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非公经济人士思想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安徽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非公有制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省私营企业达22.86万户,比“十五”末增加12.26万户;全省个体工商户共有134万户,比“十五”末增加23万户;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非公有制企业90户;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7000亿元,同比增长22%,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8%,较“十五”末提高约8.5个百分点;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入库税款达633.95亿元,同比增长51.01%;占国税收入的比重达61.54%,同比增加7.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60%以上,创历史新高。非公经济已成为活跃度最高、增长性最强的经济形态,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加速安徽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随着非公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一批政治上有觉悟、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影响、对人民有贡献的代表人士。但由于这一新的社会群体自身的诸多因素决定了他们的思想状况是多样化、复杂化的。研究分析他们的思想动态,探索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规范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把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奉献社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已成为当前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主要特点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新社会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
成主体已经由过去的主要以农民和城镇待业人员为主,发展到包括从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分流出来的行政干部和中高级知识分子在内的庞大队伍,呈现出快速增加的态势,具有十分明显的特点:
一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群体是一个思想活跃的群体。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成份比较复杂,发展历程各异,有辞去原职下海经商人士;有身处逆境,经历过多次挫折后闯入商海之人;有从摆摊开店小本经营,摸爬滚打起来的“平民老总”;有从企业改制后变换身份的所谓“红顶商人”;有继承祖业的年轻之士;也有受海外亲友商人熏陶和资助的资深商人等,但他们的一个共性就是思想比较活跃,价值观念、个人信仰、思想理念呈多元化特点,受市场经济影响非常强,时局的变化、政策变动等都易在他们思想中产生波动。他们善于从领导讲话、代表发言、委员动态中捕捉一些信息,通过他们头脑加工成某些动态走势,并在自己的社会圈中传播,对错交织,使这一群体的思想更加活跃。
二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群体是一个思想和工作务实的群体。由于企业是自己的或企业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使他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落在一个实处—企业利益上,不结合企业实际抽象的说教对他们来说既不感兴趣,也没效果。
三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群体是一个勇于创新的群体。普遍思想观念新,敢闯、敢冒、敢试,正在逐步摆脱家庭型、经验型、粗放型管理的旧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方式过渡,2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非公有制经济完成的。科大讯飞以其研制的智能语音核心技术,吸引了联想、英特尔等知名企业入股;美亚光电的大米色选机占据国内80%以上市场份额;安科生物的a-2b干扰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群体是一个具有社会精英化特征的群体。抽样调查显示,非公经济人士创业前,身份是机关干部、经营管理人员(包括曾在国有、集体、私营企业中工作)、专业科技人员占68.8%,务农、下岗失业、外出打工者、军人、没有参加工作和其他人员占31.2%。在非公经济人士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72.9%,其中有44%拥有学士以上学位。大部分处于30岁—50岁这一年龄段,总体大概占80%左右。一大批懂得经营管理、从事科研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毕业生进入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使整个队伍得以发展壮大,且向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的态势。目前,我省有19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有3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我省十一届人大代表中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128人;十届省政协委员中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77人。省辖市人大代表中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426人;省辖市政协委员中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567人。我省县级人大代表中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857人;县级政协委员中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2328人。许多优秀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被安排在各级工商联和总商会组织 3
里,成为中坚力量。
五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群体是一个忙碌的群体。多数非公经济人士忙于企业经营及各项事务,忽视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重经营,重效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上班时间和休息时间的严格区分,时间就是金钱,在这一群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为省时间,他们喜欢谈问题单刀直入,更喜欢有啥说啥。由于工作忙碌的缘故,85.3%的人对自己的健康不满意,1.6%的人对自己的健康极不满意,只有13.1%对自己的健康表示满意。
六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群体是一个感情丰富的群体。老板们大都比较重感情,讲义气,往往对你所给予的帮助哪怕是微乎其微也念念不忘。对与之接触过的人都有自己的评价,对他们敬佩的人的话比较入耳入心,对不愿做的事、不愿听的话,往往不留面子,直来直去。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总体思想状况
(一)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希望为非公经济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大部分非公经济人士在实践中体会到,企业能发展,走上致富路,主要还是靠党的政策好,因此大多数人都感谢党的英明领导,拥护党的好政策,对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普遍表示满意。对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看法,选择满意、较满意两项共占73.6%,不满意的仅占1.4%,90%以上的人希望尽快出台优惠政策,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对一些行业、领域出现的国有资本加聚的趋势,24.4%的人认为是金融危机下的临时措施、不严重,37.6%的人认为是市场 4
规律的反映,有14.6%的人认为是宏观调控的负面效应、比较严重,认为属于体制复归、严重挤压非公经济发展的仅占23.4%,这一结果比我们预想的要好,也说明,广大非公经济人士对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是认同的,对出现的政策负面效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对非公经济政策的落实情况,认为很好的占13.7%,认为较好的占45.0%,认为一般的占32.7%,还有8.5%的人认为不好,表明非公经济政策落实尽管较过去有所好转,但仍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政策执行力,希望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二)最关心本企业的发展,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回答“目前在经济、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具体打算”问题时,放在第一位的是“在商言商,把企业办好”,紧随其后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和企业形象,做一名社会贤达”、“和社会上其他阶层成员和睦相处”。说明非公非公经济人士对自己企业的发展最为关心。关于未来发展,认为金融危机对企业影响冲击很大的仅占24%,认为影响一般和未受冲击两项达76%;认为企业目前生产状况较好,处于正常运作状况的占80%,还有10%的企业超负荷运行;企业认为2009年全年销售收入和利润与去年持平和好于去年的两项均超过70%;企业2009年用工保持不变和增加员工两项共占90%,适当裁员的仅占10%;对2010年企业经营策略,选择基本不做调整、保持目前经营规模占50%,选择在国内实施扩张战略占44%,实施收缩战略的仅占6%。这些数据说明,与去年初悲观情绪迥然相反,现在信心在进一步提升。
(三)表现出很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对政治安排的看待更加理性。调研中,我们发现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十分关心。71.8%的人认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很有必要,27.2%的认为较有必要,认为没有必要或无所谓两项仅占0.9%。关于非公经济人士政治诉求的回答,要求得到党和政府以及其他权力部门的重视和保护、要求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排在前二位,而要求得到政治安排排在最后,说明非公经济人士政治参与带有较强的经济目的,对政治安排的看待更加理性。关于争取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职务的目的的回答,40.6%的人认为为社会事业发挥自己的作用,32.4%的人认为提高自己及企业的知名度,认为是“为了方便办事或熟悉相关领导”的比例很少,仅占4.8%。非公经济人士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所提的议案、提案质量逐年上升,参政议政能力明显增强,85.7%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每年都提交1篇以上议案或提案、大会发言等。
(四)具有回报社会的意愿,表现出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调查显示,95%以上的人都参与过捐助等公益慈善事业。参加公益事业的目的依次为:“回报社会”、“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树立较好的形象”,回答“感恩党和政府”的最少,占11.2%。对“合法经营、依法纳税、诚实守信、关爱员工、保护环境,热心公益事业就是尽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认同度达到97.2%。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参与扶贫工程、光彩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在我省老少边穷地区兴建光彩小 6
学,在交通欠发达乡村兴建光彩路,积极为抗击非典、抗雪救灾、抗震救灾、防治手足口病和白内障捐资捐物,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6月底,全省参与扶贫光彩事业活动的民营企业家达9863人,落实光彩项目212个,到位资金75亿元,帮助33.5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向扶贫光彩事业、新农村建设和抗洪抗震救灾捐款捐物达4.26亿元。去年下半年,我省开展的以非公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光彩耀江淮”活动,得到了广大非公经济人士的积极响应。据统计,全省17个市共上报了116个光彩项目,投资和捐赠总额共计33亿多元,其中非定向捐资达1500多万元。
(五)充分肯定党建工作的作用,希望有一个统一的主管部门来进一步加强指导。94.9%的人认为在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非常有必要”或“比较有必要”;90%以上的人认为企业开展党建工作能“很好”或“比较好”地增加企业凝聚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受调查的57.1%的企业已建立党团工会组织。在调研座谈中,一些非公经济人士提出,希望自上而下要有一个统一的主管部门来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的指导。
(六)充分肯定工商联的工作,对发挥工商联的作用寄予希望。82.5%的人经常参加工商联活动;80%以上的人认为工商联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所做的工作“很有成效”或“比较有成效”。作为非公有制企业的“娘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无疑受到了被调查企业 7 的格外期待。关于最希望工商联做什么的回答,依次是将非公有制企业的愿望真正反映到决策层,搭建非公有制经济多层次、多形式的沟通平台,协调企业与政府部门的联系,提供政策信息服务等。
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状况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政治上还不成熟。有的非公企业以自身利益来衡量各种问题,对他们有用就拥护,对他们不利就疑虑甚至抱怨,个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党的方针政策还不够了解,把官场腐败、权钱交易等某些社会阴暗面扩大化。极少数人利用各种政治参与渠道,千方百计与有关官员攀上关系,拉拢腐蚀官员,寻求非正当保护。有的在参政议政过程中,说自己企业的困难和问题多,谈整体情况少,没有普遍地代表整个阶层去说话和做事,政治责任感不强。有的不愿意投入一定的精力履行社会职务职责,经常造成各种会议虚席以待。
二是经营理念存在偏差。一些非公经济人士存在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思想,排斥企业兼并。部分中小型非公企业仍存在产品质量不合格,资金拖欠,期骗等不诚信行为,从而让非公企业整体受此影响。有些人不能正确处理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缺乏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签订劳动合同,不为工人缴纳社会保险金,甚至克扣、拖欠工人工资,任意加班加点,不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8
少数人致富后不思进取,贪图享受,腐化堕落,抛弃了勤劳致富的观念,而是偷税漏税,参假制假,唯利是图,法制意识淡薄,以致违法违规现象严重,甚至误入黄、赌、毒的歧途。
三是应对市场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还不是很强。调查中,个别企业不能正视市场变化带来的经营风险,不能准确地预测经济走势,对企业面临的经营困难,缺乏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出现了思想困惑,产生了悲观情绪。
四是对党建和群团组织建设的支持力度还不够。不少非公企业虽然建立了党、团、工会等组织,但不少企业更注重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不热心,党、团组织的建立更多是用来撑撑门面。工会等群团组织的组建在中小型企业仍有一定阻力,部分企业主对此持抵触情绪。
四、构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群体在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利益要求、政治愿望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有别于一般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也不同于原工商业者。他们的思想空前活跃,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进一步增强,思想认识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多。为此,要针对非公经济人士的思想动态,探索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规范工作机制,促进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一)建立健全领导工作机制。坚持“团结、帮助、引导、教育”的方针,从保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在非公经济人士中加以贯彻、落实出发,从保证非公企业大局的 9
稳定、发展出发,构建一个由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统战部、工商联、工商局、行业商会、个私协具体负责,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思想工作机制。
(二)建立健全宣传表彰机制。一是突出典型宣传。通过在新闻媒体设立特色栏目、创建互动渠道、举办对话访谈、创作文艺作品等方式,正面宣传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创业事迹、创新精神和创造成果,充分展示他们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貌,激发再创佳绩的积极性。二是发挥表彰杠杆作用。完善优秀建设者表彰、优秀非公企业表彰、光彩事业表彰、就业与社会保障先进非公企业评选表彰等平台,进一步规范表彰办法,拓展表彰范围,严格表彰条件,完善表彰机制,建立多层次的表彰体系,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去年,我省开展了第二届“优秀建设者”评比表彰活动,采用在主流媒体公示、典型人物连续报道、专题节目等进行正面宣传,影响和带动了全省更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进一步增强了建设者意识,提高了建设者素质。
(三)建立健全非公经济人士政治安排机制。要把政治安排作为牵动整个非公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来抓,政治安排中要注重稳定性、广泛性和动态性的统一。发挥政治安排所体现的政策导向作用,适当考虑不同层次及不同行业的代表性,不能凭企业规模的大小、纳税金额的多少、捐助社会的多寡来定,还要考虑到非公企业经营者的政治态度、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参政议政的能力等。对非公经济 10
代表人士的政治安排要增加职数,进行动态调整、滚动安排,尤其要妥善做好党员非公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工作。要建立规范的选拔、培养、推荐、安排制度,完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评价指标体系,增强选拔与安排代表人士工作科学性、透明度,切实做到选拔一个、带动一批,安排一个、影响一片。对于已经安排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执委和常委等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要加强联系、继续教育、跟踪培养,准确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主动提醒帮助,逐步实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安排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四)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党委、政府要把非公经济人士的教育培训纳入人才培训的总体规划,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要探索符合非公经济人士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的教育方法,寓教育引导于学习培训之中。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座谈会、经验交流会进行专题教育;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学者讲课;组织本地范围内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相互参观、学习,介绍经验;邀请国内知名企业家就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传经送宝;组织非公有人士到国内外发达地区进行考察;组织非公经济人士参加党校行政学院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和经营管理水平。
(五)建立活动载体机制。充分运用现有载体,进一步组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参与光彩事业、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慈善公益事业等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开展“非公经济人士活动月”活动,引导非公人士致富思源,富而思进,11
承担社会责任,固守发展正道。要在非公企业中探索建立非公企业统战工作站,延伸做好非公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手臂,拓宽做好非公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要积极拓展活动平台,把非公经济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促进非公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帮助解决非公有制企业治理结构落后、风险防范能力差、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发展方式不科学、流动资金不足等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通过办实事,使广大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六)建立健全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联系机制。建立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定期走访制度和调查研究制度,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了解他们的经营状况,反映他们的合理诉求,想方设法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定期召开不同类型的分析会、通报会,深入了解非公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完善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联系交友制度,充分发挥工商联的网络优势,组织开展企业联谊、企业家沙龙等活动,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广交朋友、交知心朋友,加强思想认识和心理情感上的沟通等。
(七)建立健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机制。引导非公经济人士充分认识到在企业中建立健全党组织、开展党的工作,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与广大职工利益相一致,与更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共同目标相一致。要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进行全面调查,在已具备条件的企业中把党组织建立起来;对一些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通过联 12
合、挂靠,或下派党的工作指导员、加强工团组织建设等办法,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要积极探索与企业经济活动规模和企业组织方式相适应的党建工作方式,使之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战斗堡垒作用。要对非公经济人士中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要吸收入党,增强和扩大党在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党组织要加强对非公企业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建议设立非公有制经济党的工作委员会, 负责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要把党建工作的领导机制、指导机制、培训机制、经费保证机制长效化。通过公开招聘、择优选派、挂职锻炼、建立人才数据库等方式,选配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党建工作能力较强、熟悉非公企业情况的年轻干部,担任党建指导员,加强对党建工作的指导。同时,通过党建促企业文化建设,使广大非公经济人士的思想境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得到升华。
(八)建立非公有经济组织接班人的培养机制。非公经济人士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当一部分第一代企业家渐渐走近新的年龄周期,一些非公企业面临着传承问题,甚至有“断代”危险。江苏省2008年就发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由省委、省政府组织,集中培训“富二代”的工作计划,为非公企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因为相当一部分非公企业是国企改制形成的,企业家对党有深厚的感情,但他们的下一代,以及成长型非公企业的负责人,他们学历 13
高,头脑聪明,但对党的了解和情感,与他们父辈相比,需要进一步强化。要通过建立非公经济组织接班人的培养机制,把非公企业的优秀人才团结、凝聚到党的周围,促进非公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篇:如何做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与思考(范文模版)
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我县非公经济的迅速发展,非公经济人士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了一大批政治上有觉悟,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影响的代表人士。如何做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将他们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发展经济、奉献社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我们统战工作,特别是工商联工作必经认真研究的新课题。最近,我县就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县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成为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批有实力、能力强、素质好,有影响、有潜力、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涌现出来。县工商联充分认识统一战线在实现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中所肩负的光荣使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办法和新途径,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现状
近几年通过全县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努力,工商联的具体工作,现已建立乡镇商会6个,行业商会5个,基层非公经济党支部4个,初步建立了600多人组成的县乡(镇)两级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其中列入县非公经济代表人士队伍的有47人。在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中呈现五大特点:
1、中共党员比例相对较高,典型示范作用日益明显。在47名代表人士中,中共党员20人,比例为43%,表明中共党员这一群体中政治影响力较强。
2、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在47名代表人士中,最大年龄57岁,最小年龄35岁,其中40岁以下的16人,占34%;41一50岁的26人,占55%;50岁以上的11人,占11%;年龄结构形成梯次,表明这部分代表人士年富力强,既有丰富经验,又富有开创精神,对企业发展极为有利。
3、文化结构基本合理,但女性所占比例偏低,占14.8%。47名代表人士中,大学文化程度8人,占17%;大专以上文化8人,占17%;中专(高中)文化程度12人,占25.5%。
4、代表人士的企业有一定代表性。目前,我县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已有32人担任县以上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常执委。其中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2人,县政协副主席1人,县工商联常执委42人。企业资产有所增幅,目前,在42名代表人士的企业中,50万元以下的29户,50一200万元的6户,200万元以上5户,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2户。纳税额不断上升,42名代表人士的企业,2008纳税在10——50万元以下的9家,纳税在50万元以上的3家,最高一户纳税在200万元以上。在2008年县委、县政府表彰的“优秀纳税户中”被安排为州、县政协委员的个体私营企业就有10家。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代表人士能依法经营、按章纳税。
5、非公人士积极参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4月23日,县内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代表等230余人参加了由平塘县政协、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商会)、县非公有制经济办公室四部门联合举办的“立足特色,抢抓机遇,推动平塘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论坛。并积极填写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科学发展意见和建议表,为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的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
从以上我县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的结构情况看,这支队伍在政治上有了一定先进性,在经济上有了一定代表性,在社会上有了一定影响力。
二、基本做法和经验
1、把强化个体私营经济的主体意识作为做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
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一是2000年以来平塘县个体私营经济得长促发展,以下是2000年与2008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对比数据:2000年,全县有个体工商户2406户,从业人员3222人,注册资金1087.5万元;私营企业18户,投资者人数56人,雇用工人数208人,注册资金1384万元。2008年,全县有个体工商户3237户,从业人员4574人,注册资金4718.10万元;私营企业55户,投资者人数133人,雇用工人数865人,注册资金7691.11万元。与2000相比,2008年分别增长了34.54%、41.96%、333.85%、205.56%、137.5%、315.87%、607.23%。二是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全县私营科技企业和从业人员不断增多,管理结构提高,企业产品档次、科技含量逐步提高。我县的龙马公司、龙鑫公司、瑞利电子厂、毛南纺织厂等都属私营科技企业。在市场激烈竞争中,我县私营企业渐渐从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向现代化企业转化,走科技兴企之路。之前,各企业在生产中注重产量,忽视质量,缺乏知名品牌。现在,各企业在狠抓产量的同时,注重产品质量,努力打造自身品牌和形象,各行业产品质量在整体上有很大提高,而且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名牌产品,如“龙马信扶水泥”、“贵州春茶第一壶”、“平里河四月桃”、“玉水松花皮蛋”等。三是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是对财政的贡献率逐年增加。2000年全县非公经济纳税总额为831万元,2008年非公经济纳税总额为2757.34万元,比2000年增加1926.34万元。二是积极回报社会。陈立地、陆龙军等非公经济人士及龙马水泥厂、瑞康蚕茧公司等企业纷纷为我县文化教育、修桥修路扣资解囊。三是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2008年我县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5439人,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的就业压力,促进了劳动力的转移。四是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使部分社会无业人员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促进了我县社会治安状况的好转。平塘县个体私营经济之所以取得较快发展,从调查情况看,主要取决于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地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体来抓的结果,实行县四家班子挂钩各企业,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与企业老板交朋友,交心谈心,为做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组织非公经济人士学习有关政策,是做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2005年以来,利用各种会议组织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及基层党组织学习党的各个阶段的重要文件精神。一是对国务院(2005)3号文件和黔府发(2006)14号《省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的意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权益保护条例》贯彻学习,领会精神实质,增强其放心、放手、放胆地发展,增强企业做强做大的信心;二是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统一战线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等。认真领会《讲话》明确提出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的知识分子为新阶层的新概念、“三大历史任务”等;学习十七大报告等,学好、用好政策,引导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通过贯彻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对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在活力进一步增强,呈现出总量上有所扩张、质量上有所提高、贡献上有所增加的良好态势。一是思想认识得到不断深化。全县上下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实现了从非公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益补充到非公有制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主体的转变;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副业到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社会主业,必须发展壮大的转变;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由被动向积极主动发展、无尚光荣转变,即“三个转变”。全社会基本形成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3、把抓组织网络建设,形成阵地和渠道,作为做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平塘县把会员发展同乡镇商会建设结合起来,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采取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并抓住平塘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和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的大好时机,把非公有制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乡镇,适时组建了商会,建立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在此基础上,重点地把那些在当地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热心乡镇商会工作的私营企业主发展为工商联会员。实践证明,乡镇商会、同业公会建设为开展非公经济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阵地,为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的脱颖而出提供了渠道。
4、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各项服务作为做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县工商联在贯彻“团结、帮助、引导、教育”的方针,在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自身优势,以服务为载体,卓有成效地开展了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工商联参政议政的政治优势,为非公经济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增强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对工商联的归属感。平塘县工商联把调查中了解到的非公经济人士的愿望、要求和意见进行疏理形成文字材料呈报县委、县政府,建议县委县政府把非公经济经济领导小组成立在工商联,引起县委主要领导的重视。二是发挥民间商会优势,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以“服务立会”为宗旨,把开展商会服务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平塘商会除设非公有制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投诉中心、企业会计代理记帐公司外,把融资服务和维权服务作为商会服务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目前,已成立了个私经济担保公司,为非公经济人士贷款提供担保。三是发挥联系广泛优势,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党委、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及群众团体联系和合作。采取中秋座谈会、联谊会等形式,让非公经济代表人士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官员面对面交流,争取彼此间的沟通与配合,拓宽了工商联当好政府助手的渠道,协调了非公经济代表人士与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解决广大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四是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增进友谊,相互了解,采取轮流接旗举办的形式,每年分别在有商会的乡镇举行一次商会杯联谊运动会,为各乡镇及非公经济人士之间的交流、沟通、了解、合作搭建了平台,增进了团结和友谊,增强了凝聚力,展示了非公经济人士的形象,为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和三个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存在问题及思考
我县在做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做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渠道单一,网络弱化,部门未形成工作合力,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因素仍然很多,需要解决的矛盾还十分突出。为此,我们在探索和实践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要谁掌握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在想什么,需要我们做什么,针对工商联的职能特点和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研究和思考。
思考一:面对变化的新形势,工商联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不断探索和研究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的概念和内涵,才能找准做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着眼点和自身位置。
党的十五大以来,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很快,客观上要求我们要重新审视和充分认识,个体私营经济不再是过去的“有益补充”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一支重要的先导力量,尤其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鼓励、引导非公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做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当前,我们在大力制订政策,倡导发展非公经济的同时,如何能真正把非公经济思想政治工作摆上重要的战略位置,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推动整个非公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来抓,避免出现把经济工作作为“硬任务”,而把思想政治工作看成“软任务”,嘴上说得多,实际做得少。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大对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党政干部的思想认识,建立一支懂经济、会法律,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愿意为广大非公经济人士服务的干部队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随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研究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概念和内涵。我们考察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是否具有代表性,通常主要从经济实力、政治素质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衡量。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建议应允许存在区域差别,可以根据当地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非公经济人士队伍情况,具体制订量化标准。总的来说要重点培养那些在当地拥有一定经济实力,有良好的企业信誉、社会影响和参政议政能力,政治上能与我党团结合作,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和光彩事业的私营企业主、“三胞”投资者、民营科技企业家,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人士。工商联作为具有统战性、民间性、经济性的人民团体和民间商会,在工作中如何能定好性、找好位,把握好“三性”的统一,找准工作着眼点。从调查情况看,一些地方尤其是基层工商联组织不同程度存在片面追求商会职能、淡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现象。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工商联要把握好定性定位的问题,立足于党和政府联系非公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政府管理非公经济助手,寻求党委、政府的支持,把做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最主要的任务。
思考二:因地制宜,主动出击寻求配合,才能找到做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这就给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几年来,各级统战部、工商联对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但在新形势下,如何能够按照江总书记的要求,把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活、做到位。我们认为,要因地制宜,寻找有效载体和新途径、新方法。目前,我们要在充分运用报纸、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媒体,通过开办专题、建立商会网站和举办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经常性教育的基本方式以外,在新途径、新方法方面要重点在六个结合方面做工作,即,一要把做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同企业党、团、工、妇等组织建设结合起来。根据企业情况,创造条件,使党、团、工、妇组织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二要把做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同引导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参与光彩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捐助活动结合起来。在组织代表人士结对助学和社会公益捐助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广大非公经济人士参与我县农业产业化开发。三要把做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同非公有制企业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目前私营企业的文化建设几乎还是空白,还没有引起广大干部和私营企业主的足够重视。建议非公企业采取灵活多样,简单易行、小型分散的形式,开展一些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使企业健康向上发展,寓思想政治工作与各种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中,使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思想境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得到升华。四要把做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非公经济人士关心的问题入手,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办实事之中。近几年,个体私营经济虽然得到较快发展,但调查中发现,制约个私经济发展和困绕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的因素仍然很多,如融资难、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不能落实、“三乱”问题未得到根本治理、多头管理等。广大非公经济人士迫切期望政府有关部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要根据广大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的愿望和要求做一些具体工作。党委、政府要加大各部门工作压力,强化督查,加强银企合作,实行税费“一本清”,避免税费征收回头望,提供良好社会治安环境,具体量化优惠政策等。通过办实事,使广大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五要把做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同表彰先进、树立典型结合起来。2008年,县委、县政府对12家企业和30户个体户进行表彰,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非公经济人士的热情,对于引导广大非公经济人士走爱国、敬业、守法的道路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目前这些活动还未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覆盖面较窄,缺乏连续性。为使这些活动深入有效,可以分行业、分层次、全方位地进行,动员全社会参与。六要把做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同对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的政治安排结合起来。把政治安排作为牵动整个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来抓,真正起到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政治安排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切实搞好政治安排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在政治安排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集中表现在对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的教育不够、引导不力、政策不完善、工作不深入、举荐程序不规范和安排人数的比例相对较少等。建议对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的政治安排要进行动态调整、滚动安排。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以典型带动全面,使这项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市场建设中的主人翁作用,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思考三:做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解决好体制问题,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
在新的形势下,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理顺体制,提供组织保证和规范各项制度上做文章。我们看到,一方面团结教育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工作主要由工商联来做;另一方面,工商联又缺乏必要的工作手段和工作条件,要改变这种状态,又不完全取决于工商联自身,而实际上涉及到政府职能的转变、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等体制管理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党委、政府重视,自上而下,理顺体制,赋于工商联实实在在的工作载体,让工商联有职有位。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面广量大,涉及部门多,需协调处理的问题多,应加强党的领导,建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参加,有关职能部门组成的“个体私营经济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又是一项经常性工作,要靠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来约束和提供保障。如建立非公有制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定点服务制度,定期交流联谊制度,定期调查研究制度和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物的培养、考察、举荐制度等,实行目标考核责任制,使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第三篇:关于职工思想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职工思想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深层次的矛盾日益凸现,不稳定的因素不断增加,职工的思想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因此,要化解各种矛盾,消除不稳定的因素,就必须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就必须要研究职工所关心的问题,要在分析职工思想状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一、职工思想中的主流意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广大职工比以往更加关注改革开放的成果,更有了参与企业改革的积极性,他们也更关心企业的发展,维护企业的稳定和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在他们身上更多呈现出的是支持改革、参与竞争、正视现实、自我发展、开阔视野,与时代共进的思想主流。他们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感增强了。通过调查我们感到,广大职工对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的成果总体上是满意的,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拥护的,大多数职工对改革开放的评价是满意或基本满意。即使在困难企业,职工也没有因为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而否定改革的成果。许多职工仍从大局出发,对改革开放的成果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是对改革的承受力加大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职工的思想被激活了,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了。改革初期职工思想的“热点”问题已经转移。许多职工都能认识到“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工程”是企业改革脱困的必由之路。大多数职工对此表示理解和支持。我们在调查时,有位工人是这样说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我不下岗谁下岗”!还有一个单位,在工友之间竟出现了新老职工都想让对方留下来的感人场面。
三是对企业命运的关切度不断提高。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职工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广大职工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关心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职工对企业经营者的评判、对企业前途的关心都能同自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应该说与前些年相比,今天的职工更加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加关心市场的需求,更加关心企业的经济效益了。
四是职工的就业观念、择业观念也在不断改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价值观念更趋实际。在就业观念上他们更能正确对待职业和岗位,更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客观地面对现实。即便是一些企业把岗位之间的收入差距拉的很大,但个别职工仍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了低薪岗位。职工的择业观念较前些年也有了很大的转变。更多的职工看重的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他们更追求其自身发展的环境。个别工人说的更直接;只要能养家糊口就行。“职工的竞争意识和自主择业意识正在不断增强。
五是爱国主义思想不断得以强化。近年来,广大职工对重大的政治事件都表示出极大的关注。香港、澳门的回归,更激发了广大职工的爱国热情。他们对当前的台湾局势与和平统一祖国的前景,同样十分关注。从职工思想的反映可以看出,大多数职工都能认识到,只有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威望和地位。
二、职工思想中的消极倾向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都已发生并将继续发生变化。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长期积累的问题逐渐显现,各种矛盾相对集中。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同职工群众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也在不断增多。许多社会现象也会诱发职工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职工思想认识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会逐渐显露出来,有些可能会引起职工的思想波动和心理失衡,职工表现出来的一些消极倾向,主要有以下五种心态:
一是矛盾心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职工的心理活动也比以前更活跃和复杂。大量的社会现象、大力度的改革对职工的心理影响也越来越大。目前,在职工中因工作、生活、婚恋、家庭、经济、人际关系等问题,都会产生许多心理矛盾。在对待改革的态度上,有些职工盼改革、怕改革,产生既盼又怕的矛盾心理;在利益分配上他们既厌恶”大锅饭“,又怕打碎”大锅饭“去承担风险;在用工上,他们既想参与竞争,又怕在竞争中被淘汰等。职工的心理压力加大了,他们必须要面临各种风险压力、期待压力和情感压力。以前工作的稳定性和优越性给职工以极大的安全感,而今,心理上的安全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风险。
二是失衡心理。由于新旧体制同时并存,发展极不平衡。有些改革、方针、政策和措施尚未完全配套,使职工心理”落差“较大,造成心理失衡。一些职工感到,改革总是以牺牲职工的利益为代价,于是就有人认为改革越深化,职工的地位越下降。尽管中央一再强调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但落实到基层就显得苍白无力了。职工的心理失衡同社会和企业的急剧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面对社会的腐败现象,许多职工表现出了一种消极的思想趋向,如用民谣作为载体来发泄其不满的情绪。职工对深化改革过程中部分企业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借机敛财的现象深恶痛绝。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部分企业职工生活受到了很大冲击,承受着来自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由于客观条件与主观的愿望的反差太大,造成职工的思想活动向极端发展。一些职工认为煤矿企业职工收入偏
低,经济地位下降,同时,也感到政治地位的降低。部分职工认为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往往忽视了企业职工的利益,医疗改革、住房改革、教育改革无一不在加重企业职工的负担,产业工人付出的改革成本过高,这也是造成职工心理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怀旧心理。煤炭企业进入市场后,由于供大于求,煤炭销售难、货款回收难、职工开资难,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职工不能正常开资,企业的生产不能正常运行。在这种情况下职工思想和行为上出现的短期化倾向也就在所难免。个别职工可能就会产生越改革越不如从前的心理。一位老工人曾直言?quot;改革力度越来越大,工资拖欠越来越多,职工生活越来越差。”也有个别职工对国企三年脱困的信心不足,看不出国企改革的亮点,甚至有人把企业改制说成是“企业换牌子、领导换帽子、工人掏票子”。
四是自卑心理。一些职工的主人翁自豪感随经济地位的变化而失落。部分职工的自卑感、压抑感代替了往日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在五六十年代,煤矿工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很强,他们会为自己是一名煤矿工人而感到无上荣光,但进入市场经济以后,煤炭行业的职工收入远远落后于其它行业,于是,一些工人就感到在煤炭企业工作是进错了门,在同其它好的企业相比时,他们的自卑心理相当严重,再加上市场经济就是以效益论英雄,对亏损企业的职工可以说是不屑一顾。煤矿职工也就难免会有一种自愧不如的感觉了。五是依赖心理。在职工产生自卑心理的同时,也有一部分职工存在着依赖心理。煤炭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是十分严重的,大一统的观念较强,长期受“计划等上级下达,村料靠上级供应,销售靠上级统包”的影响。“等靠要”思想严重,一切依赖国家,一切依赖上级。一遇到困难就找主管部门和上级领导,事事找上级靠国家。特别是一些资源衰竭矿井的干部和职工放不下企业的架子,靠国家贷款,靠政府扶贫。以?quot;大锅饭“都已成”大锅汤"了可还不积极地去寻找出路,至今还有一部分职工仍然认为自己进了煤矿的门就是国家的人,企业就要管他一辈子。
总之,在企业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职工的不良文化心态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改革中存在的某些失误,也有职工思想观念上的偏见;既有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又有职工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既有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职工认识上的局限;既有政策上的问题也有现实中的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问题也有客观方面的影响。
三、对职工不良心态的调适措施
大量的事实表明,在社会转型期,特别是国企改革不断深化,但还未完全到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需重新调整,但市场机制还未完全形成,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不断加剧,在新的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情况下,职工思想最为活跃,极易形成一些不良的文化心态,应该说,这是社会现实在职工思想中的客观反映,但必须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如果不良心态不能得到调适,就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有可能会积淀成社会发展中的阻力,进而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心理调适措施,通过文化整合、自我调控、环境影响、舆论引导、真情感动等措施,使职工排除心理障碍,化解心理矛盾,保持心理平衡。
--进行文化整合。面对改革攻坚、经济关系、利益关系调整中出现的下岗、失业、分配差距过大等现实问题,面对新旧两种体制交替过程中消极腐败易发、多发、频发的特殊历史现象,一些职工在分辨先进与落后、主流与支流、正确与谬误中产生了许多模糊认识,产生了许多心理矛盾。要消除这些心理矛盾就必须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对职工的心理施加一种无形的压力,使职工思想、心理和行为受到不同形式的影响。这一过程就是文化整合的过程。企业要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在职工心理调适过程中的影响、同化和整合作用,从而使职工开阔视野、顺应趋势、调整心态、更新观念,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改革与发展的潮流中。
--注重自我调控。职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思想反映,都可以从他们所从事的各种具体活动中找到依据。因此,我们要不断研究职工思想变化的规律性,引导职工进行心理的自我调控。其方法一是理智性心理矛盾的调适。主要是把握思想脉博及时抑制职工的消极情绪、情感,消除工作中的单调乏味,保持职工对工作的兴趣,让职工循序渐进地工作。二是情感性心理障碍的调适。注意为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帮助职工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引导职工在情感爆发时,进行适度渲泄和放松,让职工有张有驰,生活乐观开朗,保持良好的心境。三是意志性心理障碍的调适。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完善职工的个性心理,对职工进行信仰、信念、信心的教育,帮助职工养成具有责任心、进取心和事业心。四是焦虑心理的调适。在企业普遍进行减员分流的过程中,要让职工有一种压力和紧迫感,但要帮助职工克服过度的焦虑感,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和公平竞争的条件。
--优化企业环境。职工心理不仅会受信仰、信念、理想、需要、动机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会受社会环境、企业环境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同的企业环境对职工会本稿件版权属于517878秘书网产生不同的影响,良好的企业环境会使企业职工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而不良的企业环境会使职工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企业通过正确的舆论、良好的风气、规范的要求对职工进行长期的影响,使职工逐渐适应群体的要求,促进职工个体行为与群体趋向保持一致。一个企业如果经营者公正廉洁,领导班子坚强有力,职工群众团结奋进、正气上升、人际关系和谐,那么,职工也就很容易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即使是一个落后的职工在这个集体里也是很容易变好的。
--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在国企深化改革过程中,职工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取向必然会发生变化,如果
第四篇:关于职工思想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深层次的矛盾日益凸现,不稳定的因素不断增加,职工的思想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因此,要化解各种矛盾,消除不稳定的因素,就必须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就必须要研究职工所关心的问题,要在分析职工思想状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一、职工思想中的主流意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广大职工比以往更加关注改革开放的成果,更有了参与企业改革的积极性,他们也更关心企业的发展,维护企业的稳定和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在他们身上更多呈现出的是支持改革、参与竞争、正视现实、自我发展、开阔视野,与时代共进的思想主流。他们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感增强了。通过调查我们感到,广大职工对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的成果总体上是满意的,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拥护的,大多数职工对改革开放的评价是满意或基本满意。即使在困难企业,职工也没有因为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而否定改革的成果。许多职工仍从大局出发,对改革开放的成果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是对改革的承受力加大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职工的思想被激活了,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了。改革初期职工思想的“热点”问题已经转移。许多职工都能认识到“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工程”是企业改革脱困的必由之路。大多数职工对此表示理解和支持。我们在调查时,有位工人是这样说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我不下岗谁下岗”!还有一个单位,在工友之间竟出现了新老职工都想让对方留下来的感人场面。
三是对企业命运的关切度不断提高。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职工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广大职工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关心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职工对企业经营者的评判、对企业前途的关心都能同自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应该说与前些年相比,今天的职工更加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加关心市场的需求,更加关心企业的经济效益了。
四是职工的就业观念、择业观念也在不断改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价值观念更趋实际。在就业观念上他们更能正确对待职业和岗位,更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客观地面对现实。即便是一些企业把岗位之间的收入差距拉的很大,但个别职工仍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了低薪岗位。职工的择业观念较前些年也有了很大的转变。更多的职工看重的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他们更追求其自身发展的环境。个别工人说的更直接;只要能养家糊口就行。“职工的竞争意识和自主择业意识正在不断增强。
五是爱国主义思想不断得以强化。近年来,广大职工对重大的政治事件都表示出极大的关注。香港、澳门的回归,更激发了广大职工的爱国热情。他们对当前的台湾局势与和平统一祖国的前景,同样十分关注。从职工思想的反映可以看出,大多数职工都能认识到,只有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威望和地位。
二、职工思想中的消极倾向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都已发生并将继续发生变化。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长期积累的问题逐渐显现,各种矛盾相对集中。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同职工群众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也在不断增多。许多社会现象也会诱发职工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职工思想认识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会逐渐显露出来,有些可能会引起职工的思想波动和心理失衡,职工表现出来的一些消极倾向,主要有以下五种心态:
一是矛盾心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职工的心理活动也比以前更活跃和复杂。大量的社会现象、大力度的改革对职工的心理影响也越来越大。目前,在职工中因工作、生活、婚恋、家庭、经济、人际关系等问题,都会产生许多心理矛盾。在对待改革的态度上,有些职工盼改革、怕改革,产生既盼又怕的矛盾心理;在利益分配上他们既厌恶”大锅饭“,又怕打碎”大锅饭“去承担风险;在用工上,他们既想参与竞争,又怕在竞争中被淘汰等。职工的心理压力加大了,他们必须要面临各种风险压力、期待压力和情感压力。以前工作的稳定性和优越性给职工以极大的安全感,而今,心理上的安全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风险。
二是失衡心理。由于新旧体制同时并存,发展极不平衡。有些改革、方针、政策和措施尚未完全配套,使职工心理”落差“较大,造成心理失衡。一些职工感到,改革总是以牺牲职工的利益为代价,于是就有人认为改革越深化,职工的地位越下降。尽管中央一再强调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但落实到基层就显得苍白无力了。职工的心理失衡同社会和企业的急剧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面对社会的~现象,许多职工表现出了一种消极的思想趋向,如用民谣作为载体来发泄其不满的情绪。职工对深化改革过程中部分企业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借机敛财的现象深恶痛绝。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部分企业职工生活受到了很大冲击,承受着来自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由于客观条件与主观的愿望的反差太大,造成职工的思想活动向极端发展。一些职工认为煤矿企业职工收入偏低,经济地位下降,同时,也感到政治地位的降低。部分职工认为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往往忽视了企业职工的利益,医疗改革、住房改革、教育改革无一不在加重企业职工的负担,产业工人付出的改革成本过高,这也是造成职工心理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怀旧心理。煤炭企业进入市场后,由于供大于求,煤炭销售难、货款回收难、职工开资难,企
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职工不能正常开资,企业的生产不能正常运行。在这种情况下职工思想和行为上出现的短期化倾向也就在所难免。个别职工可能就会产生越改革越不如从前的心理。一位老工人曾直言?quot;改革力度越来越大,工资拖欠越来越多,职工生活越来越差。”也有个别职工对国企三年脱困的信心不足,看不出国企改革的亮点,甚至有人把企业改制说成是“企业换牌子、领导换帽子、工人掏票子”。
四是自卑心理。一些职工的主人翁自豪感随经济地位的变化而失落。部分职工的自卑感、压抑感代替了往日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在五六十年代,煤矿工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很强,他们会为自己是一名煤矿工人而感到无上荣光,但进入市场经济以后,煤炭行业的职工收入远远落后于其它行业,于是,一些工人就感到在煤炭企业工作是进错了门,在同其它好的企业相比时,他们的自卑心理相当严重,再加上市场经济就是以效益论英雄,对亏损企业的职工可以说是不屑一顾。煤矿职工也就难免会有一种自愧不如的感觉了。五是依赖心理。在职工产生自卑心理的同时,也有一部分职工存在着依赖心理。煤炭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是十分严重的,大一统的观念较强,长期受“计划等上级下达,村料靠上级供应,销售靠上级统包”的影响。“等靠要”思想严重,一切依赖国家,一切依赖上级。一遇到困难就找主管部门和上级领导,事事找上级靠国家。特别是一些资源衰竭矿井的干部和职工放不下企业的架子,靠国家贷款,靠政府扶贫。以?quot;大锅饭“都已成”大锅汤“了可还不积极地去寻找出路,至今还有一部分职工仍然认为自己进了煤矿的门就是国家的人,企业就要管他一辈子。
总之,在企业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职工的不良文化心态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改革中存在的某些失误,也有职工思想观念上的偏见;既有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又有职工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既有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职工认识上的局限;既有政策上的问题也有现实中的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问题也有客观方面的影响。
三、对职工不良心态的调适措施
大量的事实表明,在社会转型期,特别是国企改革不断深化,但还未完全到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需重新调整,但市场机制还未完全形成,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不断加剧,在新的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情况下,职工思想最为活跃,极易形成一些不良的文化心态,应该说,这是社会现实在职工思想中的客观反映,但必须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如果不良心态不能得到调适,就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有可能会积淀成社会发展中的阻力,进而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心理调适措施,通过文化整合、自我调控、环境影响、~引导、真情感动等措施,使职工排除心理障碍,化解心理矛盾,保持心理平衡。
--进行文化整合。面对改革攻坚、经济关系、利益关系调整中出现的下岗、失业、分配差距过大等现实问题,面对新旧两种体制交替过程中消极~易发、多发、频发的特殊历史现象,一些职工在分辨先进与落后、主流与支流、正确与谬误中产生了许多模糊认识,产生了许多心理矛盾。要消除这些心理矛盾就必须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对职工的心理施加一种无形的压力,使职工思想、心理和行为受到不同形式的影响。这一过程就是文化整合的过程。企业要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在职工心理调适过程中的影响、同化和整合作用,从而使职工开阔视野、顺应趋势、调整心态、更新观念,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改革与发展的潮流中。
--注重自我调控。职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思想反映,都可以从他们所从事的各种具体活动中找到依据。因此,我们要不断研究职工思想变化的规律性,引导职工进行心理的自我调控。其方法一是理智性心理矛盾的调适。主要是把握思想脉博及时抑制职工的消极情绪、情感,消除工作中的单调乏味,保持职工对工作的兴趣,让职工循序渐进地工作。二是情感性心理障碍的调适。注意为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帮助职工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引导职工在情感爆发时,进行适度渲泄和放松,让职工有张有驰,生活乐观开朗,保持良好的心境。三是意志性心理障碍的调适。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完善职工的个性心理,对职工进行信仰、信念、信心的教育,帮助职工养成具有责任心、进取心和事业心。四是焦虑心理的调适。在企业普遍进行减员分流的过程中,要让职工有一种压力和紧迫感,但要帮助职工克服过度的焦虑感,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和公平竞争的条件。
--优化企业环境。职工心理不仅会受信仰、信念、理想、需要、动机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会受社会环境、企业环境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同的企业环境对职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良好的企业环境会使企业职工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而不良的企业环境会使职工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企业通过正确的~、良好的风气、规范的要求对职工进行长期的影响,使职工逐渐适应群体的要求,促进职工个体行为与群体趋向保持一致。一个企业如果经营者公正廉洁,领导班子坚强有力,职工群众团结奋进、正气上升、人际关系和谐,那么,职工也就很容易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即使是一个落后的职工在这个集体里也是很容易变好的。
--发挥~导向作用。在国企深化改革过程中,职工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取向必然会发生变化,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势必会让他们产生心理矛盾,发生思想上的混乱。~具有一定的控制力量,~通过传播能引起职工的心理变化,形成心理压力,约束每个职工的言行。正确健康的~可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而错误的~必然会导致错误的言行。企业一定坚决以工作的~优势,对职工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给予正确的引导,特别是对职工存在的热点、疑点和焦点问题进行解难释疑,从而为职工创造一种理通气顺的外部环境。
--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与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相结合。把维护职工的精
神文化权益同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民主权利统一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要做到了解人、关心人,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在对职工因利益受损和生活困难时所产生的不满情绪给予及时疏导的同时,更要努力为职工排忧解难。要知道人在困境中理想、信念最容易发生动摇,因此要特别重视做好弱势群体(下岗群体、特困群体)的思想工作,形成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同步,”输血“与”造血"并举,一时帮扶和经常帮扶共济,工会帮扶和社会帮扶结合的全方位送温暖工作的格局。
总之,新形势下职工面临新旧观念的碰撞,思想问题也呈现出多样性,表现为急剧多变的趋势,但其主流还是积极的、进步的,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一变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不断研究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抓住热点、区分层次,因势利导,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切实做好新形势下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从而促进企业改革、推动企业发展和保持企业的稳定。
第五篇:关于职工思想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职工思想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深层次的矛盾日益凸现,不稳定的因素不断增加,职工的思想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因此,要化解各种矛盾,消除不稳定的因素,就必须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就必须要研究职工所关心的问题,要在分析职工思想状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一、职工思想中的主流意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广大职工比以往更加关注改革开放的成果,更有了参与企业改革的积极性,他们也更关心企业的发展,维护企业的稳定和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在他们身上更多呈现出的是支持改革、参与竞争、正视现实、自我发展、开阔视野,与时代共进的思想主流。他们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感增强了。通过调查我们感到,广大职工对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的成果总体上是满意的,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拥护的,大多数职工对改革开放的评价是满意或基本满意。即使在困难企业,职工也没有因为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而否定改革的成果。许多职工仍从大局出发,对改革开放的成果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是对改革的承受力加大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职工的思想被激活了,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了。改革初期职工思想的“热点”问题已经转移。许多职工都能认识到“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工程”是企业改革脱困的必由之路。大多数职工对此表示理解和支持。我们在调查时,有位工人是这样说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我不下岗谁下岗”!还有一个单位,在工友之间竟出现了新老职工都想让对方留下来的感人场面。
三是对企业命运的关切度不断提高。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职工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广 大职工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关心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职工对企业经营者的评判、对企业前途的关心都能同自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应该说与前些年相比,今天的职工更加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加关心市场的需求,更加关心企业的经济效益了。
四是职工的就业观念、择业观念也在不断改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价值观念更趋实际。在就业观念上他们更能正确对待职业和岗位,更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客观地面对现实。即便是一些企业把岗位之间的收入差距拉的很大,但个别职工仍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了低薪岗位。职工的择业观念较前些年也有了很大的转变。更多的职工看重的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他们更追求其自身发展的环境。个别工人说的更直接;只要能养家糊口就行。“职工的竞争意识和自主择业意识正在不断增强。
五是爱国主义思想不断得以强化。近年来,广大职工对重大的政治事件都表示出极大的关注。香港、澳门的回归,更激发了广大职工的爱国热情。他们对当前的台湾局势与和平统一祖国的前景,同样十分关注。从职工思想的反映可以看出,大多数职工都能认识到,只有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威望和地位。
二、职工思想中的消极倾向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都已发生并将继续发生变化。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长期积累的问题逐渐显现,各种矛盾相对集中。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同职工群众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也在不断增多。许多社会现象也会诱发职工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职工思想认识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会逐渐显露出来,有些可能会引起职工的思想波动和心理失衡,职工表现出来的一些消极倾向,主要有以下五种心态: 一是矛盾心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职工的心理活动也比以前更活跃和复杂。大量的社会现象、大力度的改革对职工的心理影响也越来越大。目前,在职工中因工作、生活、婚恋、家庭、经济、人际关系等问题,都会产生许多心理矛盾。在对待改革的态度上,有些职工盼改革、怕改革,产生既盼又怕的矛盾心理;在利益分配上他们既厌恶”大锅饭“,又怕打碎”大锅饭“去承担风险;在用工上,他们既想参与竞争,又怕在竞争中被淘汰等。职工的心理压力加大了,他们必须要面临各种风险压力、期待压力和情感压力。以前工作的稳定性和优越性给职工以极大的安全感,而今,心理上的安全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风险。二是失衡心理。由于新旧体制同时并存,发展极不平衡。有些改革、方针、政策和措施尚未完全配套,使职工心理”落差“较大,造成心理失衡。一些职工感到,改革总是以牺牲职工的利益为代价,于是就有人认为改革越深化,职工的地位越下降。尽管中央一再强调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但落实到基层就显得苍白无力了。职工的心理失衡同社会和企业的急剧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面对社会的腐败现象,许多职工表现出了一种消极的思想趋向,如用民谣作为载体来发泄其不满的情绪。职工对深化改革过程中部分企业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借机敛财的现象深恶痛绝。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部分企业职工生活受到了很大冲击,承受着来自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由于客观条件与主观的愿望的反差太大,造成职工的思想活动向极端发展。一些职工认为煤矿企业职工收入偏低,经济地位下降,同时,也感到政治地位的降低。部分职工认为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往往忽视了企业职工的利益,医疗改革、住房改革、教育改革无一不在加重企业职工的负担,产业工人付出的改革成本过高,这也是造成职工心理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怀旧心理。煤炭企业进入市场后,由于供大于求,煤炭销售难、货款回收难、职工开资难,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职工不能正常开资,企业的生产不能正常运行。在这种情况下职工思想和行为上出现的短期化倾向也就在所难免。个别职工可能就会产生越改革越不如从前的心理。一位老工人曾直言?quot;改革力度越来越大,工资拖欠越来越多,职工生活越来越差。”也有个别职工对国企三年脱困的信心不足,看不出国企改革的亮点,甚至有人把企业改制说成是“企业换牌子、领导换帽子、工人掏票子”。
四是自卑心理。一些职工的主人翁自豪感随经济地位的变化而失落。部分职工的自卑感、压抑感代替了往日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在五六十年代,煤矿工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很强,他们会为自己是一名煤矿工人而感到无上荣光,但进入市场经济以后,煤炭行业的职工收入远远落后于其它行业,于是,一些工人就感到在煤炭企业工作是进错了门,在同其它好的企业相比时,他们的自卑心理相当严重,再加上市场经济就是以效益论英雄,对亏损企业的职工可以说是不屑一顾。煤矿职工也就难免会有一种自愧不如的感觉了。 五是依赖心理。在职工产生自卑心理的同时,也有一部分职工存在着依赖心理。煤炭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是十分严重的,大一统的观念较强,长期受“计划等上级下达,村料靠上级供应,销售靠上级统包”的影响。“等靠要”思想严重,一切依赖国家,一切依赖上级。一遇到困难就找主管部门和上级领导,事事找上级靠国家。特别是一些资源衰竭矿井的干部和职工放不下企业的架子,靠国家贷款,靠政府扶贫。以?quot;大锅饭“都已成”大锅汤“了可还不积极地去寻找出路,至今还有一部分职工仍然认为自己进了煤矿的门就是国家的人,企业就要管他一辈子。
总之,在企业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职工的不良文化心态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改革中存在的某些失误,也有职工思想观念上的偏见;既有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又有职工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既有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职工认识上的局限;既有政策上的问题也有现实中的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问题也有客观方面的影响。
三、对职工不良心态的调适措施
大量的事实表明,在社会转型期,特别是国企改革不断深化,但还未完全到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需重新调整,但市场机制还未完全形成,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不断加剧,在新的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情况下,职工思想最为活跃,极易形成一些不良的文化心态,应该说,这是社会现实在职工思想中的客观反映,但必须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如果不良心态不能得到调适,就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有可能会积淀成社会发展中的阻力,进而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心理调适措施,通过文化整合、自我调控、环境影响、舆论引导、真情感动等措施,使职工排除心理障碍,化解心理矛盾,保持心理平衡。--进行文化整合。面对改革攻坚、经济关系、利益关系调整中出现的下岗、失业、分配差距过大等现实问题,面对新旧两种体制交替过程中消极腐败易发、多发、频发的特殊历史现象,一些职工在分辨先进与落后、主流与支流、正确与谬误中产生了许多模糊认识,产生了许多心理矛盾。要消除这些心理矛盾就必须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对职工的心理施加一种无形的压力,使职工思想、心理和行为受到不同形式的影响。这一过程就是文化整合的过程。企业要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在职工心理调适过程中的影响、同化和整合作用,从而使职工开阔视野、顺应趋势、调整心态、更新观念,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改革与发展的潮流中。--注重自我调控。职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思想反映,都可以从他们所从事的各种具体活动中找到依据。因此,我们要不断研究职工思想变化的规律性,引导职工进行心理的自我调控。其方法一是理智性心理矛盾的调适。主要是把握思想脉博及时抑制职工的消极情绪、情感,消除工作中的单调乏味,保持职工对工作的兴趣,让职工循序渐进地工作。二是情感性心理障碍的调适。注意为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帮助职工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引导职工在情感爆发时,进行适度渲泄和放松,让职工有张有驰,生活乐观开朗,保持良好的心境。三是意志性心理障碍的调适。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完善职工的个性心理,对职工进行信仰、信念、信心的教育,帮助职工养成具有责任心、进取心和事业心。四是焦虑心理的调适。在企业普遍进行减员分流的过程中,要让职工有一种压力和紧迫感,但要帮助职工克服过度的焦虑感,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和公平竞争的条件。--优化企业环境。职工心理不仅会受信仰、信念、理想、需要、动机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会受社会环境、企业环境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同的企业环境对职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良好的企业环境会使企业职工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而不良的企业环境会使职工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企业通过正确的舆论、良好的风气、规范的要求对职工进行长期的影响,使职工逐渐适应群体的要求,促进职工个体行为与群体趋向保持一致。一个企业如果经营者公正廉洁,领导班子坚强有力,职工群众团结奋进、正气上升、人际关系和谐,那么,职工也就很容易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即使是一个落后的职工在这个集体里也是很容易变好的。--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在国企深化改革过程中,职工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取向必然会发生变化,如果不加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势必会让他们产生心理矛盾,发生思想上的混乱。舆论具有一定的控制力量,舆论通过传播能引起职工的心理变化,形成心理压力,约束每个职工的言行。正确健康的舆论可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而错误的舆论必然会导致错误的言行。企业一定坚决以工作的舆论优势,对职工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给予正确的引导,特别是对职工存在的热点、疑点和焦点问题进行解难释疑,从而为职工创造一种理通气顺的外部环境。--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与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相结合。把维护职工的精神文化权益同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民主权利统一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要做到了解人、关心人,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在对职工因利益受损和生活困难时所产生的不满情绪给予及时疏导的同时,更要努力为职工排忧解难。要知道人在困境中理想、信念最容易发生动摇,因此要特别重视做好弱势群体(下岗群体、特困群体)的思想工作,形成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同步,”输血“与”造血"并举,一时帮扶和经常帮扶共济,工会帮扶和社会帮扶结合的全方位送温暖工作的格局。 总之,新形势下职工面临新旧观念的碰撞,思想问题也呈现出多样性,表现为急剧多变的趋势,但其主流还是积极的、进步的,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一变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不断研究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抓住热点、区分层次,因势利导,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切实做好新形势下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从而促进企业改革、推动企业发展和保持企业的稳定。