.一线老师缺少改革的具体指导,不知道怎样去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包括教学组织、评价等)。
4.课程改革后,工作量加大,相应的人员编制不能及时到位,课程改革实验质量得不到保证。
总之,改革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新是方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会满怀热情,以万马奔腾之势投入到课改的最前沿,本着“探索创新、与时俱进”的原则,积极、认真地理论联系实际地用我们的智慧和才华为我国的课程改革和教师用书的修订提供最切实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